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现代教学设计的特点

时间:2024-10-14 07:59:1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现代教学设计的特点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现代教学设计的特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现代教学设计的特点

现代教学设计的特点1

  少数民族地区与民族院校在本科培养方案中都会把本地区资源特色与优势利用起来,结合地区经济需求与区域特点,开设特色课程或相应的实践项目。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在很多民族高校的教学计划中,民族元素设计内容融会贯通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有些民族院校把民族元素融入设计课程中,有些则专门开设此类民族设计课程。在完成国家本科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目标的前提下,民族元素可以通过四个部分来和教学体系中的设计课程相融合:一是对本地区民族元素的考察与收集,如专业采风课程中的民族元素收集与分析;二是研究民族元素的文化内涵与构成形式,如装饰基础课程中的民族图案设计章节;三是运用现代设计语言进行再设计,如包装课程中的民族包装章节;四是运用到具体实物产品,如民族工艺品设计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合理的安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设计思维,使学生在不同的设计科目中掌握民族设计语言。除了融入民族设计的一般课程外,有些高校设置了专门的民族设计课程,这些课程讲述民族设计理论与研究民族元素设计方法,使学生能够更集中于对民族设计专业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广西民族大学特色课程——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是一门独立的研究民族元素现代应用的专业必修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共64学时。课程之前已经安排有专业采风、装饰基础、构成类设计基础课程,以及图形创意、字体、标志类专业课程。同时,课程之后有民族工艺品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毕业设计等综合性专业课程。因此,本课程对基础的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实践应用具有衔接作用。

  一、民族地区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的设置与目标

  首先,地方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①,因此课程要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来设置。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本科教育的重心也随之逐步转为培养应用型人才②。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与设计水平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但由于国家对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人们的设计意识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也开始得到重视。如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城市旅游形象宣传与旅游品的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节日与特色产品包装等。市场越来越需要精通民族艺术的设计应用型人才。其次,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需要保护、传承与发展,特别是一些民族传统的视觉文化符号。因此,课程设置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传承,给设计赋予民族文化,使民族设计具有生命力。最后,由于艺术设计本科教育重视实践性教学,课程研究民族文化向设计产品转换的市场需求与设计工艺,包括设计作品市场分析与定位、设计品设计规律与制作方法,使学生能在实践中了解民族元素的运用,并能把握市场的设计动向,创作出实用美观的设计作品。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以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课程为例,它属于设计专业必修课程,是在学生掌握设计基础后对特色设计的训练与提升。首先,课程在设计中要考虑整个教学课程体系,它与其他课程在时间顺序上有很强的联系性,如第二学期的装饰基础与第三学期的采风使学生掌握了民族图案与民族视觉元素的收集、整理、归纳与构成形式分析,这为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民族设计的`具体方法后,第六到第八学期的民族工艺品设计、包装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中都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设计实践。其次,要考虑课程本身具有的跨学科性。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课程涵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艺术设计学、民艺学等学科。在课程第一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民族视觉元素的成因,学会田野调查、归纳比较等方法。在课程设计中,这一阶段主要是理论与采风调查方法的学习。学生设计作品前期的设计定位与市场调查、创意阶段都在此过程中孵化。第二阶段对民族视觉元素进行符合主题的现代设计,通过艺术设计学的方法进行专业设计,快题设计与慢题设计结合,对各种现代设计方法进行训练。第三阶段是设计应用阶段,通过第二阶段对民族元素的再设计,将设计作品运用到各种实物载体中,这一阶段与市场接轨,同时导入真实的社会项目或社会比赛,使学生在实战中了解民族设计。这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与渗透的,如在第一阶段可对实战项目的引入做一些基础理论的铺垫。

  (三)课程授课计划

  民族设计类课程授课学时为64—80课时为宜,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综合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的对广西少数民族的概况、历史、文化及视觉元素的成因进行讲解与分析,教给学生田野调查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等考察方法,为第二部分采风做准备。第二部分采风是去某一个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进行考察,考察范围为民族民间艺术视觉元素,并对考察的元素与二手资料进行汇总。第三部分是对资料进行现代设计,通过一系列的快题设计练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对民族元素的提取、概括、分解、组合等设计方法,同时分析少数民族色彩,使学生全面掌握各种设计方法与技巧,为第四部分应用设计做准备。在此阶段,教师应结合实战项目、社会比赛、模拟课题等实践性教学方式,让学生分析市场与设计作品工艺与成本,做出符合市场要求的实物。第四部分是前三个部分的应用实践。这部分遵循设计作品创作的规律与步骤,使学生从前期项目的导入到最后的成品紧跟教师的授课安排,循序渐进的获取知识并进行实践,使授课模式整体化。因此,课程的四个部分不可分割,每一个部分都相互渗透,知识点相互穿插,只有四个部分完整统一,教学效果才明显。

  二、民族地区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一)教学团队的组合

  由于艺术设计课程的跨学科性,教学团队并不仅仅由设计专业的教师构成,而是由民族学等专业教师一起组成。如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社会学院教师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一起配合完成教学,这正是民族性大学具有的资源优势。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于广西各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调查方法做详细的了解,并在民族社会学视野中分析这些民族元素的本质含义。艺术设计学专业的教师需要与对民族艺术有研究的教师一起合作,客观地分析民族元素的成因和寓意,并巧妙地和现代设计相联系,使最终的设计方案以设计成品方式呈现。教学团队整合后,民族社会学专业的教师负责民族元素理论讲解与调查方法的实践,同时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一起指导学生作业的选题、创意构思、制作执行等。整合的团队需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一起研究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分配各自相关教学任务,以达到教学统一连贯的合力。

  (二)授课过程实践

  以艺术设计课程的64课时为例,第一阶段为12课时,主要用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视野去了解民族视觉元素的社会历史背景。如广西瑶族支系之一的白裤瑶服饰图案具有民族特色,女装背后有“瑶王印”的图案,这个图案并不是随手而织的装饰,它具有族人团结一致、抵抗外敌的民族史意义,是本族的精神符号。通过不同学科的解析,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民族视觉元素的内涵。学生综合图案的构成特点与所代表的独特含义,在设计构思中可进行深入分析,而不仅仅是追求形式美。第二阶段为16课时,需要进行田野采风与民族博物馆考察,并进行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收集,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法,收集相关文字与图片素材,同时让学生亲身感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气氛。课程采风地点多为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民族乡,如南丹里湖瑶族乡,时间最好能与少数民族各种仪式同步。同样,各地民族博物馆也在考察范围之列,如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图书馆民族书籍区,都有着丰富的二手资料,可供设计前期的定位与创意。第三阶段为16课时,由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结合民族元素主讲现代设计的方法与案例分析,并进行快题设计与点评。快题设计需按照设计规律与步骤进行:(练习一)概括与提炼;(练)置换与转换;(练习三)打散与组合;(练习四)色彩提取练习。设计作品要力求达到“借其形、承其意、传其形”的标准,教师结合实例进行点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性,采用师生共同点评教学法,对设计作品练习进行相互交流。第四阶段为20课时,这一阶段要导入设计项目,如“广西少数民族京族民族形象设计与推广”“钦州旅游品设计与开发”“荔浦城市广场雕塑形象设计”“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浮雕设计”“南宁礼物民族旅游品设计大赛”等。教师团队根据学生实际选题进行前期构思引导与执行制作辅导,可按照设计作品成品的不同形式可分为两组:第一组为视觉传达设计类作品,主要有VI形象系统及其各种所需物件,如名片、手提袋、包装等传统设计物件,也有现代的手机壳、鼠标垫、布艺等时尚用品。教师要在传统的平面设计范畴里与时俱进,结合其他艺术门类或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如结合导视系统,进行少数民族地区导视系统设计与形象推广,或在各种展会上通过新媒体设计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宣传的展厅。第二组为工艺美术品,主要是陶器、雕塑、漆画等需要制作工艺的作品。第二组教师要传授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并带学生去相关实验室进行制作,如遇到玻璃工艺等在学校实验室完成不了的设计图,学生可以用3D效果图呈现或由教师引导用其他可以操作的工艺完成。第四阶段是前三个阶段的具体应用,也是学生设计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教师在课题中需要近距离贴近市场,把握设计需求的动态。设计成品应该体现出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结语

  民族地区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有着一般高校设计专业的共性,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如何利用学校的地区特色与资源优势是笔者设置课程所参考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从最初了解到全面深入分析民族视觉元素,再到结合市场用现代设计形式进行再设计,每一环节都需要合理的课程设计与教师的辅导。作品获得社会认可,是学生与教师一起努力的方向。在民族地区艺术设计课程实践中,学生既巩固了专业课基础知识,又熟悉了民族设计这一领域,加强了对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提取的意识,而非盲目照抄国外设计,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中,为我国设计艺术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教学设计的特点2

  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多彩,铜鼓、花山壁画、刘三姐的山歌闻名遐迩,还有与当地的生存环境相关的干栏式建筑。由于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动摇着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没有重视民族特色与现代教学的应用与研究,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没能体现出来自己处在民族地域的特色。在这种形势下,教师面临着一个如何把广西特色装饰元素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问题,现代设计教育不断快步发展的今天,设计教育也应具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培养具有现代设计理念和民族艺术素质的设计人才,适应当今的市场经济的需要。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的召开,对外交流的扩大,将广西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出来,对促进文化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设计上强调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设计人员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以特色为教学改革发展的出发点,保障建设特色鲜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教学理念,营造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育人环境。

  1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装饰元素的内容特点

  少数民族传统装饰元素能反映出不同地域文化的风格特色,将广西传统的文化元素比如图腾崇拜、织锦、崖画、铜鼓、绣球等借鉴引用到现代设计中,可以提供丰富的设计元素。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图形多为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鱼虫走兽,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对自然的崇敬,许多装饰元素都寄托着寓意和象征,如壮族以“蚂拐”为图腾崇拜,视为“雷神”,将“蚂拐”图案装饰在祭祀的铜鼓上寄望风调雨顺及部族人丁兴旺,铜鼓上常见有太阳纹、云雷纹、蛙纹等几何纹样,织锦里的凤凰图案,象征吉祥如意。广西少数民族图形单纯、简练,多以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方式出现,用点、线、面的形态来进行装饰和突出整体形象。这些图案附着于各种载体,如岩壁、陶瓷制品、祭祀用品、纺织品、服饰等。广西少数民族图案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以及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积淀中形成的。其常见的题材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1动物纹样

  动物纹样体现了本色美,大多为鸟纹、蛙纹、鱼纹,以及龙、凤、蛇、蝴蝶、蝙蝠等,如广西少数民族有对蛙的崇拜,以青蛙为丰收的保护神供奉起来,织锦中有许多的龙纹、蟒蛇花、凤鸟纹,现代广西的大型室内外设计也常用龙凤等图案象征幸福美好愿望。

  1.2植物纹样

  植物纹样以太阳花、梅花、八角花及树纹、果纹等居多,深受人们喜爱。传说壮族信奉的女神米洛甲是从花朵中出生,所以在壮锦中常织有许多花纹图案,这些植物纹样以抽象为主,简洁大方,经过提炼的纹样装饰性极强。在现代设计中适合与瓷砖、玻璃、织物等载体上。

  1.3人物纹样

  广西少数民族人物纹样通过添加、简化、夸张、分解等装饰手法来表现,在崖画和铜鼓中出现较多。代表是著名的宁明花山岩崖画,壮族先民用红色颜料绘制的人物纹样有概括的造型、夸张的动态,表现生动。

  1.4几何纹样

  广西少数民族图案中常见的几何纹样主要有雷纹、云纹、水波纹、回形纹、卍字纹、圆圈纹、羽状纹、锯齿纹等,这些纹样概括了通过点、线、面等基本要素表现了自然界的景象或天象,也有基于古文字的变形,大多采用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构图形式。几何图案容易加工,在现代设计中应用非常广泛,墙面、家具、灯具、地砖等也都可以采用,具有一种理性美。

  2强调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基本功的训练

  传统广西特色装饰元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需要传统特色装饰元素为其提供教学内容的支持;另一方面,传统特色装饰元素也需要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来传承。通过教学环节,应该要学生理解本土元素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出广西历史文化之经典,包括骆越文化、历史典故、传说故事等,引导学生探索传统广西特色文化的精髓,有了文化元素为依托,今后学生才能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作品。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课堂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注重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师对广西传统民族特色元素的形式、特点并加以归纳与整合,通过赏析、写生、观察、讨论等多种设计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对基本理论进行讲授,向学生们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传统装饰元素的历史,演变、寓意表达,并分析优秀的民族传统装饰元素作品,使学生们广泛的接触广西装饰文化并汲取其中的精华,立体地、全方位地了解装饰元素的文化背景,将少数民族文化自然的融进课堂教学中,由浅入深的启发学生,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2.2调研考察

  广西的自然风景、民族风情独具一格,一是可以利用《少数民族建筑实践教学》等课程,组织安排学生到广西地区传统民居历史遗迹的地域,进行有目的性的写生考察,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少数民族传统装饰艺术的魅力,真切而直接地接受少数民族传统装饰艺术的学习。对所在区域的地域性文化调研考察之后,结合考察内容分析研究和汇总,对特色装饰元素从历史、形式、色彩、寓意等各个方面进行整理、归纳和提炼,教师指导学生做出有价值的考察报告并绘制相应图案。二是学生通过网络与图书馆,搜集相关的资料,对掌握的资料进行更进一步的.进行归纳整理,把收集到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经过简化、抽象加工整理后形成自己的符号语言,加强对传统元素本质的理解。在调研考察课程教学总结与展示交流环节中,每位学生都要用文本、图片、视频和作品实物来做课程的学习报告,指导教师除了对课程完成的情况、效果进行总结,对每个作品效果、优点、创新点及不足之处应做出客观评价。

  2.3临摹装饰元素作品

  对于学生来说,临摹不仅能够帮助体会民族装饰元素表面背后历史发展根源和艺术特色,还能学习传统装饰元素的构成和形式,研究其地域性和文化性。临摹可以加强对广西特色装饰元素研究的力度和认识,帮助学生迅速学习特色元素创作上的优秀方法和经验,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自己的设计创作中。教师要求学生全面观察并分析元素符号的特点,在临摹中学习、体会传统民族风格的精髓,而不只是流于表面,为今后创作做准备和积累,以便今后能够具体应用。

  2.4传统装饰元素的提取和重构

  提取传统装饰元素中的要素,在此基础上对装饰元素的形态进行简化、分解和重组,融入现代设计的创新思维,并与新的设计相融合,从而创造出具有民族寓意的新设计。设计以图形为基础,以寓意为生命把几个元素巧妙地组合起来,然后将其改造变形。广西少数民族装饰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韵味,对这些元素进行提取与重构是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艺术结合的创新方法,对现代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例如可以单独提取广西民族元素打散、错位、切割、变异后,运用点、线、面重新组合,形成在色彩、构图、造型上创新的图形。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学生对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生搬硬套,强调现代审美观,装饰元素要与设计的风格相统一。

  3广西传统装饰元素应用训练

  传统特色装饰元素通过整合、提取和艺术加工,具有精神层面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何把广西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既要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形似和神韵,又派生出新的文化元素,让学生们研究装饰元素并能够不拘泥于元素本身,将观察角度扩展、延伸,把历史文化的图形元素,然后再通过家居工艺品、装饰饰品、生活用品等为载体来展现出来。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可循序渐进:

  3.1装饰元素的直接应用训练

  广西特色装饰元素经过千年的历练演变,其中好的装饰形式和处理手法,可以直接应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建议学生在这个阶段可把装饰元素直接截取,不作太大的变化,对图案和造型进行加工处理,重新设计组合以新的形式出现。如在一个室内设计当中可以将传统装饰元素以浮雕、室内陈设品、或是墙面装饰的形式出现,在室外环境设计中,则可以摆设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生活用具、家具、灯具等等。广西少数民族织锦图案中的许多造型及表现形式已经相当成熟,将图案中某个特征或审美表现形式直接应用到现代设计中,只要稍加整理就可为现代设计所用。图案的造型、构图、色彩、纹样等可直接运用在旅游产品、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通过这种方式来直接体现现代设计的民族性,符合现代社会对美的需求,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现代设计。

  3.2装饰元素的间接应用

  将装饰元素进行变化并间接运用到现代建筑与室内设计中,可引导学生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作品。将传统元素内容融入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比如壮族的壮锦、侗族的鼓楼、苗族的刺绣、京族的独弦琴都是极富地方特色的,这些都是我们做本土风格环境艺术设计的丰富素材。少数民族族的装饰图案通过音乐舞蹈、雕刻、织锦等传承下来,尤其是服饰中的图案非常丰富,题材有传统的礼仪风俗和活动、民间传说,充分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各个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代表性图案,这些图案大多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有的象征吉祥如意,有的期盼多子多福,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设计师要对民族装饰元素中的双关、象征、借喻、比拟及谐音等文化理念进行联想、创造及借鉴。

  3.3装饰色彩的借鉴应用

  色彩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广西少数民族就有黑衣壮、红瑶、白裤瑶等。在现代设计中巧妙地运用具有民族特色的色彩搭配,能呈现民族韵味的个性美。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多以黑、蓝等深颜色为底,上面饰艳丽的桃红、橙黄等色彩构成的图形,进行刺绣、挑花;各个少数民族色彩的喜好也不同,壮锦、瑶锦、侗锦等色彩对比强烈比较绚丽,苗锦相对素雅。将相间交错的织锦图案色彩经过块面对比和分割运用在环境艺术艺术设计中,可表现出强烈的民族风,同时也具有简洁明快的时代感。

  3.4装饰材料的应用

  装饰材料因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而有所不同,教师通过对本土材料进行深刻的研究来体现地域性特色。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强调表达文化内涵的同时要充分发掘当地工艺和材料,注重材料与具体环境的结合,表现出因地制宜的特色。在现代环艺设计中如灯罩、家具等室内陈设品的材料中可采用藤条、麻、草席、竹木等绿色环保材料。钦州坭兴陶、北海的贝雕、博白的藤编等都是广西民间工艺的代表,博白盛产藤条,在形式、设计和加工手法上注重创新,编织技术相当高。通过对每种材料的形态、纹理、色泽等进行研究,挖掘材料的特性,结合地方性工艺,以此创造出富有特色的设计。

  3.5启发式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通过对作品进行分析点评并制作实物等手段,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实践环节提供实验场地,与企业和公司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进行市场化的训练与实践,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地研究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民族元素应用》课程中,教师让学生收集传统特色装饰元素,然后根据各个元素不同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设计相应的作品,学生把方案通过实物制作展现出来,比如T恤、灯具、手机套,学生学习兴致很高,实物制作出来以后除了自己使用还在淘宝网上销售以验证作品的市场性,该作业设计可以和陈设设计、灯具设计和家具设计等课程横向融会贯通。

  4结语

  欧美日等国家的作品能承袭自己文化及传统艺术风格特色,民族文化气息强烈。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是以包豪斯体系为基础的课程体系,过去多是引导学生学习西方的简约的设计风格,只学习西方设计的表面形式意味,而忽略了本土的优秀文化特色和民族艺术风格。结合实际,利用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弘扬本民族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建构一个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和对市场具备应变能力的教学体系,研究和发展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设计教育,将广西特色装饰元素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必定会使设计更具文化性、社会性和民族性。

现代教学设计的特点3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魁宝,它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乃至艺术活动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中国传统“和”文化在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对于增强当代中国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培养他们的“和谐化设计”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设计艺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基本内涵

  要自觉地把中国传统“和”文化应用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必须了解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基本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构成一个民族自身特色的重要内容,是维系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李瑞环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传统“和”文化源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金文中的“和”字。早在西周末期,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和”文化逐渐成了诸子百家的共识。汉代以后,“和”的思想已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可见,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个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文化理念。目前,“和”文化已经蕴藏着政通人和、内和外顺、和以处事、和衷共济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包含着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和合等多种涵义。概括起来,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和为贵”的价值取向

  “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特色。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孔子看来,“和”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审美价值。孟子进一步强调“人和”即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除了儒家十分重视“和”的价值之外,佛道墨是诸家都极力推崇“和”的思想。佛家反对杀生,主张与世无争,强调生态和谐、社会和谐、人自身和谐。道家特别强调“天和”即生态和谐的重要性。庄子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乐优于人乐,天和重于人和。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也十分重视“和”文化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不仅具有社会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认同。早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明确指出:“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

  2.“和而不同”的价值标准

  要把握中国传统“和”文化精神必须认识“和而不同”的价值标准。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有所谓“和同之辩”。在古人看来,“和”不等于“同”。“同”即简单的同一、类同;“和”即许多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国语·郑语》中记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只有和谐才能产生新生物,而类同则不能继续发展。世界的存在方式是“和而不同”的,世界发展的根源也在于“和而不同”。唯物辩证法认为,“和”与“同”相区别,而与“不同”紧密相联。“不同”是“和谐”的前提,“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和而不同”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主张多样性;二是主张协调性;三是主张统一性。“和而不同”不仅是一种哲学价值观,而且是一种伦理价值观。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能否做到“和而不同”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道德价值标准。在为人处世方面,小人只知道盲目附和,投上所好,丧失原则性;而君子则不盲从,敢于坚持原则,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力求和而不同。”“和而不同”不仅是一种道德价值标准,而且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价值标准。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正是复杂多样、千变万化的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才构成了美好的世界;正是多种不同颜色的和谐统一才构成了美丽的图画;正是各种不同音调的和谐统一才构成了优美的音乐。“和而不同”是一切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价值标准。

  3.“中和包容”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包括“中和”思维与“包容”思维。所谓“中和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采取执中适度、不偏不倚的思维方式。“中和思维”最早可追溯到《周易》。《易传》中关于“中和”的论述不下三十处。其中,“凡吉占都是因为能‘正中’、‘得中’、‘中正’、‘黄中通理’等。”[2]中和思维集中体现为儒家推崇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方面采取“适度”的原则,反对“过”与“不及”。从伦理学的视角看,“中庸”是最高道德尺度。孔子明确提出了“中庸之德”的观点。以美学的视角看,“中和”是最高的审美尺度。“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主张执两用中,强调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中国传统“和”文化不仅推崇中和思维,而且推崇包容思维。所谓“包容思维”,是指在各种文化交流中采用兼收并蓄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同时吸收了道家、佛家、墨家等诸多学派的思想以及其他外来文化而形成的。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现时代,中国人民必须树立“包容思维”,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因素,才能发展和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转贴于二、中国传统“和”文化应用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中国传统“和”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应用价值,把它应用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把中国传统“和”文化应用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中呢·必须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1.要加强中国传统“和”文化教育

  现代设计艺术离不开传统文化。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设计者必定不是优秀的设计者;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设计作品必定不是优秀的作品。因此,必须重视对当代中国设计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前面讲过,“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魁宝,加强对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传统“和”文化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设计艺术类大学生普遍缺少传统文化修养,严重制约了其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强对他们的中国传统“和”文化教育势在必行。首先,要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在设计艺术课程设置中,除了专业课之外,应当开设若干门传统文化选修课,包括“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美学”、“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国设计思想史”等。通过这些选修课,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和”文化教育,使他们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基本内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自觉树立“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的价值标准和“中和包容”的思维方式。

  2.要加强“和谐化设计”新理念的培养

  把中国传统“和”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和谐化设计”新理念。必须加强对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和谐化设计”新理念的培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学习和运用中国传统“和”文化,提高设计艺术水平。所谓“和谐化设计”,是指在现代设计过程中,坚持以“和”文化为指导,在处理人、作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调和其对立与矛盾,使之获得动态平衡,建构一个有机协调的统一整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受众的实用和审美的双重需求。“和谐化设计”是中国传统“和”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的有机结合。“和”文化是“和谐化设计”的思想文化基础,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和谐化设计”的科学技术基础;和谐的设计关系是“和谐化设计”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广大受众”是“和谐化设计”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是和谐化设计的核心理念。“和谐化设计”新理念是对传统设计理念的超越,它具有民族性、现代性、整体性、人本性、科学性等基本特点。为了提高当代设计艺术类大学的综合素质和设计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和谐化设计”新理念的培育,使他们牢固掌握“和谐化设计”的基本内涵和特点,自觉地处理好几种关系,实现设计和谐化。首先,要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实现个性化与共性化的有机结合。“和而不同”是“和谐化设计”的精髓,这就要求在设计中做到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本土化与全球化相结合。其次,要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实现设计内容与设计形式的有机结合。它要求在设计中,既要注重设计的道德内容,强化设计的功能,又要注重设计的艺术形式,强化设计的审美功能,把设计的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结合。再次,要处理好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关系,实现实用与审美的有机结合。现代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设计首先是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品具有实用性;同时,现代设计还要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特别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设计品具有审美功能。因此,必须注重现代设计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结合。

现代教学设计的特点4

  一、教学设计及其后现念的兴起

  上世纪50年代,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科学的一门学科产生于美国。肯普、狄克·柯瑞、雷根·史密斯等人建立了微观教学设计模型。这种教学设计着眼于教学系统本身的运行和完善,其是把知识看作一种客观真理,任何知识命题都有一个相对固定、完满的答案,教学和反馈的过程就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按照知识、固有的答案修正并固化自己的认识的过程。在微观教学设计中,教学系统关注知识的传授,学生的个人兴趣、体验、主张、经验、情感、信念等主体要素都不予涉及。因而,微观教学设计是以教师为主的、为教学过程提供一个稳定环境和运行程序的典型的线性模型。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巴纳斯提出宏观教学设计。在他看来,一个教学系统的各种因素,包括教学主体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关系等等,都是与教学系统本身之外的教育环境、文化环境、国家民族、政治经济状况等等更宏大的社会系统联系在一起的。教学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生成的系统。宏观教学设计关注的是学生对于“学习问题”的探索,而不是“知识命题”的接受;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主张、经验、情感、信念等主体要素,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客观性知识转向价值性知识,教学设计也随之从微观教学设计转向宏观教学设计。但是,知识观的转变只是社会由现代化的工业社会向后现代的信息社会转变的反映。教学设计更为深刻地受到社会转型的影响。在进入后现代社会以后,教学设计必然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深刻影响。

  后现代教学设计的主要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是美国教育家和实践家帕特里克·斯莱特里。他不仅深谙宏观教学设计理论,而且精通后现代主义哲学。他运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方法,对美国高等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进行改革。他大胆采取颠覆学生固有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课堂上通过质疑、质询、打断、情境化、挑战、历史化、暴露、参与、困扰、激发等方法,实现“课程重建”和“概念重建”。因此,帕特里克·斯莱特里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重建”的教学设计。这一教学设计理念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后现代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转化为“价值目标”。后现代教学设计不再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中心,而是把教学目标转化为一种“事件价值”。教学系统的设计不是以完成既定知识命题的教学为中心,而是首先确定教学内容本身与学生的关系。这样,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学生,以学生的“学习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自身的兴趣、意见、主张、情绪、体验、经验、信仰等主体因素为转移。教学内容不再是诸多单元构成的完善的命题体系,而是一个个教学“事件”,一个个引发学生兴趣的令其不断进行探索的“话题”,他们在探索和述说中不断发现教学“事件”对于他们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后现代教学设计中,“教材中心”转化为“教学中心”。后现代教学设计不把课程看作一种笃定的程式和规则,而仅仅是一种“话题”、“问题”或者“游戏”。教材不是唯一权威的定本,而是一种课程的说明和参考资料。教师在教学中完全不受教材的约束,他组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远远超出教材和课程本身的规定和容量。

  第三,后现代教学设计中,“命题陈述”转化为“问题叙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是主导者,而是一个旁观者、引导员和参与者。“在后现代课堂中,教师是指导者和引导者,他们组织自我反思的学习体验,参加雷尼尔所描述的神圣圆圈,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并不起主导和控制的作用。”教学活动的主角是学生,一向被视为教师教学的客体转化为教学的主体。学生自主展开自己的“话题”,引导他们自己的学习方向。他们围绕“问题”,通过这种“生活叙事”形式讲述自身的独特的经历和深切的感受、体验和情感,从而建立教学过程中各种意义关系。

  第四,后现代教学设计中,“线性运程”转化为“焦点激发”。后现代教学设计打破了线性教学模式,而代之以学生在“学习问题”上通过“焦点”叙事所激发出来的新想法和新认识。正如帕特里克·斯莱特里所描述的:“教室里的动态流取代了头脑中的混沌,在动态性的交流过程中,学生迫切希望能参与其中。教室中的混沌就是这样一个事件:首先,有一个中心吸引点——一个主题单元、一次实验或是一个小故事;第二,讨论会在一个点与另一个点之间来回移动,这种移动是无法预测的——但所有的问题和评论都被限制在课堂主题的框架之内;第三,教室里跳跃发生的事件是不可预料的,而且有可能会促使各种新观念被动态地融合进课程中。”

  二、 “概论课”第十章的后现代教学设计

  后现代教学设计牢牢抓住时代特征,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过程生动、深入且具有良好的互动。它对“概论课”第十章的教学设计的启示有:

  第一,后现代教学设计强调教学系统与宏观社会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教学活动不仅注重教学系统内部的诸要素的结合,还要实现与社会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揭示“学习问题”的意义。这就要求“概论课”第十章教学设计必须紧密联系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议》特别是党的十会议精神,重新确定“概论课”第十章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其要求。

  第二,后现代教学设计把价值性知识的教育看作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因而,这种教学设计不能延续线性教学设计模型,而应是一种非线性的开放的教学设计。“概论课”当然具有一定的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目标和功能,但是,“概论课”归根结底是一种价值观、文化观教育,是培养、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理论课。

  第三,后现代教学设计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价值观和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更强调文化教育的主体、文化欣赏和体验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也应该是学生。文化教育、文化自觉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传承和切身体验才能完成,否则,任何“越俎代庖”式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纸上谈兵、隔靴搔痒。

  第四,后现代教学设计强调教学过程中学习问题的发散与集中,通过学生的问题的混沌和多样性的探讨与思考,集中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问题上来。文化的多样性体验、文化的多元性定义和文化的多层面意义将在学生开放的、丰富的叙述中得到展现,并且能够集中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这个焦点问题上。

  基于以上启示,“概论课”第十章的后现代教学设计为:

  第一,以落实十会议精神为中心,把教学的“知识目标”转化为“价值目标”。牢牢把握党的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升文化软实力。因此,要抓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升文化软实力”这一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把核心价值体系由“知识目标”转化成为“价值目标”,践行核心价值体系就成为实现文化自觉和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价值目标。

  第二,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升文化软实力”为价值目标,确定学生的“学习问题”。“学习问题”的提出一定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连的“事件”,这样才能把学生个体与文化现象联系在一起。这些“文化事件”就把价值目标转化为学生对于精神性的文化现象的深刻的体验、经验和内心的感受。这些“文化事件”就是近年来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我国拥有博大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对文化遗产——“事件”的发现、认知和展示,使学生在文化的体验和感受中,激发他们的文化感知力和思考力,从而形成一系列的“学习问题”和对问题的探索。(注意:这里不是列举对于文化遗产的破坏事件,那就是案例教学了。这里是通过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调查、参与和叙述,得到自己的体验和认同。)

  第三,以“你注意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吗?”为问题引入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观看中国的昆曲艺术代表作《牡丹亭》选段、古琴演奏《高山》《流水》、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说唱艺术片段、蒙古长调民歌艺术选段等,对这些我国第一批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进行简要介绍。

  第四,观看演出后,进行课堂小调查,主要向学生出示下列问题:“你的家乡是哪里?”“你的家乡有哪些文化古迹和遗存?”“你的家乡有什么民间艺术和技艺吗?”等等。

  第五,研究课堂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比对和归纳,把来自相同地区、展示相同文化遗产项目的学生进行分组,由学生自主组织开展项目的调查、整理、制作和演讲。

  第六,由各项目组按照要求进行项目展示。针对各项目组的展示,学生和教师可以质询、提问、交流、互动,教师针对“焦点问题”进行集中点评,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矫正和引导。

  三、效果、反馈以及一些思考

  “概论课”第十章的后现代教学设计经过一轮教学实践,实施得比较顺利,获得一些积极反馈,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第一,课堂教学秩序和面貌有所改观。后现代教学设计的实施,比较明显地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课堂教学一半以上的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自主组织,自主展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由于课堂教学内容完全是学生自主确定和展现出来的,因而,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活动参与度明显提升。同时,课堂的出勤率、抬头率、参与率都有显著的提高。

  第二,学生展现出了较强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深刻的文化体验和感受,对祖国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认同。在对文化的浓厚兴趣和自我表现的强大动力支持下,学生通过自己回忆、咨询亲人、查阅资料、学习演示技艺等方式加深对自己身边的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发掘,并通过各种方式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以赢得其他同学的欣赏和赞叹。他们的课件制作精良、美观、新奇;展示家乡文化的学生和内容北至黑龙江,南至云南,东至上海,西至新疆。不同民族的同学,有壮族、畲族、独龙族、土家族、苗族、维吾尔族、回族、满族等介绍自己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涉及项目有戏剧、歌舞、曲艺、剪纸、皮影、木偶、服饰等等。一位来自贵州的苗族同学在展示完自己的漂亮的服饰和银饰之后,又在同学的一片掌声中唱起山歌来。一位来自四川的同学讲述了古夔州的历史文化,并动情地讲述了长江三峡工程搬迁中人们对于家乡依恋的情感。有一位同学在介绍完家乡的文化遗产后动情地说:“民间有我们文化的魂、我们精神的根,我们要自觉地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同学们认为,这一堂课帮助他们“睁开了一双发现文化的眼睛”。

  第三,学生的“文化叙事”渗透着价值观和文化观的理论探讨,既有多样化的发散性的文化问题,也有集中性的价值观问题。学生们提到了关于文化概念的理解、文化的时代性与创新性的关系、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等诸多问题。通过讨论,课堂逐渐聚焦于文化传承与价值主体之间的意义关系问题。他们也发现:每一个人都是文化的产物,每一个中国人都是祖国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自己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心理,我们对于西方的认识、普世价值的认识也是通过自身的文化棱镜实现的,所以,我们必须强调和传承属于我们民族的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而不能迷惑于所谓的“普世价值”,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

  总结这一课堂教学改革,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课堂设计运行的问题。

  第一,后现代教学设计反对教学的固定化模式,因此,这种教学设计本身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充满不确定性。采用这种教学设计应该针对价值性知识的教学,并且要考虑校本文化、校本特色和校本专业之间的关系。

  第二,后现代教学设计并不否认教师的作用。后现代教学设计的实施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应该是专家型和技能型的双师型教师,即教师必须能随时驾驭理论突况,同时又有充足的实践和丰富的经验。

  第三,后现代教学设计要有十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技术的保证,要建立一整套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资源库。

  后现代教学设计已经成为当代教学设计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肯定要在此基础上发生变革。但是,并不是说后现代教学设计适合于一切课堂,也不是说它就可以取代并且成为我们教学的唯一指导性理念。因为,作为后现代教学设计理念,就像后现代主义思潮一样,有其局限性和时代性。作为一门学科,教学设计无疑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科学指南。但是,后现代教学设计的模糊性和歧义性,还值得我们继续深入考察。

现代教学设计的特点5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设计领域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各种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不断涌现,设计方法更为科学、系统、完善和先进。传统设计方法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广泛应用,必将为我国的工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对提高我国工业产品的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推动设计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设计方法种类繁多,而且课时有限,传统的讲解授课模式,教学效果必然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觉枯燥、单调,为此应根据《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特点,积极探讨教学方法,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应用为主导,适可兼并理论,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多侧面、多角度的向学生展示知识信息。

  1.教学模式的探讨

  1.1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的比较

  传统设计常用的设计方法有理论设计、经验设计和模型试验设计,设计过程是利用经验公式通过大量的手工或计算机计算,对所设计的产品的尺寸参数、性能等计算求解,制作模型样机,对实物样机进行试验分析、研究,有些试验是破坏性的,当通过试验发现缺陷时,又要回头修改设计制作样机,并再用样机试验,只有通过周而复始的设计——试验——设计过程,产品才能达到设计要求。

  现代设计设计方法很多:优化设计、虚拟设计、有限元分析,并行设计,设计过程是利用现代设计手段,辅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各种虚拟环境中真实地模拟产品的各种特性、工作环境,快速分析各种设计方案,进行对实物样机而言难以进行或根本无法进行的试验,直到获得最优的设计。

  通过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比较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代设计的优点和传统设计的弊端,充分认识现代设计的设计过程、特点,以便更好的理解现代设计,利用现代设计方法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增加学习的积极性。

  1.2理论教学与应用教学的统一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理论复杂,牵扯的内容深,范围广,本科生很难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学中多利用现有的、成熟的.设计实例,介绍其在产品设计中的使用过程、分析方法,同时兼顾设计理论的要点,使学生即会利用设计方法的设计过程、特点,同时明白设计方法的理论及应用,这样对于设计比较复杂的产品、较深的设计理论,枯燥的设计方法学习使学生能够用得得心应手,游刃自由。

  1.3多媒体观摩教学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必须进行教学手段的革新。多媒体技术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图形、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视频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佳手段,可以按照教学需要、在诸多媒体元素之间建立起一定的逻辑关系,从而把它们有机的结合并呈现出来,同时完成一系列的人机交互式操作,并在这种交互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1.4网络教学

  建立网上教学平台,以浏览器为用户界面,将课程教学文件、教学研究、学术动态及相关信息上网,用于指导学生学习,建立教学论坛,充分利用网络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2.1开设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综合设计实验周

  由于学生课堂学习有限,很难做到现代设计理论与应用的综合试验训练,通过开设综合实验周,使学生集中一定时间,利用产品现代设计与开发过程,综合练习、理解掌握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理念、应用和技巧,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充分掌握现代设计方法。

  2.2现代设计方法与理论课外大赛

  采用命题与自主命题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利用现代设计方法完成某个小产品的设计开发、并进行有关的性能分析。通过举办现代设计课外作品大赛,一是可以普及推广现代设计的应用,还可以增加学生利用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能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融汇理解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3.考试模式的探讨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特点,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设计的能力,所以考试命题应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考试可采用多种形式,如笔试测验与产品设计应用大作业综合训练的方式进行。

  3.1教师命题上机操作

  上课教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选择适合的命题,要求学生利用一种现代设计方法,在规定时间内,在计算机上完成产品的现代设计与分析试验研究;同时为了兼顾更好地、更多地掌握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可以笔试测验一部分现代设计方法,以更广泛的掌握理解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即采用实际操作与笔试联合考核的方式进行。

  3.2设计论文

  这种测试方法是把设计的内容、要求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完成设计,并提交设计分析论文,这种测试方法灵活性强,题目可大可小,也可以因人的能力不同,适合布置设计题目,同时设计题目可以是实际工程上的真题真做,也可以真题假做,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能动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创造性,在虚拟环境下设计出符合要求的产品,并议论文的形式写下来,这样既可以考核学生掌握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掌握,又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结论

  实践证明,通过教、学、考等环节的模式教学行之有效,可明显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增加教学的可视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使教学过程生动、鲜活、附有节奏感和时代气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参与性,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所学理论和技能应用于生产和科研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教学设计的特点】相关文章: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06-01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01-03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7篇06-09

现代诗三首教学设计(通用10篇)09-27

装帧设计教学设计04-19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04-14

教学设计07-13

经典教学设计06-22

教学设计08-23

《》教学设计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