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春酒》课堂教学实录
《春酒》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刚才我和同学们聊天,有的同学给我推荐杭州好吃的东西,有的同学给我推荐好玩的地方。还有一个同学提到了杭州有一条很著名的街……
生:河坊(fáng)街。
师:啊,应该念作河坊(fāng)街。你们是杭州人呢。这个字念“坊(fāng)”。这个字是多音字,它还有一个读音是“坊(fáng)”,像磨坊、作坊。它当里巷、街道讲的时候呢就念“坊(fāng)”。河坊街是一条什么街呢?对,是一条古街。那么我想啊,杭州专门修缮了这样一条古街,有什么目的,有什么用意啊?
生:回忆以前的一些事。
师:哦。回忆以前的一些事。人们共同生活地一个地方,留下一些痕迹,现在那些生活已经过去了,我们很想把这些痕迹保存下来。所以河坊街呢,就像是一个存放记忆的地方,就像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春酒》。作者是一位旅居美国的华人女作家,她为我们展现的就是她封存多年的关于是她故乡风俗的记忆。这位作家是哪儿人呀?
生:台湾。
师:她是台湾作家,但她是地地道道的浙江人。她的家在温州,离我们杭州很近的,而且她在杭州居住了二十年。更为凑巧的是后天(2004年7月23日)就是这位女作家八十八岁大寿。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这样一篇文章,来品一品“春酒”的味道。请打开课本。
(学生翻书)
师:说实话,我生北方,我们家没有闻过春酒的香味,所以我很想知道,到底什么是春酒啊?我们能不能快速地阅读课文,然后说说,到底什么是春酒?现在开始。
(学生阅读课文)
师:在读书的时候,大家要把有用的信息画下来。我们看谁读得快,谁读得细心。谁读完了、找到了,就把手举起来,大大方方地把手举起来,从你的手上老师可以看到你的自信。
(生纷纷举手)
生(念课文):“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
师:非常感谢。念枸杞(qǐ)。请坐。大家同意吗?刚才我问大家,什么是春酒呀?她说春酒就是八宝酒,就是八样东西酿造的,是这样的吗?
生:是呀。
师:大家都同意吗?没有反对的意见吗?
生:我觉得应该是作者的母亲酿制的在春节的时候喝的八宝酒。
师:哦,这个春酒与喝的时间还有一定的关系吧?好,我们一起来把有关的信息筛选一下,春酒,顾名思义应该是在什么时候喝的酒?
生:春节。
师:春节那一天吗?大家在第一段里再找一找。
生:是从元宵节到初五。
师:从元宵节到正月初五,正月十五往回算。我很喜欢他的声音这么宏亮。什么时候喝的?初一到十五,是吗?我发现你们看书不是很细心啊。再看看书,在第一段。什么时候啊?过了元宵节,是不是啊?过了元宵之后节还有一个节目,这个节目就是喝春酒,是在春节期间,在正月里。哪些人喝呢?一个人喝算不算呢?
生:不算。
师:不算。那么哪些人一起喝呢?
生:村里的人。
师:很好。刚才这位同学说是村里的人,乡里乡亲,他们聚在一起,而且是到各家各户,大家邀聚在一起喝的酒。就是在这样的时间,这样的一些人,用这样的方式来喝酒。那么,春酒和八宝酒有什么区别呀?课文里提到,谁会酿造八宝酒呀?
生:母亲。
师:大家大些声说话好吗?让我们都可以听到。是母亲酿造的八宝酒。母亲酿造的八宝酒是春酒中很有特色的一种,所以作者非常非常喜欢。实际上春酒不是以它的配料来命名的,而是以在春酒期间大家聚在一起用这种形式喝酒来命名的。也就是说,春酒的关键不在于酒的滋味怎么样,而在于这里包含着一种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滋味,也就是包含了浓浓的家乡味。现在大家用心地看课文,看一看文中大家在一起邀饮春酒的过程中,哪些细节、哪些镜头包含着浓浓的家乡味在里头。可以自由讨论。
(出示投影片:什么是道地的家乡味?)
(生阅读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很多同学都准备好了。现在请大家说一说。
生:我找到这一节:“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从这里可以看出家乡人都很热情大方,给人一种很温馨的感觉。
师:很好,就像她这样回答。有口头语这当然是家乡味了,是家乡的习惯。而且家乡人多慷慨啊!为了感谢别人的帮助,为了表示感谢,就说“我请你吃十二碟”!还有谁愿意说?
生:“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这是风俗。
师:这是风俗。就是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是家乡的风俗,当然就有家乡味了。请坐。刚才还有同学说家乡味是通过家乡人表现出来的,刚才我们看到了家乡的那些乡邻啊,都是那么的热情慷慨,现在我们就把目光聚在这些乡邻身上,这样乡亲有什么特点?
生:热情好客。像这一段“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
师:你说热情好客是谁热情好客呀?
生:母亲。
师:是母亲。请坐。他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细节。母亲不应把她归纳到乡邻里面去。母亲实在是我们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人。从这里可以看到,母亲很勤劳、慷慨,她总是为了别人。想一想,还有什么关于母亲的.细节呢?
生:母亲总是热情地把做春酒的方法很慷慨地告诉别人,一点也不保留。
师:哦。母亲慷慨大方,不保留。你能为大家把文中这些写母亲的句子读一读吗?
生(念课文):“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是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师:很好。“约摸(yuēmo)”念轻声。母亲非常诚恳地把自己的秘诀都告诉了别人,一点都不保留。还有关于母亲的细节吗?
生:喝会酒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助兴”,她自己不喝。
师:她泡的八宝酒大家都知道好不好喝呀?好喝。她一定要开一瓶八宝酒给大家助助兴,说明了什么呀?
生:热情好客。
师:很热情好客,没错。请坐。还有吗?
生(念课文):“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这说明母亲很大方。
师:母亲很大方。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母亲不喝酒,母亲不上会,母亲做的东西自己很少吃,但是大家发现加在母亲身上的一些修饰词是什么样的呀?
生:“笑眯眯”。
师:“笑眯眯”,找得非常好,还有吗?
生:“勤勤快快”。
生:“大方”。
生:“高兴”。
师:对呀,还有“得意”等等。母亲不怎么吃这些东西,可她总是那么高兴,她的高兴是从哪儿来的呀?为什么高兴?谁来说说?
生:因为她看到大家都在吃她做的东西,所以她高兴。
师:很好。可见母亲是一个典型的“我快乐不如你快乐,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人,她多慷慨、多无私呀。那么我们来找一找最难表现母亲特点的一段话,请大家读一读。
生(念课文):“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师:非常好。特别是读女儿说话的这一段,“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读得很有味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我总是说”,为什么要“总是”呀?你们发现了没有,母亲和女儿之间这一问一答,几乎形成了一种习惯,一种默契,那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回答?说明她很爱她的母亲,她好想让母亲高兴,她很喜欢喝母亲酿制的八宝酒。因为这八宝酒是冬至的时候酿制的,把八种东西放进去,还加进了母亲的爱、母亲的祝愿,一起酿成的,这样的酒我怎么会不喜欢喝呢?刚才我们认识了母亲,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真诚的人。那么其他的乡邻给你什么印象呢?你们还注意到了那个人物?
生:我要说阿标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说明他很热心,为别人着想。
师:大家细心地看这句话。其实呢,喝会酒的人里面没有阿标叔,可他巴结地把灯罩擦亮。这“巴结”,大家看注释,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是勤快地、主动地把玻璃灯罩擦得亮晶晶的,他多欢迎大家来啊!然后把灯呼呼呼地点燃了,看到大家在那儿吆喝、喝酒,他自己就格外兴高采烈。他和母亲是有共同点的。那就是我不一定要吃酒,但在这暖融融的氛围里面,在暖融融的环境里面,在这浓浓的乡情里面,就已经很快乐了,给予同样也是一种境界,何必计较谁做得多,谁做少啊。还有没有同学发现,“我”、作者在那个环境里面快乐不快乐呀?有什么细节?谁能说说?
生(念课文):“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师:请坐。哦,“开心得要命”,小孩子喝春酒才开心呢,还可以多得手帕。你们现在能不能得到这种简单的快乐呢?还有什么表现“我”很快乐呢?
生(念课文):“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这也写出了“我”的快乐,就是喝春酒的时候,又有东西吃又有东西拿回家,还能和小伙伴一起玩。
师:非常好。“我”大摇大摆地到乡邻家,把肚子吃得鼓鼓的,像小蜜蜂,多形象呀!吃了还不算,还要拿回家,乡里人多厚道呀!还有什么快乐的事情吗?
生(念课文):“母亲给我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师:小花猫也高兴啊!孩子高兴,小花猫也高兴。还有吗?
生(念课文):“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说明了我十分喜欢喝八宝酒。
师:除了十分喜欢喝八宝酒还有什么呢?母亲说小孩子不能多喝酒,只能喝多少?喝一指甲缝。可我早已喝了不知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这说明了什么?
生:馋。
师:小孩子馋,还有吗?
生:说明我不怕妈妈。
师:我不怕妈妈。在以前啊,在初一到初五过年都有好多的约束,这也不许,那也不行,现在总算解放了,所以我可以不乖了。但是正是因为淘气,才能获得这样的快乐。我不听母亲的话,我知道你爱我,可我还是那样调皮,调皮我们不能不宽容呀,这是孩子的天性啊。所以孩子、“我”表现了种种的童真童趣。这也是家乡味的一部分。我们来归纳一下吧,什么是道地的家乡味?“道地”就是地道,正宗。正宗的家乡味来自乡邻乡亲,他们是那么地淳朴热情;正宗家乡味来自“我”,那么地快乐无忧,来自于母亲,来自于阿标叔,来自于浓浓的故乡情意。甜丝丝的春酒,里面盛着丰盛的情意。这样的家乡味怎能不让作家魂牵梦萦?离开家乡多年依然想念。我们说家乡味里面包含的是人情味。(板书:家乡味 人情味)有亲人的地方才是家乡。既然家乡味这么难忘,这么快乐,作家就想找回这种家乡味。作家在文章中的哪里作了这样的尝试?对,最后两段。那么,我们一起读,好吗?
(生齐读最后两段)
师:有的同学把词语念得很准确,说明他查过了。“家醅”的“醅”念“pēi”,前面一个词“挑剔”的“剔”读第一声,而两个字连起来读就念轻声“tiōoti”。还有一个词“炮制”念“páo”,炮制是制药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按照药方来做药,这里是指按照配方来做八宝酒。作者想找家乡味,可是失败了。所以她在最后困惑地说:“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我们能不能给作者一个答案,家乡味能到哪儿去找呢?
(出示投影片:到哪儿去的真正的家醅呢)
生:回到家乡去找。
师:回到家乡去找,是个好办法吗?事隔多年回到家乡是什么效果啊?故乡的人可能有些有些已故去,故乡的景物可能也变得面目全非,我多年漂泊在外,回到家才发现:天哪!街道翻新了,老房子扒掉了,好朋友迁走了,我自己乡音在多年漂泊中无意地更改了,回到我最亲的家乡,我都变成一个陌生人了!这好像不是好办法,还有没有好办法?
生:找照片。
师:找照片,这是好办法!现在大家要多多照相,留下多一点记忆。还有吗?
生:自己酿。
师:自己酿?作者不是没有成功吗?因为酒的滋味用舌头尝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用心去尝。还有什么办法?
生:回忆往事。
师:回忆,在回忆中找。非常好!如果你有强大的记忆功能的话,回忆绝对是帮助你找回遗失的东西的最好的方法。还有吗?看看你们是不是真正愿意帮你们这个热情的、地道的老乡解决她心头的这个疑惑呀。同桌之间聊一聊,看还有没有好的办法?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生:找老人。
师:找一些年长者去追寻过去的尘封的往事的记忆。这也是一个好办法。还有什么?
生:去从她孩子身上和笑声中回忆自己以前的童年。
师:我太喜欢你的答案了。请坐。从孩子身上找,听起来好像不合适呀?但这种情感是可以传承下来的,是可以一脉相传的。还有吗?
生:可以回忆母亲当年酿酒的心情,用当年母亲的心情来酿酒。
师:可以用心去体会母亲的心情,怀着一份欣喜,怀着对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的爱去酿酒,你真是一个有诗意的孩子!酒不是光靠原料酿的,是要把心情放在里面,非常好。我们可以做梦是不是?有首歌叫《梦回唐朝》,唐朝都可以做梦回去。我们可以梦回故乡,回想我的梦里水乡。我们还可以看一些古街,比如说河坊街。我们还可以看电影,现在有很多怀旧的影视作品。比如说同是这位作家琦君的作品《橘子红了》,听说过吗?可能打动过很多有那种体验的人。也可以看一些书,比如有一本书就是浙江的作者写浙江的风俗的,他的名字叫阿航,他写了一本书叫《遥远的风车》,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很想看了。看了这本书以后可以去感受一下当年的风俗究竟是怎样的,增添一些温馨的记忆。再比如说,我还带来了一本书,我要给它作作广告,《中国古镇游》(出示书籍)。古镇就是以前的人们生活过的地方。当你走在那个青石街上的时候,也许丝丝缕缕的记忆就浸润了你,淹没了你,你就仿佛在另一个时空了。但是这些感觉都是隔着一层的了,真正可触可感的那个故乡还是不见了,消失了,因为一切都在变迁了。我们试想一下,我们现在还能不能捧着家酿的酒一家一家敲开邻家的门说:“来呀,我们去喝酒!”有吗?我们现在幸福地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面,大城市啊,还有这样的事吗?不可能有了。任意走进一家去,靠着那家的大人,用筷子点点酒舔一舔,行吗?恐怕是不行了吧?现在还有谁花那么长时间自己去酿酒?还有谁只为快乐在一起喝两杯?我们这么繁忙,我们想的都是我不能不学啊,不能被别人超过;爸爸妈妈想的是我要赶紧赚钱呀,我不能被别人比上,不能被这个时代落下。城市的脚步都匆匆忙忙,大家都跟着走。再也没有那种悠闲的心情去品尝春酒了。作者琦君,一九一七年生人,她童年的往事,可能我们再没有办法去重新经历。那么想想看,当作者写下最后一段的时候,她是什么心情?大家刚才读得是不是味道还不够浓?再来读一遍好不好?只读最后一段。读出这种味道来,读出有不可复得的心情来。
(生齐读末段)
师:伤心感情可以读得再浓点。想想看,在全文中,过去的生活是何等的快乐啊!(板书:快乐)而今不可能找到这样的家乡味了,又怎能不失落、不惆怅呢?(板书:失落)作者的情绪变得反复,但是总体来看这篇文章,毕竟还是一篇给人温暖气息的文章,作者描述的是暖融融的乡情,但是你们能想到作者的身世是怎样的?她一岁的时候失去了母亲,四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七岁的时候和她相依为命的哥哥病故了。她在文中所称的母亲其实是她的伯母。她的身世、她的童年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挺凄凉的,但这不妨碍她用一种温暖的笔触去描写童年生活。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当童年永远不再来的时候,哪怕它不完美,哪怕它不完整,都会引起我们的一种深深的想念。所以有人说,童年和故乡,是人们用情感、用思念、用回忆供奉起来的精神家园。(出示投影片:童年和故乡是人们用情感供奉起来的精神家园)琦君自己也说过,人和花草和树木一样,都是有自己的根的,那么童年和故乡就是一个人的根吧?童年这么重要,走了就不再来了,我们就不要等到像琦君这么大的时候再回忆童年,希望今天下课以后呢,每个同学静下心来想一想,我的童年是怎样的?你知不知道当你在摇篮里的时候,妈妈的眼睛是怎样地看着你?你能不能记得当你在幼儿园的时候,是谁欺负了你?你小学一年级歪歪扭扭的字迹还在不在?把它们细心地留存在自己的记忆里,酿成美酒。而且我们更要珍惜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每个人的这种记忆都是不可替代的,那么一个地方的人们共同的回忆就更值得珍藏,这就是为什么河坊街上人来人往,大家都想去看看;这就是为什么西湖的小岛上还有那种抛绣球招亲的传统节目,还有吃粽子、包元宵、打月饼……这些事都是人们共同的一种寄托,人们觉得这些事是每个人的一种享受。这就是我们共同积淀下来的民俗,就是我们共同的财富、文化,也是我们生活中一首抒情曲。那么我想给大家最后留一个作业,在最近的《杭州都市报》上有一个征文,叫作《本色杭州》,它说表现杭州的本色,不怕鸡毛蒜皮,把你现在生活中经历的鸡毛蒜皮记下来写给它,让它成为你的一种回忆吧。非常感谢大家,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八年级下《春酒》课堂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八年级下册《春酒》教学实录05-12
语文八年级下《春酒》说课稿08-12
人教版八年级下《春酒》教案05-12
八年级下《春酒》导学案05-12
八年级语文下《春酒》教学反思05-12
八下《春酒》学案设计05-12
《夹竹桃》课堂教学实录04-02
古诗课堂教学实录03-31
《祝福》课堂教学实录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