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运算》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24 12:43:1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运算》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运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运算》教学设计

《运算》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小数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一)通过观察,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二)会计算分母不超过10、结果不需要约分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三)初步知道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同时,这个分数就是1,从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理解分数加法的运算原理、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二)难点:从理解分数意义入手,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吗?谁来说给我们听听?

  生:…。

  师:猪八戒为这事可后悔了。一天它又找到了一个西瓜。这次它变聪明了,请看,(展示)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几块?

  生:……

  师: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课件演示)

  师:从图中你能找出哪些分数?

  生:……

  师:这些分数里有几个1/8呢?

  生……(师依次出示几个分数卡片)

  二。教学例1、2、3

  1.分西瓜

  师:大家猜猜猪八戒是怎样分西瓜的?

  生:……

  师(出示猪的分法)看看,多贪心的猪八戒啊。师父吃西瓜的1/8,大师哥吃西瓜的1/8,沙师弟吃西瓜的1/8,自己却吃了西瓜的4/8了。

  2.发现问题

  师: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师:请小组长拿出纸和笔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

  3.解决问题

  师:告诉大家你们提出的问题。(师根据学生的说明贴出相应的图片)

  师:谁能列出算式?

  4.计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分数的简单计算)

  A. 加法

  师:猜猜1/8加1/8等于多少?

  生:……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

  师小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B. 减法

  师:4/8减1/8又等于多少呢?

  生:

  师小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C.1减一个分数

  师:黎老师提个问题,猪八戒吃了一块西瓜后,还剩下多少?

  生:.……

  师:想想怎样计算?

  生:……

  师小结:1减去几分之几,先把1写成与它分母相同的分数,再用两个分数相减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2.计算:(并说明你是怎样想的)

  3.判断:(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错的画×)

  3/8-2/8=1/8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了分数,原来这个朋友也可以像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自然数一样进行加减,注意只有分母相同的时候才可以直接相加减。你觉得还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3、4、5、6、7题。

《运算》教学设计2

  加法的简便运算(1)

  教学内容:P20:例3“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课件出:题目中有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115+132+118+85

  =115+85 + 132+85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

  5、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 75+168+25

  6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五、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加法的简便运算

  115+132+118+85

  =115+85 + 132+85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

  第4时 加法的简便运算(2)

  教学内容:P21:例4“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幻灯)

  第一组 第二组

  72-6-4 72-(6+4)

  85-8-2 85-(8+2)

  126-70-30 126-(70+30)

  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34-66

  师:同学们想出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如:将例4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

  5、⑴独立列式计算;⑵指名板演

  6、那“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巩固练习:P21做一做1、2

  小结 :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加法的简便运算(2)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运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计算导入

  我听说我们班的学生个个都是计算小能手,大家敢不敢挑战两个计算题? 计算:

  26+35+11 65-21+18 在两位数运算的基础上,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你说我说,探究新知

  1、出示数学信息

  星期天妈妈带礼物去姥姥家,给姥爷买了一件上衣112元,一件下衣103元,给姥姥买了双鞋88元。

  2、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买一件上衣和件下衣一共需要多少钱? (2)买一件上衣和一双鞋一共需要多少钱? (3)买两件下衣需要多少钱? (4)上衣比下衣便宜多少钱?

  (5)姥姥的上衣比姥爷的裤子贵多少钱? (6)买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板书) (7)衣服比鞋贵多少钱?(板书)

  大家真善于思考,提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我们着重解决这两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3、解决问题:买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

  (1)认真思考,你可以列出什么算式?由复习导入,学生可以列出112+103+88 (2)你会解答吗?自己在本子上试一试,看能有哪些方法解决? (3)找学生展示他的算法。

  (4)学生说算法及运算顺序,其他同学补充。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列分式计算:

  112+103=215(元) 215+88=303(元) (2)列综合算式计算: 112+103+88=303(元) (3)用竖式计算

  112 215 112 + 103 + 88 或 + 103 215 303 215 + 88 303 (4)口算(凑整百、整十)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独立思考说出理由。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第一个问题这么快就解决了,你们的计算能力真强,第二个问题敢不敢挑战?

  4、解决问题:衣服比鞋贵多少钱? (1)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本节课在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教

  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再通过学生讲解补充掌握计算方法,为后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5、总结归纳运算顺序。

  思考:在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里,该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学生交流。

  结合学生发言,归纳总结:一般情况下,在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里,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过关形式)

  真了不起,这么快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看来大家的计算能力非同一般。老师带来了过关游戏,敢不敢闯?好,请看第一关。 第一关:计算

  795-35-138 335+280-104 第二关:

  一水果店有300斤苹果,上周卖了132斤,这周卖了121斤,现在还有多少斤? 第三关:

  王阿姨去逛商场看中三件商品:电话248元,果汁机187元,饮水机186元,她的钱包里有600元,够吗?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发言。

《运算》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60、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会画图分析数量关系,会利用图找出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发展估算意识,能画图分析数量关系,会利用图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水日吗?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节日?(3月22日)水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宝贵的资源,如果我们都不珍惜水资源,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人类的眼泪。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节约用水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分数的混合运算(三)

  我们来看一下小刚家的用水情况。

  (出示)小刚家八月份用水14吨,九月份比八月份节约了1/7,九月份用水多少吨?

  二、数量分析 ,探究新知

  师:如果条件和问题交换一下位置,你能知道八月份的用水量吗?

  (出示例题)小刚家九月份用水12吨,比八月份节约了1/7,八月份用水多少吨?

  1、估一估

  师:我们先来估一估,哪个月份用水少?哪个月份用水多?(让学生说出估算的根据)

  2、画一画(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1)师:刚才已经初步估计了一下八月份的用水量,到底估计的是否正确呢?分析之后才能判断。引导学生思考:“比八月份节约了1/7”是什么意思?

  师:你能用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吗?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着画线段图。

  (2)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先画八月份的用水量?明确是九月份和八月份在比较,把八月份的用水量看做单位“1”,九月份比八月份节约了1/7,即把八月份的用水量平均分成7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九月份比八月份节约的水。

  引导学生注意:九月份比八月份少的`那段要用虚线表示,在线段图中标出已知数量,用“?”标出要求的数量。

  3、写一写(利用图找出等量关系)

  八月份的用水量×(1-1/7)=九月份的用水量

  八月份的用水量—节约的吨数=九月份的用水量

  三、例题讲解

  1、让学生尝试着选择上面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找两名学生板演。

  方法一解:设八月份用水x吨

  (1-1/7)x=12

  6/7x=12

  x=14

  答:八月份用水14吨。

  方法二解:设八月份用水x吨

  x-1/7x=12

  6/7x=12

  x=14

  答:八月份用水14吨。

  2、查一查

  生自由检验,指名说说检验的方法,然后检验上课时估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对结果进行检验和解释。

  四、自主练习

  师:同学们表现的都很积极,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现在老师把题目稍微改一下,你们有办法解决吗?把题目中的“比上月节约了1/7”改为“比上月多用了1/7”,问题不变。

  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哪个月的用水量少,再画一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再计算。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然后检验。

  五、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1、60页2、3题

  引导学生画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找到基本的等量关系,从而利用方程进行解答。

  2、数学万花筒

  师:我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数学家,程大位就是其中一位。(多媒体显示程大位图像)他的主要著作之一《算法统宗》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都是以歌词的形式呈现的,“以碗知僧”就是其中一首。

  巍巍古寺在山中,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恰合用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尝一碗羹,请问先生能算者,都来寺内几多僧?

  让学生读一读这首诗,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重新描述这个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更加明确:山上有一座古寺叫都来寺,在这座寺庙里,三个和尚合吃一碗饭,4个和尚合分一碗汤,一共用了364只碗,请问都来寺里有多少个和尚?

  这道题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对学生很有吸引力,而且能使学生感受祖国古代数学文化的深厚底蕴,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并被我们的祖先的智慧所折服,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六、课堂反馈

  1、练一练第4题。

  2、新兴养猪场今年养猪2400头,比去年增加1/5,去年养猪多少头?

  3、小明家六月份用水14吨,比五月份多了1/6,五月份用水多少吨?

  七、课堂小结。

  师:通过自己的积极探索,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获取,不断的攀登,收获更大的快乐,享受更多的喜悦!

  八、家庭作业

  1、练一练第1题。

  2、完成配套练习相关内容

  九、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三)

  小刚家九月份用水12吨,比八月份节约了1/7,八月份用水多少吨?

  ?吨

  八月份

  九月份

  12吨 比八月份节约了1/7

  解:设八月份用水x吨 解:设八月份用水x吨

  (1-1/7)x=12 x-1/7x=12

  6/7x=12 6/7x=12

  x=14 x=14

  答:八月份用水14吨。 答:八月份用水14吨。

  十、教学反思:

  解:设原来有X堆旗子,每堆有Y颗。

  所以,原来共有 36%XY 颗白子

  当取走 1/2Y 颗 黑子后,40% (XY--1/2Y)颗白子

  所以,36%XY =40% (XY--1/2Y)

  4% XY=20%Y

  0.04XY=O.2Y

  004X=0.2

  0.4X=2 X=5

  答,原来有5堆棋子。

《运算》教学设计5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12×2÷612+24-632÷2+12×3

  (12-6)×3100÷(20+5)120÷(2×30)

  2、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

  四则混合运算法则:

  在一个算式里,

  1)、没有括号: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我们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我们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如果有小括号,我们先算括号里面的。

  3、口算引入。小黑板出示:

  (1)100+0=(2)0+568=(3)0×78=(4)154-0=

  (5)0÷23=(6)128-128=(7)0÷76=(8)235+0=

  (9)99-0=(10)49-49=(11)0+319=(12)0×29=

  二、学习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加减乘除各一类

  2、请你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0除以一个数得0。

  3、对于最后一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

  4、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

  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课堂作业。

  1、关于“0”的运算

  学生举例。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2、p14、15页5、6、7、8

  3、拓展延伸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120-100=20xx×4=80

  32÷2=1680÷16=5

  270÷3=908×90=720

  12×3=3624÷2=1236÷12=3

  100+25=125125÷25=5

  40-26=1420×14=280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0的运算教学设计相关内容:《你寄过贺卡吗》教学反思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第六单元:统计计算工具的认识与使用教学设计《四则运算》单元整体规划四则运算(一)“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设计神奇的计算器教学设计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运算》教学设计6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页例3。

  在前面的学习中,关于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殊性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本节课在举例、讨论中把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例3明确提出了“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回忆、整理和概括,把关于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

  (二)核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分类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三)学习目标

  1.借助具体算式,通过分类、整理,概括出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会利用0的特性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讨论,结合例子说明0不能作除数,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进一步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四)学习重点

  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五)学习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关于0的运算有哪些?举例子写一写。

  (二)课堂设计

  1.复习旧知

  (1)课前大家写了一些关于0的运算,谁来说一说你写的有哪些?

  学生汇报。

  (2)我也收集了一些关于0的运算,你能快速、正确的计算吗?

  120+0=0+368= 0×79= 267-0=

  0÷74= 187-187= 0÷76= 235+0=

  99-0= 49-49= 0+879= 45×0=【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汇报自己所收集的有关0的运算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有利于唤醒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有关0的口算练习,为概括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和进一步掌握有关0的运算作铺垫。】2.问题探究

  (1)小组合作,分类整理关于0的运算的特性。

  ①小组活动要求:

  请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观察这些运算的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运算;

  在小组内合理分工,做好汇报准备。

  ②汇报交流。

  组织学生汇报,在汇报中注重生生间的交流,进行及时补充。

  ③概括总结通过大家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发现了关于0的运算有这些: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任何数,还得0。(注意:在总结时举例验证。)

  (2)探究0不能为除数

  ①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或想说的吗?

  若学生想不到,可以通过观察0在不同运算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说出0是否可以作除数。

  ②小组讨论:0能否作除数?如果用0作除数会怎样?

  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确0不能作除数。

  ③教师总结:0不能为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这时,教师相机板书“非0的”。【设计意图求:通过分类,使学生归纳出有关0的运算的不同规律;通过举例说明,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白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在分类、举例说明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3.巩固应用 提升能力

  (1)抢答。

  24+0= 13-13= 0×8= 0÷9=

  70-0= 0+504= 0÷36= 392×0=

  (2)判断。

  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 )

  ②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 )

  ③ 一个数加上0仍得0。 ( )

  ④ 130×0=130-0 。 ( )

  (3)同桌之间互相写出关于0的算式,写在练习本上,交换完成后相互检查。

  (4)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 0÷14+63÷7

  24÷(75-67) 9+9×9-9【设计意图:围绕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正确对待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和疏漏,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同时,最后一题也为下节课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做铺垫。】4.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总结:这节课我们梳理总结了关于0的运算的特性。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三)课时作业

  题号1:算一算.

  0+31= 18-18= 68-0= 23×0=

  72+0= 78×0= 78×1= 0÷56=

  1+2+3+4+5+6+7+8+9+0=

  1×2×3×4×5×6×7×8×9×0=

  题号2:脱式计算。

  34+4-34+4 430×0÷45 28+(69-69)÷7

  125×8÷125×8 (100-25×4)×36

《运算》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教材(p22~p23),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经历自主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

  2、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感受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自主探索、尝试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这是本套教材第三次安排加、减混合运算的内容。学习20以内的加、减后,安排通过看图列式,看图讲故事,百以内数的加减后,又安排了一次,重点是通过求三个数的和、购物等,学习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本单元安排的混合运算,主要是结合简单的现实问题,在用已有经验分步计算的过程中,尝试把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进而理解运算顺序,并试着解决需要两步计算的加、减问题,学习写答语。

  学生分析:学生认识了连加、连减、有很好的计算基础,关键是掌握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

  教学流程:

  一、 解决问题,自主探究交流

  1、 大家喜欢玩具吗?今天我们就和小羊一起来到玩具店,帮小羊解决买玩具的问题,投影出示:

  小猴子玩具店的经理也想请你们帮帮忙出示情景图:商店里有18个白皮球,23个花皮球,小羊买20个皮球。还剩多少个皮球?

  2、 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3、 教师提出:“还剩多少个皮球?我们应该怎样算?”

  4、 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

  5、 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

  分步计算:18+23=41(个) 综合算式:18+23-20

  41-20=21(个) =41-20

  =21(个)

  适时点拨和指导学生脱式计算的格式、步骤和方法:

  引导学生先说一说每一步运算求的是什么,理解分布解答和综合算式解答的联系,重点指导综合算式直接列出两步算式,先计算前两个数字并把得数落下来写在第一步,然后把第二个运算符号和第三个数字落下来,最后计算把前两个数的结果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写在脱式的第二步。

  6、 写出答语

  学生试着写出答语,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订正。

  二、 巩固提高

  1、 牛刀小试,投影出示

  (1)向阳村原有电视机39台,今年新买的比原有的少11台。向阳村现在一共有电视机多少台?

  (2)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综合算式

  34+56=90 678-299=379

  90-45=45 379+546=925

  2、 大显身手

  (1)295+326-483 420+191+78

  205-176+317 670-218-132

  (2)一列从北京开往广州的火车,到石家庄前车上有乘客856位,在石家庄站上车的乘客有288位。火车从石家庄站开出后,车上的乘客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火车从石家庄站开出后,车上有多少位乘客?

  (3)学校里原有85盒粉笔,又买来56盒。用去了73盒,还剩多少盒?

  小结:这节课大家表现都很好收获一定很大,都跃跃欲试想谈谈自己的收获了,现在老师就给你们机会,谁先来?

  数学24——25页

  教学目标;

  1、 结合买书包和鞋的问题情景,经历自主尝试连减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过程。

  2、 了解小括号的重要作用,会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试题。

  3、 在与他人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解法,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增强自主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难重点:指导学生怎样把两个减法算式写成一个连减算式以及连减竖式的`写法。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探究新知

  师:小化带100元钱到商店买了一个书包和一双运动鞋,小化还剩多少元钱?

  生:先说一说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要想知道小化还剩多少元,必须先知道什么?(让学生弄明白问题与条件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生自己进行计算后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

  可能出现的计算方法有:

  100—29—56 用竖式进行计算(要学生说计算法则: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减起。2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位多练习几遍,一定要让学生扎实掌握。)

  100—29=71(元) 71—56=15(元)

  29+56=85(元) 100—85=15(元)

  100—(29+56)

  (在这一计算过程中,一定要指导学生怎样把两个减法算式写成一个连减算式以及连减竖式的写法。帮助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实际意义,进而了解运算的顺序)

  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在这一环节中,一部分学生肯定会丢掉小括号,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小括号的意义和作用。可以让学生做一做这一组算式:

  152—79—25 252—116+58

  152—(79—25) 252—(116+58)

  交流计算结果时,重点比较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数和运算符号相同.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带小括号的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 练一练

  第2,3题,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自己计算然后再交流。(在交流时,让学生说计算法则。)

  另外,2,3题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像第三题可以连续减两次,也可以带上小括号。不论是哪种方法,一定要让学生说清理由。

《运算》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24~25页内容。

  学情分析

  乘法运算定律与之前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类似,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本班有三名学困生,需要重点关注和引导他们,掌握乘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不仅有助于加深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还能使计算简便,所以需要学生理解并注意与加法运算定律的区别。本节课的讲授注重从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并充分利用之前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由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起来类比归纳乘法运算定律,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性。

  教材分析

  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初步认识,在作业或者练习中已经接触过当一个乘法算式里的因数交换位置后,通过计算会发现它们的积并不变。这节课利用例子,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观察、发现对任意两个整数相乘有同样的性质,从而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对于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确理解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灵活性选择,同时,对今后整数的乘法、有理数的乘法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学好乘法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和桥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教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交流、练习的方式进行课堂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运算定律?

  学困生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困生2:a+b=b+a

  学困生3:(a+b)+c=a+(b+c)

  师:其实乘法也满足一些运算定律,你想知道乘法满足哪些运算定律吗?(想)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乘法运算定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为即将要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作铺垫,促进知识之间的迁移。

  二、探究新知

  你知道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

  1、教学乘法交换律。

  (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

  师:你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困生2: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师:要求什么问题?

  学困生2: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怎么列式?

  学困生1:4×25

  生:还可以这样列式25×4

  设计意图:图片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通过情境图让学生认识植树活动中的数学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师:计算这两个算式的积是多少?

  生:都是100

  师:4×25=25×4(板书)

  师:你能仿照这个式子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能。

  让学生举例。

  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不能。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

  生:因数不变,积相等,因数位置变化。

  师: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计算,观察,比较,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渗透举例验证这一数学方法,进而发现规律。这样设计,学生不仅理解了乘法交换律的验证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学习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你自己尝试总结乘法交换律。

  生: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很好,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生:能。

  师:把它表示在练习纸上。

  学困生2回答。

  设计意图:总结发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字母表示定律,使知识点由抽象向具体过渡,建构模型,渗透了“符号化”思想,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性并体会了符号的简洁性,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教学乘法结合律。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学习,知道乘法也有交换律,那么乘法中会不会也有结合律呢?下面我们继续观察植树情景图。

  (课件出示植树情景图)

  师:一共需要浇多少桶水?怎么列式?

  学困生1:(25×5)×2生:25×(5×2)

  师:你能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吗?

  学困生1:算式(25×5)×2中,25×5是先算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再算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生:算式25×(5×2)中,5×2是先算每个小组要浇多少桶水,再算25个小组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设计意图:通过发现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寻找要解决这一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把它计算在练习纸上。

  做完后让学困生3和其他学生写在黑板上。

  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什么?

  生:积相等。

  师:(25×5)×2=25×(5×2)

  师: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能。

  学困生2和其他学生举例。

  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不能。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

  生:因数不变,积相等,运算顺序不同。

  师: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师生一起概括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交换律的方法来总结乘法结合律,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生:能。

  师:把它表示在练习纸上。

  设计意图:学生用字母表示定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对知识的概括和运用能力。

  师:比较(25×5)×2和25×(5×2)的算法,哪种计算简便?为什么?

  学困生1:第二种,后两个数先乘是整十,容易计算。

  师:对。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也可以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发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能够简便运算,了解乘法运算定律的作用。

  师:前面我们学过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我们来比较一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有什么发现?

  生:相同点:交换律是交换两数的位置,数和结果不变;结合律是改变运算顺序,数和结果不变。不同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中的数之间是加号连接,数叫加数,结果叫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数之间是乘号连接,数叫因数,结果叫积。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分类梳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备基本功,教学中,将加法的运算定律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分类梳理,提高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熟知两种定律的区别,对两种定律认识更清晰,应用更熟练。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

  36×1919×36 27×4×2527×(4×25)

  125××8×3 67×868×7

  学困生2回答。

  2、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填上合适的数。

  12×32=32×___ 108×75=___×___

  学困生3回答。

  30×6×7=30×(6×___)

  125×(8×40)=(___×___)×___

  其他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作用。

  四、归纳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生1:我们今天学习了乘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

  生2:乘法运算定律与加法运算定律的对比,让我知道了它们的区别。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总结知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及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五、课堂检测

  完成后对答案,互判。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六、布置作业

  课本27页练习七第1、2、3题。

  设计意图:巩固乘法运算定律。

  七、板书设计

  乘法运算定律

  25×4=4×25

  (25×5)×2=25×(5×2)

  a×b=b×a

  (a×b)×c=a×(b×c)

《运算》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2.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练习:

  (1)88210+1(2)88[2(10+1)]

  2.口算:

  3.填空:

  4.订正板演题。

  提问:这两道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那么运算顺序是什么?(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应该先算乘除法即二级运算,再算加减法即一级运算;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先脱掉小括号,再脱掉中括号。)

  (二)学习新课

  1.引出课题。

  提问:这两道题与板演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点:都是四则混合运算;不同之处:板演题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题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讲授新课。

  (1)小组讨论: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汇报讨论结果: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3)讨论例题。

  ①对例1提出问题:这个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个算式含有两级运算,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试做例1。

  用投影仪进行订正,并请有错误的同学找出错误的原因,防止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运算》教学设计10

  设计说明

  1、重视对相关概念、性质以及一些相互关联的知识的复习。

  教学过程中,把比的意义、性质,比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等知识作为重点复习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进行系统的复习,使学生对比的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2、重视学习方法的积累。

  在复习求比值和化简比的过程中,不但回顾了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而且将两者之间的区别进一步细化,加强了学生对比的认识和理解。在复习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的`过程中,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把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点复习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更好地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分数混合运算和比的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借鉴教材“独立思考”板块进行回忆整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构建知识网络。

  师:怎样展示相关的知识才能叫人一目了然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吧!

  引导学生有序地回顾,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示范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学生对所学的分数混合运算的知识会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从而学会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的方法。

  ⊙分类复习

  1、复习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说一说: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巩固练习。

  比一比,算一算。

  +÷× ÷×÷×

  2、复习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1)复习各种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在小组内举例交流各种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然后全班汇报。

  (2)巩固练习。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5××32×20÷+

  3、复习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解决典型习题。

  ①一种服装原价120元,现在降价。现在的售价是多少元?

  ②一种服装降价后的价格是96元。这种服装的原价是多少元?

  (2)对比两道题的异同。

  相同点:题中的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同。

  不同点:

  ①题单位“1”已知,用乘法解答。

  ②题单位“1”未知,用列方程法或除法解答。

  (3)交流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注意事项。

  学生相互交流,全班互相补充。

  4、复习比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102页3题)

  (1)引导学生找出隐含条件,写出比并求出比值。

  (2)结合习题复习比的意义及比的各部分名称。

  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叫作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作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作比的后项。

《运算》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

  教材的第33页——35页的例1、例2及练习六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什么叫做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生回答,师板书:a+b=b+a (a+b)+c=a+(b+c)

  同学们想一想:这是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那么乘法有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

  二、新授

  观察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学生可以复述图中

  的.两段说明文字,也可用自己的话进行叙述。)

  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为我们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例1、例2并板书。

  板书:(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学习例1。

  1)、思考。

  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相关的信息? 学生通过理解,找出需要得到的信息:(1)共有多少个小组。(2)每组的人数。

  2)分析数量关系。

  3)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4)汇报。

  板书:4×25=100(人)25×4=100(人)

  5)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

  4×25和25×4两个算式都是求“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结果怎么样?(相等)既然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号)

  板书:4×25=25×4

  6)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7)举例。

  你能再举出几个像这样的例子吗?

  根据学生的举例板书:

  8)归纳总结。

  思考与问题:同学们观察一下每组等式的左右两边,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相同点:左边和右边的算式都是两个相同的数相乘,乘的结果都相等。

  不同点:左边算式和右边算式的两个因数位置不一样,都交换了。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叙述发现的规律?(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汇总)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9)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板书:a×b=b×a

  请同学说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2、学习例2.

  教学过程同上。

  三、巩固与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最后进行反馈)

  1、填空。

  25×73=( )×( ) a×( )=35×( ) a×b=( )×( ) 25×7×4=( )×( )×7 (7×125)×8=7×(( )×( ))

  2、教材35页的做一做,教材37页的第1、3题。

  四、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布置

  教材37页的第2、4题。

《运算》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60页――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1、你能说出下面各方程的解题的依据吗?

  5X=25

  5+X=25

  X-5=25

  X÷5=25

  5÷X=25学生独立思考后,抽生回答。

  2、请你在2分钟的时间内把上面的方程解出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好!5人板演,全班齐练。等待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习第2题后,师就说:孩子们我们这节课继续探讨有关方程解决与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有没有信心来进行探讨?

  2、教师出示例题:小刚家九月份用水12吨,比八月份节约了估一再计算。

  师:请孩子们边读题边思考: ①、估计哪个月用水的吨数多?

  ②、你是根据那句话来判断谁用水多,谁用水少?③、你判断的`关键字或词是什么?并请用笔划上线。④、请问你是把哪个月的用水量看作“1”,依据是什么?⑤、你能画线段图来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吗?

  1,八月份用水多少吨?先7

  师板书:

  (一)解:设八月份用水X吨。

  (1-1)X=12

  76X=12

  X=12÷

  7X=14

  (二)解:设八月份用水X吨,那么九月份用水(X-

  1X)吨。71X=1276

  X=12

  X=12÷

  7X-

  X=14答:八月份用水14吨。

  师:你能自己检验吗?(等待学生回答以后,教会学生书写检验的格式)检验的书写格式:

  检验:把X=14带入原方程,左边=14-

  1×14=12,右边=12,7左边=右边,所以X=14是原方程的解。指导学生看书。

  三、练一练。

  60页的4题解方程。(要写出检验)(三人板演,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四、方程拓展:古算趣题——以碗知僧

  以碗知僧

  巍巍古寺在山中,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恰合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尝一碗羹。

  请问先生能算者,都来寺内几多僧。让学生读古诗,理解题意。(要求列方程解)解:设都来寺里有X个和尚。

  11X+X=364347

  X=364

  2X=364×

  12 7X=624

  答:都来寺里有624个和尚。(让生自己写出检验过程)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60页的1、2、3题。课后反思:

《运算》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

  (1)板书: 47-12+5

  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边说边板演)

  教师板书:

  47-12+5

  =35+5

  =40

  (2)学生试算:

  48+16-37 54÷9×7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

  (1)板书:6×3+50 50-6×3

  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观察左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先进行什么运算,教师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然后明确再算什么.

  观察右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里先算哪一步,教师也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

  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下面的法则.

  勾画出法则并齐读,然后指名复述.

  (3)反馈练习

  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

  19+5×3 7×8-29

  提问: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3.教学例3.

  (1)板书54÷6-7 7+54÷6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除法.

  引导学生明确:左边的算式,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减法运算.

  右边的算式,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法运算.

  启发学生试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上面的法则.

  (3)反馈练习:

  45÷5-8 36+49÷7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计算.

  4.师生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随堂练习

  1.根据算式,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5-9+36 63÷9×5

  =( )+( ) =( )×( )

  =( ) =( )

  46-7×4 42÷6+39

  =( )-( ) =( )+( )

  =( ) =( )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9+6 24-16÷8

  =36÷6 =8÷8

  =6 =1

  15-6×2 15÷3+2

  =9×2 =5+2

  =18 =7

  3.计算.

  7×2+16 30+56÷8 50-4×6 40-24÷8

  布置作业

  52-36+19 53-3×9

  68+4×3 49÷7×6

  63÷7-5 81-45÷5

《运算》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29页。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指导:

  观察发现,举例论证,归纳概括。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看来同学们都非常爱运动,俗话说的好,“会运动的孩子就会学习,就会生活。”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7页主题图,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求学生根据图说出了与数据有关的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的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个问题。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师: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怎样列式? 生:40+56=96(千米)师:还可以怎样列式呢? 生:56+40=96(千米)

  师:由于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写成:40+56=56+40 师:请孩子们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都是40和56在相加,不同点是两个加数位置不同(交换了一下)。

  师:你能举个象这样的例子?

  师:同学们能说出这么多的例子,一定是发现了什么规律吧?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等待学生的交流)谁来把你的想法说给我们听一听。

  师:(学生们有的是用自己的话概括,教师适时引导)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师:这样的例子有多少个? 生1:很多。生2:无数。

  师:那怎样来表示所有的'例子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在随写本上写一写。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能想出这么多方法来表示加法的交换律,通常我们是用a+b=b+a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其中a、b可以是任意数。练习应用:

  1、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65+145=__+__ 109+31=__+__ 44+98=__+__ 346+273=__+__

  2、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师:25+65=______(生:等于+25)

  78+64=______

  三、小组合作学习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师:刚才我们通过解决第一个问题,发现了加法的交换律,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师:同学们先在下面做一做,点一生到前面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师:这位同学做的对吗?那它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为了便于观察,我们把先算的打上括号,还是这个算式,怎样算比较简便?(强调算式的书写顺序不变)

  (学生说,老师写)我们给先算的打上括号(88+104)+96 88+(104+96)=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写成(88+104)+96=88+(104+96)

  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都是相同的数在相加,只是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结果相等。再比较下面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聪名的学生一看就知道用等号连接,但有的同学有点怀疑,让小组同学分工验证。

  师: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发现的结论,最后概括出规律。)师:三个加数相加时,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____+(____+____)(a+b)+c=____+(____+____) 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所学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叫做加法运算定律。下面老师想出几个题目考考大家,看看大家对新知识掌握的怎样,有没有信心。

  四、巩固应用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____ +147)

  (23+47)+56=23+(____ + ____)

  654+(97+a)=(654+____)+____ 2.下面算式哪些用了加

  法运算定律,是什么加法定律? 38+27=27+38

  ()61+48+32=61+(48+32)()

  (54+227)+73=54+(227+73)()315+88+12=315+(88+12)

  ()

  五、小结

  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运算》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地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提高计算能力。

  ⒉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乘船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探索添加小括号的过程,体验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⒈重点

  能正确地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⒉难点

  能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小括号的作用。

  教与学的互动设计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

  ⒈看图说一说。

  学生看图说一说图意和要解答的问题。

  (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第乘7人)问题:需要几条船?

  ⒉尝试独立解答。学生可能列出算式:29+25=54(人),54÷9=6(条)

  ㈡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⒈探究小括号的作用。

  ⑴师:如果我们把这两个算式列成综合算式29+25÷9,行不行呢?

  ⑵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如果按照算式29+25÷9,我们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可是结合题意我们知道,先要算出总人数29+25,再算54÷9,这样就能求得需要几条船。

  ⑶有什么办法可以先算29+25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后引出加小括号。接着教师介绍小括号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题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最后引导学生写出问题的解答过程。

  (29+25)÷9指出:(29+25)÷9

  =54÷9读作29与25的和

  =6除以9。

  ⑷总结。在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时,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㈢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⒈教材做一做,学生先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独立解答。

  ⒉算一算,比一比。让学生完成教材练习二第1题,做完后比较计算的`结果有什么不同,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㈣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⒉你能举例说明带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结合“过河”这一情境,培养学生独立看图能力及获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本节课教学层次清楚,给学生留有大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全班学生交流以下算式的算法:

  A.29+25=54(人)54÷9=6(条)B.29+25÷9

  C.(29+25)÷9D.29÷9+25÷9

  使学生探索出正确的运算顺序,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括号的作用以及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

【《运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0的运算教学设计06-16

分式的运算教学设计05-25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优秀10-18

《分数简便运算》教学设计优秀12-12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05-26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2-05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6-16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13篇05-26

《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