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地震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15 09:20:4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地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震教学设计

地震教学设计1

  一、通过安全教育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和现代安全隐患的危害性,掌握最基本的安全防范常识;帮助学生理解当今社会出现的危害现象和问题,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形式与课时

  以备课教案为指导材料,以增强学生互动为重点;积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通过图像展示和课堂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安全知识的深刻度,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共6个学时,每周3节。(注:本课程另加1个后备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防雷电安全的重要性;

  2、在学习交流中树立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和安全防

  范能力;

  3、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防雷电常识;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趣,引入课题 :

  1、讲述《上帝会救我》的故事;(注:后附有内容)

  2、教师提问:通过这个故事,在自身安全受威胁时,同学们该怎么做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3、教师总结:

  (1) 要乐意接受他人的帮助

  (2) 自己要积极寻找出路 ( 时间:10分钟 )

  二、夏季防雷安全知识

  1、 揭示雷州的命名,引出防雷课题(板书:雷电无情,我小心)

  2、 室内防雷安全:

  (1)立即关闭电视、电脑,注意千万不要使用电视机的`室外天线,因为雷电

  一旦击中电视的天线,雷电就会沿着电缆线传入室内,威胁电器和人生安全。

  ( 2)尽可能的关闭各类家用电器,拔掉一切电源插头,以防雷电从电源线入侵,造成火灾或人员触电伤亡。

  (3)不要触摸或靠近金属水管以及与屋顶相连的上下水管道,不要在电灯下

  站立。尽量不要使用电话、手机,以防雷电波沿通信信号线入侵,造成危险。

  ( 4)关好门窗。打雷时,不要开窗户、不要把头或手伸出窗外。广东省球雷活动比较频繁,对钢筋水泥框架结构的建筑物来说,一般关闭门窗可以预防侧击雷和球雷的侵入。

  ( 5)不要在室外参加体育活动,如赛跑、打球、游泳等。

  ( 6)不宜使用花洒冲凉。这主要是因为万一建筑物被雷直击时,巨大的雷电流将沿着建筑物的外墙、供水管道流入地下,雷电流有可能沿着水流导致淋浴者遭雷击伤亡。同时也不要去触摸水管、煤气管道等金属管道。

  3、室外防雷安全:

  (1)最好就近进入避雷装置良好的建筑物内,这是最安全的。千万不要进

  入庄稼地的小棚房,小草棚,因为在那里避雷雨很容易遭受雷击。

  ( 2)要远离高烟囱、铁塔、电线杆等物体,否则是很危险的。

  ( 3)打雷下雨时,注意不要打金属骨架雨伞,或者扛举长形物体;不要骑摩托车或者自行车。可以躲进有金属车身的汽车内,一旦汽车被雷击中,金属会将电流导入地下。

  ( 4)不要惊慌,不要奔跑,最好双脚并拢,双手抱膝就地蹲下,越低越好。 ( 5)不宜躲在大树底下。强大的雷电流通过大树流入地下向四周扩散时,会在不同的地方产生不同的电压,在两脚之间产生跨步电压。

  (6)不宜到室外收取晾晒在铁丝上的衣物。

  4、防雷安全大抉择(游戏)

  (1)游戏题目:假设一个雷雨天,雷声轰隆,你现在站在空旷的野外,现

  在有两个距离相同的避雷地方:一个是铁屋;另一个是简陋的木屋。你会选择哪个地方避雷?

  (2)学生选择(共有三种不同场景)

  (3)教师分析:选择铁屋的最安全,不过不能靠近铁壁,否则很危险;选择

  木屋的并不是很安全,你可能因为木屋被雷劈倒而受伤;不选择的同学最危险。

  ( 时间 : 25分钟)

  三、本课小结 :

  (根据课堂情况)

  (时间:5分钟)

地震教学设计2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谈话导入: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

  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让学生齐读。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词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边读边动笔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认读生字新词。

  3.指名分部分轮流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4.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①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后你有些什么想法?

  再读课文,直指重点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第二课时

  抓住重点合作研究

  1.深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2.品味词句。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①“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父亲说的这一句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②“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3.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4.小结: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朗读体会,加深体验

  1.自由读课文,想读谁说的话就读谁说的话,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和心情。

  3.全班交流分角色朗读课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想对父母说些什么,或者是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故事,或者是你打算怎么做,都可以记在你的日记本上。

  2.课后自由组成小组,读读课文,展开讨论,编写剧本,演一演,制成录音带,然后全班交流,评一评。

  感悟父子真情,学会品析人物──《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二(第一课时)

  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刘飞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的,儿子又从这伟大的父爱中得到了怎样的力量。

  大声快读、整体感知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操作:选定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指定一二名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小声细品、提出问题

  要求: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把自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

  归纳问题、小组探讨

  操作: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小组的形式集体探讨,边探讨、边读文、边记录。老师巡视深入小组与其共同讨论,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要求:针对刚才小组内的讨论,自己找出有关段落反复默读品味,重新写下感受。

  整理思路、班机汇报

  各组指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整理笔记、反思收获

  整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提过的问题,参加讨论过的问题,得到的收获。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而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回忆故事、简评父子

  操作:回忆上节课我们的学习,简单的说一下你认为这是一对什么样的对父子。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操作:1.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

  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写下感受,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的去朗读它。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废墟。”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些客观的环境,给这位父亲的救援带来的极大地困难和危险,然而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当其他的父母哭喊着离开的时候,这位父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父爱的力量,终于掘开层层废墟,看到了希望。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的信念。因为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真诚的承诺,才有了儿子的: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可以看出儿子是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爱!爱父亲!爱别人!

  角色转换、感悟真情

  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如果出在当时的情景当中,你会怎样做?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父亲、儿子、警察、……),来体会当时他们不同的心情。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要注意不同人的语气、语速和动作。

  深情、齐读课文,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作业:

  1.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2.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地震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预习时学习新字词,对于不懂的借助字典或者小组讨论等各种方法,解决难题。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昔日、废墟、 爆炸、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3.积累描写人物佳句,初步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认识八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如:“曼 墟 砾 爆”等生字。

  教学难点:积累描写人物佳句,初步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入情入境

  1.PPT展示一系列有关四川汶川大地震时感人照片,特别是关于地震中父母和儿女之间的感人照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图片中认识地震,感受父母之爱,紧扣主题,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图片后感分享:

  a.指名让一两个学生说说看照片后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感情。

  b.师:同学们看了照片都有自己的感受。正所谓“地震无情,人有情”,地震虽然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但在灾难面前,我们不放弃不抛弃,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在一起。无论是图片中的他们,还是课文中的这对父与子都是如此。今天我们要学习新课文,请打开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学习课文,击破生字词

  1.听课文录音,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不懂的生字词,不懂的生字可查字典或小组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生词,再向老师提问解决。

  2.针对学生情况和生字词的难度,自主选择重点字词讲解。 如:“曼 爆 颤 砸 ”等字。如:

  爆 :注意偏旁是“火”,根据偏旁懂得区分“爆瀑 曝”,并以此对比联想记忆。可组词“爆炸”等。

  砸:读音是zá,平舌音。

  颤: 读音chàn 翘舌而且是前鼻音,可组词“颤抖”等。 读音zhàn 时,翘舌,可组词“颤栗”等

  砾:注意读音不能成“乐(lè)”,而是读li。可组词“瓦砾”等

  3. 学习多音字,对比记忆。先让学生查字典并组词,在黑板上板书出来,最后让他们读两遍。

  混 : hún(混话) 难: nán(困难) 颤:chàn(颤抖)

  hùn(混乱) nàn(遇难) zhàn (颤栗)

  4.讨论记忆生词方法

  【设计意图】: 讨论记忆生词方法,既加深学生的记忆的同时,又能让学生消化生字词,激发学生学习思维。

  5.检查生字,抽取同学,要求给出字词,读出读音并解释意思。

  昔日:xī rì 以前的.日子,曾经,从前,大多用于写回忆文,书面语等

  爆炸:bào zhà 物体体积急剧膨大,使周围气压发生强烈变化并产生巨大的声响

  瓦砾:wǎ lì 碎掉的砖瓦石块。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

  废墟:fèi xū 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破烂不堪: pò làn bù kān 破破烂烂的不成样子。

  颤抖:chàn dǒu 颤动,发抖

  6齐读生字词,巩固记忆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通过分组读,自读,齐读,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课文,知道故事大概梗概。

  2.在朗读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式,各小组找出描写父亲与孩子的语言、外貌、神态、心理的词句。

  3.有感情朗读找到的句子,看那个小组找得有快又多,并且读得最好。生评,师评。

  【设计意图】竞赛的方式会让学生更活跃地学习,同时也能更好达到“初步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的教学目标。

  总结回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11个生字词,并学习了三个多音字,而且大家在学习中发现了一些记忆生字词方法,你们都很厉害,希望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保持,现在我们再次齐读课文,看你们能否读准生字词了。

  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预习课文,并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多音字:

  混 : hún(混话) 难: nán(困难)

  hùn(混乱) nàn(遇难)

  颤:chàn(颤抖)

  zhàn (颤栗)

  【设计意图】由于其他的生字词是在PPT上演示的,所以黑板上只板书多音字。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复习生字词

  2.学会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大概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父亲抢救儿子的一切经过,解读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2. 学会理解父母之爱,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了解父亲抢救儿子的一切经过,解读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难点:学生解读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出示练习,让学生复习上节课的生字词.

  a多音字填写练习(抽个别学生回答)

  混 : hún( ) 难: nán( ) 颤:chàn( )

  hùn( ) nàn( ) zhàn ( )

  2.让学生默读课文,请一两个学生口述故事的大概情节.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有利于学生消化上节课遗留下的知识难点,同时让学生复述故事,既达到锻炼口语和胆量,也让学生更加深这篇课文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以读导学,感悟父亲

  1.自由朗读,把上节课找出描写父亲的句子再读几次,用口头语描述父亲的形象

  2.分角色朗读父亲与阻挡的人之间的对话。讨论“父亲真的是精神失常”?

  3.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父亲了不起的句子。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出个性,读出自我。

  4.抓重点句子,设计提问,重点解读

  a:“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板书“父亲 爱”)

  b:“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是要从8小时写起?

  (板书“挖”)

  5.“体验一分钟”,让学生闭着眼睛体验一分钟,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36小时的艰辛。

  6.创新提问:假如父亲挖了36个小时之后,却发现儿子已经死了,这个父亲还是“了不起“吗?”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解读课文,当这个残酷的结局呈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的感情是一种冲击,但却让学生思考,更能坚定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感动。

  (三)高潮迭起,感悟儿子

  1. 通过分角色朗读,齐读,竞赛读等方式,再次让学生感受父子之间的“了不起”。

  2. 在各种“读”的基础下,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能表现儿子的“了不起”,为什么?

  3.分角色朗读父子之间的对话,并模拟情境。

  4.抓重点句子,设计提问,重点解读。如:

  a: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先出吧!”

  师:儿子坐作出这个决定,他了不起吗?是什么力量促使他这么做的?

  b:“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表达了儿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板书:信任)

  5.个性阅读,畅所欲言。学完本篇课文每个人都有很多感受,让学生抒发感情,深化对文本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

  播放防震知识,让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用,作用生活。

  (五)总结回顾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这对父子的“了不起“,感受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今天这节课,只是一个开始,以后我们都要懂得珍惜回报父母之爱,向这篇课文的小主人公学习,做一个勇敢又了不起的儿女。好不?

  (附)板书设计

  父 了不起 子

  挖---------------→ 等

  爱 信任

地震教学设计4

  一、概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这篇课文主要从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从而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第二课时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详细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从课文中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选择了“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2个句子来解读文本,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巧妙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很欣赏你用的一个词:(冒着危险,奋不顾身,坚定信念……)但把时间、地点说清楚就更好了;他说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再简练点就好了。能重新说说吗?

  2、这对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中是怎么说的?谁能快速找到并给大家读一读。

  你真了不起!为了奖励你,请你把了不起这三个字写在黑板上。

  (二)、品读课文,感悟父爱

  1、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别忙,我们先来一起回顾一下,单元导语提出了一个训练重点,谁还记得?对,(出示阅读提示)

  2、学生交流,师巡视指导

  七、教学评价设计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与学生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了磨难,经历了痛苦与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我们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意中。我们,成长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发现也思考着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更好的体现对比阅读的层次性?

  2、因为灾难的不可体验性,如何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八、帮助和总结

  我想:课堂教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是有预设的。然而,课堂教学又是动态的,生成的,是有意外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捕捉住节外生枝的亮点,课堂就会随时呈现出生成的美丽、意外的精彩。

地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能充分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朗读体现。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强调“震”的写法)

  2、由“地震”你联想到了什么?(3-5名)——地震是多么可怕呀!

  3、这篇课文故事的背景是美国的洛杉矶地震,你知道这一场怎样的地震吗?——结合课文具体描写谈谈你的感受。(认真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谈谈你的感受)

  出示句子: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学生说,师小结30万人,不到四分钟,灾难就是这样突如其来、伤害巨大)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了一片废墟。(师:昔日是一片欢声笑语,今日是一片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对比

  你们从课文描写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这场地震的可怕。看——这份图片资料就记录着洛杉矶这场惨烈的大地震后的情景。

  4、放录像——30秒(自动播放——加音乐)

  5、高高飞架的交桥眨眼间变成了残垣断壁;漂亮的小轿车被倒塌的房屋硬生生拦腰砸断;这个消防队长望着豪华的商业街变成了一地瓦砾,束手无策;大地震后引发的大爆炸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昔日美丽的家园如今变成了这幅模样。

  6、带着对地震的理解我们再来读课题——通过初读你知道在这场惨烈的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吗?

  (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

  7、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学生自由发言)

  课文中有一个概括性的词语你找到了吗?——板书:了不起(老师加强语气)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了不起的人?——

  这些人物作出了伟大壮举,所以你们认为他们了不起!课文中为什么称赞这对父与子了不起呢?

  二、精读悟情

  认真默读课文,深入课文语言,分别找出描写父亲和儿子的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他们的“了不起”。(父亲的用——,儿子的用===)(课件)

  自读思考,老师巡视(2分钟)

  (一)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先来读读你们找到描写父亲的语句——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1、第三段: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伤心),大喊……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绝望)后,……“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的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你从哪里体会到父亲很伤心,从哪里感受到父亲的绝望

  板书:伤心—绝望—坚定

  2、和其他父母一样,这位父亲在掩埋儿子的废墟面前也曾有过伤心,也曾有过绝望,但是他为什么又如此坚定呢?是什么让他走出了伤心与绝望?

  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板书:无论……总……)这句话在课文中不止一次出现,你是否在其他段落中也找到了这句话?(指名读)课件出示句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为什么这句话会在父与子的脑海中反复出现,联系你的实际猜想一下他们父子之间在发生什么事情时,会在一起?(语境的渲染)

  (跌倒、生病、遇到困难……)

  4、小结:这句充满了亲情,充满了爱的承诺,让父亲产生了坚定(指板书)的信念,让这位父亲走出痛苦与绝望,变得了不起!(指板书)

  5、再读这段话(第三自然段)体会父亲此时的心情。(齐读)

  6、(指名读)谁的能够把同学们带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之中?同学们边听边感受,边想象。

  7、在他的朗读中,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2-3名)

  8、你还想读哪些句子,你还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

  9、课件出示:第十二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指名读,(这一段中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1)理解前半句课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变红色)

  抓住“没人再来阻挡他”,曾经有谁阻挡他,为什么?(危险)

  确实太危险了,所以人们来阻挡他,那么为什么又没人再来阻挡他了呢?难道此刻不危险了吗?(因为不听别人的劝阻,别人认为他精神失常了)

  师:如此不顾危险,不听劝阻,完全置生死于度外,在其他人看来真的有些失常了,但你们能理解这位父亲吗?——是坚定的信念支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读——

  (2)让我们再回到这片废墟,再次走进这位父亲,指名再读这段话,你还从哪些语句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为什么作者这样不厌其烦的罗列时间的进程,而不是直接说他挖了38小时呢,

  师小结:38个小时,如此漫长,每一分每一秒,父亲都是在痛苦和绝望的交织中挺过来的啊,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作者的匠心就体现在艰难的时间流逝之中,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在这38小时的挖掘,用深情的朗读再次感受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3)除了漫长的时间之外,你还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课件出示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先反红,然后问这些是对父亲的什么描写?外貌,衣着)

  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什么?

  这38小时的挖掘过程中到底发生过什么?让这位父亲会变得如此憔悴不堪!

  联系当时的环境,联系你对地震的了解,想象这38小时的艰难历程——

  (注意:这些想象有可能发生)

  小结:你们说的这些危险在地震中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课件出示:

  8小时——旁边的`一处建筑(可能会)在余震中倒塌了

  12小时——(也许会有)爆炸声从不远处传来

  24小时——一块石头(也许)砸到了父亲身上

  36小时——(还有可能)一个孩子的尸体出现在父亲面前

  此时他——满蓝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回到课件-链接)

  引读

  课件强调——教师引导这就是伟大的父亲形象——课文通过外貌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在废墟中为了救儿子不顾一切的父亲——他是多么了不起!(点写法)

  这位父亲的形象让我想起了汶川地震中无数的这样的画面。

  课外链接——汶川地震(图片)

  此刻你心中对这些父亲、母亲充满了怎样的情感?(敬佩、崇敬、爱戴……)

  把你的理解,把你情感融入到课文的朗读中吧!(齐读)

  (二)感悟儿子的了不起(6分)

  父亲毕竟是成年人,从年幼的儿子身上同学是不是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不起“呢?读一读,你们找到的描写儿子的语句,说说,从哪里体会到儿子的了不起。

  重点引导感悟以下段落:

  1、课件出示句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指名读句子,说体会

  阿曼达不仅自己临危不惧,而且把父亲给他的精神力量也传染给了同伴,同学们想一想,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他会想些什么,会和伙伴们说些什么?

  是什么让这个年幼的孩子有如此的勇气呢?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学生读

  现在老师就是埋在废墟下的阿曼达的同学,此刻我非常害怕,不停的哭泣,如果你是阿曼达,你会怎样安慰我?

  进一步引导:我想我的爸爸妈妈了,他们一定以为我死了?

  我已经好久没有吃东西了,我快饿死了?我再也坚持不住了!

  你爸爸真的回来救我们吗?他是不是也以为我们都死了呢?

  师:这句承诺,也同样给了儿子坚定的信念,同样让儿子变得了不起!

  你还找到哪些句子?

  2、课件出示句子:“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再指名读,说说读出了什么?

  在漆黑的瓦砾下煎熬了38个小时,大家都已经支撑不住了,早一分出去就会多一份安全,晚一分出去就会多一份危险,生死关头,阿曼达却把危险留给了自己,把希望留给了别人,所以,阿曼达真的了不起,齐读。

  三、总结全课。“总会跟我在一起”这是一句饱含爱的承诺啊,父亲坚守承诺,儿子坚信承诺,这句爱的誓言成就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课件出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师引读:当父亲看到儿子的学校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是这句话支撑着他——

  当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的时候,给他力量,让他挖了38小时之久的依然是这句话——

  当阿曼达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又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

  师:让我们记住这对(读课题)

  让我们记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铭记于心(课件出示父子相拥的图片及最后一段:师生共读)你能把对课文的理解融汇成一个词语,为这幅画面命名吗?

地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欣赏几组图片,你感受到了什么?(慈爱、幸福)父母的爱就如冬日里的暖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希望。

  2、播放地震视频。观看几组地震图片。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残酷、伟大的爱)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无情地吞噬着这份亲情,又让这份伟大的爱显现出人性的光辉。同样,在美国洛杉矶的一次大地震中,有一对父子也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对父子,来学习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整体入手,感悟文本。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辅导。

  交流。

  三、细读课文,感悟深情。

  1、读完全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对父子?(了不起)

  你从文中的哪句话读到的?读这句话。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的在一起。)

  2、看到这句话,你会产生什么疑问?(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就让我们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生读文,师巡视。

  学习提示:

  ①画一画,画出表现父亲了不起的句子;

  ②读一读,在句子旁边写上感受。

  ③品一品,体会作者采用的描写方法,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3、交流。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自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6小时是多长时间?为什么不直接说他挖了36小时?(体现时间的漫长,挖掘的艰难,动作描写,体现父亲坚强执着。)

  ③没人再来阻挡他,一个“再”字,你明白了什么?(曾经有人阻挡他。)

  哪些人曾经阻挡他?(消防队长,好心人,警察。)引读

  ④为什么现在没人来阻挡他呢?(人们认为他失常了。)

  这位父亲失常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挖下去?他为什么又能这样挖下去呢?(因为他曾经对儿子说过: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⑤失常和不失常都是因为父亲对儿子的爱。这是爱的力量,是精神的力量,是责任的驱使,是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的支撑。让我们带着感动之情再读这段话。

  生读。

  4、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读这段话?(生朗读)(热泪盈眶)

  5、你的朗读打动了我的心。请同学们轻轻的闭上眼睛,老师来读这段话,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走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这段话中还有对父亲的什么描写?(外貌描写)

  6、读写训练

  父亲强忍住心中巨大的悲痛,他像疯了一样用手疯狂的挖着……

  8小时过去了,他的双手 ,但他不敢用任何工具,他怕下一块砖石面 ,他小心翼翼的挖着……

  12小时过去了,父亲挖的太累了,他多想 ,他多想 ,但是他知道 ,他是多么希望 多么希望 他的双手

  24小时过去了,父亲呆滞的双眼 ,满脸 他的嘴里不停的念叨着 ,他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往日儿子

  36小时过去了,他的心中只有 他 的挖着……

  他真是一位 的父亲!

  读出坚强,读出父爱。

  四、补白填空,深化情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运用刚才学到的品味父亲了不起的学习方法,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交流。

  2、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①自读,体会,读出勇敢。

  ②走进阿曼达,补白想象

  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8小时,12小时,废墟里 ,阿曼达到 ,他对同学们说 。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24小时,36小时,废墟里 ,阿曼达坚信 ,他对同学们说 。阿曼达,你真是一位 。

  3、“不!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一个“让”字让出了什么?

  (无私,舍己为人。)一个7岁的孩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学,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让我们怀着敬意在读这段话。生读

  4、儿子得救了,是什么力量让这对父子支撑到了见面的一刻?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就像一根纽带,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有了这份爱与信任,才使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现在,让我们分享劫后余生的'幸福。

  5、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

  图片,配乐,请你幸福的读一读,读出父子两人劫后余生的喜悦,激动。

  读出父子之间互相信守诺言的信任,

  读出父亲为有这样勇敢的儿子的自豪,读出儿子为有这样坚强执着有责任感的父亲的骄傲。

  让我们共同分享着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镜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齐读。

  五、写法指导,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同学们,课文中没有一处直接写父亲伟大,但是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你是从哪体会出来?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这正是本文的写作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这些描写。

  2、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父爱,不仅仅表现在大灾大难之中,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也体现着父爱的深沉。同学们,回想你与爸爸妈妈的一些故事,一定也有一些镜头,湿润着我们的心灵。谁来谈谈你的故事。

  2、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爸爸妈妈说呢?(让我们把心中对父亲的感激化为几句简单的话语,写下来。)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这篇课文让我们体会到深深的父爱,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把爱传递,让世界充满爱。

  2阅读有关父爱的文章,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等。

  推荐阅读:《背影》《秋天的怀念》《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妈妈,我找了你好久》《父爱》

  七、结束语。

  一次地震,书写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一句承诺,谱写出一曲激情感人的颂歌。

  父母之爱,是一部我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要用一生去翻阅,去感受……

地震教学设计7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在设计安全避震方案、模拟逃生等活动中,培养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以及团结互助、关爱他人的情感。

  2、通过搜集资料,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拟定访谈提纲,在采访中,能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模拟演练,掌握紧急逃生与自救互救的方法和技巧,培养敏锐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地震灾害的有关常识,初步掌握相关的自救自护知识。

  二、活动准备:

  1、课件

  2、相关网站

  3、小礼品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再现汶川地震的情景,激起学生探讨怎样应对地震的强烈欲望。

  1、感知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教师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以低沉伤痛的语调讲述: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是一个让我们永远伤痛的日子,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当满目疮痍从眼前漂过,我们的心不由得缩紧了。特别是那些和你们一样年龄的孩子们,生命的花朵还没有完全绽放就在这无情的地震中凋零了。

  师: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

  2、学生交流感受。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本课的中心问题

  师:确实,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灾难。看过视频以后,关于地震,你想了解哪些问题?

  1.学生分小组提出问题:(教师板书学生的问题)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前兆?预测?自救?……

  2.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依次来研究这些问题。

  (三)学生讨论地震发生时的现象

  师:结合看到的视频资料和生活中的了解,来谈一谈地震发生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汇报:

  师总结:大地、建筑物在剧烈地晃动……

  师:那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甚至倒塌呢?

  学生讨论:

  师总结: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我们已经知道地壳是有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2.研究地震成因

  师:这样,我们可以根据之前所学的方法,来推测一下:地震的成因?

  学生猜测。

  师:大家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出示课件。(1-7张)

  3.教师课件资料补充:地壳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

  教学过程:

  回顾概括上节课知识要点,引入新课。

  一、认识地震前兆

  师:地震的破坏力确实巨大,地震的发生也不可避免,我们怎样来对地震进行预测,减少灾难的发生呢?

  学生汇报。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地震前地下水、动物、天气都会出现异常现象。(课件展示)

  1.爱国教育

  师:除了观察地震前兆,还有先进的测震仪对地震进行预测。人们对地震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

  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现在,人们预测地震的仪器越来越先进,日本发明制造的测震仪能在地震发生1分钟前测出,但是1分钟是何等的短暂!关于地震的预测人类还在不断探索中,这项研究任务就落在了我们同学们身上。

  2.避震小知识

  师:既然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样做呢?

  学生讨论、汇报。(10分钟)

  老师再补充一点,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这是前提,是至关重要的`。

  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

  师:对于不同场合的自救方式同学们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不同场所避震方法

  ◆学校避震:

  1、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2、不要回到教室去。

  3、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4、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 不要到阳台上去!

  ◆家庭避震:

  1、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2、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

  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

  内墙墙根、墙角;

  厨房、厕所、储藏室等空间小的地方。

  ◆公共场所避震: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

  1. 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2.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3. 在商场、书店、展览、地铁等处:

  4.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 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 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户外避震:

  1.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

  2.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3.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

  4.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5.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 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等。

  ◆高楼避震:

  策略一:震时保持冷静,震后走到户外。这是避震的国际通用守则,国内外许多起地震实例表明,在地震发生的短暂瞬间,人们在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概率最大。因此专家告诫,室内避震条件好的,首先要选择室内避震。如果建筑物抗震能力差,则尽可能从室内跑出去。

  策略二:避震位置至关重要。住楼房避震,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躲避。最好找一个可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在暖气旁较安全,暖气的承载力较大,金属管道的网络性结构和弹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动时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气管道通气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员窒息;管道内的存水还可延长存活期。更重要的一点是,被困人员可采用击打暖气管道的方式向外界传递信息,而暖气靠外墙的位置有利于最快获得救助。

  策略三: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内。这是确保在都市震灾中获得他人及时救助的重要原则。不要靠近煤气灶、煤气管道和家用电器;不要选择建筑物的内侧位置,尽量靠近外墙,但不可躲在窗户下面;尽量靠近水源处,一旦被困,要设法与外界联系,除用手机联系外,可敲击管道和暖气片,也可打开手电筒

  以上就是地震不同场所的逃生方法,另外加上地震九条须知:

  1. 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2. 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3. 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4. 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5. 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6. 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7. 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8. 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9. 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第二课时

  一、知识竞赛试题

  二、课堂避震演习:

  大家知道的不少,做起来怎样呢?

  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次现场避震演习。

  发生地震了,同学们不要慌张,抓紧进行自救。

  师:大家做得很好,

  师: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用知识守护我们的生命。

  虽然我们懂得了很多,但是对于地震的预测我们仍然没有办法解决,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能够做有心人,争取在不远的将来,让预测地震就像天气预报那样平常、准确。有没有信心?!

地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品质的方法。

  2、通过课文的具体描写,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父亲从儿子身上汲取的力量。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探究重点

  1、导语: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收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有一对父子却创造了神话般的契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对了不起的父子。

  2、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3、明确探究重点:你的问题正是这节课我们探究的重点,通过深入的学习,我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抓细节描写品读,体会情感

  1、出示学习要求。

  (1)默读第2至23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符号画出描写父亲和儿子的语句,想一想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2)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认为谁了不起,说出理由。

  (3)有感情的朗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2、学生静心学习。

  3、集体交流,汇报。

  (1)父亲了不起。

  (出示句子。)

  “他坚定地站起身,想那片废墟走去。”

  ①联系上下文,读句子,谈感受。

  (联系上文,我们知道父亲找不到儿子很悲伤,但想起自己对儿子说的话,使他坚定信念要与儿子在一起,不管是死是活,他也要见到儿子,因为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②有感情的朗读句子,体会父亲此时的决心。

  (出示句子)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①读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父亲在挖掘时,有的父母在这片废墟上痛苦,然后绝望地走开,也没有动摇这位父亲。当有人劝阻他时,他仍然坚定信念,埋头接着挖,很令人感动。)

  ②联系实际,谈谈当这位父亲向他人求助时,为什么没人回应他。

  (地震后学校变成了废墟,建筑物已经坍塌,当时的状况使人们认为孩子一定不会有生还的可能,因此大家认为父亲的行为是徒劳的。)

  ③教师点拨:当他人认为不可能、没希望的时候,父亲仍然坚定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令我们敬佩。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父亲的心情。

  (出示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②句子中对父亲的外貌描写,你有什么感受?

  ③语言训练。

  多么_____的父亲;多么_____的父亲;多么_____的父亲!

  ④教师点拨:当这位父亲听到从瓦砾堆底下传出声音,他终于成功了。你们认为它之所以掘开了厚厚废墟的原因是什么呢?

  (2)儿子了不起。

  (出示句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①读儿子的话,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出示句子)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干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读儿子的`话,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4、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什么使他们创造出了奇迹呢?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父亲曾经对儿子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想一想课文中几次出现类似的话?为什么多次出现呢?

  (2)教师点拨:类似的话反复出现,多处呼应,表现了父亲的责任感和父爱的伟大,儿子对父亲承诺的深信不疑,说明儿子对父亲非常信赖,父子情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次父亲回想起这句话,要读出非常坚定的语气。第二次出现是儿子说的,要读出兴奋的语气。第三次还是儿子说的,要读出儿子对父亲信赖的语气。

  5、课文中没有一处写出父爱的伟大,却让我们体会得很深刻,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呢?

  6、教师点拨: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细致刻画,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这正是作者的表达方法。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习作中也能掌握这种方法。

  (三)升华情感,合理想象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此时此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周围的人,想象一下周围的人会说些什么。

  2、语言训练。

  (1)其他孩子的父母____地说“___________!”

  (2)消防队长____地说“__________!”

  (3)警察____地说“__________!”

  (4)劝他放弃努力的那位父亲____地说“__________!”

  3、小结。

  同学们,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契机,只就是爱的力量。

地震教学设计9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爱的伟大,感受父子深情。

  2、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含义。

  重点:

  1、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

  1、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师口述发生在四川汶川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生谈感受。

  手机留下了: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 ,还活着”。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一、衔接导入,引出课题:

  师:母子之情,感人至深。父子深情,也同样能创造奇迹。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生齐读课题,师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口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师:通过读书,你感受到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引导学生感悟到: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板书:了不起 父 子

  3、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先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用铅笔划记下来(表现父亲了不起的用横线划记下来,表现儿子了不起的用波浪线划记下来),旁批自己的感受,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师巡视,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

  四、抓重点段,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先读读划记的语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2、相机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生读句子,谈体会。教师相机板书:挖。

  师:联系我们刚刚读过的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反馈。

  师引读:

  师:他挖了8小时,在寒风吹拂的中午,人们会看到在地震后的瓦砾堆中,一位父亲,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他挖了12小时,在夕阳照耀下的废墟里,你仍看到一个疲惫不堪但坚持不辍的身影,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24小时过去了,又一个黎明即将来临,在昏暗的废墟中,你仍然看到,一位父亲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36小时过去了,两个白天一个黑夜过去了,在一片废墟中,你依然看到,一位父亲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因为儿子在等着父亲,父亲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指导朗读第3段,读出父亲的悲伤与坚定。

  出示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板书:不论……总……

  3、相机指名读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4、相机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很多人都来阻挡父亲的部分(第5-10段)。师:你觉得此时此刻父亲是怎样的心情?(恳切、期盼)

  师生分角色读:从“段5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至段10精神失常了。师读众人说的话,生读父亲的话。

  5、师:为了救出儿子,父亲克服了许多的困难呢。你能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把父亲遇到的.困难表述出来吗?

  师:总之,(生齐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这位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所以父亲----(师范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6、师:(播放小提琴演奏《沉思》)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想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读这段话?

  生朗读。师评价。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段话,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走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生齐诵。

  三、抓重点段,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接上文背诵,师引读“第12段他挖到第38小时至第23段”

  2、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呢?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师板书:儿子

  3、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阿曼达相信,只要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他。他对父亲特别的信赖。

  师板书:只要……就……

  师:当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阿曼达至少在瓦砾堆下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师板书:等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阿曼达,你会想些什么,又会与同学们说些什么呢?

  师:8小时过去了,阿曼达,我又渴又饿――生接

  师:12小时过去了,阿曼达,这里黑极了,我害怕――生接

  师:24小时过去了,36小时过去了,阿曼达,我们都会死的,没有希望了,不会再有人来救我们了――生接

  4、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让别的孩子先出去,阿曼达是多么无私呀!

  5、师:当父亲与儿子经过生离死别再次听到对方的声音,此时此刻他们是怎样的心情呢?(惊喜、激动)

  6、分角色朗读“第12段他挖到第38小时至第23段”(一生读父亲的话,一生读阿曼达的话,其余学生读旁白部分)

  7、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出了地震中的奇迹。同学们让我们满怀激动、自豪与喜悦之情齐声朗读课文的结尾。

  8、师:是什么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呢?(是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是儿子对父亲的无限信赖,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板书:父子情深

  9、师:(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就像一根纽带,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这句话,包含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包含了儿子对父亲无比的信赖。)

  四、小结:

  师: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限的希望——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让我们记住这对——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让我们记住这句话——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同学们,请牢牢记住,在生命的旅程中,不论发生什么事,总有亲人、老师、同学、朋友和你在一起,总有许许多多深爱着你的人和你在一起。让我们告诉自己,告诉汶川的同胞们,不论生死,不离不弃。(播放由成龙演唱的歌曲――《生死不离》高潮部课件。)不抛弃,不放弃,生死不离。师生齐读《生死不离》高潮处歌词。

  五、作业:完成课后的小练笔。

  板书: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挖 不论……总……

  了不起 在一起 父子情深

  儿子: 等 只要……就……

地震教学设计10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1.导语:(板书“地震”二字)地震,这个词对我们来说,曾经是那么陌生,我们听父辈说过……的确,地震就是这样残酷,这样无情,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但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灾难都显现着人性的光辉,1994年,在美国洛杉机的一次大地震中,有一对父子就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故事!

  2.补充板书课题“中的父与子”。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引入课文,为学习文本铺垫情感基础。】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分钟)

  指名读学习目标,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三、检查预习,扎实基础(10分钟)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教师叫写本课的一组词语,对子同学互相批阅,举手汇报得分情况;组长组织交流,进行“错字盘点”,教师随机点拨。

  2.组内交流有关地震的常识。

  【设计意图:从字词、读书入手,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尝试探究,整体感知(10分钟)

  1.组长组织交流课前预习中探究问题的答案(探究问题详见学案);

  A.我会用简单的语句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B.读完课文后,你的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确定汇报方案。

  【设计意图:组内合作交流预习单中的探究问题,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在例中继续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同时加强合作意识。】

  五、展示汇报,交流成果(10分钟)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全班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继续学习刻画人物的.形象方法。】

  六、实践悟理,拓展提升(5分钟)

  当堂完成“作业单”第一题,简单交流。

  【设计意图:对所学用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刻画人物方法的变式练习】

  七、点拨归纳,盘点收获(2分钟)

  1.教师点拨:提取要素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回忆本节课的内容,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教师点拨归纳,强调学习重点;学生盘点收获,养成整理习惯。】

  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分钟)

  1.结束语:(略)

  2.作业:

  A、完成作业单;

  B、预习第二课时。

地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情景渲染、展开想象与联想、感情朗读、小练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展现“阿曼达在废墟下坚持信念,鼓励同学”这一情景的相关段落。

  3、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4、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谁能说说在地震中,这对父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学生回顾、总结:1994年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独自一人连续挖了38个小时,终于从废墟里救出儿子。)

  2、师: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生答师板书:了不起)

  二、精读课文,深入情境

  1、自由读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这对父子的了不起?将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划一划,读一读。(学生自由读文,自主思考)

  2、研读课文

  (1)感受父亲的了不起(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感悟,并阐述)师重点引导: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在老师看来,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诗,每一句都能读出很多的联想,请同学们深情地读一读,看看你读出了什么?(自由读,谈感触——齐读)师:36小时啊,或者说是两天一夜,或者说是五十多节课,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父亲在一直不停地挖掘着。(板书:挖)要是你,你会感觉到什么?(通过数字来体会时间的长,理解父亲的艰辛)指导朗读,进一步感受时间的漫长,父亲的艰辛。师提示:请你注意中间是逗号,该怎么样读?(课件:逗号变红)师:在这36个小时当中,父亲是怎样度过的?请你想想父亲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应该会结合伤痛、饥饿、疲倦、寒冷等回答)

  小结:这是位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他没有被饥饿、疲惫、伤痛所吓倒,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感受(再次有感情的齐读)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师:这位父亲就这样不停地挖,挖到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在这,你又读出了什么呢?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呢?通过大家不同角度的劝说感受父亲的坚定。(适时理解父亲“精神失常”)通过师生接读进一步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失声配合读)

  师导语:同学们,你们刚刚关注到了父亲的外貌,关注到了父亲的语言,往往细微之处见真情啊,你们关注到了父亲望着好心人那发直的眼神了吗?(指名读)师:人们都说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口,透过父亲这发直的眼神,你们读懂了父亲的心吗?他在想什么呢?(联系、紧扣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师引读:这位可怜的父亲,扛着肉体的'伤痛,扛着精神的压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么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是呀!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当他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变为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持他的就是这句话——生接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他一次次想放弃的时候,回响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生接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生接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导语: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首诗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首诗:课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2、感受儿子了不起师:正当父亲在废墟中不停地挖掘的时候,阿曼达就在废墟下——(板书:等)同学们,阿曼达身上是否也有打动你的地方呢?(自由读,感悟体会)重点引导理解:“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体会儿子的先人后己。“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通过想象困境感受儿子的了不起。师:在这漫长的等待中,阿曼达和同学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呢?阿曼达会对自己说些什么?会和同学们说了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自由写,交流)

  师导语:黑暗、饥饿、恐惧,这对一个成年人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更何况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啊,可正因他坚信“不论发生什么,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使他不仅战胜了死亡,还鼓励同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3、回味“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感悟文章写法。

  师:这句话为什么反复出现?师引读: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生接读——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希望。生接读——小结:正是这个信念,正是这源于父子之间深深的爱,使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了地震中的奇迹,让我们深情地读读故事的最后。(读出幸福,劫后余生的幸福,一种由衷的赞叹。)(板书:画“心”)

  三、 总结拓展,深化情感

  1、 师:读到这里,我相信每个同学对这对父子一定有了新的理解。(生自由畅谈)

  2、 师小结:每个同学的想法都是有道理的,父亲不顾一切地挖,儿子坚忍不拔地等,他们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们有一种精神,力量。父爱无处不在,同样也有这样一位父亲————(师配乐朗读课外资料——《意林》)生谈感受

  3、 总结深化,描述亲情师: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在灾难、痛苦面前,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独自承担,他们用最纯真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亲情的赞歌!(多媒体出示两句描写亲情的诗句——有感情朗读)我相信学了今天的这篇课文,你对亲情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用上这样的句式写一写!(课堂小练笔)

  四、作业布置

  1、 配乐有感情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积累诵读。

  2、说说父母亲为我们做了哪些微不足道,却有饱含父母之爱的事,选一件动笔写一写。

  板书设计:17、地震中的父与子父、挖了不起子等

地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在品读文本中,抓住文章的中心句“了不起的父与子”具体分析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不起的父与子,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冲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

  2.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所讲的内容,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二、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一)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这对父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所作所为源自于父亲所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这句话首先出现在课文的哪里?

  3.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父亲想到这句话时,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4.谁能思考的更深入,透过这些表现体会出父亲心情、态度的变化。指导朗读。

  5.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父爱、坚定的信念再读这一段。

  6.就在父亲带着顽强的信念开始挖掘自己的儿子时,其他父母也来了,他们如何表现呢?

  7.透过他们的表现,体会父母此时的心情。

  8.就在这些父母放弃挖掘的时候,还有哪些人物也对这位父亲提出了善意的阻挡?

  9.是啊,太晚了,没有希望了。那这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去看看。

  10.看到这样的情景,大家认为阿曼达和同学们还有生还的希望吗?

  11.就在这些父母都放弃的情况下,父亲是怎样做的呢?对此,作者进行了深入的描写?

  12.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指名读。这一句,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时间长父亲很爱他的孩子父亲很伟大他很想救自己的孩子)

  (2)是呀,36小时啊,那是两个白天一个夜晚呀!父亲在这不吃不喝,不休息的36小时中都做着什么?他可能会遇到什么情况?是啊,这简单的一句话,就能让我们读出很多联想,同时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动。指导读。

  (3)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而要罗列这些时间的数字呢?又是这简单的四个数字,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的艰辛、劳累、危险与坚持。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4)就让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展开大胆的推测,回到地震的现场去。

  (5)从看到的这一个个镜头中,你有了哪些新的感受?

  (6)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他不断地在痛苦中疯狂地挖,他挖的哪是废墟啊!他挖的是饱含血泪的情,令人心痛的爱的啊──请带着敬佩之情再次感受父爱的伟大。

  13.同学们,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父亲的了不起?

  预设: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他迫切想知道孩子的情况。)

  师:(哦,你找的是这句)其实你仔细品读这句话,只要抓住一个字,一个表动作的字就可以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的爱意?是哪个字呢?

  生:冲

  师:是的“冲”,那它体现了父亲怎样一个心情呢?

  生: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担心,迫切,着急(板书:担心、迫切)

  14.读到这里,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15.刚才我们一起通过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在以后描写人物的习作中,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这些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二)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文中深沉的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

  2.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预设:

  A.“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句话为什么打动了你?

  B.“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3.让我们跟随阿曼达,想象一下,就在1994年美国发生地震的一刹那,忽然楼房晃动起来,身体也跟随着晃动,教学楼象山一样向我们压下来,把我们送进了漆黑的废墟底下,只听见四周是────

  4.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我们已经感受到,废墟底下的阿曼达是那样的了不起!他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用你的心去感受,用语言阐述。

  5.总结:阿曼达舍己为人的精神真了不起。正是因为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充满了爱,阿曼达才会这样信任自己的父亲,才会在危难中先想到自己的同学,最终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用血脉亲情创造了爱的奇迹。

  (1)齐读最后一段。是什么让他们父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2)教师引读:

  A.当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时,是这句话让他坚持了下来……(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在一起。”)学生齐读

  B.当儿子面对恐惧和危险,艰难等待时,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他一遍又一遍的告诉自己:……

  C.让我们记住这对了不起的父子,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在一起。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灾难,那个时候,不要惊慌,不要忙乱,要有必胜的信念,要相信,不论发生什么,我们的父母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三、总结全文、拓展升华

  1.天下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脑海的'一幅幅画面,同学们请看。(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学生解说)

  图1:(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位悲痛欲绝的父亲用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才是他最深的伤害)

  图2:(他叫程林祥,地震后,他赶到学校,从废墟中扒出儿子的尸体艰难地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了近10个小时,原因只有一个,他要让儿子回家。)

  图3:(汶川地震的废墟下也有这么一位母亲:在最危急的瞬间,她用身体掩护了自己的孩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通过手机短信给孩子留下这样的一条手机短信:“亲爱的孩子,如果你还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

  2.师小结:这就是父母之爱,自始至终不放弃,不抛弃,这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我们记住这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他们用爱与信任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为我们演绎了一曲生死不离的亲情赞歌。(出示课件:诗歌生死不离学生齐朗诵)

  四、布置作业

  1.拥抱你的父亲三分钟,写出你的感受。

  2.搜集描写父爱,母爱的诗或文章读一读。

  五、板书设计

  伟大的父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创造奇迹

  坚定的信念

  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文章真挚感人,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本节课在设计时我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的目标力求做到简明,使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目标的有效达成。本节课的教学实施基本达到我们预设的效果,较好的体现了本色的语文课堂,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

  所以在教学的开始,通过深情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文本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积极地投入,展开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

  二、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是,本文很长,时间又有限,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的,我们采取了“删繁就简”的教学策略,决定抓住“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三、通过朗读,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父母之情,学生日日都在感受。其情平实无华,却在细微之处,孩子们没有机会去体会那么轰轰烈烈的情感爆发。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正能体现这种情感,我们以“情感”为主线,抓住文中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不停地挖,经历了好心人拉住他、消防队长挡住他、警察劝他、人们都认为他精神失常,摇头叹息离开他,引导学生切身想象父亲当时的心理,让学生感同身受,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体会到父亲此时此刻即使疲惫不堪也不愿意放弃。然后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读,突出亮点。可以说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

  四、综合训练,读想结合。

  本节课在教师的范读中,请学生闭眼想象,在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怎么会变得伤痕累累、憔悴不堪?漫长的38个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想通过不同角度、不同训练点、不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句意,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熏陶。

  教学是个缺撼的艺术,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们感到还有许多有待提高的地方

  一、第一个环节的导入有误,把问题设置的有些难:父亲想到这句话时,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由于没有前面学习一、二自然段的的铺垫,因此学生没有情感体验,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败之处。

  二、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共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理解,没有达到与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我觉得教师在课文处理上有些挖掘不到位,如:儿子的表现部分,教学中让学生探讨对这个孩子阿曼达的看法,学生往往只着眼于他对同学的关爱,谦让。但其实这些放在平日里非常正常,然而现在是在极其危险的境地,这个地方随时可能有危险,儿子很有可能因此而死亡,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的话我想可以更升华儿子的了不起,以及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四、教师的主导能力不够,对课堂中的生成的精彩之处没有及时地捕捉和创造。课上几次问到“父亲为什么这么坚持”“儿子为什么这么坚持”时,学生只是提到那个信念,如果教师能够再及时点拔一下,学生一定会提到父爱或父亲极强的责任心,儿子和父亲情深等等,这样会更加深化主题。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给我带来的是更多的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才能让自己的课堂真正充满勃勃生机,让激情真正的涌动于课堂!

地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什么吗?

  2、是啊,从古到今,赞颂妈妈的诗句、篇章有很多,母亲用她无私的爱哺育着自己的儿女,然而,我们却忽略了父亲给予儿女的爱。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第十七课,体验生命中另一份伟大的爱——父爱。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2、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想一想。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交流汇报。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细细品读,写下感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三、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四、悉心关注儿子,感受“让”的了不起。

  1、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2、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3、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五、拓展延伸,为丰满“爱”而吟诵。

  1、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此时此刻你一定心潮澎湃,拿起笔就把心里想得写下来。

  2、教师与学生交流感受。

  3、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的心中,父亲的这种让人心痛地爱,我们深深地感动。此时,我想起了一本书《感悟父爱》,在书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很感人,很有哲理,请大家一起读读: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4、同学们,课余时间你们可以读读《感悟父爱》这本书,相信你们一定收获不少!

  六、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爱

  父 子

  信任

  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是,高年级的文章这么长,时间又有限制,如何才能做到长文短教呢?在组内我们认真分析后,决定抓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进行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基本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想象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感悟,使其发挥以点带面的功效。

  课前设计时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地把握中获得体验,以增强语感。比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先指导学生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劳累;再接着从父亲的形象上读出父亲伟大的爱。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可是在教学中,由于我的语言过于平淡,没有激情,没能调动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虽然学生能体会到父亲救儿子的那种着急、悲痛的心情,但是读的时候过于拘谨,语调也很平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地震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教学准备:

  视频、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1994

  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看。(出示视频)

  2、谁来说说你此时的心情?

  3、对啊,地震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是今人触目惊心的!桥梁坍塌,山崩地

  裂,房屋倒塌,人们无家可归,成千上万的人被埋在废墟下。就在这片废墟中,演译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是——(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学习课文,体会感情。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2、请同学们打开书本93页,快速地浏览课文,画出夸奖这对父子的一1

  句话。[板书:了不起]

  3、课文中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这对父子的了不起?请你们默读课文,画

  出相关的句子。

  4、我们先来看看父亲的了不起。你从哪些描写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请

  你说说。

  (1)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2)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指名2个说)

  (3)为了儿子,父亲不顾一切。8小时过去了,父亲在干什么?(指名说)12小时过去了,父亲在干什么?(指名说)24小时过去了,父亲在干什么?(指名说)36小时过去了,父亲仍然在干什么?(齐答)

  (4)如果是你,你能做到吗?这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啊?

  (5)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出示:他挖了36小时,??阻挡他。自由读读这两句话,哪个句子表达得更好?好在哪里?(指名说)

  (6)男女读,全班齐读。

  (7)句子中的“再”说明了什么?

  (8)自由读课文5-10段,找一找哪些人曾来阻止过父亲,是怎样阻止的?而父亲又是怎样回答的?汇报。

  (9)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他们的对话,好心人在哪里?消防队长呢?警察?老师来做父亲。

  (10)从父亲的回答中,你听懂了什么?

  (11)是啊,这位精疲力竭的父亲不但没有放弃,反而希望更多的人来帮助他,因为他曾经对儿子说过——(出示:无论发生??男女读)

  (12)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13)我们一起去看看此时此刻父亲的样子吧。

  出示: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齐读)

  (14)你有什么感受?

  (15)这位父亲可能面临着什么?

  (16)他可能会随时失去生命,但他放弃了吗?经过36小时的挖掘,你看到了父亲的脸上??手上??你还看到了什么?

  (17)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支撑他的依然是这句话:出示:无论发生??(齐读)

  (18)让我们再一次看看这位父亲,记住这位父亲。(齐读外貌句子)

  (19)这些句子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作者抓住了父亲的脸、双眼、衣服等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伟大的父亲,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所以在我们平时的习作中,也要学习这种写法,抓细节,显真情。

  (20)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挖到第38小时时,传来了一个声音:“爸爸,是你吗?”38小时的不眠不休,38小时的艰苦挖掘,终于有了回应。此时父亲的心情怎样?

  5、让我们走进父子重逢的那一刻,自由读12-24段,找找你从哪里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汇报。出示:我告诉同学不要害怕??

  (1)我们一起来读读儿子的这句话。

  (2)同学们,如果是你在这样的废墟中呆了38个小时没有人来救你,你有什么感受?阿曼达也是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孩子啊,但是他没有害怕。想象一下,在这38小时的漫长等待中,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写在练习纸上。

  (课堂小练笔: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依然没有人来救他们。同学们都吓得大哭起来,阿曼达对他们说:“”;同学们觉得没希望了,都垂头丧气时,阿曼达想:“”)

  (3)汇报。阿曼达,你是怎样说的?怎么样想的?

  (4)从阿曼达的回答中,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孩子?(指名2)

  (5)阿曼达能这样坚持,是因为他相信这样一个承诺:出示:无论发生??齐读

  (6)所以,坚强的阿曼达作出了这样一个决定——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爸爸总会跟我在一起!(齐读)。

  (7)可怕的大地震,摧毁不了父亲救儿子的`心;可怕的大地震,吓不倒在废墟中苦苦等待的儿子。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是因为他们坚信——出示:无论发生??齐读。

  (8)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6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就是这样一个承诺,在文章中却起着神奇的作用。这个承诺就是——出示:无论发生??齐读,

  (10)这样简单的一个承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让我们一起来夸夸这对了不起的父子。

  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总结:

  同学们,这是一个爱的故事,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父亲,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名字。他用瘦弱的身躯为我们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他用勤劳的双手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园。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也曾深情地赞美——出示高尔基的名言,齐读。

  高尔基也曾深情地赞美:“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好好地品读父亲的这一份爱,回报这一份爱。这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四、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子

  爱信任

地震教学设计15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目标:

  1.掌握“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欢声笑语、血丝,血迹。”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词入境,引入课题

  1、我经常跟老师们说我们班同学的朗读水平特别好,连读词都非常入情,今天就让大家领略一番了,一起先来看一组词语,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出示第一组词语:混乱废墟瓦砾爆炸破烂不堪

  2、说说由这些词想到了什么?

  3、是呀,多少无辜的生命在这次地震中夭折,多少高远的志向在这次地震中破灭,多少年幼的孩子要从此孤身一人!让我们一起再读这些词。(学生读词)

  出示第二组词语:疾步绝望颤抖

  4、说说又让你想到了什么?

  5、突如其来的地震中震跨的不仅仅是房屋,还有许多人的心。今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让我们对这些词感同深受。让我们一起读。(学生读词)(评:词语都能读的如此入情,相信等下学习课文会更精彩)

  6.1994年4月美国的洛杉矶也经受了一场灾难,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录像。(多媒体播放录像)

  7、在这场灾难中,几万座房子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成千上万的人被埋在废墟下,灾难给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也考验着人们的毅志,在历史的长河中,似乎每场灾难都能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在这片废墟中同样演绎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谁能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告诉大家。(课件出示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切入文本,初步感受

  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第93页,按要求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要求:1、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由读文。

  2、再次读词。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结: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是怎么评价这一对父与子的?(学生回答)

  三、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是啊,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学生齐读)

  那么课文是怎样写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又是什么力量使这对在地震中分离了整整38个小时的父子得以无比幸福的拥抱在一起的呢?让我们深入文本,细细研究体会。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2—12自然段,为父亲的了不起找到有力的证据,划出最能打动你的词语或句子,可以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学生自学。

  3、交流体会。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此时你最想对父亲说什么?(生答)

  2、同学们,令我们感动的地方太多太多了。通过学习,我想父亲的形象已深深地刻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在感受父爱的同时也别忘了回报吧!至于儿子的了不起体现在哪些地方,我们下节课再细细感受。最后让我们共同欣赏一首描写父爱的小诗。(配乐)

  致我最亲爱的父亲

  曾经

  你坚定的双脚

  踏着坎坷崎岖的山径

  在每一个拂晓的早晨

  走向熟悉的.田地

  用滴滴的汗珠

  滋润我童年的梦想

  风雨无情吹打

  岁月无痕流过

  你无怨无悔

  苍老的身躯

  总在昏黄的深秋

  化为如血的残阳

  照向牵挂的远方

  站在都市的高楼

  回望故乡的山故乡的水

  父亲我的父亲

  依然是山水里

  最动人的一道风景

  思忆他那疲惫的身影

  泪水已模糊我的双眸

  酸涩得无法品味。

  父爱如歌声永远萦怀

  在我心灵最深处

【地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08-27

地震!地震!作文04-02

地震了_关于地震的作文02-15

装帧设计教学设计04-19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04-14

教学设计07-13

经典教学设计06-22

教学设计08-23

《》教学设计09-27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