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论语》 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8 15:14:4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论语》 教学设计【优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 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 教学设计【优选15篇】

《论语》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教学难点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预设

  个性化批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全文

  2.研读并背诵前四章。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作品简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发愤忘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举世闻名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气势雄伟壮丽的庞大古代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3500余亩,拥有近千间建筑。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2.《论语》其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主要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三、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论( )语

  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 )乎?不逾矩( )( )

  三省( )吾身传( )不习乎曾( )子

  一箪( )食曲肱( )而枕之

  2.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四、合作探究,重点学习课文前四章。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抑扬顿挫。

  2.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章

  分析文义

  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习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课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第四章

  分析文义

  子曰:“温(复习)故(就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而(表顺承)知新(新的领悟),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课文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

  五、课堂小结

  这几章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上要独立思考和复习。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前四章。

  2.熟读课文五至十二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背诵前四章;

  2.继续研读课文五至十二章。

  一、朗读课文,检查背诵前四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继续研读课文五至十二章

  第五章

  分析文义

  子曰:“学而(表转折)不思则罔(迷惑),思而(表转折)不学则殆(有害)。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分析文义

  子曰:“贤(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贤哉,回也!”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第七章

  分析文义

  子曰:“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名词意动用法)之者。”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论语》 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一、教育学生懂得温故知新、学而不厌等道理。

  二、初步学习“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特点和重点是:理解每一则的大体意思和内中蕴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意思;弄清课文中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当堂完成课文背诵。

  四、学生初读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虚词上纠缠,以免枯燥乏味,丧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五、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人:

  同学们已经懂得了不少有关学习的道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论是谈学习的。今天,我们读了《论语》十则,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板书课题)《论语》,读作l*n y(,“十则”,十条。

  二、布置自读课文。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确读音:愠、罔、殆、谓、哉、焉。

  2.思考:《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3.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温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 学而不 诲人不 择其者而从之

  三、学生自读课文,回答上述问题。

  明确:

  1.愠y)n 罔w3ng 殆d4i 谓w8I 哉z1i 焉y1n

  2.据“阅读提示”和课文注释回答。(略)

  3.“故”,旧知识。“愠”,怨恨。“厌”,满足。“倦”,疲倦。“善”,优点,好的方面。

  四、讨论重点内容。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3.“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提示: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五、学生先背诵课文,然后完成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不乐乎 不亦乎 人不知而不 学而不思则 默而之 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而好学 学而不 人不倦 学而时

  之 人不知而不

  3.根据“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归类。

  (1)敏而好学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4.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1)不耻下问 (2)默而识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何有于我哉

  5.简答题

  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怎样?

  参考答案

  1.y@ yu8 y)n w3ng zh@ d4i

  2.敏(资质),聪慧灵敏;厌,满足;诲,教诲,教导;习,实习;愠,怨恨,恼恨。

  3.表顺接(1)(2)(4)表转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2)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3)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4)哪一样我能有呢!

  5.孔子认为,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这样的人却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优点,吸取过来;他的缺点,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实际上,在孔子看来,任何有可取之处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自己都应当向他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背诵前六则或前四则,讲大意,说体会。

  二、研习新课

  1.学生自习后四则。

  2.查字典、词典,弄清下列词儿的.读音:诲、逝、好、夫。

  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上四个词儿的读音和意义。

  诲hu@ 教导 教诲

  逝sh@ 流过 过去

  好h4o 爱好

  夫f& 吧,语气助词。

  三、自读,翻译

  孔子说:“仲由,教诲你知道它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孔子说:“知道这个的不及爱好这个的,爱好这个的不及以这个为快乐的。”

  孔子在河流上说:“流过去的东西也许像这个水吧,日夜不停止。”

  孔子说:“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吃饭,通宵不睡觉,因为在思考。但没有效果,不如学习呀。”

  四、讨论重点内容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什么是真知?

  明确:强不知以为知,不是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讳疾忌医,也是自我欺骗,很多人因此造成损失,乃至形成恶果。我们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是为什么?你有这种体会么?

  明确:这是学习心理的三个阶段:“知之”只是一般的“知”,并未养成强烈的欲望,未必能坚持学习,取得效果;“好之”便大有主动性,便有了感情和兴趣,便不以为苦;“乐之”则以此为乐,刻意追求,亦即由爱好成为志趣,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达到最终目的不可,这才是学习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

  (同学们可以谈谈自己在学习上处于哪种境界,如何努力;也可以谈谈别人。厌学是学习的大敌。)

  3.看到流水就发出感叹,为什么?

  明确:一方面,宇宙万物是时时刻刻毫无休止地运动发展,在催人奋发;另一方面,流水一去不复返犹如人的年岁,应当及时努力,创造业绩。(这种警句格言应当念念不忘。)

  4.为什么“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明确:实践才能出真知。书本知识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但是,单单学习书本知识还远远不够。这里说的学习,既指社会实践,也指书本知识,当然,对待书本知识也要具体分析,不能照单全收。

  五、练习

  1.学生背诵课文并抄写。

  2.积累以下词语:

  诲 逝 昼 寝 是 为 夫 尝

  3.就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写一篇短文(200字)。

《论语》 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写作背景、内容,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2、学习孔子为追求理想而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用知识强大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3、背诵《论语》中精彩片段、名言警句等,学会积累,并初步养成阅读文学名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感受《论语》的文化魅力,以非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经典中领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享受名著带给自己的心灵启迪。

  教学难点:

  梳理《论语》中的格言警句,翻译、理解并进行分类整理,了解孔子的重要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对自己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的启发及影响。

  教学方法: 诵读领悟法 梳理分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想:

  《论语》是必修一名著导读的重要内容,对孔子及其作品、思想等有一个全面的介绍,对学生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本节课重在把名著导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取其精华,感悟文化的魅力,开拓知识的宽度。因此这节课,从有关孔子的教育名言警句入手,这和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便于学生去探究、思考,并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多样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采用“诵读领悟,梳理分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个性思维,徜徉在经典名著中,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学过程:

  一、热点话题导入

  凭借在百家讲坛的《论语心得》,于丹教授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学术快女”,她说《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比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自你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再如:“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这让我们又一次唤起了对《论语》的思考。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和孔子亲密接触,沐浴春风、洗涤心灵吧。

  二、聆听孔子故事

  大家在小学、初中时已接触到《论语》中相关篇章,对孔子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那么你还知道有关孔子的那些故事呢?(找二到三个学生讲故事)

  (一)孔子带弟子去齐国,路上听见有哭声。孔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问哭者,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往而不来着,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孔子对弟子们说,要记住此事,引以为戒。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人数达到30%。可见“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情在当时孔子就深有体会了。

  (二)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象丧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表现出孔子的大度、宽容的胸怀。

  三、梳理分类思想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请大家迅速阅读名著导读部分,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梳理分类,进一步走进孔子。(学生自由阅读,圈点式画出来并进行总结,自由发言。)

  (一)“仁”的思想

  教师:《论语》中“仁”字出现过104次,可见“仁”的思想统率全书。其中“仁者爱人”指重视人的生命与生活的人本理念,是儒家“仁爱”思想最直接的表述,不仅强调要爱自己、爱亲人,也强调“泛爱众,而亲仁”。而爱己、爱人、爱众、亲仁……不仅要将人的生命置于首位,且要安顿好人的现实社会生活。那么你对“仁”的思想有哪些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预设:

  学生1::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仁与礼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有不断反省、循礼而行,就能达到“仁”的境界。

  学生2:“孝、悌、忠、信”以仁为根本与核心,以爱为联系的纽带,以礼为规范形式,链接成一个个环环相扣的十字形人际关系结构。父慈子孝、君礼臣忠——这是纵向上下关系;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这是横向左右关系。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关系纵横交织构成的一个个十字形互立双赢的价值结构,彼此相互支撑、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脆弱、缺省或倾斜,都会使之失去平衡,使“仁爱”之实施陷于困境。

  学生3:“仁民爱物”——长保久安的王道思想。孔子还将仁爱扩及鱼鸟生灵,“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且寄希望于仁人君子“仁民爱物”而长治久安。”在对“仁爱”有着极高要求的孔子看来,只要能使天下安定,做有益于民众现实生活与生命的事,就是仁德;能广泛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生活得好,那是高于仁德的圣德。

  (二)教育思想

  教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独特的思想。下面就请大家再找找并进行总结。

  预设:

  学生1:孔子首创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他认为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他一生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据说他的门下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有地域差别、年龄差别、贫富差别,正因为孔子“有教无类”的人文教育理念,他们才得以接受教育,这应该是孔子能受万世敬仰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学生2: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孔子认为受教育者存在潜质和兴趣的差异,经济社会发展也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他把因材施教分为三类:一是针对学生的性格进行教育。二是根据学生的特质进行教育。三是根据学生的年龄进行教育。

  学生3:孔子注重引导的教育方法。

  1、强调启发。孔子对启发式教育的表述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学思并重。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不学习,那就有危险。

  3、重视实践。《论语》开篇表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过后经常去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4、方式灵活。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集体讲授或个别教导,或对话座谈或现场讨论,他十分重视与弟子的互动,从而激发弟子努力学习和思考。

  学生4:以塑造人格为教育目的。孔子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理想人格:从“成人”到“君子”,再到“圣人”。按照《论语》的记载,孔子认为“圣人”要具备完美的.个人品格,是最高级的理想人格,一般难以进入这个层次,即便是古代的尧、舜也没能做到。

  四、诵读领悟名言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一些经典的对话在当时,对后代都有很大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学过的篇章诵读领悟这些名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仁政、治国,学习、教育,为人处世”三个方面收集、诵读、翻译、感悟。)

  师生总结并归类:

  (一)仁政、治国之道:

  1、克己复礼为仁。

  克:克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才是做仁义之事。"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一种由己及人的思想,就是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感受,往往指的是不好的东西或事物。自己不能接受,也不要转嫁到别人身上。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这句话指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做好臣民的表率,在当今仍有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

  教师明确:1—3表达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论语》中的阐述的“仁”是全方位的,既直指个人修养,又关注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更体现了治国之道。

  (二)学习、教育: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强调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用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加以改正。见人之善就学,这是虚心好学的精神。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

  厌:满足,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前四个"知"是知道之意,而最后一个"知"同"智",智慧。

  教师明确:孔子的这些学习方法对我们有积极的意义,不因时代的变迁而过时,希望大家能活学活用。

  (三)为人处世:

  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季氏》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这句话,两千五多百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的中华儿女,使他们堂堂正正挺立在人世间,也成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子罕》

  谓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教师明确:这几句均谈论为人处世的方法。对我们大家交友、做事都有帮助。

  五、合作探究借鉴

  从《论语》中得到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生生互动,倡导个性思维,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小组、个人积分,选出优秀个人和小组。)

  预设1:从《论语》中学到了要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

  《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告诉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艺了。可见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他人。在当今社会“关爱他人”仍然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正如我们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预设2:我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如“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见利益就自己得到,有难处就推给别人;想到自己想得到的别人也可能想要,自己讨厌的东西别人也不会喜欢。一个人做任何事不要只想自己,而应该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做到推己及人,就掌握了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预设3:活到老,学到老,要活学活用、终生学习。

  《论语》中关于教育、学习的名言很多。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都强调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头等大事,学习是要讲求方法技巧的,学了就要及时实践,学习与思考应时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果,同时又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对照自己的短处,进行查漏补缺,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只有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学习,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教师分享:大家说的很好,对《论语》的内容把握的不错,那老师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想要和大家来分享。如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在这一段中,孔子在面对子路和冉有所提出的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时,没有给出简单笼统的回答,而是给不同的答案,那是因为他们的的性格特点不同。如今我国正在飞速发展,这就需要各行各业多方面的人才,可见因材施教正是我们的教育所需。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可见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孔子的儒学经典仍传播着中国伦理道德的精华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细细品读。

  六、阅读方法指导

  学生讨论读《论语》应该读些什么?怎样去读?

  第一、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使阅读更有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数量的工具书,从字音、词意入,掌握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句式等知识,从量变达到质变。

  第二、广泛阅读,熟练掌握《论语》选入课本的篇目,并能有感情的诵读。

  第三、了解对话的人物,掌握故事情节,读懂寓意。

  第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孔子的思想的闪光点,教育学生领悟儒家思想的精华。

  七、我的课堂收获(各抒己见)

  八、布置作业:

  阅读《论语》,交流读书心得。(要求:内容真实,结合实际,有感而发,300字左右。)

  九、板书设计

  (一)“仁”的思想

  (二)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

  2、因材施教

  3、引导的教育方法。①强调启发。②学思并重。③重视实践。④方式灵活。

  十、教学反思

  这节课内容充实,通过“梳理、诵读、感悟、提炼”,层层深入,让《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光辉思想再一次照亮我们的人生。注重学生的互动、小组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时引导、启发,问答、抢答、积分等激励措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竞争意识。不足之处,课堂时间有限,有些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到位,希望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再深入领悟《论语》的精髓。

《论语》 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有一位大教育家,有人称他为“圣人”,同学们一定知道他是谁。每年的9月28日,都会有很多人去到山东省曲阜市“朝圣”,今年已经是孔子诞辰2556年了。虽然我们不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孔子,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56年,并从中感知孔子的思想。继续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才是对孔子最好的纪念!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强调识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三、反复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前先齐读课文前方框内的提示,标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词。

  2、自由朗读,完成两项工作:

  ⑴读准字词读音;

  ⑵思考这十则《论语》中有哪些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方面?

  3、总结三个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

  板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汝”,你;通“智”,聪明,智慧。

  4、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5、提问朗读。一个小组,每人读一则。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概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不必花太多时间在有注释的词语上,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3、提问,随便讲自己对哪一则的理解。讲出大概意思就行,只讲求理解,不追求准确翻译。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课文及注释。

  2、背诵课文。

  第2课时

  教学重点

  具体探讨课文内容的意蕴。

  教学过程

  六、逐句翻译、理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副词,时常;也可理解成“以时”,即按一定的时间,按时、及时。

  习:实习、演习。孔子讲的功课,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践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朋:旧注“同门曰朋”,即同学、同班。句中指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

  愠:怨恨,生气。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高尚的人。

  固定句式

  “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践、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理解

  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我。日:每天。三:多次。文言文中的“三”、“九”都指“多”,不是确数。

  省:检查、反省。为:替。谋:办事。忠:尽心竭力。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复习。

  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理解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内容)。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知:领悟。可:可以。以:凭。以(此),凭借(这一点)。

  为:做。

  翻译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理解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危险、有害。

  翻译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理解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导教诲。

  知之:认识事物(的道理)。

  为:是。

  是:这(就是)。

  固定句式

  “……也……”译作“……是……”

  翻译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理解

  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言行谨慎,实事求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贤人。齐:相同。内:内心。自省:自我反省。

  翻译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行:走。焉:于此,在其中。其:代词,他们,指“三人”。善者:优点,好的方面。从:顺从,学习。改之:改正自身同样的毛病。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理解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根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有学问有抱负的人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仁以为己任:即以“以仁为己任”,把仁作为自己的任务。

  已:停止。

  翻译

  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这不也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理解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比喻社会现象,指在浊世。然:这。后凋:君子不同于凡人。

  翻译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理解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作为行:奉行。

  其:副词,大概(就是)。欲:想要的事物。加:施加。于:在,给。

  翻译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理解

  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七、课外作业

《论语》 教学设计5

  第二课时

  (课间播放朋友的歌曲)

  (一)导入

  好的朋友就像这一首首唱不完的歌……

  朋友一词最早出现在……

  《周礼地宫大司徒》:“五曰联朋友”

  郑玄注:“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板书)

  友,甲骨文……

  孔子很重视交朋友,《论语》中有很多精辟的交友之道,现在让我们简单的复习一下昨天的内容:

  孔子择优的标准,齐背,(板书择友)

  孔子择友的方法,(察友)

  古人读《论语》的方法齐读

  读法建议一

  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程颐

  归纳为落实文字读懂文章

  读法建议二

  凡看孔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程颐

  归纳为联系自己联系生活

  (二)课堂分析

  俗话说“相识易得好,久住难为人”,交到了朋友,我们还必须学会怎样与朋友相处。(板:处友)

  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和朋友相处,找出有关语句

  大致有15.15;14.34;5.17;4.26;12.23

  齐读,按照昨天学过的方法进行探究

  探究问题一

  1、古汉语中怨/憾/恨的区别

  2、如何理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之、忠的词义

  补充资料:(幻灯片)

  钱穆《论语新解》

  敬之:此之字有两解:一,人敬晏子。人敬晏子,当因晏子之贤,不当谓晏子善交。一、指晏子敬人。交友久则敬意衰,晏子于人,虽久而敬爱如新。此孔子称道晏子之德。孔门论人,常重其德之内蕴……今从第二解。

  白话试译:

  先生说:“晏平仲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处久了,仍能对那人敬意不衰。

  4、5.17章的评读

  补充资料:(幻灯片)

  南怀瑾《论语别裁》《古文观止》上有一篇,辑自《史记管晏列传》,提到晏子的车夫,一天回家时,太太要求离婚。车夫问什么原因,他的'太太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载晏子经过门口,晏子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简朴无华,自居人下的样子。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显得意气扬扬、自足自满的样子。你竟是这样没有出息,不长进的人,所以我要离婚。晏子的车夫听了这番话,就马上改过,力学谦卑。晏子看见他突然一反常态,样子变了,觉得奇怪,问明了原因,晏子就培养他,从此立志读书,后来官拜大夫。从这个故事可知晏子有他了不起的地方,孔子尤其佩服他这个人对于交朋友的态度。他不大容易与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全始全终。

  朋友之间的交往,多数人喜欢接交新友而轻慢故人,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君子之交,依于礼义,重在相知,故淡如水。唯淡于水,故能长久。虽为久交之友,然不敢相忘,在于思朋友之德、感朋友相知之情,所以说才会“久而敬之”。

  探究问题二

  小组讨论:选择这五章中的任意一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探究问题三

  读了4.26;12.23这两章,你是否认为

  孔子很圆滑?如不是,又该如何理解?

  补充资料:

  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南怀瑾《论语别裁》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的运用,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和。以礼为美,以和为贵,但这个“和”必须“以礼节之”。按照不同阶层间的界限分别用“和”。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这两个章节的现实意义?

  补充资料: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

  ——李泽厚《论语今读》

  读法建议三

  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程颐

  归纳为领悟思想取其精髓

  7、孔子提出了处友的各项原则,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提示:为了辅仁(板:仁)

  孔子讲择友也好,处友也罢(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益于仁德的培养,不是为了结党营私谋私利(比)。因为这些处友的原则都是符合孔子的“忠恕之道”,符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道的,故而,辅仁之功,取友为大。

  结尾:

  我们已经开始了《论语》的学习我们都在路上,可能坑坑洼洼,

  但是我们相信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心灵激荡

  总有一种情怀,让我们精神坦然

  《论语》就是这么一种力量,这么一种情怀,让《论语》成为我们的朋友

《论语》 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论语》十二章

  年级学科

  七年级语文

  教学课时

  共3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

  2.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知道《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准备

   搜集孔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从 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你能猜出故事 中的老师是谁吗?

  二、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创私 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论语》:儒家经典 著作,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初读文章,明确字音

   1、论( )语 2、不亦说( )乎

  3、人不知而不愠( ) 4、三省( )吾身

  5、传( )不习乎 6、学而不思则罔( )

  7、思而不学则殆( ) 8、一箪( )食

  9、曲肱( )而枕之 10、博学而笃( )志

  四、朗读课文,注意句子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2、曾子曰:吾 /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布置作业

   结合课 后注释,试着翻译文章。

  介绍作者及《论语》

  生介绍,师补充。

  本课时讲解

  1—4句的停顿、字音、字义及翻译。

  多鼓励学生发言,自我疏通句意。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学生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孔子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教学反思

  带动课堂气氛

  备课组长审核签字

《论语》 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

  2、 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 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诵读感知

  1、 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齐读

  三、研读分析

  1、“学而时习”章

  (1)“学”指的是孔门弟子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吗?

  不行,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十则》简案,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论语〉十则》简案》。拖得太久也不行,还要经常、按时练习。这里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

  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

  孔子有门徒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早的`有晚的,孔子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用意?

  (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

  (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

  (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2、“吾日三省”章

  (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是什么人?

  (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

  (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哪句话?

《论语》 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文章大意

  3,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解法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1,正音、字、义

  罔,愠,殆

  谓,哉,焉

  诲,论语

  2,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3,熟读成诵

  二,导入

  1,作者作品介绍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小官。后罢官,周游列国,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72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修《春秋》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贵族统治,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很大。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书。《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文字简短,精练质朴,含义很深,不少句子被人们当作格言而奉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导语:

  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学习时要熟读、深思、牢记。

  三、正课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全班齐读课文,教师纠正

  4,请学生翻译课文

  ⑴,翻译方法指导:要弄懂每个字的含义;把古代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双音节词;弄清虚词的用法;补充适当词语;调整句子的语序;揣摩句子的语气。

  ⑵,指名翻译课文,教师纠正。

  四,探究质疑:本文所选十则有的谈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有的谈到思想品德的修养,请具体分析。

  明确:

  1,谈学习方法、态度和为人态度,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2,古代治学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4,谈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5,谈学习态度,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则,谈学习态度,要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

  7,谈思想品德修养,鼓励门人为实现“仁“而奋斗。

  8,谈思想品德修养,面对利害关系,遇到事变关头,方能见君子的操守。

  9,谈思想品德修养,为人处世之道。

  五,联系自己生活体验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小结课文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并翻译课文。

  2,选做“导学“部分练习。

《论语》 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论语>十二章》是文言语录体。孔子及其弟子为我们阐释了对今天的学生仍有指导作用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还有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倡导。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重点】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的深刻内涵。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品

  师: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不仅作为一种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流淌不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论语》十二章。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

  课件出示: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2)《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首创语录体写法,格言警句,美不胜收。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举一反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尽善尽美”“舍己为人”等都出自其中。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荟萃,大体可以分为“修身”“治学”两大类。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两个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意。我们分三步进行:朗读,解读,吟诵。

  【设计意图】介绍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论语》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借助资料,读准字音

  2.范读学读,读准节奏

  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课件出示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课件出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自由练读

  朗读提示:

  (1)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抑扬顿挫。读准节奏,注意语速语调。

  4.指名朗读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设计意图】理解文言文,首先要读准文言文。从朗读开始进入课文学习,通过朗读,感受《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形容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饭疏食,饮水(古义:粗糙。今义: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

  (4)一词多义

  不亦乐乎(形容词,高兴)

  乐

  回也不改其乐(名词,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习的内容)

  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曲肱而枕之(代词,指胳膊)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优点)

  2.理解重点句子

  课件出示: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3.针对性精讲

  4.翻译全文,贯通文意

  5.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下面,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再一次诵读本课。(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默读,圈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再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和老师提供的重点词语、句子的解释,自主译读课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贯通文意,达到准确理解全文意思的学习目标。

  四、布置作业,课外巩固

  熟练背诵本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课文背诵

  2.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本文的大意,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这十二章内容中所蕴含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

  二、分章概括,整体感知

  师: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章论述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

  课件出示: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阐述自省以提高自我修养的观点。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的是当“富”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对照别人的缺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讲的是要坚守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章:说明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分类品析,探究哲理

  师:《〈论语〉十二章》章章精粹,有教我们修身的,有教我们治学的,我们把它理一理,请同学们在书上批注标示,将文中的哲理句子分类归纳到“治学”“修身”两类里。

  预设

  课件出示:

  治学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

  修身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处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我修养)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个人修养)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道德修养)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道德修养)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道德修养)

  【设计意图】将零散的“语录”分类归纳,既整理了思维,启迪了思考,也为进一步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做了准备。

  1.品读“治学篇”

  (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治学篇”)

  (1)思考: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预设

  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温故”“知新”的人可以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知新”,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要“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样认为的?

  预设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比自己多、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比自己少、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

  (3)结合自身谈一谈:你最欣赏的“学习之道”是哪一句?它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预设

  示例一:我最欣赏“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知识,能有新的发现,这需要在温习的时候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独立思考,从旧知识里获得新的体会。

  示例二:我最欣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一味空想而不去踏实学习就会疑惑不解。所以,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深入理解,有所领悟。

  示例三:我最欣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之”才能全身心地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要提高学习兴趣,全神贯注投入学习。

  示例四:我最欣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理、思考、交流,逐步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阂,拉近典籍和现实的距离,带领学生深入领会“学习之道”,吸取其中的有益营养,古为今用。

  2.品读“修身篇”

  (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修身篇”)

  师:在“修身篇”里,有孔子及其弟子自述的修身进德之法。我们来品析一下这几句话的意思。

  课件出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什么?子夏的求“仁”途径又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交流明确)

  预设

  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加强自我反省。

  子夏求“仁”的途径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就是广泛学习,坚定志向,提出疑惑,联系实际思考自我。

  (2)从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生交流明确)

  预设

  进德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当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

  (3)“品德是最高的学位。”明白了这些道理,你准备怎样开启自己的修身之路呢?

  (生联系自身实际,各抒己见)

  预设

  坚定志向,加强学习,加强自我反省,等等。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板块,精心整合了教学内容,细致地安排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以吟诵、品议的方式逐步理解经典的思想核心,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使其在活动中启迪思维,涵养心灵,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运用了板块式教学思路,第一节课分三步(“朗读—解读—吟诵”)落实第一个教学目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第二课时通过分类品读落实第二个教学目标“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疑难探究】

  《论语》里的“为学之道”有哪些?

  ①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的人。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的学习精神。

  ②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③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

  ④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做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更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提出了“为己之学”的学习目的,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论语》 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

  传(chuán)不习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论语》 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读法。

  3.仔细体会四则语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四则语录的含义,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精炼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可阅读《论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宋朝的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吗?谁愿意给大家讲讲?(初步了解孔子及《论语》,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正确流利

  1.根据课后注音轻声读文,达到读音准确。

  2.指名读课文。

  3.学生互相订正,达到“正确”这一目标。

  4.学生再练习朗读,不仅要求读音正确,还要注意文言文语言简练的特点,掌握好句子停顿,可以同桌进行讨论,在书上做标记,并相互指导。

  5.指名读课文,全班评价

  6.出示课文范例,再引导学生练习朗读。

  7.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朗读。

  三、深入读文,理解内容。

  1.《论语》四则讲的都是为学的内容,谈了哪些关于学习的问题呢?同学们先根据课后注释理顺文章大意,再来思考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注意读讲结合,主要依前面的关于本文的译文进行讲解。

  3.现在我们来想想,课文中谈到了哪些关于学习的问题呢?你有哪些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4.请大家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文章。

  5.尝试着背诵。

  四、延伸

  1.你还了解哪些先哲语录呢?

  2.回忆一下有关自己学习的事,并联系这篇课文谈谈今后自己将如何学习。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有益的先哲语录。

  板书设计

  《论语》四则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步骤】

  一、导入提问:影响几千年中国思想文化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各种回答。老师分析后可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提问:(1)大家预习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2)《论语》的“论”,习惯上读lún。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3)孔子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子和《论语》进一步的认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全新概念。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这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三、整体感知、诵读

  (1)提出要求: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

  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

  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

  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首先诵读课文,然后分“则”理解课文,最后背诵课文。

  (2)自由诵读。教师提示诵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海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三个通假字:“说”通“悦”,“女”同“汝”,“知”通“智”)②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此环节旨在授以方法,提出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心中有数。

  四、质疑交流:

  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问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必须理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而不学则殆”(我把“殆”解为“危险”)?“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三人行”,一定“有我师”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等等。

  五、小组互动: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哪几条是说学习态度的?哪几条是说学习方法的?哪几条还谈到了道德修养的问题?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旨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共同探究的好习惯。

  六、自由背诵课文

  七、探究性学习。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

  老师适时候提出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有可能没有联系吗?

  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这一环节可以使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的延伸。由于能扩展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没有必须完成的作业,它备受学生欢迎。活动课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

《论语》 教学设计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三、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四、翻译课文6-10则

  1.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五、独立思考:

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六、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七、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八、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九、作业

  A.课后练习三、四题。

  B.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论语》 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端正从师态度,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本文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师生学习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一、知识链接:

  (一)、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其中,孔子这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讲道:"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二)、结合注释,阅读本文,掌握如下基础知识。

  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喟然()莞尔()饥馑()哂笑()沂()牖()

  2、掌握如下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

  道之斯行

  夫子矢之曰

  毋吾以也

  鼓瑟希

  莫春者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叔孙武叔毁仲尼:

  多见其不知量也: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

  循循然善诱人:

  如有所立卓尔:

  当仁:

  子之武城:

  莞尔而笑:

  予所否者:

  饥馑:

  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

  且知方也:

  以俟君子:

  舍瑟而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

  4、特殊句式或用法。

  博我以文:

  是丘也:

  不吾知也: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教学过程:

  一、经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孔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出名的有七十二人。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人是怎样对待他的弟子的呢,孔子的弟子对是如何评价他的呢?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来了解这些问题。通过学习,也可以让同学们对于孔子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原文】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2、【原文】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3、【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4、【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5、【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6、【原文】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7、【原文】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8、【原文】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9、【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0、【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稀,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1、【原文】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12、【原文】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3、【原文】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三、探究研讨

  1、在孔子弟子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同学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出一些体现这些品质的语句,加以仔细体会)

  2、找出第一节中的两个比喻,说明这两个比喻的作用。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仲尼,日月也。

  3、从第三节中找出孔子是如何教导弟子的?

  4、从第四节中找出能够体现孔子品质的语句。

  5、孔子为什么会比较同意曾点的看法呢?

  6、“当仁,不让于师”,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这种思想现在还有意义吗?为什么?

  四、词语积累

  循循善诱、莞尔一笑、杀鸡焉用牛刀

  五、请同学们整理有关孔子的教育思想,并选择其中一两条,结合当今实际情况,谈一谈对其教育思想的理解。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一、知识链接:

  2、"知"通"智" "道"通"导""矢"通"誓" "以"通"已""希"通"稀""莫"通"暮"

  3、诽谤只,仅仅叹气的样子更加步一步有次序地卓越、突出的样子,"尔"是形容词、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然遇到,面对往、去微笑的样子

  我灾荒、荒年治理等到儒家伦理道德和学等到起来

  陈述用谦让因此

  4、使动用法判断句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教学过程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译文】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2、【译文】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虚吧,孔子哪里比你强?"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一样。他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就能做到传说的那样,得到老百姓的`全教学过程

  3、【译文】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

  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4、【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则可以这么说。"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

  5、【译文】孔子说:"面对仁道,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

  6、【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教学有保留吗?我没有保留,我没什么不是同你们一起做的,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7、【译文】孔子去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哪用得上宰牛的刀?"子游对他说:"以前我听您说过:'君子学道就会爱护别人,小人学道就会服从指挥。'"孔子说:"同学们,子游说得对,刚才我是在开玩笑。

  8、【译文】孔子会见了风流大美人南子,子路不高兴。夫子发誓说:"若我有歪心,老天讨厌我吧!老天讨厌我吧!

  9、 【译文】孔子说:"颜回真贤德!一篮饭,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闷,他却乐在其中。颜回真贤德!

  10、【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孔子说:"不要顾及我年长,而不敢讲真话。你们经常说,没人理解你们,如果有人理解并重用你们,你们打算咋办?"子路急忙说:"较大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外有强敌入侵,内有饥荒肆虐,我来管理,只要三年,可使人人有勇气,个个讲道义。"孔子微笑。"冉求,你怎样?"答:"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可使百姓衣食充足,至于精神文明,要等能人来教化。"公西赤,你怎样?"答:"我不敢说能干好,但愿意学习。祭祀的事,外交的事,我愿穿着礼服,做个助理。"曾点,你怎样?"曾皙弹琴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放下琴,站起来说:"我与他们三位不同。"孔子说:"说说有什么关系?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夫子感叹说:"我欣赏曾点的情趣。"其他三人走后,曾皙问:"他们三人的话怎样?"孔子说:"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您为何笑仲由呢?"治国要讲礼让,他的话一点也不谦虚,所以笑他。"冉求谈的是治国吗?"怎么见得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就不是治国呢?"公西赤谈的是治国吗?"祭祀和外交,不是国家大事是什么?如果公西赤只能当助理,谁能当总理?"

  11、【译文】伯牛生病。孔子去探问,从窗口握着他的手,说:"快要死了,命该如此吗?这样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

  12、【译文】颜渊死,孔子说:"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

  13、【译文】颜渊死,孔子痛哭。身边的人说:"您不要过于悲痛了!"孔子说:"过于悲痛了吗?不为他悲痛为谁悲痛?"

  三、探究研讨

  1、孔子是一位学识丰富、谦虚有礼、道德高尚、施教有法、毫无自私之心的圣人。

  (同学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出一些体现这些品质的语句,加以仔细体会)

  2、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仲尼,日月也。

  通过比喻说明了孔丘是他人无法超越的。

  3、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4、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

  5、6、略。

  四、循循善诱、莞尔一笑、杀鸡焉用牛刀

《论语》 教学设计15

  《〈论语〉十二则》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重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教法:朗读教学法 探究法 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通过熟读,明白其内涵,通过讨论,掌握其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孔子及《论语》简介

  (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的《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誉为中国人的《圣经》。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三、课文内容提要及问题设计

  (一)内容提要

  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问题设计

  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

  2.《论语》篇名的由来

  提示:《论语》这本书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分章记述孔子的言行。这种形式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其篇名大多是选取每一篇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的头两三个字来命名的,如《学而》、《为政》等,都是篇名。《论语》一共20篇,篇名有些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有些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

  3. “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

  提示: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4.孔子关于读书的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

  提示:关于读书,孔子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独到见解,并以“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来进行论证。这些对于我们科学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学习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5.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出镜”率最高,约一百多次。孔子认为君子除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他应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

  (三)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和警句等。

  成语: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格言警句

  1.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3.谈修身做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正确认识和评价《论语》

  一个时期以来,孔子及其《论语》似乎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但这并不等于说,《论语》就是中国文化,孔子就是真正的圣人。

  教学反思

【《论语》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经典]《论语》教学设计11-24

《论语》教学设计06-25

《论语》 教学设计07-08

《论语》优秀教学设计03-19

【实用】《论语》教学设计09-05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7篇)08-26

论语选读教学设计范文09-03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06-17

小学论语教学设计(精选15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