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1
【教材说明】
家乡景物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本单元的主题就是大自然的美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处家乡的美景进行观察、口头表达和写作。这是学生第一次写有关景物的作文,难度较大,教师可以作比较详细的指导。本次作文教学的步骤是探讨方法──课外观察──交流信息──学生写作──师生共改,本教案是作文教学的第一环节。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便成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肩上的重任。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才能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氛围内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产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次作文不再是学生盲目观察──交流信息──指导写作这样的过程,而是探讨方法──课外观察──交流信息──学生写作──师生共改。是为了让学生写有准备的作文、写思路清晰的作文。本课时的作文指导也改变了教师以前一味的灌输式,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探究性地获取写景作文的知识,实实在在掌握写作方法。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写景作文的方法。
2、养成写作文先准备后下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以歌动情导课进入写作主题
1、师生共同演唱《阿里山》这首歌。
2、歌好听吗?歌中的阿里山美吗?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美景,你知道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美景吗?
3、你们喜欢这些景物吗?为什么?
4、今天,我们就要把我们对家乡的热爱用笔来写出来,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怎样写家乡景物。(板书:家乡景物)
设计意图:用歌声进入主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起了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学生对家乡的景物也有了热爱之情。
二、回顾所学课文掌握写景要素
1、写景要素之位置。
⑴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很多是描写景物的,想写好景物作文,可以借鉴这些课文,如:《黄山奇石》、《日月潭》、《珍珠泉》。(用投影出示这几篇课文)
⑵观察每篇课文的第一段,你发现了什么?
⑶我们写景要先写什么?(板书:位置)
⑷说说你想写的家乡景物在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发现写景作文通常会先介绍所写景物的地理位置。
2、写景要素之特点。
⑴黄山、日月潭、珍珠泉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⑵想一想课文的题目与这些特点有什么关系?(板书:抓特点写题目)
⑶这次作文的题目,你打算怎样写?
设计意图:此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景物的特点是写景作文的重点,其特点可以作为题目统领全篇。
⑷这些特点都是作者怎样得出的?(板书:观察)
⑸观察是写作文的基本方法,写景物的作文更离不开我们细心的观察,在观察景物时,你有什么建议吗?(板书:用眼、用耳、用手、用心)
⑹试着去观察一位同学的外貌,你打算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
⑺通过对同学的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板书:顺序)
⑻我们认真的、有顺序的观察就是为了抓住景物的特点,只有抓住了特点,才能写出家乡景物的美。你能从印象中找到将要写的景物的特点吗?请说一说。
⑼ 小结:为了把景物写得更美,光凭平时的印象还不够,我们要用上足够的时间仔细去观察你将要写的景物。
设计意图:观察是写景作文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怎样去观察景物的特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通过同学间的互相建议、现场观察一位同学的外貌,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明白观察不是走马观花,观察不是杂乱无章的。
3、写景要素之想象。
⑴ 《珍珠泉》中说潭底有冒不完的水泡是有许多快乐的孩子吹出来的`,这是真的吗?(板书:想象)
⑵听听这篇作文《神女峰》,它是怎样想象的?
⑶想象对于我们的作文有什么好处?(小组讨论)
⑷ 小结:我们在写景物的作文时就要展开丰富的想象,甚至还可以用上传说来写出我们家乡景物的特点。想象可以使一篇文章生动,只要肯想象,身边的一切都可以变得神奇。
设计意图:课文、范文都是指导写作的资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更加清楚想象在写景作文中的作用,想象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能力的体现。
4、写景要素之感情。
⑴你喜欢学校的花坛吗?你会把它写得很美吗?你喜欢班上的哪一位老师?你写他的时候会把他写得很丑、很可恶吗?为什么?
⑵作者为什么把黄山、日月潭和珍珠泉写得这样美?(板书:感情)
⑶ 小结:我们写景,就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写,尽情的在作文中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的作文才会吸引读者。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中得出真实的体验,写喜欢的事物才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师生共同建议完善写作方法
1、想要写好家乡景物,你们还有什么建议?(板书:优美词句动静结合)
2、自由读板书,巩固写景作文的方法。
3、总结:选择好自己想要写的对象,用上今天学到的方法,利用课余时间去仔细观察,为写景作文做好准备,并要养成写好观察记录、先准备后下笔的习惯。
设计意图:用朗读来巩固方法,使作文课的指导又多了一种形式,总结中的习惯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写作永远受益。
【板书设计】
家乡景物
了解
位置
观察特点感情抒发
想象
展开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2
【学习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3、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4、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
1、教室黑板上写上活动的主题:“闪光的金钥匙”新闻发布会。
2、教师宣布会议内容,规则及奖励办法
二、内容:
同学们将近期了解到的祖国传统文化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向大家作个汇报。
规则:
⑴ 按小组选一名“新闻发言人”,“发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搜集到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⑵ “新闻发言人”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接受班内“记者”们的提问。
奖励办法:
凡是让大家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发言均可奖励一把“闪光的金钥匙”。
民主推荐:
1、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
2、组内评选:推出“新闻发言人”。
3、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成果发布:
1、各小组依次进行介绍“发言人”介绍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2、所有同学根据发言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估。
总结颁奖:
三、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传统文化讲给家里的人听。
第二课时
〖习作
一、再现生活
1、回忆近期开展的“闪光的金钥匙”这一活动。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请他们提意见。
二、描述生活
1、指名同学在班内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介绍给大家。
2、介绍同一传统文化的同学可以相互补充,说说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介绍。
3、把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整理一下,写成一篇习作。
三、回味生活
1、小组内互阅习作,提出修改意见。各自根据同学提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
2、教师选取优秀习作加以评价,发现带共性的问题适当指导。
四、创造生活
1、把自己写的习作介绍给更多的人,做一名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2、班内交流习作,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
1、回忆旧知,明其特点:
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学生说说这句话中意思相反的词。)
2、出示词语: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
3、
⑴ 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⑵ 引导学生留心加点的字的意思及在词语中的位置,发现这些词语的构成特点。
4、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⑴ 鼓励学生把想到的具有上述特点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⑵ 学生读读记记这些词语。
〖读读背背
1、观察与认读:
⑴ 学生观察图片:这是什么?(邮票)上面画的又是什么?
⑵ 学生认读图片下面的词语,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2、了解十二生肖:
⑴ 让学生懂得邮票上画的是十二生肖,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⑵ 交流一些有关十二生的传说。
⑶ 交流生活中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地方,如,人的属相、年份。
⑷ 学生说说自己属什么。
3、读读与背背:
⑴ 学生读词语,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⑵ 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第四课时
〖读读认认
1、学生自读并观察生字特点。
2、学生说说发现的特点。(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构成的,字音也与熟字相同或相近。)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4、同座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展示台
1、学生商议展示方式。
2、自主或合作进行展示的准备工作,班长与组长负责进行分工,教师参与准备(注意不同传统文化的不同展示形式)。
3、学生自主进行展示、交流(鼓励学生边展示边介绍)。
4、教师总结,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3
一、释题激趣,整体感知
1、出示课题:
要下雨了。
点名读题。
提问比较:
“要下雨了”与“下雨了”意思有什么不同?
(“要下雨了”说的是将要下雨了,“要”是将要、快要的意思;“下雨了”是说雨已经下来了。)
2、启发激趣:
你知道下雨前有哪些自然现象吗?
(点名说,收集资料)
3、小白兔是怎么知道要下雨的呢?
读一读课文。
(点名说)
(贴出小动物的图像)
小朋友想不想亲耳听听、亲眼看看,感受一下小白兔看到的这些情景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小白兔、小燕子、小鱼、蚂蚁的对话。待会儿,就请同学们扮演这些小动物,喜欢哪个动物就读那个动物说的`话,读一读他们说的话。
二、读读说说,理解品味
点生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他们读得好不好,在动作与表情方面有没有小建议送给他。
1、燕子低飞:
⑴指导读小白兔的话,他为什么要大声喊“大声喊”是因为小白兔觉得小燕子跟往日不一样──往日飞得高,今日却飞得很低,感到有些奇怪,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小白兔说的话,要读出急切的、疑问的语气。
⑵ “我正忙着捉虫子呢!”感悟,比一比谁读的好?你能用这个句式说话吗?
板书:
……正……呢!
小燕子告诉小白兔要下雨了,小白兔相信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是要下雨了吗?”谁能读读这句话?与“是要下雨了”比较(小白兔将信将疑,要读出这句话的疑问的语气)。
2、小鱼游出水面:
⑴指导读小白兔的话:
语速稍快些,读出急切、疑问的语气。
(小鱼的行为跟往日不同,小白兔感到奇怪,急切地想知道缘由。)
⑵是啊,小鱼怎么有空出来呀?谁能读读小鱼说的话再告诉大家?
(原来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小鱼游到水面上来透透气。指导读小鱼说的话,语速稍慢,语气亲切。)
可让学生进行一次情境体验:学生假想自己是一尾小鱼,潜游在水下,感到水里很闷──稍稍屏住呼吸,然后伸直身子,张口“透透气”。这样,可加深学生对雨前天气闷这一现象的感受。
3、蚂蚁搬家:
⑴蚂蚁知道要下雨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学生读蚂蚁说的话,“是”要重读,要读出句子肯定的语气。)
⑵下雨前,蚂蚁为什么要搬东西呢?它们会向什么地方搬东西呢?
(往高处搬,以避免雨水的冲击,板书:蚂蚁搬东西)
⑶听了蚂蚁的话,小白兔又是怎么做的?它为什么这么做呢?
(小白兔加快步子往家跑,因为此时,小白兔完全相信要下雨了。)
重点指导读第8自然段,语速稍快,特别要读出小白兔急切的语气。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4
一、说教材:
《给予是快乐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
本单元的课文都与爱相关,学习《给予是快乐的》,旨在让孩子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情感目标: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三、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由浅入深地引
领学生走进情感世界,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能够让你感到快乐呢?2、揭题《给予是快乐的》(正音:给予jǐyǔ理解词义)。3、解释题意
【设计意图】本设计着眼与对文本含蕴的充分挖掘,以“在生活中什么事让你感到快乐?”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为学习起点和重组学习内容的主线,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维。
(二)、初读课文
提初读要求,抓人物,说主要内容。
出示句子: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提出疑问:保罗和这个男孩及他的弟弟只认识了短短的一天,三人却在一起过了难忘的圣诞夜。男孩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保罗又是怎样一步步懂得“给予是快乐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经历“与文本初步的对话”,通过对全文人物的链接,达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以“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为切入点,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板书,提纲挈领,突现教学目标,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导行作用。
(三)、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活动
1、以保罗看到的、听到的为线索,引出描写男孩的几句句子。看到的:圣诞节前一夜,保罗从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
听到的:可是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体验,从保罗看到的、听到的这个侧面,从而去揣摩男孩的心里活动,这中间设计了一些情境引导学生读好男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并且以两个“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保罗以为——”进一步猜测男孩的想法,引入到事件的.第二部分。
2、第十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弟弟的出现,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男孩带来的意外。学生也像保罗一样,经历了一个从误解到理解的过程。同样,以听,以看为契机,去体会男孩的这份给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语言所承载的知识、情感。以“读-品、读-思、读-悟”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去感悟和体会,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3、句子: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设计意图】将难忘与快乐联系起来,他们三个人中,你觉得谁最快乐?学生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保罗、男孩、男孩的弟弟三人的难忘,体会他们因给予而得到的快乐,学生的情感同时升温。
(四)、拓展升华,深化主题
1。那么你曾有过给予是快乐的经历吗?
说一说。我也曾因为_________而感到快乐。
写一写:曾经,因为_________我快乐。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与学生经验世界沟通,唤醒他们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说、写这两方面进行训练,从生活中进一步深刻地体悟“给予是快乐的”。最后浓缩成一首小诗,让感悟升华,让情感积淀。
(五)总结全文
是啊,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我想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时能体会到给予的快乐,也许是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只搀扶的手臂,一句关切的话语,一颗慷慨的爱心。只要能做到奉献与付出,这个世界就会更加美好。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给别人一份关爱,一份帮助,同时,你也会收获一份真正的快乐。付出往往比获得更愉快。我们课后就有一篇这样的文章《给,永远比拿愉快》,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整堂课基本能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能把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思路也很清晰。讲解课文时,我首先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先对整篇
课文有个大致了解。并进行了引读,以保罗看到的、听到的为线索,引出描写男孩的几句句子,让学生先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最后是一个拓展延伸,在学生充分阅读后,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爱心,并产生关爱他人的愿望,从而体会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同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首先,在导入时没有抓准切入点,过多的强调快乐,而忽略了“给予”的含义,以至于学生在后面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经历时都只说到自己快乐的事情而没有说到给予的快乐。
其次,课堂上的交流很多,没有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体现其情感的变化,而在课文的内容方面花的时间太多,本课的语言训练重点没有体现到位。
最后,我思索,一节课是否称得上好或者差,不在于用了哪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不在于搞了多少新颖的形式,而在于看它能否抓住文章的主线,抓住文章的重点来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实实在在的课才是最好的课。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5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知道古代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学习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精神。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复述这个故事。
能力目标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
了解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段、概括段意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循序式。
五、教具使用
生字卡片,小黑板或投影片。
六、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西门豹”。
板书课题:西门豹
2。解题:
“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他是距今两千多年战国时期的人。
3。问: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想知道西门豹是干什么的?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
过渡语:
那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西门豹的什么事?
(二)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主要写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故事。)
(三)默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认读生字,查字典联系课文理解新词
1。生字:认读课文后要求学会的生字、并说出每个字的音、形、义,组词、说话。
2。理解生字:战国、邺、荒芜、人烟稀少、巫婆、官绅、徒弟、提心吊胆、面如土色、开凿、灌溉。
(四)再读课文:按照“调查情况—惩办恶人—兴修水利”的顺序给课文分三段
第1—9自然段为第一段,第10—1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16自然段为第三段。
(五)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言引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西门豹,板书课题。
指名读第一段。
思考:
1。从课文哪句话可以看出西门豹—到邺地就进行调查?(找老大爷问怎么回事)
2。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儿件事?(①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②是谁要给河伯娶媳妇的?③新娘从哪来?④漳河有没有发大水?)
3。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哪些情况?(①河伯娶媳妇是造成“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主要原因。②巫婆和官绅是首恶分子。③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使家里有女孩子的纷纷逃走。④漳河从没有发过大水,倒是年年闹干旱。这四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成为西门豹治邺的可*事实依据。)
4。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理解句子含义。
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从表面上看,河伯确实很灵。因为河伯要娶媳妇后的确没有发过大水。但实质是,漳河没有发过水是因为这里降水量少。“年年闹旱灾”就是证明。巫婆官绅恰恰利用了这里的气候条件来欺骗老百姓,西门豹讲这句话时心里已经明白河伯娶媳妇是个骗局。“还真灵啊”是反话,带有讽刺意味。“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说明西门豹已经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想好了对策。
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即含蓄地总结了上面的调查结果,又引出了下文。暗示西门豹已想好了惩治首恶分子的好办法。)
过渡语:西门豹会怎样做呢?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二段。
(二)自由读第二段
1。前后讨论、读完这段后,你们知道了什么?(知道了西门豹把巫婆和官绅都扔到河里去了……)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指名读有关段落)
2。出示投影或小黑板、理解句子含义
(1)西门豹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西门豹这样说是为了找个理由把巫婆投到河里。说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要“另外选一个漂亮的”,并不是西门豹真的这样认为,而是故意装着认真给河伯娶媳妇,用这些话作借口。“麻烦”是表面上对巫婆说的客气话,实际上是把巫婆投到河里去。)
(2)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等了一会儿”并不是真的要等巫婆从漳河里出来,而是做出等了一会儿的样子。“还不回来”,并不是西门豹认为巫婆能回来,而是故意这样说,表面上做出以为巫婆能回来的样子。“麻烦”,是表面上对官绅头子说的客气话,实际上是要严惩这个官绅头子,把他投进漳河里去。)
3。那么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官绅抓起来杀掉呢?
(这是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和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目的是为了使广大百姓利用河伯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迷雾中觉悟过来。所以西门豹将计就计,也若有其事似的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就这样,西门豹用看河伯娶媳妇的办法使老百姓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惩治了危害老百姓的巫婆和官绅。从此“漳河也没有发大水”,说明给河伯娶媳妇与漳河发大水没有关系。用事实教育了那些被巫婆、官绅愚弄的老百姓,破除了迷信。)
4。这段共有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层,请同学们给这段分层并说出层意。
(①西门豹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②③西门豹借口姑娘不漂亮把巫婆、官绅头子投进漳河;④⑤西门豹故意面对漳河站着,迫使官绅们磕头求饶;⑥老百姓终于明白巫婆、官绅的骗局。)
(三)过渡语:西门豹破除迷信后又做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问:1。西门豹又做了些什么?(兴修水利引水灌溉)
2。这一段哪些地方与开头照应?“每年的收成都很好”照应了开头“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这种照应方法使前后意思相反,进一步说明西门豹治邺有功。)
3。再找一找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开头巫婆、官绅们的态度是“急忙迎接”,后来“提心吊胆,气不敢出……”这是前后对照的句子。)
4。说说这些坏蛋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开头他们以为西门豹真的是来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后来发现西门豹是将计就计,严惩他们,所以态度变化极大。)
(四)总结全文
1。指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全文主要写了西门豹的什么事?
3。通过全文的理解,你认为西门豹是怎样的人?
(善于调查,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
八、板书设计
14西门豹
调查了解
破除迷信
有勇有谋
惩办恶人
敢作敢为
兴修水利
与民作主
为民除害
【设计意图】
以事件为线索,抓住课文中故事发生、发展、变化、结局的过程,起到掌握事情来龙去脉和详细经过的作用。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6
教材分析:
课文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故事。体现了人和树之间密切、和谐的关系。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爷爷爱护小树的行为的感染,从小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字。
2、认识刂、冫、人、灬四个偏旁。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4、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教学准备:
1、字卡
2、画有冬天和夏天小树的'黑板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你们喜欢小树吗?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有可爱的小树的课文。
板书课题:爷爷和小树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吗?
(利用亲切的对话,引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下面的学习做好情感上的铺垫,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找寻答案吧。自己拼拼拼音,读读课文,拿也铅笔划一划不认识的字。
(在自读时,要求应具体、到位,另外,引导自读时语言应尽量带有鼓励性。在学生读课文时,培养学生读读划划的习惯。)
教师指导
你有哪些字不认识?从字卡里找出来,贴到黑板上。
(让学生找不认识的字,利用这种生字呈现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以使其集中注意力。)
引导学生学习,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词辨义。
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剩余生字,交流识字的方法。
汇报,反馈。
(识字的教学我采取先在教师指导下全班学习,再分组学习的方法是为了让学生先明确感受一定的识字方法,再交流。)
认识偏旁刂、冫、人、灬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7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
本课挂图、生字卡片、小黑板、(词语、个别句子、练习题)和描写燕子的古诗,磁带、录音机。
2、学生:
预习本课,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思路】
本课的教学准备,要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春天的特点。可以启发学生对春天景物特点的了解,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想想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或者组织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春天的景色,还可以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让学生对春天有一个切身的感受。
本课所描写的画面生动,语言优美,构成生动、感人的意境,教学时应把学生引入情境。我结合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加深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受;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对春天的了解;也可以用媒体等其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春天的特征和美丽。还可以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感受光彩夺目的春天,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在朗读中体会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生机勃勃。朗读中,要注意让学生多读并体现读的层次。初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句大意。再读,让学生想象课文描述的画面和情景,进入课文描述的意境中去。当学生难以进入这种境界时,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或是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展现课文描述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对春天美好景物的想象;或是用轻松优美的音乐渲染,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美感;或是通过我本人入情入境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美景中去。最后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读,教师给予指点和解说。
比如,抓住课文的第一和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凑成小燕子是小燕子外形的勾勒,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泼机灵的燕子的特点。读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朗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用朗读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比如,指导朗读春天一段,要定准轻松欢快的基调,语速要根据内容的`变化时缓时急。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语调要舒缓、轻柔,体现柳丝的柔美多姿。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语速加快,要有赶集、聚拢之意。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要读出欣喜之情,读光彩夺目时,语速要放慢,语调加重,感情要饱满。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
教学中可以从燕子入手,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第一自然段是从近处看到的燕子:乌黑的羽毛、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合成一个活泼可爱的燕子。第二、三自然段由远处看到的燕子各种飞行姿态。最后从远处看到的像音符般的燕子。教学中还可以把燕子和春天的景色联系起来观察,展开想象,体会燕子给春天带来了什么。学习课文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学习到的由近及远的观察方法运用到平时的观察中去。通过朗读,整体把握全文,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教学活动导入新课1、谈话:
当我们度过愉快的寒假,重新回到教室,回到学校,春天也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一说到春天,同学们会想到什么?
2、导入(播放《小燕子》):
有人说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是啊,在春天这多姿多彩的图画中,怎么可以想象会没有燕子呢?今天,让我们伴着这美好的春光,一起走进有了燕子的春天,去欣赏美丽的燕子,去品读描写燕子的课文。
1、学生自由发言。
2、随着教师生动的描述,走进春天,想象春天的生机盎然,听着音乐调动起情绪。
观察挂图,初读课文1、出示本课挂图。提出观察要求:
⑴图上画了哪些景物,按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的顺序说一说。
⑵观察图中燕子的不同形态,同桌交流。
2、小结学生回答情况,板书课题。
3、提出初读要求:
图文对照,看文中哪些内容能在图上找出来。
1、学生根据要求观察图画,并作答。
2、听教师评价,明确本课课题。
3、根据要求初读课文,作答,相互补充。
再读课文,解决疑难字词1、教师个别指导。
2、分段检查朗读情况,指导读好下面词和句子(小黑板):
⑴俊俏、吹拂、聚拢、掠过、偶尔、荡漾。
⑵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1、合作读书,互相指正,练习把课文读顺。
2、练习了解自己的朗读情况。
品读欣赏,多元感悟1、你喜欢文中的燕子吗?为什么?
2、结合学生回答内容,相机指导朗读。
⑴评议。
⑵小燕子为什么要赶?赶上春天了吗?春天来得有多快?(指导根据才赶集似的体会春天在细雨、微风中是怎样来的。)
⑶指名读三四段,评议。
第四段中为什么不用根而用痕?
3、读了课文,你认为课文写了燕子的什么特点?
4、总结,再次放歌曲《小燕子》。
1、结合思考问题,学生自主谈想法。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男女生配合读:
(男)一身
(女)乌黑光亮的羽毛
4、练习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5、指名读,想象光彩夺目的春天和在春光中飞舞的燕子的情景。
6、听读,评议。
7、体会痕的准确美妙。
8、思考并作答。
9、随着音乐,听教师总结。
练习朗读播放音乐。随着音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推荐方法,背诵本课。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8
【方案一】
〖教学角度〗
说读──以多角度的“说”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主要教学步骤〗
1、播放配乐朗读,凝神、静听、感受。用概括性语言说感受。
2、自由诵读:
教师导引:本文是一首抒情散文诗,也是一幅富有流动感的画。用描述性语言说画面。要求展开联想和想像,具体描绘暴风雨孕育图、暴风雨迫近图、暴风雨来临图。
3、教师提出“我为课文配插图”的'创意。学生分组给三幅图配画。
4、展示优秀插图:
用解说性语言说“图”。解说中,教师设疑探讨,如不画海鸥、海鸭、企鹅怎样?画面色彩、比例调配有何特点?三幅图主体与背景有何变化等,以领悟画意,探讨手法,挖掘海燕形象的典型意义。
5、在理解内容、把握形象、明确手法基础上诵读回味。用抒情性语言表达对海燕的赞颂之情。
【方案二】
〖教学角度〗
写读──独立感知课文材料,将个性化阅读体验用“写”进行表达。
〖主要教学步骤〗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激发朗读兴趣。
2、自由朗读。要求放声动情,读出诗情、诗意和诗味。
3、组织“写”的层进训练。分块操作:
⑴引导对朗读技巧、语言妙要、手法运用作“赏析式”评写:
①读评重点字词句段,就重音、语速、停顿、层次、情感作标注,写朗读要领提示。
②选读喜爱的语句,揣摩品味,写“一句话的品评”。
③研讨对比、烘托、象征手法的妙用。写“一段话的手法评析”。
⑵就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写”:
①给本文拟写副标题;
②写一句话的海燕素描;
③发表一则“海燕的宣言”;
④抒写海燕(或其他海鸟)启示录。
4、写作,交流。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蚕生长的整个过程及生长过程的几次变化。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变化。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介绍,导入新课
1。出示"蚕"的图画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新朋友,是什么呀?(蚕)
2。出示生字“蚕”。板书:蚕(强调平舌音)。
请小朋友把这个字的音读准。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3。谁见过蚕?能指着图来介绍一下吗?
4。从字形看,蚕是“天下第一虫”,那它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它吐出的蚕丝织成美丽的丝绸,做成围巾、衣服……)
5。古时候的人们把蚕称作“天虫”,蚕能吐丝结茧织成美丽的丝巾。蚕儿是个宝,蚕结的茧,可以缫丝,织绸,还可以入药。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的丝绸就已卖到国外,丝绸是我国的骄傲。
我们亲切地把它称作"蚕宝宝",而这里小作者亲切地把它称作“蚕姑娘”。谁亲切叫它一声?(指名读)(出示文中蚕姑娘)
6。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显示课题,读题)蚕姑娘。
二、练读检查,读通课文
1。按要求练读课文。
⑴第一遍自己大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圈出生字,并把生字多读几遍。
⑵第二遍与同桌按自然段轮读,同时指出对方读得错误或不流利的地方,并练习改正。
⑶第三遍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读一遍,互评:读得正确、流利的打“★”。
2。检查自读情况。
⑴出示文中去拼音的生字、词语,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卵)
⑵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师评价。
⑶指名一学生读第二、三自然段,自我评价。
⑷指名一排学生读第四、五自然段,学生评价。
⑸男小朋友齐读第六、七自然段,女小朋友评价。
三、初步理清课文内容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蚕姑娘的一生变化,蚕姑娘一生会经历哪几个不同的阶段?“蚕卵、蚕、蚕茧、蛾”怎样排序?
2。找出各个阶段的段落:卵——1自然段蚕——2—5自然段
茧——6自然段蛾——7自然段
3。齐读全文。
4。试填课文内容。
四、学习记忆,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蚕姑娘桑旧换胖盖响
2。共享记字好方法。
⑴比较法:响——向
⑵猜谜法:15天——胖(15天为半个月)
24小时——旧(24小时为一日)
上面的'“羊”没尾,下面的“血”没辙——盖
[3]部件法:蚕姑娘
3。田字格内范写“胖”、“响”“旧”“盖”,“蚕姑娘”,学生书空。
4。习字册上描红、临写生字。
五、小结
蚕姑娘从卵转变为茧再转变为蛾,它们是怎样渐渐变化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六、巩固练习。
1。熟读课文。
2。给生字扩词找朋友。
3。抄写生字。
七、板书设计 2。蚕姑娘
卵蚕茧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蚕姑娘一课,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还了解到蚕姑娘一共要经历四个阶段的变化:卵——蚕——茧——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蚕结茧前的生长变化过程。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指名答:你知道了关于(蚕姑娘的)什么?
(蚕姑娘是在春天天气暖洋洋的时候从蚕蛹里钻出来的。)表扬会读书的孩子。
过渡:刚从蚕蛹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的?你怎么知道的?
三、学习课文的第2—5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次变化
1。我们先来看看她的第一次变化吧!请大家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
2。读书,就要好好地读,读通,读懂,有耐心地读,再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次用默读的方法,并动动手,把第二自然段中描写蚕姑娘动作的词语圈起来。(出示课件文字:成长过程)
指名答。(板书:吃睡脱醒)
3。睡前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课件文字:睡前的样子)而当它美美地吃了几天桑叶,尽情地睡了一觉后,却变成了黄姑娘。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变化?(神奇的,有意思的……)
指导朗读,齐读。
4。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背一背第二自然段吗?
出示课件:()的蚕姑娘,吃了(),就睡在(),(),脱下()。醒了,醒了,变成()。
5。蚕不吃不动,这种睡叫“蚕眠”我们叫它头眠,后面的三次分别叫二眠、三眠、大眠。
(二)学习第二、三、四次。
1。过渡:瞧,蚕姑娘的睡眠这样有趣,那么二眠、三眠、大眠与头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继续学习就知道了。
四人小组同学合作学习:
2。自由读课文3、4、5三个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比一比,有什么一样,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3。汇报:
一样的地方:都是吃睡脱醒这几个变化的过程
不一样的:分别变成白姑娘、一天天发胖、一天天发亮板书
师:蚕姑娘脱下黑的、黄的旧衣裳,换上了嫩白的新衣裳,一天变得漂亮起来,心情怎么样?越来越高兴。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4。指导背诵。
师:细心的孩子会发现,3 4 5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心再细一点,你还会发现,这其中个别的词语发生了变化。
(1)出示比较。就睡在蚕床上。又睡在蚕床上。为什么不用“就”而用“又”?举例说明
(2)指导背诵
师过渡:睡了四回的蚕姑娘终于睡足了,他要干吗了?指名读第六段。
五、学习第6段。
1。原来他要到蚕山上吐丝结茧了。(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⑴看课件理解“蚕山”。
⑵右边图片上画的是什么,(茧子,还可以说蚕姑娘盖的新房。)
新房子盖好了,这可是蚕姑娘经历多少个日日夜夜辛勤劳作地结果呀!你能读好这一个自然段吗?
2。指导朗读,重点读好“成了、成了”。
六、学习第7段。
1。字句:茧子里头的蚕姑娘,一声也不响,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
“开了窗”是什么意思?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出示出示图,师补充介绍:
蛾姑娘从茧子里钻出来后把卵产在蚕纸上,产完卵就死去了。它产的卵在来年春天天气暖洋洋的时候再次从蚕卵里钻出姑娘,然后再次经历这样一个结茧、产卵的过程,继续着他的奉献。
春蚕虽然只有不到两个月短暂的生命,但因为它奉献的精神,李商隐的《无题》中这样赞美它,春蚕到死丝方尽,你有没有被春蚕这种奉献的精神感动呢?把你的感受带到课文的朗读当中,书捧起,齐读,注意指导读书姿势。
七、朗读全文。
八、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换桑
2。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3。教师范写生字,学生练习写字。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抄写课文词语。
板书设计:
2。蚕姑娘
卵——蚕——茧——蛾
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
(吃睡脱醒变)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1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学生分析:
班内大多数学生聪明活泼,乐于表现,乐于体验实践。愿意朗读而且表现不错。分角色表演更是他们展示个性的良好舞台。
教学思路:
复现感知铺垫——朗读感悟实践——拓展想象发挥——巩固识字写字——收集积累语言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重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的体验。充分让学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学习,体会主动,探究的快乐,在体验成功中不断进步!
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4、在自由的空间里,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才华得以展示。
教学流程:
一、复现感知铺垫: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朋友青蛙和小鸟,(随机出示青蛙和小鸟图),你还记得他们所在的位置吗?谁能把他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指名学生把青蛙和小鸟图贴在小黑板的背景图上)
是啊,青蛙坐在井里,小鸟落在井沿[边说边贴词卡“坐井观天”,“落在井”到背景的相应位置上]谁能把“沿”字写在卡片上?(指名填写卡片,其余同学写在同桌手心里。)
(贴图是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用这种形式导入,充分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激发了学生兴趣,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学习。这一过程也进一步复现了课文内容,为教学打下铺垫。把巩固识字,写字渗透在这一过程之中,便全员参与写字活动,落实全体性原则。)
二、朗读感悟、实践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坐井观天》
青蛙坐在井里,小鸟落在井沿上,它们对天有着不同的看法,您想不想知道?
(启发性的问题导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请你打开书60页,自读课文的2~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青蛙、小鸟对天不同看法的句子,就能找到答案。(自读课文,思考勾画。)
(充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学会学习。)
总结学生学习情况:同学们可真会学习,有的同学边读边画,有的同桌互相讨论,有的同学读书姿势很端正,大家学得都很认真。
(总结学习情况,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激励,一种欣赏,同时也会再次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继续投入学习活动中。)
青蛙和小鸟怎样说天?(组织讨论交流,学生各抒已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无边无际。指名读词,巩固识字。)
为什么青蛙和小鸟对天会有不同的看法?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看图,看书回答,注重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到底天有多大,想不想实践去看看,走出教室,看看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看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你想怎样走出教室?(学生纷纷发表见解,守秩序,讲礼仪的教育渗透在无声之中。)
(学生有序地走出教室,先出后进,没有一个大声喧哗的,不同的方式看到不同的天,他们叽叽喳喳兴奋交流着,更深刻地体会了寓意。)
通过亲身实践你有什么收获?
(自由交流收获,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也丰富了内心体验。)
留心观察生活会给你更丰富的感受。
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深入情境地有感情地读,也会丰富你的情感体验。
(无形之中渗透学法和情感态度的教育。)全班合作:男同学当青蛙,女同学演小鸟,我自我推荐来读叙述部分,可以吗?(孩子们最喜欢分角色读,一下子情绪高涨。)
先别着急,怎样才能读好?
(“小鸟”和“青蛙”们纷纷发表意见,说出了读好的好建议。)
(师生合作读。)
大家合作得可真愉快,我们成功了。
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出示小鸟和青蛙的头饰。)读得好,演得精彩,就能带上漂亮的头饰表演。先小组合作演一演吧!请小组内选出导演。
(在初读课文,体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孩子们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极大地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表演的过程也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丰富了体验,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展现了孩子们的个性,对课文也是一次再创造。)
(小组内演一演,指导巡视,并指一组表演。)
他们演得怎样/
(组织生生互评,提倡欣赏的评价。)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会怎么做?谁能接着往下演一演?
(激发了学生想象,进一步理解寓意。)
学习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学生大胆展示收获,交流展示,张扬了个性。)
三、巩固识字,写字。
1、精彩的表演进行到这儿,有一个生字宝宝着急了,他对我说:“老师,老师,快让我和同学们见见面,大家可别把我忘了?”(出示字卡“信”)你还记得他吗?(用“信”扩词,评选扩词大王。)
(激发兴趣,吸引学生注意,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巩固生字,寓教于乐。)
2、我们书后的田字格里还有5个生字宝宝正等着我们写呢?(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你认识他们吗?(齐读生字)
你认为哪个字难写?(学生自主提出难字,使学生学得更主动。)
看到“蛙”字你想到了哪个字?(学生:洼、娃、哇……)
(启发学生思考,联想旧知,巩固了生字,拓展了知识。)
你为老师写好字提些什么建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地看字,练写为自主发现字在占格和笔画应注意到什么,学生学得轻松而主动。)
(同桌互评)
四、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各抒已见,展示收获,体验成功)
五、作业
收集与坐井观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故事!
(培养学生自主积累意识。)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田忌赛马》教学设计与反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
4。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12自然段,从中领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2。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孙膑献计中,领会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机、课件、纸马。
教学流程:
一、引入,揭示目标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叫齐国,有一名大将叫田忌,他特别喜欢赛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历史故事。
(齐读课题。)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田忌和谁赛马?赛了几场?怎么赛的?结果怎样……)
2。揭示学习目标。
⑴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介绍田忌赛马的经过。
⑵从田忌赛马这件事中得到一些启发。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积累一些词语。
二、学习“两次赛马”部分
1。找出两次赛马的段落。
⑴有谁知道本文写了田忌几次赛马?每次赛了几场?
(两次,每次三场。)
⑵打开书,快速浏览一下全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第一次赛马?从哪儿到哪儿写的是第二次赛马?
(学生快速浏览交流总结:1~2自然段写第一次赛马;13~17自然段写第二次赛马。)
2。自学这两部分。
这两部分内容,老师不讲,相信大家通过自学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能搞懂。能不能完成任务?(能!)
⑴出示学习要求:
①大声朗读1~2自然段、13~17自然段。
②按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田忌两次赛马的经过。
第________次赛马的时候,田忌先用_______对齐威王的_______,接着用_______对齐威王的_______,最后用________对齐威王的_________。由于________,所以田忌__________。
③四人小组中,选一人说,另选一人用纸马演示两次比赛过程。
⑵学生自学。
⑶检查自学:
①老师要检查大家自学的情况了。先请人来读1~2自然段。认真听,读完了,我要请人到台上来讲一讲第一次是怎么赛的。
(指名读,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田忌赛马》教学设计与反思》。)
②一生上台讲述第一次赛马过程,教师演示课件。
③指名读13~17自然段。
④另一生上台讲述第二次赛马过程,教师演示课件。
表扬:说得真有条理,我们今后说话写文章,也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来表达。
三、质疑,推理
1。启发质疑:
(出示问题1:看了两次赛马,你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
2。顺势设问:
(出示问题2: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3。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4。这个顺序可以随便调吗?
我们来做个实验。请四人小组长拿出信封里的纸,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假如我们不按孙膑的计策,换一种方法安排出场顺序,结果会怎样呢?用笔在纸上照样子写一写,推算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快。
四、学习“孙膑献计”部分
1。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田忌想不出来,齐威王也想不到,孙膑却想出来了?
(出示问题3:查看更多文章,请访问小学课堂网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好主意?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按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3~12自然段。可以互相提醒,揣摩人物的语气。
比较:夸耀——夸奖。
2。四人小组练读——指名四人读——评价——全班齐读。
3。小结:谁连起来说一说“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
(①善于观察②善于思考③知己知彼)
五、总结,积累
1。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田忌赛马》。这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初赛失败,孙膑献计,再赛转败为胜的故事。
2。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①善于观察②善于思考③知己知彼④从全局出发,不怕牺牲局部利益⑤遇到困难,不灰心⑥骄兵必败……)
反思:两次赛马中间的对话部分是教学的'重点。田忌、孙膑、齐威王不同的神态、表情、语气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对于这样对话多的段落,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分角色读,也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等。学生在分角色朗读时,立即有同学在小组里主动要求扮演田忌、孙膑、齐威王。无论是在分角色朗读,还是在表演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独立,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以读悟情,培养学生主动领略和体会语言文字。学生在体会语言文字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实现用人物的神态、语言来体会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课上到这里,为了尊重学生个人阅读的体验,让学生自由释放各自阅读体验,我说:“在田忌、孙膑、齐威王三个人中,你最喜欢谁?”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再一次热闹起来。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不做统一结论,只是引导同学们共同认识:竞赛双方都要注意策略,策略高低是胜败的关键。
在课上我设计了:还是原来的马,田忌如果要调换马的出场顺序,还会有哪些方式?结果又会怎样?学生很兴奋,又摆弄起学具马来,课堂学习得到延伸。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读完这个故事的收获,做到了“语思融合,文道统一”。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12
复习引入
1、出示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体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
齐读。
2、引入:上节课咱们通过学习,知道了作者从“姿态、叫声、步态、吃相”四方面表现白鹅高傲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咱们今天还是用读书、讨论的方法来解决你们提出的这个问题。
自学探究
你觉得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请在感受较深的'词句边上写旁注,并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
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全斑交流。
2、理解“叫声”
a、出示:“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三个词的理解。
(声音严肃、大声斥责、大声叫喊吵闹、放开喉咙大叫)
b。联系生活,想象“狗的狂吠”是怎样的情景?(让人害怕)
作者说鹅的叫声不亚于狗的狂吠,为什么要这样写?
(突出白鹅看守门户的本领;突出对白鹅的喜爱。)
c、小结:从字面上看,作者好像并不喜欢白鹅,实际上恰恰是对它“看守门户”的本领的赞美。
d。有感情朗读。
e、你们喜欢这样的描写吗?文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描写,你能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吗?
3、理解“步态”
a、(VCD播放京剧中净角出场的情景):同学们仔细看这段影片,这是京剧中净角出场的情景,看后谈谈你的体会。(交流中结合理解“步调从容、大模大样”)
b。朗读第四自然段,加深体会。
c、小结:作者发现了鹅与鸭的步态的些许差别,并准确地描写出鹅的步态特点,写得这么贴切,他平常该多仔细观察啊1
d。你在读文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体会?能不能举例说说呢?
4、理解“吃相”。
a、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鹅“三板一眼、一丝不苟”的吃相。读出自己的体会。
b。想象“狗偷吃、鹅咬狗”的情景,并读出其中的趣味。
c、交流“人伺候鹅”的情景。
5、小结:作者仔细观察,细致描绘,有详有略,这种写作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课堂练习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找出来,并抄一抄,读一读。
2、四人小组内交流。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折”;读读记记“客官、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通过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感受他的英雄气概。
3、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重点:
通过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感受他的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
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武松打虎》视频资料,学生欣赏。
2、导入: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英雄人物吗?他就是《水浒传》中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的武松。他在梁山排行第十四位,人称“行者武松”。武松为人行侠仗义、刚直不阿、知恩图报、疾恶如仇、敢作敢当。就是这样一位好汉,在返乡探望哥哥武大郎的途中,经过景阳冈时,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猛虎。提起这个故事,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感受武松打虎时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吧!
二、检查预习,初知大意
1、教师检查生字词语认读情况。(多媒体课件出示)
(1)指名朗读生词:诡计、踉踉跄跄(指导词义)、霹雳(联系句子理解)、腰胯、迸出鲜血、酥软。
(2)学生找出多音字,读准字音:“挑”着一面旗、“折”做两截、前“爪”。
(3)理解难读难懂和古今异议词句:筛了一碗酒、吃那一惊、三般、一兜兜回来、又打了一回、坐了半歇、吊睛白额大虫(描绘老虎的样子)、请勿自误。(释义)
(4)多媒体课件出示吊睛白额大虫、请勿自误的意思,指导学生与原词比较,体会原词的特点。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找到自己认为最难读的段落或句子,做好标记。
(2)学生分别朗读自己认为最难读的`段落,其他成员予以帮助。(断句、纠正字音、读出相应的语气、领读段落中难读的词语等。)
三、合作探讨,精读重点
1、学生默读第8~12自然段,课件出示“思考大乐园”。
(1)请大家细心搜索,这部分内容描写武松初遇猛虎时,共出现过几次“闪”?仔细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
(2)作家在描写武松打虎的场面时,用了很多精彩的动词,请你们找一找,体会一下这些动词运用的效果。
(3)武松打虎时,由开始的“以守为攻”到后来的“转守为攻”,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趣讲故事,巧设作业。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认识2个偏旁“饣、牜”。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借生日给妈妈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在过生日的时候,你们最希望的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最希望能得到生日礼物。
平日里,你们会向别人借东西,也会把东西借给别人听说过借生日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借生日》的故事。(板书课题)学了之后,你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借生日。(齐读课题《借生日》)
反思: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爱过生日,而借生日学生没有听说过,这就引导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未知欲。
二、阅读、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本。)
反思: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认读带有拼音的字:
布、放、快、怎、礼、今、熊、饭、物、正、拿。
反馈时,学生会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反思: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交流识字方法: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识字方法,然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想说的字,并组词。
反思:同桌交流,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扩大信息源。
4、教师指导,强化识字:
教师指导认识偏旁“饣、牜”并重点指导认记“饭、物”,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5颗星。
饣、牜两个偏旁,是新学的,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重点来记。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5、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6、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
(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
反思: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7、感悟妈妈和小云说的话:妈妈笑着说:“我忘了”。妈妈真的忘了吗?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前,心理会想些什么。
(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讨论和交流的结果。)
8、读了课文,你们觉得小云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各抒己见,从中知道小云在妈妈的影响下,懂得关心妈妈了,使学生受到感染。)
9、小结:
我们的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她总是只想着别人,而唯独没有自己,所以我们也应该向小云一样,来关心自己的妈妈。
10、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以3人小组的形式练习,还可播放乐曲,活跃气氛。如开始放《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课文读完后放歌曲《生日歌》。)
三、拓展与巩固
1、你们能说出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各抒己见,师生共同评议。)
2、总结谈话:
我们的妈妈爱我们并且关心我们,那么,我们也应该像妈妈一样云爱身边的人,云关心他们。
3、作业设计:
⑴亲手做一份小礼物(一幅画、一件纸工等,送给父亲或母亲,并说一句祝福的话。)
⑵想象故事的结尾,把课文中的故事说给别人听。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15
教学目的及要求
1、能够正确认识16个汉字,读准字音,分清字形。
2、能够根据图画初步了解这些字的意思。
教学重点及难点
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东”、“西”、“男”、“北”四个主要方向。
2、利用图画和生活实际理解“前”、“后”与“左”、“右”是相对的。
3、16个字每8个一组,指导学生诵读,利于感悟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所需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几分钟和学生交流
教师自我简介:
1、姓名:许睿
2、单位:郑州市教委教研室
3、职务:语文教研员
请学生自我介绍或向老师提问:
1、学生的姓名、年龄、爱好……
2、入学后的感受……
3、面对教师此时都想说些什么……
以上两个程序的目的:缓解师生关系陌生而紧张的教学气氛,努力和在坐的学生沟通;增进彼此间的相互了解,使教学中师生间能更好的互动、交流、合作;创设愉快、自由、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融洽、亲密、友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愿意和老师交朋友吗?愿意和老师合作上一节课吗?
2、愿意认汉字吗?前一段的学习中认过汉字吗?都认了那些汉字?
3、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过去认过的汉字(出示字卡)。
4、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些汉字好不好?
5、让我们共同学习汉语拼音部分的《认一认4》(出示板书)
二、出示课文情景图:
1、每幅图都找个学生说说意思。
2、借助拼音读准16的汉字。
3、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组开火车读。
三、解释每组词语的相对意义:
1、先提问,让学生试着说说一对或一组词语的.意思。
2、教师进一步讲解,如:卧——躺、立——站、入——进。
3、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日出东方,日落西山。”
4、“前后、左右”是相对的。(可让学生上台表演)
四、反复认读16个汉字:
1、出示字卡,打乱顺序,分组开火车读。
2、集体齐读。
3、指名认读。
4、集体看图拍巴掌有节奏的诵读。
5、自己随意朗读。
6、联想情景图画面,集体背诵16个汉字或抽查个人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程序
一、继续学习《认一认4》,做“找朋友”的游戏。(拼音、汉字连线,学生演板)
二、提问:《认一认4》汉字歌?然后大家齐背。
三、提问: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16个汉字的?
四、提问:谁能说说,16个汉字的特点?(一人说一个即可,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
五、提问:能将这16个汉字组词吗?(分组讨论一下再发言)
谁说得好就奖给谁一朵小红花或五角星。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1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新词。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方的是什么。并从中受到启发。
3。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生字新词和小鸟与青蛙的三次对话。
2。提醒寓意,理解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
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教学安排:
一、揭题解题。
l。观是什么意思?
2。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坐在井底看天)
3。谁坐在井里看天?它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它的看法对不对?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读生字、词语。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生字的读音,看看课文分几个自然段?在每一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3。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
4。这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它们为一件什么事争辩?谁的意见对?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读第1自然段。
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井沿是指哪里?(看图理解井沿。)
2。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说说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些什么?
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次对话。你从哪儿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我从天上来要用表达的语气读,语调要平缓。
3。读青蛙和小鸟的其次次对话。大话是什么意思?课文里的大话是指什么?青蛙认为天只有多大?
4弄错是什么意思?小鸟说谁弄错了?弄错了什么?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小鸟为什么会说天是无边无际的?(由于小鸟飞了一百多里。)
5。指导朗读其次次对话。朋友,别说大话了!··有那么远吗?要读出劝说的语气,其次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你弄错了要读出确定的语气。
6。读青蛙与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7。青蛙为什么笑?(它认为自己的意见对,是小鸟错了。)
8。小鸟笑什么?它为什么劝青蛙出井口看一看?(小鸟笑青蛙确实是弄错了,还自以为是。由于青蛙成天坐在井里,看到天的范围只有井口那么大,看不到井范围以外的天,这就是它看错的根本缘由。假如青蛙能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就能看到天究竟有多大。)
9。指导朗读第三次对话。表现出青蛙很自信的语气,小鸟急躁劝说的语气。
四、朗读全文,思索:
青蛙和小鸟为天的大小发生争辩,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对方错了,你认为谁对谁错呢?为什么?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17
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活动启迪学生智慧,开拓学生视野。让浓郁的书香能够充盈每一个班级,每一个班级。进一步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读书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构建智慧人生。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读书,从而爱上读书。
活动过程:
1、师生共读精彩片段赏析。
2、举行“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推荐活动。
要求每人认真阅读一本好书或美文,不断提升自我阅读品味;要求用简短的语句推荐自己看过的一本书或美文的.精髓。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3、鼓励学生结合读书笔记自建读书成长册。
学生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建立一本“读书成长册”,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进行积累。
主题三难忘小学生活(校本)
活动目的:
1、在回忆的基础上,用各种语文形式,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永久珍藏在自己的记忆里,用美好的感情来浸润自己的生命。
2、通过同学之间互助友爱,共同研究,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
3、和同学一起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追寻自己和班级的成长足迹,采用各种语文形式,真实记录几年来的成长历程。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制作班级纪念册
(1)制作班级纪念册可以有哪些形式?
(2)书式班级纪念册,PPT班级纪念册、网叶式的多媒体班级纪念册、
(3)班级纪念册的内容可以有哪些呢?师恩难忘、同学深情、集体荣誉、运动赛场、艺术天地、美好祝愿、真我天地?
(4)制定活动计划并分工。
封面设计小组:
主题设计小组:
内容搜寻小组:搜集照片、奖状、实物等
活动二依依惜别
1、毕业之际,你有什么话想对母校、老师或者同学说说吗?把你要说的话用一封信的形式写下来吧!
2、你即将毕业了,在毕业之际,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一说,当你站在毕业典礼的舞台上,你会说些什么呢?请写下一份演讲稿吧!
3、你在学校生活了六年,在这六年里,你一定发现了学校里的一些不足的地方。快毕业了,请给校长写一份建议书,相信你的建议一定能够得到采纳的。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18
一、教师情况分析
语文教研组教师共五人,教师素质优良,教学工作负责,年轻教师充满活力,在教育教学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整体水平较高。在上学期的教研活动中,各位老师都能支持工作,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竞赛。相信在新的学期里全体语文教师一定能够团结协作,取得更优异成绩。
二、工作目标和内容
1、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写规范字”和“经典阅读”的校本实验,各班营造读书氛围,养成学生爱读书的习惯;开展以“小学生经典美文诵读训练”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和学科竞赛,打造书香校园,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全方位协调发展。
2、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向课堂要质量,把课堂作为主阵地。执行学校制定的教育教学常规,把教导处关于备课、上课以及作业的常规要求落实到位,争取在期末上级调研考试中语文平均分、及格率、优良率名列前茅。
3、“小学生经典美文诵读训练”课题研究继续进行,各备课组确定好诵读内容,坚持利用语文课进行训练。
4、积极组织参加各项比赛。校内学生比赛:二〇年级儿歌背诵比赛;三—六年级诗歌背诵比赛。校内教师比赛:小学语文教师高效课堂教学优质课比赛
5、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备课组长督促引导,沟通交流教学方法,发挥有经验老师的'传帮带作用,集中群体智慧。教师要在分析理解教材、钻研教学方法、准备教案教具上多花心思,保证实效。
6、抓实常规教学管理,备课和作业布置都要讲究质量和效果。教定期相互交流听课,每学期至少听课20节以上,多反馈交流,共同提高。研组每月检查一次教案和作业,重点落实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具的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坚持写教后记或教学反思。作业布置科学合理,精而巧,有利于知识点的落实和巩固。
总结起来就是:注重过程,提高质量;作业规范,活动创新;考试严格。
三、常规活动要求
1、各备课组每月互查作业一次,备课组集体备课一次;教研组每月检查一次教案和教后记。每次检查如实填写《教案评估表》和《作业评估表》交教导处。每周三下午进行研讨活动。
2、六一期间,我校各级将开展普通话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课本剧比赛等活动,开展语言文字知识有奖答题活动,同学们将在多姿多彩、充满趣味。
形式活泼的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19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聪”。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联系歌曲,导入课文
1、提要求:边听边想一想歌曲里讲了什么?
2、播放录音《好妈妈》,说说听了这首歌,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结:歌曲中的小朋友多疼爱自己的父母啊!你们喜欢吗?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三位小朋友,他们又是怎样做的?你们喜欢他们吗?
4、揭题:三个儿子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生提学习要求:读课文时该注意什么?
2、师小结:五不(并强调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3、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4、解决学生读书过程中出现的字音难点,并说说“荡”的字形。(沉甸甸胳膊晃荡)
5、简要说说:在三个妈妈的眼中,他们的儿子分别是怎样的?
6、根据学生的回答,简要板书。(注:板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确定。)
7、在板书的过程中,写字指导“聪”
①提醒老师注意在田字袼中写字该注意什么?
②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子。
③师生同写,看谁写的字既快又好。
④评价。
三、学习课文2、3、6自然段
1、动手划出三位妈妈说的话,划好后好好读一读。
2、示三句话的小黑板,选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妈妈说的话,想想该怎样读?(练习读)
3、朗读指导
①抽三生读,读后评议。(你认为谁读的好,为什么?)
②师生合作分角色读。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20
[教材设计理念]
(我的发现)这项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两种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学习自主识字,并认识七个生字。
(日积月累)这项活动主要目的是积累语言、练习读、写基本功、巩固识字。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两种识字方法,认识“评、访、挤”等七个生字。
2、正确地读词语,初步理解,感受春天的美景。
3、正确地读写句子。
4、熟练地读背短文,简单地了解短文意思。
[课前准备] 复习第一单元生字、课文。预习语文园地一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读,说说上面三行有何规律,下面两行有何规律?
3、分男女生读
4、巩固生字,并口头组词,选择词说句。
二、日积月累
1、我会读
a、齐读词语
b、出示“春天公园图”,用上词语说一段话。(师范说,指优等生说)
2、我会写
a、先自己读一读拼音,想想是什么句子。
b、指名读句子。
c、写句子,注意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d、同桌评比,谁写的句子又对又美。
3、读读背背
a、自由读,不认识的字请同桌帮忙。
b、四人小组赛读,谁读得准确又流利。
c、指名读,说说短文写的是什么?
d、齐读,注意不要唱读。
e、小组赛背
三、课外延伸
课外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古诗去读一读、背一背。
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第二教时)
[教材设计理念]
教材在安排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是对前面课文熟悉的基础上,穿插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口语交际更有凭借,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使学生对这单元的知识更深有感触,更有话可说,激发学生对春天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唱一唱、说一说、画一画美丽的春天,激发学生爱春天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春天的歌曲、图片。
教学过程:
一、展示台:歌唱春天
1、放一放收集到有关春天的歌曲
2、唱一唱你会唱的春天歌曲
二、我看到的春天
1、指名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春天。
仿照《嘀哩嘀哩》句式说说: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大地上——
2、四人小组交流收集到的图片、资料。
3、派代表全班展示、交流
三、我听到的春天
自己找伙伴介绍自己听到的春天的声音,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我画的春天
1、自由画春天
2、小组交流你画的什么,为什么这样画。
3、评一评谁画得好,讲得好
4、派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
5、放入自己的成长袋中
五、识字擂台
1、四人小组赛
2、优胜者赛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2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文章的阳刚之美。
2、能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3、理解排比、反复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2、通过听读、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2、体会激越的语言,并学习运用,尝试表达。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喜欢劲舞?学生可能回答:带劲、有节奏、能使生命得到宣泄等等,于是引出,在黄土地上也有这样如火一样热烈的舞蹈和音乐,那就是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问:你看了这些画面,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谈一谈观后感)
导入: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教学活动2
美读课文,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1、读课文。
(1)预读,学习生词
瞳(tóng)仁恬(tián)静晦(huì)暗羁绊(jībàn)蓦(mò)然冗(rǒng)杂戛(jiá)然磅礴(pángbó)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
(2)指导朗读和学生朗读。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13、17、22、24自然段反复出现,怎么读?
3、知内容
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4、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或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第三板块: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5、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让学生齐诵第6段。
教师示范。
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学生反复朗读。)
③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
④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
6、揭示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
文章中心句: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教学活动3
拓展延伸和布置作业
7、拓展延伸
作家刘成章用他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再现了安塞腰鼓的壮美场面,使我们的情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文章多处运用排比、反复、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现在,让我们镜头转向一个同学们都很熟悉的场面,请大家看后模仿本文的语言说一说,写一写。要表现一种具有恢宏气势的场景,多用短小有力的短句,多用排比增强气势,用词铿锵,还可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生动性。
8、布置作业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2、学习课文,使用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短句,进行合理的想像,描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l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一文,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文章条理十分清晰,语句优美,用词也十分精练。上课时我主要注重了以下两个方面:
1、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以它为引子展开教学。
每一层都以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引领学生切入文本,并最终都回归到这个点子,体会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课的终结处再回归到这个点上,让学生满怀深情地赞叹到好一个安塞腰鼓。
2、抓住重点段、重点句引领学生细细品味。
引领学生通过朗读品词析句,感悟文意。首先,是第七段重点抓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一排比、比喻句,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体会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其次是第八段中引领学生提挈三对意思相对的词语(即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来体会这样火烈的场面使人们心心舞动了起来。再次是第十八段重点,抓了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从红豆角和老南瓜中体会到现实虽然是困苦的,但黄土地的人们并不痛苦,他们有信心凭着自己的双手改变贫穷,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让学生通过整体朗读去领悟高原人民顽强乐观、坚韧不拔的精神,深化安塞腰鼓的内在意蕴。
遗憾的是朗读指导还不够充分,如对重音、语调的指导只停留于示范,而没有具体指导。对主题的探究还不够,没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更深入的探究。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本应是很出彩的环节,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加以追问,而平淡了不少。如学生在谈理由时,讲他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老师没有追问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课堂就显得浅薄,缺少深度。
《安塞腰鼓》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这篇课文有丰富的资源进行多学科融合教学。《安塞腰鼓》是新时期的经典课文,他写陕北高原,写高原腰鼓,写打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多学科融合,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的与众不同。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22
【设计思想】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
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
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
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板书:雨
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
——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可见。顺便解读小序作用。)
——他说风雨皆无。
——他化了所有的风雨。
2、二问: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二读:齐读一遍,然后从文本中寻找与之呼应的句、词。
方式:小议,然后作答。
点拨: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了,有几分禅意。
(可根据学生回答调整点拨语言和点拨顺序)
3、三问:词中有禅意,苏轼出世了吗?你怎么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当时背景如何?为何获罪?以对这样的背景来理解东坡,本词应当如何读(三读)?
方式:追问。
点拨:
(1)出世了吗?没有。根据他人生经历得知: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
(2)写在什么时候?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3)请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知识链接:乌台诗案。)
(5)为何获罪?“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辙)提示可多解。(推荐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看如何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来阐释东坡获罪原因。)
说明:三问三读,以穿插背景知识来检查学生的预习和积累,引领学生由粗略感知到内容理解,逐渐走近苏轼,走进词人细致而丰富的世界。
三、重点探究
1、抓关键句子: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想想这首短短的词中,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寻找关键句子。
方式:自由讨论发言
点拨:
上片关键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谁怕”: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几分笑傲江湖的味道。
——“任风雨”,似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另一个版本。
板书:任
下片关键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转身,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也无晴”,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无风雨”,似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极佳呼应了;无一物,无风雨,空蒙之感,浓浓禅意。
板书:无
由“任”到“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由沉着、潇洒到空蒙、超脱。
2、抓关键词: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方式:学生静思然后作答。
点拨:“归”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这种渴望退隐于江湖,悠然于田园之心是一种归;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超凡拔俗是一种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比较鉴赏:这“归”字让你想到谁?苏轼和他们能划等号吗?
方式:追问
点拨:
(1)联想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等;联想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
(2)不能划等号。联系前面所说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他是入世而非出世。知人论诗,知人论文,苏子宦海沉浮一辈子,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4、探究“归”字: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他要往哪归?
方式:教师提供拓展文本,学生朗读议论感悟。
拓展(1):“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
点拨: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拓展(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点拨:人生如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论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是心里有,而他是化了悲与喜。
拓展(3):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点拨:别人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可见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他的`江海是什么?
拓展(4):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点拨:“九死而不恨”,心里装着什么,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是何等的超越乃至超脱!
拓展(5):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
点拨: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是谪仙人。苏轼呢,春来秋去,盛与衰,他将人生看得几清明,因为看透,所以通透。
还可课后拓展以下词作,以大阅读量加深学生对苏轼的理解。
《南柯子》: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此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万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行香子》: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总结:他想归哪儿?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呼应第一环节“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板书:归于心
说明:此为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入于文本,出于文本,在对词作鉴赏、拓展的同时,走近苏轼灵魂,走进中国文化。教师的点拨都应该由学生的回答转移而来,延伸而来。
四、温故知新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诗文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请举例。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点评: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点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壮志难酬。
《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点评:“归”的味道已渗透其中。
“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联想苏轼另一首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天涯处处芳草处处可归。心里有就有。墙里墙外,多情无情,面对一切悲剧,都能笑而归了。
说明:温故知新也是一种纵向的比较,主要交给学生来回忆、品评,以形成知识的关联和迁移。
五、个性阅读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请联系本词来谈谈。
设例:
问:如果不喜欢,原因何在?
答: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问: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答: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推荐网上一篇文章节选: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鼓励多元阅读和个性阅读,鼓励争议,可根据需要安排简短的辩论,以进一步认识苏轼,认识人生。提示:你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3、点拨(总结辩论或争议):
人生是复杂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说明:首先鼓励创新阅读、多元解读,在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前提下勇于表达个性见解,教师的拓展点评可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将经典阅读和当今生活、个体人生结合起来,以辅佐学生思想发育和人格建构。
结语: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2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话能力。
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学生开口说)
教学难点:
习作(学生动笔写)
教法学法:
读、说、写相结合
教学用具: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教学设计
1、实物投影仪。
2、把自己在秋天里所做的事拍成照片或画成图画。
3、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理由,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画或挂图(可以是前面课文的挂图,也可生画的')。
师: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我们大家带来很多的来的快乐,是吗?板书:秋天的快乐
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在秋天做事时高兴的心情。
2、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a、请学生说说自己在金秋时节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先说说。
b、具体说说自己在秋天所做的事,各自准备。要求:
(1)把做的事儿说清楚。
(2)说出自己的快乐。
(3)可以边说边演,可以请同桌一起说说演演。
3、讲评结合,促进交流。
a、指名学生上台口述,师生结合要求评点。
b、以示范为例,和同桌或在小组内互述,并推荐出让自己感受最快乐的同桌上大堂交流。
c、师生评选最佳学生。
4、学习小结,指导实践。
小结学生交际的情况(以肯定为主的不足,以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5、拓展活动
画一画秋天的图画或所做的快乐的事。
教学后记:这节课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让学生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24
【学习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3、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4、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
1、教室黑板上写上活动的主题:“闪光的金钥匙”新闻发布会。
2、教师宣布会议内容,规则及奖励办法
二、内容:
同学们将近期了解到的祖国传统文化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向大家作个汇报。
规则:
⑴按小组选一名“新闻发言人”,“发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搜集到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⑵ “新闻发言人”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接受班内“记者”们的提问。
奖励办法:
凡是让大家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发言均可奖励一把“闪光的金钥匙”。
民主推荐:
1、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
2、组内评选:推出“新闻发言人”。
3、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成果发布:
1、各小组依次进行介绍“发言人”介绍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2、所有同学根据发言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估。
总结颁奖:
三、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传统文化讲给家里的人听。
第二课时
〖习作
一、再现生活
1、回忆近期开展的“闪光的金钥匙”这一活动。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请他们提意见。
二、描述生活
1、指名同学在班内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介绍给大家。
2、介绍同一传统文化的同学可以相互补充,说说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介绍。
3、把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整理一下,写成一篇习作。
三、回味生活
1、小组内互阅习作,提出修改意见。各自根据同学提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
2、教师选取优秀习作加以评价,发现带共性的问题适当指导。
四、创造生活
1、把自己写的习作介绍给更多的人,做一名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2、班内交流习作,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
1、回忆旧知,明其特点:
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学生说说这句话中意思相反的词。)
2、出示词语:
远近闻名黑白相间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头重脚轻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左邻右舍里应外合
3、
⑴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⑵引导学生留心加点的字的意思及在词语中的位置,发现这些词语的构成特点。
4、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⑴鼓励学生把想到的具有上述特点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⑵学生读读记记这些词语。
〖读读背背
1、观察与认读:
⑴学生观察图片:这是什么?(邮票)上面画的又是什么?
⑵学生认读图片下面的词语,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2、了解十二生肖:
⑴让学生懂得邮票上画的是十二生肖,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⑵交流一些有关十二生的传说。
⑶交流生活中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地方,如,人的属相、年份。
⑷学生说说自己属什么。
3、读读与背背:
⑴学生读词语,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⑵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第四课时
〖读读认认
1、学生自读并观察生字特点。
2、学生说说发现的特点。(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构成的,字音也与熟字相同或相近。)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4、同座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展示台
1、学生商议展示方式。
2、自主或合作进行展示的准备工作,班长与组长负责进行分工,教师参与准备(注意不同传统文化的不同展示形式)。
3、学生自主进行展示、交流(鼓励学生边展示边介绍)。
4、教师总结,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2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十单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答课后问题。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会相互评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象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1、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会相互评价。
2、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音乐美、意境美。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贴图、音乐CD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生字词。
2、齐读课题,继续学文
二、发挥想象感情朗读培养美感
1、读通课文,找出诗歌中出现的4个人物
2、根据学生喜好随机教学第二、三小节
教学第二小节
(1)指读第二小节,想想从中知道了什么?
(2)抓住“神奇”重点词理解,以读带讲(学生互相评价)
(3)发散思维:从桥上走过还会看到什么?
(4)再读第二小节
教学第三小节
(方法与第二小节雷同,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学)
3、仿编儿歌
用“说,彩虹是。”的句式说话。
(小组交流个别说)
4、教学四、五小节
(1)分角色朗读
(2)读好问句(个读、小组读、齐读、师生比赛读)
(3)随文教授“巨”的笔画顺序
5、教学第一小节(解释“彩虹”现象)
6、教学最后一个小节
7、齐读全文(配乐、表演读)
三、拓展思维发挥想象表达感情(机动)
四人合作画彩虹(这个环节也可放在课后)
四、总结全文激发兴趣引导探索
这彩虹多美啊!它是大自然妈妈那双巧手的.杰作。你们感到大自然妈妈的神奇了吗?想要更多更好地探索大自然妈妈的奥秘,平时要多阅读科普类的课外书,就能成为一个知识丰富、视野开阔的孩子!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26
一、微课题目: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
二、教学思想: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事抒情散文,文字凝练优美,感情饱满深沉,从中国人最关注的角度——伦理,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因此,无论从写作技巧方面,还是从伦理道德方面,我们都可以从中挖掘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个微课,我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入手,让学生领悟深沉的父爱。从这一点说,我觉得在这个微课中,我们可以带给学生两个东西,其一,写作技法之巧;其二,传统美德之善。
三、教学特色:
从人物刻画的细微之处:人物动作细节描写挖掘寓意深刻的父爱主题,是这个微课的教学特色。微课只分析了《背影》中感人至深的背影:望父买橘。从父亲的动作细节描写切入,让学生深刻领悟父爱这个主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望父买橘中父亲动作细节的分析,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您好,这个微课重点讲解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背影》是散文中的名篇,我们知道,在《背影》这篇文章中一共描绘了四次父亲的背影,其中以望父买橘的背影最为感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刻画父亲背影形象的。
(二)教学过程
播放幻灯片一:
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
上缩;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教师:教师朗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文字描述(如幻灯片所示)作者刻画望父买橘的时候,为什么是如此的感人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运用了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那么什么是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呢?
播放幻灯片二:
人物的动作的细节描写:即准确、细致、生动地描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体状况、身份、地位、心理、习惯、情感等等。
(教师对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进行解析)
教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父亲动作细节描写,来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播放幻灯片三:
1.分析父亲买橘的动作描写 ,说明了什么?
走路的姿势:蹒跚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教师:首先,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蹒跚这个词语写出了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的背影!)
教师: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动作描写,“探”可看出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地将腿伸下,一步一步直到接近地面的艰难过程。
“攀”,写出月台的高度,因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是非常吃力的;
“缩”,写出了父亲两脚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力量全在手上,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掉下去的危险。
“倾”,父亲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孩子那样灵便,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描绘得很深刻。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教师总结:通过这四个动词描写,一个父亲为我买橘子艰难,蹒跚的背影跃然纸上。 播放幻灯片四:
探讨: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教师: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1.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
2.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是啊,父亲背负着家庭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在囊空如洗的情况下,还要为已满二十岁的儿子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能胜任的事情,在这一切一切的背后,都凝结着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又伟大的爱。我们都知道,《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朱自清写《背影》就因为文中父亲引
的那句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的厉害,举箸投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是在羞愧、伤悲、感恩等等复杂情感把自己激动得不行的情形下写下《背影》创作的。在望父买橘这个片段中,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描写得栩栩传神,是我们不仅好像看到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而且好像也看到了关注着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三)作业布置
动作细节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实可感,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一个或一处成功的动作细节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表白。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地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个温馨的早餐??想一想,生活中的这些细微的关心,你有用心体会过吗?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发自内心的告白,然后读给父母听。要求在描写人物行动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要写出他在怎样做,把爸爸/妈妈“怎样做”时常常被人忽略的细枝末节描写出来。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中作者望父买橘细节的分析,体会到了父亲对朱自清先生平淡却深沉的爱。也让我们学会了珍惜身边伟大的亲情。谢谢您认真看完这个微课,谢谢。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27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和能力。
2。了解表示本课中词语构成方式,注意词语的积累。
教学重点
在比较词语构成方式的过程中学习汉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教学难点
在比较词语构成方式的过程中学习汉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自主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汉字的家园里,有许多有趣的词语,他们长得很像,但是含义却有很大区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几组词语。
二、学习生词,理解词语的不同
第一组:
1、出示第一个词语,齐读。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2、将这两个词语的调换顺序,再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出新词的含义,并出两个字的顺序一旦调换,含义就会发生变化。
3、:这就是相同的字不同的顺序而产生的不同含义的词。
4、读一读其他的同类词语,说说这些字因为调序它们的含义发生了什么变化?
5、你还知道哪些同类词语吗?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组:
1、师出“baochou”这个音节,请大家拼读,并写出词。
2、对于出现的两个不同的词语,老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这两个词语意思的差别。
3、用这两个词分别造句。
4、:这就是音同意思不同的词语。
5、再读一读下面的.词语,体会写法和意思的不同,并想一想怎么区别这音同字不同的词语的用法。
二、指导写字
1、课后田字格里的生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指导“套、稚、默、封”四个字。
2、教师在田字格里边板书边讲解笔画、笔顺、结构特点,领写字头,学生仿照板书在田字格上书写。
1、作业
写生字
把自己找到的音同意不同或者字的顺序不同意思不同的词语写在一张卡片上,比赛谁找得多。
板书设计:
汉字家园2-2
词语卡片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28
教材分析
《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用第一人称,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广场的升旗仪式。课文中的“我”是一个山村的孩子。茫茫的大山隔阻了“我”的视线,却隔不断“我”对山外世界的向往。诗歌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字字句句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首都北京有一种天然的向往之情,教学中要点燃这种激情,引导学生想象首都北京,在朗诵中感受北京。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北京,在适当的时机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北京的风光,向学生讲一讲北京的风光,为情感的激发创造条件。
教学理念
1、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预设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会写“广、升”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北京的风景图,课件,升旗仪式录像片等。
预设教学过程
一、复习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齐读课题《我多想去看看》。
1、复习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还记得这些朋友的名字吗?自由叫叫他们的名字。
出示三个笑脸,猜猜每个笑脸后面藏着哪个字。要求讲清是第几排第几个什么字。
2、复习词语:多想、告诉、小路、不能、北京城、广场、升旗
指名读、带读──齐读。
二、学习一、二两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句子:
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女孩子一起读一读。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根据学生回答:
⑴理解“遥远”
谁知道这个词的意思?
是呀,北京城离大山很远很远,从大山那边坐火车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北京,北京城实在太遥远了。
出示词语:(遥远)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读一读。
⑵山里的孩子即使沿着弯弯的小路走出了大山,坐火车去北京还要很长时间。
出示句子: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
指名读──齐读。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⑶理解“壮观”
出示词语,读词语。
北京虽然非常遥远,但它作为我国的首都,是全国各族人民都很向往的地方,特别是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我们一起去参加这个升旗仪式吧!
播放录象:升旗仪式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是呀!看到这么壮观的升旗仪式,听到嘹亮的国歌声,你还想到了什么?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和我们学校的升旗仪式比有什么不一样?
F、每天早晨,当广场上五星红旗与太阳一同升起的时候,工人、农民、学生都注视着红旗,向我们的国旗致敬,广场上人是那么多,解放军是那么威武,这场面是多么壮观呀!你能用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出示句子: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
先自己读一读。
指名读。
男女生比赛读。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学习第三句
过渡: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来了,我们小朋友和这位山里的孩子一样是多么渴望能亲眼看看广场上那壮观的升旗仪式啊!
1、指名多生说,你想去看看吗?
2、我们小朋友都想去看看吗?让我们一起将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吧。出示课题齐读:我多想去看看。
3、如果我们小朋友真到了北京,除了去看广场上的升旗仪式,你还想去看什么?
4、北京值得去看的地方确实很多,老师收集了一些北京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
课件逐一出示图片,配以教师的讲解:
、广场、万里长城、故宫、天坛、香山公园、北海公园、中央电视台
5、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更想到北京去看看了?
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愿表达出来吗?
出示句子: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⑴先和同桌相互读读这句话,比一比谁更能把心里的渴望读出来。
⑵指名读
⑶想读的站起来读
⑷我们一起将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吧。齐读。
四、配乐诵读全文
多么强烈的渴望啊!让我们拿起书,把全文深情地读一读。
五、总结
过渡:我们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出了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与向往,又欣赏了许多美丽的图片此时你想对北京说些什么?
1、出示句式:北京,我想对你说。
自由说──指名说。
2、是呀,北京你真美啊。我们爱北京。
出示句子: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
我们爱北京。
我们爱五星红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风景如画,每年都吸引着数千万国内外的游客。20__年,北京将举办夏季奥运会,到时北京将再次成为全世界的焦点,让我们共同期盼,共同等待。让我们再一次道出我们的心声:
出示课题,读题:
⑴让我们男孩子从心底里大声说一声──我多想去看看
⑵女孩子甜甜地对北京说一声──我多想去看看
⑶我们一起怀着对北京的无限热爱,无限向往,一起说。
六、写字
指导书写“广、升”。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我以“情”贯穿全文,以“情”为导线,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体做法是:
一、通过多媒体的展现,激发学生的情感
山村的孩子对升旗仪式也许是陌生的(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因此
我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广场升旗的雄伟壮观场面,让孩子置身其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他们的热爱国旗的感情。如:当我播放录象“升国旗”时,学生们便情不自禁地起立,唱起了国歌。那种气氛,俨然自己也在其中。后来,当我问他们看完后有什么想法,有的孩子说,我真的很想去看看北京,有的说我长大也要当升旗手等等。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领悟文中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每个孩子的生活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孩子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多有不同。品读时,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导学生讨论、理解,再指导朗读,最后再以多种形式的读,如:齐读,赛读,同桌读,配乐读等来领悟其中的感情。
三、通过课题的循环呼应,释放学生的情感
如果说这节课只停留在让学生读读课文,谈谈感受的话,学生的情感就难于释放出来,因而,课堂中我让学生通过课一开始读课题,课中读课题,课结束再读课题,一次又一次使学生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2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6个,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2.学习作者由远到近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3.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和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能力
2.能够感情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事物背诵全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祖国山河无比壮丽,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声音和看到的瀑布的景象,进而体会作者通过诗句所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二)解决办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师生共同讨论,计算机软件直观演示。
(一)自学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结合学习目标与课后思考题找出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
(三)各自提出不懂的问题,相互讨论交流。
五、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计算机及软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导语:同学们,你们谁看见过瀑布?谁能简单介绍一下瀑布?(瀑布就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水,从远处看好像白布一样,发出的声音很大,景色很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诗——瀑布。(板书课题:1、瀑布)
(二)初步感知。
1.大家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附课前预习提纲,把预习情况在小组内交流。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遇到本课的生字在课文中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借助拼音渎准生词,利用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
(3)找出不懂的词句,画上“?”
(三)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的认读和理解情况。
2.理解词语。
叠叠:诗中是指一层又层,前浪未平,后浪又起,也就是后浪推前浪。
屏:指遮挡用的屏风,多扇相连,可以折叠。
如:好像。
涌:这里指水浪往上冲的意思。
2。检查读书情况
(1)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分小节渎。
(2)指名读全文,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在学生说出这首诗主要写了瀑布的基础上,师再问:主要写了瀑布的什么?从而引出这首诗主要写了瀑布的声音和样子。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的。)
(板书:远——近)
3.学生质疑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质疑
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
(教师要抓住学生提出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作为下——节课的学习目标。一些非实质性的问题,可在当堂让同学们交流解决。教师鼓励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同学。)
教师根据学生质疑归纳出下节课学习目标:
(1)你感觉瀑布的声音和样子各怎么样?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2)怎样朗读才能把瀑布声音和样子的特点表现出来?
4.本课总结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下节课学习内容。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30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字,以及两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熟读课文,练习讲故事。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讲故事。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哪些小英雄的故事?
今天我们又来认识一位外国的小英雄,他的名字叫于连。
揭示课题:8小英雄于连
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注意不认识字的`读音。
2、小组合作,快速识字。
分组做“生字妈妈找宝宝”的游戏。看哪个小组最快。
3、教师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说一说识字方法。
4、学生读一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5、指名分段读课文,大家评价。
6、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7、指名说说。
三、感悟课文。
1、创设情景,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世界上有许多美丽的城市,那里有许多名胜古迹吸引着各地的游客,今天我们到一个美丽的城市布鲁塞尔去游览观光。
(2)出示图片。
看到这个撒尿的小男孩,你有什么话想说,有什么想问的吗?
学生自主发言。
(3)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知道这个孩子是谁吗?找出描写这个铜像的句子?
指名读句子。
(4)知道朗读。
2、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自由朗读。
(2)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3)学生质疑解难,教师讲解,指导朗读。
3、读最后一段,联系全文,体会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读生字词语。
2、读课文。
二、语文实践。
请你当小导游,向游客介绍于连的铜像。
1、自由练习。
2、分组说。
3、全班反馈。
三、总结。
你从于连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指导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一说识字方法,给生字交朋友。
3、观察生字的位置。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作业:
1、写字。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31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西班牙民歌,作者以简洁自然纯朴真实的语言,字里行间,意蕴幽长。通过生活中最简单的一个表情微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整个社会大家庭更加和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性的呼唤。
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了解生字,正确读逝、隆、顿、转瞬即逝、善良淳厚这几个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3、使学生知道微笑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知道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
课前准备
多媒体、录音带
课时
2课时
板书设计
微笑
花费很少,价值却很高
时间很短,留下美好回忆
无论穷富,都需要微笑
巨大的作用
请别人用微笑表示宽厚
发出倡议永远微笑吧
教学活动设计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录音带《歌声与微笑》。
2、听了歌曲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录音,提要求:
(1)本文为什么以《微笑》为主题?
(2)课文中几次提到微笑?
2、检查课后生字、词语
特别提示形近字:逝与浙隆与窿顿与吨
(二)再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诗人为什么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证?你是怎样理解?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相似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对文中诗人为什么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证的理解?
4、文章前五个自然段,都是提到微笑给我们生活中带来的美好与幸福,让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有时一个微笑就以足矣!第六自然段作者笔锋一转,提示我们我忘记对你微笑,你能否给我一个微笑?这应该是本文中的经典,告诫我们彼此之间要相互理解,和谐相处。
三、拓展延伸,畅所欲言
1、你经常把微笑送给别人吗?你曾感激的`接受过别人的微笑吗?
2、学生联系实际谈经历。
3、学生把谈到的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写下来。
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在实际生活中体会感受微笑的重要意义,并随时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微笑
花费很少,价值却很高
时间很短,留下美好回忆
无论穷富,都需要微笑
巨大的作用
请别人用微笑表示宽厚
发出倡议永远微笑吧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32
教材简说:
这个语文园地有四项内容,包括“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
学习目标:
1、自主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通过观察图画,能说几组反义词;积累词语,恰当运用词语。
2、读通、读懂简短的课外文章,愿意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
3、学习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4、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学习的收获和才能,并善于和别人交流。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一)1、出示基本字:牙、令、皮、隹,引导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给这些字加上偏旁,学生上台板书。
3、出示书上的内容,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4、展开想象,记住这些字。
(二)看看说说。
1、读学习伙伴的话,仔细观察图画。
2、看谁说的多,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二、日积月累。
(一)读读记记。
1、自由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2、创设情景,理解意思。
如:太阳一出来——金光闪闪;黄山的风景——秀丽神奇;小兔子跑进树林——无影无踪;广阔的大海——无边无际。
(二)我会选。
1、读读“飘浮、飘扬”。
2、启发学生想象“云、红旗”,理解词语意思。
3、默读思考后填空,朗读填好的句子。
(三)我会写。
1、平时你们有很多悄悄话藏在心里没有说,找个好朋友说给他听,好吗?
2、展示例话,师生共同朗读。
3、学生写心里话。
4、交流学生作品,注重真情流露的作品。
(四)我会读。
1、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比赛读,当小老师读。
3、讨论:为什么先生说韩愈是个聪明的'孩子?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一)小组讨论交流。
1、展示并向同学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同学间互相阅读。
2、互相推荐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3、用简单的话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二)召开“动物、植物介绍会。”
1、创设情境:大家看了这么多有关动植物的资料,掌握了这么多动植物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动植物的小专家了。我们组织一个“动植物讲解团”,向别人介绍动植物,你们愿意吗?
2、示范引导:昨天,我请一头大熊猫作了一次讲解,下面我把录音放给大家听听,然后,咱们再学着大熊猫的样子进行讲解。(播放录音)
我叫大熊猫,是你们的好朋友。你们别看我的体态笨重,显得笨手笨脚,实际上我却出奇的灵活。告诉你们,我可以用后脚够到脑袋,我还能够轻而易举地爬上树。哈哈,怎么样,我厉害吧!哪位小朋友要是不服气,可以和我比一比,看谁先爬到树的最顶端。
3、分小组准备讲稿。
4、学生小组内练习讲解(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
5、各组推选最佳讲解员参加全班比赛。
二、展示台。
1、日记展示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也可以摆出来参观,或是打印成册发行。
2、中华鲟等资料可以以资料卡片的形式展示。
3、由于只有少数学生去过温州科技馆,可以让去过的学生说说所见所闻。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33
学习目标
1、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候、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4、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
课前准备
1、准备白鹅挂图或白鹅活动情景VCD,“净角出场’'VCD。
2、收集有关“鹅”的`故事和古诗。
第一课
导入揭题
1、出示白鹅活动资料(VCD或图):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动物朋友,仔细看看它是谁?你喜欢它吗?
2、你熟悉鹅吗?看到鹅你会想到些什么?
a、出示骆宾王的《鹅》,齐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b。王羲之写“鹅”的故事。
过渡:七岁的骆宾王写鹅,妙趣横生,大师丰子恺笔下的鹅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知道吗?
初读感知
1、出示导读:
a。自由读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b。你喜欢大师丰子恺笔下的鹅吗?为什么?请在相关文字旁写上喜欢鹅的原因。
c、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在相关文字边上打上“?”。
2、学生自由读文,完成“导读”要求。
3、检查生字词。(注意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字)
4、交流。(可以用说理由、感情朗读、表演等形式)
a、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部分。
b。小结:同学们谈得真好,读出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把作者笔下的这只白鹅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c、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5、质疑。
a、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板书。
b、选取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如:
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
细读解疑
1、自由读文,思考: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可采用以下三步,帮助学生理解过渡句的作用。)
a。出示第二自然段,讨论:鹅的高傲表现在哪里?
b。理解“更”的用法。(承上启下,突出“下”o)
c、读写结合训练。
题目《我的爸爸》
内容:a、在生活上,爸爸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照顾我。
b。在学习上,爸爸对我的要求十分严格。
要求:请根据本篇作文的两个重点内容,给这篇作文写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
4、小结。
a、承上启下。
b。点明鹅的特点。
c、告诉我们白鹅的高傲表现在“姿态;叫声、步态、吃相”四个方面。
总结
咱们班的同学学习的本领真强,通过自己读书、讨论,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不仅简单了解了丰子恺笔下具有高傲特点的白鹅,而且学习了“承上启下”的写法,这种过渡方式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在今后的作文中希望同学们能加以应用。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02-23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1-12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方案03-18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方案10-13
教学设计方案07-13
教学设计方案06-13
教学设计方案经典05-11
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方案10-27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方案3篇04-01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