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孔子为文经典语录

时间:2022-03-15 15:16:03 经典语录 我要投稿

孔子关于为文经典语录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有名的语录吧,语录一般用于正式文体,是指一个人的说话记录。你所见过的语录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子关于为文经典语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孔子关于为文经典语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4、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7、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10、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1、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6、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1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8、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0、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1、刚、毅、木、讷近仁。

  2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3、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24、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5、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26、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27、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28、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2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0、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3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33、有教无类。

  34、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5、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36、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7、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3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9、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4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2、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43、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44、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45、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7、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48、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49、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50、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51、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52、过,则匆惮改。

  53、不迁怒,不二过。

  5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

  5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7、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58、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59、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6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61、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62、不学诗,无以言。

  63、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6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6、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67、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68、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9、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7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71、巧言令色,鲜矣仁。

  72、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7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74、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6、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7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78、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79、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80、不学礼,无以立。

  81、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8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84、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8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86、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8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88、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89、巧言乱德。

  90、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91、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9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9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9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9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96、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97、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9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99、放于利而行,多怨。

  100、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拓展阅读】

  关于孔子的资料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现葬于山东省微山县微山湖畔。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嫡长子排行称伯,庶出长子排行称孟),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后来又在外纳颜氏第三女征在为妻,生孔子,因出生之前曾在尼丘祈祷,故起名为丘,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以上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载:叔梁纥,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孔子中的“子”,与孟子、庄子、老子中的“子”一样,是一种爵位和尊称。按照周朝公、侯、伯、子、男的分封爵位,他们虽然不是诸侯,却享受到了诸侯中的第四中爵位称号。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35]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其影响。

  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孔子关于为文经典语录】相关文章: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11-11

文言文《为学》导学案设计03-29

初中文言文《为学》教学设计汇编03-29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及弟子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03-02

名人孔子的故事08-20

孔子周游列国01-09

孔子的怪壶01-09

《礼记》礼记·孔子闲居06-14

史记孔子世家翻译05-16

孔子拜师励志故事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