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中鉴赏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鉴赏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鉴赏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20世纪中国雕塑发展的特点,由于西方雕塑的引入,对传统雕塑经验的研究与继承。
2、从城市大型雕塑的兴起,了解大型纪念性雕塑的艺术语言特点。
3、通过对部分架上雕塑作品的分析,了解雕塑对不同材质的运用和表现手法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大型雕塑与架上雕塑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2、结合实际,对当地公共性雕塑作品的主题、表现特点,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组织讨论,以加深对大型雕塑特点的了解。
课型:新授,鉴赏。
教法: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听、看、想、讲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乡有哪些雕塑?你在哪见到有雕塑?他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新课:
1、初步了解20世纪中国雕塑发展的过程和特点:
原因:传统雕塑发展的断裂,西方雕塑观念和表现技法的引入。
2、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创作方式和艺术经验。
3、鉴赏:大型泥塑《收租院》
播放图片投影,引导讨论,为什么说《收租院》是中西雕塑技法结合的成功试验?
小结:雕塑家将西洋雕塑技巧与中国民间传统泥塑的技巧融而为一,生动、深刻地塑造出如此众多不同身份、年龄和个性的形象,可谓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空前的创举。群像与收租环境浑然一体,收租情节与人物心理刻画惊心动魄,集中地再现出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压迫,迫使他们走向反抗道路的历史事实。在这组作品中,写实风格和泥土材料的运用颇为恰当,中、西雕塑技巧的融合也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
4、架上雕塑
你最喜欢哪个雕塑?它有什么雕塑语言特点及吸引你的地方?
了解王合内(1912年—20xx年)(女),原籍法国。1955年加入中国国籍。1929年入法国尼斯国立学校专攻雕塑,1933年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系深造。1937年在巴黎与中国留学生王临乙结婚后来华定居,抗战时期,颠沛流离于江西、湖南、云南、四川等地。抗战胜利后定居北平,任教于北师大,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擅长动物雕塑,作品有首都机场广场雕塑《中国人民欢迎您》、《小鹿》、《小马》、《猫》等。
5、城市雕塑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兴起、意义、成就与问题。
师引导学生交流,在指名发言。
三、小结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创作方式和艺术经验。
大型泥塑《收租院》对中西雕塑技法结合的试验。
四、布置课外思考
高中鉴赏课教学设计2
一、说教材
依据人音社课标本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体例,在领略了我国东西南北中多彩民歌的腔调情韵后,就进入了我国丰富的民间器乐单元。在这一版块中,教材安排了鼓吹乐和丝竹乐两部分内容,旨在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对代表性的民间器乐种类有所了解,并对这些乐种的音乐特点和文化特征有所体验与感悟。同时,正如课标中指出的,“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是高中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它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也成为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基础。
在《丝竹相和》这节中,教材以我国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两个民间器乐乐种: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为切入口,选择了各自的代表性曲目《中花六板》和《娱乐升平》为主要教学素材,充分体现了“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编写意图。
二、说学情
对于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高中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接触过,对演奏乐器、基本情绪、风格有一定的了解。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思维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根据高中课标的新要求,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具体实际,在教学内容、要求和方式上体现出有别于小学、初中的新发展。
三、说设计思路
我的处理是,考虑到学生正是生活在江南地区,江南丝竹可谓家乡的音乐,我将其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同时兼顾广东音乐,以便于学生在对两个乐种的欣赏比较中,进一步丰富对丝竹乐的感受和理解,保证必要的信息广度。
教学要求上紧密围绕“丝竹相和”这一课题,以学生比较容易产生共鸣、容易参与的丝竹乐器音色的感受、体验为主要切入点,在此基础上,突出一个“和”字,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乐器间的`呼应与合作,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领略作品中所蕴含着的和谐、谦让的人文内涵。
四、说教学目标
具体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感受、体验江南丝竹的艺术魅力(放慢加花和支声复调),体会其和谐、谦让的社会文化内涵。
2、了解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体验其音色特点。
3、能听辨、区分有代表性的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的设计上,我将本课分为四个部分:导入——丝竹乐器听辨——丝竹乐曲赏析——丝竹风格区分。
具体步骤与意图如下:
㈠课前音乐《江南好》,配合风情图片
(意图:营造氛围,作好进入音乐课堂的心理准备。)
㈡导入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的演奏形式——重奏、合奏的主要类型——本课主题“丝竹乐”
(意图:将丝竹乐置身于民间器乐的大背景中,前后联系,温故知新)
㈢丝竹乐器听辨
竹笛、二胡、扬琴、高胡(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纯听觉辨别相结合)
小结并过渡:不同地区的丝竹乐风格各具特色。把握其中主要乐器的音色是分辨不同地区丝竹乐的基础。
(意图:与学生的先前经验建立联系,并为后续的听赏奠定基础。)
㈣丝竹乐曲赏析
1、江南丝竹《中花六板》(重点)
⑴欣赏《中花六板》片段,问题引领:这段乐曲中主要有哪些乐器?
⑵点出曲名,简介江南丝竹。
⑶结合作品分析江南丝竹艺术特色。
观察曲谱,发现每小节第一拍、第三拍的第一个音有什么特点。
对比演唱骨干音旋律和二胡声部旋律。发现旋律特色。
⑷小结放慢加花、支声复调特点。再听片段感受。
⑸从分析基础上感悟江南丝竹艺术特色的人文内涵。
⑹复听全曲(乐队演奏视频)。问题引领:用自己的语言形容江南丝竹带给你的感受。
⑺小结江南丝竹:小细轻雅
(意图:突破以乐器音色为主要教学线索的传统,引导学生关注技术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兼顾音乐性的同时,增强教学的人文性。)
2、拓展欣赏江南丝竹《欢乐歌》主题(乐队演奏视频)
3、广东音乐《娱乐升平》(略)
⑴简介广东音乐
⑵欣赏《娱乐升平》片段。问题引领:这段乐器中主要有哪些乐器?
⑶简介高胡。突出表现力丰富,是广东音乐的灵魂乐器。
⑷对比聆听《娱乐升平》和《平湖秋月》感受高胡丰富的表现力和不同的情绪基调。
㈤丝竹风格区分
听辨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
三首作品片段:《旱天雷》《丝竹调》《彩云追月》
㈥小结
六、说学法
在本课中学生的学习活动重要为“体验”和“比较”。“体验”:身体性参与(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脑思考)。“比较”:音色、情绪、风格等方面的比较,以利于学生形成对音乐深刻的印象。
七、说教学反思
高中鉴赏课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聆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和《海岛冰轮初转腾》,感受梅兰芳大师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他精湛的表演艺术风采,体验、比较、南梆子和四平调两种唱腔音乐在表现人物情绪和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不同风格及特点。
2、了解京剧发展的历史,感受中国国粹—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和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及他为中国戏剧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3、跟录音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海岛冰轮初转腾》选段的片断,实践体验京剧唱腔独特的韵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京剧唱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并在学唱中体验感受京剧国粹的音乐风格,了解京剧的发展历史和梅兰芳大师的艺术成就。
难点:把握京剧唱腔的.韵味,理解京剧这种综合性表演艺术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欣赏一段由四大名旦表演的录像片段进行导入。
(二)简介京剧的发展历史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介绍梅兰芳的艺术成就。
(四)欣赏由梅兰芳演唱的京剧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
1.欣赏作品。
2.简介作品的剧情。
3.介绍南梆子及四平调的特点。
4.学唱《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这两首作品。
(五)欣赏李玉刚和梅兰芳在表演上的不同风格。
说说你对两个唱段的音乐情绪的感受与理解,分别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教材资源:教材配套课件中第四单元第八节中的全部资源与第九节中《京剧的行当》部分资源。
(二)录像资源:四大名旦的表演录像片段,梅兰芳表演的《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录像片段,李玉刚的录像片段。
(三)教师资源,教师范唱并指导学生学唱。
(四)学生资源,发挥喜爱京剧艺术学生的特长,在课上充分展示其才华。
(五)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
(一)以聆听、学唱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引导学生在亲身感受体验中,学习了解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京剧国粹的兴趣和情感。
(二)辅助视频资料的播放,在视觉感官上引导学生理解京剧的综合表演艺术的特征,使审美情感得到升华。
(三)引导、提示学生课外到剧院欣赏京剧艺术,身临其境感受其京剧舞台艺术的独特的魅力。
高中鉴赏课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作品《婚礼场面》,体会芭蕾舞剧的魅力。
2.通过对婚礼场面的欣赏,并配以讨论、分析等活动,提高音乐感知能力。
3.了解单主题变奏的曲式结构,听辨不同段落展现的不同乐器和情绪。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段聆听作品,感受作品不同段落展现的不同乐器和情绪。
【难点】
加深对单主题变奏曲式结构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芭蕾舞图片,并提问:图片展示的.舞蹈是哪种形式?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图片所示是芭蕾舞,随着芭蕾不断发展,与诗歌、音乐等结合就形成了芭蕾舞剧,顺势揭示课题《婚礼场面》。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歌曲的旋律,并提问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情绪是欢快地,速度是中速、稍快地。
2.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可以分为A、A1、A2三个部分,接着教师介绍这种曲式结构叫做单主题变奏。
(三)分段欣赏
1.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频并哼唱作品,提问学生:第一段乐曲有哪些乐器演奏?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一部分以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表现了迎亲队伍行进在路上的热闹场面,在此之后,出现一段连续十六分音符密集节奏的旋律,进一步表现了婚礼行进队伍的热闹场面。
2.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频并哼唱作品,教师提问学生:第二段乐曲有哪些乐器演奏?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小组讨论之后,进行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二部分乐曲主要以铜管乐器为主,表现隆重的婚礼场景,随后木管乐器和弦乐器交替出现,表现礼成后亲友们为新人祝福并与新人逗趣的情景。
3.教师请学生聆听第三段,并提出问题:第三段音乐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三段乐曲转到了下属调上,音乐情绪进一步热烈起来。
4.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聆听第二段,说说第二段与第三段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在第三部分后,第二部分的乐曲以变化的形式再度出现,并不断的转调,整首乐曲沉浸在一种热烈兴奋的情绪之中。
5.完整聆听并哼唱,教师引导学生再一次感受作品情绪的变化,加深对单主题变奏曲式结构的了解。
(四)巩固提高
教师以芭蕾舞剧为主题,请学生分享其他的芭蕾舞剧作品。
学生进行展示。
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单主题变奏曲式,教师呼吁学生要感受不同音乐形式的魅力。
布置课后作业:搜集中国的芭蕾舞剧作品。
四、板书设计
高中鉴赏课教学设计5
一、设计思想
基于音乐教学是一种美学的欣赏的教育理念,以高中学生为对象基础,通过对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这一中国20世纪初音乐教育运动的背景、来源、意义、艺术特征的感受、介绍以及风格的剖析,达到对学堂乐歌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分支的了解、包容、欣赏,特别是对学堂乐歌风格与内涵本质的感受把握,理解学堂乐歌的发展与它的积极内涵。本课程教学设计以学堂乐歌为主题,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多种方法为教学手段,以经典的学堂乐歌代表歌曲作为音乐欣赏范例,侧重音乐的时代背景与学堂乐歌文化融合的角度理解体会学堂乐歌的魅力,为音乐艺术教学提供一个特别的视野。教学过程以直观感受原则、启发性原则为基本指导,同时又以历史的文化的角度与内涵、风格、本质的挖掘诱导及学堂乐歌的发展与积极意义的把握为主线,让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感受学堂乐歌,进而认识、了解我国近代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况、学会一种理解欣赏的路途。
本课遵循以下的设计特色:
1、情境导入,直入主题
学堂乐歌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是一节比较枯燥而难以接受的课,从歌词、曲调、思想内涵等都与现今学生传唱的歌曲相距甚远,因此,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欣赏的情境,产生想听、爱听学堂乐歌的愿望,是老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课前,我首先播放一首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揭示上课的主题————校园歌曲,然后通过范唱教师自己学生时代的校园歌曲,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紧接着借助这个情境,揭示课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让学生循着百年前的歌声,把日历一页一页往回翻。
2、对比感知,加深理解
在教学中运用对比欣赏的方法,随时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突出知识的特点。如《两只老虎》演唱和欣赏,体会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两个版本《祖国歌》【歌词不同、节拍不同,但曲调都是采用当时在全国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传统乐曲《老六板》】的对比欣赏,感受学堂乐歌一曲多填的特点等,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区别和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听唱结合,体会特点
高中音乐欣赏课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种被动聆听的境地,慢慢会失去他们主动欣赏的愿望,因此,在课堂中我始终注意让学生动口唱,来提高学生主动欣赏、参与课堂的程度,通过听与唱相结合,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交流,感受音乐的内在情感,体验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强大的震撼力。
4、动静结合,表现参与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既有安静的聆听和思考,又有四、教学目标
本课程设计将融合体现课程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情感体验、价值导向等多个教学目标,它们分别是:
1、了解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形式即学堂音乐的概念、艺术特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
2、通过其背景及意义熏陶,对中国新文化音乐教育运动历史的了解,培养一种民族的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实现音乐的情感与社会价值导向的统一。
3、通过欣赏特别是对学堂乐歌艺术特征及其创作手法的理解,经过作业设计,通过合唱、伴奏整体协调的课堂表现,进一步实现从历史、文化、社会、音乐理论等多角度对学堂乐歌的理解欣赏的方法与创作技能、合作技巧。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教学难点】:“学堂乐歌”的创作及意义。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针对本课程的特点以及学情分析,采用以互动、情景课堂体验共鸣、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策略与方法,并注重综合运用:
1、教学设计始终围绕课程中学生的情感背离与音乐社会价值取向的融合这一困难目标与技巧。从情感喜好的流行校园歌曲导入,以时空切换的技巧,从历史的背景上习来,从课堂作品的现场体验共鸣,到对其艺术特征的点拨、归纳,做到立意深远而收放自如、藏而不露,采用多角度多视野的方法,让学习欣赏成为诱导下的一种自在的愉悦行为,一种自发的感受、欣赏、接纳、升华路径。
2、注重课堂的实际体验,运用多种形式的演唱方式、包括教师范唱、学生听唱、哼唱、齐唱、或师生间的合作演唱,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聆听、体验、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认识理解歌曲的内容、风格、及表现手法,进而达到熟悉和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的目的。
3、发挥老师的平台搭建作用,综合运用丰富的历史、社会、音乐史等人文知识真实生动地勾画课堂内容背景,为鉴赏创造体验的基础空间。
4、摸索一种从源自情感喜欢这一第一学习力量之外的社会责任与意义的路径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与意义的新的认知教学方法。音乐是愉悦的`,但它不是音乐的全部,改变这一认知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之一。创造灵活地运用对象、时空变换的技巧,采用直观感受、老师介绍、剖析、揭示相结合等多层次的教学剖析手段,采用对话交流的方法,挖掘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与积极的社会意义,从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培养对音乐的意义的理解和由此激发的热爱。
5、做好作业设计与课余节目设计、演练的引导,通过对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的挖掘及创造手法、技巧的运用,以学堂乐歌的形式创作校园歌曲的作业设计和来体会实践掌握拿来主义的音乐创作手法,并通过将其设计成演练节目作进一步的技能与合作、演奏、歌唱的训练。
6、运用多媒体,采用文字、图象、声像等现代教学辅助工具,充分调动听觉、视觉的能动。
七、课前准备
学生的学习准备:找出自己平时所知道或喜爱的校园歌曲并练唱。
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设计与多媒体课件制作、有关歌曲的练唱与有关资料的准备。
教学环境要求:音响视听系统、多媒体播放系统。
八、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同桌的你》。
2、师唱《童年》。
【点评】:通过学生与老师两个不同年代的校园歌曲的演唱、欣赏,感受校园歌曲琅琅上口的旋律、贴近校园生活的歌词,并揭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
3、欣赏《体操————兵操》、《祖国歌》两首学堂乐歌。
【设问】:你对这两首歌曲的总体感觉是怎样的,你了解这两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吗?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师小结:时间的河流以川流不息之势奔向未来,转眼,我们已经身处21世纪了。20世纪曾被称为是普通人的世纪,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哪个时期能够象它那样,对所有的艺术进行如此之多的探索:从文学到音乐、从舞蹈到雕塑、从戏剧到绘画……可以说这是人类艺术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现在,就让我们在一曲曲曾经感动过无数人心灵的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声中,把日历一页一页往回翻。
(二)新授过程
1、学堂乐歌的历史
(1)学堂乐歌的概念、产生背景。
(2)学生齐唱欧洲儿歌《两只老虎》,然后一起演唱,体会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
【点评】:从学生熟悉的歌曲着手,以时空切换的技巧,从历史的背景上习来,从课堂作品的现场体验共鸣,到对其艺术特征的点拨、归纳,做到立意深远而收放自如、藏而不露,采用多角度多视野的方法,让学习欣赏成为诱导下的一种自在的愉悦行为,一种自发的感受、欣赏、接纳、升华路径。
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
(1)欣赏歌曲《送别》,了解李叔同。
【设问】:你听过这首歌曲吗?它的词曲作者是谁?你对这首歌曲的总体感觉是怎样的,你了解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吗?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后师小结。
(2)学唱歌曲《送别》
用u哼唱;朗诵歌词;运用领唱、轮唱等手法演唱。
(3)用王维的诗《山居秋瞑》唱《送别》的曲调。
师提供王维的诗《山居秋瞑》,让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旋律为诗配歌;然后一起演绎用王维的诗《山居秋瞑》唱《送别》的曲调。
(4)欣赏《祖国歌》
【设问】:你认为这首歌曲在曲调上有哪些特点?
对比书上的《祖国歌》曲谱,有什么不同?
(5)介绍“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欣赏中国第一首学堂乐歌《体操————兵操》。
【设问】:对照歌词看看这首歌曲是否容易理解?它是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说说这首歌曲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它的主题出现了几次?)
【点评】:在新授这一环节中始终注重课堂的实际体验,运用多种形式的演唱方式,包括教师范唱、学生听唱、哼唱、齐唱、或师生间的合作演唱,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聆听、体验、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认识理解歌曲的内容、风格、及表现手法,进而达到熟悉和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的目的。】
3、小结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
(三)总结评价
1、探究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
【点拨】:师: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百年前的校园歌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首歌曲的歌词以及曲调,想想这些歌在当时起到了哪些作用?同时这些“学堂乐歌”对我国今后的音乐发展特别是声乐创作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学生讨论后交流。
【小结】:
师小结并揭示学堂乐歌对于近现代音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及其更深刻的含义:
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开端。
2、课堂总结
师:在一个人的成长经验中,童年时代的生活是影响一生的第一层底色,它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我们那个时候玩什么?我们那个时候做什么?我们那个时候唱什么?我们那个时候读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自己的图景。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没有阅读,也可能没有玩具,但不可能没有歌声。
就让我们在这熟悉的《送别》声中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要展示方法,辅以板书突出以下重要的知识脉络结构:
1、学堂乐歌的来源与概念。
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沈心工、李叔同,代表作《体操——兵操》、《祖国歌》、《送别》。
3、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内容积极向上、伴奏较简单、选曲填词、文白兼用等。
十、作业设计
请学生尝试为自己的学校创作一首校歌或者校园歌曲,可以是自己作词作曲、也可以用自己喜爱的曲调填上自己的一段新词。
请业余兴趣爱好者合作将其中的优秀创作进行节目化的设计并排练。
高中鉴赏课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光辉成就。
2、 理解青铜器是如何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flash课件模板下载作用。
教学重点:
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历史环境陌生及古代青铜器名称生僻字较多,用途不明确。
教学个过程:
一、 导入:
引言: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就成为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板书:夏商周青铜器
二、 新授
1、 什么是青铜器?
以铜为主加入锡铅合金,用蜡或泥模铸造的青铜器具。
2、 青铜器的`工艺三峡 学案答案的产生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历史知识简单阐述。
3、 青铜器的功能
结合作品赏析:
礼器:司母戊鼎 乐器:钟
兵器:越王勾践 其他生活工具:
4、 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商代前期多以日用品为主,大多薄胎 纹饰简单主要为饕餮纹。
商代晚期胎壁加厚, 纹饰逐渐丰富,构图完整。欣赏《龙虎尊》《妇好角瓜》。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于瓦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也开始摆脱神秘宗教气息议论文向清新活泼的风格发展,变得奇巧富丽。欣赏《 立鹤方壶》
战国时期作为封建社会的开端,处于开创新风格的变革时期,新工艺广泛流行,出现了《曾侯尊盘》2件合一的器物
引导赏析。
三、小结:古代青铜器艺术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结合的,大家要了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四、布置课后作业。
熟读书后“小辞典”。
【高中鉴赏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音乐课本音乐鉴赏教学设计范文02-26
诗歌鉴赏方法教学设计11-30
高中优质课《原毁》教学设计01-11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教学设计10-01
《我和我的祖国》音乐鉴赏教学设计01-27
高中教学设计07-10
微课的教学设计10-26
心理课的教学设计09-16
微课教学设计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