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三种类型的分数应用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即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练习十的第6、7、8、9题)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中第6~9题是三种类型的分数应用题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其中第6题是求两数和的3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是属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第8题则适合用方程解,第7题是在第8题的基础上可以两种方法结合,先列方程求出下半年的产量,再列算式求全年的产量,这些实际问题是属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第9题有关获奖作品的表格填写是对三种类型分数应用题综合应用的实际问题,其中的第(1)题要先根据第三栏的信息求出获奖作品总数48件(即计算单位1的量),再求一等奖、二等奖的作品数(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第(2)题可以用获奖作品件数除以作品总数(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学生通过解决这些生活问题有助进一步认识分数应用题的题型特点,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三种分数应用题的有一定的掌握。但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容易出现判断错“单位1的量”的问题,特别对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种类型更容易出现混淆,缺乏对具体情境中实际数量与分率的关系及单位“1”的分析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弄清三种分数应用题的题型特点及解题思路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三种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通过练习学会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改编、解答、比较、小组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效的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练习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三种分数应用题的题型特点,进一步巩固解题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流程与思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梳理知识
谈话导入:前阶段我们学习了三种类型的分数应用题。解决这三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抓住含有分率的句子,找准单位“1”)
板书课题,公布目标。
1、出示投影,找出单位“1”,并补充数量之间的关系。
(1)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 )为单位“1”。关系式: ×45=
(2)一堆沙子,运走了35,( )为单位“1”。关系式: ×35=
(3)实际产量比计划产量多18,( )为单位“1”。关系式: × =
2、(板书)选择条件回答问题,下列算式及方程求的是什么?
条件:男生15人,女生30人,男是女的12。算式:(1)15÷30(2)30×12(3)x×12=15
指名回答,要求说出问题及单位1,并板书问题。
问题:
a、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
b、求女生的12是多少?
c、求女生有多少?
3、提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什么方法?
过渡语:为了进一步理解每种类型的特点,巩固解题方法,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下面的生活问题。
二、对比练习、探索本质
1、投影出示题目。
题目设计:从下面条件中选择两个条件,并按要求提出问题来编写应用题。
A、学校有20个足球
B、学校有25个篮球
C、篮球个数比足球多14
D、足球比篮球少15
(1)编写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
(2)编写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3)编写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选择哪两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在练习本用“字母+问题”形式编写题目。
3、小组汇报结果,并订正,教师以“字母+问题”形式板书归纳出三组应用题。
通过集体交流编题,让学生体会到三种类型的问题结构不一样。第一次编题时(求分率问题)必须已知两个实际数量,并且它们是相比较的,也就是“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在第二次编题时(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必须有单位1的量及分率,而在第三次编题时单位1的量是未知。
4、让学生对所编写的问题,列出算式或方程(不要求计算),互相检查是否正确。
5、小组讨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应用题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通过集体交流,归纳出三种分数应用题在解题思路上的异同点“不同点:根据已知、未知的变化确定用什么方法解答。第一种,求分率用除法;第二种知道单位“1”的量,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用乘法;第三种知道分率和分率的对应量,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或方程。
6、练习: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练习十的第6、8题
第6题:
第8题:我国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200km,东西相距是南北的5255 、南北相距多少千米?
先让学生独立审题,判断属于哪种类型的分数应用题,并在练习本上解答,最后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发展提高
1、课件出示练习一:
题目: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正确解题方法。
果园有40棵苹果树,_________,梨树有多少棵?
①苹果树比梨树多14( ) ②苹果树是梨树的14( )
③梨树是苹果树的14( ) ④梨树比苹果树多14( )
a、40×14 b、40×(1+14) c、设梨树x棵。x×(1+14)=40 d、设梨树x棵。x×14=40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选择,再小组交流,最后集体讲评。
2、课件出示练习二:
题目:一个排球36元,一个篮球40元,一个排球的价钱比一个篮球价钱少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分析列式,同位互相检查,最后集体讲评。
(2)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改编出一道分数乘法应用题和一道分数除法应用题。
3、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练习十的第7题
第7题:某电视机厂去年上半年生产电视机48万台,是下半年产量是的45 、这个电视机去年全年的产量是多少万台?
先让学生独立列式,再同位互相检查,最后集体讲评。
4、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练习十的第9题。
第9题:
先让学生审题说说表格中的数学信息,引导找出获奖作品总数是单位“1”的量,并且在填写表格时要先计算出来。
由学生独立思考填表计算后,再同学之间互相检查,说一说各自的`思维方法和结果。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小组内互相说说解决分数应用题应当注意哪些地方?(找出单位1的量以及分析数量与分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五、作业布置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练习十的第13、14题
六、板书设计
分数应用题的对比
男生15人,女生30人,男是女的12。 A、学校有20个足球 B、学校有25个篮球
(1)15÷30 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 C、篮球个数比足球多14 D、足球比篮球少15
(2)30×12 求女生的12是多少人? 1、A+B 问题:(略) 2、A+C(B+D) 问题:(略)
(3)x×12=15 求女生有多少人? 3、A+D(B+C) 问题:(略)
七、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这节课,其实是对前面所学的分数应用题的对比和提高,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教学上的处理,主要突出了学生对分数应用题内在联系的掌握及数学兴趣的培养、数学思维的训练,创设一种探索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连接流畅,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学生通过观察、改编、解答、比较、小组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分数应用题的对比练习,深化了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结合练习内容设计,实现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使到学生更进一步地掌握分数应用题解题思路,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情跟踪和对策
课堂教学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尽管对三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有了一定认知,但在分析数量与分率之间对应关系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在从实际情境中分析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较为模糊。今后在解决这样问题,教学设计中可增加两种量比较相应的练习以及如何分析比较两种量的方法传授,如利用线段图加强数量之间的分析,相信这样的练习及学法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具体情境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教学效果还算不错,但上面提到学生对两种数量的比较关系及具体情境中实际数量与分率的对应问题在今后教学中值得重视、并加强练习找出解决的方法以提高学生能力和教学的质量。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2
编写人:审核人:高一化学组
学习目标:
1、巩固对物质的量、mol、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概念的理解
2、熟练物质的量、物质质量、微粒个数、摩尔质量的换算
学习重点:物质的量、物质质量、微粒个数、摩尔质量的换算
学法指导:练习、注重细节
基础检测:
一、物质的量(n)
①、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用符号“n”表示。 ②、研究对象:微观微粒(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
③、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的化学式。 如:1 mol水(错误)、1 mol H2O(正确) 题型一:已知化学式的物质的量,根据化学式求化学式中各粒子(包括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等)的物质的量。
1、0.5 molNa2SO4有 molNa+ mol SO42- ,mol.
2、1 mol H2O中有mol电子mol质子
a mol NH4+有mol电子mol质子
题型二:已知化学式中某粒子(包括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等)的物质的量,根据化学式求化学式或化学式中其他粒子的物质的量。
1、mol H2SO4 含有a mol氧原子
2、已知KNO3中氧原子O的物质的量为X mol,则KNO3中N原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
3、与0.2mol H3PO4含有相同H原子数的HNO3为mol。
二、阿伏加德罗常数(NA):
①、定义值(标准):以0.012kg(即12克)碳-12原子的数目为标准;
②、近似值:经过科学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一般取6.02 x 1023 moL―1,单位是mol-1,用符号NA表示。常用NA≈6.02 x 1023 moL―1进行有关计算,但是当进行概念表达是,则需体现“近似值”的特点
物质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
n(B)=N(B) / NA
说明:
根据这个公式 n(B)=N(B) / NA要注意,我们求哪一种粒子个数就需要知道谁的物质的量。
练习:
已知Na2CO3溶液中Na2CO3的物质的量为X mol,则该溶液中含有Na+CO32-
二、摩尔质量(M):
三、
①摩尔质量的单位: g/ moL
② 某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或化学式式量。
练习:1、24.5g H2SO4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2、71g Na2SO4中含有Na+ 和SO42―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3、含有1.5 x1022个分子的物质,其质量为0.7g,求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4、1.7gNH3所含的分子数与gN2所含的分子数相同。
巩固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摩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是一个表示微观粒子数目的物理量 B.是表示物质质量的单位
C.是表示物质中所含的微粒数 D.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1mol碳的质量是12g/mol B.碳的摩尔质量是12
C.碳的摩尔质量是12g D.碳的摩尔质量是12g/mol
3.a mol H2和2a molHe具有相同的 ( )
A.分子数 B.原子数 C.质子数 D.质量
4.n克的H2SO4所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是 ( )
A.n/98 moL B.7n/98 moL C.4n/98 moL D.4n/32 moL
5.下列各组物质中,含原子数最多的是 ( )
A.0.4molO2 B.4℃时5.4mL水 C.10gNe D.6.02×1023个硫酸分子
6.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4g金属镁全部变成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目为0.1NA
B.2g氢气所含原子数目为NA
C.17gNH3 所含的'电子数为10NA
D.14.2g Na2SO4溶于水,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数目为NA
7.已知1gN2含a个分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
A.a/14 mol-1 B.a/28 mol-1 C.14a mol-1 D.28a mol-1
8.相同质量的SO2和SO3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
A.所含硫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B.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
C.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3 D.硫元素的质量比为5:4
二、填空题
9. ______H2O中的氧原子数与1.6gO2中所含的氧原子数相同。
10.含有相同分子数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其质量比是摩尔质量比是 ,物质的量比是 ,所含氧原子个数比是 ,碳原子数比是 。
三、计算题:
11.质量为150g的某种铜银合金中,铜、银两种金属的物质的量之和为2mol,求该合金中含有铜和银的质量分别为多少?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3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电教馆组织的《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教师培训,《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培训心得体会。五天的培训,系统学习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研讨“中小学班班通工程”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成果展示和分享等方面的知识。教师的精彩讲解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就这五天的`学习情况,谈一谈我的一点拙见。
新时代的大潮将我们带入信息社会、知识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教育和信息化不断交织、融合和深化。如果没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单纯靠粉笔、黑板等传统的教学工具来进行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是跟不上现代化教学的要求的,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师,提高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能力尤为重要。提高自己的课件制作水平势在必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的一项辅助手段,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心得体会《《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培训心得体会》。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我们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问题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有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在教学过程中把丰富多彩的视频、动画、图片等资料展示给学生,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某些问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意识,加深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选择合适的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大我们的课容量,节约时间。
通过培训,我对教学资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是为师生有效开展教学提供帮助的各种可利用的条件。最宝贵的资源是思维方式,最重要的资源是学生的大脑,最生动形象的资源是多媒体资源,最容易复制和传播的资源是数字化资源。从广义角度讲,不仅教师、教材、教室是教学资源,而且学习伙伴也是教学资源;不仅学习小组是一种资源,而且学生遇到的困惑也是一种资源,甚至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资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多变的过程,单一的某种资源很难满足实际教学需求,通常是多种教学资源一起使用或按一定序列使用。所以,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教学资源,考虑各种资源的特性,整体协调,互相配合。信息化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异。信息化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地位,是学习的帮促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进行生成性、创造性、自主探索、交互学习,教学形式是交叉学科、带实际情境的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很丰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地把信息化教学模式融入自己的课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55—56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比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已掌握了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的解题方法,体会这类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学生在以往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有过一定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学生无序的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实际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小调查:奶茶中,奶与茶的比是3:7,从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2、3月12日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42棵小树苗的任务分配给六年级人数相等的三个班,怎样分配才合理?(平均分配)
3、出示教材主题图,获取信息: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先独立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提出两种分配方案:一种每班分橘子的一半;
另一种按大班和小班人数的比来分配
通过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按大班和小班人数的比来分配比较合理。
4、出示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比的应用”
设计意图: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二、分析探究,初步感知
1、出示题目:老师这有一筐橘子,把这筐橘子按3:2分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应该怎样分?(课件显示)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的同学想到要实际分一分)
师:这样吧,我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小组分一分
(老师给每组相同数量的小棒,但没有告诉学生小棒的数量,学生按3:2分小棒,教师巡视)
师:分好了吗?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1:先给大班3根,小班2根;然后再给大班3根,小班2根,就这样一共分了8次分完。由此可知这堆小棒有40根,最后大班分到24根,小班分到16根。
生2:我们前两次分得跟他们一样,第三次我们发现剩的太多,我们就给大班分6根,小班分4根,就这样又分了两次分完,结果也是大班分到24根,小班分到16根。
生3:我们的分法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按3:2来分,因为小棒有一大堆,我们就想给大班分30根,小班分20根,后来发现不够,就给大班15根,小班10根,剩下的再给大班9根,小班6根,正好分完。
师:虽然分得结果一样,但是你们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可见同学们是用心、用脑去想了。事实上,很多科研成果也是通过科学家们的无数次试验得来的,希望你们把这种好的学习方法保持下去。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操作的空间,每个小组都利用小棒来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分法,有的小组按部就班一直按3根、2根分;有的小组按3根、2根分了后,及时做了调整按6根、4根分;有的小组“大胆”地按30根、20根分,不够了又再做调整。不同的分法都代表了学生对比的理解和数感,也为进一步寻求这类问题的方法积累了经验。
2、师:在这次分小棒的活动中,你们有什么发现?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1:我觉得不管怎么分我们都要按3:2的比来分,也就是我们每次分的小棒的个数比是3:2。
生2:我发现6:4,30:20,15:10,9:6结果都是3:2。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生:我觉得按3:2的比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给两个人不一样,因为平均分后两个人每人分得的个数相同,而按3:2的比分两人分得的个数不同。
师:实际上以前我们学过的平均分就是按照1:1进行分配的。
设计意图:分完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鼓励学生说出在分的过程中的发现和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发现无论怎么分都是按3:2分,这正是理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有的学生发现了6:4,30:20,15:10,9:6结果都是3:2,这不仅巩固了化简比的内容,同时为以后学习正比例积累了经验;有的学生联想到了以前学过的平均分,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3、师:如果现在有140个橘子又该怎么分?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
生1:我觉得现在橘子数目大了,再像刚才那样一次一次的分太麻烦,实际上按3:2来分的意思就是大班3份,小班2份,还是先算出来再分比较好。
生2:……
设计意图:注意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140个橘子按3:2又该怎么分的问题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想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4、比较不同的方法,说出你的解题思路,并找找他们的共同点(课件展示)
方法一:列表法
方法二:画图
3+2=5 140÷5=28(根) 28×3=84(根)28×2=56(根)
方法三:列式
3+2=5 140×0.4=56(根) 140×0.6=84(根)
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设计意图: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用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三、运用新知,学以致用
1、独立完成教材56页“试一试”,集中反馈。
2、独立完成教材56页“练一练”2题。,找学生板眼,集中反馈,讲解不同的解题思路。
3、用4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5∶3,这个长方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帮互助的作用,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在这一过程中,便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四、归纳拓展,巩固新知
教材56页故学故事
五、总结全课
1、学生看书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
3、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六、作业:按不同的比例把糖和水配成糖水,品尝之后,记录好你最喜欢的糖水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品尝不同比例的糖水加深印象,明白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是很广泛的,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知识的自信心。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练习十二第8~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答加、减法简单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及解题的步骤,能正确地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减法一步计算应用题。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有关的加、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小黑板出示练习十二第8题,指名学生口算。
2.列含有未知数j的方法解文字题。
(1)一个数减去170后得150,这个数是多少?
(2)280加上某数后等于400,求某数。
(3)135比什么数多287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这类题时,都要先用刀表示未知数,再根据题意列出等式,然后求出未知数x。
3.揭示课题。
我们在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减法应用题时,也是按这样的步骤来解答的。今天这节课,就来练习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解应用题练习
1.练习十二第9题。
指名读题。
提问:按照题意,这道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
你能用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吗?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
提问:解答这道应用题时你是分哪几步的?x一720=280是根据什么列出来的?谁能说一说最重要的是哪一步?
2.根据下面的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
(1)一批货物,运走30吨,还剩15吨。
(2)原有货物30吨,运来一批后,一共45吨。
(3)原有货物45吨,运走一批后,还剩30吨。
(4)篮球比足球多20个。
(5)科技书比故事书少100本。
3.练习补充题。
(1)同学们植树,四年级植96棵,比三年级多植18棵,三年级植多少棵?
(2)同学们植树,四年级植96棵,比五年级少植18棵,五年级植多少棵?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列等式时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两道题列的等式,为什么第(1)题是x+18=96,而第(2)题要用x一18=967(或第(1)题是96一x=18,而第(2)题要用
x一96=187)
小结: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比多、少的应用题时,一定要根据谁比谁多(少)几的条件想数量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等式解答。
4.练习十二第11题。
学生读题,然后要求用直接列算式计算和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两种方法解答。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直接列算式时你是怎样想的?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时你是怎样想的?哪一种方法是顺着题意想的?
小结: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时,一般只要顺着题意想数量关系式,列出等式来解答。这样想,思考过程比较容易。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谁来说一说,用这种方法解答应用题时要分哪几步?怎样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10、12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6
高中化学《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是,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因为概念理论课,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挑战理论性、概念性最强的一个课题“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指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可见,《课程标准》淡化了对概念本身的理解,而着重强调了对这些概念的应用。
2、本课时内容排高中教材如此靠在前的位置,人教版排在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标题,足以可现其重要地位。它的.作用不是简单的承上启下,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它属于“工具性”概念,学生在今后几乎每一节课的学习都会不断频繁使用,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是本章、本册乃至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3、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具有很高的知识陌生性,而且非常容易将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
二、学生情况
1、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很清楚宏观物质很大,可以用质量、体积等物理量计量;也很清楚微观粒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
2、高一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比较高,主观上有学好的愿望,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还很不成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
三、基于教材和学情,我确定了本课时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②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概念的形成过程,学会运用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感受到宏观和微观的完美结合。
【教学重点】
1、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及使用注意事项。
2、学生掌握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数之间的运算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深入简出的引出这些抽象的概念,学生能够从本质上理解、接受和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接下来,说说我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穿 对重难点的处理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
1、引入课题:本节课概念多,理解难度大,学生认知水平又比较低,所以教师应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加强直观性教学。所以,创设情景,非常重要。
情景1:一句古诗和一个童话故事。主要目的是吸引学生的眼球。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7
【课题】计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计划的含义、特点、种类等知识; (2)掌握常用的计划的写作。 能力目标:通过计划的.学习与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做人做事要有“计划”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计划的写作。
【教学难点】
计划的写作格式。
【教学设计】
(1)通过模拟的工作情景导入计划的概念; (2)引导学生认识计划的概念、特点;
(3)针对计划的不同使用情况,辨认计划的种类; (4)通过习作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5)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习惯展开,层层推进教学。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8
教学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实际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3、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调查:奶茶中,奶与茶的比是3:7,从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3月12日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42棵小树苗的任务分配给六年级人数相等的三个班,怎样分配才合理?(平均分配)
出示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比的应用”
二、分析探究,初步感知
出示题目:老师这有一筐橘子,把这筐橘子按3:2分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应该怎样分?(课件显示)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的同学想到要实际分一分)
师:这样吧,我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小组分一分
(老师给每组相同数量的小棒,但没有告诉学生小棒的数量,学生按3:2分小棒,教师巡视)
师:分好了吗?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1:先给大班3根,小班2根;然后再给大班3根,小班2根,就这样一共分了8次分完。由此可知这堆小棒有40根,最后大班分到24根,小班分到16根。
生2:我们前两次分得跟他们一样,第三次我们发现剩的太多,我们就给大班分6根,小班分4根,就这样又分了两次分完,结果也是大班分到24根,小班分到16根。
生3:我们的分法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按3:2来分,因为小棒有一大堆,我们就想给大班分30根,小班分20根,后来发现不够,就给大班15根,小班10根,剩下的再给大班9根,小班6根,正好分完。
师:虽然分得结果一样,但是你们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可见同学们是用心、用脑去想了。事实上,很多科研成果也是通过科学家们的无数次试验得来的,希望你们把这种好的学习方法保持下去。
师:在这次分小棒的活动中,你们有什么发现?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1:我觉得不管怎么分我们都要按3:2的比来分,也就是我们每次分的小棒的个数比是3:2。
生2:我发现6:4,30:20,15:10,9:6结果都是3:2。
生:我觉得按3:2的比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给两个人不一样,因为平均分后两个人每人分得的个数相同,而按3:2的比分两人分得的个数不同。
师:实际上以前我们学过的平均分就是按照1:1进行分配的。
师:如果现在有140个橘子又该怎么分?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
生1:我觉得现在橘子数目大了,再像刚才那样一次一次的分太麻烦,实际上按3:2来分的意思就是大班3份,小班2份,还是先算出来再分比较好。
生2:......
比较不同的方法,说出你的解题思路,并找找他们的共同点(课件展示)
方法一:列表法
方法二:画图
3+2=5 140÷5=28(根)28×3=84(根)28×2=56(根)
方法三:列式
3+2=5 140× =56(根)140× =84(根)
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三、运用新知,学以致用
1、独立完成教材56页“试一试”,集中反馈。
2、独立完成教材56页“练一练”2题。,找学生板眼,集中反馈,讲解不同的解题思路。
3、用4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53,这个长方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四、归纳拓展,巩固新知
教材56页故学故事
五、总结全课
1、学生看书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
3、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六、作业:
按不同的比例把糖和水配成糖水,品尝之后,记录好你最喜欢的糖水比例。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9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对数函数的性质
(二)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对数函数的性质及简单应用,其核心(或关键)是对数函数的性质,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学生已经掌握了对数函数的图象特点,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是构造复杂函数的基本元素之一,所以对数函数的性质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的重点是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二、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能简单应用
(二)解析:
(1)就是指根据对数函数的两类图象总结并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函数值的分布特征等性质,并能将这些性质应用到简单的问题中。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底数a对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影响,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参量认识不到位,往往将参量等同于自变量.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将参量的取值多元化,最好应用几何画板的快捷性处理这类问题,其中关键是应用好几何画板.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因为使用(),有利于().
五、教学过程
问题1.先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再根据图象归纳总结对数函数 的相关性质。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小问题):
1.这些对数函数的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2.通过这些函数的图象请从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方面进行总结函数的性质。
3.通过这些函数图象请从函数值的分布角度总结相关性质
4.通过这些函数图象请总结:当自变量取一个值时,函数值随底数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问题2.先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根据图象归纳总结对数函数 的相关性质。
问题3.根据问题1、2填写下表
图象特征函数性质
a>10<a<1a>10<a<1
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函数的值域为R+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在y轴右侧函数的定义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
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上升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下降增函数减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横坐标大于1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横标大于0小于1
在第四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横标大于0小于1在第四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横标大于1
[设计意图]发现性质、弄清性质的来龙去脉,是为了更好揭示对数函数的本质属性,传统教学往往让学生在解题中领悟。为了扭转这种方式,我先引导学生回顾指数函数的性质,再利用类比的思想,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图象主动探索出对数函数的性质。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已有感性认识后,得到这些性质必然水到渠成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 log 23.4 , log 28.5 (2)log 0.31.8 , log 0.32.7
(3)log a5.1 , log a5.9 ( a>0 , 且a≠1 )
变式训练:1. 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⑴ log106 log108 ⑵ log0.56 log0.54
⑶ log0.10.5 log0.10. 6 ⑷ log1.50.6 log1.50.4
2.已知下列不等式,比较正数m,n 的大小:
(1) log 3 m < log 3 n (2) log 0.3 m > log 0.3 n
(3) log a m < loga n (0 log a n (a>1)
例2.(1)若 且 ,求 的取值范围
(2)已知 ,求 的取值范围;
六、目标检测
1.比较 , , 的大小:
2.求下列各式中的x的值
(1)
演绎推理导学案
2.1.2 演绎推理
学习目标
1.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
2.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学习过程
一、前准备
复习1:归纳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类比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复习2:合情推理的结论 .
二、新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一:演绎推理的概念
问题:观察下列例子有什么特点?
(1)所有的金属都能够导电,铜是金属,所以 ;
(2)一切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20xx是奇数,所以 ;
(3)三角函数都是周期函数, 是三角函数,所以 ;
(4)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果A与B是两条平行直线的同旁内角,那么 .
新知:演绎推理是
的推理.简言之,演绎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探究任务二:观察上述例子,它们都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特点?
所有的金属都导电 铜是金属 铜能导电
已知的一般原理 特殊情况 根据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新知:“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
大前提—— ;
小前提—— ;
结论—— .
新知:用集合知识说明“三段论”:
大前提:
小前提:
结 论:
试试:请把探究任务一中的演绎推理(2)至(4)写成“三段论”的形式.
※ 典型例题
例1 命题: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已知:
求证:
证明:
把上面推理写成三段论形式:
变式: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AB,AD的中点, 求证:EF 平面BCD
例2求证:当a>1时,有
动手试试:1证明函数 的值恒为正数。
2 下面的推理形式正确吗?推理的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所有边长相等的凸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大前提)
菱形是所有边长都相等的凸多边形, (小前提)
菱形是正多边形. (结 论)
小结:在演绎推理中,只要前提和推理形式是正确的,结论必定正确.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合情推理 ;结论不一定正确.
2. 演绎推理:由一般到特殊.前提和推理形式正确结论一定正确.
3应用“三段论”解决问题时,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大前提和小前提,但为了叙述简洁,如果大前提是显然的,则可以省略.
※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1. 因为指数函数 是增函数, 是指数函数,则 是增函数.这个结论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A.大前提错误 B.小前提错误 C.推理形式错误 D.非以上错误
2. 有这样一段演绎推理是这样的“有些有理数是真分数,整数是有理数,则整数是真分数”
结论显然是错误的,是因为
A.大前提错误 B.小前提错误 C.推理形式错误 D.非以上错误
3. 有一段演绎推理是这样的:“直线平行于平面,则平行于平面内所有直线;已知直线 平面 ,直线 平面 ,直线 ∥平面 ,则直线 ∥直线 ”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A.大前提错误 B.小前提错误 C.推理形式错误 D.非以上错误
4.归纳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类比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演绎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后作业
1. 运用完全归纳推理证明:函数 的值恒为正数。
直观图
总 课 题空间几何体总课时第4课时
分 课 题直观图画法分课时第4课时
目标掌握斜二侧画法的画图规则.会用斜二侧画法画出立体图形的直观图.
重点难点用斜二侧画法画图.
引入新课
1.平行投影、中心投影、斜投影、正投影的有关概念.
2.空间图形的直观图的画法——斜二侧画法:
规则:(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剖析
例1 画水平放置的正三角形的直观图.
例2 画棱长为 的正方体的直观图.
巩固练习
1.在下列图形中,采用中心投影(透视)画法的是__________.
2.用斜二测画法画出下列水平放置的图形的直观图.
3.根据下面的三视图,画出相应的空间图形的直观图.
课堂小结
通过例题弄清空间图形的直观图的斜二侧画法方法及步骤.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0
掌握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有时应用题的解答也有技巧,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一道题。
李大伯跑1.5千米,用了11.7分钟。李大伯跑1千米平均需要多少分钟?
同学们都知道这道题是用除法计算,
那么是:1.5千米÷11.7分钟
还是:11.7分钟÷1.5千米呢?老师介绍几种方法。
一、同学们可以这样想:看要求的量的单位。这道题是求“多少分钟”,应把11.7分钟平均分到1.5千米里,看看每千米平均需要多少分钟,所以算式是:11.7分钟÷1.5千米。如果是求“李大伯平均每分钟跑多少千米”
算式为:1.5千米÷11.7分钟
二、同学们还可以这样想:把题中的小数转化成整数。“李大伯跑2千米,用了12分钟。李大伯跑1千米平均需要多少分钟?”很容易理解为:12分钟÷2千米
即解答方法为:时间除以路程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概念和公式归纳
姓名
一、概念:
1、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都一样,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5、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6、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7、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8、a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aa)
二、计算公式:
长方体公式:棱长和=(长+宽+高)×4
底面积(占地面积、横截面积、上面积)=长×宽
侧面积(左面、右面)=宽×高 前(后)面积=长×高
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没盖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或=(长×宽+长×高+宽×高)×2-长×宽
体积(容积)=长×宽×高
长=体积÷宽÷高
宽=体积÷长÷高
高=体积÷长÷宽
体积(容积)=底面积×高
底面积=体积÷高高=体积÷底面积
正方体公式:
棱长和=棱长×12 棱长=棱长和÷12
表面积=棱长×棱长×6 (任意一个面积×6)
没盖的表面积=棱长×棱长×5
体积(容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棱长
三、体积单位换算:
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乘进率
低级单位化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进率: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23-24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百发百中百里挑一十拿九稳平分秋色()()()
1、这些都是什么数?什么叫百分数?
2、说一说5是8的百分之几?8是5的百分之几?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板书课题:百分数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
(2)正确解答“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自学指导一
(3分钟后,看谁理解的棒)
指名反馈:让学生明确“增加百分之几”就是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的
3、自学指导二
(5分钟后,比一比哪组合作的好)
(1)45÷50≈111%(2)50-45=5(立方厘米)111%-100%=11% 5÷45≈11%答;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约增加了11%
4、小结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方法:
(1)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的具体量,再除以单位“1”的量;
5、检测题
三、巩固练习
1、填空题:
2、学以致用
(1)、某校男生有750人,女生有600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2)、某校男生有750人,女生有600人,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1)45÷50≈111%(2)50-45=5(立方厘米)111%-100%=11% 5÷45≈11%答;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约增加了11%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减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并迅速地计算连减应用题。
2、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比较思想。
3、看图口编应用题,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一种解法。
教学难点
提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应用题的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复习题。
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思考、回答:这道题要求的“还剩多少张”是干什么用去后剩下的张数?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前面学习的应用题,都是把复习题的第一个条件改变成两个条件,把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变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现在,这道应用题前两个条件不变,我们在第二个条件后加上一个条件,看看变成什么样的应用题,该怎样解答。
2、教学例3。
(1)出示例3: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初步理解题意:
教师引导学生从条件、问题入手对复习题和例3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虽然两道题都是求“还剩多少张?”,但复习题给出了两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所以求出做完纸花后剩下的张数,也就回答了最后问题,只需一步计算;例3给出了三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由此可知,从30张彩色纸中用了两次,求最后剩下的张数,显然不能一步完成,而需计算两步。
(4)画线段图,进一步理解题意。
学生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画出线段图:
指名看线段图说明题意。
(5)利用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解答应用题。
学生看图、思考、讨论:从30张彩色纸中,做纸花用去11张,由这两个条件可以算出什么?
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知道:由题中的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做完纸花后还有多少张彩色纸。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哪部分表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教师随即在线段图的对应部分标出:
板书: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学生看图思考:根据条件怎样求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第一步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30—11=19(张)
引导学生思考:这19张回答的是不是题中的问题?为什么?
通过分析,使学生知道:例3要求的是从总数30张中做纸花、做小旗用去两次后剩下的部分。19张是从30张中用去一次即做纸花后剩下的,它回答的是应用题的中间问题,而不是最后的问题。
学生看图思考:做小旗用的9张彩色纸是从哪部分中用去的'?由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板书:(2)还剩多少张?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19—9=10(张)
答:还剩10张。
(6)回顾分析、解答例3的过程。
教师以叙述及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例3的分析、解答过程。
①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问题。
指名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看由题中的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解答所求问题。
指名回答由例3的已知条件能否一步解答“还剩多少张”,为什么?
③画出线段图,看图分析由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确定第一步该算什么。
指名叙述例3的前两个条件,回答用前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第一步该算什么。
再分析由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和第三个条件能木能解答所提问题,确定第二步算什么。
指名叙述例3第二步算什么。
④经过分析,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就可以列式解答了。
指名叙述例3第一步、第二步的解答方法。
⑤写出答案,检查解答有没有错误。
教师总结:解答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在今后的练习同学们可以根据题中的条件、问题自己画出线段图,根据直观图示进行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再解答。
3、完成“做一做”。
幼儿园买来30个梨,给小班12个,给中班9个,还有多少个?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随学生叙述,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完整的线段图。
(2)引导学生画出:
①给小班12个后剩下的部分。
②给中班9个后剩下的部分。
一名学生画在黑板上,其余学生画在书上。
(3)学生分析、解答。
(4)指名叙述解题思路。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步计算应用题中,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
这种应用题有两种解答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一种,即从总数中减去第一部分,再减去第二部分,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这种应用题的第二种解法。
随堂练习
1、(1)河边有24只鸭,游走了7只,还剩多少只?
(2)河边有24只鸭,先游走7只,又游走9只,还剩多少只?
引导学生对上述两题进行分析比较:两题的第一个条件相同,即河边有24只鸭,问题相同,都是求还剩多少只。但第1小题的已知条件告诉我们,从24只鸭中游走了一次即7只,求剩下的,可一步解答。第2小题是从24只中游走两次,第一次游走7只,第二次游走9只,求剩下的不能一步解答,必须先求出游走7只后还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缝纫组买来35米花布,30米蓝布。做衣服用去59米,还剩多少米?
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
指名叙述解题思路及答案,集体订正。
布置作业
商店运来35筐苹果。上午卖10筐,下午卖11筐,还剩多少筐?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百分数的应用(三),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课本第28页教学内容,课本第29页“练一练”及“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利用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百分数的意义,通过类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比较题目中的一些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利用百分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引导学生根据百分数,通过类比法解决问题。
3、关键: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解方程
30%x = 120 x + =240 x +120%x = 132
(2)列式解答
①一个数的.是20,这个数是多少?
②苹果20千克,梨比苹果多20%,梨多少千克?
③一间米店上午卖出大米400千克,占米店全部大米的5%,米店原来有大米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组织全班进行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百分数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
1、出示统计表:
下表是笑笑的妈妈纪录的家庭消费的情况
年份
1985年
1995年
20xx年
食品支出总额占家
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65%
58%
50%
其他支出总额占家
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35%
42%
50%
提问: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从统计表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比较这个家庭支出情况的有关数据,你发现什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三、探索新知
1、自学课本第29页“你知道吗?”学生自学后,教师让学生谈自学后的体会和收获,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我们的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2、出示例题: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出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吗?(先让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全班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解:设这个家庭1985年的总支出是x元。
65%x—35%x=210
30%x=210
x=700
答:这个家庭1985年的总支出是700元。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通过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也可以用算术解法解决这个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210÷(65%—35%)
=210÷30
=700(元)(答略)
3、尝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8页“试一试”中的练习题。
(1)第一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集体纠正。)
(2)第二题。(先让学生说一说“九五折”的含义。接着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9页“练一练中的第1、2题。
第1题。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题意,寻找等量关系,然后列方程解答。
第2题。用同样方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纠正。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利用百分数的意义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1、解方程:
50%x—30%x=48 40%x=24 x+130%x=460
2、应用题:
(1)小刚家九月份用水12吨,比八月份节约了25%,八月份用水多少吨?
(2)某商场某个月中下半月的营业额是360万元,比上半月增加二成五,上半月的营业额是多少万元?
(3)小兰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总页数的25%,第二天看了全书总页数的20%,两天看了90页。这本书共多少页?
教后反思:
这一节校级公开教研课的成功之出在于:处理教材时目标明确,能让学生利用百分数的意义,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呈现的家庭消费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统计表中获得信息。通过比较,发现我们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分析,通过画线段图来解决问题。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生先采用算术解时,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通过画线段图找等量关系,然后列方程解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整节课总体来讲比较成功。不足的是:方法比较单一,有一些知识点讲得不够透,学生还有困惑,教师话语过多,不够简洁,应掌握好适当的扶放。努力的方向:应加强对课标的研读,深入理解教材安排的特点,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设计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给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小动物们重建家园的情境中的信息,探索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们提出问题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具等。
信息:1.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还剩24块没搬。
2.共有16只小兔,每4只小兔住一间房,已经建好3间。
学生:准备:本子,笔,学具。
教学过程:
活动一:谈话导入、提出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森林里发生了水灾,小动物的家被洪水冲垮了。他们在忙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出示信息图)谁能说说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这么多数学信息,主要说了哪几件事?
关于小熊搬砖盖房子的信息都有哪些呢?(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还剩24块没搬)这位小朋友信息找得很准确,谁能把小熊搬砖的信息再大声说一遍呢?关于小兔盖房子的信息又有哪些呢?谁能把小兔子盖房子的信息再大声说一遍?师边指边说:信息经过这样分类整理,是不是就更清楚了呢?当遇到信息较多时,我们就应该像刚才这样把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我们一起读一读小熊搬砖的信息,想一想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块砖?”这个问题有点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活动二解决问题1
同学们看这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先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
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老师发现很多小组的同学讨论好了,哪个同学愿意代表小组交流一下?
实物投影:生交流算式:4×5=20,20+24=44
师: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生指算式:4×5=20我先求已经搬了多少块砖。再用20+24=44求出一共有多少块砖?
师:小朋友们听清楚了吗?他先用4×5=20,求出小熊已经搬了多少块砖。现在请小朋友们看黑板,谁来说说他是根据哪条信息求出小熊已经搬了多少块砖?他是根据每次班4块,已经搬了5次,这两条信息求出了已经搬了多少块。他又用20+24=44求出一共有多少块砖?谁知道他又是根据哪两条信息求出来的呢?老师指着再重复根据已经搬的和还剩24块没搬。求出一共有多少块砖?
哪个小组做法与他一样的举手?谁能完整的再说一说,你先根据什么信息求出了什么,又根据什么信息求出了什么?
还有哪个小组有不同做法想下来交流?
(4×5+24=44(块),他列出了综合算式。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得吗?这种做法我们以后还会学习,今天先不研究,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分步算式。
刚才我们小朋友交流了自己的不同做法,可不管哪种做法,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样的,都是先根据“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求出“已经搬了多少块砖”,再根据已经搬的砖和剩下的砖合在一起,求出一共的砖。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算式是,生答师板书:
4×5=20(块)
20+24=44(块)
同学们看,刚才我们先用乘法求出已经搬的'砖又用加法求出一共多少块砖,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乘加两步计算。
活动三:解决问题2
师:同学们帮小熊解决了搬砖的问题,小兔子着急了,说:快来帮我们吧!
我们一起读一遍小兔盖房子的信息,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把这三个信息都用上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还有几只小兔没有房子住?
请同学们试着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做完的同学想一想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下面同桌之间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哪位同学愿意起来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板书:3×4=12(只)
16-12=4
(生交流,师板书,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你根据什么信息求出来的,能说出来吗?再完整的说一说,根据哪些信息求出了什么,又根据哪些信息求出了什么?
你现在明白了吗?自己改正一下
小结:同学们看,刚才我们帮小兔解决问题,先算乘,再算减,这就是乘减两步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
小猴摘桃
活动四:
课堂总结:老师发现咱班同学真了不起,不但会动脑思考,还很善于交流,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表现更棒。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学习应用软件的安装、卸载。
教学重点:
通过安装Winamp、Winzip等软件,使学生能熟练安装、使用和卸载其他应用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引入课题
播放学生非常喜欢的歌曲,《神话》,接看播放动画片《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从而指出,这些应用软件有很大的用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软件的安装与卸载。
二讲授新课 教师演示
1.安装软件
在计算机上安装应用软件Winamp,双击安装程序的可执行文件,打开程序里的“安装向导”按照默认提示,可完成软件的安装。
提个醒:安装程序一般是扩展名为“.exe”的可执行文件。按照惯例,安装程序一般含有“Install”或是“setup”等字母,但这不是必须的标准。
2.使用软件
安装Winamp软件后,可以在课前挑选合适的MP3歌曲,也可以让学生选择第七课下载的'歌曲播放。
3.卸载软件
卸载一个软件通常有两种方法:
(1) 软件自带的卸载;
(2) 利用探制面板。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下载安装Windows Media Player 9、RealPlayer 10、WinRAR 3.0、FlashGet 1.65,是对应用软件的下载和安装的进一步巩固,这些都是在学习的学习生活中比较常用的应用软件,安装以后鼓励学生尝试使用这些工具。
四、课堂小结。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6-19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6-17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5-26
比应用教学设计06-07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6-09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篇)06-17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篇【集合】06-17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篇(热)06-17
《比的应用》讲课设计与深思04-25
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