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什么是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什么是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什么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积累部分优秀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边读边想象,理解体会诗歌意境。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仿照本诗编写一段诗歌。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学会感受生活、感受美好。
方法学习:
学习抓周围美好的事物抒发自己情怀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读中想象的阅读习惯。
2、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各种颜色,及各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学生组内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并谈出自己喜欢的颜色及原因。
2、指名谈,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3、导入:人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也有自己的原因。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作家,他不仅告诉了我们他所喜欢的颜色,还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喜欢。这是一首很棒的诗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自读诗歌,感知诗意
1、学生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读词卡,先组内合作检查,后指名读、开火车读或齐读。
(2)检查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小声读课文,思考:作者喜欢哪些颜色?为什么?
三、品读诗歌,体会诗情
(一)指导学习第一小节,帮助学生掌握方法
1、对照画面,小声或默读诗歌第一小节,仔细品味每一句话。
2、边读边想:作者为什么爱这种颜色?这样写,作者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
3、感情朗读,充分体会并表达作者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可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二)总结学法,自学或合作学习第二、三小节
1、总结上一环节的学习方法:品读(读进去)——品悟(悟其情)——品读(读出来)。
2、用以上方法自学或合作学习第二、三小节,学习的形式自由选择。
3、组际交流学习收获,自选形式展示所读所悟。师生及时给予评价激励。
(三)美读诗歌,共享收获
1、采用多种形式,充分诵读,释放情感,共享收获。
(自由读,合作读,师生同读,配乐朗读等等。)
2、水到渠成,练习背诵。
四、延伸升华,实践练习
1、再次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自己喜爱的.颜色及原因,想想看,学完诗歌后,你对自己喜欢的颜色是否有更深层、更有意义的理解?
2、根据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仿照诗歌再编一段。
3、班内交流自己的诗歌。师生参与点评,表扬优秀,鼓励进步。
五、学习生字,独立识记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个别易错字形,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识记方法学习生字,识字与词语相结合争取写对记牢。
2、积累词语,抄写语文天地中第二第一行词语,还可以摘抄其它部分词语。
六、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读读、写写、用用。
什么是教学设计2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电能和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并进一步了解多种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
2、难点:应用能量转化的观点描述生活中的变化事例。
教学准备:
有关能量转化的图片资料。使用太阳能电池的计算器、手摇发电机;瘪了的乒乓球、铁丝、绳子、开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已经知道了很多形式的能量,如风能、机械能、电能、热能等,那么你知道我们用得最多,也是用途最广的一种能是什么吗?
(二)探讨电能为我们做什么
1、提问:
说说家里有哪些用电的器具,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用途?
2、探讨:
家用电器都是一种能量转换器,它们把输入的电能变成了其他形式的能输出来。(教师出示灯泡边亮灭电灯边说)如电灯是把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我们现在用填表的形式来分析一下各种家用电器输出什么能量,能为我们做什么。
教师出示记录表(如教材所示),以电灯为例,做记录示范。
3、学生分组讨论、填表、教师巡视 。
4、小组交流汇报、小结。
(表格这里输入的能量形式都是电能,表中列举的电灯为我们做的事是“照明”,输出的能量形式是“光”和“热”。我们需要的是“光”,热能虽然不为我们所用,但它是伴生的。用电器往往不只输出一种形式的能,它们也不是利用了能量输出的全部形式,比如电吹风把电能转化成了风能、热能和声能,但我们并没有利用声能。学生对照着电灯的分析,通过对家用电器的讨论,对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就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小结:用电器都是一种能量的转化器,可以把输入的电能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为我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5、引导学生们讨论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使用的一些其他用电设备,比如电车、电动自行车,等等。它们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了什么形式的能,为我们做了哪些事。
小结:利用电能向其他能量的转化,使人类社会有了极大的进步……
(三)讨论电能是怎么来的
1、提问
(1)电能通过各种家用电器能转化成不同形式的`能量,那么电能又是怎么来的呢?哪些能量可以通过能量转化器转化成电能呢 ?
(2)学生先简单说说电能的来源。如电池、发电站等。
(3)教师出示手摇发电机,演示。
(4)教师出示记录表(如教材所示),师生一起填写手摇发电机的能量转化形式。
2、分组讨论,记录完成表格。
3、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想到发电站里的发电机将水能、风能等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干电池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或实物,简单介绍其他能量是如何转化为电能的。
电池是常见的电源,干电池、蓄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成了电能,太阳能电池则是将光能转化成了电能,因此电池是一个能量转化器。各种发电机也是能量转化器,它能把动能转化成电能。发电厂或发电站中的发电机由各种动力带动,比如水电站、风电站、火电站分别是由流水、风以及燃料燃烧引起的动力带动发电机运转而产生电的。因此,利用各种发电机,可以将机械能、化学能、原子能等转化为电能。
4、小结。
风、流水产生的机械能,煤、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热能,以及原子能、太阳能等都可以转化成电能。
各种用电器都是一种能量的转化器,可以把输入的电能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各种形式的能量,其他形式的能量之间也可以互相转化。
(四)课外延伸
寻找我们生活中、动物、植物能量转化的例子,并进行分析记录。
什么是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鼓励孩子用完整的语句讲述自己长大后的梦想。
2、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力,能大声说出自己不平凡的心愿。
3、教育孩子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要怕困难而半途而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自信表达自己的梦想。
难点:用上句式来练习说话,让孩子学会坚持自己的梦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介绍一种职业,例如医生。医生是给病人看病的一种职业,救死扶伤。
2、有谁想来介绍自己爸爸妈妈,他们是做什么的。在小组内说说,说完推选出小组里说得最好的同学说给大家听。
3、指名学生上台发言。
4、教师:有的同学爸爸妈妈是做医生的,有的是做老师的,还有的是工人,他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
5、教师:在这个社会上,还有许多的叔叔阿姨和我们的爸爸妈妈一样在为祖国的建设而努力着,他们是谁?出示搜集的各种职业的图片(7—9张),仔细观察图片,看看图上的叔叔阿姨分别是做什么工作的?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可以用上句式:我猜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教师:同学们真会观察,那么你长大以后要做什么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说说。(板书课题:长大以后做什么)
二、感受话题
1、指名说说自己长大想做什么。
2、教师朗读例句,听完以后请同学模仿着讲一讲。
3、教师点拨:他们都是先说自己长大后想做什么,再说理由,用上句式:我长大以后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师引导学生在座位上练习这个句式说话,联系完之后指名同学来说,老师个别指导。
三、我是小记者
1、情景演出。安排两名同学扮演采访记者,其他同学为被采访者。采访的问题设置: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为什么?
2、同学点评。他们点评记者和被采访者的表现,老师点评总结。
四、升华主旨
1、教师:有了我们自己的目标,那么我们怎么样去实现它呢?小组讨论,你怎么实习自己的目标。
2、请小组代表发言,说说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有了目标,还要有行动,不能半途而废,要努力的.一步一步的靠着自己的目标更进一步,不要遇到困难就放弃,坚持最可贵。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努力学习知识,这样我们才能一点点的实现自己的目标。
五、课堂小结
这节口语交际,我们谈论了一下长大后做什么,那么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目标,其实啊,光有目标是不行的,还要有实际行动,要努力去实现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老师希望你们每个人的目标都能够实现。
板书设计:长大后做什么
目标
行动努力贡献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本课出现的情境图是以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几种行业为代表的形象启发学生进行联想。由于课本中的情境图中一些人物职业并不容易看懂。因此,我在教学舍弃了课本中的情境图,借助多媒体,搜集了九种左右行业工作的情境照片。这些图片与学生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有助于学生激发灵感,打开思路。这节课上,我创设了不同层次的交际情境。口语交际是一种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活动,在课堂上我创设了多个不同层次,由易到难的交际情境。如:同桌互相问一问,教师采访,小组之间相互说一说,小记者采访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体现了鲜明的互动性,使得学生在双向互动的实践中提高了口语交际表达能力。不过,在这堂课上,教师交流示范指导有所不足。学生在交流时,还存在着一些各说各的现象。如果在这一环节之前有一次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示范,再让学生小组与同桌说,最后邀请好朋友说。这样学生应该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说话方向了。
什么是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读4个生字,写会8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美词佳句,加强语言积累。
3、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领会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学生爱家乡,热爱生活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4、学习课文的写法,续写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5、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认字,鼓励学生独立识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懂得颜色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培养学生喜欢颜色、热爱生活的情感。
难点:学习课文的写法,续写课文。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课文配乐磁带、挂图
课型:诗歌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激趣,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美丽的画。想看吗?(出示彩虹图)
师:告诉老师,你看到什么了?
生1:我看到一幅美丽的彩虹图。
生2:我看到一道神奇的彩虹高高挂在天空。
生3:雨过天晴,一道彩虹出现在天空。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师:说得真好!“五颜六色”形容色彩非常多!快数数,彩虹有几种颜色?
学生观察。
师:对!是七种。其中有你喜欢的颜色吗?
生1:我喜欢红色。因为红色非常鲜艳,我的红领巾也是红色的。
生2:黄色最漂亮。我的小书橱,我的床都是黄色的。国旗上的五角星也是黄色的。
……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每种颜色都有它的美丽之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趣的诗歌,读读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什么颜色。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书,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
2、同桌互相读书,巩固生字。
3、出示8个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绿、苗、梦、队、蓝、将、军、乘
4、出示生词,同桌读、指名教读。
蔚蓝、战士、海疆、威武、碧绿、辽阔、将来、乘风破浪
5、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6、读书挑战赛:
(1)小组内同学间自由挑战。
(2)小组间互相挑战
(三)自主研读,读悟结合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
2、再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3、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一读,思考:你为什么喜欢?你读懂了什么?哪儿没有读懂?
同桌交流:
(1)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2)把自己的感受谈给对方听。
4、全班交流,学法渗透:
1)、指名读第一小节,思考:作者为什么爱碧绿的颜色?
2)、“连我的梦也是碧绿的”是什么意思?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感情?
(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
3)、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4)、 反复朗读,边读边乡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
(对读、自读、互读、引读……)
5)、 练习有感情地背诵本段。
6)、小结学习方法:读——思——悟——想象——背。
5、自读第二小节、谈感受:
生:早晨,小作者迎着初升的朝阳上学去,道路两旁那红红的枫叶仿佛正在向小作者快乐的招手,摸着胸前飘扬的红领巾,小作者的心里该是多么高兴呀!
师:谈得好!在小作者的.眼里,生活原来是这样的美好!你能带着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吗?
学生评价。
生2:小作者的心和队旗的颜色是一样的,说明了小作者的理想是当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为队旗添光彩。
师:你很会读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会有很大的收获!
生3:课前,我查阅了有关资料,红色代表着热情,是一种吉祥色。小作者喜欢红色,也说明了他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了热爱。
师:怪不得人们遇有喜庆的日子时,总喜欢用红色来点缀装扮房子。生活中还有什么是红色的?
学生积极回答。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你能用上刚才大家说的这些事物,模仿课文的这一小节,来说一段话吗?
生:我爱火红的颜色,因为,烛光是火红的,玫瑰花是火红的,我是一名教师,我批改作业的钢笔,我的心,也是火红的。
6、自主学习,交流合作。
师:下面,咱们用刚才的方法学习最后一小节吧!
(四)激发想像,自由创作
师:同学们都很会读书,你再仔细读读这三小节,看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读书。
生1:我发现小作者喜欢三种颜色,实际上是表达了他的不同的理想。绿色表现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红色表现了对学习生活的热爱;而蓝色则是小作者对未来的向往。
师:谈得真好!
生2:我发现每一小节都是先说喜爱什么颜色,然后再由“因为――”来说出原因。
(五)读书升华,感情渗透
师:让我们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课文吧!
学生开火车读课文。(喜欢绿色的同学读一小节,喜欢红色的读二小节,喜欢蓝色的读最后一节)
(六)课堂练习:
请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仿照课文再写一小节诗歌。
板书设计:
爱什么颜色
碧绿--热爱大自然 (禾苗、小草、农村、我的梦)
火红--自豪、骄傲(朝阳、枫叶、少先队员、我的心)
什么是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认读11个生字,区别“落、打、飘”。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云、雪、雹子等自然现象都是水变化形成的。
4、激起小学生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懂得“我”是指水,了解水是怎样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水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教具准备:
云、雨、雪、雹子的贴画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谜语让你们来猜一猜,你们可要认真听呀!(看课件)
(1)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生讲板书:云)
(2)线儿又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生讲,板书:雨)
2、小朋友猜谜语的本领可真高,今天我们一起在猜一样东西好吗?
齐读课题《我是什么》
3、我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一读,找一找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学会生字、词语。
2、指名读文,检查读文情况。三、细读、品读课文
1、 请小朋友边读边想:‘我’会变,都变成什么了?
2、 找生回答:(汽、云 雨 雹子 雪)
3、 师:这么多变化,真是太神奇了!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他是怎样变成汽和云的?
4、 课件出示(水变成汽)水珠哪去了,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范读,指名读,自由练读
5、 课件出示描写云的句子和句子对照的图,细细地品读,让学生感受云就像一位爱美的小姑娘,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美读。
6、 自由读——指名读(评价:一般:谁能读这种喜欢。好:从你的朗读中我想你一定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很得意。谁愿意挑战他?特别好:瞧,你读得乐滋滋的样子一定很喜欢。)
7、 学着他们的样子,自由再读──男女赛读──大家齐读。
8、 飘浮在空中的云还会变呢?请小朋友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
9、 练习说话,我是云,我会变成()( )和( )
10 同学们,他们从天而降的样子一样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重点理解“落、打、飘”)指导读雨落得温柔,冰雹打得野蛮。雪花飘得轻逸。
11 练习读这几句话,喜欢哪句就读哪句。
12 表演读──挑战读──齐读
这会儿,我们的水就有了这么多变化,真是太神奇了。
13、请同学们听师范读第三段(课件),问:同学们,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呀!)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呀?同学们,你们想读吗?
14、我做过许多好事,也做过许多坏事,你知道吗?引导学生读第四自然段(课件)
四、课堂小结:
1、读到这你猜到我是什么了吗?(答:水)
对,水是我们人类的重要资源,我们应当珍惜水资源,并合理的使用水资源。你知道怎样做吗?
2、这篇文章采取拟人的写法,用了第一人称来表示,希望同学们能够了解
五、识字练习:
1、自学生字
2、同桌检查。
3、师抽查
4、读词语(略)课件出示
教学目标:
1、会认读11个生字,区别“落、打、飘”。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什么是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3、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重点: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1课时
课型:教读课
教学方法:教读法、谈话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第49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
二、讲习课文
(一)环节一:
答案: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
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15段里寻找。这部分叙述人们访问奥斯维辛博物馆的过程。
抓取信息一般看标题和导语部分,进一步在主体里寻找。这是从新闻结构上着眼。重要的信息是新闻事实,阅读新闻时还要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而新闻材料除了上述两类外,还包括作者的主观评价,因此重要信息多在陈述部分,要分清陈述和评价。这是从新闻材料着眼。这是获取信息的一般方法,对大部分新闻适用。但是,并不是所有新闻的主观评价都与事实截然分离的。下面,请同学们划出表达作者评价的语句。
(二)环节二:
(以学生划出的语句引导学生认识这篇新闻的特点)这篇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写作者的主观感受。这些感受包括所见所闻所感,而且并没有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但却让人感受到情感波澜的暗涌。请同学们找出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细体会,说说句子的内涵。
(归纳学生看法,引导他们品句)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几个儿童在追逐游戏。”
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为什么觉得可怕?如果这种景象出现在维也纳的多瑙河旁,只会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热金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此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无一句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同时在开头给读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压抑。
2、“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3、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插入资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总结以上片段的写作手法)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一些饶有意味的场景曲折表达感情,使文章意味深长,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或许能为同学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
4、(请划出描写参观者的相关语句)“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他们表情茫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7——15段,作者跟随着参观者的脚步,通过外显反应表现参观者的内心感受。(让学生针对相关描写畅所欲言,想象参观者的心理活动)
(重点讲解议论句“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杀人着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总结以上片段的写作手法)通过参观者的动作、神态,侧面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
(三)环节三:(归纳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一般新闻的特点)
2、视角独特。从“平静”中找到新闻。在平淡的事实中,作者感受到平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感情波澜。他们都受到了震撼,从而更加热爱和平自由。这是善与恶的对立。因此,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这一类新闻有别于纯客观报道人和事的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标题就是一个否定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仍感到非写不可,表现了记者的良心,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呼应前文,突出主题。
(四)环节四:讨论
这篇新闻的语言富于表现力。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是对纳粹罪恶的愤怒谴责,还是对和平自由的希望?还是两者兼有?(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选代表发言)
(五)总结
作者通过借景抒情和侧面表现的手法传达了参观者们的内心感情,表达了对纳粹暴行的愤怒和对自由和平的向往。
(六)布置作业:
1、找一则消息,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写一句话新闻。注明新闻的来源。
2、完成课后练习四的第二小题。
板书
新闻事实
新闻材料背景材料
作者的主观评价
片段2借景抒情
7——15段动作神态描写侧面表现恐怖残暴
写作特点:1、文字简练、朴实。2、视角独特。3、多用否定句。
什么是教学设计7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表现了拉曼不断探索,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印度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教学难点:
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予人们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及拉曼的介绍。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4.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拉曼简介。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导语:苹果熟了会从树上落下来这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而牛顿小时候却想“为什么它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长天后,他发现了“地球引力”;水壶里的水开了,壶盖会不停地跳起来,这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长大后发明了蒸汽机……凡是有所作为的科学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从而不断有了科学的发现与发明,有了科技的进步,有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印度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曼的故事。
2.简介人物。
拉曼(1888——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应的发现,获得了193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亚洲科学家。拉曼还是一位教育家,他从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并将其中很多优秀人才输送到印度的许多重要岗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词语,自学生字。
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找出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4.小组交流自学情况。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⑴出示生字,检查认读。
字音:讳、疚
字形:惰、疚
⑵理解词语
语塞:由于激动、气愤或理亏等原因而一时说不出话来。
饶有兴味:饶:丰富,多。非常有兴趣。
愧疚:因自己错误而自责,惭愧不安。
颇有作为:颇:很;作为:作出成绩。指作出很多成绩。
闭目塞听:塞:堵塞。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夸张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脱离实际。
散射:光线通过有尘埃的空气等介质时,部分光线向多方面改变方向。
殊荣:特殊的荣誉。
5.弄清故事的六要素
⑴时间:1921年。
⑵地点:取道地中海的一艘轮船上。
⑶人物:拉曼与一对印度母子。
⑷起因:男孩提出“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这一问题,使拉曼对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原来的解释产生疑惑,而男孩强烈的好奇心给了他启发与警醒。
⑸经过:拉曼回国后,针对男孩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发现了光散射效应,成为亚洲历史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
⑹结果:即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要对“已知”心存好奇,善于从“已知”的“未知”中获得新的发现。
6.根据故事的六要素,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7.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儿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写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第三部分(第l4自然段)写男孩儿的故事提醒人们: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之中。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第l—8自然段,说说地中海得名的原因?
2.“饶有兴味”是什么意思?
3.拉曼认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深人理解。
四、课堂小结
从男孩儿与妈妈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他知道这个大海叫地中海后,还要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进而还想知道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他总能从已经知道的知识里产生新的问题,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对母子的对话引起发拉曼的兴趣,并给孩子做出解释。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质疑。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为什么说是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
⑴自读第9自然段,了解瑞利的观点。
⑵拉曼是怎样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①男孩儿的源源不断的“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他对自己向孩了的解释产生了怀疑(第10、11自然段)。
理解句子:“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理解句子:“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即使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也会因此而变得闭目塞听,止步不前。”
②拉曼研究的经过和结果(第12自然段)。这一段是分三层来叙述的。
第一层:写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释,认为他的解释证据不足。
第二层:他经过深入研究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呈蓝色的原理。
第三层:后来拉曼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③教师小结: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并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殊荣”充分表明了拉曼这一研究成果的分量(第13自然段)。
⑶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最关建的是什么?(品读第三部分)
永远不要放弃你对“已知”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之中(第l4自然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二、总结全文
“那个有着无穷问题的男孩了的故事”实际上是男孩儿的问题唤起了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拉曼追求“未知”从而获得新的“已知”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科学家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自觉性与探索精神。
三、拓展延伸
老师:同学们还想了解有关科学家拉曼的更多情况吗?(由老师和同学介绍一些课前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四、作业设计
1.采集词语句子。
2.完成自测练习。
什么是教学设计8
第一课时:读通读准课文,感受课文内容,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理解重点词语。
第二课时:交流搜集的有关各种交通工具的资料,想象未来的交通工具,生字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熟悉什么交通工具?说给大家听听,好吗?(指名学生发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四、品读重点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
五、总结扩展,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知道一些现有的交通工具的作用。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有关交通工具的发展。
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爱好。
学法教法说明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说说自己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大意,和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能力。通过重点句子学习,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积累词语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独立拼读、小组合作交流及听老师范读中识字、认字。
2、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课文内容。畅谈所知,质疑问难。
3、搜集有关交通工具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师预备:
课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交通工具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积极情感。
学生预备:
搜集各种交通工具的资料及图片。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交通工具?说给大家听听,好吗?(指名学生发言)
2、师肯定学生发言:你们说的真多,这些交通工具的时速有的几十公里,有的几百公里,有的甚至上千公里,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你们知道吗?从古至今,人类的交通工具一直在进行着不断的变化和改进,交通工具是越来越先进。你们想了解它们的发展变化吗?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远行靠什么》。这是一篇介绍交通工具发展史的说明文。
学生按生活经验说出熟悉的交通工具。
此环节设计让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交通工具,教师作充分肯定,并道出从古至今,人类的交通工具一直在进行着不断的变化和改进。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爱好,同时也为后面的理解课文,感受课文内容拉开序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碰到不熟悉的字把它圈起来,读完后再用学过的方法来解决。尽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仔细听老师范读,看看自己是不是都读正确了,读通顺了。
3、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或让喜欢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评价读书情况)
4、默读:想想自己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如有读不明白的地方把它打上“?”。
(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读后自由发言,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教师相机点拨。
因为经过近两个学年的学习和培养,熟悉生字基本已经不是难点,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读书中碰到的生字障碍,所以,我在这个环节设计先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自己解决字音,再与教师范读对照,最后抽查个别学生读,纠正朗读中的生成问题,使课文朗读更有针对性,更扎实,有效。在学生能正确通顺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自己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目的是练习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大意,和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能力。因为提问是本册教学的一个新要求,同时也是初步为学生提供一次读书交流的机会。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一段一段地读课文,谈一谈课文是怎样介绍这些交通工具的。
2、组织集体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3、请用“~~~~”画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
填在表格里。
4、请用“——”画出交通工具的词语。
5、填在相应的表格里。
6、集体反馈。
7、出示课件:熟悉各种交通工具。(师旁白)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读书并谈论
(这环节教师再次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通过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培养小组合作精神,让学生充分展示在阅读中的收获,使读书能力得到提高。)
此时学生从课文中基本理清交通工具的发展史,教师再用课件出示各种交通工具图片,揭开各种交通工具神秘的面纱,并通过旁白简介其中部分交通工具的速度或原理等,让学生不但从外型上直观感受而且从实质中深入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
四、品读重点句子,理解词语意思。
1、出示重点句子:
(1) 火车可以装着满满的`货物走南闯北,轮船可以把人们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2) 火车跑得更快了,汽车在公路上川流不息,军舰在大海上开来开去。
(3) 飞机使人好梦成真。(人们可以不受高山大海的阻隔,自由地飞到世界各地。)
(4) 人们又发明了电力机车、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
2、齐读句子:读后指名说说,师相机引导)
3、过渡:不断研制出来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让人们走遍天涯海角、周游世界、甚至遨游太空。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新的交通工具不断发明出来呢?
(依生说,板:蒸汽机、内燃机、科学技术进步)
4、课文最后还告诉我们: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这里“走”为什么加引号?
出示句子: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这里的“走”不限在步行,而包括使用交通工具去走。)
有感情的朗读重点句子。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进一步熟悉课文中有关介绍各种交通工具发展变化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五、总结扩展,布置作业
1、学完课文,你觉得人类远行靠的是什么?(交通工具)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师小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一定会研制出更多更先进的交通工具,我们出行一定会更方便,更快捷。同学们,你们从小要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也一定能成为各种交通工具的研制者。
3、.踏着人类远行的脚步,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生齐读课文)
体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我们应该从小就有远大理想,要热爱科学,相信科学。
作业:(任选一题)
(1) 互相交流自己搜集的交通资料,并继续进行搜集整理活动。
(2) 你认为未来的交通工具什么样?画出来向同学介绍。
板书设计:
远行靠什么
时间
交通工具
作用
什么是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⒈感受并体会到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⒉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两个方面的方法。
⒊学会用科学思想认识、分析事物,树立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的意识,培养自觉抵制封建迷信、伪科学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
感受并体会到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难点:
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两个方面的方法。
第一课时
活动一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⒈师:科技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⒉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开展“科技在我家”采访调查活动,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⒊小组交流。首先,要对小组交流提出要求,如:小组的每个同学应举例说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方便;小组长要在大家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大家进行小结,并引导大家选择好方式在全班汇报。其次,教师可提供一些汇报方式供学生参考。如:
表格展示式。图文并茂式。与教材第2页呈现的方式一样,将科技成果画成简单的.图,在图的旁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拟人表演式。将某种科技成果拟人化,配上演讲词,进行交流。……
⒋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引导学生交流的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假如没有这些科技,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等。
⒌在班级交流的基础上,请每个人用一句话总结,科技给我们带来了……
活动二从“双刃剑”说起……
⒈师: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但是你知道吗?有人说 ,科技是把双刃剑,我们要警惕它对我们的伤害。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⒉在学生提出自己观点的基础上交流:举例说说科技这把双刃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第4页中提供的信息,启发学生广泛的思考、发现、交流。
⒊学生分小组阅读教材第5页中的内容,讨论:通过阅读教材中介绍的克隆技术,你了解到了什么?
⒋全班交流
⒌实践活动。
什么是教学设计10
设计意图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食物有挑食的情况,对各种食品的营养价值不大了解。我们希望能通过该活动,提高幼儿对各色食品的认识,懂得应该均衡饮食身体才健康。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健康教育活动,提高饮食安全意识与合作能力。
2、能按颜色和“食物金字塔”种类标记对常见的“五色食品”进行二级分类,知道应均衡饮食身体才健康。
3、能根据“五色食品”的名称和种类进行歌曲改编活动,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与集体合作性表演能力。
重点难点
1、按颜色和“食物金字塔”种类标记对常见的“五色食品”进行二级分类。
2、根据“五色食品”的名称和种类进行歌曲改编活动。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五色食品”的.实物和操作图片,“米面类、蔬菜类、水果类、肉类、蛋奶类、零食类”等分类卡、“五色”标记卡,“健康小博士”头饰,“健康快车”标记。
2、环境准备:“食物金字塔”的布置(五座)
3、知识准备:知道红、黄、绿、黑、白等常见的“五色食品”名称,熟悉歌曲《叫卖小调》。
活动过程
1、“健康小博士”(老师扮演)欢迎大家乘坐“健康快车”,一起进行“健康知识大竞赛”。(幼儿开火车入场)
2、分类游戏:“食物金字塔”真有用。
出示“食物金字塔”,请幼儿为“食物金字塔”的各层次添加种类牌,巩固对人体对“食物金字塔”各类食物需要量逐层递减关系的认识。
3、分类游戏:五色食品大聚会。
(1)分类操作:出示食物种类分类卡、“五色”标记卡,请幼儿看标记,对五色食物卡片进行二级分类。
(2)讨论:请幼儿分别说出“五色”食品的主要名称、种类和营养价值。
4、音乐游戏:五色食品营养好。
(1)“健康小博士”邀请和大家一起表演歌曲《叫卖小调》。
(2)“健康小博士”出难题:请大家把歌曲《叫卖小调》改编成歌曲《五色食品营养好》,把歌词改编成叫卖五种不同颜色食品。请幼儿自由选择分成五组,一组负责编一种颜色的食品歌词。
幼儿自由分组在已经分类好的“五色”食物金字塔前边操作边改编歌词进行歌曲表演。教师到各组做引导,提示幼儿运用不同的食物改编歌词,并进行合作性表演。
(3)请每组幼儿边操作食物卡片边表演本组改编的歌曲。
(4)看“健康小博士”指挥,集体表演歌曲《五色食品营养好》。
(5)“健康小博士”与大家共同小结各色食品的营养,巩固对均衡饮食的认识。
活动反思
活动内容与幼儿日常生活、饮食健康紧密相连,幼儿始终能积极投入。在家园、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家收集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五色食品”实物与操作卡片,并在生活中了解五色食品的营养知识,为本次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知识基础。
活动中,我们设置了二级分类游戏,与幼儿共同在游戏中把常见实物进行分类,构建成了“食物金字塔”,了解了各类食物层次关系,加深了人体对米面、蔬菜与水果、牛奶与肉类、零食(包括糖类、快餐等)的需要量有一个逐层递减关系的认识,应按时吃好每顿饭,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糖果和快餐。进一步深化对“食物金字塔”的认识。
我们根据各色食品的分类和幼儿共同进行歌曲改编游戏,幼儿尝试在分组合作中进行歌词改编与表演,巩固了对五色食品种类、用途和营养价值的认识,幼儿还和老师、同伴一起表演了改编歌曲《五色食品营养好》,提高了思维能力与集体合作性表演能力,大家都决心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和食用有营养的食物,做个健康好孩子。
什么是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会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合作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剪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透明格子片,硬币,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比赛活动:教师出示一个小正方形和一个大正方形,挑选男女生各一名,进行涂色比赛。
2、学生比赛。
3师问:你们觉得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图形一大一小,大图形花的时间要多。
师:那么图形的大小指的是图形的什么呢?(生:面、面积)
4、引出课题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体的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由学生感兴趣的.比赛活动情景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很自然地引入新知)
(二)观察体验,理解概念
1 、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1)、说一说:你们生活中都见过哪些面呢? 生: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冰箱的面、
2)、摸一摸:铅笔盒的面、数学书封面、桌子的面
3)、比一比:
①教师的手掌和学生的手掌。
让一个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手掌,教师同时也展示自己的手掌,让全班其他同学比一比两个手掌表面的大小。
② 1元硬币和5角硬币。
③数学课本的面和数学练习本的面。
师:我们在比它们的什么?(生:面的大小)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怎样?
生:面有大有小。
4)结合具体实例说说面积的含义。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这个物体的面积(板书:表面的大小 面积)
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
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几个人说)
回忆一下,你刚才摸的是物体哪个面的面积?能照样子说说看吗?(让学生知道同一个物体不同的面,面积的大小也是不同的)
2 、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不错,已经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
师:(出示长方体盒子。)大家看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面有什么特点啊?
生:6个面。
生:红色的面比绿色的面大。
生:绿色的面比黄色的面大。
生:老师,我发现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师:大家看这个面是什么形啊?(长方形。)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它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4条线段。)
师:(出示正方体盒子。)这个正方体的6个面有什么特点啊?
生:6个面的面积是相同的。
师:那它的每个面都是什么形?(正方形。)老师把其中的一个面也画到黑板上。(师画。)它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4条。)大家看像正方形、长方形,这样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封闭图形。(板书。)
师:我们还认识哪些这样的封闭图形?
生: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生:圆、平行四边形。
师:(出示几个不是封闭图形的图片。)这几个图形是封闭图形吗?为什么?
什么是教学设计12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幸福是什么的教学设计,我们来看看。
检查预习作业
1.运用文字录入基本技能,促进基础知识的落实。
运用电脑程序设计技术,教师在课前制作文章基础知识的预习系统,并放在班级公用帐号内,让学生反复操练完成,并记录成绩。 (1)录入注音,让学生填字。(计算机自动改作,并出示成绩。) ①姗姗(shān shān) ②怅(chànɡ)然 ③踌躇(chóu chú) ④惴惴(zhuì zhuì)不安 ⑤zhūn zhūn告诫(谆谆) ⑥南辕(yuán)北辙(zhé) ⑦瞻(zhān)前顾后 ⑧相濡以沫(m) ⑨熠熠(yì yì)夺目 ⑩婷婷袅袅(niǎo niǎo)
(2)录入解释,让学生填词。(计算机自动改作,并出示成绩) 第一组:
①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姗姗) ②不如意的样子。(怅然) ③指久旱以后所下的雨。(甘霖) ④希望得到。(希冀) ⑤犹豫不决。(踌躇)
⑥枕着兵器等待天亮。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枕戈待旦) 第二组:
①形容又发愁又害怕的样子。(惴惴不安) ②形容恳切教导。(谆谆告诫)
③比喻心里感受同现实状况是相反的。(南辕北辙) ④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瞻前顾后) ⑤用以比喻同处困境,互相救助。(相濡以沫) ⑥形容闪光发亮。(熠熠夺目) ⑦形容女子走路体态轻盈的样子。(袅袅婷婷)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感到幸福吗?相信同学们都参加了我在网上对全校同学进行的民意调查,你们想知道我调查的结果吗?(用FLASH出示调查数据。) 我很幸福:15% 我不幸福:48% 没感觉:37%
小时候我们曾经唱过的一首歌:“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我们的学习,是多么快乐。”但告别了童年的我们,正如上表中所列的,却很少能感受到幸福。今天我们的朋友毕淑敏告诉我们,幸福是
需要提醒的。那么就让她来提醒我们: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吧。 二、幸福是什么 1.比较阅读
这是本课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了让大家容易把握什么是幸福,在分析课文之前,我先请大家听一首老歌,比较一下,作者在文中所写的幸福与歌中所唱的幸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歌曲是用FLASH动画制作的,运用音乐画面达情法。)
提问: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歌中所唱的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呢?
生:幸福在辛勤的工作中,在艰苦的劳动里,在晶莹的汗水里,在艰辛的耕耘中,在知识的宝库里,在闪光的智慧里。
讨论后归纳:歌曲要告诉我们——劳动着是幸福的,学习着是幸福的。 引导学生运用搜求式阅读法速读课文,找出能体现毕淑敏幸福观的句子。 学生讨论后整理如下:
(1)历经苦难之后的心情是什么?那就是幸福啊! (2)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3)幸福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
(4)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这是春天啦!心里就会泛起茸茸的绿意。 (5)丰收的季节,我们要和朋友们跳舞唱歌,渲染喜悦。
(6)从天涯海角相聚在一起的时候,让我们一起举杯,说:我们幸福。 (7)守候在年迈的父母膝下时,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很幸福。 (8)我很幸福——因为健康的身体、一颗健康的心、曾经生活过。
师:总结:从这一段里对幸福的定义与解说可以看出,毕淑敏所举出的几乎都是平凡的人和事,而她以为幸福就正是被这些平凡的人事所包含的。 生:讨论两者的异同,讨论后归纳:
同:两者都感受到了幸福,而且告诉我们要去把握幸福,珍惜幸福。 异:《幸福在哪里》的作者希望我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勤奋学习,用自己双手去创造幸福,强调的是劳动给大家带来的幸福,其范围相比而言要狭窄些;《提醒幸福》中毕淑敏对幸福的`理解要宽泛得多,生活中每一件平凡的小事都可以包含幸福,关键是要你自己学会倾听,学会感受。
教师总结:正如一位作家曾说:“幸福是一个谜,你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每个人对幸福的感觉都是不同的。 2.众说纷纭话幸福
师:我在课前布置过一个预习作业,要大家在网上查询人们对幸福的不同理解,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成FLASH动画,以加深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同学们都查找得很认真,不少小组动画作品质量很高,现在我选择了其中的两个,请大家欣赏: 播放第一个FLASH动画,主题:幸福小站。 播放第二个FLASH动画,主题:幸福ABC。
师:同学们的作品都道出了自己或众人对幸福的理解,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请几位同学谈谈看了这些画面之后的感想。 生:讨论后归纳: A.幸福无处不在。
B.关键在于你平时是否用心去感受。
那么怎样才能时时感受到幸福,从而去更好地享受幸福呢? 三、感受幸福
1.对比之中见幸福
师:毕淑敏说,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这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能更快更形象地感受幸福,请同学欣赏两组画面。(屏幕显示FLASH画面。)
第一组:贫困山区的儿童在破旧的教室上课;我们班同学在崭新的学生机房上机。 第二组:战争留下的废墟;我们学校的校园一景。
师:这是两种生活、两种情景,同学们,你从中读到了什么,请用你自己的语言表达你此时的感受。 生:看到了贫困和战争,对比之中让我感到不经意的平凡生活其实就是一种幸福。 师:但是,在战争中的儿童,贫困山区的孩子就没有幸福了吗? (展示FLASH画面。)
第一幅:战争中的儿童在武器上开心的玩乐。 第二幅:贫困山区的儿童对知识的渴求。 生:讨论后总结:幸福是无处不在的。
2.请同学们运用搜求式阅读的方法,在文中找出能够体现幸福征兆(特征)的语句。 生:讨论后明确:
(1)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它多半只是悄悄地扑面而来。 (2)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
(3)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
(4)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 (5)幸福有时很短暂。
(6)幸福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
师:总结后归纳:幸福就是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用情去感受,才能够切实地体会到,所以我们要特别留意我们身边的平凡小事,珍惜身边看似平凡的幸福。
课后小结
整体思路:提醒幸福——感受幸福——珍惜幸福。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2.阅读下面材料,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关于话题作文,引导学生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 渔夫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富人走过来说:“你为什么不去工作,而要在这里浪费时间呢?” 渔夫问:“我为什么要去工作?”
富人说:“赚足够的钱,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有汽车和房子。” “那么有了钱又能干什么呢?”渔夫不明白。 “可以去夏威夷海滩度假!”富人回答得很快。 “那么,我现在又在干什么?”渔夫说。 3.制作一个小型网站《幸福加油站》。
栏目:平凡的幸福、名人说幸福、我们的幸福、幸福的旋律、幸福FLASH、好书推荐,请同学踊跃投稿。
六、学生网页作品欣赏《幸福加油站》
请大家课后欣赏课文朗读的FLASH,用心感受毕淑敏所描绘的幸福,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排比句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
2.以“平凡的幸福”为题,准备3~5句话来描述你对平凡幸福的珍惜。
着重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课文,分析文章优美的文句,尤其是比喻、排比句;引导学生感受平凡生活中的幸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并制作一个小网站《幸福加油站》。 看句子分析。
1.比喻句
(1)灾祸似乎成了提醒的专利,把提醒也染得充满了淡淡的贬意。 点评:“灾祸”比喻成“提醒的专利”。“专利”原指创造发明者在一定时期内法律保护他独自享有的利益,用在这里比喻“灾祸”与“提醒”二者之间的专有的搭配关系,使“提醒”这个词含有贬意。因为提醒的东西总是与灾祸有关。
(2)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它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像一粒粒缀在旧绸子上的红宝石,在凄凉中愈发熠熠夺目。
点评:这使我感到幸福并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在一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琐屑中往往就蕴藏着珍贵的幸福,只是我们不曾留意,不曾珍惜,从现在起我一定会留心观察生活,从中感受幸福,享受幸福。 (3)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很远的时候,拣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 点评: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人们错过幸福时懊悔的神态,使我感到要珍惜幸福,不要等幸福的脚步渐渐远去后,为得不到幸福而苦恼。
(4)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
点评:把逝去的幸福比喻成“标本”,“标本”虽然可见,却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只能回味而不能享受。把现有的幸福比拟成“披着露水散发着清香”的鲜花,是鲜活的充满生气的,给人以灵魂的快意。这句话的含义是人们喜爱回味已逝去的幸福,却忽略现有的幸福。
(5)幸福有时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如果把人生的苦难和幸福分置天平两端,苦难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但指针一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点评:这说明苦难看似吓人,只是表面的,幸福看似微小,却有生命的黄金,她价值高。
(6)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
点评:这是借喻。把幸福比喻成梯形的切面,梯形的切面斜度越大,长度就越大;切面斜度越小,长度就越小。这句话意思是幸福需要用心去感应,珍惜它时,幸福的感觉会浓浓地包围你,不珍惜它时,幸福则稍纵即逝。
(7)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 点评:把幸福比喻成寒冷的日子里的太阳。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享受幸福时刻,要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那么就会感受到自己有无限的幸福。 2.排比句
(1)“天气刚有一丝风吹草动……苦难也许马上就要降临……”
点评:这个排比句从生活的诸多现象,强调了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句式相同,语气贯通,加强文章的气势。
(2)“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就看你是否珍惜。”
点评:分段写出幸福的特点。这样各段中心句明确,语气贯通,加强了文章的气势。 3.经典句子点评
(1)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这只是你心灵的感觉。
点评:它告诉我,幸福是不能互相取代的。教师举例:记得有一次,我把上幼儿园的女儿手工课做的一只小船随手扔了,我女儿为此整整哭了半小时。我说,不过是一只不值钱的小纸船啊,我给你买个更好的。但当我买来了很贵的赛车,我女儿却不领情,女儿告诉我,“妈妈,那可是我自己做的啊!”这时我才明白,我犯了一个错误——我把我的幸福观强加给女儿。 (2)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乐,人却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
点评:“感官的享受”这是人们天生就会的,比如天生能感觉到人体的舒适与否,但是“灵魂的快意”即心灵的快乐,却是要不断地训练自己才能很好地感受到的,怎样进行训练呢?即要能时时发现日
什么是教学设计13
活动目标:
1、梳理和巩固对动物外形特征的正确认识,理解他们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喜欢探究,愿意问为什么。
活动准备:小图书、大图书、问题板
活动过程:
一、找找“为什么”
1、(出示图书)孩子们,还记得这本书吗?书名叫《为什么》里面藏着一些关于动物的问题,我们来看看,书里到底问了哪些为什么,好吗?
2、说出自己找到的“为什么”把你找到的问题说给大家听听。
二、想想“为什么”
1、想想、议议“为什么”
孩子们,在这些问题中,你知道哪个问题的答案,告诉大家。
预设可能的讨论路径:
路径一:从长颈鹿、大象入手。
(1) 从长颈鹿入手:为什么长颈鹿有很长的脖子(鼓励孩子大胆说出不同的答案)?
(2) 从大象入手:为什么大象的鼻子那么长?大象有嘴巴,为什么还需要用鼻子来吃树上的香蕉和喝地上的水?
[体验]如果没有那根长鼻子,大象会面临什么?
大象会用这根灵巧的鼻子做什么(鼓励孩子说出大象鼻子的多种用途)?
[过渡问题]还有谁也像长颈鹿、大象一样,长得很特别,是为了吃到食物、不饿肚子?
路径二:从斑马入手
(1) 为什么斑马身上要有黑白条纹(鼓励还i帧大胆说出答案)?
(2) 黑白色在草原上很明显,怎么能保护自己呢(引导孩子讨论分析)?让孩子谈谈盯着斑马花纹后的'感觉。
[体验]我们来做狮子把,草原上烈日当头,在旁边紧盯不舍的狮子目不转睛地看着成群奔跑的斑马群时会发生什么呢(鼓励孩子大胆想象)?
路径三:从蜗牛入手
(1) 为什么蜗牛身上要“背”大房子(?
(2) 看来背着走的房子真是个好东西,好东西要拿来跟大家分享,把“房子”送给谁呢?送给狮子、送给长颈鹿……
(3) 凶猛的狮子不需要房子的保护,长颈鹿个子很大也不需要房子保护,为什么唯独蜗牛离不开这坚硬的小壳呢(蜗牛个子小,身体软)?
(4) 还有哪些软体动物也是用背着壳的办法来保护自己的?
路径四:从骆驼入手
(1) 为什么骆驼背上要有驼峰(看视频验证答案)?
(2) 驼峰里面藏了什么?里面的东西能供使用多长时间(鼓励孩子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并回答问题)?
2、梳理小结“为什么”的原因
教师呈现梳理板:边出示六个动物的外形特征,并进行梳理和总结。
三、看看“为什么”
孩子们,《为什么》里还有很多你知道或者不知道的“为什么”,嗨哟许多你想知道的问题答案,我们回教室再去找找问题、看看答案,好吗?
什么是教学设计14
一、新课导入
大自然是烂漫多彩的,而花儿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美丽的礼物。花儿的美,不仅在于它的芬芳,更在于它的色彩。万紫千红的花,美化着人们的环境,点缀着人们的生活。白的淡雅,蓝的幽静,黄的温柔,紫的娇贵,还有那耀人眼目的红,它是那样的热烈与奔放,让人遐思万千,你想知道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花儿的奥秘吧!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灼伤(zhuó) 分泌(mì) 充沛(pèi)
柑橘(jú) 并蒂(dì) 花卉(huì)
芙蓉(fú rónɡ) 萼(è)
2.生词注解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万紫千红:本文形容花的颜色丰富。
杰作:超出一般水平的优秀作品。
3.作者名片
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著名的科普作家。我国科学小品的开拓者之一。
贾祖璋原先是位小学教师。1924年,他从报上看到商务印书馆要招收一批录制动植物标本的工人,便急忙赶到上海报考,结果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该馆录取。旧上海是个花花世界,不少青年人迷恋于洋场里的熙熙攘攘、霓虹灯的五彩缤纷;而且录制动植物标本,在一般人眼里是不值一顾、低人一等的工作,可年轻的贾祖璋却爱上了这个职业。他爱惜光阴,不善“交际”,工作之余,悉心读书写作。那时,商务印书馆有个植物园,由一位工人管理。贾祖璋“毛遂自荐”,搬进去和工人住在一起。植物园里,人只有两个,而花草树木却有千百种。有人问他:“住在园里不感到寂寞吗?”他笑笑回答:“我喜欢安静。不妨碍别人,别人也不妨碍我,何况还有这许多花草做伴。”就这样,他一边当工人,一边精心观察,详细记录,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并参考日文资料,编著了《鸟类研究》《普通鸟类》《世界禽鸟物语》等书。和别人合撰的六十万字巨著《中国植物图鉴》,也是在这时开始准备的。
4.背景追溯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荣获了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
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点拨明确】花红的原因有很多,课文从六个方面,即“物理基础”“化学和物理学”“植物生物学”“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及“人工选择”六个方面,对“花红”的成因作了科学、生动、有趣的`说明。
2.课文分别从六个方面说明了花红的原因,它们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
【点拨明确】课文按由主到次、由内到外的顺序排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7段):说明花红的内部条件和因素,重要因素是“物质基础”。第二层(第8~10段):说明花红的外在原因。层层深入,准确严谨。
3.作者在课文中多次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问,作用是什么?
【点拨明确】文章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为标题,明确揭示了文章说明的中心。在文中出现七次,都是以设问的形式出现。在第1段中是总提,以下几个段是分别设问,起到揭示说明角度及内容的作用,同时使说明层次清楚,步步深入。在修辞上这种手法叫间隔反复。它的作用是使中心突出,脉络分明,节奏明快,增添文章的语言美感,增加文章的艺术色彩。
(二)深层理解
1.分析每段中的说明方法。思考:文章中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点拨明确】(1)举例子、分类别: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花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11世纪)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
(2)列数字、举例子: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分析:运用三种说明方法,说明了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花红的进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果。
(3)作比较、分类别:在光谱里面,与绿色邻接的,长波一端是黄、橙、红,短波一端是青、蓝、紫。我们可以说,花色以绿色为起点,向长波一段发展,由黄而橙,由橙而红;向短波一端发展,是蓝色和紫色。红色的花最鲜艳,最耀眼,可以说在进化途程中是最成功的。分析:说明红花是进化过程中的佼佼者。
2.讨论:本文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
【点拨明确】第2~6自然段采用逻辑顺序。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7~l0自然段采用时间顺序,从进化观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是一首歌曲的名字,作者借来作为标题,而且贯穿全篇,引起每一层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明确】其作用:一是,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提出问题,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设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文章主体部分从六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每一方面都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使文章脉络分明,节奏明快,增添了艺术情趣。
(三)走进主旨
本文以花朵呈现万紫千红为重点,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种花色的成因,科学地说明了花的色彩由于它们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们的作用的结果。
四、走进语言
请体会一下其中加点词的表达准确性。
1.“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
【点拨明确】“只有”强调了仅限于粉红这个品种,“就”字,强调人工栽培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了多姿多彩、争奇斗艳的不同花朵。“仅”字极言时间之短,说明人工选择加快了花红的进程。
2.“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的缘故。有些白花,例如菊花,萎谢之前微呈红色,表示它这时也含有少量的花青素了。变色的一个特殊例子是添色木芙蓉,早晨初开的时候是白色,中午变成淡红色,下午变成深红色,一日三变,愈开愈美丽。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来渐渐褪色”。这一文段中的加点词语有什么含义?这说明本文语言上具有什么特点?
【点拨明确】“有些”限制“白花”,表示不是所有的白花都会变色;“特殊”修饰“例子”,表示添色木芙蓉是极个别的;“一般”修饰“花”,表示特殊情况除外。这些修饰性词语的恰当运用,说明本文语言准确而严密。
五、板书设计
六、拓展延伸
1.你一定知道很多自然界的“为什么”,把你感兴趣,最觉新奇的“为什么”讲给家里人、邻居或同学听。
【点拨明确】我知道为什么夜来香会在夜间开花,是因为夜来香靠夜间的飞蛾传播花粉,所以一到晚上,它的花就特别香。
2.做一个小实验,帮助你理解课文,激发兴趣。如把一朵红色的牵牛花(或其他浅红色花瓣的花)泡在肥皂水里,它的颜色会变蓝,再把变蓝的花泡到醋里,它又由蓝变红,以此验证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反应中会使花呈现不同的颜色。
什么是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快乐,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读准前鼻音“辛”和后鼻音“劳”,写好“至”;
2.朗读课文,读懂文章内容,让学生知道要学会欣赏自己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老鼠快乐的原因,学会欣赏自己。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2、认读生字、新词,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学习课文第1——第11自然段。
一、板书课题。
1“变成什么好”看这个题目,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2猜猜文章会写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
2集体正音。
认读生词:法师、借东西、回答、乌龟、长久、辛苦、劳碌、至于
难度的词:神奇、魔瓶、发愣、恶心、舒服、蹦蹦跳跳
3指名分节读课文。
第一部分(1-11)第二部分(12—20)第三部分(21—23)
4默读课文,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自由的读第一部分,说说从这个部分,你知道了什么?
提示:这个部分主要写小老鼠很想变成别的动物,所以找到了魔法师。从文章中小老鼠把门“敲得咚咚响”、“一天也不能等了”等地方可以看出小老鼠急切的.心情。
2想一想,小老鼠为什么想变成别的东西?
板书:“大家都不喜欢我”
3说一说,你对老鼠的认识。
看来当老鼠真的好糟糕,小老鼠想变成什么,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四、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
2、同座互相学习,识记生字。
3、学生练习写字。
4、展示作品。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学习课文第12——23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老鼠快乐的原因,学会欣赏自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小老鼠觉得做老鼠一点也不快活,就向魔法师借了魔瓶。它想变成什么呢?
二、读一读,演一演,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小老鼠想变成什么?想变和没有变的原因。
2、填一填:
小老鼠——()——()——()——()——()——()
3、看着板书说一说,小老鼠的想法。
4、演一演,小老鼠当时的样子。
提示:抓住描写动作和神态的词,表演小老鼠的思考过程。
5、小组合作表演读第13——18自然段。
6、想一想,说一说:小老鼠还会想变成什么?
7、默读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
(1)读魔法师的话,读出问的语气。出示小老鼠的话,板书“变得快活”,联系前文对比,体会小老鼠觉得“变成别的东西,说不定更糟”,还是做自己比较好,所以它“变得快活了”。
板书:做自己是最幸福的
(2)指导读好魔法师和小老鼠的对话,分角色读出体会。
8、小老鼠找回了快乐。生活中,你有过向小老鼠这样的想法吗?现在你也来说一说。
教师总结: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小老鼠这样的感受,但是即便是所有的人都不喜欢你,你也要爱自己、欣赏自己,在自信中,快乐的生活!
三、小练习。
1、区别组词。
师()借()辛()至()答()
狮()惜()幸()到()劳()
2、仿写。想想小老鼠还想变成什么?结果呢?
3、小组排演课本剧。
【什么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什么是教学设计09-23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06-02
《为什么》教学设计12-22
怕什么教学设计01-10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06-17
《爱什么颜色》教学设计06-07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08-05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05-30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07-18
《家是什么》教学设计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