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8 15:20:3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荐)《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荐)《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在已学过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因数与倍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这节课这些知识点都是新知,教师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感知辨析。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会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交流:课开始之前,与学生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师:在家里你和爸妈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学校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师:对,我们是师生关系,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在数学这个大家庭里也存在着有这样相互依存关系因数和倍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二、理解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一)复习导入

  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

  教师: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点?生: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

  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没有余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

  (二)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说明,板书:12÷2=6。教师:12÷2=6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再交换除数和商的位置得12÷6=2,得出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

  学生通过说一说其他的式子,理解在没有余数的整数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倍数与因数关系。

  三、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1、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倍数与因数的关系是什么?

  教师板书: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用字母式子表示因数和倍数关系

  学生同桌举例,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教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a×b=c,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板书)

  这里的a、b、c都是什么数,是自然数吗?非0自然数(板书)

  3、注意: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而且一般不包括0。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因为20÷4=5,所以4和5是因数,20是倍数。

  (2)因为7×4=28,所以7和4是28的因数,28是7和4的倍数。()

  (3)13是13的因数。

  (4)因为18÷1.8=10,所以1.8是18的因数,18是1.8的倍数。()

  四、找因数的.方法

  1、出示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

  自己找一找、写一写,在练习本上把算式记录下来。

  学生尝试完成后汇报:(18的因数有:1,2,3,6,9,18)

  教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借助数轴来看18的因数是怎样快速地找到的。

  找因数的方法:从小到大,一对一对有序地找,当下一对因数与前一对因数重复时就不要找了。

  教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或一对一对地写,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

  2、对口令,找因数

  20的因数有:1,2,4,5,10,2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举错例(1,2,3,4,6,6,9,12,18,36)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24的因数有:1,2,3,4,6,8,12,24

  1的因数有:1,11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3、你发现了什么?

  (1)一个数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本身;

  (2)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3)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五、课堂作业

  猜猜我是谁:

  (1)我是所有非0自然数的因数;

  (2)我的最大因数是12;

  (3)我比5小并且有3个因数;

  (4)我只有1个因数。

  六、你知道吗?

  了解完全数。

  七、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材12-13<<因数和倍数>>

  教学要求:

  1、 通过学生自学让学生理解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明确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 、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以及热爱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特别想听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你们愿意唱给老师听吗?

  生:(可以)生唱。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妈妈姓什么吗?

  生:我妈妈姓马。

  师:我们叫她马阿姨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能用马阿姨和陈果说一句话吗?

  生:马阿姨是陈果的妈妈,陈果是马阿姨的儿子。

  师:能不能单独的说马阿姨是妈妈,陈果是儿子?

  生:不能。因为他们不能分开,必须说谁是谁的妈妈,谁是谁的儿子。

  师:其实在数学中也有这样的两个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他们也是不能单独存在的,那就是——《因数和倍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师:板书因数和倍数。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想知道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生2: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

  生3: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

  ........

  师:这些问题是老师告诉你们,还是你们自己去学习?

  生:我们自己学习。

  【评析:用学生最熟悉的歌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此从熟悉的母子或父子关系出发,让学生理解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为理解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作铺垫,体现了数学来源与生活。】

  二、自学引导

  1 、请同学们带着想知道的问题先自学教材12-13,然后完成学案一

  2 、检测自学情况

  (一)、填空

  (1) 3×4=12

  3是12的( ) 4也是12的( )

  12是3的( ) 12也是4的( )

  2×6=12

  2和6是12的( ) 12是2和6的( )

  1×12=12

  1和12是12的( ) 12是1和12的( )

  12的因数有:( )

  (2) a×b=c (a、b、c均为非零自然数)

  a是c的( ) b是c的( )

  c是a的( ) c是b的( )

  (二)、判断

  (1)、因为0.8×5=4 所以0.8是4的因数。( )

  (2)、因为3×6=18 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

  (3)、因为24÷6=4所以24是6的倍数,4是24的因数。

  (生自学并完成学案一,师指导)

  师:有谁愿意把你的学习作品展示大家。

  生:展示学习作品。

  师:看了张江楠的学习作品你想说点什么?(没有学生举手)你们没有问题,那老师有问题请教你们了。

  师: 在 a×b=c 中, 为什么a、b、c均为非零自然数?

  生: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因数和倍数只是整数(不包括零)

  师:请同学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因为0.8×5=4 所以0.8是4的因数。( )这句话对吗?

  生:不对,因为0.8是小数不是整数。

  师:因为3×6=18 ,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这句话对吗?

  生:不对,因为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不能单独存在的。

  师:因为24÷6=4所以24是6的倍数,4是24的因数。

  生:对

  师:请读 a×b=c (a、b、c均为非零自然数)

  a是c的( 因数 ) b是c的( 因数 )

  c是a的(倍数 ) c是b的( 倍数 )

  生:齐读。

  师:通过你们的自学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你们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吗?

  生:会

  师:我们试试行吗?

  生:行

  师:来个大的,还是小的。

  生:来个大的。

  师:30可以吗?

  生:可以

  师:学号是30的因数的请起立,(不完整)看来找一或几个不难,要找得既准确又完整,就需要方法了。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己去探究。

  生:有

  师:那好,你们4人小组合作找出30的因数,并完成学案二。

  【评析: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学案,体现了学在前,老师指导在后,充分让学生独立思考,获取知识。这样通过自学----完成学案---适时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三 、合作学习探究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 、小组合作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有乘法和除法两种,用你们最喜欢的方法)。再组内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 )×( )=( )

  ( )×( )=( )

  ( )×( )=( )

  ( )×( )=( )

  ........

  30的因数有:( )

  ( )÷( )=( )

  ( )÷( )=( )

  ( )÷( )=( )

  ( )÷( )=( )

  ........

  30的因数有:( )

  (1)你们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

  (2)你们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怎样才能做到既准确,又完整的?

  (3)你们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找到什么时候为止?

  2、小组汇报

  生1:30的因数有(1 2 3 5 6 10 15 30)

  师: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

  生1:1×30=30找到1 30

  2×15=30找到2 15

  3×1030找到3 10

  5×6=30找到5 6

  生2::30÷1=30找到1 30

  30÷2=15找到2 15

  30÷3=10找到3 10

  30÷5=6找到5 6

  ........

  生5:从1开始去乘一个数等于30的两个数就是30的因数。

  生6:用30除以1到它本身能整除的就是30的因数。

  生7:从1开始有序成对找到重复或接近为止

  3 、引导学生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从1开始用乘法或除法有序成对的找,找到重复或接近为止。

  【评析:找一个数的因数级发及发现归纳其特点,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出找一个因数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

  四、目标检测

  1、 找36、28的因数

  (采用师生对口令方法,强调重复写一个)

  2、先找出下列各数的因数,再观察这几组数据你有什发现写在括号里。

  8的因数有:( )

  11的因数有:( )

  15的因数有:( )

  24的因数有:( )

  你的发现是( )

  3你的学号是( )

  你学号的因数有( )

  学生完成后展示学习作品并汇报

  生1:我发现了每个数的.因数都有1。

  生2::我发现了每个数的因数都有他本身。

  ........

  生6:我发现了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

  生7:我发现了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因为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

  生齐读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4、游戏:

  师:学号是25的因数的同学请起立。

  学号是48的因数的同学请起立。

  学号是18的因数的同学请起立。

  1号你为什么不坐下

  生:因为1是所有自然数的因数,坐下了还要起立。

  师:同学们想挑战老师吗(想)比老师叫起立的人多。

  生1:30的因数

  生2:学号有两个因数的请起立。

  生3:学号有三个因数的请起立。

  ........

  生7:学号有因数1请起立。

  生8:学号因数最大是自己学号的请起立。

  【评析:找一个数的因数,归纳发现找因数的方法并不是难事,而对“一个数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最小因数是1”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让学生做练习的同时发现规律,同时通过游戏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游戏中体会数学的乐趣。实现了巧练、活练,真正把数学运用于生活。】

  五、总结反思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还有不懂的小组内讨论。

  【总评析:本节课总的可用六个字来概括,“引拨补、疑思用”师,即,教师:引——拨——补;学生:疑——思——用。学生通过自学,教师引导,产生疑问,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领悟,再加上教师的点拨,让全体学生进行反思、掌握学法、建构数学模型,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让学生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运用——拓展提高,经历了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体会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节课“虽已毕,但趣犹在”,留给我们回味的很多。】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30的因数有:1 2 3 5 6 10 15 30

  有序 成对 准确 完整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知识,通过尝试和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倍数和因数

  1、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

  先独立思考,在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再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拼法,并列式。

  2、在4×3=12中,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你能照老师的样子试着说一说吗?如果有学生只说倍数和因数,让学生通过争论明白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因此一定要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3、下面这些算式也能用倍数和因数表示吗?

  16÷2=85+6=1118-6=12

  学生如果有争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由16÷2=8可以得到2×8=16,实际上16是2和8的乘积,所以也可以用倍数和因数来表示。

  4、你能自己写出一条算式,用倍数和因数来说一说吗?学生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集体交流。

  二、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谈话:3的倍数有哪些呢?我们来找找看。一分钟内完成。

  1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2、3的倍数有很多,我们不能都写出来,就用省略号来代替。下面,谁来说说看,3的倍数是怎么找的?小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只要用这个数去乘以1、2、3、。就能得到它的倍数。

  3、填一填:2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察上面的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指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

  (1)先思考再尝试。

  (2)交流和评价

  2、用这样的方法,找找16的因数和7的因数。

  3、讨论: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特征?

  指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四、练习

  练习一、二、三。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让学生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让学生在1分钟内写3的倍数,再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1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P12一14,练习二。

  【教学过程】

  一、操作空间,初步感知。

  1.同桌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要求: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才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

  2.学生动手操作,并与同桌交流摆法。

  3.请用算式表达你的摆法。

  汇报:1×12=12,2×6=12,3×4=12。

  【评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想象、表达等环节,既为新知探索提供材料,又孕育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

  二、探索空间,理解新知。

  1.理解因数和倍数。

  (1)观察3×4=12,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师根据学生的表达完成以下板书: 3是12的因数 12是3的倍数 4是12的因数 12是4的倍数 3和4是12的因数 12是3和4的倍数

  (2)用因数和倍数说说算式1×12=12,2×6=12的关系。

  (3)观察因数和倍数的相互关系。揭示: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指的数是整数(一般不包括O)。

  2.求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2,5,12,15,36。从这些数中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 学生汇报。

  师:2和12是36的因数,找1个、2个不难,难就难在把36所有的因数全部找出来,请同学们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出示要求:

  ①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

  ②可借助刚才找出12的所有因数的方法。

  ③写出36的所有因数。

  ④想一想,怎样找才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几种答案。

  生1:1,2,3,4,9,12,36。

  生2:1,36,2,18,3,12,4,9,6。

  生3:1,4,2,36,9,3,6,12,18。

  (2)比较喜欢哪一种答案?为什么?

  用什么方法找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按顺序一对一对找,一直找到两个因数相差很小或相等为止)

  师:有序思考更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完成板书:描述式、集合式。

  (3)30的因数有哪些?

  【评析】学生围绕教师出示的思考步骤,寻找36的所有因数。既留足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通过展示、比较不同的答案,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求一个数的倍数。

  (1)3的倍数有:——,怎样

  有序地找,有多少个?

  找一个数的倍数,用1,2,3,4?分别乘这个数。 (2)练一练:6的倍数有: ,40以内6的倍数有:一o

  【评析】

  由于有了有序思考的基础,求一个数的倍数水到渠成,本环节重在思考方法上的提升。

  4.发现规律。

  观察上面几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例子,你对它们的最大数和最小数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汇报,归纳: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I,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评析】

  通过观察板书上几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三、归纳空间,内化新知。

  师生共同总结:

  (1)因数和倍数是相互的,不能单独存在。

  (2)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应有序思考。

  四、拓展空间,应用新知。

  1、15的因数有:——,15的倍数有:——。

  2.判断。

  (1)6是因数,24是倍数。( )

  (2)3.6÷4=0.9,所以3.6是4的因数。 ( )

  (3)1是1,2,3,4?的因数。 ( )

  (4)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21,这个数的因数有1,5,25。( )

  3、选用4,6,8,24,1,5中的一些数字,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一句话。

  4、举座位号起立游戏。

  (1)5的倍数。

  (2)48的因数。

  (3)既是9的倍数,又是36的因数。

  (4)怎样说一句话让还坐着的同学全部起立。

  【评析】

  本环节的前3题侧重于巩固新知,后2题侧重于发展思维。通过“说一句话”和“起立游戏”,展现了学生的个性思维,体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

  【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体验有序思考的`重要性。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一、留足空间,让探索有质量。

  留足思维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探索成为知识不断提升、思维不断发展、情感不断丰富的过程。第一,把教材中的飞机图改为拼长方形,让同桌同学借助12块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第二:放手让每个同学找出36的所有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

  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第三:通过观察12,36,30的因数和3,6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由于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对象,保证了观察的目的性。第四:让学生“选用4,6,8,24,1,5中的一些数字,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一句话”。不拘形式的说话空间,不仅体现了差异性教学,更是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的不同发展。 二、适度引导,让探索有方向。

  引导与探索并不矛盾,探索前的适度引导正是让探索走得更远。探索12块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教师提示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可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这样的引导,是尊重学生不同思维的有效引导。

  在找36的所有因数时,教师出示4条要求,既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又是提醒学生探索的任务。在让学生观察几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引导学生观察最大数和最小数,有什么发现?这样的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观察。可见,适度的引导,保证了自主探索思维的方向性和顺畅性。

  整堂课,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思考有序。整个认知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概念不断形成、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二、设计思想:

  这节课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教材通过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不同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直观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依据算式具体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利用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

  2、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

  3、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倍数与因数关系的理解。

  六、学情分析: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还记得刚入学时你们学得那些数吗?师准备一些豆子让学生数。师介绍自然数及非零自然数。

  2.师:我们知道人和人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其实,数和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两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二、认识倍数和因数

  1.操作活动:

  师:一起看大屏幕,老师这儿有12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如果请你把这12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会摆吗?能不能用一个乘法算式来表示,试试看。

  2.学生汇报算式,然后思考是怎样摆的。

  师: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摆出3种不同的长方形,并能写出3个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

  3.认识倍数和因数。

  师: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4×3=12,数学上我们就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师:大家很会联想,反过来说,4是12的`因数,同样,3也是(12的因数)。(课件出示这四句话)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师:仔细观察这个算式,齐读一下。

  师: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选你喜欢的一个,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师: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在说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师:现在你能写一个算式,找一找其中的倍数和因数吗?(同桌互相交流)

  师:屏幕上也有几个算式,你能不能说一说其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呢?

  (重点是最后一个算式18÷3=6)

  生:18是3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3是18的因数,6也是18的因数。

  师:看来,我们不仅可以用乘法算式,同样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三、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的方法

  1.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我发现12是3的倍数,18也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只有12和18吗?(不是的)

  师:你能把3的倍数写出来吗,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开始。

  师:我们一起来写3的倍数,在写一个数的倍数时,一般可以从小到大写前面5个,后面用省略号表示。

  师:现在你会找一个数的倍数了吗?(会了)

  师:写出2的倍数行不行?(行)5的倍数呢?(行)。

  2.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分别找了3、2、5的倍数,下面请同学们观察3、2、5的倍数,你能发现这些数的倍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生:最小的和它一样

  师:一个数最小的倍数就是它“本身”。(板书:最小本身)

  师:最大呢?(生:找不到最大的)

  师:也就是说一个数没有最大的倍数。(板书:最大没有)

  生: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

  师:无数个我们也可以说是“无限”(板书:个数无限)

  四:拓展练习

  1.

  (1)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2)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

  2.判断题.

  (1)36÷9=4,36是倍数,9是因数。

  (2)12的倍数只有24、36、48.

  (3)57是3的倍数。

  (4)1是1、2、3......的倍数。

  3.下面的数哪些是4的倍数,哪些是6的倍数,哪些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42121869203048

  4.写出100以内8的全部倍数.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6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教材不再以“整除”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与倍数,而是利用摆小飞机队形这一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理解这二个概念,对于后面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名称并不陌生。学生可能会将乘法和除孤立开来,不能沟通联系,往往认为“乘法中有因数,除法中有倍数”。学生还有可能受前认知的干挠,往往把倍数认识是二年级的“倍的认识”,而不是“整除条件下的倍数”。学生对整除中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混乱的。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和理解“倍数和因数”,发现并掌握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体会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经历“活动建构”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思维的有序性。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依托原有认知活动中建构概念。

  1、建立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五年级4个班同学参加国庆活动分班训练。每班要排成4路纵队,每队人数相等,可以怎样站队呢?这4个班的人数分别是:18、20、24、28人。(用圆片摆一摆)

  (1)汇报学生摆一摆的情况和结果。

  (2)你能试着说一说20、24、28与4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20是4的倍数,24是4的倍数,28是4的倍数,4是20的因数,4是24的因数,4是28的因数。

  为什么不选18呢?生:18不是4的倍数,4也不是18的因数。

  (4)18是谁的倍数呢?用圆圈代表一个人,这18个人可以怎样站队?请你摆一摆,小组长汇报。师板书:

  18×1=18 2 ×9=18 3×6=18

  18=18×1=2×9=3×6

  18÷1=18 18÷2=9 18÷3=6

  师:你能说出18与1、2、3、6、9、18有什么关系吗?

  生:1、2、3、6、9、18是18的因数,18是1、2、3、6、9、18的倍数,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师:判断下列算式,哪个算式是整除,哪个不是,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1)12×0.5=6

  (2)24÷0.6=4

  (3)28×2=56

  (4)28÷7=4

  (5)32÷6=5……2

  (6)1.8÷0.9=2

  (7)4×3=12

  (8)3×0=0

  生:(3)、(4)、(7)是整除,其余的不是整除。2和28是56的因数,56是2和28的倍数……

  师:其余的为什么不是呢?

  生:它们有的是小数和0或不能除尽,整除只研究非零整数。

  巩固因数和倍数的认识:从3、5、18、36、20中任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为了处理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关系)

  自主探究,在对话中生成方法。1、20、24、28除了4以外,还有其他的因数吗?

  生:有。20的`因数有:1、2、4、5、10、20。

  24的因数有:1、2、3、4、6、8、12、24。

  28的因数有:1、2、4、7、14、28。

  2、20、24、28都是4的倍数,4还有其他的倍数吗?

  生:有。4的倍数是:4、8、12、16……

  因数和倍数有什么特征?生: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因为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师板书。)

  反馈巩固练习,应用中体会奥秘。基本练习。

  (1)5是因数,30是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它的因数大。()下列哪个算式中的数具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3+6=9 4×3=12 2.6÷2=1.3 20—14=6

  下面各数中,因数的个数最多的是()19 22 60 85 97 100

  拓展练习。找出6、28的因数及各自的倍数,根据因数的情况介绍完美数,体会人类对数的探索无止尽。找出220、284的因数,认识相亲数,感受数与数之间的美妙规律。课堂总结,梳理知识,提升认识。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你对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20÷4=5 24÷4=6 28÷4=7 20、24、28是4的倍数

  4 ×5=20 4 ×6=24 4×7=28 4是20、24、28的因数

  18×1=18 2×9=18 3×6=18

  18=18×1=2×9=3×6

  18÷1=18 18÷2=9 18÷3=6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因为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6的因数:1、2、3、6。 6=1+2+3 6是完美数

  教学反思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认识概念。以往的教学,在揭示概念的过程中,大多是以严格的定义形式,以教授为主,在大量反复练习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本设计突出了在揭示概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建立模型,理解概念。体会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让学生在对比交流中,深化理解概念。教材中只是用12个小飞机拼摆来帮助学生认识整除,因数和倍数感觉浅显。本设计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改编,让学生对4个数据(18 20 24 28)的拼摆认识因数和倍数,加深对“整除、因数和倍数”的理解。在18与其他数据的对比中,深化理解什么是整除。

  让学生在拓展训练中,体会知识的奥秘。这节课对“因数与倍数”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拓展练习找因数,加强了基础技能的训练,又让学生感受到数与数之间的神奇,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感受到知识的奥秘,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7

  ( )是( )的因数, ()是( )的因数,

  ( )是( )的因数; ()是( )的倍数,

  ( )是( )的倍数; ( )是( )的因数;

  ( )是( )的倍数。 ()是( )的倍数;

  (评价:哪个组的`同学都做对了,真是好样的!)

  4、明确范围:打开书12页明确因数倍数的范围。

  学生齐读: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师板书:整数、不包括“0”。

  三、找一个数的因数

  1、师:通过这些乘法算式,我们找到了12的一些因数,谁能说一说12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说出,12的因数有6,2,4,3,1,12。

  2、师:找完了吗?怎样就能不重复、不遗漏,找到所有的因数?

  学生可能说出:依据乘法算式,有序的找。(评价:有序的思考是我们数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式,这位同学很了不起,你们学会了吗?谁还能再说一说这种方法)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除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人类最早对数学的研究就是从自然数开始的。看似简单的自然数,里面蕴藏着无穷的知识和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自然数的一些知识。 (课件出示:12个小正方形)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里有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大家可以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吗?生:可以。

  师:怎样拼成一个长方形呢?谁能用一个乘法算式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

  生1:1×12=12生2:2×6=12生3:3×4=12 (板书:1×12=12 2×6=12 3×4=12)师:还有吗?生:没有了。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算式,(点击课件)根据1×12=12,大家猜猜看,他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生:每排摆12个,摆一排。

  师:这是一种情况,还有别的可能吗?生:每排摆1个,摆了12排。

  师:是这样摆的吗?(点击课件出示摆法)师:根据2×6=12,你能猜出它的摆法吗?

  生:每排摆6个,摆了2排。每排摆2个,摆了6排。师:像这样吗?(点击课件出示摆法)

  师:我们来看最后一个乘法算式3×4=12,这个算式刚才是哪位同学说的?你能说说你的摆法吗?

  师:每排摆4个,摆了3排。也有可能每排摆了3个,摆了4排。(边说边点击课件出示)大家同意吗?生:同意。

  师:同学们可别小看这三个乘法算式,它们不但可以清楚的表示出这几种拼法,而且还蕴含着其他的数学知识呢。我们就以3×4=12这个算式为例,在数学里面,我们就说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反过来说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二、加强概念的理解。(5分)

  师:还有两个乘法算式呢,大家知道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生:知道。

  师:同桌两人相互说说吧。开始师:谁来说第一个算式?(点击课件)

  生:1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12是12的倍数。师:同意吗?

  生:同意。(点击课件出示)师:2×6=12这道算式谁来说一说?

  生:2是12的因数,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是6的倍数。师:说得真好,刚才两位同学表述得非常完整。因数和倍数就像一对好朋友,我们在说的时候一定要说清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缺一不可。(课件出示)

  师:通过这三道乘法算式我们找出了12的因数,12的因数有哪些呢?一起来说一说。引导学生一组一组的说。师:12还有其它的因数吗?生:没有了。师: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课件出示)

  三、探索寻找因数的方法。(10分)

  师:这里还有5个数,大家看看哪两个数之间存在因数与倍数的关系?谁来说一说?

  (课件出示2,3,5,18,25)生自由发言。

  师:我刚才听到好几个数都是18的因数。哪位同学能在这5个数中找出18的因数到底有哪几个?生1:2,3生2:18 ……

  师:看来我们要找出18的一个或两个因数很容易,(在所有的整数中,18还有其它的因数吗?)怎样才能把18的所有因数都找出来呢?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讨论完后把方法写出来。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组来说说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生1:1×18=18 2×9=18 3×6=18生2:18÷1=18

  18÷2=9

  18÷3=6 ……

  (展示三个小组的做法)师:大家琢磨琢磨这几种看似不同的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发现其实都是运用了乘法口诀,通过一个算式能找出两个因数,也可以说是一对因数)

  师:很有道理。我们一起来看看18的因数是怎样一对一对找出来的。首先由1×18=18,我们可以找到…生:1和18生:由2×9=18,我们可以找到2和9,由3×6=18,我们可以找到3和6。

  板书:6

  师:找完了吗?生:找完了。

  师:我们把18的因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完整的说一遍。 (学生齐说,老师用手势引导)下面我们把它写下来。

  (师板书:18的因数有1,2,3,6,9,18)

  师:18的因数还可以像这样表示(点击课件出示集合图)

  师:我们刚才找出了18的所有因数,大家认为要想把一个数的因数找完整应该注意些什么?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师:你说得真好。还有需要注意的吗?生:要一对一对的找。

  师:这两位同学总结的方法很不错,大家听清楚了吗?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生1:有序的、一对一对的找。师:你来说一说。

  生2:有序的、一对一对的找。

  师:对,按照大家说的这种方法我们就能很快的把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找出来。那找到什么时候为止呢?请大家看18的最后一对因数是几和几?生:3和6。

  师:为什么不接着往下写了?生答。

  小结:其实找因数就像我们数学中的相遇问题。最开始是1和18,离得很远,接着是2和9,有点近了,再接下来是3和6,更近了。3和6之间的整数只有4和5,都不是18的因数,所以没必要再往下找。

  尝试练习:

  师:请大家按照这种有序的一对一对的找的方法试着找一找30和36的所有因数。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30的因数你是怎么找的? (投影展示)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大家同意他的想法吗?和他一样的请举手。

  师:既然大家都用了这种方法,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同学们,30的最后一组因数是5和6,找到这儿的时候还需要继续找吗?为什么?

  生:因为5和6已经挨着了,它们之间已经没有整数了。

  师:说得真好,我们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一对地找出了30所有的.因数。36的因数谁来说一说。生汇报,课件演示。

  (出示到6和6时,还找吗?)生:不找了。师:因为…

  生:因为6和6已经重合了,它们之间更不可能有其它的整数。师:最后一组出现了两个相同的因数,怎么办?生:我们就可以只写一个。 (演示:去掉第二个)

  师:36的因数有哪些?请大家有顺序的说一说。 (生说,课件演示)

  四、观察发现因数的特点。(3分)

  师:找一个数的因数大家会了吗?生:会了。师:下面老师口述两个数,看看哪个同学能够很快地说出它的所有因数。我们来比一比。师:1的因数有…生:1师:还有吗?生:没有。师:7的因数呢?生:1、7。

  师: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大家掌握得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看所找的这些数的因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课件出示)生:所有的数的因数都有1。

  (课件出示)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 1 ),师: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什么?生:它本身。

  (课件出示: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师:既然一个数有最大的因数,那么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

  五、找一个数的倍数。(10分)

  师:我们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么找一个数的倍数大家会吗?试一个怎么样?生:好。

  (课件出示:你能找出多少个2的倍数)

  师:同桌相互说着听一听。(师板书:2的倍数有)师:谁来说一说?

  生:2,4,6,8,10……(生边说师边板书)师:写得完吗?生:写不完。师:那怎么办?

  (引导学生用省略号表示)

  一个数的倍数同样可以用集合图表示(点击课件,出示集合图)师:2的倍数我们是找出来了,谁能告诉我,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得吗?生:2×1=2 2×2=4 2×3=6 2×4=8 2×5=10…

  师:找2的倍数我们可以2来分别乘1、2、3、4、5…所得的积就是它的倍数了。找其它数的倍数我们能用这种方法吗?生:能。

  师:请大家试着在这条数轴上找出3的倍数。一起说一说。 (课件演示)师:说得完吗?生:说不完。

  师:这还有两个数5和7,哪位同学能够很快的说出它们的倍数。(课件出示)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师: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吗?生1: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生2: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 (课件跟随出示: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

  师:今天的新知识即将告一段落,下面的一些题大家看看会做吗?

  六、练一练:(3分)

  1、投影出示填空题。

  ① 24的最大因数是(),最小倍数是()

  ②只有一个因数的数是()

  ③ 15的因数有()。

  ④ 6的倍数有()(写出5个)

  ⑤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

  师:大家说得真棒,我们来看看这几位同学说的对吗?

  2、谁说得对?(投影出示)

  师:看来凭这几道题要想难倒同学们,还真不容易,不过我还真不想放弃,这还有两道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猜一猜(1分)考考你

  师;看来我不想放弃都不行了,同学们太聪明了。

  七、 小结。(2分)

  师:聪明的同学们,谁能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八、拓展(3分)

  师:既然我们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就请同学们把自己编号的所有因数写下来。

  生开始写。

  师:编号是6的同学请站起来,你真幸运,知道为什么吗?我们一起来看看6的因数。

  课件出示。

  师:我们如果把最大因数它的本身去掉,从剩下的三个因数中你会发现什么?

  生:1+2+3=6

  师:这剩下的因数和刚好等于6,也就是说刚好等于这个数的本身。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完全数,也叫完美数。我们全班同学的编号中大家知道有几个完美数吗?

  生:……

  师:只有两个。在1到40000000之间只有5个完美数。最早研究完美数的是生活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到20xx年,人们在无穷无尽的自然数里,一共找出了40个完美数。我们一起来看看前6个完美数。当然,人们至今仍然没有停止寻找完美数的步伐。同学们,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也应该有科学家的这种孜孜不倦,认真执著的精神。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1页~52页。

  知识与技能:

  1、学生经历2、5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掌握2、5倍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在观察、猜想、验证和讨论的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合作意识和初步的探索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养成良好品质。

  重点

  掌握2、5倍数的特征,运用2、5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难点

  通过探索2、5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一名学生回忆倍数的知识,请其他学生快速说出指定自然数的倍数(列举7的倍数、9的倍数);请同学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32是8的倍数吗?21是4的倍数吗?)。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回忆巩固前面的知识,为本节课做准备。】

  学生完成“炫我两分钟”后,教师展示“本领”:请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很快判断出它是不是2或5的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展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教师及时引入课题。】

  二、尝试小研究

  学生独立完成尝试小研究第一题,找出2和5的全部倍数。学生找完后找学生汇报,并说明找倍数的方法。为探索2、5倍数的特征做好准备。

  课上尝试小研究

  1、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5的所有倍数,用“△”圈出来;找出2的所有倍数,用“○”圈出来。

  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和小组内成员交流,最后记录组内讨论的结果。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4950

  51525354555657585960

  61626364656667686970

  71727374757677787980

  81828384858687888990

  919293949596979899100

  2、认真观察,细心发现。

  ①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我发现5的倍数特征是:x。

  ②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我发现2的倍数特征是:x。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经历找5的倍数和2的倍数,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得出5的倍数的特征、2的倍数的特征及一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三、小组合作探究

  汇报完2和5的全部倍数后,引导学生探究2、5倍数的特征,探究前出示活动建议。学生自主探究后,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交流前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和小组内交流,最后由记录员记录好组内讨论的结果。组长要确定好发言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梳理和概括,活跃学生的思维,在组内进行初步的总结。】

  四、班级展示提升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进行汇报,其他小组的同学倾听、补充、质疑。

  2.引向深入,总结点拨。

  汇报、交流后,教师进行及时点拨:

  5的`倍数个位上不是0就是5;

  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或8(2的倍数都是偶数);

  一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

  3.互相纠错。

  组内同学检查一下尝试小研究中的题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尝试进行总结交流,加深对获取知识点认识,通过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点比较、拓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教师适时的点拨、总结,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让学生对关键知识进一步深化。对学案中的错误及时改正,这也保持了学生做尝试小研究的积极性,可能他的问题没能在全班展示,在在小组内得到了交流和重视。】

  五、挑战自我

  1、小青蛙喜欢在荷叶上玩。请你帮它选一选:

  5的倍数2的倍数同时是2、5的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富于趣味性的操作活动,及时巩固学生对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判断。练习中还有意设计了既不是2的倍数、也不是5的倍数的数,加深学生对2和5倍数特征的理解,使学生明确不符合特征的数就不是2和5倍数。】

  2、一本30页的画册,任意翻开后看到的页数,有一个页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想一想:看到的这一页可能是哪一页?

  【设计意图:在课本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看到的这一页可能是哪一页?”的问题,引导学生先找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再思考书页码的特点,进而顺其自然的得到答案。降低问题的难度,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

  3、□里能填几?

  (1)9□是5的倍数,□里可以填;

  (2)6□是2的倍数,□里可以填;

  (3)7□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里可以填;

  (4)□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里可以填。

  (学生回答完,教师追问:“□3”呢?怎样填是2的倍数?怎样填是5的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对2和5倍数特征的理解。通过追问,学生发现不管方框里填几都不能是2或者5倍数,加深学生的知识的理解。】

  4、在下面的数字卡片中选出三张,按要求组三位数。

  6

  5

  0

  7

  (1)2的倍数:;

  (2)5的倍数:;

  (3)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用2和5两个数字组成25是5的倍数;组成52就是2的倍数了。

  用7和0两个数字组成7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对2和5倍数特征的理解。】

  数学游戏(拓展练习)

  请你在0、1、2、3、4、5、6、7、8、9的数字中,选择数字组成新的数。像下面这样进行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游戏,寓教于乐,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六、反思收获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学到新的知识的?总结自己的表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和评价的习惯和能力。】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13页。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你能告诉我你的好朋友是谁吗?

  学生回答。

  师:哦,老师知道了。XXX是XXX的好朋友。如果他这样介绍:XXX是好朋友。能行吗?

  生:不行,这样就不知道谁是谁的好朋友了。

  师:朋友是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在介绍的时候就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朋友,这样别人才能明白。在数学中,也有描述数与数之间关系的概念,比如说:倍数和因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有关这个方面的一些知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类数?

  生:自然数,小数,分数。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你们根据12个小正方形摆成的不同长方形的情况写出乘、除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12=12 2×6=12 3×4=12

  12×1=12 6×2=12 4×3=12

  12÷1=12 12÷2=6 12÷3=4

  12÷12=1 12÷6=2 12÷4=3

  师:在这3组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第①组每个式子都有1、12这两个数。

  生:第②组每个式子都有2、6、12这三个数。

  生:第③组每个式子都有3、4、12这三个数。

  师:(指着第②组)像这样的乘、除法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

  师: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也就是说,2和12、6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生:3、4和12有因数和倍数关系,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生:我认为1和12也有因数和倍数关系。1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

  生:可以说12是12的因数吗?

  生:我认为可以,12×1=12,1和12都是12的因数。

  师:说得真好,从上面3组算式中,

  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师出示:

  1、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12 × 5=60 45 ÷ 3=15

  11 × 4=44 9 × 8= 72

  2、8是倍数,4是因数。…………… ( )

  强调: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

  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

  师出示:0×3 0×10

  0÷3 0÷10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生: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

  生:我补充,0不能作为除数。

  师:所以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整数,不包括0。

  师生小结: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我有一个疑问,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这两种说法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回答他的问题?

  生:我觉得好像不一样,但不知道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一样,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

  师: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两者可不能搞混哦!

  2、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 谁是谁的倍数?

  2、3、5、9、18、20

  师: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有好几个数都是18的因数,你也发现了吗?谁能把这6个数中18的因数一口气说完?

  生:2、3、9、18都是18的因数。

  师:18的因数只有这4个吗?

  师:看来要找出18的'一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能不能把18的所有因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全部找出来。

  投影仪出示学生的不同作业。交流找因数的方法。

  师:出示18的因数有:1、18、2、9、3、6;

  你知道这个同学是怎样找出18的因数的吗?看着这个答案你能猜出一点吗?

  生:他是有规律,一对一对找的,哪两个整数相乘得18,就写上。

  师:他是用乘法找的,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找到什么时候为止?

  生:可以用除法找。用18除以1得18,18和1就是18的因数。再用18除以2……

  师:用乘法和除法找都可以,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更容易呢?

  生:乘法。

  板书:18的因数有:1、2、3、6、9、18。

  师:18的因数也可以这样表示。(课件出示集合圈图)

  组织交流:

  通过刚才的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有办法了吗?有没有方法不重复也不遗漏?

  突出要点:有序(从小往大写),一对对找

  (哪两个整数相乘得这个数),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出来。

  用我们找到的方法,试一个。

  课件出示:

  填空:

  24=1×24=2×( )=( ) ×( )=( ) ×( )

  24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

  再试一个:16的因数有( )

  师:一个数的因数,我们都是一对一对地找的,为什么16的因数只有5个呢?

  生:因为4×4=16,只写一个4就可以了。

  师:观察18、16的所有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可以从因数的个数,最小的因数和最大的因数三个方面观察。

  生:18的因数有6个,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18.

  16的因数有5个,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16.

  师:谁能把同学们的发现,用数学语言概括起来。

  边交流边板书:

  因数: 个数 最小 最大

  有限 1 它本身

  2、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但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而且发现了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那么一个数的倍数,怎样找呢?找一个小一点的,2的倍数,请你们在纸上写。

  师:停,写完了吗?你能把2的倍数全部写下来吗?那怎么办?

  生:不能全写下来,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没写完的。

  师:你写得这样快,有小窍门吗?

  生:用这个数有顺序地乘1、2、3、4、……

  先写2,再逐个加2。

  板书:2的倍数:2、4、6、8、10……

  师:2的倍数也可以这样表示。(出示用集合圈表示的2的倍数)

  找出3的倍数:3、6、9、12、15 ……

  观察2和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 倍数 : 个数 最小 最大

  无限的 它本身 无

  师:找出30以内5的倍数:

  生:5、10、15、20、25、30

  师:这一次你找到了哪几个?为什么不加省略号呢?

  课件出示:30以内5的倍数的集合圈图。

  引导学生抽象地概括出一个数的最小因数和最大因数分别是什么,总结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结论,向学生渗透从

  个别到全体、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的思想方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师:第(3)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请反对意见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因为没有说明18是谁的倍数,所以不对。

  师:你认为怎样说才正确呢?

  生:我认为应该这么说:18是3和6的倍数,3和6是18的因数。

  师: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也就是说: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

  3.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

  4.游戏。请生任意写一个60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听老师说要求,所写的数符合要求的请举手,同桌互相检查。

  ①( )是4的倍数

  ( )是60的因数

  ( )是5的倍数

  ( )是36的因数

  ②请一名学生模仿刚才老师的要求,继续练习。

  ③想一想,应该提什么要求,让全班同学都能举手?

  生:( )是1的倍数。

  师:全班都举手了,谁能总结刚才的说法。

  生:任何不包括0的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首先以例题的形式介绍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然后在例1和例2中分别介绍了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向学生渗透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的思想方法。

  了解学生:

  学生已经学习了四年的数学,有了四年整数知识的基础,本课利用实物图引出乘法算式,然后引出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1)理解和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地求出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3)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过程方法:经历因数和倍数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体验类推、列举和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找朋友

  1、唱一唱:你们听过“找朋友”这首歌吗?谁愿意大声的唱给大家听?(一名学生唱,师评价:老师很喜欢你的声音,你敢于表现自己,老师很愿意和你成为好朋友)

  2、说一说:谁能具体的说一说“谁是谁的好朋友”?(鼓励:老师希望能听到更多人的声音)

  学生完整叙述:“××是 李老师的朋友,李老师是××的朋友”。

  3、引入新课:同学们说的很好,那能不能说老师是朋友,××是朋友?看来,朋友是相互依存的,一个人不会是朋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学中的一对朋友“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现在有12名同学参加训练,要排成整齐的队伍,可以怎样排?用一个简单的乘法算式表示出排列的方法。

  学生可能得到:每排6人,排成2排,2×6=12;

  每排4人,排成3排,4×3=12;

  每排12人,排成1排,1×12=12。

  课件出示相应的图和算式。

  2、揭示概念:以2×6=12为例。

  边说边板书:( )是12的因数,( )是12的因数;

  12是( )的倍数,12是( )的倍数。

  学生同桌互相说,指名两名同学说。(评价: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能准确、完整的表述它们之间的因倍关系,真了不起。)

  突出强调:能不能说12是倍数,2是因数?(学生回答,揭示并板书:相互依存)

  3、强化概念:另外两道乘法算式,你也能像这样准确地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分组比赛,在作业纸上完成,看哪个组能完全做对。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同时课件出示:(指名两名学生在白板上利用普通笔标注答案)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

  1、师:(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2、师: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像后举手回答。

  3、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师: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指名说一说)

  4、师: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师:确定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5、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3、13、7、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略)

  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7、师: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师出示:73。让学生思考着它是不是质数。

  师: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同学们都说“是呀”。)师: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表。

  3、集体交流方法。

  三、练习巩固:完成练习四第

  1、2题。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八册第70-72页。

  设计思路 :

  这节课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教材通过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不同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直观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依据算式具体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利用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动手操作和写不同的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和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并总结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谈话: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形影不离来表示两个人的关系非常亲密,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也有不少数关系密切,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倍数和因数。

  二、认识因数和倍数

  1、 观看大屏幕,用12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你们会拼吗?

  每排摆几个,摆几排?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分成四人小组,用正方形摆一摆,

  哪个小组汇报一下。

  还有不同的摆法吗? 12个正方形可以拼成3种不同的长方形,列出了3个乘法算式。

  2、 同学们,不要以为这三个算式很简单很普通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可都藏在里面呢。(看课件)

  (在数学中,因为4×3=12,所以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暂停)

  谁能照着老师的样子说一说。(请2-3个学生说一说)

  谁能说说下面两个算式里,什么数是什么数的倍数,什么数是什么数的因数吗? (1×12=12、2×6=12)

  我们在说1×12=12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12既是12的因数,又是12的倍数)

  3、友情提醒:(看课件)

  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因数倍数时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二、探求因数和倍数

  1、学生尝试找出18的所有因数。

  (1) 那我们来看18这个数,它有哪些因数呢?(学生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想法

  核对答案。

  (2)教学“试一试”

  15的因数有:

  16的因数有:

  (3)观察18、15和16的所有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小结: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2、学习找一个数的倍数。

  刚才我们用一些好的方法找出了一个数的因数,那你们有信心又快又准确的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吗?比一比谁找的快找的多,看谁先把它找完。

  请找出3的倍数。(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结果。

  你是怎么找的?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比较方便?找倍数时一般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我们一般写出5、6个,后面加省略号。

  (2)猜一猜:一个数的倍数又会有哪些特点呢? 把你们的猜想在小组里先交流交流。(请2-3个学生说说)

  光凭一题不能肯定我们的猜测就是正确的。我们再做几题验证一下。

  试一试:找出2、5的倍数。

  总结: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找出40以内6的倍数。

  三、应用倍数和因数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并发现了因数和倍数的特点。下面我们就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谁是谁非。(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在括号里画“×”。)

  (1)4×5=20,4是因数,20是倍数。

  (2)18最大的因数和最小的倍数,都是它本身。

  (3)1的因数只有一个。

  (4)8所有的因数是2、4、8。

  2、想想做做

  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11×4=44 12×5=60 9×8=72

  3、游戏(找朋友)

  (1)找8的因数朋友;找24的因数朋友找;15的因数朋友

  (2)5的倍数;9的倍数;1的倍数

  3、猜年龄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真不错,我们放松一下。老师知道我们四年级的同学今年大多数应该是13岁了,那老师今年多少岁你们想知道吗?

  我今年的年龄恰好是13的倍数,你能猜到老师的年龄吗?

  4、介绍完美数(课件出示)

  四、全课总结

  五、挑战自我

  1、想一想自然数A最大的因数是几?最小的因数呢?最小的倍数是几?

  2、100以内谁的因数最多?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14

  一、教学内容

  1.因数和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编排特点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1)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3)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四、学情分析与教学建议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而最大的一定是()。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

  1、2、3、6、9、18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2、4、6、8……3、6、9……5、10、15……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底和高”是在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以此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也为后续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本课时内容以直角以及垂直为知识基础,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为认知背景,教材利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做成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作为认知情境,展开自主活动,让学生主动积累高的表象,并形成高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本课时认识的高主要指图形内的高,而对于图形外的高不作要求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把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做成一长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等相关活动,找到高这条特殊线段,体验高的基本特征;

  2.能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教学重点:

  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在画一个图形高的过程中对高的概念的运用

  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卡片、剪刀、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家的餐桌是什么形状的?还见过什么形状的餐桌?

  学生: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2、教师:说得很好!老师就特别喜欢方形的餐桌,而且老师有个习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去做。老师家里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可是太大了,搬到课堂上比较麻烦,但老师带来了与它形状一样的图形(出示平行四边形),老师也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老师想用这块木板做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锯呢?同学们帮帮老师,行吗?那我们就动手做一做。

  板书课题:动手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学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操,营造宽松、自由的空间,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中去寻求正确的答案,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不同的制作方法,在小组中展示、交流、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4、教师:同学们好聪明!想出了很多种方法做出了尽可能大的长方形,老师会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谢谢你们帮了老师的忙!

  (二)认识“高”

  1、出示平行四边形。

  (1)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剪的过程中你是怎样想的?谁来说说你的理由。(贴平行四边形)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对边之间的线段、垂直等关键词)

  (3)教师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高剪的,那怎样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4)教师收集各小组的信息、意见,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概念。

  教师:同学们同意这样的.小结吗?

  学生:同意。

  2、出示三角形

  (1)教师:这是什么图形?请同学们对比平行四边形,看了这个三角形你想说点什么?请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2)各小组汇报,教师收集信息,出示三角形的高的概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尝试练习。

  ①教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画三角形的高?

  ②学生试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同学们画的时候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我用直尺画很难画垂直……

  ③师生交流得出:画各种图形的高最好用三角板画 ,画出的高更精确。

  ④师生共议用三角板画图形的高的最佳方法。

  3、出示梯形

  (1)教师:看到这个图形,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梯形有几组平行的对边,它的高是怎样得到的。)

  (2)师生共同小结梯形的高的概念。

  4、教师:从三种图形的高的概念中你发现了什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它们的高都是垂直线段。)

  (三)练习巩固

  1、课本21页试一试第1题。

  学生依次找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并在图中标出来,完成后集体订正。

  2、课本21页练一练第1、2题

  让学生任选一个图形画出相对边的高。完成后要求小组内互评,说说对方所画图形的高的意见。(通过练习使学生体会到边和高的对应关系)

  3、课本21页练一练第3题

  动手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内测量三个同高但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高,说说他们的发现。(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将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提出的吗?

  (五)作业

  课本22页练一练第4题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07-18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优选(15篇)07-18

《因数和倍数》说课稿11-11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12-05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01-11

倍数和约数 教学设计04-15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优秀01-21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06-02

3的倍数特征教学设计(精选14篇)04-09

【实用】3的倍数特征教学设计15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