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内容

时间:2021-08-12 16:48:41 高一上册 我要投稿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必修一上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对于这篇文言文来说,难度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初高中知识与能力的衔接问题,文本本身的语言表述带来的理解障碍,当时的三国形势与历史背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大部分教师都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定为:围绕“退”字梳理故事情节、品鉴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分析文章中三个君主的形象、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特别是秦晋恩怨、分析经过围攻郑国的原因、探究为什么不是“烛之武退晋师”、赏析文章的“结构美”、赏析文章的“智趣”、认识国家利益在外交中的地位、分析鉴赏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分析烛之武“动之以情,晓之以利”的说服技术、探究秦国退兵的真正原因、探究烛之武不被重用的原因等等。

  这些内容有的属于历史学科范围内,可以简略地作为背景知识介绍;烛之武的形象也可以作为重点,至于他的性格缺陷,并非本文探讨的重点;三个国君的形象也不应该作为教学重心;文章的“结构美”显然也不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所在。剩下的只有“外交辞令”这个点,也就是烛之武在文中讲的几句话,这应该是重点分析的内容。

  很多教师也注意到了烛之武的“外交辞令”,但依然有很多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了“言语内容”上,而忽视了“言语形式”。本文出自《左传》,而《左传》是非常讲究遣词造句的,这一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容忽视。

  一、烛之武开场就说“秦、晋围郑”,而本文开篇则说:“晋侯、秦伯围郑”。国家顺序的颠倒有什么深意呢?

  《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就讲:“晋侯、秦伯围郑”,这是一种客观的历史陈述,因此用了“晋侯”“秦伯”的称呼,而且先说“晋侯”,是因为围攻郑国的“主谋”是晋国。其中的原因要追溯到晋文公重耳逃亡,逃到郑国,“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郑文公没有礼待重耳,此处却说“以其无礼于晋”,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以其无礼于晋君”,少了一个“君”字,显示出晋国围攻郑国的真正原因并非“无礼于晋”,这仅仅只是一个借口。第二个原因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既投靠晋国,又依附于楚国。其实重耳逃亡时,路过楚国,楚王对重耳礼遇有加,并且问重耳以后何以为报,重耳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君以周旋。”结果在城濮之战中,晋军果然退避三舍,诱敌上钩,楚军大败。这其实是典型的“恩将仇报”。也就是说,这两条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特别是“无礼于晋”,只是一个借口罢了,由此可见晋国特别是晋文公的诡谲之处。孔子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就是这个意思。既然主谋是晋国,此处先说“晋侯”,那就理所当然了。

  可是到了烛之武的口中,他却说“秦、晋围郑”,先说“秦”,再说“晋”,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第一个需要探讨的细节。顺序颠倒,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首先,这是暗示秦伯,在“秦晋联盟”中,秦国排在晋国之前,以秦为主导,这是给秦伯一个“高帽”。其次,烛之武和秦伯心里都很明白,在这出戏中,真正矛盾的双方是晋和郑,这时候,有意淡化晋,其实就是转移主要矛盾,淡化自己此行的目的性。

  二、烛之武在指称“晋”时,开始并没有直呼“晋”,而是称之为“邻”,这一称呼有何深意?

  当烛之武进入到第一次劝说的核心问题,即亡郑有利于晋还是有利于秦,存郑对谁有好处?在这个阶段,烛之武并没有点明郑国与晋国的矛盾纠葛,在对晋的称呼上,只是用了一个“邻”字,即“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字之差,也是意味深长。试想,烛之武上来就说,郑国灭亡就是壮大晋国的实力,晋国实力加强了,就会削弱秦国的实力,道理虽然也是这样,但这样讲的目的性就太明显了,郑晋的矛盾就会赤裸裸摆在秦伯面前,秦伯自然也会思考烛之武此番话的目的何在,闹不好,秦伯认为这是挑拨“秦晋之好”,那就弄巧成拙了,一个“邻”字正好将郑晋的矛盾巧妙地掩盖住了。还有,一个“邻”字,其实将晋与秦之间的关系表露出来了,如果坦然“焉用亡郑以陪晋?晋之厚,君之薄也。”不仅显得太直接,而且流于概念化,而“邻”字比“晋”字更形象,这个“邻”,意思并非“郑之邻”,而是“秦之邻”,郑国灭亡不要紧,而晋国强大对秦国肯定不是好事。因此,烛之武用“邻”字,确实耐人寻味。到了后来,在消除了秦伯的戒心之后,烛之武开始了控诉式的“挑拨”,直接称呼“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夫晋,何厌之有”,“阙秦以利晋”,即使是称呼“晋”,也是在述说秦与晋的矛盾,从历史上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从现实上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这都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替秦国来思考问题,收到了较好的劝说效果。

  三、文中有三个假设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不阙秦)、三个疑问句(焉用亡郑以陪邻、夫晋,何厌之有、将焉取之),其意义何在?

  这不难理解。假设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劝说方式,它从反面入手,预想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甚至有意识地渲染这种结果,就会加强说服的效果。“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其实就是“郑国灭亡对您是没有好处的”,隐含的意思就是郑国灭亡的最大赢家是晋国,秦国没有任何收获;“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则是预想一种美好的未来,其实对于秦来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好处,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烛之武说“君亦无所害”,这是很恰当的表述,如果此处说“君亦有所利”,那就太托大了,反而会引起秦伯的警觉,说“无所害”,是一种“底线”,意思是“至少对您没害处”,这其实为秦伯留下了巨大的思考空间。再看第三处,“若不阙秦”则是预想一种严重的后果,“阙秦”并非事实,只是一种可能出现的对秦国不利的结果,烛之武是想说:不损害您的利益,损害谁呢,反正郑国已经灭亡了。至少我觉得,这句话的杀伤力是很大的,它直接将秦国与晋国的利益矛盾摆在了历史的前台。

  而三个疑问句,同样值得注意。其中“焉用亡郑以陪邻”,“焉”是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隐含的意思就是这样做有太多的不合理性;“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就是有什么,隐含的意思就是晋国是贪得无厌的;“将焉取之”,“焉”,哪里,去哪里拿呢?当然是去秦国拿了。

  值得注意的是,烛之武每表述完一层意思,并非用疑问句或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的句子结尾,而是用近乎客观的语调结束自己每一层意思。烛之武的每一条理由的最后一句话都是语气异常坚定的肯定句或祈使句。“郑既知亡矣”,是先撇清自己,既放低姿态,又隐藏起强烈的目的性。实践证明,越是隐藏起自我的目的性,劝说他人才越容易成功。“君知其难也”,这是从客观形势上进行陈述;“君亦无所害”这是客观分析秦国获得的好处,至少是没害处;“君之所知也”,这是重复一种客观历史现象;“唯君图之”,这句话带有祈使语气,但并不强烈,只是建议对方冷静地思考一下。从用语上讲,第一句话的主语是“郑”,实质是“我方”。后四句中同时用到了“君”字,这是对对方的尊称,既是一种礼貌,也显示出烛之武是来说理的,而不是来乞和的,这正是烛之武不卑不亢的表现。

  四、烛之武在述说理由时,使用了一系列的对比性的词句,例如“亡”与“舍”、“厚”与“薄”、“朝”与“夕”、“东”与“西”、“阙”与“利”,这些强烈的对比性的词,表达效果又在哪里呢?

  烛之武在劝说秦伯退兵时,有意无意地用到了很多对比性的词句。对比是文章行文的常用手法,事物的特征、人物的性格、感情的抒发都能在对比中显得更加突出。烛之武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使秦国退兵。在陈述“存郑还是亡郑”这个问题的答案时,烛之武用到了“亡”与“舍”的对比,郑国灭亡,对秦国不仅没有好处,还会使晋国的实力扩充,从而间接损害秦国的利益。而存郑,对秦国有好处,至少也是没害处,所谓“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样一来,郑的存亡与秦的利益联系在了一起,烛之武将两种结果一起摆在了秦伯的面前,并且带有明显的比较意味,无意之中引导秦伯做出对郑国有利的选择。在阐述“亡郑对谁有利”这个问题时,烛之武用了“厚”与“薄”的对比,将晋与秦的利益冲突暗示出来了,郑国灭亡,对晋国有好处,可以扩大晋的版图,扩充晋的实力,但是这样一来,秦国对手的实力增加,那就意味着自己利益的受损,在“厚”与“薄”之间,秦伯的选择也就明了了。在阐述晋国的背信弃义与忘恩负义时,烛之武用到了“朝”与“夕”的对比,所谓“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时间之迅速,态度之剧变,都在这一“朝”一“夕”的对比中了,而晋国特别是晋君的两面三刀、出尔反尔的特点也就表现出来了。在陈述晋国的贪婪时,烛之武又用到了“东”与“西”的对比,所谓“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后,又想往西扩大疆域,这句话也很好地阐释了“夫晋,何厌之有”的结论。最后,在直陈秦晋的利益冲突时,烛之武直接用到了“利”与“阙”的对比,“阙”,损害,秦国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晋国的利益得到了加强,这一“阙”一“利”,秦伯自然会以自身的国家利益为重了,而烛之武就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谈到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时,浙江师范大学童志斌教授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说:“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的言志载道的关节点和精髓处,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通过文言字词和文言语法的解读,进入对文章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把握,进而探究作者的‘言志载道处’。”确实如此,当我们将目光锁定在这篇文章“写了什么”的内容上时,也要透过“炼字炼句处”,去把握作者在“言语形式”方面的经验与创新。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内容】相关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04-17

《烛之武退秦师》赏析02-27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12-03

《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课稿03-09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03-20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05-12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04-30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04-24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谁有?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