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
转眼间,手中的这本《余映潮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设计40篇》已阅读过半,余老师在教学设计中的每一个点,对于我来说,都是特别值得学习的地方。
每一处要做到,真的很不容易。语文素养不深厚,真的很难达到余老师所提到的要求。余老师的创新教学设计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展现出独特的层级结构和审美韵味,如:在文学作品创新教学设计中,余老师用优美的形式将《济南的冬天》变形为四幅图画:
“城之美”、“山之美”、“雪之美”、“水之美”,画面流转俯仰有致,尽显高妙教学设计水平。
尽管余老师掌握十分丰厚的教学资源,但他依然坚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他认为教学方案的美学境界是“简化、优化、美化”,简化课堂提问应是其中应有之意,在“淡化提问设计”的教学思路之下,余老师强调设计“主问题”,组织高效的课堂阅读活动,如在《孔乙己》一文中,余老师以“品一品《孔乙己》手的描写”、“赏析《孔乙己》的挨打描写”、“品析《孔乙己》中钱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微观到宏观一步一步感受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命运悲剧,进一步体会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对知识分子的戕害。
“仅仅有积累而不进行提取、优选、归类,材料仍然是散乱的,认识仍然是粗浅的”,余老师认为提炼是积累之魂,比如在记叙文“五笔技法”的提炼中,余老师从莫怀戚《散步》中,提取了记叙文的构思框架:轻点一笔——概说事件交代一笔——介绍原委穿插一笔——烘托点染简叙一笔——略写事件巧折一笔——写出波澜深化一笔——抒情议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学习,永无止境。
去关注,去学习,去努力做,去感受平淡快乐满满溢出!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
2、 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 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诵读感知
1、 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齐读
三、研读分析
1、“学而时习”章
(1)“学”指的是孔门弟子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吗?
不行,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十则》简案,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论语〉十则》简案》。拖得太久也不行,还要经常、按时练习。这里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
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
孔子有门徒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早的有晚的.,孔子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用意?
(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
(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
(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2、“吾日三省”章
(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是什么人?
(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
(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哪句话?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⑵学习对比写法。
2、难点:
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复习小说的常识,后以“彩票”引入,它可以一夜暴富。联系到古代的“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1~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2、再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
⑴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⑵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五、小结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束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4
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背影》
作者及工作单位 四川省武胜县猛山学校唐智勇
教材分析 《背影》是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国培作业: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二单元是在第一单元(以战争为话题的单元)的基础上发出的呼唤:再也不能让人类之间的残杀延续下去了,应该让世界充满爱,所以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对普通人的的关爱,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人们总是说,母爱温情如水,父爱厚实如山,同学们都是沐浴在爱的雨露下幸福成长的,爱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爱是征服人类最有力的武器,也难怪铮铮铁汉朱自清先生,却在世界上最平常最朴实是父爱面前潸然泪下。作者将别人不曾在意的父子之爱,浓缩在方寸之间,就是父亲的这个背影,几十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令许多人泪湿衣衫。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较好,在本片区同年级18个班处于中偏上的水平,听说读写思查与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大多数是“留守学生”但他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因学校多次开展与“感恩”有关的活动,大多数同学能用自己的良好表现和较好的成绩,回报关爱过自己的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等。梁月辉、田姗姗、吴欢洋等同学能通过自己的诗文朗诵或动情讲述,感动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的文章有的在征文大赛中获奖,有的在报刊上发表。尽管如此,但很多学生的家庭并没有经历过“祸不单行”的日子(如:文中作者的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很难站在作者和作者父亲的角度来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将成为本节课学生认知形成最主要的'障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行文的思路;
(3)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关键语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净化自己的心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激发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教案《国培作业: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由朱自清先生的父亲读《背影》散文集引人课文
二、自主学习与交流
1.学生交流你所了解的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2、正音、释义
琐屑xiè 颓唐tuí 差使chāi 交卸xiè
狼籍jí 簌簌sù 蹒跚pānshān
赋闲fùXiān 惟一wēi 举箸zhù 橘子jú
妥贴tuǒ 栅栏zhà 拭干shì 晶莹jīngyíng
三、合作探究
请学生研读全文,回答问题。
(1)1——5自然段中,“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
(2)“我”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领情了吗?
四、拓展延伸
五、完成课后作业第四题
一、教师动情地述说朱自清先生的父亲读《背影》散文集的表情、神态和父子当时的心情 。
二、教师指导学生介绍作者,并做适当的补充。教师用普通话正音,并指名学生说出几个重要词语的意思。
三、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不时点拨,鼓励。
四、教师要求学生在“背影”、“流泪”“父亲的语言”三项中,任选一项,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五、教师要求1——3学习小组做第四题第1题,第4——6小组做第四题第2题
教师总结作业情况。
一、有的学生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为之欣喜,为之感动,想一睹为快。
二、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三、学生通过合作探究,(1)明确:安慰儿子,为儿子送行,照看行李,给小费,讲价钱,再三嘱托儿子路上小心。(2)完成儿子对“父亲”感情的转变。
四、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发言踊跃。
五、各组学生先独自完成,然后分组交流,看谁的作业有特色,最后在全班交流。
一、由朱自清父子的神情激发学生急于认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因为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了解作者、初步理解生字词,有助于很好地学习课文。
三、研读是让学生真切地熟悉内容和体验感情。
四、各小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
五、通过完成书面作业和班组交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背影——4次
背影(朱自清) 流泪——4次 爱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自 评 表 自评人: ___月____日
自评内容 情况记载 总体自我评价 好 较好 一般 差 联系阅读,主动提问 好 较好 一般 差 能否积极参与合作 好 较好 一般 差 你的观点的价值 高 较高 不高 差 小组发言次数 课堂发言次数 学会的方法有 最大的收获 最大的遗憾 感触最深的知识 语文教师的评价 努力的方向 教学反思 朱自清和他的父亲分别用“眼泪”和“背影”演绎了人间亲情,这不是演戏,但更感染人。本课聚集“背影”、“眼泪”“父亲的语言”,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理解和反思,基本上做到了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经验和体验的真实碰撞,知识、价值、情感的高度统一。
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八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社会阅历太浅,大多数学生也没有经历过大喜大悲,课文所呈现的情形离学生很遥远,因而学生不易进入角色。如何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学生的心灵情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他们产生自己的体验并进行评价?这一节课,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难题。当然,还是有一部分学生的感情投入不很到位。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紧抓“情感”主线,环节设计精巧。在简练而深情的导入环节,用“研读”来体验课文“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和“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的情感基调,然后以“怎样的背影”和“几次写眼泪”为抓手,深度体验和理解作者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中间适当地点一下背景,一步步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情感引向高潮,直到最后让学生完成“讨论、写作、交流”的课后作业第四题,让学生积蓄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水到渠成。难怪县教研室主任汤继光评价说:“唐老师这堂语文课做到了步步铺设,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专家组梁晓华先生说“整个设计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有教师的独特理解和创意;环节新颖,内容厚实。” 但是,我自己认为:对重点语段的表情朗读太少了;思考、答问的时间过多了一点。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5
有配套的教学PPT、说课PPT、完整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请点进我的主页查看,祝老师身体健康、事事顺遂!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特色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最后一课,本单元主要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所选篇目均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可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二)本课教材分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诗人普希金创作于被流放期间,遭受了人生的巨大挫折。诗人非但没有抱怨生活,还把时下的磨难当做一段丰富的经历,反映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富有哲理。可使学生心灵得到洗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符合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班级基础较好,且本课直抒胸臆,篇幅短小,为现代诗歌,学生阅读上没有障碍。但是诗人的人生经历与遭受的挫折对于现代中学来说无法感同身受,不能体会。因此我将以创作背景着手,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去感受着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置
知识与技能:了解普希金生平及创作情况;理解诗歌所蕴涵的哲理;提高品味、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样化朗读、对比阅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从语句中,揣摩作者的心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体会诗歌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了解普希金生平及作品;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哲理。
学习难点:体会诗歌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及工具
教法:析疑法、读书指导法、启发法
学法:多样化朗读法、讨论辨析法
工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回忆性导入,调动学生积极性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海伦·凯勒么?有没有哪位同学起来说说她的故事?这位同学向我们讲述了他心目中的海伦·凯勒,是一个聋哑人,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微笑着面对自己的缺陷,努力生活,成为了一位作家。海伦·凯勒笑对挫折、不屈服于命运,勇于改写自己命格、不服输的精神令我们敬佩。“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在面对挫折时,是怎样的态度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学习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检查预习,积累常识
1.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近代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更赞誉他“一代宗师”。
2.写作背景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于革命,追求自由,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此诗写于其流放期间。
3.主要作品
政治抒情诗:《自由颂》《致大海》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三)唤醒诗中的情感(第一乐章)
1.听音频范读(要求:注意PPT上红体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生自由朗读,再请一个男生,一个女生,按照提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对于两位同学语气的舒缓、情感的把握提出自己的见解)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男,舒缓地)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女,真诚安慰地)忧郁的日子里需要安静:(男,稳重的)相信吧,快乐之日将会来临。(男女合,乐观地)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男,平稳深沉地)现在却常是忧郁。
3.思考:本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一切都是瞬息,(女,响亮亲切地)怀揣希望、积极向上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男女合,深切怀念地)
(四)感悟诗人的情感(第二乐章)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思考1:一读标题,生活欺骗了作者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用?
使作者遭受了挫折。拟人的.手法,赋予生活以人的情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思考2:忧郁的日子可以换成(在逆境中)日子。
思考3:作者创作时身处于逆境,你从诗中感受到作者的感伤了么?为什么?
没有。因为作者的态度是“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他相信“快来的日子将会来临”
思考4:你是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还念”?(小组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强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悲观消极。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五)做自己情绪的掌控者(第三乐章)
思考5:再读标题,想想生活会欺骗你么?如果有,你会怎么应对?(自由发言,分享生活)
师以图片举例,启发学生思维。
(六)拓展延伸,个人展示拿起手中的笔,试着写一写:假如,不要,不要!需要。相信吧。
(七)课堂小练,复习巩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用了(A)A.劝说的口吻B.教训的语气C.激昂的语调D.激动的语态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告诉了人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坎坷,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B、全诗表达了诗人坚定信心:忧郁的日子终将会过去,幸福就要来临!
C、读完此诗,宛如聆听一位长者对于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托。
D、这首诗是用劝说的口吻,直接告诉人们人生的哲理。
(八)作业布置,不断提升
1.反复朗读,再次体会诗歌中的哲理
2.回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时,你的心路历程以及解决方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从“陆续”“展示”“继续”“应接不暇”中任选两个词语造句。
3、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八、第十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描写的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幸福欢乐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课文第8、12自然段,理解并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和留恋之情。
教学准备:大榕树、众鸟纷飞的图片和录像片;
有关巴金和大榕树的相关资料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自己解决。师生合作,明确下一步学习的内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自古以来,人们对幸福都充满着无限的憧憬,都渴望拥有天堂般的生活。(板书:天堂)
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天堂吗?
今天,我们要去鸟的天堂观光游览,这也就是第七课(板书:7、鸟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下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请同学谈谈你进行了怎样的预习。(生可能谈及关于生字新词的解决,读书等)
2、对于“鸟的天堂”,你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还希望了解一些什么呢?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并请同学评议他们读得怎么样?
(针对班级的具体情况,机动安排自由选读没有把握的段落)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思考:鸟的天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榕树大,鸟儿多等;)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谈话:巴金先生用他清新流畅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你们愿意再读读课文吗?
1、请默读课文,看看你从课文中又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分别在书上做上标记。(给时间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同学在小组内可以互相帮助交流解决简单的问题,也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读书自学的方法)
[此时应让学生理清: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了一棵茂盛的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的鸟。初步理解原因是去的时间不同(注意使学生知道经过深入学习后还会有新的理解)。课文重点部分是写两次所见到的景象。鸟的天堂就是那棵大榕树等。如果学生没有谈及这些重点的内容,教师可以用一定的问题引导:如课后的思考题1、2]
3、以小组汇报形式,全班交流:小组内没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谈谈学生认为已经解决的但认为很有价值的问题。
课文写了作者 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了 ,没有看到 ,所以他认为 ;但当他再次经过时却看到了 ,他感到 。
(1)(出示投影)填空:
(2)交流学生的质疑情况:
(在学生质疑时,教师肯定那些能围绕重点内容提问的同学,对简单的问题生生之间交流解决;或者根据学生实际予以提示:课文介绍的是“鸟的天堂”,我们提问应该围绕重点内容:可以读一读书中描写大榕树的语句和关于“鸟的天堂”的语句,结合上下文来提出或设计问题)
(师生共同筛选较好的问题,教师将与课文重点部分密切相关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在黑板上。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为什么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
2、为什么“我”对鸟的天堂有一点留恋?
3、为什么作者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4、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我的感受是什么?
5、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6、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而不是鸟的乐园(或世界)?
7、“鸟的天堂”(或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
四、全班共议明确学习方向:
师:同学们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所要解决的,可以把它们作为进一步研读课文的一个学习目标。
1、谈话明确学习的途径: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必须抓住写大榕树和写鸟的这两部分重点内容,并将这两部分合在一起考虑。
2、鼓励学生试针对自己学习的需要自拟学习方案。
3、交流展示学生的自拟学案情况。(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把握学生情况,选择一份或几份学案,师生共同进行修改和补充(如果生有困难,师给予提示:我们要读懂课文,不外有这些办法:可以读一读,动笔画一画,然后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读一读,反复体会, 还可以边读边思考,边想象,与同学共同讨论、利用资料等))
4、(出示学案):
师:老师这里设计了两份学习方案:(假设:如果学生的学习情况较好则出示将学案2与学案1调换顺序的学案,逐步引导学生自拟。)
3、指名读学案,说明:你可以用自己拟定那份学习方案,继续研究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也可以选择老师给的方案,还可以参照老师的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但教师更欢迎同学自拟学案。如果你们需要老师提供帮助,随时可以向老师提出来。
4、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自学或自拟学案自学(师统计学案的选择或拟定情况,指导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伴共同学习。)
五、学生自主探究(机动):
六、课后提示:
多搜集一些资料,有助于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出来,也可以展示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问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并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今天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一起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追随巴金先生去鸟的天堂感受那里美丽和谐的景象。
二、生自主学习。师巡视,提供帮助。(时间依生实际确定)
三、统计学案情况,以大多数同学的选择组织交流。
㈠假设按学案(A)学习的同学占多数:(要求学生在汇报时先说明自己喜欢的景象,读找到的语句,并说明自己为什么喜欢,适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或介绍)
A:介绍大榕树
1 大:许多棵 窄
叶:多、密、绿 (堆、簇、缝隙)
枝干:枝上生根、数不清(投影,指出根、枝、干、叶联系生长特点)
生命盎然:全部展示、颤动(看录象)
2 有感情朗读相关的语句。
①叶多②枝干多③生命力强④作者由衷地赞叹(评价)怎样读好?(当学生谈到第8自然段时,可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试背诵)
3、师生合作叙述所喜欢的景象:
(投影)夕阳西下,灿烂的红霞染红了河水。我们的小船在宽宽的河面上静静地流动,远远地 小船渐渐前行,逼近了大榕树,这次我 望着这株奇特的大榕树,我不由得
B:导入介绍“鸟”
朋友告诉我这里是“鸟的天堂”,而我却没有看到一只鸟,我感到 ;而当我在第二天再次经过时,却感到
为什么这样说呢?请你仿照刚才我们叙述介绍大榕树的方法,试自己学习一下众鸟纷飞的情景。
1 、鸟多:到处、到处
大 小 花 黑 应接不暇
快乐:叫、飞、扑
(生谈到哪儿就练习读一读,可以背诵第12自然段)
提问:你觉得在这里鸟儿生活得怎么样?
(看录象)我们一起来看看众鸟纷飞的场面吧!
提问:你认为这个地方怎么样?
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
2、师生合作叙述所喜欢的景象:
朝霞落在了树梢,朝阳照亮了河面,我们的小船又来到了“鸟的天堂”。起初 后来 接着 。我虽然注意地看着,但是 。忽然我看见了 鸟儿生活在这里,真是
若B A
导入:鸟儿幸福地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感到了它们的幸福和快乐。而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却是感到 。谁学习的是这部分请先来汇报一下。
处理(一)以后,询问按学案(二)学习的同学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处理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等问题)
※然后练习用因果关系的句式回答问题。
C:最后结语下课。
㈡假设按学案(二)学习的同学占多数:(汇报提出的问题,并说明自己是如何读书解决的。相机进行朗读的训练)
1、指名小组汇报
榕树 (同前)
鸟儿 (同前)
2、用因果句式,结合上面问题练习说话。(质疑)
※3、结合学案(一)的要求试介绍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
结语:(看板书)
树与鸟,鸟与水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多么生动活泼的画卷呀!这里不仅有树的奇美,有鸟的欢乐之美,更有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之美,所以这里才是真正的天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创造更多的人间天堂。
作业:1、搜集一些人与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2、有兴趣的同学读读巴金先生的原文。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描写大榕树和鸟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练习说一篇解说词,介绍那里的美丽景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7
整体来说,这节课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原因主要是流程设计缺少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板块是割裂的,文本解读难以到位。我不由想到了“主问题”这个关键词,应该说,上述板块式教学能简化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条理清晰,只不过,互不相连的问题不能称之为“主问题”。余映潮老师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思考。这是针对课堂上的随意连问,简单追问和习惯性碎问而言的。“主问题”指的是阅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或问题。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我们的课堂才精彩纷呈,活力四射。那么,如何设计“主问题”呢?
一、深入解读文本,优化主问题设计
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高度,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从而收获到课堂教学的美丽风景。
主问题设计需要教者精细阅读课文和精心思考教学。阅读教学要“潜心会本文”(叶圣陶语),于永正老师也说: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没法。教师要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揣摩解读文本的每一个细节,预想学生阅读文本时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从而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进行主问题设计可从如下方面入手:扣住课题,因为标题能概括中心,往往是内容的浓缩,情感的出发点;找准文眼,品味、体悟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悟作者的情感;根据文章结构,任何文体都有一定的行文思路,教学时若能抓住作者思路自能悟出深意;联系文章背景,有助于深入地解读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我从标题入手设计了如下问题:
1.我的叔叔于勒是什么样的人,请做于勒的简历;
2.对叔叔于勒应持什么态度?我们一家对叔叔于勒是什么态度?
3.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揣摩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语句,说说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传统教学一律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概括情节,分析人物、明确环境描写作用的不变教法,设计有递进性,由浅入深,问题之间有逻辑性,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揣摩教学目标,优化主问题设计
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必须讲求教学效率,所以,每一堂课必须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面面俱到式的教学,只能导致教学目标不明,课堂教学没有重点。
一位老师这样设计教学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设定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分析文章所描写的戴维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其具有优秀才能的根源,从而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祷和平的感情及犹太民族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培养生存能力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几个主问题:
1.犹太民族中的优秀青年戴维是怎样的形象呢?请捕捉有价值信息为戴维设计一份全面、别致的小档案,档案中必须包含评语这一项。
2.如此优秀的犹太青年,其优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呢?请阅读课文,并结合对犹太民族的了解,探究其中的原因。
3.有人认为,本文题目“生命与和平相爱”可以换成“个人——家庭——民族”,也有人认为不能换,因为这三者之间相距甚远。你认为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阐述理由。
这几个教学问题,目标指向非常明确,第一问解决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而设计小档案及评语的形式,比形象分析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二问探究“优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旨在揭示戴维这一形象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引导学生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分析,从而达成“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祷和平”这一目标;第三问解决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通过设置对矛盾问题的选择回答,巧妙地把教学引向深入。
这几个问题成了支撑此课的骨架,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到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把握,逐渐达成教学目标。
三、考虑学生学情,优化主问题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说:“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战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在课堂问题设计上应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学定“问”。
有位老师为《天上的街市》这样设计课堂问题: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描绘出的“天上的街市”;诗人是通过怎样的写法创造出这样美好的境界的?你能分清哪些是诗人的联想,哪些又是他的想象吗?课堂至此晦涩不畅,气氛沉闷。
究其原因,在于问题设计背离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状况。初中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概念定义下的内容理解,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意义不大。更何况 “联想”、“想象”的手法是本单元学习目标,直问哪些诗句运用了联想,哪些诗句运用了想象,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于理解。
根据学生的学情,相同的内容,不同的问法,效果可能就会大大不同。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天上的街市》:
1.诗人描绘的“天上的街市”是个怎样的世界,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2.诗人描绘出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民间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请圈出体会。
3.诗人为什么要对民间故事作这么大的改动?他的用意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8
〔活动目标〕1.通过对三家子村各方面的考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2.通过对三家子村满语情况的调查,认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的意识。
3.通过对三家子村的生产生活实物的调查,培养学生保护、尊重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文化特色的意识,树立民族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团结、共同发展的观念。
4.用分组合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提高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
〔活动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学生为本运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汇报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准备到三家子村去考察所带物品。
2.师生共同准备进行活动用的若干用具。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步入满族世界。
1.上周,同学们到三家子村去考察,领略了那里的美景,看到满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真是长了不少见识。 今天,请这些同学向我们讲述一下他们到三家子村的所见所闻吧。
2.(学生1和学生2一起到孙博士家)(多媒体显示孙博士的家)
孙博士向两位同学介绍三家子村的地理位置,(多媒体显示地图)前去的路线及乘坐的交通工具。
3.学生2:那我们就坐上汽车出发吧!:动画:一辆汽车开来,三位乘上汽车,汽车开动,出示课题。)(车上:孙博士向两位同学介绍三家子村名字的由来)
4.学生1:前方有许多人。孙博士介绍:那是满族人在举行婚礼。一起去看一看。 (多媒体显示:满族婚礼图片)
二、角色表演、亲身体验。1.司仪:满族婚礼现在开始。(学生把自己课前准备的服装和道具装配上。) 2.司仪:好,现在我们去迎亲!(学生站在两侧充当迎亲队伍)请新娘出门……过彩桥……跃火盆…… 拜天地……拜高堂……对拜……掀盖头……(多媒体放映每个环节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
三、现场指导、猜猜看。新娘进门不许坐西炕,也不许坐南炕,只能坐北炕。请在座同学猜猜看,这是什么原因?(多媒体显示:满族炕)满族新郎说明原因:西炕是供奉祖先的地方,南炕是长辈住的地方,所以不能坐。二位新人对话:常用满语和汉语对照如:脏——lata、说——lele……(穿插一名邻居送礼物——悠车)(穿插一名小孩儿生病请求帮助——萨满舞——治病)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9
导入语
《鸟的天堂》导入语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2.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3.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七根火柴》导入语
导语:在我们的城市里,很少用火柴了,我们只要拧一下旋钮,煤气燃起来了;摁一下键,打火机出火苗了。火柴,成了少见的稀罕物,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可是,在1934年到1936年间的长征途中,它是个与生命相关的重要东西。让我们一起默读课文《七根火柴》。
《谁是最可爱的人》导入语
教师自编一段导语,深情地引导学生回忆1998年的特大洪灾发生后,人民解放军战士是如何奋不顾身投入抗洪救灾的情景,谱写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涌现出了多少舍己救人的英雄,具体可举高建成式的典型例子。教师深情地赞颂:“人民解放军战士不愧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那么,老一代最可爱的人是谁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这样导入课文以后,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有条件的学校可放映电视系列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中的有关部分,将视听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文字描述变为直观生动的画面,从而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情动于中。看完录像后,教师还可指出本文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仅因为文中所写的志愿军的事迹催人泪下,感人肺腑,也因为作者怀着对志愿军战士无比崇敬爱戴的感情写作此文。从此,我国人民就以“最可爱的人”誉
称人民解放军战士。 《爱莲说》导入语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爱莲说》,顾名思义是一篇与莲花有关的课文,觉得莲花美吗?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能够感受到花美的人,心一定也是很美的,下面就请大家带着你们美丽的心先来观赏几幅莲花图。(欣赏多媒体)莲花美吗?其实莲花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文人墨客,还写下过许多颂莲的名句,大家能回想起来吗?我觉得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最后一课》导入语
(1)一个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
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2)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小说。这说明本文的体裁是小说,本文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学生读预习提示第一自然段: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发战争后发生的事故。(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0
一、微课题目: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
二、教学思想: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事抒情散文,文字凝练优美,感情饱满深沉,从中国人最关注的角度——伦理,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因此,无论从写作技巧方面,还是从伦理道德方面,我们都可以从中挖掘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个微课,我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入手,让学生领悟深沉的父爱。从这一点说,我觉得在这个微课中,我们可以带给学生两个东西,其一,写作技法之巧;其二,传统美德之善。
三、教学特色:
从人物刻画的细微之处:人物动作细节描写挖掘寓意深刻的父爱主题,是这个微课的教学特色。微课只分析了《背影》中感人至深的背影:望父买橘。从父亲的动作细节描写切入,让学生深刻领悟父爱这个主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望父买橘中父亲动作细节的分析,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您好,这个微课重点讲解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背影》是散文中的名篇,我们知道,在《背影》这篇文章中一共描绘了四次父亲的背影,其中以望父买橘的背影最为感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刻画父亲背影形象的。
(二)教学过程
播放幻灯片一:
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
上缩;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教师:教师朗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文字描述(如幻灯片所示)作者刻画望父买橘的时候,为什么是如此的感人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运用了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那么什么是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呢?
播放幻灯片二:
人物的动作的细节描写:即准确、细致、生动地描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体状况、身份、地位、心理、习惯、情感等等。
(教师对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进行解析)
教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父亲动作细节描写,来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播放幻灯片三:
1.分析父亲买橘的动作描写 ,说明了什么?
走路的姿势:蹒跚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教师:首先,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蹒跚这个词语写出了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的背影!)
教师: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动作描写,“探”可看出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地将腿伸下,一步一步直到接近地面的艰难过程。
“攀”,写出月台的高度,因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是非常吃力的;
“缩”,写出了父亲两脚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力量全在手上,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掉下去的危险。
“倾”,父亲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孩子那样灵便,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描绘得很深刻。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教师总结:通过这四个动词描写,一个父亲为我买橘子艰难,蹒跚的背影跃然纸上。 播放幻灯片四:
探讨: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教师: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1.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
2.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是啊,父亲背负着家庭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在囊空如洗的情况下,还要为已满二十岁的儿子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能胜任的事情,在这一切一切的背后,都凝结着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又伟大的爱。我们都知道,《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朱自清写《背影》就因为文中父亲引
的那句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的厉害,举箸投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是在羞愧、伤悲、感恩等等复杂情感把自己激动得不行的情形下写下《背影》创作的。在望父买橘这个片段中,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描写得栩栩传神,是我们不仅好像看到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而且好像也看到了关注着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三)作业布置
动作细节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实可感,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一个或一处成功的动作细节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表白。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地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个温馨的早餐??想一想,生活中的这些细微的关心,你有用心体会过吗?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发自内心的告白,然后读给父母听。要求在描写人物行动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要写出他在怎样做,把爸爸/妈妈“怎样做”时常常被人忽略的细枝末节描写出来。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中作者望父买橘细节的分析,体会到了父亲对朱自清先生平淡却深沉的爱。也让我们学会了珍惜身边伟大的亲情。谢谢您认真看完这个微课,谢谢。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1
摘要:《鲁滨孙漂流记》是历险小说,鲁滨孙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本课是《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重点写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学习本课是要让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关键词:顽强生存,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乐观向上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兴趣。
教材简析:
《鲁滨孙漂流记》是历险小说,鲁滨孙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孙喜欢航海和冒险,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因乘船遭遇风暴失事,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鲁滨孙在严酷的生活面前,历尽艰难困苦,战胜种种困难,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国。小说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描写细致,语言流畅,富于深刻的哲学和社会意义。
本课是《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重点写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学习本课是要让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鲁滨孙精神的鼓舞。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鲁滨孙在荒岛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在自主阅读重点部分第二至第八自然段,找出鲁滨孙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战胜的,进行反复阅读,在朗读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学习本课后有什么感受,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件: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存,是人生第一需要。同学们将面临人类生存竞争激烈的时代,怎样学会生存呢?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鲁滨孙漂流记》(板书课题),这是著名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
课件出示人物插图: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电子白板上板书: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插树桩 分养羊群。
(4)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2.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课件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对照表。)
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小结:鲁滨孙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
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
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4)课件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我安慰的事情。”
“即使是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
小结:是啊,不少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它,是其中的一些语言常常给人们很好的启示,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就像你刚才读的这两句,可以说它是给处于逆境中的绝望者的一剂良药!本组的日积月累中,我们还能欣赏到很多这样富于灵魂和力量的语言。
五、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课件出示《鲁滨孙漂流记》一书的封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
鲁滨孙漂流记
不畏艰险
机智坚强
聪明能干
《鲁滨逊漂流记》教学反思
一、运用课件了解作者写作情况,唤起阅读兴趣。
开课之时,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英国作家笛福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一篇长篇小说《鲁宾逊漂流记》,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的思想,积极进取。这部小说真有这么神奇吗?我们先来看看故事梗概。梗概就是小说的主要内容。
二、运用电子白板书写主要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小说梗概,说说了解了什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交流完善着,师相机板书小标题,接着依照小标题按顺序说一说,这样就轻易自然概括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鲁滨逊在孤岛上是怎样活下来的?他是怎样和野人进行斗争,救下星期五的?这些疑问我们可以阅读原著找到答案。在概括主要内容中时不时抛出一些悬念,一些疑问更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三、 再次运用课件品读小说精彩片段,点亮阅读兴趣。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小说的精彩片段,边读边思考,在打动你的地方做上批注。我们静静地默读着,笔端时而沙沙写着。交流探讨时,我们激烈碰撞着。谈到鲁滨逊记日记时,把事情从坏处和好处来看,我们更是热烈交流。之后我们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在读中交流,我们更明白乐观对待事情。“小说用第一人称写太真实了,语言自然朴实。”“我太欣赏鲁滨逊的毅力。”“他的生存能力值得我学习。”“我认为他很勤劳。”“他很乐观自信。”“他很聪明,会计算日子。”--------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启迪着,感受的话语脱口而出。 (教师随机课件出示关键句子。)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2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能初步阅读浅易的记叙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品位语言。在此基础上,本单元选编了一组游记,其内容丰富,描写生动,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游记的特点及写作手法;了解祖国山河的秀美壮丽;学会品味游记中不同的语言风格及作者的情感;学写游记,要反映游踪及顺序,突出特点,情景交融。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它由四篇游记组成。四篇游记的写法各有特点,或写旅游的全过程,或写多次重游同一景点,或写同一景点的不同侧面。几篇游记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或质朴,或华丽;或舒缓,或急促。
教学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在阅读与写作中,学习游记的各种写作手法和不同语言风格,学习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在学法上,主要通过诵读品味、质疑研习、讨论交流等形式,单篇阅读或多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领会作品叙述的条理,描写的生动,情感的细腻,从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对于精读篇目,教师重在学法指导,而对于略读篇目,应放手给学生阅读,以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学习目标
了解游记的特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学写游记。
四、设计说明
《周庄水韵》记录的是作者对同一个景点的多次游览以及获得的多方感受,景致因时不同而缤纷多彩,感受因景不同而丰富微妙。又因作者笔端细腻婉转,文采丰沛华丽,文章犹如周庄之水韵,闪动着灵性与仙光。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必须由教师巧妙引导,带领学生细致深入地品味,方能让学生入情入韵,获得独特的美感。教学时要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突出景致的特点,领会作者独特的感悟。特别要突出对作者写景技巧的学习,抓住重点词句品析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借助朗读与分析营造诗情画意,促进学生对美的感悟和表达。
五、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 、学习用准确、优美、细致的语言,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表达对景致的感悟。
3 、感知周庄水乡的动人情韵,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六、教学重点的突破方法
1、精读,细品,从景致本身的特点和作者描摹技巧上作解析;
2、多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情致;
3、重点语句做专项研析,训练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
七、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圈点勾画,讨论探究,摘抄应用。
八、教学切入点
1、根据作者游览时间不同、所看景致不同、所获感悟不同,理清课文的行文思路;
2、紧扣文中三游周庄的三个比喻:“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仿佛进入了梦境”,体会作者对周庄的独特感悟;
3、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语句,从描绘角度、描写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九、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建立对周庄的直观印象,为学习课文铺垫感性认识。)
展示周庄风光图片或影像资料,让学生观察,特别引导学生感受周庄与水的密切关系。明确:碧水环抱,宋湖环列,条条小河清流水,座座石桥显古韵。周庄之韵在水,周庄之魂在水,领略周庄之美,则须领略周庄之水韵。
(二)诵读感知(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1、默读课文一遍,圈出自己不理解和觉得重要的词和句;
2、交流对字词的标识情况,读准字音,介绍自己对所画重要词句的初步理解;
3、再读课文,找出能体现文章结构思路的句子,排出作者游周庄的次数、各次的时令、各次最突出的感受。分组朗读三游周庄的文段。
(三)研读品味(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精巧构思、独特感悟,以深入领略周庄之美和作者行文之美。)
1、精读第4自然段,讨论作者对“像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般的周庄作了哪些描绘。
讨论后明确:第一次游周庄是在仲春雨季,春雨绵绵,如丝如雾,石桥屋脊,粉墙灰瓦,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游者似在雾中观景,朦朦胧胧,恰似走进像一幅水墨画中。这里从视觉角度突出了周庄如诗如画的恬静意境。
2、再读第4自然段,讨论二游周庄为什么会有如一幅“版画”的印象。
讨论后明确:版画的特点是黑白分明,凹凸有致,雪后初晴的周庄,古老的青石砖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对比强烈,有强烈的明暗视觉效果,恰似版画。但周庄不是静态的版画,融雪的.滴水声和流水声为这幅版画配上了低旋而缠绵的旋律。凝固的水——雪,动态的水——滴水和流水,共同构筑了周庄如歌如画的神韵。
3、精读第5自然段,讨论三游周庄看到的是夜景,夜色中的水韵如何表现?用下述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讨:
①这个夜晚的特别之处是什么?(节日的夜晚,到处张灯结彩,色彩缤纷,气氛热烈,这就有了如梦幻、如童话般美丽氛围。)
②这个夜晚的水中,多出了哪些色彩?营造出怎样的意境?(房屋街道点缀的彩灯、空中闪烁的礼花,倒映在水中,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水中朦胧模糊的倒影,摇曳生姿,迷离飘忽,更有河上飘绕不绝的丝竹管弦声,游客泛舟其上,犹如走进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
(四)归纳提升(让学生形成对课文的总体感知,从中提炼出知识要点。)
1、回头诵读课文前三自然段,归纳周庄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2、提炼文章的写景技巧:
a、从不同角度、抓住不同景致来表现同一事物,可突出事物特征,也可使作者的感受更独特。
b、感受景物要动用多种感官,从多方面扑捉景物特征。
c、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才能将景物及对景物的感受写得形象、准确、到位。
(五)积累拓展(知识运用,进行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1、编写全文的结构思路图。
2、摘录文中佳词佳句;品析文中重点修辞句的表达效果。
3、比较课文与《三峡》写法上的区别。
4、课外练笔,描写如月下校园、河中倒影等景致。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3
一、设计思想:
《语文新课标》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合作学习,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主要是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希望他们能在平实的课堂学习中,静心读书,深入思考,感受贤哲高贵的精神世界,从而理解“灵魂”“高贵”的内涵,树立引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二、教材分析: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道德修养”为话题,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感受高贵,净化灵魂,获得精神上的享受,道德上的提升;同时,也从感性到理性,从现实到想象,受到不同层面的思维训练,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本课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角度看,这是一篇极有德化作用的文章,在教学中可据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本文又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很好地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不仅选取了三个历史名人的例子来证明论点,而且又举了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例子,这些例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三、学情分析:
作为初中学生,对议论文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学生的自主阅读品悟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还欠缺,思考不够深入;另外,由于生理原因,他们普遍羞于表达。因此可以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阅读、思考,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仅要教会他们知识,更要提高他们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给予他们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积累词语和名句;
2、掌握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
3、把握文章中心论点,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学习议论文严谨的思路,紧密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文章列举事例的角度和意义的区别,掌握议论文选用事例、运用事例的方法;
2、在对灵魂的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进行阅读思考,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搜索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的高贵在于始终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以举例论证为主,结合引用论证的说理方法。
难点:深刻理解“灵魂”的内涵,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六、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明确任务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总结反思
七、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解决生字词;多媒体制作
八、教学过程:
(一)渲染情境,导入新课(提前板书课题)
引作者:今天老师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是一本散文随笔集,是一个父亲用感情的一砖一瓦垒筑起来的一座坟!写了他的'女儿妞妞在世的一年半526天,以纪实的笔法记录女儿的可爱和痛苦,父母为病痛的女儿在爱与痛中煎熬的经历。在书中,这位父亲这样说:“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多媒体展示)我想如果你能看懂这本书,你一定会更懂得你的父母,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这位父亲就是周国平
导课文: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借助《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齐读课题),感受作者作品融哲学与文学、哲理与情感于一体的风格。
(设计理念:本篇导语以作者代表作引入作者,“知人论文”,不仅可以使课拥有一个好的开端,也使师生的感情更易沟通,容易活跃课堂气氛,振奋学生的学习热情;引用作者的话,激起学生感恩之心,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灵魂,以此期望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
(二)理结构,悟哲理
首读找论点:通过预习,我们很容易发现,这篇课文的文体是议论文,它最基本的结构方式是:(多媒体)提出问题(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那么这篇课文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又是如何分析,最终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下面请同学串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引出中心论点的?
(设计理念:依据文体特征,明确学习目的,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能简单理清文章思路,找出中心论点,解决“写设么”的问题。通过串读课文,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再读现高贵:作者提出“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观点,又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呢?(举例论证)作者举了几个例子?(五个例子)默读课文第26节,以(多媒体)“人,在情况下,做事情,作者用它来证明观点”的形式来说说这几个例子。
(设计理念:再读文本,找出论证方法及目的,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进一步把握文章脉络与构思;给定不算句式的句式,以期规范学生的表达,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思考问题,以学生的朗读取代老师的架空分析,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掌握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
思读悟其理:⑴为了证明“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个观点,作者举了五个例子,是不是太多了?把后面两个例子去掉行吗?或者2、3节任删一个?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你的看法。如果我们能发现周国平作品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给他写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4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都有,可分述,亦可合称为“教学重难点”,二者各自最多一两点,不可多。)
【教学方法】(考试时不写)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可以多写为“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读,引出文本
1、例如:问题导入、承上启下导入、检查预习导入等。
2、板书课题,师生齐读课题。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课文自由朗读。
【导入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教心学等理论。】
二、尝试读,感知文本
1、介绍篇幅、生字个数,落实重难点生字词的教学。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三、思考读,感悟文本
1、促读: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2、促问: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3、促思: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4、促说: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四、展示读,内化文本
(本环节解决文本的整体问题)
1、第一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生个人朗读、谈体会。
师的语。
2、第二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谈体会。
师的评价语。
3、第N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生齐声朗读、谈体会。
师的评价语。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五、探究读,赏析文本
1、小结引读。(对二、三、四环节进行小总结。)
2、师生对话。(一般是为了攻克一篇课文的难点问题。)
3、激情引读。(通过学生自由朗读来思考重难点问题。)
4、再读体会。(通过学生默读、写批注体会来解决重难点。)
5、师生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个人起立交流心得、并及时评点提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六、无声读,超越文本
1、引导质疑。(例如:争鸣式)
(教师通过提问,引起学生质疑课文难点问题,并默读思考。)
2、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联系实际进行拓展。)
3、总结下课。
(结合板书总结一堂课的教学、点题结束课堂。)
4、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作业应体现分层性;作业设计的形式
应体现多样性;作业的内容应体现趣味性;作业的内容应
体现实践性〈练了会用〉。)
【本环节及作业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附:
【板书设计】
概括式、对比式、板画式、线条(图表)式等。
《心声》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
2、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心声。
二、展示教学目标
三、正音听读
捻(niǎn)噗(pū)蜷(quán)簪(zān) 琅琅(láng)发窘(jiǒng)抽噎(yē)恍惚(huǎng hū) 抽泣(qì)棱角分明(léng)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准备用简练的语言复述主要情节。
情节:公开课前 想读课文
回家路上 偷读课文
次日放学 听读课文
公开课上 终读课文
2、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他能不能读好课文呢?
当李京京看到讲义上印的《凡卡》时他喜欢极了,因为凡卡使他想起乡下跟爷爷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儿一块儿摘桑果、吃桑果的趣事。课后听了赵小桢软绵绵、奶声奶气地练习,更增强了他公开课上事先布置好的赵小桢不敢举手,别人更不敢举手,只有李京京举起了手。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在实在没有人举手的情况下,处于无奈,程老师只好叫李京京读。凡卡的遭遇引起了有着相似经历和同样不幸命运的李京京深深的共鸣。他读得声情并茂,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被感动了。
3、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来刻画李京京?找出这些描写的句子,并讨论这些描写作用。
心理描写:
17小节: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歌唱的嗓子吗?(表现了他执着、倔强的性格,对朗读课文的渴望。)
27小节: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毛毛刺刺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表现京京对老师的不满和难受的心情。)
32小节: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万卡不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时才九岁,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城里当学徒,吃不饱,还要挨打,他伤心极了,盼望爷爷去救他,他在恳求,在哭诉,绝不该有这种撒娇的`腔调。(表现京京对万卡感同身受的理解,以及他纯朴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五、深入探究课文
1、课文题目是《心声》,是谁的心声?心声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浅层:执着地要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
深层:
⑴ 要求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
⑵ 渴望家庭和睦,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
2、四人一组讨论:这篇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哪些现象?
⑴ 重视对优秀学生的教育,对李京京这样有问题的学生,指导和关心不够,教师在无意识中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
⑵ 教师在教学中事先安排、弄虚作假,给学生带来不公正的感觉,对学生诚信做人带来负面影响。
⑶ 教师的行为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缺少爱心,平等待人等教师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题。
通过写李京京渴望表达亲情的心声来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真情,批评了教育领域里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六、练习
请用精练的语言讲述你学习生涯中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表达你的心声。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5
一、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我们教师要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变化,师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促进老师与学生的互相沟通,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轻松学习,创造一个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从而能够更加地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初中英语时,兴趣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十分钟老师与学生之间开展交流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段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运用多种现代化技术的教学模式,以做游戏、风趣幽默地讲英文故事、唱英文歌曲,播放英文电影片段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将教学的整个环节围绕着学生的兴趣来进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个充满快乐的课堂环境下,学习到更多英语知识,从而使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正确合理地设计教学场景,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可引导和启发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多样化地为学生设计教学,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做到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中正确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文知识,更能使课本上老师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更加清晰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对知识能够一目了然。
例如,在讲解“This is my sister”一课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前表述一下自己的家庭成员的称谓,学会用特殊的疑问句来询问家人和介绍家人。老师通过制作PPT用图片的形式来介绍家庭成员的特征,对于一些难点的单词用颜色鲜艳的字体来标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学会简单地进行家庭成员的介绍,能够指认出人物关系,并且能够进行熟练掌握。老师要求学生之间展开互相对话练习,互换角色分别练习。通过介绍,了解到学生的家庭成员。老师也可以通过录音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合上课本聚精会神地去听,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印象,从而能够更好地去练习口语和对话。
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选取一些比较励志的英文歌曲和英文电影片段让学生来欣赏,运用简短的片段让学生之间互相对话,分配角色,激发学生运用电影中人物的角色来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在培养学生英语水平的同时增加学生的英语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英语课堂内容。使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和活跃性,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好初中英语就要从学习方法入手,教师在培养学生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教师要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采用优生帮学困生的互动交流方法,指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初中时期的学生比较贪玩,控制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采用设置悬疑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课下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初中英语是整个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需要学量的英语词汇,这也是学习中的难点,在对词汇背诵的过程中要将记忆单词变为长期的记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词语进行相互比较,相互对比,通过反复的复习,这对记忆单词有着很大的帮助。当然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促进优质教学课堂的合理构建。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在课堂上将问题解决并且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后巩固课堂知识内容,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查阅资料,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促进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快速找到自己所要的答案,教师要提倡学生健康上网学习,促进学生更快、更新颖、更全面地学习。
初中英语不单是为了成绩而学习,而是全方面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创新和谐的教学环境,不断地探究和摸索,正确合理地使用教学方法,实现我们英语课堂的优质教学,使英语教学充满活力。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经典教学设计03-28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06-12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2-16
初中语文雪教学设计03-17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荐)06-28
初中语文特色教学设计04-28
初中语文《故乡》教学设计09-24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05-09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02-17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