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劝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01 13:28:4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劝学》教学设计15篇(荐)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劝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劝学》教学设计15篇(荐)

《劝学》教学设计1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星期 总第 课时

  学习目标

  将语文活动引入课堂,指导学生以语文活动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和锻炼综合讲演能力。

  抓住人物的活动细节,细致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更深入地领会作品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以活动表演形式来表达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只能要求基本上神似形似,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表演。在编排工作中,可以适当地指导学生改编故事,按排情节乃至关键细节。编排工作是重点所在,表演是难点所在。把重点工作落实了,其难点的难度就可以降低。

  方法要求

  适当、适时指导,合理安排演练时间。

  课余演练,分工协作。

  以鼓励为主导精神,扬其所长,弃其所短。

  时间安排

  第3课时,共3课时

  活动组织

  1.活动细则

  (1)分组表演,按小组成员的'座位顺序依次上台表演。

  (2)每组的组长为评分员,对表演进行评分。最后取其综合平均分。

  (3)总分为一百分,可依本组的意见进行评分,要求客观公正。

  (4)保持教室安静。违纪一次扣除本组成绩5分。累计扣分。

  (5)给予表演突出者一定的奖励。

  2.活动过程

  (1)表演——评分

  (2)综合评分

  (3)点评;奖励

  (4)总结:历史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关联

  3.活动记录

  组号  表演者  节目  简评  总分

  --------------------------------------------------------------------------------

  [①]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裴注:《吴历》曰:“……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谓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此为辛对孙权的高度评价,当中含有无限欣羡爱慕之意。

  [②] 《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劝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二、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探讨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 情感目标:认识学习对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过程中践行“积累”“恒心”“专注”的优秀求学品质。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使文中论述的道理深入学生内心并使之身体力行。

  【教具、学具准备】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教学设想】

  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篇,所以本文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个专题展开。同时,《劝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语句章法是教学设计中所考虑的另一重点。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指引学生乐于亲近文言文为原则,以探究、合作为途径,所以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这篇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 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上。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提高修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个,就是学习。其实,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优秀的学习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修养。相信两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劝学》会对我们学会学习和培养我们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修养有所启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荀子简介:

  1、 学生读注释。

  2、 教师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国、秦国、楚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课文赏析:

  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老师发音、重读、断句。

  2、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3、三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点拨,对学生读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时鼓励(可以带头鼓掌),以营造一种感情朗读的氛围。

  二、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1、 学生根据预习笔记,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合作解决。

  2、 教师在课堂巡回,可适当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对小组内争论不定的问题给以解答。但要注意在解答时以引导、点拨为主,不宜直接明确“答案”,以免影响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三、 师生合作,答疑解惑:

  每组可由一名代表提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或让其它小组同学给予解答,教师在学生解答时要注意是否需要补充、拓展或强调。

  四、 边读边译,字句落实:

  经过上面的环节,学生已经扫清了字、词、句理解上的障碍,为巩固效果,增强整体把握课文能力,要求学生边小声读边在心中翻译。(翻译的过程也是对所学知识运用、巩固的过程)

  五、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比较“于”“焉”在文中不同语句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3、 找出文中使用“而”的句子并根据它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作业:

  1、 教师出示几个重点、难点的句子,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选择的文句要能反映课文中的重点文言现象。

  2、 检查对虚词“于”“焉”“而”等的掌握情况,并指导学生通过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了解“而”“焉”的其它用法。教师此时注意适时讲解、点拨。

  二、 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教师明确本段第一句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3、教师出示问题:找出本段中论述到的事物及其关系,其所含喻义是什么?

  蓝←———胜于——青(取之于蓝)

  提高自己

  水←———寒于——冰(水为之)

  直木——輮————→轮

  木———受绳———→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利

  结论: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注※:1、在分析所论事物的关系和特点时,教师注意提示学生用文本中的词句加以表述。

  2、“结论”和“喻义”由学生去总结、揭示,老师只作适当点拨。

  (二)、研习第二段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问题:找出本段中五组对应关系,用文中的语句概括其共同特点,其中喻义是什么?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于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共性:“善假于物”。

  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注※:教师提示学生回顾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后

  天的环境、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从而提高自己成为君子乃至圣人的修养,所以荀子特别重视学习的作用。

  3、 教师引申: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又面临许多不利条件 ,每个学生都应该利用和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在此,教师也可以设置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感受和心得)

  (三)、研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问题:荀子在本段中强调了哪些优秀学习品质,除了运用比喻论证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明确:学生不难得出本段中强调的三种优秀品质——积累、恒心、专注,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拓展延伸:积累、恒心、专注,是一个人学有所成的三种关键品质,我们在

  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这种品质。教师在此处设置“缺点曝光台”和“优点展示厅”两个栏目,针对这三种学习品质,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不足,也大方说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进而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修养。

  (四)、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1、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阐明事理。(释理通俗,形象鲜明)

  2、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观点突出,说理深刻)

  3、结构采用“总—分”式。(纲举目张,条理清晰)

  三、 布置作业:(二选一)

  1、结合自己体会,采用“总—分”形式就“积累”“恒心”“专注”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可三者联系起来谈,也可就其中一点发表见解。写在周记本上,600字左右。

  2、学习是提高人身修养的重要途径,学习修养是人身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的你通过本文的学习受到哪些启发?请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感想于周记本上。

《劝学》教学设计3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卿今当涂掌事(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4.但当涉猎(  )(  )5.见往事耳(  ) 6.及鲁肃过寻阳(  )(  )7.卿今者才略(  ) 8.非复吴下阿蒙(  )9.即更刮目相待(  )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二、解释人称的用法。1.卿今当涂掌事(      )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非复吴下阿蒙(      )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查词典解释加点的字。1.但当涉猎(  )  2.见往事耳(  )  3.孰若孤(  )4.蒙乃始就学(  ) 5.士别三日(  )  6.肃遂拜蒙母(  )四、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1.蒙辞以军中多务(  )a.把  b.被  c.用2.即更刮目相待(  )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3.蒙乃始就学(  )a.于是  b.却  c.只,仅仅4.结友而别(  )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五、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六、常识填空。1.《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此书是一部__________体通史。2.司马光,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3.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回答下列问题。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演化成怎样一句话?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比喻什么?3.古人还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读书,语言也无休”。这两句合在一起,讲的是什么道理?参考答案:一、1.当道、当权 2.推辞 3.研究 4.浏览群书,不许深入研究 5.知道 6.表示到了出现某事的时候 7.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8.不再是 9.重新 10.认清事情,识别事势二、1.古代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 2.古时王侯的自称。 3.阿蒙指吕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三、1.只,仅。 2.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3.哪里比得上。 4.接近,*近。 5.古代指读书的人。 6.于是,就。四、1.c 2.b 3.a 4.c五、1.√2.×3.√六、1.资治通鉴 编年体 2.北宋 政治家 史学家 3.诗 书 礼 易 春秋七、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待)。 2.对读书人(知识分子),即使是短暂的分别,相见时也须以新的眼光来看待他,因为他进步了。 3.这句话后来比喻人的地位的变化,也用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4.一个是三日不读就退步了,一个是用功三日就进步了,可见书是不能一日不读的。

《劝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2)吾尝跂而望矣( )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4)其曲中规( )

  (5)虽有槁暴( )( )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7)君子生非异也( )

  明确:(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结合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1、检查背诵

  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

  A.字词解释

  (1)通假字(结合“思考和练习”二)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一词多义(结合“思考和练习”二)

  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

《劝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并理解课文大致的意思;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概括、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的

  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借助于多媒体和各种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朗读、表演、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败走麦城”引入,介绍孙权、吕蒙、鲁肃,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激发阅读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再补充)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提问:你在预习中对作者和《资治通鉴》了解多少,由学生先介绍,不完整老师再补充。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读文感知。

  听录音范读,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提示学生结合注释读准字音,注意朗读停顿、节奏。

  正音。教师出示投影片。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邪(yé)孰(shú)遂(suì)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指导学生分组译文,标识重点字词。

  (让学生先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归纳总结:

  重点字词: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但:只见:知道往事:历史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语气词的运用: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相当于“耶”,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罢了,语气助词,表示肯定语气。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古今异义: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b、但当涉猎但: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c、见往事耳见: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d、既更刮目相待更: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指明翻译。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适时加予指导、评价)

  五、分角色朗读,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朗读要求:

  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表演要求:

  a、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进行表演。

  b、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学生朗读、表演完,要及时加以总结、评价。)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直到会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二、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呢?(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劝坚定有力不急不恼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大惊吕蒙自信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这两个词现在已经演变成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解释并造句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提问: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三、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启发。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从吕蒙变化的角度谈

  (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也可以从孙权、鲁肃的`角度谈,作为领导者怎样对待下属,让下属接受自己的建议等等。

  让学生各抒己见,合理即可。老师适时加予点拨、引导、总结。

  四、分析人物形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敬才爱才。

  五、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看,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第一单元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方仲永——不学习,天才变为庸才。

  吕蒙——接受建议,勤奋好学,一介武夫变为智勇双全的将帅。

  通过对比,可见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啊!

  六、拓展延伸。

  1、请说说你还知道的古代有关劝学的故事或名篇。(荀子《劝学》)

  2、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你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有哪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七、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文章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进而了解人物的形象。这是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我们学习本文最大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许丽欣

《劝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

  2、掌握文言词语绝、强、假、望、闻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体会荀子文章的风格。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绝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时代的需要,使学生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四读法。(自己总结的。)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导入新课,简介荀子

  1、荀子的思想:

  ⑴ 天人相分,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⑵ 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⑶ 性恶论。人性本恶,所以需要学习和教化。

  ⑷ 礼是治国之本。

  2、作品风格:是学者之文,朴素、深厚、缜密,多用排比和比喻。

  二、通读全文,概括大意(一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正音。

  注意如下字的读音:

  中(zhòng) 智(zhì) 躁(zào) 有(yòu)

  (其它参见教材注释。)

  2、学生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明确:学不可以已。

  (意思对即可。)

  3、学生分小组笔译课文最后一段,注意语言准确;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检查,组织全班同学交流笔译的情况,重点指导如下句子的翻译:

  ⑴ 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⑵ 筋骨之强:强健的筋骨。(倒装句式。)

  ⑶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三、完成课后练习,重点学习文言词语

  1、学生做练习二,掌握绝、强、假、望、闻的用法。

  2、教师检查完成情况;

  3、学生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商务印书馆),增加义项和例句。注意:绝的义项比较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师指名学生背诵绝、强、假、望、闻等词语的义项和课文中的例句。

  二、细读课文,理清思路(二读。)

  1、学生自读全文,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2、教师检查,全班交流。

  (各组先推荐一人上黑板,还可以由其他同学不断完善,直到满意。)

  参考思路:

  学不可以已──智明行无过──常人成君子──积累、持恒、专一

  (中心) (意义) (作用) (方法)

  三、研读课文(重点是最后一段),分析讨论(三读。)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比喻论证的语段和句子,对比喻进行分类、归纳。(学生可以自己确定分类标准)

  2、讨论比喻论证的作用、效果。

  3、教师总结,明确本文比喻巧而理至。

  第三课时

  一、审读课文,评价创新(四读。)

  1、教师引导:本文有哪些知识性错误,有哪些地方可以进一步完善,请指出来。

  2、学生审读课文,找出不足的地方。

  3、师生交流审读结果。

  参考:

  ⑴ 知识性错误,如蟹六跪而二螯,(应是八跪;一说正确)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自己建筑巢穴,不用蛇鳝之穴)。

  ⑵ 在论证方面,只是从自我的角度来论证。本文只谈了学不可以已的两点作用,即提高自己,弥补不足。还可以从社会发展趋势和需要的角度来谈。

  二、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1、以《新劝学》为题,列提纲,分组发言。要求进一步充实荀子的`论证。

  2、教师补充终身学习的有关内容,学生讨论终身学习的重大意义。

  补充:终身教育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它超越了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传统区别。它响应迅速变革之世界的挑战。要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第8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 教育科学出版社)

  【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智明行无过

  常人成君子

  学不可以已 终身学习

  积累、持恒、专一

  (社会、时代的需要)

《劝学》教学设计7

  执教:成都市树德中学尹德华

  说明:该课在20xx年11、26四川省高中语文课堂大赛,获省级一等奖

  授课班级:宜宾市宜宾一中高20xx级七班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型:四川省高中语文课堂大赛赛课课堂实录

  辅助用具:三张幻灯片。

  教师问:“请大家看幻灯片,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才应该具备哪几种技能?你们想想,大家说一说”

  学生答:知识、口才、创新、设计、计算机、想象力……

  教师讲:黑曼在美国的《未来学家》杂志上列出了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才应该具备的七种技能?:(展示幻灯片1)展示幻灯片的七种能力,同学们记住,你要想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就要从这七个方面去努力。今天我在这个课堂上我要教大家这当中的三种能力:一、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二、说服他人的能力。三、不断学习的能力。这堂课来学习《劝学》

  (教师板书课题:劝学)

  教师讲: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劝”字我写的是一个繁体字,这是一个形声字,形声字中带“力”字的普遍有个规律:多有“勉励”的意思,所以,劝学不能解释为“规劝学习”或“劝阻学习”,而应该是勉励学习。之前提到的七种能力,在《未来学家》杂志上提及,似乎是对未来的畅想,但是我们的祖先在2300多年荀子就用最为形象的语言做了最响亮的论述:“学不可以已”(教师板书)这也是全文的首句。同学请回答该怎样断句?

  学生答:学/不可/以/已“已”是“停止”,全句就是说:要不断的学习。这是七种能力之一。再看应该怎样说理?我们都不喜欢别人板着脸孔说教,那么怎样有说服力,怎样将忠言不是说得逆耳而是说得顺耳?这是一个人的本事和能力,这就是论证。所以,怎样有说服力是有方法的,那就是要学会一些论证方法。

  好,现在我们来训练第一种能力: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并用这个能力来练习背诵。也许有同学会说背诵多简单;也许有同学会说背诵太难。那么通过这堂课的训练,所有的同学都会觉得很容易。有一个词汇:“读书”,不知大家留意了吗?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对话:“王大妈:孩子在哪里读书?”“在宜宾中学读书。”但是实际上,应该改成:“在宜宾中学做作业。”(学生、教师齐笑)“读书”一词成为整个学习行为的代名词,足见其重要性,但是却被我们大家忽略了,今天我要在这个课堂再一次唱响这个词汇:“读书”。

  教师非常规范而精彩的朗读。(当堂博得全体师生的热烈掌声,在颁奖和总结的大会上再次做了朗读)。教师指令:“听教师朗读的时候要拿起笔来句读或做圈点”。

  学生齐读

  教师纠正几个语音:穴(xué)中规(zhòng)

  学生再齐读一遍。

  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来训练:怎样筛选信息?怎样用筛选信息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的背诵?先来看看作者选取了哪些比喻的对象,同时讲解一些字词:

  (教师板书:蓝草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取;

  水――冰讲: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说明客观事物是可以改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木讲: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中:合乎)直木被火烘烤就变得弯曲。

  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虽”字是转折点,也是背诵的一个重要信息。

  金讲:故木受绳则直,金就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博地学习反省自己,那么就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

  土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教师:请同学看这些所选比喻对象的特点。

  学生:(七嘴八舌的2抢答:是金、木、水、火、土,是五行)

  教师:你们很了不起,我有个问题:哪里是火?

  学生:使之然也“”字通“,用火烘烤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是一个重大发现,长期以来这个问题都被人们忽略了。《教师教学用书》高中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208页上这样写到:《劝学》的写作特点是“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明白,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从今天同学们的发现来看,这句话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没有充分地解读出该篇的精髓。作者不但不是随意地选取比喻的对象,而恰恰是用心良苦。“五行”在中国古文化中的重要性自不用说,看看,草木是万物之本,水是万物之源。而论据的代表性和概括性更是得以充分的体现。比喻论证不仅要求形象还要求美。这个内容应该可以成为教参的补充。(全场热烈的掌声)

  请同学们头脑中装着这几个信息,再次朗诵这个段落,准备背诵。课后用这个相同的方法背诵全文。

  学生齐读。

  教师纠正:故/木/受绳/则/直

  学习第三段:捕捉信息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习方法)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教师问:“这整个段落的核心句是哪句?”

  学生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教师问:“这当中的核心词汇呢?”

  学生:“善假于物也。”

  教师讲:我记得有句话说:一个最有本事的人,不是看他多有本事,而是所有有本事的人都心甘情愿地为他服务。(全场热烈的掌声)

  这就是善假于物。那么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假”什么?怎样“假”?也就是说在碰到困难的时候,怎样借助外物来解决问题?

  同学1回答:看资料、查工具书。

  同学2回答:我记得一个老总说:21世纪最大的'智慧就是剽窃别人的智慧。当然这个“剽窃”是不对的应该改成“借鉴”。要想学好就应该借鉴别人的方法,再劳逸结合。(全场热烈的掌声)

  教师:很好!大家的掌声就是对你最好的评价。强调几点:善――擅长假――借助物――外物

  教师:最后一个自然段,这里主要说学习中最重要的方法――积累。平时你们有积累的习惯吗?今天带了笔记本没有?是平时就没有,还是忙着来上课忘了?应该有,所有学科都应该有。不仅要积累,还要分类。

  分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土――山――风雨

  这在哲学上就称为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也体现了学科之间是相通的,荀子特别强调积累。

  分析:什么是君子?

  学生答:学不可以已就是积累。

  教师:一个人不断地学习,积累,就明了礼义。明了礼义,就是称为君子。这是第一层体现了积累的重要性。第二层: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生:这是说积累的坚持不懈,要日积月累。

  第三层:专心致志。这里有个难点: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彝族的语言有一个特点,比如:“一块黑板擦”他们会说“黑板擦一块”。请看这里有个什么语言现象?

  学生:“倒装”!

  教师:什么倒装,再具体一点。

  学生:定语后置。

  教师:彝族的语言现象有些接近古汉语。初中学过的有:“马之千里者。”(《马说》)译为:千里马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种山记》)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课文的这一句应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第三个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常用的是打比方的方法,比喻不仅仅是把抽象的事物现象化,而且比喻句本身也很美。下面我们一“宽容”这一对象来做一个练习,学习。要求用比喻句来表达,一句或两句都行,三个连续的就更棒了,请同学们把它写下来。(两分钟)

  学生1:宽容是寒日里一缕朝阳,宽容是酷暑里的一屡轻风。

  学生2:天空接纳了每一片云彩,无论美丑,所以广袤无边;大地拥抱了每一寸土地,无论贫富,所以宽广无边,大地拥抱了每一条河流,无论大小,所以无边无际。(全场掌声)

  教师:看来我们不是缺少这种能力,只是缺少开掘,今天我就是来开掘的。接下来我们再来做一次大胆的尝试。荀子很了不起,德国号称哲学之乡,在那里产生了无数的哲学界的顶级人才,如:黑格尔、康德、叔本华等。但是现在从这里的声音说:“错了!真正的哲学是在中国,赶快派传教士到中国去。”这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信息。那么在今天的这个名篇当中,就论证这一点来说有没有不尽如人意甚至是不够科学的地方呢?同学们敢不敢去怀疑?

  学生齐声说:“敢!”

  (让学生讨论了两分钟)

  学生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蟹是有八只脚,而不是六只脚。儿歌里唱到:螃蟹一呀,爪八个,两只眼睛那么大一个。

  学生2:螃蟹的两个爪不是用来挖洞的,不是它不用心,而是它没有那个能力。

  学生3:蟹和蛇是会挖洞的。蟹和蛇是利用天然的缝隙,用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动力,从而挖成洞穴的。

  教师:这也是善假于物。今天教给大家的三种能力,大家有收获吗?

  学生齐声说:有!

《劝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词的含义。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3.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及两个成语,把握文意。

  2.难点:品味人物对话并据此评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与准备

  1.方法:自读法、质疑文题法、讨论法等。

  2.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曾有这样一个故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吗?知道这位小英雄是谁吗?对,他就是司马光,司马光不仅是一位机智勇敢的好伙伴,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学家、史学家,在他的著名书籍《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吴王孙权常识。但他年青时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孙权多次劝他学习,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还说自己一介武夫,只要会领兵打仗就行了,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这次结果如何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老师先把课文朗读一遍,请大家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同学们想不想向老师一样将课文流利地背诵出来呀?其实这并不难,只要我们把这遍文章的字音读准了,停顿读清了,文意读明白了,再加上反复诵读,同学们就一定会比老师背诵得更好,大家有没有信心?下面就让我们从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开始。)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开始,生自由读文。

  2.生试读(其它同学认真听,并在读音的停顿方面给予评价),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先自已独立思考,边读边译。后交小组讨论,最后提交全班交流)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

  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1.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 善劝 肯学 敬才)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文意,这是学习古文的基础,而要真正要将古文吟诵出来,还需要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把握不同人物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的语气,对于不同的文章,我们读出语气的方法是不同的,)下面请同学们找出孙权与吕蒙对话两句话,结合标点和人物身份,讨论一下孙权的.这三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言为心声,我们通过孙权对吕蒙这一番既严厉又包含关怀的苦口婆心的劝告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试着按照前面的方法,对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也揣测一下,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吕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

  1.赛读,尝试背诵

  2、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写的目的在于能给后人一些启示,里面的很多人,很多事对于我们做人做事都是很有启迪的,王安石先生也曾写过一篇关于学习的文章叫《伤仲永》,同是写学习,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大胆地议议,说说。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选做)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3. 以《方仲永巧遇吕子明》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劝学》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三、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结合书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1、解读第一段(7分钟)

  1)回忆上个课时的内容并结合学生自主预习的结果,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

  2)齐背诵第一段后,提问:

  a、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

  b、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c、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d、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e、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f、“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g、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回答一个接一个问题时思考,本段的.主旨即学习的意义为何?)

  3)教师总结

  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2、解读第二段(7分钟)

  1)同学们一起背诵第二自然段。

  2)提问:

  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层阐明什么内容?

  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

  第二层是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层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联系前文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

  由此看来,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用哪几个比喻?

  (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自主剖析第二段的层次和主旨——学习的重要性)

  3)教师总结

  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3、解读第三段(7分钟)

  1)引导学生仿照第二段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三段(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每一层的两个比喻句是什么关系?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4、请同学们拿出纸来,按要求作练习。要求: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

  5、布置作业: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论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适当运用比喻论证法。

《劝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三两自然段的教学。

  2、难点: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教学设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一、导入:

  1、新课导入: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2、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读文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指导。

  4、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梳理课文。

  三、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6、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通假字)

  7、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归纳文章写作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2.简介作者:(见教参)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2.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1.检查:

  (1)学生口头回答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通假字)

  (2)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讲评记分。

  2.总结: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3、课外延伸: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3题(15分)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③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高邮﹒秦观《秦观劝学》

  注释:①暗疏:默写。②滑稽:诙谐善辩。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酗酒者。③勒:编。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一见辄能诵()②然负此自放()

  ③足抵君羸卒数万。()④心善其说()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旬朔之间何陋之有?(《陋室铭》)

  B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C.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D.庶几以此补之。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口技》)

  12.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译文: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译文: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译文:

  1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结合具体文字说明。(3分)

  答案:

  10.就、凭借、疲惫的、以……为善(认为……好)(各1分)

  11.B(2分)

  12.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2分)课内翻译略

  13.秦观在这篇短文中叙述了他自己年轻时凭借记性好不勤奋苦读,以至后来常因善忘而毁坏学业的情况。告诉我们要趁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有所成就,而不应终日玩耍荒废学业。(3分,结合内容分析1分,道理解说准确2分)

  译文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嗨!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差不多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注释

  1本段文字选自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的《精骑集序》。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2辄:常常。

  3诵:记诵,记熟。

  4暗疏:默写。

  5负:依仗。

  6自放:放,放纵。即放纵自流。

  7滑稽:诙谐善辩。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酗酒者。

  8旬朔:古时十日为一旬,泛指较长的时间。旬,十天。朔,农历的每月初一,也指一个月。

  9把卷:看书。

  10比:近,近来。

  11惩艾(yì):惩:戒止、警戒;艾读yì。即惩治过错,警戒将来。

  12殆:大概、恐怕。

  13曩时:昔日。

  14十一二:十分之一二。

  15必寻绎数终:寻绎:思考。数终:多遍,多次。从头到尾翻阅数次。

  16辄:总是,就。

  17省:懂得、明了,此处指记住。。

  18善忘:健忘。

  19孙搴答邢:北齐的大将。

  20精骑:精锐的骑兵。

  21赢卒:疲弱的士兵。

  22经: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周易》等。

  23传:人物转记作品。

  24子:诸子百家。

  25勒:编。庶几:差不多。

  26题:写上

  27庶几:差不多。

  4.布置作业:

  (1)作文(任选一题)谈学习试论“锲而不舍”

  (2)预习《师说》

《劝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

  1、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⑴ 是全文的文眼。

  ⑵ 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2、讲解第二自然段:

  ⑴ 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⑵ 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

  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

  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蓝、水、木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⑶ 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这一分析推理的过程用图示可表示为:(略)“輮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车柔、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一分析过程,同样可以用图示表示:(略)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

  ⑷ 总结本段中心思想:

  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⑸ 词语:

  輮、槁暴、受、就、中。

  3、讲解第三自然段:

  ⑴ 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⑵ 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⑶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⑷ 词语:

  致、绝、假。

  四、课后作业

  背诵前面学过的几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解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

  可分为三个层次:

  ⑴ 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⑵ “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⑶ “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词语:

  跬、镂、一、焉。

  三、总结全文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四、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五、完成习题

  1、课后思考练习题。

  2、基训上的习题。

  六、引导学生根据注释读懂原文,积累相关文言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将背诵全文

《劝学》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首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想和同学们共同穿越时空,回到三国,走近孙权,了解他的其他方面。

  出示课题《孙权劝学》(板书《孙权劝学》)。

  (二)交流预习

  1.走近司马光(小组交流课前预习资料)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2.强调重点字音,评选拼音高手,汉字英雄

  三、读准字音

  1.指导学生读,正字正音

  2.老师配乐范读

  3.个人展示读

  4 . 齐读

  友情提示: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要特别注意,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四、读懂文意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译,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劝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3)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演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设想】

  1、以“朗读——译读——思读——演读”逐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感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2、比较阅读。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参与教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为文学常识专家组、字词专家组,质疑专家组、名言专家组,分别收集有关本文相关资料,进行交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二、展示与交流。

  1、文学常识专家组展示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文学知识。

  2、教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文学知识。(幻灯片演示)

  三、感知与理解

  1、朗读课文,准确认读。

  (1) 教师范读。要求:听清字音,明确句读。

  (2) 学生练读。要求:熟悉字音,练习断句。

  (3) 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句读。

  (4) 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 字词专家组讲解重点词语、句子并板书。然后学生结成四人小组,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2) 竞赛: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规则:全班按座位分为六大组,奖励获胜组。

  形式:文言知识大会战。多媒体显示题目,由各组指定对方的同学来回答。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卿今当涂掌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蒙辞以军务 及鲁肃过寻阳

  蒙乃始就学 见往事耳

  2、辨析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治、博士)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见、往事)

  (3)及鲁肃过寻阳(过)

  3、辨析一词多义

  当 就

  卿今当涂掌事 蒙乃始就学

  但当涉猎 指物作诗立就

  4、翻译下列句子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f、卿言多务,孰若孤?

  3、思读课文,理解内容。请质疑专家组同学提出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准备好以下问题:

  1)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演读课文。

  1)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2)学生演出课本剧,同学们共同评议。

  四、反思与探究:

  1、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2、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名言专家组展示讲解自己收集到的名人读书故事和名言。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

  教师总结:总之:知识能够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

  五、拓展与延伸:

  1、有两则成语出自本文,你能找出来,并造句吗?

  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是中年好学,学有所成;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六、总结与作业:

  1、总结: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作业:课后大家熟读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刚比较过《伤仲永》,和本文,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备课资料:

  1、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回荆州,终不能如愿。最终,吕蒙巧计从蜀汉夺回了荆州,还致使关云长败走麦城,抱憾而逝;蜀汉由盛而衰。

  ————可见“学”的重要性。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师旷论学》

  3、车胤家贫不能常得油,则夏日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章……甚有乡曲之誉。……时唯胤与吴隐之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

  ————夜以继日,囊萤积雪(集萤映雪)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5、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学业渐积而有成,获其益不觉其劳也;事业积渐而有功,蒙其福而不觉其苦也。

  —————褚虎忱《论人格修养》

  6、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7、有关读书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知识就是力量。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劝学》教学设计14

  一、导入

  既来(升入高中)之,则安之,我教《劝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入课文二、作者简介

  “性本恶”→“明礼而化之”

  三、释题

  关键字:劝——何解?

  学——学什么?

  四、朗诵

  五、理清思路,内容分析

  1、作者开门见山,引用了什么观点?

  2、荀子为什么强调学习?

  △变)(书与人、获得教养、学习改变一生……)

  △怎样变?(比喻)

  3、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又何在呢?

  4、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态度与方法?

  5、结构梳理:

  第一段: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提高自己(两喻)

  第二段:学习的`意义:(五喻)改变自己(三喻)

  第三段: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五喻)积累(四喻)

  第四段:学习的方法、态度(十喻)坚持(四喻)正反对比专心(两喻)

  六、分类归纳总结文言文知识

  1、词类活用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中的“日”

  2、特殊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A青出于蓝,而青于蓝。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一词多义

《劝学》教学设计15

  教材简析:

  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是学生所务必体会的重要方面。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2、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

  一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播放三国相关视频资料)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多媒体显示图片、文字资料)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多媒体显示需注意读音的字词)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多媒体显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多媒体显示图片及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

  2、多媒体显示图片及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5、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明确: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六、延伸拓展: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七、结束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八、作业:

  1、翻译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语重心长)(自豪、自得)(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虚心接受意见爱才

  好学勤学、刻苦敬才

  善劝

《《劝学》教学设计15篇(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劝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劝学》教学设计01-12

《劝学》教学设计08-17

语文《劝学》教学设计04-23

《劝学》优秀教学设计01-14

语文《劝学》教学设计05-26

语文《劝学》教学设计[优秀]04-24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优秀06-28

【集合】语文《劝学》教学设计06-22

(推荐)语文《劝学》教学设计06-25

语文《劝学》教学设计[热]04-26

在线咨询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劝学》教学设计15篇(荐)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劝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劝学》教学设计15篇(荐)

《劝学》教学设计1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星期 总第 课时

  学习目标

  将语文活动引入课堂,指导学生以语文活动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和锻炼综合讲演能力。

  抓住人物的活动细节,细致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更深入地领会作品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以活动表演形式来表达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只能要求基本上神似形似,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表演。在编排工作中,可以适当地指导学生改编故事,按排情节乃至关键细节。编排工作是重点所在,表演是难点所在。把重点工作落实了,其难点的难度就可以降低。

  方法要求

  适当、适时指导,合理安排演练时间。

  课余演练,分工协作。

  以鼓励为主导精神,扬其所长,弃其所短。

  时间安排

  第3课时,共3课时

  活动组织

  1.活动细则

  (1)分组表演,按小组成员的'座位顺序依次上台表演。

  (2)每组的组长为评分员,对表演进行评分。最后取其综合平均分。

  (3)总分为一百分,可依本组的意见进行评分,要求客观公正。

  (4)保持教室安静。违纪一次扣除本组成绩5分。累计扣分。

  (5)给予表演突出者一定的奖励。

  2.活动过程

  (1)表演——评分

  (2)综合评分

  (3)点评;奖励

  (4)总结:历史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关联

  3.活动记录

  组号  表演者  节目  简评  总分

  --------------------------------------------------------------------------------

  [①]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裴注:《吴历》曰:“……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谓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此为辛对孙权的高度评价,当中含有无限欣羡爱慕之意。

  [②] 《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劝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二、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探讨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 情感目标:认识学习对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过程中践行“积累”“恒心”“专注”的优秀求学品质。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使文中论述的道理深入学生内心并使之身体力行。

  【教具、学具准备】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教学设想】

  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篇,所以本文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个专题展开。同时,《劝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语句章法是教学设计中所考虑的另一重点。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指引学生乐于亲近文言文为原则,以探究、合作为途径,所以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这篇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 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上。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提高修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个,就是学习。其实,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优秀的学习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修养。相信两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劝学》会对我们学会学习和培养我们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修养有所启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荀子简介:

  1、 学生读注释。

  2、 教师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国、秦国、楚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课文赏析:

  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老师发音、重读、断句。

  2、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3、三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点拨,对学生读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时鼓励(可以带头鼓掌),以营造一种感情朗读的氛围。

  二、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1、 学生根据预习笔记,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合作解决。

  2、 教师在课堂巡回,可适当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对小组内争论不定的问题给以解答。但要注意在解答时以引导、点拨为主,不宜直接明确“答案”,以免影响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三、 师生合作,答疑解惑:

  每组可由一名代表提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或让其它小组同学给予解答,教师在学生解答时要注意是否需要补充、拓展或强调。

  四、 边读边译,字句落实:

  经过上面的环节,学生已经扫清了字、词、句理解上的障碍,为巩固效果,增强整体把握课文能力,要求学生边小声读边在心中翻译。(翻译的过程也是对所学知识运用、巩固的过程)

  五、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比较“于”“焉”在文中不同语句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3、 找出文中使用“而”的句子并根据它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作业:

  1、 教师出示几个重点、难点的句子,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选择的文句要能反映课文中的重点文言现象。

  2、 检查对虚词“于”“焉”“而”等的掌握情况,并指导学生通过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了解“而”“焉”的其它用法。教师此时注意适时讲解、点拨。

  二、 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教师明确本段第一句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3、教师出示问题:找出本段中论述到的事物及其关系,其所含喻义是什么?

  蓝←———胜于——青(取之于蓝)

  提高自己

  水←———寒于——冰(水为之)

  直木——輮————→轮

  木———受绳———→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利

  结论: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注※:1、在分析所论事物的关系和特点时,教师注意提示学生用文本中的词句加以表述。

  2、“结论”和“喻义”由学生去总结、揭示,老师只作适当点拨。

  (二)、研习第二段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问题:找出本段中五组对应关系,用文中的语句概括其共同特点,其中喻义是什么?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于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共性:“善假于物”。

  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注※:教师提示学生回顾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后

  天的环境、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从而提高自己成为君子乃至圣人的修养,所以荀子特别重视学习的作用。

  3、 教师引申: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又面临许多不利条件 ,每个学生都应该利用和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在此,教师也可以设置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感受和心得)

  (三)、研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问题:荀子在本段中强调了哪些优秀学习品质,除了运用比喻论证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明确:学生不难得出本段中强调的三种优秀品质——积累、恒心、专注,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拓展延伸:积累、恒心、专注,是一个人学有所成的三种关键品质,我们在

  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这种品质。教师在此处设置“缺点曝光台”和“优点展示厅”两个栏目,针对这三种学习品质,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不足,也大方说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进而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修养。

  (四)、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1、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阐明事理。(释理通俗,形象鲜明)

  2、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观点突出,说理深刻)

  3、结构采用“总—分”式。(纲举目张,条理清晰)

  三、 布置作业:(二选一)

  1、结合自己体会,采用“总—分”形式就“积累”“恒心”“专注”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可三者联系起来谈,也可就其中一点发表见解。写在周记本上,600字左右。

  2、学习是提高人身修养的重要途径,学习修养是人身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的你通过本文的学习受到哪些启发?请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感想于周记本上。

《劝学》教学设计3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卿今当涂掌事(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4.但当涉猎(  )(  )5.见往事耳(  ) 6.及鲁肃过寻阳(  )(  )7.卿今者才略(  ) 8.非复吴下阿蒙(  )9.即更刮目相待(  )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二、解释人称的用法。1.卿今当涂掌事(      )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非复吴下阿蒙(      )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查词典解释加点的字。1.但当涉猎(  )  2.见往事耳(  )  3.孰若孤(  )4.蒙乃始就学(  ) 5.士别三日(  )  6.肃遂拜蒙母(  )四、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1.蒙辞以军中多务(  )a.把  b.被  c.用2.即更刮目相待(  )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3.蒙乃始就学(  )a.于是  b.却  c.只,仅仅4.结友而别(  )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五、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六、常识填空。1.《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此书是一部__________体通史。2.司马光,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3.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回答下列问题。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演化成怎样一句话?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比喻什么?3.古人还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读书,语言也无休”。这两句合在一起,讲的是什么道理?参考答案:一、1.当道、当权 2.推辞 3.研究 4.浏览群书,不许深入研究 5.知道 6.表示到了出现某事的时候 7.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8.不再是 9.重新 10.认清事情,识别事势二、1.古代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 2.古时王侯的自称。 3.阿蒙指吕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三、1.只,仅。 2.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3.哪里比得上。 4.接近,*近。 5.古代指读书的人。 6.于是,就。四、1.c 2.b 3.a 4.c五、1.√2.×3.√六、1.资治通鉴 编年体 2.北宋 政治家 史学家 3.诗 书 礼 易 春秋七、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待)。 2.对读书人(知识分子),即使是短暂的分别,相见时也须以新的眼光来看待他,因为他进步了。 3.这句话后来比喻人的地位的变化,也用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4.一个是三日不读就退步了,一个是用功三日就进步了,可见书是不能一日不读的。

《劝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2)吾尝跂而望矣( )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4)其曲中规( )

  (5)虽有槁暴( )( )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7)君子生非异也( )

  明确:(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结合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1、检查背诵

  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

  A.字词解释

  (1)通假字(结合“思考和练习”二)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一词多义(结合“思考和练习”二)

  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

《劝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并理解课文大致的意思;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概括、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的

  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借助于多媒体和各种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朗读、表演、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败走麦城”引入,介绍孙权、吕蒙、鲁肃,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激发阅读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再补充)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提问:你在预习中对作者和《资治通鉴》了解多少,由学生先介绍,不完整老师再补充。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读文感知。

  听录音范读,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提示学生结合注释读准字音,注意朗读停顿、节奏。

  正音。教师出示投影片。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邪(yé)孰(shú)遂(suì)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指导学生分组译文,标识重点字词。

  (让学生先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归纳总结:

  重点字词: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但:只见:知道往事:历史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语气词的运用: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相当于“耶”,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罢了,语气助词,表示肯定语气。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古今异义: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b、但当涉猎但: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c、见往事耳见: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d、既更刮目相待更: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指明翻译。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适时加予指导、评价)

  五、分角色朗读,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朗读要求:

  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表演要求:

  a、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进行表演。

  b、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学生朗读、表演完,要及时加以总结、评价。)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直到会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二、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呢?(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劝坚定有力不急不恼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大惊吕蒙自信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这两个词现在已经演变成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解释并造句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提问: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三、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启发。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从吕蒙变化的角度谈

  (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也可以从孙权、鲁肃的`角度谈,作为领导者怎样对待下属,让下属接受自己的建议等等。

  让学生各抒己见,合理即可。老师适时加予点拨、引导、总结。

  四、分析人物形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敬才爱才。

  五、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看,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第一单元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方仲永——不学习,天才变为庸才。

  吕蒙——接受建议,勤奋好学,一介武夫变为智勇双全的将帅。

  通过对比,可见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啊!

  六、拓展延伸。

  1、请说说你还知道的古代有关劝学的故事或名篇。(荀子《劝学》)

  2、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你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有哪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七、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文章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进而了解人物的形象。这是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我们学习本文最大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许丽欣

《劝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

  2、掌握文言词语绝、强、假、望、闻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体会荀子文章的风格。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绝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时代的需要,使学生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四读法。(自己总结的。)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导入新课,简介荀子

  1、荀子的思想:

  ⑴ 天人相分,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⑵ 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⑶ 性恶论。人性本恶,所以需要学习和教化。

  ⑷ 礼是治国之本。

  2、作品风格:是学者之文,朴素、深厚、缜密,多用排比和比喻。

  二、通读全文,概括大意(一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正音。

  注意如下字的读音:

  中(zhòng) 智(zhì) 躁(zào) 有(yòu)

  (其它参见教材注释。)

  2、学生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明确:学不可以已。

  (意思对即可。)

  3、学生分小组笔译课文最后一段,注意语言准确;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检查,组织全班同学交流笔译的情况,重点指导如下句子的翻译:

  ⑴ 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⑵ 筋骨之强:强健的筋骨。(倒装句式。)

  ⑶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三、完成课后练习,重点学习文言词语

  1、学生做练习二,掌握绝、强、假、望、闻的用法。

  2、教师检查完成情况;

  3、学生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商务印书馆),增加义项和例句。注意:绝的义项比较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师指名学生背诵绝、强、假、望、闻等词语的义项和课文中的例句。

  二、细读课文,理清思路(二读。)

  1、学生自读全文,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2、教师检查,全班交流。

  (各组先推荐一人上黑板,还可以由其他同学不断完善,直到满意。)

  参考思路:

  学不可以已──智明行无过──常人成君子──积累、持恒、专一

  (中心) (意义) (作用) (方法)

  三、研读课文(重点是最后一段),分析讨论(三读。)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比喻论证的语段和句子,对比喻进行分类、归纳。(学生可以自己确定分类标准)

  2、讨论比喻论证的作用、效果。

  3、教师总结,明确本文比喻巧而理至。

  第三课时

  一、审读课文,评价创新(四读。)

  1、教师引导:本文有哪些知识性错误,有哪些地方可以进一步完善,请指出来。

  2、学生审读课文,找出不足的地方。

  3、师生交流审读结果。

  参考:

  ⑴ 知识性错误,如蟹六跪而二螯,(应是八跪;一说正确)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自己建筑巢穴,不用蛇鳝之穴)。

  ⑵ 在论证方面,只是从自我的角度来论证。本文只谈了学不可以已的两点作用,即提高自己,弥补不足。还可以从社会发展趋势和需要的角度来谈。

  二、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1、以《新劝学》为题,列提纲,分组发言。要求进一步充实荀子的`论证。

  2、教师补充终身学习的有关内容,学生讨论终身学习的重大意义。

  补充:终身教育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它超越了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传统区别。它响应迅速变革之世界的挑战。要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第8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 教育科学出版社)

  【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智明行无过

  常人成君子

  学不可以已 终身学习

  积累、持恒、专一

  (社会、时代的需要)

《劝学》教学设计7

  执教:成都市树德中学尹德华

  说明:该课在20xx年11、26四川省高中语文课堂大赛,获省级一等奖

  授课班级:宜宾市宜宾一中高20xx级七班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型:四川省高中语文课堂大赛赛课课堂实录

  辅助用具:三张幻灯片。

  教师问:“请大家看幻灯片,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才应该具备哪几种技能?你们想想,大家说一说”

  学生答:知识、口才、创新、设计、计算机、想象力……

  教师讲:黑曼在美国的《未来学家》杂志上列出了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才应该具备的七种技能?:(展示幻灯片1)展示幻灯片的七种能力,同学们记住,你要想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就要从这七个方面去努力。今天我在这个课堂上我要教大家这当中的三种能力:一、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二、说服他人的能力。三、不断学习的能力。这堂课来学习《劝学》

  (教师板书课题:劝学)

  教师讲: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劝”字我写的是一个繁体字,这是一个形声字,形声字中带“力”字的普遍有个规律:多有“勉励”的意思,所以,劝学不能解释为“规劝学习”或“劝阻学习”,而应该是勉励学习。之前提到的七种能力,在《未来学家》杂志上提及,似乎是对未来的畅想,但是我们的祖先在2300多年荀子就用最为形象的语言做了最响亮的论述:“学不可以已”(教师板书)这也是全文的首句。同学请回答该怎样断句?

  学生答:学/不可/以/已“已”是“停止”,全句就是说:要不断的学习。这是七种能力之一。再看应该怎样说理?我们都不喜欢别人板着脸孔说教,那么怎样有说服力,怎样将忠言不是说得逆耳而是说得顺耳?这是一个人的本事和能力,这就是论证。所以,怎样有说服力是有方法的,那就是要学会一些论证方法。

  好,现在我们来训练第一种能力: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并用这个能力来练习背诵。也许有同学会说背诵多简单;也许有同学会说背诵太难。那么通过这堂课的训练,所有的同学都会觉得很容易。有一个词汇:“读书”,不知大家留意了吗?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对话:“王大妈:孩子在哪里读书?”“在宜宾中学读书。”但是实际上,应该改成:“在宜宾中学做作业。”(学生、教师齐笑)“读书”一词成为整个学习行为的代名词,足见其重要性,但是却被我们大家忽略了,今天我要在这个课堂再一次唱响这个词汇:“读书”。

  教师非常规范而精彩的朗读。(当堂博得全体师生的热烈掌声,在颁奖和总结的大会上再次做了朗读)。教师指令:“听教师朗读的时候要拿起笔来句读或做圈点”。

  学生齐读

  教师纠正几个语音:穴(xué)中规(zhòng)

  学生再齐读一遍。

  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来训练:怎样筛选信息?怎样用筛选信息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的背诵?先来看看作者选取了哪些比喻的对象,同时讲解一些字词:

  (教师板书:蓝草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取;

  水――冰讲: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说明客观事物是可以改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木讲: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中:合乎)直木被火烘烤就变得弯曲。

  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虽”字是转折点,也是背诵的一个重要信息。

  金讲:故木受绳则直,金就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博地学习反省自己,那么就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

  土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教师:请同学看这些所选比喻对象的特点。

  学生:(七嘴八舌的2抢答:是金、木、水、火、土,是五行)

  教师:你们很了不起,我有个问题:哪里是火?

  学生:使之然也“”字通“,用火烘烤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是一个重大发现,长期以来这个问题都被人们忽略了。《教师教学用书》高中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208页上这样写到:《劝学》的写作特点是“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明白,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从今天同学们的发现来看,这句话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没有充分地解读出该篇的精髓。作者不但不是随意地选取比喻的对象,而恰恰是用心良苦。“五行”在中国古文化中的重要性自不用说,看看,草木是万物之本,水是万物之源。而论据的代表性和概括性更是得以充分的体现。比喻论证不仅要求形象还要求美。这个内容应该可以成为教参的补充。(全场热烈的掌声)

  请同学们头脑中装着这几个信息,再次朗诵这个段落,准备背诵。课后用这个相同的方法背诵全文。

  学生齐读。

  教师纠正:故/木/受绳/则/直

  学习第三段:捕捉信息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习方法)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教师问:“这整个段落的核心句是哪句?”

  学生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教师问:“这当中的核心词汇呢?”

  学生:“善假于物也。”

  教师讲:我记得有句话说:一个最有本事的人,不是看他多有本事,而是所有有本事的人都心甘情愿地为他服务。(全场热烈的掌声)

  这就是善假于物。那么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假”什么?怎样“假”?也就是说在碰到困难的时候,怎样借助外物来解决问题?

  同学1回答:看资料、查工具书。

  同学2回答:我记得一个老总说:21世纪最大的'智慧就是剽窃别人的智慧。当然这个“剽窃”是不对的应该改成“借鉴”。要想学好就应该借鉴别人的方法,再劳逸结合。(全场热烈的掌声)

  教师:很好!大家的掌声就是对你最好的评价。强调几点:善――擅长假――借助物――外物

  教师:最后一个自然段,这里主要说学习中最重要的方法――积累。平时你们有积累的习惯吗?今天带了笔记本没有?是平时就没有,还是忙着来上课忘了?应该有,所有学科都应该有。不仅要积累,还要分类。

  分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土――山――风雨

  这在哲学上就称为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也体现了学科之间是相通的,荀子特别强调积累。

  分析:什么是君子?

  学生答:学不可以已就是积累。

  教师:一个人不断地学习,积累,就明了礼义。明了礼义,就是称为君子。这是第一层体现了积累的重要性。第二层: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生:这是说积累的坚持不懈,要日积月累。

  第三层:专心致志。这里有个难点: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彝族的语言有一个特点,比如:“一块黑板擦”他们会说“黑板擦一块”。请看这里有个什么语言现象?

  学生:“倒装”!

  教师:什么倒装,再具体一点。

  学生:定语后置。

  教师:彝族的语言现象有些接近古汉语。初中学过的有:“马之千里者。”(《马说》)译为:千里马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种山记》)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课文的这一句应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第三个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常用的是打比方的方法,比喻不仅仅是把抽象的事物现象化,而且比喻句本身也很美。下面我们一“宽容”这一对象来做一个练习,学习。要求用比喻句来表达,一句或两句都行,三个连续的就更棒了,请同学们把它写下来。(两分钟)

  学生1:宽容是寒日里一缕朝阳,宽容是酷暑里的一屡轻风。

  学生2:天空接纳了每一片云彩,无论美丑,所以广袤无边;大地拥抱了每一寸土地,无论贫富,所以宽广无边,大地拥抱了每一条河流,无论大小,所以无边无际。(全场掌声)

  教师:看来我们不是缺少这种能力,只是缺少开掘,今天我就是来开掘的。接下来我们再来做一次大胆的尝试。荀子很了不起,德国号称哲学之乡,在那里产生了无数的哲学界的顶级人才,如:黑格尔、康德、叔本华等。但是现在从这里的声音说:“错了!真正的哲学是在中国,赶快派传教士到中国去。”这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信息。那么在今天的这个名篇当中,就论证这一点来说有没有不尽如人意甚至是不够科学的地方呢?同学们敢不敢去怀疑?

  学生齐声说:“敢!”

  (让学生讨论了两分钟)

  学生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蟹是有八只脚,而不是六只脚。儿歌里唱到:螃蟹一呀,爪八个,两只眼睛那么大一个。

  学生2:螃蟹的两个爪不是用来挖洞的,不是它不用心,而是它没有那个能力。

  学生3:蟹和蛇是会挖洞的。蟹和蛇是利用天然的缝隙,用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动力,从而挖成洞穴的。

  教师:这也是善假于物。今天教给大家的三种能力,大家有收获吗?

  学生齐声说:有!

《劝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词的含义。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3.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及两个成语,把握文意。

  2.难点:品味人物对话并据此评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与准备

  1.方法:自读法、质疑文题法、讨论法等。

  2.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曾有这样一个故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吗?知道这位小英雄是谁吗?对,他就是司马光,司马光不仅是一位机智勇敢的好伙伴,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学家、史学家,在他的著名书籍《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吴王孙权常识。但他年青时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孙权多次劝他学习,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还说自己一介武夫,只要会领兵打仗就行了,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这次结果如何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老师先把课文朗读一遍,请大家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同学们想不想向老师一样将课文流利地背诵出来呀?其实这并不难,只要我们把这遍文章的字音读准了,停顿读清了,文意读明白了,再加上反复诵读,同学们就一定会比老师背诵得更好,大家有没有信心?下面就让我们从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开始。)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开始,生自由读文。

  2.生试读(其它同学认真听,并在读音的停顿方面给予评价),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先自已独立思考,边读边译。后交小组讨论,最后提交全班交流)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

  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1.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 善劝 肯学 敬才)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文意,这是学习古文的基础,而要真正要将古文吟诵出来,还需要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把握不同人物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的语气,对于不同的文章,我们读出语气的方法是不同的,)下面请同学们找出孙权与吕蒙对话两句话,结合标点和人物身份,讨论一下孙权的.这三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言为心声,我们通过孙权对吕蒙这一番既严厉又包含关怀的苦口婆心的劝告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试着按照前面的方法,对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也揣测一下,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吕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

  1.赛读,尝试背诵

  2、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写的目的在于能给后人一些启示,里面的很多人,很多事对于我们做人做事都是很有启迪的,王安石先生也曾写过一篇关于学习的文章叫《伤仲永》,同是写学习,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大胆地议议,说说。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选做)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3. 以《方仲永巧遇吕子明》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劝学》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三、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结合书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1、解读第一段(7分钟)

  1)回忆上个课时的内容并结合学生自主预习的结果,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

  2)齐背诵第一段后,提问:

  a、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

  b、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c、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d、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e、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f、“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g、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回答一个接一个问题时思考,本段的.主旨即学习的意义为何?)

  3)教师总结

  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2、解读第二段(7分钟)

  1)同学们一起背诵第二自然段。

  2)提问:

  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层阐明什么内容?

  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

  第二层是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层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联系前文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

  由此看来,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用哪几个比喻?

  (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自主剖析第二段的层次和主旨——学习的重要性)

  3)教师总结

  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3、解读第三段(7分钟)

  1)引导学生仿照第二段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三段(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每一层的两个比喻句是什么关系?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4、请同学们拿出纸来,按要求作练习。要求: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

  5、布置作业: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论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适当运用比喻论证法。

《劝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三两自然段的教学。

  2、难点: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教学设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一、导入:

  1、新课导入: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2、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读文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指导。

  4、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梳理课文。

  三、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6、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通假字)

  7、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归纳文章写作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2.简介作者:(见教参)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2.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1.检查:

  (1)学生口头回答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通假字)

  (2)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讲评记分。

  2.总结: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3、课外延伸: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3题(15分)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③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高邮﹒秦观《秦观劝学》

  注释:①暗疏:默写。②滑稽:诙谐善辩。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酗酒者。③勒:编。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一见辄能诵()②然负此自放()

  ③足抵君羸卒数万。()④心善其说()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旬朔之间何陋之有?(《陋室铭》)

  B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C.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D.庶几以此补之。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口技》)

  12.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译文: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译文: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译文:

  1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结合具体文字说明。(3分)

  答案:

  10.就、凭借、疲惫的、以……为善(认为……好)(各1分)

  11.B(2分)

  12.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2分)课内翻译略

  13.秦观在这篇短文中叙述了他自己年轻时凭借记性好不勤奋苦读,以至后来常因善忘而毁坏学业的情况。告诉我们要趁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有所成就,而不应终日玩耍荒废学业。(3分,结合内容分析1分,道理解说准确2分)

  译文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嗨!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差不多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注释

  1本段文字选自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的《精骑集序》。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2辄:常常。

  3诵:记诵,记熟。

  4暗疏:默写。

  5负:依仗。

  6自放:放,放纵。即放纵自流。

  7滑稽:诙谐善辩。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酗酒者。

  8旬朔:古时十日为一旬,泛指较长的时间。旬,十天。朔,农历的每月初一,也指一个月。

  9把卷:看书。

  10比:近,近来。

  11惩艾(yì):惩:戒止、警戒;艾读yì。即惩治过错,警戒将来。

  12殆:大概、恐怕。

  13曩时:昔日。

  14十一二:十分之一二。

  15必寻绎数终:寻绎:思考。数终:多遍,多次。从头到尾翻阅数次。

  16辄:总是,就。

  17省:懂得、明了,此处指记住。。

  18善忘:健忘。

  19孙搴答邢:北齐的大将。

  20精骑:精锐的骑兵。

  21赢卒:疲弱的士兵。

  22经: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周易》等。

  23传:人物转记作品。

  24子:诸子百家。

  25勒:编。庶几:差不多。

  26题:写上

  27庶几:差不多。

  4.布置作业:

  (1)作文(任选一题)谈学习试论“锲而不舍”

  (2)预习《师说》

《劝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

  1、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⑴ 是全文的文眼。

  ⑵ 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2、讲解第二自然段:

  ⑴ 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⑵ 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

  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

  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蓝、水、木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⑶ 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这一分析推理的过程用图示可表示为:(略)“輮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车柔、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一分析过程,同样可以用图示表示:(略)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

  ⑷ 总结本段中心思想:

  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⑸ 词语:

  輮、槁暴、受、就、中。

  3、讲解第三自然段:

  ⑴ 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⑵ 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⑶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⑷ 词语:

  致、绝、假。

  四、课后作业

  背诵前面学过的几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解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

  可分为三个层次:

  ⑴ 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⑵ “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⑶ “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词语:

  跬、镂、一、焉。

  三、总结全文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四、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五、完成习题

  1、课后思考练习题。

  2、基训上的习题。

  六、引导学生根据注释读懂原文,积累相关文言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将背诵全文

《劝学》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首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想和同学们共同穿越时空,回到三国,走近孙权,了解他的其他方面。

  出示课题《孙权劝学》(板书《孙权劝学》)。

  (二)交流预习

  1.走近司马光(小组交流课前预习资料)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2.强调重点字音,评选拼音高手,汉字英雄

  三、读准字音

  1.指导学生读,正字正音

  2.老师配乐范读

  3.个人展示读

  4 . 齐读

  友情提示: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要特别注意,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四、读懂文意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译,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劝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3)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演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设想】

  1、以“朗读——译读——思读——演读”逐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感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2、比较阅读。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参与教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为文学常识专家组、字词专家组,质疑专家组、名言专家组,分别收集有关本文相关资料,进行交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二、展示与交流。

  1、文学常识专家组展示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文学知识。

  2、教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文学知识。(幻灯片演示)

  三、感知与理解

  1、朗读课文,准确认读。

  (1) 教师范读。要求:听清字音,明确句读。

  (2) 学生练读。要求:熟悉字音,练习断句。

  (3) 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句读。

  (4) 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 字词专家组讲解重点词语、句子并板书。然后学生结成四人小组,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2) 竞赛: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规则:全班按座位分为六大组,奖励获胜组。

  形式:文言知识大会战。多媒体显示题目,由各组指定对方的同学来回答。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卿今当涂掌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蒙辞以军务 及鲁肃过寻阳

  蒙乃始就学 见往事耳

  2、辨析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治、博士)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见、往事)

  (3)及鲁肃过寻阳(过)

  3、辨析一词多义

  当 就

  卿今当涂掌事 蒙乃始就学

  但当涉猎 指物作诗立就

  4、翻译下列句子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f、卿言多务,孰若孤?

  3、思读课文,理解内容。请质疑专家组同学提出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准备好以下问题:

  1)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演读课文。

  1)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2)学生演出课本剧,同学们共同评议。

  四、反思与探究:

  1、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2、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名言专家组展示讲解自己收集到的名人读书故事和名言。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

  教师总结:总之:知识能够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

  五、拓展与延伸:

  1、有两则成语出自本文,你能找出来,并造句吗?

  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是中年好学,学有所成;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六、总结与作业:

  1、总结: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作业:课后大家熟读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刚比较过《伤仲永》,和本文,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备课资料:

  1、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回荆州,终不能如愿。最终,吕蒙巧计从蜀汉夺回了荆州,还致使关云长败走麦城,抱憾而逝;蜀汉由盛而衰。

  ————可见“学”的重要性。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师旷论学》

  3、车胤家贫不能常得油,则夏日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章……甚有乡曲之誉。……时唯胤与吴隐之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

  ————夜以继日,囊萤积雪(集萤映雪)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5、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学业渐积而有成,获其益不觉其劳也;事业积渐而有功,蒙其福而不觉其苦也。

  —————褚虎忱《论人格修养》

  6、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7、有关读书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知识就是力量。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劝学》教学设计14

  一、导入

  既来(升入高中)之,则安之,我教《劝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入课文二、作者简介

  “性本恶”→“明礼而化之”

  三、释题

  关键字:劝——何解?

  学——学什么?

  四、朗诵

  五、理清思路,内容分析

  1、作者开门见山,引用了什么观点?

  2、荀子为什么强调学习?

  △变)(书与人、获得教养、学习改变一生……)

  △怎样变?(比喻)

  3、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又何在呢?

  4、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态度与方法?

  5、结构梳理:

  第一段: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提高自己(两喻)

  第二段:学习的`意义:(五喻)改变自己(三喻)

  第三段: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五喻)积累(四喻)

  第四段:学习的方法、态度(十喻)坚持(四喻)正反对比专心(两喻)

  六、分类归纳总结文言文知识

  1、词类活用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中的“日”

  2、特殊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A青出于蓝,而青于蓝。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一词多义

《劝学》教学设计15

  教材简析:

  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是学生所务必体会的重要方面。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2、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

  一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播放三国相关视频资料)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多媒体显示图片、文字资料)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多媒体显示需注意读音的字词)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多媒体显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多媒体显示图片及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

  2、多媒体显示图片及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5、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明确: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六、延伸拓展: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七、结束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八、作业:

  1、翻译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语重心长)(自豪、自得)(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虚心接受意见爱才

  好学勤学、刻苦敬才

  善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