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0 10:28:5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通用)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通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连接小灯泡的图例和验证实验,引出学生探究的兴趣和问题。

  (2)观察一根电线、一个电池,一个小灯泡的特点,明白哪些地方是可以连接的。

  (3)通过实验经历多种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学会画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4)观察和画出电在小灯泡内的流动路线,初步建立电路的概念。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环行电路可以点亮灯泡。

  (2)观察电线、电池,灯泡的特点,能通过不同的方法连接灯泡,组成不同的连接方法。

  (3)用图画的方法表示电在小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动手实验探究的科学精神,初步建立电路的概念。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电路连接方法,认识回路。

  教学准备:每组学生:2根导线、1节电池、1个开关、1个小灯泡、1份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展示实验器材)

  师:如果要点亮这小灯泡,我们需要些什么呢?

  生:电池,导线

  师:给你电池和导线,你最想干什么?

  生;点亮小灯泡。

  二、尝试接亮一个小灯泡

  1、根据生活经验认识实验器材。

  2、小组合作,接亮小灯泡

  师: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用这些材料,看看哪一组最先点亮小灯泡。开始。

  [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最先点亮小灯泡的告诉我。

  3、请没有点亮小灯泡的小组上台展示,并用教具表示连接情况。

  师:实验先到这儿。刚才短短一、两分钟,有的组点亮了小灯泡,有的组没有点亮小灯泡。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件事,却遇到了问题?你们看这样行吗?,我们先让遇到问题的小组把问题拿出来,大家帮助他们解决一下好吗?

  [请两名学生到前面展示他们的连接方法。要求边说边做。]

  师:为了让所有的同学都看清楚,我给你们大一点的模拟设备。好吗?[教师出示模拟灯泡一个和电池一节]

  生:我们组存在的问题是......

  师:我们把他们组遇到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师:还有哪一组遇到了不同的问题?

  [学生到前面展示遇到的问题。]

  师:你们是怎样安装的?把你们的连接方法贴在黑板上,边做边说。

  3、请接亮的小组到前面展示,并表示连接方法。

  师:现在有两个组遇到了不同的问题。点亮小灯泡的组是怎样做的,大家想不想知道?现在我们就请他们小组到前面展示一下。看一看他们的是怎样连接的。[学生师:请把你们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粘到黑板上。

  4、小组讨论,比较灯泡亮和没亮的连接方法的差别。

  师:现在黑板上有几种不同的连接方法,前两种方法遇到了问题。这种方法获得了成功,这是怎么回事?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当你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与点亮小灯泡的组相比较问题出现在哪?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认为问题出现在哪?[教师指三种连法]生:(灯泡没有放到电池的正极上,灯泡也没有与电池的负极相连。

  师:把灯泡放到了正极,并且与负极连上了,灯泡也没有亮啊?[师指第二种连法]

  生:(我们组认为,第二种连接方法的电线连到灯泡上的位置不对,所以没有点亮小灯泡,应连到灯泡的金属上。)

  [给出断路和短路的概念]幻灯片出示

  师:你们组试试,把电线的这一端放到这个位置,看看能亮吗?[学生动手试试]

  师:电线这端放到这个位置小灯泡不亮,而放到这个位置小灯泡就亮了。

  你认为与什么有关系?

  师:刚才碰到问题的小组能把灯泡点亮了吗?

  师:灯泡能亮,是因为灯丝里有电,那电从哪里来?

  生:(电池。)

  三、观察导线、电池、灯泡的结构

  1、师:同样是三种材料,第一次我们在点亮小灯泡时碰到了不小的麻烦,第二次却成功了,看来这点亮灯泡的秘密还是藏在这三种材料里面,那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三种材料,看看有多少秘密被我们发现。(学生观察导线、电池、灯泡的结构。讨论)

  2、出示模拟图,提示连接点的概念。

  师:请同学们看这个模拟图。正如刚才我们看到的,灯丝两端分别连到了两根金属丝上。两根金属丝,一根连到了小灯泡底部金属点,另一根连到了灯泡金属壳的金属点。我们就把这两个金属点叫做连接点。[教师板书:连接点]

  师:两个连接点连到了哪?[指图]

  生:(分别连到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3、讨论电流流动的.趋向。

  师:哪位同学能来说说,灯泡亮时,电在灯泡里面怎么流动?

  师:那在能使灯泡亮起来的这幅图示上,电怎么流动?

  学生讨论

  师小结:(出示课件)经过科学家实验研究,电池里的电是从正极出来,经过灯泡的一个连接点,流过灯丝,再经过另一个连接点,通过导线流到电池的负极,这条路通了,灯泡就亮了。大家看一看,如果断开了会怎样?[学生回答]

  师:无论是同学们的猜想还是科学家们的实验,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都要走正负极,都要经过两点。中间没有断开的地方。[教师板书:中间不断开]

  四、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1、小组合作,用多种方式接亮小灯泡,师:(指图)这样连接就可以点亮小灯泡[粘上灯泡亮的模拟图。]。刚才点亮小灯泡的小组,你要寻求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刚才没有点亮小灯泡的小组你可以按这种方法点亮小灯泡,也可以寻求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这回方法多了,一会叫你到前面与同学们交流记不住了,怎么办?对,这回我们得做记录了。老师给你们每组一张记录纸,请小组的同学相互配合,用蓝笔把你们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画下来。[每组发一张记录纸,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展示连接装置图。

  五、展示比较,找出相同点。

  1、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使小灯泡发亮的连接方法的相同点。

  可以提示:与电池的什么地方相连,与灯泡的什么地方相连。][学生回答]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都要走正负极,也就是两极[板书:两极]。都要经过两个连接点,也就是两点[板书:两点]。两极和两点连起来就能点亮小灯泡。

  [教师板书:两极连两点]

  2、观察连接装置图,小组讨论猜想电流是怎样流的,并在记录纸上画出电流的流动路线。

  每个小组经过讨论得出一致结论后,用红笔在你画的电路图上,勾画出电流动的路线图。[学生猜想,画电流动的路线图,教师巡视指导]

  [给出断路师:这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呢?为什么这几幅图不亮

  六、教学延伸,解决问题。

  [短路的概念]幻灯片出示。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新的问题要提出来。[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在同学间交流、实践、研究;也可以与老师交流,还可以上网查阅资料解决。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尝试根据声音、动作、局部特征来辨别猜测动物。

  2、在猜测的过程中观察、比较、猜想等能力得到发展。

  3、体验猜测活动的乐趣。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5、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对常见动物的声音、外形、饮食等已有初步的认识。

  2、物质准备:教学PPT《猜猜我是谁》、猜谜设计表。

  活动过程:

  一、说说演演动物,引发对动物的兴趣。

  1、说说喜欢的动物

  师:喜欢动物吗?喜欢什么动物?

  2、演演看过的动物

  师:谁能用表情和动作来演一演你喜欢的动物,让大家猜猜看。

  小结:小朋友知道的动物可真多。刚才我们用表演来猜小动物,用声音你行吗?

  二、根据声音猜动物,初步感受猜测的乐趣

  1、利用声音猜动物

  (1)师(逐一播放小猫、小羊):听,是谁?

  (中班幼儿都能简单猜出来的两个动物,教师出示对应的图片进行验证,并夸奖幼儿的聪明才智。)在下面这段情境中,请将内容进行修改:孩子们,我们一起玩一个猜动物的游戏吧!我会描述两个动物,你们猜猜看是什么动物呢?第一个动物有四条腿,喜欢啃树叶,身上长着斑点,它是什么动物呢?好,现在我们来验证一下,快看看我的手里是什么动物?是长颈鹿!太棒了!大家猜得真准!现在来猜第二个动物吧,它是一种小动物,有四只脚,喜欢跳跃,它是什么动物呢?对了!就是青蛙!你们真聪明,能猜对这两个动物!大家做得非常好!夸夸你们,好样的!

  小结:每个小动物发出的声音可能都不一样,通过声音可以猜出是谁。

  (2)师:(同时播放狗、公鸡的叫声):还有谁呢?

  (此环节幼儿听到一个动物叫声后要能够说出正确的动物名称,并进行对比判断。教师可以让幼儿稍作等待或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是否正确。不只有一个动物叫声,之后通过播放图片来验证他们的回答。)

  小结:看来耐心点、仔细听很重要哦。

  2、借助声音和特征猜动物

  师(播放兔子叫声):再听一个。

  (幼儿凭借声音难以分辨出正确答案,教师拿出兔子耳朵作为提示,幼儿猜测正确后用图片进行验证。)

  小结:有时不光需要听,也借助于眼睛去看哦。

  三、根据局部特征猜动物,体验猜测的乐趣

  1、根据简单局部特征猜测

  (1)师(出示大象鼻子、长颈鹿脖子):看,可能是什么动物?你是怎么知道的?

  (特征明显,较简单,幼儿都能猜得出,教师要追问猜测的过程。)

  小结:根据每个动物特别的地方可以猜出来是谁。

  (2)师(出示蝴蝶花纹、斑马纹和老虎纹):再来一个,是谁?

  幼儿在进行猜测时,常常容易因为特征相似而出现混淆或错误的情况。然而,通过与其他同伴进行互动和资源共享,他们可以更好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并从其他人那里吸取有用的信息。这种互动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概念和问题,并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

  2、根据局部相似特征猜测

  师:这是谁呢?(出示小鸡绒毛)

  (教师统计幼儿答案,询问幼儿猜测的理由。然后出示爪子和头部进行提示,最后用歌曲来验证:口中长喙摇摆摆,葫芦娃娃鸭子来。验证幼儿猜测结果,过程中积极调动幼儿参与的兴趣。)

  小结:有时候靠一个特点是猜不出来的,需要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小动物。

  四、尝试设计动物谜,进一步体验猜测的乐趣

  1、了解设计表,明晰操作要求

  老师(展示猜谜活动设计表):刚刚我们通过表演、听声音和观察图片的方式来玩猜动物的游戏,大家觉得我们可以尝试用绘画的方式来玩猜谜的.游戏吗?

  教师示范设计,请幼儿来猜。

  2、动手操作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把你喜欢动物的特征记在这张纸上的空白处。

  幼儿通过画动物的特征进行设计。

  3、玩猜谜游戏

  师:孩子们,带着你们设计的动物谜语,我们一起出去玩猜谜的游戏吧。

  活动反思:

  《猜猜我是谁》是一项受到中班幼儿喜爱的活动。我们从幼儿熟悉且喜欢的动物入手,以猜猜的形式展开活动。这个活动不仅能够增加幼儿的兴趣,也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更重要的是,在猜猜的过程中,幼儿通过各种方式来辨认动物,并在追问猜测的过程中思考他们的答案是如何得出的。幼儿的观察、比较和猜想等能力都会因此得到提升。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教师应该灵活运用语言,例如使用诸如“有点难的,还敢挑战吗?”等口头表达。

  小百科:动物是生物中的一类独特存在。它们通常通过摄取有机物作为食物,具备感知能力,并具备自主运动的能力。动物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其中也包括了人类。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备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2、百叶箱。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多高吗?

  2、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如何使用寒暑表。

  (二)自主学习

  1、介绍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2、测测今天的气温有多高。

  (1)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

  A、先测测教室的温度。

  B、再到室外去测测。(测阳光下,背阴处)

  C、观察百叶箱。

  (2)把室外空气的.温度记在活动记录上。

  (3)从测量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

  (4)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百叶箱都是一样的?百叶箱安放的位置都要求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连记录的时间也是一样的?

  1、分组讨论后汇报。

  2、教师小结。

  (一)课后作业

  判断题

  1、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计。 ( )

  2、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中午12点。( )

  3、全国各地的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不同的,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 )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

  2、学生在“假设—验证”的实验活动中,体验大自然的力量,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乐趣。

  3、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假设—验证”的实验,了解岩石在变化。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描述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野外搜集岩石。

  2、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石灰岩、记录表、铁罐头、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水、湿毛巾等。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验过程

  1、教师出示一块岩石,问:课前大家都去搜集了岩石,那么你了解它多少呢?

  2、出示另一岩石,它和刚才的岩石一样吗?

  3、自然界中的岩石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看过之后又有什么新发现?

  二、假设过程

  4、岩石以前就是这个样子吗?你觉得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出示课题。

  5、你能体验到是什么力量使岩石的模样发生了变化了呢?

  6、交流汇报,综合整理并板书。

  7、根据大家的.猜测,你能设计几个实验来验证吗?

  三、设计选择过程

  1、选择一个假设,讨论讨论如何验证,需要什么材料。

  2、汇报实验设计过程。一起确定本堂课可以进行实验的假设。

  3、自主选择其中一个实验,请材料员来拿需要的材料,并作好实验记录表。

  4、教师记下每组实验的方向。

  5、在实验中,我们始终要关注的是:岩石到底有没有变化呢?

  6、实验前,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老师的建议是:使用酒精灯,镊子拿和放都要小心点,眼睛和酒精灯保持点距离。

  四、自主探究过程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

  A、交流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你们是如何做的?

  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比较以后岩石有没有变化?

  如何变化?

  如果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达到一千年,一万年,你估计它会变得怎么样?

  B、交流水对岩石的影响。

  C、交流碰撞对岩石的影响。

  3、小结:从各小组的实验情况来看,冷热、水、风沙(碰撞)会使岩石改变模样吗?我们的实验真的验证了我们的猜测,我们高兴吗?

  4、教师课件出示科学概念: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

  五、拓展过程

  1、你认为还有什么力量使岩石的模样发生变化呢?

  2、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自然的力量吧!(植物对岩石的侵蚀图片或录像)

  3、其实岩石风化的原因还有很多,大自然还有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通过用垫圈拉动小车,引导学生认识“重力”。

  2、指导学生知道足够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3、指导学生学会安装用重力拉动小车的装置。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袋、车的图片、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提问:你们玩过玩具小车吗?玩过你们自己做的小车吗?你们在玩小车时,有过什么发现?

  2、谈话:虽然玩具小车和真正的车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都包含着很多相同的科学道理。在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使小车运动起来,研究有哪些力影响它的运动,怎样影响它的运动。我们还要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设计和制造我们心中的赛车。

  二、探究过程

  1、认识各种车。

  师: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车,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车了。你知道哪些种类的.车?

  出示一些车的图片或影像资料,请学生辨认并讲述,老师进行一些补充介绍。

  介绍香港太平山的缆车。

  2、安装一个小缆车。

  (1)让学生提提重物、用手掂书包、背书包等活动感受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压力,这就是重力。

  (2)师:我们可以利用重力来拉动小缆车吗?看看桌上的材料,它们分别有什么用?

  (3)分组安装,用垫圈把小车拉动,反复试几次。(教师巡视指导)

  (4)提问:你们认为是什么力使小车运动的?(垫圈的拉力、重力、重力产生的拉力)

  3、探究拉力大小与小缆车运动的关系。

  (1)师:各组的小缆车都在拉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了,但我发现各组的小车快慢不一样,请你们推测一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推测:用手拉缆绳,使小车动起来,先估计最少用多少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再推测拉力大小怎样影响小缆车的运动,把推测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小组讨论,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法。

  提问:你们打算怎样用实验来验证推测是否正确呢?

  (4)分组实验、记录,教师巡视。

  (5)汇报、分析实验结果:从记录表中你们发现拉力大小和小车快慢有什么关系?

  三、小结: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6

  上课,师生问好。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些生活场景。(PPT出示图片)并思考打开水龙头,水冲在手上,你有什么感觉。小雨滴滴在水面上的瞬间,为什么能砸出一个水坑。

  为什么人们可以利用水流冲走地上的污物。这些场景说明了什么。

  生:水流有力量。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是太好了,水流有力量(PPT切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水流有力量)

  师: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PPT切换,拿起小水轮。)你能想办法让它转起来吗。(PPT切换)看咱们能想出几种方法来。

  生:用嘴吹,用手拨,用水冲。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啊。

  (PPT切换)现在请同学想一想,为什么水轮会转动。

  请你来用嘴轻轻的吹一下,小水轮为什么会转动。

  生:因为产生了风,风是有力量的。

  师:你能不能让它转的更快。

  生:能,使劲儿吹。

  师:小水轮确实转的更快了,说明风的力量怎么样。

  生:风的力量大。

  师:请你用手轻轻的拨一下,小水轮为什么会转动。

  生:因为手给它了力量。

  师:你能不能让它转的更快。

  生:能,用力拨。

  师:小水轮确实转的更快了,说明手的力量……

  生:大。

  师:水流是不是也能让小水轮转起来呢。

  生:是。

  师:那就说明水流能够产生力量。(板书:水流? 产生? 力量)(PPT切换),这一个问题,谁回答。

  看谁答的最响亮,让大家都听到。

  生:水轮转动的越慢,说明水流的力量越小;水轮转动的越快,说明水流的力量越大。

  师:他说的对不对。(对)非常好。(PPT切换)水轮转动有快有慢,是不是也说明了水流的力量有大有小啊。请同学们猜一猜,水流力量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生:水位的高低、水量的多少、水流的快慢。(板书)

  师: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咱们需要怎么验证。

  生:做实验。

  师:(PPT切换)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实验材料,有水槽、小水轮、矿泉水瓶。有了实验器材,咱们就来设计实验方案吧。那么,(PPT切换)咱们先从验证水位高低与水流力量大小的关系。留给同学们半分钟的时间,自己思考或者和小伙伴交流一下这两个问题,怎么才能看出水流力量的大小。

  2、你打算怎么做实验。

  好,开始。

  师:好,停。看哪位同学最先坐好。

  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谁来给大家说说,怎么看出水流力量的大小啊。

  生:看水轮转动的快慢,水流转动的快,说明水流力量大;水轮转动的慢,说明水流力量小。

  师:你打算怎么做实验。

  生:先在高的位置把水倒在小水轮上,再在低的位置把水倒在小水轮上。观察小水轮转动的快慢。

  师:你一共做了几次实验啊。

  生:两次。

  师:为什么要做两次实验。

  生:因为这样可以对比看出水轮转动的快慢,得出结论。

  师: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得出结论,这样的实验就是我们学过的对比试验。既然是对比试验,这里面就有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

  哪里不同。(指着黑板上的高低)(PPT切换)哪里相同。

  生:水量的多少,水量的快慢。

  师:只有这些相同吗。

  如果我倒水的时候,一次倒在中间,一次倒在边上,行不行。

  生:不行。

  师:所以倒水的位置是一样的,都倒在小水轮的.叶片上(PPT切换)。好(PPT切换),谁来再来说一遍(学生举手回答)不同条件是(PPT),相同条件是(PPT)。

  接下来还有两个对比试验,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填写期中的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看哪一个小组最先完成。

  好,开始。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好,停。

  哪个小组愿意为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实验二,验证水量多少与水流力量大小的关系。不同条件是水量的多少不同(PPT)。相同条件是水位的高低相同,水流的快慢相同,都倒在小水轮的叶片上(PPT)。

  师:你怎么控制水量的多少呢。

  生:一次不用瓶盖,水量多;一次用瓶盖,水量少。

  师:非常好,你主要我们矿泉水瓶子上特殊的地方了。老师明白你的意思,(PPT切换)是不是这样啊。

  其他同学明白怎么做了吗。谁来说一说实验三。

  生:实验三,验证水流快慢与水流力量大小的关系。不同条件是水流的快慢不同(PPT)。

  相同条件是水位的高低相同,水量的多少相同,倒在小水轮的叶片上(PPT)。

  师:你怎么控制水流的快慢呢。

  生:一次用力捏瓶子,水流快;一次轻轻的捏瓶子,水流慢。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蚂蚁进行细致观察,并能用语言、文字、图画

  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蚂蚁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单的昆虫模型。

  2.意识到科学探究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观察时爱护小动物;愿意与他人合作,探讨昆虫的共同特征;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辨别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

  3.能说出蚂蚁的身体构造;知道身体分为头、胸、

  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能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判定是否属于昆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合作交流中,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发现并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能利用昆虫的特征辨别常见的动物是否是昆虫。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

  每组:材料箱(放大镜、蚂蚁、昆虫观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卫生球、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材料袋(牙签、塑料泡沫、刻刀、橡皮泥)。 教师准备:

  各种蚂蚁、放大镜、记录表;收集、整理与昆虫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资料卡

  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数量最多的昆虫种类。蚂蚁能生活在任何有它们生存条件的地方,是世界上抗击自然灾害能力最强的生物。中国国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就有600多种。中国居室内常见的蚂蚁主要有以下三种:小黄家蚁,大头蚁,洛氏路舍蚁。

  1.谈话导入: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捕捉了几只小蚂蚁,你们都把它“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吗?你们是怎样去捕捉的? 2.学生交流捕捉蚂蚁的方法。

  3.让学生画一只心中的.蚂蚁,将画的快的5名同学作品张贴在黑板上。师根据学生所画的蚂蚁总结出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蚂蚁,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1:脚有几只? 问题2:脚长在什么位置? 问题3:蚂蚁是否有触角? ??

  4.师引导:关于蚂蚁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蚂蚁的身体构造,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板书:蚂蚁)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制定观察方案。

  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箱(师提供的观察器材:放大镜、蚂蚁、昆虫观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卫生球、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出自己组的观察蚂蚁的方案。 2.汇报观察方案。

  (教师及时引导,在不能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蚂蚁会自由爬动,我们无法仔细观察。)

  让学生说说本组的观察方法。

  方案1:把蚂蚁关在一个更小的塑料瓶里,用放大镜观察。 方案2:把蚂蚁放在水中的瓶盖上,用放大镜观察。

  方案3:把蚂蚁放到昆虫观察盒里,用放大镜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

  方案4:让蚂蚁爬在羽毛或毛笔上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记录。 方案5:用胶水粘住蚂蚁的脚,拍照片观察。

  方案6:用卫生球画一个蚂蚁的活动范围,再进行观察。

  方案7:用大蒜画一个圈使它的活动范围缩小,然后用放大镜观察。 (蚂蚁到处爬,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用什么办法观察蚂蚁的效果好、材料容易找而且还不会伤害小蚂蚁。) 3.学生分组观察,出示观察要求。

  在观察前让学生相互补充各组观察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老师再及时进行总结,并提出要求:

  (1)蚂蚁太小不要拿着观察,我们要借助放大镜去观察。 (2)观察要仔细,小组分工合作,填好观察记录表。还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观察到的蚂蚁。画图时先画蚂蚁身体的主要部分,然后再画出其他部分。

  (3)重点观察蚂蚁的身体的构造,数一数蚂蚁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叫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4)注意不要伤害蚂蚁!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明确认识到要准确表达某个物体的位置要约定数的标准,感受到用两个第几确定位置的必要性。

  2、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根据这样的描述确定相应的物体。

  3、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根据这样的描述确定相应的物体。

  难点: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提示确定数的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板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参观一所动物学校。

  二、体会感悟,学习新知。

  1、感受约定方向的必要性。

  媒体出示一排动物在做操。

  谈话:看,有一排小动物在做操呢!在这些小动物中老师比较喜欢第2个动物,你知道是哪个小动物吗?

  追问:老师比较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呀,怎么成了两个啦?要确定老师喜欢的小动物到底是哪个还要说清楚什么?

  (板书:第几个 约定数的方法)

  问:在这些小动物里,老师比较喜欢的小动物从左往右数排在第2个,你知道是哪个小动物吗?现在大家意见统一了。

  2、感受用“两个第几”确定位置的必要性。

  媒体出示四排小动物在做操。

  谈话:听说我们小朋友来了,做操的小动物又多了几排,在这些小动物中,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从左往右数排在第2个,你知道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是哪个吗?

  追问: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呀,怎么成了四个啦?现在要确定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到底是哪个还要说清楚什么呀?(板书:第几排)

  3、理解“第几排第几个”。

  谈话:前面我们说过要让大家都明白要按照统一的顺序来数,这儿的第几排第几个是按怎样的顺序数的呢?咱们来听一听。

  媒体播放并出示小猴、小熊的说话。

  提问:第几排怎么数的?

  学生数后教师说明:对于这些小动物来说,这是前面,这是后面,第几排就是从前往后数的。我们再跟着电脑老师一起来数一数。(学生数,媒体分别演示各排)

  提问:小猴在第1排的第1个,小熊在第2排的第3个,第几个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数的呢?

  4、学用“第几排第几个”。

  (1)提问:在这些小动物里,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排在第4排第2个,你知道是哪个小动物吗?

  提问:第2排第4个又是谁呢?这只小猪排在第几排第几个呢?(第3排第2个的猪)

  (2)谈话: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哪个?你能说出它的位置吗?自己悄悄地说一说。

  学生在屏幕上指出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请下面学生说出这个小动物的位置。(谁愿意到上面来指出你最喜欢的小动物,让下面小朋友说出它的位置。)

  学生说出最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让其他学生猜是哪个动物。(现在咱们要变个法子来找,请到的小朋友说出你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不能说出小动物的名称,让下面小朋友猜是哪个小动物。)

  还有好多小朋友想玩这个游戏,这样吧,咱们同桌活动,听清要求,可以象这两位一样,一位小朋友在书上指出喜欢的小动物,请同桌小朋友说出小动物的位置,也可以一位小朋友说出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在第几排第几个,另外一位小朋友找到这只小动物。注意同桌两位小朋友一位先说,另一位找,然后再换一换,这位小朋友先说,另一位小朋友找。同桌活动。

  反思小结。(板书课题)

  (三)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1、“想想做做”第1题第1幅图。

  谈话:接下来我们去小动物的宿舍参观。小猴最性急了,它向我们介绍“我住在第2层第3号”。

  提问:第几层是按什么顺序数的?第几号又是按什么顺序数的?

  提问:那熊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提问:青蛙住在第1层第1号,你能找到它的宿舍吗?兔子住在第4层第3号,谁已经找到它的宿舍了?

  谈话:刚才我们用第几层第几号确定小动物的位置,帮助小动物找到了宿舍。(板书:第几层第几号)

  2、“想想做做”第1题第2幅图。

  谈话:再去参观一下动物学校的图书馆吧,这是动物学校图书馆里的一个书柜。(媒体出示书柜图)

  提问:这里是用第几层第几本来确定书的'位置的,(板书:第几层第几本)这里的第几层是按什么顺序数的?第几本是按什么顺序数的呢?自己悄悄地数一遍。

  提问:看着这个书柜,你还想给大家介绍什么?

  (四)联系生活,应用拓展。

  谈话:刚才我们参观了动物学校,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小动物做操时的位置,用第几层第几号确定小动物宿舍的位置,用第几层第几本确定书柜里书的位置。其实生活中需要确定位置的情况有很多,老师先来举个例子。

  1、“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像现在,就可以用第几组第几个来确定你们的位置,你们从哪边开始是第1组呀?请第1组的所有小朋友向老师挥挥手。很快数数自己在第几组,请第3组的所有小朋友起立,请第6组的所有小朋友向老师挥挥手。第几个我们从前往后数,(指第1组的第1个学生)那他就是第1组的第1个。你是第几组第几个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刚才是老师举的例子,下面你们来说说吧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确定位置?

  师:大家举的例子真多,有位小朋友说到去剧院看电影时需要确定位置,咱们就来参观一下剧院吧!

  2、“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看,这是幕布,这就是剧场的前面,观察一下,这个剧场里第几排是按什么顺序确定的?第几号是按什么顺序确定的?如果让你设计这个剧院的票,你觉得票上至少要写清楚什么才能让观众又快又准的找到座位呢?

  来看看,果然象我们大家所说的票上写着几排几号,你们能帮这三位小朋友找到座位吗,找到后请在图上用铅笔圈出来。

  交流时选取学生作业展示并提问:你是怎样找的?

  师:这样的剧场里我们可以先找到排,再找第几号。

  谈话:这也是一个剧场,这是舞台,这就是剧场的前面,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剧场座位的排列跟刚才那个剧场有什么不同?

  提问:请帮者3位小朋友找到座位并用铅笔圈出来。

  选取学生作业展示,提问:这样的剧场里怎样找座位比较方便呢?

  3、出示火车票、飞机票,师生一起说说如何找位置。

  4、教师介绍汽车上“确定位置听歌曲”。

  谈话:刚才咱们讨论的是你们举的例子,老师再来举个例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汽车的CD机里可以同时放多张碟片,看,在这辆车的CD机里可以同时放8张碟片,这么多的碟片,怎样才能快速地找到喜欢听的歌曲呢?别急,你只要记住你最喜欢听的歌曲是第几张碟片的第几首歌曲,用设定键调到相应的位置就能听到你喜欢的歌曲了。比如老师最喜欢的歌曲是第8张碟片的第1首歌曲,就只要用设定键调到第8张碟片第1首歌曲,就马上能听到这首歌曲了。(结合媒体播放介绍)

  五、总结延伸。

  1、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确定位置,你又掌握了什么新本领呢?

  六、涂色游戏。

  谈话:接下来我们来做个游戏,看,这是一张方格图。(媒体出示)

  说明游戏规则。

  开始游戏。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3.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3.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2.感受到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学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跳跳球、课件、拉力器、红外线(或者玻璃瓶)

  支架、测力计、拉簧、钩码、记录表格{每组一份}

  2、学生分组材料:海绵块、拉力弹簧、压力弹簧、钢尺(塑料尺)、橡皮筋、(橡皮泥)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展示拉力器,请两位同学来拉动它

  教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想不想来玩一下?

  教师请两位学生拉开拉力器,在松开。

  提问:在拉的过程中, 拉力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相机板书“形状改变”。手松开之后呢?为什么会这样呢?(课前渗透弹性、弹力的知识)

  教师:看来物体改变形状以后,很多现象也会随着发生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的改变形状以后所引起的一些变化。(出示课题)

  二、认识弹性和弹力。

  1、教师:刚才有同学说到了弹性、弹力,那么大家觉得什么叫做弹性呢?

  学生交流,

  2、教师:那么到底什么是弹性呢?大家可能也说不清楚了, 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弹性。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材料有:海绵块、拉力弹簧、压力弹簧、塑料尺、橡皮筋。(课件展示)

  (课件出示要求)1、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观察物体的变化。2、慢慢去掉所用的力,观察物体的变化。3、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图记录下来。

  附记录表:(用最拿手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物体名称

  原来的样子

  用力后的.样子

  去掉力后的样子

  2、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观察物体是否具有类似于拉力器变化的特性。

  3、汇报交流,展示观察记录。

  教师可以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呢?发生了什么现象?

  (教师要注意评价用语)

  教师:你的方法很有新意。/你的发现真棒。

  教师:大家经过动手操作之后,发现了这些物体具有怎样的共同点呢?

  (可以恢复原来的形状)

  4、教师:那么这些物体怎么会恢复原来形状的呢?我们再拿出这些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先对它施加外力,然后慢慢地松开手,体会你手上的感觉。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这股力是往什么方向的?与你所用的力的方向一样吗?大家觉得这股力有什么作用呢?(可以出示一段课件)

  5、现在,大家觉得什么叫做弹力呢?什么叫做弹性呢?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概念。指名一位学生读一读。(课件出示)

  教师提问:弹性和弹力是不是同一个概念?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三、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1、教师: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弹性。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的弹性呢?

  学生汇报,交流,可引导学生具体说一说

  教师可以提问:这个物体哪里应用了弹性?

  2、教师:2008年北京奥运会很快就要在北京召开了,在奥运会的比赛当中,也有很多比赛项目是和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些运动项目,哪些地方应用到了弹性呢?

  播放幻灯片,撑杆跳高,跳水,足球,射箭,

  提问:什么地方应用了弹性?撑杆跳高怎样应用了弹性呢?谁给撑杆施加了力呢?撑杆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力?这种力起到了什么作用?谁可以来完整地说一说呢?

  四、研究拉力大小对弹簧拉伸的长度的影响。

  1、教师:再来看一看老师的这个拉力器,有没有同学想要试一试一个人来拉动他呢?

  教师请一位学生拉动拉力器。

  有没有同学可以拉的更长一点呢?(知名一位学生)

  提问:那一位同学把拉力器拉得更长一点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那么大家觉得:弹簧拉伸的长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教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但这些想法都是出自你们的生活经验,只是一个猜测。那么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个猜测呢?(做实验)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2、教师:老师为同学们提供的材料有:支架,弹簧,钩码、直尺。(课件显示)利用这些材料,大家觉得可以怎样来开展实验呢?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3、屏幕显示试验记录单,教师确定实验方法。

  (1)首先搭好支架,挂上弹簧,量出弹簧的长度。

  (2)一个一个地往弹簧上挂钩码,每挂一个,就要量出弹簧的长度,计算出弹簧贝拉伸了多长。

  (3)做好记录,最后要得出结论。

  4、提问: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呢?

  分工合作 精确测量

  5、学生开展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提供给学生4个钩码

  在巡视时,注意引导学生精确测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6、教师:大家通过刚才的研究有没有什么发现呢? (钩码越多,弹簧伸长的长度就越长)

  教师:那么,每多挂一个钩码,弹簧伸长的长度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

  (每次多挂一个钩码,弹簧伸长的长度都是差不多的)

  教师:那你们能不能预测一下,当挂5个,6个,甚至7个钩码的时候,弹簧会伸长多少呢?(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那我们再来试一试好吗?组长来领取材料,继续往下面做。

  7、学生汇报试验结果。

  教师可以提问:和你们的预测一样吗?其他的小组呢?

  8教师:通过试验,大家觉得拉力与弹簧拉伸的长度有没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知名学生汇报,教师出世界论)

  9、教师:我们通过实验、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了拉力与弹簧拉伸的长度的之间的关系,真了不起,以后大家对生活中的一些科学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有条件也要尽量亲自试一试,找找其中有没有规律。

  10教师:刚才,老师只准备了8个钩码,弹簧伸长了大约9厘米。如果我们再往上面挂一个,弹簧可能会伸长多少呢?如果挂10个呢?会有多长呢?挂20个呢?100个呢?如果我们无限制的王弹簧上面挂钩码,弹簧是不是还可以按照这样的规律继续不断拉伸呢?(学生汇报。)

  教师:同学们想不想来看一看真实的结果是怎样的?

  教师演示实验。

  教师:同学们请看,发生了什么现象呢?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物体的弹性并不是无限的,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五、拓展

  1、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哪些收获呢?

  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种好玩的东西,橡皮泥,那么橡皮泥又没有弹性呢?请同学们动手玩一玩,看一看橡皮泥又没有弹性?

  学生活动,汇报。

  教师:有些同学说有弹性,而有些同学说没有弹性。好像都很有道理。那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录像,可能对解决这个问题有所帮助。(播放录像)

  3、看了这个录像,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学生汇报。

  4、教师:那么,到底有没有没有弹性的物体呢? 老师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好好的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去查找一下资料,或者动手做一下试验。下一次把你们的结果来告诉老师,好吗?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历制作书的材料有龟壳、石头、陶土、竹片、木片、丝绸等。

  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3、用纸这种材料制作书,具有书写方便、装订便捷、容易携带等优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观察不同的材料,并用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对比描述。

  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受不同材料制作书的优缺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围绕材料的发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制作书材料的变迁。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纸张、泥板、竹简、竹片、毛笔、墨水、木棒、课件、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的历史

  1、提问:观察自己的书本,我们的书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古时候的书也用纸做的吗?你知道古代的书是怎样的?

  3、了解书的历史。播放书的历史微视频,解说词如下:

  在很早很早以前,根本没有纸,人们会用树枝在陶泥上刻一些简单的文字符号。后来,人们会在乌龟壳上,动物的`骨头上刻划文字,这相当于最早的“书”了。技术发展了,人们会在青铜器上铸字,但这还不算真正的书。真正的书出现在战国时期,有人用毛笔将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保存,并用绳子编册成书,我们称它为简册。因为竹片和木片比较容易获得,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用这种材料。简册,虽然使用较为普遍,当然也有一些缺点,比如简册有些重。丝绸出现后,人们便在轻巧的丝绸上写字,称之为缣帛,可是丝绸太贵了,一般人用不起。这个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出现了——蔡伦。他是一位很会动脑筋的人,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想到了更好的办法造出了一种书写材料——纸。他用树皮、麻头和破渔网作为原料,经过多次加工,制出了最早的纸——蔡侯纸,这也是是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

  4、聚焦话题:做书的材料发生了哪些变化?

  5、穿插竹简观察体验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自己的书,图书馆里的书,认识到纸是现在做书最为广泛的材料。通过反问古时候做书的材料,引入书的历史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做出材料变化的思考。)

  二、探索:尝试制作一本简易的书

  活动一:

  穿越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用毛笔在竹简上写字的体验过程。

  任务要求:用毛笔在竹片上写自己的姓名,和同学说一说在竹片上写字的感受。音乐声响起,将毛笔放回笔筒,体验结束。

  活动二:

  穿越到陶泥时期,经历用木棒在泥板上写字的体验过程。

  任务要求:除了在泥板上写姓名,比一比在泥板、竹片,纸三种材料上写字的感受。完成活动记录表。音乐声响起,整理实验材料,体验结束。

  活动三:

  1、想办法将它们装订成册,成为一本书。

  2、让学生演示,体验不同材料装订成书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的穿越体验活动,让学生经历在不同材料上写字的过程,感受不同材料书写的优缺点。通过班级装订成三本书的过程,体验不同材料装订的难易程度,再次感受不同材料做书的优缺点。)

  三、研讨:三种材料做成书的优缺点

  1、比较三种材料的书,说说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2、从做书材料的变化,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3、做书的材料还会有什么发展?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书写、装订的体验活动后,对三种材料进行客观的评价,体会到纸这种材料的优越性。提出问题:做书的材料还会有什么发展?启发学生去思考没有任何一种材料是最完美的,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不断会出现更好的材料来做书,意识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1

  小学科学教学的心得体会《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整个的探究活动,学生经历了猜想-设计-探究-验证这个完整的探究式学习过程,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生的汇报虽然有的不完整,但注意了能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并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他们以肯定,给他们以激励。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学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计划、选择实验材料、开展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论。在探究活动中,注意了小组内的相互合作和观察研究。

  《科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你们真棒!”。“你们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我都要向大家学习了,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更多的.自然科学问题”这些语言的肯定与鼓励,体现了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既做到关注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又关注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在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达成共识,形成结论。对于学生的评价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和科学探

  究的过程体验,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评价以师生评、生生评、自评等多种形式进行,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但是我相信作为科学课教师的我们,一定会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科学课教学工作的探究之中,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2

  一、教科书说明:

  取火——人类支配自然的开端。钻木取火是最古老的取火方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利用自然的见证。对于学生来说,钻木取火的故事学生通过多种媒体已有所了解,但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许多学生没有细致的探究。本课是在上一课探究了机械能内部动能、势能相互转化的基础上,以古人钻木取火的故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研究钻木取火的道理,进一步认识机械能与其他能的转化,使学生会用简单的器材做“摩擦生热”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活动准备:

  教科书展现了一幅古人钻木取火图:图上有一老一小两个古人,老者正在向少者传授钻木取火的方法,木头上有烟雾冒出,意在提示学生本课探究活动的主题——钻木取火。文字提示:搜集有关古人利用火的资料,了解“钻木取火”的方法。意在提示学生课前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信息,了解古人用火的历史,并提前进行初步的探究,为课堂深入研究做好准备。文字提示了本课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如木板、砂纸、铁丝、手钻、火柴等。本活动准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根据情景图和文字提示,展开想象,开动脑筋,提出问题,体现了课前准备的开放。

  活动过程:

  ☆活动一:试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古人钻木取火的道理。

  本活动包括三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提供了一幅学生交流情景图。四个学生围桌而坐,桌上摆放着各种书刊资料,意在提示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传递获得的各种信息。其中一生语言“我认为摩擦会产生热量”提示学生将摩擦与生热相联系,意在引领学生对“钻木取火”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学生语言“能量是这样转化的……”提示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开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信息,扩大信息占有量,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二是教科书展示了四组学生学生实验情景图:第一组是两个学生合作,用手钻钻木,意在提示学生模仿古人进行“钻木取火”;第二组是一个学生正在搓手图;第三组是一个学生用砂纸打磨铁条图,第四组是在黑板上摩擦火柴图。卡通语言“我还有其他方法”意在提示学生不要只局限于教科书提供的方法,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为学生的验证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教科书空间大的特点。

  三是教科书以“钻木取火的道理”为引领,引导学生展开表达与交流,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认识填写到空白处。这一活动过程具有很强的开放,学生既可以填写钻木取火的原理,也可以填写能量转化的过程,还可以填写自己的体会。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活动后的交流,整理对钻木取火原理的认识,以实现相互借鉴,资源共享。

  本活动主要运用交流与思考、猜想与验证、表达与交流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使学生初步养成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活动二:说说生活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教科书展示了五幅图:第一幅图是工厂车间内工人师傅用切割机切割金属,火星四溅;第二幅图是商场电梯扶手因摩擦而发热;第三幅图展示的是一卡通正在玩滑梯,“屁股好热”暗示因摩擦而生热;第四幅图展示的是飞机降落时,轮胎与地面剧烈摩擦而产生火花;第五幅图是载人航天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生热燃烧。以上五幅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生活中的摩擦生热现象,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生活现象。

  自由活动:

  教科书提供了两个自由活动指向。

  一是教科书以“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为主题,展现了一幅学生交流情景图,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摩擦生热现象的负面影响展开研讨,列举事实,阐述观点,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语言“高速行驶的汽车容易爆胎”“手钻工作时,钻头会很热”提示学生列举摩擦生热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我知道……”意在提示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讨论、思考解决的办法,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本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摩擦生热现象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是教科书以“我们来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为引领,将研究的重点从机械能与热能的转化转移到机械能与其他能量间的转化,使学生认识到机械能除了可以转化成热能外,还能转化成电能、光能、声能等,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能量之间的转化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为学生最终理解无处不在的能量及能量的转化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本课自由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自由活动的“自由度”,强调每个学生都应是学习的主人、问题的主人,目的是给学生充足的、开放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甚至于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食物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

  (2)微生物生长和繁殖需要空气、水分和适宜温度等条件。破坏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可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3)用冷冻、晒干、灭菌密封等方法储存食物是为了破坏微生物生长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比较、观察不同食物减慢变质速度的方法,对观察的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综合。

  3.情感目标:养成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关注身边的科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材料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新鲜的小鱼和腐败的小鱼(也可以是其他食品),记录单,镊子、一次性橡胶或塑料手套。

  教师准备:有关食物储存的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家里的食品柜里和抽屉里常常放着一些食物,怎样能够使食物长时间保存而又不变质呢?面包发霉的实验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发呢?

  讨论

  二、1、观察变质的食物

  1.给小组各一份新鲜的小鱼干和干面条。

  2.小组各一份腐败的小鱼和发馊的潮面。

  指导学生观察方法

  1.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腐败的物品。

  2.观察完毕要用肥皂洗手。

  3.使用扇闻的方式闻气味,并尽量少闻。

  讨论: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小组观察活动,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小鱼干和干面条的信息?

  讨论:这条小鱼已经腐败了,可能带有很多细菌,我们怎么来观察这些腐败的物品?

  小组观察活动,你发现了哪些信息?请记录下来。

  观察比较新鲜的小鱼干和腐败的小鱼、干面条和发馊的面条,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汇报交流

  讨论:腐败的小鱼、发馊的面条与发霉的面包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它们的变质过程非常相近,都需要温度、水分、养料等条件。)

  三、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1.我们已经知道引起食物变质需要有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如果要储存一条新鲜的小鱼,可以用什么方法?

  2.出示图片和食品罐头等实物,说说为什么可以用这种方法能储存食物?

  3小结:

  各种储存方法都是在避免或者减缓形成微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以此来延长食物的保鲜时间。

  小组讨论交流,并说说运用这种方法储存食物的理由。

  阅读55页小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储存食物的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讨论: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储存食物?

  四、后续活动

  课后收集一些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思考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储存食物?

  五、板书设计: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冷冻法

  曝晒法

  腌制法

  储存食物的方法 密封包装法

  真空包装法

  高温或低温灭菌法

  ……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摆》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五课,旨在通过做摆,探究摆得快慢与什么有关,带领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控制变量,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实验兴趣十足,已基本具备了观察、思考和整理数据的能力,也能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类,但探究过程中过程与方法的运用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角的大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观察图片中建筑物的形状和结构,想办法将观察到的形状和结构形象的记录下来。

  学生:将教师所示图片尽快的记录在一张白纸上。

  老师:请学生上台展示,比一比谁的观察仔细,谁的描述形象。老师:这些建筑物的结构有什么不同?你们能不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分类?

  学生:分类,填写“建筑物结构分类卡”。

  汇报:我们是按照xx标准进行分类的,属于这一类的建筑物有……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老师:关于建筑物的结构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问。

  老师:板书问题,提出要求。

  你们可以选择一个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书上P10的实验项目中选择项目进行研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再实验。

  学生:实验

  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案和实验结果。

  老师:怎样使自己实验的物体既稳固而且承受力大?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某种建筑物的选材和结构有什么科学道理。

  拓展活动各具特色的形状和结构

  老师:出示各种物体的结构图片,请学生说说它们的形状和结构。学生:小组讨论:这些结构有哪些特点?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功能?老师:你还知道哪些奇妙的结构?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是找物体的相同点。

  【学案】

  《2分类》学案

  自主探究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自主探究过程:自主探究过程:

  一.我看书:我认真阅读了电子书,熟悉了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我与父母探讨了、思考了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看书55页,试给植物的果实分类:

  2.什么是分类?

  3.给事物分类有什么作用?

  4.什么是二分法分类?

  5.看书58页,用二分法给邮票分类:

  6.看书,了解“双名法”分类方法:

  7.看书,想一想,是怎样用“双名法”来给东北虎分类的?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到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运动装在商场的几楼卖?怎么知道的?(标志牌————广告牌————分类牌)

  2.商场为什么要有这些标志?

  3.看标志牌,商场的标志牌是按什么给商品分类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二、尝试分类,认识分类分法和分类的意义

  1.试着给植物果实分类,思考:怎么分类的?为什么要这样分法?

  2.汇报交流

  (1)怎么分类的?

  (2)为什么要这样分法?

  3.阅读(书55页):关于分类、分类意义

  4.小结: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和排序一样,它也是整理各种信息的常用方法。分类的方法有多种。

  三、用不同的方法给物体分类

  (一)按相同点分类

  1.看书56页,给手指纹按相同点分类。

  2.汇报交流:

  (1)分哪几类?

  (2)为什么这样分?

  3.看图,找一找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

  4.汇报交流:

  第一题:这类奇怪的海洋生物的.特征是什么?

  第二题:这些海洋生物不是它们家族成员,为什么?

  第三题:哪些是它们的家族成员?

  第四题:描述这类海洋生物与众不同的特征:

  (1)形体:多边形。

  (2)色彩:都是绿色。

  (3)腿:六条腿。

  (4)六条腿的方向一样。

  5.总结:

  按相同的一个特征或相同的几个特征来分类,这是一种分类方法。

  (二)按二分法分类

  1.阅读书57页,说说什么是二分法?

  2.关于多极二分法,你有什么不懂的?

  3.分组讨论:看图,找出二分法的依据。

  4.汇报交流:

  (1)卵生————胎生

  (2)飞行————游动

  (3)四腿————两腿

  (4)两栖————水生

  (5)家养————野生

  5.小结:

  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一直分到不能再分为止,这种方法叫多极二分法。分别找出两类的特征,有相同或相同特征的为一类。

  6.用二分法给邮票分类

  7.汇报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1)有生命————无生命

  (2)有时间————无时间

  (3)单票————套票

  (4)齿孔度数

  (5)外形规格

  (6)发行日期等等

  (三)“双名法”

  1.阅读书58页资料,思考:什么叫“双名法”?

  2.说说你对“双名法”的理解。

  (1)属名,该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和亲缘关系,相当于你的姓。

  (2)种名,描述了该生物的个体特征,相当于你的名字。

  3.看图,说说是怎样用“双名法”给东北虎分类的?

  都是动物→→→都有脊椎→→→都哺乳→→→都食肉→→→都有猫的形态→→→都是虎属→→→东北虎是虎的一种

  4.小结:

  “双名法”分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按属和名来分类,先属最后名,有姓————属名,有名————名字,

  四、总结

  1.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分类方法?

  (一)按相同点分类

  (二)按二分法分类

  (三)“双名法”

  2.为什么要给事物分类?

  五、作业

  1.考一考爸爸或妈妈,请他们来给事物分类,你做老师,给他们评分。可用书上的题目,也可自编题目。

  2.完成实验记录。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6-05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7-07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09-10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最新05-08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通用)09-02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实用】07-07

《身边的科学》教学设计04-14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篇(荐)09-02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篇【必备】09-02

(热门)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篇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