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21 07:23:51 高二下册 我要投稿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词句。

  《陈情表》书籍阅读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阅读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13分)

  陈情表(元末明初)简祖英

  ①臣祖英九岁失怙①,惟慈亲鞠育,逮长知训,冀或用世,以酬罔极之恩,臣之志也。向叨食元祿,为何左丞参佐,适值三山强寇②,剽掠广城,一门妻女,死节五人;而老母陈氏,为所拘囚。臣祖英隐忍不能即死,其有愧石苞殉国③也多矣。

  ②兹遇圣朝维新,征讨不服,率土效顺,咸蒙嘉休。乃者三山逆寇,悉婴铁锁,臣母得以生还,虽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难逃,而得以展区区乌哺情私者,陛下之赐也。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陛下又复甄录④,寄以民社⑤,此正臣殒首效命之秋也。而臣俯顾自惭,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职在民牧。

  ③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匹夫无有不获之愿。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④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注释】①失怙:死了父亲。 ②三山强寇:指元末起兵于三山(今佛山)的邵宗愚割据武装,被何左丞所灭。 ③石苞殉国:石指石奢,苞指赵苞。石奢:楚昭王相,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自刎而死。赵苞:鲜卑侵略汉国,把汉将赵苞的母亲置于阵前,赵苞仍按时进击,他母亲和妻子都被鲜卑杀害,赵苞随后呕血而死。④甄录:甄别录用。 ⑤民社:此指地方官。

  24、本文借鉴了蜀汉末西晋初(填人名)的`《陈情表》。(1分)

  25、第1段用了“石苞殉国”的典故,对其分析不恰当是( )(2分)

  A、陈述隐忍苟活的惭愧。B、表明忠孝难全的矛盾。

  C、解释食元俸禄的原因。D、表达家国兼爱的情怀。

  26、对2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乌哺情思,陛下之赐”,表达对明朝饶恕自己罪过的感恩。

  B、“母子离散复完”、“罪戾已深”,旨在说明不就任的原因。

  C、“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深切表达对不孝罪过的惭愧。

  D、“殒首效命之秋也”,表达死后也要为朝廷奔走效命的忠心。

  27、分析第3段是怎样说理的。(4分)

  28、“表”起先只用于“陈情”,以第4段为例说明这种“表”的特点。(3分)

  答案:

  24、1分李密(李虔,字令伯)

  25、2分C

  26、3分B

  27、4分

  【答案示例】本段先摆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怀运人”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写法,举如“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的历史和“匹夫无有不获之愿”的普遮事实;在这个前提下指出自己曾侍奉元朝陷母于危境的不孝之举及“母年愈耄、孤苦特甚”的现实情况;最后希望皇上收回成命。这样,本段的说理,逻辑严密,有礼有节。(4分)

  28、3分

  “陈情表”是臣子向君主陈述情怀、表明心曲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上表达忠心和为国效命的诚意,要动之以情;要帝王接受自己的请求,又要从其心理需求出发晓之以理。本段先把自己的年龄与母亲对比,说明尽孝时日短尽忠时日长。以“西山之日已薄”喻母亲生命衰落,既打动皇上,又言自己报效圣朝有日,“人子”之私与“圣朝”之道兼顾,道理显豁。同时,整散结合的句式,使语意凝练又感情热切,使陈情鞠尽其意,增加了说服力和抒情性。

  按以下三个方猫评分:内容上的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主要是动之以情);形式上的特点(对比比喻的手法、骈散结合的句式);为什么用这样的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 了解庄子及《庄子》,识记基本文言知识点。

  2、了解本文借用寓言说理的论说方式。

  3、体会本文想想丰富,意境开阔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浪漫主义特色。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说理的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我们在学习前一篇课文《与妻书》时,谈到了裴多菲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林觉民就是为了自由而抛家舍业。著名歌手许巍在《蓝莲花》里也唱道“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而我本人呢,也希望自己会幻成一朵云,贴近太阳的胸膛;会变成一缕阳光,照射到阴暗的角落;会化成一股风,追逐自由的方向;会凝聚成一个笑脸,铺满在每个人的脸上。人人都向往自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追求自由,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会不尽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看看他是如何理解自由的。

  【庄子及《庄子》介绍】

  庄子: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原应为富贵人家,但是在战国时家道衰败,沦落为社会底层,他大约死于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岁。庄子的五点基本情况:第一,庄子是一个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第二,家境贫困,生活艰苦,靠打草鞋过活。有一次他向监河侯借粟,监河侯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还有一次,他穿着有补钉的布衣和破鞋去访问魏王,魏王问他何以如此潦倒,庄子说,我是穷,不是潦倒,是所谓生不逢时。第三,有点像“隐士”,庄子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在职不久就归隐了。楚王以厚币礼聘他为丞相,他拒绝不就﹙可见他非常地猖狂和桀骜不驯,怪不得文学人士说“庄狂屈狷:juàn,狷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第四,他有家室、学生,不过,他一生寂寞,门徒不多,朋友有限,当时学术界的名人中,只有惠施与他经常往复辩论,而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也只有荀子提到他。庄子的妻子死了,他却‘鼓盆而歌’。第五,他为人旷达,看破生死。

  庄子的著作,今存《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因为唐玄宗天宝元年庄子被封为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奉诏称为《南华真经》)一书,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逍遥游》是内篇的第一篇。逍遥游,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马叙伦曾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足见《逍遥游》之魅力。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逍遥游》,大家跟着它一起逍遥游哈。

  【课文分析】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并思考,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生:写了三次“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师: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生: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到“之二虫又何知”,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第二部分,从“小知不及大知”到“此小大之辩也”,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那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第一部分。『解释翻译第一段』第一段,作者写了哪两种动物?这两种动物有什么特征呢?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生:写了鲲和鹏,鲲和鹏都很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对,写了鲲和鹏。大家想象一下这种境界:在浩瀚渺茫的深蓝色大海里,有一条大鱼在穿梭遨游,这条大鱼不知道有几千里大。突然间,它忽的腾空而上,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变成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大,它的翅膀像天边的云朵一样。哇塞,这是不是很够神奇呢?这还不够,更神奇的还在后面呢。这只大鸟还要乘着大风遨游到几万里外的南海。﹙教师描述时可加点生动的表情和手势语﹚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鲲鹏呢?这里勾画了怎样的境界?

  生:没有,鲲鹏是作者杜撰出来的,是想象出来的,勾画了一种雄奇壮丽,开阔宏伟的境界。

  师:所以,这一段就描述了鲲鹏形象。同时说明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大鹏展翅翱翔,是不是就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第三段。『解释翻译第二第三段』回到刚才的问题,大鹏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大鹏飞往南方需要凭借大风。

  师:对,大鹏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作者为了说明大鹏翱翔并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这个观点时,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或者说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生:比喻。写积水负舟就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大鹏。另外还用“野马”“尘埃”作对比。

  师:对,说明这两段的内容就是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比对,表明外物皆有所待。为了证明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作者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来说明。大鹏志向远大,想要飞往几万里外的南海就要凭借飓风才能翱翔,它是有所待的。那么,如果我什么志向都没有,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用飞那么远,比如像蜩与学鸠,这是不是就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呢?我们接下来看后面的内容。『解释翻译第四段』这一段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这一段同样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行路备粮的比喻来反驳蜩与学鸠。不管是大鹏还是尘埃,抑或是蜩与学鸠,他们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都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可是,虽然都不自由,但还是有所区别,什么区别呢?那就是有着“小大之辩”的区别。什么叫“小大之辩”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部分。『解释翻译第五段』这一段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解释翻译第六段』这一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在这46两段里,蜩与学鸠、斥鴳它们都在嘲笑大鹏,赋予人的情性,这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拟人﹚。从课文开始,一直到这里,作者都在说明自然界的万物都是不自由的,都是有所待的,那么,人类社会呢?人可不可以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呢?我们看最后一段。『解释翻译最后一段』这一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达到逍遥游境界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养,但都被功名利禄所束缚,都被世俗所累,所以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师:他们是因为追求功名利禄,被世俗所累而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那么,如果不追求功名利禄呢?像宋荣子那样,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辨明荣辱的界限,有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呢?﹙没有﹚这样也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那像列子那样御风而行,外部世界对他似乎没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没有什么束缚,算不算逍遥游呢?为什么?

  生:不算,因为他仍有待于风力。

  师:列子与宋荣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种人高得多,正像鹏鸟比蜩鸠、斥鴳高得多一样。然而这高低之间的共同点都是“有所待”,因此他们算不得逍遥游。那么,究竟怎样才算逍遥游呢?至此,庄子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张,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怎么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生:“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他们能够“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而游于无穷”。

  师:对,到了这里,文章的主题就豁然明朗。其实要摆脱依赖和局限,就要做到“无己”。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网中,关系网的束缚在客观上是存在的。要摆脱这种束缚,只有从主观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轻,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小;把自我视作不存在,就可以解脱了。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在功名上追求越多越高,“我”就越膨胀。要做到无己,首先要放弃功名上的追求,做到无功无名。好了,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艺术特征:

  ①借用寓言说理。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鴳,对它们赋予人的特性,利用它们进行说理,寄托作者的思想。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使得文章汪洋恣肆。如写鲲鹏的大,鲲变成鹏的场面和鹏飞往南方的场面。

  ③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逍遥游》同步练习

  1.异体字、通假字

  三餐而反。(返) 小知不及大知。(智)此小大之辩也。(辨)

  而征一国者。(耐)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而御六气之辩。(变)

  2.一词多义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动词,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置——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动词,安放—郑人有且置履者(动词,购置)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形容词,生活困难)——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苍苍——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深蓝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灰白色)

  3.古今异义

  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两个词,虽然这样,今义一个词,连词。

  众人匹之: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多数人。

  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为副词,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或作连词,表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穷发之北:发古义为毛,指草木,今义为头发。

  4.虚词用法:

  其: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语气助词,舒缓语气。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词,代“”鲲“译做“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在选择句中用以加强揣测语气的语气副词。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译做“它”

  其广数千里——代词,代“鱼”,译做“它”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译做“他”

  奚以知其然也——代词,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而:化而为鸟——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怒而飞——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逍遥游》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一、学习要点

  (一)关于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二)内容结构

  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

  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

  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己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

  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三)庄子文章的艺术特色

  1、神奇瑰丽的艺术想象

  庄子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寄托自己深邃的思想,常创造出一种宏伟瑰丽的艺术境界。那不知几千里的北冥之鲲,化鲲为鹏飞往南冥,怒而飞大鹏激起千层波涛,以及那“野马”、“尘埃”构成无比壮丽、雄伟、奇特、生动、鲜明而又瞬息万变的画面。这是庄子全凭想象创造出来的一个奇妙的境界。这段文字中,想象的奇特丰富,夸张手法的神奇,语言的绚烂多彩不能不使我们为之惊叹。

  2、比喻手法的运用

  庄子的比喻往往能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腐朽为神奇。如用人们所见到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景色比喻大鹏在空中激荡起的尘雾,接着用人们仰视高空的碧远比喻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下视的所见。这种比喻是作者的想象,想象又是合理的,可信的。前人说《庄子》之文,长于譬喻,其玄映空明,解脱变化,有水月镜花之妙,且喻后出喻,喻中设喻,不啻峡云层起,海市幻生,从来无人及得。

  3、对比手法的运用

  庄子的对比手法是很有特点的。他发挥想象,将大与小推想极致,从而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对比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空间上的概念,“几千里”、“几万里”、“坳堂”、“数仞”;二是时间上的概念,“五百岁”“八千岁”“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的对比往往借助寓言。本文通篇是寓言,形象生动,感人至深。

二、能力训练、检测

  1.下列汉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抟(tuán)弄   山坳(ào)    北冥(míng)

  B.夭阏(què)    星宿(xiù)    斥鷃(yàn)

  C.数(shù)落    蓬蒿(hāo)    沮(jǔ)丧

  D.恶(ě)心     决(xuè)断    蜩(tiáo)蝉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我决起而飞      B.小知不及大知

  C.此小大之辩也     D.彼其于世,未数数然

  3.下列各句中红色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培风     B.亦若是则已矣

  C.而御六气之辩     D.彼且恶乎待哉

  4.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①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到千里之远的地方去,三月份就开始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B.①去千里之远的地方,须三个月前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C.①去千里之远的地方,须三个月前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得着它往南飞九万里呢?

  D.①到千里之远的地方去,三月份就开始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得着它往南飞九万里呢?

  5.下列没有省略成分的一句是(  )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B.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6.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南冥者,天池也   B.齐谐者,志怪者也。

  C.此小大之辩也     D.去以六月息者也。

  7.解释句中红色的词: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腹犹果然:

  (5)众人匹之

  8.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的项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E.之二虫又何知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9.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语

  ①蟪蛄不知春秋。    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汤之问棘也是已。   是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北冥海者,天池也。  天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下列句中红色字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朝菌不知晦朔

  ②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③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B.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C.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11.对下列句中红色字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知不及大知    ③有冥海者,天池也

  ②则知明行无过矣   ④且适南冥也

  A.①与②的用法不同,③与④的用法也不同。

  B.①与②的用法相同,③与④的用法也相同。

  C.①与②的用法不同,③与④的用法相同。

  D.①与②的用法相同,③与④的用法不同。

  12.从题干提示的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各句的相应括号中

  绝:A.断,断绝  B.极,非常  C.高超,绝妙  D.横渡,横穿  E.超越

  ①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  )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

  ③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  )

  ④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  )

  ⑤佛印绝类弥勒。              (  )

  13.辨别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①而彼且奚适也?      (  )

  ②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

  ③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④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

  14.下列句中与其他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彼且奚适也?             B.奚以知其然也?

  C.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D.大王来何操?

  15.翻译下列句子。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这一段中援引“汤之问棘”一段话是否与文章第一段的内容相重复?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逍遥游》,谈谈你对庄子思想及作品风格的认识。

  附参考答案:

  1、A  2、D  3、C  4、B  5、B  6、D

  7、

  (1)这(只)   (2)记载   (3)奚以……为?  哪里用得着呢?或:何必……呢?

  (4)饱的样子  (5)比

  8、CE

  9、①四季  ②即此  ③天然的水池

  10、A(①②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③长  ④身高)

  11、D(①②“知”通“智”,③深  ④“冥”通“溟”。)

  12、①E②D③A,④A⑤B

  13、①往  ②出嫁  ③迎合  ④依照

  14、B(B项为介宾前置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15、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

  16、这段文字不是第一段的重复,在内容上是对第一段的补充,从结构上,与第一段相照应,论证了“小大之辨”。

  17、(略)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

  1、前两课时翻译

  2、第三课时主要是教师引导

  3、第四课时主要是学生讨论

  四、课时安排:

  4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3课时

  课前预习:运用古汉语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很多同学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总有一个感觉,就是拿起容易放下难,总想一口气把文章读完,因为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那么我们现在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这样一来,曲折复杂的情节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文章的脉络也就出来了。

  方法:同学们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三)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小标题概括文章情节,因此我们从小标题中就能概括出苏武的性格特征: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从小标题概括出的苏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们还需从细节的分析入手。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既然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文章的重头戏,那么我们且仔细研读这部分。

  这部分主要是人物对话,找几个同学进行分角色朗读,务必读出每个人物各自特有的语气。

  4、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体会到了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5、除了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6、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4

  教材分析:

  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通过描写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划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

  元曲 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

  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四、检查预习: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五、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情节结构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况,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以上这几方面,我们要用心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附: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元杂剧关汉卿

  指斥天地

  情节结构告别蔡婆

  发下誓愿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第一、二场戏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

  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

  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看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答: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

  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

  附:板书设计

  诉说冤屈

  赴法场怀疑质问怨(反抗精神)

  揭露社会

  彻底否定

  哀告走后街(悬念)

  (怕见蔡婆)

  见蔡婆遇见蔡婆(巧合)悲(温顺善良)

  白

  立下遗嘱(曲白相生)

  唱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三场戏的阅读鉴赏、总结、练习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试述前两节中窦娥的感情变化、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第三场戏

  1、指句朗读第一桩誓愿的相关段落,思考: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

  剧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

  这桩誓愿的实质是什么?

  2、学生回答: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作者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复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质是希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3、学生举一反三,自读以下两桩誓愿,填写下表:

  誓愿顺序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

  第一桩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

  第三桩

  3、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这里又寄希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赖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希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三、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怨悲恨

  2、窦娥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四、布置作业:

  1、总结元杂剧的知识,记忆字词、典故;

  2、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篇剧评。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下册《窦娥冤》教案优秀11-08

氓高二下册语文教案10-15

高二语文下册教学计划06-19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雷雨》原文03-18

高二语文《师说》教案11-14

高二语文教案03-25

高二语文《呱呱》教案08-26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11篇)11-03

琵琶行高二下册语文教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