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22 10:22:4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14篇(集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设计14篇(集合)

  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叶公好龙》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主要写了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欢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墙壁上也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现在这也是一个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教学目标:

  1、学习《叶公好龙》,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寓意。

  2、展开想象,复述《叶公好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曾经一起学习过很多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还记得偷铃人的愚蠢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吗?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全班交流。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叶公好龙》。板书:叶公好龙。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连词划出生字。

  2.小组交流自己认为比较难记的生字,并想办法记住。

  3.集体检查:

  (1)多音字:

  好hǎo()发fā()还huan()

  hào()fà()hai()

  (2)辩字义:

  牖:you窗户。窥:kui偷看。凿:zao凿子,(挖槽或穿孔用的)一种工具。写:古时候是“画”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感悟寓意。

  1、师范读。从哪些句中看出叶公非常喜欢龙?板书:非常喜欢

  指名读→为何这样读→指导读→师生共同读(总、分)

  2、叶公真的喜欢龙吗?见到真龙时的叶公怎么样?板书:害怕极了

  齐读→找词(表现他害怕的词)→说话练习(总起一分述)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明读,分角色读。

  5、指导背诵。

  6、揭示寓意:这则寓言是比喻像叶公这样的人,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但实际上并不真喜爱。用来讽刺那些言行不一致的人,告诉我们,做人要做表里如一的人。

  四、总结。

  1、学了寓言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你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课下可收录到你的摘录本中,

  教学设计 篇2

  知识目标

  1、积累“惮、踱、棹、归省、行辈、撺掇、踊跃”等词语。

  2、揣摩、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

  能力目标

  1、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2、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3、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融情人景的,鉴赏文章细致逼真的图画美。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流畅自然,景物描写生动逼真,心理描写细腻且富有情趣。教学中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鉴赏。

  2、点拨与探究结合法。指导学生揣摩晶析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以长文短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整体感知,理清故事情节。赏析精段,积累美句,品味美词。

  合作研讨,如难句释疑、评点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安排详略的方法等。就作品内容,联系生活体验进行反思。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诵读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受到的是流淌着的孩童时清新甜美的意趣。的确,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忆起儿时往事,笔调也是温馨浪漫的。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鲁迅的童年,去感受那富含诗意的浓郁风致。

  (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同学们,童年是快乐美好的,是记忆长河中一段永不褪色的难忘体验,无论它是温馨,还是灰暗,人生经历的书本总是诱人流连追思。恰如一首小诗中所吟唱的:

  多媒体显示:

  童年

  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呵/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

  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飞歌唱……

  小说《社戏》便是在流离颠沛中燃点的童年记忆。

  (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三):(背景音乐:《唱脸谱》)

  被誉为民族文化瑰宝的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韵味,为百姓所喜爱。今天我们学习的小说《社戏》,就是鲁迅先生记述童年看社戏的一段经历,文中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么,是一场什么样的戏,让先生这样倾心呢?让我们走进作品去看个究竟。

  (板书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多媒体显示:

  (1)查字典给下列字注音。

  篙潺蕴藻惮踱归省

  行辈凫水棹撺掇踊跃

  (2)释义。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踊跃:①跳跃。②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弥散:弥漫消散。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通常写作“缥缈”或“飘渺”。

  惮:怕,畏惧。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要求:听清语气,体会感情。

  3、学生自由诵读,把握主要情节,多角度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在学生圈读课文中,指导从“时间”角度,从“事情”角度,从怀念童年的“原因”角度概括全文内容,并指名学生口述。

  明确:

  本文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从“时间”角度概括: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从“事情”角度概括: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舟——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从“原因”角度:怀念童年是因为有乐土——美景——趣事——伙伴

  4、学生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2)作者写夏夜行船是怎样烘托急迫心情的?

  (3)作者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4)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各小组代表发言,在班上交流。教师点拨、归结:

  (1)作者笔下的平桥村:“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以“种田”“打鱼”为业,“只有一个杂货店”。

  这样一个偏僻不打眼的小村庄,作者说“在我是乐土”,其中“乐土”一词既写出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我”对平桥村的情感。“乐”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乡间生活。

  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这种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乡间生活是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的那种受束缚而言的。

  (2)夏夜行程是课文的精彩片断。作者写起伏的连山如奔兽,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情。

  (3)不好看。理由在于: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除正面写出戏不好看,文中“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这些神态描写,也从侧面作了烘托。

  (4)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轻松。

  三、赏析精段:积累美句,品味美词

  1、学生集体朗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摘出来并记诵。

  学生摘录的美句有:

  所见:①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③……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④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⑤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⑥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所闻:①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③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④……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所嗅: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所感: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②但我还以为船慢,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④回望……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再说回去看看。

  2、请学生用“我认为________(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的形式,对以上摘录的美句中的美词进行品味、讨论,准备精彩发言。

  教师作示范品味: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指导学生从色彩、气味、声音、心情、动态方面品味美词。

  同学们深情品读,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精彩发言简述如下:

  生l:“碧绿”“淡黑”“红霞”分别写出了豆麦、连山、灯光的色彩美。

  生2:“缥缈”“仙山楼阁”写出了戏台的神奇美。

  生3:“清香”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生4:“潺潺”写出了水声美,“宛转,悠扬”写出了笛声美。

  生5:“轻松”“舒展”表现了作者心旷神怡之情。“船慢”表现了作者的迫切之情。“沉静”表现了作者由焦急而平静之情。“自失、弥散”表现了作者的陶醉之情。“回望”表现了依依之情。

  生6:“起伏、踊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蹿”“喝采”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船行的轻快美。

  教师小结:文章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渲染描绘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给读者以冲击,而产生精神愉悦,富有美感。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月夜行船、午夜归航精彩片断,品味文章细致逼真的图画美和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根据课文内容填词。

  (1)填写动词: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开船,在桥石上一(),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有说笑的,有()的……

  (2)填写关联词:我们年纪都相仿,()论起行辈来,()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我们是朋友,()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2、(1)仿照“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一句的形式,写两句话。

  希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句,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坎坷。选择了宁静,你也就选择了孤单。

  仿句:选择了________,你也就选择了____________。

  3、写出古诗中表现朋友之间深厚友情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先在学习小组内自改、互查,然后抢答交流,教师给以评点。

  二、快速阅读,研讨内容

  1、请学生深情研读课文,结合语境,揣摩语言的深层含义。思考: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句中的“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的什么样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句中的山为什么说“踊跃”?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中“回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学生小组讨论,推举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1)句中的“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踊跃”意为“跳跃”,用以写山,把静物写活了。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3)“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4)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2、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发现疑难问题,提请班上讨论、交流,教师整理、点拨,加深对文意的领悟。

  学生的问题可能涉及:

  (1)文中“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摘取有关语句说明判断的理由。

  (2)文中写看戏余波中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起什么作用?

  (3)文章结尾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应该怎样理解?删去可以吗?

  (4)《社戏》按文题所示似乎应该写戏,而文中大量的篇幅写戏外的天地,因此有人建议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之类的题目,可以吗?

  明确:

  (1)看社戏的时间从文中相关语句的提示应在春末夏初。如“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正旺相”“两岸的豆麦”等信息。被称为“罗汉豆”的蚕豆,在浙东一带,是越冬植物,清明以后才开始结果,到夏季才能收割,能剥了煮着吃的时候,应该是在初夏。

  (2)孩子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他“竟非常感激起来”,并又亲自送豆,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淳朴厚道的农民本色,进一步说明“我”之所以视平桥村为乐土,正因为这里的人善良可爱。

  (3)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过去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生活的标志,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浪漫的理想色彩,相形成人烦恼无限,束缚重重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4)课文用大量的篇幅写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的偷豆、剥豆、烧豆、吃豆等事,这样花费笔墨,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小说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

  三、说话训练,评点人物

  小说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请同学们深情研读课文,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___(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_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用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闪亮登场发言。

  教师归纳学生评价如下:

  生(1):我喜欢文中的双喜。因为他胆大心细,聪明伶俐,比如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计上心来,解决大船的问题,并且“打包票”保证“我”的安全,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因为他像个小领袖,敢于负责,比如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

  生(2):我喜欢文中的阿发。因为他纯洁无私,比如午夜归航时,阿发以“我们的(豆)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

  生(3):我喜欢文中的一群小伙伴。因为他们友爱热情,比如“我”是“远客”,他们得到父母许可,“伴我来游戏”;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因为他们聪明活泼,比如对付细心的八公公,他们议论之后,想出要八公公归还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癞子”的办法。因为他们很能干,比如他们驾船技术高超,水性很好。

  生(4):我喜欢文中的六一公公。因为他淳朴厚道,热情好客。比如,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轻加责备,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是“应该的”;亲自送豆给“我”吃,“我”夸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来”。

  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的】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冲击力、重量、节省、坚固、美观、石栏、栏板、图案、前爪,回首、遥望、双龙戏珠、才干、宝贵、遗产“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挂图

  指导学生了解关于赵州桥的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近年来,随着咱们重庆的的发展,嘉陵江和长江的江面上修建了很多座桥,今天老师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河北省赵县的河上的一座石拱桥(板书: 19、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时,多留意识记,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做上记号。

  2、生读文,解决生字,教师巡视。

  3、指名读文,抽查课文熟练度。

  4、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重点指导“智(zhì)慧(huì)”;“县”可以结合生活识记;用熟字变偏旁“底、低”识记“抵”,“准、谁”识记“雕”;多音字“爪”可以通过查字典来识记。

  5、交流质疑,并且疏通课文的结构:

  一自然段写赵州桥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谁设计的和参加建造的,离现在多长时间了。先给赵州桥一个很简要的介绍,并且指出,赵州桥世界闻名。

  二自然段接着就写它设计的特点。写它与其它的桥不同的地方。

  三自然段写桥的美观。

  四自然段写一座这样雄伟、美观的桥,是劳动人民设计建造的,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三、合作写字

  1、“县”可以在识记时就提示写法:上面是两横,不是三横,且与竖相连。

  2、“设”的右上角的第二笔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3、“横”不要把“由”写成了“田”。

  4、“举”字下面只有两横,不是三横,并注意上面三点的写法。

  5、“参”的下面三撇的写法,占位。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模仿。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知道了赵州桥是一座非常有名的桥,它的设计非常独特,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去看看它到底为什么这么出名。它的设计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翻开书听老师读课文。

  2、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辅导)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 同学们读得不错。下边让我们用心地把课文读懂:

  师:谁先把第一段读一下?

  这座桥世界闻名,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这座桥。这座桥为什么这么闻名呢?因为它在设计上有独特的地方。第二段就写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一边看课文,一边看书上的插图,弄清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也就是它和别的桥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学生默读

  2、出示赵州桥的挂图,拿它跟别的桥比较,特别的地方是什么呢?

  ⑴ 别的桥下有桥墩,这座桥没有桥墩,只有拱形的大桥洞。

  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非常雄伟,(板书长、宽)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板书: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⑵ 一般的桥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两边的小桥洞,而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板书: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⑶ 理解“创举”:

  师: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生:以前的桥从来都没有设计过桥身上加小桥洞,赵州桥却有了,并能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

  教师见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⑷ 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 这一段是写赵州桥的什么呀!课文中的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谁能找出来?

  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段是写赵州桥的美观。

  ⑵ 第一句话好在哪里?

  既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

  ⑶ 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

  主要体现在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很美上。

  ⑷ 找出写这些雕刻很美的句子读读。

  图案有几种?(三种)

  指导朗读,并解决学生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图片,让学生较形象的了解赵州桥栏板上的美丽图案。

  四、结尾升华

  1、师:这样一座设计独特、雄伟美观的大桥,是什么时候建的? 设计人是谁?

  (隋朝、李春。)

  2、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了这样一座桥,而且这座桥建造在远离今天一千三百多年前,举世闻名,所以,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赞扬了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板书赞扬劳动人民)

  五、看板书复述课文,试着背诵

  六、课后拓展

  1、抄写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背诵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自然段。

  2、运用自己的语言夸夸赵州桥。

  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一、品读重点词句段,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懂得人生之路亦如学步,要独立地、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

  二、积累重点语句。

  教学重难点:品读重点词句段,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懂得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要独立地、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

  一、导课

  1、同学们,当我们行走在路上时,可能已经忘记了我们在一两岁时学步的情景,也许早已记不起学步时父母那千句万句的叮咛和百般的呵护。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学步》这篇课文中共同体会。

  二、了解作者

  教师介绍作者和作品,补充“小资料”

  三、预习检测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词语说话。

  潜伏(qián qiǎn )

  鼓槌 (zhuī chuí )

  踉踉跄跄(liàngqiàng liángqiàng)

  防不胜防 ( fáng fǎng )

  乐此不疲( yuè l è )

  (二)了解大意

  谁能根据预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步》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看着儿子( )的情景。文章详细地描述了儿子刚学会走路的( )、( ),以及给父母带来的( ),接着写儿子在学步时遇到的种种( )和( ),最后写( )。

  四、明白学习目标

  指名读

  (1)理解课文中精彩片段的描写。

  (2)懂得重点语句的含义。

  (3)积累重点语句。

  什么是精彩描写?指名读“我的视角”丁丁的话。

  五、学习新知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生朗读,感受精彩。

  2、精彩在哪里?如果你是父亲,心情怎样?

  相机板书:惊喜、兴奋、高兴

  3、带着体会,再读。

  4、此时此刻,谁明白作者把这一段写的这么具体,用意是什么?

  (为了表达看到儿子会走路时自己那无比高兴的心情。)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主阅读

  在学步的道路上有喜,有苦,那么在第五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细细体会。请看老师的阅读检测。时间只有5分钟。

  (1)学步的道路上包含了多少酸甜苦辣,第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儿子( )的情景。从中,让我们知道儿子在学步的过程中付出( )的代价,留下的纪是( )。

  (2)这段描写中最能体现父亲心情的词语有:( )、( )、( )……

  (3)作者具体描写这一段,用意是( )。

  2、合作交流

  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提示里交流学习成果。

  (1)小组成员按照1、2、3、4号的顺序交流,5号补充

  (2)推荐发言人(时间:3分钟)

  注意:认真倾听,及时完善自己的发言内容。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父母的爱。

  天下父母对孩子都是一样的,文中对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的具体描写,也让我们体会到父母的.爱是多么深切!多么令人感动!

  六、学习重点语句

  1、文中的父亲还把自己的爱融进一些富有哲理的话中,同学们默读全文用笔画出这些语句。

  2、谁来读?能谈谈你对其中一句话的理解吗?

  教师表扬说的精彩的同学。你读懂了这种爱,这爱就是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和祝福。完成板书:期望、祝福

  “你读懂了父母,而且对学步有了更深的理解。”

  七、补充我的视角

  1、我们就要告别童年,开始一段新的学步和寻路的旅程,给大家一两分钟的时间把你最想说的话写进我的视角。

  2、指名读。

  八、总结

  读了这篇课文,让我们知道人生如学步一样充满坎坷,(板书:人生如学步)但我们要勇敢、脚踏实地地走,(板书:勇敢、脚踏实地)这是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九、增量阅读

  过渡语:在我们的童年时光里,有爱相伴,有欢乐、泪水相伴,也有朋友相伴,请大家把书翻到 “拓展阅读”默读《童年的朋友》。

  读完后思考:童年的哪些“朋友”是不应该忘记的?

  同学们,希望你永远记住自己的美好童年,童心不灭,快乐不减,带着童真,带着快乐,朝着未来不断努力奋斗,在人生之路上留下自己成功的脚印。

  板书设计:

  告别童年学步

  勇敢学步 —走好人生之路

  脚踏实地

  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训练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概括课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和平的信仰,培养学生爱正义、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勇气”的含义。

  2、学习小说故事情节的几个要素。

  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语言表达。

  2、透过平静的叙述,体会感人的力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勇气?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赏和佩服的勇气?

  (同学们也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想一想,有没有一件表现你非常勇敢的事情?然后给大家讲讲你那次勇敢的经历!)

  二、初读课文。

  1、掌握生字词。(请你写出文中你学习掌握起来有点困难的生字 )

  2、把握文章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第 自然段):____________ , 引出故事。(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___ 至 ___自然段):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两种勇气”。(讲述《勇气》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____至_____自然段):通过“将军”对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主题。

  三、熟读课文:

  1、提问:美国伞兵讲的故事从课文的哪一段开始到哪一段结束?

  讨论并归纳: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到倒数第五自然段结束。

  2、提问:课文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交代故事的叙述者和主人公之———美国年轻伞兵的外貌、功勋。

  3、提问:课文最后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课文最后四段写作者听完故事后的感受,在文中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4、提问:阅读课文,说一说,故事是怎样开头、发展、结束的?

  讨论并归纳:

  (1)开头:盟军向诺曼底空投伞兵,美国年轻伞兵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敌占区着陆。

  (2)发展:年轻伞兵遇到德国人的追捕,一个法国女人救了他,被德国人发现,她的丈夫被德国人打死。年轻伞兵跑进了树林。德国人继续追捕他,他又一次来到这个法国女人的房子。这个法国女人又一次掩护了他。

  (3)结束:美国年轻伞兵获救。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5、请试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6、提问: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的故事与课文原故事作比较,叙事角度和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1)从叙事角度看:以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一个法国女人两次掩护地而牺牲了自己的亲人的故事。歌颂的主要对象是这个法国女人。而原文则是从第三者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歌颂的对象不仅有法国女人,还有美国伞兵。

  (2)从表达效果看:以美国伞兵为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更显得真实感人。而原文则能从更广泛的视野,叙述美国伞兵所无法看到、听到的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7、提问:课后练习一、1。

  讨论并归纳:当美国伞兵第一次来到农家门前请求给予掩护时,法国女人回答说:“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认为美国人是盟军,是来法国赶走德国人,解放他们的。理所当然得到法国人的保护。当美国伞兵第二次来到农家门前请求给予掩护时,法国女人再一次收留了他,并说:“哦,当然啦。快!”法国女人并没有因为第一次掩护了美国伞兵而牺牲了自己的丈夫而感到后侮,还是一如既往地掩护美国伞兵。法国女人为了和平,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不惜牺牲,包括自己亲人及自己的生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8、提问:课后练习一、2。

  讨论并归纳:我认为作者更重的是法国女人的勇气。青年伞兵的勇气是拼命的勇气,但是法国女人的勇气是一种为了捍卫和平的信仰而不惜牺牲的勇气。这种勇气更值得人们的尊敬和赞颂。

  9、提问:课后练习一、3。

  讨论并归纳:“有福气”是说明这位法国女人值得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敬重。她的信仰是捍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她懂得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必须付出代价甚至宝贵的生命。所以她毫不犹豫地做出了牺牲。

  四、小结

  本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一个法国女人为了掩护美国伞兵,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人的故事。赞美了为了捍卫世界和平,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的勇气。

  五、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一—读《勇气》有感。

  【板书设计】 16、勇气

  美国伞兵 法国妇女

  着陆失误大胆求援(勇敢)身份:普通农家妇女

  不幸被捕越窗逃生(机敏)外貌:并不漂亮

  身陷绝境再返农家(智慧)眼光:善良镇定不普通

  事件:两次救援

  战士的勇气 人类对和平信仰的勇气

  和平是一种信仰!

  教学设计 篇6

  课程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

  授课人

  王晓燕

  学校名称

  石嘴山市第九中学

  教学对象

  八年级

  科目

  物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教材、学情分析

  《温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温度的内容。”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温度”和“温度计”不仅仅是本章的预备知识,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温度计是热现象的初步知识,主要内容有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原理,刻度规定,使用方法和体温计的特殊结构。这些知识为后面学习物态变化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温度计不仅是初中物理学中学生们接触的第一测量仪器,又是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学好它并会用它对今后其它仪器的学习很有帮助,也是今后继续学习热学知识的基础,并在生活、地理和化学学科中都具有基础作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温度有一定的了解,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温度计”是学生物理上学习的第一个测量工具,虽然在平时的生活中可能也接触过,但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操作规范上还有一些疑惑,因此在上课时要注重训练学生用科学用语规范地描述概念,规范使用温度计测温度,突出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常见温度计,说出它的构造、量程和分度值。

  (2)通过使用制作温度计,说明温度计的原理。

  (3)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4)了解温度计的有关知识,估计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温度。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使用制作的温度计,理解它的测温原理,体会放大和转换思想的应用。

  (2)经历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实验过程,体会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并能有意识的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教学重点

  温度计的原理及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使用及摄氏温度的表示。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对学生而言,对温度进行探究学习,如果仅凭感性印象和传统的实验设备,很难对其整个变化过程有一个系统、正确的认识,因此借助多媒体技术与探究实验结合应用,就可以创造一个新的教学环境,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深刻、系统的掌握知识,并让学生体系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也体现“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一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从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

  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

  学生准备:实验用温度计、烧杯、凉水、热水、冰水、平板

  教师准备:自制温度计(小药瓶、红墨水、吸管制作)、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烧杯、凉水、热水、等

  教学资源:投影仪、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提问、引导

  (3分钟)

  1、请学生欣赏章首图——雾淞。

  2、提问:面对这样美丽的风景,你想知道哪些有关它的知识?

  3、指出学生提出的都属于物态变化与温度有关,由此引入新课。

  观察、思考、提出问题。

  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入物理学习之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探究欲望。

  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分类、归纳。

  引导学生讨论。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提问,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引导学生观察,介绍。

  引导学生思考。

  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讨论。

  指导学生阅读,提问。

  总结归纳

  一展示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对温度的概念进行板书

  二、温度计

  1、让学生观察温度计。

  问:温度计的基本构造有什么?

  2、给出实验器材:装有红色水的口服液瓶,细塑料吸管。引导学生设计制作温度计。问:口服液瓶相当于温度计的'哪个部分?

  细塑料吸管相当于温度计的哪个部分?

  红色水相当于温度计的什么?

  3、利用自制温度计比较两杯水温度的高低。

  问:通过观察自制温度计的什么来判断水温的高低?

  得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4、问:用自制温度计能不能测出水的具体温度?

  与实验用温度计相比,自制温度计还缺少什么?

  介绍摄氏温度的规定。

  介绍量程和分度值。

  5、比较自己设计的温度计与实验用温度计的异同点,讨论自制温度计的改进方法。

  三、温度计的使用

  1、推送微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2、让学生利用实验用温度计测量凉水和热水的温度。并讨论要准确测出温度应注意那些事项。

  四、体温计

  学生阅读书上有关体温计的介绍。

  问:体温计的结构与实验用温度计比较有什么不同?

  细管的作用是什么?体温计每次使用前都应怎么处理?

  五、全面回顾,总结质疑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可以是知识上的,也可以是方法上的,还可以是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同时,在获得新的知识的同时,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疑问?(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

  学生讨论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由小组代表发言。

  六、布置作业

  完成一张实验室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不同和相同之处的表格。

  思考举例,并进行归纳。

  观察、讨论

  提取生活已有经验,思考并回答问题。

  观察、思考

  思考、设计。

  学生实验并思考总结。

  观察,思考,记忆。

  观察,思考,讨论。

  学生实验,讨论。

  阅读,总结,回答问题。

  观看,了解。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让学生了解生活环境中的常见温度值。

  让学生经历体验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亲自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加深学生对摄氏温度和温度计的了解。

  让学生享受设计成功的喜悦,同时发祥自己设计上的不足。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归纳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理解先进的科技,体会物理是“有用的”。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温度

  一.温度

  1.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读作:摄氏度)

  3.测量:温度计

  二.温度计

  1.原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

  2.正确使用

  ⑴看清量程和分度值

  ⑵正确放置温度计

  ⑶稳定后视线水平进行读数

  三.体温计

  1.特殊设计

  玻璃泡与直玻璃管通过很细的细管相连

  2.使用前注意事项

  必须把水银全部甩入玻璃泡中

  七、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3、通过古诗的学习,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领会诗句的内容,感悟诗句丰富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用具】录音带,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述:同学们,春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了,你能用哪些词语或诗句来形容一下春天。

  (生自由说描写春天的'词语或诗句)

  二、学习新课

  过渡: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关于春天的词语,特别是许多诗人赞美春天的诗篇。

  1、引入课文: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清代诗人,高鼎。

  (板书:清代高鼎)

  诗人高鼎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发现了春天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出示)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2、初读学习课文: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一读,看谁能很快地读熟。

  (在读前,将“长”“鸢”的音、形讲一下)

  ⑴学生自由练读,把课文读通,读熟。

  ⑵同桌互读:

  请你的同桌检验一下你究竟读得怎样了。

  ⑶指名读:

  议:他读得怎样?你想请那位同学和你一起读?

  ⑷齐读。

  3、理解学习诗意:

  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再好好读一读,你读着诗句,你读懂了些什么?

  ⑵学生自由说自己读懂的地方。

  (字,词,句等皆可)

  ⑶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懂的:

  (可适当出示挂图帮助理解)

  全班议一议,说一说。

  ⑷春光明媚,勾起了诗人的游兴,但诗人在此处却仅仅写了几种景物。

  春天里一定还有更多美丽的风景,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美丽的春景。

  (出示:多幅春天景色的画面)

  ⑸你看了这些画面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自由练说)

  ⑹春天是如此的美丽迷人,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诗的前两句,读出这种美丽迷人。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议),齐读。

  ⑺在这样的春光里,沐浴着和煦的春风,你有没有放过风筝,心情怎样?

  (快乐,喜悦)

  ⑻请你们读一读诗的后两句,读出你的那种心情:

  指导朗读。

  自己读。

  指名读、议。

  齐读。

  让我们把这首诗一起记在脑海里,成为我们知识库里的一员。

  (学生背诵课文)

  三、领悟诗情

  如果你也随着作者来到了这样的地方,你会听到些什么?看到些什么?闻到些什么?感受到什么?

  1、学生自由练说。

  2、指名说。

  3、说写结合:

  还有许多同学想说,那就让我们的思绪流淌在笔尖,把你想说的话都写下来。

  4、交流写作的内容。

  教学设计 篇8

  【教材简解】

  《船长》这篇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开展自救,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全文集中笔墨,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如运用动作描写,突出人物性格,在客轮遇险后,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下达着命令,一切都在听从他的调遣,危急中还不忘抢救见习水手克莱芒,突出了他果断、坚决、友爱的性格。再如运用特定镜头,展现人物形象。“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一个典型的特写镜头,展现了人物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在四次命令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沉着果敢、镇定指挥、以身殉职的高尚品质和忠于职守、先人后己、保护弱小的做人之道,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3、体会作者运用对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等描写揭示人物崇高精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通过朗读、背诵课文,理解重点段落、句子,理解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

  2、难点: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教学理念,本课教学将着眼整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引领学生带着问题潜心会文,在阅读交流中,着重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来体会船长的`威严镇定,临危不惧,以疑促读,以品促思,品读感悟,感受人物的品质,从而使学生真正走进文中的世界,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设计思路】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故事导入,引导学生饶有兴致地进入初读,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紧扣中心句及重点语句,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等,使学生动情自读,品味领悟,重点落在带领学生们走进一名船长的精神世界,去体会哈尔威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船长形象这个基点上,最后通过练笔达到教育效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中学习生字新词,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对船长的伟大形象有一个初步认识。)

  一、复习检查:

  1、师述: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人,他是——(板书:船长),船长的名字叫——(板书:哈尔威。)

  2、课文围绕哈尔威船长叙述了怎样的一件事?我们把这件事分成了三段,小标题分别是——

  (板书:遇险、自救、殉职)

  过渡:多么伟大的船长啊,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本,走近这位英雄。

  二、自主探究,精读感悟。

  1、快速浏览课文,用书上是一段话来评价:哈尔威是个怎样的人?

  (1)指名说一说,电脑随机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2)带着敬佩、赞美的语气齐读这段话。

  2、师述:哈尔威船长在什么时候忠于职守,履行了做人之道?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当时情形怎样?在文中用“——”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讨论交流。

  “像平常一样”可见这条航线是“诺曼底”号的定期航线。

  “薄雾笼罩”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可见事故之大,情况之危急,这紧急的情况可用什么词来形容?(板书:千钧一发)

  (3)指导朗读。(先缓后急,注意读出当时情况的危急)

  3、过渡:船发生了危险,人们应该互帮互助,共同解决问题。但是此时此刻,正面临着死亡威胁的人们并没有这样去做,船上发生了更可怕的事。看,发生了什么? (指名读“大家一窝蜂拥上去,……不可开交” )“不可开交”是乱成什么样?能把这乱的劲头读出来吗?照这样乱下去,意味着什么?(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哈尔威船长说了什么?

  (1)学生自读课文。

  (2)多媒体投影重点句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①从中你能感受到他是怎样的一个船长?(临危不乱、沉着冷静、镇定果敢)

  ②是呀,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这时候,哈尔威始终记着自己是一名——(船长)在灾难面前,救人就是船长的职责呀!船上真的只有60人吗?他真的把自己给忘了吗?

  ③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位临危不乱、镇定果敢的船长读出来。

  (3)师引:这时,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同学们,你听到了在黑暗中那一段简短有力的话语吗?[媒体显示6—21节]

  指名分角色朗读,其余学生思考:这段对话是简短有力的,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感受到船长的干练、安排有序合理、照顾妇女儿童等。追问:这安排中有他自己吗,你又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船长的舍己救人品质。

  朗读引导:这段话应该怎么读,为什么?(情况危急,语速应急促;下命令,威严感要读出)

  引导男女生比赛读,加强体会。

  (4)多媒体出示重点句2: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学生齐读。思考:“伟大的灵魂”指什么?你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师述:哈尔威的英雄本色震撼了人们的心,这就是伟大的灵魂,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吗?

  过渡:事实上,在整个救援过程中,哈尔威船长时刻都牢记自己是一名——(船长)

  (5)多媒体出示重点句3: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听从他的调遣。”

  出示船长图像,引导学生图文结合,体会哈尔威船长的“沉着镇定”。

  ①他真的把每个人都考虑到了吗?(他把自己给忘记了,面对灾难,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

  ②是呀,他连最小的见习水手都考虑到了。时间在一分一秒过去了,诺曼底号的船头先沉了下去,很快,船尾也浸没了。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朗读体会。

  (6)多媒体出示重点句4: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①教师配乐动情范读。学生思考: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哈尔威船长没有豪言壮语,他那尽职尽责的精神,坚定、刚强的意志,以身殉职、舍己救人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他那高大的英雄形象永远在人们心中定格!)

  4、过渡:船长就要被无情的大海吞没,望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在“玛丽号”上,得救的人们望着这无情的大海,面对这样一位船长,有多少话要对船长深情地诉说啊!(多媒体出示训练题)

  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徐徐沉入大海的黑色雕像,我想对船长说:______

  学生先可自由练说,教师再指名说。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教师动情总结:

  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人们慌乱不堪,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舰桥上,临危不乱,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救工作,果敢地下达命令,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后以身殉职,谱写了一曲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伟大的赞歌,为我们树起了一座雄伟的丰碑。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读好这句话![多媒体投影出示中心句] 齐读。

  老师真心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像哈尔威船长那样用自己的正直与善良,用自己的无私与真诚,在人生的历程中也筑起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真正成为太阳底下大写的人!

  2、作业:

  你们学完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打算呢?可以写读后感、写赞美船长的诗;可以搜集相关图片;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六、板书设计:

  遇险

  忠于职守

  船长 自救

  舍己为人

  殉职

  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比尾巴》是人教版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对话形式的儿歌。本课是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教学的难点是读好文中的问句。

  【设计理念】

  应用儿歌特点,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这意味着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真正的学堂,要让孩子在课堂上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在运用这个语言的过程当中,他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来掌握语言,为学生奠定好语文学习基础,让他有持续学习语文的后劲。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一种笔画,认识两个偏旁“八”和“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号的语句。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号的语句。

  2、激发朗读欲望,学用文中的句式进行说话。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去过动物园了吗?看到过哪些动物?

  (没去动物园的孩子见过动物没有?见过哪些动物?)

  二、揭示课题

  师:其实森林王国中的动物比你们说的还多,他们正在进行一场比赛。你们看,连牌子都挂出来。赶快拼拼,看看写了什么?看谁先拼出来。拼出来给大家听听。(在“尾巴”下面打上着重号)

  教学“比尾巴”先自己拼一拼,再集体读一读,个别抽取两个同学读一读。

  师:读得又清楚又洪亮,简直是最好的啦拉队。那我也希望自己是最好的金牌主持人来主持这场“比尾巴”大赛。(在胸前挂上主持人牌子)

  三、学习问句部分

  1、师:现在,我们隆重地请出这些参赛的模特,那有哪些动物来比赛呢?(请6人上台贴出小动物的图片,一边贴一边说出动物的名称。音乐、掌声)

  师: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评委了。我们来仔细瞧瞧动物们尾巴有什么特点?

  师:动物们的尾巴各有各的特点,我们打开书本找一找,看他们在比尾巴怎么样?

  2、出示自学要求:

  ⑴ 读准课文中的每一个生字的读音。

  ⑵ 读通儿歌。

  ⑶ 从课文中找一找哪几句在写动物们在比尾巴怎么样?

  3、交流出示: 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

  拼读:先小声拼小声读,再大声拼大声读,最后请小老师领读。

  4、师:想不想听主持人读一读,仔细听听与刚才小老师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为什么要这样读呢?因为这个符号在提醒我。(认识问号)板书“?”这个像耳朵一样的符号,我们把它叫作问好,有这样问好的句子叫做问句。

  5、朗读:个别学生试读,看谁最能读出问的语气。再同桌两个互相问一问,看谁问得像。齐读。

  四、学习答句部分

  教学设计 篇10

  摘要:通过创设情境,可激发学生学习氯气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引导,能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继而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来寻找答案。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锻炼了合作、实验、探究等能力。

  关键词:教学设计 学习兴趣 探究能力

  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重点,因此,本文以氯气教学设计为例进行了探讨,为教改提供参考。

  一、教材分析

  学生前一节已经学习了认识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在这一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本节通过对氯气性质的研究,让学生体验如何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怎样处理程序中每个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为他们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氯气的物理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展示图片,20xx年京沪高速氯气泄露事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且由此引出氯气的物理性质。

  教师:看了此新闻,你能得出氯气的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黄绿色有毒气体,能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

  教师:(展示一瓶氯气)通过观察,你又能得出氯气的哪些性质?

  学生:(闻气味)。

  教师:注意闻气味的方法:微启玻璃片,用手轻轻煽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

  (投影:氯气的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看,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沸点高,易液化。)

  教师:通过观察,我们认识了氯气的物理性质,下面预测一下,氯气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阅读课本14页,预测氯气化学性质。)

  教师:氯气是一种非金属单质,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通过哪些实验来验证?

  学生:(讨论得出:与氧气类似,可与金属和非金属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铁、铜与氯气的反应。

  教师:各组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并描述现象。

  学生:铁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红棕色的烟,溶于水得黄色溶液;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棕黄色的烟,溶于水得蓝绿色溶液

  (投影:氯气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反应;氯气与铁的反应;氯气与铜的'反应。)

  教师:氯气与金属反应,生成高价态的金属氯化物

  学生:(板演方程式。)

  (视频)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出现。

  (投影:与非金属的反应:氯气与氢气的反应)

  图片展示:南昌儿童游泳集体氯气中毒

  教师:氯气有毒,为何还要用氯气来消毒?

  学生:(讨论,氯气与水能否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

  探究一:氯水中有无Cl—

  方案:氯水与硝酸银(硝酸酸化)溶液反应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氯水中有Cl—,假设二成立。

  探究二:氯水中有无H+

  信息:次氯酸是一元弱酸,其酸性比碳酸还弱,具有很强氧化性,能杀死水里的病菌,具有杀菌消毒作用,且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可用作棉、纸张等的漂白剂,次氯酸不稳定,且见光分解放出氧气。

  教师:推测氯气能否与NaOH溶液反应?

  学生:讨论得出,氯气能与碱溶液反应。

  投影:氯气与碱反应。

  (练习)书写氯气的反应方程式

  (投影:小结。)

  物理性质:氯气是一种黄绿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化学性质:能与金属反应;能与非金属反应;能与水反应;能与碱反应。

  (练习)略。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从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积极性高,参与性强。而且整节课过度自然,环环相扣,难度由浅入深,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接受,从课堂反馈来看,效果不错。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探究实验中,学生讨论出的方案有很多,但由于药品的限制,有些方案不能实施;氯气在生活中的应用,由于时间仓促,一带而过,过于简单。

  五、小结

  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发现问题,继而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寻找出答案;学习知识的同时,还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实验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2、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

  三、教学准备

  1、完成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任务。

  2、准备一些本地好种易活的花草彩图。

  3、自制诗歌《心中的花朵》录音。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一、三课时略)。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诗歌,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为什么喜欢?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也跟同学们一样珍爱花草,大家说他是谁?(生:老舍先生)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大作家的业余生活,去尽情体味一下老舍先生养花的乐趣。

  2、复习旧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在文中找出根据。

  (二、)鼓励质疑,明确学习目标

  1、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这节课学习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充分提出问题,简单问题点名同学当场帮助解决。师将问题梳理后,把重点问题写在小黑板上。

  2、同学们真会提问题,在大家提出的众多问题中有些问题我们通过自己读课文、查资料或同学们相互学习就能很容易地解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大家提出的最难最关键的两个问题: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②养花的伤心事是不是养花中的乐趣?

  (三)指导学文,解决疑问

  1、自由读文,小组讨论弄清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学完后汇报交流,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学习中。然后学生汇报交流。

  ①指出文中直接点明养花的乐趣的.语句。生找出最后一节齐读,从这节中你知到了养花有哪些乐趣?

  ②课文哪里可看出养花既需劳动,又长见识。(从课文三、四自然段可以看出。)

  ③点名读第三自然段,然后说说这节作者具体写了些什么?是怎样具体写的?理解“门道”一词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指名或小组齐读第四自然段,并说说从这段里你知道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作者养花很苦很累的?生读有关语句,在最能看出作者累的词句下画上“△”。你还知道了什么?(作者从养花中悟出了真理。)让学生把悟出的真理的反问句改变一个说法,比比用哪句好。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深入体会大作家养花的苦与乐。

  ④从课文中哪里看出养花有喜有忧?(生:从五、六自然段可以看出)谁能有感情地读读第五自然段,说说刚才是怎样读的?(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的)你为什么高兴?这一节具体要求写了什么?生结合第五自然段具体说说高兴的原因。理解重点词语“秉烛夜游”。闭目想象老舍先生家小院里鲜花盛开的景象。说自己感觉到了什么?现闭眼:大家想不想身临其境感受一下,睁开眼睛看看,展示鲜花盛开图,看到这些鲜花你在想什么?

  ⑤生自由读六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这一自然段是写菊秧被砸死了,全家都好几天没有笑容,写养花的伤心事。)师:暴雨来临,邻家的墙要倒,老舍先生也没办法。在养花中遇到了挫折,用“~~~”划出最能表现一家人爱花的语句,读读这些句子体会这节在文中作用。

  2、重点讨论第六节,师:老师反复读了这篇课文,发现了一个新问题,文章是围绕养花的乐趣写的,而第六自然段写养花的伤心事,老舍一家在菊秧被砸死的时候,非常伤心,怎么倒成了乐趣呢?究竟算不算养花的乐趣呢?同学们你们怎么看?说明理由。学生说不出时,让学生再读第六自然段,再说,学生还说不出时,师指导学生将第七段养花的乐趣归类之后,再看能不能归为哪一类,然后引导学生想象遭灾后,老舍先生抢救花草,使未被砸死的菊秧成活直到开花之后的快乐,帮助学生理解悲也是乐,体会喜从忧来。无所谓忧,也就无所谓喜。

  (四)从《养花》现认识老舍先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师:老舍先生爱花呵护花草,真是其乐无穷,乐在其中。大家对他一定有了新的认识,能说说吗?老舍不仅是作家,而且是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从老舍先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想到你们自己,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充分说。

  2、师小结:是啊!生活是美好的,我们要像老舍先生一样,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环境,也为绿色环保工作做出应有的一份贡献。

  (五)作业设计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结合收获和生活实际,写一篇《养花》读后感。

  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并在次基础上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选取课文中喜爱的部分进行背诵积累。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白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郭沫若的眼中,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板书

  2、 指名读课文一、四段。

  二、 新授。

  1、 那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对应的部分。

  2、 学生读课文。

  3、 指名答。板书。(2~5讲的是白鹭的精巧,6~9讲的是白鹭让人感到韵味无穷。)

  4、 看白鹭的图片,要求学生读2~5,说说怎么来写精巧的。

  5、 ⑴白鹭常见,教师口述,郭沫若把白鹭和白鹤、苍鹭和朱鹭作了比较;

  ⑵颜色配合、身段大小都很适宜,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文字。指名读,具体说说感受。那谁来读一读,争取读出白鹭的精巧。指名作评价。要求学生练读。指名读。问同学们喜欢它的精巧吗?试着背一背。

  6、 白鹭不但是精巧的,还是韵味无穷的。默读文章6~9,想想课文中写了白鹭哪几个画面?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白鹭的韵味无穷?用笔画下来。

  7、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8、 指名说。板书。(钓鱼图、了望图、低飞图)

  9、 要求学生自由选择一幅图画,向大家介绍白鹭的韵味无穷。相机出示图画。

  10、 钓鱼图

  ⑴比喻是一幅图画,让作者感到美;

  ⑵钓鱼是拟人的写法,写出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喜欢上这图画了吗?自由读。指名读。

  11、 了望图

  悠然,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指名读,要求在心里体会。评价。再指名读。师评价。齐读。

  12、 低飞图

  给人带来乐趣,很少见。学生读,教师读。评价两者的表现。齐读。

  13、 这三幅图写出了白鹭的韵味无穷,你们喜欢上它了吗?但是白鹭不会唱歌,你们觉得是不是有点遗憾?为什么。理解白鹭是一首优美的歌。

  14、 积累。你喜欢哪一图画。读一读,背一背。

  三、 小结。

  1、 白鹭,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也曾多次写到。出示杜牧的古诗,带领学生读。

  2、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像白鹭一样的事物,只要我们用心留意,用心思考,就会不一样。下课。

  教学设计 篇13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在孩子讲述过程中的心境变化,品味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感受孩子对自然的好奇之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纯真之爱。

  3.学习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用词精准、恰当。

  【过程与方法】

  在中心话题的引领下,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词语,自读、自悟体会情感,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准。通过师生谈话、生生交流等方法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孩子们将课文读得入情入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文中父母对孩子的无言的关爱以及孩子对自然、对美好事物纯真无邪的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父亲和母亲情绪、心境的变化的描写及“直到最后父母才交谈了几句”感受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注,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B.思考:这篇课文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

  C.查找有关金翅雀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入新课:

  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关于“金翅雀”,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课文,看看作者围绕“金翅雀”,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检查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小组中轮读课文,互相倾听,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小组内交流易读错及不理解的生字词情况。

  3.小组代表汇报遗留问题,全班交流。

  4.教师出示整理的生词和容易读错的词语,指名朗读。

  检查预习第二项: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发现鸟窝——开始爬树——发现鸟蛋——亲吻鸟蛋——放回鸟巢(小金翅雀)

  四、捕捉直觉

  了解了课文内容,从中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孩子特别喜欢金翅雀;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

  五、细读课文,感悟孩子对金翅雀的爱。

  默读课文,找到孩子在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心境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发现鸟窝

  “孩子高兴了,指手划脚地讲起来。他说,今天下午赶羊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金翅雀从一棵大白松树树冠里飞出来。他看呀看呀,在浓密的树枝里搜寻,终于在高处一根树杈上发现有一团黑黑的东西。”

  引导学生从“看呀看呀...终于”等词体会孩子的.好奇心,从“指手划脚”体验那份高兴的心情。

  2、开始爬树

  “孩子一直往上爬。巨大的松树又粗又高,他那纤细的身子紧紧贴在树皮上,慢慢往上挪动,每一步都要分两次进行:先用胳膊抱住,接着两条腿尽量往上蜷,用了很长时间才爬上去,中间在结实的树杈上休息三次。现在只能靠手,因为前面都是脆弱的新枝了。”

  抓住孩子一系列的动词如:贴、挪、抱等词语体会孩子爬树的艰难,理解孩子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朗读。

  在高高的树冠,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没有?

  抓住“情不自禁”“吻”体会孩子对鸟蛋的无比喜爱。

  4、放回鸟巢

  孩子为什么没有把小鸟带回家?

  抓住“满怀怜爱”“心境坦然”体会孩子的爱心。

  说一说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孩子对金翅雀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葡萄牙著名作家米托尔加笔下的《金翅雀》,还记得文中的孩子为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吗?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2、在讲述这件事的过程当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样的?(板书:饶有兴趣、心境坦然)

  3、谁能像文中的孩子一样把这件事再给大家讲一讲呢?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对金翅雀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板书:天真无邪的爱)

  在孩子的讲述过程中,父母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本,感受父母之爱

  1、提出中心议题,学生自读自悟。

  中心话题:

  默读课文,找到在孩子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父亲、母亲的心境是怎样变化的?勾画出相关语句,认真地读一读,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

  (1-3)

  “母亲瞪大黑黑的眼睛”

  “父亲像往常一样心不在焉,连听也没有听到”

  “父亲总算抬起沉重的眼皮,聚精会神的开始听儿子说话。”

  母亲:抓住“瞪”让学生体会母亲从开始就关注孩子。

  父亲呢?为什么一开始“心不在焉”?可能父亲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了不起。也可能因为太累了。儿子太渴望父母一起倾听时,抓住“聚精会神”体会父亲虽累但为了孩子高兴也开始关注孩子。

  小结:母亲总是关注着自己的孩子,无论再小的事,总能牵动她的心,而父亲由心不在焉到聚精会神,同样流露出对孩子默默的爱。

  (5-7)

  “母亲把儿子的话句句吸入心田,还用整个心灵吻着可爱的宝贝”

  抓住“吸、吻”体会母亲听得更认真,全身心的投入。

  “父亲则又开始吃饭了”,“父亲又抬起疲倦的眼皮,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

  父亲又开始吃饭可见父亲真的没有什么兴趣,但当孩子开始爬树时同样为孩子担忧。“提心吊胆”是什么意思?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你有没有让父母为你提心吊胆过?”

  感情朗读,体会父母之爱。

  小结: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她们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父亲虽然还是有点漫不经心,但当孩子开始爬树时同样为孩子担忧着、紧张着。

  (10-11)

  “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

  孩子越爬越高,父母的心境又是怎样变化的?理解“战战兢兢”是什么意思,并与“提心吊胆”对比理解,体会作者用词精准。

  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是真的停止吗?紧张、担忧到了极点,直至出现了幻觉,想象当时画面,你的心情如何

  ?更不用说是孩子的亲生父母了。体会父母当时高度紧张的心情,同时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感情朗读父亲出现幻觉的部分,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之深切。

  师小结:随着孩子危险系数的不断升级,父母的心也越绷越紧,直到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三、精读最后一段,猜测故事情节。

  让学生再细致读文章的最后一段,为什么“晚饭吃完了,屋里气氛严肃”?引发学生猜测,父亲和母亲会谈些什么呢?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父母不在孩子讲述故事的时候就打断他呢?理解父母为了呵护孩子的爱心、好奇心的睿智而深沉的爱。

  四、师总结全文

  (指板书)全文以金翅雀为线索,文中没有一个爱的字眼,但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这爱既有孩子对金翅雀天真无邪的爱,更饱含了父母对孩子智慧而深沉的爱,我们相信孩子一定会在父母用心搭建的这个充满爱的、温馨的家庭中更自由、更快乐、更健康地成长起来。

  课后反思: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真爱无言大爱无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父母在孩子讲述过程中的心境变化,品味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反复细读文本,认为将孩子和父母的心境变化分为两个课时体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在第二课时重点体会父母的心境变化。课上我让学生在中心话题的引领下,抓住一些关键词,如瞪、心不在焉、聚精会神、吸、吻等词语让学生品、悟,体会父母的心境。父母的心境变化随着孩子危险系数的不断升级而变化。我又让学生在“提心吊胆”这里联系生活经验,体会父母之爱。然后又引导学生对比“提心吊胆与战战兢兢”,来体会父母心情越绷越紧,直到父亲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让学生想象画面谈自己的的心情,进而理解父母的心情紧张、担心到了极点,品味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以及作者用词的精准。最后通过猜测父亲和母亲会谈些什么,进一步体会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是一种睿智的、深沉的爱。本节课情感目标应该说完成的还是不错的。

  课上我能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调整教学设计。比如设计的是先说母亲再说父亲,而孩子们一开始就对父亲的变化印象更深,于是课上先体会父亲的心境,再体会母亲的心境。还有,在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这一段本来没有设计范读,但孩子们读得不到位,所以老师临时加了范读,孩子一下子进入了情境,很容易的就理解了父母当时那种极紧张的心理。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如朗读不够,应面更广、更有针对性、更扎实地指导朗读。在猜测父母交谈了些什么时,如果和自己的父母对比,可能更能深刻体会父母睿智而深沉的爱。

  教学设计 篇14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写黄鹂,大有深意。因此,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是进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这种写法表达主旨的高明之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评价,并联系阅读和写作的实际需要,借鉴吸收本文写作及语言表达的技巧。教学中,要进一步落实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揣摩语言等阅读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阐发自己的见解和学习心得,答案不必拘泥,可以是多角度、多样化的。这样,“深入理解——欣赏评价——借鉴吸收”三个环节互相联系,着重体现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蕴涵的哲理,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初步学会品味内涵隽永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蕴涵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借鉴课文的写法,学习精彩的语言。

  [学法引导]

  1、分析、讨论法。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分析,探究文章的内涵。

  2、采用“初读——精读——品读”的阅读步骤,教师导读与学生自读相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由美丽的风景图片,伴着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对黄鹂的介绍;再由诗人墨客的咏鹂佳句,唤起学生美的感受,从而将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

  二、预习准备。在学生没有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学习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找出文章从叙事转入说理的切分点,概括叙事内容,明确议论要点。

  四、精读课文,分析文章叙事部分。

  1、本文一共几次写到“我”与黄鹂相遇的情景?每次情况有什么不同?

  2、讨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看到黄鹂,作者的感情是否一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五、品读课文,分析议论要点,品味精彩的语言,理解文章的哲理性内涵。

  1、欣赏课文最后五段的录音配乐朗读,谈一谈听读感受,引导学生去发现这几段语言的美。

  2、找出作者从黄鹂的遭遇中领悟出来的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语句,并分析评价其哲理内涵。

  3、结合作家介绍及时代背景,分析本文主旨,明确“黄鹂”的象征意义。

  4、全班齐读,加深理解。

  六、课堂小结。

  七、迁移拓展,作业布置。

  讨论:

  1、作为21世纪的青年学生,你渴望怎样的成长环境?渴望达到怎样的人生极致?

  2、目前,人才流动呈现出一种“孔雀东南飞”“人才美国流”的现象。山西省一位领导曾感慨地说:“过去是‘孔雀东南飞’,现在连麻雀也要东南飞了。”请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关于“人才流动”的文章。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装帧设计教学设计04-19

《标志设计》教学设计10-26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04-14

教学设计07-13

经典教学设计06-22

《》教学设计09-27

教学设计08-23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0-23

aieiui教学设计 《aieiui》优秀教学设计最新10-12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