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精品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能力。
2、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位置。
3、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4、结合观察发展学习的'审美情操。
5、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教具】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读课题,认识“虎”。
一、学习过程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脚?自由朗读。
2、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
3、学习写脚的样子:
(第三自然段)
⑴自读描写“脚的样子”部分。
⑵小组合作,分别找出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句并划下来。
⑶抽生读。
⑷出示实物练习说。
⑸ cai演示并指导背诵。
⑹ 总结。
4、学第四五自然段:
齐读后小组合作找出与“爬山虎”有关的动词。
抽生读,板书,触、变、巴、拉、贴。
上台演示,生评议,师引导,体会动词表达的准确性。
cai演示。指导朗读、背诵。
齐读“脚的变化”部分。并说说有哪些变化。
5、总结:
3~5自然段分别讲什么?完整说说,围绕脚先讲什么?又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cai演示“叶子”部分,看后谈感受,指导朗读。
二、全文总结
三、拓展
选你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介绍它的特点。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叶圣陶老先生细致精准地描写出爬山虎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叶”和“脚”,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也是课文的重点。设计时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重点研究“叶子的特点”,第二课时重点讨论“脚”的特点。教学中立足工具——课本,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受到情感熏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能力,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过程与方法: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
【教具准备】
教具(爬山虎实物,教学课件);学具(水彩笔)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___和____?(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爬山虎的脚。
1、板书: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2遍)
2、质疑:学习爬山虎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随机板书)
板:样子?
怎样爬?
……
3、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学习的价值!课文第3自然段就就讲了爬山虎的样子,还讲了它生长的位置和颜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画出这样的句子。
【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直奔教学目标。】
二、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找一找: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爬山虎样子、生长位置和颜色的句子。
说一说:你找出了哪些句子呢?从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板:茎上长叶柄枝状细丝嫩红)
谁能说说蜗牛的脚是怎样的?(触角很细,头上有圆片)
师:哦,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这些细丝。
画一画:请同学们用笔画出你了解到的爬山虎,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绘画)
评一评:谁愿意把自己的画让老师展示一下,请同学们对照板书评评这幅画。(投影爬山虎实物)
读一读:谁能通过朗读读出你了解的爬山虎吗?
【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采取说、画评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过渡:师:作者把爬山虎描写得多么细致呀!是什么原因呢?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谁能独具慧眼找出来呢?
对了,正是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颜色了解得那么仔细。刚才同学们提出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4自然段。(板:爬)
1、默读课文,画出爬山虎爬的句子,重点标出表示动作的词交流。(谁能说说你画出了哪些句子,标出了哪些词)板:触巴拉
2、理解:触巴拉
质疑:你认为“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挨)
追问:为什么不用“挨”而用“触”呢?
提示: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细小圆片;小轻,只能触)
“巴”可以换成什么词?(抓贴)为什么不用抓呢?老师做抓的动作。(不是爪子)
演一演:老师想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动作,注意观察。(指名一人做“巴”;一人做“贴”)谁在“巴”,谁又在“贴”,你是怎么知道的?(巴用力,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为什么用“巴”不用“贴”呢?(爬上虎的脚是小圆片,它是有生命的)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读第一句)
你读时注意了什么?(“触”读得轻,“巴”读得重)谁还能读一读
爬山虎的脚又是怎样“拉”的呢?谁来读读写拉的`句子。(指名读)
演示:(老师拉一名同学)老师在拉谁?
文中什么拉什么?(脚拉茎)
是怎么拉的呢?(学生说,老师做动作)
3、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提示:四人小组用自己的话组内交流,交流时一人说,其他人听,听完后可补充。)
全班交流,(谁能说说)
4、出示CAI:他们说得怎么样,让我们看看画面吧!现在谁还想说。
5、感情朗读:读到这,你对爬山虎的脚有何感受?(提示:对本身,对自然?)
太有趣了,
太神奇了
用你的朗读把你的___的感受展示出来吗?
齐读第4自然段
【抓住关键语句,启发学生挖掘,揣摩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起到的作用,既训练了学生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氛围;恰当的肢体语言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寓教于乐;感情朗读,悟出了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在全班产生共鸣;演、说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师:爬山虎的脚都能触着墙吗?那是怎样呢?
板:触着墙(牢固)没触着墙(萎了)
2、原来爬山虎的脚还有这些变化,这是作者一下子看出来的吗?
3、启示: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吗?(谈启示、说方法)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引导发现,发散思维,总结写法。】
五、小结:
1、我们观察事物时要耐心,细心,还要长时间的观察,这样才能把认识的事物写清楚,你们明白了吗?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们喜欢的植物。课后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种植物。
【板书设计】(略)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新人。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
课件、彩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对于它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教师梳理问题
大致如下:
脚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怎样爬墙的?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二、研读,体会自然的神奇
1、刚才大家围绕“爬山虎的脚”提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读课文3至5自然段写脚的部分,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屏幕出示句子)
⑵指导读勾画的句子,用读书记号在句子中标出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脚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
⑶看图认一认爬山虎的脚,说说根据。
⑷指导朗读。
3、分小组讨论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⑵交流汇报。
⑶重点指导句子:
长出小圆片,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随着爬山虎不停地长出新茎、新叶、新脚,就这样先巴住墙,然后“弯曲”、“拉一把”地“越爬越高,从墙脚爬到墙顶。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爬上去的。
⑷议一议:能否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⑸指导朗读。
4、自学第五自然段。
⑴自读课文。
⑵说一说: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有什么变化?
⑶指导朗读。
三、朗读,感受文字的韵味
1、因为有了爬山虎这样神奇的脚,才有那满墙的美丽的叶子。想不想欣赏一下呢?
2、课件欣赏。
3、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四、总结,拓展课外的世界。
1、学了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2、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一课,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无奇不有。老师希望你们做个有心人,多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的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
3、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出示课件:诗、书、画、文)
请你在“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
板书设计
位置、形状、颜色样子
爬山虎的脚:触、巴、拉、帖爬墙
触着牢固没触萎了变化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和图画纸。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它呢?它有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3.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4.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5.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6.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师生引读和生生互读法,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形状美、颜色美和动态美。
7.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在什么地方见过它不同的爬的方式?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什么密切关系?结合植物与阳光雨露的 关系谈)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4、阅读延伸:本书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教后反思:本文结构简单。教学时先切分内容。主要是两部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这一步为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以及学习本文的精华内容打下基础。学习“叶子”部分,着重从启发学生发现它的颜色美、形状美和动态美来实施对本段文本的感情朗读。学习“脚”的部分,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前采集爬山虎的实物,课上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认识“怎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为突破口,顺利地完成了走进文本的任务。这样的教学,内容少,不需面面俱到,一课一得,容易操作,学生学得又有兴趣。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 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具准备:
1. 录音机及磁带
2.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爬山虎?
你见过的爬山虎是怎么样的?
2.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3. 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4. 展示预习成果:学习生字新词
5. 听录音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叶子、脚三方面)
6. 师生交流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
教师在小黑板上出纳两个探究点:a. 爬山虎的叶子是怎么样的?b. 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深入研读:
1. 同学们现在想先探究哪一点呢?(生回答)
2. 自读课文描写爬山虎脚的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生动、具体的介绍爬山虎的脚的?(脚的样子、爬的样子、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3. 师生交流,概括出几方面的内容。
4. 交流描写“脚的样子”的第三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交流重要的词。(反面、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让学生了解作者是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来写的。
5. 读描写“脚的样子”的句子。
6. 请学生上台画爬山虎的脚,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7. 交流描写“爬的样子”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并读这些句子。圈出这些句子中与“爬”有关的动词。
8. 理解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一脚一脚”能否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前者要慢,更能体现出爬山虎的顽强,爬墙时的艰辛,很牢固)理解时可联系上下文。
9. 交流描写“脚巴在墙上很牢固”的第五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并读这些句子。句子中“要是……休想”体现了什么?(很牢固)
“要是……休想”能不能造一个句子?(学生造句)
积累语言:
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课后背诵三、四两段。
板书设计:
1.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的脚 2. 爬山虎的叶子 1.脚的样子
3. 爬山虎的脚 2.爬的样子
3.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教学反思:
整堂课我的教学设计还是可以的,但是教学效果却让我感到很不满意。我想在这里固然有学生的一些因素,可是我的因素还是占主要比重的。学生在这堂课上表现出的积极性比平时低了一些,在开始让他们“读生字”的环节中只有四个同学举手表示要试一下,这让我很心寒,应该说预习了的学生对于生字没有什么问题的。课后从学生那里得知来了几位听课老师有点害怕,所以才不举手的。这让我感到我平时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让学生知道他们才是课堂的的主人,而不要对听课的老师有所顾忌。
(一)在这堂课中让我觉得我的心理素质不是很好。这可能是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缘故,在课堂上我表现得很紧张(虽然别人可能不觉得),所以在学生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时,我的激情也降低了,这是很不应该的,无论怎么样,上课一定要有激情。
(二)教师可以设计教学内容,但是不能设计学生的回答,只能是引导学生回答。在这一点我表现出的教学行为就比较幼稚,想法太过于完美,总是想着让学生的答案与我设计的差不多,结果学生就是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我就乱了方寸,出了教师不应该的行为(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够),总是在等学生符合自己需要的答案。老师不应该这样,要随机应变,实在引导不过来的,自己说出来让学生知道了也就够了,这一点比起老教师经验就差多了。
(三)问题一定要提得好,提得准确。这一点是我这堂课的重要收获之一。在课上我把“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粗心的问成“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结果学生都回答到3、4、5段中去了,茎、细丝什么样的回答都有,叫学生答得越多,出现的乱七八糟的回答就越多,差点课都上不下去!在这里我深深感到语文老师对于所提问题的准确性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让他们做什么,回答什么!
(四)研究课程要细,不能只是研究表面上的一些内容。研究课程细不细主要是在备课时备得充分与否,我觉得今天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主要还是我备课这一块做得不够,我的备课知识内容浮在水面上,没有更深层次的去进行挖掘教材中的资源,比如我在和学生交流第四自然段“爬的样子”的教学中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与“爬”相关的动词,然后让他们读一下就好了,没有更深入的和同学去理解,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事实上文中恰恰这些“动词”是用得很美,可以说是很妙的,这里是有顺序与讲究的,一点一点儿递进,不能交换顺序。在这些动词上要研究得细一些。这主要是备课不够,如果备课充分,那么今天在教学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了,正如一些老教师所说:“只有备课做好了,才能上好一堂课。”今天让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五)板书要简单,布局要合理,层次要清晰。在这堂课上我的层次是蛮清晰的,但是简单与合理就不够了。首先一点是这个板书是不合理的,第一层中的三方面是介绍爬山虎的,而不是介绍爬山虎的脚的,后面的三方面才是写爬山虎的脚的,这是我板书中的一个重要错误,以后要特别注意,板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清顺序或帮助理解,而错误的,不合理的板书只能带给学生误导!其次我的板书不够简单,我上课是学生边讲我边写的,我的板书就显得字数多了点,很罗嗦,可以直接写“生长的地方、叶子、脚”就可以了,不用再写上“爬山虎”这三个字了,写板书的时候字多了,时间就浪费了,在我写的时候学生就干等着。究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备课不仔细,如果在备好课之后再好好推敲一下,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情况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6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
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
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⑴ 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⑵ 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⑴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⑵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⑴ 这一段讲了什么?
⑵ 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⑴ 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⑵ 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⑶ 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⑴ 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⑵ 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练习3。
(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
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
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
9、多媒体再显示:
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⑶,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激发留心周围事物的兴趣。
【重点难点】
1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难点)
2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重点)
3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激疑激趣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猜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第一条: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种植物,是什么?(葡萄)
第二条,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也打一种植物。(丝瓜)
2.如果种葡萄和丝瓜啊,还要做一项特殊的工作,什么工作?(要给他们搭架子。)
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们就没法儿往上爬了)
二、揭示课题,感知文题
过渡:刚才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板书课题)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预习,理清脉络
(一)交流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
1.学生交流: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
2.教师参与: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这本书(出示《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爷爷他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请同学们看第6课。
(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
1.检查字词。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
2.出示: 嫩茎 一顺儿漾起波纹
触着墙 痕迹蛟龙
强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
3.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
(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3.4.5)
(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叶子)
四、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
1.自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重点讲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句话画下来。
2.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1)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
3.再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3.4.5句)
4.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学生练读)
(1)指名读。(学生评议)
(2)欣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
(3)指名读。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
(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声音和感情都非常丰富,这可以用一个四字的词来形容。哪个词?声情并茂。读书就应该这样去读。 )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呢?
四、读文画图,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
(一)读文画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读文画“脚”
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
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
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2. 学生读书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①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方案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说课文依据)
方案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
②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③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方案一:学生画得不对
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方案二:脚的位置画错了
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
小结:是啊!只有认真读书,才能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4.组合朗读。咱们这样来读:
第一组读黄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第二组读蓝色部分,这一部分是——
第三组读红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最后一句大家一起读。
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
五、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读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 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爬的一个重点词“触”。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
课件出示:(触)()()()()()
4.学生评议。
方案一:说得不对
请学生再读文并调整词序。
变弯
触巴拉贴
方案二:学生漏掉“变”和“弯”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去掉“变”、“弯”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
(二)看画面配解说
那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
(1)放动画。你们注意了吗?这个画面和电视上的画面比起来,是不是少点什么?
(2)给画面配解说词。不过,解说要讲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试说后指名说)
(三)质疑问难
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质疑:①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解决问题
1. 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方案二: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 教师板画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
(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
小结: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六、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一)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
(板书:萎了牢固)
(二)教师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变化。
七、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1.回归课题。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
2.如果我们也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去了解爬山虎的脚,观察一次行吗?观察一天行吗?
3.小结:是啊!叶圣陶老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这正是我们所要努力学习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1.揭题,读题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些什么疑问?
3.提问:1. 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脚)
4.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3~5自然段)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读后在小组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疑惑?
(2)生汇报:
板书: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 ……像……(细丝)
颜色: 嫩红
(3)齐读。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自然段的大意。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学习,并用动作演练(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指名上台前作演示)
(2)看课件演示:
板书:
爬 触→巴→拉、贴
(3)填空:体会动词的用法。
(4)仿说句子:“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谁能学一学蛟龙爪子的样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5)这段话中主要讲了什么?可以用文中哪一句话来概括或写小标题。(“蛟龙的爪子”)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小组内自主学习。
(2)汇报:
板书:没触着墙 萎
触着墙 变 (灰色) 相当牢固
(3)体会对比描写的方法。(朗读)
(4)你发现了什么?(爬山虎的脚和墙有密切的关系。)
4、小结:三、四、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调动自读能力,通过朗读、填空解决课文非重点部分。
1. 提问:课文除了写“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 通过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让学生获得美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 通过改变形式填空,进一步理解课文填空练习。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刚长出来颜色是( ),长大变成( ),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 ),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
4. 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
四、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篇课文,进一步体会重点段与全文的关系。
1. 分段、归纳大意。
2. 投影:(意在加深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
爬山虎的叶
嫩叶
嫩红——嫩绿
长大的叶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描写
爬山虎的脚
初生的脚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比喻
爬墙原理
脚触墙——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墙——弯曲拉茎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描写
比喻
老脚
没触墙的萎了
对比
触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巴得相当牢固。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像……(细丝)
颜色:嫩红(灰色)
爬触→巴→拉、贴
没触着墙 萎
触着墙 变 相当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感受爬山虎的也得可爱,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及准确、精当的语言、并积累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爱好,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动过对字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为重生动形象精确的语言,并积累词语;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课文。
教学过程;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劝出血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二、重点理解什么叫脚,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是堵墙,这就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教师小结【略】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的和没有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的;板书、萎了。
触着墙的;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愈强的关系怎样。
3、课文那个自然段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四、总结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示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样子枝状
颜色嫩红
爬触墙触巴贴
没触墙的萎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爬山虎不是动物,可它却有脚,而且会爬,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爬山虎的秘密好吗?
一、请同学们看视频。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看视频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六、作业。
请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爬触→巴→拉、贴(牢固)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我觉得这堂课的教学环节我的设计应该是合理的。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设置悬念:爬山虎不是动物,可它却有脚,而且会爬,这是为什么?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做一做风吹过爬山虎的叶子时是怎样拂过、漾起?使得学生入情入境的把相关句子读得很贴切。接着我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而班上的学生几乎没人能画的出来,这是出乎我意料。如果我把这一环节换成拿实物给孩子们看,或者自己在黑板上先示意画爬山虎的脚的简笔画,那么这一环节就不会失败。让学生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使其明白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接下来,我在教案中又安排了这样的内容: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今后,我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并且把平时积累的好词妙句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相信我们一定也能写出和作者一样棒的文章,有没有信心?(有)
另外,我对在引导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时,教学语言过于直白、繁琐,使得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还处在雾里雾中。我应让他们在读中感悟,这也是本课的不足。
最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又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另外,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我布置的作业是:以根据平时对校内植物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以促使学生课外去观察植物以及去阅读一些有关植物的资料,以便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到更好的体现。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隙”等13个生字。
2.能找出课文中写的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的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4.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1.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把观察到的事物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学定标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就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出示课题,和学生一起板书课题)
2.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的意思,这个题目应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3.老师把这个字写得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叶圣陶先生。
二、模块探究
模块一:检查预习初步分享
1.我会读:重点讲解多音字“曲”。
2.我会写:教师指导书写生字“虎”,书写提示:撇要伸展,横折弯钩要超出上部;“隙”,书写提示:左短右长,左边的第一笔横折弯钩要写的窄一些,右半部分的第一笔是竖,日要扁一点。
模块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听读课文,思考问题:本文围绕爬山虎写了哪些内容?其中主要写的是哪个?
2.学生思考后回答。
模块三: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
1.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找一找,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的特别仔细?
2.学生自由交流并汇报展示。
3.教师精讲:
a: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图片展示: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这说明作者进行了怎样的观察?——连续观察)
b: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爬山虎的图片,请你试着在心里描述看到的情景,再读一读作者的描述,说说你觉得作者描述的怎么样?“准确生动”,说明作者的经过了怎样的观察?——细致观察)
C: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同学们,读了这一段,请试着根据课文的描写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吧,……接下来我们跟真实照片对比一下,你们都画的很逼真,这说明作者给我们描述的十分准确,是什么原因让作者能准确的表达出来呢?——细致观察)
d:那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呢?
①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
②谁能找出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键词语?
③能不能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不能,因为爬山虎不像动物一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长出更多新的脚,作者用“触”“变”“巴”“拉”“贴”等一系列动词,通过脚触着墙时的一些变化,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那么,大家想一想,作者需要经过怎样的观察,才能发现爬山虎往上爬的秘密?——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
正是因为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才把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了出来,那么除了这样,我们还可以借助哪些方法把观察到的事物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课文,总结方法吧。
模块四: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
课文回放:
1.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女生读,男生读,思考红色字体的词语有什么特殊作用?——都是一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在这句话中,细心的你肯定发现了一个优美的句子,是哪一句呢?……非常好,这是个比喻句。另外,大家觉得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介绍的具体吗?……着得益于作者的用词准确,看来使用恰当的修辞方法、用词准确也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生动的表达。)
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不仅如此,作者在细致观察爬山虎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所以才能发现爬山虎爬墙过程中一些细微之处,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所以,同学们,你们看,利用这些方法,就可以帮助我们把观察到的事物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
三、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这节课,我们随着叶老先生的观察视角,学会了连续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并且总结了如何把文章准确生动表达出来,那么,请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对自己养的蒜苗进行连续细致地观察,发现蒜苗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可以回顾三年级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方法),运用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试着写一写观察日记吧。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目、均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
出示谜语
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板题:它搭架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叶圣陶爷爷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就满眼是爬山虎,指读第一段,齐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做泡泡。
2、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3、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
五、学习第二段
课文写了关于爬山虎的哪两个方面(叶子、脚)
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
1、范读第二自然段。听了有什么感受?(美)
2、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自划、练读
3、交流中适机点出静态、动态;颜色、姿态。
4、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视频播放,练习朗读
5、背诵本段。
6、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指导写字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能力。
2、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位置。
3、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4、结合观察发展学习的审美情操。
5、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教具】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读课题,认识“虎”。
一、学习过程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脚?自由朗读。
2、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
3、学习写脚的样子:
(第三自然段)
⑴ 自读描写“脚的样子”部分。
⑵ 小组合作,分别找出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句并划下来。
⑶ 抽生读。
⑷ 出示实物练习说。
⑸ 演示并指导背诵。
⑹ 总结。
4、学第四五自然段:
齐读后小组合作找出与“爬山虎”有关的动词。
抽生读,板书,触、变、巴、拉、贴。
上台演示,生评议,师引导,体会动词表达的准确性。
演示。指导朗读、背诵。
齐读“脚的变化”部分.并说说有哪些变化.
5、总结:
3~5自然段分别讲什么?完整说说,围绕脚先讲什么?又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演示“叶子”部分,看后谈感受,指导朗读。
二、全文总结
三、拓展
选你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介绍它的特点。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课。本文主要描写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作者通过对爬山虎的细心观察表达了对爬山虎的喜爱。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2、使学生了解作者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四、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五、教学方哈
仔细观察,合理想象,讨论交流,适当点拨。
六、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课件
七、教学实践
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创设情境
同学们,大家都喜欢猜谜语吧!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谜语,大家一起猜一猜吧!什么虎沿着墙壁跑?(打一植物)
同学们真聪明,都猜出来是爬山虎了。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搭架子就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带着疑问来学习《爬山虎的脚》吧!
(二)整体感知
1、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划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根据课文中的拼音自己试着读读生字。
2、请这一排的`同学开火车来读这些生字。(均、匀)
3、大家阅读完课文,认识了这么多生字,也对整篇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那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小组赶快讨论一下。
同学们读的可真仔细。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样子,还写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接下来我们就仔细的阅读课文吧。
(三)理解感悟
1、研读第二段
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的时候,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吗?
那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同学们看到爬山虎的叶子特别绿、很茂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作者是这样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
大家先自己阅读一下第二自然段。
作者眼中的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指名回答)
板书
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的变化,同学们能通过阅读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吗?(指名读)
2、研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
哪一位同学能用课文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指名回答)板书
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的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们?课文中那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指名回答)
大家以前可能也不知道爬山虎是怎么爬上去的,现在大家都知道爬山虎其实是有脚的。那么大家一起来读一下第三自然段,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它的样子。下面大家开始读吧。
3、研读第四段
请填写们闭上眼睛,听录音想象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指名回答)大家的想象力特别丰富。谁能再读一遍这一段吗?
大家再看一下课文用”。”标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指名回答)
板书:触、巴、拉、贴
考验大家阅读能力的时候到了。请这一排的同学一人读一句。
4、研读第五段
看到第五自然段,同桌相互把这一段读给对方听。
我们观察爬山虎是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的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指名回答)
希望大家也能像作者那样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用于探索。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吧
第二课时
(四)练习积累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哪位同学能说说爬山虎的叶子和脚是什么样的?它又是怎样爬上去的?
2、复习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均、匀、茎)
3、熟悉课文
指名让学生阅读课文。
(五)考核总结
1、指名让同学上黑板默写生字,其他同学在下面写。
2、根据实际情况,讲解生字。
(六)作业延伸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也试着描写一种植物的样貌特征。
九、板书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来的叶子:嫩红——嫩绿
长大了的叶子:绿得新鲜,一顺朝下。铺的均匀
爬的动作:触、巴、拉、贴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10-04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0-16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精选】11-09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05-25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05-27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09-10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实用】10-02
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09-19
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04-23
(优选)《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