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7 13:29:4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1

  一、内容概述:

  《证明地球在自转》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地球的运动时很复杂的,除了公转和自转外,还有其他运动。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时多种运动的复合。人们在长期的观察中,已经发现了一些可以说明地球在自转的论据,但是一些现象,学生还是很难观察到的。这一课,要运用关键性证据证明地球在自转。教科书选取了“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实证。通过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是通过动手实验来认识摆的特点,从而理解“傅科摆”何以证明地球在自转。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虽然条件有限,但是学生学习科学,动手实验的能力较强,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积极探究。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是如果让他们进一步去科学合理地解释,那就很少有人说出了。因此,要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实验,游戏,模拟再现等方法,让学生探究,认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尤其是让他们自己动手探究的时候。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过程与方法:1.通过摆的实验探究,了解“摆”的特点,理解“傅科摆”的原理。2.学习关于“傅科摆”的资料,了解人类科学研究的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地球自转是需要实证的。2.培养学生乐于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摆的实验探究,了解“摆”的特点,理解“傅科摆”的原理。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傅科摆的资料”、地球“同步”卫星的资料,2.分组准备单摆一个、支架个、可转动的圆盘一个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

  问:同学们,我们都共同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星球-地球上,你能感觉到地球是否在运动呢?说说你对地球运动的了解。(生:自转、公转)

  的确,地球既绕着太阳公转,也在不停地自转,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等观察到地球在自西向东地自转。但是古代,人们是无法直接观察到地球自转的,那他们是怎样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证明地球在自转》。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试验并记录)

  认识摆的特点:

  出示摆:同学们,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什么?它是由铁架台、摆绳和摆锤组成。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摆。看看摆有什么特点?

  2.师开始摆,让学生观察并说说摆摆动的方向

  (现在我让这个摆摆动起来,谁能描述一下现在摆摆动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前后方向)

  3.实验猜测:如果在摆摆动的同时将底盘转动90度,它的摆动方向会发生变化吗?转动180度、270度、360度呢?

  4.指导学生实验。(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并示范)

  实验步骤:1.将转盘平放在桌面上,再将摆平稳的放在转盘上。2.组长让摆沿前后方向摆动起来,如果出现打转现象立即重新开始。3.一个组员要平稳而缓慢的转动转盘,注意保持速度均匀。4.当分别转到90度和180度时,另一个组员和记录员要及时观察摆摆动的方向并及时记录。5.实验结束,小组讨论实验实验发现,并填写实验记录单。5.学生实验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6.汇报交流,板书小结。

  小结:大家通过实验发现摆在摆动过程中,摆的摆动方向基本不会随着摆架的转动而发生明显地改变,我们也可以说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板书: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三、认识地球自转的证据“傅科摆”。

  1.导入: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国有一个叫傅科的科学家也在研究摆的性质,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惊奇的现象,是什么现象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播放傅科摆的视频资料。

  3.课件出示关于“傅科摆”的资料,结合资料思考这三个问题。傅科摆是怎样一种特殊的摆?和我们的摆相比它特殊在什么地方?(生:67米的摆长(20层楼高),27千克的铅球组成的摆。)傅科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现象?

  摆在一段时间内沿着顺时针方向发生了偏移。他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生: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

  师:傅科摆摆动平面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反过来说傅科摆的这种变化就有力的证明了地球在自转。(板书:傅科摆)

  4.介绍北京天文馆内的傅科摆。

  师:我国北京天文馆内也有一个傅科摆,让我们通过视频来认识它。

  5、.教师小结:通过视频我们发现傅科摆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与当地的纬度有关。在北京纬度为40度的地区,傅科摆转动一周需要37个小时多,纬度越低,傅科摆转动一周需要的时间越长,如临安的纬度约是北纬30度,所以在临安当地傅科摆的`摆动平面转动一周需要的时间约是51个小时多。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1.寻找其它证据证明地球在自转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傅科摆是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你还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呢?

  水的旋窝,河床的冲击、昼夜交替、炮弹运动方向的偏离、探井测量法等等2.交流资料,拓展认识。教学评价:

  评价是最美的教学语言,尤其是对于科学这门实践性强的课程。课堂中在上课伊始,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地球的认识时,有一些学生的认识来自于课外书籍的阅读,这时,及时对这些学生进行好读书的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学生分组实验时,走到学生中间,去发现,去鼓励,去评价学生。有记录认真的同学,有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有善于发现,积极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等,我们的评价,不仅仅停留在口头语言上,一个鼓励赞许的眼神,一个小小的抚摸,一个肯定的拥抱,也会使我们的课堂精彩万分。科学课堂上,更不能忽视对学困生的鼓励评价,看到他们认真阅读“傅科摆”的资料,我都会不吝啬自己的鼓励与赞美,让科学课中的评价更富有人文性和理性。

  设计特色简述:作为科学老师,这一课《证明地球在自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本课教学中,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实验、研讨、推测假设、验证,进一步研究地球自转产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组织学生综合运用观察法、小组合作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的途径对地球的自转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2

  《地球运动——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周期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地球自转运动”为主要教学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特征,为下节课学习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打下基础。由于“地球的运动”内容基础性和空间思维要求极强,在高中地理内容中,既是一个难点,又是一个关键点,还是一个考点,因此要花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探究。

  另外,本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导入】

  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的“日

  当午”需要多长时间?

  【学习新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展示)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师)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生)对自己在导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

  (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逐一解答。

  疑惑一、地球自转的速度

  (师)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

  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是指做

  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角

  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

  的角度。

  (生)读图,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如何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

  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布有何特点?除极点外,地球自转的

  角速度是多少?

  (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分布有何特点? 疑惑二、地球自转的周期

  (师)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地球自转的周期。由于选

  取参照物的不同地球自转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两个周期。

  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

  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活动】利用地球仪演示恒星日和太阳日

  (师)一个恒星日地球自转了多少度?一个太阳日地球自转了多

  少度?恒星日和太阳日谁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高效探究】

  (10分钟高效讨论探究)

  要求:各组明确自己的任务,对于本组答案进一步整理、完善。

  【展示】

  展示要求:限时5分钟,口头展示,脱稿展示,分层次,要点化,注重小结。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3

  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地球的自转》。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特征,地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在地球与空间科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上学期地球的性状,大小等知识的承接,又是对后一节“地球的绕日运动”的铺垫。教材充分运用日常生活的实际例子和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构建具体而有序的空间想象。

  二、学习者分析

  本堂课的学习对象是初一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通过小学阶段和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已经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常识,但其建立的空间概念还处于朦胧想象的阶段。在能力与技能方面,学生还不具备建立两个参照系的空间思维能力,但通过说明和演示生活实际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具体模型,学生能够建立清晰而抽象的地球空间概念,从而掌握教学的重难点。

  三、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为“昼夜交替现象和地球自转之间的联系”,本节课的难点设定为“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的推断以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解释”。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② 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

  ③ 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在获取地球自转特征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模型法,类比法,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② 在解释昼夜现象原因时,通过提问,假设等,发展学生准确感知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现象与地球运动相关,形成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4、STSE

  将昼夜交替周期与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联系起来,从而关爱,了解,保护地球

  五、教学策略

  为实现以上四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演示模型,类比现象,动画模拟,对话互动,问题假设的教学策略。利用地球仪模型演示,结合类比法,建立昼夜交替现象和地球自转的联系。采用动画模拟地球自转,交流讨论北逆南顺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最后,提出不同地区昼夜差别的问题,运用假设法阐释昼夜交替的原因。

  六、教学准备

  地球仪,太阳平行光线板,橡皮泥,火柴,多媒体,板书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基于建构主义的情境教学理论,引用毛主席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提出“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这个问题,引领学生思考。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后,教师再作出解释,导入“地球的自转”的概念。

  2、探究实验,演示模型

  首先提出问题“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哪几种”,学生思考建立假设,建立地球自转的方向可能是自西向东,也可能是自东向西的两个假设。其次对前一个假设进行模型演示,利用地球仪,借助太阳平行光线板和十字方向标,转动地球仪开始演示,通过A,B,C三点太阳的位置的转换,说明太阳运动方向为东升西落。最后,假定太阳不动,得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论。同样道理,对后一个假设进行实验,但会得到太阳西升东落与事实相悖的谬论,进而推翻这个假设,明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假定太阳不动这一点,将生活中熟悉的车与窗外风景的相对运动进行类比,进一步理解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

  3、动画模拟,叙述讲解

  一方面,通过地球自转的flash动画模拟总结地球自转的方向及产生的现象,通过昼夜交替现象的常识,说明地球自转的周期。另一方面,让学生举起右手,用右手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模拟北极的方向,四指弯曲的方向模拟地球旋转的方向,加深学生的印象。

  4、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用flash动画的形式呈现在两极观察地球自转的情形,进行观察讨论,对比两极不同方向转动的现象,形成“北半球逆时针转动,南半球顺时针转动”的知识点。同样,以图片呈现北半球台风逆时针,南半球旋风顺时针的现象,使学生体会地球的自转效应。

  5、提出问题,进行假设

  通过08年奥运会开幕时间在中美两国的比较,提出“为什么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出现昼夜之分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地球是透明的”的假设,引发学生思考产生的后果,教师指出会产生“只有白天,没有黑夜”的后果,正确认识昼夜现象的原因。再进行第二个假设“地球不自转”,引导产生“一边永远是白天,一边永远是黑夜”的后果,从而准确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在理解昼夜交替成因之后,讲解昼夜交替周期与生命形成和发展的联系。最后,用图片展示晨昏线,呈现晨昏线的含义,进行晨线和昏线的区分。

  6、课堂反馈,评价反思

  设计地球自转档案,主要讲述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球昼夜现象和昼

  夜交替现象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进行总结性评价。与此同时,由学生学以致用,解释时差现象等,教师在反馈中渗透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动态把握学生学习情况。

  7、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①基础练习:

  1、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这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2、地球自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方向是____________。

  3、当人站在北极上空看时,地球作_______方向旋转。

  当人站在南极上空看时,地球作_______方向旋转。

  4、晨昏线是指________________,它是由____和_______组成的。

  ② 变式练习:

  根据右图回答:图中的A.B.C.D四地,处在晨昏线上的是,处在深夜的是,处在中午的是。

  ③ 发展练习: 1、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

  好处?为什么?

  2、在地球仪找一找,哪个国家位于我国的背面?现在我们正在教室里学习,那个国家中的大多数人正在干什么?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4

  一、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这里的“地球运动”指的是地球运动是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包括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及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下的地理意义,即昼夜更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地球形状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季节更替等几个基本方面。

  “分析”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隐含识图、读图、用图和建立空间观念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

  二、教情学情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从本节开始将眼光由宇宙转移到地球,首先研究地球的运动。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特点与意义,就能懂得身边很多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为理解大气运动,水循环等其他地理要素知识奠定基础。教材把地球自转与公转放在一起,图文结合,概括性的介绍了两种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很多现象都非常熟悉。

  学习了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基础知识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储备。

  本节内容相对抽象、逻辑性强,且要求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学生已具备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迁移的水平有限。

  三、学习目标确定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情况,确立如下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绘图、说图活动中,发展自身读图、析图、图文转换以及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的能力;在观察、演示、操作活动中,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借助生活案例,养成发现生活、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以及合作探究、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速度。

  四、教法学法选择

  根据目标要求,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选择如下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驱动探究式教学法、互动生成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地球仪、三球仪演示、多媒体演示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图表学习法、直观体验学习、发现探究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疑激趣,情境导入

  【导入】生活与地理:前不久,有一个天文奇观——“天狗食月”。“天狗食月”是怎么回事?(“天狗”为虚,“天理”——天体运动,是实。)

  设计意图:利用最近的天文现象,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有趣情景,自然导入。

  (二)认知驱动,自主建构

  【说一说】描述地球运动。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促进已有知识的再现和重组,进而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生发出新的知识,促进知识自主建构,促进认知迁移。

  (三)活动体验,思维提升

  【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视频。

  【教具演示】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后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特点。

  明确:方向(1)自西向东(2)逆时针——北极看(3)顺时针——南极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在直观感受中学习。

  【练习】下列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知识迁移。

  【活动】一人充当极点,另一到两人按距极点不同距离站在同一直线上绕“极点”转动,体会不同纬度地点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速度差异。观察回答:经过相同时间,几人转过的角度相同吗?转过的弧长相同吗?不同纬度上,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线速度一致吗?分别是多少?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明确:自转速度:(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均为15°/小时(2)线速度——赤道处最大,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3)南北两极点线速度和角速度均为零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调动积极性,培养兴趣,加深印象,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诗词与地理:毛泽东有诗云:“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伟人高歌,众人传诵。有人说诗中有地理,你以为如何?又有人说“坐地一日不一定能行八万里”,你怎么看?

  设计意图:从欣赏熟悉的诗词,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以致用、加深印象。

  【多媒体展示】恒星日与太阳日动画和讲解图片。问:我们通常说的一日24小时就是地球自转周期吗?地球自转360°用了多长时间?称为什么周期?一个太阳日地球转了多少度?又称为什么周期?请比较恒星日和太阳日。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观察,理解自转周期。

  【小结】地球自转(方向、周期、速度)。

  【过渡】地球公转又是怎么一回事?

  【活动】表演地球公转:一人站在中间充当太阳,另一人手持地球仪问绕其转动。其他同学观察。

  【多媒体展示】公转视频动画。问:刚才表演与视频中有什么不同?表演有问题吗?(地轴空间指向、公转方向、速度等)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调动积极性,培养兴趣,加深印象,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多媒体展示】公转轨道示意图。问:轨道什么形状?什么公转方向?在哪里日地最近?最远?分别是什么时候?速度怎么变化?最近一个月来,地球公转在轨道什么位置速度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析图说图,培养从地理图示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病利用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问题具有启发性,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促进知识的建构生成。

  【阅读】了解地球的公转周期。问:什么是恒星年?什么是回归年?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获得新知。问题启发,设置悬念,为下节课做准备。

  (四)新知应用,合作探究

  【多媒体展示】探究:我国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个铅球从35米高的楼顶竖直下落,测量发现,相对于垂直落点,铅球实际落点偏移了11.5毫米。你认为,铅球落点是向什么方向偏移了?(图示)

  1.楼顶线速度比地面()。

  2.由于惯性,铅球下落保持原来的线速度,落点应在垂直落点的“前面”,即()。

  3.此实验,在广州做比在北京做,铅球偏移距离更()若在南半球做实验,铅球落点向()偏。

  总结竖直下落物体落点偏移规律:竖直下落物体会向()偏移,偏移距离从()向()增加。

  设计意图:有利于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发展多元智能;有利于激发创造潜力;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五)图文转换,深化总结

  【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请填表总结。

  设计意图:图表总结,不住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加深记忆。

  (六)布置作业,开放创新

  【多媒体展示】练习题:

  1、有关甲地(150°E,40°S),乙地(150°W,30°N)

  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随地球自转角速度不相等B.两地的自转线速度相等

  C.甲地的自转线速度大于乙地D.甲地的自转线度度小于乙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年一月初,日地距离最大B、每年一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C、每年七月初,日地距离最小D、每年七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3、地球自转360度,所需时间是()

  A、一个太阳日B、24小时C、23时56分4秒D、23时48分46秒

  4、地球公转360度,所需时间是()

  A、一个回归年B、356日C、366日D、365天6时9分10秒

  作业:

  1.我国正在建设海南文昌航天基地,建成后将一统我国卫星发射。与已有的发射基地相比,文昌有什么优势?

  2.地表同纬度的地方,线速度一定相等吗?若绘制地表等自转线速度图,在青藏高原应该向南还是向北弯曲?

  3.自制地球仪、公转演示模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加深记忆。实践操作,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

  六、几点设计说明

  (一)时间分配

  1.设疑激趣,情境导入:1分钟

  2.认知驱动,自主建构:2分钟

  3.活动体验,思维提升:22分钟

  4.新知应用,合作探究:12分钟

  5.图文转换,深化总结:2分钟

  6.布置作业,开放创新:1分钟

  (二)设计特色

  自主建构、互动生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

  强调“生活化地理课堂”“和谐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注学生学习实践能力、发现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方式的培养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周期为一天。

  2、探究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强化培养学生“区别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和重证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探究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教学时我们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他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入手,谈话引入: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同时白天与黑夜也不断地交替出现,对这种现象你有过什么问题吗?让学生讲出自己的亲身体会,进而引出下面的`猜想主题,使得“猜想与假设”成为学生的主动欲望。

  2、猜想与假设:“猜一猜,昼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这是对原因进行猜想与假设。教学时,我们要给学生创设宽松的猜想空间,留充足的时间,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猜想与假设的活动。特别要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想,这样能够训练他们根据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合理的能力和意识,防止他们的思维走偏。教材中卡通对话的场景和插图,是对学生的猜想与假设活动进行一些引导,同时增强教材的可读性,教学时决不是学生读书了事。

  3、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办法去搜集事实与证据对所做的猜想与假设进行验证。本教学环节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体验活动。这一层次有以下三个教学目的:其一是强化学生猜想与假设的探究能力,强化二级目标的培养;其二帮助学生形成猜想需要验证的思想认识;其三通过这一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象而生动地理解地球自转的自然现象。

  第二层次是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实验结论一定在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争论、去概括,教师不要把实验后面的一段话当成实验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让学生照本宣科。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6

  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是《昼夜变化》单元的起始课。昼夜现象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现象,让学生从熟悉的昼夜现象开始研究地球运动以及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关系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通过猜想、假设、模拟实验等手段,使学生理解昼夜现象的形成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过程与方法

  能够尝试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解释,并且进行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教学难点: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教学准备:

  小地球仪(或乒乓球)、手电筒、实验记录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播放课件,由描写日出和日落的诗句和昼夜变化的图片引出昼夜现象。

  2.提问:日出和日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每天,我们都能看到白天和黑夜交替的出现。同学们,你知道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吗?昼夜现象又为什么会交替着出现呢?(板书:昼夜变化?)

  二、通过实验探究提出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或解释

  1、教师演示实验:

  (1)如果让地球仪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2.小组通过模拟实验提出假设或解释:

  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上述四种情况都可以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我们观察的昼夜现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用模拟实验来证明。

  三、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1、分别对这四种情况进行检验

  师生讨论: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不自转;④地球自转;这三种情况与我们知道的事实相悖;所以只有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是正确的`。(板书:与地球自转有关)

  2、探索地球如何进行自转:自西向东

  提问:我们知道了昼夜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但是我们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吗?

  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呢?(出示图片)

  学生:北京

  教师:事实的确是北京先迎来黎明。如果要保证北京先迎来黎明,我们做实验观察一下,看看地球必须怎样转到才能做到?

  3.学生分组实验

  通过实验得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板书: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四、课后小结:

  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并且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相关昼夜变化的知识,同学们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与昼夜有关的还有哪些知识?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为什么地球会自转11-17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06-07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2-26

世界地球日教学设计06-17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10-27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通用6篇)02-28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八206-01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设计04-19

《只有一个地球》优秀的教学设计01-20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13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