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咏怀古迹》教案

时间:2024-07-31 22:14:56 文圣 高二上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咏怀古迹》教案(通用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咏怀古迹》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咏怀古迹》教案(通用6篇)

  《咏怀古迹》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

  分步探讨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及鉴赏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感受作者抒发的怀才不遇的情怀。

  重点难点: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合作交流感悟

  媒体使用:

  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送别诗、咏秋诗(板书,并请学生略作回顾)的鉴赏,总结了诗歌鉴赏的一些技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咏怀古迹》板书题目)

  问1:什么是咏史怀古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可结合课件】

  读史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古迹、历史人物或事件引发的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

  问2:初中学过哪些咏史怀古诗?(期望学生能够答出本课拓展引申要用的杜牧《赤壁》或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

  二、初读感知

  问题引领:读这首诗明确这首诗咏叹的对象是谁?

  自主探究

  请学生单读,指出优缺点。

  成果展示:请学生回答咏叹对象:明妃(请学生回顾有关避讳知识)或王昭君

  三、再读体会

  步骤一、导引问题: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可结合课件】这是王昭君墓碑上的文字给予昭君的评价,那么杜甫笔下写的是昭君的什么内容?请从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怨恨。(并复习关键词把握诗意的方法)

  步骤二、齐读体会。学生小组讨论理清诗意。

  问题引领:诗中写的是昭君的什么怨恨?结合诗句回答。(旨在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四、精读讨论

  问题引领:写王昭君“怨恨”有何用意?(即作者咏怀内容)

  【方法】

  步骤一、迁移引申,获得启发。(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初中学过的咏史诗从中获得启发)【可结合课件】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学生交流这些咏史怀古诗的咏怀内容,从而获得启发。

  教师点拨:(先请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赤壁》主要借咏史抒写个人遭遇;《贾生》既抒写个人遭遇,又借古讽今,讽喻现实;《乌衣巷》主要抒写物是人非的兴衰之感。)

  步骤二、成果展示。教师启发:从这些内容中能否启发我们分析这首诗的咏怀内容?那么题为“咏怀”,作者写王昭君的“怨恨”有何用意?(最好启发学生回答出二者的共鸣或相似点)

  (联系知人论世)

  昭君 远嫁异域 怀念故土 美冠后宫不被宠幸

  自己 漂泊西南 思乡思念长安 壮志难酬

  【板书或课件】

  五、感悟总结(启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两个总结,最好由学生概括)【可结合课件】

  (一)咏史怀古诗的主旨内容的一般情况

  (二)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步骤(板书)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段历史?诗人的用意是什么?(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

  六、拓展训练

  请学生按照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步骤鉴赏李商隐《马嵬》

  学生发言后教师点拨。

  七、能力提升【可结合课件】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问:这首咏史怀古诗的用意?(旨在让学生拓宽思路,既要掌握咏史怀古诗的一般内容是抒写个人际遇或对时局感慨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但也有其他的思想内容)

  本诗对历史做冷静的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咏怀古迹》教案 2

  教学目的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注音

  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

  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3.解释词语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⑦"环佩"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赏析诗歌

  1.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

  生长明妃尚有村。--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

  独留青冢向黄昏。--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

  环佩空归月夜魂。--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

  分明怨恨曲中论。--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

  2.评点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这里用一个"赴"字,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似乎更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昏天幕。"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轻轻两句,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颈联--由咏史转向了抒情与议论,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点明全诗主旨。

  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千年以来,胡地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怨恨",就是怨自己远嫁,恨汉元帝无知遇之恩。"千载",则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对朝廷的不满,杜甫的一生境遇与昭君相似,所以昭君的不幸,正是杜甫的不幸;昭君的怨,正是杜甫的怨。

  六、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管,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佩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七、小结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稳。

  八、布置作业

  就课文《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赏析文章。

  《咏怀古迹》教案 3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知人论诗

  【过程与方法】

  ①、把握,揭示词作的深层意蕴。

  ②、背诵全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②、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形式认读

  1、让学生通过个体自由诵读、对读和集体诵读,感知《菩萨蛮》的词律特征。

  2、听教师范读,品评感悟。再读全词。

  要求:

  ①、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②、韵律节奏,处置得当;

  ③、情感丰沛,运气自如。

  (三)披文入境,整体感知。

  说明:何谓“披文入境”?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首先通过作提供的语言材料的仔细揣摹,初步感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次再在充分了解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入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确认作品的主题思想。

  “披文入境”的重要途径:置身诗境;知人论诗。

  1、置身诗境,梳理内容,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美女王昭君出塞,埋骨大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②、这首诗写了主人公的什么事情?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明确: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怨恨”

  ③、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写什么?

  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目的何在?【讨论】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毓yù :养育),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2、知人论世、重难点突破

  ①、【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yānzhī (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 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②、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个小人之所以奸计得逞,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③、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明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三)合作探究,难点突破

  1、《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不是与标题“咏怀”不符?

  明确:借事抒情——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2、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明确:“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3、鉴赏艺术手法有何特点?

  虚实结合即事抒怀对比拟人

  (四)知识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诗作,完成问题

  明妃曲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1、简析这首作品中明妃的形象特点?

  2、对比王诗和杜诗感情的异同?

  (五)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咏怀古迹》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朗读,了解写作背景,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3.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2.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更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慨呢?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释题

  明确:《咏怀古迹》是一组七律诗组,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2.背景介绍,初步感知

  这首诗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溯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3.播放配乐朗读,结合注释,同桌互助,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诗歌大意。

  4.自由朗读课文,这首诗是否写景了呢?写的什么景?

  明确:景,群山万壑

  (三)深入研读

  1.默读诗歌,自主思考:古往今来,人们大多只记得王昭君倾国倾城的容貌,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来概括。

  明确:怨恨。

  2.教师范读,小组合作探究:昭君怨什么?你是从哪些诗句中读到的?

  明确:

  ①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②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总结:这两句写的是昭君的事,写的是昭君悲惨的人生。

  3.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并思考:《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掌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左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王昭君是绝代佳人,入宫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身死异国,环珮空归。而诗人才华横溢,入朝见妒。帝王不分忠佞,无辜遭贬,漂泊西南,有家难归。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情,怀才不遇,借古抒怀)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鉴赏咏史诗鉴赏步骤:

  第一步,弄清史实——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第二步,体悟感情——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

  第三步,分析技巧——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

  播放背景音乐,再次朗诵诗歌。

  作业布置:赏析《咏怀古迹》其他四首中的一首。

  四、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能力目标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德育目标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重点:

  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难点: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流程:

  (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

  二、设疑自探

  (一)学始于疑

  大家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3、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为:1、景物?2、情感?3、拓展?

  (二)自探要求

  1、请大家针对以上问题先进行独立探究

  2、时间三分钟

  三、解疑合探

  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形成统一的意见,做好展示评价的准备。

  展示——两分钟后,出示展示任务分配及要求

  例:问题一:——第一组展示(前黑板)

  问题二:——第四组展示(前黑板)

  问题三:——第五组展示(前黑板)

  评价——展示接近尾声时出示评价任务分配及要求:

  例:问题一:第二组评价

  问题二:第六组评价

  问题三:第七组评价

  答案解析:

  问题一: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问题二: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问题三:

  【明确】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了自己的怨愤之情。作者运用了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四、课堂小结

  杜甫《咏怀古迹》组诗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将自身之感、时事之情融入诗中。显然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怨愤之情的。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一评论确是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的昭君悲剧形象,总会时时地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五、质疑再探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到这里我们都已解决了,大家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新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现在提出来。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六、运用拓展

  自主编题——我做小老师,我来考考你

  小组推荐优秀习题,由出题人领着同学们完成。

  请学生阅读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试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作比较,说说二者在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王昭君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七、课堂总结:

  1、由学科班长对本节课作点评总结。

  2、师总结:我们学了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大家以后也可自己作诗并引用典故

  补充修改

  “秀出我的风采”——

  展示要求:

  1、书写要认真、规范,答案要点要清晰全面;

  2、口头表述声音要洪亮、清楚;讲解完后要问:“大家是否还有什么补充?”

  3、非展示的同学继续讨论,做好补充评价准备。

  评价要求:

  1、评价同学声音要洪亮、清楚;

  2、先点评展示同学应该注意的问题;再点评展示的答案,力争进行补充或必要的拓展;最后对展示组进行评判打分

  3、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咏怀古迹》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与王昭君的生平经历并明确其共性

  2、掌握咏史诗的基本特征与鉴赏方法

  3、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与品读感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探讨诗歌内涵

  2、掌握咏史诗的一般特征与鉴赏方法,最后以课堂实战巩固所学知识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诗人蕴涵于诗歌中的深沉情感

  2、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美感鉴赏

  二、教学策略设计

  本教学设计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旨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从新知识的预习、知识的问题化以及合作探究的设计等处着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注重课堂的连贯性,使得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并且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掌握咏史诗特征,运用咏史诗知识赏析具体诗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图片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讨论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2、多媒体展示王昭君与杜甫的图片

  3、学生表达自己对四大美女个人或整体的看法,着重明确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4、思考杜甫诗中以王昭君为人物的用意

  运用多媒体展示让内容形象直观,激趣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究的'主动性

  (二)知人论世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他小组适当补充

  2、教师强调重点知识的积累、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余小组适当补充

  3、知识的归纳整合。学生积累知识,为诗歌分析奠定基础

  (三)《咏怀古迹》诗题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解题

  2、教师补充完善,并要求学生积累相关知识

  3、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分享积累知识,明确组诗体例

  4、学生了解《咏怀古迹》其余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组诗体例,并培养学生积累知识,分享知识的习惯

  (四)文本把握

  1、引导学生诵读诗歌,纠正诵读断句、读音等

  2、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

  3、与学生一起串讲诗歌,达到文白互换的效果

  4、预留时间,要求背诵

  (1)学生诵读诗歌,个别诵读、集体诵读,把握断句以及个别字音

  (2)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

  (3)与教师一起串讲诗歌,能够用优美的语言对诗歌进行文白互换。

  (4)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全诗。

  师生通力合作,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之上把握诗歌情感基调,了解诗歌内容,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最终达到背诵诗歌的目的

  (五)品读感悟(多媒体呈现问题)

  1、找出点明昭君情感的词语。

  2、文本赏析(采取知识问题化的模式,以问题形式+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鉴赏)

  3、这首律诗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①、首联写景用意何在?

  ②、颔联主要写了昭君的那些事?突出昭君怎样的命运?抓住重点词语进行鉴赏。

  ③、赏析颈联中的“空”字,并思考昭君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

  ④、尾联的“怨恨”点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这到底是谁的“怨恨”?请说明理由。

  4、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对品读感悟进行小结

  (1)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认真审读题干,深入思考问题,逐步完成教师多媒体呈现的问题

  (2)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模式,逐个发言,互相学习,打开思路,以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3)讨论结束以后,小组代表代表小组发言

  (4)针对小组发言,全班进行讨论整合,形成合理恰当的认知

  (5)学生对品读感悟环节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教师将知识进行问题化的设置,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对诗歌进行有效解读。

  注:

  1、本环节基本无预设答案,由学生个人、小组探讨交流归纳整理,适当时教师可予以引导点拨。

  2、知识问题化以教师设置的问题为引导,倡导学生自提问题,在课堂设置中给学生预留提问时间,要求。

  (六)合作探究(由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总结)

  问题:题为咏怀,可诗歌通篇只写昭君,似乎并无作者个人情怀,是不是诗歌本身与标题不符?小组探究,把握诗歌寓意设置问题,由表及里,了解诗歌通过咏史怀古以抒发自己身世之感的主旨

  (七)咏史怀古诗的介绍

  教师以合作探究为契机,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适时提出咏史诗这一诗歌类型,并对其基本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明确诗歌类型,掌握咏史诗的涵义以及鉴赏步骤。使得学生从具体的咏史诗出发,掌握咏史诗的一般知识,并能以此指导咏史诗的鉴赏

  (八)课堂实战

  教师设置同类咏史怀古诗《蜀相》,多媒体展现诗歌以及设置的问题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诗歌鉴赏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对知识进行巩固

  五、板书设计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被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辨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旨在极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前一节课结束后布置相应的与课程相关的预习内容,如王昭君、杜甫的人生经历,自己对两者的情感体悟,重在使得学生动脑动手,同时引发学生的兴趣,这主要体现在课程导入中。在导入之后,对情感基调的把握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小,基本能得出答案。对于文本的把握以问题方式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又可以采取小组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探究能力。本教学设计合作探究中将讨论核心由王昭君转入杜甫,从而归纳梳理出咏史怀古这一诗歌类型,最后以课堂实战对于所学进行巩固。本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但是在时间的分配与把握上存在问题,实战内容只进行了一半,因此细分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是必要的。同时由于学生预习的有限性使得课程进度缓慢,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对于学生预习内容进行有效指导。

【《咏怀古迹》教案】相关文章: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05-26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05-07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05-30

《咏怀古迹五首》古诗赏析12-02

咏怀古迹·其一译文赏析古诗词03-26

关于古诗咏怀古迹其四的带拼音版07-25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一等奖12-12

名胜古迹的作文06-04

名胜古迹作文07-06

《咏怀古迹》教案(通用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咏怀古迹》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咏怀古迹》教案(通用6篇)

  《咏怀古迹》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

  分步探讨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及鉴赏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感受作者抒发的怀才不遇的情怀。

  重点难点: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合作交流感悟

  媒体使用:

  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送别诗、咏秋诗(板书,并请学生略作回顾)的鉴赏,总结了诗歌鉴赏的一些技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咏怀古迹》板书题目)

  问1:什么是咏史怀古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可结合课件】

  读史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古迹、历史人物或事件引发的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

  问2:初中学过哪些咏史怀古诗?(期望学生能够答出本课拓展引申要用的杜牧《赤壁》或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

  二、初读感知

  问题引领:读这首诗明确这首诗咏叹的对象是谁?

  自主探究

  请学生单读,指出优缺点。

  成果展示:请学生回答咏叹对象:明妃(请学生回顾有关避讳知识)或王昭君

  三、再读体会

  步骤一、导引问题: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可结合课件】这是王昭君墓碑上的文字给予昭君的评价,那么杜甫笔下写的是昭君的什么内容?请从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怨恨。(并复习关键词把握诗意的方法)

  步骤二、齐读体会。学生小组讨论理清诗意。

  问题引领:诗中写的是昭君的什么怨恨?结合诗句回答。(旨在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四、精读讨论

  问题引领:写王昭君“怨恨”有何用意?(即作者咏怀内容)

  【方法】

  步骤一、迁移引申,获得启发。(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初中学过的咏史诗从中获得启发)【可结合课件】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学生交流这些咏史怀古诗的咏怀内容,从而获得启发。

  教师点拨:(先请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赤壁》主要借咏史抒写个人遭遇;《贾生》既抒写个人遭遇,又借古讽今,讽喻现实;《乌衣巷》主要抒写物是人非的兴衰之感。)

  步骤二、成果展示。教师启发:从这些内容中能否启发我们分析这首诗的咏怀内容?那么题为“咏怀”,作者写王昭君的“怨恨”有何用意?(最好启发学生回答出二者的共鸣或相似点)

  (联系知人论世)

  昭君 远嫁异域 怀念故土 美冠后宫不被宠幸

  自己 漂泊西南 思乡思念长安 壮志难酬

  【板书或课件】

  五、感悟总结(启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两个总结,最好由学生概括)【可结合课件】

  (一)咏史怀古诗的主旨内容的一般情况

  (二)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步骤(板书)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段历史?诗人的用意是什么?(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

  六、拓展训练

  请学生按照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步骤鉴赏李商隐《马嵬》

  学生发言后教师点拨。

  七、能力提升【可结合课件】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问:这首咏史怀古诗的用意?(旨在让学生拓宽思路,既要掌握咏史怀古诗的一般内容是抒写个人际遇或对时局感慨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但也有其他的思想内容)

  本诗对历史做冷静的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咏怀古迹》教案 2

  教学目的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注音

  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

  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3.解释词语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⑦"环佩"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赏析诗歌

  1.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

  生长明妃尚有村。--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

  独留青冢向黄昏。--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

  环佩空归月夜魂。--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

  分明怨恨曲中论。--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

  2.评点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这里用一个"赴"字,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似乎更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昏天幕。"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轻轻两句,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颈联--由咏史转向了抒情与议论,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点明全诗主旨。

  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千年以来,胡地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怨恨",就是怨自己远嫁,恨汉元帝无知遇之恩。"千载",则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对朝廷的不满,杜甫的一生境遇与昭君相似,所以昭君的不幸,正是杜甫的不幸;昭君的怨,正是杜甫的怨。

  六、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管,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佩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七、小结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稳。

  八、布置作业

  就课文《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赏析文章。

  《咏怀古迹》教案 3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知人论诗

  【过程与方法】

  ①、把握,揭示词作的深层意蕴。

  ②、背诵全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②、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形式认读

  1、让学生通过个体自由诵读、对读和集体诵读,感知《菩萨蛮》的词律特征。

  2、听教师范读,品评感悟。再读全词。

  要求:

  ①、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②、韵律节奏,处置得当;

  ③、情感丰沛,运气自如。

  (三)披文入境,整体感知。

  说明:何谓“披文入境”?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首先通过作提供的语言材料的仔细揣摹,初步感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次再在充分了解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入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确认作品的主题思想。

  “披文入境”的重要途径:置身诗境;知人论诗。

  1、置身诗境,梳理内容,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美女王昭君出塞,埋骨大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②、这首诗写了主人公的什么事情?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明确: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怨恨”

  ③、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写什么?

  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目的何在?【讨论】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毓yù :养育),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2、知人论世、重难点突破

  ①、【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yānzhī (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 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②、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个小人之所以奸计得逞,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③、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明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三)合作探究,难点突破

  1、《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不是与标题“咏怀”不符?

  明确:借事抒情——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2、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明确:“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3、鉴赏艺术手法有何特点?

  虚实结合即事抒怀对比拟人

  (四)知识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诗作,完成问题

  明妃曲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1、简析这首作品中明妃的形象特点?

  2、对比王诗和杜诗感情的异同?

  (五)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咏怀古迹》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朗读,了解写作背景,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3.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2.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更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慨呢?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释题

  明确:《咏怀古迹》是一组七律诗组,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2.背景介绍,初步感知

  这首诗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溯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3.播放配乐朗读,结合注释,同桌互助,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诗歌大意。

  4.自由朗读课文,这首诗是否写景了呢?写的什么景?

  明确:景,群山万壑

  (三)深入研读

  1.默读诗歌,自主思考:古往今来,人们大多只记得王昭君倾国倾城的容貌,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来概括。

  明确:怨恨。

  2.教师范读,小组合作探究:昭君怨什么?你是从哪些诗句中读到的?

  明确:

  ①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②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总结:这两句写的是昭君的事,写的是昭君悲惨的人生。

  3.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并思考:《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掌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左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王昭君是绝代佳人,入宫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身死异国,环珮空归。而诗人才华横溢,入朝见妒。帝王不分忠佞,无辜遭贬,漂泊西南,有家难归。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情,怀才不遇,借古抒怀)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鉴赏咏史诗鉴赏步骤:

  第一步,弄清史实——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第二步,体悟感情——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

  第三步,分析技巧——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

  播放背景音乐,再次朗诵诗歌。

  作业布置:赏析《咏怀古迹》其他四首中的一首。

  四、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能力目标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德育目标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重点:

  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难点: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流程:

  (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

  二、设疑自探

  (一)学始于疑

  大家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3、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为:1、景物?2、情感?3、拓展?

  (二)自探要求

  1、请大家针对以上问题先进行独立探究

  2、时间三分钟

  三、解疑合探

  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形成统一的意见,做好展示评价的准备。

  展示——两分钟后,出示展示任务分配及要求

  例:问题一:——第一组展示(前黑板)

  问题二:——第四组展示(前黑板)

  问题三:——第五组展示(前黑板)

  评价——展示接近尾声时出示评价任务分配及要求:

  例:问题一:第二组评价

  问题二:第六组评价

  问题三:第七组评价

  答案解析:

  问题一: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问题二: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问题三:

  【明确】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了自己的怨愤之情。作者运用了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四、课堂小结

  杜甫《咏怀古迹》组诗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将自身之感、时事之情融入诗中。显然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怨愤之情的。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一评论确是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的昭君悲剧形象,总会时时地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五、质疑再探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到这里我们都已解决了,大家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新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现在提出来。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六、运用拓展

  自主编题——我做小老师,我来考考你

  小组推荐优秀习题,由出题人领着同学们完成。

  请学生阅读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试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作比较,说说二者在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王昭君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七、课堂总结:

  1、由学科班长对本节课作点评总结。

  2、师总结:我们学了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大家以后也可自己作诗并引用典故

  补充修改

  “秀出我的风采”——

  展示要求:

  1、书写要认真、规范,答案要点要清晰全面;

  2、口头表述声音要洪亮、清楚;讲解完后要问:“大家是否还有什么补充?”

  3、非展示的同学继续讨论,做好补充评价准备。

  评价要求:

  1、评价同学声音要洪亮、清楚;

  2、先点评展示同学应该注意的问题;再点评展示的答案,力争进行补充或必要的拓展;最后对展示组进行评判打分

  3、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咏怀古迹》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与王昭君的生平经历并明确其共性

  2、掌握咏史诗的基本特征与鉴赏方法

  3、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与品读感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探讨诗歌内涵

  2、掌握咏史诗的一般特征与鉴赏方法,最后以课堂实战巩固所学知识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诗人蕴涵于诗歌中的深沉情感

  2、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美感鉴赏

  二、教学策略设计

  本教学设计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旨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从新知识的预习、知识的问题化以及合作探究的设计等处着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注重课堂的连贯性,使得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并且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掌握咏史诗特征,运用咏史诗知识赏析具体诗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图片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讨论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2、多媒体展示王昭君与杜甫的图片

  3、学生表达自己对四大美女个人或整体的看法,着重明确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4、思考杜甫诗中以王昭君为人物的用意

  运用多媒体展示让内容形象直观,激趣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究的'主动性

  (二)知人论世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他小组适当补充

  2、教师强调重点知识的积累、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余小组适当补充

  3、知识的归纳整合。学生积累知识,为诗歌分析奠定基础

  (三)《咏怀古迹》诗题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解题

  2、教师补充完善,并要求学生积累相关知识

  3、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分享积累知识,明确组诗体例

  4、学生了解《咏怀古迹》其余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组诗体例,并培养学生积累知识,分享知识的习惯

  (四)文本把握

  1、引导学生诵读诗歌,纠正诵读断句、读音等

  2、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

  3、与学生一起串讲诗歌,达到文白互换的效果

  4、预留时间,要求背诵

  (1)学生诵读诗歌,个别诵读、集体诵读,把握断句以及个别字音

  (2)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

  (3)与教师一起串讲诗歌,能够用优美的语言对诗歌进行文白互换。

  (4)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全诗。

  师生通力合作,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之上把握诗歌情感基调,了解诗歌内容,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最终达到背诵诗歌的目的

  (五)品读感悟(多媒体呈现问题)

  1、找出点明昭君情感的词语。

  2、文本赏析(采取知识问题化的模式,以问题形式+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鉴赏)

  3、这首律诗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①、首联写景用意何在?

  ②、颔联主要写了昭君的那些事?突出昭君怎样的命运?抓住重点词语进行鉴赏。

  ③、赏析颈联中的“空”字,并思考昭君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

  ④、尾联的“怨恨”点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这到底是谁的“怨恨”?请说明理由。

  4、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对品读感悟进行小结

  (1)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认真审读题干,深入思考问题,逐步完成教师多媒体呈现的问题

  (2)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模式,逐个发言,互相学习,打开思路,以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3)讨论结束以后,小组代表代表小组发言

  (4)针对小组发言,全班进行讨论整合,形成合理恰当的认知

  (5)学生对品读感悟环节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教师将知识进行问题化的设置,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对诗歌进行有效解读。

  注:

  1、本环节基本无预设答案,由学生个人、小组探讨交流归纳整理,适当时教师可予以引导点拨。

  2、知识问题化以教师设置的问题为引导,倡导学生自提问题,在课堂设置中给学生预留提问时间,要求。

  (六)合作探究(由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总结)

  问题:题为咏怀,可诗歌通篇只写昭君,似乎并无作者个人情怀,是不是诗歌本身与标题不符?小组探究,把握诗歌寓意设置问题,由表及里,了解诗歌通过咏史怀古以抒发自己身世之感的主旨

  (七)咏史怀古诗的介绍

  教师以合作探究为契机,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适时提出咏史诗这一诗歌类型,并对其基本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明确诗歌类型,掌握咏史诗的涵义以及鉴赏步骤。使得学生从具体的咏史诗出发,掌握咏史诗的一般知识,并能以此指导咏史诗的鉴赏

  (八)课堂实战

  教师设置同类咏史怀古诗《蜀相》,多媒体展现诗歌以及设置的问题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诗歌鉴赏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对知识进行巩固

  五、板书设计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被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辨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旨在极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前一节课结束后布置相应的与课程相关的预习内容,如王昭君、杜甫的人生经历,自己对两者的情感体悟,重在使得学生动脑动手,同时引发学生的兴趣,这主要体现在课程导入中。在导入之后,对情感基调的把握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小,基本能得出答案。对于文本的把握以问题方式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又可以采取小组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探究能力。本教学设计合作探究中将讨论核心由王昭君转入杜甫,从而归纳梳理出咏史怀古这一诗歌类型,最后以课堂实战对于所学进行巩固。本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但是在时间的分配与把握上存在问题,实战内容只进行了一半,因此细分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是必要的。同时由于学生预习的有限性使得课程进度缓慢,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对于学生预习内容进行有效指导。

【《咏怀古迹》教案】相关文章: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05-26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05-07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05-30

《咏怀古迹五首》古诗赏析12-02

咏怀古迹·其一译文赏析古诗词03-26

关于古诗咏怀古迹其四的带拼音版07-25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一等奖12-12

名胜古迹的作文06-04

名胜古迹作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