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月光曲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27 11:50:1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实用)月光曲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光曲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会辨析“券”和“卷”、“恬”和“括”字形的不同;能理解与积累“幽静、清幽、纯熟、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感受文中《月光曲》所展现的美丽情景,并能加以背诵。

  3、在学习中会归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能够归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仔细阅读,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1、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幽静、清幽、纯熟、陶醉等等。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了解贝多芬的情况。

  [教学设计]

  一、简介贝多芬,,揭示课题。

  1、板书:贝多芬

  (1)预习反馈:大家回去都找过贝多芬的资料了,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对贝多芬的了解呢?

  (2)对,贝多芬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大师。(教师简介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月光曲》就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板书课题:月光曲)(齐读)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了解一下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吧!

  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中很重视对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可以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有意识地学会加工和表达自己的信息资料了。

  二、理清层次,概括内容。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①随机正音:入场券、纯熟、微波粼粼、恬静等。

  ②给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

  传说(zhuàn chuán )弹琴(dàn tán)朝着(cháo zhāo)

  说明:

  虽为中高年段,但字词教学仍不可偏废,特别是一些多音字的发音尤为重要,在这里通过课文的朗读,及时纠正一些字音仍有必要。

  2、课文主要写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课文为什么用“传说”呢?

  (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从这传说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3、讨论分清层次,学会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全文共分两大部分,请你默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并写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钢琴曲一一《月光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部分(第2一第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4、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整篇课文的重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说明:

  能否正确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评价其阅读理解水平高低的标志。这篇课文不仅要教会学生理清文章内容的层次,还要让学生能够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也为下面归纳《月光曲》的经过作铺垫。

  三、深入学文,体会情感。

  那贝多芬一共弹了几首曲子呢?(两首)

  (一)学习贝多芬弹奏的第一首曲子。

  1、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

  2、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说明: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正确的理解词义,这就需要教师创作一定的语言环境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就如“幽静”这个词语的理解,不要将它的理解定格于词典上的解释,而是将其和所在的句、段的理解有机融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深入理解“幽静”一词在文中的确切含义。这样既教学生确切理解了词语意思,深入领会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解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3、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说话训练:贝多芬听到了,他想:。

  4、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①“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他走进了茅屋。)

  ②“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男女生分角色读。

  指导:“那有多好啊!”的“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

  ③“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

  说话练习:男的(  )地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太穷了。 ”

  一个姑娘( )地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指名两人说。

  5、“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指的是哪句话?

  这个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的吗?如果不是,那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呢?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是呀,“随便说说”说明了这个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说明盲姑娘是多么懂事、多么体贴人啊。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说话练习:贝多芬听到了,他想:。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划下来,再练习读读。(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这次老师不指导,你们能不能读好呢?”

  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说明: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是学生识记、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水平的重要途径。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这里的几个环节设置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贝多芬内心的善良。

  10、是的,( )贝多芬走近( )茅屋,给一位( )( )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

  说明:

  这个说话练习既是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能力的训练,又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反馈。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的第二首曲子。

  1、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想?

  说话练习:贝多芬听到,他想:。

  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2、“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3、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师: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

  理解“清幽”的意思。

  5、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出示图片,学生自由准备讲话。)

  6、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可贝多芬的琴声却给穷兄妹带来了无限的联想。那么他们听着,听着,眼前出现了几幅画面?(三幅画面)

  (1)第一幅画:月亮升起来了。

  看,月亮升起来了。月亮在哪儿?海面怎样?(随机理解“微波粼粼、洒遍”的意思。),你们想这时的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2)第二幅画:月亮越升越高。

  贝多芬继续弹着,月亮也越升越高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微云”是怎么样的云?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

  (3)第三幅画: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

  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7、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8、皮鞋匠所联想到的,那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

  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

  那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是呀,(出示句子: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谁能读好这一句?(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谁再来读一读?

  那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色是怎样的呢?

  说话练习:听着那的乐曲,她仿佛看见了。

  9、教师引导学生串读课文8、9小节。

  说明: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只要是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了理解,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朗读、想像说话等能力,也进一步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月光曲》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了语文文字的优美,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特别是三个说话练习:“贝多芬听到,他想:。”则是在说话练习中逐步引导学生感受贝多芬的内心情感变化,引导学生能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想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四、整体感悟,总结全文。

  1、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

  因为《月光曲》那美妙的旋律让兄妹俩深深“陶醉”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他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德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引导齐读最后一段。)

  2、当贝多芬走后,盲姑娘和他的哥哥会说些什么呢?

  请将你想像到的用对话的形式写一写。(学生写话,教师巡视。)

  请学生分角色读一读自己写的话。

  说明:

  想像说话既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积累,也是对情感的一种升华。相信学到这儿,学生已经能够围绕贝多芬的人格与弹奏的乐曲写出自己的感悟了。对于在写话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语病教师要及时纠正,而一些能够表达自己对课文理解的好句要及时加以鼓励。

  3、(播放乐曲《月光曲》)这就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一首曲子,里面不仅表现了贝多芬丰富的想象力,更体现了他的这种对盲兄妹对贫苦人民的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有感情地读一读全文,再来体会一下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过程。

  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贝多芬这位闻名世界的音乐家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欢的其他曲子听一听,边听边像刚才这样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把你想到的景象写下来,大家共同交流。

月光曲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第八单元以“热爱艺术”为主题,其它三篇文章为《伯牙绝弦》、《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月光曲》一文,讲述了贝多芬为盲姑娘的弹奏音乐并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

  本篇课文文质兼美,富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写作语言精炼,刻画人物形象鲜明,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以及环境的衬托,展开想象,营造出如月光一样美丽的画面,令人深深陶醉和无限回味。

  二、设计思路

  围绕“让优美的旋律流淌在心间”为主线,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读、写、思、议的训练,感受文中人物人性上的善良之美,体会贝多芬与盲姑娘音乐上的共鸣之美,激发学生对艺术、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

  1、以读促思,读出感情,感受月光曲的旋律。

  2、学会用想象的表达方式来写一段话。

  3、激发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

  以读促思,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旋律。

  五、教学难点

  学会用想象的表达方式来写一段话,激发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贝多芬有关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艺术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瑰宝,它们给人类带来的深深的感动,永恒的美丽和难以言状的幸福。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26课《月光曲》。板书课题——《月光曲》。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3、我们知道贝多芬因同情盲姑娘的不幸,为她弹一曲,后来知道盲姑娘不仅喜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他为在茅屋里能遇到知音而激动,所以一曲弹完又弹一曲。这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品析重点段落,感受艺术的美妙

  1、我们来欣赏贝多芬弹第二首曲子的部分。请同学们大声读读课文的8、9段。

  2、出示8段:“一阵风……按起琴键。”

  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怎样?最能突出这个环境的—个词是什么?(清幽)

  (1)、“清幽”是什么意思?指(风景)秀丽而幽静。清幽的月光使人感觉沉静、安闲。

  (2)、“格外”什么意思?(超过寻常)。可换什么词?

  (3)、自由读,体会当时的环境,读出“清幽”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3、蜡烛被风吹灭了,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屋里屋外一片银白的世界,仿佛进入仙境般。在这种环境中,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穷兄妹俩)

  4、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对两个可爱的知音人,一股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荡,于是他满怀深情地按起了琴键。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当时的琴声,体会《月光曲》描绘的情景。(播放乐曲)

  5、(结束音乐)这么动听一曲《月光曲》,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写它的内容的?(通过穷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来写的。)

  6、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

  (1)指名答。

  (2)出示9段:“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涌过来……”齐读。

  (3)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茅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一幅画面:

  出示图1。

  这个画面,课文里是怎样描述的?(“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撒遍银光。”)

  谁能上来指一指“水天相接”的地方在哪儿?(海平线上)

  师: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音乐一定是舒缓的。大家想象一下,贝多芬这时是怎样弹琴的?(节奏很慢,声音很轻的。)

  练读。板书:轻柔舒缓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出示图2。

  皮鞋匠继续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描述:“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微云”是“少云”吗?从整个句子看“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想,“微”是什么意思?(薄)

  师:这时的旋律还是很平静的,很柔和的。

  练读。板书:平静柔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出示图3。

  找出课文有关的语句来描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这个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雪亮……)

  师:这儿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师:刚才的宁静被破坏。这时的旋律是高昂激越的。

  练读。板书:高昂激越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4)我们把鞋匠听到琴声产生的这部分联想,分这三个意境,哪个意境表现的音乐高昂激烈?(第三个)

  (5)指导朗读。(齐读、指名读、试背)

  (6)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啊!

  (7)皮鞋匠眼前出现的这些景象,这是他亲眼所见吗?(不是,是他头脑里想到的,这叫联想。)这个联想是怎么产生的'?(由看到清幽的月光和听到的琴声而产生的。)

  7、[幻灯片——事物联想]“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听到这首曲子,盲姑娘的神态怎样?(恬静——安静、宁静。表示心里很舒适,很安逸的。)

  8、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仿佛也看到了”也联想到月光下的大海。)

  9、小练习:用横线画出听到或见到的实在的事物。用波浪线画出联想的语句。

  (1)从事物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好像、仿佛)

  (2)小结:读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就能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写文章时,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10、教师运用动作记忆法,指导学生背诵第9自然段。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学生当皮鞋匠,做侧耳倾听状)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双手打开做大海状),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合手做圆月亮微微升起状)。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双手向下轻摆,做微波状,双手突然打开,慢慢舒展开)。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合手做圆月亮,往右上微微升起)。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双手大幅度摆动,做大风、巨浪状)。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用手做浪花朝前涌状)……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露出恬静的微笑),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双手打开,做结束状)

  三、运用想象,写出精彩片断

  1、回顾第十一册中运用想象的课文片段,朗读。

  片段一: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土与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山中访友》

  片段二: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2、欣赏音乐《渔舟唱晚》片段,运用想象的方式写一段话。

  3、当场点评,指出在运用“想象”的妙处。

  四、作业:

  1、推荐阅读《贝多芬传》,到书店阅读与音乐家有关的故事,做好读书笔记。

  2、通过网络或音像制品,倾听《月光奏鸣曲》及其它世界名曲。

  八、板书设计:

  (轻柔舒缓)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平静柔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高昂激越)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月光曲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主要讲述了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有人在断断续续地弹奏他的曲子,感到十分好奇,当他走近茅屋,听到屋内兄妹俩的谈话后,被他们虽贫穷但互相体谅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便走进茅屋为他们弹奏一曲,又因盲姑娘不仅懂音乐,而且非常了解他的音乐激动万分。此时,他看到月光下茅屋里清幽的景色,产生了创作激情,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穷兄妹俩陶醉其中,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幸福。

  教学目标:

  ⒈、会写“传说、谱写、幽静、纯熟、清幽、恬静、陶醉、琴键、霎时”等词语。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⒊、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播放《致爱丽丝》,引导学生说出他的作者,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和名言,从而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认读词语

  2、听写词语、评价。

  3、教师范写“霎”,生再写两个。

  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理解课文

  (一)学习:贝多芬为什么给兄妹弹第一首曲子。

  1、学生默读2-4自然段,勾画相关句子,

  2、交流谈感受,引导学生把握兄妹间的手足情深、家境贫寒、对音乐的热爱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3、指导朗读。

  (二)、学习:贝多芬为何又给兄妹俩弹了第二首曲子

  1、自读5-7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谈感受,指导朗读。

  (三)体会《月光曲》的优美

  1、默读第9自然段,画出认为《月光曲》优美的句子。

  2、找出句子中表现联想的句子,引导学生从这些句子中体会《月光曲》节奏的变化,指导朗读。

  3、找出描写实在事物的句子,渗透写作方法。师生分角色朗读。

  四、布置作业:

  1、课下背诵第九自然段。

  2、听《月光奏鸣曲》

月光曲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积累幽静、波涛汹涌、陶醉等词语。

  2、在教师引导下,有感情朗读课文。

  3、开展想象,根据提示进行说话练习。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教学重点】

  1、开展想象,根据提示进行说话练习。

  2、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教学难点】

  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新,导入新课

  1、听音乐,揭示课题:

  月光曲。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名曲背后的故事。

  (音乐月光曲的引入,让学生伴着优美和谐的曲子,进入课文的情境中,从听觉上刺激了学生,也激发了他们内在的情感因素,对课文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检查预习,完成填空:

  《月光曲》是由著名的音乐家( )谱写的。

  说说你对贝多芬有什么了解?补充介绍贝多芬。

  (适时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为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品格作铺垫。)

  2、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月光曲的内容:

  ⑴ 指名交流。

  ⑵ 学生自由读,找出旋律变化的内容,说说理由,指导朗读。

  ⑶ 合作读整段文字。

  (采用倒叙的手法,让学生从文字上感受《月光曲》所描绘的魅力意境,再利用音乐、图片进一步从听觉视觉上刺激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的语言和乐曲融为一体。)

  三、讲读课文,深入感悟

  1、过渡引入故事,理解茅屋这个词,开展想象,说话练习。

  2、引读兄妹俩的对话,开展想象,体会贝多芬的心情变化。

  3、学习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开展想象,体会贝多芬的惊喜。

  4、读句子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显得格外清幽。体会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的'学习来体会贝多芬的人格魅力,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进行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回顾前文,点明主题

  1、再读月光曲的内容,体会作家创作的动力。

  2、再一次感受乐曲的力量。

  (读,学生表达。)

  3、理解兄妹俩的陶醉。

  4、总结。

  (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感受乐曲带来的震撼力,提升学生的情感,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好奇 同情 激动

  贝多芬 走近走进茅屋

  月夜美景

  同情穷人

月光曲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写实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难点】

  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美好的氛围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为同学正音)

  2.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思考:《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

  明确: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两首曲子,第二首是在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的情况下,即兴创作的`,遂成《月光曲》。

  3.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谈感受。

  (三)以句带篇,深入研读

  1.赏析重点句子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明确:这段文字是语言描写,用兄妹之间的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兄妹俩相依为命的真情,同时,也表现了妹妹的善解人意以及对音乐的热爱,为后文写贝多芬两次为她弹奏奠定了基础。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

  明确:体现了盲姑娘不光爱音乐,更能够懂音乐,并且懂得贝多芬的音乐,使得贝多芬引之为知音,因此而创作了《月光曲》。

  2.学生分组讨论:贝多芬为什么会谱成《月光曲》,他是以何种心情创作的这首曲子?

  明确:曲为心声,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也是不平静的。面对着眼前穷苦的兄妹俩,面对着自己真正的知音,贝多芬同情之中又有感动,更有得见知音的感慨与激动。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各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内心是怎么想的,他会对兄妹两个说些什么?

  提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五)小结作业

  1.读完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我们要向贝多芬学习,关爱别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查找并欣赏贝多芬其他作品,向同学们介绍。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2、难点:

  利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和景

  【教学资源】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

  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

  《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弄清贝多芬弹奏第一首音乐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布听到了什么?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贝多芬走进茅屋做了什么?

  6、他为什么弹琴?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就是贝多芬呢?

  9、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10、理解弹奏《月光曲》的经过:

  ⑴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

  ⑵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么?

  ⑶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⑷听到这首音乐,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⑸贝多芬飞奔回客店做了什么?记的是什么曲子?

月光曲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教学重点

  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教学难点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儿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

  1.指名学生朗读二至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体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她看不见乐谱只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皮鞋匠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分辨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指导。请学生试背第9自然段。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盲姑娘知音

  弹奏想听感动

  再弹入神动情

  记录本陶醉激情

  教学反思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

月光曲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情感与思想】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拓展与延伸】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曲》。

  【重、难点突破】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flash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节课,我们欣赏欣赏了伯牙的《高山流水》,它充满了我们东方的神韵。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支充满异国韵味的曲子——《月光曲》。

  播放音乐视频。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支曲子是谁创作的吗?

  对,它的作者就是号称平民音乐家的——贝多芬。他还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贝多芬是多么得热爱人民,因此,他也是一位深受人民敬仰和爱戴的伟大的音乐家。

  你们想知道这支曲子是怎样的曲子,又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与平民之间发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并用心灵感受他为故事中的穷兄妹俩即兴创作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

  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感知。

  教学提示:抓住“传说”一词,理解《月光曲》可能是这样谱写的,也可能不是。

  三、细读课文,思考:

  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

  2、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两次弹琴?分别弹的是什么内容?弹得怎么样?

  3、从全文来看,穷兄妹俩和贝多芬各是什么样的人?

  4、你知道《月光曲》表现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吗?这些感情是由什么引起的?

  教学提示与参考:要求学生按课文顺序自学课文。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关键词语,注意体会人物的人格美、语言美与艺术美。

  1、一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地点是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人物:穷兄妹俩和贝多芬。

  2、至于弹琴的原因,要求学生结合贝多芬弹琴时的情境加以分析。贝多芬第一次弹的是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目的是为了帮助她学习;第二次弹的是《月光曲》,原因是深受感动。谈得非常好,可以从穷兄妹俩听音乐时的神情、联想和听完后的表现看出来。

  3、对于穷兄妹俩的分析,抓住他们的对话和听音乐过程中的相同表现。穷兄妹俩互相关爱,互相体贴,互相理解,非常善良,也非常热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有很高的音乐造诣,是一位热爱劳动人民,具有丰富想象力的音乐家。

  4、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抓住实在的事物与联想。指导学生分析乐曲的曲调及其内容,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屋里显得格外清幽,这些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月光曲》,正是从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乐联想。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贝多芬在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的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对句子的理解。

  ①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话中含有的不安和痛楚之意,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是啊,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多么奢侈而又无望的事啊!学习本句,要侧重语意的领会。可通过联系上文中兄妹俩的对话,反复朗读,让学生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②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句子中的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

  ③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清幽”,秀丽、幽静。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他“望了望”穷兄妹俩,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这样想着,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

  ④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霎时间”,极短的时间。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⑤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脸上是“恬静”的,心里是舒适、安逸的。“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波涛汹涌”,波浪猛烈地向上涌。“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四、朗读最后一自然段,谈谈你的体会。

  教学提示: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曲子的美妙,穷兄妹俩对音乐的热爱和《月光曲》是即兴创作的。

  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音乐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五、拓展延伸:欣赏钢琴曲《月光曲》

  六、作业:背诵第九自然段,抄写自己喜欢的内容。

  板书设计(文字版):

  板书设计(图片版):

月光曲教学设计9

  一、谈话导入

  1、古往今来,以月亮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千古绝唱;阿炳的《二泉映月》凄婉、绵长,而世界著名钢琴曲《月光曲》表达了音乐家内心的独白,倾入了作者炽热的、真挚的情感,关于它的谱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吗?那么就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走进课文《月光曲》,去聆听那美妙的乐章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通过读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隐藏在课文中呢,请大家带着自己的问题和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到文中去寻找答案。请大家把课本打到38页,自由地朗读课文。

  课件出示问题:

  (1)贝多芬是谁?你对他还有哪些了解?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3)课文几次提到弹曲子?分别是什么?

  2、课文读完了,课文中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老师要考考大家。

  3、卡片出示:纯熟、霎时、谱写、恬静等词语。并相机提问:纯熟、霎时、谱写、恬静的含义。

  4、刚才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同学们认真思考了吗?谁来汇报?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5、同学们,你们刚才在读到课题时就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记住,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读课文之时,无论是看到了课题,还是读里面的内容,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去解决它。你们的疑问全部都解决完了,那现在老师还几个问题,你们能帮老师解决吗?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月光曲”,我们知道,“月光曲”是一部音乐作品,那么课文中哪部分描写月光曲音乐的内容了呢?《月光曲》的旋律应该是什么样的?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读。

  课件出示:

  (1)课文的哪部分写了《月光曲》音乐的内容?

  (2)皮鞋匠兄妹看到了什么?这是他们亲眼看到的景象吗?

  (3)《月光曲》的旋律应该是什么样的?

  a舒缓—渐强—高昂b高昂—舒缓—较弱c较弱—舒缓—高昂

  6、小组汇报,师让学生不看课文说他们看到的画面,相机出示图片。

  7、穷鞋匠兄妹真的看到这些景象了吗?那是什么呢?对,是听到《月光曲》后穷鞋匠兄妹听后产生的联想。

  8、 “月光曲”音乐的旋律应该是什么样的,谁能结合板书中的图片说一说,什么时候它的旋律应该是舒缓的,什么时候旋律应该渐强,什么时候旋律应该是高昂?

  9、大家到课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去读一读,边读边感受《月光曲》的`旋律,再想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

  10、谁来读一读?

  (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应用平静、舒缓、柔和的语气去读)大家试着读一读,声音要轻,语速要慢。

  (2)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旋律渐强,语稍速快一些)

  (3)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朝着岸边涌过来??(旋律激昂,语速要快)

  11、月光曲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让盲姑娘兄妹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大家想不想听听?请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播放音乐)

  12、听完这首曲子,你有什么感受?

  13、同学们,关于这篇课文,你们还有什么疑惑?

  15、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那么贝多芬为什么要为她弹奏两首曲子呢?弹奏每一首曲子的原因都是什么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16、从贝多芬在清幽的小路上散步到走进茅屋为盲娘兄妹弹奏一曲,再到弹奏一曲之后盲姑娘懂他的音乐,贝多芬即兴又创作一曲,你认为贝多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呢?(板书:平静——同情——激动)

  16、请大家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16、由此可见,乐曲的意境与人物的心境是统一的,情感是艺术的灵魂,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17、贝多芬胸中的情感,犹如大海的波涛,他用音符把他这些情感献给了这对特殊的知音,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送给这对贫苦却热爱生活的兄妹。请大家齐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0、贝多芬曾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而创作,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做到这一点了吗?此时,你想对贝多芬说些什么?你又想对盲姑娘及穷鞋匠说些什么?

  11、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和同学们一样被贝多芬及盲姑娘兄妹深深地感动着。被皮鞋匠虽然想满足妹妹愿望但因生活贫穷而无法实现的无奈感动,被他们兄妹之间浓浓的手足之情感动,被盲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不放弃对音乐的痴迷与执著感动,更被贝多芬高超的音乐造诣及他对穷苦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这种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折服。那么同学们,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你想怎么做?

  12、《月光曲》的谱成是一个传说。有人说,传说是假的,不是真的,但也有人说,传说也许不真实,但传说是美的,它让那么多人把这个故事记在了心里,又让那么多人从此留下了这一页,但无论是穷苦的鞋匠兄妹,还是大音乐家贝多芬,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我们都相信一点,真正的音乐是献给那些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的,就像海面上的月光,它也许会被乌云笼罩,但它最终会走向光明。

  作业:

  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美丽的传说吧!背诵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搜集和欣赏贝多芬的其它音乐作品,选择其中一首写下自己听后感受。

月光曲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六上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本册八篇老教材中的其中一篇。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如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情感更深刻。

  二、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意境的美。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重难点:

  重点是领会《月光曲》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背景。

  难点是从《月光曲》的意境中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生字词,了解了贝多芬生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更深入地去了解贝多芬。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第9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找出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的段落,是哪一段?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这段文字有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没有)它写什么?(月亮和大海)

  2、自由读这一段,这段文字描绘的意境美不美?(美)你们是从哪体会到的?

  这里描绘了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卷起巨浪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指导朗读

  读出景色的变化,指名读,评价,师引读全体学生读

  3、这三个画面都有月光的照耀,十分地美。这样美丽的景象是兄妹俩亲眼看到的吗?(不是)从哪知道?(好像、仿佛)

  为什么听着贝多芬弹的乐曲能让兄妹俩联想到这么美丽的景色?这说明了什么?

  你们想不想来听一听,感受一下《月光曲》的神奇力量。播放《月光曲》

  4、通过倾听,再加上第9段文字,你们能说说《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是怎么变化的?

  再去好好读读这段话,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从三个层面去分析

  小组派代表汇报

  生1:曲子刚开始时,节奏是比较慢的,曲子很舒缓。这时,贝多芬应该是轻轻地按起琴键。

  生2:月亮越升越高,曲子应该逐渐增强,节奏也快些

  生3:到最后声音和节奏都达到了高潮,越来越响,越来越快。

  师:你们也是懂音乐的,要是贝多芬能听到你们的回答,肯定会说你们是他的知音。一起来把这段读一读,相信这次肯定会读得更好!

  (三)追溯根源了解创作背景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作出来的呢?接下去我们去看看贝多芬的`创作背景。(学习第2到8自然段)

  找出引发他创作的一些起因的句子。

  1、出示: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抓住“断断续续”、“茅屋”、“正是他的曲子”等重点词来理解。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这么贫穷的人家,却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曲子,贝多芬会怎么想?

  2、贝多芬想去看个究竟。他走近茅屋,听到了有人在谈话。

  出示: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随便说说”什么意思?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她为什么要这样说?说明了什么?

  师:你们听出的东西可真多,那你们能把他们的手足之情表达出来吗?

  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2人读分男女生读)

  贝多芬听出来了吗?他会怎么想?

  师小结:贝多芬也和你们一样,被兄妹俩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感动了。于是他推开门走了进去,发现正如他在外面猜测的一样,这家人的确很穷,哥哥是个(皮鞋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弹琴的妹妹竟是个(盲人)!看到这一切,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他坐下来,弹奏起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

  3、同学们,当盲姑娘听出是贝多芬时,她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她的心情会怎么样?(激动)

  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指名读出激动的语气

  这里两个“您”一样吗?

  谁再来读一读,评价

  盲姑娘是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师:贝多芬觉得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十分的(懂音乐)是的!除了这句话,还有哪里可以看出她懂音乐?(听得入了神)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在这么一个贫穷的家里,贝多芬却遇上了自己的知音(盲姑娘),他的心情怎样?他会怎么想?

  4、贝多芬决定再给盲姑娘弹奏一曲

  出示: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请看看他对盲姑娘的称呼(您),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5、师讲述: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地清幽,那么地美。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他们是那么地淳朴,那么地善良。他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激情。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创作出举世闻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

  (四)领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月光曲》内容正是贝多芬感情的抒发,月亮和大海的变化正反映着贝多芬心情的变化。

  开始时微波粼粼的海面,贝多芬想到的是什么?(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

  后来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五)升华总结

  最后,让我们带着感动和对贝多芬的无限崇敬,再听一次《月光曲》,你会有更深的感触!

  贝多芬仅仅是同情兄妹俩吗?(不是)他同情哪些人?(所有的穷苦大众)

  师小结:贝多芬不仅在音乐上有着卓越的才华和高超的技艺,更有着同情和热爱穷苦人民的博大情怀。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盲姑娘(穷苦大众)

  同情

  感动爱音乐

  激动懂音乐

月光曲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⒈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⒉学习课文8、9、10自然段,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了解《月光曲》所表现的意境与贝多芬的情感变化的关系。

  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8、9、10自然段,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学习难点

  了解《月光曲》所表现的意境与贝多芬的'情感变化的关系。

  学习过程

  在背景音乐《月光曲》的旋律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字词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词语,我相信大家已经储存在记忆的仓库中,请同学们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看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正确。

  学生写后同位互判,投影反馈,自我评价。(画月亮。)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1、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了第一支曲子,又激情创作了《月光曲》。)

  2、上节课,我们还研读了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一支曲子的段落,请同学们快速默读2—7自然段,想想这部分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板书: 听看弹)

  三、学习课文8-10自然段

  师:贝多芬饱含深情的为盲姑娘弹奏了第一支曲子,出于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对盲姑娘这位特殊知音的感慨万千,贝多芬又即兴演奏、激情创作了月光曲,这正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段落8-10自然段。

  1、默读8-10自然段。

  a、由学生说一说默读的要求:不指读、不动唇、不动喉

  b、默读思考:这一部分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指读课文第8自然段

  a、思考: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景。

  b、理解词语:清幽(幽雅、宁静、光亮)

  c、练习朗读

  教师创设情境:多美的月夜啊!谁能把我们带入那个月光如水,轻轻泻入茅屋的情景之中,把我们带到钢琴边,带到贝多芬的身边。

  3、学习第9自然段

  a、自读课文,想想可以运用平时的哪些方法来学习这一段?

  b、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示:每个小组的学习都要先读懂课文再合作完成。

  l 设计板书组

  提示:这一段是写兄妹俩听到贝多芬的乐曲所联想到的情景。写了哪些景物的变化?你试着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景物的变化?

  l 质疑解答组

  提示:帮助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

  如: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兄妹俩想到大海和月光?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l 品评语言组

  提示: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好?(用笔画出来)想想为什么用得好?

  c、指导交流汇报

  l 板书设计

  你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吗?(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评价)

  l 读读画画

  他们画得怎么样?

  l 质疑解答

  引导学生将第一层中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联系起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就是贝多芬与兄妹接触中内心感受的变化。这是一首有感于知音,借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

  l 品评语言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指导朗读,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美、意境美。

  重点品读的语言:

  微波粼粼:水清,联系月光理解

  撒遍:每一个角落

  一缕一缕:天空的清晰、明朗,云朵的形状。

  轻纱似的微云:轻柔、透明、轻薄

  l 配乐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l 背诵积累

  指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看板书、板画、插图、想像

  4、教学第10自然段

  四、总结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知道了,在那月轮初生、银光遍撒的环境中,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激情满腔,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琴抒怀,一首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就这样诞生了,它的所想所作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也说明了他是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五、作业

  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月光曲》,这是一位母亲听女儿弹奏贝多芬的月光曲时的内心感受。读后与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感受。

月光曲教学设计12

  设计意图:

  将“认识贝多芬”作为研读目标。在设计中努力体现“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大阅读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将语文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的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通过追寻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情感因素,努力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处理上,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切入第9自然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了解感受《月光曲》所描绘的美的意境;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材料《不为侵略者演奏》,通过对比阅读扩容阅读信息,进一步认识音乐家的伟大之处。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阅读相关材料,通过“我所认识的贝多芬”这一研究性的学习,分析处理信息,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阅读再创作。

  教学流程:

  1、谈话激趣

  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听一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中。(播放月光曲的片段)

  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2、选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美好的意境。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他们感受到什么?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

 (2)再读,感受音乐的美、语言的美与课文所描绘的画面的美。

 (3)想像这些画面,有感情地读。

  3、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拟定目标。贝多芬先生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如此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回读全文,从文中的重要语句中找寻原因。

 (2)创造性地阅读。

 (3)交流。

 (4)情境朗读

  4、展阅读,进一步认识贝多芬。

 (1)屏幕阅读不为侵略者演奏提示学生在屏幕阅读时注意速度,抓住要点。

 (2)读了这个小故事这后,请你再联系课文中所描述的事,说说你对贝多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写几句话。

 (3)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写的话

 (4)延伸研究专题。

月光曲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的传说,并能简要地复述。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幽静、清幽、恬静”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并能背诵。

  4、能运用“幽静、陶醉”写一段内容具体的话。

  教学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语文课应设计适合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板块,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养。

  设计特色:

  在复述、诵读、运用等板块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达到理解课文、感悟语言、运用内化语言的目标。

  教学流程:

  一、 自学课文。

  1、通过查字典的方法自学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读后练习说说《月光曲》的传说。

  3、查阅有关课外书,了解贝多芬及其《月光曲》,并做好资料卡。

  题目______________ 类别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

  刊物_____________期号_____________页码_________

  二、 简要复述。

  1、教师与学生一起听《月光曲》,而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对贝多芬及《月光曲》的了解。

  2、教师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自己认读。

  莱茵河 皮鞋匠 入场券 陌生 盲姑娘 恬静

  3、引导学生简要复述《月光曲》的传说,可以用上下列词语:

  幽静 茅屋 断断续续 对话 激动 清幽 陶醉 记录

  每个学生复述后,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是否完整;是否简要;是否能恰当地运用上述词语。

  三、 朗读感悟。

  1、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着的情感。

  (1)“断断续续”:假如你是贝多芬,会从“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中听出些什么?

  (2)“随便说说”:假如你是贝多芬,你会觉得姑娘是在“随便说说”吗?

  (3)“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假如你是贝多芬,面对盲姑娘,心里会想些什么?

  2、结合学生的自读体会,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自然段。

  联系上下文,体会“清幽”的意思,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将“清幽”与“幽静”作比较,体会两个词语的异同。

  四、 诵读想象。

  1、认真读课文,找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2、教师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变化。

  3、教师出示“轻柔舒缓、高昂激荡、刚健明快”三个词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排序,并结合课文的描述说说理由。

  4、教师组织学生欣赏《月光曲》,引导学生印证自己的`理解。

  5、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

  6、有感情地背诵第9自然段,鼓励学生配上乐曲背诵。

  五、 迁移运用。

  1、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将《月光曲》的曲调生动、形象地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

  2、不同的人听了同样的乐曲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请学生听《百鸟朝凤》的乐曲,然后将自己联想到的情景写成一段话,用上“幽静、陶醉”等课文中的词语。

  3、组织学生交流评点,学生可以自己修改练习。

  六、 课外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

  2、联系上下体会“恬静”的意思。

  3、积累词语。

  入场券 陌生 盲姑娘 恬静 钢琴 纯熟 清幽 照耀 陶醉 苏醒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4、选做题:围绕音乐、音乐家,作一个专题研究,题目自拟,将收集到的资料汇编成书。

  板书参考:

  月光曲

  贝多芬

  断断续续 听到琴声 一分触动

  随便说说 看到兄妹 十分感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遇到知音 万分激动

  即兴弹奏

  记录成曲

  有感于知音 寄情于月光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轻柔舒缓

  月亮升高------微云缕缕 刚健明快

  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高昂激荡

  教学后记:

  一、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课文中描述的皮鞋匠和他妹妹所产生的联想——月光下的大海,是作者的一种独特的体验。是否所有的学生也会产生同样的感受和联想呢?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体验,就会在无意中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和个性化的体验,语文学习就会走向统一、陷入僵化。有教师提议:是否可以先让学生听《月光曲》,根据自己对曲子的理解、想象,将自己所联想到的景象描述下来;而后在读课文中的描述,以此印证自己想象的合理性,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感悟。我以为,这样的设计可以一试,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诚然,听音乐写作文的能力,需要长时间的锻炼。否则,学生一时难以解读乐曲,也就难以产生美妙的、合理的联想,自然也就写不好。

  二、 注重学生的概括性复述。

  尽管课前学生的自学时间比较充分,课文也读得比较熟练。然而,课文预习中要求简要复述传说一项练习,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真地准备。课堂上,一连有三个学生复述,但都语句不连贯,注意了细节,而不会概括。看来,概括能力的训练显得十分紧迫。如果要让学生复述得语句连贯、有条理,可以提供一组词语,暗示课文的叙述顺序,如:散步、走近茅屋、走进茅屋、弹一首曲子、再弹一首曲子、记录。如果学生过于注重细节,可以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进行概括。如:贝多芬在茅屋外听到穷兄妹俩的对话,许多学生停留于复述盲姑娘的话,教师可以及时提示学生,用“对话”一词就可以概括。如果要让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积极地运用课文的词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也可以出示一组词语,要求学生尽量运用,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总之,概括那里的培养需要一个扎扎实实的训练过程。

  三、 增加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

  课堂上,我安排了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有选择地抄写词语,在学生抄写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发现学生抄写时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指导,效果明显。同时,学生作业的速度明显快了、更加专注了。这表明,必要的书面练习要尽可能地安排在课堂上,而且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如果课堂作业还是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既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实在得不偿失。

月光曲教学设计14

  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应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结合《月光曲》的教学,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在导入部分,我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于是学生纷纷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在整体感知部分,我请学生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还有不懂的地方。这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自我感受和体验的尊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又如在分节细读部分,教师有一个“画龙点睛”式的一问,这个问题就是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接着又有一问: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教师采用了换位思考的`方法,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同样也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在体会月光曲内容部分,主要是要练习第九自然段的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以及旋律的变化,随着学生表情和动作的变化,他们用肢体语言很好地表达了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

  然后创设情景,让学生表演。通过联系上下文“苏醒”让学生理解“陶醉的意思。贝多芬的乐曲那么优美,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深深地被陶醉了。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最后布置的作业让学生从课内走向了课外,密切联系课文内容,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直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至于如何去把握,如何去引导,我想这个问题我还要继续探究下去,以上只是我个人肤浅的见解。

月光曲教学设计15

  一、预习反馈,整体感知。

  检查朗读、听写词语、词语理解

  说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二、读文品味,想像说话

  贝多芬为何推门而入。

  他是怎么想——于是推门而入。

  三、欣赏感悟,积累语言

  边听边读,体会月光曲曲调的变化。

  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四、迁移运用,情境写话

  听《百鸟朝凤》,将联想到的情景写成一段话,用上“幽静、陶醉”等课文中的词语。

  于永正《月光曲》。

  一、认识“事物和联想”

  1、读第9自然段,哪些写事物,哪些是联想。

  2、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那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

  3、小结:读文章时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作用。

  二、拓展延伸,实践操练

  1、读短文,画出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了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

  2、修改短文,荷花

  3、修改后交流。

【月光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月光曲》教学设计06-06

月光曲教学设计07-07

《月光曲》教学设计05-26

月光曲教学设计05-29

《月光曲》优秀教学设计05-28

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04-07

人教版月光曲教学设计08-14

月光曲教学设计(15篇)06-05

《月光曲》教学设计15篇06-05

月光曲教学设计15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