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1 18:27:1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1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城市——兰州。兰州也被评为2015年度十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我们兰州人为什么会感到如此幸福呢?

  二、简单介绍柳永在宋代词坛做出的贡献

  1、柳永是宋代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2、柳永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长调与小令平分秋色。

  三、品读词作

  1、 请一位学生朗读《望海潮》 ,如有错误,请其他学生纠错。目的:读准字音。

  2、 请全体学生看文中注释默读本词。目的:理解词意。

  3、 老师配乐范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及节奏。

  4、 请全体学生齐读。

  四、品析杭州自然风物之美

  1、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明确:运用炼字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字词来品析词句的意境美。例如:“烟”: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根据意境指导朗读:轻声舒缓的读。

  2、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明确:运用炼字法,分析“绕”、“卷”用字的妙处。根据意境指导朗读:音调急促提问:此句为何与柳永婉约派词风不尽相符?明确:由于年龄、际遇的不同。

  3、“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分析湖山、桂子、荷花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根据意境指导朗读:惊叹、艳羡的读。

  五、品析杭州百姓生活的繁华和谐

  1、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展现了杭州人民生活的富庶和奢华。

  2、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明确: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意境。通过“嬉嬉”一词了解杭州百姓生活的怡然自得。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热闹、祥和,轻快地读。

  3、“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陶醉满足的读

  六、小结:

  词人柳永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致入微的描绘出杭州的三重美:美在风景、美在生活、美在和谐,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对杭州的喜爱与赞美。

  七、迁移应用:

  品读了柳永笔下杭州的三美,请学生们观看有关兰州的幻灯片,用美的眼光、智慧、优美的文笔描绘出我们脚下这片热土的美丽之处,表达对它的热爱与眷恋。然后与同学们分享写作的内容。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望海潮》;

  2、搜集有关杭州美景的诗词。

  板书设计:自然风物 壮美清嘉

  百姓生活 繁华富庶

  官民同乐 政治清明

  ————————————————————————

  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评课内容

  两堂课都是以词作为教学内容,听课时我在想诗词教学在哪些方面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诗词教学在当今时代实际上是诗心传递的过程。要讲好诗歌,必须要品味诗的味道,引导学生感受诗意,带领学生融入诗境,而其中最需要紧扣的是诗的语言去想去品。诗词教学是否还原了诗词的`本色,是否变成了其他文体的教学,一堂课首先观察是否明确关注诗词的文体特征,观察学生是否走进了诗词的语言,从而引导学生走进诗的情感与内涵。

  第一位老师音色很好,激情导入,语调铿锵,教学有板有眼,步骤清晰。这是一首登临诗,表达辛弃疾的愤慨之情、爱国之忧。领悟词人既含蓄又慷慨激昂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由何而登临,然后分上下片讲解。有层次,步骤简洁。第二位老师讲解的《望海潮》中柳永一反自己习惯的写作手法,变得豪放。柳永这个慢词高手写出了铺陈的味道。上课的老师由兰州入题,从上下片融入朗读理解内容。最有意思的是提出这首词与柳永的婉约词风不符。最后由兰州景色的写作作结。教授过程对诗词的理解颇为到位。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处的位置是什么?两堂课中学生没有主动体悟词作,提出自己对词作的观点、看法和理解。老师还是满足于我教你记,我教你懂。诗词教学讲究个人独特的阅读体验。怎样摆正学生读诗词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诗词感悟中走进作者、走进自我这一点需要注意。两位老师的掌控力太强,老师讲的很好跟教学很好不一样,一定要注重学生学得怎么样。

  2、教师在诗词教学中是怎样的角色?这两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所有问题都是牵着学生走,教学显得“严密”甚至让人觉得无痕,其实是用细碎的问题慢慢肢解诗词,诗词变成碎片化对某些词句的理解。两位老师对诗词的理解过于严密,没有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没有引导学生深入诗词的深处,还是浮在表面上。有点遗憾!这个单元的单元提示第一要求反复吟咏,第二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那么这两堂课老师留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地方在哪里?所以课堂问题的设计缺乏有效思考,老师不是报幕员,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学习者。其实这两堂课的展开可以从词作的词眼入手,让学生思考起来,这才是有意义的教学。要懂得基于教的教学和基于学的教学是不一样的。

  3、这两堂课对诗词语言的品味极度欠缺。诗词教学中对语言的品味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两堂课我几乎没有感受到有语文味的品味,没有感受到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只有“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稍有体现。其实可以抓住“云”、“绕”、“卷”字深入品味,落到语言内涵上,所有感情都是从语言中悟出来的。其实缺乏有效诗词语言的品析背后暴露出老师解读诗词的过程中自己没有注意它的语言。《望海潮》数词运用比较突出,“十万”、“三秋”、“十里”、“千骑”就已经能展现出杭州的美丽和繁华。不要只想我该怎么教,要想我教些什么,哪个地方值得教。

  4、朗读的缺失,诗歌的教学一定是在朗读中完成的。第一位老师范读《登建康赏心亭》激昂慷慨,读得那么好。你应该考虑我是怎么把它读好的,你读好的根据其实是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觉。应该把这种感觉传授给学生。而第二位老师在朗读都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后面写兰州有什么意义呢?读不够为何去写?是用柳永所用的写作手法写兰州了?如果仿照《望海潮》写《望兰州》用铺叙的手法去写还行。古诗词教学与现代文写作风马牛不相及。现在教师喜欢课堂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我们要考虑这个写作是不是从阅读中感悟出来的,是否用阅读中的手法来写作的,如果不用,这样的写作就是多余,还不如让学生反复吟咏词作,读出感情,读出品味。所以希望我们老师把语文教的更加美,更加精准,更加合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辛弃疾的名字导入:

  同学们,辛弃疾,姓什么?

  请大家用“辛”字组词:艰辛、酸辛、辛辣、悲辛。

  这些词,几乎就是辛弃疾一生的写照了。连他自己也这样自嘲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

  那么辛弃疾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辛酸、悲辛、艰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走近辛弃疾。

  二、诵读

  1、师范读

  2、自由读,注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3、请学生单独朗读,并作朗读指导。

  三、赏析

  赏析指导:诗言志,读诗,就是要读出字里行间所含蕴的“志”。熟悉辛词的人都知道,辛弃疾的词,常常借景物言志,用典故言志。读这首词,我们就要注意体会景中情,参透典中义:

  板书

  诗言志

  上片借景抒情

  下片用典抒情

  (一)赏析上片:

  请咱班的女同学齐读上片,然后展示上片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

  师示范赏析“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并请大家依照示例,鉴赏“落日楼头……江南游子”一句。

  1、“落日楼头……江南游子”这句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除写景言志外,词人还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情感,找到这些动词,感受词人此刻的心境。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却无人理解自己的满腔怨愤,词人激愤到把栏杆拍遍。但是,就是把栏杆拍遍,

  又能如何呢?朝堂一片主和之声,无人理解他重用他,一腔悲愤只能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无人会,登临

  意!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但是,辛弃疾,他会吗?

  (二)赏析下片

  1、请男同学齐读下片。

  2、多媒体展示问题:

  (1)词人用到了哪些典故?作者借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了什么感情?

  典故作者态度

  张翰——莼鲈之思乐于归隐休说,耻于归隐

  许汜——求田问舍钻营私利羞见,为国忘私

  刘备——雄才大略才气,渴望建功

  桓温——木犹如此时光流逝可惜,时不我待

  由“休说、羞见、可惜”可知,词人心境的痛苦。所以词的结句,词人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和上片中的哪一句互相呼应,该如何理解?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孤寂和对知己的渴求。

  该句是反问句,作者的意思是说,红巾翠袖也搵不去英雄的眼泪。因为英雄流泪,是因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四、小结

  这首词,上片借景抒情,写尽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下片以典明志,表达了自己对抗金复国理想的执着坚守。

  辛弃疾的一生,都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苦苦挣扎,执著坚守。大家在初中时,曾经学过辛弃疾一首破阵子,

  现在我们回顾该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写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惊心动魄。但是,这壮烈的战斗,辉煌的胜利,只是一场梦。梦醒之后,只剩下惨淡的灯光下,白发早生的词人。理想与现实,壮烈与悲凉,形成了鲜明的的'对照。词人不由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

  从辛弃疾南归到去世的四十年间,朝廷对他时弃时用,用而又疑。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时局稍稳,又弃他一边去。他就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捶打,时而又被扔进冷水。可是他呢?不学季鹰归隐,不学许汜谋私,始终怀着一颗忠心、一腔壮志在等待。等到英雄流泪,等到华发苍颜,等到晚年,终于被韩侂胄任用了,却又不被信任和重用,在任上含恨而终。

  这就是辛弃疾的一生。正如辛弃疾在自嘲诗中所说: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这样的人生经历,注定了他的词中会有几多沉郁,几多悲愤。

  五、比较苏轼和辛弃疾

  现在,我们就拿《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作比较,从人生态度的角度,深入感受苏轼和辛弃疾不同的魅力。

  不同:

  苏轼壮志难酬,年华老去,有些感伤,但是最终却能用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驱散所有的叹息感伤,人生态度洒脱。

  辛弃疾则不然,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最后又流下孤寂悲愤的眼泪。他执着于自己的理想,无法排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愤。

  请同学们朗读以下文段:(多媒体展示:)

  从某种程度上说,辛弃疾比苏轼更不幸。苏轼是一个失意的文学家,但是毕竟没有民族仇、家国恨,犹能潇

  洒浪漫,把酒问青天;辛弃疾是一个悲剧英雄,江山半壁沦陷,一身本领,一腔热血,却只能,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同为豪放词人的代表,一个胜在文学造诣,登峰造极。一个胜在国仇家恨,痛入骨髓。

  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苏轼超脱了,他像一只成功蜕变的蝴蝶,翩翩起舞。辛弃疾则更像春蚕,到死丝方尽,像蜡炬,成灰泪始干。

  所以,熟悉苏辛的人都说,苏放辛豪,苏平和,辛沉郁。

  六、结束语

  无论是洒脱的苏轼,还是执着的辛弃疾,他们的品格和成就,都令我们高山仰止。每一首诗词中,都有一个

  鲜活的生命,一份真挚的情感。读诗,就是读人。要倾情诵读,用心体会,切不可用漠然藐视了这些思想,

  亵渎了这些灵魂。让我们都来爱诗词,爱这些高尚的灵魂,爱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瑰丽迷人的文化,

  爱我们这片生长过无数古圣先贤,盛开过无数思想之花的沧桑厚重的土地。

  现在,让我们用齐声诵读,向这位流泪的悲剧英雄辛弃疾致敬!

  七、作业

  1、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请课外自读梁衡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3

  1、导入:

  有些诗句大多人不知道它出自何人之手,却能永远铭记,千古传诵!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结合注释一走近作者,结合注释二三了解词人写作背景。

  3、思考:辛弃疾因何而登“亭”?

  明确:为了消愁解闷(板书“愁”)。

  4、让我们走进诗词,了解词人的愁情所在。

  老师范读诗词,学生初步体会愁情。

  ⑴赏析上片:

  同学们集体有感情地诵读,思考以下问题:

  ①上片写景部分有哪些意象?

  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③上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板书:景:苍凉、空阔——情)

  (学生回答)意象:楚天、秋水、山、落日、断鸿、游子;

  情:乡思、孤寂、空有抱负、壮志难酬。

  同学们根据品出的情感诵读。

  ⑵赏析下片:

  同学们诵读下片,思考问题:下片用了哪些典故?抒发了什么情感?

  (学生回答)典故:张翰、许汜、刘备、桓温;

  情:乡思、激愤、为国为民——反用其意;

  壮志难酬、年华虚度——正面用典。

  赏析“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情感:苦无知己、壮志难酬。(呼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

  5、总结:

  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韬武略换来的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长歌。这是英雄人格意识的`变向表达。我们从这首词中分明也能品出他对英雄悲壮人格的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遭遇,使他一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6、拓展延伸:赏析词人的《青玉案元夕》,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用精炼的语言评价辛弃疾。

  板书:景:苍凉、空阔——情愁张翰许汜

  典:刘备——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桓温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4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著名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爱国词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代表作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但南宋王朝一再纳贡求和,辛弃疾一生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解题与写作背景

  “水龙吟”为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标题。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该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是年春,稼轩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时稼轩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词人壮志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当他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祖国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句,初步理解内容。

  2、思考: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课堂学习案

  一、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通过诵读理解作品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

  1、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理解典故,品味作者的悲苦心情。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著名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爱国词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代表作有《稼轩长短句》。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但南宋王朝一再纳贡求和,辛弃疾一生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解题与写作背景

  “水龙吟”为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标题。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该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是年春,稼轩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时稼轩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词人壮志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当他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祖国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三、指导朗读

  1、读准字音

  遥岑(cén)远目献愁供(gōng)恨玉簪(zān)螺髻(jì)把吴钩看了(liǎo)鲈鱼堪鲙(kuài)求田问舍(shè)揾(wèn)英雄泪

  2、读出节奏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3、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轻重文句的舒缓起伏

  四、自主学习上阕,合作探究问题。

  1、作者登上赏心亭,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是如何描绘的`?这些景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词人除了写景,还写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表现出词人的什么情感?

  五、品味下阕语言,精讲点拨。

  词人在下阕中想到了哪些人和事?词人对他们持什么态度?作者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六、拓展延伸

  阅读辛弃疾的《菩萨蛮》,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⑴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⑵郁孤台:在今赣州西北田螺岭上。

  ⑶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京师。

  ⑸可怜:可惜。

  ⑹愁余:使我发愁。

  ⑺鹧鸪(zhè 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这首词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与《水龙吟》有哪些相似之处?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词。

  2、“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遍悲断肠”,这是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真实写照。请结合今天所学,展开想象,以“心归大宋”为题,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5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②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2.过程与方法:①了解词作借景抒情及用典的艺术手法。②学会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作品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诗词语言。

  2.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

  ⒈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⒉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设想】

  一、 教材分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中第六课的一首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这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必修4第二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八首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豪放派的词风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学生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 教法设计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并向学生讲解“文本细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文本细读主要有以下方法。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感情。诵读法是语文教育的传统方法之一,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文章的行文脉络、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文本细读法:通过对文字本身的挖掘,体会作者的用意,教会学生在不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的前提下鉴赏诗歌。

  四、学法指导

  1.诵读,指导学生在诵读时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立足文字,文本细读,深入挖掘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导入——巧用对联,引出作者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大家猜猜对联所写之人是谁?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我们已经领略了苏轼“大江东去”旷放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在他的作品中体味他内心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通过“三看”,获取信息

  学习诗词有“三看”,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

  提问:从词的标题你获得了怎样的信息?

  明确:登亭。

  师:古人有“登高抒怀”的习惯。孔子曰“登高必赋”他们一旦登山、临水,凭轩(楼、阁),往往会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有感而发。

  提问: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哪些“登高抒怀”之作?

  师:不同的人登高之后所抒之情不同,今天我们就看一下辛弃疾登上赏心亭后,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三、诵读词作——体会情感,把握内容

  1.学生朗读:之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词作,现在,找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注意读出豪放的味道来。

  2.名家朗读:注意听准字音,并做好笔记,同时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3.全体自由读:体会情感的同时思考作者写了哪些所见所闻所感,词中与标题相对应的一个词是什么?它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登临意(词眼)。

  过渡:作者登亭临水,即为登临,那么,作者看到了什么?

  (壮阔的)江天、(秀丽的)远山,以及楼头的落日。听到了什么?

  (孤)雁的叫声。

  想到了什么?

  张翰——乐于归隐

  许纪——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过渡:词人的这些感触,使他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于是引出了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那么,词人在痛苦之际,没有找朋友相诉,而是想要求得女子的安慰,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无人会,登临意(没有朋友,没有可倾诉的对象,用文中话说,即为“无人会”,更与何人说?)。

  在没有知己,无人理解的情况下,词人之泪只能由有母性光辉的女子来擦干。所以,我们讲这三句呼应了前面的词眼,那么,这样的女子出现了吗?

  明确:没有。倩,请别人代替自己做,“何人”意为“无人”,连个能帮他去唤取歌女的人都没有,就更加突出了词人的极度孤独落寞之感。

  过渡: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哭呢?只是看眼前景想心中事这么简单吗?别人无法领会的“登临意”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思呢?

  四、文本细读——字里行间,掌握主旨

  点拨:我们常说分析诗词要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即通过作者的经历及他的思想等方面去分析作品的情感及主旨。然而,在考试中出现我们熟悉的作家的概率不是很高,有时这种方法行不通。现在跟大家介绍一种新的方法,也就是在不了解作者的情况下,通过对文字本身的挖掘,体会作者的用意,这种方法我们称为“文本细读”。

  过渡:大家对这首词内容的整体把握都很到位,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仍然无法回答“意”的内涵。现在,大家一起通过文字,来解读辛弃疾此次登临的“意”。

  点拨:这种方法要求大家对词作中的每一字都认真去看,进而思考,挖掘其内涵。

  提问:请同学们再次自由地读一遍,用笔画下来你认为可以反映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句来。教师先举例示范,再由学生自由发言。

  例1:献愁供恨——移情及物

  此句的中心词语应该是“愁”和“恨”,那么“献”是献上,奉献;“供”是供给,给予。

  如此秀丽的远山,把它的“愁”献上,把它的“恨”给予了我,我们说山有没有感情?没有,那此处是一种拟人的写作手法,再深入地去想:实际上,作者站在江苏南京的赏心亭,目光的方向是哪里呢?自然是和他相对的北方,北方是作者的故乡,现在已经被金人占领,作者的心中自然是充满了愁恨。也就是说,作者把自己的“愁恨”说成是山给予的,这在写法上叫做移情及物,即把自己的感情移到客观景物上,更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例2,江南游子——根据背景,充分联想

  点拨:“游子”应该是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人,此处可理解为作者离开山东历城,宦游江南,故曰“江南游子”。而更深层次来讲,此时作者已经在南方呆了十二年之久,何况故国论丧,此地应该为“故乡”了,又为何称为“游子”呢?

  明确:我们说安身之处不一定是故乡,而真正的故乡是心灵的栖居地,辛弃疾身处江南,但却心系遥远的.战场。此外,在这里他被排挤,不受重用,感到身心疲惫,以“游子”定位自己。

  例3: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以动作传情

  点拨:此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哪些动作呢?

  明确:看、拍、会、登。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李贺《南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之句。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予他慰藉呢?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以尽情抒发,可以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指导朗读:

  过渡:现在词人已经由以静态景物抒情到了用动作表达,足以见得内心悲愤的深切、强烈。现在,请同学们先自读“落日楼头”句,注意融入作者当时的那种激愤之情。

  点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此句应读得深沉悲凉,“江南游子”可稍起者,和后面相呼应。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表现出了悲愤无释处,激切,高亢昂扬,后面有意停顿一下。

  “无人会,登临意。”

  低而沉着,深深吐出。

  请一男一女示范读,全班自由体会。

  师:词人由眼前景触及到了心头事,才做出了这样的动作。但到底“意”为何,我们心中有些理解,但却没有一个确切的词语。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看词人心中所想之事,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态度?

  休说:不要说,是一种否定,用反问句表现了作者的矛盾、焦虑,虽然自己也想念家乡却不能像张翰一样。(反比)羞见:没脸去见,“怕应”表示一种假设,认为像许汜那样的人应该无颜面对有雄才大略的刘备,表现了对许汜的不屑。(反比)

  可惜:此二字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恐慌,只可惜时光易逝,自己的处境又如此艰难,岁月带走了词人的青春却带不走自己报国的心。作者对桓温的说法感同身受(正比),这正是他所担心的,怕自己没有时间去实现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这是他深深的忧愁。同时,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处境感到悲痛和愤慨,这不正是作者登临之意吗?在此,作者点出了“登临意”的核心内容。英雄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此时的辛弃疾内心有着复杂的情感,却无人体会,流下了孤独寂寞的泪。这是一种超乎自身心系国家的泪,无愧于“英雄”二字。过渡:词人说“无人会”。那么,现在大家体会到他当时的心情了么?

  明确: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辛弃疾满腔爱国热情与报国无门的冲突所造成的无限愤恨,这正是作者登临的意之所在。但当时有没有人理解呢?统治阶层有没有领会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也正是词人内心的痛,一心为国效力却处处受排挤、猜忌,得不到重用,他的主战思想与当时的主和派格格不入,由此发出感慨:“无人会,登临意。”

  小结:对于诗词的解析有很多种方法,但都离不开文字本身,正是由于作者内心有着无尽的感慨才会化为笔下的文字,而文字本身也传达出了作者的内心。因此,通过逐字逐句解读,阐释隐含意义的文本细读法是很实用的。

  五、课堂总结——齐读,聆听词人心声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组合,品味了诗词的语言,就把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爱国词人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译文及注释11-04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原文翻译赏析12-07

苏教版高二年级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反思范文02-02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08-21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08-02

【优秀】《登泰山记》教学设计08-21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09-19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12-11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03-13

语文《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