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文具的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具的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具的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文具的家》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述了贝贝的文具找不到了,以妈妈和贝贝的对话向我们展开了“文具的家”这一主题。本课篇幅在培智教材中属于中长篇短文,全文共6个自然段,对话部分篇幅较长。内容贴合实际,语言简洁明了,学生易于接受。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迁移来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保管好自己的文具。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情分析:
本班共8名学生,根据他们课堂能动性、语言表达能力、识字量及理解能力的不同,我将分为三组。A组:语言表达相对较好,能进行回合式语言对话,识字量约300字左右,经评估认知理解生理年龄约为7岁;B组:课堂能动性较好,积极参与,但是认知理解相对较弱,遗忘性大;C组:课堂能动性较弱,无意识行为问题较多(上课会有走动、哭闹尖叫或者大笑不止的现象),认知理解能力较弱,较少有主动语言或无语言表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读并理解词语“文具”“铅笔”“办法”“每天”“新的”“平平安安”。尝试用词语造句。(A组)
2.跟读词语,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词语“文具”“铅笔”“办法”“每天”“新的”“平平安安”。(B组)
3.照样子能进行图片和实物配对,当出现情绪行为问题时可以通过老师的引导转移注意力慢慢恢复平静。(C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句子,联系上下文和图片理解课文中的词语,模仿课文句子用词语造句。(A组)
2.通过图片、实物、文字对照初步感知、跟读词语,通过体验多种场景模拟加强对词语的理解。(B组)
3.通过观察,必要时教师给予适当辅助模仿实物、图片配对,当出现影响课堂的行为时教师及时安抚,对期望中的行为给予正强化,并给予能转移注意力的物件或强化物。(C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孩子养成爱护文具保管好物品的良好生活习惯。(A、B组)
2.通过感知课堂、参与活动、体验成功的愉悦和轻松感,以此减少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C组)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游戏法、练习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重点:
认读(跟读)理解词语“文具”“铅笔”“办法”“每天”“新的”“平平安安”。
教学难点:
照例子尝试用词语说完整句。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字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装着文具的笔筒;装着文具的笔袋;装着文具的文具盒;提问:你的文具放在哪里?
2.师小结:我们每天放学了都回家,文具也有自己的家。板书课题《文具的家》
二、新授
1.师:想一想除了铅笔、橡皮还有哪些文具?板书词语“文具”
(解说文具的概念:用于学习的物品)
2.请同学们在课文五自然段找出词语“文具”,请A组同学读出包含词语“文具”的句子:贝贝想起来了,她书包里的文具盒,就是这些文具的家。请B组同学对照老师的课本找出词语“文具”并把词语画出来,引导C组同学看“文具”的图片。
3.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适时适度给予不同辅助并及时表扬和强化。
4.学习词语“铅笔”“新的”A组同学画出带有词语“铅笔”“新的”的句子;B组同学跟读词语并区别实物对照组(铅笔/水彩笔)(新的'书包/旧的书包);C组同学听指令看图指认实物“铅笔”
5.齐读、个别读词语,教师进行个别化指导。
6.认读词语“办法”“每天”“平平安安”,播放视频结合情境和对话理解词语。出示图文对照加以理解。齐读词语,教师给予点评的鼓励。
7.照例子运用词语说完整句
三、巩固
1.图文对照区辨词语(文具/玩具)(办法/为什么)(每天/母亲)
(铅笔/水性笔)。
2.选词填空。
3.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答案,必要时给予适当辅助。
四、小结
1.学习课文《文具的家》我们知道了文具也需要一个安全的家,我们以后也要像贝贝一样把文具平平安安的送回家。
2.每个物品都有自己的家,请同学们回家之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品的“家”
五、布置作业
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并让家长帮拍下照片或者视频。
六、板书设计
文具的家
文具铅笔办法新的
平平安安
文具——铅笔、橡皮都是文具
每天——每天放学后,你都平平安安回家
《文具的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本组教材围绕“明理”这个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小猴子下山》等,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文具的家》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文字活泼,富有童趣,且配有两幅生动有趣的插图,课文主要写主人公贝贝由于年纪小而经常丢文具,在妈妈“让文具回家”的下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的故事。通过贝贝对待文具态度的转变让学生学会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贴合日常实际,借助课文拼音,学生基本能自主阅读简单文本。因低年级的学生常常和文中的贝贝一样出现弄丢文具的情况,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利于学生养成整理文具的习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贝贝和妈妈的对话;
2、能通过情景的设计,想象铅笔、橡皮会对丢三落四的'贝贝说什么;
3、理解课文内容,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读好贝贝和妈妈的对话。
教学难点:能通过情景的设计,想象铅笔、橡皮会对丢三落四的贝贝说什么;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里有三个同学,对图片上的三个词语争论不休,他们搞不清它们的意思,我们先来读一读,然后再请同学们告诉我它们分别指什么。(出示“玩具工具文具”)
学生朗读并举手回答。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文具的家》。(课件出示标题,老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标题两次)
二、课文学习
1、复习13个生字
老师在屏幕上出示13个要认识的生字,学生自己识记。
老师出示“生字摘橘子游戏”,每掉下一个生字,学生齐读。
2、学习1到2自然段
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具的家”指的是什么?贝贝有哪些文具?
学生回答:“文具的家”指笔盒;贝贝有铅笔、橡皮、转笔刀。(老师板书:铅笔盒)
师:再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
生:贝贝把文具弄不见了。
老师圈出文中的“只”“一次”“一回”,问:就用了一次就不见了,贝贝的心情怎么样?
生:失望、不开心。
老师出示课堂图片,几位学生坐着听讲,其中一个女生座位下有橡皮和尺子。老师问:你们知道哪个是贝贝吗?(学生指出并说明理由)铅笔、橡皮无助的躺在地上,不知贝贝会不会想起它们,你觉得这时它们在想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3、学习第3自然段
学生朗读句子:贝贝一回到家,就向妈妈要新的铅笔、新的橡皮。
师:妈妈和贝贝之间有什么对话呢?我们一起读一读。(学生朗读对话)这里是两人的对话描写。选择请同桌互相扮演贝贝和妈妈,来读读这段对话。
学生互相扮演贝贝和妈妈,朗读第3段的对话。
师:妈妈对贝贝乱丢文具的行为不满,而贝贝觉得自己不知道怎么回事文具就不见了,接下来,妈妈是怎么对贝贝说的呢?请看第4自然段。
4、习第4到6自然段
师:妈妈说了什么?请全班同学来读一读,注意读书时,坐姿要端正。
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师:妈妈的话告诉了贝贝什么道理呢?
学生回答预设1:妈妈的话告诉贝贝要让文具都回家。
老师点评:是的,我们有家,文具也有家,它们要回的家就是文具盒。
预设2:妈妈的话告诉贝贝要爱护文具。
老师点评:我们的文具都是爸爸妈妈辛苦赚钱买来的,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要好好爱护。
师:你们读第5自然段(学生朗读),贝贝找到文具的家了吗?
生:找到了,文具盒就是文具的家。
师:贝贝以后还有弄丢文具吗?请你自己朗读第6自然段,然后举手回答。
生:贝贝以后没有弄丢文具,她每天放学都会仔细检查文具是否都回家了。
师:最后一段中有“小伙伴”,请问是指什么呢?(生回答“小伙伴”指的是文具)是的,这里把文具当成人来写,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师:贝贝经过这件事,最后养成了什么好习惯?
生: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师:希望学习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像贝贝一样,把乱丢文具的坏习惯改掉,让文具们能平平安安地回家!
板书设计:
文具的家
文具的家→铅笔盒
【《文具的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4-24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19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19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07
《春潮》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11-28
《比尾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1-20
秋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8-12
《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5-30
《白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06
《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