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桥》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1 17:44:0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桥》教学设计(荐)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桥》教学设计(荐)

《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掌握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咆哮、狞笑、拥戴、放肆、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环境描写,人物言行体会老汉(村支书)无私无畏,舍已为人的品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领悟课文在结构、语言上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书写难字:哮、肆、豹、搀、祭、奠。

  2、读通读顺课文,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的方法理解词语: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挡、跌跌撞撞、拥戴。

  3、默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______的事;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4、句画文中村支书的言行,思考批注,他是一个______的人。

  5、句画文中对大雨和洪水描写的语句,思考批注,当时的情况______,村支书有______的品质。

  6、全文在结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7、给文章重新命题:______桥。

  二、练习提纲

  1、听写生字、新词。

  2、摘录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

  3、阅读迁移练习:

  同步阅读168页《星星点灯》

  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⑵课文赞扬了盲人星星______的美德。

  4、运用课文“设置悬念,结尾点题”的写法写一个人。如《晨雾中的人影》《天名英雄》《这是谁干的》等。

  一、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初理作者写作思路

  1、理解词语要交给方法,揭示规律。

  2、行文思路:

  ⑴(1~4)突遇山洪

  ⑵(5~16)疏导撤离

  ⑶(17~27)桥塌殉职

  ⑷(24~27)祭奠英灵

  二、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言行及环境描写深读深悟,体会人物品质,体会语言的精妙

  1、体会人物特点、写法:

  老支书言行描写:

  忠于职守、铁面无私、舍己为人(短句、比喻、拟人)

  大雨、洪水环境描写:

  不畏牺牲舍己为人。

  2、指导学生抓住环境、言行读出对老支书的崇敬、怀念之情。

  三、研读课文在语言,结构上的特点

  语言:言行、比喻、拟人、短句。

  结构: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领悟课文在语言表达上凝练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1、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读一些词语。(咆哮狂奔狞笑势不可当……)

  2、读了这些词语后,能说一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3、视频:洪水袭击村庄,谈一谈看后的感受。

  二、读中品文,体会洪水的来势凶猛。

  (一)今天,让我们深入的走进课文,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难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读后谈感受。

  我仿佛看见了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我已经感受到洪水即将爆发,灾难即将到来的紧张气氛了。

  3、如果刚才是倾盆大雨,那现在就是山洪暴发。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请同学们站起来,看看一米大约到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啊!跳舞,平时的舞蹈是赏心悦目的,此时,洪魔跳的可是疯狂的死亡之舞啊!谁再来读?(读出了洪水的肆虐与疯狂)

  5、最后一句谁来读?(我听出了洪水如野兽般在狞笑,读出了洪水的凶猛和可憎。)全班读这3个句子。

  6、我们将这3句话连起来再读一遍。听了大家的读,我的眼前仿佛又看到了刚才录像中那狂奔而来的洪水,在路面上张牙舞爪的姿态,为什么这3个句子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呢?(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对,用适当的修辞方法会让句子更加生动。

  三、读中悟文,感受桥的危急。

  1、如果是我们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是的,求生是人们的本能表现。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描写村民反应的词语画出来。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词语?(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2、这样的场面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么?(惊慌失措)

  3、是啊,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正是失措的表现啊。

  4、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寻找生路,他们的生路在哪里?谁来读第4自然段。东,西,南,无路可走,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我们再来齐读一遍第4自然段。现在,我有些担心了,我通过只有这个词,知道它是唯一一座可以逃生的桥,你是不是也有你的担心啊!

  四、读中析人,感受老汉的伟大精神。

  1、此时此刻,不但有天灾,而且人祸也即将发生。在这种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有一个人挺身而出,请大家读第7,8,9自然段,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仔细读课文,年迈的村支书是怎么做?怎么说的?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2)、反复读读画出的句子,想一想,老支书是怎样一个人?

  2、拥戴,我们怎么理解呢?(拥护爱戴)他不仅是一名老汉,还是一位党支书,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我们可以说是德高望重。

  3、老汉沙哑的喊话,谁来接着读。(生接着读老汉命令的话)我们看,短短的一句话,连续使用了3个感叹号,这能是一句普普通通的喊话么?此时,山洪在咆哮,人们在哭天喊地,场面极其混乱,老汉应该怎样喊?谁再来读?那么多人站在大雨中,站在洪水中,等着你指挥,我们就应该读得响亮,干脆,坚定,全班齐读。

  3、为什么党员要排在后面?党员也是人啊!谁在后面,就意味着离死亡越近。你能谈谈你的理解么?

  4、老汉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使惊慌失措的人们瞬间变得井然有序,一百多人很快排成一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的7到13自然段。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汉又有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请同学们看78页和79页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呢?观察老汉此时此刻的动作和表情,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谁来读读课文的15自然段。(老汉是多么的愤怒,谁再来读读,你的声音很大,可是你愤怒了么,你愤怒时是什么样的呢?再来读读。)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6、老汉揪小伙子出来,维护了秩序的井然,可是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把小伙子揪到后面,意味着小伙子离生的希望越来越远,而离死亡越来越近了。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样的党支书啊!请同学们试着用一个词语来评价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舍己为人。)是的,老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大家齐读4个成语。

  7、此时,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木桥痛苦的呻吟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什么信息?是的,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木桥即将断裂,情况变得更加危急了。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对父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对话,老师来读旁白。

  8、这里有个吼,我们刚才也读到了一个吼,在哪个自然段出现的?(15自然段)男生读前一个吼,女生读后一个吼,老师读旁白。同样一个吼字,却有着不同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次吼,在危险面前,有群众,有儿子,老汉选择了群众。第二次吼,在危险面前,只有自己和儿子,老汉选择了儿子。因为他不仅是一名党员,也是一位父亲,爱子之心人皆有之。

  9、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10、那座窄窄的木桥倒塌了,可是另一座高大雄伟的桥却在人们心中树立起来了,谁来说说那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一座永不坍塌的生命桥。)

  11、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情至深处,一写为快。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请大家接着往下读。

  2、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来祭奠他那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先人后己的老伴,和她那在危急时刻不和父亲争吵的孝顺的儿子,这是多么的慷慨悲壮啊!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可能想对老太太,对乡亲们,对老汉,对在座的同学们有许多话想说,那就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在80页的空白处写下你想说的话吧!

  3、生读自己写的话。

  4、听了同学们的真情感言,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感动,文中对老汉的动作,语言描写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正因为这样,老汉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才那么崇高,伟大,深厚,永恒!

  六、领悟写法

  1、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

  “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2、文章的写法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吗?

  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桥》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充分读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字词品味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深深的情感,体会救命骨髓所饱含着的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读课题,并质疑课题。

  为什么称它为“救命骨髓”?这是谁的骨髓?他用自己的骨髓救了谁的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理解词语

  声泪俱下:边诉说边哭泣,形容十分悲切。

  动容:脸上出现受感动的表情。

  睛天霹雳:晴朗的天空响起了炸雷。比喻情况出人意料,令人震惊。

  谈何容易:原本指向君王进言不容易,课文里指骨髓移植困难很大,并不像嘴上说的那么容易。

  马不停蹄:马不停地急促向前走。课文里用来形容运送骨髓在路途上没有停歇,时间抓得很紧。

  2、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1)、“两岸”指什么?

  (2)、骨髓是什么?为什么称它为“救命骨髓”?

  (3)、这是谁的骨髓?他用自己的骨髓救了谁的生命呢?

  (4)、为什么称之为“骨肉同胞”?

  (5)“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6)、结合课题,围绕“为什么说两岩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结合课文中具体内容进行思考:为什么说两岩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7)、找出句子话,体会其中的感情。

  师:孩子们,当父母得知孩子的病情时,他们怎样?

  课件出示:“白血病”!医生的话如同晴天霹雳,震得他俩几乎晕倒。大夫,求你一定要救救他,我们就这一个孩子啊!他们俩苦苦哀求着。

  (1)那些词语让你觉得揪心?

  (2)什么是“晴天霹雳”?是什么事让父母觉得犹如晴天霹雳?

  (3)是啊!父母知道白血病的严重,他们年仅16岁的唯一的儿子危在旦夕,此时父母的心情如何?(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读父母的话)

  (4)此时父母已是痛切心扉,他们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生回答),于是他们苦苦哀求着大夫,读“大夫,求你……!”

  (5)假如我们都是少年的朋友,亲人,你将如何哀求大夫?(指名读)

  (6)孩子们,从你们的读书声中,老师看到了一对已濒临崩溃的父母,也让我看到了父母对儿子那真切的爱。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理解治病救人时的迫切心情,同而体会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激发爱国情感。

  三、共同探究,理清文章的脉络

  1、引导体会,指导朗读

  (1)时间的紧迫性。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2)医疗费用高。

  (3)可以匹配的骨髓难找。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2、情境交隔,理解感悟

  孩子们,让我们来看看慈济医院的专家们是如何奔波的?这是怎样的十几个小时?

  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

  少年得救了,你想把这个消息告诉谁?最想知道这个消息的人是谁?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骨髓移植对少年的重要性,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

  三、拓展延伸,传承血脉亲情

  1、在你心中,这还是一座普通的桥吗?

  2、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句话的。

  3、同学们课后再认真品味课文精美的词句,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对语言文字等的感知、理解、品味、揣摩、朗读、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板书设计:

  20、救命骨

  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少年发病检查确诊别无疗法求救台湾

  找到骨髓一位小伙子专家护送少年得救

  台湾——————————大陆

  花莲——台北——香港——四川乐山

《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桥的美学价值,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

  4.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使用朗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1.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人教八上】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欣赏“江南石桥、小桥流水人家、康桥、长江大桥”等景物,初步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桥的美,配诗句导入优美的意境:唐朝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让我们感受到江南的婉约柔美;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我们体会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又带给我们一丝淡淡的哀愁,在诗人眼中,桥是富有人性化的,桥是有感情的,而在画家眼中,桥又另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对桥进行新的审视,感受桥之美吧。

  2.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获得了“中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荣誉。

  3.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二、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了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这段文字为读者开辟了一个视角:可以完全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桥,同时也为下文展开描述预设了心理准备。

  ★★启发:①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②生活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③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④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课文随后举了四个例子,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但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品析这些桥,结合文本,用“桥之美,美在xx”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的美。

  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

  江南细柳下的桥之美,美在与纤弱的细柳配合的刚柔相济。

  长桥之美,美在与娴静的水面配合的灵动和谐。

  风雨桥之美,美在与险峻的`山峰、湍急的流水配合给人的安闲、自在之感。

  4.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关键看其中的景物与周围的环境是否既对照又和谐。这也是本文揭示的全新的审美角度。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5.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是逻辑顺序。

  (1-3)明确说明对象“桥之美”,说明“桥之美”的含义。

  (4-6)举例说明“桥之美”,强调环境赋予桥之美。

  (7-7)总结全文。

  三、研读与赏析

  1.重点研读第④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2.吴冠中先生以具体的阐释启迪我们认识桥梁之美,归结起来,我们在生活中从哪些艺术角度就可以欣赏到各种桥的美呢?

  以审美的眼光来看桥的形象是否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形体的搭配、色彩的调和、强弱的对比,动静的配合……

  3.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课后练习二)

  4.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了举例子方法。

  比较篇目中国石拱桥桥之美

  说明对象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

  着眼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说明顺序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总—分—总

  说明方法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举例子

  语言特征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

  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课堂小结

  今天,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我们领略到了自然界中异彩纷呈的桥之美,也感受了人类巧夺天工的神奇和伟大,这是外在的、有形的“桥之美”;桥梁的外在美的确可以光耀一时,而那种内在的、无形的“桥之美”更是我们心中永开不败的玫瑰!沟通、理解、信任、友爱等连接心与心的则必须用真情、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才能架设,一如那百年不遇的洪水中,子弟兵用血肉之躯搭起的人桥,一如那《斑羚飞渡》中,老斑羚用生命架设的彩虹桥,展现的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之美”,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心灵深处的震撼。

  五、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圆的魅力

  ①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着千姿百态的形状。其中既有大自然经过亿万年精雕细刻的得意作品,也有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杰作。

  ②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圆——最简单的形状之一,不仅是大自然的宠儿,也是现代文明所离不开的。圆,弥撒在我们周围世界的各个角落里,整个宇宙到处都有它的形迹。

  ③静态的,如锅、碗、瓢、盆、杯、碟、缸、桶都是圆的,顺手拿出几个硬币,又是圆的;头痛脑热服几片药片吧,好几个“圆”也被吞进肚子里;小到原子、电子,大到地球、太阳和宇宙天体,无一不与圆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④动态的,如最常见的圆周运动,把整个世界活动统一在有序的和谐之中。车轮的飞转,把我们从这里运送到那里。时针的转动度量着时光的流逝。地球的公转带来了春夏秋冬。电子的运动,泄露了微观世界的奥秘。无处不见的圆,似乎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主体。

  ⑤为什么圆会有这么大的魅力,竟能博得整个宇宙和万物万灵宠爱呢?这是因为圆的本身有着其它形状无法比拟的特性。

  ⑥善于思考的数学家总结:在周长一定的任意平面图形中,以圆的面积为最大。这句话反过来就成了:面积为一定的所有平面几何图形中,以圆的周长为最小。

  ⑦推而广之,将圆绕着它的直径旋转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个圆球。而圆所具有的特性,圆球也具有,这就是说,当体积一定时,球的表面积最小;或者,当表面积一定时,球的体积最大。

  ⑧用最少的材料取得最大的收益,不仅是大自然的宗旨,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许多制品以圆为基本形状的原因。

  1.指出①②两个自然段的说明对象。

  2.下面指出了③④两个自然段对圆进行分类的角度。选择正确的一项()

  A.存在方式B.相对特性C.功能作用D.外在形状

  3.⑥⑦两段概括了圆的什么特性?

  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结构特点是。

  5.据说有一次,一位不怀好意的西方记者问周总理:“为什么中国人走路时老低着头,而西方人却昂着头走路?”周总理作了非常巧妙的回答。请问周总理是怎么回答的?

  参考答案:

  1.形状;圆。2.A

  3.⑥周长一定,圆的面积最大。或:面积一定,圆的周长最小。⑦体积一定时,球的表面积最小。或:表面积一定时,球的体积最大。

  4.逻辑顺序总分总

《桥》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含苞待放”、“凋谢”感悟小钱生命垂危和对生的渴望。”“静静地”“辗转”看似平淡的语句,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不辞辛苦,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3、通过人物的行为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写结合,体会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应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线,以读写训练为纬线,使语言形式的领悟、表达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融,以读促情,以情促写,以写抒情,实现读写与情感的相携共生。

  【教学说明】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而对话的目的就是激活对话的载体──语言文字“走入”学生的内心。《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用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大陆青年钱畅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中“白血病”、“地震”、“骨髓移植”都是平时学生甚少涉足的领域,因此学生关注不够,积累不多,不能真正“发乎于情”,那么,怎样让学生走进文本,让他们能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去理解,去体验,乃至与文本产生共鸣?于是,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住重点语句,加强朗读

  语文课要扣住“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这还远远不够,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进行深入地感悟,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火花,最终形成心灵上的高峰体验。因此在深入品读,感悟真情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了几个关键的语句,或进行场景的对比,品析语言;或补充相关的资料,丰实人物形象;或重点指导朗读,感受人物的精神发挥情感的纽带、驱动作用,顺学而导,使学生通过对具体的语言现象的感悟、品味,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得以提高。

  二、注重语言实践,加深体验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脑能思,口能说,笔能写。因此,语言实践训练既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有助于学生说写能力的提高。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多处语言实践活动。如:小钱得了严重的白血病,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心中难以平静,他在想些什么?余震不断,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不知道什么?当小钱得救了,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时,他又想些什么?这些说话、写话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实践的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提升的过程。在说写中学生的体验融进了精神和灵魂,学生的感悟不断升华,真正由“文”走向“人”。

《桥》教学设计5

  一、教材简析:

  《桥之思》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散文诗。课文阐述了人们对桥的直观上的认识和心智上的联想,图文对照,表达了我们对美好“心桥”的赞誉,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本课以“桥之思”为题,说明路桥虽不可少,但心桥更为珍贵。课文内涵丰富,从桥的基本要素写到桥与人的关系,联系到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文中语句较长,每小节中都有几个长句,但语言朴实,富有哲理。

  二、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时刻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本课设计注重引导学生从散文诗的语言美进入意境美,从品位美到感受美,从欣赏美到创造美,步步深入,让学生得到切实的美的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延伸、幽静、碧波粼粼、魅力、巍峨、造型优美、构筑、和谐。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阅读有关桥的信息,培养学生整理、收集资料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积累。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三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概括地说说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桥,体会桥的神奇、美丽,激发创造美的意识。

  (2)、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4、教学重、难点。

  (1)、诗歌的第三小节是理解的重点,抓其重点词句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

  (2)、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无形的桥”即“心桥”的深刻含义,从而懂得它的'重要性,人人都应该去构建这样的桥。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关于桥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修建的桥越来越多,那么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桥呢?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些关于桥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师播放有关桥的录像,边展示边做一些简单的介绍。(十七孔桥、赵州桥、鸭绿江大桥、卢沟桥、南京长江大桥、大渡桥等)。

  师:同学们,看了这么多雄伟而又壮观的桥,你有什么感受呢?

  师: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桥之思》。板书课题:桥之思。“之”是的的意思。“思”就是思考。桥之思就是由桥引起的思考。(下面,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47页,坐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做到准确、流利。同时想办法解决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出示课文生词,指名朗读,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3、指名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勾画出课文中出现的桥的名称。

  4、生答出课文中的11种桥。

  (三)、精读课文,感受品悟。

  1、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一段,读后汇报:从这节内容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2、你认为桥的作用是什么?(教师适时板书:沟通交流)。

  3、第一段中使用了一种修辞方法,你们找到了吗?(排比句)指导朗读这一句话。

  5、师:谁来读一下描写九曲桥的句子。课件出示九曲桥的图像。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九曲桥的特点吗?(回旋别致)。(回旋别致,什么意思?弯弯曲曲的小桥,常见于公园中,供游人悠闲休息。)。

  6、师:谁来读一下描写立交桥的句子。课件出示立交桥的图像。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立交桥的特点吗?(巍峨雄伟)。(巍峨雄伟,什么意思?非常壮观。)。

  8、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认识的这些桥都是有形的,看得见的。这些桥引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考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三段。

  9、(生读)这种无形的桥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指导读好第三小节第一段。

  10、这无形的桥存在哪里呀?学生读: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

  11、你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桥吗?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12、是啊!这样的“心桥”不仅存在于心灵和心灵之间,也存在于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无形的心桥吧。(课件出示“握手”“问好”“互帮互助”等“心桥”的画面)。

  13、这样的桥越多、越普遍,我们的世界就会越和谐、越美好。(板。

  书:和谐美好)。

  (四)、总结升华。

  师:课前老师让每一名同学画了一幅自己喜欢的桥,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画的桥再仔细看一看,在旁边写出设计说明或感受。

  (六)、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呢?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的桥,但是还有更多的桥需要我们去设计和建筑,希望同学们能设计出更多的桥,同时老师更希望你们能建造出更多架设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之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快乐。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桥之思。

  有形的桥——沟通交流。

  无形的桥——和谐美好。

《桥》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关注情节,聚焦老支书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探究老支书是个怎样的人,理解“桥”的含义,体会老支书以及党员群体一心为民、舍己忘我的人物形象,浸润党员精神。

  2.聚焦小说结局,了解小说“出乎意料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3.梳理描写雨、洪水和木桥的句子,发现小说描写的环境、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党支部书记”的职责。

  2.课件(音乐、图片)。

  【教学过程】

  回顾情节,初识老支书形象

  1.结合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大情节说说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2.谈谈对老支书的初步印象,提出核心问题:“老汉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任务一聚焦语言,品读老支书形象

  1.出示活动一:默读小说情节发展和高潮两部分(7至23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这两个情节中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想想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旁边。

  (1)自主学习;

  (2)分情节汇报交流;关注老支书动作、神态“站着”“不说话”“盯着”“像一座山”,感受老支书的沉着镇定,忠于职守。聚焦老支书的语言,感受老支书的果断指挥,群众为先,坚守原则,铁面无私。聚焦老支书的语言:“党员排在后边!”“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你还算是个党员吗?”质疑。

  结合《入党誓词》讨论交流,明白党员在危急时刻的.职责,体会党支部书记的忠诚与担当。理解“桥”的含义。

  (3)分情节用表格梳理小结。

  2.出示活动二:读小说结局(24至27自然段),同桌讨论,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小组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回顾前文,木桥前的“揪”和“推”,感受不知道父子关系和知道父子关系,两种情况下老汉的形象。明白反转式结尾的妙处——设置悬念,震撼人心,丰满人物形象。

  任务二探究写法,再识老支书形象

  1.老支书的形象是怎样一步一步塑造出来的?

  出示学习活动要求: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雨、洪水和木桥的句子。梳理这些语句,结合相关情节,关联人物形象,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2.分享交流:

  (1)引导学生纵向观察表格里描写雨、洪水、桥的句子,发现雨越来越大;洪水越涨越高;桥越来越危险;形式越来越危急。

  (2)引导学生横向观察表格,发现,环境描写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能衬托老汉的高大形象。

  3.小结:环境描写能营造危急的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和情节设置,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一心为民,忘我无私的老支书形象。

  任务三链接生活,感悟党员形象

  1.你心中的党员形象是什么样的?出示学习活动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材料二

  小组交流:你心中的党员形象是什么样的?2.小组交流。

  3.分享汇报。

  (1)引导学生感受共产党员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的精神。

  (2)感受危难时刻,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的责任与担当。

  4.齐读作者谈歌的话结课。也许正是那种以群体利益至上的原则,把他人的生命凌驾于自己之上的人格,才能触及“神圣”和“伟大”!——谈歌

《桥》教学设计7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与性质地位”一章开宗明义:“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里,“人文性”被提升到重要的地位,现代语文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一种科学素养,也是一种人文素养。它重视语文教学过程,重视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单元组的一篇课文。文中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大陆青年不幸身患白血病,一位台湾青年冒着生命的危险,不顾家人的安危,为这位大陆青年捐献骨髓;台湾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从台湾抽取骨髓,两岸人民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正是一个人文教育的好的载体。

  一、在期待中学会关心,接受人文

  师:这个年轻人的生命就像含苞的花朵,却不曾开放就将凋零,他的内心是怎样的?你的心情呢?

  生:小钱肯定特别伤心,因为他快要死了,可是他还很年轻。

  生:我也认为他会非常难过,我内心里也为他痛苦。

  师:你为他痛心,跟着自己的感觉读一读这句话。(生感情朗读)

  生:我为他着急。

  师:急什么?

  生:急救他命的可能性太小了。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唯有……才能……”看出小钱生命只有一线希望。

  师:是啊,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骨髓都有可能不相配,更何况没有血缘关系,

  在20万人里面才可能找到可以为他移植的骨髓。小钱生的希望多么渺茫啊!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

  (生感情朗读)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求。探求什么?

  这是老师的责任。美国国家教育学会主席内尔·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说,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围绕关心来组织教学是诺丁斯教育思想的中心主张。那么,对教育来说,又该从哪里入手来教会孩子学会关心,学会爱自己和爱他人呢?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能够培养孩子学会关心的教育呢?本课开始,我就引导孩子直接探求、关注杭州青年的命运,一句“真让人痛心啊”敲击着孩子的`心灵,激起学生读书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唤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关怀。孩子们热情投入、真情流露、以心契心,是收获人文思想的时候。

  二、在文本与心灵的对话中体验感情价值——感受人文。

  生:同一时刻,在台湾刚刚发生过大地震,可是医护人员却在为小钱抽取捐

  献者的骨髓。

  师:当你了解到这些,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最强烈的感受是非常感动。

  师:哪些地方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请再次读这段文字,用心去默读,划出

  令你感动的词句,先完成的同学可以与旁边的同学交流。

  生:这里让我感动,一场大地震刚刚过去,可台湾的人们却在为小钱忙碌着。

  师:好,书暂时放下,一提“地震”,你脑海中肯定会出现一幅画面,描述一下好吗?

  生:声音震耳欲聋,房屋倒塌……

  生:地震很可怕,这种自然现象的破坏力很大。

  生:地震可能会让一座城市变成废墟。

  师:7.3级的大地震来临,顷刻间就是墙倒屋塌。地震过去后余震随时可能袭击人们,危险随时存在,台湾青年应该想的是什么?

  生:他应该想自己躲在那里,怎样保护家人。

  师:可他实际想的是什么?

  生:他实际想的是小钱。

  师:你从哪读出来的?

  生: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引读:台湾青年为他人着想,这是一种优秀的品德——

  生齐读:“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

  的骨髓。”

  师引读:对于他来讲,这是一个坚定的信念——

  生齐读:“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

  的骨髓。”

  师引:置自己安危于不顾,挽救一个素昧平生的大陆青年,这是多么崇高的

  精神啊!请同学们再读——

  生齐读:“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这件事中,感动无处不在,还有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

  《语文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

  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的以情感人、以美育心的独特性;让学生亲密地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从而受到心灵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从“让我们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悟情、生情。抓住了“这位青年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鲜活的形象、铭心的场景、抓住“沉着地站在病床旁,”等感情强烈的内容来注重形象感悟、情境感悟、心灵的感动。学生全身心注入在文本的人物身上,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等精神领域产生影响,感受到语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以上是对本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审视。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学习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表达不够充分,例如:重点理解“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可贵,体会到生命将逝的悲哀,感受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急迫性。应读出这些感受来,学生朗读时并没有把这种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到位。课堂上这一环节就让学生读了两遍过去了,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还有,学习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学习和感悟。如:在学习本课字词这一环节中,好多同学把间隔(jiàn gé)读成了jiān gé,那么对字音地纠正就可以联系这个词的意思,但在教学中却是采用了反复读词这一原始的方法。还如“辗转”一词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虽然引导学生体会到寻找骨髓的艰难,急迫与曲折。但没有提出这个词,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老师在文本中发现“金子”,告诉学生这是好东西,更应该把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会应用它,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桥》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业绩,理清课文思路。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过程与方法:

  1、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强感悟。

  2、通过观看录像获得直观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飞夺泸定桥的全过程,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难点:理清课文的思路。

  教具准备:课文录音,电影、胶片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赏识激励法

  学习方法:读中感悟 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自读自悟 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桥?(边说边板书“桥”)(出示投影)你们见过这样的'桥吗?(简介泸定桥,板书“泸定桥”)因为这座桥是大渡河上的唯一通过,因此,红军北上抗日必经夺取这座泸定桥,(板书“夺”)但我们书上的题目是“飞夺泸定桥”(板书“飞”),为什么要加个“飞”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飞夺泸定桥》。(齐读课题)

  三、A、合作探究“飞”

  1、自己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飞”、“夺”的段落,画出来。

  2、快速读2-5自然段,弄清“飞”的意思,并找出相关的句子。(板书抢时间)

  3、小组合作学习红军抢时间时遇到哪些困难,怎么克服的,你觉得红军怎么样?(板书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4、放录音,想象红军和敌人抢时间的情景。

  B、读中感悟“夺”

  1、指导读“飞吧,看你们飞过来吧?”体会理解“飞”意。

  2、放录像“夺桥”,体会红军的英勇,奋不顾身。

  3、读课文体会红军的精神,指导读有关句段。

  4、学生谈体会。

  5、小结板书“攻天险”。

  6、读毛泽东《长征》结束全文。

  四、课外延伸

  如果你站在泸定桥的英雄纪念碑前,你想说什么?

《桥》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12个,认识生字8个,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意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去过台湾旅游吗?相信很多同学都还没有,一直到2008年开始大陆从能去台湾旅游,以前飞机、轮船都没有直接到达的。在10多年前,杭州和海峡彼岸的台湾慈济医院就发生过一次跨越海峡的救人善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感人的故事。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之后,这个海峡指的是(台湾海峡)你有哪些疑问呢?(生命桥)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这个真实的故事,打开课文,大声朗读课文,看清楚自学要求。(课件出示)

  二、检查自学

  1、检查生字词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学生说)(板书)你能用一句话将整件事情说清楚吗?

  抓住故事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关键词就能将故事大意说清楚。

  3、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生命桥呢?(课件出示)

  三、感悟小钱片段

  1、读了这个故事,你能找出课文中描写的两个非常相似的场景吗?(课件出示)

  2、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我们先看第一个场景,小钱实在怎样的情况下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请找出课文中的句子。

  3、哪些词让你感受最深呢?含苞的花朵指什么?即将凋谢又告诉我们什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呢?

  “凋零”指草木凋谢零落。这句话把年轻人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还未真正地绽放就将要离开这世界,好像那将要凋谢的花苞一样,让我们痛心地看到,18岁多么美好的年龄啊,正值如花年华的年轻人,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就将结束短暂的生命,这也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多么令人怜惜的年轻人,那么就让我们的朗读来表现这种情感吧!

  师:所以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4、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的脸色红润起来,依旧(苍白)。金秋时节,灿烂的阳光洒满整个杭州市的时候,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桂树虽没有开花,但是那香气可能是什么味道呢?

  这样的美景又让外面体会到了什么?(这美好的一切都无法享受了)不管窗外的景色有多美好,小钱都无法享受了,他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5、小钱静静地躺着,因为他患了白血病。什么是白血病呢?(课件出示)

  6、要治好白血病,就要找到符合的骨髓,骨髓好找吗?找出相关的句子。从这两个数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家说“万里挑一”这是“是万里挑一”啊,一定能找到吗?(有可能)难怪作者说(谈何容易)同学们想象一下,会在那些人中进行寻找呢?

  找了那么久,那么多地方,小钱是幸运的,等来了让他生命绽放的机会,读“”(课件出示)

  同学们,现在明白辗转的意思了吗?

  7、小钱生命垂危,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等待着骨髓来让他的生命之花绽放。

  四、感悟台湾青年片段

  我们跨越了台湾海峡,来到台湾,也看到了跟小钱差不多的场景,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课文中的“同一时刻”指的`是什么时候?(小钱和台湾青年都静静躺在病床上)这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读读课文的3.4自然段,台湾青年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呢?将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1)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从哪些词你感受到了当时情况的危险呢?(关键词“袭击、余震、摇晃”)。

  那么危险的情况下,他还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捐献骨髓。指导朗读。

  (2)在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但是他清清楚楚知道的是(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青年虽然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是相信他现在一定心乱如麻,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写一写。

  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台湾青年却并非因为缺乏生气而不得已躺在病床上。他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大陆18岁的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自己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此时你觉得台湾青年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五、总结

  是啊,这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台湾青年不顾自身的安危,没有考虑到家人的安危,毅然决定在这危险的情况下捐献骨髓,上苍终于被这青年感动了,骨髓捐献成功,搭起这座生命桥中间又经历了怎样的重重困难呢,我们下节课在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描写了两个相似的场景,谁来说说这两个场景。

  除了小钱和台湾青年,一旁还有忙碌的(李博士)他又在怎样的情况下做了些什么呢?读第5自然段,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二、感知课文

  1、此时此刻……

  “沉着”

  此时此刻指的是什么时候呢?

  (1)李博士在什么情况下还是这么沉着?“针头向皮肤刺去……”

  余震都让针头从皮肤中脱落了,这个余震是多么的强烈,发生得很突然,哪个词?(突如其来)这么危险,但李博士还是怎样地站在那里?(沉着)

  那应该跑到哪里才安全?(空旷)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想象一下当时手术室里可能还有什么东西在摇晃呢?

  在这摇晃当中李博士怎样地站着?(沉着)沉着得站着等什么呢?(经过一次又一次……)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你觉得是什么呢?

  2、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带着刚刚抽取的骨髓,李博士出发了,课文用了哪个词形容这趟旅程?(奔波)

  看了这张旅程表,你想说些什么呢?这是怎样的十几个小时呢?(紧张、漫长、艰辛)你有什么感受?让我们带着心中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这时候,课题的疑问你解决了吗?(课件)

  这是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课件)

  3、现在,从大陆到台湾已经通航了,小钱和台湾青年已经有机会再见面了,现在他们终于见面了,小钱会对这位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

  4、最后,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小诗。

《桥》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台湾青年及李博士的奉献精神。

  3、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分为五个学习小组由新闻发言人代表发言。

  一、背景资料导入

  出示一组有关白血病的图片,师话外解说,学生初步感受白血病的严重性及可怕。

  二、口述故事起因,引出激

  朗读

  在杭州,有一位18岁的青年小钱,他就得了这可怕的白血病。下面就请同学们找一找,这可怕的病魔是如何折磨这个青年的。

  1、点名读句子,进行适当点评:

  师激

  朗读:18岁啊,含苞的花还没来得及绽放,初升的太阳还没来得及普照大地,小钱却挣扎在死亡线上,你们就该怎样来读好这2段呢?

  2、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点名个别读。

  3、重点语句朗读:

  “这个刚满18岁的青年,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指导朗读,分小组读,指名读。

  三、过渡

  不幸的小钱又是幸运的,在十万人的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可以与他匹配的骨髓!这十万分之一多不容易啊!

  四、默读课文,从3~6段找出体现了这个过程不容易的句段

  五、围绕主线,探究理解

  1、小组代表汇报,根据学生汇报适当点拨。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随学生的`介绍可以打乱顺序讲。)

  ⑴出示地震的相关图片,感受大地震。

  句型练习:“病床上的青年,他不知道……但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小组练笔,组内交流,代表汇报,全班跟读。)

  ⑵从课文第五自然段中“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余震是非常强烈的,余震来了,会有哪些影响?

  句型练习: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但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青年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学生口头练习,汇报。)

  ⑶相机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进行评议后齐读。

  ⑷从李博士的奔波中再一次感受这个过程的艰辛。

  六、阐明结局,激发情感

  一场历经24小时的生命救助活动终于胜利结束了,你们是不是也松了一口气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吧!

  追问:现在你们知道这座生命之桥是如何搭建起来的吗?

  (爱心。)

  在这座爱心之桥的搭建过程中你们还体会到了什么呢?

  (两岸同胞之间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

  七、小结

  也许人为的阻碍能阻隔两岸人们之间的来往,但那亘古不变的亲情是什么东西也隔不开的!

  再读第七段,升华感情,达到最高潮。

  (音乐响起。)

  八、课外拓展

  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创意扩展,大胆想象。)

  你们的心中也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吧?你想和什么人说呢?请你们写一写。

《桥》教学设计11

  设计理念:

  本文以频频分段的形式,笔调简练而利索地勾勒出洪水来袭的迅猛,老汉临场指挥的果敢,舍己救人的震撼力量。虽然桥是连接当时生与死的纽带,但是这桥是窄的,是经不起折腾的。所以,真正联结起村民生与死的坚实的桥梁,恰是老汉沉稳作战的风范,舍己救人的力量。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而语言表达是为主旨服务的,所以,本课的设计旨在以“桥”为切入点,层层深入,教师要着眼于问题的锤炼和设计,要有益于广开思路,便于学生以语言文字为着眼点,借以想象,描述,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并以情感渲染为依托,以多层次回环朗读为情感推波助澜。力求体现思维、语言及情感三者的和谐共振。

  教学预设重点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补白想象描述等,锤炼潜心读书的思维品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多层次回环朗读,感悟文章的表达,体察洪水来袭的可怕,老汉的沉稳果敢,舍己救人的力量。感受情感的冲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就文章特殊的表达形式,体会其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题,质疑,

  1、板题质疑:桥,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或许会说:桥是连接河两岸的建筑,有铁桥、木桥等)

  2、一读课题,课文为什么以桥命题,究竟这是一座什么样子的桥呢?

  二、以“桥”为切入口,一读文本,初步积淀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想,文中的“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2、交流,可以初步说说文中依据,随机层层点拨:

  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

  3、二读课题。说到这里,再读课题,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可以是沉重的,郑重的)

  引导: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平日里或许只是山村里极不起眼的,可在洪水来临时却成了——

  生死桥逃命桥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

  三、再读课文,感受桥的“无奈”。

  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够结实的桥,成了洪水突然袭击时的唯一的逃命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那么轻易地救老百姓的性命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划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作批注。

  1、交流。

  2、适时解疑:“像泼。像倒。”为什么独立成句?引导:凝重的笔调。两字却字字千钧,脑海里可以是一幅活的声势兼备的画面。更突出了雨非同寻常的大。致使洪水泛滥成灾。

  3、激情再创造引读,感受洪水的疯狂:洪水咆哮着,像——,从山谷里——。洪水已有近——,这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

  4、感悟“跳舞”一词的表达:当时的情形是——(无比紧张的,令人恐惧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作者怎么竟然用了“跳舞”这个词语?是不是太不合时宜啦?

  5、指名,(这洪水简直是一群魔鬼在跳舞,让我不由地想到了——“群魔乱舞”这个词)

  6、这与下文的哪个词语是呼应的?“狞笑”,洪水在跳舞,死亡在狞笑,此时你什么感觉?你想?甚至想?看,文中的人们不也是如此——

  7、朗读写人们反应的句子。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恐惧不安送进句子中去。

  读好“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

  8.读着读着,我的眼前出现了逃难队伍中的一个——

  9.出示: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其中有一个——

  按这个句式写一写你眼前出现的这一人物,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10面对疯狂袭来的洪水,人们几近疯狂崩溃,几乎失去了理智,试想,这样的又窄又不结实的桥——?(怎能承载得了疯狂的拥挤踩踏?)急需要什么?(沉稳的组织者,有序地疏散)

  11老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场的———

  第二课时

  一、划找句子,初步感受老汉的形象。

  1、上节课,大家在邱老师的带领下已经读通了课文,并且感受到在那个黎明时分,面对突如其来的(山洪),人们(受惊了),一百多个村民都毫无秩序地拥向那窄窄的(木桥),情况非常(危急)。幸好那年迈的老汉,那受全村人拥戴的党委书记早已站在窄窄的木桥前,让我们穿越时空,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做出的人生选择,留下的感人事迹。

  2、请同学们读7——23自然段,划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然后交流,大屏幕出示句子,同桌再读一读。

  二、品读句子,深刻感悟老汉的精神。

  1、读了这些句子,相信老汉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一句话最

  让你感动呢?用心地读一读这个句子,并写下你的内心感受。

  2、交流:

  1)、第8自然段。

  2)、第10自然。

  3)、12自然段。

  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从中品悟老汉的“屹立如山、责任如山”,并进行朗读指导。

  3、是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这样的老汉能不受人拥戴吗?可是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经漫到人们的腰际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些事情是否有矛盾呢?

  出示15、21、23自然段。1)“揪、吼、凶”和“推”矛盾。

  2)、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和推老汉先走矛盾。

  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的确令人费解,充满了矛盾!请一生阅读下文,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文章到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之间那血浓于水的关系,这个结局(……)

  4、反复咏叹,感受亲情。

  1)、当我们明白老汉原来是小伙子的父亲,小伙子原来是他的儿子的时候,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令人感动的一幕,相信你又会有新的感受。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入文章中,一起深情地朗读14——23自然段,我们就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引读。

  2)、想象老汉会喊些什么呢?出示。是啊,眼见自己骨肉被洪水吞噬,试问世间那个父母会不痛心疾首?

  3)、请你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如果再给老汉一次选择,老汉还会把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吗?如果他有机会跟儿子解释,他会对儿子说些什么?

  此时此刻,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父爱如山)

  5、这样的老汉最终没有留下,和他儿子一起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其实就在木桥前,在没腿深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在没腰深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在没胸部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老汉完全可以让儿子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老汉完全可以和儿子一走了之,但是——,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啊!这样的老汉能不受人拥戴吗?

  然而,这样的老汉最终还是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但凶猛的洪水吞不没的又是什么呢?出示屏幕。学生练习。

  三、抒发情感,激情表达自己的哀思。

  老汉离我们远去了,面对着残破不堪的木桥,你最想说的又是什么呢?表达对老汉的哀思学生写后交流。

  四、三读课题,总结全文。

  再读课题,你对桥又有什么感受?理解桥的象征意义,并总结全文。投影出示读句子:

  他像一座山,一座屹立不倒的山,他更像一座桥,一座联结生命的桥。

《桥》教学设计12

  一、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材分析:

  《家乡的桥》是在《家乡的桥和塔》的内容上分出的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放在认识桥的艺术特点并用绘画的形式创作家乡的桥。改动的理由是:在一课时中有桥又的塔的教学内容太多,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把教材内容分为桥和塔各1课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一课一得。本课在此基础上首先以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确认学生课前预习的实效性。通过观察、分析家乡的桥,了解桥的艺术特点,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作欲,并用绘画的形式创作家乡的桥,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课后的拓展,通过欣赏让学生认识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四、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欣赏有关桥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桥的结构和造型特点,了解、欣赏桥的造型美。

  技能目标:启发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家乡的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教学重点: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创作家乡的桥。

  六、教学难点:了解桥的结构、用途,感受桥的造型美。

  七、学具准备

  教师:有关桥的课件、纸、勾线笔。

  学生:收集有关桥的图片和资料、纸、喜欢的画材。

  八、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课前教师布置了用各种形式查找有关桥的资料,了解了有知桥的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玩有关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看哪位同学课前预习最好,最快并正确的同学有奖励。

  2.出示抢答问题

  (1)中国最古老的桥建于?第一座浮桥建在什么地方?

  生:公元35年,建在长江。

  (2)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河北省赵县的什么桥?

  生:赵州桥。

  (3)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施工的第一座公路桥?

  生:南京长江大桥。

  (4)中国最长的桥?

  生:江阴长江公路桥。

  (5)世界上最长的桥?

  生:日本明古海峡桥。

  (6)我们的家乡厦门也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桥,请说说?

  生:跨海大桥、公园里的桥、各式各样的天桥等。

  (评析: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桥的有关知识。以抢答游戏的形式,确认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实效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发展阶段

  1.家乡的桥很多,建在不同的位置,请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它们的用途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的桥给我们居住的城市带来了美。

  (2)桥的形式多样,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之处?(师生讨论,师出示课件)

  相同点:生:桥梁由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以及桥梁防护建筑物组成。

  不同点:生:桥梁的桥墩粗细的变化、护栏的变化、桥灯的变化、桥的装饰的'变化。

  (评析:通过观察、分析桥的图片,让学生自主探究,从中发现桥的用途和结构,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家乡的桥真是太美了,想不想动手画一画?怎么画?老师根据学生说,用线描的形式示范作画过程。

  (评析:示范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作用。学生在在教师直观的示范过程中明白将要采用的作画步骤。)

  3.欣赏学生创作的家乡的桥的美术作品。(出示课件)

  (评析:通过欣赏学生作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丰富多彩的学生作品,体验美术作品的美。)

  4.作业要求:用绘画的形式创作家乡的桥,桥画好后可以根据画面需要添画背景。

  (评析:通过创作,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5.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三)评价阶段

  1.学生画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互欣赏。

  2.师生评价作品时围绕三点;(出示要求)

  (1)是否表现家乡的桥。

  (2)桥的造型美吗?添画背景是否适合?

  (3)构图合理吗?

  (评析:通过作业展评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养成学习──评价──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共同评价,发现作品的优秀之处和存在问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力。)

  (四)拓展阶级(出示课件)

  1.一起来欣赏画家用各种表现形式创作的桥。

  2.除了画桥,还可以用各种材料进行制作,欣赏书中用其它材料制作的桥。

  (评析:通过欣赏各种表现桥的美术作品,拓展学生的眼界,认识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3.随着科学和时代的发展,桥的造型、用途也在不断变化,你们想不想欣赏小朋友大胆想象创作出的非常有特色的未来的桥。

  (评析:欣赏未来的桥的学生作品,促使学生新知识的生成,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桥》教学设计13

  一、 选定主题

  期中考过后,我开始了第三单元的教学。第三单元学的是有关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说明文。其“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主题就是《说不尽的桥》,我认为这个主题便于学生开展活动,于是我选定了它。

  二、组建团队

  由于3班平时参与活动的热情较高,我决定就让3班与桥文化来一次亲密接触。3班共有52个学生,按桌椅的'排列情况分成4个小组。我就以这四个小组为单位组建了四个活动团队,分配以赏桥、写桥、画桥、知桥的学习活动任务,并由各组长全权负责活动的组织与进度。

  三、 制订计划

  参照课本上的活动,我给每一组的具体活动任务分别是:

  1、赏桥:搜集并整理、归纳相关材料,设计创作一版手抄报和一版剪贴报(小组全员合作完成)。展示成果时由小组派代表上讲台解说主题、版面设计和材料选取等方面的内容。

  2、写桥:仔细观察一座桥,并了解、搜集有关它的修建情况等资料,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介绍性文字(小组成员个体完成)。小组讨论(教师做指导)找出最符合要求(介绍性)的文章与最不符合要求的文章。展示成果时由小组派代表上讲台朗读范文,朗读完后,要求第4小组(他们组出竞赛题)同学说说两篇文章哪一篇更符合“介绍性文字”这个特点,为什么?并结合平时学说明文的经验,说说他们在文章里都听到了哪些有关于说明文的知识点。

  3、画桥:设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画出来(小组成员个体完成)。小组讨论找出符合要求(未来)的作品。展示成果时由设计者们分别上讲台展示创作并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

  4、知桥:搜集并整理、归纳相关材料,拟出竞赛题(小组全员合作完成)。将题目分成必答题、选答题和抢答题三种类型,题数灵活把握,以竞赛时间20分钟为宜(教师做指导)。竞赛时由本小组指定念题员、记分员、记时员并组织纪律,其余三组作答。

  四、开展活动

  我给学生三个周末的时间准备,初定在第15周周一展示。我强调全员参与,并辅以“获赞”机制,明确论“功”行“赏”,多做事情多得赞,独立完成的作品,越优秀赞越多。各组长组织、协调小组成员,并如实记录他们参与的积极程度。

  五、展示成果、反思总结

  第15周刚好是本年段的教研周,我们备课组长安排我开课。于是我决定把这次综合性学习作为公开课的内容。

  我将这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1、教师导入

  2、分小组展示、

  3、教师总结、

  4、布置作业。

  分小组展示是整节课的重点,大约占40分钟,在每个小组展示后,我也有给予适当点评,但课堂主要还是交给学生。

《桥》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1、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生词卡片。

  3、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课件:昔日的洨河风光。

  2、谈话导入。

  洨河两岸景色优美,可阻碍了两岸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官府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桥梁。造一座怎样的桥呢?官座决定向社会公开招标,石匠李春设计了方案被采用了。想知道李春的设计方案吗?读读课文就清楚了。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讯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意多读几遍。

  2、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教师检查。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

  三、自主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

  2、汇报交流: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⑴画一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

  ⑵以李春的口吻介绍赵州桥的建筑特色。

  ⑶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赵州桥的主要特点。

  3、引导小结: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4、播放课件:赵州桥今日风貌。

  四、识字学词

  1、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2、给生字组词。认读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3、指导写字:

  ⑴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左右结构:部、横、跨、栏、设。

  上下结构:参、坚、案、贵。

  独体字:爪。

  ⑵学生写字。

  ⑶学生写完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搜集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2、用自己的话说说赵州桥的特点。

  二、朗读体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2、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扩展交流

  展示课前搜集的桥的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桥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可完成课件选做题。

《桥》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各地遭受洪灾、雪灾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以及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

  老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桥引出课题

  板书“桥”,看到“桥”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估计学生可能会说赵州桥、黄河大桥等。)

  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有形的桥,还有一种桥是无形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到,你知道这种桥吗?(A、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B、书籍是知识的桥;C、书信是联系的桥;D、悄悄话是心灵沟通的桥。还有友谊桥、思念桥等。)

  今天,我们就学习以桥为题目的第16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

  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感受情势危急

  (一)桥窄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桥,可课文中真正写“桥”的句子很少,这是一座怎样的桥?(窄窄的桥)

  出示句子:“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这座桥窄到什么程度?(只有一个人的宽度,一百多号人过桥必须排成一队)

  2、同学们,再读这句话,你还体会到什么?

  (从“只有”体会到是唯一通往村外的路。)

  那南面呢?(被洪水淹没。)

  小结:此时的木桥承载着全村一百多号人的生命,它是一座逃生桥,没有这座桥,全村一百多号人将难以死里逃生,但是,光有这一座桥,全村一百多号人就能顺利逃生吗?让我们看看当时的情景。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2、交流:生读找到的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师相机出示: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请学生读一读,比一比,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随着时间的变化,洪水在凶猛上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谁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试读、指名读。)

  3、前两句很明显是比喻句,而后4句是什么句?(拟人)

  拟人就是把洪水当作人来写,可我怎么读也感觉不到是人的动作或神情,你来读读倒像是什么?(像魔鬼、像猛兽、像死神)

  引读:同学们,山洪来了,看魔鬼在跳舞

  听!魔鬼凶恶的笑声

  看,猛兽毫无顾忌的伸长了舌头

  啊!猛兽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同学们,洪水在上涨,灾情在加强,时间不等人啊,时间就是生命,此时此刻,村民们怎么样了?请同学们划出来。

  出示句子: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些句子,你会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村民们此时的情景?

  (惊慌失措、大惊失色、手忙脚乱、惊恐不安、惊心动魄、提心吊胆、魂不守舍、心急如焚、群龙无首)

  让我们一齐把村民这种慌乱的情景读出来吧!

  [评析:此环节从桥窄、水猛、人慌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当时的情势危急,且在读划议读中引发了学生情感的共鸣,把学生带入了文本情景。为进一步理解老汉的英雄行为做好了铺垫。起到了很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作用。]

  四、体会英雄言行

  过渡:同学们,此时此刻,洪水势不可挡,村民惊慌失措,乱作一团,面对这年久失修的窄窄的木桥,能不能顺利逃生?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那位令我们感动的老汉,挺身而出,搭建了一座让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大段(第7自然段到课文最后),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学生自学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相机出示句子。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A、逃生是人的本能,这位老汉第一个来到桥头,站在那儿,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干什么?

  B、他长得什么样?(清瘦)为什么还像一座山?山给你什么感觉?(无私无畏,沉默,镇定,奋勇献身)

  C、指导读出感情。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A、三个感叹号你体会到什么?(老汉的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传出来的声音像山一样,坚定、有力、威严!)

  B、谁能读出这份感受?

  C、“党员排在后边”为什么?党员应该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党员才是人民群众的一座靠山啊!

  (3)对儿子

  过渡:危难关头,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更令我们震撼的是洪水面前他是怎样对待他的儿子的?

  A、指名读15—23自然段。

  B、出示: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背景是老汉揪小伙子的图片)

  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他是你的儿子,让他走吧;老汉的精神;)

  老汉这一揪,很可能把儿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老汉犹豫了吗?为什么揪他?(体会老汉毫不犹豫、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

  C、老汉的揪和推;小伙子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老师出示以下句子并引读,学生想象并交流省略号的部分。

  1、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

  2、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

  3、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

  4、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

  D、出示改好的句子(把15—23自然段文中的“老汉”改为“父亲”,“小伙子”改为“儿子”):同学们让我们怀着深深地敬意再来读这段话。(指名读)

  (4)升华情感,理解桥。

  A、再次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同学们,现在你明白了全村人为什么都拥戴这位老人了?

  (引导学生总结,老汉在生死攸关的险境面前表现出的英雄言行值得人们拥戴;进一步想象以前人们为什么拥戴他?他是连心桥、关爱的桥、致富桥等。)

  B、是啊,谁又忍心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就此离开呢?一位老太太还在等着您,等着他的儿子呢?难道你不是第一个来到桥头的吗?难道你就不能放手让自己的亲生儿子过去吗?(课件出示图片,并画外音: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儿子也是一名共产党员!)

  出示并齐读:您是一名党员,是您用自己无私的人格搭建了一座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将村民从洪水中救出!您是一名党员,是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将党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

  C、同学们,让我们饱含深情地齐读课题。

  [评析:抓住“拥戴”一词,不仅体会洪水面前老汉的行为值得人们拥戴,更进一步想象以前他的所作所为,体会他是“桥”的含义,情感上水到渠成。再通过老师的渲染、话外音及齐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很好地理解了课题。]

  五、拓展升华主题

  1、同学们,文中的老汉虽然没有名字,但他会让我们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比如

  2、作业

  生活中有许多足以感动中国的人,课下可去读一读他们的事迹。

【《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桥教学设计07-18

《桥》教学设计06-06

桥教学设计06-06

《桥》教学设计08-04

语文桥教学设计04-23

《桥》教学设计优秀11-25

《未来的桥》教学设计04-17

[精品]《桥》教学设计08-04

桥之思教学设计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