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7 16:22:2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刚刚认识了等式与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规律,并为今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打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教学重点是: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等式的基本性质,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是抽象归纳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四、教学程序(分三部分教学)

  (一)联系实际,激趣引入

  首先激发探究兴趣: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用天平做过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天平一起来探索天平游戏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1

  1、具体情境,感受天平平衡

  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天平图的各个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语言来描述发现,与同桌交流。这样由具体演示到抽象概括,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图1、图2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观察,问:你发现了什么?然后提问: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再进一步提问:往两边各放1个杯子,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生口答,验证。接下去,继续提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会保持平衡吗?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把茶壶呢?生答,再一一演示验证。

  图3、图4的教学模式和前面一样。

  板书如下:

  2、总结抽象,认识规律

  通过上面的`观察,先用一句话归纳图1和图2的内容。(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不变。)再以第一句话为基础归纳出图3和图4的内容。(2、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教师指出这是等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板书: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练习题的设计,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1、根据图(1)在下面每幅图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符号或数字,使天平平衡。

  2、课堂作业。(当堂完成)

  填一填。(a、b均不为0)

  (1) 如果x+a=b,那么x+a-a=b○

  (2) 如果x-a=b,那么x-a+a=b○

  (3) 如果ax=b,那么a x÷a=b○

  (4) 如果x÷a =b,那么x÷a×a=b○

  3、拓展训练。

  五、最后,关注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感受,提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等式的概念;

  2、利用天平的经验分析得出等式的性质;

  3、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重点难点〕

  等式的性质和运用是重点;利用天平经验抽象出等式的性质是难点。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我们知道未知数的某个值是方程的解,但怎样才能知道方程的解是什么呢?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先来看看等式有什么性质。

  二、等式及其性质

  1、等式

  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如:m+n=n+m,x+2x=3,3×3+1=5×2,3x+1=5y,等等。 注意:等式中一定含有等号。

  我们可以用a=b来表示一般的等式。

  2、等式的性质

  观察天平的'变化,你能发现了什么?

  在平衡天平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量,天平还保持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等式,球和正方体看成数或式,那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用字母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3÷3观察天平的变化,你能发现了什么?

  把平衡天平的两边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仍保持平衡。

  同样地,如果把天平看成等式,球和正方体看成数,那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等式性质2 等式两边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用字母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那么a/c=b/c(c≠0)。

  注意:①等式两边除以一个数时,这个数必须不为0;②对等式变形必须同时进行,且是同一个数或式。

  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从a+b=b+c,能否能到a=c,为什么?

  (2)从a-b=b-c,能否能到a=c,为什么?

  (1)从ab=bc,能否能到a=c,为什么?

  (1)从a/b=c/b,能否能到a=c,为什么?

  (1)从xy=1,能否能到x=1/y,为什么?

  三、例题

  例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x+7=26;(2)-5x=20;(3)-1/3x-5=4.

  分析:解方程的结果就是将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为此,解方程就要将未知项移到一边,常数项移到另一边。

  解:(1)将常数项移到右边,得

  x=26-7

  化为x=a的形式,得 x=19。

  (2)化为x=a的形式,得

  x=20/-5 于是x=-4。

  (3)将常数项移到右边,得

  -1/3x=4+5即-1/3x=9

  化为x=a的形式,得

  x=9×(-3)于是x=-27。

  四、课堂练习

  课本84面练习(1)~(4)。

  五、课堂小结

  1、等式和等式的性质。

  2、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作业:

  课本85面3、4、7、8。

  课外阅读86面《“方程”史话》

  六、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

  一、等式及其性质

  二、例题

  三、练习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3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三个性质,能运用性质,用不等号连接某些代数式,进行不等式的变形。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合作学习,以及课堂上的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与他人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分析,交流合作,成果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与人合作的快乐。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利用一台平衡的天平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给不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2、不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拿掉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3、如果对不平衡的天平两边砝码的质量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天平会平衡吗?缩小相同的倍数呢?通过天平演示,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不等关系。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问题情景:数学老师比语文老师年龄小。

  1、10年后谁的年龄大?

  2、20年之后呢?

  3、5年之前呢?

  假设数学,语文两位老师的年龄分别为a,b,则a

  a+10

  a+20

  a—5

  2、探索与发现

  一组:已知5>3,则5+2 3+2

  5—2 3—2

  二组:已知—1

  —1—33—3

  想一想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吗?

  3、归纳:不等式的性质1:

  不等式两边都加(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如果a<b,那么a+c

  如果a>b,那么a+c >b+c,a—c >b—c。

  不等号方向不改变!

  4、大胆猜想

  不等式两边都加(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方向不改变

  不等式两边都加(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方向不改变

  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不为零),不等号的`方向呢?

  5、探索与发现

  已知4

  一组:4×2 6×(—2);

  4÷26÷(—2)。

  思考不等号方向改变吗?

  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不等号方向改不改变和什么有关?

  6、不等式的性质2:

  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如果a>b,且c>0,那么ac>bc,如果a0,那么ac

  7、不等式的性质3:

  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如果a>b,且c

  如果a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例1:判断下列各题的推导是否正确?为什么(学生口答)

  (1)因为7.5>5.7,所以—7.5<—5.7;

  (2)因为a+8>4,所以a>—4;

  (3)因为4a>4b,所以a>b;

  (4)因为—1>—2,所以—a—1>—a—2;

  (5)因为3>2,所以3a>2a.

  (1)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2)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3)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

  (4)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5)不对,应分情况逐一讨论.

  当a>0时,3a>2a.(不等式基本性质2)

  当a=0时,3a=2a.

  当a<0时,3a<2a.(不等式基本性质3)

  考考你!0>4,哪里错了?

  已知m>n,两边都乘以4,得4m>4n,两边都减去4m,得0>4n—4m,即0>4(n—m),两边同时除以(n—m),得0>4。

  等式与不等式的性质

  1、不等式的三个性质。

  2、等式与不等式的性质对比。

  先前后比较,再定不等号

  四、总结归纳

  1、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的不同之处;

  2、在运用“不等式性质3"时应注意的问题.学生通过总结,可以帮助自己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下节课学好解不等式打下基础。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34页习题9.1第4、5题

  2、选做题:教科书第134页习题9。 1第7题.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⑴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初步会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⑵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情景问题抽象等式规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⑶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一、回忆导入,明确探究的目标。

  ⑴回忆推理。

  说说等式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再次推理: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⑵明确探究的目标。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们明确探究的话题——验证等式性质2。

  二、自主探究规律。

  ⑴自主看图填空。

  学生自主完成第7页例5的看图填空并根据图意理解规律。

  ⑵举例验证。

  方法:先写一个等式,再两边同时乘或除同一个数,看看还是等式吗?

  ⑶小结,感知规律的`应用价值。

  小结: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推想:在哪里会用到它?(解方程)

  ⑷学生举例,学习解方程。

  学生举例,尝试解方程。

  在学生的介绍中,张扬用等式解方程的数学根据。

  注意书写格式;并验算。

  三、练习应用。

  ⑴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题。

  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出示例6。

  思路1:列方程解答。

  40x=960

  x=24

  思路2:用算式解答。

  960÷40=24(m)

  ⑶完成课堂作业。

  练习二、3~4题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5

  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发生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方程。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通过插图描绘了利用天平进行试验,探究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这里的两幅图,描绘了在天平两边同时放上或拿走同样的物品,天平仍然平衡。揭示了等式的基本性质

  1、连环画式的插图,一方面提示教师可以怎样演示,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思考、感悟天平保持平衡的变化规律,提供了直观的观察材料。有必要指出,教具演示能使学生看到动态的过程,获得实实在在的真切感受。但演示过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只剩最后的结果状态。而连环画式的插图,没有实物演示那么生动,但可以保留初始状态和结果状态,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前后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方程这块内容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虽然在这学期开始的作业本中有几次方程的题出现,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在他们头脑中还没有过方程这样的'表象,所以授新课就要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开始,从他们知道的东西,如跷跷板到天平,然后再过渡到方程。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天平的实验,让学生明白天平的平衡的原理从而感悟到等式的性质,为下面的解方程做准备。为了学起来容易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启发式、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6

  一、教学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分为三个层面: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①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如何找??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是基本不等式应用举例的延伸。整堂课要围绕如何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设未知量、找出数量关系进行求解这个中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解读

  三、知识点精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初步理解基本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基本不等式的不同角度的探究,渗透数形结合及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资源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教a版教材必修5

  中学数学周刊20xx年第10期百度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启发学生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你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为问题的引出做铺垫

  (二)新知探究:图1

  将风车抽象成图2

  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图2

  即时,正方形efgh缩为一个点,这时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探究抽象基本不等式;

  【教学重点】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

  基本不等式等号成立条件

  【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的关系去找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

  2.讲授新课

  1.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

  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右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a,b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这样,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是2ab,正方形的面积为。由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

  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b时,正方形efgh缩为一个点,这时有。

  2.得到结论:一般的,如果

  3.思考证明: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7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

  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三题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8

  教具准备:

  天平及相关物品。(也可以将插图制作成课件让学生逐步观察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用天平做过实验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天平去发现一些重要的规律,有信心吗?

  二、新知探究

  (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茶壶,右盘放两茶杯,天平保持平衡。问:这说明什么?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a=2b(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 。

  第三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

  第四步,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如果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吗?

  第五步,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同时减少一个茶壶,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a-a=2b+a-a 。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课件)

  第六步,应用,进一步验证。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1个花盆和几个花瓶同样重呢?该怎么办?两边同时减少一个花瓶,天平保持平衡。

  (二)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瓶墨水,右盘放两个铅笔盒,天平保持平衡。一瓶墨水等于两个铅笔盒的质量,如果设一瓶墨水重c克,1个铅笔盒重d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c=2d(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如果在左边再放上1瓶墨水,右边再放上2个铅笔盒,天平还保持平衡吗?验证,天平两边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也不同,为什么还能保持平衡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增加的质量相同,肯定;同时引导,天平左边的'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2倍),右边呢?(也扩大了两倍)因此,天平两边尽管所增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不同,但两边质量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都扩大了2倍,所以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c×2=2d×2 。

  第三步,刚才的演示反过来,就是天平两边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c÷2=4d÷2。因此,天平除了在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会保持平衡外,还可怎么变换也可以保持平衡?归纳得出:天平两边物品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第四步,进一步验证,出示P56的情景,问要求1个排球和几个皮球同样重该怎么办?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一份,按其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

  (三)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

  (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

  (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老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

  (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三、练习。

  实物演示并判断:(准备8袋花生,4袋盐)

  天平两端分别放有一袋500克的盐和两袋250克的花生。

  1、当两边各增加3袋同样的花生(250克/袋)时,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为什么?

  2、在“1”的基础上,现在将把天平两端的东西减少,怎样变化?可使天平依然保持平衡?怎么想的?(可抽学生上台动手操作。)

  3、假如天平两端只能加与先前完全一样的东西,要保持平衡可以怎么做?怎么想的?

  4、一端放有两袋1千克的白糖,另一端放有4袋500克的盐,问一袋白糖与几袋盐同样重,怎么想的?

  四: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内容: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解同向不等式,异向不等式概念;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1,2,3;

  3.理解定理3的推论是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则的依据,定理3是移项法则的依据;

  4.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教学重点:定理1,2,3的证明的证明思路和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比较两实数大小的方法,主要根据的是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而这也是推证不等式性质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来作一下回顾:

  这一节课,我们将利用比较实数的方法, 来推证不等式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在证明不等式的性质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同向不等式与异向不等式的概念.

  1.同向不等式:两个不等号方向相同的不等式,例如: 是同向不等式.

  异向不等式:两个不等号方向相反的不等式.例如: 是异向不等式.

  2.不等式的性质:

  定理1:若 ,则

  定理1说明,把不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交换,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异向.在证明时,既要证明充分性,也要证明必要性.

  证明

  由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得

  说明:定理1的后半部分可引导学生仿照前半部分推证,注意向学生强调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的应用.

  定理2:若 ,且 ,则 .

  证明:

  根据两个正数的和仍是正数,得

  ∴ 说明:此定理证明的主要依据是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及两正数之和仍是正数.

  定理3:若 ,则

  定理3说明,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实数,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证明

  说明:

  (1)定理3的证明相当于比较 与 的大小,采用的是求差比较法;

  (2)不等式中任何一项改变符号后,可以把它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理由是:根据定理3可得出:若 ,则 即 .

  定理3推论:若 .

  证明:

  说明:

  (1)推论的证明连续两次运用定理3然后由定理2证出;

  (2)这一推论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即:两个或者更多个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3)两个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相减时,就不能作出一般的结论;

  (4)定理3的逆命题也成立.(可让学生自证)

  三、课堂练习

  1.证明定理1后半部分;

  2.证明定理3的逆定理.

  说明:本节主要目的是掌握定理1,2,3的证明思路与推证过程,练习穿插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进行.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熟悉定理1,2,3的证明思路,并掌握其推导过程,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课后作业

  1.求证:若

  2.证明:若

  板书设计

  §6.1.2 不等式的性质

  1.同向不等式 3.定理2 4.定理3 5.定理3

  异向不等式

  证明 证明 推论

  2.定理1 证明 说明 说明 证明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定理1,2,3的应用;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4及其推论1,2;

  3.掌握反证法证明定理5.

  教学重点:定理4,5的证明.

  教学难点:定理4的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

  学习了不等式的三个性质,即定理1,2,3,并初步认识了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三个定理的基本内容.

  (学生回答)

  好,我们这一节课将继续推论定理4、5及其推论,并进一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

  定理4:若

  若

  证明:

  根据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得

  当

  说明:(1)证明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是根据“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来完成的;

  (2)定理4证明在一个不等式两端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推论1:若

  证明:

  ①

  又

  ∴ ②

  由①、②可得 .

  说明:(1)上述证明是两次运用定理4,再用定理2证出的;

  (2)所有的字母都表示正数,如果仅有 ,就推不出 的结论.

  (3)这一推论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乘.这就是说,两个或者更多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乘,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推论2:若

  说明:(1)推论2是推论1的特殊情形;

  (2)应强调学生注意n∈N 的条件.

  定理5:若

  我们用反证法来证明定理5,因为反面有两种情形,即 ,所以不能仅仅否定了 ,就“归谬”了事,而必须进行“穷举”.

  说明:假定 不大于 ,这有两种情况:或者 ,或者 .

  由推论2和定理1,当 时,有 ;

  当 时,显然有

  这些都同已知条件 矛盾

  所以 .

  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例2 已知

  证明:由

  例3 已知

  证明:∵

  两边同乘以正数

  说明:通过例3,例4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接触不等式的证明,为以后学习不等式的证明打下基础.在应用定理4时,应注意题目条件,即在一个等式两端乘以同一个数时,其正负将影响结论.接下来,我们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

  课本P7练习1,2,3.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大家要掌握不等式性质的应用及反证法证明思路,为以后不等式的证明打下一定的基础.

  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6.1 4,5.

  板书设计

  §6.1.3 不等式的性质

  定理4 推论1 定理5 例3 学生

  内容 内容

  证明 推论2 证明 例4 练习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10

  一、学情分析:作为初一学生(132班和137班)在小学时已经对等量关系和等式的性质有所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是要使学生从天平的特点中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

  二、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掌握等式的性质。在前面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本节内容借助于等式的性质这一工具来解一元一次方程。首先,通过天平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等式的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建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变形为x=a(常数)的形式;正确理解等式性质2中除数不能为0.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三、说教学策略

  (一)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演示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二)教学学法分析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导,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高度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象信号法、问答法、教学课堂讨论法,使学生动口、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互动合作、归纳概括、形成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实际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首先我出了一些可以看出方程解的题目,让学生回答,由易到难,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就引入等式的定义,从而使学生明白解方程先要研究等式,从而引入课题。

  (二)自主探索、分组合作

  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两个方面来教学:等式的性质1由老师课件演示,学生观察归纳概括;。

  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1

  1、具体情境,感受天平平衡

  我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天平图的各个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语言来描述发现,与同桌交流。这样由具体演示到抽象概括,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总结抽象,认识规律

  通过上面的观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课件演示。

  然后学生抽象概括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师指出这是等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板书:等式的基性质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一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过程,体验变化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从打破平衡,又怎样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出假设,验证规律

  我接着提问:如果天平两边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教师课件演示。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怎样用等式描述?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并且由以上两条规律得出: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4、再次设疑,深入验证

  如果在天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不同的质量,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的必须是同一个数,才能使等式成立。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实践认识,再到实践认识的过程。

  学习等式的性质2

  教师再用课件展示天平图,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基本性质2的推导在性质1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探究,运用知识的迁移得出,这样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一)汇报导学解疑释难

  等式的性质:(1)若a=b,则a±c=b±c

  (2)若a=b,则ac=bc,

  注意:(1)等式两边都要参加运算,且是同一种运算.

  (2)等式两边加或减,乘或除以的数一定是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

  (3)等式两边不能都除以0,即0不能作除数或分母.

  在这个环节中把等式的两个性质展示出来,我特别提到了三个注意:因为这是在等式性质解方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希望同学们认真细心,正确利用性质解题。

  四、当堂训练达标测评

  我在练习中设计了三道题,从简单的填空到判断变形对错,到最后的解方程,方程的四道题也是有简单到复杂,总之练习题的设计,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是那些平时不举手的同学也积极参与,竟然问题也答得很好。从这些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小结:

  用简单的知识结构图小结等式的性质

  作业设计:

  PPT投影出课本第83页习题3.1第4题。

  思考: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性质,我采用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首先由老师运用多媒体演示天平实验,分别在天平两侧放上砝码使天平保持平衡,并把实验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列出数学式子;再让学生所列的式子,提出问题:通过天平实验所得到的式子你能联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质?由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出等式的性质一和性质二,然后再把等式的性质抽象为数学的符号语言并表示出来。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让学生从练习中思考运用等式的性质时应注意些什么?第二部分是对等式性质的运用。通过两个例题和两个练习,揭示等式性质的对称性和传递性,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作好了铺垫。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在用算式表示试验结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2、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用天平做过实验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天平去发现一些重要的规律,有信心吗?

  二、新知探究

  (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茶壶,右盘放两茶杯,天平保持平衡。问:这说明什么?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a=2b(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 。

  第三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

  第四步,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如果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吗?

  第五步,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同时减少一个茶壶,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a-a=2b+a-a 。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

  第六步,应用,进一步验证。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1个花盆和几个花瓶同样重呢?该怎么办?两边同时减少一个花瓶,天平保持平衡。

  (二)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瓶墨水,右盘放两个铅笔盒,天平保持平衡。一瓶墨水等于两个铅笔盒的质量,如果设一瓶墨水重c克,1个铅笔盒重d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c=2d(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如果在左边再放上1瓶墨水,右边再放上2个铅笔盒,天平还保持平衡吗?验证,天平两边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也不同,为什么还能保持平衡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增加的质量相同,肯定;同时引导,天平左边的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2倍),右边呢?(也扩大了两倍)因此,天平两边尽管所增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不同,但两边质量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都扩大了2倍,所以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c×2=2d×2 。

  第三步,刚才的演示反过来,就是天平两边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c÷2=4d÷2。因此,天平除了在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会保持平衡外,还可怎么变换也可以保持平衡?归纳得出:天平两边物品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第四步,进一步验证,出示P56的情景,问要求1个排球和几个皮球同样重该怎么办?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一份,按其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

  (三)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

  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

  (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老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

  三、试一试。

  等式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也使学生感知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学习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

  四、练一练

  五、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后记: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提出问题让学生先猜测的教学方法,因为平时训练的少,教师突然放手,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去思考。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包办现象,学生还习惯于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掌握新知,巩固新知,然后学会解题。即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需要加强。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12

  教学分析

  本节课的研究是对初中不等式学习的延续和拓展,也是实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将让学生回忆实数的基本理论,并能用实数的基本理论来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从一系列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到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并充分认识不等关系的存在与应用。对不等关系的相关素材,用数学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完成量与量的比较过程。即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把这些不等关系表示出来。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安排了一些简单的、学生易于处理的问题,其用意在于让学生注意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衷地产生用数学工具研究不等关系的愿望。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应用再现、回忆得出实数的基本理论,并能用实数的基本理论来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书中实例,充分利用数轴这一简单的数形结合工具,直接用实数与数轴上点的一一对应关系,从数与形两方面建立实数的顺序关系。要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不等式的认识。

  三维目标

  1.在学生了解不等式产生的实际背景下,利用数轴回忆实数的基本理论,理解实数的大小关系,理解实数大小与数轴上对应点位置间的关系。

  2.会用作差法判断实数与代数式的大小,会用配方法判断二次式的大小和范围。

  3.通过温故知新,提高学生对不等式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奥秘与数学的结构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实数与代数式的大小关系,判断二次式的大小和范围。

  教学难点:准确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章头图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卫星、飞船和一幅山峦重叠起伏的壮观画面,它将学生带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大自然和浩瀚的宇宙中,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不等关系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由此产生用数学研究不等关系的强烈愿望,自然地引入新课。

  思路2.(情境导入)列举出学生身体的高矮、身体的轻重、距离学校路程的远近、百米赛跑的时间、数学成绩的多少等现实生活中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描述出某种客观事物在数量上存在的不等关系。这些不等关系怎样在数学上表示出来呢?让学生自由地展开联想,教师组织不等关系的相关素材,让学生用数学的观点进行观察、归纳,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不等关系与相等关系一样,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着。这样学生会由衷地产生用数学工具研究不等关系的愿望,从而进入进一步的探究学习,由此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回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让学生说出“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异同。怎样利用不等式研究及表示不等关系?

  2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既有相等关系,又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你能举出一些实际例子吗?

  3数轴上的任意两点与对应的两实数具有怎样的关系?

  4任意两个实数具有怎样的关系?用逻辑用语怎样表达这个关系?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概念,使学生明确“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异同。不等关系强调的是关系,可用符号“>”“b”“a

  教师与学生一起举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等关系的例子,可让学生充分合作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在学生了解了一些不等式产生的实际背景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有关内容。

  实例1:某天的天气预报报道,最高气温32 ℃,最低气温26 ℃.

  实例2:对于数轴上任意不同的两点A、B,若点A在点B的左边,则xA

  实例3:若一个数是非负数,则这个数大于或等于零。

  实例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实例5: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实例6:限速40 km/h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路段行驶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不超过40 km/h.

  实例7: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f应不少于2.5%,蛋白质的含量p应不少于2.3%.

  教师进一步点拨:能够发现身边的数学当然很好,这说明同学们已经走进了数学这门学科,但作为我们研究数学的人来说,能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完成这些量与量的比较过程,这是我们每个研究数学的人必须要做的,那么,我们可以用我们所研究过的什么知识来表示这些不等关系呢?学生很容易想到,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来表示这些不等关系。那么不等式就是用不等号将两个代数式连结起来所成的式子。如-71+4,2x≤6,a+2≥0,3≠4,0≤5等。

  教师引导学生将上述的7个实例用不等式表示出来。实例1,若用t表示某天的气温,则26 ℃≤t≤32 ℃.实例3,若用x表示一个非负数,则x≥0.实例5|AC|+|BC|>|AB|,如下图。

  |AB|+|BC|>|AC|、|AC|+|BC|>|AB|、|AB|+|AC|>|BC|.

  |AB|-|BC|

  实例6,若用v表示速度,则v≤40 km/h.实例7,f≥2.5%,p≥2.3%.对于实例7,教师应点拨学生注意酸奶中的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含量需同时满足,避免写成f≥2.5%或p≥2.3%,这是不对的。但可表示为f≥2.5%且p≥2.3%.

  对以上问题,教师让学生轮流回答,再用投影仪给出课本上的两个结论。

  讨论结果:

  (1)(2)略;(3)数轴上任意两点中,右边点对应的实数比左边点对应的'实数大。

  (4)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和b,在a=b,a>b,a0a>b;a-b=0a=b;a-b

  应用示例

  例1(教材本节例1和例2)

  活动:通过两例让学生熟悉两个代数式的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作差,配方法。

  点评:本节两例的求解,是借助因式分解和应用配方法完成的,这两种方法是代数式变形时经常使用的方法,应让学生熟练掌握。

  变式训练

  1.若f(x)=3x2-x+1,g(x)=2x2+x-1,则f(x)与g(x)的大小关系是( )

  A.f(x)>g(x) B.f(x)=g(x)

  C.f(x)

  答案:A

  解析:f(x)-g(x)=x2-2x+2=(x-1)2+1≥1>0,∴f(x)>g(x).

  2.已知x≠0,比较(x2+1)2与x4+x2+1的大小。

  解:由(x2+1)2-(x4+x2+1)=x4+2x2+1-x4-x2-1=x2.

  ∵x≠0,得x2>0.从而(x2+1)2>x4+x2+1.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a≠b).

  (1)a+b2与21a+1b(a>0,b>0);

  (2)a4-b4与4a3(a-b).

  活动: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常根据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的关系,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的符号来确定。本例可由学生独立完成,但要点拨学生在最后的符号判断说理中,要理由充分,不可忽略这点。

  解:(1)a+b2-21a+1b=a+b2-2aba+b=a+b2-4ab2a+b=a-b22a+b.

  ∵a>0,b>0且a≠b,∴a+b>0,(a-b)2>0.∴a-b22a+b>0,即a+b2>21a+1b.

  (2)a4-b4-4a3(a-b)=(a-b)(a+b)(a2+b2)-4a3(a-b)

  =(a-b)(a3+a2b+ab2+b3-4a3)=(a-b)[(a2b-a3)+(ab2-a3)+(b3-a3)]

  =-(a-b)2(3a2+2ab+b2)=-(a-b)2[2a2+(a+b)2].

  ∵2a2+(a+b)2≥0(当且仅当a=b=0时取等号),又a≠b,∴(a-b)2>0,2a2+(a+b)2>0.∴-(a-b)2[2a2+(a+b)2]

  ∴a4-b4

  点评:比较大小常用作差法,一般步骤是作差——变形——判断符号。变形常用的手段是分解因式和配方,前者将“差”变为“积”,后者将“差”化为一个或几个完全平方式的“和”,也可两者并用。

  变式训练

  已知x>y,且y≠0,比较xy与1的大小。

  活动:要比较任意两个数或式的大小关系,只需确定它们的差与0的大小关系。

  解:xy-1=x-yy.

  ∵x>y,∴x-y>0.

  当y

  当y>0时,x-yy>0,即xy-1>0.∴xy>1.

  点评:当字母y取不同范围的值时,差xy-1的正负情况不同,所以需对y分类讨论。

  例3建筑设计规定,民用住宅的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板面积。但按采光标准,窗户面积与地板面积的比值应不小于10%,且这个比值越大,住宅的采光条件越好。试问: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住宅的采光条件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请说明理由。

  活动:解题关键首先是把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语言,然后比较前后比值的大小,采用作差法。

  解:设住宅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分别为a、b,同时增加的面积为m,根据问题的要求a

  由于a+mb+m-ab=mb-abb+m>0,于是a+mb+m>ab.又ab≥10%,因此a+mb+m>ab≥10%.

  所以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后,住宅的采光条件变好了。

  点评:一般地,设a、b为正实数,且a0,则a+mb+m>ab.

  变式训练

  已知a1,a2,…为各项都大于零的等比数列,公比q≠1,则( )

  A.a1+a8>a4+a5 B.a1+a8

  C.a1+a8=a4+a5 D.a1+a8与a4+a5大小不确定

  答案:A

  解析:(a1+a8)-(a4+a5)=a1+a1q7-a1q3-a1q4

  =a1[(1-q3)-q4(1-q3)]=a1(1-q)2(1+q+q2)(1+q)(1+q2).

  ∵{an}各项都大于零,∴q>0,即1+q>0.

  又∵q≠1,∴(a1+a8)-(a4+a5)>0,即a1+a8>a4+a5.

  知能训练

  1.下列不等式:①a2+3>2a;②a2+b2>2(a-b-1);③x2+y2>2xy.其中恒成立的不等式的个数为( )

  A.3 B.2 C.1 D.0

  2.比较2x2+5x+9与x2+5x+6的大小。

  答案:

  1.C解析:∵②a2+b2-2(a-b-1)=(a-1)2+(b+1)2≥0,③x2+y2-2xy=(x-y)2≥0.

  ∴只有①恒成立。

  2.解:因为2x2+5x+9-(x2+5x+6)=x2+3>0,所以2x2+5x+9>x2+5x+6.

  课堂小结

  1.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小结,从实数的基本性质的回顾,到两个实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从例题的活动探究点评,到紧跟着的变式训练,让学生去繁就简,联系旧知,将本节课所学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2.教师画龙点睛,点拨利用实数的基本性质对两个实数大小比较时易错的地方。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对节末的思考与讨论在课后作进一步的探究。

  作业

  习题3—1A组3;习题3—1B组2.

  设计感想

  1.本节设计关注了教学方法的优化。经验告诉我们:课堂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计最能体现教学规律的教学过程,不宜长期使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或原封不动地照搬一种实验模式。各种教学方法中,没有一种能很好地适应一切教学活动。也就是说,世上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针对个性,灵活变化,因材施教才是成功的施教灵药。

  2.本节设计注重了难度控制。不等式内容应用面广,可以说与其他所有内容都有交汇,历来是高考的重点与热点。作为本章开始,可以适当开阔一些,算作抛砖引玉,让学生有个自由探究联想的平台,但不宜过多向外拓展,以免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3.本节设计关注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的品质,是数学教师直面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学数学的主线。采用一题多解有助于思维的发散性及灵活性,克服思维的僵化。变式训练教学又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视野的广度,解题后的点拨反思有助于学生思维批判性品质的提升。

  备课资料

  备用习题

  1.比较(x-3)2与(x-2)(x-4)的大小。

  2.试判断下列各对整式的大小:(1)m2-2m+5和-2m+5;(2)a2-4a+3和-4a+1.

  3.已知x>0,求证:1+x2>1+x .

  4.若x

  5.设a>0,b>0,且a≠b,试比较aabb与abba的大小。

  参考答案:

  1.解:∵(x-3)2-(x-2)(x-4)

  =(x2-6x+9)-(x2-6x+8)

  =1>0,∴(x-3)2>(x-2)(x-4).

  2.解:(1)(m2-2m+5)-(-2m+5)

  =m2-2m+5+2m-5

  =m2.

  ∵m2≥0,∴(m2-2m+5)-(-2m+5)≥0.

  ∴m2-2m+5≥-2m+5.

  (2)(a2-4a+3)-(-4a+1)

  =a2-4a+3+4a-1

  =a2+2.

  ∵a2≥0,∴a2+2≥2>0.

  ∴a2-4a+3>-4a+1.

  3.证明:∵(1+x2)2-(1+x)2

  =1+x+x24-(x+1)

  =x24,又∵x>0,∴x24>0.

  ∴(1+x2)2>(1+x)2.

  由x>0,得1+x2>1+x.

  4.解:(x2+y2)(x-y)-(x2-y2)(x+y)

  =(x-y)[(x2+y2)-(x+y)2]

  =-2xy(x-y).

  ∵x0,x-y

  ∴-2xy(x-y)>0.

  ∴(x2+y2)(x-y)>(x2-y2)(x+y).

  5.解:∵aabbabba=aa-bbb-a=(ab)a-b,且a≠b,当a>b>0时,ab>1,a-b>0,则(ab)a-b>1,于是aabb>abba.

  当b>a>0时,0

  则(ab)a-b>1.

  于是aabb>abb a.

  综上所述,对于不相等的正数a、b,都有aabb>abba.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基本不等式又称为均值不等式,选自普遍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必修5,第3章第3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圆、初步认识了不等式,同时,在本章前面两节学习了比较大小、一元二次不等式等,这些给本节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基本不等式是后面基本不等式与最大(小)值的基础,在高中数学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在工业生产等有比较广的实际应用。

  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通过解读新课标和分析教材,认为:

  重点: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内容的解析,我认为结果固然重要,但数学学习过程更重要,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所以均值不等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再者,均值不等式有比较广的应用,需重点掌握,而掌握均值不等式,关键是对不等式成立条件的准确理解,因此,均值不等式以及其成立的条件也是教学重点。

  突出重点的方法:我将采用①用分组讨论,多媒体展示、引导启发法来突出均值不等式的推导;用重复法(在课堂的每一环节,以各种方式进行强调均值不等式和其成立的条件),变式教学来突出均值不等式及其成立的条件。

  难点:很多同学对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的认识不深刻,在应用时候常常出错误,所以,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是本节课的难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我将采用用重复法(在课堂的每一环节,以各种方式进行强调均值不等式和其成立的条件),变式教学等等来突破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这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理解的几何意义。

  (3)能3分钟内写出基本不等式,并说明其成立的条件,准确率为95%

  2、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

  (1)探索并了解均值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2)体会均值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索均值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培养探索、研究精神。

  (2)通过对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的分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探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1)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体会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思想方法;

  2.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法与教学用具】:

  2.教学用具:直角板、圆规、投影仪(多媒体教室)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提问:与哪个大?

  2.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

  如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在这个图案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的关系去找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

  二、研探新知

  重要不等式: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我们有,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证明:

  所以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14

  备教材内容

  1.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64~65页的内容。

  2.本课时学习的是等式的性质。教材首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通过插图描绘了天平平衡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规律,探究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连环画式的插图,一方面提示教师可以怎样演示,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思考、感悟天平保持平衡的变化规律提供了直观的观察材料。

  3.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方程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时的学习为今后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等式的意义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例如:22+7=29。

  方程的意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例如:2x+4=8。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使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发生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由天平秤物抽象出等式的性质的'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品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备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探索等式的性质。

  难点:抽象归纳出等式的性质。

  备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等式的性质1

  问题导入:在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物品,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材64页)

  过程讲解:

  1.实验演示一:在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加上同样的物品

  (1)天平的左边放1把茶壶,天平的右边放2个茶杯,天平平衡。

  如果1把茶壶重ag,1个茶杯重bg,那么上述过程可以用等式表示为a=2b

  (2)在(1)中天平的两边同时各放上1个同样的茶杯,天平仍保持平衡。说明1把茶壶和1个茶杯与3个茶杯同样重。

  上述过程可以用等式表示为ab=2bb

  (3)探究:如果天平两边同时各放上2个同样的茶杯,天平还会保持平衡吗?天平两边同时各放上同样的1把茶壶呢?

  实验结果表明:天平两边同时各放上2个同样的茶杯,天平仍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同时各放上同样的1把茶壶,天平仍保持平衡。上述过程可以用等式分别表示为a+2b=2b+2baa=2ba

  (4)观察分析。

  (5)发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发生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方程。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观察、归纳、合作学习新知。

  教学准备:天平、茶壶、茶杯、墨水、铅笔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上节课咱们认识了天平,知道天平的两边重量完全相同时,天平才能保持平衡;并利用天平学会了等式和方程的含义:等号两边完全相等的式子叫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2.同学们,你们做过天平游戏吗?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天平一起来探索等式的性质。(板书课题:等式的性质)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64页情境图1第一个天平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并说一说:通过图你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自主回答,学生可能会回答: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把茶壶,右边放了两个茶杯,天平保持平衡;这说明一个茶壶的重量与2个茶杯的重量相等。

  引导学生小结:1个茶壶的重量=2个茶杯的重量。

  追问:如果设一个茶壶的重量是n克,1个茶杯的重量是b克,能用式子表示吗?

  让学生尝试写出:a=2b(师板书)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各放上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先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可能会猜测出天平仍然平衡。再追问: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加上的重量一样多。

  教师先进行实际操作天平验证,让学生观察。再演示这一过程,并明确:两边仍然相等。

  小结:实验证明1个茶壶+1个茶杯的质量=3个茶杯的质量。

  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这个式子:a+b=2b+b(师板书)

  提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还保持平衡吗?两边各放同样的一把茶壶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并让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a+2b=2b+2ba+a=2b+a

  2.出示教材第64页图2的第一个天平图。

  让学生观察现在的天平是什么样的?(平衡)

  追问:如果用a表示一个花盆的重量,用b表示一个花瓶的重量,怎样用等式来表示这幅图呢?生尝试写出:a+b=4b

  再问:如果把两边都拿掉1个花瓶,天平还平衡吗?先让学生猜一猜,再演示。

  学生回答:平衡。让学生尝试用等式表示:a+b—b=4b—b

  从图上你能知道什么?(出示教材第64页图2第二个天平图)

  (1个花盆和3个花瓶同样重。)

  3.通过这几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小结:平衡的天平两边加上同样的物品,天平还保持平衡。平衡的天平两边减去同样的物品,天平还保持平衡。天平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数量,天平仍然平衡。

  你能用一句话来表示你的发现吗?

  引导学生归纳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4.引导学生通过假设具体的数进行比较验证。如:假设一个花瓶1千克,那么4个花瓶共4千克;一个花盆3千克,再加一个花瓶也是4千克。把两边同时减去一个花瓶也就是减去1千克,那么两边都剩下3千克。

  5.猜猜:除了这样的变化,天平仍保持平衡外,还可以怎么做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让学生猜测。这里对学生可能有些难度,有些学生的猜测脱离不了等式的性质1。

  如:学生猜测天平的两边同时放2个、3个杯子;同时减去一把茶壶等。这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强调:这都是把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并提示学生如果把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O除外),会怎么样呢?

  6.出示教材第65页图1的第一个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明。

  (一瓶墨水的重量=一盒铅笔盒的重量)

  引导学生用a表示墨水的重量,用6表示铅笔盒的重量,写出等式:a=b。

  猜一猜:左边墨水的数量扩大到原来的2倍,右边铅笔盒的数量也扩大到原来的2倍,天平还保持平衡吗?

  学生猜测后,教师进行实际天平操作,验证学生的猜测。

  多媒体演示变化过程,并引导学生用等式表示:2a=2b。

  如果把天平的两边物品的数量分别扩大到原来的3倍、4倍呢?(仍然保持平衡)

  7.出示教材第65页图2的第一个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明知道了什么。

  (2个排球的质量=6个皮球的质量)

  引导学生用a表示排球的重量,用6表示皮球的重量,写出等式:2a=6b。

  质疑:如果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各去掉一份,天平还能平衡吗?

  学生猜测:平衡。

  教师演示,并引导学生用等式a=3b表示。

  8.通过刚才的试验,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平衡的天平两边的物品扩大到原来的相同倍数,天平仍然平衡。平衡的天平两边的物品都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天平仍然平衡。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等式的这个性质吗?

  归纳小结: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9.为什么等式两边不能除以O?学生交流,汇报:O不能做除数。

  三、巩固拓展

  利用等式的性质填空

  1.如果2x—5=9,那么2x=9+()

  2.如果5=10+x,那么5x—()=10

  3.如果3x=7,那么6x=()

  4.如果5x=15,那么x=()

  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自主完成填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引导总结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1-25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6-27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6-04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5-16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5-30

不等式教学设计(通用10篇)02-01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优秀05-09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04-23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15篇06-25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设计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