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信息化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09 11:32:3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信息化教学设计(12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信息化教学设计(12篇)

  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1

  通过任课教授短暂十天的认真讲解,使我对教学设计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等相关知识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其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中心词是教学,信息化是定语,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更好的教学。

  信息化教学模式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信息化教学的特点,才能胜任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点:首先,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注意信息资源的选择,如网站、多媒体资源库、课件等等;其次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利用。再次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是由“教”转变为“学”。最后是关注评价方式,及时评价可以有效获得教学成果,鼓励比打击更有成效。

  以上便是我学习这门课的心得与体会,时间虽短,但老师却解决了我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感谢老师和学员的关怀,谢谢!愿大家一切安好!

  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2

  一、学习任务概述

  二、学习对象特征分析

  (一)教学对象

  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但是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是会有困难。

  (二)教学背景

  本课是初中三年级的一堂化学基础知识课,本节课主要是学习有关化合价的一些知识,根据幻灯片展示出的一系列上节课学习的化学式的实例,提出化合价的概念,总结化合价的规律。

  (三)知识基础

  本节课是主要介绍一个化学基础概念,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式之后,通过具体实例来学习化合价的概念,并通过练习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总结出化合价的规律。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重要性质,这种性质只有跟其他元素相化合时才表现出来。就是说,当元素以游离态存在时,即没有跟其他元素相互结合成化合物时,该元素是不表现其化合价的,因此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四)能力基础

  1. 学生思维活跃,不怕困难,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先要自己思考一下,如果不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去请教别人。

  2. 在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下,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五)学习风格分析

  1.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感,并积极去探索新事物,发现新现象。 2. 和别人的比较,得出强有力的结论有强烈的争强好胜心,推动学习。3. 想得到老师的好评,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六)情感态度

  1. 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学的趣味性,并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化学基础

  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出合理的解释。

  2. 学生要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去了解更多的新知识。

  三、学习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化合价的本质;

  2、让学生掌握化合价中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熟记一些常见的化合价,并学会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价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来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整理、寻找规律的学习能力,并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在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

  2、渗透组成定律的基本思想;

  3、形成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4、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四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本单元基本概念比较集中,这些概念是初中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念, 所以,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本单元课题四中的内容化合价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新教材对化合价这一部分内容不要求认识化合价的定义,不要求认识化合物中化合价的数目和正负是根据什么得到的。这部分知识点和旧教材相比理解的'程度变了。只可以简单的

  知道离子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是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而共价化合物只能一字不提。所以化合价这部分内容只能要求学生知道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在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在化合物里,元素的化合价只能靠记忆解决。建议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熟记几种元素如:氢、氧、钠、钾、镁、铝、铁、硫、氯等的化合价和常见的变价。这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让他们一下子熟记表列所有元素的全部化合价。应该通过实际运用在不断练习中达到熟记的程度。对于那些短期内背熟而长期不用的元素的化合价,到用时可能又记不清了;相反,通过练习抓住化合价、化学式的相关联系和初中化学里最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便可很快地推算出一些未知元素在给定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根据已知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它们的组成物质的化学式,或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判断出各组成元素的化合价。这实际是让学生通过关于化合价的命题进行练习。以熟练掌握相关化学用语的一种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次飞跃。对于根据化合价写化合物化学式的解题,课文给出的比较清晰,明了解题步骤、方法。所以课堂教学应以讲练结合、练习为主的方式进行。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2、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

  (二)教学难点

  1、化合价概念的建立和形成; 2、使用化合价规则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六、评价量规

  七、学习资源与环境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使学习的观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学习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丰富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从网络上下载图片及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八、问题情景创设

  在复习化学式及周围数字的含义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化学式中的这些数字是由什么决定的?引出本节的主题:化合价。通过举例分析化合价和化学式。通过举例分析硫化氢的形成过程,了解化合价的实质。

  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颐和园》是第七册第五组教材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揣摩作者的叙述顺序,表达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河山的壮美秀丽。结合单元训练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训练点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叙述顺序,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的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感悟颐和园的美景,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哪呢?

  2、学生自由分说。

  3、当提到北京时,师适时引入对颐和园的介绍。

  那可是个美丽的地方。它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建的皇家园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片有关颐和园的文章。(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写法,齐读课题。

  4、师:老师找了一段有关颐和园的风光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颐和园的风光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生欣赏完颐和园的风光片,谈谈感受。

  2、师:写颐和园的'文章更美呢!我们赶紧打开课本第18课读一读吧!注意,在读之前,老师先提两点要求:(1)、要读准字音。(2)、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3、生自由读课文。

  4、分段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师随机指导字词的音形意。例如:

  1栽是平舌音,它还有两个形近字:载、裁。让学生读一读,并分别组词。

  2、强调“几乎”中“几”的读音,并提醒它是多音字。

  3、理解“远眺”一词。

  4课件出示本课需要掌握的词语,找生读,再齐读,理解“朱红”。

  5、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师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6、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师课件出示这些句子,生齐读这些重点句子。

  7、生根据板书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说说作者游览的顺序。

  三、精读感悟,进一步感受颐和园的美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读一读,并勾画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再多读几遍。

  (一)感受长廊的特点

  1、喜欢长廊的同学读描写长廊的段落,其它学生听他是否读出长廊的特点。

  2、强调为了体现长廊“长”的特点,写长廊的这些数字应该重读,并指导朗读。

  3品析这位同学读书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长廊“长、美”特点。

  (二)感受万寿山的特点

  1、找生朗读这一段。并随机理解“耸立” 2重点品读赏析:

  出示句子:

  1、(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2)树丛掩映着琉璃瓦屋顶和宫墙。

  2、(1)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2)昆明湖又静又绿。

  (1)生自由读句子,并小组讨论哪句好,为什么。 (2)交流感受。

  生交流第一组体会:第一句好,因为第二句把表示颜色的词语去掉了,就体现不出色彩美了。 生交流第二组体会:第二句好,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昆明湖到底有多静,到底有多绿。

  让学生仿照这句话利用“像”说句话。 (3)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这两个好句子。

  3、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1)四人小组讨论“滑”的精妙之处:

  这儿用了一个“滑”字,是不是用错了,能改用“划”字吗?

  四人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这个“滑”字没用错,这个滑字一般都用在很光滑的平面上滑过,像滑冰呀,滑雪呀,在这里用这个滑字,可以更体现出昆明湖很静。 (2)感情朗读,感受远处昆明湖梦幻般的仙境。

  (三)感受十七孔桥的特点

  1、生自由朗读

  2生看着画面,配乐介绍十七孔桥。

  3、再展开想象,利用“有的”句式说说小狮子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其实颐和园的美景还有很多,比如说玉带桥、智慧海,正如书中所说“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细细游赏”,要游赏就需要导游,下节课我们就学做小导游,把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介绍给大家,课下的时候,同学们收集一下颐和园的其他资料。

  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4

  一、作品光盘

  1.参赛选手作品登记表

  2.教学设计方案

  3.教学课件

  4.现场说课课件

  二、 纸质材料

  1.参赛选手、作品登记表

  2.教学设计方案 可以个人或团体名义报名

  20xx年广西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参赛作品推荐表

  组别:□中职组 □高职高专组 学校名称:

  20xx年广西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作品汇总表

  组别:□中专组 □高职高专组 单位名称:

  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这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篇散文,信息化教学方案 语文。写了机场女服务员向一位失败的运动员献花的故事,说明了鲜花不仅可以献给英雄和胜利者,更可以给失败者以鼓励。同时渗透着思想上的教育,告诉我们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如何对待胜利者和失败者。

  学情分析

  对于文章中那样意义重大的胜利或者失败,学生没有经历过,也很难体会主人公胜利和失败时不同的心境。但在日常的平凡小事中,学生都有过胜利和失败的体验,因此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读懂课文,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

  3、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有什么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插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女服务员说的话,体会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

  教学准备

  教师:将重点语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刘翔2004雅典奥运会领奖和2008北京奥运会失意退场视频、《真心英雄》mp3、有关成功和失败名言警句网址)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整理有关失败的古今名言名句,规划方案《信息化教学方案 语文》。

  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献花是很经常的事。大家想想,一般在什么情况下给人献花呢?你在什么情况下接受过别人赠送的鲜花呢?(学生自由交流)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叫作《献你一束花》。(板书课题)

  2.在课文的结尾,有一个反问句,大家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鲜花理应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会献给她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谁能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看看它要表达什么意思?(鲜花理应献给凯旋的英雄,而不是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学生进行简短的自由讨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刚才同学们对鲜花到底送给谁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说的.。

  提出读书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想办法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可以和身边的同学合作。

  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课件出示,随机抽学生认读。)

  3.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服务员为什么要给这个失败的运动员献花?

  读完课文,学生回答两个思考题。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请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这位运动员为什么一直垂着头?你知道她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指导朗读,体会女运动员的内心。

  四、自由朗读课文

  已经理解的地方在课文边上写下自己的理解,在课文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并与同桌交流。

  学生自主学习。

  全班交流。

  五、朗读课文,熟记本课生字词语

  六、作业

  默写本课生字词语。

  流利地朗读课文。

  对不理解的地方尝试自己理解。

  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速度耐力练习中练习强度和练习密度直接决定的不仅仅是练习质量问题,而是练习结果是否和练习目标相一致。训练中除了要科学设置练习和休息的时间比例外,更需要准确地控制一些生理指标的临界值,因此对于训练强度的确定和生理指标的监控要做到严谨化和经常性。信息技术为此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如研修课程里提到的Polar手表)。

  二、学生分析

  从成长的角度来说初中阶段是发展耐力的敏感期。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教学中已逐步建立起对体育科学性的认识,身体方面有了很好的速度基础和一定的耐力基础,对于练习强度、呼吸和练习、呼吸和体能恢复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可以配合教师进行主动性练习,配合科学监控方法的实施,有层次性地推进练习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速度耐力练习方法的特点,如练习时间和休息时间的比例、跑动的距离和组数等。

  2.技能目标:

  以最快速度完成跑动路线,间歇期主动进行深呼吸,做到恢复的最大化。

  3.情感目标:

  习惯遵循训练计划,坚持达成目标,并在必要时借助于同学、朋友和老师的力量。

  四、教学环境

  1.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2.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3.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

  4.移动学习。

  5.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要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

  1.运用Polar Team2监控,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反馈(如果受到器材的限制,可用一块Polar表选定一个学生佩戴,借助这一个结果来分析全员,并作为单元训练计划制定的依据)。

  2.从热身至放松结束全程使用Polar监测。

  3.监测学生在预先设置的练习中心率工作的区域以及心率恢复的速度,便于在单元教学中有指导性地分组教学和设置合理的'练习强度及练习目标。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七、教学特色

  包括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

  根据学校现状,课前一周发送学生链接,提醒学生找时间利用pad或班级电脑观看200米和400米比赛。观察运动员的全程跑动速度,以及摆臂、步伐、呼吸等的特点。

  准确设置速度耐力练习。利用练习时间和休息时间比准确控制练习的强度和目标。

  利用Polar做初始评定和后期练习的监控。

  分析Polar结果,评定学生的练习状态和恢复状态。

  运用Polar结果指导后期练习计划的制定。

  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7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的确定

  1.学习目标描述

  用可观察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描述

  2.学习资料与学习任务说明

  包括学习资料的选择、学习形式的确定、学习结果的描述、学习重点及难点的分析

  3.问题设计

  精心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的资料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生的一般特征、入门技能、学习风格等。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的选择学习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等。

  2.学习资源的应用

  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能够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并能在线阅读,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材料。

  (1)学习资源的类型包括:

  网络课件:适用于知识点的辅助教学网络课程:整门课程的教学

  专题站:某一专题的学习和研讨案例库:典型个案的分析 题库:单元或课程的练习测试等等。

  (2)学习资源资料要点及来源

  简要说明每个学习资源的名称、网址及主要资料。

  (3)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

  A。供给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供给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构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4)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

  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我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四、学习情境的创设

  1.学习情境的类型

  情境的类型包括真实性情境、问题性情境和虚拟性情境或其他。

  2.学习情境的设计

  情境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对主题意义理解的情境。情境创设必须反映出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联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重组和改造;能够帮忙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此处要对所选择的某一情境类型做一简要描述

  五、学习活动的组织

  学习活动的组织包括自主学习的设计、协作学习的设计和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等资料。

  1.自主学习的设计:支架式学习、抛锚式学习和随机进入式学习

  支架式学习:是指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

  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经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到一个更高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

  抛锚式学习:指根据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经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

  随机进入式学习:指首先确定学习主题,创设从不一样侧面、不一样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各种情境,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意一种情境去学习。

  2.协作学习的设计:竞争、辩论、伙伴、问题解决和主角扮演

  竞争:教师先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资料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由不一样的学习者“单独”完成,看谁完成得最快最好,然后教师对学习者的任务完成情景进行评论,其他学习者也能够对其发表意见,各自任务完成后,就意味着总任务完成。

  辩论: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的学习主题,先确定自我的观点,之后在必须的时间内借助虚拟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以构成自我的观点,教师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甄别,选出正反两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经过辩论学习者可对问题进一步理解。

  伙伴:指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的伙伴关系。

  问题解决:根据确定的问题,多个学习者组成协作学习小组,根据学习任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最终成果能够是报告、展示或论文等。

  主角扮演:指由不一样的学习者分别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的主角,由学习者解答问题,指导者对学习者的解答进行判别和分析。主角能够互换。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有新的体会,还会增加成就感和职责感。

  3.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是指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学习资料、网络资源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联系的形式。可按时间关系或空间关系进行设计。时间关系指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先后顺序,即教学程序、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等;空间关系则主要指教学资料的层次关系、教学过程的逻辑关系等。可按提议图标绘制,也可使用Inspiration或MindManager等工具,创设教学流程图。

  六、学习评价的设计

  1.测试形式与工具

  包括(1)课堂提问(2)书面练习(3)达标测试(4)学生自主网上测试(5)合作完成作品等

  2.测试资料

  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态度、交到程度、资源利用和学习效果的评价;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目标到达、任务完成、达标测试、创新精神、实践作品和信息素养的评价;

  教师指导活动的评价:对教学活动组织、学习资源利用和教学过程指导的评价;

  学习资源质量的评价:目标与资料、结构与功能、超链接与导航、多媒体、素材质量和技术规范的评价;

  支撑服务系统的评价:针对技术水平、教学功能、资源供给和咨询服务的评价。

  七、备注

  填写对帮忙过自我的人(包括参阅的文献、借鉴的案例,以及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帮忙过自我)表示的感激和其它要说明的事项。

  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8

  说明:信息技术支持导入、讲授、评价等环节优化的三项作业,可以是同一节课中不同环节的技术应用,也可以是不同课中相应环节的技术应用。 作者信息

  信息技术支持的导入环节优化(一)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导入设计

  说明:在这一步里,请将你在导入环节上要说的话,预估的时间,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支持(请具体说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导入效果,并截取重要画面,链接相应的文档)呈现在下表中。

  信息技术支持的讲授环节优化(二)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讲授设计

  说明:在这一步里,请你在下表左栏简述讲授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一至二个),并在下表

  信息技术支持的评价优化(三)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说明:请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针对一至两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设计,在表格呈现您设计此项评价的目的、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及需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评价设计

  说明:在这一步里,请将你在该环节的教学、评价目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呈现在下表中。在“评价工具”一栏中,除量规外,其他均需信息技术的支持

  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9

  一、课标要求

  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二、教材分析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属于自然地理,本节课主要有“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主要介绍了洋流的定义、洋流的性质分类(暖流和寒流)、洋流的构成和世界洋流的分布情景。着重介绍了世界洋流的分布情景,由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推导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分别分成南北半球中低纬、中高纬度及冬夏季的北印度洋来介绍。“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讲洋流对气候、对海洋生物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学情分析

  上节课学生已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了解了水在地理环境中以三态形

  式互相转换,构成水循环。并且学习了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必须的基础。这节课将为学生主要介绍由于海水的大规模运动构成了洋流。着重介绍洋流的分布规律,成因,及影响。使学生对自然界的水有另一个新的概念。

  四、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所以结合三维目标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利用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推导洋流分布;

  (2)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3)说明洋流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由《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导出学习的课题,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2)介绍各种本节课所需要的概念;

  (3)教会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风海流的成因;

  (4)引导学生总结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本事及自主学习本事;

  (5)分析洋流的成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本事,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

  (6)介绍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好,经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本事;

  (2)使学生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有清晰的认识;

  (3)经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及成因;绘制世界洋流分布图并熟记洋流。

  六、课时:

  1课时

  七、学法设计

  1、网络自主学习

  首先学生自我在网络或借阅资料,预习本节课的资料。

  2、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能够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创造表现,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课中,能够让学生分组自我探究洋流分布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合作,各自扮演必须的主角,担任必须的任务,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八、教学过程

  导入:在多媒体上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截取片段,即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部分。学生看完后讲解,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是在北纬40度撞上了冰山,导致船体进水而沉没。思考:在北纬40度是不可能发生这样大的冰山,那么冰山是哪儿来的?回答:对,因为海水是运动的,而这个冰山就是因为海水的运动被带到了北纬40度这个位置。那么问题来了,海水为什么会运动呢?海水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我们今日就来学习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此处板书: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新课讲解:首先我们来看本节课第一个知识点: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大家注意到一个新的名词没?(回答洋流),对,洋流,要了解世界海洋表层的洋流分布,我们得先了解洋流是什么,同学们能够看课本57页第一行,说: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必须的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大家必须要注意这几个关键词:常年比较稳定、沿着必须方向,说明洋流是有方向的,且比较稳定。好了,明白了洋流的概念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它的分类,能够根据其性质将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顾名思义,暖流就是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那比较分析大家就能够明白寒流的概念,即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在黑板上画出寒流和暖流,并且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一般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都是暖流,相反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都是寒流。)

  教师提问:我们都明白海水是运动的,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海水为啥会运动?

  学生回答:因为有风。

  教师总结:很好,回答的很正确,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运动带动下层海水运动,构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在洋流运动时,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都会使其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在多媒体上打开洋流分布图。

  问:洋流的分布是不是很有规律性呢?那么有什么规律

  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内容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模块《稳态与环境》的第三章第一节内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为整个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提出内环境与稳态两个重要概念,强调稳态这一核心概念形成发展,重点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第二节内容就是在第一节提出内环境概念、学生能描述其组成及理化性质、能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的基础上,提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进而说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通过小调查和实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并理解动态变化、平衡、稳态,然后通过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稳态调节的机制并认识稳态的重要性,最后经讨论促进学生关注健康问题、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稳态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中要逐步展开、深化,在本节仅做简要概述,以承上启下,因此达到了解水平即可。教材在本节课中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已经学习了高中生物的两个模块的内容,学生已经从分子和细胞水平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抽象思维、演绎能力和逻辑思维都有了一定的锻炼,在此基础上讲解内环境以及稳态这样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可以通过与生活经历相联系来理解和掌握。另外,前两个模块的学习,已经培养了学生通过实验、调查等方法来学习生物知识、理解生物现象、运用生物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生物学素养,所以本节课中小调查、小实验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熟练地运用并从中获得信息知识。

  三、教学目标分析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的具体目标是“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内环境稳态。稳态概念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也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做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由于这些内容都很抽象,学生要做到真正理解有一定难度,因而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几乎所有人都亲历过诸如发烧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通过学习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构建概念,经过思想认同强化自我保健的.意识。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能力目标: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五、教学方法、策略

  课前小调查、演示实验观察实验、问题情境、提问启发引导、讨论探究、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六、教学用具

  硬件设备:黑板、教学电脑、投影仪等;

  课件制作:Word、PPT、Flash动画等,内容包括知识内容、实验演示、图片和视

  频欣赏、巩固练习等。

  七、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八、教学流程图设计

  符号说明:

  开始、结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使用媒体,用具

  九、 教学设计思路

  课下完成“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学生汇报调查结果,引入新课;从两外三个方面:pH稳定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渗透压稳定的举例、生化六项化验单的分析和讨论,引出内环境稳态的的概念,然后讲述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再联系实际分析稳态失调的病例,进而说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最后举例说明预防失调的方法。

  十、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请同学按组将课前的调查结果输入到教师用机的Excel统计表格中,观察结果并思考回答这样几个问题: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处于动态平衡中。

  讲述:其实,像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我们称这种动态平衡为稳态。那稳态到底是怎样的,是如何维持的,维持稳态对机体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问题。“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2、新课呈现:

  A、内环境的动态变化:之前告诉大家,内环境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课前的小调查说

  明了体温确实是处于动态平衡中,温度是理化性质的一方面,还有那些理化性质,有哪些事实可以表明它们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pH)学生回忆思考,列举事实。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个小实验(视频展示),学生描述实验结果,得出血浆pH变化不明显,水的变化明显。说明内环境的pH的变化不大,处于动态平衡中。

  (渗透压)内环境的第三个理化性质渗透压是否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同学举例说明,联系生活经验,联系所学的知识。多饮多尿、输液要输生理盐水、细胞膜制备实验等。

  (其他成分)内环境的其他化学成分又是如何变化的呢?出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什么呢?学生尽可能的说出看法认识,结合已经讲过的。

  (稳态)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教师强调:

  (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

  (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并说明稳态概念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B、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基础)内环境稳态是如何实现的呢,请同学观察图片(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关系图),以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来分析各成分的相对稳定是如何保持的。学生可以自己画流程图表

  示,表达交流自己的见解。首先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功能的实现有直接关系。其次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关。

  (机制)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简要介绍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过程,指出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能力有限)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学生举例,如尿毒症、糖尿病、高山缺氧反应、发高烧、严重腹泻造成的脱水、酸碱中毒、空调病等。在教师提示下学生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进行分析原因。

  C、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意义)通过分析最后得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何做)如何预防机体内环境的失调呢?引导学生从外界环境和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两个方面去思考。即通过加强自我保健,减少外界环境变化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同时增强机体的调节能力以适应多变的外环境。讨论总结。强化自我保健意识。

  3、巩固练习

  总结整节课的要点知识,结合课后练习,巩固加深印象和理解。

  十一、教学反思(课程进行之后完成)

  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简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细胞的基础知识,分析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细胞培养的学习,体会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关注细胞工程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二、教学重难点

  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两幅烧伤程度不同的病人图片。

  师:俗话说:“水火无情”,火灾过后,都会有烧伤病人。在治疗烧伤病人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烧伤病人的健康皮肤进行自体移植,但对一个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却无奈,用他人的皮肤来源不足,而且会产生排异反应。怎样获得大量的自体健康皮肤呢?这个难题,动物细胞工程为我们找到了解决办法。

  【设计意图】利用经典图片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动物细胞培养概念

  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组织,将它分散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

  (三)动物细胞培养过程

  培养动物所用的细胞大都取自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器官或组织。

  将组织取出来后,先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等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配置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液。

  放在培养瓶中的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在培养箱中培养的过程叫做原代培养;随着细胞生长的和增殖,培养瓶中的细胞越来越多,需要定期地用胰蛋白酶处理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下来,配制成细胞悬浮液,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培养,这称为传代培养。传代细胞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叫做细胞株;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并且带有癌细胞的特点,这种传代细胞叫做细胞系。

  (四)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对培养液和所有的培养用具进行无菌处理,还可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

  2.营养:合成培养基中有葡萄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

  3.温度和pH:适宜温度为36.5℃±0.5℃,适宜pH为7.2-7.4。

  4.气体环境:主要是O2和CO2。

  (五)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

  1.生产生物制品:如病毒疫苗、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等;

  2.健康细胞培养;

  3.作为基因工程中的受体细胞;

  4.科研方面:筛选抗癌药物、治疗和预防疾病等。

  (六)思考讨论

  1.为什么选用动物胚胎或幼龄个体的器官或组织做动物细胞培养材料?

  答:因为这些组织或器官上的细胞生命力旺盛,分裂能力强。

  2.为什么培养前要将组织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

  答:成块组织不利培养,分散了做成细胞悬浮液利于培养。

  3.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为什么要用胰蛋白酶对取出的动物组织进行处理?答: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可以使动物组织细胞间的胶原纤维和细胞外的其他成分酶解,获得单个细胞。

  4.细胞株和细胞系有什么区别?

  答:细胞系的遗传物质改变,具有癌细胞的特点,失去接触抑制,容易传代培养。

  5.动物细胞培养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较植物组培培养基有何独特之处?

  答:主要成分: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等;独特之处有:A.动物细胞培养液为液体培养基;B.动物细胞培养液的成分中有动物血清等,而植物组培培养基多数选取蔗糖为营养物质。

  6.动物细胞培养能否像绿色植物组织培养那样最终培养成新个体?

  答:不能,动物细胞培养只能使细胞数目增多,不能发育成新的动物个体。

  动物细胞培养是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研究手段,教师在介绍了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之后,可以通过问题式探索,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动物细胞培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12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的确定

  1.学习目标描述

  用可观察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描述

  2.学习资料与学习任务说明

  包括学习资料的选择、学习形式的确定、学习结果的描述、学习重点及难点的分析

  3.问题设计

  精心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量所学的资料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生的普通特征、入门技能、学习风格等。

  三、学习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的选择

  学习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网络教室、挪移学习环境等。

  2.学习资源的应用

  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能够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并能在线看,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材料。

  (1)学习资源的类型包括:

  网络课件:合用于知识点的辅助教学网络课程:整门课程的教学

  专题站:某一专题的学习和研讨

  案例库:典型个案的分析

  题库:单元或者课程的练习测试等等。

  (2)学习资源资料要点及来源

  简要说明每一个学习资源的名称、网址及主要资料。

  (3)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

  A、供给事实,建立经验;

  B、创设情境,引起动机;

  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

  D、供给示范,正确操作;

  E、呈现过程,构成表象;

  F、演绎原理,启示思维;

  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

  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

  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

  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K、自定义。

  (4)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

  A、设疑—播放—讲解;

  B、设疑—播放—讨论;

  C、讲解—播放—概括;

  D、讲解—播放—举例;

  E、播放—提问—讲解;

  F、播放—讨论— 总结;

  G、边播放、边讲解;

  H、边播放、边议论;

  I、学习者自我操作媒体进行学习;

  J、自定义。

  四、学习情境的创设

  1.学习情境的类型

  情境的类型包括真实性情境、问题性情境和虚拟性情境或者其他。

  2.学习情境的设计

  情境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对主题意义理解的情境。情境创设必须反映出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联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重组和改造;能够帮忙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此处要对所选择的某一情境类型做一简要描述

  五、学习活动的组织

  学习活动的组织包括自主学习的设计、协作学习的设计和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等资料。

  1.自主学习的设计:支架式学习、抛锚式学习和随机进入式学习

  支架式学习:是指环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

  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经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到一个更高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

  抛锚式学习:指根据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者真实问题,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经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随机进入式学习:指首先确定学习主题,创设从不一样侧面、不一样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各种情境,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意一种情境去学习。

  2.协作学习的设计:竞争、辩论、火伴、问题解决和主角扮演

  竞争:教师先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资料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由不一样的学习者“单独”完成,看谁完成得最快最好,然后教师对学习者的任务完成情景进行评论,其他学习者也能够对其发表意见,各自任务完成后,就意味着总任务完成。

  辩论:协作者之间环绕给定的学习主题,先确定自我的观点,之后在必须的时间内借助虚拟图书馆或者上网查资料,以构成自我的观点,教师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甄别,选出正反两方,然后双方环绕主题展开辩论,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经过辩论学习者可对问题进一步理解。

  火伴:指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的伙伴关系。

  问题解决:根据确定的问题,多个学习者组成协作学习小组,根据学习任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最终成果能够是报告、展示或者论文等。

  主角扮演:指由不一样的学习者分别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的主角,由学习者解答问题,指导者对学习者的解答进行判别和分析。主角能够互换。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有新的体会,还会增加成就感和职责感。

  3.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是指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学习资料、网络资源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联系的形式。可按时间关系或者空间关系进行设计。时间关系指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先后顺序,即教学程序、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等;空间关系则主要指教学资料的层次关系、教学过程的逻辑关系等。可按提议图标绘制,也可使用Inspiration或者MindManager等工具,创设教学流程图。

  六、学习评价的设计

  1.测试形式与工具包括

  (1)课堂提问

  (2)书面练习

  (3)达标测试

  (4)学生自主网上测试

  (5)合作完成作品等

  2.测试资料

  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态度、交到程度、资源利用和学习效果的评价;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目标到达、任务完成、达标测试、创新精神、实践作品和信息素质的评价;

  教师指导活动的评价:对教学活动组织、学习资源利用和教学过程指导的评价;

  学习资源质量的评价:目标与资料、结构与功能、超链接与导航、多媒体、素材质量和技术规范的评价;支撑服务系统的评价:针对技术水平、教学功能、资源供给和咨询服务的评价。

  七、备注

  填写对帮忙过自我的人(包括参阅的文献、借鉴的案例,以及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帮忙过自我)表示的感激和其它要说明的事项。

【信息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信息化教学设计06-16

信息化教学设计07-13

(精华)信息化教学设计11-09

信息化语文教学设计07-05

信息化教学设计15篇(精选)08-26

信息化教学设计优秀(11篇)11-09

小学语文信息化优秀教学设计通用03-26

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研究09-04

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01-11

小学语文信息化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