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20 12:29:4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锦集[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锦集[15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朗读课文,不懂的生字词语,查字典,把意思写下来。

  教师:课件

  教学流程:

  导入:

  欣赏图片:埃及的金字塔,西班牙的斗牛图片,泰国的大象图片,非洲的土著人,威尼斯的小艇,悉尼大剧院。请学生猜一猜这些图片分别是关于哪一个国家的。

  小结。(师:每个地方都有美丽的景色,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土人情,今天,我们要去德国,看看那里独特的风土人情。)

  一、揭题初读,整体感知。

  1、引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生齐读。

  2、初读课文,结合预习,检查字词。

  初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试几遍

  “莞”多音字。指名读正音强调“脊梁”的读音。指导笔顺。

  学生课堂写生字“脊”(要求:正确和美观俱备),教师巡视。

  3、出示图片:这是德国著名的哥廷根大学。在这所大学里,孕育了30多名诺贝尔奖的获奖者。这位是季羡林爷爷。 1935年,25岁的季羡林爷爷到德国留学10年。四五十年以后,当他再次来到德国故地重游时,发出了由衷地赞叹。引找文中原句。

  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

  二、深入文本,了解德国风情。

  (一)品读感悟,感受奇丽的景色。

  1、季爷爷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呢?

  让我们一起随着季老先生来到德国,请自由朗读课文的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民族的奇特?划出有关词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生自读划句子,教师巡视。

  交流,出示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的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从哪里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①“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提示:眼看到----,鼻子闻到----,耳朵---,心-------)

  通过想象说话的方式,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

  板书:街上看花

  ②任何、家家户户

  透过家家户户你感受到什么?这么美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读句子的前半句。

  男女生读

  ③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知道什么叫山阴道吗?想象一下,茂密的山林,走在林间小道上,微风吹来,听着各种鸟鸣声,给你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送进朗读里,读后半句。

  季爷爷借用山阴道,写出了德国街道的特别。配乐出示一组图片(街头花景)

  师配音: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走在这样的街道,就像走在山阴道上,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瞧:走过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引读:(生)家家户户的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的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

  师: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不积累下来多可惜。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

  学生背诵(配乐)。

  (二)初探“吃惊”,感受民族的奇特。

  过渡: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又从哪儿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呢?

  A: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1、 奇特表现在哪儿?谈谈体会

  与众不同的窗外养花:

  板书:窗外养花

  2、你在平常的生活中看到人们都把花种在哪?

  3、一般我们都会把花种在家里,而他们的花都种在外面,很特别,让人吃惊。

  B: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用手摸摸看。花的脊梁指什么?(花的茎、花的枝叶)

  2、角色迁移体验:如果你来到德国人的家里,看到这些花的脊梁,会怎样想?

  3、季爷爷初来咋到时也惊讶极了,

  指名读、齐读。

  过渡:难怪季羡林爷爷曾多次这样的询问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女房东又是怎样说的呢?

  C:出示: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①、莞尔一笑就是微微一笑,是真心的笑,自然的笑,很平常的笑,最普通的'一笑

  ②、从这样的笑中,你读出了什么?

  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女房东的眼里却是如此的平常,只是莞尔一笑,微微一笑,那么平常。

  师生分角色读(指两三名女生当女房东)

  过渡:正是这样,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D: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读(正是这样)

  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E:随机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齐读)

  耐人寻味意思就是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德国人民让花的美丽为路人绽放,为他人而芬芳!

  试想,走在这样的街上,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把你心里想说的话写在课题旁边的空白处。

  F:四边三化活动成果展示:

  师:以前老师在羡慕,可敬的季爷爷也在羡慕,在座的同学,相信你们读了这篇文章肯定想马上置身德国,可喜的是,如今我们的家园也正悄然发生变化,那就是这段时间由浙江省省委、省政府发起的,平阳县县委、县政府积极行动的“四边三化”活动,即“清理公路边,山边,铁路边,河边,做到绿化,净化,洁化”,给我们的居住环境披上了新装,请看我们身边的变化!欣赏图片

  师:其实我们更可喜的是呈现我们面前的美景是大家齐心协力打造的,更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的老百姓正形成一种新风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共建新环境!引出图片:

  那么这项活动如果仅仅靠政府的力量够么?仅仅靠几个人够么?所以从今天开始,在座的特别棒的五小的孩子也愿意尽自己一份力吗?我们可以怎么做——或宣传,或行动

  四、总结回顾,存疑待解。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德国这个伟大民族的敬重,带着对家乡美化的期盼,齐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板书: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奇特

  街上看花 窗外养花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为我们讲述了“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

  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设计理念】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以中心句切入教学,以此贯穿教学。教学时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通过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读”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并提升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及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品评重点词句,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与推敲中读懂含义深刻的词句,积累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受到启发与教育。

  教学准备:

  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读题激趣:

  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板书:花)看到这个字,你会想起哪些带“花”的成语?(预设: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春暖花开、花好月圆、繁花似锦……)

  一提起“花”,我们总是把它和美丽芬芳联系在一起,而在季羡林先生的眼中,它更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跟随季老,一起走进这爱花的国度,这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的意思。

  2.品味重点词句,感情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语句。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德国风俗特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不光崇扬本地、本国的风土人情,我们还应该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今天我们就到欧洲的德国去看看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与众不同。

  二、从“家家户户”切入,解读文本。

  (一)检查字词。

  (二)从“家家户户”切入,了解课文内容。

  1.接读课文。思考:文中有个四字词语出现三次,找到并划出它所在的三个句子。

  2.汇报。

  3.交流句子,发现有什么不同?

  4.质疑。

  [设计意图:从家家户户切入,发现文中相同与不同,理清文章脉络。]

  三、学习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过渡:时间在变迁,景色却依然,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看到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养花有何感受?

  1.学生汇报。

  2.作者首先吃惊什么?还吃惊什么?

  3.强调三个“都”字,体会作者情感。

  4.这花为什么都朝外开?(探究)

  5.分句读这句话,感受情感的强烈。

  [设计意图:读中悟,读中思,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四、理解课文

  过渡:在屋子里看到的是花的脊梁,走上街头又看到怎样的景象?读相关语句。

  1.当我们眼前出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景色时,你想用哪个词概括?文中用哪个词?

  2.作者为什么用奇丽?再读并思考:这里的景色哪奇丽?

  理解词语:透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你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普通的街道变成了花的海洋?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再读第三自然段,提炼板书借景抒情

  五、小练笔

  六、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家家户户吃惊赞叹

  借景抒情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国美丽的风土人情。并尝试背诵。

  2、抓住关键词句,例如“都”字,从德国人的言行中感受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友善、热情的品质,理解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3、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领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国美丽的风土人情。并尝试背诵。

  教学难点:

  从德国人的言行中感受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友善、热情的品质,理解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于老师非常高兴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上一节语文课。老师呀,如果有外国游客来到我们这儿,想游览一下的话,同学们有什么景点可以推荐给我呢?(学生可能提到文庙、太阳岛等)

  听了同学们的话,游客们一定会对我们花儿滨这座美丽的风光景色有一定的了解,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儒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这个文明之邦、礼仪之邦最值得骄傲的。那这节课,让我们去了解外国风光、异域文化。

  板书课题。齐读,抓住关键词朗读。质疑?

  二、教学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

  第一自然段,注意重音爱美花 德国

  第二自然段。读准脊梁一词,脊是三声。知道脊梁是什么意思吗?指人的后背。

  师:一般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人的脊梁啊?

  师:联想到我们人体,即使是直立着也不容易看到脊梁,必须努力向前弓着身子,并且把头尽量伸拉出去,脊梁才会显现出来。

  师:在文中花的脊梁指什么呢?

  生: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干。

  莞尔一笑的意思理解一下。

  第三自然段。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注意读准,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注意断句,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第四自然段。读顺即可。

  3、同学们,课文又读了一遍。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他们都将花栽种在窗外给别人看。因此每一条街道的景色都很美,感到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生:多年以后,作者再次会德国有了更深的体会。说德国有奇丽的景色,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4、同学们课文读到这儿,有没有没读懂的地方,或者说哪些你觉得需要让大家重点理解的语句吗?

  生:我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不好理解。

  生:文中说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我觉得这句话需要好好琢磨一下。

  生:老师,我觉得结尾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梦不好理解。

  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梳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德国的风光,一个是文化,也就是民族的奇特。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体味那奇丽的景色吧!请大家读读第三自然段,画画描写景色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生:老师我画的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感受到这些花开得非常而且非常美。

  师:那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生:老师,我画的也是这个句子。姹紫嫣红,可见这里的花色彩艳丽。

  师:是呀,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闭上你的眼睛,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与教育。

  设计理念:

  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让学生在旅程中产生问题,选择季老学生最后发出的感慨“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理解了景色的奇丽与民族的奇特,从中达到点化本文的中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试图做到用一个中心问题的解决,使得其他疑难都迎刃而解。通过自读,默读,浏览、比读、品读、诵读等多种读的方式来理解文本,以及角色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让学生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准备:

  德国风光短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质疑,理解“奇丽的风景、奇特的民族”指的是什么。

  3、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季羡林爷爷的插图,提问:大家还记得这位老爷爷是谁吗?在上学期学习过的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里,我们认识了知识渊博的语言大师季羡林爷爷。这位国学大师早年曾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十载,他把德国哥廷根视为他的第二个故乡。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故地,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

  板书:板书,读课题。

  这节课呢,就让我们跟着季羡林爷爷去德国哥廷根城市去游览一番吧,那么在出发前,同学们想了解德国的哪方面内容,

  (预设:想了解哥廷根这个城市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和当地的人们有什么风土人情。)

  2、那好吧,看看我们这次去到德国,能不能了解得到同学们想知道的内容呢?

  (设计意图:从旧知引入到新学的知识,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先了解学生学习兴趣所在,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教师以学定教。)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3)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脊、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目标(5)

  1.同学们把生字词读准了,让我们小组内再读一次课文,看看你能从中了解些什么?

  2、学生汇报。

  3、同学们真会读书,课文里的确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可是在读课文的时候,能抓住课文的一些关键的地方提出你的疑问吗?

  4、学生质疑:

  预设:

  1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

  2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3、“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的东西指得是什么?

  4 、“这是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梦”?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既有思维价值,也很有整体性。这些问题中,先研究哪个问题呢?刚才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前,不是最想了解德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吗?就让我们先解决这“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这个问题吧。我们在研读的过程中,再逐一解决其他问题。可以吗?

  (设计意图:通过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学下文打下了铺垫。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应具备质疑问难的能力,故为达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就文本内容提问,做学习的主人。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后,通过梳理,达成以上四个问题的共识。找到本课的中心问题,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让学生心中有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研读课文,突破重点(20)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一)奇丽的景色(15)

  1、学生汇报交流。(6)

  预设:(1)学生回答景色奇丽的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学生在回答时,师引导抓住“任何”、“家家户户” 来体会花的多,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来体会花的颜色鲜艳,一簇簇的情景。在朗读方面引导学生读出赞美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2)学生回答:我从这句话“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看出景色的奇丽。(在学生谈理由时,引导学生从“花的海洋”和“应接不暇”中体会花的`多与美,从“如入山阴道上”用生活体验感受到舒服的意境。在朗读方面仍要读出赞美之情舒适的感觉。)

  2、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配乐)请一生来读这两个句子,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5)

  3、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在场的所有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的读一读?(生齐读)(1)

  (二)独特的民族(8)

  预设1:生回答:“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强调了他们养花给别人看,并不是不喜欢看。通过中国人养花的目的与之对比,突出德国的奇特。另外,要感受得到作者当时看到这情景时感到吃惊,不理解的心情。让学生突出吃惊的感情。)

  预设2:生:我从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通过抓住“脊梁”一词,感觉到这个民族的奇特,并领会该词的意思。)

  预设3:生:从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受花之真切感到吃惊。”(此处抓住“多次”一词,也能看出作者当时很吃惊,不理解,也能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预设4:生:从“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抓住“莞尔一笑”可以看出女房东很自然地说这句话,说明他们认为这都很正常,从中可感受到德国民族的奇特。)

  2、季老先生在德国所看到的这些情景真令他不理解啊,让我们把心中的疑问与不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出示第二自然段,请生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带问题找答案,找出相关句子,通过抓住词、句来品味,通过角色的体验,情境的想象,和活跃的思考来解决本课的中心问题。在学文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和感悟,同时,用感情读的形式来表现对文本的参透。)

  六、联系思考,点明中心(4)

  1、他们这样一种养花的风俗可真耐人寻味啊,从中,德国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高尚、无私,为别人着想,把最美的花让给别人看。)

  2、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出示第三自然段的 “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句子。(理解“耐人寻味”,联系课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请生带着敬佩之情来赞美德国人,引读该句段。

  (设计意图:因前面对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的理解体会,本文的中心已昭然若揭,使得本课的教学难点能在不知不觉之中攻破。)

  七、引读课文,感悟中心(2)

  1、师引读:我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大家齐读这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正是有了“我为人人”这种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二自然段

  师:正是有了“人人为我”这种境界,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生读──三自然段写景的部分。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以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但为了更深化感悟,使学生由衷地受到教育,我认为读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使最后的一次读能做到感悟中心的作用,故设计了引读,使学生在读中不知不觉地更深入文本。)

  八、自然过渡,存疑结题(1)

  同学们,我们回顾一下我们之前提的疑问,解决掉的我们把他画去。

  四五十年过去了,季羡林爷爷再去回到旧地,德国人的这种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美丽景色有没有改变呢?季老先生仿佛做了一个怎样的梦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吧。

  (设计意图:学生前面已然质疑,中间已然释疑,但因为时间的问题,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提出下节课的学习目标,自然过渡。)

  九、作业设计:

  1、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连起来写一段话。

  2、抄写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3、推荐阅读:季羡林爷爷的回忆录《德国印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品味“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异域风情,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3、初步感受德国人优雅、含蓄的处事风格。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是老师和大家第二次合作上课,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合作,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好吗?

  一、以“独特的养花方式”引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北大教授季羡林文章,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他们爱花的方式非常的独特,谁能说说它的独特之处?

  3、课文也是这样写的,出示句子,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句话讲了几层意思?(2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板书)

  出示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句子写了两层意思,所以中间用的标点是——;齐读句子。

  二、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行为美

  1、课文哪些地方讲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层意思,找出来,划一划。指名读。

  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你从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德国人独特的爱花方式?(引出3个“都”)。

  小结:是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家家户户的花朵都朝外开。多么不约而同的行为,多么自觉的行为,这在德国已形成了一种风俗,已形成了一种习惯,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种独特吧!一起读。

  3、“脊梁”本来是什么意思?(脊背,背上中间的骨头),动作演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就是看到什么?(枝干)

  小结:德国人把花的背面留给自己,把最美丽的一面留给别人看,让我们再齐读感悟。

  三、感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景色美

  1、在屋子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美丽的景色呢?小声读第3自然段,划出景色美丽的句子。请生读。

  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你特别是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美丽的呢?重点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奖励理解好的同学板书词语。

  “花团锦簇”:形容花儿很多,紧紧聚拢在一起,五彩艳丽的花儿一朵挤着一朵,一朵挨着一朵,花儿多而茂盛,强调形态。(你从形态上感受到了花的多而茂盛。)

  “姹紫嫣红”:形容花儿颜色丰富,艳而娇,强调色彩。(你从颜色上感受到了花儿的美丽。)

  应接不暇:看花的人看得来不及,看出花的多而美。(你从看花人的反应中感受到美丽。)

  花的海洋:花很多,像海洋一样。(你从面积广看出了花的多。)

  山阴道:让看花的人如进入了郁郁葱葱的的大森林,感受到花的多而美丽。

  任何、家家户户;从街道、窗户的多感受到花的多。

  小结:你们真会读书啊!作者用那么多词语,从那么多角度写出了景色的美丽。

  3、指导朗读:那你能把这美丽读出来吗?指导读出花的多、美;

  多么美丽的景色啊!值得人慢慢去品味,让我们读慢些,读柔些。

  指名读,谁能把花读得更多些,更美些!

  真美的景色啊!让我们一起把花读得更多更美。

  4、欣赏景色,展开想象:想不想看看着美丽的景色?一边看一边展开想象,此时你正漫步在德国的街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5、把你感受到的美丽,展开的想象,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下来。(音乐不断)

  学生交流自己的小练笔。

  6、小结:是啊,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高兴、愉悦、神清气爽、舒畅)

  让我们带上这份心情再一起配音乐齐读。

  四、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境美

  1、因为有那样独特的养花方式,才有如此美丽的景色,所以季先生这样认为——,出示句子,齐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对这句话,你怎么理解?(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提示: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文中具体是指什么?

  补充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一起读。

  (2)“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颇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很耐人寻味的呢?

  2、小结:对啊,在屋子里自己的花给别人看,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看到的景色比看自家的花更加美丽,更加绚丽多彩,得到的收获更大、更多,这确实“耐人寻味”,确实值得人细细去琢磨、品味啊!。没有发过言的同学起立,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感悟“莞尔一笑”的含蓄美

  1、是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话”这种独特的爱花方式是耐人寻味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当季先生为有如此的养花方式感到吃惊,去女房东时,女房东的反应同样也是耐人寻味的。

  出示句子,引读: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2、师生分角色朗读,请生评价。(语气,表情等)

  3、“莞尔一笑”是怎么样的一笑?(微微一笑)季先生很吃惊,但是女房东却是微微一笑,你觉得女房东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提示:

  (1)很平常,再普通不过了,每户人家都是这么做的。(作为德国民族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做的,当然觉得很平常,很普通了!)

  (2)很自豪,整个民族都有这样的境界。家家户户都这样养花,对于外国留学生的季先生才感到吃惊。(相对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而言,德国民族家家户户都这样养花,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多么值得自豪啊!)

  (3)很高兴,季先生能领会德国人这样养花的用意。(一名外国留学生,能猜测、领悟到德国民族这样养花的用意、目的,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啊!)

  4、小结:从“莞尔一笑”中,我们能解读出女房东那么丰富的想法,但不管想法如何丰富,女房东都只是“莞尔一笑”,这多么“耐人寻味”啊!让我们一起读这几句话。

  3、既然“莞尔一笑”是微微一笑的意思,为什么不直接用微微一笑呢?

  小结:是的,从“莞尔一笑”让我们感受到了德国人的含蓄、内敛;美丽、优雅,就如他们爱花,就默默地、自觉地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样,德国人的这种言语神态与养花方式是多么相似,真是异曲同工、耐人寻味啊!再齐读。

  六、抓住“美丽”总结课文

  1、四五十年后,季先生又回到了德国,看到了街上家家户户的窗口上依然开满了鲜花。于是,他说——出示句子,齐读。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你认为季先生说的“美丽”包含什么?(板书:美丽)

  2、小结:是的,“美丽”不光包含着美丽的景色,更包含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丽境界。如果没有“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种独特的养花方式,就没有这美丽的景色;正是因为有了这家家户户、整个民族、世世代代都拥有的“人人为有,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所以才有了这奇丽无比的景色。

  3、所以季先生发生了这样的感叹:

  出示句子,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让我们再大声地朗读这两句话,来结束这美丽的课文。

  七、延伸作业

  1、如果想对作者与德国有更多的了解,课外可看看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我们的课文就出自这部作品。

  出示:“课外阅读:《再返哥廷根》

  2、课文的第3自然段描写的景色很优美,表达方式也很独特,背诵并抄写,把它积累起来。

  出示:背诵并抄写课文第3自然段。

  板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美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丽

  任何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家家户户

  花的海洋 山阴道 应接不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么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师:同学们,在继续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听写几个词语:

  奇丽奇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境界耐人寻味

  2、师:昨天,我们随着季羡林先生,游览了德国的城市哥廷根,知道了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中有一句话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这种异国风情的赞叹,就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课件出示。)

  3、板书:

  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齐读。)

  二、品读学文

  1、默读课文,体悟风情:

  师:是什么让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体现奇丽景色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体现民族奇特的句子,然后把画出来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2、感受“奇丽的景色!”

  学生汇报交流。

  (请学生说,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⑴“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①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表现“丽”。)

  体会景色“奇”在哪里。

  (“任何”“家家户户”表现“奇”。)

  ②指导朗读:

  师:多么美丽,多么与众不同的景色啊,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练读,评价。

  全班读。

  ⑵“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①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

  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渗透造句练习。)

  感受“花的海洋”:

  师:是什么让作者感到“应接不暇”呢?(花)在这句话中,作者把花比作(海洋),谁来说说海洋的特点是什么?

  (无边无际。)

  师:整条街道上的花就像海洋一样,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让人应接不暇,怪不得作者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

  ②指导朗读:

  指名读,评价。

  全班读。

  3、体会“民族的奇特”:

  师:刚刚我们通过交流,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从哪里能体会到这个民族的奇特?让我们接着交流。

  ⑴“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⑵“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①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比较,理解德国民族养花的奇特。

  ②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

  师:如果你跟作者一样,第一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会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请读出这种吃惊、不理解。

  全班自由朗读。

  (读出吃惊、不理解。)

  4、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⑴过渡:

  师:“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文中,作者用了一句更简洁的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是哪句话呢?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课件文字并板书: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⑵结合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谁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⑶小练笔:

  ①师: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看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景象,他的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呢?拿出小练笔,把你的想象写下来。

  ②同桌交流,班级交流。

  ⑷理解“耐人寻味”:

  师:同学们写出了这么多的想法和思考,怪不得作者说“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出示课件文字)现在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5、朗读升华:

  师: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鲜花绽放的清香,所以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奇丽的花,这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老先生,所以他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齐读。)

  师:正是这种“我为人人”的境界,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他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生接读第2自然段部分文字,课件出示。)

  师:正是这样奇特的民族,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走过任何一条街……

  (生接读第3自然段写景的部分,课件出示。)

  6、理解“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⑴导语:

  师: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

  (会。)

  师:如此奇丽的景色!如此奇特的民族!所以当近50年过去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季老先生再次踏上这片他阔别多年的土地时他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出示句子,齐读。)

  ⑵理解“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你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美丽到底指什么?

  ①同桌交流。

  ②指名汇报。

  (美丽除了指美丽的花,也许作者还指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师: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齐读。)

  7、理解“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课文的最后,作者说他在这样的境界里又想起了四十五年前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梦的?

  课件出示文字并板书:

  梦

  引导学生谈理解。

  (引导学生抓住“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来理解。)

  三、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1、推荐课外阅读作品:

  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去读一读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了解他的心境。有一本书等待着你们去把它翻启,这本书的书名是《德国印象》。此书为季羡林的回忆录,那里有动荡的岁月,沧桑的世事,难忘的师恩,诚挚的友情,质朴的语言,灵动的智慧,在那里你还能找到这篇课文背后的故事,课下,同学们读读这本书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2、积累优美词句:

  师: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要领悟比较突出的表达方法。这篇课文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写的既具体又生动,让我们体验到了语言描写带来的美,请大家把这些文字摘抄到采蜜集里,并把它们背诵下来。

  (生背诵或摘抄。)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梦

  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来到德国,感受这方景色的奇丽和这个民族的奇特。

  二、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再次来到德国,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在文中找出来,一起回答:“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自由读课文,想一想,画一画,在旁边写一写批注。

  4、(稍等片刻)一起来欣赏第二自然段。谁愿意为大家美美地读一遍?

  (指名读文)

  (读后正音:脊梁)

  5、交流指导:

  哪些行为说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指名回答)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一起来读这几句话。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风情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可见德国人的确都爱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我想他们养花不仅是为了自己欣赏,也为了让别人能欣赏。”“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大家共同分享美,多好啊!”)

  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

  “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微笑。)

  6、补充材料:

  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善良、淳朴。)

  小结: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地读读这段文字。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人的心灵美 。)

  三、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

  (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的第2、3句。

  读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致?

  (指名答。)

  “我仿佛看到所有的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团,那儿一簇,都在微风中舒展着娇嫩的身姿。”

  师:说得多好,这正是──花团锦簇

  “我仿佛看到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娇艳欲滴,成百上万只蝴蝶在花丛穿梭着,构成了一座七彩的虹。”

  师:多美,这正是──姹紫嫣红

  这么多的花,这么美的花,置身其中,怎不让我们看的人──(一起说)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呢?

  3、谁能读出花之美?指名读文。一起美美地读一遍。

  4、仅仅是花美吗?师读后3句话。

  5、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指名答。)

  小结: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6、合上书,我们一起回想一遍这一段的描写,一边再次仔细体会这种境界。

  引背:

  正是这样,也──,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家家户户──,许多窗子──,汇成了──,让我们看的人──,每一家都是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

  能一起背一遍吗?

  四、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填空练习:四五十年过去了,美丽依然(没有改变),家家户户依然(都在养花),迎接我们的主人依然(莞尔一笑),满街的窗子前依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境界依然(颇耐人寻味),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齐读文章最后两句话。

  五、总结全文,课后练笔

  1、总结:

  季先生从德国人养花中,看到了德意志民族的大气和风尚,把养花上升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当“我”为别人奉献的时候,别人也在为 “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营造并享受生活的美丽。这正应了那句曾流行一时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可惜的是我们很多人只将这种爱挂在嘴上,而德国人却不声不响地将其发扬光大。这是一种平易而淳厚的民族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彼此奉献的民族传统。

  板书:

  和谐相处,彼此奉献

  2、课后练笔: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课后写一写有关事例。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和谐相处,彼此奉献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 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3. 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所授课时: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播放德国风光片

  2、介绍德国哥廷根,并介绍季羡林的有关资料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

  2、学习生字

  “菀”是多音字 “姹”是翘舌音

  3、强调易错字音

  4、词语解释

  房东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等

  三、初读课文,感受“美丽”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德国人在爱花民族中占重要的地位。

  2、浏览课文,初步感受“美丽”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导入

  1、读课题

  2、师:多有意思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本文的作者季羡林先生青年时代曾在德国留学了十年,在他留学的十年里,哥廷根奇丽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他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学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是什么样的景象,让作者有这样的感叹呢?让我们继续跟随语言大师季羡林走进异国的风情画卷,在欣赏他语言艺术的同时去体会做人哲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

  教师巡视。

  二、领悟“美丽”

  1、奇丽

  预设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① 谈感受,是怎么体会到景色的奇丽的?

  ② 体会词语“家家户户 任何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③ 想象“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

  ④ 生有感情朗读

  预设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① 从词语中感受花的多

  ② 学生练读

  ③ 一生读,其他学生想象,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④ 看到这样的景象,你的心情如何?

  奇特

  预设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

  ① 对比中国人和德国人养花的不同之处,体会作者的吃惊。

  ② 生读

  预设2、“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①“耐人寻味”的理解

  ②为什么说这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呢?

  ③ 联系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④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⑤ 再读,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⑥有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试着背诵。

  三、再感美丽

  1、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奇丽的景色,会长久吗?

  2、出示“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①理解“美丽”

  ②朗读

  3、指导朗读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4、简单了解这是怎样一个梦?

  四、拓展练习,推荐书目。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0

  一、谈话导入,读题激趣:

  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板书:花)看到这个字,你会想起哪些带“花”的成语?(预设: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春暖花开、花好月圆、繁花似锦……)

  一提起“花”,我们总是把它和美丽芬芳联系在一起,而在季羡林先生的眼中,它更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跟随季老,一起走进这爱花的国度,这奇特的民族--

  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诗意、有哲理地读题目)

  (一)、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通过过预习,你都掌握了这些词语了吗?(找学生齐读,开火车读)

  检查字词:(渐渐小下去的声音说明同学们已经读完,能把自己没读完的地方坚持读完,这是一个几号的品质)下面我检查一下词语:

  出示整组词语:谁来帯读一下?(读的又对又响,真不错!)

  A正音:脊梁,念轻声,是什么意思?人的脊梁在哪里?

  课文中指什么“脊梁”?

  花的脊梁是什么意思?花朵的反面。

  结合图片理解。生:花的枝干、花的叶子、花瓣的背面。

  B、莞尔一笑:念wan,它还有另一个读音,念guan,东莞是广东的一个地名。

  C、在书写上你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应接不暇”是“日”旁,你教教大家怎么记住它?(中国汉字是形音义结合体,记住了它的义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记住它的形)

  他还有两个形近字呢!谁会组词,并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4、请同学们拿起笔把比较难写的生字在生字表旁边写2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温馨提示:(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边读边思考:再次来到德国,作者发出怎样的赞叹?用“﹏﹏”划出来。(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德国一个爱花的国度给季羡林老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过去了,当作者再次踏上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国土时,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课件出示)

  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了景色的绮丽?又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民族的奇特?画出文中相关句子和段落,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一)体会景色的绮丽

  预设1:花美

  生: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出示幻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读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美丽?请你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也可以补充。

  生:我从“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中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师:你很会读书,很会抓词语。

  (3)多美的景象!(出示鲜花的图片)看,这样鲜花汇集成团就可以称之为___,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美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_____

  (4)A像这样描写花美的词语还有很多,你能说出一两个吗?(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看来你们平时读书的时候很注意积累一些优美的词语。)

  B老师也找了一些,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出示: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娇艳欲滴),

  (5)读的真美,让我们这种感觉再美美地读读课文?

  (6)引读:多美的景色啊!

  出示幻灯片:

  早上,孩子们背上书包,穿过街头,他们抬头向上看,只见__________

  傍晚,人们下班回家,走过街上,他们抬头向上看,只见______

  年轻的留学生季羡林初到德国,走在街上,他抬头向上看,只见_________

  (7)、师:正因为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所以齐读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预设2:花多

  师:请同学们再静静地看着这段文字,想想这段文字除了写花的美之外,还写了花的--(多)你从哪儿感受到的?(花多)

  (1)“花的`海洋”花像海洋,能不多吗?

  (2)“家家户户”(不是一家一户而是家家户户,真是多呀!)

  (3)“任何一条街”(是啊,不是一条街而是任何一条街每一条街都有这样美的花,真多呀!)

  (4)谁能把花的多读出来?

  (5)大家都读得很好,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

  生:想

  师:好,下面我带大家一起去看看,我请一名同学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

  师:配乐朗读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街道两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朵竞相开放,把整个窗户,整条街装扮得非常美丽。

  生:我看到一片片花海竞相开放,蜜蜂围绕着花朵嗡嗡的歌唱着。

  生:我看到我和我的同学走在大街上,听着鸟儿的歌唱,闻着花香,在散步。

  生:我看到两个人站在开满鲜花的大街上在聊天说:你看这景色多美呀。

  生:我看到两只蜜蜂嗡嗡的凑在一起聊天:多么美丽的花儿……

  师:是呀,欣赏着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让我们再次美美地读读这一段文字。生:想

  生:齐读句子

  (二)、体会风情的奇特

  1、师:好一派奇丽的景色啊!那又是一个怎样奇特的民族才能创造出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浏览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德国民族的奇特,用波浪线划出来。

  2、生自由读课文。

  师:文章当中哪里看出了民族的奇特?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师:你从哪里体会到民族的奇特?

  生:他们把花都养在窗台上。

  师:你家花养在哪里?

  生:我家养在阳台上;我家养在客厅里

  师:可是他们却把花养在窗台上,大家说奇特吧?

  生:奇特

  师:大家还从哪个地方看出民族的奇特?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我从这里看出了民族的奇特。

  师:是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自己在屋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花的脊梁。

  师:你家养花是做什么的?

  生:美化环境;绿化空气;释放氧气……

  师:可是他们却不这样做,只看到花的脊梁?他们不喜欢花么?那为什么还这样做呢?

  2、他们这样做季老先生很不理解,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创设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德国的养花人,老师当记者,采访采访你们--

  你好,你家里养的花,自己只看到枝枝叶叶,不觉得委屈吗?--生答

  你好,你们这样辛苦养花不是白费了吗?--生答

  房东太太,你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心里怎么想的?--生答;你“莞尔一笑”,这“莞尔”中的深意在哪里呢?--生答。

  3、正是这样。房东太太眼中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季羡林爷爷又有怎样的感慨?就是--(齐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生:他们一心为了别人,有一种奉献精神。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文中说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生: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就是值得细细品味。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当我们再次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生:敬佩,感动……朗读

  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大家齐读这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吧?

  三、联系生活实际,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使我们见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

  出示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5、小结:是的,正像你们所说的德国民族是奇特的,他们的奇特表现在他们家家户户都______,并且是把花都栽种在__________,在屋里只能看到_______,而把最美的花给_街上的行人_看。同学们,这就是季羡林先生所说的“我为人人”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

  我为人人,德国才堪称一个奇特的民族,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奉献精神,相信我们的国家也会达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四、重寻乡梦,品味“美丽”:

  1、出示:德国四五十年前后街头的图片,对比观察。

  2.师:来,读读季爷爷说的这句话--“变化是有的,而美丽却没有改变。”这里面藏着他第二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

  (1)师:四五十年后,作者已由青年变成老年,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指名答。

  (2)师:这美丽指是什么?对,德国街头还是那样的美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美丽仅仅指花吗?几十年过去了,德国人这种美好的心灵却从来没有改变!再读这句话。

  (3)此刻,作者对德国这个民族产生了一份怎样的情感?敬佩(板书)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不但感受到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也感受到季老先生情感的变化,(指板书)由吃惊到赞叹,再到敬佩。让我们带着由衷的敬佩,再读这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学到这里,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在表达上还有一个特点,它不同于一般写风景风情类的文章,不是把作者游览过的各种新奇的景物罗列出来,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单单写出这多年不变的景色,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六、抒情总结

  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德国,随着季先生一起来读--

  (配乐情境朗读,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

  漫步在花团锦簇的大街之上温馨惬意

  遨游于姹紫嫣红的楼宇之间流连忘返

  沐浴着芬芳的花海之香遐想联篇

  编织了四五十年的童话倾刻间梦想成真

  七、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我为人人

  目不暇接

  师:课下自己阅读《再返哥廷根》。了解作者对德国的独特情怀。下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季羡林的一篇介绍德国的风景民俗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板书课题: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了资料,现在请你们把搜集到的资料交流一下:

  ⑴关于季羡林你了解什么?

  学过关于季羡林的什么课文?季羡林先生在你的印象中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或者怎样的作家?

  小结:

  在你们的眼中,季羡林是一位慈祥和蔼、学问渊博的96岁高龄的老爷爷;其实,季羡林先生精通六七种外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当之无愧的被称为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是山东人,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这篇文章就是在季羡林先生旧地重游时的感受。

  ⑵关于德国的民俗风情你知道哪些?

  (广袤的原野,安静的河流,古老的教堂,狂热的都市,精致的小镇。)

  3、教师小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有许多新的词语,不知大家在预习的时候解决了没有?

  出示:

  莞尔一笑脊梁应接不暇

  自顾不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指名读文,思考问题:

  德国的风情民俗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三、精读全文,交流感受

  1、过渡:

  德国的风情民俗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先用自己的话说说,然后读相关的句段)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景色的奇丽?

  随机出示相关的重点句段: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⑴学生读──教师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仿佛看到了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

  师: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

  (评价读得怎样。)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说明了什么?体会花之多、花之美。闻着花香

  ⑵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本段最后两句的确耐人寻味,意味深长,默读一下2、3自然段,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吧!重点指导朗读以下句段: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联系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班级图书角、轮流打扫卫生)

  师: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在互相帮助中我们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这本身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读懂了这段话,再来读,大家就一定会读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了!

  (齐读3自然段:男女生接读,看图背诵。)

  ⑶走在德国,满眼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走在德国,感受到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国,让季羡林先生回忆起留学德国十年的求学的足迹!此情此景,怎能不令季羡林先生思绪万千?此时季羡林先生的心情怎样?

  谁愿意入情入境地为大家朗读最后一段?把这种种思绪,滴滴感受读出来。

  师:你最喜欢哪句话?谈谈你的'体会?

  ①预设一: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的含义包含什么?女主人的淳朴善良的人生境界像花一样美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俗风情!

  ②预设二: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赞美德国街道奇丽的景色!赞扬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③预设三: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作者陶醉于鲜花艳丽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课下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续写一段话:梦见了;梦见了

  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伸出异国他乡的青年季羡林先生怎能不怀念祖国和家乡?怎能不怀念亲人?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了德国,感受到了德国的风景美和人情美,相信这篇隽永的小短文留给我们记忆深处的不仅仅是这些。现在我想知道此时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感谢季羡林先生引领我们感悟美丽,引领我们去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如今,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仍然坚持读书写作,假如我们能为季爷爷声情并茂地朗读他的作品,他一定会很欣慰!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

  3、季羡林先生本身就具备这样的人生境界,老师为大家推荐两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月是故乡明》《黄昏》,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走进季羡林崇高的人生境界。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么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当得知是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时就更加爱不释手,反反复复读过许多遍,越来越感觉到季老就在眼前,伟人的形象随之高大;越来越感觉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生的一种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不仅仅是季羡林先生在介绍德国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在赞扬一种精神!精美隽永的短文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国学大师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所以,走进季羡林成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回忆起季老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亲切的话语,孩子们对季老提出的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古今贯通记忆犹新;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在季老的散文《怀念母亲》《月是故乡明》中,体会到了魂秦梦绕的思乡情和赤子深情;走进季羡林,让学生被字里行间弥漫的真情挚意所打动,树愈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植今天,孩子们也许还不太懂,但是这位鸿儒长者肯定会在他们的心灵立起一道丰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这不仅仅是说给给孩子们听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么令人向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么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前听同学们谈及自己家中养了很多鲜花,老师真想一一参观,但这是不可能的,别人家里的花我们怎么能随便看到呢?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德国,只需漫步于街头,你就可以随意欣赏到家家户户种植的鲜花,因为在那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先生一起去走进德国,感受那里与众不同的异国风情。好,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过渡:课文预习过了吧,下面咱们就来检查一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1、检查读词:

  ⑴ 出示第一组:

  宇宙 天性 真切 奇丽 奇特 脊梁

  ① 指生读,纠正“脊梁”的读音及写法。“脊”的上半部分是先两边后中间。

  ② 齐读。

  过渡:看来这组词语比较简单,没有问题,那咱们就增加点难度,来看第二组,自己先练习一下。

  ⑵ 出示第二组:

  莞尔一笑 应接不暇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耐人寻味

  ① 指生读。

  ②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最有魅力最有韵味的的语言,它集音形义一体。我们在读词的时候如果能够加上自己的理解,就一定会把词语读得有滋有味,听老师来读这两个词。谁再来读。齐读。

  2、质疑导读:

  看来词语大家已经掌握得很熟练了,不知大家对课文又了解多少呢?下面,老师想出几个小小的问题来考考大家: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个国家?那里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我们本文的作者季老先生曾在德国留学十年,那么德国给他留下了什么印象?

  提示:

  可以到文中的最后一自然段中寻找。

  归纳: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并板书: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品读学文

  1、朗读思考,体悟风情:

  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那里景色的奇丽或是那个民族的奇特的?就请把这些句子画下来。然后把画出来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2、感受“景美”:

  学生汇报交流:

  (请学生说,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⑴ 词语联想,初识美丽: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①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画面,而“花的海洋”和“应接不暇”又是怎样的情景。

  ② 指导朗读:

  师:整条街的花就像海洋一样,无边无际,多美的景色啊!谁来读读?指生读。

  ⑵ 情境创设,奇丽再现:

  导语: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在那个德国小镇的街头,去感受那里美丽的风光吧。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① 师配乐朗读,生闭眼聆听。

  ② 交流想象。

  ③ 出示课件,小结:

  瞧,正如大家所描述的一样,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人们每天徜徉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该是多么惬意、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呀!来,就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吧。你来试试。

  师随时纠正不到位之处。

  齐读!

  ⑶ 诵读美景,佳句积累:

  这么美的景色,你想不想把它永远地珍藏在记忆中呢?那有什么好办法呢?赶快背背吧。你来试试。一起来,好吗?

  3、领悟“人美”:

  过渡:刚刚我们一起去走进了德国的街头,领略了那里奇丽的风光,花海畅游,花香阵阵,怪不得季老先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生齐)多么奇丽的景色!那么,你又是从哪里能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奇特的?

  ⑴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⑵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①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比较,理解德国民族养花的奇特。

  ② 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

  师:如果你跟作者一样,第一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会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请读出这种吃惊、不理解。

  全班自由朗读。

  (读出吃惊、不理解。)

  4、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⑴ 过渡:

  师:的确,在德国,“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文中,作者用了一句更精辟的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是哪句话呢?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课件文字并板书: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⑵ 结合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① 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回归课文,从哪些地方看出是“我为人人”,哪些地方表现的又是“人人为我”?课件相机出示答案。

  ③ 季老先生看到德国人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做法,会想些什么?你又想些什么?(指3~5生谈)这一句话让我们想了这么多,这种境界真是颇耐人寻味呀!

  ④ 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找生谈。

  (提示:班级图书角、值日生清扫卫生。)

  5、回归文本:

  ⑴ 正是因为德国民众具有这种“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所以他们才能做到(课件出示并齐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⑵ 于是就有了这令人感动的“人人为我”的和谐景象(出示并齐读):人们“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小结:此情此景,都深深地打动了季老先生,难怪他会由衷地赞叹道──“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6、寻梦之旅:

  过渡:

  转眼间四十五年过去了,斗转星移,时事变迁,当季老先生再次踏上这片他阔别已久的土地的时候,展现在他面前的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现在各位是季先生,我是一位记者,我想现场采访一下。

  ⑴ “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探讨:

  四五十年间可能发生了哪些变化,唯有“美丽”没有改变,那“美丽”究竟指什么?生谈。

  (预设:花美,环境美,心灵美。)

  原来,在美丽的花儿背后,还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您会说──(生接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⑵ 理解: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您还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

  找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老师也有自己的见解。老师在课前曾读过季羡林的《再返哥根廷》一文,其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德十年,那座异域小城,在我的心灵深处,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了。”而且,他还把自己离开德国时的心情也成了一首诗。(出示)由于当时社会形势很复杂,所以季先生在回国时不能从德国直接回国,而是途经瑞士,几经辗转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里的“旧邦”指的是哪里?(祖国)“客树回望”又是回望的哪里呢?(德国)是呀,这里既有对祖国的思念,又有对德国的依恋。

  四、推荐阅读

  过渡:

  这里的故乡究竟指的哪里呢?正如人们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好书推荐:

  他梦里的故乡究竟在哪里,就请大家到他的文集《德国印象》中去寻找答案吧。同时,老师想再向大家推荐季先生的两本著作《故乡明月》和《另一种回忆录》,相信读完之后,你一定会对他的思乡梦有了更深的了解。好了,同学们,老师向你们推荐了三本好书,那你们愿不愿意也向老师来推荐几本好书呢?你推荐什么?

  2、生向师推荐好书。

  3、回归主题:你们看,这种境界就是──

  (生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收获:

  一、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能够感动我,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1)抓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和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2)通过自由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过音乐渲染,资料补充,感受德国民族的“美”。

  二、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

  1、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2、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

  在品味“景色奇丽”时应该先让学生想象德国街头的景色,之后再让学生欣赏德国街头的美景。使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有了切实的感受再来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好。

  在重点句的理解上还不够透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本节课最重点的一个知识,放在本课的课文情景中,学生能够明白他的意思,但是学生不能由此举一反三,把这种良好的精神境界应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甚至在拓展练习时,我请学生说说生活中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联系实际。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其中的“变化”和“美丽”,学生的表述不够准确。尤其是美丽,此处的美丽,不只是德国的花美、街道的景色美,更有精神境界的美,而学生理解时过于表面化。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听写部分的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通过学习知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教学难点:如此多的生词,学生不能当堂课上马上真正理解它的意思,需要老师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花

  你喜欢花吗?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知道他们这是做干什么?原来……

  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齐读课题

  2.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一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2.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习:“颇”、“耐”

  查字典理解“颇”。“很”的意思。

  这里的“境界”的意思是“好思想、好品质”的意思。

  师:作者认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好思想、好品质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朗读课文第二、三小节,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读一读。

  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习生字:“栽”、“脊”。指导书空“脊”。

  再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学习生字:“簇、汇、暇”

  “暇”的意思是“空”的意思,怎样记住它?(与姐妹字“瑕”进行比较。)

  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应接不暇”的意思吗?(注意此处的应为多音字,应付的`意思)

  老师先说一句话:节日的百润发超市里人山人海,收银员们忙得应接不暇。谁能用它也说一句话。

  2.朗读课文第2.3小节。

  3.教师小结:

  试想: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眼见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的鲜花,鼻闻沁人心肺的清香,是否有一种仿若人间仙境的感觉?

  所以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美好的的境界,更是人们之间互爱的表现。

  让我们再一次去体会一下,作者数年后再次来到德国的感受吧?

  4.读第4节。

  5.作者认为除了花以外,美丽的东西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美丽的东西吗?

  6.小结:正是有这奇特的民族,才有这绮丽的景色。

  四、朗读全文,学习其余未学的生字、词。

  1.学习生字:概、栽、确、含

  2.朗读全文,要求不漏字,不加字。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复习生字、词)

  4.你能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说一件贴一朵花)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讲的是“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每一条大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文本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精美隽永,具有不同凡响的文学价值和人文性价值。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设计理念】:以读代讲,读中明意,读中懂理,读中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再识季羡林,初识文本内容。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的大树指的是谁?

  2、季羡林爷爷曾告诫我们学习要几贯通?分别是什么?

  3、请你向同桌介绍季老先生。谁来给大家介绍季老先生?

  师:你介绍得真清楚,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的?(到网上查找需要的信息是个良好的学习方法,在课外学习中可要经常用呀!这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就是季羡林,他年轻时曾在德国留学,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四、五十年后,当他再一次来到德国,故地重游,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文章。大家一起读课题!(引导读出不同的语气:多么不可思议的风情,这种风情令人赞叹不已!)

  二、学习生字词语,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1、听朗读。(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德国的独特民族风情,请同学们注意听,仔细想。)

  2、学习生字、词语。认读生字,指导写字。强调多音字:莞。读准轻音:脊梁。指导写脊梁的“脊”字。

  3、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生字,相信你会把课文读得更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喜欢的地方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1)文中哪几段是写作者留学时的,哪里又是写他第二次故地重游的。(2)作者第二次重返德国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动笔画一画。

  4、指名。(文中二、三自然段是写作者留学时的,第四自然段写他第二次故地重游的)

  5、作者第二次重返德国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品读课文,感悟文章内涵

  (一)感悟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

  1、第一自然写了什么?我们来学习第一自然段。

  (爱美大概是人的天性吧!作者在谈什么?美…花…点明德国是爱花的民族。)

  2、引导朗读。小结:季羡林不愧是著名的语言学家,这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二)感受景色之“奇丽”。

  师:让我们深入到字里行间感受德国奇丽的景色吧!(课件:学习提示)

  1、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用~~画出文中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圈出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2、根据学生汇报,品读重点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一起大声读。哪些词语体现景色奇丽呢?小组交流,预设汇报。(课件提示)

  (1)花团锦簇多么富有意境的词语啊!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想象,花团锦簇是怎样的景象呢?说一说,你想到的画面。

  这么多花儿竞相开放,一朵挨着一朵,一簇拥着一簇,非常华丽,这就是——花团锦簇。

  (2)姹紫嫣红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五颜六色的花儿开得非常的鲜艳美丽。(出示图)这就是——姹紫嫣红。作者的用词多么生动啊!

  (3)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景色奇丽的呢?花的海洋仅仅只写出了花美吗?还有什么特点?(花多)描写花多的词语有哪些呢?

  (4)“山阴道”在浙江绍兴郊外一带,那里的景色特别优美。

  (5)应接不暇在这篇课文中还包含着观花的人一种怎样的情感呀?(观花的人被眼前的奇丽景色所陶醉,舍不得错过一处景物。)

  师:体会的多好啊!同学们,我们就应该像这样,不仅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读懂文字所蕴藏的情感。

  (6)走过任何一条街……同学们:走过任何一条街,也就是走过这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前都是。走过那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也是。走过每一条街,大家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户前同样是。真是应接不暇呀!

  3、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啊!请你用朗读告诉大家。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的朗读把老师带到这样的境界里(出示德国风光图)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到底是怎样的奇特的民族,创造了这样奇丽的景色?我们下节课又来研究。

  五、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把生字所在的词语抄写两遍,把课文认真读两遍。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听写生字词。

  2、订正(注意对难写字的指导,如“脊”“嫣”“暇”)。

  3、回顾前课:同学们,我们知道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其实德国还有很多让人向往的地方。(出示图片)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座城市因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而举世闻名。这所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早在1935年,二十五岁的季羡林,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当他再次踏上德国这块土地──他的第二故乡,感慨万千,由衷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前节课我们领略了德国奇丽的景色,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品读课文,感悟文章内涵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鲜花给我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颇耐人寻味的是怎样的奇特的民族,创造了这样奇丽的景色?(课件提示)

  (一)感悟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找出文章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出示:家家户户……花的脊梁。

  (1)读了这些句子,哪儿让你感到奇怪?(“脊梁”就是人或动物的脊椎,在身体的背部,而“花的脊梁”就是花的枝干、花的背面,并不美观。种花人自己不能完全看到妩媚动人的花朵,只看到花的脊梁,真让人感到奇怪。“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在我们看来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她却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2)从女房东莞尔一笑中,我们明白了什么?(说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在每一个德国人心里是司空见惯的事。这真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3、“正是这样!”体现一种怎样的境界?(出示句子:每一家都……又看别人的花。)

  (1)如果此刻你走在大街上,看到自己的花被别人欣赏,自己又欣赏别人更多、更美的花。你心中会有什么感觉啊?

  (2)这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付出,共同享受美丽的境界是多么和谐啊!文中哪八个字概括了这境界?(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解释了我为人人。……那么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解释的又是人人为我。

  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现象吗?指名说。(值日、班级图书角、植物角、做手抄报等)

  (二)感悟美丽。

  师:美丽是没有国界的。有了“人人为我”的前提,才有“我为人人”美好境界。季老先生重游德国时,回答迎接他们的主人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想想:什么变化了?唯独什么没有改变?“美丽”指什么?(拓展阅读)

  三、“写一写”回顾全文,(课件65、66)再次体会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推荐季羡林作品:《季羡林文集》、《留德十年》、《病榻杂记》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09-09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0-17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06-24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1-20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精华)09-09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荐)10-17

(实用)《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0-17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精华)09-09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优)11-20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精品【15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