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最新

时间:2024-09-04 10:18:3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最新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最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最新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最新1

  教学目标

  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背诵这首诗。

  说明: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诗作,读经典就要读出经典中的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语文课一项重要的任务。唐朝是悠悠历史中一座奇峰,唐诗是诗歌王国的奇葩。读唐诗,品唐朝之气象,会滋润我们年轻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标志着齐梁浮艳、织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将涌现。韩愈《荐士》诗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指出了他对唐诗的开启作用。读《登幽州台歌》不仅要读出陈子昂的怀才不遇的悲慨,还应该读出盛唐的端倪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2、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说明:诗歌是情绪的抒发,读诗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情绪情感。当然,诗无达诂,教师不要强求统一答案。另外,为了更好的读懂诗歌,也应该注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盛唐气象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但是,从初唐诗歌中读出这点来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教师适当讲解,让学生有初浅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怀。范读,或者放录音;

  指导齐读。

  在听读中感受;

  在朗读中沉浸。带动学生积极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描述诗人形象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象。

  朗读。

  朗读。诗歌是形象的,也是个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该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不可缺少的环节。

  理解诗人的悲慨。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②者:古音“诈”,与“下”押韵。

  ③涕:眼泪。

  (背景资料略)理解诗句的内涵。

  背诵。

  (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知人论世;

  推敲词句;

  仔细品味。

  初识盛唐气象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张说工著述,张九龄善比兴,兼备者子昂而已”;马端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理解评论。

  回忆境界宏大的唐诗。

  背诵本诗。读出文化,读出经典的价值。

  思路点拨

  1、朗读全诗,感受、沉浸;

  2、画出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情景,或者将诗歌改写为一个故事、一篇散文。

  3、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4、找朋友:从登高抒怀、怀才不遇、陈子昂的诗作等不同角度为《登幽州台歌》找“朋友”。

  5、加深体验,强化感受。

  练习举隅

  1、默写《登幽州台歌》。

  2、划出朗读时的停顿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是《登幽州台歌》的同时之作,诗中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了无限钦羡。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燕昭王还接受郭隗建议【写作文】,筑黄金台以延请天下奇士。未几,招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国势骤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前有序,序中写道:“丁酉岁(697),吾北征。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登幽州台歌》主旨的理解。

  4、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解。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最新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

  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

  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最新3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学习《登幽州台歌》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平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合作探究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2)、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三、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寂寞悲愤的情绪

  怀才不遇的苦闷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最新】相关文章: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09-19

《登幽州台歌》唐诗鉴赏01-23

登幽州台歌古诗赏析05-20

《登幽州台歌》译文及鉴赏06-28

登幽州台歌的原诗及译文02-13

唐诗登幽州台歌意思原文翻译-赏析-作者陈子昂02-19

《嘲歌》教学设计01-16

对韵歌教学设计07-11

《水乡歌 》教学设计07-29

朝代歌 教学设计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