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学弈》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语文《学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语文《学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读通、读懂故事内容。
2、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道理,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道理。
难点:“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个句子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话揭题,解题质疑
1、师:同学们,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粹,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将再次来品读其中的一则《学弈》。
2、师:知道题目的意思吗?(学习下棋。)知道学下什么棋?
一起把课题读一读。
3、师: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交流板书:谁向谁学?(或为什么学?)怎么学?学的结果?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师:(出示:全文)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看你能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遇到读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借助注释)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这是学习文言文一种常用的方法。如果结合注释,还弄不懂的怎么办?(可以做上记号,请教前后左右同学互相合作着解决)再不行,举手请老师帮助。
2、学生自读(5分)
3、交流:根据大家提的三个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读懂些什么?
(预设:生:有两个人拜弈秋为师学习下棋。一个人学得非常认真,一个人虽然在听,心里却想着要把天鹅射下来,结果两个人学得不一样。或,结果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指名2个学生讲讲。)
4、用自己的话,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师:看来,同学们基本能把的大意读懂了,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
5、读通句子。指名读,点评,正音。齐读。
(在点评过程中,随机解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
三、抓住重点,设疑学文。
1、理解“为是其智弗若与?”
师:刚才咱们借助注释,读懂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大家找找文中也有一个问题,怎么问的?
(出示:为是其智弗若与?)
结合注释,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板书:智力?指名读这句话,读出问的语气。
2、理解“曰:非然也。”
师:对这个问题文中也有回答,怎么答的?(出示:曰:非然也。)
分组读读一问一答句。
师: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习结果的不同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建议: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在书上划一划,注一注,留下思考的痕迹。
四、创设情境,读文悟理
1、学生自由读文。
2、交流:
(预设:生:我觉得是两个人的学习态度不同,所以学习的结果也不同。)
师:请你用文中的话来证明你的观点。(出示相关语句)
3、教师随机板书:专心致志, 思援弓缴
4、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两个人不同的表现。
5、创设情境,读文悟理
(1)师:现在,让我们透过这些古文,来到当年弈秋诲二人弈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前看到的学弈的情景。(出示课文插图)
学生自由练说。
指名说。(学生可能会说,一个学生学棋非常认真,他一手托着下巴,目不转睛地盯着棋盘,一心想着该如何下这一招。也有可能正在思考着弈秋刚才教过的方法。而一个学生虽然人坐在那儿,可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根本不看棋盘,也没把弈秋的教导牢记在心。他可能在想,有天鹅飞过来了,拉开弓箭把天鹅给射死。……)
(2)师: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而却用了34个字,精练的语言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两个人学弈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谁再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好!
学生赏读,把握重音,读出自己的感受。
(3)难怪结果会是:出示句子: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出示句子填空:虽然,( )与(前一个人)一起学棋,结果却是( )不如( )。
师:结合这个句子的意思,你能把下面这个句子说完整吗?
(4)假设你就是弈秋,面对这两个学生,会作出怎样的评价呢?
学生自由表达。
6、连起来读读2、3两句话,读出自己对这两个人的态度。
师:看来,这真的不是智力的问题,而是态度的问题。(板书:态度)
难怪最后写道:引导学生再次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7、回归整体,配乐朗读全文。
师:读着读着,你是否想到了自己学习时的情景?你属于前者,还是后者?读着读着,你是否想到了其实在我们的身边,类似“学弈”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指名自由说说。
师:那就让我们也此为戒,时刻提醒自己,用心学习,用心做事。让我们再次诵读全文。
五、传承文化,拓展积累。
1、赏析文言文的特色
师:备课的时候,老师数了数全文的字数,作者只用了寥寥70个字,就把学下围棋这件事写得完完整整,明明白白,还把两个性格不同的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更是让每个读完这篇的人悟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学习或做事都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这就是文言文的高深之处,这种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与传承。这也是作者的高深之处,这种简洁明了、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也值得我们模仿和学习。
2、走进孟子
师:知道《学弈》的作者是谁吗?孟子
简单拓展孟子的生平,以及留下的至理名言。
(出示:孟子,名轲,字子舆或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对后世影响很大。《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师:除了我们今天学的这则文言文之外,孟子还留下不少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至今广为流传。
出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去找些孟子的名句、名篇品读赏析,不仅能提升你的文学修养,更能告诉你为人处事的道理。
六年级语文《学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背诵课文。
2、 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能从课文中领悟到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 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一、导入新课
配着优美的古筝曲,老师动情的讲述:
同学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言就像一艘大船,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与现在的白话文相比,文言好比是根,白话是枝叶,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想认识、了解文言文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一文。(板书课题)课文讲的是两千多年前两个小孩儿学下棋的事。文言文中是怎么来描述这个故事的,大家想知道吗?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自读课文。请你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把每一句话读通顺。把不好读的字词和句子标出来,可以出声读,可以默读,边读边圈圈画画。
2、检查自读情况。
a指名读
b第一次读文言文你有什么感受?
3、师配乐范背课文。
4、与学生交流读书感受。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5、学生再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6、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7、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把全文的意思说一说。
3、看着插图说说文章的意思。
4、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5、提示文中“之”的用法。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六年级语文《学弈》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明课文的内容。
3、能联系实际,说明学习课文的体会。
二、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对照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投影片)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下,这些警句有
什么特点?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
的书面语体,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4、介绍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
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涵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正确断句,读出抑扬顿挫的语气。
2、师领读,让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
3、学生自由练读。
4、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5、小组讨论交流。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
句对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联系前后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句子的意思
①使弈秋悔二人弈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
③为是其智弗若与?
5、说说全文的意思
①同桌互说②指名说
四、课堂小结
1、指导朗读
2、学生质疑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想一想,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抄写生字词
附:板书设计:
学弈
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学一人专心致志
弈一人以为鸿鹄将至
专心致志才能学到本领
六年级语文《学弈》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明白文言文中蕴含的道理。
2、指导学生诵读古文,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语感。
3、背诵文言文
教学重点:
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明白文言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语感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
师:各位同学,今天咱们共同探索一篇古文,其题为《学弈》。“弈”字是个生僻字,让我们一同来书写,它的结构类似“人云亦云”的“亦”,下方的部分需注意,撇与竖画都要向上延伸。
师:齐读课题。课文我们预习过没有?你知道学弈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师:弈,其原始含义是指进行围棋游戏,现今在语境中被用作动词,意味着参与下围棋活动。让我们再次清晰地朗读这个标题——学弈。
二、初步感知,读通古文
师:同学们,请翻开课本,自行尝试朗读一段古文,努力做到准确发音,顺畅诵读句子。我将这段内容以相似但原创的方式呈现如下:同学们,请将课本打开,自主尝试阅读一篇古文,力求读音清晰无误,句意流畅自然。
师:学生们在阅读时的神态着实专心致志!能否准确地念出古文里的字音呢?不妨先不要急于自夸,让老师先来检验一番吧。
(出示鸿鹄)谁会读?(出示拼音),跟他一起读。
展示“箭袋”,这个词汇怎么读?你知道这里的“袋”字读作什么音吗?没错,它在这里读作“dai”音(出示字音)。让我们一起念一遍:“箭袋”。现在,尝试将这两个词汇连贯地读出来:“箭袋”。
师:文章中的障碍已被清除,现在有谁愿意朗读这篇古文呢?其余的同学可以默默地跟随他一起诵读,留意他与自己读出的不同之处。
(学生 评价 )
师:读古文讲究的是一种韵味。古时候的人读书一卷在握,摇头晃脑,很是儒雅。听老师读。(配乐范读)
师:嗯,您是否察觉到我们在朗读古文时的一些差异呢?(确实,在诵读古文时,应适当放慢语速,并且注意节奏感,这就是我们要做到的。现在,请两位同学再各自尝试朗读一遍。)
师:同桌两个人之间互相读一读
三、理解古文,读深古文
师:目睹同学们沉浸于古文的诵读,摇头晃脑间流露出浓厚的兴趣,连老师都舍不得打断这份专注。然而,仅仅停留在朗读的层面上还远远不够,要使古文的阅读达到更高的境界,还需深入理解其内涵。为此,让我们先聚焦于第一句(展示句子)。
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你用什么方法读懂的?(译文)
师:译文是理解古文的一根很好的小拐棍儿。当我们读古文读不懂的时候就可以看译文。
弈秋,在全境之内,他是技艺最为精湛的围棋高手,无出其右。仅此一句便能彰显其棋艺的卓越非凡。试想,这朗读之中是否能传递出那份超凡的技艺,让人仿佛置身棋局之间,感受那流转于黑白之间的智慧与深邃?请同学们尝试着以饱满的情感去演绎这份独特之处,让每一个音节都饱含对棋艺的敬仰与赞叹。你们的'朗读,便是对这份高超技艺最生动的诠释。
来,你来读。你读。你读。
(韵味十足)
我们一起读
在先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多种解析古文的方法。除了查阅字典、向老师请教和与同学讨论外,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反复诵读也是极有效的策略。举例而言,理解“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一句子时,“通国”意味着“全国”,而“善”在这里指的是“擅长”。综合这些关键词,我们能推断出这句话的大意是“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确实,一旦抓住关键术语的含义,并将其与整体语境相结合,我们便能较为容易地解读古文的深层意义。
师:明白你的要求了,接下来我会尝试运用先前学到的方法来解读一段古文,并在不理解的地方标记疑问。请提供我需要解读的古文段落。
师:老师注意到许多同学们手中都拿着一些疑问标记。这样安排如何?先让前后左右四位同学互相讨论,尝试解答你们的困惑。若这些讨论仍旧无法解决问题,咱们稍后再集体探讨。
师:同学们讨论得可真热烈!还有哪些疑惑没有解决?
预设:(生拿出一只鸿鹄)谁知道这是什么?你是怎么辨识出它的?(看来,要想真正运用好翻译这根小工具,并不容易,有时候还得对照原文逐字理解。)请将上面这段内容改写为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新内容,只进行修改,不增加信息或给出答案;保留引用内容和中文固定用法。
(学生递上了一根精致的弓箭)教师敏锐地接过并询问道:“大家能认出这是什么吗?能准确理解其含义的人,你们真是了不起!请问你是如何得知的呢?这根小弓箭确实是个好助手。如果有人感到困惑,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中已较少使用,对于这类词汇,我们通常会借助参考书籍来解答。这是我在查找时找到的相关信息(展示资料)。弓箭在这里指的是传统的射箭工具,那么,如果我提出一个更复杂的词汇——援弓箭,你们能推测出它的含义吗?”这段修改后的内容保持了原内容的核心信息和逻辑结构,同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确保语言流畅和自然。
师:还有没有不明白的
问题?
师:现在,请大家将目光投向大屏幕。谁能凭借内心的理解,无需借助翻译,精确解读古文的深层意义?我们将按顺序进行,每读完一句古文,紧接着阐述一句对应的现代解释。请大家仔细聆听,对比自己的理解与之是否一致。
师:同学们,古文的意思你们也都读懂了吗?那谁愿意把这篇古文从头到尾再来读一读?(2生读)
师:在同一位大师的指导下,两位学生学习围棋的成果却迥异,这究竟是因为他们的智力有高下之分吗?(师生讨论)
师:那是为什么?
出示句子:使弈秋……弗若之矣
你认为是这个原因。我再找同学来问问。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是何原因?(2生答)
师: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原因不是智力存在差别,而是学习态度存在差别啊!
(出示幻灯片)第一个人上课专心致志(板书)听讲,他这样认真学习,最终肯定会---(板书:学有所获);另一个人“上课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他这样一种听课的状态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那就是----(板书:三心二意)他用这样一种态度来学习下棋,想想结果会怎样?(板书:学无所获)
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流传着一则寓意深刻的寓言。它讲述了一只勤劳的蚂蚁和一只懒惰的蝉之间的故事。夏天,蝉整日悠哉游哉地在树梢唱歌,而蚂蚁则忙碌地在地下挖掘巢穴,并储备过冬的食物。当严冬来临,蝉饥寒交迫,四处求食,而蚂蚁则安然度冬,因为它们早有准备。这个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朴素但重要的道理:勤劳与规划可以确保未来的安全与舒适,而懒散与无准备则可能导致困境与痛苦。---通过这个改编版的故事,我们同样能够领悟到同样的道理——勤劳与规划的重要性。
师:对,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专心致志,如果三心二意,那就将一事无成,学无所获。
师:同学们,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体会?(交流)
师:同学们,这篇古文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能不能当堂背过?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配乐)
四、作业:
小组同学间表演一下这个寓言小故事。
板书:
学奕
专心致志学有所成
三心二意学无所获
【六年级语文《学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学弈》教学设计01-24
《学弈》教学设计05-31
学弈教学设计08-11
《学弈》教学设计08-16
学弈教学设计05-31
《学弈》教学设计[经典]11-09
六年级语文《学弈》教学设计04-04
《学弈》教学设计优秀10-28
《学弈》的教学设计优秀09-02
[必备]《学弈》教学设计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