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地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30 16:15:3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地理教学设计15篇[经典]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教学设计15篇[经典]

地理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识别五种不同的山体部位。

  二、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体部位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识别五种不同山体部位;

  2、区别山谷、山脊。

  五、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等高线地形图(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二)授课:

  教师拿出模型,与同学一起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出示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同学通过观察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帮助学生得出规律,识别山谷、山脊;联系瀑布的形成,强调河流的形成部位。

  (三)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一、教师自评:

  《地形图判读》这一节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是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以自制模型为载体,以海拔的认识——等高线图的判读——山地部位名称作为教学主线,较好地演示了等高线的基本原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知识,使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较好地强调了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获取知识。 但是在帮助学生辨析山谷和山脊时,我比较着急,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较少,这对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有些困惑;还有如果语言的表达能更简短精确、风趣幽默,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还要继续努力。

  二、学生反馈:

  教师语言通俗易懂,教态亲切自然;教学用的模型直观、形象、生动,让我们似乎身临其境,并且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也是依照模型绘制的,让人一看就明白。

  三、同行点评:

  1、备课充分,教材处理得当,教学目标清晰、科学性强,教学重、难点突出。

  2、运用自制模型并结合小黑板,形象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地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看图熟悉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及主要城市

  2.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简要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 运用地图、资料分析自然条件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的启示。

  4.了解东西方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是国家地理的第一节,学好这节对以后的国家学习会起到良好的拖动作用。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活动题,或因图起、或因表生、或因计算而得答案、或探讨而有结论,无不要求学生勉励亲为,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通过对日本经济依赖性强的分析,培养学生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在教师创设的一系列情境中体会并树立发展经济的方向和趋势有所理解,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日本的经济发展特征;日本的工业布局。

  教学难点日本的工业布局及其成因。

  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 地图 挂图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读图法 问题解决法

  教学建议

  新课导入:日本自古以来与我国密切相关,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部分中国与日本字唐朝以来相关的图片。曾经远远落后于我国的日本,在当今日本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四万美元稳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提问:为什么日本的经济会是如此发达呢?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那么日本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

  (板书)一、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

  让学生根据结合66页文字部分了解日本的面积、人口、语言和民族等基本概况,读课本66页“日本地形”图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组成。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板书)1、日本的民族和人口

  (提问)日本虽然面积小,只有37万平方千米,但海岸线却比我国还长,为什么?

  (学生指图回答:日本是个群岛国家,海岸线曲折。 )

  (板书)2、群岛国家,多港湾

  (提问) 看日本地形图,看一看日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日本国土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这狭小的平原,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日本不仅多山,还多火山、地震,这是为什么? (展示)“板块构造示意图” 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讲解) 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分布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 境内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80多座。富士山就是其中一座著名的活火山,也是日本的最高峰。日地震频繁,人们可以感觉岛的地震平均每年1500多次,真不愧是“火山之国、地震之邦” (板书) 3、多山,多火山、地震

  通过课本67页了解日本的气候

  读表:东京和北京一月和七月气温和降水量

  提问:(1)冬季,东京比北京冷还是暖?夏季呢?

  (2)降水量,哪一个多?

  (3)这说明日本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 ?

  (小结) 东京和北京大致处于同一纬度。但是,冬季东京比北京温暖,夏季比北京凉爽,且降水量比北京丰沛,这说明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点。 (提问) 日本多山,降水又较多,河流会有什么特点?

  多山使日本的河流短促,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由于日本山地多,且降水丰富,全国大部分地区为森林覆盖,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 (转折过渡) 日本的水力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那么用来发展工业的矿产资源是否丰富呢?

  日本缺乏哪些主要原料和燃料?缺乏的程度如何?这些原料和燃料都从哪些大洲进口 。

  结合课本68-69页及图3-6“日本进口能源和矿产示意”图了解日本的资源状况。

  (总结)日本大部分原料需要进口,而且进口的比例较大(90%以上)说明日本的矿产资源严重缺乏。日本工业原料的来源很广,除欧洲和南极洲外,其他几大洲均有。我国和日本相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才13.4%,但还大量出口木材,一次性筷子等,破坏森林资源,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板书)4、矿产资源贫乏

  (提问)日本的矿产资源贫乏,这对它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那么日本如何克服这一不足呢?

  让学生根据日本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分析这些因素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资源贫乏的岛国。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强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口存在着矛盾。那么,日本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呢?

  (板书)二、发达的经济

  提问:日本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生活中有哪些产品是日本的?

  (由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说明日本出口产品在世界中的地位。说明日本是一个加工贸易大国,依靠大量出口产品赚取大量外汇而发展经济,从而成为一个经济强国。

  提问:是否任何一个地狭人稠、资源贫乏的国家都可以成为世界强国呢? (不能)

  那么,日本产品的独特魅力何在呢?

  (板书)1、经济发展条件

  一种产品能够畅销必备的条件就是物美价廉。

  物美,也就是产品的质量好,技术含量高,日本注重科技教育的发展,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价廉,就是价格低,成本低。产品成本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哪些呢?(由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成本构成包括工人的工资、原材料和运费等。

  引导学生分析:

  (1)日本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工资成本低;

  (2)日本资源贫乏,需要大量进口原材料(结合课本69页日本金库能源和矿产示意图学习);

  (3)运费:日本是一个多优良港湾的岛国,海洋运输发达。(进口—加工—出口,这样的类型就是加工贸易。)

  提问:日本依靠大量出口产品赚取外汇、进口大量原料弥补资源的贫乏。应该把工厂建在哪里才能最大限度的节省运输路费呢?

  (小组自由讨论)

  (板书)2、工业分布

  教师小结:把工厂建在沿海地区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运费,方便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日本多优良的港口,海洋运输便利。(结合课本69页“日本工业分布图”落实日本工业的分布及日本的著名港口城市)

  加工贸易经济不仅使日本成为经济强国,还使日本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展示大量关于日本文化对比的图片,体现出日本文化关于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东西方的强烈对比)

  思考:这与加工贸易有什么关系呢?

  作为相对封闭的岛国,要想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对外加工贸易经济就必须对外开放,开放就意味着要吸收外来文化,包括东西方文化。于是日本就形成了独特的东西融合的文化,既保留有民族的传统内容,又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色。

  合作探究日本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有什么启示?

  当堂达标 运用多媒体提供日本空白图,由学生将日本重要的地理事物填充在图中相应的位置。

地理教学设计3

  一、黄山风景名胜区

  1、位置

  2、景观特征

  3、成因

  二、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概况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3、大堡礁丰富的旅游资源

  三、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景区

  1、地理位置:

  2、元阳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3、元阳的梯田景观

  四、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

  1、发展历史:

  2、巴黎的建筑艺术和名胜古迹

  高二旅游地理优秀教案:现代旅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认识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素

  时间:1840年以前

  特点:只局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少数人,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出游的距离较短,没有出现提供旅游专业化服务的企业。

  (2)近代旅游:

  1841年,英国首次出现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

  特点:仍是高消费活动,普及程度、活动范围和规模仍然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

  (3)现代旅游:

  时间:1950年以后

  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原因:

  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

  ②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

  2.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图1.1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的增长通过读图,了解到:

  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反映了旅游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全球旅游人数每年多达30亿人次。

  思考

  1.作为一名旅游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点拨:旅游者的基本条件:闲暇时间、经济条件(即金钱)、动机(即旅游欲望)。

  点拨: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广大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劳动时间缩短使闲暇时间延长,为外出旅游提供了金钱和时间的保证。此外,随着竞争的激烈化,人们逐渐进入了节奏快、强度高、风险大的工作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大众对旅游休闲的需要也随之提高。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常见形式: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和文化旅游等。

  新出现的特种旅游形式: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

  阅读形形色色的现代旅游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了其他国家的一些特色旅游形式,进一步理解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思考

  1.你还知道哪些旅游项目?选择其中之一向全班介绍。

  点拨: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不同的旅游项目。有人把现代旅游细化为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购物旅游、商务旅游、美食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宗教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健身旅游、公务旅游、修学旅游、科研旅游等。

  2.发挥你的想象力,策划设计一些新的旅游项目。

  点拨:建议把学生设计的旅游项目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和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既包括范围的扩大(如极地地区),也包括覆盖面的扩大(如乡村地区)。每个地方都可能成为旅游地。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旅游目的的`娱乐、消遣,既是现代旅游的一大特点,又是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思考为什么娱乐、消遣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点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娱乐性、消遣性的旅游占绝对优势,据统计,在全部的现代旅游中,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旅游占75%。

  二、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

  了解:

  1.旅游六要素中,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为什么?

  点拨:在旅游六要素中,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人们外出旅行,首先必须实现从常住地向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转移,这就是旅行。除近距离的游览或少数具有特殊意义的徒步旅行外,绝大多数的旅游者都必须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

  2.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是什么?

  点拨:“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开展。

  3.旅游六要素之间有何关系?

  点拨:旅游六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案例①

  通过案例①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旅游六要素之间的关系。

  香港的旅游特色在“购”,而购物旅游又进一步促进了其他要素的发展。据统计,每年进入香港的国际旅游者中有60%左右的人是为了购物,其购物费用也占全部旅游费用支出的60%左右,使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成为世界的“购物天堂”。

  思考:

  1.从旅游六要素的角度看,香港的“购”是如何促进旅游业发展的?

  点拨:到香港购物是许多游客来港旅游的主要动机。“购”是香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促进了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2.香港的地理位置和自由港的地位,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点拨:香港是自由港,商品来自世界各地,由于大部分商品不收关税,香港的商品价格就相应较低。此外,这里每年都有许多换季大减价的促销活动,能为游客提供真正的实惠。香港店铺中销售着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货品,而且大部分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受过专业训练,态度殷勤友善,以客为先。购物成为香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地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要求学生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

  能力目标: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阅读图文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情感目标:通过培养学生读图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材内容及分析】

  对于七大洲和四大洋部分的教学,以读图为主:第一步:读图讲解:读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 “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第二步:读 “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第三步:读图比较:读 “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第四步:读 “东、西半球图”。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播

  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概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进一步观察它、熟悉它,更好地认识它——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师:同学们,你能在图上分辨出这些地理事物吗?

  [展示]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海峡。

  二、读图分析,提高能力,合作探讨

  [活动]观察比较,对照 “世界海陆分布图”和 “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讨论]我们生活的星球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得地球更像水球。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在 “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师: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师: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生: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师:你能根据开始时老师所讲的概念把它们区分出来吗?

  [活动]读图讲解:读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 “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生:下面请同学们阅读 “东、西半球图”和 “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

  (清晰地展示地图,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好的区域概念,更好地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一个生活能力的提高机会)

  师:在读图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一下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生: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师: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

  生:(学生读图讨论后回答)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师:(教师指导读图)我们是如何来划分大洲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将几条洲际分界线找出来。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活动]读图比较:读 “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师:请同学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 (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顺口溜在教学中的巧妙安排,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够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一些知识要点)

  师: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知道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它被大陆分割成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活动]读图讲解 “东、西半球图”,读图比较 “四大洋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再次重复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生:洋,海洋的中心部;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三、主动思考,归纳体系,知识提炼

  师:最后,请同学们一起来完成教材后的活动内容以及练习册上的练习 (教师辅导学生完成练习)。

地理教学设计5

  一、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笔者理解为一是要通过讲授的内容,学生应达到知识的基本需求,二是通过本案例教学,应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方法和技能。为完成课标要求,笔者采用邵阳市农业发展案例进行导入情境设置,进而过渡到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区的农业发展这一话题,两者对比分析,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分析邵阳市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现状等知识,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51,53页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区位置、地形和气候图,以邵阳市为基础,对比分析美国大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分析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掌握东北农业布局特点及农作物分布情况,探讨其存在的问题,找寻对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讨论分析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综合考虑哪些因素,讨论分析其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找出解决办法,提出今后发展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区农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追求人地协调的科学观念。

  帮助学生养成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治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重难点

  学会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和辩证地分析问题。

  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四、教学方法

  以启发引导教学法为主,兼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

  学习和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师准备

  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就学生对家乡农业发展状况的了解程度做出调查,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完成。

  2.导入新课

  展示“学生对家乡农业状况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问题

  知道

  不知道

  你知道本地的'气候对农业生产有何利弊吗?62.8% 37.2%你了解本地的地形和土壤吗?

  80% 20%

  你知道该地区还有哪些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吗?70.8% 29.2%你知道本地有哪些主要的农产品吗?92% 8%你知道本地的气候对农业生产有何利弊吗?78% 22%你了解本地的地形和土壤吗?

  86% 14%

  以上是对本班71名学生做的调查问卷的结果,通过这样一个结果展示,让学生关注自身对家乡农业状况的了解程度,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设情境】

  展示邵阳地区农业现状资料:

  邵阳市的面积2.0829万平方公里,耕地877.76万亩,以粮食作物水稻生产为主,是传统的农业大市。邵阳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玉米、大豆、油料作物及蔬菜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其主要内容是“三去一降一补”,将这一主要政策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具有指导意义。到20xx年,我市粮食生产略有下降,总体发展合理,现代农业格局加快形成。

  近20xx-20xx五年邵阳市粮食产量变化图

  指导学生阅读邵阳市农业现状资料、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与产量变化图以及水稻、玉米种植图,思考下面两个问题:[问题探究一]你知道邵阳市进行农业生产时,有哪些利弊因素吗?

  如果让你来为邵阳农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你该怎么进行?

  材料解读:通过展示邵阳市农业发展现状资料、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与产量变化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家乡的农业现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索欲望,有利于更好地渗透新课。

  [问题探究二]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如下:

  综合分析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

  确定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教师点拨:学生分组讨论,大胆提出假设,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课程基本内容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2-17,图2-18,指出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区的位置和范围。同时,展示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区气候、地形、土壤等图,再结合刚才对本市农业发展状况的分析,让学生进行下面一个探究活动。

  [问题探究三]结合邵阳市农业发展的分析,思考:

  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区发展农业有哪些利弊因素?

  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体举措?

  教师点拨:设置情境,结合乡土地理知识与课本内容分析让学生探究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掌握分析区域地理条件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完成下面研究报告:

  地形气候土壤市场交通政策

  区位因素

  探本地情况

  究影响(利弊)结

  论

  建议

  小结归纳:归纳、整理某区域发展农业地理条件的一般方法,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一定学习方法。

  课堂活动:要求学生运用分析地理条件的方法完成课堂活动(课本第52页活动题)

  想一想:邵阳市农业生产中,最难改造的自然因素是什么?

  教师点拨:在诸多因素的分析中,要注意抓住主导因素,它是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

  承转:由于区域农业生产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结果,对地理环境各要素有一定的依赖性。同学们想一下,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呢?

  知识迁移:邵阳市农业地理条件有何差异?应如何布局农业?理由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应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课堂练习:让学生讨论课本53页1、2题。

  作业布置

  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对比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区农业发展的知识,分析邵阳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并以邵阳市为例进行阐述,请同学们课下花时间完成我们的作业。

  教学反思

  该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案例思考、看图思考以及问题探究,使学生能从给定材料中提取所需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由于小组人数太多,课堂秩序易出现混乱现象,并且时间不足,学生展示时不能逐条分析等,这些有待教师的合理安排与有效掌控来解决。

地理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

  地图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

  设问:

  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

  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

  2、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

  景观名称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雨林热带荒漠

  对应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气候特征

  3、教师活动:

  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学生读图回答: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雨林两侧,最广的是非洲。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最广的是亚洲。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的内陆及大陆两岸地区,最广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结

  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5、课堂练习

地理教学设计7

  1微课程概念与优势

  1.1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起源于美国,近些年逐渐被我国教育领域所应用,随着科技的优化和改进,我国对微课程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很多教育专家都参与到其概念的讨论中。综合相关专家的说法定义微课程的概念如下:微课程主要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主设计,是拥有完整结构的十分钟左右教学视频,适用于大多数课程,并且可以用于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

  1.2微课程的优势

  与以往的教学不同,微课程具有以下优势:第一,领域性广、高效短小;第二,个性化强、方法简洁;第三,趣味性强、丰富多彩;第四,针对性强、重点明确。

  2微课程的主要设计原则

  2.1完整性

  在设计微课程的过程中,要遵循“设定教学目标、编排教学内容、建立教学过程、设定教学情景、设定评价判定”的设计流程。微课程需要借助网络技术,其与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同,在评价和判定方面具有特殊性,而测评系统是微课程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加强师生沟通以及提高教学反馈质量,因此,教师在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对评价环节的设计,确保微课程的完整性。

  2.2系统性

  微课程具有针对性强以及内容短小等特点,对知识细节和特点进行推敲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以及完整的把握知识结构。因此,教师要设计中,要明确知识体系,保证微课程的整体结构完整,各个知识呈现网状的系统性,进而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知识。

  2.3规范性

  微课程要求时间在十分钟左右,并且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应主题。与以往教学模式有所区别的是,微课程不需要在授课中停顿与学生开展交流,由于教学内容简短,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听和看是微课程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要确保微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背景图片与教学内容一致,任何细微的差别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影响。

  3微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3.1提高学生兴趣

  以往的语文教学模式受到传统思维的束缚,单一乏味、循规蹈矩,学生很容易感到无聊,慢慢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抗拒和厌烦心理,导致可养教学质量无法提高,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通过微课程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复杂以及枯燥的语文知识简单化和趣味化,对知识进行梳理、整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知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欲。

  3.2培养创造思维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基本是教师凭借个人教学经验进行知识传授,在适当的铺垫后进行重点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引入微课程可以将知识进行科学整合,减少对课堂时间的浪费,同时还调动了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积极作用。

  4微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4.1教学PPT

  PPT软件具有很强的应用型,通过PPT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进而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完成知识的传授,营造轻松的教学气氛。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相应的音乐和图片,带给学生听觉以及视觉的全新体验,也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4.2音频视频

  教师在教学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剪辑和整理,在课堂中以音频或者视频的形式,将内容系统的展示给学生,通过反复播放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促使学生快速认识和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4.3情景剧

  教师在编排情景剧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对角色以及台词的体会和理解,掌握和理解知识点。情景剧要通俗易懂、合理科学,参与情景剧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知识思考和认识的过程。

  5结语

  新时期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微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本文对微课程的概念、忒单、设计原则、作用价值以及具体运用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教育同仁以参考,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地理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读图,简评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的

  气候特征。

  4、以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为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说明区域内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掌握分析、表达一个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的方法;学会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影响。

  三、教学准备:

  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自制幻灯片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讲授法

  板书:1、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

  2、面积:土地面积78.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8.2%

  3、绝对位置

  1)大体位于120°E——135°E、40°N——53°N

  2)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主要位于中温带

  4、相对位置

  1)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

  2)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5、地理位置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二、地形特征

  讲述:我们在七年级下册学习过描述大洲地形特征的方法,你还有印象吗?

  学生讨论: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平均海拔高度、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格局和特色地形。

地理教学设计9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写意图

  本节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要了解中国,首先要明确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分等方面的基本国情。这是学生认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进而了解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教材和出发点。因此,本节内容能为今后学习中国地理其他各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节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及分布。

  2、教学难点:众多地名在地图上的空间位置的落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我国的位置和疆域特点,分析我国位置的优越性。

  (2)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掌握省级行政区德分布,全称、简称及行政中心。

  (3)培养分析图文资料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读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

  (2)查找资料、分析对比获得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我国辽阔的疆域和优越的位置,激发爱国之情、兴国之志。

  (2)了解港澳台都是我国的领土,培养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地理知识学习,具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中学生会浅意识的应用所储备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应用这些知识的时候,往往还不得法,不能熟练、准确的应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加大对地图的使用,深化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加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分析

  1、教法

  本课是学生了解中国人文环境的第一课。该课主要是介绍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本课教学活动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在学生看书、读图基础上,以问题引路,着重采用地图教学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游戏法等,即“导、学、议、展、练”五位一体教学策略,重点突出一个展字。通过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反复运用地图、开展游戏活动等,把“死”图变成“活”图,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借助学生探究祖国河山的好奇心,(但学生个人目前的读图能力有限)利用小组合作读图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全体、全程主动参与学习,更好体现新课程的综合探究、开放创新的特点,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同时也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知识、借助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地理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开发学生智能。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实现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2、学法

  八年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窄等原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师要抓住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积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①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象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②在探究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③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每周一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同学们心中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那么,你们为什么会感到自豪呢?

  学生畅所欲言:地大物博、美丽富饶、人口众多、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最北端最南端到了哪里……

  教师归纳:其实,爱祖国是不需要理由的,无论她博大或狭小、贫穷或富裕,我们都一样爱他。因为我出生和成长在这里,因为我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人的血,因为这里有我的亲人、朋友,有我熟悉的一切。但我们伟大的祖国所拥有的灿烂的文化、辽阔的疆域、壮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勤劳智慧的人民,使得我们更加为他感到自豪。爱她,就要了解她;了解她,才能更好的建设她。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来学习中国地理。

  教师: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

  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情绪带入高潮,营造出一种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让学生积极、主动、高昂的进入中国地理的学习。

  通过学生畅所欲言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

  (二)学导达标

  【位置优越】

  1、谜语激趣

  教师出示谜语:“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学生猜测(中国的地理位置)。

  教师: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应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加以描述?

  学生: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等方面。

  教师:从谜语中你能得到关于中国地理位置的哪些信息?

  学生:中国在世界的北半球、东半球,面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

  教师:同学们能否根据这些信息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

  学生在图上找到中国。

  通过猜谜活动,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而思考这些信息背后反映的中国地理位置并最终落实到地图上,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对照“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疆域示意图”、地球仪,教材第2页文字内容,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地图,独立思考,填写下列表格:

  3、合作交流

  学生个人独立完成表格,小组内交流答案。然后讨论落实这一部分知识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小组一: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引导学生找出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上。明确中国的半球位置。

  小组二:在教材“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上用不同的颜色描绘出赤道、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的'经线圈,看中国所处的半球位置。

  小组三:在“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疆域示意图”上,找到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看中国的纬度位置。

  小组四: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地图上提取有关的地理信息,明确了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一般应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和与邻国或邻区的相对位置四方面去分析。进一步体会到地图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

  教师及时鼓励和评价。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时要做到认真仔细,把学生引到位,帮助学生克服不习惯使用地图时产生的困难,教会学生正确地使用地图,从读图中获取知识。

  (过渡)我国所处的位置好不好呢?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下面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师为小组分配任务,要求学生小组内互动探究,探究出结果后,以丰富的形式进行展示。

  活动一:出示俄罗斯、加拿大、巴西图:比较我国的纬度位置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的纬度位置有何不同?说说我国纬度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活动二:屏幕展示蒙古、日本图: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活动三:通过以上分析,补充下表,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点。

  (三)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谈谈自己的收获。

  出示学习结果自我总结提纲:

  (1)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2)这节课我有什么体会?(3)我对这节的学习经历有什么感受?(4)这节课的问题解决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5)这节课的学习对我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启迪?

  学生对照提纲认真反思。教师发现学生准备差不多时,要求学生向其他同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五、教学反思

  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可见我们教学中非常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例如:我国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要理解这一知识点可能比较抽象,如果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可能易于理解,如我国北方和南方种植的农作物有明显差别,北方适宜种植小麦、花生、甜菜,而南方适宜种植水稻、油菜、甘蔗;北方水果主要有苹果、梨,南方盛产柑橘、香蕉、菠萝等。再如我国位置优越造就了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象海滨风光、内陆沙漠、北国冰雪、海南热带风光等等。

地理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1、《天气与气候》这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天气和气候。与天气相关的内容是天气符号,与气候相关的内容是气温与降水。

  2、“天气与气候”是地理的核心知识。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天气与气候”始终与其生活、学习及其活动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1、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

  2、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从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学特点出发,教师可以采用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指导分析法、探究讨论法以及游戏教学法等。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归纳总结的指导尤其重要。还有就是要有重点教学安排。比如本章重点训练学生阅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学会使用各种方法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天气预报播报,激发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现象的关注,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进入新课。

  二、课前讨论

  让学生谈谈当天的天气现象,举例说明天气对日常生活、生产造成的影响。

  三、探究与合作

  1、整体感知

  (1)观看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台风、寒潮)的录像,加深对天气的`理解。

  (2)观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录像,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

  2、双边互动

  (1)

  师:有哪些同学喜欢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踊跃举手,热情很高。

  师:为什么要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的很多方面都受天气的影响……

  师:为什么要天天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因为每天的天气都在变。

  师:《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

  生:气温、降水、风、雪、雾、霜……

  师:大家能发布学校所在地当天的天气信息吗?(或模拟进行第二天的天气预报)

  生:踊跃发言,用各自的语言描述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状况。

  明确:通过大家以上的讨论及理解,我们便可以给天气下一个具体的定义,即: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它处在时刻变化中。

  师:天气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生:多变。

  (2)

  师:出示课本P58“卫星云图”,并告知学生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天气含义。(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的程度愈浓,表示降水量越大。绿色表示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天气晴朗。蓝色代表的是海洋。另外,春季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沙尘暴现象,在卫星云图上是用黄颜色表示的)然后设问:我国的东北三省天气怎样?青藏高原天气情况又怎样?

  生:东北三省天气晴朗,青藏高原天气为下雨。

  师:看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并提问:在天气预报图中怎样识别天气状况?

  明确:通过天气预报符号识别各地天气状况。并对照天气预报符号概括三个城市的天气实况。

  师:出示天气符号卡片(正面符号,反面文字),并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种天气符号及其特征,尤其注意易混淆的符号)。

  师:出示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分组播报城市天气预报,看哪一组播报最快最准确。

  生:积极结合预报图播报天气。

  师:出示课本P59“天气图与天气符号”,判断天气与图中人们进行的活动是否妥当。

  明确:台风

地理教学设计11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新课标为依据,围绕“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宗旨组织实施教学,充分利用地理课的学科功能,努力探讨、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工作目标

  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着力培养学生读图、理解、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期末地理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三、重点难点

  1.复习重点:掌握世界各地理分区、国家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复习难点:在识图读图能力考查的基础上,突出了比较分析的考查。

  四、复习方法:

  复习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复习效率。

  (1)整合地理内容

  (2)教师仔细研究新课程标准。

  (3)加强读图与判图能力的培养。

  五、复习日程安排:

  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

  第十九周:国家专题——巴西、美国、澳大利亚、印度、俄罗斯

  第二十周:地区专题——欧洲西部;中东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南亚、亚洲

  第二十一周:综合复习。主要目的是提高应试能力。做到“三练”: 精选试题强化练; 规定时间适应练; 审题答题规范练。

地理教学设计12

  (1)学习目标明确。

  受“微课程”的“微”、“小”、“精”所限,其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也更为明确;也能够更加有效地将教学资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等进行有机的融合,进一步突出教学主题,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也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对提升教学实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2)交互性强、适用范围广。

  由于“微课程”教学资源的视频多较短小,可以很便捷地网络上进行传播、交流;这也更便于学习者在线观看学习;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的交互功能进行实时的学习交流。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在线查看、解答、评价等手段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也进一步推动“微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范围,如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进行学习或交流。

  二、微课程的分类

  (1)讲授型。

  既以传统教学为基础,进行知识重点、难点、疑点的讲授;这也是最觉的“微课程”形式。

  (2)答疑型。

  既以教学实践中的典型例题、试题等以“微课程”形式进行讲解分析为主,但其重点侧重于解题思路以及分析过程上。

  (3)答疑型。

  该类型的“微课程”则是针对学习者所产生的各种疑问,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问题或知识点进行相应的解答。

  (4)实验型。

  该类型的“微课程”主要是针对一些理科课程中的一些典型实验进行的相关设计,其重点则多放于实验的.步骤、操作、演示上。

  (5)活动型。

  该类型的“微课程”主要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学习活动所进行了探究、讨论。

  三、初中地理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1)“以学生为本”原则。

  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前期,必须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微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面,也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微课程”来进一步调动初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2)趣味性原则。

  “微课程”教学也无法像传统课堂教学那样,教师可以实时进行管理与监督,这就容易出现学生不爱学、懒得学等问题发生。因此,地理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微课程”的设计中,必须充分把握趣味性原则,并在“微课程”教学设计中加以体现,使得“微课程”教学更具趣味性,以进一步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适度分解原则。

  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须合理掌握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并将其适度分解。分解过程中,地理教师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微课程”教学中的知识点以及教学目标等。

  四、初中地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

  (1)选题设计。

  “微课程”在选题时,一定要针对某一知识点,不宜有较多内容,仅以将某一个知识讲清、讲透即可。

  (2)时间设计。

  受“微课程”的“微”、“小”、“精”所限,其教学时长应控制在10分钟左右,使相关教学内容能够在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的时间内完成。

  (3)教学结构设计。

地理教学设计13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与铺垫。本节教材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文字和图从两方面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首先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说明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进而通过文字和图来介绍连接在一起的大洲的界线。另外,还通过“活动”来启发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大洲基本轮廓,引导学生通过轮廓来认识各大洲。四大洋:首先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介绍了四大洋的名称,进而通过图表对比四大洋的大小,最后通过“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五带的划分和地图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尤其是前几节中出现的地球人造卫星照片、半球图等,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总之,只要加以适当的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和学法指导,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四、说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启发、互助、探究、讨论、提问等方法。

  学法: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及时动手记笔记。

  六、说课时要求和教具使用

  课时:第一课时

  教具使用: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居住在哪一个星球上?(地球)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中国第一个登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杨利伟)他们都说:在太空里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那么人类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员,当你在太空中遨游的时候,你会发现地球上有什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板书)。

  设计目的:以加加林、杨利伟等事迹提出地球像一个水球的观点,使学生感觉真实,既创设了本节课的学习情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互动一】世界海陆分布

  1.读教材P26图2.1“世界海陆分布”,学生观察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后回答:“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读教材P26图2.2“世界海洋和陆地面积比较”,让学生通过读图知道海洋和陆地各占地表的比例是多少。(地表的海陆分布:海洋:71%;陆地:29%)(板书)

  3.读教材P27图2.3“地球还是水球”,请同学们来选择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叫水球,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叫地球,因为人类生活在陆地上的;可是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设计目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而是通过学生讨论、运用地球仪和地图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

  阅读“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谈感想。

  设计目的:了解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知道我们今天能够从课本上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势,这是无数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互动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绘图:读课本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把这幅立体景观图绘成平面图。

  在学生画好示意图后,小黑板展示“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示意图”,让学生对照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分组讨论。

  设计目的:采取对比的方式,学会识别海陆分布的不同形式,重在读图识别,避免死记概念,同时注意及时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

  2.我们把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查找)

  (1)请几个同学上台,分别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指出七大洲与四大洋。

  (2)读图册P14世界陆地各大洲面积比较图,从大到小给他们排排位次。用口诀总结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出示大洲轮廓图卡片,让学生按照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在黑板上排列出来。

  (4)读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了彼此相连的哪四大洋?“四大洋面积”,比较四大洋的面积,最大的是哪个洋?最小的是哪个洋?总结成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设计目的:观察图的同时,了解大洲的命名,使形象记忆(轮廓)与意义记忆(名称由来)相结合,以加深印象。

  【互动三】各大洲的分界线

  根据书后的世界地形图,师生共同完成下列各地的界线。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非洲和欧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设计目的:通过识图,要求学生学会读图,读懂图,从图片中获得文字信息。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有所熟悉,下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

  (四)课堂作业:完成活动题。

地理教学设计14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位置和组成,知道其领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2、了解美国居民的构成和美利坚民族的复杂性。

  3、了解美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类型。

  4、了解美国自然资源的丰富性。

  5、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分析美国自然环境的优越性。

  5、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了解美国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6、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以及种族构成等。

  教学难点

  美国自然环境和资源对于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复备栏

  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透过美国和巴西,了解美洲的自然风貌、经济特点和人们的生活风俗等。

  我来预习:

  1、世界政区图。

  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临国位置。(美国位于西半球的北温带,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

  3、美国国旗。

  问:你知道美国国旗的含义吗?(美国国旗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一共有50颗白色五角星,他们分别代表美国的50个州;星区以外还有13道红色白色相间的条纹,他们又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块英国殖民地。)

  一、领土组成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领土组成美国的普遍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

  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人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二:移民国家。

  1、你所熟悉的美国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华盛顿:美国人。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人。乔丹:非洲人。)

  2、阅读教材86页图9、2“美国的人种构成饼状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

  (白种人占84%,最多;其次黑种人占13%;其他占3%。)

  板书:种族歧视。

  3、情景教学。

  问: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

  我来探究:

  1、美国农业区域化生产的优点是什么?

  2、中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美国的些经验?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2、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3、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4、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5、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6、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美国工业特点以及城市分布

  教学难点

  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复备栏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美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知道美国的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这一切对于发展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美国的经济发展特点

  我来预习:

  1、导入: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产品是美国生产的?请列举一些产品或品牌。(可口可乐、摩托罗拉手机、福特汽车、柯达胶卷等。总结: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它的工业产品遍布世界,我们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认识美国的工业状况。

  2、你知道美国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吗?(钢铁、汽车、化学、电子、宇航、石油、飞机制造等。

  3、展示“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

  请同学们在图上指出下列工业城市,并说明总结:东北部是美国开发最早,污染最严重的工业区,主要是传统工业部门。后来逐步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转移,这两个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以新兴工业门类为主的工业区。

  4、美国有哪些产品居世界前列?(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橡胶、轮胎、铅、载重汽车、发电量、磷肥等。居世界第二位:煤炭、新闻纸、水泥、钢、小汽车。

  提示:多看“阅读材料”。

  5、根据以上“材料”学生发现美国的工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工业产品种类齐全,产量大,技术先进。

  6、引导:有人说:“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你同意吗?你能列举一些有关高新技术的产品和其他事物吗?(航天飞机、微软公司、彼尔盖茨、爱国者导弹、大型轰炸机。

  7、近几年,美国的经济平稳发展,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

  阅读P90页提供的材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美国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8、过渡: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它众多的工业产品和高水平的生活消费,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请学习下面一个标题的内容。

地理教学设计15

  【教学重点】

  ①化学元素—矿物—岩石之间的关系;

  ②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③地壳物质循环

  【教学手段】

  矿物标本,各类岩石标本

  【教学过程】

  (引课)引导学生

  从周围环境入手思考:

  陆地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各要素

  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特别是岩石与其它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花岗岩标本)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石英的成分是什么?→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矿物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板书)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读图)

  地壳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化学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构成矿物,

  举生活中实例或根据化学课所学知识说明有哪些物质是矿物,这些

  矿物是由哪些化学

  元素组成的?→明确有些矿物是单质,有些矿物是化合物。

  矿物对人类最重要的是什么?标本是否可以称为矿产?

  (板书)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说明几种熟悉岩石的组成→明确岩石的概念

  (板书)

  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观察玄武岩、页岩、板岩等,

  从外观上对三大类岩石进行区别→结合实物标本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明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特点。

  (出示化石的岩石标本)

  观察化石多存在于哪类岩石中?化石能够起什么作用?

  (阅读资料和示意图)通过阅读了解有关地层和化石知识→完成示意图的问题。(提问)

  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矿石与岩石及前面提到的矿产有什么区别?如何评价矿石的优劣?

  (提问)

  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如何转化?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

  (板书)

  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设计思想】

  对本节教材的处理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岩石、矿物、矿产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但学生

  往往忽略这些地理

  事物的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

  中用亲自在野外采集的岩石或矿物标本其效果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探究活动

  某地区不同地层依次发现有三叶虫,恐龙,

  剑齿虎化石,

  说明该地区缺少鱼类化石的原因?

【地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设计06-10

地理教学设计11-30

地理教学设计【精品】05-25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06-21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06-18

地理课的教学设计08-19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06-21

地理教学设计13篇06-11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