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白杨》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6 09:34:37 夏杰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优]《白杨》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白杨》教学设计1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白杨》教学设计15篇

  《白杨》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现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二、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

  二是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三是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景教学法。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师:今天我么一起学习袁鹰的散文佳作《白杨》,我们先看一段视频,视频看完之后,谁能最先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谁就会被老师聘请为本节课的“教学小助手”。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播放视频《小白杨》

  师:听过这首歌吗?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

  生:《小白杨》

  师:这首歌是歌唱谁的?

  生:边防战士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画面(观察很认真)

  通过歌词(很会学习)

  请两位做小助手,让小助手到台前宣读他的任务。

  一组:选出朗读最好的同学。评判标准是能做到声情并茂

  二组:选出思维最活跃的同学。评判标准是回答的问题最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结束后,评选出结果,并代表老师把礼品赠给这位同学。 师总结引出课题 :歌曲《小白杨》是一首以白杨树作喻、赞誉中国边防军人的歌曲。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白杨》又是写了什么内容?又是歌颂谁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的读课文,并做好批注。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本文中的过渡句——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以此为轴,前面介绍白杨树,后面爸爸表白自己的心。)

  二、品读,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师:学生读1——12段,找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句子并分析。

  第一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让学生反复读第一个句子,看看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点拨:突出“直”,并从文中找出体现直的四字词语“高大挺秀” (板书)

  高大挺秀什么意思:高大:又高又大 挺:挺拔;秀:俊秀。总体意思:高大挺拔而又俊秀。(运用组词法)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哪儿”在本文中是什么地方?

  教师点拨:先让学生描绘心目中的戈壁滩,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的特点:

  你还知道有哪些像戈壁滩一样荒凉的地方(沙漠、荒地、青藏高原) 总结出白杨树的特点:生命力强(板书)

  第三句话: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改变句式进行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生诵读体会含义:这句话赞扬了白杨树什么特点?坚强不屈(板书)

  你想对白杨说什么?

  生:

  师过渡:爸爸不仅仅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还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的心孩子们知道吗?

  三、悟读,领会爸爸的心愿,由物及人。

  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画上一颗心的图案)孩子们现在知不知道,你从哪里知道?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启发学生不

  知道什么: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年小学,将来在念中学” 启发学生不知道什么: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做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启发学生不知道什么: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把他们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板书: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师小结:他们不知道,你们知道吗?小组讨论(出示课件) 要求讨论后用一句话写下来。

  孩子们并不理解爸爸的心愿,那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

  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们从哪里知道的.?

  (课文结尾)那是因为?

  “大树”指的是爸爸,小树指的是孩子,从“正迎着风沙成长”你读懂了什么?

  师:这里的小白杨一定会像爸爸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建设边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建设者中流传着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边疆建设者像白杨树一样,边疆需要他们,他们无怨无悔的在这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觉得边疆建设者身上闪烁着一种什么精神?(无私奉献)

  师问: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借物喻人”)我们播放的歌曲《小白杨》以白杨树作喻、赞誉中国边防军人,这篇课文以白杨树作喻、赞誉了边疆建设者。课下同学们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看看这篇文章又是歌颂谁的?

  出示选自《白杨礼赞》中的一段话,并推荐学生课下阅读《白杨礼赞》

  五、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我们教室里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你们的地方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结束)

  推荐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

  附板书设计:

  高大挺秀

  白杨 生命力强 爸爸的心 坚强不屈教学反思:

  1、《白杨》是一篇有优美的散文。在教学中,我依托文本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的前半部分运用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从读中品悟白杨树的特点。没有像一般老师那样,先让学生去说,老师去讲,最后齐读,我觉得这样的朗读是无效的。教学的后半部分,我采用揣摩和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爸爸的心愿,并通过出示图片,很自然的学生就能知道建设者身上所闪烁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教学小助手”这一环节,通过歌曲《小白杨》视频,选出有自己学习方法的同学,并让这两位学生各自的任务,评选出朗读最好的和回答问题最好的同学,而这两个评选标准就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标准,在教学结束时,两位小助手代表老师为选出的同学颁发奖品,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有了学习的标准。

  《白杨》教学设计 2

  一、赏形探妙

  读文章题目,明确茅盾礼赞的对象是白杨树。

  出示两幅图,请同学判断下面哪一幅图是白杨树?并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朗读课文第五段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文字,找出语言上的特别之处。

  两次写到“笔直”;’“绝无”“绝不”;“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三次提到“向上”。

  重复用词,强化白杨树的特点。

  为了突出白杨树的这些特点,作者在文中还采用了哪些方法?

  欲扬先抑,同类对比:文中第七段及最后一段

  课外拓展:

  老舍《济南的冬天》、宗璞《西湖的绿》、张抗抗《牡丹的拒绝》中的片段

  环境衬托:文中第二段

  总结:

  二、悟神寻径

  茅盾写此文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

  阅读课文第七段,明确他要礼赞的是北方的农民、保卫家乡的士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所以全文用的是象征手法。

  了解象征手法的相关知识(作业本),重点关注:象征之物和被象征之物之间必须有某种相似的特点。

  那么作者是怎么建立起白杨树和所咏之物之间由此及彼的联想的呢?

  (1)形体特点与精神特性一一对应;

  (2)在绘形同时,采用特别语言,(比如“笔直”、“向上”、“挺拔”“不折不挠”)让人很容易产生相关精神品质的联想,完成了象征手法的'建构。

  因此用反推的方式,我们可以得到解读象征手法的基本路径:

  三、联读活用

  物象特点:地面的生存状态:个体是孤离;地下的生存状态:根系相连,团结一致

  写作背景:1940年,抗日战争初期,中华民族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对应品性:长期的阶级压迫,使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长期的奴化统治,使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他们似乎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似乎彼此孤离着,但这只是生活的表象,就像树在地面上的表象景观。中华民族是有凝聚力的。当遇到压迫,特别是当民族危亡无情地置于人们面前时,清贫的中华儿女定会团结起来,进行殊死斗争的。

  主题阐释:艾青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那泥土下紧紧纠缠的根须,是我们之间的一线血脉!我们没有丢掉这血脉!我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深爱的祖国而战斗到底!

  物象特点:一二两句中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三四两句中泉水冲荡下山,掀起波澜。

  写作背景:白居易此时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觉得很不自由

  对应品性:一二两句的白云清泉对应的是白居易所追求的恬淡的胸怀、闲适的心情;三四两句对应的是在朝为官,在纷扰的社会推波助澜。

  主题阐释:全诗表达的是白居易渴望早日摆脱世俗的坦荡淡泊的情怀。

  《白杨》教学设计 3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

  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2、二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波浪线标出。

  ⑴ 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⑵ 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 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3、三读:

  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⑴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⑵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1、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⑴ 默读1~4小节:

  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⑵ 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⑶ 学习文章的5~11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① 提出读书要求:

  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② 学生分角色朗读。

  ⑷ 学习文章第12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

  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 提出读书要求:

  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② 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A、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B、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 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启发学生:

  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B、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C、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有感情朗读第13小节。

  ⑸ 学习第14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

  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①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④ 小结:

  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2、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⑴ 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⑵ 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① 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② 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 学生交流讨论。

  ⑷ 理解爸爸的心:

  ① 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② 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

  心情、心思、心愿

  ③ 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④ 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

  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

  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白杨》教学设计 4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望着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爸爸借助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希望他的孩子们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设计理念】

  整篇文章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之中人物描写非常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刻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点。并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意寓含蓄、心境悠远的人物展现方法。

  【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2、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

  5、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

  6、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

  教师板书:

  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⑴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⑵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

  “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⑶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⑷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⑴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①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②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③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④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⑤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⑥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⑵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①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②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③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④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白杨》教学设计 5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⑴ 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⑵ 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

  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骄傲的语气。)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板书并理解:

  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

  (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

  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试着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7、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8、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

  ⑴ 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

  ⑵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你能体会到它的含义吗?

  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⑴ 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⑵ 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⑶ ……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链接《帐篷》。

  五、课后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白杨》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新词,弄清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那儿扎根作贡献的崇高品质;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的句子;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戈壁、白杨的录像。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程导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白杨树是我国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庭前屋后,道路旁边随处可见。它既不像松树那样四季长青,也没有柳树那样清新妩媚,更不能与观赏树木相提并论。也许,我们平时根本没有注意他们,可是假如你在茫茫的戈壁上看到白杨的时候,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家袁鹰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为我们写出了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白杨》。

  二、播放课件

  三、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读前出示思考题:“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白杨生长的环境怎样?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四、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白杨的语句,比如”高大挺秀”、“卫士”,以及哥哥和妹妹的对话。人们描写树木一般都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直等词语,本文作者却用“高大挺秀”,表达的感情很不一般。“秀”有清秀、秀丽、秀气、高雅等意思,通过这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对大戈壁上的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

  2、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课文怎样描写哪里的环境的?

  3、课文为什么要描写白杨生长的环境?

  为了告诉我们白杨生长的环境恶劣,白杨的生命力强,以此来烘托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2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

  4、认识白杨的内在性格:

  ⑴ 从作者描写白杨的外形特点中,引起了我们对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

  ⑵ 投影爸爸的回答,教师朗读,学生小声练习。

  ⑶ 讨论:爸爸为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5、分角色朗读,品味文字。

  6、领会白杨的象征的意义:

  ⑴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表白”是什么意思?

  ⑵ 默读课文,思考:爸爸的心是什么?

  ⑶ 同桌或小组讨论。

  7、出示提示,点拨题目:

  ⑴ 爸爸在哪儿工作?那里的条件怎样?

  ⑵ 爸爸和白杨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⑶ 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到新疆读书,而且“将来再念中学”?

  ⑷ 爸爸的“心”是什么?

  8、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爸爸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建设边疆。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就在那里生根。

  9、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白杨象征什么?

  2、讨论:爸爸的心愿是什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提示点拨:

  ⑴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沉思什么?

  ⑵ 爸爸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什么?“几棵小树”又指谁?“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是什么?

  ⑷ 小结:爸爸看到白杨,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到边疆落户,于是他想,怎样才能将孩子培养得像白杨一样。当他看到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欣慰地笑了。因为他看到了建设边疆后继有人。他坚信他的孩子也会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扎根边疆。

  二、总结全文

  1、课文中还多次写到爸爸的神态,请找出这些词语。

  2、爸爸的神态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联系全文,说说他神态变化时的心里活动。

  三、识记生字、新词

  四、总结写法

  借物喻人。

  五、延伸探讨

  1、孩子到新疆后干了些什么?

  2、以后新疆会变成什么样子?

  六、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七、练习朗读背诵

  【练习课】

  一、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先讲大戈壁没有( ),没有( ),也没有( )到处都是( ),又将铁路沿线的白杨( ),就像戈壁滩上的( ),再讲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不怕( ),不怕( ),那儿需要,他就在那( ),最后讲爸爸借白杨树表达自己( )。

  二、写出近义词

  清晰( ) 表白( ) 沉思( )

  挺秀( ) 消失( ) 肯定( )

  三、读下面一段话,做练习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共三句,介绍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请用简短的句子概括出来:

  四、用“没有 没有 也没有”写一个句子

  《白杨》教学设计 7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类抒情散文。从1940年5月起,作者矛盾在延安生活了5个月,他耳闻目睹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从这看到了中华民族光明的前途,因此在1941年写了这篇文章。作者笔下挺拔向上,极普通却不平凡的白杨树与作者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便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的精神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三、教学目标:

  1、紧扣经典句段进行品析,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2、了解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特点,体会联想、象征手法的好处。

  3、学习白杨树正直、朴质、紧密团结、坚强不屈的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刚刚认识,彼此还不太熟悉,可能你有点紧张,那我们先放松一些,先一起背几句诗文怎么样?你能背几句咏物抒怀的诗句或古文吗?

  (师必要时提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同学们可能不难发现,这几句诗文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借具体事物来写,却赋予了它们特有的精神,赋予了它们一定的象征意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这样的一篇散文。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出题目。

  出示学习目标

  提到白杨,同学们应该不陌生,它其实是我们北方常见的一种树木。请同学们看一组白杨树的图片,试着找一两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白杨树。 (导入语的设计目的在让学生对白杨树有直观的感受,初步了解它的特点,激起读者的兴趣。)

  这是来自我国西北高原的白杨树,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矛盾先生对这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有着独特的情感,他笔下的白杨树是否和同学们所感受到的一样,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白杨礼赞》(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

  (二)赞白杨

  同学们,题目就是“文眼”透过题目你能说说作者对白杨独特的'情感吗?(礼赞)那文中作者是如何礼赞白杨的?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说。同学们能读出这种“礼赞”来吗?(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让学生体会作者酣畅淋漓的赞美和崇敬,为下一环节蓄势。) 师点拨:这种酣畅淋漓的表达正是作者一次次的情感的抒发。散文的特点正是形散而神聚,一次次情感的抒发,独立成段而又贯穿全文,恰恰是文章的情感脉络。

  (三)话白杨

  作者写《白杨礼赞》并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时,而是赴新疆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看到这白杨,之后又赴延安,离延安又至重庆。在重庆时写下了此文,这中间有几个月的间隔,而作者的情感却没有丝毫的减弱,甚至在行文的过程中不止一次的发声“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树?为什么作者说它“极普通” 又“不平凡”?

  请以“这是一株 的白杨树,你看 。”这个句式来说话。

  提示:(可以从它的生长环境、外形、内在气质等角度来赏析。) 生自由发言。

  师过渡:这样的白杨树到底美不美?

  引入课文原句。以诗歌的形式呈现,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白杨树独特的气质!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 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 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 好女子。 但是它却是 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它是树中的 伟丈夫!

  (四)论白杨

  作者用一系列写人的品质的词语来写白杨,不单单就是塑造白杨树的形象,作者由这样的白杨树联想到什么?这些白杨树又象征什么?让我们透过文章的写作背景来了解。

  出示背景

  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 生回答

  师提示:变换句式,体会不同语气传达情感的区别 仿写句子,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

  那些生长在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没有楠木的高贵,确是伟岸正直、倔强挺立,正是象征了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北方农民!

  仿句:那些

  的(梅、兰、竹、菊),没有(玫瑰、牡丹)的

  ,确是

  , 正是象征了

  !

  (五) 唱白杨

  情感的表达是不拘于形式的,或说,或写,或谈,说唱。无独有偶,一首歌曲《小白杨》也正是寄寓白杨一定的象征意义。让我们一起放声歌唱,在歌声中再次体会白杨的生命力!

  (七)结语:

  最后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像着白杨树一样踏实地,心有蓝天,力求上进,勇往直前!

  (八)板书设计

  极普通

  白杨礼赞

  联想

  不平凡

  象征

  《白杨》教学设计 8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使学生从小树立服从祖国需要,立志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切的思想。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3、懂得本课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哪儿……哪儿……”造句。

  教学重点

  爸爸介绍白杨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白杨的特点和文章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谁能说说下面播放的这首歌歌颂的是什么?

  2、那么《白杨》这篇课文仅仅写白杨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请同学们打开书,找出有关的语句。

  3、学生齐读: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二、指导自学,品读重点

  过渡:

  爸爸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哪些可贵的品质?表白了什么心愿?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的十二、十三两段。

  1、出示提示:

  ⑴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⑵爸爸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2、学生反馈,教师点拨,完成板书:

  ⑴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

  师:第二句中的“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换成地方说一说。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白杨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出示填空题:

  风沙四起,白杨______________;大雪纷飞,白杨______________;数月干旱,白杨______________;洪水浸泡,白杨______________。

  师:你体会白杨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师:白杨的品质值得我们赞美!现在,请同学们把文中的“它”换成“您”读一读,来赞一赞可爱的白杨吧!

  出示课件。

  过渡:

  想不想走进戈壁目睹白杨的风采?请看屏幕。

  ⑵表白了什么样的心愿,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过渡: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白杨的品格,也知道了爸爸借白杨表白的心愿。那么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

  3、分组讨论(四人一组):

  过渡: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白杨的品格,也知道了爸爸借白杨表白的心愿。那么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请同学们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4、检查讨论情况。

  小结:

  不错,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边疆不畏艰苦,坚强不屈的'生活着,工作着,所以爸爸要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

  5、你们都知道了爸爸的“心”,可孩子们知道吗?

  学生齐读第13自然段: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师:孩子们不知道爸爸的“心”,而你们知道了,能否把这告诉孩子们?

  出示句式:

  我会对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孩子们听了你们这些话,知道了爸爸的“心”之后会对爸爸说些什么?

  出示句式:

  爸爸,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爸爸听了孩子们的话,又会对孩子们说些什么呢?

  出示句式:

  爸爸笑了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得好。不仅这两个孩子要好好学习,我们都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

  6、过渡:

  爸爸介绍的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三、指导品读,体会中心

  1、默读最后一节,在不理解的问题上打上“?”。

  2、学生质疑。

  3、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

  ⑴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爸爸为什么会陷入沉思?

  (担心)

  ⑵看见几棵子树苗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为什会微笑?

  由此想到:

  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下,会像小白杨那样经受困难,茁壮成长,并充满希望;戈壁滩的前景更加灿烂煌。

  4、同桌议一议。

  5、反馈集中、全班评议;

  6、指导朗读,指导最后一句:

  ⑴齐读。

  ⑵指导:

  爸爸看见小树成长起来高不高兴?让我们高兴地读这句。

  7、屏显:

  在边疆建设者的豪言壮语: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反映边疆建设者的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他们的一生乃至于他们的儿孙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不正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吗?)

  四、总结课文,领会中心

  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这不仅是边疆建设者要表白的心,也是课文的中心。课文借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总结谈话,激发情感

  同学们,学完课文,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了改变祖国边疆的落后面貌,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我们深信: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一定会在边疆象白杨一样,迎着困难成。同时,老师还深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让我们同唱一曲《小白杨》。

  老师希望你们也像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茁壮成长,明天会属于你们的。

  《白杨》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1、认读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照诗歌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

  三、课前准备:

  1、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2、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奇妙的语言,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的语言》,去聆听,去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喜欢的方式初读诗歌。

  读书要求:把每节诗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抽生接读课文,集体评议:是否正确流利,是否有节奏。

  3、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小节具体写了大自然的语言。

  4、指名回答。

  5、观察板书,问:同学们发现了吗,大自然的这些语言都说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归类)

  6、师叙述:瞧!大自然的语言上到天文,下至地理,涉及到方方面面。你们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妙不可言,释词。)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师叙述:大自然这些特有的语言,到底“妙”在哪里呢?大家自己研究一下课文。提出自学要求: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类大自然的语言学习,要求:①想一想:大自然的语言“妙”在哪里?②读一读:怎样读,才能让听的人体会到“妙”。

  2、检查:抽生回答,朗读。(利用句式引导朗读)

  3、出示句式,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自由读文,体会。

  4、大自然用这些语言和我们说话,它真的说了吗?(生答)但是,我们一看到这些东西,就知道它向我们表达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发现、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大自然语言呢?

  (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更多大自然的语言。)分男女读①⑨小节。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平时是不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说说你还发现了哪

  些大自然的语言。

  (生自由汇报)

  2、师补充(课件出示)

  3、能仿照诗歌再编一节吗?组成四人小组,编一编。

  4、交流,汇报。

  5、师小结:只要你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一定会发现更多大自然的语言!

  五、作业自助餐(三选二完成)。

  1、收集文中好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句写下来,读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展示作业,复习导入。

  1、同桌合作,读一读你收集的文中好词。

  2、交流创编的诗,收集成册,展贴于“学习园地”。

  二、指导背诵。

  1、师生接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如:

  师:别以为人才说话,生:大自然也有语言。

  2、自由练习,背诵诗歌。

  3、个别展示,背诵诗歌

  4、全班一起背诵诗歌(不会背诵的同学可以看书)。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逗、编、脉”。

  搬:左中右结构(不要把“般”写成“船”。)

  雁:半包围结构,里边是“隹”,不写成“住”

  砍:左右结构,最后一笔是捺。

  圈:全包围结构。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

  3、扩词积累。

  四、作业自助餐。(三选二完成)

  1、书写生字。

  2、背诵诗歌。

  3、收集喜欢的诗句。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妙不可言仔细观察教学目的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读题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怀念母亲》,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走近季羡林:我们提起季羡林,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开始——

  二、失母之痛——读

  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你不懂的词。

  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这次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同学们自己读了,也听别人读了,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了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这是怎样的恨?悔恨他恨什么?

  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你看到了这个“恨”字?

  学生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重点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补充资料深入理解。

  资料补充: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学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

  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所不知道的,一定是同学们想知道的,请你读读下面的几则日记,相信你一定能从其中找到一些答案。

  三、读日记,解思母之情

  (一)异国思乡——品“糊”字

  日记

  夜静极了,没有一丝风,更没有一丝声响,我的心是否也跟着这夜晚静了下来?作者的心活动起来,他的心会怎样活动呢?他的心都会回到哪里,都会看到什么呢?体会一个“糊”字。

  为什么作者说这是凄凉的但又是甜蜜的?

  凄凉是因为什么?(远离故土、缺少朋友、衣食住行)

  为什么又会是甜蜜的?(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心中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一个“糊”字你读出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读书。

  (二)触景伤怀——写“哭”字

  读这一段,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你能想象是怎样的不得了吗?他会做些什么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看到房东太太的表现,你会怎样理解这三个字“真想哭”?

  房东太太让我想起了什么?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等待的,而自己却八年没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请你拿起笔把你想象到的写下来。

  学生读文,深化思母之情。

  串读几篇日记,体会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过渡:此时,再读三自然段相信同学们一定对两个“不知道为什么”有所了解,但老师读到此却突然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疑问:异国的生活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文偏偏却又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何故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段落,看看作者寻的到底是什么?

  四、梦中寻母——感

  指名读《寻梦》,的两个段落,交流读后的感受。

  比较“面庞”与“面影”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庞。

  再读《寻梦》,谈你的感受。

  小结: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读《寻梦》的结尾。

  同学们想一想,季羡林单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母吗?(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再来齐读《寻梦》的结尾,感受游子的爱国之心。

  五、总结升华

  对读首尾两个自然段。

  《白杨》教学设计 10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的边疆,处处能见到一种树——白杨(板书),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也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导学1—3自然段:

  1、指名读,问:白杨树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没有山、水、人,天地浑黄一体。)

  2、看图,问:白杨树是什么样子的?在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高大挺秀)像什么?(卫士)

  3、指名读。

  师: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白杨还长得高大挺秀,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赞美)

  三、导学4—14自然段:

  1、过渡:刚才那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了白杨,那么爸爸眼中的白杨是什么样子?

  2、分角色朗读4—14自然段。思考: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的?找出来做上记号。

  3、小组讨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出示:“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填关键词。)

  4、白杨甘愿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说明它有一种什么精神?(奉献)

  5、指导朗读。提示:白杨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朗读时应带着什么语气来读呢?(赞美)

  6、过渡: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有一批像“爸爸”这样的边疆建设者,响应党的号召,自愿去建设边疆。这些建设者与白杨有什么相同点?(坚强,奉献精神)

  四、导读15—17自然段:

  1、问:爸爸仅仅是介绍白杨吗?(表白自己的心)

  师:这是借物喻人。

  2、自由朗读15—17自然段,讨论:爸爸在表白什么心愿?(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尽管工作、生活条件差,环境艰苦,课从来无怨无悔,希望子女学好本领,将来建设边疆。)

  3、“爸爸的这些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只知道……”是什么句式?(并列)

  4、问:条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们来?(像爸爸那样,长大后扎根边疆)孩子是未来,是希望。

  5、想想说说:在边疆工作条件艰苦,请大家想想,有些同学的父母工作条件也很差,结合自己的体会以及平时看过的书籍,想想边疆建设者生活、工作条件有多艰苦。

  过渡:他们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边疆建设者的一员“爸爸”这时又在想什么?

  五、导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①“又陷入沉思”在想什么?第一次“出神”在想什么?

  ②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儿女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祖国后继有人。)

  2、指导朗读,读出信心、决心、希望。

  六、小结:

  1、通过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呢?

  2、这节课我们通过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赞美建设者)。

  板书设计:

  白杨

  奉献

  白杨爸爸

  高大挺秀建设者

  坚强希望

  《白杨》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她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

  二、合作交流

  1、指名朗读12小节,“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

  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廛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生命力强。“哪儿……哪儿……”“很快)

  ②小结:内地需要白杨,白杨要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

  ③指导感情朗读。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不管……不管……总是……”)

  ②教师描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磔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③指导感情朗读。

  2、教师小结,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

  三、展示反馈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3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4小节:

  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

  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7小节。

  4、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朗读16小节,读后讨论:

  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6、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6小节。

  四、点拨提升

  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3、这种写作方法叫做:“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五、当堂检测

  写几句话,夸一夸想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作业

  1、造句:

  ①哪儿……哪儿……

  ②不管……不管……总是

  2、小练习册

  板书:

  3白杨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教学反思:

  优点:我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时,学生明白了借物喻人写作手法的巧妙。很不错。

  不足:小练笔中很多学生只停留在引用课本中的词句上,自己不发挥。

  改进措施:鼓励学生多积累词语,丰富词汇量。

  《白杨》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感知白杨的形象美和精神美。

  2、体会爸爸说的话的含义,领悟白杨与建设者精神美的实质,从而使学生受到“在需要自己的地方顽强生长,做出贡献”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过爸爸的话了解白杨的特点。

  2、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树是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白杨的资料,画一幅白杨的画。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  感知白杨的形象美

  1、我给大家带来一首歌,大家想不想听啊?好,看哪位同学听明白了歌中唱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

  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

  2、“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知道白杨的有关知识,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3、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4、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课文中的白杨又是怎样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然后根据自己对课文的了解填空:

  在去新疆的火车上,我们看到了(    )的白杨。

  3、组织交流。

  4、请学生展示课前画的白杨树。

  5、组织评议:看了这画,你有什么意见?为什么要这样画?请用朗读的形式体现你的观点。

  6、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戈壁滩的荒凉,白杨的高大挺拔。

  7、小结:多么高大挺拔的树!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唯有一排排白杨从眼前闪过,这给旅客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难怪兄妹俩会展开争辩。

  8、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的对话。(省去提示语,请用你的朗读体现它的意思。)

  三、品味语言  感悟白杨的品格美

  1、创设情境: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目之所及,浑黄一片,这儿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而白杨却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2、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3、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在沙漠上,白杨会长得这么直,这么高大呢?

  4、是啊,这到底是怎样一种神奇的树?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想想:

  多么(      )的白杨啊!

  5、组织交流:

  △ 多么(有生命力)的白杨啊!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1)指导朗读体会:读这句话的时候,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地方?能换上它读读吗?(在不同的`地方,它的作用不同,朗读时的语气、语调也就不同。)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地方填上去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个别读→评读→品读→齐读)

  (3)小结: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无闻地舒展风姿,供人们欣赏;边疆需要它,这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

  △ 多么(坚强不屈)的白杨啊!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1)指导朗读体会:你能选用其中的一种天气情况来说吗?想象当时的情景,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分小组读、齐读。

  △ 多么(挺拔)的白杨啊!它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1)引导体会“从来”的意思。

  ① 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        ),白杨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        ),它也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        ),它还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② 组织交流。(引导从时间、地域、气候三方面体会。)

  (2)指导朗读。

  ……

  6、小结:不管何时,不论何地,无论遇到多么恶劣的气候,哪里需要,白杨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它上擎青天,下踩大地,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你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多么坚强的白杨树,傲然耸立在大戈壁上,给茫茫的大戈壁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希望。)

  三、引导探究  领悟建设者的精神美

  1、(引读):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生接读):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根据他们所知道的内容来推想一下,孩子们所不知道的是什么?

  3、组织交流:

  (1)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

  (2)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

  (3)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4、引导体会: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

  5、你们已经理解爸爸的心了,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有没有觉得话中有话?请重点挑一句话研究包含着的意思。

  6、交流研究成果: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哪儿需要,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不畏艰难,坚强不屈。

  7、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来读一读。

  8、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请找出课文中的句子,用朗读来回答。

  9、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板画:小白杨  板书:爸爸  孩子)

  10、小结:爸爸看到了这,高兴地笑了。这是一个边疆建设者看到祖国的边疆建设事业后继有人时的一种欣慰的笑。让我们衷心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11、让我们带着欣慰的笑,再一次来读读那三句话。

  四、拓展延伸  畅述心中的感受

  1、播放课件。(建设者们在工作的情景。)

  2、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

  3、自选角度,以“我心中的白杨”为题,把心中的所思所感写下来。

  《白杨》教学设计 13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重点难点

  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预习。

  2、有关作者及时代背景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

  第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课文的朗读。

  2、检查课后第四题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三)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继续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2、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描述白杨特点的句子,通过理解词语,体会白杨的特点。

  1、“茫茫”、“浑黄一体”结合录像画面理解。

  2、“卫士”在课文里指什么?为什么?

  导语: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五)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2题。

  六、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七、板书设计

  3白杨

  第一段(1—3)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4—15)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16—17)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18)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八、教后反思

  《白杨》教学设计 14

  设计说明: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白杨》这篇文章既写了孩子的天真,又写了父亲的深情;既写了高大挺秀的戈壁卫士白杨,又写了无私奉献的边疆卫士建设者。学生难于理解作者对爸爸神情的多处描写和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及当年建设大军开发荒原的情形。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二、训练设计的特色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让学生提前搜集整理阅读有关新疆以前和现在的资料,尽量对新疆有较多的认识。观看时事新闻系列节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使他们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有所收获。

  对文章主旨的挖掘则是采用层层剥笋法。从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品格—白杨的象征意义,以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逻辑引导,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既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层主题,又不是以得到这个主题为目的,而是全力去展现这种挖掘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训练机会、多样的形式,充分确立其主体地位。

  (l)拓展训练:想象戈壁滩的环境,用一词概括,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想象训练。学生直观感受白杨的形象特点高、直。教师请学生从文中再找一个词把两方面的`特点概括:高大挺秀。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闭目想象、品味理解白杨的品格:生命力强、坚强。

  (3)朗读训练。关键性的句子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体会。

  (4)质疑训练。重点段要学生质疑,梳理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

  (5)情感训练。感受人物品质,受到情感熏陶。

  总之,能使学生轻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从中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是进行本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白杨》。(齐读课题)

  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一列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爸爸与两个孩子谈论白杨的事。

  二、师:爸爸和两个孩子谈论白杨,那你能从他们的谈话中能体会出白杨有什么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生读书

  三、交流,析句悟情

  (一)白杨特点。

  1、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课文,谁起来说一下白杨有什么特点?生:高、大、直,能不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高大挺秀。 (板书)

  2、白杨还有什么特点?从哪能看出来?生读爸爸的话?(出示小黑板)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你还从哪句话或哪个词语能体会出什么?

  第二句:生命力强、适应力强、服从需要,板书。文中哪儿指的是?(大戈壁)

  《白杨》教学设计 15

  教材说明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做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

  课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面写白杨,实际上借白杨来比喻、赞颂边疆建设者的高尚情怀。

  根据教材的上述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关键

  抓住白杨特点,沟通白杨与人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导读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趣,初步感知。

  对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白杨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让学生说他们自己熟悉的事物,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我是这样引题的:“你见过白杨吗?你认识白杨吗?它们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看简单,实际有一定的作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对白杨的生长环境、特征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下面对比认识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白杨埋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境,建立联系。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空旷、荒凉、气候恶劣的'大戈壁,以及生长在这种恶劣环境中的白杨。由于学生有对自己所熟悉的生长在优越环境中的白杨的认识基础,自然会对生长在截然不同环境中的大戈壁上的白杨产生对比心理,从对比中体会到:大戈壁上的白杨虽然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但它们仍然长得高大挺秀,郁郁葱葱,而且像卫士一样挺立在沙漠中,抵挡住风沙的袭击,护卫着铁路。从白杨的生长环境、特点及作用中引发学生对白杨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三、抓住特点,沟通联系。

  课文借物喻人,意思含蓄深刻。怎样才能从“物”引到“人”?这就要建立起物与人之间的联系,即建立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的白杨,是人格化的白杨,是边疆建设者的象征。所以,抓住爸爸介绍白杨特征的语句进行具体分析,就能沟通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

  课件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认真阅读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说说爸爸介绍的白杨有什么特点?爸爸介绍白杨时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讨论,明确白杨有高大挺直、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然后适时引导点拨:“爸爸介绍的白杨多么像人呀!假如爸爸介绍的是人,会是些什么人?”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把对白杨的认识转移到边疆建设者身上,从而认识到边疆建设者像生长在大戈壁上的白杨一样,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工作,不计较环境的恶劣,不考虑待遇的厚薄,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中顽强的工作,在任何困难面前不软弱,不动摇,不屈服。这样沟通了白杨与人之间的联系,学生也理解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懂得了爸爸表面上在介绍白杨,实际在赞颂边疆建设者。

【《白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白杨教学设计07-26

《白杨》教学设计10-17

《白杨》教学设计05-29

《白杨》教学设计精品09-23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06-18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05-26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07-31

白杨教学设计范文12-13

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12-12

《白杨》语文教学设计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