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优选(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想像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祖国山川景色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收集李白的资料,侧重于写景方面的。
vcd课件:
教学方法:读读画画,读读讲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最近,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以怎样来学习?教师引导归纳学法:
(1)说作者
(2)读诗文
(3)讲诗意
(4)画风景
(5)评意境
(6)背课文
(7)赏类文
二、学习古诗《望天门山》
1、说一说作者:李白。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谈自己对李白的了解。师相机补充:
李白,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现存诗约700余首,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其诗作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大。这首诗是作者遇赦返乡途经天门山时,看见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雄奇壮丽的景色后写下的一首诗。
2、读一读。
①师范读;②自己读、小组合作读,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插图自学古诗,读通,试着说意思。③抓住重点词语读。(断、开、回、出)④集体读。(注意音调和诗的平仄)。
3、说一说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a、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结合画面说)
b、师相机提问补充:
“天门”指天门山,天门山怎么了?从中间断开了, 一个“断”字,让人觉得奇,为什么断了?是楚江水冲断了,能把山冲断的江水,是怎样的浩大和汹涌?楚江水使天门山从中间断开,冲开了(板书:出)一条顺畅的通道,可以想象出天门山地势的险要。
“碧水”指楚江水,“碧”写出了江水的颜色,“东流”,向东流去。“至此回”,原文说是“直北回”,回的意思是到这里拐弯,(板书:回),楚江在这里因山势而转,形成回旋北流的气势。从前两行诗,我们可想象出山之险,水之大。(感情读一读)。
“青”,绿色,写出了山的颜色,青山隔江对峙,相对而出,(板书:出)“出”,冒出来,体现了山之高。“孤帆”,孤是单一的意思,孤帆是江里只有一只小船。由于山势险要,江水奔流气势非凡,帆船在长江里显得很小。由于作者是远望,所以感觉到小舟仿佛来自水天相接的.地方,仿佛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板书:来)作者赦免返乡,坐船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这也是作者行船的感受。给人以辽阔、浩瀚之感。
c、看板书的四个动词,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讲一讲。
d、同桌互相讲一讲。
4、画一画。
学生在准备好的画纸上画一画,指名到台上说一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5、评一评
(1)李白的这首诗,写得很优美,特别是动词的运用,如“断”“开”“回”“出”,生动形象,给全诗带来活力。(运用动词带活力)
(2)李白把天门山这么美丽的画展现在大家眼前,从色彩上看,楚江水(碧)绿,天门山(青)绿,日(红),色彩明丽。画中的山是静态的、水、孤帆是动态的,行船的感受中,山也动起来了“出”,组成了一幅有动有静的画,景物色彩明丽,动静结合。
(3)短短的四行,描绘了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景色,真可谓是雄奇,壮丽的景色,还写了作者的感受。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即为诗。
6、背一背
齐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美,音韵美,思想美,这首诗赞扬了祖国的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指名读,分组读,背古诗。
7、赏一赏
欣赏大家收集整理李白的其它的描写景物的诗。
(课件出示)师生诵读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用语言描写《望天门山》,写成一段话,完成图画填色。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
《望天门山》是义务教育课标版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学习这首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古诗的语言非常简练形象,更重要的是它的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而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很难进入文本所描写的境界中去,而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感受,更有利于学生进入情景,深刻地领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真正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秀丽。
一、交流资料,感受意境。
1、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李白及天门山的资料。
2、教师展示资料(出示课件:天门山两山对峙,长江汹涌奔腾,一轮红日挂在天边,小帆船由远而近顺流而下。)
(师生共同欣赏。)
3、师: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充分地交流。)
[评: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美景,能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感受,使学生一开课,就能进入文本所描写的情景中,从而初步感受意境。]
二、自主合作,体验意境。
1、师:请同学们读读《望天门山》这首诗,看诗人是怎样用诗句描写这一壮观景象的。读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然后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学生大声诵读,在小组内热烈地交流。)
2、全班交流。
3、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梳理出理解上的难点,即对“至此回”与“相对出”的理解。(师相机板书:“至些回”?“相对出”?)
4、合作探究不懂的词语。
(1)理解“至此回”。
(师再次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碧水东流——至此回”,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①再次启发学生说自己又读懂了什么。(主要是解决了哪个“?”)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汹涌的长江水好像是从中间推开了天门山,碧绿的江水一路奔流向前,至此撞击到岩石上,激起回旋,更显得汹涌澎湃。大家能通过诵读的方式来表现这一壮观的景象吗?
(学生自由诵读,然后出示配乐动画,指名配音朗读。)
[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整理出难以理解的词语,这些词语如何理解?播放课件再现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是最好的'办法。学生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与课件的形象直观感受下,理解到了诗意,突破了难点,再加之教师播放配乐动画,学生在这种美的情景的熏陶下,大声地配音朗读,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了古诗的意境。]
(2)理解“相对出”。
①师:记得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也有两句诗写得很有气势,是哪两句呢?
(生齐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师:很对!作者所望见的两处景象都是惊心动魄,极其壮观。不过,《望天门山》和《望庐山瀑布》的“望”却又有些不同,大家知道不同在哪儿吗?
③师再次出示课件,(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想一想,作者分别站在什么地方望的?
(引导学生比较:《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站在瀑布前面,远远地望,《望天门山》是他乘着小船,从远处驶过来时望见的。而从远处看天门山和在近处所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远处看山很模糊,到近处就变大变清楚了。而“两岸青山相对出”写的就是作者的这种感受。)
④再次请学生说出这句诗所描写的意境。
⑤再次地播放配乐动画,让学生大声地诵读这两句诗。
三、创设情景,想象意境。
1、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画画,说说,你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
(师配乐诵读诗句,生想象)
2、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意境。
3、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点拨:眼前这番壮丽而又秀美的景象,怎能不让人诗兴大发呢?让我们也像诗人一样,来吟一吟这首诗吧!
(播放多媒体课件,激情诵读)
[评:古诗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语言的简练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优美的意境,深挚的情感。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又创设了一系列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领会意境与情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并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师: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男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师: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女生齐诵: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师: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吟诵着:(指名读诗)
4、师: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案例评析: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因此,古诗“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生的味口。所以此案例设计中,教师摒弃了以往单纯地理解诗句意思的教学,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一次次地感受意境。尤其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给学生营造了一片诗意的天空,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①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②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二,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①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②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③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④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⑤练习背诵。
三,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抄写《望天门山》。
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读或背诵。
b。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出示各种字体的“山”及《望天门山》的草书作品,初步感知书法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2.(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3.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4.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5.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播放视频)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4.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出示课件:几种不同字体的古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作品,你认为哪一幅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表现诗的意境呢?
5.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点评:这个环节的设计将古诗与书法的魅力融为一体,既让学生初步感受草书的内涵,又是课前交流的巧妙延伸。
五、总结方法,赏析拓展
1.(指板画,配乐)瞧——青山、绿水、红日、白帆,多美的一幅画啊!(贴草书诗句)看,书法也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劲之美。(板书:书画)
2.诗可以是一幅美妙的画,也可以是一行行灵动的字,难怪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课件出示)生齐读。
3.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
4.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加动作背《天门山》。)
5.总结:相同的地点不同的诗,我们又可以用怎样的画、什么样的字来表现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赏析写景的古诗。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根据诗歌内容体会出作者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望天门山》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望天门山》,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合作交流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三、品读体验
1、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3、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四、巩固延伸 同学们,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
五、作业设计:(江山如画,历代诗人为之陶醉,并留下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赞美祖国美景的古诗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再去搜集背诵。)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6
知识目标:
1、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的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
教具准备:《望天门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哪些诗呢?(指名背诵)
2、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李白。那你对他有多少了解呢?(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回答),师出示课件1。
3、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歌:《望天门山》》。当年25岁的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舟沿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性大发,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游览长江,欣赏天门山那美丽的景色吧!(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播放朗读课件,听诗歌朗读。
2、多媒体显示自学要求(齐读):(1)把诗读正确、流利。(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3)提出自己的疑问。
3、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4、小组里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5、展示学习成果。
(1)谁来读读这首诗?
(2)说说你在刚才的学习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教师通过点拨、提示、借助课件等方式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三、朗读古诗,品味诗境,体会诗情
师: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我们怎样去有感情的朗读呢?(生自由发言)
师归纳:这首诗应该用高昂、奔放的情感去读,才能读出天门山的.豪迈气势。(播放《望天门山》朗读课件)
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生: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模仿古人诵读古诗)—→配乐朗读师:这么美的古诗,你们能背一背吗?(学生背诵古诗)
四、课时小结,课外拓展
1、诗配画: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反馈:天门山长江太阳帆船)我还知道同学们的画画水平挺不错,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歌的内容画下来。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大诗人李白,学习了他的《望天门山》一诗,大家的表现老师非常棒,其实李白只是古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搜集,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积累自己喜欢的古诗,我们在下次的语文兴趣活动课上举行一次古诗擂台赛,看谁在相同的时间里背诵的古诗最多。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7
一、预设目标:
1、培养幼儿诵读古诗的兴趣。2、尝试理解古诗的内容。3、在熟悉练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诵读。4、学习创编古诗的动作。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活动准备:
flash动画、幻灯片、板书、乐曲《平湖秋月》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李白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并感受诗的意境美。
3、教师范读古诗,请幼儿欣赏古诗的音韵美。
4、古诗欣赏与理解:
(1)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2)古诗大意: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3)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4)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6)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6、找一找古诗中认识的字,用不同颜色的图形标注出来。手指点读教材中的古诗《望天门山》。
7、游戏“回音壁”,随师有韵味地诵读古诗。
8、观看flash、集体跟读。请幼儿边观看古诗课件,边跟读。
9、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10、教师鼓励幼儿自编动作帮助记忆。
四、活动延伸:
了解了古诗的内容,回家和父母结合古诗内容画一幅图画。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
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我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据我了解,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的古诗了,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老师听一听?(3、4名同学,及时评价)
同学们背的诗真不少,看来都非常善于积累。
二、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板书:李白)对于李白,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李白呢?(指名说)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
三、初读古诗
1.自读
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2.检查读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
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指名点评
谁还想读给大家听?师点评
四、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把古诗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古诗。合作理解诗意,再来读古诗,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出色。(个人自学开始)
现在,小组交流一下你的学习收获。
五、交流、品读
同学们交流的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就谈一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1.天门山
你们知道天门山在哪里吗?为什么叫天门山呢?
(出示天门山图片)
你们看,这就是天门山,你们觉得天门山怎么样?
雄伟险峻的东、西梁山分别矗立在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犹如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从中间挤开一条通道,奔腾前行。
2.学习前两句诗
此时,作者李白看到了这壮观的景象,不由得吟出了前两句诗。
(1)谁来读一读前两句?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真是山水相依,你冲我挡。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
(汹涌的江水录像)
你们看,汹涌的江水正奔流而下,多有气势啊!
(4)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指名读,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5)学生练习,再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3.学习后两句
(1)读到这里,我不由得要问: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怎么知道的?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
(2)“相对出“什么意思?青山为什么能出来呢?
(船随着激流前行,诗人望着人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入眼帘,又向后移去,好像是出来迎接自己一样。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
(3)生活中你有这种感受吗?(行驶的车辆)
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4)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
(高兴、激动、自豪)
那你就是李白,请你读出诗人的这种心情。指名读
(5)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
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小结:
诗中这么几个字,我们却品味欣赏了这么久,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中藏着的美,并从内心产生一种震撼,一种敬畏,这就是诗的魅力。
4.再读悟情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板书:青山碧水白帆红日)
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板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3)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评价:非常有感情,体现出了长江流经天门上时的壮观景象。
五、欣赏录像
1.下面就让我们走近长江,去领略一下它的风采。
(播放《再说长江》的片段)
解说: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生活了千千万万个春秋了,可她还是这样年轻,这样清秀,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你们看,这两岸陡壁耸立,直插云天,浩瀚的长江水只好紧束腰身,使出浑身力气,从两山之间挤出一条弯弯的水路,奔腾汹涌,勇往直前。她是那么百折不挠,锐不可当。有人说长江像一幅展不尽的山水画;也有人说长江是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长廊;依我看,长江倒更像一部辉煌的交响乐!你们听,由江流组成的主旋律多么高亢、多么雄壮!
2.我听到了同学们的惊叹,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看到这惊心动魄的江山胜景,我和你们的感受一样,难怪当年的李白看到后诗兴大发,写下这如此不同凡响的《望天门山》,连清代的乾隆皇帝都称赞这首诗:“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六、背诵
1.同学们,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背下来?试试看
谁愿意上前面背给大家听?(配乐)
2.你们都能背下来吗?
请同学们站起来,面向听课的老师,让我们用激情的朗诵把诗中的情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同学们朗诵的非常精彩,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七、总结拓展
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写下了大量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你们想一想,我们曾学过李白的哪一首诗也是抒发了这种感情?(《望庐山瀑布》)同学们记得可真清楚。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江山真是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搜集背诵,我们开一个“赞美祖国诵诗会”!
板书:
望天门山
青山碧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白帆红日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9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一般应遵循这些原则:(一)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二)循序渐进的原则。(三)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四)借助历史,还原现场的原则。(五)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六)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下面我以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望天门山》的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设计和做法。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2、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他体验诗人的感情。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呢?
指定学生起来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诗。
2、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
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读诗乐趣。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的!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家联系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学生个人读悟。
(2)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4)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独立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遵循了“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和“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诗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指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地背。)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热爱古诗。
四、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1、练习写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养成天天练、天天写的好习惯。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遵循了“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新课标三上:《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古诗主要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的资料。课后,收集李白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二、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你觉得应该画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0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那些山?还想去游那些山?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天门山,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就去过那里,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板书:望天门山。
二、初识“天门山”
1、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①望:看,往远处看。
②天门山:“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山的门,可见天门山是……(高、俊秀、险等)师补充: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得名。
2、李白远望天门山,见到怎样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就跟随李白一同游览天门山。
三、游览“天门山”
㈠我能读,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①读音准确;
②停顿恰当;
③有表情地朗读;
④有画面地朗读。
3、变换形式,反复诵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全班读)(过程)
㈡我能说,1、说一说这首诗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①我感受到诗歌磅礴的气势。理由:“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②我感受到李白内心的激动。理由: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
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最后一句要用高昂的声音来表现内心的激动。
2、说一说这首诗你不理解的和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
学情预测: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中断:从中断裂;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通,流过的意思;回:回旋;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天门山仿佛是被神斧拦腰从中劈开似的,长江从两山之间奔腾而出。只见向东流去的碧绿的.江水,在这里打了个回旋径直向北流去。
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突出,耸出来;孤帆:单独的一只船;日边:遥远的天边。
两岸苍翠的东西梁山隔江相对从船的两边掠过。一叶孤帆从天水相接的远方徐徐驶来。
(适时补充: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①“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②“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③“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小结: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
㈢我能画,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1、你觉得这首诗可以画几幅画?说说你的理由。
①画单一景物;
②画一个片段;
③画连环场景。
2、作品展示。
3、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堂小结。
小结:①你能想象得出作者舟行天门山时的感情吗?
(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②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我伫立在来自天边的孤帆上,多么令人心飞神驰;乘船迎天门而去,眼前是浩浩荡荡的急流翻腾着漩涡,多么令人惊心动魄!)
五、作业布置
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想象《望天门山》描述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意和诗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二、初读诗文,扫清学习障碍
1、自由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错字。
2、指名朗读。
3、师生共同评议。
3、自由读诗文,把不懂的地方划下来。
4、学生质疑。
(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和西梁山的总称。
楚江: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属楚国,因此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
5、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及时解决,不理解的诗句板书在黑板上。
三、自主探究,深入体会
1、小组交流。
借助注释,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弄懂诗句的意思。
2、指名回答。
(两岸清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联系学生游三峡来进行体会。同时体会课题中的“望”)
3、教师小结。
4、自由朗读诗文
要求: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读出来。
5、指名朗读
教师及时指导朗读。
四、背诵诗文。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
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
1.同座对讲。
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2、感受祖国山河壮丽,体会作者乐观豪迈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长江、李白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读诗导入,了解长江。
1、课件出示一组有关长江诗词,学生读。
2、你对长江了解有多少。(汇报有关长江资料)
二、朗读古诗,初悟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出声读。
2、师范读。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
三、品读理解,感悟诗情。
1、理解诗意你有哪些方法。
用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
2、汇报诗题。
(1)“望”是什么意思。
(2)“天门山”指什么。
(3)看作者把诗题的意思补充完整。
3、汇报第一句。
(1)指名解释第一句(一、二名学生汇报)。
(2)启发提示。
理解古诗中的“断”、“开”和“回”。
(3)第一句诗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4、汇报第二句。
(1)指名释意古诗(一、二名学生汇报)。
(2)看最后一句古诗,你认为李白现在在哪儿。现在能更完整地说出诗题的意思吗。
(3)这“一片孤帆”从哪里来。作者正往哪行驶呢。
(4)点拨难点。
A:“出”字是一个表示什么的词。;
B:用动词写天门山你有什么疑问吗。;
C:此句诗改成“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D: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E:学生讨论汇报,并提出汇报交流要求。
听别人的发言,请你认真思考,看对自己的想法有提示、帮助。
5、解释整首诗的'意思。
6、通过整首诗看出李白在赞美什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吗。
四、拓展知识,丰富积累。
1、汇报交流有关李白资料。
2、能背出李白写的其它古诗吗。
五、结语升华,提出希望。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李白及他的诗歌只是这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星。
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待我们去欣赏、去诵读。课后同学们多积累古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宣布下课)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孤、帆”四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第二十一课,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班齐读,分小组读,指明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知道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情商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天门中断—楚江开
气势磅礴
碧水东流—至此回雄伟秀丽
望天门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青山——相对出
山水相映
孤帆——日边来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5
课文内容分析:
《古诗三首》一课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都是描绘祖国山河美好,赞美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古诗。《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与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显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三首诗都是写景的,有共同之处,可以重点教学第一首古诗,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另外两首。
学情分析:
第二学段的孩子对古诗的学习有兴趣,也有初步的方法积累。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古诗学习时提出的要求是不做过多的解释,了解诗意为主。所以,指导他们在朗读中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味,在想象与联系生活场景中理解诗的内涵、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优美的画面,由景入情,由情促读是古诗教学的重点。本单元提出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图文对照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中关键词的意思,从而达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楚、断”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抓住关键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诗歌的意境。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1首古诗《望天门山》,借助抓关键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有感情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流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诗文。
(一)出示诗题《望庐山瀑布》,齐背。
(二)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三)齐读课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二、抓关键字,了解诗题。
(一)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题目意思。
1.干什么——望:看;
2.地点——天门山:长江上;
3.谁——谁乘船顺着长江东下:李白。
(二)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李白常常在写诗题的时候会告诉我们一些写诗时的背景,带着理解再读诗题。
(四)小结:了解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让我们——熟读古诗。
三、读熟诗文,想象画面。
(一)学习第一句诗——了解山的雄奇。
1.指名读第一句,这句诗里,写到了两个景,分别是什么?
(板书:天门楚江)
2.结合插图、字理理解“断”“开”
(1)出示“断”篆文,猜一猜什么字?讲解断的意思。指导书写“断”
(2)结合诗句,插图,“断”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4.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二)学习第二句诗——感受水的壮阔。
1.继续读诗,指名读第二句。
2.想象画面:第一句中的“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水劈山断的壮丽画面,那么,这一句中的哪一个字也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意境呢?“回”是什么意思?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3.交流画面,读悟结合。
这一句主要写什么?(长江水)什么样的水?借水又衬托什么?(天门山)什么样的山?
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4.小结:古诗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副优美的画面,我们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你就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再现诗的意境。现在让我们走入诗的境界,通过诵读再现这“山阻水回”的画面吧。
5.齐读一、二两句。
(三)学习三、四两句——品味“出”的灵巧。
1.出示三、四两句,自由诵读。
2.圈画景物,交流并板书:青山孤帆红日
3.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4.辩一辩:“出”字用得对吗?
(1)小组讨论:天门山会动吗?不动的话应该是“立”的,应该是“两岸青山相对立,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却用“出”对吗?
(2)交流,联系生活经验,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看到原本静立的事物会“出”?
(3)想象“日边来”: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5.出示李白资料,你感受到什么?读出把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声音高昂一些。
四、小结写法,诵读积累
1.回顾全诗,小结学法:
读——读准,读通;看——插图,注释;想——词意,句意;说——诗意,作者情感。
2.创设情境,诵读古诗。
3.总结:刚才我们细细品味,大胆想象就欣赏到了李白的作品,我们古代还有许多诗人对祖国山水也情有独钟,本课的第2、3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就是另一番别样的美景。请大家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预习,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吧。
五、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断、楚、至、孤、帆”。
板书设计
(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用上节课学的古诗学习方法继续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两首古诗。
2.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诗句中重点字词意思,理解诗句,想象画面。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背诵《望天门山》
2.回忆学法
3.揭示课题,正确朗读诗题。
4.抓关键字,解诗题。
(1)题目告诉我们诗写了祖国哪里的河山?(西湖和洞庭湖)
(2)题目还告诉我们什么?(饮:喝酒,初晴后雨:天气变化)
5.出示背景资料
二、运用学法,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
2.作者在西湖和洞庭湖看到哪些景物呢?用“ ”划出,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圈圈出;
3.运用结合注释、联系生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诗中美景,描述诗中描写的画面。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多音字:淡妆浓抹镜未磨
2.认读:潋滟亦洞庭白银盘
3.分小组汇报交流两首诗意。
三、抓重点字词,品味美景
(一)《饮湖上初晴后雨》
过渡:如果想把古诗读得更有韵味,我们还需好好地品读诗句的意思。
1.感受晴雨,想象西湖风景之美
找一找:哪一句写的是“初晴”,哪一句写的是“后雨”。(板书:晴、雨)
(1)走进晴日西湖。晴日的西湖是怎样的?你是通过哪个词读懂的?
①出示词语“潋滟”,根据注释理解: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②图片欣赏(出示西湖晴日美景图片)。说话练习:
中午,在阳光的照耀下,西湖就像_____________。
傍晚,夕阳西下,西湖睡眠金光闪闪,又像________________。
③揣摩诗人心境。猜猜,诗人看到波光粼粼的水面,会说些什么呢?
诗中苏轼只用了3个字就道出了这层意思——晴方好。(换词理解“方”:正)
(2)走进雨日西湖。雨天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①赏图读词。图文一起出示: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烟雨蒙蒙
②看着这些景,读着这些词,雨中的西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说?
理解“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出示注释)
③提问:置身在这样烟雨朦胧的西湖之上,你会有怎样奇妙的感觉?带着这感觉再读。
④理解“亦”:你知道诗句中“亦”的意思吗?(也)结合《三字经》“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孔子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词语“人云亦云”加深理解。
⑤指导对比朗读:下面,我们也来一次人云亦云,让我们用上这个“亦”字一起来夸夸晴雨西湖。(师:水光美!生:山色亦美!师:水光潋滟妙!生:山色空蒙亦妙!师:我看,晴是景。生:我看,雨亦是景。师:我看,水光潋滟晴方好。生:我看,山色空蒙雨亦奇。)
2.探究比喻之巧,感受西湖风韵之妙
①过渡质疑:在艾青眼里西湖像一面镜子,而白居易眼中的西湖则像一幅图画。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就像西子了呢?让我们来猜一猜,但猜要猜得有理有据。
理由一:西湖和西子都美。(是的,请你美美地读一读。)
理由二:它们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我想也是的,西子,西施,西湖,好巧啊,被苏轼这么一比喻,西湖从此就多了一个更秀美的名字——西子湖。板书:西子湖。)
理由三:西子不管淡妆浓抹都相宜,西湖不管晴天和雨天都很美。
②引导对话,感受西子比西湖的巧。(师:如果说,晴天的西湖是浓妆;那么——生:雨天的西湖是淡妆。师:如果说,冬天的西湖是淡妆;那么——生:夏天的西湖是浓抹……)
③小结:西湖无论何时,都是好的、奇的、美的、妙的,神的,就像怎么打扮都漂亮的西子。引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④出示后人评价语,感悟苏轼比喻之妙。(“道尽西湖好处。”“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二)《望洞庭》。
1.学习第一、二句——欣赏风景的美
①出示诗句,朗读,交流:写到的两样好景致(板书:湖光秋月)
②闭上眼,听音乐,想象画面。(师描述:夜幕刚刚降临,月亮慢慢升起,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显得那么平静,那么悠闲。抬头,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把它皎洁的光轻轻柔柔地洒在了湖面上,湖水就泛起淡淡的波光……)
睁开眼,想说点什么吗?
③眼前的湖光秋月图,让人感受到美好、舒畅,诗人刘禹锡用一个字把种感觉写了出来。(和)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和”:
出示字典中“和”的7种解释,理解此处“和”的意思;
齐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的美妙;
④观微课知“镜未磨”(播放微课视频)
原来是像一面铜镜,而且是还没有磨亮的铜镜。 (板书:铜镜)
⑤读好两行诗。
2.学习第三、四句——感受想象的妙
过渡:好一个湖光秋月,好一个镜未磨。诗人一边看,一边想像,看得美,想得奇,难怪这首诗能流传千年。接下去,诗人接着看,恐怕,会看到更美的景,带来更神奇的想像了吧。
①读读后两句,想想诗人看着洞庭的山水,又想到了什么?(板书:像银盘)
②引导看四幅图,画的都是洞庭美景,哪一幅是根据刘禹锡的诗句画下来的。(全班选择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相机补充君山资料
③欣赏如此美丽秀气的山水,你一定想到一些形容这山水的词了。(青山绿水山清水秀等)
四、诵读积累,拓展延伸
1.引读全诗:喜欢洞庭湖吗?喜欢这像铜镜一般的洞庭湖吗?(个别读)喜欢这像白银盘一样的洞庭湖吗?(个别读)
2.引导背诵:喜欢洞庭的人,肯定喜欢这首诗(课件:填空式____女生读)喜爱这首诗的人也肯定会爱上洞庭湖(课件:填空式___男生读)
3.全班背诵:喜欢到了极点,就是诗已经不见,但是只要一看到湖诗句就冒出来了(看画面全班背诵)
4.拓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另4首
李白《游洞庭》
板书设计:
(略)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01-10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09-04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通用03-26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优秀10-14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优选(15篇)12-22
(精品)《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5篇12-22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合集(15篇)07-27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通用11篇)11-10
望天门山古诗06-15
望天门山的古诗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