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时间:2023-11-08 07:23:28 八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1

  【学习目标】

  1、品味重点句段,学习人物速写的方法

  2、品味语言特点,方言的运用和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学习重难点】

  波澜起伏的情节语言品味

  【轻松预习】

  一、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了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主要教学方法:通过自读,把握文章情节、人物、语言。

  1、引导性提示——想一想,“泥人张”、“杨七”、“杨八”各自“奇”在哪里?

  2、能力锻炼——他们各自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试着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二、精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语言,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1、动手找自己欣赏的语句与大家共同赏析。

  2、品味下面的语句,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教师引导分析、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归纳小结。

  三、再读课文——思辩研讨

  1、提问:“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手艺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建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四、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一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六、小结

  主要以两位手艺人(泥人张、好嘴杨巴)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布置作业

  写一写你周围的“俗世奇人

  提示:你周围有绝活的人,比如能一笔画出一个圆的数学老师,能生动模仿各种声音的同学等,写一篇人物速写。要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他们的奇处、绝处。

  这是一道学以致用的题目,有一定难度。首先要模仿得到位,而要避免生硬机械的模仿。因此,首先应使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其次,要把握文章只写一事的叙事手法;第三,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注意选择,力求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特征展开描写。

  相关链接

  一、关于《俗世奇人》(冯骥才)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余闻者甚夥,久记于心;尔后虽多用于《神鞭》《三寸金莲》等书,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闲置一旁未被采纳。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俗世奇人》序)

  二、关于泥人张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长林。

  张长林(1826—1906),字明山,后以字行。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抟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外国人早就以重金购买,“置诸博物馆中,供观赏。”在历届展览会上它都被认为是出类拔萃的作品。日本芦屋市的一座中国近代艺术馆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陈列专室,展出彩塑作品58件。近年来“泥人张”彩塑积极地推动国际间文化艺术的友好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桥梁。

  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是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再经大胆创新,遂成为今日津门艺林一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2

  《蜡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二、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第三课《蜡烛》。你们应该都有用过蜡烛吧,那我考考你们: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提问: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

  (二)简介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识记词语(正音、解词):

  鞠躬(jū gōng):弯身行礼。瓦砾(w?lì):破碎的砖头瓦片。

  鞠躬(jū gōng):弯身行礼。地窖(jiào):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jié):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也作“精疲力尽”。名副其实(fù):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副:相称,符合。

  永垂不朽(chuí):形容人的名声、精神、事迹永远流传不会磨灭。垂:流传。

  颤巍巍(chàn wēi):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四)整体感知:

  1、战争是残酷的野蛮的,它带给人类的是屠杀、是毁灭。同学们请看下这些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当看完这些图片时,也许你们就会对这篇课文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明确: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文章主题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2、文中的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自由谈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提示: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4、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5、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3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复述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

  2、理解“第一本书”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3、品味语句,赏析课文语言。

  4、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难点】

  1、用自己的话复述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

  2、理解“第一本书”中包含的感情。

  3、品味语句,理解句子的内涵。

  【学法指导】

  1、读:

  自读法(圈、点、勾、划)

  2、思:

  质疑(提问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书吗?那你们还记得自己接触的第一本书吗?(请几个学生简单介绍)同学们的第一本书内容丰富,蕴涵着无限的趣味,那么诗人牛汉的第一本书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诗人一起走进那段往事。

  二、简介作者

  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自渎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⑵了解故事情节。

  2、正确朗读下列字词:

  鬃()磨磨蹭蹭()

  脊背()掺和()枉()读

  3、复述课文:

  围绕着“第一本书”发生了不少感人的故事,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

  要求:复述时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情节。

  四、研读课文

  1、思考:

  作者回忆的仅仅是“一本书吗?“一本书”可以蕴含许多感情,请阅读相关语段,用“从──中,我感受到──”的句式,说说你从文中品读到了哪些情感?

  2、质疑:

  赏析了课文内容后,你对书中的语言、语句还有什么疑惑吗?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同桌间探讨解决.无法解决的'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

  五、拓展延伸

  学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了解了第一本书的故事吗?

  六、课文小结

  由学生小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可从基本知识积累、情感启迪、学习方法等方面小结)。

  七、课后作业(任选一题)

  1、当“我”把补好的课本再次送到乔元贞的手里时,乔元贞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想像乔元贞的神情、语言,写一段话描写当时的情景。

  2、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与父亲外还有乔元贞、“弄不成”、二黄毛,三人虽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人,在课文提供的材料基础上,发挥想像,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4

  【教学要点】

  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3、出处: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滁(chú) 壑(hè) 酿(niàng) 潺(chán) 琅琊(láng yá)

  辄(zhé) 霏(fēi) 暝(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洌(liè) 肴(yáo) 蔌(sù) 酣(hān) 觥筹(gōng chóu)

  弈(yì) 翳(yì)

  2、重点词:

  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⑵ 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⑶ 名之者谁:为……命名

  ⑷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⑸ 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⑹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⑺ 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⑻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⑼ 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⑵ 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⑶ 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⑷ 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⑸ “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⑹ 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⑺ 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⑵ 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 “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⑵ 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⑶ 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⑷ 划分层次?

  ① 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② 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③ 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学生串译。

  3、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⑵ 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⑶ 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5

  内容预览:

  16.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特点、结构。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 酬(chou2)和 铁箍(gu1) 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1日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4、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方法

  以多样化朗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难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惩山北之塞A、处罚B、警戒C、苦于

  出入之迂也A、绕远B、迂腐C、困难

  指通豫南A、指向B、手指C、一直

  杂然相许A、允许B、赞成C、答应

  且焉置土石A、哪里B、乃、才C、语气助词

  (3)一词多义

  方

  方其远出海门

  方七百里

  三、整体感知,理解课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山北面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向着大山居住。苦于大山的阻塞,出入要绕远路,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两座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能把大行、王屋怎样呢?再说把石头和泥土往哪儿放呢?”大伙纷纷说:“把土石投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当中能挑担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前来帮忙。夏去冬来,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口气说:“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挖山不止,就把这件事禀报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大山、—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交通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教学设想

  1、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2、利用课本剧表演,培养学生的组织、创新能力。

  3、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问题引起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歌《愚公移山》(屏幕演示),从而导入课文分析讲解。

  二、课文分析:

  1、本文如何通过对比和烘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解析:本文除了用夸张的手法外,还通过烘托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如用“方七百里,高万仞”极言山的高大;用“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极言移山的艰难;用“年且九十”、“残年余力”极言力量的单薄;用“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极言工具的简陋、路途的遥远,从而烘托了愚公信念坚定、迎难而上的积极形象。又如以智叟一“笑”、一“止”与愚公的一声“长息”相对比,以愚公之妻诚心献疑和智叟的刻意讽刺作对比,以愚公的雄辩与智叟最后“亡以应”作对比,使得大智若愚的“愚公”与鼠日寸光的“智叟”对映成趣。

  2、愚公的形象: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形象。

  3、学生讨论解答以下问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愚公认为可以移山成功除了信心、毅力之外,还有两点原因是什么?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山不加增

  4、本文的寓意:(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故事寓意深刻,愚公坚持奋斗、不畏困难的精神,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证服自然的愿望和信心,也教育了后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深刻含义)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三、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四、课本剧表演:参加演出者:(略)

  五、学生讨论: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

  六、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六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7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2.品位赏析文中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2.小组合作品析文章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作者袁宏道的有关资料。

  3.查找一些以描写各季节景色为题材的古诗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春天,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季节。即使我们坐在教室内,仍能感受到春天的那种勃勃生机和无处不在的明媚阳光。现在就让跟随疏放不羁的江南才子袁宏道一起去领略北国之春的魅力。

  检查预习,介绍作者

  课前,老师让大家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相信同学们都会完成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发言,把你知道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资源共享。

  (学生自由发言并互相补充。在这里要求学生,不但要有查找资料的能力,而且要对查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教师小结: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自主合作,解读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放录音,学生自己正音。

  教师检查(屏幕投影)

  廿(niàn)偕(xié)燕(yān)砾(lì)鹄(hú)鬣(liè)

  茗(míng)蹇(jiǎn)浃(jiā)曝(pù)呷(xiā)恶(wū)

  2.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不懂的地方存疑。

  3.列出疑难,寻求其他同学及老师的帮助,师生合作解决。

  冻风时作:作,起。

  土膏微润:膏,肥沃。

  于时:在这时。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浅鬣寸许:鬣,兽颈上的毛。

  泉而茗者:茗,茶。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可为“品茶”。

  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恶能无纪:恶能,怎能。

  整体感知,细腻品味

  (过渡)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以“春”为题材的有很多,文章洋溢着盎然春意,而本文却不急着写春意春情,而是点染出料峭的春寒,甚至冻风时作。这让为官清闲,想畅游一番的作者憋闷得很,我们甚至可以想像,这位如笼中之鸟的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内焦急地踱着方步了。当“天稍和”便即出城游玩,北国的春寒非但没有阻止作者的游兴,反而给他带来许多新鲜感,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从不同角度切入,如写景写人、状物抒情、写景说理、品评佳句、动态静态的关系、修辞手法的运用等,从各个角度欣赏文章的'美。

  1.小组讨论(给各小组明确学习任务,发给学习小结,请本组的记录员将大家讨论的结果做好记录。老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与他们共同探讨,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对有创意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

  2.小组汇报鉴赏结果

  教师明确:

  满井游记 写景写人──物我一致的境界

  状物抒情──情景交融的感受

  写景说理──哲理深邃的境界

  静态动态──栩栩如生的画面

  品评佳句──美好喜悦的意境

  修辞手法──生动活泼的形象

  拓展阅读

  1.请同学们出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诵读,说说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什么景色?你是从怎样的角度进行赏析的?

  2.教师出示三首,先读,后填表。

  甲: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乙: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丙:春歌

  南朝乐府

  春风动春心,

  流目瞩山林。

  山林多奇采,

  阳鸟吐清音。

  季节

  景物

  甲

  家家雨、处处蛙

  乙

  春天

  丙

  (点悟:甲段中“黄梅时节”为“初夏”,乙段中的景物有花、叶、蜂、蝶,丙段中季节为春天,景物有山林、鸟)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从以上的诗句中不难看出,这些诗歌都是抓住景物的季节特征进行描绘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满井游记》亦是如此。作者袁宏道细腻地描绘了满井初春的景色,不多几句便勾勒出一片盎然春意、勃勃生机。文笔清新流畅,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游览时轻松喜悦的心情,全文流淌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作业

  1.拓展阅读中的三首诗都为读者提供了想像的余地,请分别说明。

  2.翻译句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3.请模拟文中的比喻句,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之物,造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8

  知识与能力:

  能够积累并运用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能够抓住线索概括本文的情节;能够从科幻小说的文体特点入手,分析和理解本文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情节入手,迅速理清本文的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能够根据文章中人物的活动,把握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能够结合社会现实,说出文章的社会价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够对文中人物的所作所为进行谴责;能够结合社会现实,对人类社会中的一些愚昧、短视行为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点:

  能够对文中的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难点:

  能够对结合社会现实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过程:

  导入语: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苹果,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萧伯纳

  一、熟悉课文

  1、请学生在把握以下字词的读音的基础上迅速阅读全文,把握内容,辨明文章文体。

  哂笑 牟取 众目睽睽 棘手 铆钉

  莫衷一是 贪婪 履行 高楼大厦

  2、指出与文中成语相关联的人、物。

  深不可测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争先恐后 无所不知

  小心翼翼 众目睽睽 胸有成竹 不容置疑 异口同声

  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争先恐后 源源不断 心安理得

  万无一失 逍遥法外 一视同仁 任劳任怨 雨后春笋

  得意洋洋 微不足道

  4、在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四篇文章,它们的文体分别是议论性散文、报告文学、科学小品文、散文。那么,你认为本文的属于什么文体?

  明确:微型小说、科幻小说

  5、说一说,你的依据。

  明确:①微型小说——本文篇幅短小,字数较少(微型);

  ②科幻小说——内容围绕着一个幻想出来的深不可测的洞展开(幻想),题材与环境保护有关(科学);

  ③注释①:星新一(1926—1977),日本现代科幻小说作家,以微型小说著名,作品最大特点是构思巧妙。

  教师补充:人们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科幻小说的三要素;星新一冲破了微型小说的篇幅限制,小则两三千字,多则四五千字。

  二、梳理情节

  1、想一想,以前学过的哪些内容对学习本课有帮助?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旧知:以前学过的知识——文章的线索、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性格分析的方法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篇文章。

  2、你能否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本文的情节加以梳理,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明确:现洞(开端)——探洞(发展)——填洞(高潮)——?(结局)

  3、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学生谈看法。

  4、你觉得本文的情节是否符合注释①“作品最大特点是构思巧妙”这一评价?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其好处略加讨论。

  三、探究主题

  1、本文写到了很多人物,你认为谁应该为这一结果负责?请结合具体情节加以分析。

  现洞:村里人

  探洞:村民及村长、看热闹的人、新闻记者、学者、投机商人

  填洞:商人及其伙伴、政府官员、职位较低的工作人员、城市里的居民们、订了婚的姑娘们、警察、罪犯、工人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是什么让这些人集体犯错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从文中人物的身份出发,分析其共性。

  3、讨论:

  (1)通过以上分析,你觉得这篇小说的是主题什么?

  (2)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9

  教学目标:

  1、识记文言字词及文学常识。

  2、品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景物之美。

  3、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走进本单元,我们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文中汲取古代文化的养分,一个个富有人格魅力的古代文人墨客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崇敬万分:陈涉不甘心受剥削命运的“鸿鹄之志”,柳宗元对民生疾苦的悲悯情怀,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陶渊明对安定平等社会的向往。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从这篇美文中体会失意时的他表现出的旷达的情怀。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和停顿,必要时再书上做标注。

  2.教师出示本科字词投影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教师强调重点

  滁( ) 壑( ) 琅琊( ) 潺( ) 酿( )

  辄( ) 暝( ) 伛偻( ) 洌( ) 蔌( )

  射者中( ) 弈( ) 觥筹( ) 翳( ) 晦( )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同桌各读课文一遍,相互纠正读音错误。

  5.全班齐读,要求读出节奏和停顿。

  三、自主合作,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页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划出不解之处。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

  3.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全班交流解决。

  4.生一人一句翻译全文,师生同为译者纠错。

  四、自学交流一:走近醉翁亭,感受景物之美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因而醉翁亭秀丽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充满了诗情画意。划出文中描绘美景的句子,大声朗读。

  明确;要读出醉翁的欣喜、热爱之情。

  学生朗读、交流、评价。

  2.选择其中的一幅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自然美景加以形象的描述,并给画面加一个小标题。

  学生交流、评价。

  五、自学交流二:小组合作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互相交流完成下列问题。(时间5分钟)

  1、在美景中,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在文中画出表现作者之乐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看书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交流明确:

  除山水之乐外,滁人游乐,太守游乐,太守与游人“同其乐”。

  2、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你是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醉”与“乐”呢?本文的主旨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写“山水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寄托,虽然遭受贬谪,但能排除政治失意的悲愤,从山水之中自得其乐。写游人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政绩,滁人游乐是由于生活安定,太守游乐是由于政务清闲。写太守与游人“同其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理想。可见,作者欣赏山间美丽的景色,与宾客喝酒游戏,对游人的快乐感到高兴,都表现出他的乐趣在于:把滁州治理好,让人民过上和平快乐的生活。这正是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美点寻踪,当堂达标。

  学生仿照例句探寻本文的美点所在。

  例句:美在自然景物呈现的优美的意境,看那山水相映、晦明变化、四季变幻、禽鸟和鸣。

  引导学生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以及表现的情怀等方面展开探寻交流。

  七、背诵课文。

  学生在充分感受到作品美之所在后,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课文。

  八、作业布置。

  欧阳修的人生态度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有何不同?欧阳修的人生态度对你有何启发?

  教后反思:学生不同学习体验的碰撞、冲突、认同,引发学生反思不和谐的原因,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我在教学过程中,既充分尊重他们的兴趣、体验和想法,也注意调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与课文文本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以一定价值取向的文本积极地影响学生的个人情感,学生最终认识到欧阳修是为“山水之乐”和“百姓之乐”而醉,也就理解了他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10

  [教学目标]

  1、了解海伦的简要生平;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适度拓展,加深体验;

  3、理解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

  1、揣摩文中重要语句,适度拓展,加深体验;

  2、理解“爱”的美好,把握“再塑生命”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需要,从文中筛选适当的信息,并进行概括性表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在黑暗与无声的世界里静坐几分钟,然后谈感受)

  一个19个月就失聪失明,生活在无声无语无光的世界里,连爸爸妈妈都不认识的孩子,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几乎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勇气。但她顽强地生活了下来,考进了著名大学,长大后又成为一名作家,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激励别人生存的勇气。这一奇迹的创造,当然与她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但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走出心灵的障碍,重新塑造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老师莎利文女士。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2、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搓捻(cuoōniǎn)繁衍(yǎn)迁徙(xǐ)觅食(mì)小憩(qì)遨游(áo)

  花团锦簇(cù)冥思遐想(xiá)企盼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油然而生风云变幻

  3、课文主要写了哪能两个人物?

  海伦·凯勒、莎莉文小姐。

  三、理解人物

  (一)走近海伦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

  资料一: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演讲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出生后19个月,就丧失了视力和听力,而且变成哑巴。后来,她的父母要求当地的盲人学校给予帮助,该校派莎莉文老师到她家协助。海伦借触摸的方法学会了聋哑语言,利用点字系统学会了阅读,又用一种特殊的打字机书写。10岁时,学会了说话,后来在剑桥女校求学。1900年读大学,1904年6月,以优异成绩从大学毕业,并和莎莉文老师合作撰写自传《我的一生》。此书一出,轰动文坛,她的故事不但感动和激励着千百万残疾人,也使无数的正常人为之震憾,使他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此后,她又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经常来回演讲,写了数本书。1927年,她开始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募捐,致力于盲人事业,出版了《我的宗教》一书。1930年出版第二本自传《中流》。她被人们称为美国女英雄。

  海伦说:“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光明,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成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

  资料二:

  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美国著名作家海尔博士

  评论说:“1902年,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是吉卜林的《吉姆》和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

  美国《时代周刊》评她为二十世纪美国十大伟人。

  (二)走近莎莉文老师

  文章是由三大部分组成的。请你快速浏览,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A、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

  B、莎莉文老师“我”认识、了解大自然。

  C、莎莉文老师逐步引导“我”认识“爱”。

  四、探究品味

  1、找出文中关于“爱”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爱是花的香味吗?”——爱是给人带来愉快而美好感受的.东西。

  “爱是不是太阳?”——爱能给人光和热,能使万物茁壮成长。

  “爱有点儿……也不想玩了。”——有了爱,你就快乐,生活就变得美好。

  2、你是怎样理解“再塑生命”这一题旨的?

  从字面上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

  文中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在莎莉文老师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教“我”懂得什么是“爱”。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

  3、请你以“爱”为话题,写几句富有诗意的句子。

  (学生自由写作、交流)

  五、拓展延伸

  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预设:

  A、奥斯特洛夫斯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贝多芬谱写《命运交响曲》;

  C、民间艺人阿炳奏响《二泉映月》;

  D、司马迁身受宫刑,完成《史记》;

  E、美国连任三届的总统、二次大战英雄罗斯福从小患小儿麻痹症;

  F、张海迪自学成才;

  G、孙膑受膑刑,著《孙膑兵法》;

  I、埃及第一任教育部长、大作家塔哈·侯赛因是盲人。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美国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很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作业本》;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和“研讨与练习”一、三;

  3、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11

  【重点难点提示】

  1.了解并掌握有关戏剧文学的常识。

  2.学习并体会戏剧剧本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3.了解戏剧剧本用文字描绘画面、表现视觉形象的特点。

  4.揣摩与体会人物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学习戏剧通过人物动作、表情描绘人物性格的手法。

  难点

  1.仔细揣摩并领会戏剧语言的潜台词。

  2.欣赏名篇中精彩段落的艺术特色。

  3.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深刻理解作品思想内容。

  4.培养并提高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关于戏剧

  一、戏剧和戏剧文学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除应当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等等外,还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阅读)价值。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体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此,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二、戏剧剧本的构成

  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三、戏剧剧本的特点

  第一,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的限制,剧本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变换不能过多,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戏剧情节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并且要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因此,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戏剧文学,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矛盾。戏剧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有它-定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般说,剧本的情节结构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开端起着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的作用;发展指矛盾冲突向前发展;高潮是矛盾冲突发展到了顶点,并出现急剧转化的局面,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剧本的中心思想都得到充分的表现;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有的多幕剧在第一幕之前还有序幕,介绍时代背景、人物来历和剧情发展的原因;结尾之后还有尾声,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提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第三,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在戏剧文学中,故事的发展、人物性格的揭示以及剧作家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和态度,一般都依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因此,戏剧的语言既要有高度的个性和充分的表现力,还要精练有力,简洁清晰,便于激发人们的想像,同时还应生动,字字句句都能打动观众的心弦,引起共鸣。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四、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应该相互依存。一方面,人物性格要按照矛盾冲突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明朗化,以显示其个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矛盾冲突又要以塑造人物个性、人物性格特征来表现和发展,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五、戏剧的语言

  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六、戏剧的分类

  1.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哑剧等。

  2.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正剧,就是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思想变化的戏剧。)

  3.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

  4.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5.按照演出场合,可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嗫嚅(niè rú) 萧条(xiāo)   踌躇(chóu chú) 凄(qī)楚

  咳嗽(sòu) 周济(jì)  亲戚(qī) 狞(níng)笑

  爆发(bào) 岂有此理(qǐ)  半晌(shǎng) 存蓄(xù)

  惧怕(jù) 愤慨(fèn kǎi )  瞅(chǒu) 庶务(shù)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

  省 (shěng)省市 当 (dāng)应当 咽 (yè)哽咽

  (xǐng)反省 (dàng)典当 (yān)咽喉

  (yàn)吞咽

  行 (xíng)行李 分 (fēn)分开 难 (nán)困难

  (háng)排行 (fèn)分外 (nàn)难民

  便 (biàn)方便 还 (hái)还是 晕 (yūn)晕倒

  (pián)便宜 (huán)还钱 (yùn)黄晕

  累 (léi)果实累累 恶 (ě)恶心 着 (zhāo)着数

  (lěi)积累 (è)恶毒 (zháo)着凉

  (lèi)劳累 (wù)憎恶 (zhe)走着

  (zhuó)衣着

  重 (chóng)重生 作 (zuō)作坊 少 (shǎo)多少

  (zhòng)重量 (zuò)工作 (shào)少年

  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

  四、词语积累

  嗫嚅:口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萧条:①寂寞冷落,草木凋零,没有生气。②经济危机之后出现的生产停滞、物价低落、商业萎缩的不景气景象。

  踌躇: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

  凄楚:凄惨痛楚;凄凉悲哀。

  周济:对贫困的人在物质上给予帮助。

  世故:处世经验;(处事待人)圆滑,不得罪人。

  呆若木鸡: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

  庶务:旧时指机关团体内的杂项事务;旧时指办理杂项事务的人。

  五、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现、当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字个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爱好文学和戏剧,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1922年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演出中外剧作,显示了表演才能,并广泛涉猎新文学作品,开始写作小说和新诗。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接触欧美文学作品,深为古希腊悲剧作家及莎士比亚、契诃夫等人的剧作所吸引,同时也陶醉于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经过长期的学习和酝酿,他于1933年创作了第一部成功的话剧《雷雨》。这部话剧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成为几十年来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

  1933年大学毕业后,曹禺入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专事戏剧研究。翌年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任教。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的地位。1936年曹禺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惟-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并上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禺广泛参加国内外的多种社会和文化交流活动,曾赴各地工厂、农村参观访问。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xx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一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禺论创作》、《曹禺戏剧集》等。他的一些剧作已被译成日、俄、英等国文字出版。

  六、关于《日出》

  话剧《日出》是曹禺的代表作之-,是继《雷雨》之后的又-杰出的多幕剧。剧作以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的腐朽与堕落,并预告了这样的社会必将走向灭亡,光明-定要到来的历史命运。全剧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只以交际花陈白露和聚集在她周围的各种人物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她的经历来演出-个故事。剧情以陈白露的活动为主线展开,通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无情地批判了旧中国那种"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极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展现了黑暗已到极点、曙光即将到来时的社会景象,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都市社会种种光怪陆离的社会形态,暴露了其丑恶腐朽的本质,它称得上是30年代中国都市社会的一面镜子。全剧结构完整,人物性格鲜明,多采用象征手法,剧末以打夯工人的夯歌和日出作为对光明未来的召唤和预言。

  七、写作背景

  在创作《日出》之前,作者曾冒着危险,忍受着屈辱深入到社会下层最污浊的角落观察生活、搜集素材。在这个过程中,他为旧中国大都市的黑暗糜烂的生活所激愤。他说:"一件一件不公平的血腥的事实,利刃似地刺进了我的心,逼成我按捺不下的愤怒。""我忍耐不下了,我渴望着一线阳光,我想太阳我多半不及见了,但我也愿望我这一生里能看到平地一声巨雷,把这群盘据在地上的魑魅魍魉击个糜烂,哪怕因而大陆便沉为海。"作者怀着这样的激愤,创作了《日出》。在《日出》中,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无情地批判了旧中国那种"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极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展现了黑暗已到极点、曙光即将到来时的社会景象。

  八、文章主旨

  课文以本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穷困潦倒的大丰银行小职员黄省三和代表封建资本家的襄理助理李石清和经理潘月亭的种种纠葛以及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李石清、潘月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

  九、结构分析

  课文是第二幕的节选。虽然只是截取了全剧的一个片段,但情节却有着相对的完整性,主要出场人物有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和王福升。戏剧的冲突、人物性格的塑造,都是十分成功的,使我们能够从中清楚地看到旧时代的影子。课文中的戏剧冲突是围绕着小职员黄省三和银行襄理李石清而展开的,矛盾从产生、发展、高潮到结局,脉络十分清晰。

  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至"你看你这个麻烦劲儿,走就走得啦"),是故事的产生阶段,人物间矛盾的产生是由于黄省三被银行开除因而来找李石清求情,可是李石清却对黄省三十分冷漠。人物刚一出场,对话仅仅几句,人物的性格和人物间的冲突就有所凸现。黄省三上场是"胆小地",说话是吞吞吐吐的,"无力的",只是一味地哀求,可以看出他性格是十分懦弱的。而李石清呢,则是"冷冷地"、"烦恶地"对黄省三进行斥责嘲讽,对黄省三的遭遇一点也没有同情之心,从他的话语可见他的冷酷无情。由黄省三的台词中可以看出,银行把他辞退之后,他已经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银行现在不要我,等于不叫我活着。"他是因为"实在没有路走"才来向李石清求情的。黄省三"在银行没做过一件错事……一天干到晚",就连李石清都说黄省三是个"好人",是"安分守己的",他被银行辞退不是工作原因,而是因为没有后台给撑腰。对黄省三这样的老实人,李石清是十分看不起的,对他在银行工作了几年竟没有任何积蓄,没有想方设法去捞油水感到不解,认为他是傻子,并把他当成狗。面对李石清的蔑视,黄省三只是一味地苦苦哀求。人物间的.矛盾一展开就让人感觉到是那样的不可协调。

  第二部分(从"长长地叹-口气"至"拼命我也得活下去啊"),是故事的发展阶段。人物间矛盾的发展是李石清给走投无路的黄省三指出"三条出路":第一是"拉洋车",第二是去"到街上要(饭)",第三是去偷。为了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作者多次使用潜台词,这样便产生了突出的戏剧效果。对于一个疾病缠身、体弱不堪的小职员,这哪里是什么"出路"?简直就是把黄省三推上绝路。果然,当黄省三表示自己干不了李石清所说的三件事时,李石清竟然"愤慨地"说什么"你简直就是个大废物","这个世界不是替你这样的人预备的"。这一大段台词,充分地暴露了李石清阴险卑劣的思想性格。最后,他竟然"魔鬼般地狞笑着"让黄省三去跳楼自杀。人物间的矛盾变得更加激化,李石清的性格塑造更趋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象。这个剧本的戏剧说明在语言使用上可以说是惜墨如金,但就是这寥寥数字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第三部分(从"左门大开"至"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是故事的高潮部分。矛盾的高潮是由潘月亭的上场而展开的。作为银行的经理,潘月亭在这个场次出场的时间虽然不长,对话也很少,但在展开戏剧冲突上却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从他一出场就可以看出:李石清只不过是他的一条走狗,完全是秉承他的旨意来办事的。在人物塑造上,作者是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很下了一番功夫的。在对待黄省三的态度上,潘月亭比李石清更加凶狠残忍,毫无人性,他的话不多,但从他嘴里一次次骂出的"滚"字就可看出他残忍暴戾的性格。作者对李石清和潘月亭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可以说是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的。面对冷酷无情的潘李二人,黄省三由绝望而愤怒,在他看来自己反正只有死路一条了,不如拼死把长期积压在自己心中的怨恨全都抒发出来。黄省三一反唯唯诺诺谨小慎微的性格,变得慷慨激昂起来,他的一大段台词把全剧推向了高潮。黄省三对潘李二人的控诉,可以说是作者借黄省三之口对万恶的封建社会的控诉,处在社会底层的黄省三过的是怎么样的生活呢?让我们看看黄省三是怎么说的吧:"你们给我一个月不过十三块来钱,可是你们左扣右扣的,一个月我实在领下的才十块二毛五。"细算一下,竟有百分之二十的收入被克扣掉了!为了这可怜的十块二毛五,"我整天地写,整天给你们伏在书桌上写;我抬不起头,喘不出一口气地写;我从早到晚地写;我背上出着冷汗,眼睛发着花,还在写;刮风下雨,我跑到银行也来写!"这简直是没日没夜、没命地为银行卖命。可他得到的是什么呢?是"五年的工夫"竟成了"几根骨头,一个快死的人"了,可为了孩子,他还要为银行去卖命。但是就连这点要求,都被彻底地拒绝了。他在饥寒交迫痛苦不堪的生活中苦苦挣扎,却被逼得连一点活路都没有。再看看潘月亭过的是怎么样的生活,大白天的,他不到银行去上班,而是陪着一群有钱有闲的人在打麻将,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作者在这部剧作中想要告诉人们,黄省三的悲剧绝不是个人之间的恩怨造成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第四部分(从"这个混蛋,还不给我滚出去"至"福升把黄省三拖下去")是故事的结局。故事的结局是显而易见的,在一个强权社会里,一个弱者的反抗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当黄省三抓住潘月亭的衣服时,潘月亭只是一拳下去,黄省三立刻晕倒在地,被无情地当作一条狗拖了下去。

  十、写作特色

  1.对话个性化

  人物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处理上,也都相应地有所变化。比如黄省三与李石清的对话,黄省三一上台就是"胆小的",说话"无力的",吞吞吐吐,只知道一味地向李石清求情,即使在遭到李石清的讽刺、挖苦和嘲笑后也不敢反抗,仍然向残忍恶毒的李石清苦苦乞求,"我求求您,您行行好"一类的话始终挂在嘴边,"就是累死我,我也心甘情愿的。"这些话语与黄省三懦弱的性格是相吻合的。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潘月亭更加恶毒残忍的对待黄省三使黄省三终于忍受不住屈辱,由原先的懦弱变得敢于反抗,"我现在不怕你们啦!我不怕你们啦!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此时的语言一改哀求的口吻,勇敢地进行反抗,用词和语气前后有很大的变化,把他当时的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充分显示出代表封建资本家的李石清与潘月亭残酷恶毒的阶级本性。又如潘月亭一上场,"滚开!""滚,滚,快滚!"一连串的"滚"字充分暴露了他残忍、暴戾、恶毒的本性。

  2.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

  课文只是截取了全剧的一个片段,出场的人物并不多,但故事结构却有着相对的完整性,紧凑集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把矛盾和现实交织起来,推动剧情的发展。黄省三的懦弱、李石清的残酷、潘月亭的暴戾以及这些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使剧情紧凑,起伏跌宕,吸引读者,同时具有深刻广泛的社会意义。

  十一、探究活动

  《日出》是曹禺先生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之一,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在这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的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灭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试搜集曹禺先生的其他戏剧作品的相关资料并对现实主义悲剧作研究性学习。

  研究方法:

  (1)应从社会情况探究"现实主义悲剧"产生的原因。

  (2)应理清它产生、发展的过程。

  (3)应重点探究现实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品,简述他们的创作情况。

  (4)在研究具体作家作品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现实主义悲剧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十二、课后练习题解答提示

  (一)本题旨在引导大家通过对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的分析,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和社会矛盾,理解作者对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见解和态度,从而深刻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课文写了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三次大的冲突:第一次是失业的黄省三向李石清求情遭到拒绝;第二次是李石清唆使失业、穷困潦倒的黄省三去拉洋车、上街要饭、去偷东西,最后竟让他去自杀;第三次是潘月亭无情地拒绝黄省三的再三请求。在这几次冲突中,黄省三由一开始的懦弱不堪逐渐变得有了反抗精神。

  (二)本题旨在引导大家通过对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的分析,理解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深刻地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从李石清的几段台词来看,可以看出他性格的阴险卑劣,对弱者冷酷无情。

  (三)本题意在引导大家认真研读课文的重要段落,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使大家能对封建社会的黑暗丑恶腐朽的本质有所认识。这道题大家很容易简单地从课文字面上理解为:是因为"身后没有人撑腰"。这样的回答是不够全面的。应当从黄省三和李石清两个人的对话中全面地看,黄省三在银行没有后台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但还有其他的原因,那就是黄省三五年来已经被银行榨干了,现在体弱多病,再没有油水可榨了,因此被银行一脚踢开。在万恶的旧社会,"人善被人欺",像黄省三这样老实、本分、只知道傻干苦干,不知道溜须拍马的老实人必将被伪善、腐朽、凶残的封建资本家所欺凌,这是由黑暗社会封建资本家阶级本性所决定的。在那样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中,黄省三是没有别的出路的。

  (四)本题旨在让大家了解戏剧中的潜台词的使用和破折号的用法。提示:1.那你可以到街上要--(饭)2.您说,要我去--(偷)3.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你)。从戏剧创作的角度来谈,戏剧讲究潜台词的使用和铺垫,目的是为了吸引观众,从而使语言显得耐人寻味。

  (五)本题旨在通过对重点台词的理解来把握人物的性格。这段台词是作者对黄省三性格塑造的一个重点。它表现出了黄省三内心的激愤,这是一种压抑已久的突然迸发的激愤。

  (六)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目的是启发大家的发散思维。答案可以丰富多彩,可以发表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也可以向自己的生活实际延伸,开拓思维。

  教学探讨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12

  《蜡烛》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2、回顾课文内容

  谁来回顾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二、思考、讨论,进一步品味课文的艺术特色

  1、重点语句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2、写作特色

  1)环境描写

  本文特别注意环境描写,用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文中多次对炮火进行描写,例如文中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第27段“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等等,这样多次重复的描写,一方面,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另一方面也看出敌人的疯狂。而与环境恶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妇人的临危不惧,她不顾艰难,不顾年老体衰,亲自为烈士埋葬,所以老妇人在炮火中的行为就格外感人。2)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一般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包括表情描写)和心理描写,而本文对主要人物——老妇人的刻画着重在动作描写上。文中重点刻画了老妇人对烈士遗体的掩埋,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吃力,然而又那么认真。不难体会到,是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气概打动了她,激励了她,因此她的所有动作都包含着对烈士的敬意。她舍生忘死地去掩埋烈士,并把自己最珍爱的宝物奉献给了可敬的烈士,表现出她对烈士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对蜡烛的描写

  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文章对于烛光的描写,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烛光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情深。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

  三、教师小结

  这篇文章反映了二战时期法西斯阵营啊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固的城墙,许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难忘。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四、作业练习

  1、抄写课内生字词。

  2、完成作业本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13

  【教学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内容充实,情感丰富,不朗读不足以充分理解,悉心领会;文章骈散并行,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意境优美而多变,不朗读不足以涵咏品味。教师宜指导学生朗读,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如范仲淹生平、滕子京与范仲淹的友谊、范仲淹逸事、《岳阳楼记》写作背景、岳阳楼、与岳阳楼有关的诗文、岳阳楼名联……安排学生在课上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在此环节作适当点拨即可。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品读文章,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⑵ 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

  ⑶ 概述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及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⑷ 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指导学生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读出情感。

  ⑵ 揣摩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⑶ 揣摩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

  思考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精彩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的内涵及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

  2、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文献法。

  3、讨论点拨法。

  4、品读法。

  【教学媒体】

  幻灯片、示范朗读磁带、录音机、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资料展示,创设氛围,走近范仲淹,走近岳阳楼,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力求读得通顺、流畅,读得铿锵悦耳,声情并茂;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岳阳楼上有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何意?请从《岳阳楼记》中寻找答案。

  设计二: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词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许多美文妙句,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传唱不衰。《岳阳楼记》遂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美文。

  设计三:

  多媒体播放洞庭湖、岳阳楼的风景画,形、声、色俱备,引发学生观赏兴趣。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二、资料展示,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选出较好的资料交付老师,图片可由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可由学生自行朗读或实物投影显示。在交流过程中,大家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也可酌情介绍一些必要资料。

  多媒体显示:

  1、范仲淹简介范仲淹(989~1052),宇希文,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还朝,任参政知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死后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岳阳楼简介岳阳楼是岳阳城的西门楼,紧靠洞庭湖,可以饱览“八百里洞庭”的湖光山色。楼址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临赋诗。自宋滕予京重修,范仲淹作记后,岳阳楼遂名扬天下,便成了历代著名的游览胜地。唐代名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也都有题咏。现在岳阳楼是清代同治六年(1886)重修的。

  3、时代背景《岳阳楼记》是作者应好友滕子京之邀,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政知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到邓州(今河南邓县)任地方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遭诬被贬官至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滕子京治岳州颇有政绩,于是重修岳阳楼。(此楼原建于唐初,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楼高三层,下瞰 kàn 洞庭湖)并将此楼的历史沿革、周围环境、建筑特点等写了一封信,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一幅,派人送给范仲淹清他作记。范仲淹了解滕子京被贬岳州后一直很有感伤情绪,所以趁作记之机,借题发挥,一面申述自己的政治抱负,一面也含有对滕于京劝慰和他共勉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洞庭湖湖景画面,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⑴ 生字:

  滕(ténɡ) 谪(zhé) 日星隐曜(yào) 淫雨(yín)

  浩浩汤汤(shānɡ) 薄雾冥冥(bó mínɡ) 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ɡ jí) 岸芷汀兰(zhǐ) 心旷神怡(yí)

  ⑵ 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2、学生齐读课文一遍,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⑴ 注意读出骈句的节奏美、散句的变化美。

  ⑵ 注意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3、教师示范朗读部分段落,学生跟读。

  4、学生大声练读,尝试表情朗读,力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5、学生推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示范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四、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并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解疑、释疑。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疏通文句,翻译课文,理解大意,并围绕疑难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各组,酌情给予指导点拨。

  4、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言知识。

  资料内容如下:

  ⑴ 一词多义:

  予观夫巴陵胜状(那)

  夫环而攻之(发语词,不译)

  未几,夫声起(丈夫)

  去国怀乡(离开)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委而去之(逃离,逃亡)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散开)

  旁开小窗(开设,设置)

  开我东阁门(打开)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判断词)

  然则北通巫峡(那么,连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直通)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政通人和(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薄暮冥冥(迫近)

  妄自菲薄(看不起,轻视)

  予观夫巴陵胜状(好,美丽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⑵ 古今异义:

  越明年(第二年,今义,相对于“今年”)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一篇文章,今,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去国怀乡(离开,今义,前往;国都,今义,国家)

  进亦忧,退亦忧(进,入朝为官;退,隐居乡野。今无此义)

  沙鸥翔集(鸟停在树上,今义泛指聚集)

  ⑶ 解释下列加黑的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做……太守”)

  百废具兴(荒废了的事业,名词)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用作名词,表现行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在……之后)

  ⑷ 难句翻译示例:

  ①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②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

  ③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④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人水底,像沉潜的玉璧。

  ⑤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注意互文)

  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

  ⑦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五、披文入理,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并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艺术效果

  1、教师要求学生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选五位同学发言:

  生1: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并嘱托作者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生2: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作者认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然后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晨昏之间的万千气象,燃后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小结。接下来,作者转写登楼览物之情,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

  生3: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大意是: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人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

  生4: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大意是: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龟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水波一起荡漾,金光闪烁,水中的月亮宛如一块温润的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那是多么的欣慰和欢喜啊!

  生5:第五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忧虑,唯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唯恐国君有阙失。那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

  教师总结: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说明写作背景、作记缘由。第二部分(二至四段)为全文主体,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览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多媒体显示全文结构图:

  2、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1、选出与课文内容相同的一项………………………………………(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C、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D、居庙堂之高则犹其民,处江湖之远则犹其君。

  (提示:此题意图在考查背诵。选C)

  2、在以下成语中任选几个写一段写景文字: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浩浩汤汤 气象万千 春和景明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心旷神怡

  (答案略)

  3、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集中鉴赏课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扩展阅读,阅读孟浩然的们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两篇诗文立意的异同。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全篇背诵与段落背诵相结合。

  多媒体显示: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若夫淫雨霏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

  3、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喜洋洋者矣。

  4、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进亦忧,_________________。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_________________。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任选几位同学根据背诵要求,填写上面所列空缺内容。

  二、品读课文,鉴赏课文

  1、提问:同学们,《岳阳楼记》创作于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如今九百五十多年过去了,它仍然迈着稳健的步子行进在密密匝匝的文学丛林中,你认为它永葆青春的奥秘何在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生1:我想,这恐怕是因为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胸怀天下的豪放气度和宽广的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情操;是一种道德追求,更是人生的飞跃。这刚劲健朗、积极进取的精神气度将永远受到与时俱进、激流勇进的人的青睐。

  生2:我想,也许是因为文章再现了洞庭湖的壮景,为洞庭湖又染上了一层壮丽的色彩,从而吸引了后人。

  生3:我反对。本文题为《岳阳楼记》,可作者对岳阳楼本身用笔不多,这是有深意的。作者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文章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提高了文章的品位,这是本文构思方面独具匠心所在。范仲淹的别出心裁,不能不让人佩服。

  生4:这篇文章的章法是美的,“异”字居文章之要。第二段末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喜”两种不同的心情,引起三、四段。第五段“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异”字一语中的,推出作者的政治理想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回百转,层层推进。

  生5: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既有对事情由来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生6:我很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见解。文章的意境美是不容忽视的。试想,如果没有优美的画画,单单有枯燥的议论,又能吸引多少人呢?又能流传多久呢?

  生7: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美应是最主要的原因吧。本文语言优美、精炼,值得我们借鉴。

  ……

  2、教师归纳学生的看法,为鉴赏定向: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很有刨见。《岳阳楼记》长盛不衰的奥妙在于立意、构思、章法、意境、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今天,我们重点鉴赏文章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

  ⑴ 鉴赏文章的立意美,感受作者的宽广襟怀,理解其崇高的理想追求:

  提问: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讨论,明确:“先忧后乐”的思想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曾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说法,范仲淹使其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教师引申: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抱负的表现。他们的“忧君”固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忧国忧民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

  多媒体显示:

  天圣七年(1029),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又如,景祜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主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提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借鉴和教育的意义吗?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允许求大同,存小异,鼓励创新,但不提倡标新立异。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抓住“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时代意义即可。

  ⑵ 鉴赏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

  教师要求同学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感受文章的画意、诗情。

  选三位同学交流,每人负责一幅画,注意体现洞庭湖的浩瀚无垠、万千气象,抓住总体特征,从雨湖、晴湖、月湖多个角度,从形、声、光、色、味多个方面描绘。

  ⑶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美在骈散兼用。骈句,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有音律和谐的对仗,如“日星隐曜,山岳潜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也有整齐的韵脚,如“上下无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等,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读来润畅,听来清晰。

  美在炼字。如“衔远山,吞长江”,“衔”形象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不仅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两个动词形象再现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如换成“连”“接”,只是客观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

  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不仅比喻形象,一“跃”一“沉”两种意境齐出,相互映衬,用词之妙,令人拍案叫绝。

  学生自己选例揣摩语言。

  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谈谈加黑字的表达效果。

  三、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

  学生齐背课文。

  四、延伸拓展

  多媒体显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问: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读诗,小组内讨论探究。

  明确:这首诗是孟浩然西游长安,希望得到朋友张九龄的引荐.入朝做官所写的。

  孟浩然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与王维一样。是唐代较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的前四句,很显然就是侧重于写景。涛文开篇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夏末秋初季节里,正是秋雨连绵的季节,湖水涨满,几乎与湖岸齐平。可见水势之浩大,波涛之汹涌。近处的水远处的天相连成一体,使你根本分不清哪里是水,何处是天,它们已经浑然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两句诗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水的浩大,给人一种空旷辽远的感觉。第三、四两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蒸霞蔚,水雾蒸腾,波涛汹涌,笼罩着云梦泽,摇撼着岳阳古城。这两句写得气势磅礴、雄奇伟岸。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仿佛如见其状,如闻其声,似乎洞庭湖之壮阔景象就在眼前。以上四句景物描写,可谓鲜明突出,历来为人们所赞赏。但是,这些并不是诗人写作此诗的主旨所在。景物的描写无非是个衬托,是个陪衬;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内心的所感所想才是主要的,才是诗人写此诗的主旨所在。“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何意呢?我想渡过洞庭湖去,却没有船桨;如果还是继续隐居,又觉得愧对朝廷的圣明。这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求荐求官的急切愿望和意愿不遂的苦闷。可以说心理描写淋漓尽致,读后不能不让人为之心动。“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坐在洞庭湖边看别人钓到了鱼,我只能空有一腔羡慕之情。这两句比喻自己满怀入仕的心愿,但是却又无法实现。

  五、布置作业

  1、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

  2、整理课上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时代意义讨论的发言,放入《成长的足迹》中。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百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曰……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德育目标

  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 如(俄)屠格涅夫、(法)波德莱尔、(印度)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以前学过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学习曾和泰戈尔齐名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雨之歌》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文

  (多媒体及教师简介)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续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三、反复诵读,感知文意

  1.检查学生预习成果。

  (多媒体显示)

  1)给加横线词注音:

  执拗 憔悴 馈赠 真谛 璀璨 镶嵌 酷肖 海誓山盟 长吁短叹 千山万壑 盛气凌人 翱翔 夜阑

  2)解释:

  海誓山盟:原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这里指有了生命的浪对海岸立下的爱的誓言。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别人的意见。

  璀璨:形容珠宝光彩鲜明。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中

  馈赠:赠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的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2.学生自由朗读

  (播放准备好的配乐让学生轻声诵读体味课文)

  3.学生配乐诵读。

  (请朗诵较好的同学主动给大家进行配乐朗诵的示范)

  4.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师生合作交流。

  学生的疑难问题有:

  1)海浪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跟印象中海浪一样吗?

  2)结尾 :"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终身的工作"是指什么?

  3)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

  师生探究

  1)前四段:浪花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相亲相爱""海誓山盟"等等.

  --热恋中的女性形象

  后三段:这三段中的海浪形象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个女性的形象有了更深的喻意,海浪成了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2)我的生活是指我对海岸的爱情;我终身的工作是对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

  3)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四、深入研习,理解课文内涵

  (1)《浪之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浪之歌》和《雨之歌》具有哪些相同点?

  (3)《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分析诗中雨的形象递进伸展的层次。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1)诗中的前四节,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而且,这个女性化的形象在诗中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诗的末尾说“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海浪对爱情的态度,曲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情爱。

  (2)(a)它们都利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将“浪”和“雨”赋予了人的行为和思想,将它们塑造成富有丰富的性感内容的形象。(b)善于在平易中发隽永,“浪”和“雨”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但经过作者理性的思考加上咏叹调试的浪漫与抒怀,使读者获得远不止一般的审美和愉悦。(c)虽然将“浪”和“雨”拟人化了,但并不脱离“浪”和“雨”的自然和物理的特征。

  (3)在《雨之歌》的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

  诗中灵活地多方面运用了拟人手法,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处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相应加以拟人化,另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所以,拟人手法的运用,诗中的语意递进伸展,引领心灵去触及那些平日里遥远的记忆、梦想。

  五、品味赏析,学习技法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自选角度,说一说品析课文美点的话。(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

  《浪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雨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六、自由创作,展示成果

  请采用第一人称,发挥丰富的想象,学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选取自然一物,以“ …… 之歌”为题,模仿创作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等字词。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倡导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吆喝,导新课

  1、(放录音——老北京的吆喝声)

  请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有这么一群被人们忽视的艺术家,他们就是沿街串巷的贩夫走卒,他们为了将货物成功贩卖,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韵味十足的吆喝着,今天,我们就听听萧乾笔下的旧北京那悠远的吆喝声。

  2、积累作者:萧乾,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3、揭示学习目标

  (1)、从语言中体会吆喝声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的组材技巧。

  (3)、热爱家乡本土文化,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读《吆喝》,知内容

  1、读准字音

  2、感知文意: 用你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

  (1)文中介绍了哪些物品的吆喝?

  (2)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旧北京城?

  三、赏吆喝,品语言:

  1、这么多的吆喝中, 哪一句让你一听,就垂涎三尺?请大家选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2、交流品读:

  例:“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 “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

  “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

  “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

  3、积累方法:(1)、比喻 拟人 夸张

  (2)写形 写色 写味儿

  四、悟吆喝,说感情

  1、请大家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文中直接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句,想想在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什么感情?

  2、寻找语句,读出感受,交流感情。

  3、积累方法:

  (1)、抓程度副词:如“更值得一提” “更喜欢”

  (2)、抓评价语、褒贬语:“十分精彩”

  五、学吆喝,再体验

  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

  1、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

  2、吆喝串烧表演。(吆喝,学吆喝,老师也参与吆喝活动。)

  3、体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乐观的生活态度)

  六、探《吆喝》,学写法

  如此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样巧妙的串接起来的呢?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吗?(提示:顺序、关键句……)

  1、学生跳读课文,寻找关键语句。

  2、积累方法:1、把握关键句 过渡句

  总领句

  段落中心句

  2、写作技法: 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相关文章: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12-14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12-06

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19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1-19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11-25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2-01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11-05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春酒》教案11-07

八年级下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03-08

《喂·出来》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