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设计范例[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绿》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绿》教学设计1
一、导入
直接导入,教师书写课题作者,强调“蠡”的书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你觉得文章以“囚绿记”为题,好不好?为什么?
事先布置预习,了解学生的回答,进行预设:
①分析回答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尽量选择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活动一)
文章的中心事件就是“囚绿”。
囚绿的原因:(1——7)择绿而居 与绿对语 细心赏绿
囚绿的经过:(8——10)牵绿入户 幽囚“绿友”
囚绿的结果:(11——14)固执囚绿 开释绿囚 怀念绿友
小结:全篇围绕“囚绿”来组织材料,展开叙述。
②结合内容概括的短语,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注意过程转换处的过渡。(活动二)
三、以作者的行为表现为中心,我们选择了“囚绿”作为题目,如果要以作者的情感为中心来确定题目,你觉得可以改成什么题目呢?为什么?——“爱绿记”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绿”?
行为举止:择绿而居 与绿对语 细心赏绿 ——喜爱,留恋
牵绿入户 幽囚“绿友” ——喜爱,不快,恼怒
开释绿囚 怀念绿友——祝福,怀念
通过写人物的行动来表现情感。这里可以理一下情感的变化。突出变与不变。
重点分析囚绿的行为:
追问:“我”的种种行为表现和情感都是源于对绿的爱,最让人不解的是哪种行为表现?你怎样理解这种行为?(作者将其称之为魔念)
“我”是如何囚禁常春藤的?学生齐读第8段。
修改比较:(活动三)
原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来……
改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书案上,让绿色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装饰这简陋的房间和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幸福和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作无声的歌唱。
教学方法:采用增删替换比较的方式品读
【这些行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一种自私、是一种控制。但这种自私、控制的行为实际上是因为“我”对绿爱之深、爱之切,以致这种爱转变为一种占有欲。】
直抒胸臆:
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绿是自然的颜色。
这些语句重点是朗读,体会排比、比喻等修辞的作用。“我开始了解……”一句可以设计仿句练习。(活动四)
插叙往事:简单了解,明确插叙的作用即可。
细致描绘:选择几处描写常春藤的.语句,重点品读,体会用描写来表达情感。
小结:全文通过……,描写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四、你觉得“囚绿记”和“爱绿记”这两个标题,哪个更好?为什么?
1、“囚绿”的行为表现了“我”对绿爱之深。
2、“囚绿”还能表现出绿在被囚环境下那种坚贞不屈、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自由意志。
五、课文5——7段写到了“我”与绿对语,那么当“我”幽囚了绿色后,如果“绿”可以说话,我们之间会展开怎样的对话?(要求:根据9、10段的内容;对话要能体现被囚之“绿”的品质和追求)(活动五)
六、作者写这样一株常春藤,叙述自己囚绿的经过,有什么用意呢?
1、常春藤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
2、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借物抒情)
3、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小见大)
4、寻找文本中透露的信息,补充相关材料,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志趣和追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七、课堂总结。
八、布置作业。
《绿》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到美化净化、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一种开放的现代城市建设理念,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
2、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味文章精当严密而又不乏情趣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说明方法的运用;说明中阐述事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请同学们介绍自己家的围墙,引出我们国家的围墙的共同特点。再请同学们猜测我们国家像这样的围墙有多少,畅所欲言后,引导同学们看课文,并统计数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引导学生读第1、2两个自然段,明确中国围墙的特点。
提问:这些数字给你一种什么感觉?你是否曾经想过?作者是如何形容的?
2、引导学生阅读3、4两个自然段,体会外国围墙与中国围墙的不同之处。
3、、引导学生阅读5—13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弄清下列问题:
(1)这几段与3、4两段是什么关系?
(2)作者以哪几个国家为例介绍外国围墙的特征的?
(3)这些国家的围墙各具有怎样的特征的?
(4)这些“绿墙”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什么样的价值?
(5)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它们各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4、小组讨论后质疑、师生答疑。
5、小结性提问:造成中外围墙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作者认为现代中国城市应该提倡建筑怎样的围墙?
7、教师小结后强调,我国以绿墙代替砖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环保的需要。中国建造绿围墙势在必行。国务院早就出台了城市绿化条例,把城市绿化建设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
三、品味语言。
四、内容拓展。
五、结语。
六、布置作业。
与家人一起用绿色植物布置自己家的围墙,让它在最短的时间内变成“绿墙”,并将自己的设想写成一篇作文。
《绿》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形:结构、选材
2.神:品味关键句,体会隐含的文意,把握主旨。
3.我:因文识人
4.探究写法特点,提升写作素养。
教学重点
品味关键句,体会隐含的文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提醒大家细读课文,注意批注,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互动:
有这么一种说法,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么今天我们这40分钟的师生缘分,应该是上辈子苦求千万次的结果。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尽情挥洒我们的智慧、勇气、热情,拥抱咱的课堂,演绎咱的缘分,让这节课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一、导入新课
课前大家已读过课文。但是,也许你不曾太留意这张照片。
这是一张发黄的旧照片,它记录着一个曾经鲜活但却永远定格在34岁的年轻的生命——陆蠡,他衣着整洁,面貌清秀,眼睛、嘴角带着羞涩的微笑。他有什么样的性情,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囚绿记》,了解陆蠡,触摸陆蠡沉睡在这篇文字中的心灵。
请看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课件)
形:了解结构和选材的特点
神:找到文眼句,领会主旨。
我:因文识人
形、神,自然是学习散文不能回避的。但是通过对形和神的了解把握,因文识人,走进作者的心灵,也是散文学习的一个重点。
二、整体感知
咱们先从形入手。才能做到总揽全局,洞悉结构特点呢?最好的做法就是快速浏览全文。现在给大家两分钟时间速读全文,读完后用最凝练的语言概括全文各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浏览后)师问: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讲陆蠡的这段往事呢?
明确并板书:
寻绿(择绿)——观绿(恋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
(提醒学生如果能参照课文标题的格式“囚绿”来概括,既简洁又艺术。)
师:很明显,全文紧紧围绕“绿”展开。说到散文的特点,人们就会说,形散而神不散。但是这篇文章的结构,你觉得散吗?不散,内容集中,而且作者把一件小事讲的波澜起伏,可谓尺水兴波。所以,本文的结构其实是很精巧的。所以我们要强调一点,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创造的一般法则,但不是唯一的法则。(课件展示)从选材上来讲,一枝常春藤,你觉得选材是大还是小呢?
那么陆蠡为什么要写一枝常春藤呢?有什么寄托呢?要把握散文的神,就需要进入读书的第二环节:细读涵泳。(课件)
1.默默细读,“涵泳功夫兴味长”。
2.随手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
提示:
挑两处让你心动的句子,说说心动的原因。
找出“文眼”,理解其言外之意。
三、品味语言
(学生细读课文,做批注)
(一)心动的句子
师:哪些句子让你心动?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学生提出心动句,并简单分析原因。老师点拨时,注意落脚到“真性情”,并注意带领学生朗读。
应该提醒学生关注的句子: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整齐的句式,如歌如诗的语言,感情浓烈,直抒胸臆,将作者对绿的爱恋表达的淋漓尽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荒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对比和比喻,可见作者对绿的渴盼)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我和绿对语,我们的息息相通、心心相印的好友)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赋予常春藤以人的性格气质,他会攀援会摆舞,像一个可爱的小姑娘)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多么真切!让人都不忍心触碰,仿佛看见陆蠡用双手小心翼翼捧过这浆液丰富的柔软的绿藤)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⑴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二)文眼句
过渡:还有很多同学想和大家分享心得。看来本课让我们心动的句子很多。这些句子为什么会动人呢?因为他饱含了作者的真性情。对绿的爱和尊重。(板书)为什么会尊重一枝常春藤呢?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尊重常春藤的原因,体现了作者创作的意图呢?那么这些句子就是全文的文眼。现在大家来共同寻找本文的文眼。谁找出来了?
(学生找文眼,并阐述理由。如果学生找的不是老师预先设想的.,首先要肯定学生,因为他必定有自己的理由,他找到的句子往往是和主题相关的,或者是可以做文眼的注解的。进一步提醒他,是不是有些句子更重要?在同学能准确找到文眼后,集体研读后两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写作背景,短短几句话,便反映了北中国在日军铁蹄践踏下山河沦亡,百姓流离的情况。)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的敬佩和尊重,他是因为他是永不屈服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也是对中华民族命运的祝福)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不仅是怀念这圆窗和绿友,而是惦记着烽烟铁蹄下的北中国山河。)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不会。因为我们是志趣相投的友人,同样都向往光明,不屈不挠,坚韧不拔。)
归结出本文的主旨:以一枝常春藤来象征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归结出把握主旨的办法,找文眼。(课件:如何找文眼)
归结本文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课件)
(三)师生共同研读“我”
找到了文眼“一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抓住这句话,就突破了主旨,就读懂了文章。但是还不能说读透彻了。因为我们离陆蠡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只知道陆蠡是一个有着民族责任感的作家,他在我们心中的印象还是粗线条的,现在我带领大家一起来研读一些句子,亲近陆蠡。(课件展示这些句子)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心灵淳朴,充满诗意,追求精神,胜过物质。)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观察细微,用词精准,色彩之变,如画家调色。文字背后,有一双清澈的凝视的眼睛,有一颗饱含爱怜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灵。你有这样清澈的眼睛吗?你曾经这样凝视过自然吗?)
学生归结出“我”:乐观、淳朴
老师补充:还要加上一条“坚贞不屈”。这篇文章写于沦陷区上海。上海沦陷后,陆蠡是坚守上海孤岛的革命作家之一。1942年,陆蠡的杂志社被查封,陆蠡前往日本宪兵队交涉。日本人问他:你认为日本能战胜中国吗?陆蠡答:不能!日本人又问:日本能实现大东亚共荣吗?陆蠡答:不能!陆蠡最终受尽酷刑,死在日本宪兵队的监狱。
这就是陆蠡。他是乐观的淳朴的,也是坚贞不屈的。他从浙江天台山高雾绕的盆地里走出来,用一双清澈的眼睛追随幸福和自由的幸福的绿影。在长夜漫漫的旧中国,他踏踏实实严肃认真地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工作岗位。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苍翠青绿的34岁。
至此,我们再来端详这张发黄的旧照片,我想,大家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归结出“散文中的我”。(课件)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形散而神不散”只是散文创造一般原则,而不是一定法则、唯一法则。散文的形,也可以谨严巧妙。
我们了解了本文选材小、意义大的特点,也知道以小见大是现当代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了陆蠡。一个有着璞玉一般心灵的青年作家、革命烈士。我想,你会记住他。记住他在细雨中凝视常春藤婆娑摆舞的清澈的眼睛,记住他坐在小圆洞前和绿叶痴痴的对语,记住他用心灵描摹自然,从心底生发出来的那些清丽的词句。
五、作业
也许你想谈谈读陆蠡的感受,也许你受到陆蠡文字的触动,颇有描景状物的信心和冲动,我们今天的作业是:
1.我读陆蠡
要求:200字,用到比喻、排比的修辞。
2.课后第三题: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
附:板书:
囚绿记
寻绿形:结构巧、选材小
观绿神:爱、尊重;民族气节
囚绿我:乐观、淳朴、坚贞不屈
释绿
怀绿
《绿》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学会“树、怀、吹、苗、齐、队、伍、话”8个生字,会认“娃、鼓、掌、排、整、路、陪、伴”8个字,认识1个偏旁“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和小朋友一样在茁壮成长,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认识新部首。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中生命的活力,表达自己的感受。
课前准备:
学生:课外观察,寻找身边的绿娃娃。
教师:生字词卡、偏旁卡、田字格卡、CAI课件、图片、音乐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读准生字、词的音,识记“怀、树、吹、苗、齐”5个生字。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3、学生质疑,教师整理归纳,确定学习目标。
4、继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然后多种形式认读生字、词。
2、回忆乐乐在上学路上发现的'绿娃娃,依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树叶、秋苗和小草图,同时老师将相应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3、导入:大家相知道这些绿娃娃都在干什么吗?我们就来读读课文吧。
二、情景交融,互动对话,快乐朗读1-3节。
1、指导学习第一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然后指名读第一小节,其余学生边听边想,把自己听到的、感受到的内容和同桌交流,然后让学生用朗读的形式来展示。
(2)动作理解“鼓掌”,指导读好第二句话。适时解答“……”是什么意思。
(3)课件演示树叶被风吹动时的样子和发出的声音,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
(4)指名读第一小节,然后男女生赛读第一小节。
2、指导学习第二小节:
(1)带着秋苗娃娃在干什么的问题,自由读第二小节,然后回答问题。
(2)课件演示“秋苗排着整齐的队伍”,想象自己见过的整齐的队伍。
(3)学生演示“悄悄话”,学生读词,然后重点指导读好第二句话。
(4)想象:秋苗在说着什么悄悄话,同桌交流。
(5)带着感受先自由读第二小节,然后指名读,比赛读。
3、指导学习第三小节:
(1)猜测小草的妈妈是谁,指导读好疑问句。
(2)齐读第二句,课件出示小草到处生长的图处,让学生感受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3)师生、小组间赛读第三小节。
三、读第四小节,拓展说话。
1、学生说课前观察的绿娃娃。
2、齐读第四小节。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然后背诵全文(配乐)。
五、识写生字:“队、伍、话”,认识“阝”旁。
六、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课件出示大自然中的绿娃娃快乐地生长的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生命的情感教育。
2、课外画绿娃娃送给自己的父母。
3、为绿娃娃做一件让它高兴的事。
板书:
树叶图
12 绿娃娃 秋苗图
小草图
《绿》教学设计5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绿》。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教材
第一点 教材地位及作用
《绿》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学会读书六:读书动笔)(自由读写单元)中的第一课.散文教学的特点散文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分析法教学散文,会破坏文章的整体韵味和优美意境。而鉴赏散文就避免了上述缺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美感,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本文特点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
第二点、教学目标,重难点
1.德育目标:《绿》写于1924年,当时朱先生还保持着'五四'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文中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因此应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促使学生保持健康、乐观和进取的心态。
2.知识目标:结合散文教学特点和本文的特点,本节课要让学生在赏析中体会布局谋篇的技巧和写景的生动含情。
3.能力目标:素质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全方位的人材,就语文教学而言,既要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而后两者正是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二).教学重点传统语文教学把课文仅当作学习的对象是不当的,正确的认识应是把课文当作借鉴的范例,因此不必追求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我把构思和语言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本文题目?作者为什么不入笔就写绿,在描写绿的过程中又变换了人称,这是本文的'难点,需要引导学生弄懂。
二、学情分析
1.传统散文教学重分析、轻鉴赏,忽视了学生对美的需求和感悟,久而久之,僵化了学生的理性思考,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因此散文教学需要鉴赏。
2.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并且在初中以及高一前段时间,他们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对散文的基本特点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也具备了鉴赏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鉴于以上关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原因,我才把本文处理为文学鉴赏课)
三、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为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1)多媒体教学-激发热情,引起兴趣。
(2)诵读教学法-熟悉文本,整体感知。
(3)提问练习法-发挥想象,体验情感。
(4)对话讨论法-互动合作,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其中,我认为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集体讨论以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养成口齿清楚、态度大方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安排鉴于以上分析,本文拟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后,集中精力朗读和研读,体会作者情感,完成德育目标,并布置构思和语言方面的思考。本节课则抓住两个重点进行赏析,并根据学生课前提的疑问适当调整,完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五).教学方法鉴赏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作用则?因此重在点拨,辅之以简明的提问和必要的小结,即可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辅助手段为创设赏析氛围,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采用投影仪、电脑及相关软件。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介绍鉴赏要领,明确鉴赏内容。
(二).放投影,听朗读,创设鉴赏氛围
(三).赏析构思
总体设计:千字短文,内容充实,立意深刻,没有缜密的布局是不行的,赏析的关键是抓重点,引导得法。
赏析重点是第二段和首尾,以简明的问题引导。
具体作法:
1.第二段问题设计(落实难点)A文章描写对象是绿,在首段点题后,第二段却先写梅雨瀑、梅雨亭,直到第三段才写到梅雨潭的绿,这不游离主题吗?不会使文章显得拖沓吗?(由以上两个判断提问引入下面的主要问题)B如果不是,有什么作用?这样写与直接就写绿效果有什么不同?(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本段对主体的铺垫和衬托作用,感受散文行文洒脱的特点。)
2.首尾问题设计
A在表达上首尾很相似,是不是重复?(由此判断提问引入下面问题)首尾各有什么好处?(采用电脑限时学生抢答方式,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形成教学的第一个高潮。)
B首尾部分与文章主体有什么联系?(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一线贯穿的特点。)小结:全文紧紧围绕'惊诧于绿',既摇曳多姿,又缝合紧密,结构极其精巧。
预期效果:本部分虽有一定难度,但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学生能够体会出本文构思的精巧所在。
(四).赏析语言
总体设计:两段都精彩,但第三段是全文的主体,重点赏析,第二段略化处理。此步骤重在点拨。
具体作法:
1.第二段动词运用精当,从中选定三个词代表性地赏析。(此为点)
2.第三段描写充分,字字珠玑,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发言,教师进行适当点拨。(此为面)
小结:教师明确本文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特别强调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对学生的启示,同时说明第三段写景抒情层层深入的特点。l预期效果:学生各抒已见,争相发言,形成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高潮,但因基础不同,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表达得很透彻,但教师仍要以鼓励为主,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鉴赏中来,使其有所收获。
(五).全文总结强化本节重点,并提出今后要多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关于课内练习:鉴赏本身就是很好的练习,所以不另作安排。)
(六).布置作业为促进学生深入赏析,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要点,针对本文的构思或语言写一篇篇幅不限的赏析文章。
绿 (奇异、醉人) 朱自清
梅雨亭 (一)比喻
梅雨瀑 (二)对比
梅雨潭 (三)奇妙的联想和拟人
层层烘托 表达了热爱自然赞美生活之情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绿》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欣赏西湖的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热爱美的教育、
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
读文章,想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录音机,录音磁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情,导入新课
(出示课文插图)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老师也去过杭州西湖,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二、范读课文
(生静静地听)
三、自学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现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通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自由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感受语言文字美
1、本文化美的词汇十分丰富,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句、
七、听课文朗读录音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板书设计:
1、摘录好词好句子、
2、游览学校某一景点,模仿《西湖的绿》,写一篇游记、
《绿》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2、学会本课生字,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并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教学难点:理解冬天已经过去,我的梦已被染绿
教学设想: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内容,讲讲课文要抒发的情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感悟语言的能力,多读,熟读成诵。本课采用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然后在一起讨论语句的.基础上明白课文的深刻内涵的方法。教学中可请学生讲述一个印象深刻的事例。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题,寻找春天。
同学们,蓝蓝的天,嫩嫩的草,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就是春天,春天是什么样的呢?就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和感受春天吧。春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春天的课文。自读课文,哪些语句是描写春天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认读生字卡片
梦想残雪融化嘱咐毛茸茸
咱们散步嫩草吐绿染绿
4、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那么课文里的我又是怎么想的呢?
三、品读诗句,体会心情,发现春天。
1、找出描写春天的诗句,细细品读。
为什么说小草已经吐绿,不说小草已经发芽?小草可爱吗,你从哪看出来的?教师指导朗读:当我发现嫩草已经吐绿这个秘密时喜悦、自豪的心情,并尝试将这种心情用朗读的方法表达出来。
2、扩展延伸:连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我为什么却能发现?
3、田野里还有哪些小秘密?
我的小秘密是什么,你知道吗?
4、为什么说我的梦被染绿?
师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作个有心人。
5、仿照诗歌的模式写一首诗歌。
三、精读最后一句,引导感悟春天
自读最后一句,独立思考这句话的寓意。我被染绿的梦里有什么?可以把它画下来,也可以写一首小诗告诉我们。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诗歌:谈各自的所得。
二、学习生字
1、认读要求会认的字
2、学习要求会写的生字。(提醒学生细心观察易错生字的笔顺、笔画。)
重点指导:
梦:下面是,注意不要多写一横。
残:右边的笔顺是:
嘱:第13笔是竖,不是竖提。
散:左下是月字底,不要写成日
3、给生字扩词,造句。
4、摘抄诗中好词、好句。
三、回味有关春的佳作。(诗、散文、故事均可)
四、作业:
摘抄关于春天的好词好句,大家交流
《绿》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赏析“绿友”这一具有人格内涵的景物,并生成解析方法。
2、通过学习发问,提升质疑探究的思维品质。
3、通过人、文对话,感悟文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教学重难点
学习依据文本语言,解析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内涵的方法。
设计原则
1、创造性挖掘教材三维生长点的原则
2、整合推进并融汇达成三维目标的原则
3、学习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方法的原则
4、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原则
教学过程
一、翻检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学习氛围,撩拨阅读期待
二、自主散读文本,整体感知全文
三、设置发问平台,启动自主探究
四、整合师生问题,组织学习活动
1、理清文本情节
2、赏析“绿友”形象
3、总结学习方法
五、物我合一,探究主旨
六、课下拓展,深度链接
《绿》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美化、净化城市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品味文章精当严密而又不乏情趣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还沉醉于文明的祖先留下的红墙碧瓦、深宅大院的时候,我们似乎漠视了世界正悄悄的开放;当我们城市建设中的围墙在一步步地吞噬着宝贵的土地的时候,世界上早已是风行绿墙了。绿墙不但美化了环境,装饰了家园,更保护了土地,净化了环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淑远的一篇文章《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去感受一下这绿色围墙。
板书:题目
题解:全世界城市盛行绿色围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圈点符号的方法在文中各段前标好段序,画出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及有疑问的地方)
①请用·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②请用?标出文中有疑问的地方
2、朗读后学生质疑,师生互助解决。
投影词语(请单个学生起来读)
镂空 浏览 摇曳 卓著 过滤 取缔 颁布 栅栏
3、师:本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科学说明文
4、师: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生: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图表、作诠释等。
5、师: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生:绿墙
(三)深入课文,研读探究
1、师:了解了说明的常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后,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这篇课文开头一开始就说“综观各国城市,中国与外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围墙”,那么中国的围墙与外国的围墙到底有什么不同?
生:中国的围墙是砖墙“围墙长、占地多、浪费大”弊端多
外国所谓的“围墙”,或是雅致的栏杆,镂空的钢丝网,或是生机盎然的“绿色围墙”。
2、师:对于外国的围墙,课文重点介绍的是其中的什么围墙?什么是“绿色围墙”?
生:绿色围墙(板书);所谓“绿色围墙”,就是利用植物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
3、师:作者在介绍外国“绿色围墙”时,列举了哪些国家,这些国家的绿墙各具怎样的特征和功效?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以下内容:
巴西—“植物墙”、“生物墙”,美观,减少噪声和空气污染。
澳大利亚—各国植物园,冬暖夏凉
新加坡—满目只见树木葱茏,芳草如茵,使城市环抱在绿色之中。
日本—新奇独特的生态预制件建造的绿墙。
尼日利亚—砖石围墙绝迹,绿树成阴,视野开阔
南非博茨瓦纳—“生态墙”常年碧绿,有效利用空间
北非突尼斯—以龙牙树为围墙,结实而美观,挡沙、分界
美国华盛顿—绿墙绿门,生意兴隆
4、师:总的看来,外国的这些“绿墙”有怎样的共同特点?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何价值?
生回答,教师归纳
占地少
省钱料
美市容
外国绿墙 减噪音 益处多
净空气
调温度
我们从课文中不难发现,一道道绿墙不仅仅是泥墙、石墙、砖墙的替代品,它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环球城市,风行绿墙。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5、老师啊,还有一些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助解决,下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然后来告诉老师。(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①作者举这么多非洲国家城市“绿墙”的例子用意何在?
②作者所举的这些国家城市之所以取得这么显著的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③中外“围墙”,外观、材料和功能有哪些不同?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作指导并归纳:
①作者举了非洲的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南非博茨瓦纳的桑尼塔斯镇、北非的突尼斯首都突尼斯,意在说明经济不发达地区也可风行绿墙,只要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少花钱照样能筑起绿墙来。希望绿墙不久将在我过盛行。
②(1)政府非常重视,把要求绿化设计、有花园的住宅不筑围墙等要求,用法律条文执行,政府下令拆除擅自修建的砖石围墙。政府大力扶持,免费提供苗木。
(2)各国各地区因地制宜,选用当地常见的生命力强的植物加以培育,有专门的研究人员进行科学研究。
(3)加强宣传,增强国民绿化、环保的观念,打破旧有的围墙观念。
③
中国
外国
外观
封闭的
开放美观的
材料
砖石、钢筋、水泥
各种植物
功能
安全、分界
既可以绿化、美化市容、市貌,净化空气,调节温度,阻止噪音,挡住风沙,又可以划分户界。
导致的原因:国家重视差异;国民环保意识差异;中外文化差异等
6、师:作者认为现代中国城市应该提倡建筑怎样的“围墙”?
生:作者认为中国城市也应该以绿墙代替砖墙。
7、师:作者的这个倡议在中国可行吗?为什么?(学生举例,结合身边的例子)
实验证明效果好
绿墙代替砖墙 前景好
功能转变无需墙
8、师:这篇课文,主要通过中国和外国围墙的比较来说明什么问题?
生:本文通过中国和外国围墙的比较,科学的说明了建设绿色围墙具有美化净化城市、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美化城市 保护环境)
9、师:现在你能理清课文的结果了吗?
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归纳:
第一部分:(1)介绍中国的围墙。
第二部分:(2—13)介绍外国的“绿色围墙”。
第三部分:(14—15)说明我国也应该以绿墙代替砖墙。
(四)找一找(本文的说明方法)
师:同学们,现在啊,请您找一找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并说出运用这些方法的作用。
1、作比较
从全文来看,中外围墙的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库里蒂巴市战前战后绿化的比较。通过比较来增强说服力。
2、举例子
作者为了说明环球城市建设绿墙的情况,举了世界各国的典型例子。在说明巴西绿墙建设的成果时,再举了巴西利亚被联合国定为“人类文化遗产”,库里蒂巴市被命名为“生态之都为例;在说明澳大利亚的.建设成果时,举了墨尔本和悉尼的例子。这样例中有例,环环相扣,使说明更具体可感。
3、列数字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共单位的围墙总长500多万千米,可绕地球125圈,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千米,加上两侧墙脚不能利用的死角,共达3350平方千米。
说明公共单位围墙之长,围墙的占地面积之大,使人触目惊心。
库里蒂巴市人口虽然从战后的50万猛增到150万,人均绿地面积却从0.5平方米增加到54平方米。
说明人口大幅度增加,人均绿化面积也大幅度增加。
4、作诠释
所谓“绿色围墙”,就是利用植物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
介绍了什么是“绿色围墙”。
(五)说一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语言准确严密,生动形象
1、综观各国城市,中国与外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围墙。
“最大”表明围墙的不同是最突出的,但不排除其它特点。
2、中国筑墙已有几千年历史,筑墙虽有安全分界的功能,但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已无多大作用。
“多大”说明在安全分界方面还有一点功能,但功能已不大。
3、这种植物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可以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
“不仅……而且……”表递进,强调植物墙具有可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的功能。
4、“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人均绿地近百平方米,雄居世界第一”句中“近”一词表明“近百平方米”是概数。
有情趣
砌墙垒门的材料是填满泥土的塑料砖,砖的孔洞向外,内植花草蔬菜。苗木出土后,伸出洞外,弯曲向上吸取阳光,怒放各色花朵,结出苞米棒、向日葵、辣椒等,长短不一地垂挂着丝瓜、葫芦等,一墙青菜,满门鲜花。
拟人: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垂挂”准确地写出了形态。
“青菜”、“鲜花”色彩鲜明。
“满目只见树木葱茏,芳草如茵”再如“绿场地上龙牙树高仅60厘米,横生的枝杈抱成一团,剪平如枕木横陈,怒放绿叶,形如草质台地”一句,动词“抱”和“怒放”的运用,比喻句“剪平如枕木横陈”和“形如草质台地”的描绘,使语言显得生动、形象。
(六)议一议
下面是一位同学对《环球城市风行绿墙》一文的看法,你同意这些看法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中国的围墙,如北京故宫和地寺院黄色的土坷垃中,显示出肃穆的气氛,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北方深宅大院的风火墙,都有一番韵致,中国墙文化有其内涵,不能一概而论。
示例一:我同意这些看法。我们中国也是一个文明中国,我们有自己的民族风格和传统文化,不必什么都去学外国人的。这“绿墙”有它的好处,但中国围墙也有自己的优点,除了防盗、分隔区域的作用外,也能传承民族历史和文化,而且各地不同风格的围墙也体现着民族风情,具有观赏价值。
示例二:我不赞同这些看法。我们中国的围墙,虽然有其文化的内涵,但历史是前进的,东西文化也是可以相互交流的,何必为了保存自己的风格而不切实际呢?“绿墙”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分隔区域的功能,更能增强保护环境的作用,有益于身体健康。社会在发展,人的观念也该变一变,要从利于人类生存和生命着想。
(七)想一想
假如你是一个建筑设计师,请你为工厂、学校、居民小区设计围墙,你将如何设计?
(八)小结:
本文以“绿墙”为说明对象,综合运用列数字、作诠释、作比较、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借助于精当严密,富有情趣的语言,说明了绿墙的新颖创意和巨大作用。
《绿》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从困境中走出的故事。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的意志品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课文共七个自然段,一、二自然段主要讲探险队员在南极遇到了困难,也就是事情的起因。三到六自然段交代了用冰取火的过程,其中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话点明了火的重要性;第六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怎样取火。第七自然段结束在探险队员欢快的气氛中。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特点,学生对生字的认知主要以自学为主,对课文的掌握要以各种形式的朗读为主要方法,对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也要融入到朗读课文中,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要学会复述课文。
三、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5个生字、词,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积累优美的词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汉字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2、通过指导,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3、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并结合实际,谈谈运用知识和智慧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道理。
四、学前准备
教具:课件、生字卡片、图片?学具:教科书、生字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火”,看到了火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经验回答。
是呀,同学们,火可以产生热量,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火,(边说边展示南极的图片资料)
2、你们来看,这是地球的最南端――南极,(课件展示)通过预习,你们已经对南极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谁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南极是什么样的?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南极的气温很低、风很大,到处都是冰天雪地。
3、在南极这样烈风、酷寒、暴雪的环境里,人们更需要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发生在南极的与火有关的文章:“用冰取火”。板书:“用冰取”,补充课题。
4、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齐读课题。学生谈对课题的质疑,用冰可以取火吗?在什么情况下想到的这个方法?怎么取得?是谁想到的'这一方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小声读课文,要求:(1)注意你的读书姿势;(2)把你掌握不准的生字、词多读几遍;(3)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学生自读课文,解决不会字的读音。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课文的内容。
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2、学生朗读课文,指名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他们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3、谁来评价一下他们读得怎么样?学生自评,互评。
4、谁来说一说你在读课文的时候,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质疑,并互相解疑。
(三)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火的作用非常大。同学们积极动脑,各抒己见,总结出第三自然段。“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受到威胁。”体会火的重要性。
2、请同学读读这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一起读,在读中体会火的重要性。
3、既然火的作用如此大,那么在南极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打火器找不到了,会发生什么事呢?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学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年轻的队员望着惨白无力的太阳和茫茫的冰原,久久地思索着。”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的是柔和的太阳,为什么现在却说是惨白无力的太阳呢?这个队员在思索,他在想什么呢?从中你都看出了什么?
《绿》教学设计11
活动目标:
1.懂得要爱护植物,能正确辨别生活中常见行为的对与错。
2.愿做小小护绿员,参加爱绿护绿活动,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看图片(被污染的城市、绿化城市)。
幼儿讨论:这两幅图片的人在做什么?你比较喜欢哪座城市?如果你是这座城市的人,你打算怎么做?
2.出示图片(爱护绿化、破坏绿化),请幼儿辨别对与错。
3.护绿行动从我开始
(1)师:为了让我们周围的'花草树木能像我们一样健康地成长我们应该怎么做?
(2)幼儿自由讨论。
小结:护绿行动需要我们自觉抵制一切破坏绿化环境的行为,爱护我们会周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从自身做起,从脚下做起,时刻善待绿色生命。
4.认识生活中爱护环境的常见标志,引发幼儿制作标志牌的愿望。
5.教师提供材料,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大胆制作爱护环境的绿色标语牌。
活动延伸
1.将护绿标志牌挂在幼儿园抢眼的位置上。
2.幼儿可以养殖一些盆栽。
《绿》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教学重点:
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一、导入:
1、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暖的春光被打开,总是希望能够出去走走、看看。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如果出游,你会选择哪里?
2、大家说的地方不少,可是我们都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它们的特点。(春色满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意盎然……)去这样的地方游玩,我们的心也醉了,那里的风是那样的柔、水是那样的清,那里的春光也格外明媚。让我们和一群植树的孩子一起出发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二、初读课文:
1、这又是一首诗歌,读诗歌的要求是什么?(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外,还要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
2、自由读,教师巡视。
3、开火车读教师出示的词语,教师注意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
歌谣绿袍裸露煎熬寂寞松鼠叽叽支撑锨镐
4、齐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裸露”(边音)“撑”(后鼻音)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教育学生在同学读书的时候不要打断,有问题先用铅笔在书上轻轻地画上记号。
6、学生点评。
7、听了大家的读,我们把许多隐藏的“地雷”挖了出来。请大家再朗读课文,在读之前,想一想刚才的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想好了再读,希望能够比刚才有一个提高。
8、有进步吗?把自己的进步告诉大家。由于时间关系,选择一个自然段,向大家展示。
9、指名读,评价。
三、初步学习第一、第八自然段。
1、请一、二两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两组的同学读第八自然段,我来读课题。读完,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第八自然段结构相似,前后呼应,有点题的作用)
2、想一想上学期学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再读一读,想想有不同的地方吗?
3、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四、学习生字。
1、“谣、袍、裸、寞、叽”想一想他们有没有同胞兄弟?他们和他们的兄弟区别在哪里?把他们的特征记牢。
2、和学生共同书写“鼠”,帮助学生摆好间架结构。
3、描红。
4、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那“青山碧岭”呢?
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1、自由读。告诉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快乐!
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
①“煎熬”
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
②“林涛”
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我来问问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
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2、锨、镐的声音是多么单调,可是为什么是“歌谣”?
3、齐读。
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1、“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2、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
五、朗读全诗:
1、齐读。
2、尝试背诵。
板书: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裸露、煎熬 林涛、动物的家
《绿》教学设计13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笔下绿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设想:
本文第三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而第二段则是为它而设的,即不但为它营造背景,而且还为突出梅雨潭的绿的令人惊诧提供别致的衬托物。这样,就在教学上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比较的可能。为此,拟以审美比较为教学思路,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为教学方法。通过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并辅之以点拨,让学生在审美比较中,领略自然美、艺术美和语言美。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问: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从学生整体把出来。 握课文入手,教明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给学生进入文本
(二)阅读分析课文 的方法。
1、1、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2)点体会文中关键句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 的作用,交给解绿。 读、理解文本的
2、问:为什么有第一个作用?钥匙
明确:在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前,写的是揪草攀石的开始追捉,而在这之后,写的则是步步追捉;从整体,而涟漪,而水光,而水色,并进而借助联想和想象,与之款款交谈,拍着她、抚摩她、吻着她,送她一个芳名。
3、问:又为什么有第二个作用?
明确:所谓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搭配上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艺术手法。就本文来说,作者讴歌赞美的绿是梅雨潭,写梅雨瀑是为了用来突出梅雨潭的绿,以更充分地显示绿的令人惊诧。即以美的事物衬托更美的事物。
4、朗读第二段,问: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梅雨瀑美不美?什么引导赏析美地方最美?
明确:美。美在梅雨亭,美在梅雨瀑的水花。
5、问:对于这些美的事物,作者用了哪些美的语言来表现?体会、感受明确:写梅雨亭,用苍鹰这个直接展示景物形态的比喻, 作者对美的用踞、展、浮等动词,逼真地刻画了梅雨亭上下悬空 表现,学会和亭角翘向空中的动态形象。写水花,不说溅、不说落、不说飘,感受文学作品而说送,说钻,即写出了水花的细、轻、冷、滑的质感, 所描绘的美。
又写出了它的活泼可爱,有灵性,突出了作者对祖国山山水水所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6、朗读第三自然段。
7、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
的哪些特点?
明确:比喻: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她松松 引导体会美的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像明油;宛然碧玉。表 表现手法。
现了绿的光洁、明净、透明、润泽。
拟人: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写出了绿的迷人可爱。
对比:绿杨太淡了,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太暗了。写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想象和联想:我若能我若能。表现了梅雨潭的绿有灵性。
8、问:作者笔下的绿和瀑你觉得哪一个更美?为引导讨论,激什么? 发审美感受,培
明确:绿比瀑更美。原因有二:一是作者写绿 养正确审美能力。运用了加倍描写的艺术手法,从多侧面多角度具体细致地描绘了
绿的种种特点:从视觉的角度,从潭水的面积形状写它像荷叶; 引导体会从语从绿波写它像裙幅;又从触觉的角度,从水的亮度写它像明油、 言文字中感受
像蛋清;再从感受的角度,写潭水的洁净像碧玉;然后又多方比 美的方法,从而较,广泛联想,经过这样的描摹、渲染,一泓潭水便在作者笔下 学会审美。立体化地呈现于人们的眼前。而写梅雨瀑,虽然也十分逼真传神,但都角度较单一,只是从视觉的角度写了亭的姿态,写了瀑布的远景和近景,就是写水花,也仅是写它的色泽、形状和活泼可爱的灵性。所以,在梅雨潭的绿面前,便只能屈居于衬托地位,也就无怪乎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二是作者以跳动于字里行间的深情在感染着我们。段首以招引和追捉两词, 传神地表达出作者心旌摇荡的激情。招引是客观物象影响于游览者,追捉则是游览者倾注感情于客观物象。正因为如此,揪、攀、探身、鞠躬诸词,以及一连串短句,便是追捉的具体表现。所以,即使瀑布在襟袖之间撞击飞溅,作者也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只随着潭水而摇荡心醉深酣而不能自持,不禁想张开两臂抱住她,然而,这只是一个妄想。那么,描摹她呢?同样是一个妄想,可爱的,我将什么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赞颂之情夺口而出,称呼而由她变为你,神往、陶醉、倾而生的百般珍爱之情则倾泻而出,想裁为带、挹为眼,最后还是舍不得,情不自禁地拍着抚摩着你,掬你入口,至此,作者的感情在与景物描写的交融中已抒发到了极致,而读者的感情也被这如画的美景和浓烈的诗情激发到了极致,于,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成了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心声。而正是在这里,作者一方面完成了一个热情奔放、追求光明的自我形象的塑造,突出了爱绿的主旨;另一方面,则显示了文章结
构的精巧:
(1)开头与结尾重章叠唱,强化了感情的力量;
(2)第二段为第三段铺垫和蓄势,强有力地衬托出绿的令人惊诧的美。
(三)总结
1、1、问: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对绿的由衷喜爱,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热情的讴歌绿色呢?
明确:绿色是一种象征生命的颜色。本文作于北伐战争的酝酿时期,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2、学生再读课文。
(四)作业练习
1、画出课文所有的比喻句并标上序号,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在充分感受美
2、仿照第三段的写法,运用比喻、比较、拟人等手法描写你熟 的基础上,激悉的一种景色。发创造美。
反思: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也有赖于健康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形成,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获取和增强语感的过程。《绿》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美文,从的语言到所描写的景物都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为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具体感受文章精美的语言,进而领略文章的美,引领学生走进审美之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感情,学会感受美,激发创造美的欲望。
在教学思路上,就把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比较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对梅雨瀑和梅雨潭的比较中,充分感受梅雨潭美之所在。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选择梅雨瀑和梅雨潭之间的过渡句为切入点,有此带入对两者的比较,使教学从一开始就进入到一种审美境界,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依据感觉、感知和感悟逐层递进的过程为教学的程序。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品读,让学生在全文的阅读中获得美的感觉,从对第三段的精读中获得美的感知,通过教师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中,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课文,进而获得美的感悟。
但是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的活动显得过多,而学生的主体活动不足,学生的主动探求研究学习的时空不够。
《绿》教学设计14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奶奶培育金盏花的经过,体会她做事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
2、学习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词句,体会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等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重点难点:
1、在读课文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老奶奶的艰苦。
2、学生理解绿手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质疑,导入新课
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请伸出双手看手指是什么颜色的?你们见没见过绿色的手指吗?今天就和老师一起去认识被称为绿手指的人。
1、齐读课题,提出疑问:绿手指指什么?
2、齐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3、在你心目中,什么样的园丁能称为好园丁?
(二)读课文感知整体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提问: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事情的发展顺序)事情的发展必须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想一想,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学习起因部分。
(1)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培育纯白金盏花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从文中找出。
(2)理解文中的两个反问句,从中理解:老奶奶有一种对陌生事物好奇的心情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5、学习经过部分。
(1)找出老奶奶培育金盏花的方法。
(2)一年又一年指的是多少年?
(3)理解后两句话: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我们从中要理解到老奶奶那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4)理解沮丧,注意读音。并用沮丧说一句话。
6、学习结果部分。
(1)二十年过去了,老奶奶终于培育出了纯白金盏花,学生感知老奶奶当时的心情。
(2)理解等待的日子长达一年为什么说长达一年?在这学生感受老奶奶等待结果的急切心情。
(3)老奶奶把种子寄到20年前的那家园艺所。他没考虑那则启事是否还有效,也不知道在漫长的岁月里,是否早就有人培育出了纯白金的金盏花。从这里我们体会到老奶奶对事业的执著。
(4)当老奶奶接到园艺所长的电话后怎么说的?老奶奶对着电话说:只想问一问,你们想不想要黑色的金盏花?我也能种出来我们从老奶奶回答的话语中去体会老奶奶心无杂念、全心全意培育金盏花的美好心情和高尚品质。
(三)总结
老奶奶从报上看到园艺所重金悬赏种出纯白金盏花这则启事想去试一试,老奶奶经过20年的辛苦终于培育出了纯白金盏花。老奶奶这种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充满信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这样的园丁才是一为好园丁,在当地被称赞为绿手指。绿手指不仅指园丁技艺出众,更是因为精神可嘉。
(四)交流讨论
老奶奶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吗?
这也是老奶奶的一个心愿,让我们祝愿老奶奶心愿成真!!
(五)作业
细读课文,感受老奶奶20年培育金盏花的艰辛。
(六)板书设计
起因:重金悬赏培育纯白金盏花不怕困难
满怀信心绿手指经过:20年如一日培育金盏花对事业的执著
好园丁
结果:培育出纯白金盏花
还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
《绿》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第十单元“奉献”的一篇主体课文,与后面的《炮手》和《小溪的歌》共同组成一个主题,从不同体裁(神话传说、记叙文、诗歌)、不同国籍、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奉献”这个主旨,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洪水肆虐,冲毁了庄稼,冲没了房屋,大禹的父亲偷息壤用“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反受处罚,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的故事。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2、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课后有两个思考题:1、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大禹治水奉献精神的感悟。2、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才”、“仅仅”、“就”、“却”表达的语气。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用法及表达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可能听过许多神话故事,对本文所讲述的故事也许并不陌生,因此很容易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所以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把握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就重点内容进行引导点拨。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已经有了一些体验,初步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课前的资料收集与课上的资料交流可以放手给学生。
对于生字词语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识字的方法来读准字音、识记字形,本课出现的10个要求会认的字和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生均能自学掌握,教师只需在个别字形、字音上加以强调即可。
三、教学设想与目标
1、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3、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以上目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去实现:讲故事,导入新课;初读故事,整体感知;细读故事,体验感悟;搜集故事,拓展延伸。整节课由故事开始,至故事结束,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流程中调动听、说、读、悟多种感官参与,力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课前自己阅读,做到能用简练的语言说出大概的意思。
教师准备:大禹治水的历史及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文中词句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认真地读了,把你读的故事简单介绍给大家。【这一设计旨在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同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师:是的,《后羿射日》、《夸夫逐日》、《女娲补天》……等等神话故事都歌颂了真、善、美,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大禹治水》。
【通过读故事、讲故事的体验,学生对神话传说这一文学体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故事,整体感知。
师:(板书课题)如果让你针对课题来提问,会有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疏理板书:为什么治水?怎样治水?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边读边为自己的问题找答案。
1、生自读课文,同学互动,检查识字情况。
2、课件出示生字,师生评点正音。
3、分小节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解决提出的三个问题。
【学生已经具备自主识字的能力,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检查学习效果时,注意发挥学生自己的评价作用。让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并通过读书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能力,又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三)细读故事,体验感悟。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为自己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对这个小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再细读课文,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究竟哪
【《绿》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绿》教学设计04-17
《绿》教学设计15篇(优秀)09-15
《绿》教学设计15篇(精华)09-15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04-16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09-20
(通用)《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04-20
朱自清《绿》教学实录03-20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