- 相关推荐
人教版高一上册《鸿门宴》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高一上册《鸿门宴》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上册《鸿门宴》教案 1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
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探讨研究,赏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理解,对文中人物做出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正确评价项羽历史人物形象。
2、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提要勾玄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及相关作家作品。
2、放录音或范读课文,准确认读,扫清语言障碍。
3、诵读课文,能理解文意,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请学生欣赏两首关于主人公的诗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
提示(一):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提示(二):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背景简介
1、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_》”,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材料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_。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三、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准确认读
1、学生听一遍录音,教师强调一些难字的读音。
本文异读字有:
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
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文中难读字有:飨(xing)说(shuì)美姬(j)鲰(zu)生卮(zh)酒有郤(xì)玉玦(jué)瞋(chn)目目眦(zì)跽(jì)曰参乘(shèng)彘(zhì)肩不胜(shng)刀俎(z)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勾出疑点。
四、提要:梳理情节,整体感知
学生先概述课文内容,然后梳理(板书):
序幕--曹无伤告密
开端--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刘项约婚、刘邦谢罪--范增举玉、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
结局--刘邦脱逃、张良留谢
尾声--刘邦诛曹
五、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生字、异读字,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完成《优化设计》“自主梳理”部分练习。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把握文章故事情节。
高一上册《鸿门宴》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重点】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一、导入
《垓下歌》
——秦末汉初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1、齐诵项羽的《垓下歌》,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要点: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请文中主要人物的关系。
2、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高一上册《鸿门宴》教案 3
1.教材分析:
《鸿门宴》是《史记》中的名篇,语言平实晓畅、情节张弛有致、人物刻画鲜明生动。本节课在鸿门宴过程中刻画了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给人以鲜活之感,分析人物形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中职与普高的文言文教学有所不同,普通高中教学注重文言知识,如文言虚词、实词、词法、句法等;中职学生知识积累少,语文基础差,尤其不喜欢文言文学习,加之《鸿门宴》这篇课文篇幅长且难度较大,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减少对文言知识的灌输,注重课文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积极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
2.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理清宴会中的情节发展脉络。
(2)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语言和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3.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2)解决措施:通过串讲课文大意、播放视频和指导学生演绎故事,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人物性格。
4.教学难点
(1)教学难点:课文篇幅长且难度较大,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大。
(2)解决措施: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准备;指导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改编和表演;授课过程中抓住波澜起伏的情节展开,结合史实材料适当补充延伸。
5.教师准备:
(1)提前告知学生上课内容、预习方向以及解决重点文言字词。
(2)把全班分成六个学习小组,指导学生改编并排练课本剧。
(3)利用互联网搜索本课资料,写好教案,做好课件并提前到教室进行调试。
6.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情境表演法
7.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鸿门宴》。下面我们听一首《垓下歌》,猜猜描写的是何许人也?
教师活动——介绍《垓下歌》背景。我们第一节课就讲到鸿门宴是一场饭局,所谓“饭局”,其巧妙之处不在于饭,而在于局,这是项羽为刘邦设下的一个局,面对杀机重重的鸿门宴,刘邦能否逃脱呢?而项羽又是怎样铸成大错的,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宴会中部分。
设计意图——设计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板书课题:《鸿门宴》——司马迁。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学生活动——回忆旧课,明确宴会中部分为3-5段。
学生活动——齐读一遍第3段,思考:其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分属哪个阵营?
教师活动——两大政治集团中的人物是相对应存在的,通过列表格的方式理清人物关系。
学生活动——画出两大阵营人物关系表
职位 项营 刘营
大王 项羽 刘邦
谋士 范增 张良
武士 项庄 樊哙
内奸 项伯 曹无伤
设计意图:理清两大阵营人物关系,为下文学习作铺垫。
(三)疏通文意,理清脉络
本环节教学任务:
1.展示连环画,梳理故事情节:沛公赴宴——鸿门饮宴——范增举玦——项庄舞剑——项伯掩护——张良告急——樊哙闯帐;
2.画出故事发展曲线图。
(1)沛公赴宴
教师活动——刘邦早早就来到项羽大营,进入帐篷一见到项羽就跪下谢罪,一番巧言就说服了项羽。刘邦这话说的非常巧妙:一是以“臣”自称,不称王;二是打友谊牌,同一阵线;三是以“小人之言”推卸责任,给项羽台阶下。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再联系刘邦说服项伯的三招,可以看出刘邦是怎样的人?
教师活动——项羽内心发生微妙的变化,杀心慢慢消退,甚至说出告密者曹无伤,可见项羽什么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根据人物个性化语言以及对比手法分析刘邦和项羽的人物性格。
(2)鸿门饮宴
教师活动——各人坐下后,这里涉及到座次的问题。中国古代注重座位的安排,其显示出一个人的地位,那么鸿门宴上的座次是怎样安排的?
学生活动——根据课文内容,每个小组派代表在黑板画出四方位图。
教师活动——这样安排用意何在?【由此分析项羽此时已经懈怠,把刘邦当成其部下了,此处是对项羽自大轻敌性格的深化。】
(3)范增举玦
教师活动——过渡语:宴会开始,项羽与刘邦推杯问盏,气氛热闹,但宴会上有一个人却是心急如焚。这个人就是范增了,原来范增与项王约定好,范增一举玦,只要项王一声令下,埋伏好的刀斧手就一拥而上,杀刘邦一个措手不及。但是范增“数目、举玦”,项王均是默然不应。
学生活动——提问:眼看第一招失败,范增是否放弃,他是怎么做的?
(4)项庄舞剑
教师活动——小结:原本范增举玦,会有一场暴风雨,但项羽默然不应;项庄舞剑又是一场好戏,但跑出个程咬金——项伯,又让刘邦转危为安了;最后樊哙闯帐是最高潮之处,而结局将如何呢?鸿门宴真是一波未定一波又起。【板书:画出发展曲线图】
(四)情景再现,深化理解
樊哙闯帐
学生活动——齐读第四段,在读的过程中划出描写樊哙的词语或句子。
教师活动——刘邦赴宴时带在身边的人,一个是谋士张良,一个是武士樊哙。一介武夫的樊哙会不会有勇无谋,提出问题:樊哙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活动——表演“樊哙闯帐”一幕
剧本:(对其中第四幕进行改编并表演)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从语言、动作、神态分析樊哙的`形象,派代表说说“樊哙其人”。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表演及讨论结果归纳樊哙形象,主要包括:忠于职守、勇猛过人、有勇有谋、不卑不亢、粗中有细,说话有理有据,见识过人。
设计意图——并且通过表演直观地再现人物对话、动作及神态,有助于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学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完成故事发展曲线图。鸿门宴真的是惊心动魄,起伏不定,有张有弛,这就是鸿门宴的动人之处。虽然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血淋淋的画面,但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细腻传神的人物描写却已经足够。
学生活动:性格决定命运,根据刘邦和项羽的人物性格,思考谁更适合做领导?
在现代社会,领导需要怎样的素质?
设计意图:我所教班级是较为特殊的的工读班,他们一半时间在校学习,一半时间在外顶岗实习,结合学生自身经历谈谈性格决定命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
教学反思
(一)反思一: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本节课运用“小组讨论法”,把较多时间给了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肯定学生的表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反思二:采用多种方式教学。根据学生注意力发展的特征,本节课中我综合运用了视频、图片等多媒体,采用情境表演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方法教学,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
(三)反思三:渗透对学生情感教育。本节课我以故事情节展开,着重分析人物形象,讲述“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适当延伸,让学生注重完善自我性格。
高一上册《鸿门宴》教案 4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文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自学、讨论、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并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习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格,并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完善自己的性格。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
三、了解作家作品
《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背景介绍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五、检查预习,正音
欲王wàng关中飨xiǎng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崤xiáo山好hào美姬jī鲰zōu生说shuì我戮lù力目眦zì跽jì
卮zhī酒瞋chēn目彘zhì肩杯杓sháo
数shuò目项王靳jìn强
六、初步感知课文
快速浏览全文,根据“鸿门宴”这一线索,划分文章层次。
提示:第一部分(第1至5段)宴会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6至9段)宴会中。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是故事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10至12段)宴会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和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也可根据故事的开端(第1自然段)、发展(2—5自然段)、高潮(6—9自然段)结局(10—11自然段)、尾声(第12自然段)划分文章层次。
七、探究文本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重点句子翻译:
①旦日飨士卒,为(吾)击破沛公军
译:明天犒劳士兵们,替我打败沛公的军队。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现在进了函谷关,(竟然)对财物丝毫不取用,对妇女一概不宠幸,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
3、疏通文意,归纳重要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
欲王关中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
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古:函谷关以东今:山东省。
文言句式
状语后置句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贪于财货
省略句沛公军(于)霸上为(我)击破沛公军
判断句此天子气也
4、思考:这一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提示:本段是故事的开端,作者首先交代了曹无伤告密这一导火索,然后写了双方的驻地和兵力、范增的进言等情节,为下文的人物活动作了铺垫。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5、学生自由朗读第2-5自然段,把不懂的字词句圈点勾画出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逐句翻译课文。
6、翻译重点句子: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赶到刘邦的军营中,暗地拜见张良,把情况全部告诉了他。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把守函谷关,不要让项王等进来,您就可在秦国的土地上称王了。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兵遣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发生意外的变故。
7、归纳2-5段重点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
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急难、危急的事、紧急的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交情。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连夜。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秦地可尽王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臣活之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籍吏民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古今异义:
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表结果关系的连词。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副词,译为“很、太”。
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文言句式
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表提前停顿,不译。
状语后置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
省略句欲呼张良与(之)俱去毋从(其)俱死也。
成语
秋毫无犯:原指任何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7、回顾课文,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第2—5自然段主要交代了哪些事情?
提示:项伯夜访张良和张良献策两件事情。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刘邦对项伯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这段文字是情节变化的关键。
八、布置作业
巩固第2至5自然段文言知识。
预习课文的6—9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评解课文第6至9自然段。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圈点勾画出来。
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逐句翻译课文。
重点句子翻译: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②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译: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三、归纳重点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活用为动词,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常以身翼避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止。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动用法,让……为王。
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活用为动词,施刑、处罚。
毫毛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接触、沾染。
通假字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古今异义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河南省。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的说。
文言句式
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宾语前置句籍何以至此?即“以何”,凭什么,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判断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成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劳苦功高,意思是做事勤劳,功劳很大。
四、快速浏览第6至9段,思考下列问题
1、鸿门宴上发生了哪些精彩的情节,请简要归纳
提示:刘邦谢罪、项王设宴、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
2、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形式关系是如何转化的?
提示:宴会上正面交锋——项羽主动刘邦被动,高潮迭起,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这是情节“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是情节“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这是情节“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斗争不可避免。但项王不应,这是情节“一落”;项伯“翼蔽沛公”,这是情节“二落”;樊哙闯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英雄相惜”,这是情节“三落”;刘邦在鸿门宴上终于将危险消弭于无形,化解了被动的局面。
3、“项庄舞剑”对推动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舞剑”事件发生,使刚刚缓和的宴会气氛骤然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把整个情节推向高潮。
五、布置作业
1、巩固6-9段的文言知识。
2、预习10-12段。从全文找出项羽的言行及刘邦的表现,分析这两位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一、评解课文第10至12自然段
1、疏通文意
2、归纳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道芷阳间行道:名词活用为动词,取道。
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省略句竖子不足与(之)谋!
判断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被动句吾发属今为之虏矣!
成语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3、这10-12段主要写了什么事?
提示:沛公脱险,刘邦锄奸。
二、分析人物形象
(1)、找出文中有关项羽言行的语句,朗读体味,回答下列问题:
1、当初下令杀刘邦的是谁的主意,最后放走不杀刘邦的又是谁?从“大怒”到坦然接受刘邦的礼物,为何有这样的转变?
提示:因胜利果实被夺,尊严受损而怒;因刘邦刻意奉迎,尊严得维护而放过敌人
2、在宴席上项伯护刘,樊哙闯帐,刘邦逃走,项羽的反应如何?
提示:熟视无睹;大为褒奖;无动于衷
3、项羽为何不面南而坐?对范增示意有何反应?对主动告密的曹无伤的态度又如何?
提示:自大轻敌;默然对待劝谏;不重视誓死效命者
4、以上种种说明项羽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寡谋轻信、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缺乏政治远见、自矜功伐、自高自大、不善用人
(2)、分析刘邦的表现和性格
1、刘邦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他是如何应付的?
提示:求救张良,拉拢项伯。
2、刘邦在宴会时,对项羽说了什么话?他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
提示:谦虚恭敬,唯恐不周。
3、刘邦逃离敌营时,对张良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既然是辞谢,为何不立刻让张良去?
提示:周密部署,成功脱险。
4、从刘邦对项伯、鲰生、曹无伤的态度来看,你觉得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拉拢利用;为隐瞒自己的错误而嫁祸;对背叛者毫不手软。
5、以上种种说明刘邦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善于用人、能言善辩、能屈能伸、临危不惧、狡诈多端。
三、项羽、刘邦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析作者是如何刻画鸿门宴上活动的人物形象的?
提示:
1、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通过生动的对话描写、精彩的动作描写以及对当时那种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的气氛的渲染,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历史脉搏紧张的悸动。
2、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文章对刘邦的刻画,都是为塑造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另外如谋士范增与张良,部将项庄与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都是相互映衬,彼此辉映的。
四、探究交流活动:
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后人评价各异:
杜牧有《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李清照有《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王安石有《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试比较分析这几种看法,并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乐观地估计了战争的形势,丧失了应有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赢得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能抗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四。
2、预习《陈情表》。
高一上册《鸿门宴》教案 5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揭示的项羽的悲剧性格;
2.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3.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二、学习重点
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学法指导
(-)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扫除读音障碍,能通顺朗读;
2.查注释,初步了解文意,掌握课文训练重点中要求理解的词语的含义;
3.查资料,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析主旨,明确全文情节发展过程2”’
2.析人物,把握主次关系及作者态度;
3.析特色,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二)问题探究
1.鸿门宴的斗争具有怎样的深层背景? 刘邦、项羽都有南面称孤的野心当年刘邦看见秦始皇,曾十分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也曾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灭后,刘、项矛盾日趋激化,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则拼死相争
2.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3.从鸿门宴斗争中试分析刘、项性格特点 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哈,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4.试列表图示鸿门宴层次内容: 项羽刘邦前提 兵十万,霸上宴前(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怒 范增浇油定项伯夜告惧 收买项伯定主动被动宴中(三起三落)范增举玦一起 项庄舞剑二起 项羽按剑三起樊哙受赐一落 樊哙责羽二落 沛公离席三落宴后(两悔两受)项羽受璧 范增毁玉刘邦毁约
张良受托被动主动性格特点自矜功伐 不忍之心怯而勇;智而诈;能屈能伸;知人善任;善纳忠言
四、能力训练
1.下列各句加横线的词读音、意义有错误的是:( )
A.如今人为刀俎(wéi,是)
B.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wéi,做)
C.为击破沛公军(wéi,替)
D.大王为人不忍(Wéi,做)
E.且为之奈何(wéi,对待)
F.吾属今为之虏矣(wéi,被动)
G.若属皆且为所虏(wéi,被动)
2.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C.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道芷阳间行 素善留候张良
3.属宾语前置句的是:( )
A.大王来何操
B.亚父者,范增也
C.贪于财货
D.若属皆且为所虏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距关,勿内诸侯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
⑤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⑥张良出,要项伯
5.辨析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含义:
①约为婚姻 古义: 今义:
②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今义:
③将军战河南 古义: 今义: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 今义:
高一上册《鸿门宴》教案 6
教学目标:分析文中人物言行,体会人物性格形象
能力目标:学会用现代的眼光、自己的眼光,评价人物
方法介绍:结合时代,结合人物,结合文本(三结合)
其中文本阅读最重要,也最理性,最具有说服力
重难点突破:
一、阅读全文,找出有关项羽心理的词句
1、项羽大怒曰
2、项王默然不应
3、项王未有以应
二、分析原因
1、项羽为何大怒
1)沛公欲王关中(欲和项羽争夺天下)
2)使子婴为相(秦项不两立—收买人心)
3).(占有财物
2、项王的怒,说明了什么。结合史记项羽本纪,一生最多的表情就是大怒
不理智,因个人好恶而做决策
3、项王默然不应,为什么?
项王已经不想杀刘邦,为什么不想杀?
刘邦:
1、戮力攻秦——叙旧(事实:早就想争夺天下)
2、不自意先入关——奉承(蓄谋已久)
3、今有小人之言——讨好(回避刘项不两立的重点)
——刘邦以情动人,以退为进
而项羽反应如何——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羽内心惭愧,抛出曹无伤,掩饰自身的理亏(缺乏政治眼光,局限于个人情感)
4、项王未有以应,为什么?
1)秦末之乱
2)怀王之约
3)刘邦之功
——樊哙以理服人,直言进谏,杀刘则将走秦朝灭亡之路
项王无以应,不知如何应对,看重道义,但缺乏政治才能,更无政治眼光,和相应的.权术
归纳:不理智 、重感情、重道义
三、拓展
对比项羽和刘邦的两首诗歌,分析形象
项羽
勇武过人,但至死都迷信武力,有情有义,但不懂政治;
刘邦
人品低劣,但精于政治,渴望人才,善于用人,终成帝业。
高一上册《鸿门宴》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梳理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形象。
3.学习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来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4.探讨“鸿门宴”在楚汉相争中的作用和影响,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分析项羽、刘邦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难点
(1)理解文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微妙的人物心理。
(2)探讨项羽最终失败的原因及“鸿门宴”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引导法
四、教学课时
xx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或播放相关影视片段,引出课文《鸿门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作者与作品
1.司马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成就以及他撰写《史记》的经历。
2.《史记》:强调《史记》的'历史地位、体例和文学价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提醒学生注意断句和语气。
3.扫除字词障碍,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如:飨、说、鲰、郤、眦、跽、彘、俎等。
4.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故事的情节脉络。
(四)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巩固文言字词的理解。
2.思考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包括字词和文章的大致情节。
(二)文言知识讲解
1.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要项伯(“要”通“邀”)等。
2.古今异义词: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为崤山以东,今义为山东省);约为婚姻(“婚姻”古义为儿女亲家,今义为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等。
3.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籍吏民(登记);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示意)等。
名词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等。
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4.特殊句式:
判断句:此天子气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等。
宾语前置句:籍何以至此;大王来何操等。
状语后置句:具告以事;得复见将军于此等。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分组讨论:文中描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引导学生分析项羽、刘邦、范增、张良、樊哙等人物在鸿门宴前后的表现,概括其性格特征。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文言知识和人物分析。
(五)作业布置
1.整理文言知识笔记。
2.思考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原因。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引出本节课对项羽不杀刘邦原因的探讨。
(二)问题探究
1.项羽为什么不听范增的建议杀刘邦?是优柔寡断还是有其他考虑?
2.刘邦在鸿门宴上是如何应对危机的?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范增、张良、樊哙在这场宴会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4.分析“鸿门宴”上的座次安排,有何深意?
(三)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四)讨论成果展示
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或质疑。
(五)写作手法分析
1.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2.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值得品味?这些细节对塑造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有何作用?
(六)总结归纳
1.总结“鸿门宴”的经过和结果,以及它对楚汉相争局势的影响。
2.强调人物性格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七)作业布置
1.写一篇短文,评价项羽或刘邦这一历史人物,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2.课外阅读《史记》中的其他篇章,了解更多历史人物和故事。
第四课时
(一)作业交流与点评
选择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
(二)拓展延伸
1.介绍楚汉相争的后续发展,以及项羽最终失败的结局。
2.探讨历史上其他类似的宴会或事件,分析它们与“鸿门宴”的异同。
(三)课堂总结
1.回顾《鸿门宴》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
2.鼓励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四)课后作业
1.复习《鸿门宴》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阅读相关的历史评论或研究文章,拓宽对楚汉相争这段历史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通过文言知识的讲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同时,要关注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但也要引导学生基于历史事实进行客观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
高一上册《鸿门宴》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梳理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张良、范增等人物形象。
3.学习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来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
4.探讨“鸿门宴”在楚汉相争中的作用,理解人物性格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分析项羽、刘邦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难点
(1)理解文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微妙的人物心理。
(2)探讨项羽最终失败的原因及“鸿门宴”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时
3 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以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或相关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了解《史记》
1.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创作《史记》的.经历。
2.强调《史记》的重要地位,如“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简单说明《史记》的体例,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文中一些难读字的读音,如:飨(xiǎng)、说(shuì)、鲰(zōu)、卮(zhī)、郤(xì)、玦(jué)、瞋(chēn)、眦(zì)、跽(jì)、乘(shèng)、彘(zhì)、俎(zǔ)等。
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可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进行梳理,如:无伤告密、范增献计、项伯夜访、刘项约婚、刘邦谢罪、范增举玉、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刘邦脱逃、张良留谢等。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文意。
2.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整理情况。
(二)文言知识讲解
1.通假字
如“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等。
2.古今异义词
如“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为崤山以东,今义为山东省)等。
3.一词多义
如“军”(沛公军霸上/为击破沛公军/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哙拜谢,起,立而饮之/乃令张良留谢)等。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如“籍吏民”(登记)等。
(2)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等。
(3)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等。
(4)形容词用作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交好)等。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如“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等。
(2)倒装句,如“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等。
(3)被动句,如“若属皆且为所虏”等。
(4)省略句,如“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等。
(三)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分组讨论,分别概括项羽、刘邦、张良、范增、项伯、樊哙等人的性格特点。
项羽:直率、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有勇无谋等。
刘邦:善于应变、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善于用人等。
张良:足智多谋、沉着冷静等。
范增:老谋深算、有远见等。
项伯:重义气、糊涂等。
樊哙:忠勇豪爽、粗中有细等。
2.找出文中能够体现这些性格特点的语句,进行分析和朗读。
(四)探讨“鸿门宴”的作用
1.思考“鸿门宴”上双方的矛盾冲突是什么?这些冲突是如何表现的?
2.讨论“鸿门宴”对楚汉相争局势的影响,以及它在整个历史发展中的意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文中的精彩段落。
2.写一篇短文,评价项羽或刘邦的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抽查学生对精彩段落的背诵情况。
(二)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1.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除了课文中体现的性格特点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进行思考。
2.比较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差异,探讨这些差异对他们各自命运的影响。
3.讨论张良、范增、项伯、樊哙等人物在“鸿门宴”中的作用,以及他们对项羽和刘邦的影响。
(三)赏析写作技巧
1.作者是如何通过生动的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和紧张的气氛的?例如,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
2.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值得我们注意?这些细节对表现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四)拓展延伸
1.介绍楚汉相争的其他故事或相关历史事件,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2.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应该具备哪些品质,以及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五)课堂总结
1.总结《鸿门宴》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历史意义。
2.强调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文言文作品。
(六)布置作业
1.阅读《史记》中其他有关楚汉相争或项羽、刘邦的篇章。
2.以“我看‘鸿门宴’中的______(人物)”为题,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文章。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同时,加强文言知识的讲解和训练,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分析人物形象和探讨历史意义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此外,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一上册《鸿门宴》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内容。
3.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形象,学习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来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
4.正确评价项羽、刘邦在“鸿门宴”中的表现,理解“鸿门宴”在楚汉相争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积累文中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2.难点
理解“鸿门宴”上各方势力的复杂关系和微妙心态。
探讨“鸿门宴”在楚汉相争中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电影《鸿门宴》的片段,引出课题。提问学生对楚汉相争这段历史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5 分钟)
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 分钟)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
2.教师讲解文章的背景和故事梗概。
3.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四)文言知识讲解(20 分钟)
1.重点实词:如“军”“谢”“坐”等。
2.重点虚词:如“为”“以”“之”等。
3.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等。
(五)人物形象分析(20 分钟)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项羽、刘邦、张良、范增等人物形象。
2.小组代表发言: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阐述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3.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补充,深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六)课堂小结(5 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言知识、人物形象等。
(七)布置作业(5 分钟)
1.背诵文中的重点段落。
2.写一篇关于项羽或刘邦的人物评价。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鸿门宴》这篇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对人物形象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教学过程中,对文言知识的讲解还可以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人物形象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更多的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一上册《鸿门宴》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理清故事情节,把握矛盾冲突。
3.分析项羽、刘邦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理解“鸿门宴”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在楚汉战争中的作用。
2.难点
深入剖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及导致其命运的深层原因。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 分钟)
讲述楚汉相争的背景,引出“鸿门宴”这一关键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文学常识介绍(5 分钟)
1.司马迁与《史记》。
2.“本纪”“世家”“列传”等体例。
(三)朗读课文,正音断句(10 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范读,强调重点字音和断句。
3.学生再次朗读,力求准确流畅。
(四)文言知识梳理(15 分钟)
1.讲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情节梳理与矛盾分析(15 分钟)
1.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
2.分析“鸿门宴”中各方的矛盾冲突。
(六)人物形象分析(20 分钟)
1.项羽:
找出描写项羽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探讨项羽失败的原因。
2.刘邦:
分析刘邦在“鸿门宴”中的表现。
总结刘邦成功的因素。
(七)总结与拓展(7 分钟)
1.总结“鸿门宴”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2.布置作业:比较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差异,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培养其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对人物形象的深入挖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高一上册《鸿门宴》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12-30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4篇)12-31
高一语文上《鸿门宴》课文08-27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06-29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1-25
《鸿门宴》教案(精选12篇)03-21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10-22
宽容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0-14
人教版高一上册《谈读书》教案08-29
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