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03 13:31:0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合集15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独树一帜。

  【设计理念】

  语文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语文课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言语和精神携手走向丰妙的境界。

  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扎扎实实的品析文字,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是诗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教学一二句扣住“柳”,体会作者营造的送别环境,感受美丽环境中那份浓浓的离别情;三四句扣住“酒”,体会这杯杯酒中融入的深情。

  本节课,既注重学生语言系统的丰富和优化,又注重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着力构建对话的课堂、诗意的课堂。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准备】

  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搜集送别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有一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这首曲子是后人根据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创作的。

  (设计理念: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优美、有些淡淡哀伤的古筝独奏《阳关三叠》,帮助学生架起想像的桥梁,将学生带到了几前年的渭城。入境,为理解古诗奠定基础。)

  (点评:新课程倡导,教学中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此环节中,老师为学生展示古典乐曲《阳关三叠》,首先就为学生创设了诱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环境。通过创设符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为学生提示了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诗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读准“朝”“舍”“更”的读音。

  3、引导学生理解“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设计理念: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初知大意,为深入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点评:“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一提问非常必要。的确,学生的阅读思维是看到信息后,信息马上会触动其思维,即可就会产生“这写的是什么呢?”的疑问,有疑问就有思考。老师此时提问,给学生提供发表感知课题、分析问题、交流逐步思维收获的机会,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表现,也是了解学情、展开后面继续学习的前提,更是引发、培养学生学习时要产生问题的意识的需要。)

  三、感悟“柳”“酒”中蕴涵的情意。

  1、渭城这里的景色怎样,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2、指导感情朗读。

  3 、体会“柳”的寓意:一个柳字,你能读懂诗人的情吗?带着这种情怀,再来读诗句。

  4 、拓展关于“酒”的诗句,理解“酒”中蕴涵的情。

  写话练习:相聚的日子,他们曾————————

  5、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6、感情朗读。

  (点评:文中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老师紧紧抓住“柳”“酒”这一“诗象”,感悟古诗。将古诗化为画面:青青碧柳里诗人怎样的难舍难分?相聚的日子是怎样的其乐融融?由此来体会两人深深的`情谊。,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也就品味出了。)

  四、互文理解,感情升华。

  1、拓展:“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从这首诗中体会什么?对比想象安西与渭城的不同。

  2、感情朗读。

  3、结合诗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体会别后的思念。

  4、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引入王维《送间司直赴西安》帮助学生感受元二出使安西将要面临的艰难险阻,感受王维对好友离乡背井的牵挂、忧虑;引入王维的《山中送别》帮助学生理解王维对好友的无限思念之情。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五、拓展延伸。

  学生背诵课前搜集的其它送别诗。

  (设计理念:优秀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形式。优秀古诗文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离别的人不同,但那份真挚的情意是相同的,此环节旨在以一篇的学习带动多篇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情感的迁移。)

  (点评:1、在学生读、品、赏、背本节课所学古诗基础上,老师相机引出了“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将学生带入到另一个境界,通过对比,更深地体会元二的好友对元二的不舍和担忧,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意境创设环境。2、后面开放性的拓展,将本节课的学习放入到我们国家特有的古诗词传统文化中,使学生课堂的学习成为了置身教室而心飞扬,一诗切入而领略浩瀚诗的海洋。)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蒙蒙

  柳青青

  酒浓浓

  情绵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自主读懂诗意。

  2、通过反复吟诵、想象画面,体会渭城景的美,了解借景抒情表达方式。

  3、学习品味古诗语言,感知“雨”、“柳”在诗中的特殊情味,了解诗的意象,体味古诗的文化意蕴。

  4、通过“更”字、品景、品酒、品地点等,进行质疑、想象、情境诵读、补充材料、对比朗读,体验出诗人离别时的伤感,感悟朋友间的深情。

  重难点:

  感知“雨”、“柳”在诗中的特殊情味,了解诗的意象,体味古诗的文化意蕴。感悟朋友间的深情,感受古诗的魅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

  1、读题释义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诗,谁来读一读课题。

  (《送元二使安西》)你了解到了什么?(送别诗,还有吗?是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姓元,在家排行老二。当时,朝廷在新疆设立安西都护府统管西域各国,王维的好朋友元二奉命去安西都护府传达朝廷的最新旨意。 这次路途遥远而且任务艰巨,王维一路上都在护送元二,一直到渭城才分手离别。

  师:离别时,写下了这首诗,学生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粗知大意

  1、大家以前读过吗?那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这首诗?(2个,齐读)

  要求: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大家自己也来试一试。(齐读)

  2、解义

  师:读得真不错,不知大家的自学能力怎样,就让我们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诗句意思,待会儿来说说诗中的大概意思?

  3、同桌互相说说。

  三、品读诗句,情感共振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我们已把古诗基本读懂。你们的自学能力真有一手。大家看看这首诗,前两句都是写什么?(写景)后两句呢?(抒发情感)。

  (一)一品景物第一、二句

  1、谁来读读这写景的句子。生读。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看到些什么?

  2、自由说,(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指导)那么多画面作者只用两句话就精炼地写出来。

  3、指导读。

  多美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让我觉得雨后的天空变得更加明朗,空气更加清新。渭城的景物也都异常美丽,让人陶醉,让我们再陶醉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4、重点品“雨”“柳”之意象

  (1)春日的渭城有很多美的景物,但作者为何重点选中雨和柳呢?就像我们写文章时,在选材料一样,为何选雨和柳呢?

  (这雨总会让人产生什么?这雨是绵绵细雨,绵绵不断,正如此时作者的情丝。情也似乎连绵不断,有着淡淡的忧愁。)

  (2)我们不仅要理解文字表面的东西,还要理解这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我们知道古人写到月亮,会引起他们思念家乡。那柳呢?(“柳”和“留”谐音,折柳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板书:依依不舍

  诗人王之涣也写过这样的含柳的离别诗。 出示:送别-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3)读出依依不舍,留恋的情感。

  王之涣看到树上的柳枝被折去不少,想到这都是那些多情的送行者所为。在这里,我们看到古人以前就是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这里的雨、柳不是一般的景,已包含着作者无限情感,让人有着淡淡忧愁,我们不能像刚才那样喜悦地读了,应该怎么读(依依不舍,留恋等)你来试一试。(2个)

  读古诗,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现在我们还读出深深的离别之愁,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

  (二)品酒

  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

  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师:劝君——

  1、读着这几句诗,你又看到什么?(王维与元二举杯共饮美酒的场面,王维与元二话别的情景) 2

  2、他们酒喝了多少?(更:体会很多)

  面对着好友的离去,王维举起酒杯——劝君

  3、地点。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西出阳关到安西,安西到底有多远呢?我们看:出示地图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西出阳关,满目荒凉,元二此次之行,何日是归期。这一去,去的地方是:

  出示满目荒凉的图

  渭城这儿生机勃勃,春雨绵绵,安西那儿——黄沙满天!

  渭城这儿能与朋友饮酒做诗,而在安西那儿——可能孤身一人,孤独漂泊!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路途遥远,充满艰辛,这种难分难舍的情都尽在这两句诗中,让我们把这份情读出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小练笔

  此时一去,不知何时能回来。路途遥远,充满艰辛,你想此时王维举杯劝酒之时,他会对元二说些什么呢?交流点评。

  5、读“劝君……”

  刚才大家说的,其实就是王维想说的,然而他把这份牵挂,把这份祝福,把这份对朋友深深的离愁,都浓缩在这一杯杯酒中,汇成这两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配乐朗读

  一杯酒,一生情,一个“更”字,一个“尽”字,无不浸透了诗人对朋友的全部真挚感情。我们也把这份情也深深埋在心里,让我们配着音乐再来读读整首诗。

  同学们此时你听到的歌曲名称叫《阳关三叠》,他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流行音乐”,那不仅是因为它的旋律古朴幽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谱曲而成,是当时送别亲人、友人时必唱的“主题歌”,而且,每唱一次反复三遍,所以人们称此曲为“阳关三叠”。让我们再来送元二一程吧。

  大家知道吗,王维与元二这次的分别,居然是永别。当元二还出使在安西之时,没几年王维就去世了。面对好友的死去,元二将会多伤心呀。我想此时,元二的情也都化在这首诗中,谁来读(生读:渭城……)抬头仰望夜空,想到自己再也无法与好友饮酒作诗了,此时他会不禁深情地喊道:渭城……

  四、拓展对比,深化别情

  (1)拓展送别组诗

  1、人生自古伤离别。但并不是所以的离别都是伤感的。 出示: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大家发现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写作方法:借景抒情。最后表达的情感不同:一个非常伤感的。另一个是充满祝福、鼓励,也充满豪情壮语的。)

  无论是伤感的离别诗,还是鼓励的离别诗,都充满了对朋友深深的“情”。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3、继续拓展送别诗。(出示送别组诗)

  作业:

  小练笔: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强调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三、注重创设情境。

  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到学习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3

  [教学背景分析]

  唐诗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数。送别诗往往因其感情真挚、有感而发而令人难忘。世间可珍惜的东西很多,而在“珍惜”这一主题单元中,强调友情的真挚更是永远值得珍惜的,正逢其时。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友谊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即将升入初中的他们,可能也将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别离。《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时所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当时即被谱曲传唱,号为“阳关三叠”,后人更把“阳关三叠”作为送别的代名词。

  熟读成诵,因诵悟情,是本课的主要训练目的。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浥、故人”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味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具准备]

  1、让学生搜集古诗中的送别诗。

  2、多媒体课件:古曲《阳关三叠》、《诗意图》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熏陶,营造情境。

  课件播放古曲《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意图》。

  二、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和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我们在这样清新的春天,走进朝雨纷纷的渭城,去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三、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轻读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自己的感受。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指名一个一个地读课文,互相进行点评。

  齐读课文。

  (课件出示,课件范读古诗)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就必须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句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古诗,由字到句再到篇地分析一下古诗的意思。

  学生自学后,小组对不懂之处进行讨论。

  小组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解的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课文。

  师:再读这首古诗之后,你对诗或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吗?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5、精讲全诗,体悟诗情

  (1)师:诗的前两句是什么?(课件出示诗的前两句。)齐读一遍,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为什么写这些景物呢?写这些景物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指名读这句诗)

  这些景物都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清新明朗)(再齐读本诗前两句)

  师:诗人笔下的景物,是有着盎然生机的春天的早晨。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季节。细雨似乎在为友人拂去满身的征尘,嫩绿的柳条,正好在送别时折枝相赠。此景描写,似乎与“送别”的气氛不谐调,然而,诗人心中已先装着一个“别”字,纵然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欣赏。(轮读大屏幕上诗的前两句,指名读本诗前两句。)

  (2)纵有良辰胜景相伴,却无奈相聚无长,别离在即,所以,诗人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他对朋友说:“(大屏幕出示诗的后两句,生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的后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倾注在“一杯酒”中,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饮酒成了最好的感情交流方式,一斟一酌,虽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情却格外深重。一个“更”字把诗人频频举杯殷勤相让的情意生动地表现,再没人陪你喝酒了,诗句意味深长。一个“尽”浸透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感,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勾勒出一幅明朗、深切、感人的依依惜别的画面。(板书:惜别情深)那是故人一片真挚的心意!表现了作者对朋友含蓄委婉、浓郁深沉的依依惜别之情。(大屏幕出示地图,古诗后两句诗句,《阳关三叠》音乐响起,阳关安西荒凉图景出现,生表演读全诗后两句)

  生轮读、齐读本诗后两句。

  这是一杯怎样的酒?你再读一遍这句诗。

  西出阳关之后,仅仅是“故人无”了吗?还从此没有了哪些?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6、师出示诗歌图解:

  (王维的诗歌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其实也就是一部优美的情景短剧。课件出示如下内容,课件出示一段离愁别恨音乐)

  剧目:《送元二使安西》

  地点:渭城

  场景:朝雨、浥轻尘

  美工:客舍(青青)、柳色(新)

  台词: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

  元二:……

  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

  7、生来演一演当时的场景(主要练读诗的后两句,体味情感)

  8、再读课文,深化认识。

  师:好,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本诗,看看诗人是怎样用非常精短的语言,就描绘出了如此深厚的情感的。(课件出示全诗诗句)

  (小组读,轮读……)课件出现《阳关三叠》词曲合唱,学生轻轻唱诵、跟读。

  四、对比探究,拓展研究读。

  师:同学们演得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有真情在啊!(大屏幕出示赞《阳关三叠》的诗:阳关三叠唱不休,一句离歌一度愁。南去北来无了期,离思赢得恨悠悠。)也只有珍惜友情,珍视人生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值得我们珍藏的旷世名篇。

  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大屏幕出示《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二诗,齐读两诗)

  生谈感受,分析异同。

  学生分析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之处。(板书:景、情;别董大,凄清悲苦,豪情满怀。)

  生再比较着读两诗。

  五、诗句积累,交流品味。

  师: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下多少灿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主题就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大屏幕出示送别诗名句集锦)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分享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学以致用,也用送别诗中的诗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的感情。

  学生欣赏自己积累的送别诗,也可谈自己的感悟

  六、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以情作诗,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会很美好!要珍惜每份真挚情感。(若时间许可,可由学生说一说对朋友的祝福与送别,或者自己创作的送别诗。)

  七、作业设计,升华深化。

  (大屏幕出示:)

  作业超市:

  1、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2、搜集更多的送别诗名句,体会送别诗的不同风格。

  3、六年小学生活,同学们很快就要进入初中学习,离开了朝夕相伴的小学老师,可能也会步入不同的中学,请给你最喜欢的老师、同学,也写一首送别诗吧!

  八、板书设计,比较研究。

  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景清新明朗凄清悲苦

  情惜别情深豪情满怀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会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朗诵一遍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2、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指导学生读题。

  3、了解作者: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初读: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学古诗诗意

  (1)借助书下注释,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遇到不懂的地方圈出来。

  2、小组交流

  3、汇报诗意(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再逐句理解)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同学们反复吟诵这首诗,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王维的心情如何?

  2、你是从那句话中体会出来的?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体会吗?

  3、介绍古诗背景

  4、诗中的那个词最能体现王维舍不得朋友走呢?(“更”)

  (1)这一“更”字表明了王维已经劝了许多次,饮了很多杯。这都表明了什么?(板书:依依惜别)

  (2)这不是普通的一杯杯酒,这时一杯杯离别的酒,一杯杯友谊的酒,一杯杯祝福的酒,让我们来读这首诗,再读这首诗。

  (3)想象说话:同学们想象一下,两个老朋友喝了这么多的酒,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

  5、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其实,王维在送别元二的几年后就去世了,这一别是他与元二的永别,但他们的友情却万古长青,让我们再来吟诵这首诗吧。

  6、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1、出示高适的《别董大》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教师简单介绍诗意。

  (3)指导背诵。

  2、展示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自己收集的送别的诗。

  (2)个别汇报。

  六、小结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含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

  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

  (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

  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

  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

  (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

  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

  (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

  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

  客中送客。

  (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

  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

  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

  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

  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课件。

  【教学设计】

  一、听曲入诗

  1.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

  2.师:《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仅因为它的旋律古朴优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谱曲而成的。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课题。

  二、读诗

  师:我们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吗?说说你对王维了解多少?

  补充有关王维的资料: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崇信佛教,人称诗佛。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现存诗400余首。

  师:王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正确朗读题目,相机理解使、安西的大意)师:是呀,王维在渭城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知心朋友离别,王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来,谁把这首诗完整的读一读?

  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古诗,读通顺,读正确。

  指名朗读古诗。同学互评(根据情况提出评议范围:语音、语气、轻重、停顿),教师相机做出引导。

  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品诗

  师:听了大伙这么一读呀,我也想读。可以给我这个机会吗?教师配乐(二胡曲《阳关三叠》)朗读古诗,学生闭着眼睛听,想象眼前看到了些什么景象?指名交流

  第一二行重点理解渭城雨后景色的美(柳色很美,空气清新,客舍舒适,朋友知音),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到那份美。

  师: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就是这样心心相通的朋友,分手了。到哪里去了?

  第三四行重点通过渭城到安西路途的遥远去感受离别的伤感,从酒中品出离别之情。(投影出示阳关图)

  师:这就是阳关故址,朝代更迭,战火摧残,昔日的雄关已不复存在,留给我们的`只是这满目的荒凉供人凭吊。同学们请看,你看到了些什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满眼的荒漠,无尽的黄沙。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不到家乡秀丽的风景,再难遇故土知心的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呀!

  (投影出示路线图)

  这一去,从陕西渭城出发,途经宁夏、甘肃,再到新疆库车,跨越半个多中国,整整3000多公里啊。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茫茫戈壁。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这一别,相见不知何时,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

  师: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候,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该怎么样读啊?来,我为大家配上音乐,一起来读一读。

  (二胡曲《阳关三叠》响起,师生深情地朗读整首诗。)

  师:是呀,这一别,相见了无期呀!我的朋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

  指一生接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师生反复品酒,品出其中的伤悲,离愁,难分难舍。

  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可喝下这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启程了,让我们共同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

  师生举杯,共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唱诗

  师:同学们,当诗人的情感读啊读,读到一定的程度他的情感充分发挥出来的那一刻,读已不能足已表达他这种情感。那我们就是来唱了。这首诗的唱曲很有名,叫《阳关三叠》。

  音乐响起。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3、了解其他送别诗,培养热爱祖国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出示王维生平)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维?为什么他的这首诗流传如此之广,被世人传唱呢?让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来到1300年前的唐朝,去亲临那一个动人的场景吧!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请大家放声朗读整首诗,注意把生字读准,注意诗歌的节奏与停顿。指名读。

  2、指名读题。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使”(出使);

  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在古代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那你知道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吗?没有便利的交通,相隔这么遥远的路程,要再相聚谈何容易!因此,当元二将要远赴安西,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

  三、领会诗意

  1、苏东坡说过,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大家再读一读,想象一下在你面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早晨;浥:沾湿)板书:雨

  (2)客舍(旅店)。板书:客舍

  (3)柳:怎样的柳?(清新的、绿绿的……)“柳”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板书:柳

  2、这些景物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看到的?(一、二两句)我们来读一读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空气变得洁净清凉;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板书:酒)那么,“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杯酒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吗?你觉得这是一杯怎样的酒?(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引读“这是一杯()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劝君更尽一杯酒”,两个好朋友是否只喝了一杯酒吗?(不是)你从哪一个词知道的?(更)是啊,一杯喝完再来一杯。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课件显示地图。)(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从杨柳依依的春天就要走到西风萧瑟的秋天了。)那么遥远的路程,那么漫长的时间,一路上又会发生什么呢?作为好朋友的王维其实心里是深有感触的。公元737年,唐玄宗曾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大漠边关,黄沙漫漫,烽火狼烟,长河落日,这一切都让他刻骨铭心。他深深地知道,出塞意味着一路上的风餐露宿,一路上的孤苦苍凉,而出关以后,语言不通,更觉一种无法排遣的落寞。况且,什么时候能回来,也是一个未知数,前途一片渺茫。而如今,他的老朋友也要经历这一番别样的生活,在这离别之际,王维有多少话要跟老朋友说啊!此时此刻,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元二又会说些什么呢?让我们来写一写吧!

  6、老朋友啊,你将远赴荒凉的安西,举目无亲,孤身漂泊,前方的路也许会有坎坎坷坷,但你一定要珍重啊!让我再为你斟上一杯酒吧!(生读诗句)

  7、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离别情,千言万语就

  化作这句话吧:(生读诗句)

  8、师:根据史料记载: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大家站起来。 四、课外拓展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相见时难别亦难。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关于送别这一主题,也留下了很多名篇佳句。让我们来读一读,感受一番那种离别的情怀吧!师:岁月穿梭了1300年,王维的这首送别诗仍然以无穷的魅力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来电视剧《大敦煌》中的一段词:秦时明月云天上,汉家宫阙在何方?阳关三叠,叠不走万千惆怅。大漠孤烟,见证了百代沧桑。春花谢看秋霜,驼影飘渺映夕阳。悲欢聚散一杯酒,各自东西为情殇。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吧!这就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财富,同学们,让我们去热爱它,诵读它!

  课后反思:

  1、创设了多个与古诗对话的角度,每一个角度都是比较新颖的、独特的。阅读的对话,基础在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倘若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能够“见人所之未见,发人之所未发”,无疑课的成功有了一半的根基。

  2、以情感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给课堂注入了浓浓的人文色彩。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平台。知识是浸润着感情的知识,过程是流淌着感情的过程,能力因了感情才有动力,方法因了感情才有灵性。可如何有效地利用“诗面的信息”来重构学生情感,让学生如何更主动地走进古诗,与诗人共呼吸,是否还有更适合与学生对话的切入点。

  3、都说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那如何使自由个性的抒写浓烈起来、真切起来呢。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是否真正可以做到情在自己读中感,理在自己读中悟,法在自己读中明呢?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流行歌曲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古代时候的流行歌曲(放音乐:《渭城曲》)

  2、听懂了吗?这是唐朝时期非常流行的音乐,这首歌唱了什么呢,今天我把歌词带来了,你们看,其实也是今天咱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你们先读一读。

  二、分析题目

  1、同学们,学习古诗,诗的题目很重要,它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读读题目。(生读)

  2、到底哪种读法才是正确的呢?(生再读)

  3、你为什么在元二后面停顿呢?“使”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

  师:借助课后注释理解,你真会学习!元二姓元,名不叫二,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二,因此,被称为“元二”。“使”是出使的意思,唐朝国力强盛,朝廷常常派一些有识之士到安西去,元二就是其中的一位。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三、学习古诗

  1、课题读得真好,后面四句谁来读?

  2、请找出诗中的两个多音字。

  3、这首诗,表示地名的词很多,包括课题,你们边读边找,圈出来。

  4、渭城是当时的送别城,人们要往西边去,都要在渭城做短暂停留,(板书:渭城)所以渭城中的客舍特别多。(板书:客舍)渭城在这,那阳关在哪?(板书:阳关)那安西在呢?(板书:安西)安西也是元二此行的目的地。还有一个地名,没有出现在诗中,那就是王维生活居住的地方——长安(板书:长安),也是唐朝的首都。王维远在长安,特地赶到渭城来送元二,同学们,看到这几个表示地点的词语,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5、人们常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我们来看看这两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中,你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吧,你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

  读诗是最有韵律的,要稍微读的慢一些。

  此时此刻,王维心中又有怎样的感受?

  6、在这里,老师请大家关注“柳”这个字,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是《诗经》,(出示课件)其中以一句诗这样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师讲解诗意)此时,王维的内心是怎么想的呢?

  这两行诗看似写景,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7、多美的景色呀,可是这美好的一切,在王维眼中都黯然失色,因为,今天,他最好的朋友将要离别,它是怎样送别友人的呢?我们来读读这两句,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8、王维为什么会这样依依不舍呢?同学们,渭城和安西相隔有多远?我们一起看唐朝时期的地图,(出示唐地图)从渭城到安西,共有3000多里,据说,元二就是步行,紧赶慢赶,也要花一半年的时间,此去路途遥远,而当时,阳关以西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你看到了什么?

  9、看到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王维,你会说些什么?(课件填空)

  (1)、 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10、向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课件出示),你感受到了什么?

  11、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1)、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2)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12、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四、课外拓展

  (1)、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再搜集一些。

  (2)、拿起笔,把这首诗写下来,把它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9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多层次阅读,互相协作。

  2 、大胆交流、发表独自的见解。

  (这两条目标,一方面从协作学习技巧、方式、态度提出了要求,一方面从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创新性学习做出了规定。这两条目标都包含着这样一个信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老师将“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2、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古诗的热情。

  (形成人的文学素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学段的情感目标要求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诵读过程体验情感。)

  3、教学难点、重点

  (1) 教学重点:在读诗中鉴赏,在鉴赏中读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领悟诗的魅力,可以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歌蕴涵的情感,在读中领悟诗歌蕴涵的思想,在读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本课教学重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重视读的层次性和鉴赏性,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教学媒体设计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本课的难点是体会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如何把诗歌教学的浑厚内在传达出来,让学生与它一起深呼吸,从而突破难点,这很大程度上依赖情景的创设。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通过各种手段直观地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各类情感因素,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从而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

  二、说教法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感悟为主线。

  2、细化读,让读使诗歌在课堂中化静为动,激活语言文字背后的隐性内涵。

  3、通过对话给予学生心灵自由生长的空间。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全文抓住王维与元二的离别情这条情感主线,以读促悟,读诗韵,悟诗情,拓诗篇,努力实现悟读的`理想境界。)

  三、说学法

  1、通过“读、品、诵、悟”的方法学习古诗,达到入诗境、解诗意、读诗韵、悟诗情。

  2、课前预习:自主识字,初读古诗。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情,引出课题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一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会体现出它们的价值。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称这一篇篇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古至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古人关于离别的诗作很多,1200 多年前,大诗人王维送别他的友人元二,于是又诞生了一首著名的送别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友谊吧!

  二)知作者 解诗题

  1、学生谈对作者的了解。

  2、出示作者简介,讲解“奉使出塞”的意思,引出课题。

  3、解诗题

  (由“奉使出塞”引出课题,衔接自然,并为后面感悟古诗奠定基础。)

  三)抓字眼? 解诗意

  1、结合注释自由阅读,了解大意。

  2、反馈阅读,集体评议。

  3、师配乐范读,学生评议。

  (此环节主要自学了解诗的大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通过配乐朗读激发阅读兴趣,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四)学技巧? 读诗韵

  1、简单讲解古诗的朗读技巧,放范读录音。

  2、指导学生配乐朗读。反馈朗读情况。

  (在这里,我们充分利用课件资源,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评,扩展学生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示,享受审美乐趣。)

  五)创诗境? 悟诗情

  1、出示渭城图,引读前两句,感受渭城美。(柳色青、空气新、旅舍舒服、? 朋友知心)

  2、出示安西图,感受荒凉

  (利用景物对比,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3、出示路线图,感受遥远。并 了解渭城、阳关及安西的位置。

  4、话别元二。

  5、层进式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人的满腹离愁化作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引导学生反复读,反复品。)

  (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 “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这样的读把诗魂、诗情深深地植根在学生的记忆中,使学生在与诗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的螺旋式上升的诵读中,将诗中的完美形象在心底扎根。)

  6、读景语,化情语

  师: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的象征。选取这些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7、读全诗送元二,再悟诗情。

  六、放《送别》 升华情

  (通过细雨滋润般的熏陶,通过自然贴近的互动,通过发自内心的领悟和感动……语文,柔性的魅力投射开来,让文学的内在情意美,通过听说读写的外在形式,借助《送元二使安西》的载体,缠绵地融化、弥漫,无声地润泽。)

  七、拓展作业:

  搜集离别为主题的古诗,深化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学情分析: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设计特色:

  1.营造丰厚的古典文化氛围

  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学生尽情地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于课堂,别具一番情趣。所以整堂课我一直在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美好氛围,这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我对课上的导语、过渡语上都做了精心推敲,并且课中也自然无痕地渗透了许多已学的古诗,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也使得整堂课语文味很足,上出古诗的味道。

  2.夯实字词,注重学法指导作为一节语文课,我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字词的教学方面,我也力争做到扎实有效。第一次读,读准字音;第二次读,记住难点,正确书写;第三遍读,读出词语的含义。三次教学,三点要求,层次分明,解决了音、形、义的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学到:结合注释,利用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反复吟诵等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3.引导想象,感悟意境

  虽然只有28个字,但这首诗语言朴素生动,意境优美,如同一幅画。在教学中: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诗到画,感受诗中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首先如何上出这首诗的意境美,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这是这课的重中之重。通过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丰盈画面,继于引导学生同桌互说,全班交流,让学生具体描述心中的美景及送别时的难舍难分。

  4.抓住关键诗句,走进诗人内心

  体会诗人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诗来教学,通过朗读,通过想象,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诗人与朋友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5.注重多种形式朗读,引导读中感悟

  朗读在古诗词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教学目的所在。我在这课设计了多次不同的读。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力求做到读得有层次有提升。从自读时的读通读顺,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再到教师范读后的有板有眼。从带着自己的理解的读,到读出自己的感受,再到想象读——读出美不胜收的风景,再到理解读——读出依依惜别的情感。从教师引读,到指名读,再到全体师生的深情吟诵,最后指导背诵。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五、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利用插图,查看注释,想象画面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诗歌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整首诗歌的意境,能有层次、有感情地诵读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学习查看注释,利用插图、想象画面、抓住诗眼、反复诵读等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古诗对接,激发兴趣。

  课前交流(师生对诗,背诵送别诗,介绍送别诗的特点。)

  2.板书课题,读课题,解读课题。了解题目意思。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接触过送别诗,从复习学过的'送别诗入手,引导背诵《赠汪伦》,回忆送别诗的特点,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对送别诗的记忆。板书课题,读课题,解读课题。了解题目意思,为后面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通其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字字落实。第二遍要注意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遍,试着读出古诗的韵味。

  2.自由读诗-----指名读诗,检查字音。(朝雨、客舍、更尽君邑)

  3.教学本课生字,指导“舍”的写法。

  4.理解“君”的含义。

  5.学生试着再把诗读出节奏。

  6.师范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7.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味。并将字词教学融入其中,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又兼顾学习方式的指导。】

  (三)(明其意)品读诗句,想象送别景

  1.默读古诗1-2句,动笔划一划,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扩充词语,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感受到的美不胜收的渭城景象。

  3.引导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用自己的语言具体生动地说一说。

  4.丰富画面,感受意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边读诗歌,边想画面,这是重要的阅读方法。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做法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把文字转换成画面是需要语感的;二是有助于理解词的意思;三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悟其情)创设情境体会送别情。

  1.自由朗读3、4句,理解句意。

  2.抓住“更”字体会离别情景。

  3.指导感情朗读。

  4.出示地图,了解安西地理环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5.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含义。

  6.角色转换感悟离别之情。

  7.指导感情朗读整首诗。

  (设计意图:简介安西地理环境,对于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很有裨益。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含义,为感悟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做下很好的铺垫。)

  (五)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六)欣赏乐曲激发兴趣

  欣赏、跟唱歌曲——《阳关三叠》,进一步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设计意图:“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永恒的经典。”让学生自由吟诵,就更能让学生感悟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感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欣赏、跟唱歌曲,就更能让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传承中华古诗词的传统经典。】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语文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运用于生活,通过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书面表达,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八、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客舍柳

  故人劝君酒依依惜别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通过研究讨论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文化,潜心会文,使古诗文化滋养他们的心智。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使”“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

  教具准备: 制作幻灯片、录制《阳关三叠》曲。

  教学过程:

  一、引

  1、播放音乐《阳关三叠》,耳边响起的曲子,听出了什么?(忧伤、凄凉。)

  2、对,其实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改编自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它的.名字叫《送元二使安西》,它的作者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

  3、有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王维吗?

  4、谁会读诗题?(强调不可把“元二”分开。)

  5、王维所送的朋友姓元,叫------(元二。)

  6、“元二”的意思清楚了没有?再来读读题目。元二干什么去呀?谁送元二使安西?

  7、听老师把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你们读一读。

  二、读

  1、过渡:王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不仅能诗善画,而且擅长书法,对音乐也很在行,苏轼曾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接下来,我们就来品位一番。

  2、自由练习朗读,熟悉古诗,要多读几遍才行。

  3、谁愿意展示一下朗读的风采。(师正音:舍sh,解释为房子;朝zhāo,早晨的意思;浥y湿润。)

  4、刚才几位同学读的字正腔圆,但缺少了点什么?(韵味)对,少了古诗的韵味。想不想听王老师读?

  5、师范读。

  6、我给大家一些时间,再练练。

  7、在读之前,提醒一下:读慢些,注意诗的节奏、韵味。谁来试试?

  三、悟

  1、诗写得多好呀!诗中有画。同学们读得也挺美。

  2、课件出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当读到这一句时,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4、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渭城

  追问:渭城这里的柳色---(青或者绿)

  渭城这里的空气---(清新)

  渭城这里的旅舍---(环境美)

  渭城这里的朋友---(多或亲)

  5、过渡:

  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即将分别西行出阳关,赴安西,阳关在哪里?安西怎么样?是否如渭城这般美丽?

  6、

  出示课件:古安西图片。

  这便是阳关外的图片,用一个词来形容:荒凉。黄沙漫天,人迹罕至,出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从渭城出发,到达甘肃敦煌,出了阳关再往西走到达新疆的库车,古时候称之为“安西”,这一路,整整3000多公里呀,满腿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是那荒山野岭,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半年多时间才能到达,更不知何时能回到渭城了,一想到这,王维心中有种凄凉、忧伤之感,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此刻的你,有没有话要对元二说一说呀?(指名交流。)

  7、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不如举起酒杯:(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其实这句诗何尝不是王维的话,所以,应该怎么读这句诗啊?(低沉、慨叹。)一起来为元二送行。(生齐读诗句。)

  四、品

  1、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仅是一杯酒,这里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吗?(生用心体会。)

  2、你品出些什么?咱们把这杯酒干了吧!再读读诗,还能喝出什么?

  3、我能把“更”换成“喝”吗?“劝君喝尽一杯酒”。(不能)

  4、对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而且有意拖延时间,好让朋友多停留一刻。“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别之后,从此“西出阳关无---故人。”

  5、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可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起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生起立、举杯深情齐诵“劝君……”

  五、结

  一首古诗,让我们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古诗,让我们聆听一首动听的歌声,一首古诗,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友情的可贵,一首让人动容的送别诗,让我们感动,和着这略带忧伤的《阳关三叠》曲,我想请大家一起吟诵。

  (随着音乐、诵读声,师把黑板轻轻檫净。)

  六、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 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2

  教材讲解:

  《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第六组的首篇课文。这一组员以“人间真情”为专题,目的是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绪,领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而本文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生动地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聚诗句,培育对祖国诗歌的酷好之情。教学的重面应该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内容的根本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领会作者的思惟情绪。

  教学目标:

  1、有情绪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领会朋友之间的深厚交情。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酷好之情,培育课外主动积聚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爱好。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学过或积聚过的几首送别诗。

  2.揭露课题,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诗人的质料和这两首诗的时代背景。

  3.初读本课两首古诗,读准字音,大致了解两首诗的异同。

  二、精读诗歌,深切理解。

  (一)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

  1.板书诗题,自读古诗。弄清诗中谁送谁,谁别谁,明白送别时的主客之分,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2.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白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质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交情的故事。

  (评:在师生交流中,经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5.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东西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面切磋的题目。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师讲述李、孟真挚交情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其余深情作好铺垫。

  (面评: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可谓讲在“要害处”,有一语道破之妙。)

  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富厚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发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面评: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妙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5)引导朗诵前两句。

  3.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畅所欲言,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领会诗人仁立凝看远帆的情景。

  (2)领会李白目送风帆远往时间之长,对朋友情绪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领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引导朗诵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演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朗读。

  (评: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面拨学生如何读出平铺直叙,触发学生深切领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领会,果而多样化的反复朗读,是培育语感的殊途同归。)

  五、回保全诗,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融合的表达方式。

  2.略读第二首诗。

  3.激发学生领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爱好。

  总评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面,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确实不轻易。李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面,相机引导,教学风格清新明快。经过解题,初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意境;经过品析文眼、俪句,揣摩领会诗人的思惟情绪,境中悟情;经过量种朗读方式,培育良好的阅读习惯,培育语感。“导”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导”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导”在要害词句的赏析中,“导”在平铺直叙的朗诵中,较好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特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20《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特色: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唱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时代背景

  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

  4、简介时代背景。

  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

  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听配乐朗读。

  5、那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再读读。

  6、小结。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2)客舍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送元二使安西》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体会路途的艰辛

  读了这两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想想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嘛?那么王维会说些什么呢?

  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此去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想看,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3)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会读,有感情

  1、读全诗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2、唱诗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轻轻地跟唱。如果还暂时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第三遍,会的,你可以大声跟唱。

  五、课外拓展

  《送元二使安西》课后反思

  南靖山城中心小学肖少君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想象的内容有:

  1、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2、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设计总是比实践更趋于完美。课上下来,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遗憾。如何把诗的写景部分与后面写情的部分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合理地处理朗读的时机与次数,使朗读与感悟融合得浑然一体?……太多的遗憾和困惑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继续上路……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他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过程目标:采用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情感目标: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情、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体会法——课件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

  课件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板书:送

  谁能用“送”组个词 ? 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说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啊,从古至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总是特别的伤感难过。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1200 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谊吧!(出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2、谁会读这个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理解“使”:出使。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释的)表扬学生: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的更快!

  去哪儿?(干什么?可以不去吗?)

  解读“安西”:安西又在哪儿呢?(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表扬: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新疆是中国最西边一个遥远的地方。

  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板书:王维 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谁了解王维?谁还有补充的?

  你来读一读课题?

  听老师来把这个课题读一读?送——元二——使——安西

  指名读。你来读。表扬:翘起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得时候脑袋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

  一起读。别读得那么有力。

  二、读全诗,掌握节奏。

  1、生自有反复地读。

  下面,请大家对照资料、注释,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2、指名读

  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

  3、读得不错!比如:后鼻音读得那么准!“朝雨”的“朝”在这里读“zhao”,“客舍”的“舍”在这里读“she”,真是读得非常准确!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4、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5、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6、生齐读诗歌。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三、知诗人,以画解诗。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情绪来。

  2、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

  把手放下,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看看注释,看看插图,想想,画面上有些什么?

  (板书:雨)什么时候的雨?是怎样的雨呢?

  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沉,而不湿路。雨也多情,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板书:柳)想象一下,怎样的柳树?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怪不得说“新”。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柳还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表示依依惜别。

  (板书:客舍)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

  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你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吗?

  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

  谁还能陶醉其中地读一读。

  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

  三、品诗意,三叹“更尽”。

  1、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 阳关——无故——人啊!(板书:故人)

  2、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

  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

  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3、元二即将远行,此刻诗人王维心中该有多少话要对他说呀!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元二呀——”,写一写诗人心中那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播放乐曲《阳关三叠》)

  学生可能会写: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好朋友,多关心啊。好一个知冷知热的朋友啊!

  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照顾得多么无微不至呀!多么善解人意啊!

  ……

  元二,渭城的风景多么美啊!亲爱的朋友,我多想和你一起天天观赏美景啊,可你却要远行千里,不知何时才能相聚,此刻,只有------

  元二,亲爱的朋友啊,你在安西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相伴,我不放心你啊,却又无可奈何,此刻,只有-------

  元二,亲爱的朋友,握着你的手,千言万语,只化作――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不舍,这份依恋,再次举杯——劝君。(板书:依依惜别)

  生齐读。

  5、不知道喝了几杯了,这杯酒喝完了,元二也该启程上路了。来,我们踏歌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吧!(播放《阳关三叠》)

  从大家的声音,我感觉到你们都明白了这首诗,那你们能将这首诗默写下来吗?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1、多情自古伤别离,同学们古往今来送别的诗数不胜数。

  听,这是李白在目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听,这是高适在安慰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同学们,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朋友虽然远去了,但我们更相信:

  (课件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短暂的40分钟到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真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一起再深情地吟吟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

  五、背古诗,课外积累

  老师为你们搜集了一些送别诗印在资料的后面,同学们可以好好地读一读,记一记,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境编一个故事呢!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 客舍

  依依惜别

  柳 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 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舞诗,按照《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 通过赏读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积累有关送别诗句,

  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读诗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

  ① 简介王维。

  ② 释题

  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正确读题。

  ③师范读。

  教学平仄规律。

  ④生自读诗文。

  交流质疑:

  师生按照平仄规律边读边体会诗文含义 :

  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⑤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2、随机体会诗情:

  师: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些什么?

  交流。

  (出示渭城图)

  师:这么美的渭城,谁来读一读?

  学生朗读“渭城朝雨……”

  师:多美的渭城呀!渭城的柳色——

  渭城的空气——

  渭城的客舍——

  渭城的朋友——

  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3、 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

  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一去,要到哪里?(简介路线)

  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身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

  生交流。

  师:所以,在这分别的时刻,该怎样读呀?

  (师生配乐朗读。)

  4、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

  师生: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共读(配乐):《送元二使安西》

  二、唱诗

  王维读着读着,情到深处,便轻轻地唱了起来。这首诗的唱曲非常有名,叫

  《阳关三叠》,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生学唱。

  师生清唱,体会诗情。

  三、吟诗

  1、半读半唱叫作吟。

  2、师示范 。

  3、生跟学吟。

  四、舞诗

  吟之不足则舞之。

  生学习手语。

  师生边吟边舞。

  五、拓展,深化诗情

  1、同学们,元二走了,当他到达遥远的安西,会有怎样的想念呢?让我们看看王维是怎样描述这样的情感的:

  播放歌曲《杂诗》

  师: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发生的事。告诉我吧,你来的那一天,我家窗前的寒梅开花了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从故乡来的朋友真让我高兴呀,是你让我知道了家中发生的事情,可元儿呢?西出阳关无故人。

  2、今天我们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杂诗》,有一个是相同的,那就是人间的真情。无论是《送元二使安西》中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还是《杂诗》中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都有一个令人心灵震动的“情”字。

  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

  分别是伤感的,但因为有了你们,一群真正的朋友,我不再伤感,因为我知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下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04-14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03-24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通用12篇)05-27

【精品】《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5篇07-20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5篇(实用)07-01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06-01

《送元二使安西》作文05-09

送元二使安西的古诗07-24

送元二使安西 古诗鉴赏09-12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