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07 17:08:0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8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随文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体会本文与《猫》相比,不同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1、回顾课文《猫》,导入新课。

  2、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

  3、检查预习,正音:

  如怨如诉、反抗、欺侮、成绩、凄惨、慈爱、辛苦、可恶、一撮儿毛(回忆旧知,为感知写作手法的差异埋下伏笔。)

  二、理清脉络,尝试分段

  1、找一找:

  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把课文分成两段。

  2、评议。

  (从作者的`情感主线入手,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感知写作线索。)

  三、研读文本第一部分,培养概括能力

  1、1~3段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母鸡令人讨厌?找到重点词、句划下来,想想原因。能干的孩子每段试用1~2个词概括原因。

  第一段:

  抓“没完没了”、“没有什么理由”等词,帮助学生提升概括:

  无病呻吟。

  (学生能总结出“吵闹”、“烦躁”即可。)

  第二段:

  抓 “忠厚”、“趁其不备”等词,概括:

  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第三段:抓“发狂”、“恨不能让全世界知道”等词,概括:

  自大、爱炫耀。

  (在研读中培养语感与概括能力;教师即时反馈提升学生的语言,加深理解。分层要求,兼顾差异。)

  随机理解句子:

  “母鸡下蛋的时候可爱叫了,就是聋(lóng)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体会画线部分夸张的写法,照样子说一说:

  这道题太简单了,___________________

  去少年宫的路我太熟了,___________________

  (了解写作方法,感受夸张手法的生动幽默。仿照句子说话,进行迁移创造。)

  四、自主探究,围绕主题研读课文

  1、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看法?在文中找到能概括说明这一原因的句子,画下来。

  出示:

  它负责、慈(cí)爱、勇敢、辛(xīn)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这三句话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意义深刻,是整篇文章的中心。聚焦中心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关键词句的敏锐度,也为学生解读作者态度转变的原因提供了依托。)

  2、围绕“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研究4~10段,圈划词句,说说感受,还可以写写旁注。

  3、自学、交流、补充、评议:

  预设要点:

  (许多词句中都蕴含好几层含义,学生只要能说得有理有据即可。)

  母鸡所做的一切(保护、喂养、照顾、教育子女)都是作为母亲尽责的表现。

  慈爱:

  “一点儿”东西就“紧叫”;而鸡雏的肚子“像汤圆似的”,自己却“消瘦”许多;给鸡雏取暖;任凭鸡雏在它身上调皮,“一声”也不哼。

  勇敢:

  “不论……总是”;“假若……一定……连……”

  辛苦:

  “立刻警戒”:换词解释“警戒”,消瘦、夜间睡不好……

  (引导学生紧密围绕主题研究课文,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受。教师协助,在关键处予以提示点拨,为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心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4、感情朗读4~8段:

  体会母爱改变了母鸡,深入理解中心句。

  5、“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研究“不敢”,读出敬意。

  (自主研究、讨论后,再次聚焦中心句,带着更深的理解二次朗读,提升情感体验。)

  五、体会写作方法,尝试迁移运用

  1、引导理解作者对猫和母鸡情感的不同,造成写法的差异。对比优缺点能更突出转变的不易。

  (抓住情感线,大致感受写作手法的差异。)

  2、老舍现在对母鸡敬佩有加,再听到母鸡的叫声,还会觉得它烦吗?感兴趣的试完成三星题:

  改写课文第一段,写出“喜欢”的情感。

  (机动,视课堂时间,可安排回家完成。)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林海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画纸,彩笔

  主要板书计划

  16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想)

  更上一层楼。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读读背背,抄写,描笔顺等。

  课外

  背诵古诗。

  第一教时

  任务:

  读通课文。

  策略:

  借助课件展开教学。

  流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 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作业

  1 、抄写古诗。

  2、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任务:

  阅读感悟。

  策略:

  借助光盘展开教学。

  流程:

  一复习

  读读生字新词。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 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 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三、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四作业

  1、背诵古诗。

  2、阅读补充读物上的古诗。

  【评点】

  该教学设计理念新颖,注重创新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4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而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更要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以及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在本课设计中,我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词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与内化,然后进行迁移运用,从而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会认“怒、暮、雅”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并用欣赏的心情朗读和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用不同的说法表现鲜花开放的特点。

  3、激发观察的兴趣,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鲜花,悄然入情

  1、语言叙述:同学们,说起美丽的鲜花,那是我们都喜爱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吧!(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花,伴着轻音乐)

  2、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描绘你刚才看到的景象吗?(学生自由谈感想,感受花的美)

  3、老师也想用一句话表达一下我的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出示)愿意读读这句话吗?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这么多的花争着开放来比美,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呀!那么,你们知道吗,这么美的花儿身上还蕴藏着许多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花的文章。(出示课题花钟,齐读)

  5、读了课题以后,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二、自主朗读,感悟文意。

  那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 1)读通课文,课文中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把它们读准确。

  (3)你认为课文哪部分让你很感兴趣?多读几遍。)

  2、有喜欢的句子吗?读给大家听听吧。(学生边读,边正音。)

  3、刚才有些同学提出了问题,通过读课文有哪些同学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4、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太不可思议了。

  三、自悟自得,品味花美

  1、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是有哪些花呢?这些花又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来。

  2、交流:

  1)课文中写了哪些花?指名说。课文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多的花,课件出示带图片的花: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

  叫一叫他们的名字吧。许多花一齐显示,这么多的花真是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啦!连读。

  2)那这些花分别在什么时间开放?指名说。

  师连起来说什么时候什么花开了。问:听老师刚才说些什么了?出示: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

  五点左右,蔷薇开了;

  七点,睡莲开了;

  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

  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

  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

  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

  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

  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单调、干巴、乏味无趣)

  3、课文是不是这样写的?文中是怎样写的?

  咱们再静静地、细细地读读课文第一段,去寻找发现课文怎么写花儿开放,想想写得好在哪儿。可以划一划。

  4、反馈:课文是怎么写花儿开放的?大屏幕出现花名及相关词。

  5、生反复读,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花儿开放的?根据发言小结整理:每一种花开放,课文可不是随便写写的。出示:(填空)同样写花开放,可以根据花的(名字)、(颜色)、(形状)和花开放的(时间)等方面来描写。比如你看到太阳花十二点完全开放了,又看到它形状圆圆的,五颜六色的,所以你可以这样写:(中午十二点,太阳花在明媚的阳光下绽开笑脸。)作者把花朵陆续开放写得丰富而有变化,让咱们仿佛看见花朵千姿百态。

  6、引导练笔:发现没有,还有两种花,课文没有写出它们开放的样子,(午时花、夜来香),咱们能不能写写它们的开放,选择一种花写出它是怎么开放的。

  交流评价:我们把这两种花的开放写美了,而且也学会了不同的方法表达。

  7、引导朗读:鲜花用自己的开放这种特殊的、美好的方式告诉你、我、我们大家时间。现在,让我们用美妙的朗读、用开放这种美好的方式告诉大家时间。(出示段落)

  8、在读的时候你还发现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总分写法、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写)

  9、积累、背诵(出示提纲)这么美的句子,我们把它记在脑子里好吗?

  四、修建花钟,引导探究

  1、有一位植物学家发现了花中的秘密后,就修建了一座美丽的花钟。我们就带着他的创意,共同修建一座花钟吧。师生合作,一起完成花钟。

  2、花钟是根据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的现象修建的,细心的小朋友已经发现,有不少时刻是空着的,那该用什么花来表示呢?这就需要你们到书中、到大自然中去寻找!

  五、课外作业

  1、课后观察、搜集有关花的知识。学习用不同的表达方法介绍“四季的花”或“花日历”。可以自制“花日历”或花钟,贴到“展示台”上。

  2、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有趣的“钟”?把了解到的知识与同学一起分享。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边背诵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课文内容,按照参观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

  (二)学习第1段,了解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时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十三课,我们学习了《草原》,著名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草原,为我们描绘了蒙古大草原辽阔而美丽的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我们来看看在这篇课文里老舍先生是怎样为我们描绘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2)“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3)“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4)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5)“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三)放录音,听课文。

  (四)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说说各段段意。

  (第1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第2段〈第2至第6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第3段〈第7自然段〉: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五)指三名学生读课文。

  (六)学习课文第1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作者初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觉怎样?(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七)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2段课文,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

  (二)描写大兴安岭的景物,产生联想,写到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边写景边抒情边议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时的感觉是怎么样?

  (二)学习第2段。

  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分两层。第1层〈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岭”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大兴安岭“岭”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温柔,二是多。)什么是“温柔”?(“温柔”,本义是指性情柔和、平顺,在课文中是指山势平缓,线条柔和。)作者是怎样来写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作者连写“岭”温柔这一特点时是用对比的方法来写的。与秦岭比较。)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拿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比较,来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林”的特点。)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白色的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6.指名读第2段。

  7.说说第2段段意。(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____________。多少种绿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2.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________。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________。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________,树干是________。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________,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________、________,小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________,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1题。

  2.继续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第3段课文。

  (二)进一步了解课文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懂第3段课文,了解作者参观林场的所见所闻。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字、词。

  秦岭 银裙 空隙 缺乏 广厦 伐木 良材 高不可攀 盛气凌人 综合利用 兴国安邦 2.检查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综合利用”是什么意思?(是对资源实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如对松树,除了直接生产原木外,枝桠可做纤维板,松脂可做松香、松节油等。)

  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作者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原始森林里有了不少的市镇,人们在这里进行着愉快的劳动。一方面“伐木取材”,让大兴安岭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另一方面“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造福子孙后代。人们还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作者由人与山的日益密切的关系,又联想到兴安岭这个名字,觉得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4.齐读第3段。

  (三)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文中作者三次使用“亲切、舒服”的语句。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变了原来“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想法,当作者“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感到“兴安岭”这个名字给人的亲切舒服之感是那么真实。第二次,当作者看到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景物后,联想到这里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把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作者参观了林场,看到了今天大兴安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用了一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亲切、舒服之感。作者就是这样边观察边描写,在写景中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写出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在写景中抒情、议论、展开联想。)

  (四)归纳中心思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想一想,它在表达作者感情上的作用。

  【板书设计】

  大兴安岭 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北起黑龙江岸,向南延伸到吉林、辽宁两省。呈东北——西南走向,是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山。长1200公里,宽200~300公里,主体部分在内蒙古境内。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长白山构成我国第一大林区,木材贮存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是我国森林资源宝库。盛产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这里山岭西部平缓、山顶浑圆,近似丘陵、东部较陡,都在海拔1100~1400米以上。

  秦岭 秦岭山脉西起四川、甘肃交界处的岷山,东至河南境内的伏牛山,长约1500公里。狭长的秦岭指陕西境内的秦岭中段,海拔20xx至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秦岭在我国中部地区,是我国地理位置上一条重要的分界线。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是黄土高原的南界;也是水旱作物的分界线。

  落叶松 分兴安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高约30米,木材坚实、耐用。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过程】

  一、看,初识美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着你们去认识一位漂亮的妈妈,她的名字叫大自然。大自然妈妈有四个非常漂亮的女儿,想不想去看?

  2、出示课件,学生欣赏四季图和赞美四季的音乐。

  3、师:大自然妈妈四位漂亮的女儿各有各的本领,她们可以让草儿变绿、花儿变红;可以让太阳变成大火球,晒得我们成天想泡在水里;可以让黄澄澄的橘子挂在枝头;还可以呀,让世界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雪白。想和这四位漂亮的姐姐交朋友吗?

  4、大家猜猜大自然妈妈这四位漂亮的姐姐叫什么名字?

  5、(板书)四季。

  设计意图:教师的导语意在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中美丽的四季图、音乐让学生感知四季给大自然带来的不同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二、读,感悟美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⑴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圈画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⑵小组内读课文和生字,互读互听。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⑶多媒体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词、句子,学生认读。

  ⑷全班齐读课文。

  2、精读课文,了解四季特征。

  ⑴学生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师:大自然妈妈说呀,她的这四位女儿各有各的特点,就藏在作家爷爷的儿歌里,她想请大家帮助找一找。那么,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大家:我们该怎么去找呢?

  (学生谈学法。)

  ⑵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精读课文。

  ⑶学生分小组谈自己的收获。(教师在此环节中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谦让的好品质。)

  师:大自然妈妈夸同学们读书真认真,她想听听同学们读了课文都有什么收获。

  ⑷集体汇报交流。

  ⑸质疑。(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来解决。)

  3、美读最喜欢的季节:

  ⑴生选择选择喜欢的部分在小组内读一读,并推荐一名代表。

  ⑵开展擂台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意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读课文,识记文中的生字,让学生带着真实的感受读课文,调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经验来感悟课文内容,并在反复的朗读中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

  三、演,再现美

  师:大自然妈妈家可真热闹,来了这么多的小客人,她们准备举行一次赞美春夏秋冬四位小姐姐的联欢会,她想请同学们前去参加。

  1、谈谈在大自然妈妈举行的联欢会上都可以做些什么?

  师:噢,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背一背,可以做动作演一演,还可以呀,学作家爷爷说一说你自己心中的四季。

  2、生自主准备节目。

  3、学生展示自己的'节目。

  设计意图:新课程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这个环节一是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巩固,另一个方面,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可以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四、画,创造美

  师:小朋友们可真了不起,春夏秋冬四位小姐姐也向大家竖起了拇指,大自然妈妈请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喜欢她,更要学会好好的保护她,让她越来越美。对了,大自然妈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多礼物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展示四季图,生观看。

  师:大自然妈妈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画出更美的画。下课后,请同学们画一画你最喜欢的季节,明天带过来和这些画比一比,好吗?

  设计意图:将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将自己对大自然美的感悟用图画表现出来,将语言美与艺术美有机的进行整合。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一、识字:重点是后鼻音和翘舌音的生字;要掌握的词语:“总是、刻苦钻研、著名”;句子:“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看得见,就能数得清。”“星星是在动,可不是在乱动。”“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激起学生对宇宙奥妙的幻想,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讲读课文最后一小节。教学生字词。范读课文。再学生字词。巩固生字词。写字。读讲课文一、二、节

  第二课时:读讲三、四、五小节。巩固生字词。增读《天上的街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朋友,在晴朗的夜晚,我们抬起头,就看见蓝天上有许许多多的明亮的星星,一闪一闪的,非常有趣。天上的星多极了。我们平常说天上的星星多,用哪些词语?

  结合学生回答,提示卡片:无数、数不清。(正音)导读“天上有无数的星星”、“天上的星星数不清”。

  天上星星真的数不清吗?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数过?

  古时候就有个小孩子,最喜欢数星星,他经常注意观察天上的星星。

  今天我们就来《数星星的孩子》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看谁能把这篇课文读了以后,知道写的是谁。生字要读准字音,想记住字形。

  学生自学。

  三、范读全文,检查自学。

  1、这篇课文你们喜欢读吗?课文中还有几个字不认识,我们再来学习。

  2、出示新词、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谁能说说这个故事写的是谁?张衡是个什么人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教学一部分生字新词。

  把生字组成句子。出示句子:

  “张衡是汉朝人。他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教学张衡:注意这两个生字都是后鼻音。“张”字什么旁?这是什么“张”?(弓、长)

  教学汉朝:中国有时候的一个朝代,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七八百年。

  教学钻研:非常认真、非常细心地研究,不怕苦,不怕难。(举陈景润叔叔钻研数学的例子。)

  教学天文学家:研究天上的太阳、星星、月亮这些天体分布在哪儿,怎么运行的专家,叫天文学家。

  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指点:这篇课文就是写张衡小时候怎么数星星的`故事。他怎么数呢,听老师读课文。(很自然地导入课文。)

  (生字词的学习,必然涉及课文最后一段,这样就不必拘泥于“从头到尾”的数学顺序,而先学最后一段,把课文学习与学词学字结合起来,这样既省时,效果又好。)

  五、讲读第一节:

  1、夜晚,张衡在院子里数星星,那是什么样的情景。(提出一个问题,把阅读课文和想象结合起来,引导儿童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

  2、试读第一段。

  指名轮读每一句,要求读正确。

  正音:碧玉盘

  3、谁能把这个情景讲出来?要求讲清楚什么时候在哪儿,什么人,做什么。

  学生各自读课文,准备讲述。

  学生口述。

  4、齐读第一段。

  1)张衡靠着奶奶,仰着头,指着天空数星星。

  教学靠:分析字形,复习“非”的笔顺。

  教学仰:头抬着叫“仰”。(动作演示)抬头看叫“仰望”。

  教学指:让学生(手指、指导、指引等)。

  2)“一颗,两颗”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指名上黑板加标点。出示:

  一颗 两颗 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对比读:

  “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让学生体会:用逗号停顿的时间较长,表示张衡一边数一边想,一边数一边记,张衡数星星多认真呀!

  六、讲读第二段:

  1、奶奶怎么说。小朋友自己读读看。

  2、现在请女同学当奶奶,读奶奶说的话,注意奶奶是笑着说的,要读得亲切。

  女同学朗读第二节。

  3、奶奶说的话里,哪个词儿说明张衡是经常数星星的?

  指点:“又”,说明他经常数的,今天又数了,一数就数了几百颗。张衡数星星真刻苦啊!

  说说张衡怎么数星星的。

  板书:

  数

  张衡〔 〕看 星星。

  七、观察

  如果加上“一边......一边......”,又可以怎么说? (把体会课文内容,指导朗读,说话训练结合。)

  你们看天上这么多星星。(星座教具上星星全亮了,闪闪烁烁,谁能用“星星”说一句话。可以说星星眨眼可以打比方,(凭借学生观察所得,及时进行语言训练。)

  (板书:星星_______。)

  结合学生说话的内容,讲读第一段的一个比喻句:

  “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延伸:爷爷会告诉张衡哪些天文知识?张衡又会发现什么呢?

  八、巩固字词。

  识记字形。抄写生字。

  板书:

  数星星的孩子

  张 衡 著名的天文学家

  数星星 仔细观察

  读中感悟 以读促情——《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反思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而,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来表达出情感。

  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学所表达的意思,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在朗读中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学生在朗读中提高了朗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其意境是读出来的,读能发现美、读能产生美、读能欣赏美,学生在读中悟义、悟情、悟境,在生活中他才能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感受美、创造美,从而逐步形成并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的素养。

  在平常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促其情,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对文本的理解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朗读、去表达自己的意思。

  2、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从而激发学生大胆阅读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发挥引导的功能。

  3、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学生年龄小,具有一定依附性和从属性,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神圣的,教师的言行都是正确的,所以模仿成了学生天性。如果教师此时不放权,学生的个性阅读就无法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介绍什么事演讲词的特点。

  2.课件出示毛泽东题词:为人民服务3.介绍毛泽东和张思德。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思考:演讲的听众是谁?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

  分五层讲;意思分别是:

  指出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指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指出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指出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2.第一段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句与句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三句。分别说队伍的性质、任务、这次追悼的人物。并列关系。

  三、学习第二段。

  1、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先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人的死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3、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小结:这一段是讲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人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揭示了革命的人生观。

  四、学习第三段。

  1、这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

  通过举例(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的例子)加以论述。

  3、每句说的是什么?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第三句讲凡是符合“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这个条件,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

  五、学习第四段。

  1、“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解放全民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2、为实现这一革命目标应该怎样做?“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

  3、各层层意

  第一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但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还要团结更多的人。

  第二层:讲怎样对待困难,要看到成绩、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不要灰心。

  第三层:讲正确对待牺牲。一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第四层: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爱护、帮助。

  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个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说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目标是彻底地、完全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为人民服务

  六、学习第六段。

  1、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开追悼会的制度是什么?)

  不管是谁死了,只要他是做过一些的益的工作,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2、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演讲人:毛泽东

  听众:根据地军民

  背景:张思德为革命牺牲,送葬的追悼会。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9

  一.说课: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全文文字简短,却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荷花、莲蓬、饱胀、翩翩起舞。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阅读想象能力;会背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感受荷花、荷叶各种美丽的姿态,想象画面,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理解“把眼前的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 - - - - ”等句的意思。

  (四)教学方法:1.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感悟语言生动形象和描写的优美。

  2.通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荷花,查阅资料,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生字,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荷花?哪几个自然段写“我”以为自己是荷花?

  (二)新课:

  1. 师:那么第一自然段写什么呢?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你觉得这一段哪个词用得恰当?为什么?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师小结:本段作者直接了当,引起下文,引人入胜。

  2.荷花开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挂图:你都看到了什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

  3.学习二、三自然段:

  自由读二、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板书:荷叶、荷花)

  指名读描写荷叶的句子,你觉得这句话写得怎么样?(板书:挨挨挤挤、像大圆盘)这样的荷花给你什么印象?

  师启发:荷叶就已经这么美了荷花会是什么样的呢?

  指名读描写荷花的句子。问:这里一共写了几种样子的荷花?(板书:半开、全开、含苞)指名分句朗读要求读出荷花的美丽。

  对照图画朗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1).这些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是什么姿势?

  (2).“一幅活的画”是什么意思?

  (3).文中的画家指的是谁?

  4.学习四、五自然段

  (1).看到大自然这么美的画,我有什么感受呢?

  听录音回答:我在干什么呢?我会这样说明什么?(板书:荷花美)

  师小结:作者看荷花已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把自己完全融入大自然中了,才产生了这种感觉。

  (2).指导感情朗读体验感悟:下面我们也把自己当作一朵荷花融入其中,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想象:蜻蜓会告诉我什么?小鱼呢?(自由讨论)

  (三)总结全文:课文按照看荷花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朴实优美想象力丰富,对荷花的描写形象逼真,赋予感染力,让人读后产生一种美感。

  (四)展示资料:将学生课前准备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展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 作业:

  1.背诵课文。

  2.我们也来当一回了不起的画家画一幅荷花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近我们学习了几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揭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篇文章,(板书课题)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什么态度?将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

  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为什么了变化?

  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写喜欢的自然段是?

  2、反馈交流相机板书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3、学习1-3段

  a、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b、读出母鸡以上的品行。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吗?

  4、学习4-10自然段

  a、要求:自读用笔画一画,这些语句中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魅力与情怀?

  b、相机点拨并想象说话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

  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

  三、升华主题

  a、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地读)

  难怪作者会这样的赞叹道:读,第九段。

  B、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

  带着对母爱的崇敬,读。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地说出来,今天是回家的日子,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前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1

  一 课时

  教学目标

  1. 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情。

  2. 积累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

  积累读书故事,并能够从中受益。

  教学方法

  引导点评,评议结合。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回忆本单元内容

  教学设计: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1.导入: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写我们同龄人生活的课文,我们深深被感染了。课文中的那些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读起来非常亲切。说说课文中的哪些事让你感到特别亲切,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学生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二)交流从课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1.导语:作者怎样做到让文章这样亲切感人,打动我们呢?

  2.学生发言。

  3.归纳:

  (1)作者把看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下来,不说假话,比如,《祖父的园子》里,把“我”的顽皮,干的傻事都一一写下来,这样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让我们觉得写的`就是我们同龄人的真实生活,所以才打动了我们,感染了我们。

  (2)作者观察细致,把细节描写得很生动,比如《童年·冬阳·骆驼队》中对“我”模仿骆驼磨牙动作的描写。由于作者描写细致,所以更能表现童年的天真无邪。

  (三)交流读书方法

  1.导语: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2.学生发言。

  3.归纳: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其次要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在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呈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想象场景。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句子大意及出处。是自己将会怎么做?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

  3.指名读,注意句子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说说从这些句子中受到怎样的启示,准备把哪些话语送给谁,为什么。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7.交流课外收集的的类似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8.齐读日积月累中的语句,并默记心头。

  三、课外书屋

  1.师:今天首先给大家介绍大家十分熟悉的伟大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学生互动介绍该书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我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阅读时参考。

  4.教师小结,结束本课时教学。

  5.课后小结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生字书写。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依依依山傍水)

  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3、教学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阳*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再登上一层楼。()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读准“欺侮、一撮儿毛”等难读的词和多音字在课文中的读音;通过各种方法理解并积累“颤颤巍巍、如泣如诉、警戒”等词语。

  2、能够通过预习找到表达作者对母鸡态度前后变化的相关语句,把握文章结构。

  3、联系上下文了解作者对母鸡前后不同的看法以及形成的原因,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

  4、通过阅读,发挥想像,明白母鸡叫声所表达的含义,体味母鸡对小雏鸡那份无私的母爱。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了解作者对母鸡前后不同的看法以及形成的原因,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名言:“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读读名言,说说这是谁写的。

  2、老舍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母鸡》,感受这位语言大师的魅力吧。

  3、出示课题:24、母鸡,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快速浏览课文。

  要求:用“”划出老舍直接写对母鸡情感变化的句子。

  2、交流并出示句子: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

  理解“一向、不敢”,体会情感。

  3、老舍真不愧是语言大师,看似平淡的词,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母鸡的.恨之切与爱之深的强烈情感。让我们带着情感再来朗读一下句子。

  三、品评叫声,体会喜恶。

  (一)研读1——3小节,深入了解作者讨厌母鸡的原因

  1、让我们根据老舍对母鸡的情感变化,给课文分成两段。

  2、老舍一向讨厌母鸡,是因为(女生读1—3节)思考:老舍讨厌母鸡的什么?

  3、交流:叫声行为

  4、最最让老舍讨厌的是母鸡什么呢?那么就让我们细细品味老舍笔下的母鸡的叫声。

  (1)自由轻声读读1、3小节,要求:a。圈出形容母鸡叫声的词。

  b。感情朗读使你顿生厌恶之感的句子。

  (2)师生串读第1、3节。

  (3)读句品词,随机板书:无病呻吟、拼命炫耀

  5、母鸡的叫声的确让人讨厌,加上它还有的坏毛病。(男生读第2小节)

  读准“欺侮、一撮毛”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只母鸡(欺软怕硬)

  (二)研读5——8节,深入了解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

  1、过渡:这样的母鸡不要说老舍讨厌,就连我们看了也觉得讨厌。但当他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的表现,再次聆听母鸡的声音时,他的情感徒然发生了变化。

  2、指名读5—8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母鸡究竟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叫声?

  圈出形容母鸡叫声的词。

  3、交流:异常情况、找到食物、大鸡抢食、黄鼠狼来袭

  咕咕地警告、咕咕地紧叫、放声啼叫、尖锐、凄惨

  4、品读语言,发挥想像,体会母鸡的叫声所表达的意思。

  分小组: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展开想像,体会体会母鸡每次咕咕地叫,仿佛在说什么。

  出示:当()的时候,母鸡(),好像在说:“()”。

  第五节:

  (1)指导读好母鸡警戒的句子

  (2)总结:事关孩子的安危,鸡妈妈始终保持警惕,真是一位负责的妈妈呀。

  第六节1:

  (1)理解“紧叫”、“教”

  (2)总结:为了自己的孩子,母鸡可以不辞辛劳,可以忍饥挨饿,我们体会到鸡妈妈真是——慈爱、辛苦。

  第六节2:

  (1)引读:第2节最后一句

  (2)总结:读到这里,你想说鸡妈妈真是——勇敢呀!

  第八节:

  (1)出示:顶尖锐、顶凄惨(读好)

  (2)总结:你们看,即便在晚上,鸡妈妈也始终保持警惕,连睡觉也不踏实,多么——辛苦,多么——负责。

  第七节

  母鸡一直用叫声传递着它对小鸡雏的爱,但它也有一声不哼的时候。

  (1)齐读第7小节

  (2)我们猜一下,母鸡教儿本领时它会如何叫?(耐心地“咯咯”叫)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多少多少次)这时它会说些什么?

  5、小结:我们一起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展开合理想像,读懂了母鸡叫声的含义,原来,母鸡总是由前院咕咕到后院,再由后院咕咕到前院,这咕咕的叫声并不是没有理由的。难怪作者后来会说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四、升华主题,感悟“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个英雄。”

  1、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齐读句子。

  理解英雄:为了孩子,母亲可以挺身而出;可以;可以;可以。(忍饥挨饿、任劳任怨、奋不顾身)所以说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3、感情朗读

  4、难怪老舍最后写道: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从不敢这个词中,你还体会到老舍对母鸡的什么情感?(敬重、佩服、赞美)

  5、齐读句子。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4

  一、引入新课

  昨天我让大家预习了第18课《雷雨》,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读相应的语段、词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点评,并检查生字的识记情况。)

  (孩子们,我们读书就好象吃饭,饭要细嚼慢咽,要一口一口地吃,才有营养,读书呢,也要读一读,品一品,作者写了什么,这样写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这样的读书才会很有意思,很有价值的。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雷雨》。)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读书。

  二、品读感悟

  (一)品读课文第一到三自然段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到三自然段,教师提出要求:这三段写了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准备用完整的句子把你的意思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

  2、学生合作感悟。

  3、学生交流汇报,学生点评,教师点评。教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把意思表达清楚,并提醒学生养成倾听同伴的发言,多给同伴肯定的评价的习惯。

  A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这句话写的是乌云,从满天一词感受到乌云的多,黑沉沉一词感受到云的颜色,压一词感受到云很多、很重,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B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这句话写的是叶子和蝉,一动不动、一声也不叫让我们感到天气很闷热,一丝风也没有。)

  C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这句话写了在风,忽然写出了风来时的速度很快,树枝乱摆写出了风很大,所以这个大风还可以改成什么风?)

  D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句话写了蜘蛛,垂下来逃走了让我们感受到蜘蛛很可爱,它知道大雨要来了,心里很害怕。)

  E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这句话写的是闪电和雷声,越来越亮越来越响让我们感受到大雨就要来了。)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前三自然段,形式:男女读,齐读。(教师点评,鼓励大家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感受,还要学会想象。)(刚才我们学习了雷雨前的.景象,接下来我们看看雷雨以后有什么样的景象呢?大家找找看,它在哪?

  (二)品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

  1、学生自读,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派代表交流。

  3、学生自主点评。

  4、教师小结。(主要着眼于感悟是否到位,表达是否规范,点评是否能对同伴进行积极性评价)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8课《雷雨》的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写了雷雨前的景象,乌云很多很重,天气很闷热,风来了,蜘蛛很害怕逃走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雷雨马上就要到来了;我们还学了雷雨后的景象,看到太阳出来了,彩虹高高地挂在天上,空气也很清新,天气也不感到热了,蝉也高兴得叫起来了,蜘蛛又开心地挂到了网上,青蛙也唱起歌来了,好象在告诉我们,雷雨后的一切让大家多舒服呀。

  剩下的课文的中间部分,我相信大家自己也能够学得很好,能知道它写了什么,也能感受到它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下节课一起再交流。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情趣和藴含的道理。

  3、学习张衡从小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张衡从小善于思考、观察的好品质。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星星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件(词语、北斗星、北极星图及其它星座图)

  生:

  1、收集一些关于宇宙、星空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2、收集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数星星吗?你知道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颗吗?古代有一个小孩子和我们一样喜爱星星,他曾经认真地数过天上的星星,你们想认识他吗?(板书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弄清哪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你读了课文,是不是有很多话想说?赶快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2、张衡仔细观察天空,在天上找到了好多有特点的星星,我们也学他的样,仔细读课文,找找课文的生字有多少个。

  3、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自己想办法读准它。(可问周围的同学,可查课文下的拼音。)

  4、同桌互相检查识字。

  5、请同学当小老师教大家识字。

  6、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哪里见过这个字,并说说是怎样记住它的。交流:你记住了哪几个字?是怎么记住的?

  7、猜一猜:(1)师出谜语,生猜字:“差点称王,不能作主”。

  (2)、看老师的`动作猜字:如师抬头……

  8、读词语:用词语卡片检查。

  三、再读课文,巩固识字。

  1、刚才我们认识了生字,这些生字宝宝都藏到了课文里你们还认识它吗?

  2、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讲了一件什么事?

  3、组间朗读比赛,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互评,交流体会。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2、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写的字。以便教师指导书写。

  3、师范写“数、睡”两个字,强调重点笔画的写法。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出示课件:认识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弄懂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朗读课文、探究新知。

  1、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是谁?课文中哪一段直接告诉了我们呢?

  2、默读第五段: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1)、出示课件:了解张衡。

  (2)、出示课件:观看地动仪,了解地动仪的作用。

  3、张衡小时侯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1)、课件展示夜空的美景:你看见了什么?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呢?把文中的句子划出来。

  (2)、比较句子:

  天空中有无数颗星星。

  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3)、这两句哪句写的好?好在哪儿?

  4、观看课件:

  (1)、画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会说些什么?

  (2)、知道张衡和奶奶对数星星有什么不同看法。

  (3)、指名读二、三小段,找出奶奶和张衡说的话。

  指名读奶奶的话,说说为什么奶奶叫张衡“傻孩子”,“又”说明什么。(“傻孩子”说明奶奶对张衡很疼爱,“又”说明张衡不止一次这样做。)读张衡的话,说说他说了几句话。再指三人每人读一句并说出句意。(第一句: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第二句:星星不是乱动。第三句:两颗星之间总隔那么远。)帮助学生理解:张衡不仅数星星,也注意到了星星的运行规律。

  指名分角色读奶奶和张衡的话,说说奶奶和张衡对数星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奶奶认为那么多星星乱动,根本数不清,张衡认为星星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所以可以数得清。)

  5、自读第四小段,爷爷告诉张衡哪些知识?北斗七星像什么?张衡听了爷爷的话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分组讨论、交流)。

  6、默读第四小段,看看爷爷说了几句话。

  (1)指名读爷爷的第一次话,说说爷爷同意谁的观点,他告诉了张衡什么知识。

  (2) 指名读爷爷的第二句话。出示北极星和北斗星的课件。根据爷爷的话找出北斗星和北极星。课件出示句子: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和“那七颗星叫北斗星”比较,使学生知道这句话把北斗星比成了一把勺子。再说说它们的运行规律。

  (3)说说听了爷爷的话,张衡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用书里的话回答。再说说张衡观察的结果是什么,“果然”说明什么。用课件演示北斗星、北极星运转的情况。

  三、朗读感悟,完成练习。

  (1)、指名分角色读全文,说说为什么张衡长大以后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和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小组说说自己选择这些语句的原因。

  (4)、出示课件 “我会填”的练习填空。

  四、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你还知道哪些星星的名字?

  2、观看课件:了解牛郎星、织女星……

  3、组间交流收集的关于宇宙、星空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4、把收集的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教学反思:在本课中共运用了合作学习、游戏识字、动作表演、

  分角色朗读、自主识字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掌握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受到思想教育。

  整个课堂相对以前的教学有了显著进步,但仍有一些不足,需要改进。如:在用“果然”说话这一环节,应该把它上成亮点,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说话,如“除了下雨,吃东西”等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进一步得到拓展,他们的回答会更精彩,同样也会为整堂课增添光彩。

  又如:在让学生模仿张衡数星星这一环节,问学生有什么感受?教师心目中是希望学生说累,但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他靠着奶奶,应该是不累的!”在此处,我只是草草带过,处理不够恰当,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做自己喜欢的事,再苦再累也不会觉得累。

  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学会灵活地处理课堂上的不同问题,让自己的课活起来、亮起来。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6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生态、自然景物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的情感。

  2、继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网络阅读,了解更多地球环境现状。鼓励学生善于思考,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创新的胆魄。

  【教学重点难点】

  继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网络阅读,了解更多地球环境现状。鼓励学生善于思考,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创新的胆魄。

  【教学准备】

  专题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导质疑

  1、播放音乐,导入: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参加一个特殊葬礼……

  录音重返现场: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娜河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巴西总统菲格雷特、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名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以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在大瀑布脚下汇集,一起哀悼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大瀑布的葬礼》。

  2、由题生疑。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组成自学提示:

  ⑴大瀑布变化前后各是怎样的景象?

  ⑵大瀑布是怎样消失的?

  ⑶巴西总统为什么要亲自主持瀑布的葬礼?

  3、进入专题网站。

  二、信息导航,自主阅读

  1、依据提供的信息,小组合作阅读,完成自学提示。

  2、教学反馈:

  ⑴昔日的瀑布:

  展开想象,丰厚瀑布形象: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观的呢?

  ⑵观看瀑布,真情朗读:

  师:让我们面对着瀑布,深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课外拓展:其实,大瀑布不仅仅给巴西人民带来了美的享受,它还给巴西带来了许许多多,读了第三自然段,你知道它还给巴西带来了什么?想一想,水资源那么丰富,它还会带来什么?

  ⑶再赞瀑布,升华瀑布形象:

  师:的确,大瀑布给巴西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骄傲!让我们带着赞许的目光再次欣赏大瀑布,边看边思考:如果你是游客,看到这样的瀑布,你会怎样赞美她?

  3、今日的瀑布:

  昔日大瀑布的雄伟壮观,气势非凡已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上,他曾经给巴西人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和骄傲,同学们,回忆是甜蜜的,温馨的……然而现实又是残酷的,葬礼上更多的人看到了现在的大瀑布……

  ⑴观察比较,描述瀑布形象:

  同学们都被惊呆了,比较中才会有发现,才会有思考。请同学们抓住“咆哮而下、一泻千里、滔滔不绝”三个词来进行比较,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瀑布?

  (几条水流无精打采地流淌着,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雄风;我隐约听到了它痛苦的呻吟:“快救救我吧!”;往日一泻千里的气势早已荡然无存,偶尔发出一阵哀鸣;它像个生命垂危的老人,痛苦呻吟,更像个无助的孩子在偷偷地哭泣……

  师:是啊!今日的大瀑布早已面目全非了!作者用动情的笔调写出了今日的大瀑布,自由读读这部分,认真品味。

  ⑵体会心情,诵读心灵感悟:

  师:看着这个画面,读着这段文字,此时,你是什么感受?(失望、悲哀、伤心、愤怒……)

  师:读出你的感受吧!

  ⑶研读文本,感悟瀑布心声:

  师:此时,瀑布无言,默默承受着一切苦难,一切不幸,一切不平……我们不禁要问:是谁让曾经雄伟壮观、气势非凡的大瀑布如今变成了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

  ⑷引读:瀑布周围的许多工厂用水(毫无节制),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沿河两岸的森林(被乱砍乱伐),又造成了(水土大量流失)。大瀑布的水量因此(逐年减少)。

  师(动情地):由于人类的破坏,大瀑布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逐渐变成了奄奄一息的老人!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了。今天,我们来到葬礼现场,我们怎能忘怀昔日的大瀑布?这一切怎能不让人心痛不已?让我们再读第三自然段,“追忆”一下它的音容笑貌吧!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现在大家还像刚才那样高兴吗?我们应该怎样读?

  ⑸课堂学法及写作特点小结。

  三、创新阅读

  1、学生进行专题阅读。

  2、2人一组,了解地球环境变化的一个典型事例,说说其变化前后的情况、对人类的危害及发生变化的原因。将自己想说的话,写在留言板中。

  3、交流反馈。

  4、小结。

  5、深化中心:葬礼是为去世的人举行的,而瀑布并没有完全消失,为什么给它举行葬礼呢?

  这就是本次葬礼“特殊”之所在,那就是唤醒人们,呼吁人们重视环保,爱护自然。

  四、拓展阅读

  1、师引言。

  2、学生进入相关网站,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内容,进行网络阅读。

  3、简单反馈。

  五、总结延伸

  1、课外搜集: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瀑布?了解这些瀑布的现状,搜集有关资料,准备召开《我国瀑布现状报告会》。

  2、想象作业:

  几十年后塞特凯达斯瀑布将会以新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想画的同学画一画,想写的同学写一写。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7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准备: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2、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什么事?(种花生,过收获节) 理解详写和略写。

  联系旧知,本节课的口语交际和下一环节的引入做好铺垫。以课文为例,向学生渗透写作方法。

  二、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一)默读 “过收获节”部分,理清思路。

  1.思考:有谁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

  ①出示:“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抓重点词语谈体会。

  ②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

  (吃花生,谈花生)

  哪个是重点写?

  (谈花生)

  (二)抓住重点,精读领悟

  1、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谈花生”段落

  2、三个孩子认为花生有哪些好处?

  3、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赞美了花生的`什么品质?

  ①出示父亲说的话,齐读。

  ②桃子、苹果有什么特点?(高高挂在指头 鲜红嫩绿)

  ③落花生呢?矮矮地长在地上!你觉得落花生怎样?(默默奉献)

  4、指导朗读

  5、深入领会: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点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6、读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说说对父亲的话的理解

  过渡:这次“收获节”作者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7、出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将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①齐读。

  ②谈谈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

  8、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

  三、总结深化

  1、这篇课文借“落花生”来喻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齐读最后一节。(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上,也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将来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四、拓展阅读

  p162——165(必读)

  v 阅读天地一:《玫瑰花》《虚荣的孔雀》

  v 阅读天地二:《平凡》 《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v 阅读天地三: 《吃桔子》总体点评:

  总体点评

  衡量一个教学设计是否成功,不仅要看教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能够指导实践,在具体操作中“行得通”。本次课教学目标完成的较好,处理课文详略得当,对于课文的重点进行深入地讲解,并通过朗读指导和课件的运用,深化了课文情感目标的落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教室启发引导下积极参与,涌现出很多奇思妙想,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8

  设计理念

  无论是老舍的语言,还是这篇选材,都充满生活的气息,至高的语言与爱,在老舍的笔下细水无痕。如何能走进孩子的心灵,而又能还原一个真情的老舍及其笔下的母鸡,我觉得是当下这个时代,语文要给予孩子的哺育。那么,只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才是走进文学的一扇大门。

  教材解析

  《母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在本单元中通过作家笔下的小动物们,给我们生命的感动,那就是爱,尤其是母爱。母爱,伟大;母爱,就在身边,一点也不遥远。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母鸡的行为中,感受母性的爱,并感悟母爱的厚重。

  (2)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播放课前录制好的班级同学玩《老鹰捉小鸡》的录像。)

  提问:

  1、游戏中有几种角色。

  2、你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同桌相互谈谈自己当时心里最期望的是什么?

  3、点名发言,并探讨母鸡、小鸡和老鹰和观众(看客)这几种角色当时最大的期望。

  【从孩子们参与过的游戏出发,通过录像的回放,激活身体和脑海中的激动,为角色的体验反馈与交流作准备,同时也为深入理解作为母鸡这样一个独特的角色而铺垫,让孩子们带着感觉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将你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清楚的语句写到笔记本上。

  2、将你读课文的理解和疑惑写在行间空白处。

  3、将你觉得精美的语句或者段落画上横线。

  【读书,并将有效的思考,呈现成文字,才能从散乱的思维灵光中找到进入文本的路径。】

  三、精读课文

  (一)概括课文:一个句子或者一段话皆可。

  1、从你自己的角度,来概括课文,你读到一只怎样的母鸡?

  2、从小鸡的角度,来概括课文,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3、从作者老舍的角度,来概括课文,我写了一只怎样的母鸡?

  【在角色体验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多角度走进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才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个立体的“母鸡”来。】

  (二)朗读课文:专研一个板块,并记下笔记。

  1、可以是你划下的不懂的部分;

  2、也可以是你最欣赏的部分。

  (三)黑板论坛:说出心中的疑惑,展示思维的成果。

  1、将黑板分为两栏:左手边为问题栏,右手边为展示栏。

  2、采取有奖竟答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尊重不同的理解。

  3、展示栏的思维成果由当事人作为小老师来与大家交流,并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深入追问,深度碰撞,引导学生抓住母鸡的行为变化,追问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来感受作为母亲的舍得之间的选择,感悟母爱的`厚重。

  (四)朗读课文:融入感情。

  1、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带着你的理解,读出有声音的文字。

  2、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不同的表达有着不一样的含义,你从他/她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话外音”?

  (五)默读课文:老舍对母鸡的爱?恨?

  1、先写恨,哪些是恨的体现?

  2、后写爱,哪些是爱的体现?

  3、先写恨,后写爱,为什么?

  【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四、课堂作业

  仔细回忆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小动物身上,有令你感动的母性的行为和力量,用表格的方式作笔记。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02-27

小学语文《猫》教学设计03-06

小学语文《雷雨》教学设计03-17

小学语文穷人教学设计02-27

小学语文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05-08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设计04-09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4-10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设计03-10

小学语文《草原》教学设计03-09

小学语文《咏柳》教学设计03-12

在线咨询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8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随文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体会本文与《猫》相比,不同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1、回顾课文《猫》,导入新课。

  2、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

  3、检查预习,正音:

  如怨如诉、反抗、欺侮、成绩、凄惨、慈爱、辛苦、可恶、一撮儿毛(回忆旧知,为感知写作手法的差异埋下伏笔。)

  二、理清脉络,尝试分段

  1、找一找:

  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把课文分成两段。

  2、评议。

  (从作者的`情感主线入手,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感知写作线索。)

  三、研读文本第一部分,培养概括能力

  1、1~3段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母鸡令人讨厌?找到重点词、句划下来,想想原因。能干的孩子每段试用1~2个词概括原因。

  第一段:

  抓“没完没了”、“没有什么理由”等词,帮助学生提升概括:

  无病呻吟。

  (学生能总结出“吵闹”、“烦躁”即可。)

  第二段:

  抓 “忠厚”、“趁其不备”等词,概括:

  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第三段:抓“发狂”、“恨不能让全世界知道”等词,概括:

  自大、爱炫耀。

  (在研读中培养语感与概括能力;教师即时反馈提升学生的语言,加深理解。分层要求,兼顾差异。)

  随机理解句子:

  “母鸡下蛋的时候可爱叫了,就是聋(lóng)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体会画线部分夸张的写法,照样子说一说:

  这道题太简单了,___________________

  去少年宫的路我太熟了,___________________

  (了解写作方法,感受夸张手法的生动幽默。仿照句子说话,进行迁移创造。)

  四、自主探究,围绕主题研读课文

  1、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看法?在文中找到能概括说明这一原因的句子,画下来。

  出示:

  它负责、慈(cí)爱、勇敢、辛(xīn)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这三句话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意义深刻,是整篇文章的中心。聚焦中心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关键词句的敏锐度,也为学生解读作者态度转变的原因提供了依托。)

  2、围绕“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研究4~10段,圈划词句,说说感受,还可以写写旁注。

  3、自学、交流、补充、评议:

  预设要点:

  (许多词句中都蕴含好几层含义,学生只要能说得有理有据即可。)

  母鸡所做的一切(保护、喂养、照顾、教育子女)都是作为母亲尽责的表现。

  慈爱:

  “一点儿”东西就“紧叫”;而鸡雏的肚子“像汤圆似的”,自己却“消瘦”许多;给鸡雏取暖;任凭鸡雏在它身上调皮,“一声”也不哼。

  勇敢:

  “不论……总是”;“假若……一定……连……”

  辛苦:

  “立刻警戒”:换词解释“警戒”,消瘦、夜间睡不好……

  (引导学生紧密围绕主题研究课文,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受。教师协助,在关键处予以提示点拨,为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心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4、感情朗读4~8段:

  体会母爱改变了母鸡,深入理解中心句。

  5、“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研究“不敢”,读出敬意。

  (自主研究、讨论后,再次聚焦中心句,带着更深的理解二次朗读,提升情感体验。)

  五、体会写作方法,尝试迁移运用

  1、引导理解作者对猫和母鸡情感的不同,造成写法的差异。对比优缺点能更突出转变的不易。

  (抓住情感线,大致感受写作手法的差异。)

  2、老舍现在对母鸡敬佩有加,再听到母鸡的叫声,还会觉得它烦吗?感兴趣的试完成三星题:

  改写课文第一段,写出“喜欢”的情感。

  (机动,视课堂时间,可安排回家完成。)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林海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画纸,彩笔

  主要板书计划

  16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想)

  更上一层楼。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读读背背,抄写,描笔顺等。

  课外

  背诵古诗。

  第一教时

  任务:

  读通课文。

  策略:

  借助课件展开教学。

  流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 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作业

  1 、抄写古诗。

  2、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任务:

  阅读感悟。

  策略:

  借助光盘展开教学。

  流程:

  一复习

  读读生字新词。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 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 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三、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四作业

  1、背诵古诗。

  2、阅读补充读物上的古诗。

  【评点】

  该教学设计理念新颖,注重创新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4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而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更要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以及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在本课设计中,我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词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与内化,然后进行迁移运用,从而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会认“怒、暮、雅”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并用欣赏的心情朗读和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用不同的说法表现鲜花开放的特点。

  3、激发观察的兴趣,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鲜花,悄然入情

  1、语言叙述:同学们,说起美丽的鲜花,那是我们都喜爱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吧!(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花,伴着轻音乐)

  2、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描绘你刚才看到的景象吗?(学生自由谈感想,感受花的美)

  3、老师也想用一句话表达一下我的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出示)愿意读读这句话吗?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这么多的花争着开放来比美,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呀!那么,你们知道吗,这么美的花儿身上还蕴藏着许多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花的文章。(出示课题花钟,齐读)

  5、读了课题以后,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二、自主朗读,感悟文意。

  那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 1)读通课文,课文中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把它们读准确。

  (3)你认为课文哪部分让你很感兴趣?多读几遍。)

  2、有喜欢的句子吗?读给大家听听吧。(学生边读,边正音。)

  3、刚才有些同学提出了问题,通过读课文有哪些同学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4、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太不可思议了。

  三、自悟自得,品味花美

  1、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是有哪些花呢?这些花又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来。

  2、交流:

  1)课文中写了哪些花?指名说。课文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多的花,课件出示带图片的花: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

  叫一叫他们的名字吧。许多花一齐显示,这么多的花真是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啦!连读。

  2)那这些花分别在什么时间开放?指名说。

  师连起来说什么时候什么花开了。问:听老师刚才说些什么了?出示: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

  五点左右,蔷薇开了;

  七点,睡莲开了;

  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

  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

  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

  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

  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

  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单调、干巴、乏味无趣)

  3、课文是不是这样写的?文中是怎样写的?

  咱们再静静地、细细地读读课文第一段,去寻找发现课文怎么写花儿开放,想想写得好在哪儿。可以划一划。

  4、反馈:课文是怎么写花儿开放的?大屏幕出现花名及相关词。

  5、生反复读,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花儿开放的?根据发言小结整理:每一种花开放,课文可不是随便写写的。出示:(填空)同样写花开放,可以根据花的(名字)、(颜色)、(形状)和花开放的(时间)等方面来描写。比如你看到太阳花十二点完全开放了,又看到它形状圆圆的,五颜六色的,所以你可以这样写:(中午十二点,太阳花在明媚的阳光下绽开笑脸。)作者把花朵陆续开放写得丰富而有变化,让咱们仿佛看见花朵千姿百态。

  6、引导练笔:发现没有,还有两种花,课文没有写出它们开放的样子,(午时花、夜来香),咱们能不能写写它们的开放,选择一种花写出它是怎么开放的。

  交流评价:我们把这两种花的开放写美了,而且也学会了不同的方法表达。

  7、引导朗读:鲜花用自己的开放这种特殊的、美好的方式告诉你、我、我们大家时间。现在,让我们用美妙的朗读、用开放这种美好的方式告诉大家时间。(出示段落)

  8、在读的时候你还发现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总分写法、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写)

  9、积累、背诵(出示提纲)这么美的句子,我们把它记在脑子里好吗?

  四、修建花钟,引导探究

  1、有一位植物学家发现了花中的秘密后,就修建了一座美丽的花钟。我们就带着他的创意,共同修建一座花钟吧。师生合作,一起完成花钟。

  2、花钟是根据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的现象修建的,细心的小朋友已经发现,有不少时刻是空着的,那该用什么花来表示呢?这就需要你们到书中、到大自然中去寻找!

  五、课外作业

  1、课后观察、搜集有关花的知识。学习用不同的表达方法介绍“四季的花”或“花日历”。可以自制“花日历”或花钟,贴到“展示台”上。

  2、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有趣的“钟”?把了解到的知识与同学一起分享。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边背诵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课文内容,按照参观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

  (二)学习第1段,了解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时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十三课,我们学习了《草原》,著名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草原,为我们描绘了蒙古大草原辽阔而美丽的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我们来看看在这篇课文里老舍先生是怎样为我们描绘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2)“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3)“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4)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5)“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三)放录音,听课文。

  (四)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说说各段段意。

  (第1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第2段〈第2至第6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第3段〈第7自然段〉: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五)指三名学生读课文。

  (六)学习课文第1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作者初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觉怎样?(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七)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2段课文,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

  (二)描写大兴安岭的景物,产生联想,写到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边写景边抒情边议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时的感觉是怎么样?

  (二)学习第2段。

  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分两层。第1层〈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岭”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大兴安岭“岭”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温柔,二是多。)什么是“温柔”?(“温柔”,本义是指性情柔和、平顺,在课文中是指山势平缓,线条柔和。)作者是怎样来写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作者连写“岭”温柔这一特点时是用对比的方法来写的。与秦岭比较。)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拿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比较,来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林”的特点。)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白色的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6.指名读第2段。

  7.说说第2段段意。(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____________。多少种绿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2.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________。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________。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________,树干是________。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________,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________、________,小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________,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1题。

  2.继续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第3段课文。

  (二)进一步了解课文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懂第3段课文,了解作者参观林场的所见所闻。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字、词。

  秦岭 银裙 空隙 缺乏 广厦 伐木 良材 高不可攀 盛气凌人 综合利用 兴国安邦 2.检查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综合利用”是什么意思?(是对资源实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如对松树,除了直接生产原木外,枝桠可做纤维板,松脂可做松香、松节油等。)

  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作者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原始森林里有了不少的市镇,人们在这里进行着愉快的劳动。一方面“伐木取材”,让大兴安岭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另一方面“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造福子孙后代。人们还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作者由人与山的日益密切的关系,又联想到兴安岭这个名字,觉得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4.齐读第3段。

  (三)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文中作者三次使用“亲切、舒服”的语句。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变了原来“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想法,当作者“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感到“兴安岭”这个名字给人的亲切舒服之感是那么真实。第二次,当作者看到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景物后,联想到这里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把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作者参观了林场,看到了今天大兴安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用了一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亲切、舒服之感。作者就是这样边观察边描写,在写景中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写出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在写景中抒情、议论、展开联想。)

  (四)归纳中心思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想一想,它在表达作者感情上的作用。

  【板书设计】

  大兴安岭 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北起黑龙江岸,向南延伸到吉林、辽宁两省。呈东北——西南走向,是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山。长1200公里,宽200~300公里,主体部分在内蒙古境内。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长白山构成我国第一大林区,木材贮存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是我国森林资源宝库。盛产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这里山岭西部平缓、山顶浑圆,近似丘陵、东部较陡,都在海拔1100~1400米以上。

  秦岭 秦岭山脉西起四川、甘肃交界处的岷山,东至河南境内的伏牛山,长约1500公里。狭长的秦岭指陕西境内的秦岭中段,海拔20xx至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秦岭在我国中部地区,是我国地理位置上一条重要的分界线。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是黄土高原的南界;也是水旱作物的分界线。

  落叶松 分兴安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高约30米,木材坚实、耐用。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过程】

  一、看,初识美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着你们去认识一位漂亮的妈妈,她的名字叫大自然。大自然妈妈有四个非常漂亮的女儿,想不想去看?

  2、出示课件,学生欣赏四季图和赞美四季的音乐。

  3、师:大自然妈妈四位漂亮的女儿各有各的本领,她们可以让草儿变绿、花儿变红;可以让太阳变成大火球,晒得我们成天想泡在水里;可以让黄澄澄的橘子挂在枝头;还可以呀,让世界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雪白。想和这四位漂亮的姐姐交朋友吗?

  4、大家猜猜大自然妈妈这四位漂亮的姐姐叫什么名字?

  5、(板书)四季。

  设计意图:教师的导语意在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中美丽的四季图、音乐让学生感知四季给大自然带来的不同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二、读,感悟美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⑴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圈画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⑵小组内读课文和生字,互读互听。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⑶多媒体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词、句子,学生认读。

  ⑷全班齐读课文。

  2、精读课文,了解四季特征。

  ⑴学生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师:大自然妈妈说呀,她的这四位女儿各有各的特点,就藏在作家爷爷的儿歌里,她想请大家帮助找一找。那么,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大家:我们该怎么去找呢?

  (学生谈学法。)

  ⑵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精读课文。

  ⑶学生分小组谈自己的收获。(教师在此环节中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谦让的好品质。)

  师:大自然妈妈夸同学们读书真认真,她想听听同学们读了课文都有什么收获。

  ⑷集体汇报交流。

  ⑸质疑。(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来解决。)

  3、美读最喜欢的季节:

  ⑴生选择选择喜欢的部分在小组内读一读,并推荐一名代表。

  ⑵开展擂台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意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读课文,识记文中的生字,让学生带着真实的感受读课文,调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经验来感悟课文内容,并在反复的朗读中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

  三、演,再现美

  师:大自然妈妈家可真热闹,来了这么多的小客人,她们准备举行一次赞美春夏秋冬四位小姐姐的联欢会,她想请同学们前去参加。

  1、谈谈在大自然妈妈举行的联欢会上都可以做些什么?

  师:噢,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背一背,可以做动作演一演,还可以呀,学作家爷爷说一说你自己心中的四季。

  2、生自主准备节目。

  3、学生展示自己的'节目。

  设计意图:新课程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这个环节一是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巩固,另一个方面,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可以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四、画,创造美

  师:小朋友们可真了不起,春夏秋冬四位小姐姐也向大家竖起了拇指,大自然妈妈请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喜欢她,更要学会好好的保护她,让她越来越美。对了,大自然妈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多礼物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展示四季图,生观看。

  师:大自然妈妈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画出更美的画。下课后,请同学们画一画你最喜欢的季节,明天带过来和这些画比一比,好吗?

  设计意图:将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将自己对大自然美的感悟用图画表现出来,将语言美与艺术美有机的进行整合。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一、识字:重点是后鼻音和翘舌音的生字;要掌握的词语:“总是、刻苦钻研、著名”;句子:“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看得见,就能数得清。”“星星是在动,可不是在乱动。”“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激起学生对宇宙奥妙的幻想,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讲读课文最后一小节。教学生字词。范读课文。再学生字词。巩固生字词。写字。读讲课文一、二、节

  第二课时:读讲三、四、五小节。巩固生字词。增读《天上的街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朋友,在晴朗的夜晚,我们抬起头,就看见蓝天上有许许多多的明亮的星星,一闪一闪的,非常有趣。天上的星多极了。我们平常说天上的星星多,用哪些词语?

  结合学生回答,提示卡片:无数、数不清。(正音)导读“天上有无数的星星”、“天上的星星数不清”。

  天上星星真的数不清吗?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数过?

  古时候就有个小孩子,最喜欢数星星,他经常注意观察天上的星星。

  今天我们就来《数星星的孩子》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看谁能把这篇课文读了以后,知道写的是谁。生字要读准字音,想记住字形。

  学生自学。

  三、范读全文,检查自学。

  1、这篇课文你们喜欢读吗?课文中还有几个字不认识,我们再来学习。

  2、出示新词、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谁能说说这个故事写的是谁?张衡是个什么人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教学一部分生字新词。

  把生字组成句子。出示句子:

  “张衡是汉朝人。他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教学张衡:注意这两个生字都是后鼻音。“张”字什么旁?这是什么“张”?(弓、长)

  教学汉朝:中国有时候的一个朝代,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七八百年。

  教学钻研:非常认真、非常细心地研究,不怕苦,不怕难。(举陈景润叔叔钻研数学的例子。)

  教学天文学家:研究天上的太阳、星星、月亮这些天体分布在哪儿,怎么运行的专家,叫天文学家。

  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指点:这篇课文就是写张衡小时候怎么数星星的`故事。他怎么数呢,听老师读课文。(很自然地导入课文。)

  (生字词的学习,必然涉及课文最后一段,这样就不必拘泥于“从头到尾”的数学顺序,而先学最后一段,把课文学习与学词学字结合起来,这样既省时,效果又好。)

  五、讲读第一节:

  1、夜晚,张衡在院子里数星星,那是什么样的情景。(提出一个问题,把阅读课文和想象结合起来,引导儿童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

  2、试读第一段。

  指名轮读每一句,要求读正确。

  正音:碧玉盘

  3、谁能把这个情景讲出来?要求讲清楚什么时候在哪儿,什么人,做什么。

  学生各自读课文,准备讲述。

  学生口述。

  4、齐读第一段。

  1)张衡靠着奶奶,仰着头,指着天空数星星。

  教学靠:分析字形,复习“非”的笔顺。

  教学仰:头抬着叫“仰”。(动作演示)抬头看叫“仰望”。

  教学指:让学生(手指、指导、指引等)。

  2)“一颗,两颗”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指名上黑板加标点。出示:

  一颗 两颗 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对比读:

  “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让学生体会:用逗号停顿的时间较长,表示张衡一边数一边想,一边数一边记,张衡数星星多认真呀!

  六、讲读第二段:

  1、奶奶怎么说。小朋友自己读读看。

  2、现在请女同学当奶奶,读奶奶说的话,注意奶奶是笑着说的,要读得亲切。

  女同学朗读第二节。

  3、奶奶说的话里,哪个词儿说明张衡是经常数星星的?

  指点:“又”,说明他经常数的,今天又数了,一数就数了几百颗。张衡数星星真刻苦啊!

  说说张衡怎么数星星的。

  板书:

  数

  张衡〔 〕看 星星。

  七、观察

  如果加上“一边......一边......”,又可以怎么说? (把体会课文内容,指导朗读,说话训练结合。)

  你们看天上这么多星星。(星座教具上星星全亮了,闪闪烁烁,谁能用“星星”说一句话。可以说星星眨眼可以打比方,(凭借学生观察所得,及时进行语言训练。)

  (板书:星星_______。)

  结合学生说话的内容,讲读第一段的一个比喻句:

  “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延伸:爷爷会告诉张衡哪些天文知识?张衡又会发现什么呢?

  八、巩固字词。

  识记字形。抄写生字。

  板书:

  数星星的孩子

  张 衡 著名的天文学家

  数星星 仔细观察

  读中感悟 以读促情——《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反思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而,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来表达出情感。

  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学所表达的意思,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在朗读中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学生在朗读中提高了朗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其意境是读出来的,读能发现美、读能产生美、读能欣赏美,学生在读中悟义、悟情、悟境,在生活中他才能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感受美、创造美,从而逐步形成并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的素养。

  在平常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促其情,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对文本的理解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朗读、去表达自己的意思。

  2、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从而激发学生大胆阅读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发挥引导的功能。

  3、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学生年龄小,具有一定依附性和从属性,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神圣的,教师的言行都是正确的,所以模仿成了学生天性。如果教师此时不放权,学生的个性阅读就无法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介绍什么事演讲词的特点。

  2.课件出示毛泽东题词:为人民服务3.介绍毛泽东和张思德。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思考:演讲的听众是谁?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

  分五层讲;意思分别是:

  指出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指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指出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指出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2.第一段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句与句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三句。分别说队伍的性质、任务、这次追悼的人物。并列关系。

  三、学习第二段。

  1、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先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人的死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3、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小结:这一段是讲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人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揭示了革命的人生观。

  四、学习第三段。

  1、这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

  通过举例(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的例子)加以论述。

  3、每句说的是什么?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第三句讲凡是符合“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这个条件,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

  五、学习第四段。

  1、“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解放全民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2、为实现这一革命目标应该怎样做?“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

  3、各层层意

  第一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但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还要团结更多的人。

  第二层:讲怎样对待困难,要看到成绩、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不要灰心。

  第三层:讲正确对待牺牲。一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第四层: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爱护、帮助。

  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个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说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目标是彻底地、完全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为人民服务

  六、学习第六段。

  1、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开追悼会的制度是什么?)

  不管是谁死了,只要他是做过一些的益的工作,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2、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演讲人:毛泽东

  听众:根据地军民

  背景:张思德为革命牺牲,送葬的追悼会。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9

  一.说课: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全文文字简短,却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荷花、莲蓬、饱胀、翩翩起舞。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阅读想象能力;会背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感受荷花、荷叶各种美丽的姿态,想象画面,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理解“把眼前的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 - - - - ”等句的意思。

  (四)教学方法:1.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感悟语言生动形象和描写的优美。

  2.通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荷花,查阅资料,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生字,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荷花?哪几个自然段写“我”以为自己是荷花?

  (二)新课:

  1. 师:那么第一自然段写什么呢?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你觉得这一段哪个词用得恰当?为什么?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师小结:本段作者直接了当,引起下文,引人入胜。

  2.荷花开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挂图:你都看到了什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

  3.学习二、三自然段:

  自由读二、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板书:荷叶、荷花)

  指名读描写荷叶的句子,你觉得这句话写得怎么样?(板书:挨挨挤挤、像大圆盘)这样的荷花给你什么印象?

  师启发:荷叶就已经这么美了荷花会是什么样的呢?

  指名读描写荷花的句子。问:这里一共写了几种样子的荷花?(板书:半开、全开、含苞)指名分句朗读要求读出荷花的美丽。

  对照图画朗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1).这些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是什么姿势?

  (2).“一幅活的画”是什么意思?

  (3).文中的画家指的是谁?

  4.学习四、五自然段

  (1).看到大自然这么美的画,我有什么感受呢?

  听录音回答:我在干什么呢?我会这样说明什么?(板书:荷花美)

  师小结:作者看荷花已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把自己完全融入大自然中了,才产生了这种感觉。

  (2).指导感情朗读体验感悟:下面我们也把自己当作一朵荷花融入其中,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想象:蜻蜓会告诉我什么?小鱼呢?(自由讨论)

  (三)总结全文:课文按照看荷花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朴实优美想象力丰富,对荷花的描写形象逼真,赋予感染力,让人读后产生一种美感。

  (四)展示资料:将学生课前准备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展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 作业:

  1.背诵课文。

  2.我们也来当一回了不起的画家画一幅荷花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近我们学习了几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揭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篇文章,(板书课题)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什么态度?将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

  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为什么了变化?

  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写喜欢的自然段是?

  2、反馈交流相机板书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3、学习1-3段

  a、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b、读出母鸡以上的品行。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吗?

  4、学习4-10自然段

  a、要求:自读用笔画一画,这些语句中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魅力与情怀?

  b、相机点拨并想象说话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

  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

  三、升华主题

  a、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地读)

  难怪作者会这样的赞叹道:读,第九段。

  B、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

  带着对母爱的崇敬,读。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地说出来,今天是回家的日子,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前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1

  一 课时

  教学目标

  1. 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情。

  2. 积累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

  积累读书故事,并能够从中受益。

  教学方法

  引导点评,评议结合。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回忆本单元内容

  教学设计: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1.导入: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写我们同龄人生活的课文,我们深深被感染了。课文中的那些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读起来非常亲切。说说课文中的哪些事让你感到特别亲切,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学生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二)交流从课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1.导语:作者怎样做到让文章这样亲切感人,打动我们呢?

  2.学生发言。

  3.归纳:

  (1)作者把看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下来,不说假话,比如,《祖父的园子》里,把“我”的顽皮,干的傻事都一一写下来,这样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让我们觉得写的`就是我们同龄人的真实生活,所以才打动了我们,感染了我们。

  (2)作者观察细致,把细节描写得很生动,比如《童年·冬阳·骆驼队》中对“我”模仿骆驼磨牙动作的描写。由于作者描写细致,所以更能表现童年的天真无邪。

  (三)交流读书方法

  1.导语: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2.学生发言。

  3.归纳: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其次要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在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呈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想象场景。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句子大意及出处。是自己将会怎么做?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

  3.指名读,注意句子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说说从这些句子中受到怎样的启示,准备把哪些话语送给谁,为什么。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7.交流课外收集的的类似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8.齐读日积月累中的语句,并默记心头。

  三、课外书屋

  1.师:今天首先给大家介绍大家十分熟悉的伟大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学生互动介绍该书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我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阅读时参考。

  4.教师小结,结束本课时教学。

  5.课后小结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生字书写。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依依依山傍水)

  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3、教学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阳*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再登上一层楼。()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读准“欺侮、一撮儿毛”等难读的词和多音字在课文中的读音;通过各种方法理解并积累“颤颤巍巍、如泣如诉、警戒”等词语。

  2、能够通过预习找到表达作者对母鸡态度前后变化的相关语句,把握文章结构。

  3、联系上下文了解作者对母鸡前后不同的看法以及形成的原因,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

  4、通过阅读,发挥想像,明白母鸡叫声所表达的含义,体味母鸡对小雏鸡那份无私的母爱。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了解作者对母鸡前后不同的看法以及形成的原因,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名言:“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读读名言,说说这是谁写的。

  2、老舍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母鸡》,感受这位语言大师的魅力吧。

  3、出示课题:24、母鸡,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快速浏览课文。

  要求:用“”划出老舍直接写对母鸡情感变化的句子。

  2、交流并出示句子: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

  理解“一向、不敢”,体会情感。

  3、老舍真不愧是语言大师,看似平淡的词,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母鸡的.恨之切与爱之深的强烈情感。让我们带着情感再来朗读一下句子。

  三、品评叫声,体会喜恶。

  (一)研读1——3小节,深入了解作者讨厌母鸡的原因

  1、让我们根据老舍对母鸡的情感变化,给课文分成两段。

  2、老舍一向讨厌母鸡,是因为(女生读1—3节)思考:老舍讨厌母鸡的什么?

  3、交流:叫声行为

  4、最最让老舍讨厌的是母鸡什么呢?那么就让我们细细品味老舍笔下的母鸡的叫声。

  (1)自由轻声读读1、3小节,要求:a。圈出形容母鸡叫声的词。

  b。感情朗读使你顿生厌恶之感的句子。

  (2)师生串读第1、3节。

  (3)读句品词,随机板书:无病呻吟、拼命炫耀

  5、母鸡的叫声的确让人讨厌,加上它还有的坏毛病。(男生读第2小节)

  读准“欺侮、一撮毛”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只母鸡(欺软怕硬)

  (二)研读5——8节,深入了解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

  1、过渡:这样的母鸡不要说老舍讨厌,就连我们看了也觉得讨厌。但当他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的表现,再次聆听母鸡的声音时,他的情感徒然发生了变化。

  2、指名读5—8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母鸡究竟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叫声?

  圈出形容母鸡叫声的词。

  3、交流:异常情况、找到食物、大鸡抢食、黄鼠狼来袭

  咕咕地警告、咕咕地紧叫、放声啼叫、尖锐、凄惨

  4、品读语言,发挥想像,体会母鸡的叫声所表达的意思。

  分小组: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展开想像,体会体会母鸡每次咕咕地叫,仿佛在说什么。

  出示:当()的时候,母鸡(),好像在说:“()”。

  第五节:

  (1)指导读好母鸡警戒的句子

  (2)总结:事关孩子的安危,鸡妈妈始终保持警惕,真是一位负责的妈妈呀。

  第六节1:

  (1)理解“紧叫”、“教”

  (2)总结:为了自己的孩子,母鸡可以不辞辛劳,可以忍饥挨饿,我们体会到鸡妈妈真是——慈爱、辛苦。

  第六节2:

  (1)引读:第2节最后一句

  (2)总结:读到这里,你想说鸡妈妈真是——勇敢呀!

  第八节:

  (1)出示:顶尖锐、顶凄惨(读好)

  (2)总结:你们看,即便在晚上,鸡妈妈也始终保持警惕,连睡觉也不踏实,多么——辛苦,多么——负责。

  第七节

  母鸡一直用叫声传递着它对小鸡雏的爱,但它也有一声不哼的时候。

  (1)齐读第7小节

  (2)我们猜一下,母鸡教儿本领时它会如何叫?(耐心地“咯咯”叫)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多少多少次)这时它会说些什么?

  5、小结:我们一起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展开合理想像,读懂了母鸡叫声的含义,原来,母鸡总是由前院咕咕到后院,再由后院咕咕到前院,这咕咕的叫声并不是没有理由的。难怪作者后来会说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四、升华主题,感悟“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个英雄。”

  1、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齐读句子。

  理解英雄:为了孩子,母亲可以挺身而出;可以;可以;可以。(忍饥挨饿、任劳任怨、奋不顾身)所以说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3、感情朗读

  4、难怪老舍最后写道: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从不敢这个词中,你还体会到老舍对母鸡的什么情感?(敬重、佩服、赞美)

  5、齐读句子。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4

  一、引入新课

  昨天我让大家预习了第18课《雷雨》,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读相应的语段、词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点评,并检查生字的识记情况。)

  (孩子们,我们读书就好象吃饭,饭要细嚼慢咽,要一口一口地吃,才有营养,读书呢,也要读一读,品一品,作者写了什么,这样写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这样的读书才会很有意思,很有价值的。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雷雨》。)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读书。

  二、品读感悟

  (一)品读课文第一到三自然段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到三自然段,教师提出要求:这三段写了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准备用完整的句子把你的意思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

  2、学生合作感悟。

  3、学生交流汇报,学生点评,教师点评。教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把意思表达清楚,并提醒学生养成倾听同伴的发言,多给同伴肯定的评价的习惯。

  A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这句话写的是乌云,从满天一词感受到乌云的多,黑沉沉一词感受到云的颜色,压一词感受到云很多、很重,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B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这句话写的是叶子和蝉,一动不动、一声也不叫让我们感到天气很闷热,一丝风也没有。)

  C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这句话写了在风,忽然写出了风来时的速度很快,树枝乱摆写出了风很大,所以这个大风还可以改成什么风?)

  D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句话写了蜘蛛,垂下来逃走了让我们感受到蜘蛛很可爱,它知道大雨要来了,心里很害怕。)

  E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这句话写的是闪电和雷声,越来越亮越来越响让我们感受到大雨就要来了。)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前三自然段,形式:男女读,齐读。(教师点评,鼓励大家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感受,还要学会想象。)(刚才我们学习了雷雨前的.景象,接下来我们看看雷雨以后有什么样的景象呢?大家找找看,它在哪?

  (二)品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

  1、学生自读,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派代表交流。

  3、学生自主点评。

  4、教师小结。(主要着眼于感悟是否到位,表达是否规范,点评是否能对同伴进行积极性评价)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8课《雷雨》的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写了雷雨前的景象,乌云很多很重,天气很闷热,风来了,蜘蛛很害怕逃走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雷雨马上就要到来了;我们还学了雷雨后的景象,看到太阳出来了,彩虹高高地挂在天上,空气也很清新,天气也不感到热了,蝉也高兴得叫起来了,蜘蛛又开心地挂到了网上,青蛙也唱起歌来了,好象在告诉我们,雷雨后的一切让大家多舒服呀。

  剩下的课文的中间部分,我相信大家自己也能够学得很好,能知道它写了什么,也能感受到它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下节课一起再交流。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情趣和藴含的道理。

  3、学习张衡从小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张衡从小善于思考、观察的好品质。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星星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件(词语、北斗星、北极星图及其它星座图)

  生:

  1、收集一些关于宇宙、星空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2、收集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数星星吗?你知道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颗吗?古代有一个小孩子和我们一样喜爱星星,他曾经认真地数过天上的星星,你们想认识他吗?(板书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弄清哪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你读了课文,是不是有很多话想说?赶快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2、张衡仔细观察天空,在天上找到了好多有特点的星星,我们也学他的样,仔细读课文,找找课文的生字有多少个。

  3、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自己想办法读准它。(可问周围的同学,可查课文下的拼音。)

  4、同桌互相检查识字。

  5、请同学当小老师教大家识字。

  6、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哪里见过这个字,并说说是怎样记住它的。交流:你记住了哪几个字?是怎么记住的?

  7、猜一猜:(1)师出谜语,生猜字:“差点称王,不能作主”。

  (2)、看老师的`动作猜字:如师抬头……

  8、读词语:用词语卡片检查。

  三、再读课文,巩固识字。

  1、刚才我们认识了生字,这些生字宝宝都藏到了课文里你们还认识它吗?

  2、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讲了一件什么事?

  3、组间朗读比赛,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互评,交流体会。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2、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写的字。以便教师指导书写。

  3、师范写“数、睡”两个字,强调重点笔画的写法。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出示课件:认识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弄懂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朗读课文、探究新知。

  1、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是谁?课文中哪一段直接告诉了我们呢?

  2、默读第五段: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1)、出示课件:了解张衡。

  (2)、出示课件:观看地动仪,了解地动仪的作用。

  3、张衡小时侯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1)、课件展示夜空的美景:你看见了什么?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呢?把文中的句子划出来。

  (2)、比较句子:

  天空中有无数颗星星。

  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3)、这两句哪句写的好?好在哪儿?

  4、观看课件:

  (1)、画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会说些什么?

  (2)、知道张衡和奶奶对数星星有什么不同看法。

  (3)、指名读二、三小段,找出奶奶和张衡说的话。

  指名读奶奶的话,说说为什么奶奶叫张衡“傻孩子”,“又”说明什么。(“傻孩子”说明奶奶对张衡很疼爱,“又”说明张衡不止一次这样做。)读张衡的话,说说他说了几句话。再指三人每人读一句并说出句意。(第一句: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第二句:星星不是乱动。第三句:两颗星之间总隔那么远。)帮助学生理解:张衡不仅数星星,也注意到了星星的运行规律。

  指名分角色读奶奶和张衡的话,说说奶奶和张衡对数星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奶奶认为那么多星星乱动,根本数不清,张衡认为星星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所以可以数得清。)

  5、自读第四小段,爷爷告诉张衡哪些知识?北斗七星像什么?张衡听了爷爷的话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分组讨论、交流)。

  6、默读第四小段,看看爷爷说了几句话。

  (1)指名读爷爷的第一次话,说说爷爷同意谁的观点,他告诉了张衡什么知识。

  (2) 指名读爷爷的第二句话。出示北极星和北斗星的课件。根据爷爷的话找出北斗星和北极星。课件出示句子: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和“那七颗星叫北斗星”比较,使学生知道这句话把北斗星比成了一把勺子。再说说它们的运行规律。

  (3)说说听了爷爷的话,张衡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用书里的话回答。再说说张衡观察的结果是什么,“果然”说明什么。用课件演示北斗星、北极星运转的情况。

  三、朗读感悟,完成练习。

  (1)、指名分角色读全文,说说为什么张衡长大以后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和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小组说说自己选择这些语句的原因。

  (4)、出示课件 “我会填”的练习填空。

  四、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你还知道哪些星星的名字?

  2、观看课件:了解牛郎星、织女星……

  3、组间交流收集的关于宇宙、星空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4、把收集的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教学反思:在本课中共运用了合作学习、游戏识字、动作表演、

  分角色朗读、自主识字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掌握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受到思想教育。

  整个课堂相对以前的教学有了显著进步,但仍有一些不足,需要改进。如:在用“果然”说话这一环节,应该把它上成亮点,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说话,如“除了下雨,吃东西”等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进一步得到拓展,他们的回答会更精彩,同样也会为整堂课增添光彩。

  又如:在让学生模仿张衡数星星这一环节,问学生有什么感受?教师心目中是希望学生说累,但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他靠着奶奶,应该是不累的!”在此处,我只是草草带过,处理不够恰当,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做自己喜欢的事,再苦再累也不会觉得累。

  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学会灵活地处理课堂上的不同问题,让自己的课活起来、亮起来。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6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生态、自然景物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的情感。

  2、继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网络阅读,了解更多地球环境现状。鼓励学生善于思考,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创新的胆魄。

  【教学重点难点】

  继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网络阅读,了解更多地球环境现状。鼓励学生善于思考,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创新的胆魄。

  【教学准备】

  专题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导质疑

  1、播放音乐,导入: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参加一个特殊葬礼……

  录音重返现场: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娜河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巴西总统菲格雷特、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名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以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在大瀑布脚下汇集,一起哀悼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大瀑布的葬礼》。

  2、由题生疑。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组成自学提示:

  ⑴大瀑布变化前后各是怎样的景象?

  ⑵大瀑布是怎样消失的?

  ⑶巴西总统为什么要亲自主持瀑布的葬礼?

  3、进入专题网站。

  二、信息导航,自主阅读

  1、依据提供的信息,小组合作阅读,完成自学提示。

  2、教学反馈:

  ⑴昔日的瀑布:

  展开想象,丰厚瀑布形象: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观的呢?

  ⑵观看瀑布,真情朗读:

  师:让我们面对着瀑布,深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课外拓展:其实,大瀑布不仅仅给巴西人民带来了美的享受,它还给巴西带来了许许多多,读了第三自然段,你知道它还给巴西带来了什么?想一想,水资源那么丰富,它还会带来什么?

  ⑶再赞瀑布,升华瀑布形象:

  师:的确,大瀑布给巴西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骄傲!让我们带着赞许的目光再次欣赏大瀑布,边看边思考:如果你是游客,看到这样的瀑布,你会怎样赞美她?

  3、今日的瀑布:

  昔日大瀑布的雄伟壮观,气势非凡已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上,他曾经给巴西人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和骄傲,同学们,回忆是甜蜜的,温馨的……然而现实又是残酷的,葬礼上更多的人看到了现在的大瀑布……

  ⑴观察比较,描述瀑布形象:

  同学们都被惊呆了,比较中才会有发现,才会有思考。请同学们抓住“咆哮而下、一泻千里、滔滔不绝”三个词来进行比较,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瀑布?

  (几条水流无精打采地流淌着,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雄风;我隐约听到了它痛苦的呻吟:“快救救我吧!”;往日一泻千里的气势早已荡然无存,偶尔发出一阵哀鸣;它像个生命垂危的老人,痛苦呻吟,更像个无助的孩子在偷偷地哭泣……

  师:是啊!今日的大瀑布早已面目全非了!作者用动情的笔调写出了今日的大瀑布,自由读读这部分,认真品味。

  ⑵体会心情,诵读心灵感悟:

  师:看着这个画面,读着这段文字,此时,你是什么感受?(失望、悲哀、伤心、愤怒……)

  师:读出你的感受吧!

  ⑶研读文本,感悟瀑布心声:

  师:此时,瀑布无言,默默承受着一切苦难,一切不幸,一切不平……我们不禁要问:是谁让曾经雄伟壮观、气势非凡的大瀑布如今变成了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

  ⑷引读:瀑布周围的许多工厂用水(毫无节制),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沿河两岸的森林(被乱砍乱伐),又造成了(水土大量流失)。大瀑布的水量因此(逐年减少)。

  师(动情地):由于人类的破坏,大瀑布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逐渐变成了奄奄一息的老人!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了。今天,我们来到葬礼现场,我们怎能忘怀昔日的大瀑布?这一切怎能不让人心痛不已?让我们再读第三自然段,“追忆”一下它的音容笑貌吧!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现在大家还像刚才那样高兴吗?我们应该怎样读?

  ⑸课堂学法及写作特点小结。

  三、创新阅读

  1、学生进行专题阅读。

  2、2人一组,了解地球环境变化的一个典型事例,说说其变化前后的情况、对人类的危害及发生变化的原因。将自己想说的话,写在留言板中。

  3、交流反馈。

  4、小结。

  5、深化中心:葬礼是为去世的人举行的,而瀑布并没有完全消失,为什么给它举行葬礼呢?

  这就是本次葬礼“特殊”之所在,那就是唤醒人们,呼吁人们重视环保,爱护自然。

  四、拓展阅读

  1、师引言。

  2、学生进入相关网站,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内容,进行网络阅读。

  3、简单反馈。

  五、总结延伸

  1、课外搜集: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瀑布?了解这些瀑布的现状,搜集有关资料,准备召开《我国瀑布现状报告会》。

  2、想象作业:

  几十年后塞特凯达斯瀑布将会以新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想画的同学画一画,想写的同学写一写。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7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准备: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2、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什么事?(种花生,过收获节) 理解详写和略写。

  联系旧知,本节课的口语交际和下一环节的引入做好铺垫。以课文为例,向学生渗透写作方法。

  二、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一)默读 “过收获节”部分,理清思路。

  1.思考:有谁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

  ①出示:“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抓重点词语谈体会。

  ②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

  (吃花生,谈花生)

  哪个是重点写?

  (谈花生)

  (二)抓住重点,精读领悟

  1、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谈花生”段落

  2、三个孩子认为花生有哪些好处?

  3、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赞美了花生的`什么品质?

  ①出示父亲说的话,齐读。

  ②桃子、苹果有什么特点?(高高挂在指头 鲜红嫩绿)

  ③落花生呢?矮矮地长在地上!你觉得落花生怎样?(默默奉献)

  4、指导朗读

  5、深入领会: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点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6、读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说说对父亲的话的理解

  过渡:这次“收获节”作者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7、出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将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①齐读。

  ②谈谈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

  8、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

  三、总结深化

  1、这篇课文借“落花生”来喻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齐读最后一节。(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上,也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将来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四、拓展阅读

  p162——165(必读)

  v 阅读天地一:《玫瑰花》《虚荣的孔雀》

  v 阅读天地二:《平凡》 《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v 阅读天地三: 《吃桔子》总体点评:

  总体点评

  衡量一个教学设计是否成功,不仅要看教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能够指导实践,在具体操作中“行得通”。本次课教学目标完成的较好,处理课文详略得当,对于课文的重点进行深入地讲解,并通过朗读指导和课件的运用,深化了课文情感目标的落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教室启发引导下积极参与,涌现出很多奇思妙想,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8

  设计理念

  无论是老舍的语言,还是这篇选材,都充满生活的气息,至高的语言与爱,在老舍的笔下细水无痕。如何能走进孩子的心灵,而又能还原一个真情的老舍及其笔下的母鸡,我觉得是当下这个时代,语文要给予孩子的哺育。那么,只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才是走进文学的一扇大门。

  教材解析

  《母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在本单元中通过作家笔下的小动物们,给我们生命的感动,那就是爱,尤其是母爱。母爱,伟大;母爱,就在身边,一点也不遥远。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母鸡的行为中,感受母性的爱,并感悟母爱的厚重。

  (2)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播放课前录制好的班级同学玩《老鹰捉小鸡》的录像。)

  提问:

  1、游戏中有几种角色。

  2、你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同桌相互谈谈自己当时心里最期望的是什么?

  3、点名发言,并探讨母鸡、小鸡和老鹰和观众(看客)这几种角色当时最大的期望。

  【从孩子们参与过的游戏出发,通过录像的回放,激活身体和脑海中的激动,为角色的体验反馈与交流作准备,同时也为深入理解作为母鸡这样一个独特的角色而铺垫,让孩子们带着感觉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将你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清楚的语句写到笔记本上。

  2、将你读课文的理解和疑惑写在行间空白处。

  3、将你觉得精美的语句或者段落画上横线。

  【读书,并将有效的思考,呈现成文字,才能从散乱的思维灵光中找到进入文本的路径。】

  三、精读课文

  (一)概括课文:一个句子或者一段话皆可。

  1、从你自己的角度,来概括课文,你读到一只怎样的母鸡?

  2、从小鸡的角度,来概括课文,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3、从作者老舍的角度,来概括课文,我写了一只怎样的母鸡?

  【在角色体验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多角度走进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才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个立体的“母鸡”来。】

  (二)朗读课文:专研一个板块,并记下笔记。

  1、可以是你划下的不懂的部分;

  2、也可以是你最欣赏的部分。

  (三)黑板论坛:说出心中的疑惑,展示思维的成果。

  1、将黑板分为两栏:左手边为问题栏,右手边为展示栏。

  2、采取有奖竟答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尊重不同的理解。

  3、展示栏的思维成果由当事人作为小老师来与大家交流,并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深入追问,深度碰撞,引导学生抓住母鸡的行为变化,追问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来感受作为母亲的舍得之间的选择,感悟母爱的`厚重。

  (四)朗读课文:融入感情。

  1、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带着你的理解,读出有声音的文字。

  2、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不同的表达有着不一样的含义,你从他/她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话外音”?

  (五)默读课文:老舍对母鸡的爱?恨?

  1、先写恨,哪些是恨的体现?

  2、后写爱,哪些是爱的体现?

  3、先写恨,后写爱,为什么?

  【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四、课堂作业

  仔细回忆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小动物身上,有令你感动的母性的行为和力量,用表格的方式作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