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31 15:08:2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星星变奏曲》是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作者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这首诗在诗歌技艺、创作手法和诗歌主题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达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本文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语言清丽流畅,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二、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感知“星星”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生活的美好,感受时代脉搏,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认真理解诗意。

  2、品味语言精炼优美的特色,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3、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四、教学策略

  1、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促进学生的理解。

  2、学法: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的制作,朗读材料的准备,学案的制作,学生根据学案预习课文,自主学习。

  六、教学环节

  (一)课堂导入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新课

  (二)课堂讲授

  1、作者及朦胧诗介绍

  江河是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2、朗诵诗歌,整体感知。

  (播放朗诵磁带,自由朗诵,并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①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明确: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②两小节诗有什么特征?

  诗节基本对称,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

  ③诗中用哪些东西象征美好的世界?有用那些东西象征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样有什么好处?

  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诗歌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这使得这首诗含蓄胧,意境优美。

  3、问题探究,交流合作。

  ①如何理解“变奏曲”?这首诗为什么以“星星变奏曲”为题?

  明确: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探究)

  ②“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句运用了什么什么修辞?颤抖一词在句中有何含义?

  明确:“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总结。)

  ③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明确:“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④“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⑤为什么说“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⑥“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验该句的含义)

  4、拓展延伸

  教师:每个人心中都有痛苦,有痛苦就有祈盼,就有追求……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仿照本诗的句式,模仿诗歌的语言,大声说出你心中的祈盼。

  学生借用诗歌中的主要句式“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模仿诗歌语言,表达心中的各种祈盼。

  示例:如果我的家人能快乐,谁还需要去搞笑,谁还会四处奔忙寻找遥远的妙方,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幅画,孩子像天使般快乐地在花丛中,走来走去。

  5、课堂小结:世界是不完美的,完美的世界从来也没有出现过,正视现实的不完美,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怀着希望去生活,学会在自己陷入黑暗的痛苦时,有勇气给自己的星星点灯。

  6、布置作业:

  ①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②“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③“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七、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导语)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板书文题、作者)

  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朦胧诗的解说及作者简介: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革命”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4、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5、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6、“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四、小结: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五、作业设计:

  (一)、阅读诗歌《帆》

  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帆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1)意象是A 的 的帆。

  B 的大海, 海风, 浪。

  C 碧流, 阳光, 异地。

  (2)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xx 、xx 、xx 。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1)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2)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画面象征什么?

  3、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个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1)描绘一种情景。

  (2)表达一种感悟。

  参考答案:

  1、(1)孤独 不安分 蔚蓝 呼啸 翻卷 清澈 金色的 遥远的

  (2)离乡远去 挣扎奋斗 享受宁静

  2、(1)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要逃离幸福的乐疆。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2)象征有志追寻真理,渴望冒险与斗争的青年,青年进入中年的三个阶段。

  3、略

  (二)、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如果……如果……

  谁不愿意……谁还需要……

  谁不愿意……谁还会……

  谁不喜欢……谁愿意……

  谁不喜欢……谁愿意……

  蜜蜂萤火虫睡莲寒冷寂寞苦难

  春天鸟儿白丁香冰雪僵硬瘦小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互动内容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今天,我们学的《星星变奏曲》就是一首高贵的诗。现在就请同学们初读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

  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四、归纳本诗的主题

  五、体验与反思: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理解课文内容。

  合作学习,透过诗歌意象,结合自己的体会,理解诗歌中的意境。

  结合自己对这首诗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朦胧诗派的语言特色。

  渗透思想教育。

  六、课堂练习:

  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

  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⑵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

  ⑴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⑵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文章片断、歌诗乐曲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xx年12月,在北京青年报与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主办的“聆听经典:缪斯的竖琴──中外经典诗歌音乐朗诵会”上,总策划、总撰稿人,著名诗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作为朗诵会的第一篇。对很多同学来说“江河”这个名字似乎还有些陌生,《星星变奏曲》竟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人们如此青睐它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江河,去聆听他的《星星变奏曲》。

  二、投影出示

  作家作品知识:

  江河:1949年生,原名于友泽,诗人。诗集有《从这里开始》、《江河诗选》等。他与舒婷、北岛、顾城、杨炼一起被称为“朦胧诗”的五位主将。

  朦胧诗: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纷纷指责“新诗读不懂”。对此,北京大学孙玉石教授指出:在我们对诗人呕心沥血写出的诗歌作出否定和嘲骂之前,我们应当先问一下自己:是“诗离我们远去”,还是“我们离诗远去”?这句话确实耐人寻味。

  三、导读导学

  1、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⑴教师播放朗读带,提示学生做字词、停顿和疑难的标注。

  ⑵提问:

  通过预习和听朗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学生讨论,明确──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调。)

  ⑶教师提示:

  除了这种感情基调,诗中还有一种不同的情感线索,请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能体会到。

  2、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⑴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分组、分段朗读,提问: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构成反复句。

  ⑵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⑶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

  明确: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⑷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讨论、归纳。

  明确:前一节诗中的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后一节诗中意象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3、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⑴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何理解。

  讨论、归纳──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⑵问:诗题中的“变奏曲”如何理解?

  明确: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正是变奏曲。

  ⑶与贺敬之的作品《三门峡──梳妆台》进行比较,体会朦胧诗的.特点。

  四、回顾并总结全诗

  学生总结:《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教师小结:

  著名诗人舒婷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障碍必须拆除,面具应当解下。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我想,这也是江河以及那一代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变奏曲

  温情、浪漫──对比──寒冷、残酷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境、意蕴和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3、感知诗歌中的“星星”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4、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掌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也不同程度的会遭受心灵的劫难。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站在现实的苦难中,遥望幸福的彼岸。如果说越是痛苦中的人,越是幻想幸福、向往幸福,这是人的.本能,那么,越是痛苦中的人,越是以自己的行动去追求幸福、寻觅幸福就是人性的高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星星变奏曲》就是这样一首高贵的诗。

  (二)美美地听。

  播放罗京范读。

  (三)美美地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小组展示。

  (四)美美地品。

  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诗句进行自主品析、交流。

  教师总结:

  第一节:

  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

  意境:甜蜜、温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

  情感:对光明、美好的理想社会的热烈向往。

  第二节:

  意象:夜、冰雪、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压抑的黑暗现实。

  情感: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否定。

  (五)归纳主旨:

  表达了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追求光明的。决心。

  (六)资料补充:

  意象化和象征化是朦胧诗重要的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成了朦胧诗的核心。

  (七)总结:

  世界是不完美的,正视现实的不完美,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怀着希望去生活,学会在自己陷入痛苦时给自己勇气,像顾城在《一代人》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八)作业布置。

  每个人心中都有痛苦、祈盼和追求,仿照“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祈盼。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6

  【知识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能力目标】

  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教育目标】

  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暗喻句子的含义。

  【策略和方法】

  引入及讨论。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练习

  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教学课后记】

  本课时计划可行。要在讲清朦胧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几遍,也可结合目标检测让学生去理解。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简介当时“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

  2、熟读这首诗,最好能背诵。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这首诗的抒情性很强,很宜于朗诵,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

  3、“变奏曲”这一借用的音乐术语,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的。要认真体会“星星”在不同的情景出现和不同的事物相结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有哪些不同。

  4、诗中多用比喻:

  理解这些比喻的寓意,把握其中“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旗子”“火”等形象的内涵,借助对这些形象的感悟,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5、授课的形式可以灵活,如谈到星星的形象的时候,同学们之间可以展开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说明: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刘小禾)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五、练习

  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学习借助意象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体会诗情,通过朗读进入诗境,领悟语言表现力。

  3、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加强学生个性化体验,带动对诗歌的理解品析。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知

  1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1)教师播放朗读配音,提示学生做字词、停顿和疑难的标注。

  (2)提问:通过预习和听朗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结合此问题的回答,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课下搜集到的有关作者、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朦胧诗的资料。

  2、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分组、分段朗读,提问: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2)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

  (明确——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4)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讨论、归纳。

  (明确——前一节诗中的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后一节诗中意象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三)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1.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何理解。

  讨论、归纳——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2.问:诗题中的“变奏曲”如何理解?

  (明确——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正是变奏曲。)

  三、总结品尝

  引导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四、拓展延伸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9

  1、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 、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45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26人。本班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在16岁左右,也有少数偏大的学生,年龄结构比较正常。本班学生多都来自周边地区,其中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本人于20xx年9月1日接手该班的班主任工作兼任教该班的语文课程,就二年半的观察和了解,在以下几个方面积累了一点素材,现逐一分析如下:

  一、道德品质方面

  我班学生就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活泼、机灵,待人有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同学之间也团结友爱,极少有打架闹事的事件发生,也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老师的教育能虚心接受,且知错就改。

  二、纪律方面

  我班整体纪律较好,课堂上能专心听讲,上课讲话做小动作的学生较少。也有个别学生坐不住,就是趴在桌子上。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教育引导,并间隔提醒,让他们慢慢养成专心的习惯。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想方设法创设有效情境,让课堂更生动,更有趣,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对上他们的口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把精力放到学习上来。从而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业成绩方面

  我班学生学习热情高,但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方法不够得当,勤奋度不够高,且有部分学生比较懒惰,作业不能及时完成。

  四、身体状况方面

  整体来看,本班学生大部分好动,身体素质普遍很好。只有个别学生抵抗力较差,爱生点小毛病,在今后的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中,主要是在体育锻炼方面对学生进行耐心开导,坚持正面教育,让学生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均衡营养。平时加强锻炼,认真积极的上好体育课,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五、家庭背景方面

  我班学生家庭背景比较单纯,学生均来自农村,父母在外打工或经商,由爷爷奶奶在家照管。此种类型的学生,由于家长在外忙于挣钱,对于子女的学业过问极少,更谈不上辅导、督促了,导致这部分学生的成绩出现明显滑坡。

  通过掌握的材料再加以分析,以便指导我今后工作有效深入地开展。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字词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星星变奏曲

  解析课题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

  一积累有关描写星星的词语

  二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1节诗:黑暗笼罩大地,向往光明世界。

  2节诗:否定现实世界,决心追求光明。

  三学生再读全诗,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思考其含义:

  夏夜——柔软得像一片湖

  鸟——像星星一样,落满枝头。

  四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馨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枝头”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景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得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和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的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 。苦难的诗;冻僵的夜晚;被风吹落的星星

  理解: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寂寞。星星的颤抖,是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4、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星”也被一颗又一颗的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深沉,猖獗肆虐的冷酷无情。

  5、“寂寞地燃烧”又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孤独,燃烧代表牺牲。

  五:总结:

  诗中的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他对光明的渴望。

  六:作业:

  1仿照这首诗:“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

  2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个字。

  高山溪流大海

  (1)描绘一种情景。

  (2)表达一种感悟。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一、导入新课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二、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理解课文内容。

  合作学习,透过诗歌意象,结合自己的体会,理解诗歌中的意境。

  结合自己对这首诗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朦胧诗派的语言特色。

  教学互动内容设计意图

  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四、归纳本诗的`主题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 ) 闪烁( ) 朦胧( ) 覆盖( ) 疲倦( )

  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3)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

  渗透思想教育。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学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作业设计:1、分析《帆》的意象。2、仿写。(见练习)

  板书设计:

  理

  想

  光明 星星 美好

  幸

  福

  星星变奏曲

  温馨美好 寒冷严酷

  向往光明 否定现实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步骤教程设计学程设计时间分配

  一二题解与导入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朦胧诗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步骤教程设计学程设计时间分配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诗人用“柔软得象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五、拓展延伸: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自读课文朗读课文,自学理解分组讨论,集中归纳思考、理解学生写诗10分钟5分钟10分钟10分钟

  板书设计星星变奏曲江河对理想的向往,对黑暗的否定

  练习处理

  1.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题】:

  3、星星变奏曲

  江河

  二、介绍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三、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四、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五、新课讲授:

  1、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提示学生,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2、分析:“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句。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

  明确: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4、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明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课堂小结】: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二、三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点

  2,感知“星星”领会其象征意义

  3,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4,感受时代脉搏,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自己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作者

  1,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朦胧诗:就是在抒情写意上含义朦胧的诗。以舒婷、顾城、江河等为代表。是一批文学中成长的诗人。朦胧诗如水中之月,雾中之花。易牵人情思,引人遐想。体验到别有滋味的朦胧美。

  3, 学生介绍作者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到政治抒情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二: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然后点拨,提示。这首诗抒情细腻,意境优美,朗读时要感情饱满。

  2,学生自由读全诗

  3,齐读全诗

  三:问题探究

  1,学生读全诗,思考如下问题:

  (1),星星象征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讨论明确,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柔软的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感觉。

  (3),写“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心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4),“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讨论明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 “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5),怎样理解下面几句诗的内涵

  在寒冷中寂寞的燃烧?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师生互动,完成以上问题。

  四:内容整合

  1,结合研讨练习一,反复朗读全诗。

  2,本诗以星星为主要意像,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以及虽然迷茫,而不失坚定信念的执着精神。

  五:小结

  写法:

  1,诗歌意像选择很精心,蕴含深厚。

  2,本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板书设计:

  星 主要意像:星星(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理想)

  星

  变 情境:温馨美好―――寒冷严酷

  奏

  曲 向往光明―――――否定现实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4

  写在前面:

  “谁不愿意”,就是“谁都愿意”么?反问句的作用,小学时候就学过,学生早已熟稔于心。今天,就是借一首诗,争取在认知上有所突破,领悟它真正的抒写自我的价值。可是,这一节课上,无论你怎么问,“谁不愿意”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学生都会坚定地回答:谁都愿意,每个人都愿意。我这才突然领悟:没有整体把握,语文教学就成了简单的问答游戏。

  教学中,不如多一些朗读和等待。

  这首诗的麻烦在于,很多东西是下意识的。尽可能地呈现自我,呈现自我的印象和直觉;实在是自成体系、自成生命。前后有机衔接,理性分析难以介入。读起来感觉什么都懂,但又感觉什么都不懂。

  教学过程:

  导入:

  说起星星,大家应该还记得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诵读这首诗)

  总有一些人会仰望星空,这是为什么呢?今天的诗或许会告诉我们。

  一、初读阶段:

  在当堂预习的基础上:

  是否发现了一点规律?

  (反问、格式和结构……)

  反复就是一种强调,说明一定有种强烈的感情要表达。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情?作者想说的到底是什么呢?

  注:

  这是初问,后面我们还要回到“谁(不)愿意”这样的表达形式上来,从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来探求它的规律,和它在这里的意义。

  范读(教师)

  自读(学生)

  一点指导:

  读诗,就是借诗表达自我,没有人能告诉你应该怎么读,我只说自己的经验:

  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生命,读时一气贯穿却不是须眉不分;

  下一句(行、节)的开头,是含在嘴里的,但什么时候吐出来,自己的感觉说了算。

  这就是一首诗的旋律和节奏。

  (说说你对上述问题的理解——作者想说什么)

  预计:

  诉说对光明的渴望。

  (可以让学生注意“角落”这个词——为什么是“角落”;照不到,它才真正地成了被遗忘、被冷落的“角落”)

  二、细读阶段:

  “光明”被我们无数次提起,可“光明”到底是什么呢?

  注:

  我们常常说光明就是希望、理想等等。但希望和理想又是什么?从抽象到抽象。

  这一定不是语文。连词语解释都算不上!作为一个诗人,他绝不可能从这个角度去阐述光明。这样,这个问题就有了探求的必要。我们可以说光明是什么,却很难说清楚,光明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我”的意义、价值);那么,就让文本告诉我们答案吧。

  活动:

  再读第一节(学生)——

  从中选择一幅画面,给“光明”下一个定义。

  注意对学生的追问:

  为什么那就是光明?

  那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你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哪一个字、那一句话给了你这种感觉?

  预计:

  学生会说到简单而不明了、能体会到却说不出来的文字。

  针对这种情况所作的引导:

  引导1——

  “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不合情理之处,说“柔软”)

  对柔软作出阐释的,正是下面这两句话: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再现不合理处,说“星星游动”)

  ——湖上的萤火虫就像是天上闪烁的星星一样,在游动

  这幅画面、这种联想给人怎样的感觉?

  (悠闲、浪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哪些字给人这样的感觉?为什么?

  如:

  “游”——把“游动”换成“飞动”;“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闲走、闲逛)。”

  再如——

  “睡”——因为一切都安睡了,才不会有任何的搅扰,才能是“游”;否则,便是飞散。

  引导2——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不合情理处,说“闪烁”)

  换个什么词可能更接近作者的本意?

  但,为什么用“闪闪烁烁”而不是这个词?

  (闪闪烁烁、朦朦胧胧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引入资料: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

  小结: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

  朦朦胧胧形容的是花香,但就连这花香也是浅浅的、若隐若现的白色。

  我们听到的不是群鸟乱鸣,而是繁星满天;我们闻到的不是淡淡清香,而是一团团浅浅的白。听到的与闻到的,都变成了看到的;听觉的与嗅觉的,都变成了视觉的——不为别的,不过是为了创造一个幻境、梦境,不过是为了告诉我们:

  光明,就是晚上,萤火虫在睡莲丛中游动

  光明,就是春天,鸟儿落满枝头花儿阵阵飘香

  光明,就是诗歌,每一个字都在心头颤动

  ……

  (与其说光明是一种美好的存在,不如说,光明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朴素的一种“需要”——这才是光明之于我们人生的意义。不过,这个意思学生并不需要现在就明白)

  三、赋意阶段:

  如果这就是光明——

  难道你就不想要、不喜欢吗?难道你还觉得这首诗与你无关吗?难道你还以为作者只是在说他自己的故事吗?不,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作者说的是他自己的故事,但也是所有人的故事、所有人的生活。所以才说:“谁不愿意”。——每个人都愿意、都需要。但,作者所说的,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你能读出什么言外之意呢?

  注:

  这句话字面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想要”,但其实,作者想要表达的却是:“我很渴望”。——他并不想说别人怎么样。(同理,“谁愿意”也并不是说“每个人”,而是想说:“我很无奈”)只是,怎样才能让别人也体验到这种渴望呢?那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唤醒他们:

  ——“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

  引导(如果学生不理解):

  下面,我们就用作者的语言说自己的生活(这也是仿写的准备):

  1、用“谁不愿意”开头造一个句子。并说说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2、接着以上的句子再造一两个,看看表达效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结:

  一个“谁不愿意”,能够感觉到你的心中还有抱怨。说明你对现实还有很多的不满。但两个(或两个以上),却让你的表达发生了一点微妙的变化——能够感觉到你的心中有一股强大的能量,但它却不像是抱怨,而更像是一种积累了很久的、凝聚了很久的信念。是一种美好的东西。其实,正是在这样连续性的表达中,我们发现了自我(真正想要的什么)。比如说,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想和老爸老妈对抗,而是……

  回到诗中——

  那么在这首诗中呢,

  我们又能发现什么?

  (读读想想)

  学生应能感觉到这样的意思:

  “谁不愿意……,但是……”

  (“但是”后面的内容才重要;让学生说)

  四、解题阶段:

  “星星变奏曲”——

  为什么诗题是“变奏曲”?什么才叫“变奏”?

  上下两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没有变的是什么?

  引导:

  1、的确有一个节奏。

  2、这个节奏发生了一点变化。

  从形式入手——

  “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颤动”和“颤抖”

  “凝望”和“燃烧”

  (还有末尾的差异)

  小结:

  同是诉说对光明的渴求,但侧重点又有不同:

  “谁不愿意……”,更多地是写光明的遥不可及;

  “谁愿意……”,是写正在经历不想经历的生活。

  ——一个是期待中的光明,一个是现实里的黑暗。

  只有经历了苦难和苦行,才真正懂得了光明的意义;

  只有懂得了光明的意义,才能在苦难中坚持和忍耐。

  就像——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就像前后两节的开头所说的——

  为什么是“星星(变奏曲)”?

  小结:

  “星星”揭示了上述道理:

  “星星”是微茫的希望,有了这种希望,才有了黑夜里的永不放弃的坚守。

  “星星”不是光明,却因为黑夜的存在而比光明本身更美丽、更动人心魄。

  (渴望与坚持,成就了我们的人生;在这一点上,两节诗的开头是相同的)

  PS:

  我想到了两句话:

  渴望,比渴望的对象更有价值。

  相信,比相信的对象更有价值。

  那么——

  两节诗的末尾呢,是否也表达了共同的意思!

  看上去应该是相同的,但真的是这样吗——

  和首节一样,都是写盼着的、想着的光明吗?

  飘动的旗子、燃烧着的火焰,真的不可能吗?

  (高高飘扬的旗子一样的火焰,到底指什么)

  引导: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因为盲孩子看不到别人,所以别人也“看不到”他。

  他心灵的世界,就是一个星星与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但是最后,那里却被照得透亮。还记得是为什么吗?

  (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相互的温暖,就是“火焰”)

  (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什么是“独破”?“独破”就是独自承担,“独破”就是把这个世界所有灾难放在自己一个身上。这种不灭的意志、这种为了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也是“火”!而且,这把熊熊的火焰燃烧了整整1300年;在这古往今来的1300年间,又涌出了多少照亮了别人、也被别人照亮的灵魂!看得见,触得到。所以,第二节的开头就不再是“凝望”,而变成了“寂寞地燃烧”。也许,这首诗本身就是“火”,就是点亮我们灵魂的一盏心灯。也许,我们心中也有一把“火”,只是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请仿写——

  仿写作业:

  如果……

  谁还需要……谁还会……

  谁不愿意(谁愿意)……

  谁不愿意(谁愿意)……

  谁不喜欢……

  小结:

  如果你会说出一句“谁(不)愿意”,那么,你只是一个俗人;

  如果你会说出一串“谁(不)愿意”,那么,你就是一个诗人;

  但是,如果你会“变奏”,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人生的遭遇,那么,你就是一个思想者,一个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

  后记:

  成长,还在缓慢地发生。关于诗歌教学,现在最大的进步,就是把朗读这最好的进入灵魂的方式和提问启发结合起来。这样,原先松松散散的、按部就班的“教学环节”、“教学步骤”,就成了有目标的、紧凑的“学生活动”。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3、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4、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5、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诗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学生回答)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板书文题、作者)

  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资料助读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

  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

  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涛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思考:

  (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2)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3、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四、研读揣摩

  1、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3、学生听读全诗,深入领悟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

  五、课堂练习

  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帆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1)意象是A的的帆。

  B的大海,海风,浪。

  C碧流,阳光,异地。

  (2)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 。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1)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2)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画面象征什么?

  3、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个字。

  高山溪流大海

  (1)描绘一种情景。

  (2)表达一种感悟。

  参考答案:

  1、(1)孤独不安分蔚蓝呼啸翻卷清澈金色的遥远的

  (2)离乡远去挣扎奋斗享受宁静

  2、(1)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要逃离幸福的乐疆。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

  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2)象征有志追寻真理,渴望冒险与斗争的青年,青年进入中年的三个阶段。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七、作业

  1、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星星变奏曲现代诗欣赏09-13

星星变奏曲现代诗歌09-13

九年级语文上《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一等奖12-11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06-16

【集合】《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04-19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02-01

(精华)《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15篇04-19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15篇(合集)04-19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汇总(15篇)04-19

变奏曲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