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31 09:15:0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品]《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科书第100页例1及相应的内容。

  学情分析:

  1、在本单元前几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基本上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本节课是要理解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对单位“1”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应把理解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作为重点,并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掌握所学。在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要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单位“1”的概念。重点要放在单位“1”,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几份分子就是几,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准确表达。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分一分,涂一涂,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单位“1”由“1个”到“多个”的过程,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2、借助解决具体问题的活动,使学生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类比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难点:从分母和分子的意义这一角度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答题纸,小棒。

  教学过程:

  师:你想到的这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平均分、分数线、分子、分母、分数的意义。师选择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受整体由“1个”变“多个”

  (1)、用课件展示教材第100页的例1右侧图,让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2)、现在你又想到了哪个数?它表示什么意思?

  (3)、师:涂色部分是四个正方形中的几份?这样的`一份还能用分数表示吗?

  (4)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与评价。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样的2份是这4个小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呢?3份呢?

  2.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1)课件出示六个苹果,动态演示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观察图后集体交流(一共有6个苹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有2个苹果)

  (2)提出问题:如果把这6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的意思吗?(说清楚分母3表示什么?分子1表示什么?)

  3、回顾建模。

  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回顾总

  结:我们不仅可以把一个完整的物体

  或者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也可以把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

  三、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1、“均匀地分”。

  (1)提出要求:老师给大家准备了12个苹果,

  请你也来平均分一分,想一想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其中的1份或几份。拿出答题纸,分一分。

  (2)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

  (4)对比提升。

  课件出示所有的分法,追问:“都是1份,为什么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预设: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

  2、“创新地画”。

  (2)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预设:因为都是把整体平均分成了2份,取其中的1份。

  师:哪儿不同?

  预设:总数不同,每份数也不同。

  四、闯关游戏,加深理解。

  第一关:“准确地拿”。

  第二关:“独具慧眼”。

  五、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1、引导学生回顾反思: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师给与评价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2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方法:谈话法;联系实际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数据,而且有的数据还很大,那么,你能真正体会到大数的实际意义吗?

  二、玩中学

  1.引导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的数据信息。

  如教室面积的大小,课桌面积的大小及学校操场跑道的长短等。

  2.小组活动1。

  A.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描述1万平方米、20万平方米的大小。

  B.统计学校的学生数,明确“一万”“十万”的大小。

  C.对于10万人,20万平方米,小组内还有什么其他方法进行描述吗?

  全班交流。

  3.说一说。

  介绍日常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以亿为单位的数。

  4.小组活动2。

  A.不间断地从1数到1亿要多长时间?

  B.1万字的书占多少页?1亿字的书大约有多厚?

  C.估计自己1步的长度。

  D.估计一亿粒大米的有多重。 “亿”的大小,巩固建立的表象。

  三、学中做

  出示一组收集到的'数据。

  1.海洋里各种鱼虾的种类超过15亿种,每年我们从海洋里捕捞约1亿吨鱼虾。

  2.我国冰川和永久性积雪的覆盖面积约7亿平方千米。

  体会15亿、1亿、7亿的多少,同时,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做中得

  回家后收集一些较大数的相关信息,与同学交流,谈感受。

  单元反思:对于本单元的重点学生都掌握的很好,能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写万以内的,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到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他的近似数。并且认识了计算工具,学会应用了计算器计算。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基本都达到了熟练的程度。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感受亿以内大数的实际意义。

  2.会用生活周围的具体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感受亿以内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感受亿以内大数的实际意义。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3.继续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4.理解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56×2+56=78×4-22=45÷(3+2×6)=

  168-17×4=100-100÷5×3=(100-100÷5)×3=

  2.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x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二、探究新知

  1.改复习题为例5.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面出曲线.)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形成板书:

  (1)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

  (2)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3)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

  6.反馈练习:第19页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应用题: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3倍,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

  三、巩固发展

  1.学校里有柳树36棵,松树比柳树少12棵,杨树的棵树等于松树和柳树总棵数的4倍.有杨树多少棵?(同桌互相说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后独立完成)

  2.狮子可以活40年,大象活的年数是狮子的2倍,海龟活的年数比大象活的年数的2倍还多20年.海龟能活多少年(先画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第一: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

  第二: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第三: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

  五、布置作业:练习五第2题

  应用题:学校组织数学比赛.五年级参加60人,四年级参加45人,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的2倍.三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画图并计算)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比例尺应用

  【课题】

  比例尺

  【设计教师】

  xx老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学习重点】

  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学习方法】

  自学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出示地图。(挂图)

  比例尺1:500000000

  (1)学生观察地图,找到图中标注的比例尺。

  (2)教师说明比例尺的作用。

  (3)引出课题,并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及自学要求

  (4)结合课件检验自学情况:

  师: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这个比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二、探索新知

  1、什么叫做比例尺?提问:

  一幅地图的图上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数值比例尺。

  (1)出示课文插图。

  (2)找到“比例尺1:100000000”。

  (3)认识数值比例尺。

  ①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

  ②1:100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

  ③因为1千米=1000米

  1米=100厘米

  所以1厘米:100000000厘米=1厘米:1000千米

  1:10000000也可以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千米。

  ④1:100000000有时也写成分数形式。

  3。线段比例尺。

  (1)0——50km

  (2)表示什么?

  因为:1千米=100000厘米,50千米=5000000厘米

  出示课文插图。

  (2)找到“比例尺0——50千米”。

  认识线段比例尺。

  ①说明:“比例尺0——50千米”是线段比例尺。

  ②“比例尺0——50千米”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50千米。

  (写出相应板书)

  (4)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例1)

  ①你会把这个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吗?

  ②学生尝试改写,并与同学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改写。

  板书格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5000000㎝

  =1:5000000

  4、放大比例尺。

  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后,再画在图纸上。

  (1)出示课文中的“图纸”。

  (2)找到“比例尺2:1”。

  (3)比例尺2:1表示图上距离2厘米相应于实际距离1厘米。

  板书:比例尺2:1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4)这个比例尺与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都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不同点:一种是图上距离小于实际距离,另一种是图上距离大于实际距离。

  5、比例尺书写特征。

  (1)观察:比例尺1:100000000

  比例尺1:5000000

  比例尺2:1

  (2)看一看,比例尺书写形式有什么特征。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三、目标检测练习

  1、做一做。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数值比例尺)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2、完成课文练习八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浙教版第十一册第103页例1例2,练习十七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求一个数与它的几分之几的差(和)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2、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4、渗透环保观念和终身学习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和掌握解题思路,并能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1、寻求所求问题对应的几分之几。2、弄清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教学关键:1、确定单位“1”。2、找出所求问题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找单位“1”

  (1)一本书,已经看了1/4,还剩几分之几?

  (2)实际投资是计划投资的4/5。

  (3)男生25人,占全班人数的5/9。

  2、口答:

  (1)一堆煤,运走了3/5,还剩几分之几?

  (2)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3,女生比男生多的人数占( )的1/3。

  (3)白兔比黑兔少1/4,白兔是黑兔的几分之几?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你们喜获吗?鸟类种数减少了,就意味着许多美丽的鸟类从此就永远消失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由于人类的这些行为,有的鸟类灭绝了,还有一些鸟类,尽管还存在,但数量已经很少了,如果再不加以保护,也将很快灭绝掉。丹顶鹤就是这样的一种鸟类。丹顶鹤竖家的一级保护动物,是我国特产鸟类,群居黑龙江省的扎龙,丹顶鹤生活特别有规律,它体姿优美文雅、风貌优秀、翩翩起舞可与孔雀开屏媲美,是长寿动物与龟并称,古人将它作为长寿和幸福的象征,所以特别受中国人的钟爱。

  2、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几条有关丹顶鹤的信息。

  出示信息1: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20xx年全世界约有20xx只,我国占其中的1/4。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算出20xx年我国约有多少只丹顶鹤吗?怎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20xx×1/4=500(只),求20xx只的1/4是多少?)

  3、如果我们把我国约有多少只?这个问题去掉,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外国约有多少只?)

  出示信息2(例4):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探讨的问题“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三、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把信息2表达的意思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展示并口述画的.线段图。

  2、是把什么看着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1/4)表示谁占谁的几分之几呢?怎样解答这道题呢?请同学们根据线段图列出算式。(先立解答,师巡视,再交流)

  3、两名学生板演两种解法。

  4、你怎样想的?能说出解题思路吗?(学生口述思路,教师在线段图上展示)

  方法一:把全世界的丹顶鹤的只数看着单位“1”,先求出我国的只数,再用总只数减去我国的只数,剩下的就是其他国家的只数。

  方法二:把全世界的丹顶鹤的只数看着单位“1”,先求出其他国家占总只数的几分之几,再求出其他国家的只数?

  5、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1〉相同点:单位“1”相同。

  〈2〉不同点:第一种解法是用总只数减去我国的只数算出其它国家的。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其他国家的只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用总只数乘这个几分之几,就算出其他国家有多少只。

  四、再次探索

  1、教师引言:正如前面所说:丹顶鹤是“长寿和幸福”的象征,人们称它为仙鹤,因此我国在扎龙专门设立自然保护区又誉为“鹤的乐园”。在人们的得力保护下,近两年来,丹顶鹤的数量逐年增多,请看下面信息:

  出示信息3:20xx年我国约有500只丹顶鹤,20xx年我国的丹顶鹤的只数比20xx年的只数多4/5,20xx年我国约有多少只?

  2、请同学们默读信息3,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理解哪一句话对解题最有帮助?怎样理解20xx年我国丹鹤的只数比20xx年的只数多呢?(把20xx年500只丹顶鹤看作单位“1”,20xx年比20xx年多的只数是20xx年只数的4/5)

  3、(师生齐画线段图)这道题有几个不同的数量相比,画几条线段图更好表示?(用两条线段表示)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20xx年的线段,然后让学生立完成余到此为下部分,一人板演。(巡视)

  4、展示线段图并叙述。

  指线段图引导分析:我们把什么看着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把20xx年的只数分成了几部分?哪两部分?(一部分与20xx年同样多,另一部分比20xx年多2/5。)

  5、请同学们根据线段图列出算式。(师巡视,指名板演两种代表性的解法)

  6、你能说出解题思路吗?

  (第一种解法:先求多的只数+20xx年的只数=20xx的只数,第二种解法:先求出20xx年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或20xx年是20xx年的(1+4/5)倍,再求20xx年的只数;也就是求500只的(1+4/5)倍是多少)

  五、回顾小结

  1、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以上问题,现在我们一起研究信息2和信息3这两问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信息2把总数20xx只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我国的只数,另一部分是其它国家的只数。信息3是把20xx年和20xx年相比,把20xx年的只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20xx年的只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比20xx的只数多2/5。

  2、相同点:

  单位“1”的数量都是已知的。

  3、没有直接告诉所求问题占单位“1”量的几分之几,解题时需要用单位"1"的量减去或加上它的几分之几,或者先算出要求的数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用单位"1"的量乘这个几分之几。)

  4、指导学生看书例题5,完成课本内容并质疑问难。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出应用题中所涉及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通过复习,能够使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

  (3)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

  (4)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5)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谈话引入:我们今天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二、探讨新知。

  (一)教学例5(用比例解答下题)

  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

  1.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2.学生反馈:

  3.分析:

  (1)为什么需要用正比例解答?

  (2)12和要求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小结:我们在做题时,根据注意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不仅需要判定运用什么比例方法,而且还要注意找准题目中的对应关系。

  (二)反馈。

  1.某车队运送一批救灾物品,原计划每小时行60千米,6.5小时到达灾区,实际每小时行了78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2.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为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三、巩固反馈。

  1.一张大纸,如果裁成长36厘米,宽26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28张;如果裁成长18厘米,宽13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多少张?

  2.某车间有男工25人,女工20人。如果男工增加15人,要想使男工和女工人数的比不发生变化,女工应该增加多少人?

  3.一项工程,10人去做24天可以完成;如果每人的工作效率不变,现在需要提前4天完成,需要多少人?

  4.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体,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是60立方米,第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1.生产小组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用14天,平均每天加工1500个零件。实际每天加工2100个零件。实际用了多少天就完成了任务?

  2.一个编织组,原来30人10天生产1500只花篮,现在增加到80人,按原来的工效,生产6000只花篮需要多少天?

  六、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复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量的意义。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 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

  3.进一步培养同学们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板书课题:正反比例应用题)出示目标学生齐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意义及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一、复习概念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正反比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复习数量关系

  1.判断下面每题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

  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

  2.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

  3.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

  4.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

  5.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

  2.选择题:

  1.如果a = c÷b ,那么当 c 一定时,a和b 两种量(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2.步测一段距离,每步的平均长度和步数(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3.比的后项一定,比的前项和比值()。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4.C= πd 中,如果c一定,π和 d( )。

  ①成正比例 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5.化肥厂有一批煤,每天用15吨,可用40天,如果这批煤要用60天,每 天只能用几吨?下面等式( )对。

  ?40:15= 60: ② 40=15×60 ③ 60=15×40

  三、复习简单应用题

  例1 一台抽水机5小时抽水40立方米,照 这样计算,9小时可抽水多少立方米?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C、题中“照这样计算”就是说 ( )一定,那么( )和( )成( )比例关系。学生独立解答。

  2、总结 正 、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①、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②、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③、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④、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⑤、小敏买3枝铅笔花了1.5元,小聪买同样的铅笔5枝,要付给营业员多少钱?

  ⑥、甲种铅笔每支0.25元,乙种铅笔每支0.20元,买甲种铅笔32支的钱,可以买乙种铅笔多少支?

  四、 巩固练习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如果每本30页可装订500本,如果每本比原来多10页,可装订多少本?

  解:设可装订本。

  (30+10)=500×30

  4 0=15000

  =15000

  =375

  答:可装订375本。

  2、比一比,想一想,每一组题中有什么不同, 你会列式吗?

  (1)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60米,8天可以修完。实际前25天就修了20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实际需要多少天?

  (2)修路队计划30天修路3750米,实际5天就修了750米,照这样几天就能完成?

  五、拓展延伸

  用正反两种比例解答:

  1、一辆汽车原计划每小时行8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4.5小时。实际0.4小时行驶了3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实际需要几小时?

  六、全课总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条件和问题不管多么复杂,我们要紧扣正反比例的意义,从题中的定量入手,对应用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正确的判断。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除,则成正比例;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乘,则成反比例。

  七、板书设计

  正反比例应用题

  =K(一定) X×Y=K(一定)

  X和Y成正比例关系。 X和Y成反比例关系。

  正y 、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第一、分析:可分四步。

  第一步:确定什么量是一定的。

  第二步:相依变化的量成什么比例。

  第三步:找准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数。

  第四步:解方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二、设未知数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第三、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第四、检验并答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4.结合教学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差关系,能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活思维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准备举行一次乒乓球比赛,借这个机会,我们三(1)班也举行一次乒乓球比赛。现在由班长小芳去超市购买乒乓球,需要买的个数如图所示,请你仔细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回答:每袋有6个球,共有6袋。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看到图你最想知道什么?

  让学生提出:①我想知道一共买了多少个乒乓球?②我想知道一共用了多少元?

  师:(对着第一个学生的回答)你是想知道一共买了多少个乒乓球吗?(对着第二个学生的回答)你想知道一共用了多少元?是吧?你们对这两个问题还有什么想说的?

  让学生说出:要求一共用了多少元,还必须知道每个乒乓球多少元?(根据学生提问出示:补充条件和问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2.通过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的观点.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所求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能用自己的语言较简练的说出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拍手游戏.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听,教师拍手,第一次拍了几下?第二次拍了几下?问: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老师拍两回①2下、6下.②2下、4个2下.)

  2.看图填空.

  (1)○○

  □□ □□ □□ □□

  因为8里面有 个2.

  所以□的个数是○的 倍.

  (2)△△△

  ○○○ ○○○ ○○○ ○○○

  12里面有 个3.

  ○的个数是△的 倍.

  二、新授.

  1.观察讨论,初步感知.

  出示例题:饲养组养了12只小鸡,3只小鸭,小鸡的只数是小鸭的几倍?

  ①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题中告诉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边回答题里的条件,边说自己的理解,教师按学生说的贴出实物图.

  ②观察实物图,看图叙述题意.理解:这道题是谁和谁比,谁是1倍?谁是谁的几倍?

  ③应该怎样列式解答呢?为什么?

  给每个人思考时间后,分小组讨论.讨论后全班汇报,你们组是怎样想的?

  教师强调:“倍”不是单位名称,得数后面不用写“倍”.

  2.讨论尝试,加深认识.

  动物园里有15只大猴,5只小猴.大猴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

  教师:自由读题,找找题中的条件,大猴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是什么意思?

  教师: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自己动手列式计算,指名板书

  3.反馈练习,归纳总结.

  ①

  乒乓球的个数是气球的几倍?

  ②

  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并说出这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第一条的长度是第二条的.几倍?

  由学生口答出结果

  ③课堂小结:今天学习的是什么样的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这种应用题应该怎样想?怎样解答?它与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什么关系?(明确:这种题的特点是已知两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4.巩固练习.

  (1)口答:12里面有( )个6,12是6的( )倍.

  35里面有( )个7,35是7的( )倍.

  (2)学校有10个足球,2个排球,5个篮球.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几倍?

  板书设计

  应用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

  例6 题目

  实物图

  题目解答

  探究活动

  商品价格

  活动目的

  通过调查、整理、分析商品价格,使学生熟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活动过程

  1.前期调查

  去自己家附近的商场或超市调查一些商品价格.

  要求:(1)商品的价格要是整元数的;

  (2)商品的价格要在1??50元之间.

  2.整理、分析调查数据

  一号商品的价格(元)

  价钱高的商品

  二号商品的价格(元)

  价钱低的商品

  二号商品的价格是一号商品的多少倍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0

  美丽的盘子《美丽的盘子》是一节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课。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创意的形式,又注意活动的目的。因此,在对盘子的种类、历史、特点等的了解上,我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冲击学生的视觉。美术本身就是一门视觉艺术,从图片的欣赏中明确盘子不仅是餐具还是美化我们生活环境的装饰品。在传统文化中得到熏陶,意识到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做盘子,装饰盘子,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的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摸盘子”“闻盘子”的环节,通过让学生自身体验自然过渡到让学生了解盘子的作用,盘子的.制作材料方面,接下来又通过一系列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认识不同形状的盘子,拓宽学生视野。在第三部分我示范了如何将平面盘子变成立体盘子,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制作不同形状的立体盘子。接下来我又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古代盘子,各种艺术、手绘盘,引导学生欣赏盘子上的花纹、图案,接着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图案装饰中对称与均衡式的设计规律。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浓,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同桌两人合作画盘子的过程中,为了合作而合作,没有做到真正的全员参与,导致一小部分学生在同桌绘画时无所事事。

  第二,没有很好地研读教本,了解一年级学生自身的美术素养积累,过分注重图案设计的程式化,学生既没有真正了解图案装饰的对称与均衡式,还束缚了孩子的创作想象能力,导致孩子们绘画时间不够,作品效果大打折扣。

  在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琢磨教学语言,注重教学仪态,却往往忽视了学生本身的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出现教师讲得苦口婆心,学生却茫然的情况,在备课时,我们不仅要备自己,更要备学生,这是我在这届公开课中得到的收获!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的例3,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的5~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收集整理、交流表达等过程,让学生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结合百分率的知识,运用调查、观察、讨论、分析数量关系等方式,学习利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策划理财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税后利息的计算。

  设计理念:本课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结合百分率的知识,通过策划理财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从小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1.提问:你家中暂时用不到的钱怎么处理的?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把积余下来的钱存到银行里吗?(明确:人们把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这叫做存款或者储蓄。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2.关于储蓄方面地知识你还了解多少?

  根据学生交流地情况摘其要点板书:

  利息本金利率

  多媒体出示“告诉你”: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除了还给本金外,另外付给的钱叫做利息。利息占本金的百分率叫做利率。按年计算的叫做年利率,按月计算的叫做月利率。

  出示利率表。(略,同书上第5页利率表)

  问:你从这张利率表上能获得哪些信息?

  说说年利率2.52%的含义

  师:你认为利息与什么有关?

  怎样求利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课前布置同学们向自己的爸爸妈妈了解家中暂时用不到的钱怎么处理的)

  全班交流自己收集到地信息。

  学生自学。

  学生讨论。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

  读题后明确,二年期的利率应该就是表格中对应的二年存期的利率,不是一年期的利率×2。

  要求利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你会列式求利息吗?

  2.教学试一试

  (1)亮亮实际能拿到这么多利息吗?为什么?

  教师再说明:这里求得的利息是税前利息,也叫应得利息。但是根据国家税法规定,从1999年11月开始,储蓄所得的利息应缴纳20%的.利息税,由储蓄机构代扣。税前利息中扣掉利息税后余下的部分即是自己实际得到的利息,即税后利息,也叫实得利息。购买国家债券、教育储蓄不缴纳利息税。

  这里的20%是什么?

  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税后利息呢?可以先算什么?用计算器计算亮亮实得利息是多少元?

  (2)小结:一般我们从银行取出来的都是税后利息,所以在多数计算中最后要将利息税减掉。

  (3)引申:如果问题问亮亮到期一共可取出多少元?这里的“一共”是什么意思,包含哪些内容。(明确可取出多少元:本金+税后利息)这个问题由你来解答。

  学生读题。

  试着做一做,集体订正。

  请了解利息税的同学解释。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讨论。

  学生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应得利息怎样求?

  实得利息怎样求?

  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实得利息是应得利息的百分之几?

  2.做练习二的第5题。

  提醒学生教育储蓄不需缴纳营业税。

  这里的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是什么意思?

  3.理财——我能行

  谈话:你们对家中的存款情况了解多少?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当然该保密的就不要说了。

  学生交流后出示下面题目(同时出示利率表)

  (1)张明家有5000元计划存入银行三年,张明的妈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助算一算,是存定期三年合算?还是存定期一年,然后连本带息再转存合算呢?

  (2)如果你有1000元,根据你家的实际情况,你打算怎样投资?请你设计一个理财方案。

  学生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解答。

  组织学生讨论。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学生交流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有意识地养成勤俭节约,计划消费的习惯,并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发挥其价值。

  五、布置作业1.到银行存压岁钱;

  2.找一份存折或存单,看懂上面的每一栏,并从上面找到本金、利率、时间,能计算到期后这份存折(存单)一共可取出多少元?两道实践题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银行去储蓄,从实践中认识储蓄。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2

  —、气体摩尔体积

  一、教材分析:

  气体摩尔体积是在学习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将气体的体积和气体的物质的量联系起来,为以后学习气体参加反应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2、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3、掌握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从分析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入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通过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体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结论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和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科学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气体摩尔体积

  教学难点: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气体摩尔体积。

  四、教学过程

  【引入】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中,常常用到气体,而测量气体的体积往往比称量质量更方便。那么气体体积与它的物质的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气体体积与其物质的量之间的桥梁——气体摩尔体积。

  二、气体摩尔体积

  【教师活动】播放电解水的实验视频。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1、阅读教材P13 —P14科学探究的内容,并填空。

  (1)实验中的现象:两极均产生气体,其中一极为 氢气,另一极为氧气,且二者体积比约为 。

  (2)

  质量(g)物质的量(mol)氢气和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氢气氧气从中你会得出结论: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1molO2和H2的体积。

  2、下表列出了0℃、101 kPa(标准状况)时O2和H2的密度,请计算出1 mol O2、H2的体积。从中你又会得出什么结论?

  物质物质的量(mol)质量(g)密度(g·L-1)体积(L)O211.429H210.0899结论: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

  【过渡】1mol任何气体在同温、同压条件下体积几乎相等,1mol固体或液体是否也类似的关系呢?【问题】下表列出了20℃时几种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请计算出1 mol这几种物质的体积。

  密度/g·cm-3质量/g体积/cm3Fe7.86Al2.70H2O0.998H2SO41.83

  结论:在相同条件下,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并能熟练地进行验算,提高学生的分析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比较规范地分析、解答问题。

  教学用具:小黑板幻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提问:请你说说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学生同桌说指名说

  2、看条件想问题

  有1200条毛巾,每箱装200条。?

  火车5小时行驶450千米。?

  修路队每天修路150米,已经修了12天。?

  王师傅计划25天加工一批零件,实际提前5天就完成了任务。?

  服装厂计划每天生产服装120套,实际比计划每天少生产19套。?

  3、看问题想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实际每天生产自行车多少辆?

  实际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计划每天比实际少加工零件多少个?

  引导学生说出用不同的'条件组求出相同的问题。

  二、选条件求问题

  1、条件

  ⑴有1200千克苹果,⑵计划分装80箱

  ⑶实际每箱多装5千克

  ⑷实际装了60箱

  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两个或三个条件,补上一个问题。

  三、练习应用

  1、甲乙两地相距120千米,小明骑摩托车从甲地去乙地,用了4小时;返回时每小时多行了10千米。返回时用了多少时间?比去时少用了多少时间?

  要求学生进行验算

  2、甲乙两个工程队计划各修路11440米。甲队每天修72米。如果乙队想比甲队提前4天完成任务,那么乙队每天要修路多少米?

  结果乙队反而比甲队多用了4天才完成任务,乙队实际每天修路多少米?

  反馈讲评要求学生说清思路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2-6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字的构造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对汉字的形体结构做出正确分析,可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汉字所代表的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是理解笔画、部件、偏旁等概念

  教学难点:拆解汉字部件的规范性,不能胡乱拆字。

  教学关键: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课型:复习

  教学方法:阅读启发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天,祝枝山去访唐伯虎,刚一进门,唐伯虎就迎上前来说:“祝兄来得正巧,我刚做了一则四个字的灯谜,你若猜对了,才能接待你。”祝枝山笑着说:“猜谜是我的拿手戏,你有什么好谜,倒要领教。”唐伯虎说:“那你就听着:言说青山青又青,二人土上说原因;三人牵牛缺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

  祝枝山听完,推开唐伯虎就走进堂中,在太师椅上一坐,然后说:“唐老弟,先送杯茶来如何?”唐伯虎一听,知道他已猜中了,就恭恭敬敬地捧上一杯香茶,笑说:“祝兄猜谜高手,果然名不虚传!”

  二、汉字的结构

  (一)、汉字的笔画

  1、笔画是汉字中最小的单位;

  2、汉字都是由不同形状的笔画组成,汉字笔画形态万千,有长有短,有直有弯;

  3、最基本的、较常见的有5种:

  一(横)、丨(竖)、丿(撇)、

  丶(点)、乛(折)

  4、小小测试:

  下面汉字笔画数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女乃及弓

  B、世丐弗功

  C、卯达廷邪

  D、巨区乌切

  (二)、汉字的部件

  1、五种基本笔画可以派生很多其他更复杂的笔画

  2、笔画组合又能形成一些比笔画更大的部件;

  3、笔画、部件再进行组合就能拼装成汉字。

  (三)、汉字的偏旁

  1、汉字有“独体字”和“合体字”的区别,独体字在结构上不能再拆分;

  2、偏旁是比部件更高一级的构字单位,也是构成汉字的.最直接的单位;

  (四)、汉字笔画的组合

  1、笔画组合的三种位置:笔画彼此分离;

  笔画和笔画相连;

  笔画和笔画相交叉。

  2、笔顺的基本规则:

  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先中间后两边,先进去后封口,重叠套嵌结构要根据层位定顺序……

  (五)、汉字部件的拆分规则和层次

  1、分隔沟是部件和部件分界的显性标志,相离的组合要沿着分隔沟进行拆分,其中分隔沟多于一条的,应先拆长的后拆短的。如:“想——相、心”

  2、相接的组合应从接点处拆分,相交的组合不能拆分。如:“古——十、口”;“丰”不能拆分

  3、层次拆分不能破坏汉字结构基本类型。

  “价目析字表”:

  利用汉字的结构特征,采用字谜谜面的方式暗示所要表达的价格。

  比如:“一”可以说成“旦底”(取“旦”字的底)

  “二”可说“中工”(“二”中间加一画就是“工”字)

  三、小试牛刀

  1、下面是其余几个数字的暗语,请按照前面说的思路猜一猜,看看都对应哪些数字。

  分头,缺丑,断大,早下,毛尾,旭边

  2、汉字结构确实精巧奇妙,下面是一则关于拆字的妙对趣闻,流传已久。请同学们读一读,猜一猜。

  纪、丁二人的联句,一直被后人视为“离合拆字联”的典范。第一联:“竹寺等僧归,双手拜四维羅漢。”“月门閒客在,二山出大小尖峰。”

  将“等”字拆开,为“竹”和“寺”;“双手”为“拜”字(草体“拜”,即是“双手”);“四维”则为繁体“羅”字;“月”字在“门”内,为繁体“閒”字;两个“山”为“出”字;“大”、“小”为“尖”字。

  第二联“门内有才方是闭”“寺边无日不知時”

  “才”字在“门”内为“闭”字;“寺”加“日”为繁体的“時”字,真可谓貌离神合。

  3、在实际语言运用中,人民可以巧用“拆字”和“合字”的方法,达到含蓄而打动人心的表达效果。下面这联(采用当时的繁体字)出现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期,请联系本课学到的知识并结合历史背景,讲讲此联的寓意和道理。

  或入園中,拖出袁来还我國;

  余立道上,不堪回首望前途;

  四、课堂练习,活学活用

  字谜多是靠拆解字形来设的,从字谜中往往能窥见汉字的构造规则。请同学们猜猜下面的字谜,并从中体会汉字的构型特点。

  1、野径无人草丛生茎

  2、一口咬去多半截名

  3、大火烧到耳朵边耿

  4、牛角上边来一刀解

  五、总结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汉字是方块形的,它的构造大有讲究:汉字的各个部件构成,构成的部件都合理的安排在方框内,相互平衡,使得每一个字从视觉上看都疏密得当,重心平稳,结构对称,肥瘦适中。这就是——“方块的奥秘”。

  六、课后作业

  作业1—3

  七、课后反思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第23~24页例1、例2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2、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正)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反)

  3)、一个为0的自然数与它的倒数(反)

  4)、Y=3XY与X(正)

  5)、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正)

  二、引入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路程和时间表:

  路程(千米)70140350……

  时间(小时)125……

  (1)、观察提问:

  1)、表中相关的量是哪两种量,汽车行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为什么?师从表中圈出140350

  25

  师:将其中一个数当作未知数能编一道就用题吗?

  2)、学生试编

  如学生编题时没有“照这样速度”或“照这样计算”,师提醒:读题的人怎样知道速度一定?

  3)、生汇报所编之题,(选其中一题)师出示例1

  师:你们自编的题目会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吗:

  学生试做;汇报:(师板书)

  生:归一140÷2×5

  倍比140÷(5÷2)

  分数140÷2/5或140×5/2

  方程140÷2=X÷5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合理的解答方法,真能干,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的意义、解比例的'知识,能不能利用比例的这些知识来解答这道题呢?

  今天我们就探讨如何用比例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新知

  1、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所学的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

  2、讨论后,请两组学生上来写写他们的列式。

  解:设两地之间的距离有X千米

  140/2=X/5

  师:请讲讲你们的解题思路

  学生:根据“照这样计算”可以看出速度一定,也就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既比值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师:140/2表示什么?X/5表示什么?

  3、学生总结一下解比例应用题的步骤:

  1)、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2)、找准变量和定量,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3)、设未知数。

  4)、根据比例意义列出等式并解答。

  齐读解题步骤,师:这几步中,最关键的是哪步?

  4、出示刚才学生编的另一题: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2小时行驶140千米,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用比例解答该怎样解答。

  师:这道题的定量变了吗?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生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请学生讲讲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补充条件,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并用比例解答。

  一台织布机织布,4小时织布80千米,照这样式计算()一共可以织多少千米?

  学生1:补充“3小时”后,全体学生试做。

  学生2:补充“再织3小时”学生试做。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板书,并说说解题思路。

  生1:间接设生2:直接设

  解设3小时织布X米解设一共可织布X米

  80/4=X/4+380/4=X/3

  X=60X=140

  60+80=140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6-19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6-17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5-26

比应用教学设计06-07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6-09

(实用)《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7-31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篇)06-17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篇【集合】06-17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篇(热)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