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2 18:07:1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精品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精品15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明确故事梗概。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抓住课文关键,从评价朗读中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在整体感悟内容基础上,体会浓浓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

  2、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领会文中蕴涵的待人处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理与父母沟通。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讨论这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依课文内容分配朗读角色,以更好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2、讨论法:就羚羊木雕引起的家庭矛盾是非展开充分讨论,小中见大,引导学生学会处理类似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话筒。

  【本课目标】

  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从不同角度讨论这一场家庭矛盾的是非,并思考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检查预习,展示羚羊木雕图片,以同学复述课文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并用关键词概括故事梗概。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故事梗概:查问木雕、赠送木雕、逼索木雕。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品味、揣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1、提出朗读要求:用普通话读准字音,停顿恰当,吐字清楚,音量适当,速度合宜,读出语气。

  2、学生自由组合,练习朗读。

  3、选出一组7人分别扮演爸爸、妈妈、“我”、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旁白,其他同学做评委准备评价。

  四、评价朗读效果并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评价扮演者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动作、神态。

  学生:学生自我体验,相互评价并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分析人物形象:

  妈妈:严厉态度生硬、非常固执;

  我: 委屈、无奈、重视友谊;

  爸爸:严肃、婉转、稳重;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万芳:仗义、体谅、明理;

  万芳的妈妈:责怪。

  五、研讨与探究

  全班同学分别从爸爸、妈妈、万芳的角度就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讨论。并思考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自由发言

  ……小孩子包括大人在内有事要同人商量,尽可能地考虑周全。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东西如何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彼此应多商量,多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多一份理想,多一份宽容,生活中就会多一份温馨。

  六、课堂小结

  一件围绕羚羊木雕而引发的平凡的家庭小事,却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方面是少年世界的友爱、友情;另一方面是成人世界既有对子女疼爱之情,又有因事件的不当处理对孩子人格和友情的伤害。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不同人心中金钱与友谊的分量。作者借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提出一个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会大问题,以小见大,正如布莱克在《天真的预示》中写的那样:“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是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里,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获。”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世界是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

  同时,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都有,可分述,亦可合称为“教学重难点”,二者各自最多一两点,不可多。)

  【教学方法】(考试时不写)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可以多写为“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读,引出文本

  1、例如:问题导入、承上启下导入、检查预习导入等。

  2、板书课题,师生齐读课题。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课文自由朗读。

  【导入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教心学等理论。】

  二、尝试读,感知文本

  1、介绍篇幅、生字个数,落实重难点生字词的教学。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三、思考读,感悟文本

  1、促读: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2、促问: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3、促思: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4、促说: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四、展示读,内化文本

  (本环节解决文本的整体问题)

  1、第一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生个人朗读、谈体会。

  师的语。

  2、第二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谈体会。

  师的评价语。

  3、第N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生齐声朗读、谈体会。

  师的评价语。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五、探究读,赏析文本

  1、小结引读。(对二、三、四环节进行小总结。)

  2、师生对话。(一般是为了攻克一篇课文的难点问题。)

  3、激情引读。(通过学生自由朗读来思考重难点问题。)

  4、再读体会。(通过学生默读、写批注体会来解决重难点。)

  5、师生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个人起立交流心得、并及时评点提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六、无声读,超越文本

  1、引导质疑。(例如:争鸣式)

  (教师通过提问,引起学生质疑课文难点问题,并默读思考。)

  2、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联系实际进行拓展。)

  3、总结下课。

  (结合板书总结一堂课的教学、点题结束课堂。)

  4、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作业应体现分层性;作业设计的形式

  应体现多样性;作业的内容应体现趣味性;作业的内容应

  体现实践性〈练了会用〉。)

  【本环节及作业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附:

  【板书设计】

  概括式、对比式、板画式、线条(图表)式等。

  《心声》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

  2、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心声。

  二、展示教学目标

  三、正音听读

  捻(niǎn)噗(pū)蜷(quán)簪(zān) 琅琅(láng)发窘(jiǒng)抽噎(yē)恍惚(huǎng hū) 抽泣(qì)棱角分明(léng)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准备用简练的语言复述主要情节。

  情节:公开课前 想读课文

  回家路上 偷读课文

  次日放学 听读课文

  公开课上 终读课文

  2、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他能不能读好课文呢?

  当李京京看到讲义上印的《凡卡》时他喜欢极了,因为凡卡使他想起乡下跟爷爷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儿一块儿摘桑果、吃桑果的趣事。课后听了赵小桢软绵绵、奶声奶气地练习,更增强了他公开课上事先布置好的赵小桢不敢举手,别人更不敢举手,只有李京京举起了手。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在实在没有人举手的情况下,处于无奈,程老师只好叫李京京读。凡卡的遭遇引起了有着相似经历和同样不幸命运的李京京深深的共鸣。他读得声情并茂,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被感动了。

  3、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来刻画李京京?找出这些描写的句子,并讨论这些描写作用。

  心理描写:

  17小节: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歌唱的嗓子吗?(表现了他执着、倔强的性格,对朗读课文的渴望。)

  27小节: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毛毛刺刺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表现京京对老师的不满和难受的'心情。)

  32小节: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万卡不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时才九岁,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城里当学徒,吃不饱,还要挨打,他伤心极了,盼望爷爷去救他,他在恳求,在哭诉,绝不该有这种撒娇的腔调。(表现京京对万卡感同身受的理解,以及他纯朴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五、深入探究课文

  1、课文题目是《心声》,是谁的心声?心声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浅层:执着地要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

  深层:

  ⑴ 要求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

  ⑵ 渴望家庭和睦,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

  2、四人一组讨论:这篇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哪些现象?

  ⑴ 重视对优秀学生的教育,对李京京这样有问题的学生,指导和关心不够,教师在无意识中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

  ⑵ 教师在教学中事先安排、弄虚作假,给学生带来不公正的感觉,对学生诚信做人带来负面影响。

  ⑶ 教师的行为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缺少爱心,平等待人等教师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题。

  通过写李京京渴望表达亲情的心声来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真情,批评了教育领域里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六、练习

  请用精练的语言讲述你学习生涯中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表达你的心声。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3

  一、教材依据: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世说新语二则第一则)《期行》

  二、教学目标: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三、教学重点: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2、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难点:激励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和感悟文本。

  五、教学方法:活动型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讲故事:《狼来了》。

  2、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3、引入:我们探讨一篇关于“诚信”话题的文章——《期行》。

  (二)、学法引导:

  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三)、组织探究:

  活动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1)互动求助,读准字音。

  (2)合理停顿,读准节奏。

  A、教师范读:(学生划停顿符号“/”)

  B、分组朗读:(纠正其读音与停顿的'不当之处)

  C、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活动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1)生生互动,理解词句。

  (2)整体理解:逐句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3)梳理情节:

  这是一篇文言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写了什么?

  开端:期行不至,太丘舍去。

  发展:客问元方,怒骂太丘。

  高潮:元方反驳,无信无礼。

  结局:客惭下车,元方不顾。

  活动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1)小组复述:组长复述,其余同学补充。

  (2)探究: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结:诚信是立世之本,我们都应当讲究诚信。

  活动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1)人物评价: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哪一位?为什么?谈谈你的想法。

  (2)情境体验:假如你是太丘,回来知道故事里的情况,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元方,父亲回来后,你将怎么做呢?假如你是故事中的友人,太丘回来后你又将怎么做呢?

  (3)感悟讨论:学习本文,你懂得了什么或你明白了什么?

  (四)、结束: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合作很成功,但愿我们明天的合作更精彩。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首诗歌或短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作者创作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图片上的美景。

  进过几轮互动,教师点出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1语句啰嗦,用词不讲究;2叙述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描述没有情感渗透。然后教师引题:“美景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好的诗句清晰细致地描述。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中唐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

  2.用多媒体出示白居易个人信息如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用多媒体出示“律诗”的相关知识:律诗是一种中国诗歌体裁,体诗的一种,兴盛于唐。律诗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每句有几个字就称几言,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称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两句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并找出诗中所描绘景物的地点。

  从孤山寺的北面来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第一句作者即点明地点,即孤山寺北贾亭西。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观察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描写了水、云、莺、树、燕、泥、花、草。这些景物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组:

  水、云、花、草______________远景,静景

  莺、树、燕、泥______________近景,动景

  则,此处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再到远,由静及动再到静。

  此处教师须着重解释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是写愿景。因为近看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远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绿荫连绵犹如水一般的草。

  2.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距离上讲,由远及近再到远,突出了景观优美而丰富,远近四处都是美好的景色,也侧面写出了景色太美让人目不暇接的`感受;从动静上讲,由静到动再到静,体现了观察的真实性,远处的景观体现静态的美感,近处的景观鲜活生动,符合真实生活的逻辑;远近结合,动静交叉,使整首诗既富有整体上的画面美感,局部又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既描述了美景,又写实地体现了客观存在,呈献给读者一副非常真实,具体的西湖春景图。

  3.颔联中的“争”和颈联中的“没”两字可否“啼”“遮”?为什么?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不可以。此两处都是在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观的特点:首先,“几处早莺争暖树”是将“莺”拟人,用人争先恐后的样子描述早春的莺鸟成群结队地在树上鸣叫的场景,若将“争”换成“啼”,使“群莺鸣树”的样子不够形象生动,也缺乏动态的活泼感;其次,“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将“草”拟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没”,而春天的绿草还不是很茂盛,被风吹也不会显现出剧烈的摇动,就像是刚刚没过马蹄的水湾一般,清浅而柔顺。此处若是将“没”换成“遮”,读者就失去了将草和水相关联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就会略显平淡,不够真实生动。

  4.本诗中除了比拟,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除了比拟,还有对仗,每联上下句之间不但字词对偶,平仄和押韵也都达到了律诗的要求;另外首联下句还使用了夸张,用云水同低夸张地表现了春水初生,白云低垂,水天一色的场景。

  (四)拓展延伸

  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任选一张再次进行口头描述,注意描述的顺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辞增加画面的真实感,遣词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逻辑。

  (五)小结作业

  总结文章内容,请同学将上述口头描述写成一篇200-300字的习作。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5

  1.探究式教学基础理论

  探究式教学,英文全称为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或者研究法,一般情况下指教师依托一定教学媒介,设定具体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观察解析,自行发现学习内容内在有效信息的过程。探究式教学的主体实施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监督作用。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在初中报刊阅读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教学过程包括积极创设,激发学习动机;有效开放课堂,引发学习潜能;教师适时引导,指明探究方向;合作与独立培养并行,有效完成自主探究教学目标,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2.英语阅读基础理论

  阅读是认知过程,也是心理过程。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对英语语言文字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对其判断、分析、总结、归纳,都需要意志、动机、情感的作用才能完成。英语阅读是英语技能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一直占有很高的地位。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还要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将阅读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之中。

  英语阅读可以是通过报刊阅读对课程内的阅读进行拓展,报刊阅读比传统的习题阅读有着很大优势。首先,报刊阅读语言真实、图文并茂,更能适应初中生的`性格特点,符合初中生的需求。在我国现行的报刊当中,几乎都在报刊中设有一定的互动专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愿参与活动。其次,报刊内容通俗,紧跟时代,有效弥补教材中的滞后性。再次,报刊内题材广泛,涉及领域繁多,更有利于学生丰富英语知识,增加词汇量。最后,现行的不少报刊都英语教材同步,教师只要稍加利用,就可以扩展教学内容。

  3.报刊阅读具体实施

  3.1报刊选取

  教师进行探究式英语报刊阅读的准备,就是教师对于报刊的选取工作。选取的基本条件就是必须要和教材配套,不同版本的教材要选择不同的报刊,不同地区,还要根据地区中考要求,进行教材选取。本文以牛津初中英语教材,选取空中英语教室系列报刊为例进行分析。

  3.2阅读目标的确定

  探究式教学开展的前提就是阅读目标的确定,如果没有准确的阅读目标,教学就无法开展。以牛津版教材9A中Unit 2 Colours一课为教学目标,阅读材料的选取以Colour相关内容为主。选取空中英语教室系列报刊中《大家说英语》教材中September 1中的文章,What Color Is It?进行扩展讲解。

  3.3阅读课程设计

  围绕Colour设定阅读任务,围绕探究阅读目标进行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保证将教材的基础内容进行有效讲解之后,并确定学生可以对其掌握的基础上,再进行扩展阅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课程环节设计,保证学生注意力可以有效集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要特别注意,从阅读开始就要有效掌控学生的阅读进度,在阅读之后要对阅读文章进行讲解分析。

  3.4阅读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反思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对阅读报刊的选择进行反思。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对报刊选择是否恰当进行有效反思,总结选择经验。其次,对教学过程中探究式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反思探究式教学是否在报刊阅读过程中发挥了有效作用,设计是否合理,学生是否接受。再次,反思探究式教学、教材、报刊三者之间的融合情况,三者的共同作用是否真正地发挥出来了。最后,反思教学效果。例如:反思学生是否通过报刊阅读,丰富了知识。反思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是否提高了阅读速度。反思学生通过探究式教学,是否增强了对英语阅读的兴趣等等。无论何种课程,教学反思都是必要的,教师要将教学反思作为提升教学专业能力的途径,完善探究式教学设计,将其应用在实际英语教学之中。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6

  关键词:实践;初中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xx)04-0142-01

  在过去的30多年中,教师发展的概念、内涵不断丰富,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教师发展的研究中,反思的作用至关重要。坚持反思性教师观的学者认为,成熟的教师应是反思型的教师,不仅要有有效的经验行为,还要有理性的思考,能解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可见行动与反思紧密相关[1]。

  1.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英语课程设置与本科其他院校基本一样,并没有按自己特定的目标去设置相关的课程,显然是不合理的。归纳起来,其不合理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1内容陈旧,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课程更新速度太慢,远远落后于科技的发展,有些基础课程(如综合英语)的内容与初中英语衔接不上,甚至还落后于初中的知识内容,这不仅使学生的知识滞后,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负面影响严重。

  1.2内容的实用性不强。初中所开设的大多课程实用性不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因为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相差甚远,知识脱离实践,不能很好地指导和运用于实践。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依赖于课堂教学,还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国外一些初中的实践教学几乎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鉴于国外的成功经验,国内的一些初中,尤其是应用型或职业型院校也纷纷采取措施,如开展校企联合实行开放办学、半开放式办学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相对于师生的付出来说,收获仍是不尽人意[2]。

  1.3人文素质类课程。人文素质教育应为教育之本。初中所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性格完善、敢于担当、团结合作等品质。可是,一些初中设置的课程有"知识结构单薄,综合素质较弱"之倾向,设置了专业知识类课程之后,文学课等提高人文素质的课程就少之又少,甚至没有。再有,文理专业课程处于隔离状态,相互间似乎两个世界。现在许多初中教学计划中规定文理科能互选课程的现象很少,尤其是理科学生,几乎没有学习文科课程的机会。

  2.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初中英语教学的策略

  2.1知识与技能教学

  真实运用任务的准备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就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知识与能力准备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一开始把运用任务呈现给学生之后,学生能够感受到没有足够的知识、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理解,任务的要求与他们目前的知识与能力存在着明显的知识差距、能力差距、技能差距、信息差距和文化差距。因此,学生就在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学习教学内容来获得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理解,然后才能完成这个任务。这个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就是通常的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过程[3]。

  2.2在实践教学找线索

  初中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拓展学用渠道。教师除了可以在网络上搜集材料,还可以就我们的教学内容进行挖掘,发挥其多方面的功能。学生由于缺乏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开口讲英语的机会比较少,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开口说英语的机会。通过巧用信息差可以将阅读材料变为很好的口语练习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听和说的机会。当然,阅读材料不能太难,否则学生阅读有障碍,口语交际就有困难。而且,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不能看对方材料的前提下,用英语提问来获取信息。否则,要么没有信息差,失去交际的真实性,要么达不到真正练习口语的目的。初中英语教学改革要求学生要善于总结所接触语言材料中的语言规律,在学习中借助图表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或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4]。实施课堂生活化教学,能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所学的数学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领略数学在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主要探讨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施途径。

  2.3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与过去死气沉沉的教学形式相比,许多教师很享受现在的教学形式。不用再整天对着黑板念教材,不用再看到满堂课上没有人听课的现象。教师不用再为了应付教学而劳累。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再是单一的传授制而是能过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所学内容,在准备教学内容的时候也能过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真正的把学生放在了教学的中心位置。通过学生的良好反馈,教师更有信心去实施研究型教学。原来只懂理论知识的教师也愿意去企业进行实践操作,也会主动地邀请英语高级教师给学生讲解实践知识。生活与教学是流水而不是镜子,它们是在不断变化的。生活化课堂教学必须有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支撑,而多样化的教学是对教学回归生活的最好体现。生活化课堂教学包含着诸多的方面、层次与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足以应付新的教学需要的,生活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体现。论文以承德市上板城初中(以下简称为承上初中)为个案,运用文献法、个案法、观察法、访谈法,对承上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进行"生活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探讨初中英语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施原则与方法,为促进初中英语生活化的深入发展提供可操作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论文具体分为六部分:绪论,介绍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说明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一章承上初中英语课"生活化教学"建构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我国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和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及其它相关理论。第二章承上初中英语课"生活化教学"设计思路。生活化教学体现人文关怀,教学过程就是完成各种活动任务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任务的体验与探究中获取知识,真正实现教学与生活体验相结合。第三章承上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初中英语课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包含六层意义:①教学目标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2.4表明,良好的教师发展应基于教学反思,旨在促进和提高教学实践。在目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了解初中广大英语教师的教学反思现状,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保证长期有效的培训措施,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7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这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使学生养成创新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教学设计应由师生双方共同制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做法;要强调语文教学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应针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每堂课的教育目标,提倡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的制定,尽量鼓励学生参与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设计。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评价,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目的性。

  二、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为了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真正落实,新课改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为学生活动留有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更有个性。研究表明,人具有与生具来的探究愿望和渴望获得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具有获得新体验的需求和获得被人认可与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心理需求。而这些需求的满足,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恰当的方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切实可行的能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实行探究性教学。在这里,采取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探究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精心的设计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探究学习,这不仅使学生获得有关的语文知识和经验,而且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的喜悦,并深刻认识到知识就在身边,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因此,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使学生真正体会并感受到身边的语文物质和所发生的语文变化,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的有关知识时,可让学生观察自己家中使用了哪些金属用具,观察使用的铁锅在刷完后的第二天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含有油性的用具用清水不好刷,加上清洗剂就很容易刷洗干净?从而使学生体会并感受到语文无处不在、学语文对日常生活非常有用,原来自己也可以应用语文知识来解释甚至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功感、成就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因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学习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各地、各学校的办学条件各不相同,不可能每所学校都拥有丰富的书籍、杂志和实验设备、网络等教学资源。但是,各个学校都有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感的人力资源和可供挖掘的社会学习资源。初中语文教师应把适当的时间放在为学生选择并提供大量的本地经济实用、切实可行且富有实效的学习资源上,那就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有实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可以自己选择的最能满足自己学习需要的课程资源。例如,当学习与水有关的知识时,可以到当地环保部门查阅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有关资料和数据,以培养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及学会与人沟通的能力。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有关实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品制成简易的实验器材,或者替代实验用的语文药品。例如,用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鲜花或者紫萝卜一类的蔬菜等制作酸碱指示剂、利用废弃的饮料瓶或者药瓶用做反应器具等。这样既可以解决实验器材、药品的短缺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节约意识、环保观念,一举多得。

  五、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坚持的几个原则1.坚持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是判断一节课好坏的主要标准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多种教学目标的落实,让新课改素质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有所转变,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有效。

  1.坚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时间及学习任务的落实,从而把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统一起来。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设计课题教学时应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主动体验、主动感知和主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以促使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真正落实。

  2.坚持教学资源的多元化

  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努力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尤其应重视语文实验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辅助教学手段,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继续开展。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8

  纵观我国教育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呈现出这样的两种大体趋势:一种是继承和完善中国传统教育,“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设计理论确实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已经充分地发挥了它的优点: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方便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方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适用于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弊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另一种是美化和宣扬美国式教育,效颦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并要求较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认知探究工具的支持,因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培养了大量的创造型人才,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由于这种教学设计模式只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不利于各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另外,由于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笔者认同这种“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模式,它能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系统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即注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又注意了学生素质的培养。

  《桃花源记》的设计课时是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适当指导,主要学习字词、难句翻译及诵读。对字词的学习,进行了适当的整理,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以求得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重点在第二课时。通过对目标、学生特点的分析及第一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

  一、导入

  由《饮酒》导入,并问: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由于这首诗是八年级学过的,通过对旧知识的温习,较自然地引入作者及背景,导入过程较为自然,新旧知识也有了关联。

  二、初读感知

  1.配乐朗读,请两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课件配乐。

  2.师生对两位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正音正字。

  3.解决文言词语。课件展示一些重点文言词语(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提问。

  4.翻译重点语句。

  这一环节主要是对上节课的复习,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整体理解课文打下基础,也为下一环节的开展蓄势。

  三、创造性阅读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陷入对课文的逐句翻译中,使得课堂教学呆板、缺乏生气,笔者的这一设计就是要打破常规,使之成为一堂课的高潮,这就是创设情境,创造性地再读课文,变枯燥的翻译为有趣的再阅读。具体设计如下:

  师:我们刚才的学习,大家的劲头都很足,很好。桃花源最后没有人找到,这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憧憬。可是,当时,谁也不知道,有一位教师先生和他的学生在渔人离去的一个月后,又一次来到了桃花源。

  大家的表情很惊讶,课堂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师:假如老师就是晋太元年间的那位教书先生,你们就是我的学生(我指了指靠边的一组学生),我们的教室就是桃花源,在座的各位是桃花源的百姓,我们来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好不好?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师:渔人发现了一处叫做桃花源的好去处,吸引了无数的人前去,可是这个地方却如海市蜃楼一般,不见了踪影,真是令人神往啊。听说周围风景绝佳。也罢,今日就带着弟子们去见识一下(大家笑)。

  我示意了一下让大家安静。

  师:泛舟溪上。百闻不如一见,果然绝佳(课件展示美景图),观之使人流连忘返啊!

  问一生:我们走了多远了?

  生1:不知道(生笑)。

  师:忘路之远近,是不知道啊。咦,前面风景怎么大不同?你来说一下(指另一生)。

  生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生笑)。

  师:看来你就是陶渊明啊(善意的笑)!

  ……

  师:真是太高兴了,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别人想破了头,找断了路都没来到桃花源,我们师徒却于无意之间进来了。哈哈哈!

  随意走到一位学生跟前,叫起他。

  师:老人家,你老高寿啊(生笑)。

  生3(有点扭捏):100岁了(众笑)。

  师:那可是老寿星了。你老看上去精神蛮不错的。

  生3:别看我岁数大,可是头不晕,眼不花,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再活50年(众大笑)。

  师:呵呵,老人家,就您这精神头儿,再活100岁也有可能啊。祝您长命百岁(有生笑)。呵呵,说错了,应该是祝您长命两百岁(生大笑)。

  ……

  从这里的情境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在此处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得恰到好处,而作为主体的学生因为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感染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再学习,使“学”和“教”相得益彰,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得到知识的快乐。

  四、探究考证

  经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大家意犹未尽,笔者借此又适时地抛出这样两个问题:

  1.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

  2.渔人在本文中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的?

  引导大家分组讨论。大家在讨论中,都能够查找资料(虽然不多),依据课文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对于第2个问题,以往教学中容易忽视,笔者也借机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揣测或许在陶渊明的笔下,“渔人”就是“愚人”吧。

  最后,对于主题,笔者做了如下的总结: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同时表现了对不守信用、虚伪奸诈、趋炎附势的市井媚俗之徒的强烈讽刺和批判。

  总体上看,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真意切的课堂氛围,从而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来,这样便能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美结合。但以上仅仅是一两节课的一个实践片断。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把信息技术的手段运用到课堂上,这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9

  知识目标:

  了解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外貌、心理描写,并理解这些方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能力目标:

  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情感目标:

  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2学情分析

  初一和初二年级时各学了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学生打下一定基础,学习本文较易理解。但文中的议论有难度,因此理解议论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本课重点。学生还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故乡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活动2【讲授】故乡

  二、整体感知(先播放朗读课件,再让学生自己读)

  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总结:

  1、感知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

  问题设计: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

  (众说纷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

  教师总结: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感知情节(师生互动)

  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课文学习做准备。给学生创造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三、品味作品。整体感知小说情节,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将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话,并表现小说的写作意图。(学生复述情节)

  2、感知主题: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围绕“沉重、失望”,并自圆其说。)

  教师总结: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而“我”却以沉重的心情感叹物是人非。在离开故乡时,发自内心的呼喊:渴望人与人的沟通,渴望新生活。

  3、神游《故乡》,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变)

  4、问题: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人变(以闰土为例展示课件,对比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外貌)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活动3【活动】故乡

  遵循作者写作思路,走进作者心境,把握小说主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作品。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感悟文章主题;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很好。

  活动4【练习】故乡

  这篇小说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都比较典型,所以在教学中,对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分析要侧重于前后的对比,我采用以表格的形式来板书,把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心情感受,正确恰当地理解文章里议论性的语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旨。

  活动5【测试】故乡

  回顾过程,交流收获

  1.《故乡》这篇小说,我们已经学习完了,通过本文的阅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收获?请同学自由谈谈?

  2.同学们都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故乡》?我们是按怎样的步骤来学习课文的?请同学们回顾学习一下学习本文的过程。

  明确:引导学生回顾故乡的学习过程,归纳小说阅读的方法:感知小说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语言--摘抄积累语词。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小说阅读中去,反复训练,形成能力。

  活动6【作业】故乡

  布置作业

  1.背诵文中关于闰土外貌描写的三个语段。

  2.理解阅读全文,探求本文的主旨。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2、译读:准确翻译词句。

  3、品读:概括故事 分析人物 感悟主题

  4、背读: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感悟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枚铜钱)这是一枚宋朝的铜钱,称为圆形方孔钱,中间小孔边长五毫米,那么如果让你舀一勺油从这个小孔内穿过去,而不让铜钱沾上一点油,你能做到吗?(不能)但有一人却能做到,他是一个卖油的老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结识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笔下的这位“卖油翁”。

  二、朗读

  1.科代表领读生字。(齐读屏幕上补充的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3.教师范读。(注意听节奏、语气)

  4.同桌互读一遍。(注意字音准确、节奏正确)

  5.学生展示。

  三、译读

  1.同桌互译。(一人读,一人翻译)

  2.提出疑问,全班释疑。

  3.男生读课文,女生讲译文。

  4.女生读课文,男生讲译文。

  5.老师读课文,学生讲译文。

  (方法:教关键词—串讲直译全句—寻求质疑补充)

  四、品读

  (一)一副对联说故事

  1.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两件相关的事件? 能不能以对联的形式把两个人的事概括出来?(引导:能对得工整些吗?能对的具体些吗?能再加上两个人当时的心理吗?)

  对联:康肃公发矢,十中八九,以此自矜,

  卖油翁沥油,钱眼不湿,惟手熟尔。(依据三次引导,分三次板书)

  (二)四个词语析人物

  2. 这两人对待自己态度如何? 对待对方的态度又如何呢?

  引导:能用四个字概括吗?板书:睨、颔、忿、笑。任选一处,用第一人称说说人物的心中所想。

  示例:“睨”看那小子脸有自得之色,手艺究竟怎么样啊?

  看他那副不可一世的样子,本领不会好到哪里去

  “颔” 是点头赞许的意思吧,也许卖油翁想:呵!箭术真的不错啊!

  要注意,是“微颔”,不是使劲点头,应该这样想:嗯,马马虎虎,还行。

  朗读:如果让你读第一段,你会把重音放在哪几个字上,用何语气。(组内、班内展示)

  过渡语:(1)通过对“睨”“颔”两字地分析,可见卖油翁对陈尧咨的态度是从不以为然到略表赞许,那么,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前后有怎样的变化呢?

  (由“忿然”到“笑而遣之”)

  (2)“忿”时的心理活动是什么?“忿然”是由哪些句子表现出来的?

  朗读:读一读,读出前后语气的不同。(组内、班内展示分角色朗读)

  板书:骄傲

  (3)“笑”时的心理活动是什么?什么原因使陈尧咨由怒变笑的`?

  板书: 谦虚

  (三)由熟到巧悟主题

  3、如果用一个表现两人手艺的成语作为对联的横批的话,你选用哪一个成语呢?“熟”和“巧”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我以为康肃公是“熟”,卖油翁是“巧”,要使“熟”生成“巧”,其间尚有距离,请说说康肃公怎样才能从“十中八九”的“熟”,达到“百发百中’’的“巧”呢?

  (恒心、专心、虚心)让我们踏上三心铸成的台阶,推开成功的大门,到那时我们的学业定能够变熟为巧。

  五、背读

  指导:第一段分两层,第一层到自矜,故事原因。

  第二层到颔之,卖油翁态度变化。

  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到酌油知之,写两次交锋。

  第二层到结尾,写两人表现。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1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

  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思想贯穿于初中语文的六册书,三个阶段。《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品,也是“五四”以

  来的散文名篇,是表现父子间相怜相爱的感人之作.2 这篇文章讲述了多年前父亲在浦口车站送儿子北上读书的情景 ,却永远

  的烙印在读者的心中,永生挥之不去。

  学情分析

  优势 :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

  弱势:课堂听讲精力集中不会超过15分钟,回答问题较少通过大脑思考。

  措施:精讲多练,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练习以读为主,穿插口语、书写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抓住通过“背影”这样感情聚焦点,展现人物心灵的写法。

  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本文表现的父子情深,联系自身,净化心灵,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难点: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体会深情无限的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绝大部分的人对自己的父亲是有相当深厚的感情,天下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每个父母对子女都具有真挚的宠爱之心,精心养育子女,殷切盼望他们长大成才,望子成龙是每一个父母的心愿,他们对子女的爱具有无比高尚的情怀。由此,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父母印象是深刻无比的。那么,作家朱自清先生对自己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描写父亲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样刻画其父亲形象的。

  《背影》作于1925年10月间,属于一篇回忆性散文,他介绍了八年前与父亲在浦口火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自己在生活贫困、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的倍加怀念之情。

  (二)学习正文

  1.打开课件,放范读录音,然后再让学生自读课文

  听读要求:

  (1)放录音时,学生注重听课文抑扬顿挫的变化,特别是“父亲”说的话。

  (2)让学生自读课文一遍,要求学生把自己扮成作品中的“我”想象父亲当时的言语、行动、神态,体会“我”的心情(悲痛、自责、感动、怀念),在朗读中将此景此情表现出来。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在朗读课文后,分组讨论文章结构;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明确。

  第一部分:写自己怀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一部分只有一句话,直抒胸臆,开宗明义。

  第二部分:回忆往事,追述与父亲在火车站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护儿子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写自己与父亲分别后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与开头相照应,直抒胸臆,表达情怀。

  3.学习第一部分(讨论式)

  提问:本文开头为什么说“我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呢?学生思考后作答。

  明确:

  文章开篇点题,开宗明义。作者对自己的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背影。“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说明父亲的背影印记着其一生的劳碌,他一生的奔波都从其背影上展现出来。父亲为儿子前前后后地忙活,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护之情,蕴含着千丝万缕的父子温情。全文从这个“最”字上引发故事,追述了作者对父亲终生难忘的往事,给人印象较为深刻。

  4.学习第二、三部分,这是全文的重点(采用讲析式与讨论式)

  这两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分组讨论,然后教师进行点拨总结。

  (1)提问:文中所刻画的那个肥胖的、穿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行路蹒跚的父亲的背影,给人留下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印象。用语不多,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的艺术效果呢?这主要是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景中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刻画形象,抒发感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画出文中四次写到的背影、四次写到的流泪及两声的唉声叹气的句子。

  四次背影:

  第一部分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我看见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去,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四次流泪:

  那年冬天,我从北京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去,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两次唉声叹气: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2)提问:讲析四次描写到的背影、四次流泪、两次唉声叹气的意义。

  探讨:四次描写背影的意义

  第一次,开宗明义,引起下文,怀念父亲的浓重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细致具体描绘背影,着力突出了真挚深厚的爱子疼父之情。第三次,是父子分别时,望着父亲的背影而生悲哀不舍之情。第四次,读父亲的信,浮现父亲的背影,进一步抒发对父亲的真挚情感,照应开头,结构严谨,使文章显得完美极致。

  探讨:四次流泪的意义

  每次流泪的境况不同,作者的心情不同,抒发的感情也不同。层层深入,把感情一步步推深,更进一步增强了其感染力。第一次,徐州见父,祖母去世,父亲交卸了差使,家境贫困加剧,祸不单行。流的是悲痛的泪。第二次,目睹父亲为自己买橘子,年老体笨,步履蹒跚,衣着寒伧,爬上攀下,情真意切,流的是感动的泪。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时,难舍难分,悲痛难言,难过得流下泪,流的是悲哀不舍的泪。第四次,北平读信,想念父亲,浮现出父亲的背影,流的是怀念的泪。四次流泪,四次抒情,轻轻加深,逐步推进。

  探讨:两次唉声叹气的意义

  第一次,叙述父亲反复叮嘱我要小心并好好注意自己的处境,“我”认为父亲有点迂。并且用了一句反语,其目的是欲扬先抑,更好地展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之心。第二次,怀念父亲之情较急切,不能控制自己。更进一步抒发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三)总结

  从全文来看,父亲处境凄凉艰难,内心悲痛难过,苦不堪言。但仍沉着平稳,还劝慰儿子不必难过,却偏要到车站送儿子,他体笨蹒跚,样样事情还要自己干。心甘情愿为儿子做一些琐屑之事,老境颓唐却惦念儿孙。作者起初对父亲缺少理解,抱怨并暗笑他有点迂,后来才转变到对父亲的理解,认识到父亲对自己的疼爱,进而抒发了对父亲的真挚感情。

  【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四次写背影:

  一次:怀念父亲,总领下文。

  二次:车站买橘,表现爱子疼父之情。

  三次:车站分别,表现对父亲眷恋之情。

  四次:北平读信,表达怀念之情。

  四次写流泪:

  一次:悲痛之泪。

  二次:悲哀不舍之泪。

  三次:感动之泪。

  四次:怀念之泪。

  两次唉声叹气:

  一次:对父亲认识的变化。

  二次:对父亲倍加怀念。

  明线:到徐州见父亲──回家奔丧──南京分别──北平读信。

  暗线:思想感情的变化。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领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3.学会一种诗意的表达。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齐读一首词。

  (PPT)出示: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以中国传统的节日为背景,你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对,元宵节。

  词的上阙描绘咯额一幅张灯结彩、人舞龙灯的场景,下阕则渗透出作者的深情、忧伤和愤恨之情。特别是最后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以意境取胜,成为了千古名句。

  同学们来看,这首词把灯火、灯笼作为抒怀的凭借和陪衬,但今天,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则让灯笼则成为了主角。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吴伯箫,走近他的散文《灯笼》。

  二、预习字词检测

  现在检测下大家字词的预习情况。有三组字词(PPT出示)。

  请一位同学来下面三组词。

  神龛( ) 斡旋( )

  司马懿( ) 褪色( )

  幽悄( ) 思慕( )

  霍骠姚( )

  锵然( )

  马前卒

  熙熙然

  不甚了然

  三组字词我们需要注意第一组字音,第二组需要重点关注字形。

  例如:司马懿中的懿是第四声,它的意思是美好的,例如懿旨,太后或皇后颁布的诏令。霍骠姚中的骠的读音,这是一个多音字,除了这个音还有biāo,当它作为勇猛这个意思来讲的时候,就读piào,例如骠勇、骠悍,在读biāo音时,它是指一种白斑的黄马,组词为黄骠马。但有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膘肥体壮是不是这个字呢?请注意,应该是肉月旁的膘,它是指肥肉。

  第二组字形请同学来说一说应该需要它的哪个部分。

  第三组词都是由古语转化而来,在本文中的语境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学生说完)解释得很好。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词是古语在现代文中的运用,含蓄而典雅。不甚了然,甚是非常的'意思。然,可解释为:……的样子。

  请大家齐读以上字词。

  三、了解灯笼

  既然作者通篇都在写灯笼,那你了解多少关于灯笼的知识呢?请同学们来介绍下灯笼。

  明确:中国的灯笼叫灯彩,它起源于20xx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正月十五,悬挂灯笼来象征团圆,另外它也是喜庆的象征。按照造型来分,可分为宫灯、纱灯和吊灯;按照内容,可雕刻山水、花鸟、虫鱼等他,还有工人赏玩的跑马灯。

  四、结灯笼缘

  大家介绍得很好!其实,灯笼是一种生活的必需品,在点灯未出现或未普及前。不仅如此,它还承载这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有一首小诗说得好:缘是一种存在于相遇者之间的一种自然而神秘的力量。因为一段文学而引起共鸣,因为一次邂逅而难以忘怀,因为一次回眸而魂牵梦萦。而吴伯箫和灯笼结下了不解之缘,缘起于他孩童时代的那些人、那些事和那些物,请默读第1、2自然段,说一说有哪些人、哪些事和哪些物呢?

  五、忆灯笼事

  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让作者那么的难以忘怀。而灯笼是见证者。默读文章3—11段,请用句式“那年, ”概括作者都回忆和联想了与灯笼有关的哪些事。

  明确:事件+情感,言之成理即可。

  那年,挑灯迎祖父回家;

  那年,母亲叮嘱记心头;

  那年,母亲挑灯迎我上下学,如今已怅惘;

  那年,村头高挂红灯,消除孤行客虚惊;

  那年,跟着龙灯跑半夜,梦随蜡火开花;

  那年,族姊远嫁,朱门却以褪色;

  那年,纱灯描红,喜欢的就是那份雅致;

  那年,宫灯下,有人寻一脉幽悄,也有汉献帝暗自垂泪。

  那年,塞外点兵,将军挑灯看剑,我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

  六、抒灯笼请

  散文最基本的特征是形散而神聚,散文归根到底是要抒情的。吴伯箫散文追求的是一种含蓄而蕴藉之美,这得益于作者的一个写作习惯,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个习惯是什呢(PPT出示内容):

  吴伯箫,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中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

  吴伯箫有一个写作习惯,就是一般不即兴成文,而是积累了一段时间的感情之后,再回过头来,追述从前的经历。因此,他的散文在平淡的叙述下蕴藏着深厚的情感。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申出深刻的内涵。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文中哪处情感打动了你,使你感同身受?找出来赏析并做书上做批注,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明确:

  七、明灯笼志

  吴伯箫不仅有脉脉深情,也有豪情壮志。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散文的自由笔法下,流淌着的是一个知识分子悲壮而激越的家国情怀。

  阅读背景链接,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PPT出示) 背景链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精心策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山河,也击碎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竟然采取不抵抗的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缓一腔积郁。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这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请大家带着一种激越、悲壮的情感来齐读老师改写的这首诗歌吧!

  (PPT出示)

  最壮

  塞外点兵,吹角连营

  夜深星阑时候

  将军 挑灯看剑

  你听

  正萧萧斑马鸣也

  我愿 就是那 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

  一把烈火!

  八、化文为诗

  本文充满诗情画意,课前已布置大家选取你喜欢的段落改成一首小诗。现在就请展示你的诗作吧!

  结束语

  同学们写得很有诗情,读得也很有诗意。

  最后,推荐给大家课后阅读篇目,这些都是吴伯箫的散文,在读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关注作者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

  今天的课就到这,同学们,再见!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3

  认真回顾《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这门课,列举自己某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板书,谈一谈设计意图。

  板书是一个艺术整体,是教师根据需要把教学的主要内容浓缩为具有逻辑联系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文结构或图表形式,是教师在备课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理解、储存、应用信息的视觉渠道,是提高智力、发展能力的重要工具和桥梁。

  人们接受知识,有85%以上来自眼睛。可见视觉信息获得中的作用可想而知,而板书是课堂教学中视觉住处获得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板书这个视觉渠道的作用,把它和口头讲述、课堂演示和动用操作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为语文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板书的设计,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规划板书的设计:

  1、板书体现示范性的直观性原则。要重点突出,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板书设计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艺术性,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

  3、板书设计应有利于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富于科学性。

  春

  朱自清

  一、盼春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二、描春

  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一、板书要做到目的明确,可以在板书设计之前就要考虑好突出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目的,做到胸有丘壑。

  二、板书讲究形式多样。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欣赏、理解的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设计出反映自己特色而又千姿百态的板书。

  三、板书设计要悦目、醒目。板书是教师一种创造,是一种既能传递知识,又能给学生美感体验的载体,所以在设计板书时只有做到醒目和悦目,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可用不同符号、色彩或勾划、或圈点、或调整字体等。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4

  设计思想:

  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先试后导这是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我在讲授《春》一课时,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从学生的口头训练入手,分层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抒发的感情,学习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各个学习环节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主动的想、主动的说、主动的学,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精讲点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不断尝试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了整体感知课文、语感的培养和读写结合上,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训练,突出重点,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并把它们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写作中去,做到学为所用。

  教材分析:

  它是传统名篇,这是朱自清在解放前写的,各套课本都会选的;它在情调、布局谋篇、修辞方法、遣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学生尽可模仿学习。

  提示几个主要问题:

  (1)写出了春天哪些景象?

  (2)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

  (3)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熟读、背诵。

  本课遇到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方法的学习任务,这里作两点提示:

  1、学习这课,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是一重点,课本里的知识嫌少,仅在练习里附了一点,教师应该找参考书,作一点补充;

  2、应该多结合课文语句消化知识,将修辞学习与揣摩语言结合起来,而不要单纯地讲知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字词,了解作者。

  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

  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2、能力目标:

  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

  ⑵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

  ⑶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习作者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为了使学生朗读的有兴趣、有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展示“春天”的.画面,再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写景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理解课堂内容又设置了练笔这一环节,还留下了积累美句和推荐美文的课后作业。

  2、学法:本文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优美的语言和出色的写作技巧,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批等多种形式,体味本文的语言美,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一导语设计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多媒体展示诗句)

  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面,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二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三朗读训练

  1、听读:跟随多媒体播放的音乐《春江花月夜》,听老师范读来感受春天之美。

  2、美读:伴随音乐的响起,学生用情品读,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3、赛读: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人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四听着大家优美的朗读,老师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画面,那么本文分为那三部分?每一部分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画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多媒体展示板书)

  说明:以读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是学习本文的写景技法和语言特点。

  五学生自读逐图分析,用圈点勾画、旁批注释形式理解本分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感官技巧写景的方法。(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春草图

  ⑴本文写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⑵“钻”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⑶此图运用了哪种感官技巧写景?

  2、春花图

  ⑴作者从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争春的特点?

  3、春风图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⑵找出运用感官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说明写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4、春雨图

  ⑴作者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及远,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雨哪些特点?

  ⑵“斜织”“薄雾”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5、迎春图

  ⑴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

  ⑵颂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教师归纳总结:词语的准确生动和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本文增添了语言色彩。如:

  “偷偷”、“钻”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时,又写出了小草顽强生命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富有诗意和美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五种感官技巧,写出了春风的温柔、沉醉、和谐、动听,把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所以本文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教师归纳总结:学习了写景散文《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首先了解到写景要善于观察,然后将零散的景物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以一定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优美的语言、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描写技巧来抒发感情,达到托物言志目的。七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绿》和《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找两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伴随着音乐朗读,在优美的意境中结束本课节的教学任务。

  说明:此项设计为了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为下节课练笔创设情境。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春的写景技巧和语言特点进行仿写练笔。

  八课内练笔

  从下列问题中任选一项,仿写《春》写作手法写一篇写景散文。(多媒体展示“春、秋、冬”风景画)

  1、模仿《春》写“夏”。

  2、模仿《春》写“秋”。

  3、模仿《春》写“冬”。

  九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2、推荐美文,在下一课节前朗读,感受美的意蕴。

  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诗意盎然、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机械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学生在下面认真地作笔记,尽管学生把笔记写得密密麻麻,我想,这也无疑是对新教材的一种背叛,是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结果肯定收效甚微。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个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共90分钟,真正老师讲授的只有20分钟,学生“动”起来占70分钟(45分钟朗读,5分钟讨论,20分钟发言。)这才是真正把主动权还给学生。(1)班通过自主实践,合作讨论,探究疑难,可以说人人都在这节课中“动”了起来。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理念,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个别同学趁讨论之机说闲话等,今后,我要更大胆地尝试教学改革新路,逐渐完善美中不足之处。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5

  在初中中,《秋天的怀念》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篇课文是我国当代作家史铁生以回忆的形式写下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这篇课文对母爱的内涵进行了深层次的诠释,作者在文章中刻画了自己在瘫痪时对生命的绝望、对母亲冷漠的形象,并且回忆了母亲在身患绝症时依然忍受儿子的坏脾气、病痛的折磨及生活所赋予的苦难,但是依然用爱鼓励儿子、帮助儿子重新振作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愧疚及深深的思念之情。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

  2.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词,感受文章的表达特色,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母亲的爱与伟大,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从而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找到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中母亲的爱与伟大,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谈话法进行导入:同学们,史铁生是我国文坛中一位比较特殊的作家,他双腿瘫痪,并且常年患病,在无数次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是谁给了他坚持下去、活下去的勇气?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名叫《秋天的怀念》,那么作者怀念的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去看一看作者到底怀念什么。(板书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手边的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作者在瘫痪期间,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与抚慰;母亲身患重病却不告诉他,瞒着他;为了带他去看菊花,央求他;母亲临终还对他进行嘱托,一直牵挂他。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思考文章中每一个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首先,写了作者双腿瘫痪之后,脾气变的暴躁无常,但是母亲却一直抚慰他;

  其次,写母亲为了让作者出去转转,央求他去北海看看花;

  再次,写了母亲身患绝症,在临终之前还对作者进行嘱咐,牵挂他;

  最后,写了作者在回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所表达的对母亲深深的愧疚及怀念之情。

  2.在文章的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在这句话中运用的一个动词“扑”,为什么要用“扑”这个词?

  明确:“扑”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急切,并且更能表现出母亲的爱,母亲忍受着病痛但是对“我”却无微不至的照顾。

  3.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又说了一次“好好活”,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渐渐懂得了“好好活”的含义,作者越是懂得越是对母亲无比的怀念。这样写同时表现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越是怀念对于往事越充满回忆,但是母亲无法再推我去北海看菊花了;越是怀念对于往事越自责,我的任性给母亲带去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越是怀念就越难过,我多想再听听母亲对我说咱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啊。

  (四)拓展延伸

  又是一年秋天到了,菊花再次开放,如果你是史铁生,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五)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

  作业:在课下给母亲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爱意、歉意或者是谢意。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对本文内容进行理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情感。同时,对史铁生生平的了解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本文。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结合作家作品背景展开指导学习,知人论世。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经典教学设计03-28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06-12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02-17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2-16

初中语文雪教学设计03-17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05-09

初中语文特色教学设计04-28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09-25

初中语文春酒的教学设计04-10

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