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设计15篇(优秀)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绿》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绿》教学设计1
学生喜爱学习诗歌,并且已经有了一些朗读诗歌的技巧,所以对本诗的教学我设计以朗读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教学本文刚好是春季,引导学生从生活到诗歌,再从诗歌到生活,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这样有利于学生亲近文本。
二、教学目的
1、通过读文,自主识字,认会本课4个生字
2、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
3、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
四、教学难点
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励他们仔细观察。
五、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欣赏文本。
六、设计特色
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师生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七、教学流程
(一)激趣入题。
1、你最喜欢一年中的哪个季节?为什么?
2、今天,冬冬要带我们走进大自然,和她一起去发现春天的脚步,你愿意去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1、《梦已被染绿》是一篇充满喜悦和向往的诗歌,它会让你联想翩翩。你们想不想读?(用具有感召力的语言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喜爱之情。)
2、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平时是怎样把一篇课文读熟的?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有读不通顺的句子怎么办?(交流自主识字的方法。)
3、组织学生满怀信心地练习读书。(鼓励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冬冬的欣喜之情。)
4、指名分小节朗读,齐读。(在读中反馈自主识字效果。)
(三)品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组织学生再读诗歌,说说诗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获取信息。)
2、分小节学习诗歌,理解诗意。
第一小节:指名朗读。冬冬发现“嫩草吐绿”、“残雪融化”时心情怎样?你能把冬冬喜悦、自豪的心情读出来吗?(自读、指名读、齐读。)
第二、三、四小节:自由朗读。老师的安排、**的嘱咐说明什么?大人们都没觉察春天已经来到,“我”为什么能发现呢?(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从细小的变化中去发现。)指名分小节朗读。(指导学生读出喜悦的情感。)
第五、六小节:齐读。冬冬要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让大家分享春天的快乐,你愿意把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的变化告诉大家吗?(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感受发现的快乐。)
(四)引导学生积累
“读了诗歌,你最喜欢哪个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冬天过去了,我的梦已经被染绿。”与课题相照应,体会其中表达的对春天的向往之情。
《绿》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通过儿童的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春天是怎样悄悄来到我们身边的。
教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本课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词语。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准备:
冬春交替的季节风景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我们来听一首歌,看谁能听出歌中唱的是什么季节.
放录音《春天在哪里》这首个好听吗?你喜欢春天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歌唱春天的儿歌《梦已被染绿》
二、听录音,读课文:
1、先让学生说出自己以前已经认识的字。
2、放录音。
3、谁愿意再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人一段。)
要求:其他人认真听,想一想,从哪里发现了春天?
4、小组内互相学习读课文。
5、比赛:看哪个组学得最快最好。
6、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提问:读了这篇文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7、你还从哪里发现春天已经来了?
三、巩固生字:
出示生字卡,请学生来说一说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找出其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偏旁部首以及一些笔画。
梦
残
融
嘱
咐
茸
咱
散
学生观察后说说应注意什么?
四、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请学生来说一说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找出其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偏旁部首以及一些笔画。
2、你认为这个字怎样写好?
学生观察后说说应注意什么?在自己的本子上写。
五、师生沟通: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我们应该走到大自然中观察春天的变化。学完课文你还了解到哪些?说个大家听好吗?
《绿》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笔下绿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设想:
本文第三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而第二段则是为它而设的,即不但为它营造背景,而且还为突出梅雨潭的绿的令人惊诧提供别致的衬托物。这样,就在教学上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比较的可能。为此,拟以审美比较为教学思路,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为教学方法。通过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并辅之以点拨,让学生在审美比较中,领略自然美、艺术美和语言美。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问: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从学生整体把出来。 握课文入手,教明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给学生进入文本
(二)阅读分析课文 的方法。
1、1、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2)点体会文中关键句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 的作用,交给解绿。 读、理解文本的
2、问:为什么有第一个作用?钥匙
明确:在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前,写的是揪草攀石的开始追捉,而在这之后,写的则是步步追捉;从整体,而涟漪,而水光,而水色,并进而借助联想和想象,与之款款交谈,拍着她、抚摩她、吻着她,送她一个芳名。
3、问:又为什么有第二个作用?
明确:所谓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搭配上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艺术手法。就本文来说,作者讴歌赞美的绿是梅雨潭,写梅雨瀑是为了用来突出梅雨潭的绿,以更充分地显示绿的令人惊诧。即以美的事物衬托更美的事物。
4、朗读第二段,问: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梅雨瀑美不美?什么引导赏析美地方最美?
明确:美。美在梅雨亭,美在梅雨瀑的水花。
5、问:对于这些美的事物,作者用了哪些美的语言来表现?体会、感受明确:写梅雨亭,用苍鹰这个直接展示景物形态的比喻, 作者对美的用踞、展、浮等动词,逼真地刻画了梅雨亭上下悬空 表现,学会和亭角翘向空中的动态形象。写水花,不说溅、不说落、不说飘,感受文学作品而说送,说钻,即写出了水花的细、轻、冷、滑的质感, 所描绘的美。
又写出了它的活泼可爱,有灵性,突出了作者对祖国山山水水所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6、朗读第三自然段。
7、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
的哪些特点?
明确:比喻: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她松松 引导体会美的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像明油;宛然碧玉。表 表现手法。
现了绿的光洁、明净、透明、润泽。
拟人: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写出了绿的迷人可爱。
对比:绿杨太淡了,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太暗了。写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想象和联想:我若能我若能。表现了梅雨潭的绿有灵性。
8、问:作者笔下的绿和瀑你觉得哪一个更美?为引导讨论,激什么? 发审美感受,培
明确:绿比瀑更美。原因有二:一是作者写绿 养正确审美能力。运用了加倍描写的艺术手法,从多侧面多角度具体细致地描绘了
绿的种种特点:从视觉的角度,从潭水的面积形状写它像荷叶; 引导体会从语从绿波写它像裙幅;又从触觉的角度,从水的亮度写它像明油、 言文字中感受
像蛋清;再从感受的`角度,写潭水的洁净像碧玉;然后又多方比 美的方法,从而较,广泛联想,经过这样的描摹、渲染,一泓潭水便在作者笔下 学会审美。立体化地呈现于人们的眼前。而写梅雨瀑,虽然也十分逼真传神,但都角度较单一,只是从视觉的角度写了亭的姿态,写了瀑布的远景和近景,就是写水花,也仅是写它的色泽、形状和活泼可爱的灵性。所以,在梅雨潭的绿面前,便只能屈居于衬托地位,也就无怪乎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二是作者以跳动于字里行间的深情在感染着我们。段首以招引和追捉两词, 传神地表达出作者心旌摇荡的激情。招引是客观物象影响于游览者,追捉则是游览者倾注感情于客观物象。正因为如此,揪、攀、探身、鞠躬诸词,以及一连串短句,便是追捉的具体表现。所以,即使瀑布在襟袖之间撞击飞溅,作者也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只随着潭水而摇荡心醉深酣而不能自持,不禁想张开两臂抱住她,然而,这只是一个妄想。那么,描摹她呢?同样是一个妄想,可爱的,我将什么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赞颂之情夺口而出,称呼而由她变为你,神往、陶醉、倾而生的百般珍爱之情则倾泻而出,想裁为带、挹为眼,最后还是舍不得,情不自禁地拍着抚摩着你,掬你入口,至此,作者的感情在与景物描写的交融中已抒发到了极致,而读者的感情也被这如画的美景和浓烈的诗情激发到了极致,于,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成了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心声。而正是在这里,作者一方面完成了一个热情奔放、追求光明的自我形象的塑造,突出了爱绿的主旨;另一方面,则显示了文章结
构的精巧:
(1)开头与结尾重章叠唱,强化了感情的力量;
(2)第二段为第三段铺垫和蓄势,强有力地衬托出绿的令人惊诧的美。
(三)总结
1、1、问: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对绿的由衷喜爱,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热情的讴歌绿色呢?
明确:绿色是一种象征生命的颜色。本文作于北伐战争的酝酿时期,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2、学生再读课文。
(四)作业练习
1、画出课文所有的比喻句并标上序号,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在充分感受美
2、仿照第三段的写法,运用比喻、比较、拟人等手法描写你熟 的基础上,激悉的一种景色。发创造美。
反思: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也有赖于健康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形成,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获取和增强语感的过程。《绿》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美文,从的语言到所描写的景物都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为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具体感受文章精美的语言,进而领略文章的美,引领学生走进审美之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感情,学会感受美,激发创造美的欲望。
在教学思路上,就把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比较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对梅雨瀑和梅雨潭的比较中,充分感受梅雨潭美之所在。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选择梅雨瀑和梅雨潭之间的过渡句为切入点,有此带入对两者的比较,使教学从一开始就进入到一种审美境界,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依据感觉、感知和感悟逐层递进的过程为教学的程序。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品读,让学生在全文的阅读中获得美的感觉,从对第三段的精读中获得美的感知,通过教师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中,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课文,进而获得美的感悟。
但是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的活动显得过多,而学生的主体活动不足,学生的主动探求研究学习的时空不够。
《绿》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认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
同学们,下星期学校要组织我们参与什么活动?(植树节活动)
我国人民历来有在春天栽花种草、植树造林的习惯,为此,专门设立了这个节日——植树节、
今天,我们学一首描写少先队员积极参与植树活动的待歌,
出示课题: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齐读课题)
我们的双脚怎么会被春光染绿呢?一起听课文录音。
二、初渎指导
1。听课文录音。
2。自同学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牛字,会渎绿线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晤的意思:
锨镐彩翼荒山野岭
裸露咆哮枝繁叶茂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
荒山野岭:没有人烟的`山岭。
锨镐:指劳动工具。(结合课文插图理解)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枝繁叶茂:指树木长势好;
咆哮:形容水奔腾轰鸣。
4。讨论:
全文共几节?各写了什么意思?
全文可分几局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第一局部(第1节):写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
第二局部(第2—7节):写我们用双F为荒山披绿装,使动物有家园,让环境更美丽。
第二局部(第8节):写我们有绿化机国的决心和豪情。
文章首尾呼应:
三、指导写字
鼠:笔画较多,注意笔顺、间架。
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二、精读训练
1。出示第一局部。
(1)自由渎
(2)讨沦:你读懂了什么?
(3)想象:同学们是怎样来到荒山野岭进行植树活动的?
(4)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行诗句,你是怎么理解的?
(插放动画,画面思示:少先队趴在荒山边走边植树,所经之处留下绿色—片。我们的到来,使荒山变得一片翠绿,使野岭变得春光无限)
(5)怎样读好这—节?自身试—试。
(读出愉快、自豪的语气)
2。第二局部。
(1)自山读第2~7节,想一想:这局部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热闹的植树局面,美好的遐想)
(2)指名读笫2节,想象—下当时的局面。(热火朝天)
指导朗读,表示出同学们劳动的干劲。
锨镐/丁丁当当,
奏响了/植树歌谣;
清水/哗哗流淌,
滋润着/棵棵树苗。
(3)演示水土流失实验,简要讲解植树造林与坚持水土的关系
(4)默读第3—7竹,考虑:
植树活动给荒山野岭带来丁怎样的变化?
交流(相机板书:荒山披绿装动物有家园环境变美丽)
(5)讨论:
你觉得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牛体会对偶、拟人等于法的运用,写出了荒山换新颜的喜人景象。写出了动物们牛活得无忧尤虑的情景,写出了人们生活的美好、安定。)
(6)指导朗渎第3~?节:
听课文录音。
自由练习。
开火车朗读。
评议。
3。第三局部
(1)齐读。
(2)这节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呼应开头,点明主题,深化中心)
哪一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示出植树意义之大?
(板书:青山碧岭——荒山野岭)
指导感情朗读,表示出劳动者的欣喜,体会劳动者的豪情。
三、练习背诵
1。引读助背。
2。跟录音轻声背,
3。配乐齐诵。
《绿》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2、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三、教学设想: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lǐ)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1、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2、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②、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
释绿――思绿(线索)
(二)、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三)、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绿》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在预习中能读准文中生字的字音,同过查字典理解“珍宝”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了解“我”将那本又薄又破旧的书视为“珍宝”的原因,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
3.通过想象说话理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的意思,体会“我们”的爱书之情。
4.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并激发学生与书交上朋友的愿望。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了解“我”将那本又薄又破旧的书视为“珍宝”的原因,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
2.通过想象说话理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的意思,体会“我们”的爱书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说“走这么长的路是很累的……”的这番话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课题引入
师:英国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是最好的营养品。”同学们,你们觉得读书有哪些乐趣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与读书有关的阅读课文《爸爸和书》。板书课题:5?爸爸和书
2.出示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3)在不懂的问题旁做上记号“?”,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解答。
二、指导阅读,引导质疑。
1.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的第几小节写了这件事的经过?
爸爸很喜欢给我和姐姐买书,但《皇帝的悲哀》这本书却比任何一本都珍贵。(3―13小节)
2.根据学生质疑总结出示问题。
一本又薄又破旧的书,为什么小作者却觉得它是“珍宝”?
三、研读课文,领悟方法
1.出示问题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寻找答案。
(1)寻找重点句
尽管这本书很薄很薄,我捧着它还是像捧着一件珍宝似的。
(2)理解关键词
1)“珍宝”是什么意思?(珍贵的宝贝,泛指有价值的东西。)你觉得那些东西可以称得上珍宝?
2)又破又薄的书怎么会成为作者心中的珍宝呢?让我们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体会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3)体会句子含意。
爸爸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给我买这本书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出示句子A.
那时候我还小,爸爸所在的那家公司倒闭了。爸爸只好去做临时工,妈妈也要出去干零活。
品读理解:
临时工的活是很辛苦也很不稳定的,随时都有被解雇的可能,因而爸爸不可能有稳定的收入。而妈妈干零活也只能赚取微薄的收入。由此可见小作者家的时的生活是很贫穷、困苦的。对勉强维持生计的一家来说,书实在是一件奢侈品。
板书:生活窘迫
2)出示句子B.
“不过,给你买一本书,今天就不能乘汽车回家了。你愿意走路,就给你买。”
品读理解:
当时小作者家的生活实在太艰苦了,拿不出多余的钱来买书,要买书,就得省下坐车的车钱,买这本书真是不容易啊!)
板书:省下车钱
3)出示句子C.
我跟着爸爸往回走。路真远啊!我有些走不动了,爸爸把我背了起来。过荒山大桥时,寒风呼啸,我冷得直发抖。
品读理解:这一段是环境描写,不坐车的`代价就是受累,挨冷,从侧面写出了这本又薄又破旧的书来之不易。
4)出示句子D.
“走这么长的路是很累的。但是不这样做,爸爸就没法给你买这本书了!”
品读理解:看着孩子走这么长的路,收这么多的累,父亲也不忍心,可是为了让孩子有书看,为了孩子能成为爱读书,有知识的人,父亲又不得不这么做。所以这本书更显珍贵。
(4)体会人物情感
出示:我仿佛觉得爸爸是含着热泪说这番话的。
含着热泪说明爸爸的自责和无奈,这里体现了一位父亲的良苦用心和对子女的殷殷希望。
2.分角色朗读3―13节,加深体会这本书的珍贵。
四、拓展说话,揭示中心
爸爸给我们买的一本旧书都是如此不易,那么我们书架上的100多本书又是怎么来的?请你用文中的两个词语来概括。
板书:节衣缩食,省吃俭用
1.为了买书,我们可能还会省下那些钱呢?请大家展开想象,说一说。
我们可能省下了的钱去买书;省下()的钱去买书;省下()的钱去买书。听着爸爸念书,我们渐渐懂得了读书的乐趣,读书可以(),可以(),可以()。
在爸爸的引领下,我们一家人都爱上了读书。虽然我们家的物质生活是贫穷的,可我们在精神上却是富有者。
五、课外拓展,积累名言。
学了这篇课文,你对书一定又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有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高尔基
读书如吃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
板书:
5爸爸和书
视为珍宝
生活窘迫
节衣缩食节省车钱省吃俭用
受累挨冻
流着热泪
(热爱学习)
《绿》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目标:积累本文中的重点字词,如“涸澈”、“揠苗助长” 、“淅沥” 、“婆娑” 、“猗郁” 、“蕈菌”等;理解文中重点的语句,如“它的尖端总朝向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基本技能目标:
1.学习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学习、掌握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情感、价值观目标: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就早已接触这类散文,已经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对其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一般都能理解散文"形""神"的特点,同时,本文作为一篇白读课文,学生已经在前面详细认真地鉴赏过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对本单元散文特点和鉴赏方略有了初步了解,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鉴赏还停留在零散的层面,对于散文中的象征手法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些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而且文章中的"绿"的象征意义也是一个难点,必要时需要老师定的介入和点拨。
三、重点难点
学习、掌握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使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同学们,今天早晨我一走进咱们云阳中学,满眼都是绿色,这种郁郁葱葱的颜色让我感到心旷神怡,我不禁想起了贺知章的《咏柳》,同学们能背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好啦,非常好,咱们中国古诗词中描写绿的句子还有很多,哪位同学能为我们背几句啊?(备注)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2、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王安石)
3、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绿色,不仅在视觉上让人觉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给人带来希望和生机。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绿的散文——《囚绿记》。
活动2【讲授】品囚绿之味
(一)解题
1、本文题为“囚绿记”,这里的“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
明确: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文体属于——记叙性的散文。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3、小结:从这里可以看出,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是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但是,要想对文章理解得深刻,光凭题目行吗?还是要回到文章中,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
活动3【讲授】品囚绿之味
(二)思路
1、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提示: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动宾结构的两个字概括更好。
【我们的方法】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关键句,即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体现行文脉络的句子。
寻(遇、得)绿(1—4段)。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
观(赏)绿(5—7段)。
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伸须、攀缘、舒叶、凋谢。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焦”字理解。)
囚绿(8—12段)。
这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引绿入室——发现生的欢喜——绿条执意向外——绿条渐瘦渐弱——打算放绿出“牢”。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
放(释)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怀(念、忆)绿(14段)。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板书:文章思路: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
2、小结: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活动4【讲授】赏囚绿之韵
1、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在作者眼中,所囚之绿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1)美
“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
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意思理解);它是柔弱的
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
“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2、小结: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它是美的,柔弱的,倔强的、坚贞的,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活动5【讲授】悟囚绿之魂:
难道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还是有更深层的寄寓?
提示: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写作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他也曾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肃认真的老实人。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屡遭酷刑,年仅34岁的他吐血而亡。据说日敌问他赞不赞成伪府,他回答不赞成。问他对于大东亚的看法,他认为一定失败。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
主题一:个人境遇的隐喻,民族命运的象征。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提示:难道这仅仅是文章的主旨吗?作者说:“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怎样一种魔念?你有过吗?谈谈你的经历和感受。
活动6【讲授】悟囚绿之魂
主题一:个人境遇的隐喻,民族命运的象征。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提示:难道这仅仅是文章的主旨吗?作者说:“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怎样一种魔念?你有过吗?谈谈你的经历和感受。
活动7【讲授】悟囚绿之魂
主题二:爱的误区
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爱绿,爱长春藤,爱我喜欢的事物,这没有错。爱是人类的天性,可是,《囚绿记》却形象而理性的警示我们:在一定的情况下,爱是自私的,爱是魔念,爱是毒药,爱是囚笼,爱是死亡。
爱有误区。
你看,那株被我的爱牵进窗口、引向书案的长春藤,不是“渐渐失却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吗?爱,使它奄奄一息了!
为什么?
爱不是占有,爱是放手。爱是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相互关怀、相互支持和相互欣赏。——这是《囚绿记》对人性误区的深刻揭示。
提示:难道这又仅仅是文章的主旨吗?
作者说——“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你受到什么启示?
活动8【讲授】悟囚绿之魂
主题三: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道难题。人往往无视自然界的规律,最终却难免品尝自酿的苦酒。在这些饮酒者当中,有的人执迷不悟,有的人迷途知返后感悟哲理,而陆蠡当属后者。
如果没有外界的触发,“我”与“绿”之间的僵持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正如文中所谈到的——“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小结:立足文本,深入开掘,触及灵魂深处。这才是我们的语文学习,这样的学习才能让我们的情感丰富、思想醒悟、生命得到升华。
提示:“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和“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活动9【讲授】悟囚绿之魂
主题四:发现美的历程
《囚绿记》还揭示出一个哲理:美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角度、心境下才能完美呈现。作者是孤独而陌生的,“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孤独是美的伴侣,一个人静观时,最有可能发现、感受美。发现美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人必须是一个内心安静敏感的人。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种禅的境界,在人生中是难得而值得珍惜的。我羡慕作者是这样一个有慧根的人,而命运又给他一段悠闲寂寞的时光,在他的窗前又放下那棵绿色的常春藤。
由此,我想到,同样一位作家,日本的川端康成写《花未眠》,他在北海的旅馆,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凌晨四点,一个安静的时间,发现了海棠花的美,并由一朵花引发了那么多人生感叹;普希金因为流放,才从大海中看见了自由的光芒,写出了《致大海》。艾青在牢中,孤独无望,对着漫天的雪花,想起了自己的大堰河,写出了感人的诗章。人总有诗意、温柔的时候,总有最有缘分发现美的时候,捕捉住那个特定的时刻,就会让它成为人生中精彩的篇章。
5、小结: 《囚绿记》在主题上的贡献,不是《荷塘月色》是对人生的探求,在苦苦寻找生命的出口;不是《故都的秋》是对人情的开掘,在努力开掘人情的高雅趣味;《囚绿记》是对人生的顿悟,在形象地揭示个人境遇与民族的命运,人性中爱欲的误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发现美的历程。
当然,我相信同学们还会有很多新的想法,这也许正是优秀作品恒久的艺术生命力吧。最后让我把这段话送给大家—— “假如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禁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我们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去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活动10【讲授】延伸阅读
课堂总结 欣赏美妙的散文,我们就应该怀着一颗审美的心,去感受作者的情思,去领略优美的语言带给我们的美感,学会从字里行间感受出生活的美和诗意来。
文章推荐:
给爱一对翅膀
——给《囚绿记》的作者陆蠡
新居的窗口拥上一团绿,这生命的活力深深地将你吸引住,因此你爱上了它。 可是爱使你失去了理智,与普通人一样,你的占有欲也随爱而生。你爱它柔软的卷须,舒开的嫩叶,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你把绿牵引进你的屋子里,你让它伸长到你的书案上。你拿它装饰你的房间,你拿它装饰你的心情。渐渐地你的爱几乎将绿囚禁到死亡。
很庆幸的是你最终醒悟了,你痛下决心,放绿,放开曾是绿友的绿囚,给被爱者一对翅膀,让被爱者自由地飞翔。
陆蠡先生 ,爱是人心底最真切最朴实最美好的情感。寂寞时,爱是黑暗中的一缕阳光;伤心时,爱是寒风中一团热火;高兴时,爱是清晨的漫天朝霞;愉悦时,爱是夏夜的一轮银月。
但是,不得不承认,爱有时可以让人失去理智,不择手段地以求获得与占有,可与此同时爱成为了被爱者的恨与恼。
也许拥有自由的爱真的很难,给予自由以爱更难!似乎爱所引发的占有欲已完全限制了那奔向自由的理智。没有理智的人是什么?是“疯子”,豪不夸张地说,在爱面前,10个人中会有8个人是疯子。
正如水池的金鱼,当人情不自禁的“爱”上了它,第一反应就是将它由广阔的海洋中迁移到比海小万万倍的鱼缸中。这不是爱,这是一种谋杀!终有一天,鱼会翻过肚皮,睁着眼睛在水中漂荡!
当你将所谓美好的爱强加于被爱者,无疑将其套上无法摆脱的枷锁,而这时你将一步一步走向失控直到彻底失去理智,不断地伤害被爱者,从而爱演化成了无法容忍的罪恶,一去不回头!因为爱,所以要坦然的给予自由,给予爱以自由飞翔的翅膀。 囚在笼子里的爱终将死亡!
《绿》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4、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一提到绿色,我们就会联想到生机、希望和生命。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时,我们仿佛看到生命的奇迹;当一叶绿芽冲破障碍,破土而出时,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顽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散文《囚绿记》
2、指名一位学生上黑板写课题和作者的姓名。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句加以概括。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做在自己的书本上。
出示评价标准:
(1)、事件的叙述是否完整
(2)、语言是否简洁
请其他同学围绕评价标准两位同学所写的内容。
三、捕捉绿之美
(1)、绿是文章描写的重点,绿指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描写常春藤的?请同学再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常春藤的语句,说说它的形象。用以下句式回答。
这是一株()的常春藤,从文中()语句可以看出。
四、触摸绿之魂
在作者笔下,这株植物不象植物,更象什么呢?要深入了解常春藤的内涵,必须先了解陆蠡这个人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请同学模仿常春藤的口吻写它,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写几句话,体会作者寄寓常春藤新的内涵。
学生写作,并交流
教师小结:绿不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他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又是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五、探究囚绿的原因:
常春藤是正义的化身,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囚它?
跳读课文,找出囚绿的原因的语句,并归纳。
六、拓展延伸
设想:假如陆蠡就义前又看到这株常春藤,他会对这株常春藤说些什么呢?请以陆蠡的身份写一段话,字数100字左右。
写作并交流
教师小结:
巴金曾用这样的话来评价陆蠡: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在和崇高的灵魂在接触”。的确,今天我们透过这一株常春藤让我们看到了他无限的爱国情思,触摸到了他那崇高的灵魂和那颗黄金般的心灵!让我们用真挚的掌声感谢作家陆蠡,感谢他为我们谱写了一首爱的灵魂诗篇!
《绿》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多侧面写景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掌握比喻的基本特征,领会本体、喻体的相似点;了解对比写法的作用;理解文中想象所创造的新形象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在创造“绿”的形象和意境中,比喻、对比、想象、联想等手法所起的作用。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同学们心目中一定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你们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它?(学生回答)
2、以一种颜色为描写对象和以雨中登泰山为描写对象,哪一种更难写?为什么?
明确:前者难写,因为形态少变、色彩单一,难以展开描写,这叫“难写之景”。朱自清先生是一位语言大师,是一位状难写之景的高手。(幻灯片2作者介绍)学习本文,就是学习名师对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景物怎样进行描写,怎样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进行表达,以便“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二、理清总体思路
1、从全文四个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明确:“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本句能否把“惊诧”换成“惊讶”,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惊诧”是十分惊讶,比“惊讶”程度重。那么是什么东西让作者感到十分惊讶呢?绿,梅雨潭的绿。为什么十分惊讶?因为梅雨潭美极了,奇异极了。
2、作者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写了什么
明确:梅雨瀑。(幻灯片3远眺瀑布、4坐观水花、5细赏碎玉)既然本文主要写梅雨潭的绿,那么写瀑布目的是什么?抓住第二段中的关键语句回答,“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梅雨瀑是梅雨潭及其绿形成的原因。文章第三段还有一句道出了写梅雨瀑的匠心:“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瀑布就在襟袖之间,却视而不见;瀑水那么响,却听而不闻。心中只有什么?只有潭水的绿。瀑布那么美,如飞花碎玉般,使人惊诧,但潭水的绿更令人惊诧。写瀑布,作者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潭水绿的美。
三、分析重点段(第三自然段)
大家边听(一生读“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着实可爱”)边看书,从中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潭绿特征的词语,看看什么样的绿,让作者十分惊诧。
明确:奇异、醉人。奇异、醉人的绿正是文章要写的重点。这段细致地描写了梅雨潭绿的美。
1、梅雨潭的绿那么美,在这段里,作者先从行动上写对绿的渴求、追捉;然后从心理上写绿的奇异、醉人。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心被绿占据,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以致深情赞美“醉人的绿呀”,“满是奇异的绿呀”,幻想张开两臂抱住她(绿),接下来主要从整体写绿的特点:大、平、厚。
2、用三个比喻写绿的特点
①一喻:“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从水波的角度写绿的细腻、柔美。为什么不说“像少女的裙幅”?少妇沉静平和,少妇的裙幅长而平展,才会“拖着”,用“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准确地绘出了梅雨潭“细柔”的波纹形态,沉静、飘逸的神韵;而少女是天真活泼、爽朗热情的,则与梅雨潭特点不相吻合。
二喻:“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从水光的角度写绿的明亮、软嫩。
三喻:“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从水色的角度写绿的温润、清纯。
②比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这里三个比喻就抓住它们相似点来写,写出绿的特点。在这里作者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来比喻,这叫博喻。博喻是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可以强调这一个本体,给人深刻印象。
3、用四组对比写绿色浓淡相宜,波光明暗适度
②思考:想一想用苏轼的一首诗来描写西湖的波。
明确:“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
作者为什么选取淡浓相宜的西湖波作对比呢?
明确:以美衬美,突出绿的不寻常,是“奇异”的绿。面对这样的绿,难怪作者要抒发感叹“比拟不了”,扣题说明绿是令人惊诧的。
4、用三个想象把梅雨潭绿之美提到神妙高度
①一想象:裁为带,赠舞女,绿具有神奇的作用,使舞女临风飘舞,舞姿翩翩。
二想象:挹为眼,赠肓妹,绿成了盲妹最需要的东西,绿可以还她美好,盲妹因而明眸善睐,顾盼神采飞扬。
三想象:化为姑娘,拍着你,抚摩着你,作者满怀深情的为潭水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女儿绿”,这是仿照宝石“祖母绿”而起的,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妇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如同一个少女亭亭玉立的站在眼前,作者这里表达了颂扬青春、赞美活力的高尚情怀。
②这三个想象创造新的形象和意境,把绿上升到一种美好的境界。
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醉人、宜人、惊人,真让人心驰神往,幻想张开两臂抱住她。绿到这种程度,难怪作者在篇末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四、创新性练习
本文运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来写景,前两种写法平时大家常接触到,今天我们侧重想象能力的训练。现在请大家根据古诗“野渡无人舟自横”、“深山藏古寺”,充分发挥想象,构思一幅画,用语言将它表达出来。
五、总结
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绿在朱自清笔下情一样的深,梦一样的美,表达了他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这得益于作者独特的写景方法。从这节课我们可以总结一些规律性东西:
语言文字无法直接表现的内容,可通过比喻、对比,可以借助想象,还原为视觉形象,因而选择生动的比喻、进行恰当的比较、展开丰富的想象,便成为作家摹形状色的得力手法。
六、作业
写一写我们的金少湖
《绿》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挥”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集中、交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手持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同学们知道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写了一首诗《绿》,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这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4.作者简介。
二、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想一想,课文中的“绿”指的是什么呢?
2.指名分小节读诗,教师正音,引导学生认识生字。
3.再读诗歌,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诵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学习第一、二小节。
1.伴着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板书: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好像……(自己轻声朗读)
5.感受绿的美:绿得发黑、绿得出奇。你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
6.齐读第一、二小节。
(二)学习第三、四、五小节,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这么多的绿集中起来,会是一幅怎样的画呢?朗读课文第三、四、五小节。
1.自由朗读第三、四、五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
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再仔细读读。
第三小节:
说一说:
风中的是绿色的。
雨中的是绿色的。
水中的是绿色的。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的。
(学生看图,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指名读,全班读。
第四小节:
(1)出示文中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小节:
(1)出示小练习。
想象说话: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2)“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3)点名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三)全文朗读。
四、读写结合,拓展阅读。
1.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春天到了,校园里,公园里,田野里。
2.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结合“阅读链接”说一说。
(1)学生自读“阅读链接”。
(2)从视觉上感受灵隐之绿,以及“绿”的层次。
五、布置作业。
1.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0 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美化、净化城市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品味文章精当严密而又不乏情趣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还沉醉于文明的祖先留下的红墙碧瓦、深宅大院的时候,我们似乎漠视了世界正悄悄的开放;当我们城市建设中的围墙在一步步地吞噬着宝贵的土地的时候,世界上早已是风行绿墙了。绿墙不但美化了环境,装饰了家园,更保护了土地,净化了环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淑远的一篇文章《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去感受一下这绿色围墙。
板书:题目
题解:全世界城市盛行绿色围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圈点符号的方法在文中各段前标好段序,画出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及有疑问的地方)
①请用·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②请用?标出文中有疑问的地方
2、朗读后学生质疑,师生互助解决。
投影词语(请单个学生起来读)
镂空 浏览 摇曳 卓著 过滤 取缔 颁布 栅栏
3、师:本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科学说明文
4、师: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生: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图表、作诠释等。
5、师: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生:绿墙
(三)深入课文,研读探究
1、师:了解了说明的常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后,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这篇课文开头一开始就说“综观各国城市,中国与外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围墙”,那么中国的围墙与外国的围墙到底有什么不同?
生:中国的围墙是砖墙“围墙长、占地多、浪费大”弊端多
外国所谓的“围墙”,或是雅致的栏杆,镂空的钢丝网,或是生机盎然的“绿色围墙”。
2、师:对于外国的围墙,课文重点介绍的是其中的什么围墙?什么是“绿色围墙”?
生:绿色围墙(板书);所谓“绿色围墙”,就是利用植物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
3、师:作者在介绍外国“绿色围墙”时,列举了哪些国家,这些国家的绿墙各具怎样的特征和功效?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以下内容:
巴西—“植物墙”、“生物墙”,美观,减少噪声和空气污染。
澳大利亚—各国植物园,冬暖夏凉
新加坡—满目只见树木葱茏,芳草如茵,使城市环抱在绿色之中。
日本—新奇独特的生态预制件建造的绿墙。
尼日利亚—砖石围墙绝迹,绿树成阴,视野开阔
南非博茨瓦纳—“生态墙”常年碧绿,有效利用空间
北非突尼斯—以龙牙树为围墙,结实而美观,挡沙、分界
美国华盛顿—绿墙绿门,生意兴隆
4、师:总的看来,外国的这些“绿墙”有怎样的共同特点?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何价值?
生回答,教师归纳
占地少
省钱料
美市容
外国绿墙 减噪音 益处多
净空气
调温度
我们从课文中不难发现,一道道绿墙不仅仅是泥墙、石墙、砖墙的替代品,它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环球城市,风行绿墙。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5、老师啊,还有一些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助解决,下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然后来告诉老师。(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①作者举这么多非洲国家城市“绿墙”的例子用意何在?
②作者所举的这些国家城市之所以取得这么显著的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③中外“围墙”,外观、材料和功能有哪些不同?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作指导并归纳:
①作者举了非洲的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南非博茨瓦纳的桑尼塔斯镇、北非的突尼斯首都突尼斯,意在说明经济不发达地区也可风行绿墙,只要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少花钱照样能筑起绿墙来。希望绿墙不久将在我过盛行。
②(1)政府非常重视,把要求绿化设计、有花园的住宅不筑围墙等要求,用法律条文执行,政府下令拆除擅自修建的砖石围墙。政府大力扶持,免费提供苗木。
(2)各国各地区因地制宜,选用当地常见的生命力强的植物加以培育,有专门的研究人员进行科学研究。
(3)加强宣传,增强国民绿化、环保的观念,打破旧有的围墙观念。
③
中国
外国
外观
封闭的
开放美观的
材料
砖石、钢筋、水泥
各种植物
功能
安全、分界
既可以绿化、美化市容、市貌,净化空气,调节温度,阻止噪音,挡住风沙,又可以划分户界。
导致的原因:国家重视差异;国民环保意识差异;中外文化差异等
6、师:作者认为现代中国城市应该提倡建筑怎样的“围墙”?
生:作者认为中国城市也应该以绿墙代替砖墙。
7、师:作者的这个倡议在中国可行吗?为什么?(学生举例,结合身边的例子)
实验证明效果好
绿墙代替砖墙 前景好
功能转变无需墙
8、师:这篇课文,主要通过中国和外国围墙的比较来说明什么问题?
生:本文通过中国和外国围墙的比较,科学的说明了建设绿色围墙具有美化净化城市、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美化城市 保护环境)
9、师:现在你能理清课文的结果了吗?
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归纳:
第一部分:(1)介绍中国的围墙。
第二部分:(2—13)介绍外国的“绿色围墙”。
第三部分:(14—15)说明我国也应该以绿墙代替砖墙。
(四)找一找(本文的说明方法)
师:同学们,现在啊,请您找一找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并说出运用这些方法的作用。
1、作比较
从全文来看,中外围墙的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库里蒂巴市战前战后绿化的比较。通过比较来增强说服力。
2、举例子
作者为了说明环球城市建设绿墙的情况,举了世界各国的典型例子。在说明巴西绿墙建设的成果时,再举了巴西利亚被联合国定为“人类文化遗产”,库里蒂巴市被命名为“生态之都为例;在说明澳大利亚的建设成果时,举了墨尔本和悉尼的例子。这样例中有例,环环相扣,使说明更具体可感。
3、列数字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共单位的围墙总长500多万千米,可绕地球125圈,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千米,加上两侧墙脚不能利用的死角,共达3350平方千米。
说明公共单位围墙之长,围墙的占地面积之大,使人触目惊心。
库里蒂巴市人口虽然从战后的50万猛增到150万,人均绿地面积却从0.5平方米增加到54平方米。
说明人口大幅度增加,人均绿化面积也大幅度增加。
4、作诠释
所谓“绿色围墙”,就是利用植物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
介绍了什么是“绿色围墙”。
(五)说一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语言准确严密,生动形象
1、综观各国城市,中国与外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围墙。
“最大”表明围墙的不同是最突出的,但不排除其它特点。
2、中国筑墙已有几千年历史,筑墙虽有安全分界的功能,但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已无多大作用。
“多大”说明在安全分界方面还有一点功能,但功能已不大。
3、这种植物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可以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
“不仅……而且……”表递进,强调植物墙具有可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的功能。
4、“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人均绿地近百平方米,雄居世界第一”句中“近”一词表明“近百平方米”是概数。
有情趣
砌墙垒门的材料是填满泥土的塑料砖,砖的孔洞向外,内植花草蔬菜。苗木出土后,伸出洞外,弯曲向上吸取阳光,怒放各色花朵,结出苞米棒、向日葵、辣椒等,长短不一地垂挂着丝瓜、葫芦等,一墙青菜,满门鲜花。
拟人: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垂挂”准确地写出了形态。
“青菜”、“鲜花”色彩鲜明。
“满目只见树木葱茏,芳草如茵”再如“绿场地上龙牙树高仅60厘米,横生的枝杈抱成一团,剪平如枕木横陈,怒放绿叶,形如草质台地”一句,动词“抱”和“怒放”的运用,比喻句“剪平如枕木横陈”和“形如草质台地”的描绘,使语言显得生动、形象。
(六)议一议
下面是一位同学对《环球城市风行绿墙》一文的看法,你同意这些看法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中国的围墙,如北京故宫和地寺院黄色的土坷垃中,显示出肃穆的气氛,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北方深宅大院的风火墙,都有一番韵致,中国墙文化有其内涵,不能一概而论。
示例一:我同意这些看法。我们中国也是一个文明中国,我们有自己的民族风格和传统文化,不必什么都去学外国人的。这“绿墙”有它的好处,但中国围墙也有自己的优点,除了防盗、分隔区域的作用外,也能传承民族历史和文化,而且各地不同风格的围墙也体现着民族风情,具有观赏价值。
示例二:我不赞同这些看法。我们中国的围墙,虽然有其文化的内涵,但历史是前进的,东西文化也是可以相互交流的,何必为了保存自己的风格而不切实际呢?“绿墙”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分隔区域的功能,更能增强保护环境的作用,有益于身体健康。社会在发展,人的观念也该变一变,要从利于人类生存和生命着想。
(七)想一想
假如你是一个建筑设计师,请你为工厂、学校、居民小区设计围墙,你将如何设计?
(八)小结:
本文以“绿墙”为说明对象,综合运用列数字、作诠释、作比较、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借助于精当严密,富有情趣的语言,说明了绿墙的新颖创意和巨大作用。
《绿》教学设计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梳理文章的结构,反复阅读,初步感受文章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用圈点法读书,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初步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文章的结构,弄清作者行文思路。
2.学会用圈点法读书,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以前我们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绿》,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
二、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
学生简介作者,教者补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扬州。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散文名篇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三、先听录音,结合课文旁边的“读书动笔示例”,结合课文后面的“圈点符号”,运用“圈点读书”法,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惊诧(chà)踞(jù)薄(bó)阴绺(liǔ)
倏(shū)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 chà)
明眸(móu)善睐(lài)挹(yì)掬(jū)
四、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提问:课文题目仅一个“绿”字,简明、醒目。“绿”,处处可见,这里的“绿”不是泛说而是专指什么?
明确:梅雨潭的绿。
提问:绿,离不开梅雨潭,当然要写梅雨潭的景观了,梅雨潭的本质是什么?用原文一句话回答。
明确: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提问:瀑布潭由哪两部分构成?
明确:瀑布、水潭
提问:课文哪些部分写瀑布,哪些部分写水潭?
明确: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的是瀑布,第3自然段主要写的是水潭。
2.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写瀑布的?
明确:位置声响形、色
位置——梅雨瀑在仙岩三瀑布中居“最低”处
声响——“花花花花”(刚到山边便听得见)。
形、色——“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提问: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什么?
明确:还写了当时的季节天气,显得十分自然。
提问:从文中找出再次写瀑布的语句,指出其与第一次写瀑布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作用。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微雨似的纷纷落下)
明确:由宏观写瀑流转入细腻描绘飞溅的水花。
——于结构上看,是描写的推进。
——于内容上看,交代了梅雨潭的名称由来。
——于技法上看,自然插入作者的评议感触,景中见情,用笔散淡,散文的特色轻巧巧地表现出来了。
3.学生在集体朗读课文第三段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这一段作者主要写的'是哪些内容?
明确:这里显然是写瀑流下的“潭水”了——全文开始出现“绿”。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句句不离梅雨潭的绿,越写越迷人,越写越富于情致。作者着意写梅雨潭醉人的“绿”了。
4.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首尾两段在谋篇布局上的作用。
明确:第四自然段,与首段紧密呼应,用字几近一致,仅仅多出“不禁”二字,既是感情的必然发展,也是行文水到渠成的归宿,极稳重地收束了全篇,把奔放的感情“蓄”在“惊诧”二字中,交由读者品味、想象。
《绿》教学设计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欣赏西湖的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热爱美的教育。
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
读文章,想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看图激情,导入新课
(出示课文插图)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老师也去过杭州西湖,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板书)
二、范读课文
(生静静地听)
三、自学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现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自由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感受语言文字美
1.本文化美的词汇十分丰富,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句。
七、听课文朗读录音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板书设计:
二、形近字组词。
倾( ) 炯( ) 栀( ) 潋( ) 访( )
顷( ) 迥( ) 桅( ) 敛( ) 防( )
般( ) 溅( ) 堤( )
股( ) 浅( ) 提( )
三、填空。
1、《西湖的绿》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 ),看到的;二是( ),看到的;三是在( ),看到的。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
2、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 )。”峰下蜿蜒的小径:“( )。”此外还有溪水:“( )” 。
3、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 )。”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 )。
4、在花港现鱼,作者抓住了( ),与( )相比,“( )。”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①美好 ②赞许
无论能不能得到嘉奖,我们都要继续努力。( )
今天来到现场的嘉宾都是来自大连的年轻朋友。( )
(2)①聚集 ②村庄
今年,我们屯子里有六个年轻人报名参军了。( )
因为有关云长屯兵在路上,曹操只得收兵回巢了。( )
四、填空。
(1)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和( )。
(2)这篇文章作者按照从( )到( ),由( )到( )的观察顺序写的。
参考答案:
一、崇山峻岭、蜿蜒、嘉峪关、垛子、堡垒、陡峭、气魄雄伟。
二、蜿蜒、婉转;蜻蜓、蜿蜒;凝结、疑惑;堡垒、光明磊落;峭壁、俊俏。
三、(1) ②、① (2) ②、①
四、(1)象征、智慧、结晶(2)远看、近看、整体、部分。
《绿》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教学重点:
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一、导入:
1、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暖的春光被打开,总是希望能够出去走走、看看。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如果出游,你会选择哪里?
2、大家说的地方不少,可是我们都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它们的特点。(春色满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意盎然……)去这样的地方游玩,我们的心也醉了,那里的风是那样的柔、水是那样的清,那里的春光也格外明媚。让我们和一群植树的孩子一起出发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二、初读课文:
1、这又是一首诗歌,读诗歌的要求是什么?(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外,还要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
2、自由读,教师巡视。
3、开火车读教师出示的词语,教师注意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
歌谣绿袍裸露煎熬寂寞松鼠叽叽支撑锨镐
4、齐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裸露”(边音)“撑”(后鼻音)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教育学生在同学读书的时候不要打断,有问题先用铅笔在书上轻轻地画上记号。
6、学生点评。
7、听了大家的读,我们把许多隐藏的“地雷”挖了出来。请大家再朗读课文,在读之前,想一想刚才的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想好了再读,希望能够比刚才有一个提高。
8、有进步吗?把自己的进步告诉大家。由于时间关系,选择一个自然段,向大家展示。
9、指名读,评价。
三、初步学习第一、第八自然段。
1、请一、二两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两组的同学读第八自然段,我来读课题。读完,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第八自然段结构相似,前后呼应,有点题的作用)
2、想一想上学期学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再读一读,想想有不同的地方吗?
3、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四、学习生字。
1、“谣、袍、裸、寞、叽”想一想他们有没有同胞兄弟?他们和他们的兄弟区别在哪里?把他们的特征记牢。
2、和学生共同书写“鼠”,帮助学生摆好间架结构。
3、描红。
4、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那“青山碧岭”呢?
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1、自由读。告诉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快乐!
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
①“煎熬”
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
②“林涛”
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我来问问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
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2、锨、镐的声音是多么单调,可是为什么是“歌谣”?
3、齐读。
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1、“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2、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
五、朗读全诗:
1、齐读。
2、尝试背诵。
板书: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裸露、煎熬 林涛、动物的家
《绿》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
了解并初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由《背影》中父子间的爱引出对大自然的爱
2、观看朱自清的生平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后
2、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jù)
薄(bó)阴
绺(liǔ)
棱(léng)角
穹(qióng)
尘滓(zǐ)
皱缬(xié)
什刹(shí
chà)
明眸(móu)善睐(lài)
挹(yì)
掬(jū)
3、思考问题:
文章以哪个词为文眼,点题?
明确: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第二自然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2.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对梅雨潭水绿的审美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
4.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
1、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到了梅雨瀑;
第二观察点:梅雨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环境;
2、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点是梅雨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绿。
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拟人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色、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
比喻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荡漾)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波光、软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清澈)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
(太淡)
对比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
(太浓)
西湖的波
(太明)
秦淮河的波
(太暗)
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联想
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4、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文章从博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四、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参照课文读书动笔示例,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把你认为最为精彩的语句用适当的符号标示出来。
五、全班配乐朗读。
六、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本文,模仿《散文家谈散文》写一篇鉴赏小短文。
【《绿》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绿》教学设计04-17
《绿》教学设计15篇(精华)09-15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04-16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09-20
(通用)《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04-20
朱自清《绿》教学实录03-20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