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09 19:06:41 八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1: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3.了解传记与自传的基本特点。因此在设计时,我计划了两课时。在第一课时夯实基础(读和译),第二课时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和传记特点。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文言文的读是很重要的,读通、读懂是一个循序的过程,我让学生听读、自由读、朗读、适时点评,在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多用否定句,而且句式整齐,有的同学更己通晓了文意,这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就轻车熟路了。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训练的结果。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练)。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现在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通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在这方面做出了较好的尝试。 如我采取听录音、自由读、集体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理解了文意,悟出了作者的思想。便于下节课深入了解作者打下了基础。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但这节课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在探讨有的问题时,教师总情不自禁地想将学生引向自己的预想答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探究的能力。今后还应该在这方面加以注意和改进。

  在本节课中学生发言不够积极,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除了寥寥几个平时比较活跃的学生发言,其他学生总是“金口难开”、“冷眼旁观”。这个学期就是活跃分子也有几个变得甘于寂寞,语文课堂逐渐变得“清风乍起”、“水波不兴”,为此我大伤脑筋,然而今天为什么出现另一番景象呢?我不禁沉思我设计的问题是否缺乏针对性或是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生动?我由衷的感到自己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很多,因此在平时我要坚持理论学习和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实录 ,以使自己不但提高。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2:

  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与“五柳”有关的一个典故,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对比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习,这是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一。

  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二在于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当学生对中心句认知不一致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分成几派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行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这一环。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解释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朗读训练突出不够,我了解到学生上课前预习的时间较长,课文读的较熟,所以忽略了这一环节,后来通过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我才知道“读”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正说明了这点,今后我一定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 不足之外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讲课或多或少有考试的牵制,学生辩论时两方都有理,而我为了学生考试时的唯一答案,在辩论之后把答案牵引到了我心目中的答案上,这一点无疑是与新理念观点相违背的,对此,我只能说我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彻底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步战胜“旧我”的。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3:

  课题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课上让学生质疑,有一个学生立即提出不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一石激起千重浪,围绕这个问题,班内学生自然分成正反两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一次意想不到的探究性学习就这样开始了。争论结果是:

  1、“不求甚解”作为一种读书态度和方法,千古传诵,历来褒贬不一,争论不休。

  2、从本文看,“不求甚解”是在“好读书”、“有会意”的前提下进入“欣然忘食”阅读情境时所使用的一种“整体会意”的读书法。这种用心灵感受文字作品的方式,虽然带点囫囵吞枣的意味,但丝毫没有随便马虎、粗疏轻狂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是非常认真的。

  3、从历史背景来看,“不求甚解”实指不拘泥于章句考证,不囿限于作者原意,主张读书要以心相交,适己会意,自娱自乐。这种唤醒读者主体意识的读法,实际上是对两汉以来繁琐解经的训诂之风的反叛和纠弊,是对单一的精读方法的补充和发展,并不否定细读细品味的精读方法。“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表现了陶渊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高尚品质。

  4、在多元化阅读的今天,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促使人们要提高速读能力,因此,“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要常用常新,既要能速读、略读,达到“不求甚解”;又能精读、细读,达到“求甚解”,注重阅读的广度和速度,使阅读效度更全面,阅读能力更完整,这才是阅读的科学方法。

  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探究性学习”案例,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语文探究性学习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其中蕴含了课程改革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主体阅读和个性化感悟的重视。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读者的个性心理不同,也决定了其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的不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我们既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分析理解,去欣赏吸收;也不可用教师自己的分析、结论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语文素养。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落实新课改精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本堂课中,学生关于陶渊明“不求甚解”一句的辩论,不仅是对读书方法的探讨,更重要是关于历史文化的深入探究。在探究中,他们既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了思维能力,又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了陶渊明的人格美,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如果没有对问题的探究,就不可能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不可能有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语文探究性学习应当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不唯书、不唯师、不唯权威,敢于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本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了“不求甚解”的问题,并展开了两种意见的辩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千百年来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上均没有涉及,这是学生读书中的个性体验。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并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学习,体现了学习主人的角色定位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问题的解答,教师也没有一家之说,完全让学生各抒己见,开展争鸣。这样的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避免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弊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新课程下的教师已从教学的主宰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虽说教师权威不再,但是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有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以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主动学习。学生的大脑如同蕴藏丰富的矿藏,只要教师适时予以星星之火,就会燃成熊熊燎原之势。教师要从学习的个别差异出发,依据具体问题的实质和活动情景的特点,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既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又预留能力发展的空间。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开展争鸣,适时点拔、指导,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这样,师生互动,生生合作,课堂其乐融融,充分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语文探究性学习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五柳先生传语文教学反思03-18

五柳先生传诗词02-04

五柳先生传翻译08-17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05-25

《五柳先生传》赏析03-04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11-05

《五柳先生传》的文言知识05-13

读《五柳先生传》有感05-10

《五柳先生传》的课文赏析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