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八年级《芦花荡》教学设计

时间:2021-03-21 18:32:11 八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八年级人教版《芦花荡》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八年级人教版《芦花荡》教学设计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故事情节。

  3。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教学重难点

  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河北保定的白洋淀吗?白洋淀有“华北明珠” 之称,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风景如画。在春天,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坚冰似玉,坦荡无垠。但在七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在抗战时,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惊天我们要讲的《芦花荡》的故事,就发生在白洋淀。

  课堂实录

  一、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他的文学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荡》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纪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二、了解小说的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学习,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1。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2。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3。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三、掌握文中的生字解词。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准确掌握汉字的音形义。】

  1。掌握生字。

  提防( dī)   疟子( 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蹿(cuān)  仄歪( zè )

  飒飒( sà)  泅着( qiú) 转弯抹角(mò)  张皇失措( huáng   )

  2。理解词语的意思。

  编算:方言。这里有计划、盘算的意思。

  央告:央求。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四、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与复述了解故事的情节。】

  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五、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是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本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

  明确:

  全文共63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

  第二部分:(9—54)叙述老头子护送两女孩回苇塘途中的事。(开端、发展)——护送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写大女孩在冲破敌人封锁线时负了伤。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情节的一波三折)

  第三部分:(55—63)叙述老头子智惩鬼子,为大菱报仇,讨回了自尊。(高潮、结局)

  课后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白洋淀里,神秘的芦苇荡中,潜藏着我们英勇智慧的抗日英雄。大家军民一条心,共同抗击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华北大平原上谱写出了一曲抗战的激昂乐曲。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感悟到我们人民伟大的抗战精神。

  课后习题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写作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板书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设计,起到课程上的承上启下,是学生尽快进入课堂。】

  上节课我们从小说的三要素着手,理清了文章思路,复述了故事情节,着重分析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老英雄,(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对老英雄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这节课我们先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再归纳文章的主旨,最后感悟下文章的诗意美。

  课堂实录

  一、解读小说的人物——老头子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全方位了解老头子的形象。】

  1。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

  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明确:

  (1)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2)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3)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4)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5)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小结: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

  2。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

  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

  (1)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

  (2)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

  (3)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

  (4)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二、揣摩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对环境描写句子的赏析,领会环境描写对小说中人物和主旨的作用。】

  学生从文中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仔细体味写景的作用。

  1。景物描写: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2。写景的作用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8)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

  三、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通过写主人公这位老英雄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船夫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后小结

  年近六十的老英雄翅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特别是他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从他的身上,我们再一次分明感知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课后习题

  1。摘抄文章环境描写的句子,并细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2。阅读孙犁的名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

  板书

【八年级《芦花荡》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芦花荡》教学设计10-27

《芦花荡》教学设计及反思04-03

人教版《芦花荡》教学设计09-28

《芦花荡》教学课件设计09-07

《芦花荡》人教版教学设计10-01

《芦花荡》教学设计人教版09-27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6篇)01-17

人教版八年级《芦花荡》教学设计10-25

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学设计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