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理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运用案例理解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因素。
2.了解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重点难点】
1.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2.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分散的关系及原因。
【学法指导】
充分预习、互相探讨、答疑解惑、合作探究。
【预习·导引·梳理】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探究一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山东省鄄城县是我国最大的`人发原料购销集散地,是全国第二大人发加工出口基地。发
制品的加工生产由家庭作坊走入了现代化的工厂,产品也由原料型的档发,发展到人发和化纤发两大系列,包括了假发、曲发、发帘、发条、发块、色发等6大类500多个品种。假发生产大约需要整毛、分量、双针机制、机卷造型、蒸汽定型、造型处理、烘干、帽网制作、头皮仿制、手工织发、修补、发型修剪、产品包装等20多道生产工序,专业化生产愈来愈明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假发生产过程,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请说出各人发工艺品生产厂家之间存在的工业联系。各生产工厂之间有何特点?
(2)在鄄城,几百家发制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布局在以郑营乡、富春乡为中心的村镇,这些发制品厂近距离集聚有何优势?
(3)在鄄城工业园区内,除了人发加工企业外,还有食品加工、机械加工、化工、纺织、服装加工、木材加工、建筑装饰材料、塑料制品等众多企业,这些工业企业之间存在怎样的工业联系?各类工业企业在工业园大量集聚有何优势?
2.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工业地域按形成分为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和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按发育程度分为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和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类型
差异
目的
工业联系
举例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上的工业联系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上的工业联系
上的工业联系
(2)世界上有很多“钢城”“汽车城”,但很少听说有“糕点城”“糖果城”,这是什么原因?
探究二
工业分散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手机主要零部件包括显示屏、芯片、电路板、照相模组、摄像头、电池、电池材料、天线、指示灯、充电器、内存条、滤光片、特殊显示模块、被动元件、五金件、开关器件、按键、连接器、SIM卡座、扬声器、蜂鸣器、受话器、振动马达。
材料二
美国新一代波音737飞机在中国的零部件生产地说明图
(1)诺基亚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成功的制造企业之一,在全球共有十家生产制造点,分别设在中国、印度、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英国、巴西和墨西哥。试结合材料一,分析诺基亚可以在全球各地建立手机生产基地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试分析美国波音737飞机可以布局在多个地方的原因。
(3)诺基亚手机和波音飞机分散布局的优势有哪些?
(4)实现跨国公司总部与加工基地、销售部门、研发部门之间联系的方式有哪些?
地理教学设计2
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设计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单元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一课时内容。
1、教材结构:
本节内容的设计从教材结构上讲是本单元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各种天气现象的产生与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课是在综合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阐述常见的天气现象的成因。在实际生活中,天气系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本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天气变化的最基本因素,普及天气预报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2、课标要求:
(1)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三种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团的概念,理解锋面的概念,锋面分类及对天气的影响。
(2)通过从气温、气压、降水、风等方面对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的对比分析,来实现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通过对锋面移动的分析来建立地理空间思维的习惯。
(3)了解寒潮的危害,认识其发生的机制和规律。
(4)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指导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读图分析法、对比法、理论联系实际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理解,通过比较,认识他们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2)设置一系列的设问和讨论话题,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
(3)锋面系统是由气流运动而产生的天气现象,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将复杂的气流运动进行分解,变空间想象为直观形象的动感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天气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学习有关天气系统的知识和进行天气预报的预报分析来强化学生正确认识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锋面系统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难点:
(1)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区分冷锋与暖锋。
(2)在锋面经过的不同时段某地区天气变化规律。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有利方面,高一学生有好奇心强、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的天性。不利方面,学生对地理课学习缺乏兴趣。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运用学生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天气系统,掌握冷、暖锋的特点,尤其是联系与现实中实例,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就在我们生活当中,提高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以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理论这一认知规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今天天气如何,近段时间的天气如何变化?
[设计意图]聊天,让学生回忆过去几天的天气状况,增强感性认识。
播放我国受冷锋活动影响的《天气预报》片段
[设计意图]直观的视频使学生身监其境感受天气演变的过成,贴近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因为受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天气系统的不同部位,天气就会有不同的变化。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等。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锋面系统。
教学过程:
(板书)一、什么是气团
1、提问:
(1)气团是什么?按性质如何划分?
(2)降水为何发生在冷暖气团的交汇处,而不单纯发生在冷气团或暖气团控制的一侧?
[设计意图]对气团进行概略介绍,使学生理解气团交界面产生降水的原因
[学情预设]学生对“锋面两侧空气的温度、湿度、气压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云、雨、大风、降水等天气。”的理解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此讲解时,应联系相关的知识点――降水的形成条件、风力大小与气压差的关系。
[知识链接]降水的形成条件:a。有一定的水汽含量b。要有凝结条件(降温和凝结核心);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强。
2、教师说明:气象学上将冷暖气团的交界面称为锋面,这便是我们今天介绍的第一类系统——锋面系统。
(板书)二、锋面系统的形成
3、读图思考:
(1)什么是锋面,什么是锋线,什么是锋?
[设计意图]让学生形成锋在系统的立体空间感觉
(2)锋面自地面向高空向哪个方向倾斜,为什么?
[设计意图]为后面区分冷锋和暖锋锋面坡度的差别垫定基础。
4、教师讲述:生活中当锋面形成因两侧的冷暖气团势力不同和变化,锋面就会发生移动,降水区也随之推移。
(板书)(一)冷锋
5、播放冷锋形成的动画①,观察动画,阅读教材2.19示意图,讨论回答问题:
(1)何谓冷锋?他们是如何影响天气变化的?
(2)绘制冷锋符号,指出气团的移动方向及降水区域在什么方向?
(3)锋面天气状况如何?
[学情预设]学生对概念性的东西容易掌握,但理解性的知识存在较大困难,如对锋前、锋后位置的理解和判断经常出现差错。所以讲解时注意从“多角度”――(立体图+侧视图+俯视图)进行综合分析。
(板书)(二)暖锋
6、播放暖锋形成的动画②,观察动画,阅读教材2.20示意图,讨论回答问题:
(1)何谓暖锋?他们是如何影响天气变化的?
(2)绘制暖锋符号,指出气团的移动方向及降水区域在什么方向?
(3)锋面天气状况如何?
[学情预设]学生有了“冷锋”形成的相关知识,对暖锋知识很容易可以类比总结得来。
[知识链接]怎样判断冷锋与暖锋?”
给出两幅冷锋与暖锋剖面图,学生进行判断,讨论总结冷锋和暖锋的区别:一是气团的移动特点不同、二是雨线的倾斜方向不同、三是符号不同教师讲述两个符号的意义,降水的位置。
(板书)三、锋面系统与天气
7、播放动画③,据动画回答问题:
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某城市的天气状况如何?
[设计意图]动态形象地展示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出现的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变宏观为微观的可视现象。
[学情预设]学生对三个时段的天气现象和变化的描述有时会有很茫然的感觉,这时教师应适时地提醒学生从气压、气温、降水、风等几方面来表述。
8、播放动画④,据动画回答问题:
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某城市的天气状况如何?
[学情预设]学生有了“冷锋”过境天气变化的相关知识,对暖锋很容易可以类比总结得来。
9、列表对比总结:
气流运动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降水时间降水位置
冷锋冷气团主动运动阴天、下雨、大风气温湿度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时间短强度大锋后
暖锋暖气团主动运动连续性降水气温湿度上升,气压降低,天气转晴时间长强度小锋前
[知识链接]怎样预报锋面天气?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并总结描述天气现象时,通常从气温、气压、天气的阴晴、风等方面去描述。由上可知天气的分布以及发展变化都受某些独特的天体系统的影响,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因而可以进行天气预报。
(板书)四、准静止锋
10、提问:何为准静止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准静止锋的形成:冷暖气团势均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过境时天气为连续性阴雨天气。
[学情预设]学生从冷锋和暖锋的区别中,容易理解准静止锋的形成。讲解过程中可着重从“准静止”三字的含义来说明其对天气的影响,突出其阴雨特征,以区别其他锋面。
(板书)五、事例巩固:梅雨、寒潮、北方的沙尘暴是哪一种锋面天气?
多媒体课件演示梅雨、寒潮、沙尘暴天气让学生由有直觉的感受,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从而理解梅雨、寒潮和北方沙尘暴的形成机理和危害,做到预防自然灾害。
(板书)六、课堂练习
1、读图回答问题:
(1)该图是xxxxxxxxxx锋天气图,在图中标出冷气团和暖气团,并画出雨带位置。
(2)该锋过境时xxxxxxxx加厚,多形成xxxxxxxx降水;该锋过境后,气温xxxxxxx,气压xxxxxxxx,雨过天晴。
(3)暖气团沿锋面上升的形式是:A.徐徐爬升;B.被迫上升。()
(4)随锋面移动B地天气会有xxxxxxxxxxx变化。
2、读表回答;下表为天津市某年11月上旬的天气观测记录,分析天津市11月1~5日受xxxxxxxxx天气系统的影响。
日期气温(℃)气压
(百帕)风力风向阴晴
最高最低均温
11月1日187121002.51~2级偏北晴
11月3日121810056~8级偏北小雪
11月5日5-4210082~3级偏北多云
教学反思
1、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抓住了关键。本节课对气团概略介绍,准静止锋仅作拓展,突出对冷、暖进行比较。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冷、暖锋的移动特点、雨区位置、天气特点,使难点得以突破。
3、教法运用适当、灵活,启发诱导得当。直观教学,电化教学手段运用恰当,演示正确,体现学法指导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问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诱导启发,使学生能快速进入状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4、注重读图能力培养,体现学科特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的能力,并通过图像系统的判读,培养学生初步识读简易天气图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5、学生积极参与,符合新课程理念。从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读图、分析、探究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
6、“活动1”设计。分析这段话,首先要寻找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如“是日”“次日”“当夜”等;作者设计的本意是把这三日分别看作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但我个人认为“是日”的天气现象也是冷气团南下的表现,即将过境时的天气现象,所以教学中没有采用这一案例。
地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找出洲际分界线。
2、了解大洋、海、海峡等概念,并能在地图上区分。
3、掌握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图、指图、填图,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集体协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性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情感。
教学重点:
四大洋名称及分布。教学难点:四大洋位置的确定。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全球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面积大小、轮廓和位置。
3、地球上最大的一块大陆是___________。
【学习新课】
一、大洲的分界线:
1、读图2—29~2—34。
展示课件《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找三条洲际分界线。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2、P30—31活动。
项目运河两侧的大洲沟通的`海洋巴拿马运河北美洲、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苏伊士运河亚洲、非洲大西洋、印度洋过渡: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大大小小的许多块,同样,海洋被陆地分割成彼此相通的四个大洋。三、四大洋阅读P31内容,了解洋、海、海峡的概念,四大洋的特征
(一)洋、海、海峡的概念名称概念洋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 000米以上海海洋的边缘部分、靠近大陆、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离开来海峡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通常是重要的海上通道
(二)四大洋
1、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读图2—35,让学生记住“太、大、印、北”的顺序
2、四大洋的分布:
①读图2—27,找出四大洋。
②让学生说出每个大洋被那些大洲环绕。
③纬度最高的大洋是?
④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
3、四大洋的特征:太平洋:跨南北半球,在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岛屿也最多。大西洋:跨南北半球,形状略呈“S”形,是世界第二大洋。印度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是世界第二大洋。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被海冰广泛覆盖,是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大洋。
【巩固练习】
展示课件《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让学生依据代号说出大洲、大洋的名称。
【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仅仅是有关世界海洋和陆地知识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知识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索。
地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引导看图分析海陆分布对气温、气压的影响。
2、讨论分析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4、培養学生认识、改造自然的意识和相信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海陆分布对气温、气压的影响;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的形成与分布;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的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学法指导】
结合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绘制并理解冬夏季节北半球气压中心分布图,季风环流图。今
【学习过程】
一、【创景激趣,目标呈现】
同学们,地球表面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且分布不均,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又有差异:海洋比热容大,升温慢降温也慢;陆地的比热容小,升温快降温也快。那么北半球在夏季和冬季的时候,气温与气压的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天我们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的形成及风向
1、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A级)
2、请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夏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请分别简述理由。(A级)
(2)从纬度位置看,图2.12两个空气柱分别位于哪个气压带上?请在图中分别以这两个气压中心绘制闭合的等压线。(B级)
(3)这两个空气柱所在的气压带还呈带状吗?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B级)
3、阅读地图册P37相关内容,完成下表(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的分布)。(A级)
三、【展示质疑,归纳提升】
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环流的形成
材料: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南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南部,南临印度洋。它们的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季风气候比较明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课本甲、乙两图中,表示亚洲一月季风图的'是xx图。判断理由是xx。图乙中箭头C表示xx(方向)季风,它主要是由于南半球的xx_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该地季风不仅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还与xx有关。
2、分析东亚冬季和夏季各盛行什么方向的风?形成原因是什么?
3、东亚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在冷暖、干湿性质上有什么不同?判断理由是什么?
4、受B季风的影响,上海的气候特征是,此时期我国塔里木河处于(丰水、枯水)期。而当A增强时受它的影响,上海的气候特征是,此时我国塔里木河处于(丰水、枯水)期。请根据以上例子分析归纳出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5、季风气候为当地人们提供了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其优越性的突出表现。
四、【课堂检测,整理反思】
读某区域气温等值线图。回答问2一3小题。
2、该图表示月份是
A、7月
B、1月
C、10月
D、5月
3、导致该月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原因是
A、海陆分布和降水
B、海陆分布和地形
C、地形和大气环流
D、暖流和地形
【学习反思】
1、今天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2、你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
地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我国经济建设中做出的贡献。
(4)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
技能目标
(1)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树立各国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
教学难点
(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演示、讨论、归纳等方法,制作多媒体。
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诗歌方式引入:读陈毅赠缅甸友人的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与我们国家山水相连的东南亚。
[讲授新课]
1.展示:图9.1“东南亚在亚洲的位置”和9.2“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明确东南亚的范围,主要国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1)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我国有时称南海为南洋,故习惯上常把马来群岛称为南洋群岛。
(2)国家:共11国,其中东帝汶为新建的国家。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南、老挝、缅甸);内陆国(老挝);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也被称为“千岛之国”。
(3)重要的地理位置
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纬度位置(10°S~25°N),这就决定了东南亚主要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比较大。
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这种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著名的马六甲海峡。
展示:图9.3“马六甲海峡”,看图后请大家思考: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从波斯湾进口石油,向西欧等国出口工业产品,都要途经该海峡,因此日本才会把马六甲海峡称为它的“海上生命线”。
承接,我们知道了东南亚的位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它的自然地理特点,先看地形
二、多山的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教师归纳] 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 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 指导学生读《东南亚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岖,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东南亚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东南亚的地形,也影响了东南亚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②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地区看,马来半岛的南部及马来群岛的大部位于赤道附近。从国家看,印尼、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和菲律宾南部都位于赤道附近,这些国家和地区应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②从地区看,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的北部、菲律宾群岛的北部,纬度相对较高,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从国家看,主要是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国。
而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展示: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归纳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然后,读图“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由学生说出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降水出现的时间(午后两点左右),以加深学生对东南亚高温多雨气候的印象。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东南亚有什么吸引人的旅游资源?请举例说明。
分小组进行展示:
自然景观:越南的下龙湾,原始的热带雨林。
名胜古迹:缅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
风土人情: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
多媒体展示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图片,学生做小导游,展示自己搜集的东南亚资料,解说各景点。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东南亚,感受到旅游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将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的理解能力。
在东南亚降水丰富着呢,大家觉得这里可以种植什么农作物呢?
(提问)东南亚为什么以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教师)对!由于这里水热充足,人们在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的同时,也能培育生长于热带的经济作物。请同学们看书,找出东南亚的更多的世界之最。
学生阅读图9.12“东南亚的物产分布”,找出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
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华人和华侨集中的地区
承接过渡: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之一,有5亿人生活在东南亚,绝大多数属黄种人,其中华人和华侨占了相当的比例,是世界上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学生阅读材料“外籍华人与华侨”,了解华人和华侨的区别(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了解华人和华侨的祖先在解放前由中国的广东、福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的历史。
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应当学习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精神。
地理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2、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学生认识一国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灾害及成因分析等地理内容的方法。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以课堂活动等形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的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四、教学难点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教学,活动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六、教学用具
日本政区图、日本地形图、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亚洲地理分区图、亚洲气候图等
七、课型:
新课
八、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由xxxx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市以东130公里处9.0级强地震引入课题。
一基本概况
1、位置:
展示《日本在世界位置》、《日本在亚洲位置》、《日本地图》三幅图
[提问]“日本在世界哪一洲?”“日本在亚洲的哪一分区?”“日本周围有哪些海域与国家?”
学生研究回答
[提问]“你掌握了认识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了吗?”
学生总结认识国家位置的一般方法:由大范围至小范围,到具体周边环境。
(活动)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试分析中国、蒙古的地理位置。
指导学生利用比例尺,在东亚的政区图上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使学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围的基础上,了解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
2、组成
展示《日本》空白图,指认四大岛屿
[提问]“除以上指认的四大岛屿之外,还有哪些属日本的岛屿或群岛?”
展示《日本》图,观察日本海岸线及主要海港分布,总结出日本(海岸曲折,多良港)特点。
3、城市、人口、面积
展示《日本空白图》作背景,给出日本的人口数量、面积,计算日本平均人口密度。说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点?(人口稠密,平均密度为337人/平方千米,这说明日本具有地狭人稠特点)。
[小结导入]日本是地处中纬,亚洲东部边缘,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岛国。这种位置特点对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然条件
(活动)[读图]读《日本地形图》,并指导学生认识日本地形的特点。(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最高的山峰是富士山)
[教师讲授]日本不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
[看富士山图]指定学生朗读图旁的`说明,并帮助学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观特点及其成因。(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圆锥形--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温泉--地下热能的表现,积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气候温湿、土壤肥沃。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1.多山的地形
日本具有(多山、多火山、多地震)特点。
[提问]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指导学生分析"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亚洲东部边缘,正处在亚欧和太平洋二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隆起成山,而且地壳很不稳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据测量日本正在向我国沿海靠近。)
[教师讲授]日本是多震国家,在防震减灾方面,日本作了大量工作,如日本民居与现代建筑都强调抗震功能。在预报上,日本在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地区安装地震速报器;在思想上,日本不断进行地震教育宣传与演习,并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全国防灾日。
[提问]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呢?
(活动)[读图]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从图中找出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教师讲解]就日本全国来说,日本在北回归线以北,属于温带,又处于季风区内,具有季风气候的特点,并且日本又是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因此在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总的说来日本是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国家。
2.海洋性季风气候
复习巩固
[提问]我们今天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领土、人口等基本概况及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提问]从上述几个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多山且多火山,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优良港湾多)、三少(国土少、平原少、矿产少)、一海(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岛国。
(活动)读“日本略图”填空
布置作业:
1、预习第31--33页课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对其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2、课后调查市面上来自日本的产品。
板书设计:
第七章第五节樱花之国
地理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利用地球仪演示和多媒体动画,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
2.通过地球仪演示和讲解,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加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现象和读图分析,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节课我们将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
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呢?
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运动。
我们先一起回顾地球的自传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由初中所学的知识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自转轴就是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演示 教师转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 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
演示利用多媒体动画再次演示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在图一中画出地球自转的正确方向.
图一
提问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
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
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多媒体动画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图1图2图3
如图1:假设遥远的恒星(小圆)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
如图2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的长度。
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2点停止,此时P点刚好对着恒星。
提问
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
学生回答
点击鼠标,电脑画出SE2的连线和E2与恒星的连线,标出“恒星日”)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而因为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长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投影恒星日与太阳日比较表格,填写恒星日内容
图3以太阳作参照。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提问
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自转了一周多。
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完成表格内容,总结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
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提问
什么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呢?
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提问
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计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每小时多少度?
学生回答:15°/小时。
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根据地球自转周期360°/24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1°/4分钟,1′/4秒。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
我们再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
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
(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
提问
读图说出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在南北纬60°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
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那么地球公转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提问
结合前面我们刚刚所学的地球自转运动,说说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公转的规律呢?
学生回答:可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公转的规律。
演示
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在观看动画演示时,思考下面四个问题: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
地球公转轨道与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一样,是什么形状?
受公转轨道形状的影响,地球公转的速度是一样的吗?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长?
(在演示的同时,讲解回答上述四个问题)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的轨道与其它行星一样,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的一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点,每年的7月初,地球距离太远最远,这个位置叫做远日点。
随着地球的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发生思维的变化,公转速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随后速度不断减慢,到远日点公转速度达到最慢,之后有逐渐加快,至近日点速度最快。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读图思考
阅读教材14页图,思考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北半球夏半年地球运行在远日点一侧的轨道位置上,因此公转速度较慢,日数(公转所需时间)较长;冬半年运行在靠近近日点一侧的轨道位置上,所以公转速度快,日数少。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板书)
提问
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北端指向哪颗恒星?
学生回答:北极星
对,地球在公转时是斜着身子在转动,地轴的北端永远指向北极星方向,我们假设地球是正着身子公转的,地球上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地球仪演示
学生仔细观察,说出现象。
太阳永远直射赤道,赤道面和公转轨道面重合
阅读教材图1.18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北半球)
读图指导
掌握“黄赤交角”的“一轴两面三角度”
(1)“一轴”指地轴。
(2)“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3)“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在地球的公转运动过程中,有“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是指:
(1)“三个基本不变”:地球在公转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2)“两个变”: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线、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
巩固练习
(1)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决定了南北回归线的纬度。
(2)南北极圈的度数是90°- 23°26′= 66°34′,因此也决定了南北极圈的纬度。
2.太阳直射点
由于太阳的体积比地球大得多,因此可以认为太阳射来的是平行光。
假设:假如地球表面是平面,太阳与地面的关系:均是直射。
实际:地球是球体,表面是球形,因此在球形表面只有一处垂直。
我们将太阳光线中与地球球面垂直的这条光线称为太阳直射光线,其延长线穿过地心。
我们将太阳直射光线与地球的交点称为太阳直射点。
在地球公转运动过程中,由于地球所处的轨道位置不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也会发生移动。
多媒体动画演示
观看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公转的四个重要位置二分二至日的日期分别是在哪一天前后?
(2)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地球的哪一条纬线?
(3)说出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边演示,边总结结论。
(1)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
(2)春分太阳直射赤道,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3)太阳直射点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画图讲解说明)
巩固练习
(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何时在北半球?提示:从春分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2)太阳直射点何时在南半球,方向却是向北移动?
提示:从冬至到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但方向却向北移动。
(3)南、北回归线上一年中有几次直射现象?两者之间的纬线呢?回归线之外呢?
提示:一次。两次。没有直射。
地理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读图,简评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的
气候特征。
4、以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为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说明区域内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掌握分析、表达一个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的'方法;学会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影响。
三、教学准备:
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自制幻灯片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讲授法
板书:1、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
2、面积:土地面积78.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8.2%
3、绝对位置
1)大体位于120°E——135°E、40°N——53°N
2)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主要位于中温带
4、相对位置
1)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
2)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5、地理位置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二、地形特征
讲述:我们在七年级下册学习过描述大洲地形特征的方法,你还有印象吗?
学生讨论: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平均海拔高度、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格局和特色地形。
地理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探讨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117。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师提示。
〖提示1.假如置身于图中,就会感到自己和他人不仅行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而感受到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
2.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人口在某一地区过于集中;从根本上看,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以及人口流动过于集中。
3.实际情况是,地球上有些地区已经达到或接近达到“人满为患”的程度,而不能说整个地球因人口膨胀而超载了。这是因为从整体上看,全球总人口(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尚未达到全球能够承载的总人口(对于地球的人口承载能力,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部门尚无一致的估算,已有的估算数字为75亿至500亿)。
〖问题“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种群数量增长的`有两种方式,人口增长是接近哪一种增长方式呢?为什么?
〖提示如果一种生物没有了天敌,而食物供应又比较充足,它就会过度繁殖,数量呈“”型几何级数增长。数百年来,人口的增长就是这样的情景。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境
〖资料分析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人口基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2.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但是,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特别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等。所以,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板书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P119~122,回家完成“资料收集与分析”。
〖想像空间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将会因学生过多和教师、教室以及教学设备等过少而明显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因学生过多而使教室内空气流通不好、光线不足和过于拥挤等,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
基础题
1.D。
2.“现在的人,有五个孩子都不算多,每个孩子又各有五个孩子。爷爷活着的时候,就有二十五个孙辈了。这就造成了社会上的人口多而物资少,虽然辛勤劳作,生活用品却依然匮乏”。这句话反映出作者的忧虑:如果不节制人口增长,将会对家庭和社会增加沉重的负担。
拓展题
1.近5年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分别是:“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1999年);“环境千年,行动起来”(20xx年);“世间万物,生命之网”(20xx年);“让地球充满生机”(20xx年);“水──20亿生命之所系”(20xx年)。这些主题都与生态环境(影响人类与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说它们都与人口增长有关。
2.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主要有: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行政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全体职工以及当地居民都树立起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新思维以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观念;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以便大力开展有利于环保事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改造;对于近期无望解决环境污染的企业,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依法并妥善实施“关”、“停”、“并”、“转”。
5 O
地理教学设计10
题学习目标
1、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构成。
3、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学 习 过 程自主空间一、导入(复习提问、视频、故事、游戏、创设情景等)
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自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
1.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在世界上居第 位,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 ,因此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2.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_____、 ____、_____和建筑用地。3.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中,_____面积较广,占的比重大,而_____和_____所占比重相对较小。我国______地面积广大,居世界前列,为发展______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4. 我国用世界上 %的土地养活了世界 %的人口。1、中国陆地面积是多少?居世界第几位? 2、中国人口为多少?人均土地面积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我国的土地资源类型齐全,课本上介绍了哪些类型?学习目标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学 习 过 程自主空间一、导入(复习提问、视频、故事、游戏、创设情景等)
三、自主学习,感受新知(自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
1.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和低缓的地区。北方以为主,南方以为主。
2.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和以及青藏高原区。草地的类型与产草量由东向西随着的减少而变化。
3.林地主要集中在、交通不变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的山地。东北林区岭阔谷宽、气候冷湿、松林成海;西南林区高山峡谷、气候多样、树种繁多;东南林区低山丘陵、气候湿热、经济林盛。
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利用,使耕地、林地、草地等遭到哪些方面的破坏,程度如何?
怎样解决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我国在土地方面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四、展示引导学习
小组或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
小组间质疑或补充
教师点拨
五、评价提升学习。(课堂检测,更正,学生记忆;小结课堂;评选本节课优秀小组和个人)
1.下列地形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的是( )
A.大兴安岭 B.四川盆地 C.内蒙古高原 D.塔里木盆地
2.我国东部多耕地,西部多草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开发的'历史长短不同 B.受生产方式的影响
C.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D.受生活习惯的影响
3.我国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 )
①东北地区 ②东南丘陵地区 ③西南林区 ④经济发达地区 ⑤人口稠密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③
4.内蒙古高原东部的土地类型主要是(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荒漠
5.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 )
A.西北内陆盆地边缘 B.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盆地、河谷和低缓丘陵地区
C.新疆、东北边缘地区 D.秦岭一淮河以南地区
6.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你认为应该( )
A.多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B.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把草原、山坡开垦为耕地 D.围湖造田,围海造陆
7.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D.人口多,耕地少
8.我国人地关系的突出矛盾是( )
A.国土面积大,耕地总面积很小
B.可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丰富,但开发难度和投入资金很大
C.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越来越少
D.土地的承载量已远远超过其持续发展的极限值我的收获:
地理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3.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4.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游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
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
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2.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眼、动脑、动手、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
研究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教学难点】
1.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2.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自制各大洲轮廓剪纸图片。
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探究活动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同学们,我国航天英雄杨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吗? (不是)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 (加加林)他说: “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叫作‘水球’,而不应叫‘地球’。”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世界的海陆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讲授新课』: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板书)
「活动一」:创设情境组织辩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1.提出问题:观点A: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观点B: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为准确?
2.学生辩论:把全班分两大组,双方展开辩论,并让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理由。
3.印证观点: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印证双方的观点。①出示地球仪:蓝色表示什么?(海洋)
②投影展示东西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是什么?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
③展示: “南北半球”图观察是否蓝色面积大?
小结: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印证,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地球正如宇航员看到的,确实是个水球,但是人类生存在这个水球的陆地上,所以人们还是习惯把我们的家园叫“地球”。
设疑:那么,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分布有什么特点?
读教材“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海陆的面积比例各占多少? 学生总结:海洋占71%,陆地占29%,即“三分海洋、七分陆地”。(板书)
(拓展延伸)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的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是无数的科学家及像杨利伟这样的航天英雄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地球还有很多未被人类认识的领域,需要你们不断努力学习,为将来去发现和探究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理解有关概念。
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有关大陆、大洲、岛屿、大洋、海以及海峡的有关概念。
2.课件展示:大陆、半岛、岛屿、海洋的景观图,并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相应的位置。(看谁找的又快又准)
3.各组代表提问本组成员进行抢答: (1)说出大陆、岛屿、半岛和大洲区别。 (2)说出大洋、海和海峡的区别。
4.各组选一名代表,将上课前剪好的大洲轮廓,在组内进行辨别加深学生对大洲轮廓的印象。
设计意图:文字与图结合,分组抢答辨认。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并做到生生互动。
「活动三」:以游戏的方式完成:
1.选五组代表,分别演示将课件中的大洲和大洋名字,用鼠标拖动到相应的位置上。规定当某一组代表演示时,其他代表转身不看。看哪个组完成得好。
(答对,你真棒5分。答错了,要认真啊)
2、拼图游戏:用大洲轮廓图各组进行七大洲的位置排序。(评出最快的组奖励)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
「活动四」:以“分组讨论”形式完成下列问题。
1.读世界地形图,找一找,想一想,不同的大洲一般以什么作为分界线?
2.分别说出亚欧、亚非以及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3.学生看世界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讨论后各组代表订正答案,并选出优秀小组)
①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②分别说出太平洲、北冰洋沿岸各有哪些大洲?
③分别说出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④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大小顺序排列。
「活动五」:组织全体学生动手参与,用“简单几何图形”在一张白纸上进行“一笔画世界”的绘图比赛。(可选几幅画的较好的让学生传阅,给予鼓励)教师巡视查阅后,并引导学生对照找出自己图中的问题进行校正。
『达标练习』:(练习题三)
地理教学设计12
课标要求: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课标解读:
首先应该从以下方面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基础。根据该流域的地理条件,规划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防洪、航运、发电、土地利用、矿产资源的开发、旅游、渔业、灌溉等方面。针对开发过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对策。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了流域的基础知识,但由于时隔较远,基本上已经没有印象,因此,需补充流域和水系的基础知识。对于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在必修2和必修3前期的知识学习中,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流域开发,由于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比较陌生,需要通过一定的图片资料,使其增加感性认识。
学习目标:
1、阅读美国地形图、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及资源条件。
2、阅读资料,分析田纳西流域人口及社会经济条件。
3、阅读图片、资料,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建设状况,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4、分析田纳西流域出现的生态与社会问题,说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
教学重点: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难点: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学资源的处理:
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基本相符,只是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宜调整到流域综合治理部分,增强治理的针对性。另外,补充了田纳西河流域的人口、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关于流域开发的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98年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成因是什么讨论归纳以实例导入新课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展示美国地形图、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图及文字资料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及人口、社会经济条件。使学生掌握流域开发地理条件的分析思路与方法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展示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阅读图片、资料,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建设状况,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掌握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流域开发出现的生态及社会问题,归纳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分析田纳西流域出现的生态与社会问题,说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使学生掌握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知识拓展,能力迁移将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研究长江、黄河及珠江的综合开发小组搜集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各大河流的综合开发与治理使学生对我国的大江大河有较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流域开发建设问题板书设计: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二课时)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具体要求教学活动建议以某河流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针对具体的流域实例,从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出该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通过实例学会认识流域开发的一般方法。收集有关流域综合开发建设的成功实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总结其经验,加深学生对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和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图表和数据的技能,逐步形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经验,提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的建议。
3.培养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还要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所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通过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经验,提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的建议。
【教学难点】
塔里木河治理现状的利弊分析。
【学情分析】
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一二也已对相关的自然与人文地理进行了学习,第一单元区域已介绍了区域分析的基本方式方法。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应该说都已经了然于胸,一个关键就是怎么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解决问题(流域治理)。
【教学方式】
讨论探究法、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资源】
书上图像资料、书上的案例课外图像和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复习上节课田纳西河在开发中的问题。洪涝灾害,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导致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经济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思考、回答从复习旧知入手,引导学生回忆——思考,引入新知资料分析资料:
1933年以后,在田纳西河流域修建了71座大小水坝,其中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其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1933年以后,全流域再未发生洪灾,平均每年防洪减灾效益约2亿美元。
地理教学设计13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说明中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
2、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
3、学会运用地图来说明灾害的分布状况。
过程与方法:利用中国主要地震带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图了解我们国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分布,结合相关相关资料了解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危害。最后发挥空间分析能力将地震灾害多发区分析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这些突发性的灾害发生的地点都位于哪里,以便今后生活中做好预防,也了解我国灾害分布的基本国情。
教学重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
教学难点:灾害分布规律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
教具准备: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分布图
教学过程:
导入:“泥石流来了,如何自救”
( 4等高线地形图,实线表示泥石流路线,分析,若有人正
(处于一时发生泥石流,他逃生的路线应该选择那一条?
(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主要的地震与地质灾害及分布
板书:我国地震与地质灾害
一、地震的分布于危害
师:(复习)什么是地震?产生原因?震级与烈度?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分布带在?思考这些地震带与我们国家的关系是?
总结: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而我们国家西南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东部沿海地区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范围之内,所以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
师:阅读课本相关介绍
师:读图“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分析总结我国地震活动的分布?
板书:
分布:1、东南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3、西南青藏高原与四川、云南(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西北陕、甘、宁和新疆地区(如1920年的海原地震)
师: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阅读“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的几次强震”来理解。
总结:人员的死亡,财产的损失,自然资源与地表环境的破坏
师:(转折)地质灾害除了地震灾害还有?下面来学习一下泥石流灾害,
板书:泥石流的分布于危害
地理教学设计14
1.6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紧承第四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和第五课并列的内容。地球自转为主要原因产生的地理效应在第五课已有了了较为详细的讲述,而地球两种运动相结合、并以公转为主产生的地理效应难理解,需要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一准备知识,所以,本节课安排在第五课之后。
本课的核心内容是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分布及其影响。这部分内容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由此可见本节课的重要地位。
课文中有关四季和五带的内容不是直接给出的,而是利用前有知识,通过分析其成因得出的,所以本课有两条线索,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容。
本课是按照以下两条线索组织内容的。
第四课已经学习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这种回归运动造成太阳直射点有两种变化。一是时间变化,二是纬度变化。这两种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这两种变化又影响到一个地点接受太阳辐射能量的大小。
从时间变化这一线索来看,教材内容把地点(或纬度)作为定量,而把太阳辐射随时间(或季节)的变化看作是变量。这样,同一地点不同的时间(或季节),就会有不同的太阳辐射量,据此,地球上的同纬度地带就可以分出四季。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部分内容。
本课的第二部分内容是五带的形成和划分。这部分内容从地点(或纬度)变化这一线索着眼,把时间(或季节),不同的地点就会有不同的太阳辐射量,据此,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就可以分成五个温度带。
所以说,本节课的内容体现了“变化”两个字,教学中也要始终贯穿“变化”这两个字。
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设计总体思想
彻底改变“先生讲,学生听”的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原则,达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科学有机的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不立刻下判断,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尝试,去探索和操作;教师专心倾听学生的叙述,接纳学生反应,与学生一起讨论,共同评价。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利于知识的内化和学习效果的强化。
2.本课的教学目标
(1)智育目标
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及纬度变化;了解四季的划分;了解五带的划分、分布;理解这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理解五带的影响。
(2)能力目标
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能准确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侧视图),并能举一反三,理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极视图。
(3)德育目标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4)重点、难点
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难点:分析、绘制《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五带的变化。
3.教学方法
(1)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点拨学生,创造条件,创设情境,体现学生的发展,体现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2)精心设计《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窨想象能力的形成,加强知识的内化。
(3)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练习。练习中注意体现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从练习中发现规律,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
(4)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教师不独占整个教学活动时间,同时尽力为学生提供自由、安全、和谐的情境与气氛。教师主动参丐学生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要鼓励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做到事半功倍。
(6)德育目标的实现建立在智育目标与能力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渗透性地受到德育教育。
4.教学手段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自制多媒体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同学们,在第四节课我们学习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有关内容,请大家看图(投影《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完成下列要求:
1.从冬至日到次年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表如何运动?
2.地表何处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
(学生通过回忆思考,在教师的悉心启发下,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教师导学]由图可知,在太阳直射点上,地表单位面积获得太阳的辐射能量最多。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地因时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体现。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定性地表达某时某地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那么,在地球不停地自转和公转,特别是在地球公转的前提下,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样的变化,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地理效应呢?我们本节课来学习有关内容。共3页,当前第1页123
(板书: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讲述正文]
[课件播放]请同学们观看动画《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此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21页图1.26为基础,以课本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文字为画外音,引导学生视听结合学习课本知识)
[自学解疑]请同学们阅读21页图1.26《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图》,回答课本上提出的四个问题。
(学生回答时,要注意做到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生回答有错误时,不要责备批评,要做到正确评价,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评价学生,共同进步)
(问题的答案: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归纳小结)
[讲解导学]刚才三幅图中的P处,B图的昼最长,A图的'昼最短,C图的昼夜等长;
三图的P处,B图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A图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C图的正午太阳高度介于A图和B图之间。
由图可以分析得出,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使得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规律,这样,就形成了四季。
(板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四季)
[引导自学]关于四季,我国和欧美国家的划分有同也有异,请同学们阅读22页有关内容,
回答下列问题:(投影问题)
1.我国与欧美国家传统的四季划分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2.我国丐欧美国家四季的起点各是哪个节气?哪种划分的季节早?早多长时间?
3.我国传统四季和欧美国家传统四季相比较,哪种划分与各地实际气候完全对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这三个问题难度不大,可以作为自学提示,但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指导,要有评价)
划分中国
(板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四季欧美)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谚语导学]山西省南部农村有这样一句谚语:“立夏小满,麦收晋南”,这说明季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且对黄河流域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具有指示和预告作用。
请大家自学有关内容。
划分中国
(板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四季欧美)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重要意义
[问题导学]同学们,请大家完成21页“活动”第一题。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投影练习答案)
[分析讲解]由刚才的练习可以得出,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使得太阳辐射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具有了纬度分异的规律,这样,地球表面就形成了五带。
(板书: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五带)
[读图自学]在初中地理课本上,已经学过了五带的有关内容,请同学们自学23页“五带的划分”,完成下表。
(填表过程中点拨学生,体现学法指导)
[归纳总结]通过填表练习和自学,我们对五带的划分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同时,也了解到五带的划分虽然比较简单,但它是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基础,意义重大。
(板书: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划分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五带意义)
[发展思维]从表中可以看出,五带的划分取决于黄赤交角的大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五带的范围会有什么变化?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呢?
(利用图1.2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黄赤交角变小时,热带变小,寒带变小,温带增大;反之,黄赤交角变大时,热带变大,寒带变大,温带变小)
[布置作业]
1.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箭头表示太阳回归运动的轨迹)。
(1)写出太阳直射下列各点时的时间。
A B C D
(2)北半球昼长夜短的时间是:
(3)全球昼夜等长的时间是:
(4)南极点太阳高度最小的时间是,此刻,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5)党的生日这一天,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点附近。共3页,当前第2页123
2.请同学们阅读23页的“二十四节气”,去生活中调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指示和预告作用。
3.当黄赤交角减小为时,五带的范围如何变化?当黄赤交角增大为呢?
一、昼夜长短
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指导教师点评(山西省长治市教委教研室高级教师王富家)
本节课教学注意从原理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和分布,线索清晰,结构完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能科学地设计课程内容,使之达到结构合理优化,同时,又能创造性地设计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活动,克服传统课程中的枯燥乏味的说教。整节课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与想像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注重营造民主氛围,给学生的行为、思想以较大的自由度,变传统的演绎式教学法为现代的归纳式为主、演绎式为辅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如能更紧密地和当地实际结合,效果将会更好。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地理教学设计15
开学了,又步入了新一轮的教学工作。八年级上册的地理知识,相对于上册而言,要简单易学了许多。一方面,因为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另一方面是因为七年级下册地理相对于七年级上册而言,难度要小了许多,内容上也更具体、更直观,便于记忆和理解。
一、班情分析
通过上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学习地理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读图、分析、判断和理解的能力。对地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简单的地理的知识系统,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地理兴趣浓厚,也很乐意去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乐意去探索和发现身边的地理知识。我所任教的班中,成绩相对比较平衡,上课气氛活跃,上课看上去状态也好,但落实不够,经过上期后半学期的狠抓,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的绘图技能。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更清晰明了的了解,对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有较为详尽的了解。同时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使学生知道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地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 2、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考试抓。 3、更多注重平时读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三、教材分析
难点: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
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本教材共5章,包括第六章---第十章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地理位置,学习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难点是比较亚洲的气候以及影响其气候的因素。
第七章 我们临近的地区和国家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的地形与气候。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东半球的一些国家,如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亚。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掌握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难点是各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美国、巴西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两国的地形与气候。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十章 极地地区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因材施教,精编习案,尽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5、每一章进行小测验,时而温习,加强巩固。
6、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强化学生的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把握地理单元的知识。地理基础知识和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必要的储备。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教学。
7、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领到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8、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组织复习。每次月度考试后,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解决。
9、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科特点,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设计06-10
地理教学设计【精品】05-25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06-21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06-18
地理课的教学设计08-19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06-21
地理教学设计13篇06-11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12-29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09-21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