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台阶》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25 18:11:0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台阶》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台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台阶》教学设计

《台阶》教学设计1

  教材依据: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

  设计思路: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单元导语对单元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熟读这些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设计理念:根据新课标、教改探索(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诱思探究法。)

  教材分析:

  《台阶》是当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说,小说以“台阶”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位“父亲”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将自己的三级台阶的房屋建成了九级台阶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要强、勤劳又很谦卑的农村父亲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传统农民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坚韧顽强的人生历程。

  本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与同情,是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透视那个特殊年代中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启示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同情心。《台阶》前接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和朱自清的《背影》,后接杨绛的《老王》和余秋雨的《信客》,与《背影》一样,《台阶》正是诉说着处在社会底层的“父亲”们的辛酸与追求。

  从人教版初中语文六册教材的编写看,《台阶》一文,上承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体味人生,关爱生命”的主题和同册第五单元“感受亲情”的主题,后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体悟人生中的关爱与温情”的主题和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关注人类”的主题以及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体味人生”的主题,都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人文意识和情怀,他们是想启示学生语文来源于生活,只要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富有一颗爱心和同情心,关注社会中容易被人忽略的人们,就有无穷写作素材,开阔学生作文取材的视野,回归写作本源。

  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立意新颖,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问题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能力分析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父亲”形象的分析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完成,只是给学生揣摩的时间要充分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掌握小说内容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在写“父亲”的过程中增添写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父亲”要强、谦卑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感怀自己的父亲。

  教学重点:在掌握小说内容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写自己父亲的一个侧面。

  教学难点:感受文中“父亲”要强、谦卑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诱思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父亲、台阶的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刘和刚的歌曲《父亲》导入。

  导语: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不仅有许多的歌曲赞美他们,还有许多的文学作品也赞美他们。当代小说家李森祥在一篇获奖小说《台阶》中塑造了一位父亲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李森祥老师的小说《台阶》,一起感受一位农家父亲的内心世界。(2)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10)

  三、合作探究。(21)

  1、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屏幕投影):(1+7)

  ⑴、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

  ⑵、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品质?

  ⑶、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

  2、引导回答上列问题(屏幕投影):(11)

  ⑴、明确:在家乡,“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我”家的台阶只有三级,容易进水,也表明在家乡没有地位,被人看不起。“父亲”渴望自己的家在乡里有地位,所以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性格:要强(有志气,有理想,有追求)。(3)

  ⑵、明确:捡砖、拾瓦、砍柴、存角票、编草鞋、踏黄泥。

  性格:勤劳(吃苦耐劳)(3)

  ⑶、明确:他感到不自在,不对劲。

  性格:谦卑(5)

  3、小结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一位很要强、勤劳而又谦卑的父亲。(2)

  四、拓展延伸,实践演练。

  过渡语:文中“父亲”是一位要强、勤劳而又谦卑的父亲,他和我们许许多多的父亲一样,向着美好的生活不断的追求着,他坚韧顽强的品质怎能不让我们感动?他怎能不使我们想起家里的父亲?现在就让我们提起笔来,也来写写我们自己的父亲吧!

  1、提示(屏幕投影):最难忘的是父亲???的时候,他。面对父亲,我要说:“________________。”(6)

  2、组织全班交流。(5)

  五、小结:

  父亲的故事是无声的,他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教育着我们。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以至于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以至于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可在我们跌倒时,父亲教会我们怎样站立;在我们遇到困难时,鼓励我们勇敢的去面对。所以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去关注我们平凡的父亲,也关注那些与父亲一样平凡的人们。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完成了从内容到人物形象的分析。尤其是拓展延伸,实战演练这一教学环节学生完成的最好。根据提示语:“最难忘的是父亲的时候,他。面对父亲,我要说:________________。”当一个学生说到了自己的父亲声音哽咽,泪流满面。可见,这位学生是触景生情,将自己的真情融入其中,真正体会到了“父爱”。我认为这是教学效果中一个“质”的提升。

《台阶》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疏理故事情节。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父亲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复述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合作、讨论、探究分析父亲的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修好高台阶的新屋后若有所失的原因

  教法学法:

  复述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时候对一句话印象深刻:“不到长城非好汉”。于是去爬长城就成了我的心愿。初中时,我和父亲到过长城,走上一节一节的台阶,我登上了长城。下来后,我却没有心愿达成后的满足感,心里有些若有所失,我一直没有找到答案,直到读了《台阶》这篇文章后,才让我明白了原因。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和老师一道去学习《台阶》这篇文章吧!

  板书课题

  二、感知课文

  (一).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师提问,帮助梳理故事内容。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家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觉得自己没有地位”,想有地位却没有地位,所以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

  2.父亲为修高台阶的新屋做了哪些事情?

  捡砖捡瓦捡石头存角票种田砍柴编草鞋踏黄泥

  3.新屋造好后又写了什么事

  不在台阶上磕烟灰了;坐台阶上与人打招呼不自在;挑水上台阶不习惯闪了腰;不爱在台阶上坐了;若有所失

  (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提示:先找准主人公,何人+因何+做何事+结果

  父亲觉得自家台阶低,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三).归纳故事情节。复习小说特征。

  开端(1-9):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10-16):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17-25):父亲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结局(26-32):新屋落成了,父亲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三.分析人物形象。

  (一).跳读课文,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1.提示并要求:

  解答方法:找出文中对人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描写,思考此描写突出人物什么性格品质。

  格式:他是一个(性格特征,品质)的人,从文中可以看出。

  示例: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总”:总是,因为台阶是地位的象征,由此可以看出父亲好强。

  父亲是一个好强的人,从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可以看出。他有自己的追求,不甘人后。

  2.学生完成后展示并评议

  3.归纳父亲的形象

  (二).讨论:如何看待“新台阶砌好了”,父亲的“不对劲”和“若有所失”。

  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了收获,劳动体现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一切。所以会感觉“若有所失”。

  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并为之坚持不懈的奋斗,成为那个令人尊重的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父亲形象,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刻画一位亲人。字数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开端(1-9):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10-16):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17-25):父亲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结局(26-32):新屋落成了,父亲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台阶》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1、揭示课题

  2、呈现李森祥创作谈:“《台阶》是我的第三篇文学作品。那是1988年我在嘉兴的一个老房子里写的短篇小说,说的是一个儿子眼中的父亲。”请学生结合课文的阅读感受说说自己的理解。

  3、每篇文章都有重点,有它的学习目标,请学生读两遍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课文复述,进一步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3、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4、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通过自读,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凹凼()尴尬()撬()烦躁()并解释词语。

  2、学生自由速读全文,完成自学指导(一)

  a、这篇小说以台阶为题目,那么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开展小组讨论,尝试用几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b、你能感知这篇小说的叙事视角吗?以谁为故事叙述者呢?采用第几人称呢?

  c、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怎样做到材料的详略安排?

  d、你认为文章的关键句是哪句?说说你的看法?

  10分钟后,看谁能到台上准确地回答问题?

  3、自学指导(二)

  请独立自主阅读课文,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4)“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5)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6)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10分钟后交流,比谁踊跃、比谁正确、比谁理解独到,比谁分析有道理。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明确:

  (1)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4)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5)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6)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7)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4、课堂练习:

  a、以“台阶是父亲的————”的句子,引发学生思考,从文中找到依据。

  b、本文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物?

  c、运用视角转换进行练习。

  请学生速读全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学生探讨,发言后,教师引导:XX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四、课后练习

  1、请你以《父亲我想对你说》或者《我和父亲》为题,写一篇随笔抒发你对父亲的爱。

  2、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在这一天,让父亲休息一天,给父亲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给父亲送上一个深深的祝福!

《台阶》教学设计4

  一、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农民勤俭坚韧的性格和他们艰苦的生活。

  2、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培养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简介作者。

  2、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3、整体感知,把握课文情节。

  4、再次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并讨论。

  ⑴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⑵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⑶新屋造好后,父亲又怎么样了?

  ⑷说说文中流露出“我”对父亲怎样的情感?

  ⑸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5、研读赏析,小组讨论:

  ⑴找出最让你感动的描写父亲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使你感动的原因(体现父亲的什么特点?)。

  ⑵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阶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6、拓展延伸:

  ⑴比较〈背影〉和〈台阶〉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

  ⑵在生活中你的父亲有什么特点是你感动最深的?请你以“给父亲画像”为话题,说一段话(注意抓住父亲的特点)。

  7、布置作业。

《台阶》教学设计5

  台阶

  题目:台阶教材版本:人教版使用年级:八年级

  1.教材简介及分析

  《台阶》是一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反映出父亲那一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时也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表达了亿万农民渴望提高生产力,结束农村经济极端落后的心声,回荡着时代召唤的主旋律。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的具体化。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课文及本班学生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部分词语2)、能谈谈父亲形象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2)、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3、重点、难点的确定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虽然是自读课文,需要讨论和探讨的问题很多。主题、立意和写法均有可探讨之处,向课外拓展可供设计的点也较多,在一堂课中想面面俱到,很难做到。因此,抓主抓重,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大胆取舍教材,显得尤为必要。为此,我将重难点设定为:

  教学重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和材料的详略安排。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法策略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诵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认真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下已安排了朗读,课堂上在阅读中诵读,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研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合作探究,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同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MTV《父亲》

  一曲《父亲》唱出了天下父亲的辛酸与快乐,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

  我们却恰恰被他们的那份平凡中的不平凡感动着。请大家根据平时的观察说说自己的父亲。

  学生构思讲述父亲的生活小事。

  多媒体展示图片文字(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希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李森然的《父亲》,看父亲到底怎么做的。

  (二)教、学课文

  师:本文是一篇阅读棵。老师想把学习的任务交给大家可以吗?为了大家很好的学习,我特意给大家设置了学习闯关的内容,大家对闯关有没有信心。希望大家闯关成功下面进入第一关:攀登台阶之双基关

  多媒体展示

  1:生字关(读准加点的字)

  淳朴谦卑槛晌午尴尬硌

  烟瘾黏性撬糟糕烦躁揩

  煎熬筹划挪垂涎头颅磕

  学生自主读出字词的注音

  学生齐读

  师:大家轻松的过了生字关,我们一起进入词语关

  多媒体展示理解词语:教你一招: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词语,一般先应该解释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词语指什么或写出了什么等的表达效果

  师:在理解之前我们先看这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2词语关: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1)偶尔出去一趟,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2)父亲闲着无事可做,有觉得很烦躁

  3)他却很粗暴的一把将我推开“不要你凑热闹”。

  4)然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5)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

  6)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却做的很认真。

  7)柳树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伞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师:解决了字词的障碍,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

  (学生根据积累自由发言)

  教师可以稍做补充

  师:双基关为我们扫除了阅读障碍,我们一起进入攀登台阶之理解关:

  多媒体展示:

  1内容关(用圈、点、勾、划的方法,边读边思考)

  1)为什么要造一座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样建造成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建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讨论回答)

  师: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哪位同学能根据提示的问题复述课文。

  (学生复述课文,至少2-3名同学)

  师:同学们闯过了内容关,让我们一起进入理解关的难关——主题关。

  多媒体展示:

  你觉得文中哪个情节或细节最体现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什么样的形象。

  父亲创业经历了将近20年的时间,为了台阶,付出了岁月,付出了青春,付出了健康,结合现实,你觉得原因可能有哪些?文中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学研讨)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梳理,相信刚才模糊的父亲形象在你心目中,应该已经是清晰、生动、立体了起来,谁能用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来总结一下父亲的形象?

  [明确:内容略

  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很全面,用词准确。看来,要想很好的阅读一篇文章,先抓住关键句,然后再细细感知,会比较顺利。这个方法看来同学们有所掌握。

  师:现在大家可以轻松的说,我们已经学完了,但是大家不要忘记,语文的学习就是为了应用,用什么呢?对用技巧。我们就看看文章用了什么技巧,让我们进入:攀登台阶之技巧关。

  多媒体展示: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你是如何理解的?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单,而造台阶却写的详细?

  (学生讨论,明确写作技巧)

  师:大家总结很好,文章围绕中心选材和安排详略;巧于铺垫。这是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学习的主要的写作技巧。我们闯关至此,老师还给大家留了一个问题。

  多媒体展示:

  学了本文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父亲的辛酸经历,闭上我们的双眼,回想自己的父亲,你想对他们说写什么呢?

  (学生自由表达,表达对父亲的深情)

  (三)教师寄语: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四)拓展延伸:自由结组,走访调查你的家乡的农民生活现状、经济来源,以及消费动向,每组上交一份书面的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图片和背景音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此导语旨在配合着课件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调动学生情绪与本文合拍,自然引入本课。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积累。扫除阅读障碍。

  设计意图:学会学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词语。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培养阅读习惯

  设计意图:

  通过复述,学生再次熟悉了课文,同时也对文中的主人公父亲形象有了最初步的感知,而且通过课下、课上两次不同要求的读,特别是在复述过程中抓住重点的读,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抓情节,抓细节,理解人物形象。

  让学生从文中筛选信息,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

  对人物形象进行总结展示是考虑到学生在表达时不是很完整、连贯的情况,引导他们会完整、流畅表达。指导学生掌握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的阅读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总结,教师予以肯定和补充。此环节巩固和强化教学效果,也便于以后更好的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而且,问题设置时注意有难易层次,这就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以提高其自信心

  设计意图:

  继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感动之中,更深刻的理解父辈人,为本课画上一个感性而圆满的句号。

《台阶》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复述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合作、讨论、探究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2)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性阅读——“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1、激情导入(多媒体课件:以《愚公移山》为背景音乐)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2、速读课文,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学生自合作解决为主)

  3、学生整体把握,复述故事情节。

  提示:(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说明:整体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迅速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对文章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而完整的印象。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整体性阅读,还会对文中的人物——父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突破性阅读——凝望台阶,感受父亲

  1、再读课文,合作讨论父亲的形象。(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父亲的句子并讨论)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父亲有什么样的感受吗?为什么?

  (3)“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5)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6)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以学生自己找,小组讨论为主;思考题是学生可能找的句子,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分析、理解。教师可以在讨论时投影出示)

  2、师生共同学习、讨论分析父亲的形象。教师引导。

  父亲:淳朴、谦卑、有理想、敢于拼搏、不怕吃苦、坚忍不拔、渴望得到尊重等等。

  (说明:突破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再读文章,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的揣摩,细节的品味来突破文章的重点:理解父亲的形象。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很好地把握、理解父亲的形象。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到在前面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人物更深的理解。)

  (三)探究性阅读——“回首台阶,探究父亲”

  在台阶是三级的时候,父亲凝望别人家的台阶心情是一种渴望;但是当父亲耗尽大半生心血造起九级高台阶 的新屋时,他会想什么?

  请思考:

  1、父亲一辈子艰苦创业,所的结果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局?

  2、父亲这样做究竟值不值?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3、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以上想通过问题,让学生讨论、体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的重要)

  (说明:探究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是运用了哪些方法写的,有什么好处。这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不仅如此,这还会让学生知道文章可以这样去写好。从而培养了学生将课内知识灵活运用到课外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巩固性阅读——比较台阶,理解父亲。

  请同学比较《背影》和《台阶》在写作方面(选材和立意)的异同。

  思考:1、“背影”和“台阶”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

  2、两篇文章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

  (说明:此项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本堂课的重点,进而在比较中巩固本单元的两篇文章的写法。教师通过比较内容、手法、语言等让学生将一些类似的文章整合、融会贯通,使学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

  (五)延伸性阅读——回味台阶,描写父亲

  1、由《背影》和《台阶》两篇写父亲的文章,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爸爸,抓住爸爸某一个令你难忘、让你感动的特点,要求讲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小组内部交流,练习口头表达)

  2、课外完成上述作文,注意选材和立意。

  (说明:语文课一定要和课外、和生活联系起来。也只有这样,语文课才有生命力。这项延伸目的就是让学生将课文中的父亲和生活中的父亲联系起来。看生活中自己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感情。关注生活,是语文课必须的。)

《台阶》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训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

  分析父亲形象,理解“父亲”这个典型中国农民的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 让一位同学朗读《背影》中使自己感动的一个画面)。通过上一篇课文《背影》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平凡而又伟大的父爱,老师想问大家:你们爱自己的父亲吗?知道父亲的心愿吗?(学生回答后)那么今天我们随着作者李森祥的小说《台阶》去感受另一位父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板书:台阶

  二、检查预习

  1、让一位同学介绍作者。李森祥,1956年出生,衢州人。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他的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2、检查字词,小组展示。

  凹( )凼( ) 门槛( ) 涎( )水 揩汗( )

  嘎嘎( ) 撬石板 ( ) 硌( )了 尴尬( )

  筹( )划 黏性( )

  3、 速读课文,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小说故事情节。 (方法指导:人物+事件经过+结果)(板书:父亲)

  三、自主学习

  “踏上台阶,感知父亲” (跳读课文)

  1、父亲为什么有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愿望?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渴望被人尊重。(板书:被尊重)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为什么?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他衰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文眼”是什么?

  台阶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四、 合作探究 理解《台阶》的深刻内涵 (品读重点段落)

  探究人物形象: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这篇小说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父亲的形象,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小组讨论)

  1、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特点? A、 家里的经济条件差,要造新屋需要准备一二十年的时间,父亲终年辛苦劳作,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文章第10、11、15、16自然段)

  体现——勤劳、顽强、节俭

  B、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文章21自然段)

  体现——淳朴、善良、谦卑

  C、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22、28自然段)

  体现——倔强、要强

  (1)、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请你在“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后插入一段父亲的心理描写,用第一人称。(提示:要表现父亲激动,将要扬眉吐气的心理。)写好后,各小组推选代表朗读。

  (2)、文章最后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心情?

  同情、崇敬和怜悯的复杂心情。

  2、谈谈“父亲”这一形象所代表的意义。从这一形象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父亲是八九十年代农民形象的代表。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经济落后。现金收入的来源是砍柴,起早摸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许多建材是捡来的。他的积累如此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农村经济极端落后。我们也生活在农村,但是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我们在珍惜现在生活的同时,更应该发奋学习,过上更好的日子,完成我们父辈对我们的希望。

  五、写作方法探讨

  作者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

  详写旧屋的台阶和新屋的台阶,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教师引导:凡是与台阶有关的内容不惜笔墨,尽情挥洒,而与台阶无关的则惜墨如金,有的点到为止。

  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方法指引:文章要详略结合,与中心有关的,能突出中心的事件要详写,而与中心无关的,若是出于情节的需要必须要交代的,则可一笔带过,这样一来文章就能做到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六、总结:(播放崔京浩的《父亲》)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之情。崔京浩的《父亲》唱出了对父亲深深的爱,也令我们感动,希望同学们也能理解父亲,感恩父亲。

  七、作业:

  请以“感悟父爱”为题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注意:1、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2、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节俭

  要强 勤劳

  父亲 被尊重、有地位、自尊

  无奈 渴望

  自卑

  教学反思:

  《台阶》这一课我上过之后,内心是一种感动。在这一课中,同学们被父亲要强,勤劳、节俭的性格所感染;被父亲对理想的渴望、不甘人后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被父亲热切渴盼受人尊重的追求,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所感染。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实厚道、谦卑的中国传统农民的形象。

  教授这篇文章,我从小说的文体出发,把学生感悟品读课文作为重点。通过速读、跳读、小组讨论把握课文重点;通过悟读,品读、师生讨论突破难点。结合现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和学生生活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理解父辈的艰辛,感悟自己生活的幸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初读课文环节中,回答“父亲是怎样盖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时,同学们在谈到父亲起早摸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钱时,有同学笑了。可看出学生很难理解八九十年代父辈的辛苦,但在后面的跳读、品读中,学生还是理解父亲的勤劳辛苦的。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最后,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借鉴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应用在当天习作训练中,从学生第二天的作业中,我读出了孩子们对自己父亲深深地理解和质朴的爱,觉得效果还不错。但这节课,我总觉得学生活动还不够多,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总结经验,让语文的人文性和实用性深入学生心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台阶》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

  2、分析人物形象

  3、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

  目标2、3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是一篇小说,讲诉一位父亲建新屋,修高台阶的故事。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

  二、整体阅读,把握情节

  提示语:人物形象是通过故事情节展示出来的,要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就必须先弄清小说的情节。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回答下面三个问题(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

  3、新屋建好了,父亲怎么样?

  人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三、集中讨论,分析形象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对学生提出要求:就自己的认识加以说明,要在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归纳)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父亲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拨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父亲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特点,当九级台阶建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四、问题研究,把握主题

  提示语:这里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普普通通的农民,这样的农民在我国农村非常之多。其实,仅就其性格而言,即便是在城市中也不乏这样的人物。同学们,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看看自己的父亲,看看同学的父亲,看看周围父亲,能不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这个父亲的“影子”?

  学生交流,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要根据课堂交流情况顺势引出下面的问题——

  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五、深入品读,体会写法

  1、小说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其材料是如何组织的?

  提示语:小说情节可以根据作者的需要虚构,但要立足于生活。读小说的时候,要揣摩作者的意图,深入理解作者的构思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再读这篇小说,回答上面的问题。

  台阶由三级变成九级,这个过程居然耗尽了父亲的'一生。作者以台阶命题立意,切入口很小,却表现了父亲艰难而又自强的一生。这样就使造物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同时,借这个父亲为代表,突出了天下所有平凡父亲的平凡而朴素的社会追求。

  2、小说是如何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试举例加以说明。

  提示语: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既从正面入手,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也从侧面烘托、反面烘托;既概括介绍,也细节描写。这是一般小说刻画人物常用技法。

  作者把握住“父亲”要强能干而又老实厚道的性格特征,重点从正面描写父亲的动作、神态,通过细节表现其形象。

  如对父亲的一段描写:“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这其中父亲的神情写得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但父亲只是一个具有普通劳动者忠厚朴质特点的人,一辈子不懂得也不可能懂得如何去炫耀自己的成就。作者抓住这一细节,写出他左不是,右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这正是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的农民的神情,非常有个性。

  3、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本文中关于父亲语言、动作、行为、神态描写的句子并朗读,说说它们的作用。

  小结: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4、试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六、整理收获,体验学法

  谈谈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1、理清故事情节,了解故事背景

  2、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并根据故事情节及背景分析人物形象

  3、把握小说主题

  4、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台阶》教学设计9

  一、导入

  我们学完《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一个身份卑微的人,但在她的身上我们感受到善良、淳朴与爱心。任何一个地位卑微的事物都有闪光点,如小草、蚂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身份同样卑微的父亲,感受一下他的身上有何闪光之处。

  二、检查预习:

  识记字词:

  凹(āo)凼(dàng)门槛(kǎn)涎(xián)水揩(kāi)嘎(gā)

  筹(chóu)划黏(nián)尴尬(gāngà)撬(qiào)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三、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①概括文章大意

  ②父亲为什么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③为建新台阶父亲都做了哪些准备?父亲为此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④新台阶建成之后父亲是何种感觉?为什么?

  感知课文内容。

  提示:文章写了谁,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a、“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台阶是就地位的标志。人家住的是十几级的台阶,而父亲住的仅是三级台阶,父亲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父亲觉得台阶低。

  b、每天捡一块砖、一片瓦、鹅卵石,每天往瓦罐里放角票。

  父亲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c、不对劲。

  长期生活中在没有地位的环境中,形成了自卑的心理,住上九级台阶,这种心理一下子没有转变过来,所以不对劲。

  四、分析人物形象:

  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同时带出人物形象:

  自尊要强、坚忍不拔、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吃苦耐劳、为人厚道、为人谦卑。

  五、点出主题思想:

  作者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

  六、教师小结

  这篇小说,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全面实现小康,重点是农村,难点是农业,关键是农民。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台阶》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3、德育目标:学习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父亲性格的核心

  教材内容分析:

  《台阶》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以农民的儿子作为叙事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

  教学对象的分析:

  初二学生理解能力比初一能力有所提高,在初一记叙文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点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学过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爱,父亲身上的慈爱和坚强、艰苦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泪水模糊的晶莹泪光中的背影上,父爱是世上最无私、最深沉的爱,表达是这么简单,没有做作,没有张扬,有的只是极其普通而又撼人心魄的细节。今天再来学习一篇讴歌父亲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向《台阶》,走近文中的这位父亲。

  二、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三、整体感悟:

  1、出示速读要领:要默读,不出声。

  2、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用一句话来概括。

  (父亲用毕生精力造起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父亲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造台阶)

  四、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以上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驾驭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通过吃苦耐劳具体的研读,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请大家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刻画父亲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

  请大家依据这种形式,谈谈你对文中细节刻画的认识。

  3、合作探究

  4、全班交流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爸爸”,但是他却能够艰苦创业,不惜用毕生精力去铸就一个象征着他的尊严和梦想的高台阶。所以我们说……

  以“父亲是一位……的人”说话。

  五、拓展延伸:

  父亲一辈子艰苦创业,所得的结果只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父亲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得?

  六、欣赏歌曲《我的老父亲》

  画面中有父亲的许多形象,联系生活,你是否也有这样难忘的时刻?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日记:《父亲》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从小说的文体出发,安排了三个板块的教学。

  第一板块“抓关键词句,理读故事”。严谨的文学作品,作者非常注意内容的前后联系,段与段的过度,思路异常清晰,但我们的学生却往往忽略前后有关联的词句,从而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教学中,刚好两位同学的意见有了分歧,其实,他们的分歧,也正是班上同学的困惑之处,因而,我引领学生抓关键词句,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思路理清了,学生对文本也就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把握。阅读中,还要让学生尽可能地习得写作方法,我想抓关键词句,理作者思路,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也许能启发学生今后在写作中,也要注意前后句子的联系,段和段的衔接。

  由理读故事第一板块中父亲和台阶的关系,很自然地带出了第二板块“抓细节描写,析人物形象”的教学。这一板块的教学,我遵循先感性、后理性,教师引路、学生自主的教学理念加以设计。应该说,这一板块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学生的交流比较精彩,在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螺旋式上升中,学生对细节描写理解的比较到位,第二天作业的反馈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应该说,这一板块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完成了“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两个板块的教学后,我引导学生进入第三个板块“读懂主旨、读出自己”的教学中。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始终扣住关键词“父亲”“台阶”,始终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读懂父亲,读懂台阶的含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确实要重视,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应在文本的解读、把握中加以体现,对农民的关注、尤其是对农民精神世界的关注,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了,它只需要教师点一下即可,因而,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编者为何又要编选这篇小说呢”,想以此来推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不忘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词句、理读情节到对细节描写的总结,从整个一节课的学法总结到作业的布置,我的目标很清楚,那就是真正教会学生阅读小说、主要是阅读短篇小说的方法,应该说,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师生互动较好。

  当然,一节课下来后,本人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遗憾。如,这么长的一篇小说,如何在一节课中,即能让学生有一整体感,又要在某一点上讲深讲透;又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该如何体现学生评价。

《台阶》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品读作者对“父亲”的描写,把握“父亲”形象。

  2、探索李森祥创作主旨,理解“父亲”。

  3、品味“台阶”,理解其象征内涵。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领悟父亲的情感和性格。

  一、导入

  1、(课前欣赏)刘和刚的《父亲》,创设情境。

  刘和刚的一曲《父亲》,曾经让无数为人儿女的人们热泪盈眶。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一位父亲,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

  2、屏幕显示:母亲坐在门槛上慢悠悠地做着针线活,目光恬静地看着趴在青石板上的孩子们。

  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这个片段,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李森祥说,这是他童年记忆里的景象。而就是这个司空见惯的画面,触动他创作了《台阶》这篇小说。

  很奇怪,这个只有母亲而没有父亲的画面,却让李森祥创作了《台阶》这篇写父亲的小说。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一看究竟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二、初读文本,了解“父亲”。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你从文中哪些细节看出?

  课前预习时同学们主要存在这样一些疑惑,我做了整理,同学们思考时可以结合这些问题。

  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叙述,我们看到了一位谦卑、勤劳、贫苦、要强、不服老的父亲。”

  三、细节品味,品析“父亲”。

  1、为何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但老师还想说这是一位尴尬的父亲。这在文中第21小节。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在读的过程中关注父亲有哪些尴尬的举止。

  屏幕显示: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一起读一遍)。

  什么叫尴尬?

  在这个片段中你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父亲很尴尬?

  “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父亲很尴尬?

  “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

  还能从别的地方看出来吗?

  “居然”是什么意思?出乎意料,原先父亲在儿子眼中是很勇敢的,现在竟然不敢放鞭炮。

  3、父亲闪了腰,为什么不让“我”帮忙?

  就是这样一位质朴、谦卑的父亲,他的一些言行却让我们感到非常疑惑。

  屏幕显示:“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

  父亲闪了腰,为什么不让“我”帮忙?粗暴地一把推开我说明父亲当时怎样的心理?

  请同学们揣摩一下父亲当时内心还有什么想法?为什么要加一个破折号?读的时候怎样处理这个破折号?学生自由读,揣摩父亲粗暴地一把推开我后说的那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

  假如此时你就是这个父亲,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我想请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遍,“

  四、再读“父亲”,探寻主旨。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1.好强不服老的父亲一把推开我时,我真的站在了一边。你如何看待文中我的行为?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屏幕显示: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

  在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谦卑不张扬,好强不服输的父亲,是我们每个人理想中的父亲呀,李森祥也说这是一个理想中的父亲,不是我生活中真实的父亲,那么他生活中真实的父亲是怎样的呢?

  他说他记忆中有两件事情让他永远也忘不了。(指明学生读)①他六岁时,还不会游泳,父亲竟将他一把扔进湍急的江,任他在水中绝望地挣扎。扑腾一阵子后,才捞起了他。

  ②有一年,他父亲领着村人刨掉数十个年代久远了的坟墓。父亲竟将那些没有人敢要的坟砖全搬回到家门口,然后命他削干净凝结于坟砖上的砖灰泥瘤。那时他七岁,他以为自己的生命再也翻不过这座“山”!他苦熬苦撑而削掉了一个冬天。

  你们觉得他现实中的父亲怎么样?

  屏幕显示:到春天的时候,这座“山”竟被他削没了。

  这里的“山”老师加了个引号,他指代什么?

  李森祥是《天下粮仓》的编剧,他后来在进行长篇创作时,一稿废了又写一稿,每当他写不下去时,他眼前就会出现了这座“山”,但是他都坚持下来了。你觉得这座“山”还指什么?

  当他父亲去世后,有一天他跟母亲在夜里长谈时,他突然读懂了他的父亲。他泪流满面,所以写下了这段话:(我们来一起读一下)

  原来我早就并且一直踩在他的肩膀上……父亲用他的肩膀作为我人生的台阶。

  --李森祥《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创作谈》

  2.这两个父亲之间,有相通之处吗?

  艺术和生活中的父亲应该有相同之处,现实中的父亲和文中的父亲也有相同之处。那么文中的父亲是不是也用他的肩膀,作为我人生的台阶?

  (屏幕显示)文中的父亲是否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级台阶?文章主要写父亲,为什么以《台阶》为题目?

  作者说“原来我早就并且一直踩在他的肩膀上……父亲用他的肩膀,作为我人生的台阶”,所以,文章塑造的是父亲这一形象,却以“台阶”为题,--父亲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级台阶。

  3.父亲在造房子的过程中一点点地老去,我们也在一点点地成长。

  屏幕显示:“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为什么父亲明知自己老了,还问我这人怎么了?

  这句话是小说的'结尾,老师把标点空着,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为“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加标点。文学的语言是含蓄的,一切尽在不言中。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再说说怎么加?①先问号,再省略号;②先破折号,再句号。③先省略号,再感叹号……

  作者为什么要加一个逗号,又要加一个句号?

  4.媒体展示助读材料:

  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李森祥

  媒体展示助读材料五:这最后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声感叹,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是的,父亲老了,这里的“老”,不仅仅是指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受伤无法再操持农活,更是儿子感受到父亲心灵世界的“老化”--父亲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也同时失去了奋斗目标。身体的老朽固然已经可悲,追求的丧失更让人迷惘。但儿子之痛还更在于他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亲身体和心灵都迅速衰老的残酷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一个句号,悲凉地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的残酷现实。小说中的父亲是如此,无数中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厚重的那级台阶。

  五作业:

  1.推荐阅读,张大春《聆听父亲》

  2.让心灵静下来,回忆与父亲的点点滴滴,写进自己的随笔。

《台阶》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一、能复述故事。

  二、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尊敬父辈、理解父辈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和新词: 啃 蹦 撬 磕 门槛 厚道 糟糕 醒悟 晌午 烦躁 头颅 自言自语 言外之意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二、请学生速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出声。朗读时思考三个问题:

  1、父亲为什么想造一个有高台阶的屋子?

  2、父亲是怎样造有高台阶的屋子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学生朗读结束后,请3名同学在全班交流。(明确:父亲总是觉得自家台阶低;父亲一年到头不停地劳动,积攒钱造房子;新屋造好了,父亲身体也垮了。)

  三、精读课文。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请5-6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1、为什么详细写父亲洗脚,是要表现什么?

  要表现父亲常年在外劳动。

  2、台阶的高低象征着地位的不同,所以父亲总说“我们家的台阶低”。你怎样理解这种心态?

  想要在住房条件上搞好一点,觉得自己应该造一个高台阶的房子,同时也觉得自己有能力造一个高台阶的房子。

  3、摇放的树枝,摇不散的目光。父亲此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看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父亲心里在思考,我一定要造一个高台阶的房子。

  4、从课文中选取使用准确、生动的.动词,作一两句话做点评。

  (……父亲的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承前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这里的”挑“字用的准确、生动)

  5、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父亲与台阶的故事。对父亲来说,台阶既是他的物质期待,更是他的精神追求。当父亲用汗水和辛勤劳动砌成了向往已久的台阶后,他却处处感到“不自在”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寂寞。你是怎样看待“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应该如何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

  (1)父亲一生勤劳、顽强、倔强,淳朴、善良、谦卑;有志气,不甘人后,不怕千辛万苦,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2)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凭着自己一身力气,辛勤劳动,平时省吃俭用,积攒费用,建起了九级台阶的新房。

  6、找出小说中围绕父亲和台阶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1)”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

  (2)”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

  四、总结。父亲是一个淳朴的农民,辛勤劳动,勤俭节约,凭自己的努力,建起了九级台阶的新房。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另外,要学习本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五、作业。

《台阶》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尴尬、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2、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3、明白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方法:讨论法、导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台阶,许多人渴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正是如此。可是果真如此吗?今天我们就来从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中寻求答案(板书课题)。

  二、速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字词积累。

  凹凼( )尴尬( )涎水( )嵌着( )黏性( )胯骨( )撬开( )磕( )烟灰

  门槛( )硌( )

  2、你知道下列词语的意思吗?

  若有所失: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低眉顺眼:

  3、作者简介。

  李森祥,当代的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与高峰合著的《王中王》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央电视台热播过的《天下粮仓》,李森祥便是该剧的策划。作为浙江电视台制作中心主任李森祥长期从事影视剧创作、拍摄、策划工作,有很强的艺术感受能力。

  4、整体感知:

  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最简洁的语句复述出来吗?

  明确: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新屋造成了,父亲也老了,身体也累垮了。

  三、自读思考,合作研讨。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为了造屋付出了哪些艰辛?小说运用了大量细节描写,找出来,体会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从文中看,父亲身上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用“父亲是一个——的人”为内容说一句话。

  4、新屋造好了,父亲却变得怎么样了?结尾的描写中寄寓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又试图告诉我们什么?

  5、围绕中心选材组材是写作的基本要求。试理解:

  ⑴什么写老屋的青石板台阶用了那么多笔墨?

  ⑵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6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四、巩固拓展

  1、请以“台阶是父亲的———;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为话题写一句话。

  例:台阶是父亲的理想;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青春。

  2、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

  五、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让我们在刘和刚动听的歌声中结束新课,再见!

  六、布置作业

  以“父亲”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2、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附:

  板书设计:

  台阶

  台阶关注农民命运老屋三级地青石板台阶位新屋九级水泥台阶父亲勤劳、顽强、淳朴善良、谦卑、倔强↓关注农村贫困

  教学后记:

《台阶》教学设计14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清小说三要素,初步养成现代文自主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合作探究小说主题(重点),学习细节描写和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写作手法(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待人生积极健康的心态,以及理解父辈、尊敬父辈、热爱父辈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点)。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景设置法;

  2、范例引导法;

  3、适时点拨法。

  学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

  三、教学准备

  1、预设导学题,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解决生字词、作家作品常识,理清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

  2、PPT课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课前,学生根据教师预设的导读题,解决生字词、作家作品常识,理清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

  1、课代表检查字词、作者常识的预习情况。

  2、学生分组汇报导学题答案。

  (二)成果展示

  1、导入:打开PPT课件,在钢琴曲《雨的印记》中,教师朗诵《写给父亲》“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都说雨能将钢铁锈蚀,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唯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挠,千磨不变,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这是一首赞美父亲的诗,诠释了父亲任劳任怨的一生。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希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也正是如此,然而,果真吗?今天,让我们踏上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进父亲,看父亲是怎样去建构自己的人生高度的。(齐读课题,来看今天的学习目标)

  2、过渡语:理清小说三要素,初步养成现代文自主阅读能力是中学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下面通过对老师预设导学题的完成情况来检测同学们的自读效果。(进入成果展示环节,小组计分)

  (三)合作研讨

  研讨一:联系父亲一生的生活状态、精神品质和小说的结局,说说你觉得作者是要表达什么主题?作者对父亲寄予怎样的情感?

  引导

  1、回顾课文,思考父亲为建九级台阶而付出了什么?岁月、青春、健康

  过渡语: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作者通过虚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对社会生活、人生世相的洞察和思考。作者一般将主题隐藏在人物性格命运之中或人物关系背后,需要读者去揣摩感悟。(3分钟自读课文思考。)

  明确:父亲用台阶来判断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为之努力的一生,表现了农民艰难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台阶”也象征着中国农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求发展与崛起的一种精神。寄予了作者对父亲的尊敬和怜悯之情。(板书)

  3、同学们,假如你是文中的儿子,你认为父亲这样做值得吗?此刻,你想对文中的.父亲说些什么?理解、尊重、学习

  师总结: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浙东,父亲的使命似乎就是那么多,或造一座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便迅速衰老,再也不被关注,我们衷心希望所有像父亲一样的农民都能由贫穷走向富裕,由被漠视走向被尊重,由自卑走向自由。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仍然还有一个梦:凝聚在党旗下,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为实现这个梦,国家:关注民生,精准扶贫,而父辈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却逐渐被淡忘,因此,希望同学们能够用一句话时刻提醒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

  研讨二:本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让你印象深刻?试着找出一两处,和同学交流一下它在文中有怎样的表现效果。

  点拨: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致刻画,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示例:“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的细节描写,说明了父亲当年身体很强壮,与后文写父亲老了形成对比。

  小结: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因此我们作文时应注重从细处着手,为文章增添神韵。

  那么,本文在组织和安排材料上有哪些方法呢?

  研讨三: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如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写石板的粗糙、写“我”在石阶上跳来跳去呢?

  (明确答案: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足见当年父亲的力气之大,后面写造新屋时父亲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暗示当年经济条件差;

  3、写“我”在石阶上跳来跳去,表明“我”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后,“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

  2、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归纳:本文紧扣“台阶”这一叙事线索,按照父亲梦想造台阶-准备造台阶-建造新台阶-台阶成人老的顺序安排材料,思路清晰;同时,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凡与台阶有直接关系的内容不惜笔墨,尽情挥洒;而与台阶关系不大的内容,则惜墨如金,有的则点到为止,这样安排就突出了中心,从而丰富和突显了父亲的形象。

  (四)当堂检测

  写一段话表现父母对自己的爱,运用上细节描写和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方法。

  (五)小组评价(汇总小组表现得分,表彰优胜小组)

  (六)感悟提升

  1、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角度:写作/父亲/自己)

  2、在《父亲》感情朗读中结束学习。

  六、板书设计

  11、台阶

  吃苦耐劳善良淳朴

  善用细节

  敢于拼搏坚韧倔强

  围绕中心

  艰难→改变

  要强谦卑渴望尊重

  组织详略

  崇敬、怜悯

《台阶》教学设计15

  一、说教材

  1、探究教材

  《台阶》与本单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

  2、探究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能力目标: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立意新鲜,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初三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读反复,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了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一) 激情导入: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设计意图: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背景音乐《愚公移山》,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谁能生动的复述这个故事,成为今天讲故事大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特别是在复述过程重要抓住重点,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品味赏析:

  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片段,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同时课件演示父亲重修台阶的情景,形象的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理解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因为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设计意图: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

  (五)拓展迁移:

  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父亲,要求抓住父亲的特点,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然后由同学们评出今天的发言明星。

  (设计意图: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自发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

  (设计意图: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作业设置:

  摘抄赞颂父亲的文学作品,推荐阅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八)板书设计

【《台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台阶》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7篇)02-05

优质课台阶教学设计(通用15篇)07-04

《台阶》教学反思(精选19篇)03-31

《台阶》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07

语文课台阶教学反思11-04

《台阶》教学实录范例(精选11篇)05-18

八年级《台阶》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10-29

公开课《台阶》教案设计(精选12篇)10-19

台阶的作文04-13

[精选]台阶的作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