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送友人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友人教学设计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友人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炼字艺术。
2、抓住主要意象,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悲伤的情感基础。 3、感受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炼字艺术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传统意象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在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谈到,在古代,由于交通的阻塞、信息的不畅,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十分看重别离,别离也成为诗歌中吟咏的一个主要题材。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李白的送别诗:《送友人》
屏显:《送友人》诗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送别一个什么样的友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他的名作《送友人》。
对于诗仙李白,我们都很熟悉,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指名讲解。补充。
屏显:李白(701──762),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宣城是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和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谢朓是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李白非常崇拜他,曾在《将进酒》一诗中赞到:“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对宣城素来独有情衷。
你从诗中哪里能读出这是首送别诗?
二、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①“此地一为别”中“一”怎么读?“一”在作为“单数”和“表序数”时读第一声。在“一、二、三声”前,读第四声。在“四声”时读“二声”。所以,“此地一为别”中的“一”读四声。“不”字的读音呢?②明确本诗各联的节奏,用“/”来划分。师生通过共同分析,明确除首联是“2—1—2”的节奏外,其余三联可划分为“2——3”节奏。屏显: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指名朗读,点评。
(3)欣赏朗读。屏显:
(4)放声朗读。
2、对照注释,读懂诗句,感知诗意。
1屏显:
注释:北郭:这里指城墙以北。郭,外城。
白水:白,白色。明净的水
为别:分别。为,动词,作。
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征:远行
浮云:漂浮的云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这里指友人。故人:老朋友,这里指诗人自己。
自兹:自,从;兹,此。从此
萧萧:马的叫声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离群。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3、你从诗中哪里能读出这是首送别诗?
预设:诗题“送”;“一为别”;“萧萧班马鸣”。
4、读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预设:孤独、伤感、失落,表达依依不舍与离情别绪。三、精读品味,理解诗意。
何谓“友”?志同道和者。即具有共同的追求,有相近的兴趣、爱好。李白是天才,才高八斗,能被他视作“友”的,绝不是一般人。有个例子,很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杜甫曾和李白交往,分别后,杜甫写过十首怀念、赞美李白的诗歌,但李白却没有写过一首有关杜甫的诗。连诗圣都没怎么看在眼里,顶多当做了小弟弟、粉丝,可见李白交友确实目高于顶。这位友人是谁?诗没有交代,也无资料可考,成了一个引读者无限遐想的千古之谜。
诗怎样写的?
精读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诗人在什么地方送别有人?首联交代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从什么诗句中看出诗人和友人是骑马而行的?——萧萧班马鸣。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形容词作动词用,横亘。有突然出现阻住视线、前路之意。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可以将“横”字改为“矗”和“屹”“卧”吗?不能。“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卧”,虽然写出了横亘之态,却缺少雄伟之气。“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绕”字可以换成“流”“奔”字吗?“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奔”字因水的水量之大、流速之快,而抹杀了水的柔美。而“绕”有萦回环绕之意,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诗人描绘了一个怎样的送别环境?怎样描写的?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为什么要从描绘美丽的送别环境入笔?以美景衬离情,以乐衬悲,这就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品味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颔联由景入情。抒发了怎样的情?孤独、伤感、失落。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孤蓬万里
2征。为什么说“孤蓬万里征”表现了诗人当时很孤独呢?孤蓬。你们知道蓬草吗?这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随风飘飞,古人总喜欢用“征蓬”来象征天涯游子。为什么诗人在“蓬”前面用了一个“孤”字?更加突出孤独。怎么理解“孤独”?是因即将远征的朋友孤独。朋友还未远征,可李白就已担忧,说明他对友情非常珍视。这让我们想起王维的诗句:“劝君更近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孤蓬”是一种浸透了诗人情感的事物,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意象,这首诗中还写了哪些意象?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班马。
这一联,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品味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落日”给了你怎样的联想?天要黑了,时间很晚了。一般而言,送别都比较早,因为被送别的人还要赶长长的路。这么晚了才分别,有悖于常情。只能说明,送别的人和被送别的人,卿卿我我,不忍分别,舍不得分别,所以,时间一再被推迟。这就很有意思了。这没有言明的友人,真是非比寻常。莫非是不能言明?该不会是位红颜知己吧?这,你们可要去问李白。
颈联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诗人会哭吗?“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从“萧萧班马鸣”中你读出什么?马都依依不舍,何况人呢。那这是用了什么手法?借马写人。为什么要在马字前加班字?“班”字的本义是将一块玉石从中分开。《说文解字》说:“班,分瑞玉。从珏,从刀。”意思是说“班”的含义就是将一块美玉从中分开,它的结构是由“珏”和“刀”组成的。这个字是个典型的会意字。从金文、篆文字形来看,就是两块玉中间插着一把刀,表示将美玉从中分开。“班马”就蕴含着“分别”。
“萧萧马鸣”出自《诗经·车攻》,这里也是化用典故。言外之意,离别自古有之,这是一种无奈,没有办法解决的事情,暗含宽解、劝慰之意。
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马,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你还知道哪些写马的诗句?这些诗句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屏显:马鸣风萧萧——悲壮马作的卢飞快——豪迈、喜悦雪上空留马行处——惆怅马上相逢无纸笔——悲伤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雄豪
3古道西风瘦马——悲凉
回到尾联,此景此情,萧萧马鸣,浮云落日,略显惆怅与感伤,可完全不会感到灰心颓废。这就是李白,乐观豁达,豪放洒脱的李白。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左右。李白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东游。那时的李白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所谓志同道合,天涯难遇一知己,为了实现自己与朋友的理想,所以纵然有万般的不舍还是萧洒的挥别。
四、合作探究
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有什么关系?
点拨: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斑马;或明丽,或怅然,或惜别,但感而不伤。这与李白的达观是一致的。借景抒情。
五、小结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六、拓展延伸
李白的著名送别诗。
1、《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5、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七、作业
1、背诵
2、比较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思想感情和表达上的异同。
送友人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第1页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4、板书设计:
送友人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意象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了解李白诗作的豪放风格。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简单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传统意象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2.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课前几分钟读李白送别诗几首
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学过李白写的诗吗?(预设:《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请大家齐读《赠汪伦》,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汪伦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的一生,朋友遍天下。他有许多送别诗,今天,我们又将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送友人》。 新课教学 初读感知
1、齐读《送友人》,正音,理解诗题。
2、读了这首诗,那你读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预设:孤独、伤感、失落)
问题引领,分析研讨
1、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孤蓬万里征)
2、为什么说“孤蓬万里征”表现了诗人当时很孤独呢?(孤蓬)
3、你们知道蓬草吗?这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随风飘飞,古人总喜欢用“征蓬”来象征天涯游子。
4、为什么诗人在“蓬”前面用了一个“孤”字?(更加突出孤独)
5、请问是诗人孤独?(即将远征的朋友孤独,朋友还未远征,可李白就已担忧,说明他对友情非常珍视)
6、“孤蓬”是一种事物,那这首诗中还写了哪些事物?你可以找出来吗?(预设: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班马)
7、诗人是如何来描绘青山白水的?(预设: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8、“横”写出了青山什么特点?(连绵、静态美)那“绕”呢,写出了流水什么特点呢?(动态美)(你知道其他古诗句中用字用得特别好的例子吗?预设“春风又绿江南岸”我这里也有两例,出示PPT: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9、虽是别离,可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诗人又是怎样来描绘浮云落日这美景的呢?(预设: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与落日,本是两种自然景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有什么作用呢?(预设:比喻,天空中的浮云随风漂浮,好像友人即将远行,行踪不定。夕阳徐徐而下,不忍离去,就好像此时的诗人舍不得又友人的离去。所以这首诗诗人借浮云和落日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0、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诗人又是怎样与友人作这最后一别的呢?(预设: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大家想一想:诗人当时对友人说什么了吗?(预设:说了,要珍重,后会有期!没有说,只写了马儿萧萧长鸣)此时无声胜有声,不需要太多的话语,一次次洒脱的挥手告别,包含着诗人对友人最诚挚的祝福。)
11、无论是青山流水还是浮云落日,无论是孤蓬飘飞还是班马嘶鸣,这些事物在古诗里面,我们称之为“意象”。那你知道什么叫意象吗?(简单介绍“意象”“意境”的概念)
12、其实,古人特别喜欢借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两句诗不知大家听说过吗?(出示PPT: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你可以说出这两句诗中的意象吗?)
13、(出示PPT)背景链接:这首诗写于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左右。李白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东游。那时的李白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所谓志同道合,天涯难遇一知己,为了实现自己与朋友的理想,所以纵然有万般的不舍还是萧洒的挥别。)
14、此景此情,萧萧马鸣,浮云落日,略显惆怅与感伤,可完全不会感到灰心颓废。这就是李白,乐观豁达,豪放洒脱的`李白。 反复诵读古诗:齐读,分角色读,指名读,注意朗读时的重音、停顿及语气。
15、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拓展延伸:赏析《送元二使安西》(机动安排)
我们了解了以《送友人》为代表的李白的送别诗豪放洒脱的风格,下面来看看王维的 《送元二使安西》,找一找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结束语:李白的一生,风流倜傥,豪迈洒脱,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朋友遍天下,诗作传古今,我们在八年级下学期还将会学习他的《渡荆门送别》,在那里我们会再一次与他相约。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送友人教学设计 4
学习目的: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背诵、默写全诗。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学习重点:
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和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学习难点:
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好男儿志在四方”古代许多文人立志远图,报效国家或羁旅他乡,然而古代道路崎岖坎坷,交通工具落后,亲友之间一别多年再会难期,所以他们更重别离,因而备酒饯行,折柳相送,以诗相赠,来表达离愁别绪。所以,多数送别诗情调低沉,李白的一生,朋友遍天下。他有许多送别诗,那么他的送别诗是否也是这样?咱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送别诗中的一首佳作——《送友人》。
二、诗歌朗读。
1、听读。
(1)听准字音。
(2)听准节奏。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péng)/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zī)/去,萧萧/班马/鸣。
2、多种形式朗读。
三、诗意理解。
1、重点字词。
【1】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2】白水:清澈的水。
【3】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4】别:告别。
【5】孤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6】征:远行。
【7】浮云游子意: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
【8】兹:此。
【9】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10】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2、翻译诗歌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四、诗歌赏析。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切景切题。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小结: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最出彩的是最后两句,挥手告别自然洒脱,同时以离群之马的嘶鸣作为结尾,又给人
以悠然不尽的惆怅,黯然销魂,尽在不言中。人说李白是诗仙,这一首五言律诗《送友人》充满了诗情画意,诉说离别之情,扫尽千万首送别唐诗。
五、问题探究
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1】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2】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2、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作简要分析。
“孤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了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漂浮不定,写出了游子行踪不定;
“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关于蓬的意象解读:
意象就是带有诗人主观情意的人、景、物。在诗歌中,作者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又不想直接表达的时候,就会用一些景物、物品等来表达,这些景物、物品,就叫做意象。
“孤蓬”意象: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随风飘飞,且飘泊无依。在古诗文中,“孤蓬”常常象征着天涯游子。游子离开家乡,客居外地,恰似蓬草断根;游子行无定点,居无定处又如同蓬草的飘泊无依。
所以,一般来说,当诗人孤身在外,或送别友人,感叹自己或友人身世飘零的时候,思乡念友的时候,便用蓬草来寄托心曲。李白的《送友人》一诗中,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
此地一分别,友人就要像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李白运用“蓬”的意象,着一“孤”字,更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情意深挚感人。“蓬草”在古诗中还可以是诗人自叹身世。
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时写了《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他在感慨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
3、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颈联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像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4、请简要分析尾联中细节描写的作用。离别时挥手告别的动作表现了依依惜别的心情;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5、这首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故人情”?
【1】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对友人的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六、主题概括:
这首诗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营造出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抒发了作者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依依惜别之情。
七、课堂检测。
(一)填空题。
1、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诗。送别
2、诗中的“青山、白水"色彩明丽,给人以之意,表现出李白的高贵品格感而不伤达观
3、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是: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4、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5、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是。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6、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是。浮云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二)简答题。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请将首联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
3、“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比喻。它的表达作用是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八、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这首诗。
结束语:李白的一生,风流倜傥,豪迈洒脱,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朋友遍天下,诗作传古今,我们在九年级还将会学习他的《行路难》等诗,在那里我们会再一次与他相约。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送友人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4、板书设计:
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送友人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送友人诗词12-04
唐诗《送友人》01-16
《送友人》古诗赏析11-30
李白《送友人》鉴赏02-22
《送友人》古诗赏析04-04
李白《送友人》鉴赏08-31
送友人的离别赠言诗句11-04
《江夏送友人》古诗赏析12-08
李白的送友人原文及翻译11-23
《湖口送友人》阅读练习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