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5 09:49:5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5篇(合集)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5篇(合集)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小猴子下山》。

  二、新课:

  1、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53页,老师开始朗读课文。学生们开始思考:这篇课文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4、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在这段文字中,需要重读的词语有:哪些、画出、自己、试着、边、读、动作、表演出。请画出上述词语,并尝试读出它们时边做相应的动作,以增加表现力。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课文的2、3、4自然段。

  出示学习向导,指名向导。学习向导:

  1、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小猴子是如何做事的呢?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请标注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

  课文。

  ①、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不论是个人自学还是小组讨论学习都可以。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仔细阅读并思考一下。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诱人的东西,然而最终却空手返回。你曾想过为什么会这样吗?

  4、填空练习。(出示投影)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

  6、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像小猴子一样的行为呢?这个问题是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考。

  7、表演课文内容。

  8、小猴子失落地空手回到家中,略显沮丧地坐在树枝上。它开始思考着自己刚经历的失败,心里充满了疑问和迷茫。“为什么我总是无法找到足够多的食物呢?难道我真的是一个笨猴子吗?”小猴子自责地低声嘀咕道。就在此时,猴妈妈注意到了小猴子的情绪波动,温柔地走到了他身旁。“亲爱的孩子,你回来了。”猴妈妈关切地说道,“我看得出你有些失望,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小猴子抬起头,眼含泪水地望着猴妈妈,“妈妈,我今天再次空手而归,我觉得自己好像一无是处。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猴妈妈轻轻拍了拍小猴子的肩膀,温暖地说道:“孩子,别对自己那么苛求。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和挫折,这是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重要的是你从中汲取教训,并不断尝试和努力。记住,我们都是猴子家族的一员,我们相信你有能力成功。”小猴子慢慢地抬起头,眼神中透露出勇气和希望。“妈妈,谢谢你的鼓励。我会继续努力,在下一次中寻找到自己的收获!”猴妈妈微笑着点了点头,“我相信你一定能行,孩子。无论成功与否,我都会一直陪伴在你身边。”

  9、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13、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桃树下 又大又红 扔 摘 空着手

  西瓜地 又大又圆 扔 摘 回家去

  往回走 蹦蹦跳跳 扔 追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2

  作者:张老师

  师:本节课我们将进行图文阅读、图说话,并进行一些简单的写作练习。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和解读,并进行了两个造句练习。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本,分别读一遍课文。

  (本课一共五段,请五位同学分段读课文)

  读完课文后,我们要进行一个图像描述的练习,要求是:认真观察图片内容,用脑筋思考,清晰地表达出口,声音响亮,态度自然,语句流畅通顺。

  (教师开始放幻灯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讨论。全班同学轻声交流,持续时间约为四到五分钟。)

  张老师将图像与口语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口语训练的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师:现在谁来说说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呢

  生:有一天,天气很好,一只顽皮的小猴子下山来,它爬到了一棵松树上往下望,看见一大片玉米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非常高兴,它连忙从松树跳了下来,跑到玉米地里,爬到一根玉米杆上,掰了一个最大最大的玉米,扛着往前走。

  师:同学说得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对,努磐学说得很好,特别是他说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时,连忙从松树上跳下来,“连忙”这个词用得很好。现在谁来说一说第三幅图呢

  给予学生及时评价和鼓励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方式。

  生:小猴子扛着一个大玉米,高兴地往前走着,走着走着,走到一个桃树园子里,它看到满树桃子又红又大,非常高兴,就把玉米一扔,又去摘了两个桃子,高高兴兴地捧着往前走。

  师:磐学说得多好啊!现在谁来讲讲第四幅图呢

  生:调皮的小猴子捧着两个饱满又红透的苹果前行。在一片青藤丛生的果园中,它兴奋地把两个苹果扔向后方,立刻摘下一个圆润甜美的葡萄抱在怀里返回。

  师:努磐学讲得真好,他不仅能用自己的话说,而且还把课文中优美词语都用上了,这样很好,谁再说说第五幅图呢

  请发挥你的口语训练的灵活性,给出回答来提高你的说话能力。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口语训练成果,用自己独特的`言辞来表达。

  生: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正往回走,走到半路,看见一只小白兔,蹦蹦跳跳,真可爱,(很有表情)就把西瓜一扔,去追小兔。

  师:小明的绘画技巧非常出色,他不仅可以准确地描绘图像,还能通过表情传达出深刻的意境。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大家谁来分享一下最后一幅画的感受呢?

  生:小猴子手里拿着一块香甜的西瓜,忽然看到了小兔在前方跳跃着。小猴子惊喜地扔掉了手中的西瓜,迅速追赶着小兔。他们穿越了一片青翠的树林,小兔灵巧地躲进了茂密的树丛中,小猴子只能望空而叹。他空着手回家的路上,心中充满了对那块美味西瓜的遗憾。

  师:上面几位同学的发言都很出色,现在我们请另外几位同学来连起这几幅图的内容。(挂出一个小黑板,上面列有用于口述的词语)接下来,请有兴趣的同学们自愿上台,用他们对图像的理解和想法,以及小黑板上的关键词,来给大家讲述这些图的连贯故事。谁先来呢?

  在口语训练的过程中,老师向学生提供了一系列词汇,不仅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师:同学们,这些词是老师在自习课上教给大家的,这些词能帮助大家把课文复述得更好。现在谁能看着黑板上的词语和幻灯上的图,复述课文。

  (全班学生都举小手争着要说)

  师:(在幻灯上打出第一幅图)好,努拍阆人邓怠

  生:有一天,阳光明媚,顽皮的小猴子欢快地迈下山来。它攀上了一棵高大的松树,俯瞰着前方一片玉米田。玉米结实饱满,数量众多,小猴子兴奋不已。毫不犹豫地从树上跳下,蹦蹦跳跳地进入玉米地里。很快,它爬上了一根玉米杆,掰下一颗又大又肥的玉米,得意洋洋地扛在手中,向前走去。

  (教师打出第二幅图)

  生:顽皮的小猴子拖着一根有点沉重的棍子,冒险地穿越着茂密的丛林。终于,它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桃树林,眼前的场景让它欣喜若狂:桃子好大、好红!猴子高兴地跳起来,不顾一切地把它肩上的棍子扔到一旁,迫不及待地摘下两个硕大的桃子,将它们紧紧地抱在怀中,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快乐的笑容。

  〔始终把看图与指导说话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指导口语训练的一种途径。〕

  (老师打出第三幅图)

  生:淘气的小猴子兴高采烈地抱着两个沉甸甸的大桃子往前跑去,一路上欢笑声不断。突然,他来到一片广袤的西瓜地,看见那些又大又圆的西瓜,小猴子忍不住将手中的桃子扔在一旁,迫不及待地冲过去采摘了一颗巨大的西瓜。虽然很费力,但小猴子满怀喜悦地拎着大西瓜往回走去。

  (打出第四幅图)

  生:没主意的小猴子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白兔,非常高兴,就把西瓜往一边一扔,西瓜也摔开了,就去追小兔,小兔在前面跑,小猴了后面追,追呀,追呀,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只好空着手哭着回家去。(这位学生说得有感情,听课老师都发出笑声)。

  〔同学们能连贯地说几句话到一段话,并且声音响亮,有感情,说明张老师指导口语训练方法得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师总结:(略)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3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故事中的小猴子下山后,不仅掰了一个玉米,还发现了桃子、西瓜和兔子。他追逐着每一个新发现,抛弃了之前的东西,结果却一无所获。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了一个深刻的启示:在做事情时,如果没有专注和决心,就很容易一事无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坚定目标,全力以赴,才能取得成功。

  这节课的生字非常独特,几乎都是与动作相关的字词。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将课文和生字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我将重点放在了抱、扛、扔、捧、追等字上。

  片段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理解思路:

  掰玉米、拾稻穗,撒稻穗采苹果,捧苹果,投掷苹果摘葡萄,抱葡萄,扔葡萄追小兔子。

  理解动词的特点:

  (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

  (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5)练习: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这些动作可以换过来说吗?为什么?说说理由。

  通过音、形、义等方式的学习和朗读,孩子们基本可以理解生字的意思,最后问动作是否可以换过来,让他们把这几个生字理清楚,认明白。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在游戏中做一做、读一读学习生字。

  在细读课文的环节,我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的训练。如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又大又多”从图上看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在教学中我问孩子: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非常高兴”就是(生:特别高兴)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事物的可爱。同样的,又大又红说明桃子长得好,又大又圆说明西瓜长得非常好。在理解了这几个词语后,我又问:小猴子把曾经喜欢的桃子、西瓜都扔掉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小猴子的心里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看见一个就喜欢一个,而原来的那个就直接被扔掉了。

  本节课,我依托文本,结合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关注语言的发展,让学生能在有趣的课堂中学以致用。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快两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识字教学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动作表演自主识字。但他们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有意注意还未形成,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又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目标

  结合本阶段识字和阅读的重点,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认读“猴、结、掰”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会写“瓜、非、常,”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式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写字,教学难点是读准后鼻音。

  四、教法学法

  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将教学定为: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直观教学法,字理识字法,归类识字法。低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由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学法我采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法。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趣,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采用情境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先拿出一只小猴子的手偶,并说:“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使孩子在轻松的`谈话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再让学生亲切的叫叫它的名字,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采用情境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先拿出一只小猴子的手偶,并说:“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使孩子在轻松的谈话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再让学生亲切的叫叫它的名字,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猴子的距离,重点强调“猴子”的“子”要读轻声。并引导学生通过与熟字时候的“候”字进行比较记住“猴”字。随即继续追问小朋友是否愿意和小猴子做朋友,再用小猴子要下山的故事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小猴子下山。并指导学生读好课题,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1、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出示插图,把文本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让学生根据插图说出小猴子下山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猴子心情变化引入课文,“小猴子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去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么写的吧。”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学习更有目的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然后小组合作再读课文,通过小组之间合作让学生自主学习,互相纠正字音,接着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然后检查学生字词学习,课前己经布置了预习,由课件集中呈现课中的生字,反复拼读。

  3、指导学写“瓜”。“瓜”是独体字,也是象形字。我利用字理识字法出示瓜的象形图片,不仅增加趣味,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然后运用编口诀的方式让学生记住瓜的笔顺规则和重点笔顺在田字格的位置。

  4、因为读准后鼻音是个难点,出示:“捧,扔,蹦,”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些字在字音上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然后指导学生读准后鼻音。

  5、将带有提手旁的字全部提取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汉字的共同之处,感受汉字的构字特点。然后通过游戏你说我做,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在表演中正确理解词义,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对这些词的准确理解,接着让学生带上词语读,并选几个动词说话,最后把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编入儿歌中,采取这些反复与生字见面的方式识字。因为儿童的认识规律离不开具体环境和反复接触,反复实践,也就是字不离作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通过反复诵读生字词及时复习巩固。通过反复的训练之后,学生不仅能够熟练认读这些生字,对识字方法的掌握也更加灵活。

  (三)读文感悟,明确路线。

  首先听老师讲故事,学生边听边思考:小猴子下山都到了哪些地方?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带着问题从文中寻找并提取明显信息。然后师生交流也为下一课体会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不专一的态度做铺垫。

  (四)指导写字,练习反馈。

  1、指导学写“非,常,”两个生字。首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位置、占格以及字形结构特点,师生交流总结,然后教师范写,点拨要点。

  2、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过程中要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学生优秀作业,并予以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我的板书设计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以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为线索,重点板书动词。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对故事的复述。

  (六)教学反思。

  由于本人从教时间不长,经验有限,在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课堂的调控能力不强,对于学生突发状况的随机应变做得不够好;我的字也写得不太好,导致在生字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我将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同时也欢迎大家对我提出宝贵意见。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2个生字。

  2·正确流利读课文。通过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

  教学重难点:了解表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许多老师们和大家一起学习,给老师们打个招呼吧!四班的孩子们都非常懂礼貌,老师把大拇哥送给你们。

  一、导入

  大家看这个字读什么?老师把可爱的小猴子请到我们的课堂上来了,大家一起叫叫他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金手指,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轻轻地打开语文书94页,我们的要求是快、静。请大家静静地听故事,(要求小手点着认真听,听清字音)。

  2·我想邀请坐姿端正的同学跟我读课文。(左手按书,右手点读。)(注意读准字音)(强调结,常,摘,追)

  3·请大家自己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三、识字

  1·现在请大家一起走进汉字王国,和字宝宝们交个朋友吧!自己拼读一遍!

  2·我请坐姿端正,张大嘴巴认真读的来当小老师领读。

  钟时间把不认识的字再拼读几遍。

  4·拼音宝宝藏起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我们开火车试一试。(看来词语是难不倒你们了,加大难度)

  5·生字宝宝的好朋友也藏起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同桌互相拼读一遍吧!

  6·红色的.结字中藏着一个小秘密,谁发现了你真是一个善于积累的孩子·7·在这么多字宝宝中,老师发现“掰”字可不好记了,我邀请小老师XXX来帮大家认识这个字。小老师帮通过字意帮我们来识字,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来识字呢!(出示扛玉米图片)我们刚刚学过的一个字就藏在图片里,谁能把他找出来?小猴子把玉米放在哪儿了?让我们学着小猴子扛起玉米吧

  8·小猴子想吃又大又红的桃子,它用双手把桃子捧到了胸口。捧,我们把捧送回句子中在读一读吧!

  9·你们看看这个大西瓜又大又圆,好沉啊,我们来抱抱它吧!原来我们还能通过动作来识字呢

  10·你还有什么办法帮我们认识这些字?(我们能通过组词的方法认识满字,满意,满足)

  11·小猴子要带我们去摘苹果,谁想去小火车开起来,大家真厉害,收获了满满一篮子生字苹果。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12·下面我们来一段生字律动操。全体起立,请大家跟着视频动起来吧。

  四、回文读

  1·大家扫除了生字障碍,相信课文读得就更美了,那让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文中,自己再读一遍吧。

  2·大家读得真认真,老师想听你们开火车展示美美的朗读,小火车开起来,其他同学思考小猴子都去了哪些地方,用横线画出来。

  五、写字

  块往

  观察块:

  1·什么结构?哪边窄哪边宽,那边高哪边低。2·关键笔?

  (1)穿插笔画:长长的竖撇,从竖中线起笔穿插到提土旁提的下面。

  (2)横:横穿插到提的下面,左低右高压横中线

  3·金手指,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

  4·笔画歌

  5·生描黑并在后面再写2个,师巡视。

  往:1·什么结构?哪边窄哪边宽。2·关键笔?

  (1)穿插笔画:长长的横穿插到撇的下方。

  (2)主:三横间的距离要相等,中间最短,下面最长。

  3·金手指,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

  4·笔画歌

  5·生描黑并在后面再写2个,师巡视。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会认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会写“空”。

  2、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4、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教学过程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自读全文。

  小猴子下山来(板画: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

  2、排列图片。

  读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

  3、练说路线图。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块(),再走到一棵(),接着走过一片(),最后看见了一只()。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也许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甜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这部分没有配插图,我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别急哦!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怎么的猴子?随机学习:掰、扛。

  3、练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课文2、3、4段!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汇报。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4、练读2、3、4段。

  (三)学习第五段,得到启示

  1、所有的好东西都被扔了,小兔子也没有追上,你想想现在小猴子的表情?

  2、为什么会这样呢?

  五、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空”。

  2、今天,太阳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可太阳下山还会升起,瞧,新的一天又来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编一编吧!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10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像小猴子这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好东西,最后会一无所获。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棵、蹦、跳”等生字形与义的联系;注意量词词组及“又X又X”词组的积累掌握。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2.抄有第一段课文的小黑板。

  3.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在一座山上住着一只小猴子。有一天,小猴子跑下山来,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13课:小猴子下山。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手拿好书,眼睛看着书,耳朵听录音。一边听,一边想:小猴子下山都到过哪些地方?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音。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齐读生字,注意纠正字音。

  4.再次自由读课文的提问:小猴子下山都到过哪些地方?板书:一块玉米地一棵桃下一片瓜地往回走)

  三、由扶到放,学习课文

  1.指导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人注意看课文及标点,听清停顿。(出示第一段课文)

  (2)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先来到什么地方?请学生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

  (3)它看见什么就怎么做了?指名读第二句。

  (板书:又大又多掰扛)教师用双手掰一块饼干,让学生通过动作了解“掰”字义。

  请学生连起来读读第一段,可边读边做动作。

  2.半扶半放学习第二段。

  (1)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底下。指导学习“棵”,看挂图上的桃树,告诉学生“棵”的“木”表示这个字与树林木有关。

  (2)它看见什么就怎么做了呢?学生读句子,教师(板书:又大又红扔摘)看挂图上的桃子,引导读好“又大又红”。让学生通过做“扔、摘”的动作,知道它们都与手有关,所以都是提手旁。

  (3)练习表演朗读第二段。

  3.组织自学三-五段。

  (1)小猴子后来到什么地方?它看见什么就怎么做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三-五段。

  (2)请同学表演朗读课文,大家评议。在表演朗读、评议过程中,相机板书(又大又圆扔摘一只小兔蹦蹦跳跳扔追),还要帮助学生明确:“捧、抱”都与手有关,所以都有提手旁。

  四、回顾全文,表演朗读

  1.学生自由表演朗读全文。

  2.汇报表演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先自由读,再齐读、指名读。

  二、复习巩固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包括认识的字)第一遍读可带拼音,第一遍读可去拼音。

  1.自己描描生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描、记完后,重点讨论“着、蹦、跳”等字怎么记。“着”可联系“看”来记,“蹦、跳”可借助熟字“山、朋、桃”记字形。

  2.指导写字。注意提醒学生把握整个字的总体形状,写每一笔时注意与横中线、竖中线的.相互关系。要由描到仿,加强个别指导。

  要注意指导写好下面几个字。

  非:两边的横要对称。

  圆:方框不要写得太大,也不要写得太小。

  蹦:笔画多,要写紧凑。

  跳:不要把最后两笔“撇、点”,连成一笔。

  四、词句训练

  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带有“又X又X”的词组读一读。

  2.联系课文,看看这几个词组分别用在什么事物后面,体会词语搭配的准确性。

  3.练习用“又X又X”说词语,说句子。

  五、课堂练习

  1.默写本课生字。

  2.写出带有木字旁的字。

  3.完成课后练习3。

  板书设计:

  一块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一棵桃树

  又大又红

  扔

  摘

  一片瓜地

  又大又圆

  扔

  摘

  往回走

  蹦蹦跳跳

  扔

  追

  (一只小兔)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8

  一、创设情境。

  昨天我们和小猴子一起游览了美丽的水帘洞,在游玩的过程中还学习了知识,小朋友们玩的开心吗?可是,今天调皮的小猴子又不见了,那它究竟去哪儿了呢?我们不妨来猜猜看吧!那我们猜的对不对呢?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39页。

  二、引导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先看第一、第二幅图:桃子的个数有什么变化?你能提什么问题?

  生答。

  师板书: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你会解决吗?学生试做。

  汇报交流,板书:9—4=5

  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吗?

  生汇报:1、我是一个一个的减得。2、我是想9的组成,9可以分成4和5,所以9—4=5、3、我是想因为4+5=9,所以9—4=5、

  肯定学生的各种做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

  2、继续观察第三、第三幅图,你还能想刚才一样提出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篮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花上还剩几只蝴蝶?

  岸上还有几只青蛙?

  以小组为单位,解决这些问题。小组长做好分工。同学们接到任务后,马上动手做,然后再吧自己的算式汇报给组长。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解答方案?师板书算式:

  4—4=0

  8—5=3

  2—0=2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4—4=0,思考:为什么等于0呢?

  那你会算5—5=?吗,你还能像老师这样也说一道这样的题目吗?

  我们再来一起看2—0=2,思考:为什么还是原数2呢?

  步骤同上。

  三、编故事。

  小朋友,你能把这四幅图连起来,并且开动你的小脑筋,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变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吗?

  谁想试一试?你可真勇敢!

  请大家想一下:小猴子最后得到了什么?为什么它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得到呢?

  对学生进行端正学习态度的思想教育: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

  四、巩固练习。

  伸手指和数卡片的游戏。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的怎么样?打算以后怎么做?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结合看图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做事要有始有终,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这样才会有收获。

  2.学会本课生字和懂得“非常、只好、回家”等词的意思,会看图正确选用动词:“扛、抱、扔、摘”,会用“又……又……”的`句式说话。

  3.会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看懂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初步学会生字,认识反大旁。

  3.会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导人新课

  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出示图)谁来了?(在山上放小猴图)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9课《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

  (再点图)这只小猴子下山时高兴吗?(高兴)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出示最后一幅图的幻灯)小猴子回去还像下山时那么高兴吗?(不高兴)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这是为什么?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看图说图意

  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小猴于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自由讲)指名按要求说图意。

  图1:小猴子在玉米地里掰玉米。

  图2:小猴子在桃园里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图3:小猴子在西瓜地里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图4:小猴子在回家路上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图5:小猴子没有逮着小兔,空着手回家去。

  这五幅图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课文是怎样写这个故事的呢?(听录音,了解课文大意)

  (三)自学课文

  要求读懂课文,然后按照“看拼音读准音,看结构认字形,连成词句理解义,读读课文标小节”的要求自学课文。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齐读生字词,开火车读,抽读。

  (五)复习巩固

  (1)做拍手游戏辨对错。

  ①“空”穴宝盖(对)

  ②“常”四笔,中字旁(错)

  (2)齐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生字:常、追、圆。要求照老师的样子在本子上各写一个。

  (2)完成课堂作业1、2题。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会认"掰、扔、摘、捧、抱、追"等生字,会写正确书写"掰"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插图讲述故事。

  3.通过理解"小猴子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去"懂得做事情要有计划、有恒心、能坚持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追"等动词。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动物王国里有很多小动物,今天我们就请来一位动物朋友,它聪明、伶俐、会爬树、爱吃香蕉,你们猜猜,它是谁?

  生:小猴子。

  师:没错。就是聪明调皮的小猴子。你听过哪些和小猴子有关的故事?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猴子捞月》、《十二生肖》、《孙悟空大闹天宫》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和小猴子有关的故事。

  二、导入新课:

  师:小猴子在参加完动物王国的大会以后呀,觉得动物王国有点无聊,所以呢,他就想下山玩玩。下山后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小猴子下山》。

  (一起板书课题。)

  师:猴子的猴是反犬旁。很多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反犬旁,比如狗、狼、猫……

  (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用手指着课文中的字,听故事,思考:小猴子下山都去了哪里?

  1、小老师带拼音领读生字:

  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

  2.解决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边听边指,听得非常认真,小猴子下山后都去了哪里呢?请你在树上标画出来。

  谁来交流一下?

  生: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三、精讲课文

  1.讲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在玉米地里小猴子看到了什么?

  生: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师:小猴子看到了玉米。是什么样的玉米?

  生:又大又多的玉米。贴玉米的版贴

  师:【出示玉米图】你看,老师这里有三幅图片,你觉得哪一幅的玉米符合又大又多呢?

  生:第三幅。

  师:同时符合大、多两个特点,就叫又大又多。你还能从书中找到又……又……的词语吗?

  生: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师: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生:又大又甜。什么又大又甜?3-5人说。

  ……

  师:小猴子来到玉米地,看到了这么多的玉米,什么心情?

  生:非常高兴。

  师:那你来高兴的读一读吧!

  师:我采访一下你,小猴子,你喜欢吃玉米吗?特别喜欢。那你打算怎么做?

  生:我要美美的吃一顿!

  师:看到这么大的玉米小猴子是怎么做的?

  生:掰、扛。

  师:大家来表演一下怎么掰?两手分开就是掰。你瞧,我们的祖先就是根据人的动作来创造了掰这个字,让人一看这个字,就能明白这个字的意思啦。

  仔细观察这个字,是什么结构?

  生:左中右结构。手+分+手组成了掰。

  师:谁是火眼金睛,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生:两个手不一样。左边的手最后一笔变成了撇,右边的手最后一笔还是竖勾。

  师:你是个会发现的孩子。再仔细观察这三个部件,要写好,还需要注意什么?

  生:部件要紧凑。右手最长,然后是左手,分最短。

  师:请看老师示范书写:

  学生当堂书写。

  点评:一人。

  师:小猴子掰下玉米,扛着往前走。(出示PPT:扛着往前走)

  扛。(出示字卡)这个字就是扛。你看小猴子是怎么扛着玉米的?(找学生表演)

  没错,用肩膀来承担物品,把东西放在肩膀上,就是扛。这么大的玉米,当然要扛着走啦!

  来,高兴的小猴子,你来读一读吧!

  生:读。

  2.讲读第二自然段:

  师:小猴子扛着玉米高兴地下山去了。它又到了哪里?请同学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桃树下)师:他看到了什么?

  生: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

  师:满树的`桃子,说明什么呢?树上桃子结得很多,而且又大又红!

  师:这里有一个生字:满这个字,你看,它是三点水旁,原来指的是水装满了容器。这里就是指树上结了很多很多桃子。

  你还会说一说吗?

  满树的()

  满()的()

  生:满树的苹果、满树的杏子、满树的叶子、满树的樱花……

  生:满桌的好饭、满天的星星……

  师:看到这满树的桃子,小猴子高兴坏了。它是怎么做的呢?

  生: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师: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第二句话。你能快速找到小猴子的动作吗?

  生:扔摘

  师:请大家看一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提手旁。都表示一个动作。(表演动作)

  3.自读3、4自然段。

  师:接下来,小猴子又去了西瓜地和树林,它分别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事?请你自己大声朗读第三、第四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看到了什么。用三角符号标出小猴子的动作。

  (学生朗读)

  师:首先,小猴子来到瓜田和树林,分别看到了什么?

  生:小猴子看到了满地的西瓜。

  生:小猴子看到了一只兔子。

  师:小猴子看到大西瓜和小兔子以后,都做了什么动作?把你标画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捧、扔、摘。抱、扔、追。

  师:孩子们,看到这几个字,你有什么发现?

  生:都会表示动作的词。

  生:前面四个字都是提手旁。最后一个字是走之旁。

  师:为什么追是走之旁,其他字是提手旁呢?

  生:因为捧、扔、摘、抱都是用手做的动作。而追是用脚做的动作,所以偏旁不一样。

  师:是呀,走之旁字大都和走有关。我们了解了造字的规律,就更容易记住这些字了。

  师:大家看这两个句子。谁能来读一读?

  生读: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

  (出示字卡)

  捧、抱。

  师:老师能不能把句子换一下?

  小猴子抱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

  小猴子捧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捧在手里的东西都是小的。抱着的东西都是大的。

  师:那你还可以说,捧着什么?

  生:捧着糖果、捧着几个枣。

  师:你还能说抱着什么?

  生:抱着大南瓜。抱着大石头……

  4.练习巩固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全部都掌握了吗?老师要考考你。

  你能正确连线吗?(指名上台图文相连)

  师:让我们把动作送回文本中,再一起来读一读吧!

  齐读三四自然段。

  5.总结提升

  师:捧着桃子的小猴,看到西瓜,就把桃子扔了(摘版帖),看到兔子又把大西瓜扔了。(摘版帖)最后,小猴子最后追到小兔子了吗?

  生:没有。

  出示最后一段。

  小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齐读

  师: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了呢?

  生:因为他摘一个扔一个。看见新的就不喜欢旧的了。喜新厌旧、半途而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师:最后空手而归小猴子会是什么心情呢?

  生:懊悔、不高兴。

  师:带着懊悔、沮丧的心情读一读吧!

  师:如果你是小猴子,你给他出出主意,怎么能最后不空手而归呢?

  生:背着一个筐。

  生:摘一样,拿回去一样,再回来摘。

  生:只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拿,不拿那么多。

  师:是呀!认准目标,做任何事都不要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坚持下去才能满载而归。半途而废只能空手而归。

  四、拓展

  过了一个星期,小猴子又下山了。这次,它又去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你来编一个故事《小猴子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习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习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习,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习和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2

  一、教材分析:

  这也是一篇动物故事,通过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经历和结果,说明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做事不专心,是不会有收获的`。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故事情节单纯明白。易于被少儿读懂。但应假设对立的情况, 使 学生明白:只有巩固成果,才能不虚此行的道理。

  本课计划两课时

  二、学习目标 :

  1、熟记和认识本课词语,注意动词的运用,积累语言;

  2、朗读理解,从故事中体会道理

  3、假设相反情况,拓展课文寓意

  三、重难点:

  重点:熟识词语,朗读课文

  难点:拓展认识,巩固理解

  四、学情分析 :

  动物故事贴近儿童心理,内容又贴近生活实际,启发假设,对比课文,可益智怡情。

  五、教学策略:

  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在假设中对照课文,交流成果,同步提高

  六、教学资 源:

  录像碟片、ppt

  七、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2、熟记词语,学会运用

  重点 :熟记词语,学会愚弄

  难点 :学习运用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像小猴子这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东西,最后会一无所获。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蹦”等动作词。

  教具准备:

  课件、小猴子的头饰。

  一、以图导言激趣: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学生自由)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讲授新课

  (一)感知课文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情况。

  课件出示的生字词有:玉米地?桃树底下?西瓜地

  掰?扛?扔?摘?捧?抱?追

  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

  小朋友,你们仔细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二)学习第一节(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怎么做的.呢?(板书:玉米地)

  电脑出示:

  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板?书(掰?扛)

  2、理解“掰?扛”两个词语。

  (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同学们请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一段。

  (2)指名上台表演读。

  4、小结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一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怎么做的?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词。

  3、表情朗读课文。

  过渡:小朋友,课文1、2、3、4自然段结构类似,下面,四人小组选择二、三、四自然段中你们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尝试用老师刚才使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利用学法学习第二、三、四段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选择一段学习。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向导:

  ①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争取读明白。

  ②想一想: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小猴子是怎样做的?

  ③议一议:找出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着做一做。

  ④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板书:?桃树底下?(扔?摘?捧)

  西瓜地?扔(摘?抱)

  回家路上?扔(追)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过渡:小朋友们,小猴子下山来,它掰到过又打又多的玉米,摘到过——又大又红的桃子,摘到过——又大又圆的西瓜,追过——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这次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却——空着手回家。这是为什么呢?(板书:空着手回家?)

  1、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送词:喜新厌旧)喜新厌旧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一无所获)

  2、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说说自己有没有做过象小猴子一样的事情呢?如果有,今后你准备怎样做?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4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了一只聪明的猴子下山寻找食物的经历。一开始,它发现了一颗美味的玉米,但看到了更诱人的桃子,于是放弃了玉米。接着,它又看见了一个大西瓜,便扔掉了手里的桃子。然而,当它遇到一只可爱的兔子时,又抛弃了西瓜。最终,这只猴子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我觉得在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时,应该设定稍微低一些的目标。我最担心的是孩子们的识字能力,他们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读懂这篇文章呢?因此,我考虑将本节课的重点仅放在识字和读通课文上,这样的目标合适吗?在仔细思考后,我渐渐意识到小猴子见新扔旧的行为是不好的,我们需要教导孩子要专注于一件事情。

  对于生字的认读,我们可以采取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在思考了一段时间后,我决定使用分散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会以检查的形式进行生字的认读。例如,“掰、扛、扔、摘、抱”这些都是动词,我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动作来帮助他们认读这些生字。从实际课堂的情况看,学生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有些孩子甚至走到过道上展示了他们的'动作。不过,这也涉及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当孩子们开始活动时,课堂纪律就显得有些混乱。

  我以讲故事的方式开始这节课,给孩子们展示了一张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图片。然后我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小猴子会空着手回家呢?”接下来,我让孩子们想象自己是小猴子,并问道:“小猴子,你为什么要扔掉玉米呢?”一些孩子回答说:“因为小猴子更喜欢吃桃子,不喜欢吃玉米。”我继续问:“既然小猴子喜欢吃桃子,那他最后有没有带回家呢?”实际上,小猴子扔掉东西并不是因为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因为他见一个喜欢一个。可惜的是,我没能引导孩子们深入文本。小猴子空手回家后,猴妈妈对他会说什么呢?从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我设计的问题有些问题。如果我改成陈述句,比如“小猴子空着手回到家后,他把经过告诉了妈妈。猴妈妈对小猴子说:‘孩子,你见一个扔一个,怎么能带东西回家呢?做任何事都要专心,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空手回家。’小猴子听了妈妈的话,决定第二天再次下山。下山的时候,小猴子会有什么样的经历呢?”孩子们可以口头续编故事,这样也许会更好一些。

  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 了解故事内容。

  4、 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 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 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 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 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 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 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 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 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 (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 读后交流:

  (1) 玉米地

  (2) 桃树下

  (3) 瓜地里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 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 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 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 )又( )又( )。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看见...... 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05-02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必备】07-15

(优)《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07-14

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设计04-26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通用15篇)07-06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通用(15篇)07-06

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设计4篇04-26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优秀(15篇)07-15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0篇)06-09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汇总15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