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篇(优选)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
人教12册 10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人教12册 10 《*船借箭》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要胆量,有胆略。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掌握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船借箭这件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船借箭这件具体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通过预习,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呢?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回答。
三。理清层次
1.小组学习,想想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2.交流,总结段意。
四。回归问题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2.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小组讨论,找找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
第二课时
一。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你们小组认为课文中哪个词最有研究价值呢?
二。深入探究
1.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哪些地方最能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呢?
4.相机提问,引发思考: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他会想些什么呢?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5.应该怎么读出来?
6、现在,你弄明白了为什么要借箭,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吗?
三。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第三课时
一。回忆
说说自己弄懂的知识。
二。延伸
说说自己读的能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三。创见
课文与自己课外阅读的内容相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提出自己的疑问。
四。总结
1.说说自己解决的问题。
2.说说自己学过课文后的收获。
五。作业
我看历史人物。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通过读文识字,认识10个生字,通过形声字的方法会写“忌,幔,擂”等三个字,通过形近字辨析会写“妒,呐,援”等三个生字。
2、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周瑜的嫉贤妒能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通过鲁肃对诸葛亮的采访,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通过拓展阅读,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周瑜的嫉贤妒能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通过鲁肃对诸葛亮的采访,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目标分解依据
基于课程标准: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观点,以及第三学段(5—6年级)“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的要求,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力图使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来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基于教材:
本节课我的是授课内容是《草船借箭》的第二课时。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基于学情:
本学期开始,区教研室提出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后也有幸聆听了专家的指导。在此之后,我着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互相交流沟通的能力,毕竟是时间有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评价活动方案:
针对确定的学习目标,力求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在评价上主要采取课堂观察和课后反馈两种途径,从而检测目标是否切合实际和达成度。
目标1、关注的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自己借助文本注音,运用工具书和已有的识字经验,掌握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目标2,3、关注的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有感情的朗读,来表现自己对人物的理解。
目标4、关注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希望孩子能以本篇文章为契机,开始阅读《三国演义》等名著,从而培养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读文识字,认识10个生字,通过形声字的方法会写“忌,幔,擂”等三个字,通过形近字辨析会写“妒,呐,援”等三个生字。
2、小组合作,分段朗读课文,揣摩人物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教师板书:草船借箭
同学们,对于这篇文章,你有什么了解呢?
(板书感受)
师总结:《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是一篇有关谋略的故事。
【设计理念】从学生已知的东西谈起,唤醒了孩子已有的知识储备。从而更好的进入本课的学习。
初读感知
1、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①小组合作分段小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互相交流,多读几遍。
②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交流课后要求会写的字。划出生字在文中的词语,并试着理解词义。
③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2、小组汇报
【设计理念】学生在解读中的第一感觉很重要。通过小组合作,把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直面文本,学生在交流朗读中谈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二、细读体会
1、师: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你从哪里能读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画出这样的句子,好好读一读。
【设计理念】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接品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体验文本丰富的深层信息。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
诸葛亮:神机妙算
【目标达成题】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丞相()饮酒()都督()惩罚()水寨()呐喊()
二、根据课文填空。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草船借箭准备是();草船借箭的过程是();草船借箭的结果是()。
2、文章结尾的句子()照应了开头的句子()。我们学过的首尾照应的课文还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周瑜的嫉贤妒能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通过鲁肃对诸葛亮的采访,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通过拓展阅读,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前置性作业
1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表现周瑜和诸葛亮性格的词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凯旋而归的诸葛亮一定会很感谢鲁肃,如果你是鲁肃,你可能会问诸葛亮哪些问题?如果你是诸葛亮,我又会怎么回答这些问题呢。
3搜集三国演义里和草船借箭相关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1、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就是《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千万别写成刀剑的剑)
设计理念:用总结性的`诗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期待学生能尽快进入学习的氛围。
2、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谁来说说?
(写事的文章只要抓住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能准确地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文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周瑜,一个是诸葛亮。(板书)
设计理念: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既是对上节课的复习回顾,也是为了引出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便于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授。
1、这两个人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化出体现人物特点的词句,并写下你的感受,然后尝试着通过你的朗读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2、把你的感受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A、交流所写的感受。
B、通过朗读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小组汇报其余小组补充评价全班读)
设计理念: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
3、面对周瑜的步步紧逼,诸葛亮不但把期限从十天缩短为三天,还当面立下了军令状。好在,三天之后,诸葛亮如愿以偿,顺利从曹军那里借到了10万支箭,凯旋而归。凯旋归来的诸葛亮首先要感谢的那个人就是——鲁肃。可鲁肃上了孔明船—————是糊里糊涂。如果你是鲁肃,你想问诸葛亮什么问题呢?
我们学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你认为访问首先要做什么准备?(了解人物)在本课当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段落来了解诸葛亮。(4——9)那就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4——9自然段,并从中找出你最想问的4个问题。把你的问题和四人小组的其它伙伴交流一下,并尝试着回答这些问题。
小组交流。
预设:诸葛亮为什么将借箭的期限从十天缩短为三天?
诸葛亮为什么让鲁肃帮忙,而且不让告诉周瑜?
诸葛亮为什么料到曹兵不会出来?
诸葛亮面对我的问题,为什么要“笑”?
小组汇报。
鲁肃,你想问什么就赶紧问吧?
诸葛亮呢?
设计理念:本环节是要解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妙在何处?通过采访的形式来展现这一特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对于五年级上册所学习的人物访问有了一定的复习。
4、鲁肃心中的问号一个个变成了感叹号。这会儿,鲁肃服孔明,那是五体投地呀。周瑜也是自愧不如,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过他。”这就是《草船借箭》的故事,为什么叫借箭呢?箭还到了哪里?课下,大家也找到了一些和这个故事有联系的故事,谁来说说。
预设:蒋干偷书周瑜打黄盖借东风火烧赤壁。让一个孩子读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赤壁之战的经典段落。
师:箭从何来?(这就是草船借来的箭)
师:果真是有借有还啊。
5、这就是《三国演义》,他有惊心动魄的战争,他有个性鲜明的人物。正因如此,三国演义才拥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课下,希望我们可以完整地读上一读。
设计理念:我们的语文应该是大语文,不仅仅是课本当中的几篇文章,所以,以文本为起点,为载体,让孩子能够大面积的阅读,才是推动学生语文素养成长的关键条件。
三、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嫉贤妒能
诸葛亮: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3
【单元目标】
第五组课文重在读懂“名著中的人物”。阅读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栩栩如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本课目标】
1读准读通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2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初步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指导方法】
抓因果读故事,抓语言观内心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背景了解人物关系,导入课文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而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随机板书背景图)今天我们共读名著《三国演义》中记述的孙、刘联军内部发生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指导梳理故事脉络: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谁?故事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箭”他们分别做了什么?
相机板书:周瑜逼箭 诸葛亮借箭 鲁肃助箭 曹操防箭 诸葛亮交箭
2、运用抓前因后果法读懂故事
摘读故事开头结尾,说说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板书前因后果)
理解“妒忌”:(1)词意: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2)换词比较:羡慕
预设: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应从情节入手。不能简单地认为周瑜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圈套陷害诸葛亮就是整个事件的起因,它只不过是展开矛盾冲突的契机。周瑜为什么要跟诸葛亮过不去呢?很显然,诸葛亮因“挺有才干”而遭妒忌,这才是事情的.真正起因,抓到了这点,才能抓住本质感受人物形象。
小结导问: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给他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三、精读故事,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感悟人物形象
(1)讨论:你认为“三天造箭十万支”这可能吗?既是同盟军,周瑜给诸葛亮出此难题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2)导:原来周瑜请诸葛亮明里是----共商国事,暗里却是----设下陷阱。周瑜怎样一步步设下这“温柔的陷阱”?默读第二段,用不同的符号划出对话内容。
(3)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自由说读懂了什么,感受是什么?
导读周瑜的话,分句采访“周瑜”:你心里真正的想法(目的)是什么?
a理解周瑜话中的“希望”一词:这里的希望和我们日常表达时的意思一样吗?区别是什么?b理解句子“周瑜很高兴”。
小结:周瑜表面上客客气气,暗地里却磨刀霍霍,在谈笑风生中,一步一步地把诸葛亮引进温柔的陷阱。周瑜逼着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造箭,原来不是为了与曹军交战,而是----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读到这里,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
(4)导:刘备三顾茅庐请来军师诸葛亮,他可是三国人物中智慧的化身。为什么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
预设重点交流,读句子:必然误了“大事”,他心中的大事是-----?周瑜心中的大事是----?你读出了什么?练读句子想象诸葛亮怎样回答“只要三天。”你又读懂了什么?
(5)合作讨论:给诸葛亮的话加提示语。交流朗读,齐读对话。
四、总结拓展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试图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的阴谋刁难诸葛亮,双方这一番“舌战”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周瑜面和心毒,笑里藏刀,而诸葛亮料事如神,将计就计,草船借箭终获成功。周瑜长叹一声-----?你从这声“长叹”里读出了什么?
读课文:“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读原著:“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总结:三国故事之“草船借箭”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料事如神、神机妙算的非凡才干。因为有才干而遭周瑜妒忌,又因为有才干令周瑜自叹不如。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品味人物语言,人物形象就鲜活起来了。
拓展歇后语讲故事: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神机妙算 料事如神)
五、阅读作业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到底“算”到了什么呢?课外阅读课文或原著《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曹操
孙权____联吴抗曹____刘备
周瑜 ——————— 诸葛亮
(妒忌) (神机妙算)
前因后果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汲取胆量和智慧,挑战自我。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复习
1、齐读课题。
2、提问:
⑴ 主要人物是谁?跟诸葛亮有关系的几个人物是谁?
⑵ 这篇文章讲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样?回来时如何?
⑶ 借箭时,船怎样受箭?
⑷ 课文中用了一个成语非常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板书:神机妙算)
二、新授
1、老师就这些内容(幻灯中提示的课文借箭的因素)让同学们会去思考。为什么诸葛亮能够神机妙算?你怎样看诸葛亮这个人,老师让同学们感悟诸葛亮其人,准备了吗?
2、提出要求:
同学们,可以谈上几句,也可以谈上一段,还可以谈上一篇,听到别的同学的'发言也可以随时补充,发表自己个人见解。
3、浏览课文,整理思路、内容,准备汇报:
4、学生汇报,教师适当予以引导,补充,点拨并板书,随即进行朗读训练:
⑴ 诸葛亮和鲁肃笑着说的话。
⑵ 周瑜与诸葛亮,鲁肃与诸葛亮之间的对话。
⑶ 教师引导学生从善知人,知天文,懂地理,巧筹划四方面去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
5、学完课文,你还有哪些发现和见解?
6、小结:
诸葛亮靠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在谈笑风生中,轻松获得十万支箭。又不至于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顾全了孙刘联合的大局。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能力+自信=成功
善之人
巧筹划
【课后作业】
1、必作:自述课文或编课本剧。
2、选作:写一写《小议妒忌》。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
(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
一(1、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1段:
什么叫“妒忌”?
(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⑴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⑵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⑴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
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⑵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⑶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⑴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⑵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⑴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⑵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⑴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⑵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①(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②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
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⑴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⑵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⑶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⑷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⑸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⑹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⑵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⑴指名读第三节。
⑵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书:
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⑴比较句子:
①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②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问: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⑵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⑶句。
2、理解这句句子:
⑴“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⑵“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合吗?(符合)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⑶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
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⑴⑷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书:
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⑴板:大雾弥漫。
⑵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⑴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⑵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⑴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⑵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板书:识天象
⑶齐读小黑板上第⑴、⑷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⑴看示意。(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⑵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第三课时
一、温故
二、继续学习2~4部分
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3、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自然段)
4、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板书:
知曹操性
5、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写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6、看示意: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
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⑴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⑵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⑶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书:
晓地利
4、齐读第9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四、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六、完成课后练习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会认“瑜、慢”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字,正确读写“妒忌、军事”等13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抓住描写人物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重点)
3、阅读有关材料,进一步了解名著人物,初步掌握有关阅读名著的方法。(难点)
第一课时
一、了解学情,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你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
二、初读感知,合作学习
1、学生按照要求练习朗读课文:
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遇到难读、难懂的语句,多读几遍。
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在感兴趣的语段旁写出自己的疑问或感受。
2、生词检测,针对重点字进行指导。
周瑜,妒忌,都督,幔子,水寨,擂鼓,呐喊,弓弩,丞相
强调:“擂”读léi;“寨”读zhài;“弩”读nǔ;“丞”读chénɡ。
三、练习朗读,了解故事
1、弄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畅谈收获,布置作业
1、学生交流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三国演义》第42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第二课时
一、复习梗概,明确目标
学生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二、品析语言,了解人物
1、体会周瑜的性格特点。
课件出示句子:“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周瑜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
课件出示句子:“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①“不要推却”是什么意思?(不要拒绝。)
②发散思维训练:如果你是诸葛亮,听到周瑜这样对你说,你心里会怎样想?(可能会想:周瑜早有预谋,有意刁难,我还是先应承下来再说。)
③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你从周瑜的话里发现了什么?(造箭必须得诸葛亮来完成,完不成就定罪于他。)
课件出示句子:“十天造得好吗?”
①课文中提到了造箭用的竹子、翎毛、胶漆等材料,要造好十万支箭的话,十天能完成吗?(即便十天能够完成,但是周瑜有意刁难,故意不为诸葛亮准备齐全造箭用的材料,诸葛亮最终也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
②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周瑜的险恶用心。
课件出示句子:“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①“迟延”是什么意思?(本文指周瑜吩咐军匠故意拖延时间,不给诸葛亮准备齐全造箭用的材料,让他完不成任务。)
引导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了解人物关系及其性格特点。
嫉妒心强,心胸狭窄,阴险狡诈。
3、体会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课件出示句子:“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①“军令状”是什么意思?(军令状是指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
②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周瑜以为诸葛亮已经中计,三天内他必造不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必死无疑。)
③朗读指导。(诸葛亮已经知道了周瑜的险恶用心,且化解危机的计策早已成竹在胸,所以他十分自信地立下军令状。朗读时,应以自信的语气来读。)
课件出示句子:“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①联系后面的内容说一说诸葛亮为什么这样做。(这是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但为防周瑜破坏,才叮嘱鲁肃保密。)
②通过这段描写,说一说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诸葛亮有计谋,有胆量,知人善用。)
课件出示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引导学生结合诸葛亮的每一步做法深入解析,从而全面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选择“大雾漫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诸葛亮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课件出示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说一说这“笑”的含义。(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诸葛亮的英雄本色。)
课件出示句子:“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①诸葛亮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船能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
②诸葛亮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诸葛亮谋划周密,安排巧妙,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①“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指十分高明、巧妙的计谋。)
②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识破周瑜的险恶用心,将计就计;对借箭的缜密考虑和周到安排;通晓天文知识;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知道曹操谨慎多疑,能做到知人善用。)
三、链接阅读,感受特点
1、默读课后阅读链接。
2、激发阅读兴趣。
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读课文后,你对哪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所刻画的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请大家多注意搜集阅读,用心体会人物特点,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四、布置作业,阅读积累
1、搜集《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故事,读一读。
2、给自己喜欢的人物做介绍名片。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7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
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
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
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
《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内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造教育渗透点
一、复习前文
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
回答:
1、三天造十万支箭。
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保存持思维的性。
二、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
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
3、读诸葛亮说的话,
4、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
突出神机妙算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
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 样做的。
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
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
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
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
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
2、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
3` 幻灯片,填空(略)
板书设计 创造教育得失
草船借箭
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
周瑜:妒忌 故意迟延 不给齐全 长叹一声
自有妙用 管保有箭
诸葛亮:才干 只要三天(大雾漫天)靠近水寨
立军令状 一字摆开 擂鼓呐喊
神机妙算(放箭如雨)掉转船头
本课能过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弄清前因后果。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要运用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8
突如其来的提问
以前,我以为只要上课多提些问题让学生回答,造成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于是问题不分大小难易,统统搬上课堂,师生之间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让学生质疑这一环节走入了课堂,但形式主义的简单提问却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今天,我讲《草船借箭》一文,“例行公事”,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多数学生就围绕“是谁借”、“为什么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一只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一定又是在乱说。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老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马上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学生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么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又一个学生说:“从现在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另外一个学生马上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最合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态度,我今天的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那究竟用这个字合适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进行思考。
与众不同的声音
由于有了刚才成功的体验,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特别认真。学习第三部分,我提出问题:“从第三段的哪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一次,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我也参与到当中,场面特别热闹。我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就想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有的可以从肤浅的表面文字入手;有的可以从字里行间深入体会,因此我发现平日里那些害怕回答问题、人云亦云及比较懒散的学生也把小手举得很高。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占据了我的心头,微笑荡漾在我的脸上。学生的回答令我满意,课前所准备的“标准答案”一个不少。
我总结道:“正是由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生性多疑才使得草船借箭得以成功。”我看到学生点头称是,正准备往下进行时,一个平时就很喜欢军事知识的男生站了起来,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我和大家的想法不同。”学生马上投去了惊异的目光。他接着说:“我认为诸葛亮让军士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从大家刚才所说的看,确实可称得上神机妙算,但你们认真想一想这其实不是一个好办法,诸葛亮预测到三天后是顺风顺水,如果曹操此时放的是‘火箭’呢,那样火借风势,二十条船的草把子如若引着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呀!”“曹操如果有了你这个小军师,一定不会上当了。”我顺势对他进行了表扬。一只只小手又如小树林似的举了起来,有的说:“课文中明明写着:这一天江上大雾漫天,这雾一定不会像我们太原市的雾一样,那在江面上,水气一定很大,估计‘火箭’射不到船上也就灭了。”有的说:“不对,此时诸葛亮的船队已经靠近曹营,应该不算远。”又一个说:“这样看来,如果放‘火箭’,那曹操不也就自身难保了吗?曹操也非等闲之辈,我们可不能一味地称赞诸葛亮而低估了曹操的能力。”当我听到这个与众不同的声音时,我马上感到了一种欣喜,因为他在肯定曹操,学生能够看到人的不同侧面,这不正体现了“思想大于形象”这一道理?这一次不仅仅是由于我的宽容大度,更是由于我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对教案的大胆放弃,使得学生又一次地体验到了阅读再创造的乐趣。“课下阅读《三国演义》,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或许还会有比草船借箭更好的办法。”这一结束语,不仅使课堂内外紧密联系起来,而且通过各种思想的互相撞碰,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课堂上这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一般地说,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二字。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征之一。在过去,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9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㈡能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㈣美育渗透点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二、学法引导㈠教师教法: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㈡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㈢解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
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
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
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
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
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
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
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我们学
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
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
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
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
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
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
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
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
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
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
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
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九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
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
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课件出示)
二、学习课文。
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线划出表
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从中体会后再小组交流。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
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
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1)诸葛亮和周瑜都看到了这场大雾周瑜和诸葛亮各是怎么想的?(引导
学生读出鲁肃的吃惊害怕,诸葛亮的'高兴与自信)
(2)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
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
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
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
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是笑着说的。“笑着说——”咱们一起读读。{齐读}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小声读书,好好想想。(自由汇报)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弩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7、“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8、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㈡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㈢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课题《草船借箭》说“借”合适吗?是借的吗?为什么?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四、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交流。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0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词:<三国演义>(卷首词)罗贯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事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教学引入:刚才,同学们背诵了<三国演义>的卷首词。这一节课,我们就要来继续学习《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一、整体感知
1、读课题,谁来说说是谁向谁借箭?(板书:诸葛亮)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板书:忌妒、造箭)借箭的结果怎样?(板书:交箭、叹服)
3、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读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教师择要板书问题。)
5、交待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过渡: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借箭的经过?(6——9自然段)]
二、重点学习借箭经过。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展示屏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划出来,用心体会。
2、自学——然后(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
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情况一)生:我从这儿体会到诸葛亮算准了三天后必有大雾:生读句——“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师:这场雾有多大?你能不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齐读此句体会雾大。)(师: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你怎么知道是他算准了的?再联系上文的句子进一步体会:第一天……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看出诸葛亮懂天文。(板书:懂天文)[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以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神机妙算。]读句体会
(师可以过渡: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会有这场大雾的。引导学生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继续汇报: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情况二)生: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与“曹操听到……”相照应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引导读重点句)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还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自信的笑。)
小结:你们看一个“笑”字,可以体会出诸葛亮善识人心。板书:识人心
[师:借箭过程中,诸葛亮、鲁肃、曹操说话时各是怎样的神态,让我们来看录像体会。]
师:看完录像后,你们能模仿他们的神态读他们的话吗?请同学们自己试试。
师:(试读后)让我们分角色读他们的话,(老师读旁白,请一个学生读鲁肃的话、男生读曹操的话、女生读诸葛亮的话)
(师: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算准了曹操不敢出兵、只会放箭如雨,这说明了诸葛亮不仅知天、而且识人。)再读周瑜的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生:顺风顺水。师:诸葛亮是如何做到让船顺风顺水的呢?生:调船。诸葛亮几次命令掉转船头?找句读。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5、4人小组合作:一人读句子、一人画图、另两人用文具盒或者钢笔当船,演示船头船尾的掉转方向。
6、请一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讲解。哪是曹军的水寨?哪是东吴?怎样掉转船头?为什么要这样做?(启发学生说出:多受箭、保持平衡、回来顺风顺水)从这儿你可以看出诸葛亮算好了什么?(算好了借箭的地理位置)(板书:晓地理)
读句“曹操知道上了当……”体会神机妙算。
小结: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当鲁肃告诉了周瑜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引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总结延伸
1、小结板书:刚才通过对借箭经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懂天文、识人心、晓地理三个方面;联系全文,你还能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他的神机妙算?(生:算到了周瑜是故意陷害的;知道了鲁肃是忠厚老实的。知道了周瑜会怀疑、所以才把鲁肃叫上做见证的……诸葛亮真的是神机妙算。)让我们再读周瑜的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读周瑜的话,试着从不同角度把句中的“神机妙算”换一个词来说。出示字条: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我真比不上他!”(解疑;擦去课前质疑时的问号。)
2、师描述小结: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懂天文、借了长江的雾;晓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识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完成板书:)
3、再读课题:想一想,诸葛亮借了曹操的箭,那么有借就有还,他还要找机会还箭。师:你知道他什么时候去还吗?(《赤壁之战》去还箭)
你们课外可以继续去阅读《三国演义》,课后召开一次“我眼中的三国人物”读书交流会。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1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派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回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评点】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2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
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3
一、教材简析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从本课内容来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周瑜险恶用心的了然于胸,二是对借箭的通盘考虑和周到安排。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重点。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诸葛亮 妒忌 都督 惩罚 擂鼓 呐喊 丞相 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目标
1、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从古典故事中,体会民族文化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课前收集诸葛亮、曹操、鲁肃等有关人物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②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成的文章《草船借箭》,出示课题,当“草船借箭”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用草船怎样借箭?为什么能借到箭?)
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边读边想,并勾画出生字。
(设计说明:带着问题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①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这篇课文有7个生字,请看屏幕(幻灯出示)
诸(zhū) 妒(dù) 督(dū) 寨(zhài) 擂(lèi) 呐(nà) 丞(chéng)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这几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自由读出这几个生字,看一看它们在字音和字形上,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点拨】“诸”,“寨”“丞”的读音,它们的声母是翘舌音,“丞”字是后鼻韵母。注意“丞”字的笔顺;“寨”字的结构,它是由上中下三个部件组成的,在书写时,要把这三个部件写得紧凑些才好看。还有“呐”的读音,声母是“n”。还有“督”字要注意下部分是“目”字,不是“日”字。下面就请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②整体感知:
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本文是根据元末明初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后率军南下,在长江北岸集结兵力,准备统一全国。孙权手下大将周瑜驻守在长江南岸,刘备派诸葛亮前去联吴抗曹。“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课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短时间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而诸葛亮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让周瑜的算盘落了空,周瑜自叹不如。
【学情分析】
教学之初,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引导学生围绕“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可以适当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而围绕描写人物言行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特点;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原著片段,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学生感受课文中人物的形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起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重点】
激发起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教学方法】
引导法、引读法、创设情境法、资料补充法
【学习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汇报
【资源利用】
1、借助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资料。
2、结合课文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板块一深入研读,感受形象
1、自学课文,圈画词句。
上节课我们通过品读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对这两个人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周瑜嫉贤妒能,诸葛亮顾全大局。故事的结果是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画出来,并在旁边进行批注。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课文第6自然段中的句子。
3、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4、老师有一个问题没弄懂,谁能帮老师解开疑惑吗?
(1)诸葛亮为什么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然后又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呢?(为了使织身受到更多的箭)
(2)如果只用船的`一面受箭,会有什么后果?(船无法在水面上保持平衡,很有可能翻沉)
教师小结:双面受箭是为了让船保持平衡,方便快速撤退。
5、学生继续汇报交流。
预设:课文第7自然段中“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联系上下文体会到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准三天后必有大雾。他知天文,所以能预测得这样准确,真是神机妙算。
(1)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借箭?(因为江上大雾漫天,敌人根本看不清虚实,加上曹操这个人疑心重,他怕有埋伏,不会轻易出兵,这是“借”箭的绝好机会)
(2)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坐在船上,都看到了这场大雾。假如你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你会怎么想呢?(鲁肃想:前两天天气还好好的,今天怎么会起这样大的雾?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
(3)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怎么想呢?(诸葛亮想:果然不出我所料,周瑜啊周瑜,你费尽心机想谋害我,我便将计就计,胜你一筹。)
6、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指名学生回答)请同学们把“笑”字圈起来,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诸葛亮在笑谁?
预设:
(1)诸葛亮在笑曹操,因为雾太大,曹操不敢出来迎敌,他嘲笑曹操生性多疑,反而害了自己
(2)诸葛亮在笑鲁肃,因为鲁肃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他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一种友善的笑。
(3)诸葛亮在笑周瑜,因为周瑜本想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轻易就把十万支箭“借”目来了,周瑜根本想不到“草船借箭”这一招。这是一种得意的笑。
(4)诸葛亮在笑自己,因为他算对了天,算对了人,没有让周瑜的诡计得逞。这是一种自信的笑,胜利的笑。
7、教师小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他说三天后取箭,果然第三天就取回了十万支箭。(板书:神机妙算)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一些重点词句中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板块二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1、学完课文后,你对诸葛亮、周瑜、曹操和鲁肃有没有进一步的了解?小组内交流讨论。
2、全班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1)诸高亮顾全大局、心胸开阔、神机妙算。(2)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3)曹操生性多疑。(4)鲁肃忠厚老实。
3、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找出课文中对应的段落,感受语言的特点。
(1)这段话选自《三国演义》原著,它与课文中哪些自然段相对应?(第8、9自然段)
(2)这段话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半文言半白话)
4、今天我们认识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周瑜、曹操和鲁肃,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他们的放事?(赤壁之战、舌战群儒、空城计、六出祁山等) 【设计意图】分析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的性格特点,全面感受人物形象。把原著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激发起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板块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草船借箭。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用了哪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联系上下文阅读法、作批注阅读法、圈重点词句阅读法、借助相关资料阅读法)
2、作者是怎样将文中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既鲜明又形象的呢?
预设:
(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2)作者抓住了四个人物不同的特点,如他们的语言、动作等,从而体现出不同人物性格各异。
3、由此可见,在写作中我们应该怎样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特点,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4、《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诸葛亮给了要加害他的周瑜不小的教训,此后的教训还多着呢。《三国演义》中有精彩的情节“诸葛亮三气周瑜”。同学们想知道诸葛亮是怎么气周瑜的吗?又把周瑜气到什么程度呢?请同学们课后自读《三国演义》,找到相关章节,一睹为快吧!
【设计意图】教材只是优秀文化的缩影,语文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授教材内容,还应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从读好一篇文章到读好一本书,从读好一本书到读好一段人生。
板书设计
起因——妒人才干——借机陷害
草船经过鲁肃相助、等待雾天——知人识天神机妙算
借箭一起取箭、大造声势 计划 才智过人
曹操中计、借箭成功周密
结果——自叹不如——心服口服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1、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中的指导,并抓住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
2、在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对话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细细品读体味中,一个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形象跃然纸上,也跃然在学生的心中。
3、这节课在设计上直入课文主题,牢牢抓住“神机妙算”这个关键词,并以此辐射全文,摆脱多余的情节分析、烦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等传统模式。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思为本、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的原则。并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仪、探究、感悟中不知不觉地理解课文,感悟鲜活的人物形象。课堂快结束时我拓展相关文章,让学生对阅读整部《三国演义》产生兴趣。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同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二、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以读促思,以读促悟。
五、学习方法
自读自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
六、教学设计
1.快速读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讲曹操借箭的起因。
第二部分(3、4):讲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
第三部分(6-9):讲草船借箭的经过。
第四部分(10):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2.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默读课文,借助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诸葛亮 神机妙算)
3.逐段精读课文,自主探讨,说一说诸葛亮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可做一些适当的引导)
如第一部分:诸葛亮为什么敢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第二部分:为什么跟鲁肃借船,而又不让告诉周瑜?第三部分: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为什么把船连起来,排成“一字儿”?为什么让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先船头朝西后船头朝东?……
(学生弄清这么多为什么后,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会有所领悟。)
4.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在大家交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内容梳理清楚。)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知人心(板书:知人心)即对身边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了如指掌。
周瑜: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已看透了周瑜意欲加害的用心,因为十天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十万支箭。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实际上诸葛亮早有妙计在胸;他也清楚周瑜聪明过人,所以借船之事,不让鲁肃告诉周瑜。
鲁肃:诸葛亮深知鲁肃忠厚老实,因此特向他借船并且让他保密。
曹操:诸葛亮也清楚曹操用兵谨慎小心,看不清虚实,绝不会轻易派兵出动,因而雾夜大张旗鼓佯攻曹营。
(2)有丰富的知识(板书:懂知识)
①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敢于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这是他知道第三天的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有天文方面的知识);②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③箭取到手后,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要追也来不及了。(精通地理)
(3)有胆量(板书:有胆量)
面对强大的曹敌,诸葛亮敢带着600个军士亲自去取箭。
以上这三方面都是草船借箭的原因,在这里我们不能不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产生敬佩之情。画简笔画,即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出现了四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各具特点。周瑜的阴险狡猾,诸葛亮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谨慎多疑,都体现得很充分。要通过朗读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
如第二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就很能反映两人的个性特点和内心活动。要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把这一部分内容演一演。
6.复述课文。
本课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强,可按“思考·练习”第一题的要求首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练习。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复述、接龙复述等形式,练习复述课文。
7.课后作业。
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05-25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07-29
【优】《草船借箭》教学设计07-29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范文04-13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最新09-12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优秀04-21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优秀]10-22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篇06-03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精选11篇)03-17
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精品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