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56至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具准备:方格练习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照片上的.人是谁呀?现在我来拖动鼠标将她放大,看的更清楚,好吗?横拖,有什么感觉?
那怎样放大呢?板书:不变形
2、其实,现实生活中,经常要将图形和物体进行放大或缩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揭题
二、探索放大
1、出示方格图(长4厘米、宽2厘米)
你能将图形放大吗?
要求:
1、大胆尝试,利用方格纸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2、填写表格,观察长和宽的变化?
小组讨论:
1、判断哪些是正确的放大?
2、现在的边与原来的边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个人思考操作——小组交流
2、汇报:2倍是怎么来的?具体说说谁是谁的2倍?
还可以怎么说?引出比
也就是按2:1放大。
3倍?谁能用比来描述下。
出示1.5倍的,你能说说是按几比几放大的?
3、有没有收集到错误的例子?为什么不是正确的放大?
A、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判断是不是正确的放大?
B、长8厘米、宽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判断是不是正确的放大?
试一试:三角形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
三、教学缩小
1、(图片,请问是将图片按几比几缩小的?为什么?
2、练习。练一练
还可以按其它比缩小吗?缩小后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四、比较
1、抢答:哪些比是放大?哪些是缩小?
2、讨论:放大和缩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例题2
五、巩固练习
1、说出生活中放大和缩小的例子?
2、练习九第1题
3、我是小小设计师。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3耀34页例1、例2、“试一试”和随后的“练一练”,完成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缩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性,进一步积累图形运动的经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学习过程中,养成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
尺子、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我们经常需要下载一些图片,下载后的图片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
2、教师演示:将一张长方形照片拖动电脑鼠标后得到四幅不同的照片。
提问:把变化后的图与原图比,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图A、图B会变形?
3、揭题:图A、图B变形了,看起来很奇怪。图C、图D和原图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怎样使它的形状不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研究的新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教师拖动鼠标放大或缩小照片,容易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激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展开研究的欲望。学生在观察动态的画面、变化的图形中,能体会到一张照片将长边拉长会将图形变扁,将宽边拉长图形变瘦,而只有将长边和宽边同时拉长或拉短,图形才不会变形。通过比较辨析,初步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和数学意义上的放大与缩小的区别,为进一步研究图形放大与缩小丰富了感性认识。】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谈话:刚才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视觉判断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不能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是如何放大和缩小的呢?
(一)合作探究图形的放大
1、出示图并提供数据:原图长8cm、宽5cm,放大后长16cm,宽10cm。
2、谈话:老师给了你哪些数据?那我们就从两幅图长的关系和宽的关系入手,好吗?放大后的长与原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你有什么发现?
3、指出: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了原来的2倍,放大后与原来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可以概括成放大后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我们就说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
(看着图指一指,自由读一读。)
4、提问:你是怎样理解对应边长的比是2:1的?2:1前项和后项分别指什么?
追问:要想把一幅图按3:1放大,怎么做?
5、交流:还可以继续把这幅图放大吗?可以按几比几放大?表示什么意思?(板书3:1、4:1……)这些放大的比前项和后项都表示什么?
小结: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了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评析:教师出示原图和放大后的图,先利用给出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长的关系、宽的关系,从“倍”的角度和“比”的角度,描述照片的变化,初步认识了图形放大的含义。接着教师强调了放大后与放大前比,并围绕“对应边长的比”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这也是为今后学习相似图形中相似比的确定做铺垫。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即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还可以继续把这幅图放大吗?可以按几比几放大?”教师在追问中揭示了图形放大的内涵。】
(二)自主探究图形的缩小
1、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按一定的比缩小。如果要把这幅图按1:2的比缩小,长和宽和原来是什么关系呢?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这里的1:2表示了什么?
2、1:2前项和后项分别指什么?
3、还可以继续缩小吗?几比几?(板书:1:3、1:4……)
4、这些缩小的比,前项和后项都表示什么?
【评析:在初步认识图形放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自主学习探究图形的缩小的含义,在比较和交流中,理解了把一个图形按1:2的比缩小,这里的1:2表示缩小后图形与缩小前图形对应边的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积累了图形变换的经验,增强了探究的意识。】
(三)比较辨析图形放大与缩小
1、刚才我们分别把一幅图进行了放大和缩小,请大家分别用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对比,能发现什么?(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2、从数学的角度讲怎样才能做到不变形。(指定的比)
3、小组讨论:比较放大的比和缩小的比,你有什么发现?如果1:1是什么意思?
教师强调:放大的比和缩小的比相同点是对应边长度比相等;都是大小变了,形状没变;前项都表示变化后,后项都表示原来。不同点是放大的比比值大于1,缩小的比比值小于1。
【评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了两个比的前项都表示变化后图形的长度,后项都表示变化前图形的长度,从而形成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正确概念,必须是每一条边的长度都按照相同的比变化,且形状不变。初步掌握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本质特征,即只改变图形的大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帮助学生理解了数学意义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4、练一练。
(1)你能一眼看出几号是1号放大得到的?几号是1号缩小得到的图形吗?
(2)为什么于号、榆号不是?
(3)是按怎样的比放大和缩小的呢?要想正确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养成好习惯:数学离不开数。数、标、算)
小结:放大后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是相等的,同样缩小后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也是相等的。也就是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没有变。
三、操作实践,内化新知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变化规律已经很清楚了,现在让我们运用刚才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独立完成例2的绘图。
(一)教学出示例2。
1、提问:按3:1的比放大表示什么意思,1:2呢?
2、你能带上刚才的好习惯去完成吗?同学们按要求独自画在方格图中。
3、反馈:让学生相互评价,并交流画法。
4、讨论:观察并比较上面的三个长方形,你有什么发现?
5、指出:放大后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是相等的,同样缩小后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也是相等的。也就是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没有变。
【评析:在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后,放手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按照指定的比放大和缩小,并组织交流汇报,自主归纳和总结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让学生在学思结合、手脑结合、说学结合中,深刻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提升了学习品质,促进了思维发展。】
(二)完成练习六第2题。
1、你能快速完成这题吗?完成后和大屏幕对答案。
2、观察正方形是怎样放大的?边长比是2:1,猜一猜放大后周长、面积和原来比是几比几呢?
3、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比一比放大后的周长、面积与放大前的周长、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三)试一试:按2:1的比画出直角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1、你会把一个三角形放大吗?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完成“试一试”吗?(独立完成)
2、你是怎样算的?把你的思考过程和大家分享一下。
3、为什么只算直角边就行了?斜边是不是原来的2倍?(量一量,验证)
小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对应的每一条边的比是相同的。同样,如果图形对应的每一条边的比是相同的,图形不是放大就是缩小。
四、拓展延伸,巩固内化
1、独立完成“练一练”。
交流:你是怎样画的?都是这样考虑的吗?为什么从直角边入手?缩小后的斜边也是缩小前斜边的2倍吗?请同学们去量一量。
追问:为什么缩小后的斜边也是缩小前斜边的一半;通过对三角形的放大,你又有什么发现?
2、把下列平行四边形按2:1放大。
【评析: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思考,感悟知识的生成和变化。学生已经掌握了根据指定的比将一个长方形放大或缩小的操作技能,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将操作的对象从长方形拓展到其他平面图形,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画法。在交流环节中引导学生测量变化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并与原来的三角形的斜边相比较,发现斜边也是按相同的比缩小的,并由此类推到平行四边形按相同的比放大,两个平行四边形虽然底和高相等,但斜边的长度不等,画法也是不一样的。在自由交流中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让学生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灵活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生活中的应用。
(1)刚才研究了放大、缩小,生活中的例子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运用。如教师外出旅游时拍下的景点照片、北京世界公园里著名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图片;再如复印文件、房地产沙盘模型、放大镜、显微镜等的功能。
3、梳理:你对放大和缩小有了怎样的认识?还有什么疑惑?
【评析: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旨在把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明白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感受“相似形”的实际意义,深刻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学会“数学地思考”。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感受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3
设计说明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应用价值。
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具体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真切感受到图形放大和缩小知识的应用价值,无论是照相或用放大镜看书,还是用投影仪放大图表等,都应用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知识。
2、在观察、操作中明确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和特征。
本设计结合教材情境,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和特征,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图形变大或变小了,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卡片
学生准备直尺方格纸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观察、感受。
①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卡片。
师:卡片上写的是什么?
(因为卡片上的字较小,所以学生看不清,回答不出卡片上写的是什么)
②把卡片放到投影仪上,调整缩放键,把卡片上的字逐渐放大。再次提问:卡片上写的是什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2)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卡片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能看清了?
(因为字被放大了)
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过渡。
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用到了图形的放大?有用到图形缩小的时候吗?
预设
生1:用放大镜看书用到了图形的放大。
生2:用投影仪放大图表用到了图形的放大。
生3:在给人或景物、事物照相的时候用到了图形的缩小。
(2)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真实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情境,激起学生从数学角度探究放大和缩小现象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探究新知
图形放大的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4页上面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4∶1。六年级兴趣小组准备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按相同的比放大,该如何设计呢?
学生与同伴交流后汇报。
预设
生1:我们班教室的高是3m,“巨人”教室的高是它的4倍,应该是12m。
生2:“巨人”用的课桌长与我们用的课桌长的比是4∶1。我们用的课桌长是1m,宽是0.6m,那么“巨人”用的课桌长应该是4m,宽应该是2.4m。
(2)课件出示教材24页方格图。
如果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
生1: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图中的长方形的长占5个格,宽占3个格,我们把它的长和宽分别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样“巨人”教室的长占5×4=20(个)格,宽占3×4=12(个)格。
生2:我们组的结论是图中长和宽的比与实际求出的长和宽的比相等。
生3:我们的想法和他们的想法一样。我们还总结出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时,要使放大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
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师巡视并对学生进行指导。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4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教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3分)
1.课件出示主题图。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生:…
通过谈话,引入课题:图形放大与缩小
2.出示学习目标
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二)自主学习(10分)
1.课件出示例4:
思考: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如何按2:1放大图形?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动手画一画。
﹙2﹚汇报展示:先让生说一说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并说出是怎样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的?边展示边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说一说为什么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两倍,连接两个端点后斜边也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可采用什么方法验证?
生:量一量
﹙3﹚共同小结:将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只需把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即可,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2.延伸: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着画一画。﹙方法同上﹚
3.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课件出示:原图→放大后的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交流后汇报。
师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三)合作交流(10分)
先独立完成下面各题,再进行小组交流(c2展示)
1.比例尺1:2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这是把原来的图形()倍。
2.比例尺200:1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这是把原来的图形()倍。
3.按1:3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四)质疑探究(5分)
什么样的比是放大?什么样的比是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五)总结检测(12分)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你表现如何?你有什么体会?
2、检测
第60页做一做
第63页第1题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1放大就是把各边放大原来的2倍
1:3缩小就是各边是原来的1/3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的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
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演示讲解。
教具准备:
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很小的相片,在进行放大和缩小的变化,体会放大与缩小。
2、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出示课文插图)
问: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3、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借助很小的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注意。再通过演示放大与缩小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放大与缩小的作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运用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知识,领悟“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欣然的去探索新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下面就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
1、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
3、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三、出示自学指导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自学课本57~58页,一边自学一边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并且在你的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相应的图形,时间6分钟。
1、2:1是什么意思?
2、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
3、三角形两条直角边扩大到原来的2倍后,斜边是否也扩大的原来的2倍呢?你能验证吗?
4、1:3是什么意思?请试着在方格纸上将刚才放大后的三个图形再按1:3画在方格纸上。
5、将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后,新图与原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
四、学生先学
1、学生自学课本。
2、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师巡视,发现问题。
五、后教
1、将学生所画图拿到前面展示。
(1)学生介绍2:1的意思。
【设计意图】2:1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只有明确了比的含义,学生才能知道把图形的各边扩大多少倍,为以下的画图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2)学生介绍三个图形的画法,并由生生之间纠正错误。
(3)展示学生的作品。
(4)验证: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
可以通过实验(如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画三角形是难点,让学生清楚要把三角形放大,就首先把三角形底和高放大,再把斜边连起来就行。
2、学生介绍1:3的意思。
使学生明确按1:3缩小就是各边长度缩小到原来的1/3,并展示学生的作品。
3、讨论
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①分小组讨论、交流。
②汇报讨论结果。
结论: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样。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放大的数学含义,借助迁移,让学生自己理解1:3缩小的含义,放手让学生根据自身对图形缩小的理解对原图进行操作。通过观察三组图形让学生发现特点。
4、总结画图方法:一看、二算、三画。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让学生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纳,并能更好地把它运用在练习当中。
五、当堂训练:监测习题
六、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1就是将图形各边扩大到原来的2倍
1:3就是将图形各边长度缩小到原来的1/3
特点:图形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重点
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
方格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课前口算。
二、设情境、导新课。
(1)放大现象。
老师前几天拍了几张照片,拿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出示缩小后的图片)
师:能看清吗?太小了看不清怎么办呢?(生:用鼠标拖拉放大图片。)
师把图片慢慢放大,放大到原来的3倍。
师:现在能看清楚了吗?是什么?漂亮吗?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很小,我们要看清楚它们就要通过什么办法呢?(板书:放大。)
(2)缩小现象。
师:还想看照片吗?(出示一张放大得看不清的相片)
师:看得清吗?怎么办?
2.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这里有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格?
师: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同桌互相说说。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教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说明。
师: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作品,让一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思路。
(2)如果换成长方形和三角形,你们有信心吗?
①出示图形。
师:长方形可以怎样按2∶1放大?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能直接数出多少格吗?怎么办?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方法:把两条直角边放大2倍。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一画吧。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师:刚才,在画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我们只扩大了两条直角边,斜边是否也变为了原来的2倍?谁来验证一下?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
请一生上台用尺子量一量的方法验证,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
(3)讨论。(出示放大前和放大后的三组图形。)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汇报结论。
师小结:一个图形按2∶1放大后,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3.练一练。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1)在画图前,你有什么疑问或要注意的地方向老师提出吗?
有学生可能提出: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
师:其他同学知道吗?请大家同桌互相商量一下应该怎样画。
提问一生,明确画法。
(2)学生画图,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3)想一想:缩小后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想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4.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出: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同学们有收获吗?学会了什么?
2.你觉得今天我们班里谁表现得最好?XX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四、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本章节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以及掌握的有关几何内容,从相似多边形入手,通过将一个图形放大与缩小,引出位似图形及其简单特性,将图形的相似、位似与已经学习图形和坐标、简单作图等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相似、位似的应用价值和丰富的内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位似图形的画法。
学生分析
八年级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观察、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因而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与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具有挑战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实际,无形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设计理念
建立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师生交流的互动、互学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进程,关注个体差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挥,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制作课件、操作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动脑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进而达到“我要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并且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以积极进取的思想探究数学学科知识,体会本节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教学资源
1、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若干种相似图形的硬纸图板;
3、两付三角板,若干磁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操作引入
1、展示课件:两组图片,一是万里长城雄伟壮丽的画面,二是神舟飞船首飞成功的邮票,演示两组图片的缩放过程。
(回顾相似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新课引入进行铺垫,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2、操作实验:指导全班同学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每位同学拿出自备的两个相似图形纸片,位置任意摆放,连接对应点,观察对应点的连线是否经过一点。同时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前台选取不同类型的相似图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进行演示,供班级同学参考并猜想。
3、放映中国著名球星姚明扣篮雄姿的一组缩放照片,突出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与学生的实验形成对比,引出课题。
板书:§4.9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自主活动实践感知
1、建构新知: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
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2、让学生进一步操作,亲身感受位似图形与相似图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得出如下结论:
位似图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图形,而相似图形未必都能构成位似关系。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思考,感悟知识的生成和变化)
3、认一认:
见课本P136页图4—28(1)、(2)、(3)辨认位似图形,并指认位似中心。
(从正反两个方面强化学生对位似图形的认识)
4、练一练: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全等;
B。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不一定相似;
C。两个图形如果是相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位似;
D。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相似。
例2下列每组图中的两个多边形,是位似图形的是()
例3下列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FGD是位似图形,它们的位似中心是()
A。点EB。点FC。点GD。点D
例4已知上图中,AE∶ED=3∶2,则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D的位似比为()
A。3∶2B。2∶3C。5∶2D。5∶3
(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新知)
三、合作探究明确强化
1、量一量:
度量课本P136页图(1)(3)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经过猜想,讨论,归纳得出位似图形的性质:
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制作的课件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位似图形的性质。
2、想一想:
本章已学过哪几种放大图形的方法?
(让学生思考、交流,加深对前后知识的理解,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归纳:直角坐标系放大图形法;橡皮筋放大图形法。它们都属于位似图形的作法。
(使用数学软件“Z+Z”,演示利用橡皮筋法放大图形,动态直观,清晰明了,进一步验证它属于位似图形的作法)
3、做一做:
按如下方法可以将△ABC的三边缩小为原来的一半:
如图,任取一点O,连接AO,BO,CO,并取它们的中点D,E,F。△DEF的三边就是△ABC相应三边的一半。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亲自试一试;
(2)如果在射线AO,BO,CO上分别取点D,E,F,使DO=2OA,EO=2OB,FO=2OC,那么结果又会怎样?
(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巩固练习归纳小结
1、试一试:
已知五边形ABCDE,作出一个五边形A’B’C’D’E’,使新五边形A’B’C’D’E’与原五边形ABCDE对应线段的比为1∶2。
学生利用“Z+Z”数学软件现场作图,可以演示出:
⑴位似五边形在位似中心的同侧;
⑵位似五边形在位似中心的两侧;
⑶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内部;
⑷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一条边上;
⑸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一个顶点上;
(让学生利用“Z+Z”数学软件现场作图,不仅快速准确,而且可以任意拖动位似中心,构造不同位置与不同形式的位似五边形。形式新、变化多、课堂效果好。切身感受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探索数学奥妙的魅力)
2、课堂小结:
(1)畅谈这节课你的收获与感受。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2)总结:位似图形的概念、性质、应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归纳、整理、表达的能力)
3、实际应用:位似图形在家庭装潢设计上的运用。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P56-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难点: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教学准备】
方格纸、直尺、铅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问: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请你们在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平面图形;
2、请学生再在同一张方格纸上画一个它(刚才画的平面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图;
3、展示学生杰作;
4、揭示课题。
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有什么特点,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出示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尽量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究。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做一回知识的发现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师生互动、得出规律
1、课件出示一张照片,先不规律的放大,问学生有什么变化?
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画法及教师课件的演示,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图1与原图相比,只是长变了,宽没有变,图中的人变得又矮又胖。
生2:图2与原图相比,只是宽变了,长没有变,图中的人变得又高又瘦。
生3:图3与原图相比,长和宽都变大了,但形状没变。
师:长和宽都变大了,但形状不变,这种现象在数学中称之为放大。
(设计意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现实生活中图形的放大与数学领域中图形的放大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原图的基础上出示了三幅变大后的图,分别是长变宽不变、宽变长不变、长和宽都按一定的`比变化,提出“和原图相比你觉得有什么变化?”很自然地从我们生活中通常所说的“放大”过渡到数学中图形的放大,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并结合平面图形的特点展开比较,揭示图形放大的数学本质,初步感悟图形缩放的基本特征:大小变化而形状不变。)
三、尝试练习、加深理解
1、理解含义,操作实践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下面请看大屏幕,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如果我们要按2:1来放大这个图形。请大家想一想:
①、这个“2:1”是什么意思,你又是怎么理解“2:1”的?
②、“2:1”就是表示把一个图形放大到原来的2倍。请大家想一想,应该怎样来画呢?
③、回答得非常好,那就请同学们来帮助老师把这个正方形在方格纸上按2:1放大。
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在实物台上边演示边说说作图理由,课件演示作图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图形放大的数学含义,借助迁移,对于图形的放大或多或少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因此,利用屏幕中的一个正方形较图,放手让学生根据自身对图形放大的理解对原图进行操作,指名学生上实物展台操作后教师计算机演示,帮助学生检验对图形放大的理解是否正确。再通过屏幕中的两幅图:原图、放大后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仔细观察屏幕上的每个正方形的长和宽,你有什么发现?”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的各部分按指定的比发生变化,而且这个比是不变的;变化前后的图形大小变了,但形状不变,加深学生对图形放大的理解,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2、尝试练习,加深理解
同学们画得真棒,如果我们把这个正方形换成长方形或三个形,你们有信心完成吗?(屏幕出示长方形和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在实物台上边演示边说说作图理由,课件演示作图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根据指定的比将一个正方形放大的操作技能,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将操作的对象从正方形拓展到其他平面图形,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画法。在交流环节中引导学生观察变化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并与原来的三角形斜边相比较,发现斜边也是按相同的比缩放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图形放大的理解。)
四、拓展应用、完善认知
师:把图形放大我们已经掌握了,下面我们该研究什么了?
生:缩小。
师:对,如果我们要把我们刚才放大后的图形按1:3画出来,图形会发生什么变化?
师:“1:3”你是怎样理解的?交流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在实物台上边演示边说说作图理由,课件演示作图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画图形的放大图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从画车图形的放大图转移到画图形的缩小图上,再一次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乐于合作,勇于探索,避免了常规课的枯燥乏味。)
五、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你对它有兴趣吗?自我感觉掌握得怎么样?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总结再次对知识进行梳理,对于知识经验相对贫乏、思维相对较弱的学生辨析异同,从而认识并理解知识的本质。同时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找一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助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亲近数学,体会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只是大小变了,而形状不变。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06-07
《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07-20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06-07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06-08
《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优秀]09-03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07-12
《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荐)09-24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0-13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08-22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