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7 12:06:2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实用】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实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态平衡的意义。这一课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具体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

  从小生态和模拟生态扩展到大自然真正的生态环境,通过扩展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学生们加深了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

  大自然真正的'生态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会怎样互相影响,产生怎样的变化。通过探讨,学生们加深了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物群落。

  科学探究目标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分析推理思维,对生态失衡以及沙尘暴的成因进行分析。

  难点:合理地分析与推理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鹰、兔、草平衡关系的小视频,一盆装有沙土的盒子,作业本的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回顾:生态瓶中,小鱼的数量、水量、水草的量其中一个发生变化,会有什么影响呢?

  2.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我们把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提问: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可能会发生什么呢?

  (预设:被吃生物或吃它的生物也会受到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揭题:维护生态平衡(板书)。

  二、研讨:草原生态系统中鹰、兔、草的数量变化(预设15分钟)

  1.如果我们到草原上去,会发现那里的生物群落有哪些生物?

  (预设:可能有人类放牧的牛羊,肉食性的猎隼、狐狸和狼,杂食性的鼠,蝗虫、蚱蜢等昆虫,我们喜爱的百灵鸟,还生长着中草药甘草,远销国外的名贵特产发菜……)

  2.以老鹰、兔子和兔子喜欢吃的草为例。让我们画出它们之间的食物链吧。

  3.小视频:介绍生态平衡情况下的鹰、兔、草的平衡状态。 然而,……,鹰、兔、草其中的一种数量减少了!

  提问:你认为鹰、兔、草哪一种数量最先减少,会发生什么现象? (预设:生态失去平衡1.鹰减少,会发生兔子天敌变少而数量增多,草减少。

  2.兔减少,鹰难以捕食到充足的食物而飞到其他区域或饿死,草增多,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可能引发草原火灾……。

  3.草变少,兔子缺少食物有部分被饿死,鹰也因食物不足而飞走甚至饿死。

  4.学生预想出短期内变化,并且说出长期后的新的生态平衡。)

  提问: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员,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草的减少。

  [活动一] :讨论人类的哪些行为造成鹰、兔、草的减少 小组讨论,并在图中表示出来。

  小组汇报可能造成草原上鹰、兔、草减少的行为。

  4.深入分析推理。人类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那么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可能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什么影响呢?

  (预设:过度放牧,导致植物的减少,氧气变少,土壤沙漠化)

  三、推理: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预设15分钟)

  沙尘暴为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北方的次数越来越多,其他地区也有发生,我们南方比较少见。

  1.提问:哪位同学来说说你对沙尘暴的认识?

  (预设:风把地表面的沙子吹起来;有很多沙子被大风吹起来很高;学生对着装有沙土的盒子吹)

  2.阅读资料,分析引发沙尘暴的原因。

  [活动二] :结合北方草原生态系统部分生物的现状,进行讨论分析。PPT图文资料:北方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常见生物。

  ①百灵鸟。一只百灵鸟一年可以吃掉4万只蝗虫,然而每年约10万只被捕杀和毒杀,成为观赏鸟和餐桌上的美食。

  ②猎隼。主要以中小型鸟类、野兔、鼠类等动物为食。在某些国家驯养隼类是一种时尚,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国内有一些不法分子非法捕捉猎隼从事走私活动,给该物种造成了较大危胁。目前我国规定猎隼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③发菜。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有农民以采挖发菜卖钱谋生,由于多年过量采挖发菜,导致大片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

  学生汇报交流。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

  知识目标:

  1.搜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的地震灾害。

  2.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的知识。

  能力目标:

  注重学生参与模拟地震实验过程的感知,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做简单的实验,能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过程,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难点:

  地震成因

  重点:

  地震危害及怎样避震。

  主要内容:

  《地震》是小学五年级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教材包括三方面内容:

  1.了解地震的危害——通过模拟活动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有更清晰的认识。

  2.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理解地震的成因。

  3.在活动中,使学生了解避震的科学常识,懂得如何从容面对地震,知道自救的方法,进行地震模拟演习,让学生认识到用知识守护生命。

  教学过程:

  一、 录像激趣,引入课题。

  教师以谈话方式导入,看到“5.12这个日子,大家想起了什么?”“关于地震,大家对他了解有多少呢?”

  5月12号,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和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关于地震,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学生交流感受。

  大家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这节课老师与大家共同探究有关地震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前有什么前兆?地震怎样来预测?地震发生后人们怎样来自救?……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3.根据地震的现象,研究地震的形成原因 ①观察地震现象

  播放地震现象的视频,观察、了解地震现象

  让学生结合看到的视频资料和对生活中的了解,来说一说地震发生时看到了什么现象?

  (天气的变化、动物的'反常表现、山体滑坡、井水异常、大地、建筑物在剧烈地晃动……)

  教师提问: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使它造成倒塌呢?

  (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板块碰撞等)。

  地壳是有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在不断运动着。

  二、研究地震成因

  1.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让学生猜测地震成因。

  2.根据学生猜测做模拟实验:把毛巾、木棒、盒子、木块放好。

  出示实验要求: (课件展示)

  请每位同学反复实验,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认真体会木棍断裂时手的感觉。

  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实验完成后,让学生思考并小组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然后推理想象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震形成的原因。 课件资料补充:PPT

  (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地表断裂时的感觉)。

  师小结:大家想,一个筷子在断裂的瞬间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那么几千米厚的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突然的断裂会引起的怎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呀?

  三、 拓展活动:

  1.地震的危害。

  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地震引起房屋、桥梁等在瞬间倒塌的现象,从中体验地震的危害。

  2.预防地震

  介绍地震前兆以及正确避震常识

  让学生知道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地震的发生也不可避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地震该怎样预测,尽量避免灾难的发生。用课件展示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

  除了观察地震前兆,还有先进的测震仪对地震进行预测。 (课件展示)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教育学生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再迅速的进行自救。

  四、科学应用,避震自救

  进行避震演习,教给学生紧急避震常识。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进行了“植物”和“动物”单元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在这个单元里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当学生们对各种物体进行探索的时候,他们会发现,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可以按照组成物体的材料和材料的物理性质来描述这些物体。而材料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材料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材料的使用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1课,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周围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指认6种常见材料并用词语描述它们。这一课将通过观察和辨认来引导学生探究材料。他们将观察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和教室里的设施,分辨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找出常见材料,描述它们的特性。这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学生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明确研究材料的意义。

  (二)具体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教学准备:

  1、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餐巾纸、牙刷、毛巾、钥匙、玻璃杯、木梳)。

  2、我们身上的物品、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的统计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问:摸奖见到过吗,你摸过吗?今天我们也来摸摸,看看你的运气如何。老师先告诉你们,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你摸的时候,说说你摸到的感觉,并猜猜你摸到的可能是什么,它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摸奖猜谜活动

  请几名学生到前面来在老师准备的百宝袋里摸各种物品,学生每摸出一种物品都让他猜猜这种物品是什么材料做的?

  3、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后师说:是的,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材料人们使用,今天咱们就来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材料。(板书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要研究的问题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会越感兴趣。用摸奖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似乎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对小学生来说也很意外,在兴趣盎然的摸奖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来。

  二、观察记录身边的材料

  1、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带的、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并试着把它们写在表格中。

  2、让学生观察书包、教室里的物品,并猜测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提示学生边观察边做好记录。

  3、观察活动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此环节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针对三年级小朋友对探究的过程还不是十分明确的实际,我还引导他们简单说一说自己研究前的设想,特别是如何做好记录,这对学生开展好自由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谈话:我们最常用的材料有纸、金属、木头、塑料、玻璃、布。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材料供我们使用,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点。就拿我们教室的门来说你们知道它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吗?

  2、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的材料,一起来讨论一下它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此环节中我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孩子们的交流既是对研究成果的交流汇报,又是对研究方法的梳理,学生们共同分享着集体的劳动成果,在交流、汇报中学会了赞美,学会了理解,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坚定了他们继续研究、探讨的信心。

  四、课后延伸

  师问:关于“材料”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问题,你们想不想研究?想研究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师告诉学生我们将在以后的几节课中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这样探究从问题开始,至问题结束。在研究了“常见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这一问题后,再让学生提出关于“材料”还想研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自然生成新的问题,继续研究下去,这样充分说明教者的“用教材教”的意识。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4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记录现象。

  2、能对收集观察的的资料进行总结,做出合理的解释。

  3、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影子的变化规律。

  2、知道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和动植物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敢于大胆想象。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影子及月相的变化规律。

  2、昼夜对动植物、人的影响。

  3、太阳钟的记时原理。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观察记录的影子及月相变化情况。

  2、前面收集的有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3、自制的太阳钟。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一年有365天,每一天都由白天和黑夜构成,白天让你想到天空中的.什么事物?——太阳。黑夜又让你想到什么?——星星,月亮……太阳和月亮虽然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却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你知道有哪些联系吗?

  学生回顾单元内容。

  二、总结:

  1、太阳和影子:

  (1)大多数物体在太阳下会有影子,还记得影子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吗?

  (2)拿出前面课堂上讨论记录的影子变化规律记录,不同小组间进行交流对比,再次明确影子方向和太阳位置的关系;影子长短变化规律。是否有不同观点(鼓励大胆想象)。

  (3)对小组观察记录和讨论情况进行评价。

  (4)师:老师看见同学们的桌上放着形形色色的太阳钟,谁来介绍下你的太阳钟是如何测时间的?它是根据什么原理测时间的?

  (5)小结:太阳能够使不透明的物体产生影子,而影子在一天中是由长变短,再变长,由西向东变化的,利用这个原理古人制造了太阳钟。

  2、月相变化:

  (1)过渡:当太阳从西方落下,月亮就粉墨登场了。这样的交替周而复始,其中的奥秘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的人。小科学家们,你了解昼夜交替的奥秘吗?

  学生总结所学知识,要求发言精练,不必象学习新课那样详尽。

  (2)师:月亮是个害羞的姑娘,总是遮掩着脸庞,难得看到全貌。因而人们给她取了好几个名字,还记得吗?

  (3)学生回忆月相名称。

  (4)师:这些名字我们称之为——月相。同学们都观察了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月相日记最精美准确。

  (5)交流月相日记。

  (6)小结:原来月相是以一个农历月为周期变化的,在同学们的耐心观察下,发现了月亮是围绕着地球转的,从新月到十五的满月,再变成蛾眉月,它在空中的位置也发生变化,真是个爱躲迷藏的害羞姑娘。

  3、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1)师:昼夜不仅有影子与月相的变化,还对动植物产生影响,使动植物形成一定的生活节律,也就是通常说的生物钟。

  (2)经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

  (3)学生谈论。

  第二课时

  三、拓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体会?

  小组交流,适当板书。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教材安排学生先通过分享了解到的太阳系信息,认识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然后利用橡皮泥等材料建立一个太阳系模型,在建模、处理数据的过程中感受太阳系空间之大,行星在这个空间内之小。考虑到线上教学的限制,学生隔着屏幕较难独立处理数值如此大的比例尺计算。同时很多学生居家学习,较难外出采购材料,不一定每个学生家中都备有橡皮泥,也难以在直播课堂中短时间内自己一人建造出太阳系的模型。基于此,授课教师对本课内容作了一些调整。首先通过课前发布建模任务,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太阳系资料,利用家中易得、合适的材料建造太阳系模型,初步建立太阳系的概念。课中,学生以天文馆馆长身份分享交流自己建造的太阳系模型,其他同学以天文爱好者对展示的模型进行评价交流,引发学生对于建模的认知冲突,认识到建立模型需要考虑材料是否合适?模型中各天体顺序是否准确?天体之间的距离、天体的大小如何?与真实情况是否相符,如何处理数据等。再通过观看正确比例下的太阳系建模视频,感受到太阳系之大,行星之小。最后经过总结完善对太阳系的认识。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神秘的太阳系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知道太阳系里有太阳和部分天体,但较少能完整地说出太阳系的构成。学生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查阅资料能力,能够基于对太阳系的了解,尝试寻找身边材料来建造太阳系模型。但很多学生会忽视建模的科学性,较少能关注到数据的处理。同时由于学生刚接触比例尺,面对太阳系如此庞大的数据,学生处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生知道太阳系很大,但是到底有多大,学生对此没有深刻的体验,所以本课最后学生将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建立正确比例的太阳系模型需要非常大的空间,而此时所有的行星都难以用肉眼观测到,由此深刻地感受到太阳系之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叫作太阳系。

  2.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科学探究目标: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根据查阅的资料,利用身边的材料建造太阳系模型。

  3.乐于分享自己查阅的资料和建造的模型。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宇宙的探索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能够利用不同的、丰富的材料进行建模。

  3.能够基于他人的建议和学习,对自己的模型进行反思和调整。

  STSE目标:

  意识到太阳系的发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庞大的太阳系。

  难点:通过建模、数据处理感受太阳系之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ppt、课前收集的学生作品图并制作成视频、模型评价表、介绍模板

  学生准备:课前制作的太阳系模型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作品展示,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课前收集的学生作品图所制作的视频。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都花费一定的心思,基于自己的认识,利用身边的材料建造太阳系模型,并希望自己的模型能够展示在其他同学面前,得到他人的肯定。由此,教师应该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平台。学生之间也能够有所交流和发现他人的独特之处,激发学生善于发现,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

  (二)分享与交流,引发建模冲突

  教师提供介绍模型的模板:

  学生以天文馆馆长身份,连麦借助模板分享自己建模所用的材料、方法及模型里的天体情况。其他同学在倾听过程中有疑问可以用文字提问,教师将转达给分享者。

  设计意图:不同学生在建模过程中会有不同的体会和发现,通过分享和交流,丰富学生对科学建模的认识、学生以天文馆馆长身份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模型,会有一种身临其境和使命心,更有代入感。教师提供介绍模型的基本句式,为学生搭建语言表达的脚手架,介绍自己如何设计,选择怎样的材料,有思维的参与。学生分享过程中会收获喜悦感和成就感,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师展示评价标准,所有同学通过钉钉答题卡功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型,并说出选择的理由。

  设计意图:借助平台功能,让所有同学参与其中。也促使学生倾听、思考他人的分享。能够大胆质疑他人的设计,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反思自己的作品,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三)处理数据,科学建模

  教师在学生分享过程中,寻找学生对太阳系中行星大小,它们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的关注。顺势提出如何科学建模。播放处理数据的方法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初步了解数据处理方法。

  教师播放国外天文爱好者建造正确比例的太阳系模型。

  学生观看视频并关注建造真实的太阳系模型需要多大的空间,感受太阳系之大。

  设计意图:由于建造太阳系模型是学生首次根据数据进行建模,而课前建模中少有学生关注真实的数据情况,也较少有学生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再建模。同时,太阳系数据项目多,数值量大,学生独立处理会有所困难。而本课主要是希望借助数据的处理,让学生感受太阳系之大,因此教师在此做了减法,弱化数据处理,通过视频介绍方法,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方法,引导学生课下再根据自己模型比例处理数据,体会同时考虑两组数据建模的困难,认识到实际生活中人们只处理一组数据以便观察。

  (四)提炼概念,总结延伸

  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说说什么是太阳系吗?

  学生根据今天的课堂学习,总结什么是太阳系。

  教师展示宇宙图片,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广袤无垠宇宙的热情。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学生对太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最后对太阳系的概念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太阳系模型的认识。

  【课前任务通知单】

  请你查找有关太阳系的资料,根据你所搜集到的信息利用身边的材料建造一个太阳系模型。(要求标出模型中各天体的名字、天体模型的大小、模型中天体离太阳的距离等)

  温馨提示:

  1.注意模型是否合理,比如天体之间的顺序?天体离太阳的距离?天体的大小?

  2.可以利用橡皮泥、轻黏土、面粉、红豆、绿豆、米、橘子、气球、葡萄、牙签、白纸、笔等物品来帮助你建造模型。

  【评价量表】

  太阳系模型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自我评价

  完整性

  模型中有太阳,八大行星等天体

  1~20分

  创新性

  能够利用家里易重,多种材料制作

  1~30分

  科学性

  八大行星排列顺序与实际相同

  1~20分

  按一定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的实际距离并按缩小的距离摆放

  1~10分

  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各行星的直径大小并按缩小后的直径大小建模

  1~10分

  美观性

  模型与实际太阳系外观相近

  1~10分

  我的自评总得分(满分100)

  -----分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2、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

  蜡烛、水槽、集气瓶、杯子、石灰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空气.

  2、蜡烛的燃烧能离开空气么你怎么知道的

  3、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蜡烛能燃烧吗

  4、他们的燃烧情况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小学科学课中的运动的快慢如何体验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7

  本学期,学期已经过去近半,我们科学小组开始了教研组活动。每一次的活动对新教师而言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活动之后受益匪浅,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勉励自己。

  第一,研讨了一节课,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空气的热胀冷缩》,科学小组进行了三轮磨课:盲备、共备、上课。活动中,每个人都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见解,通过自己备课再共同整合每个人的思想到最后付诸于实践。索然过程比较漫长而繁琐,但是从课堂的反响来说还是显而易见的。一堂好的科学课,有的时候需要反反复复的备课,试教,并且需要集合多数人的力量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自己去探究发下科学的奥秘。

  第二,正确认识科学课程、注重学习。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我刚开始教科学,对科学这门课程知之甚少,从这学期刚开始我就亦步亦趋的跟着师傅学习教科学。通过这次教研活动之后,我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要想教好科学,首先要学好课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习科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及内容标准。在学好课标的`基础上再学习教材,研究教材,专研教法,才能目标明确,不偏离正确航道。在学好这些的基础上,再象董老师指导的那样继续深入学习。当然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但要注重吸收式学习,还要积极参加各级论文、案例等评比活动。更重要的要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以研促学。

  第三,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是科学教学的关键。

  要想达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必须整合,没有其他学科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没有做到有机渗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只有与其他学科整合,特别是与青少年科技活动整合使学生积极参与青少年科技各类活动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科学课外实践活动,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增长学生的科学知识。我们学校两个科学老师开了两个第二课堂,科学实验课堂和探究试验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我的一些见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作为年轻的老师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继续努力吧。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一)过程和方法:

  1.能够做出正确的预测并用测量的方法掌握水位变化的规律; 2.能够采用先说预测依据后说预测结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预测。

  (二)科学知识:

  1.懂得预测的含义以及两种常见的预测情况; 2.了解一些可供预测的科学事实; 3.懂得科学知识是我们做出科学预测的根据;

  4.懂得即使有根据,预测也会有错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现象的好奇心,愿意进行预测; 2.关注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预测就是有根据的推测。

  难点:初步学会对事物或现象进行科学预测。

  教学准备:

  乒乓球、漏斗、纸、烧杯、食盐、塑料袋、粉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观看幻灯片,你能解释地上的鸡蛋为什么打破了?师生小结:当你在做地上鸡蛋破碎原因的'解释时,你就在进行推理;在科学探究中,推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板书:推理。

  2、老师手中拿个鸡蛋,请你猜测一下如果现在把手松开,鸡蛋“命运”会怎样?(学生回答打碎)当你在猜测手中鸡蛋的“命运”时,你就在进行预测。在科学探究中,而预测就是根据现有证据和已有的经验,对事物或现象的未来变化作出推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预测”。 板书课题。2、预测

  3、学生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

  你能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吗?(让学生说出推理是已经发生,而预测是没有发生)

  二、初步理解 科学预测

  (一)出示实验科学预测 1、实验

  (1)往烧杯中放入钩码,烧杯中的水位会上升吗?学生判断会上升。学生做下

  这个实验。

  (2)吹纸实验 提问:往两张纸之间吹气,纸片会怎样呢?还有没有其它的预测。

  (3)用长颈漏斗吹乒乓球实验,提问:乒乓球会怎样呢?学生汇报预测结果。 实验验证。 在漏斗口吹气,乒乓球不是掉下去,而是吸上去了。

  看来经验对预测很重要。(已有经验与预测的结果有时会不一样,要有真凭实据,必须要实践。

  2听故事 认识预测1、今天我们认识一位科学家她叫珍妮·古道尔,她是位举世文明的动物行为学家。学生听完故事后提问:珍妮是通过什么来预测黑猩猩下一步行动的?

  小结:

  珍妮通过长期的艰苦的观察,获得了一些经验,对黑猩猩非常了解。因此她能通过黑猩猩的表情等预测黑猩猩的行动。

  (二)粉笔落地实验

  你能通过观察来预测吗?下面考考你。谈话:我们也学着珍妮预测一下粉笔落地的实验,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

  1、提问:在下面情况下粉笔掉地不容易碎?为什么?

  情形1:站立,将手中的粉笔掉在硬地面上。

  情形2:取一枝粉笔,用纸将其包起来,让包裹好的粉笔掉在地上。

  情形3:取一枝粉笔,放在充气的塑料袋里,让袋子掉在地上。

  2、教师演示三只粉笔大家预测的结果是什么?预测的根据是什么?

  (1)学生预测。

  (2)汇报预测的结果、根据。

  (3)学生实验验正。

  三、进行预测 动手验正

  1、教师讲解:科学预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预测因果,另一种是预测趋势。 观察下面的实验:在装水的烧杯里放5克盐,水位会发生变化吗?如果放入10克盐,水位会发生变化吗?再放入15克盐呢,情况又会怎样呢?

  2、学生进行预测。

  3、小组实验进行验正。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由此看来,只是根据正确,预测才可能正确。

  6 教师小结: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而是生活经验的推测。要想知道预测正确不正确,必须要经过实践。但是,如果根据只是个人经验,未经科学证实,也是经常要出错的。

  四、拓展延伸、激发探究欲望

  1、师:看来预测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例让学生预测。

  (1) 傍晚时分,聪明的小狗纠缠着主人,这是小狗表示??

  (2) 冬天住冰冷的玻璃杯中,杯子有可能会??

  (3) 过度开采城市地下水,可能带来什么危害?

  (4) 乌云从天边飘过来,天气可能??

  2、目前为止,还有很多自然害不能准确地进行科学预测。你知道地球上发生了哪些难以预测的大灾害吗?

  4.师:生活离不开预测,更离不开科学的预测。生活中科学预测的事有哪些呢? 让学生感知:生活中预测的事例还真是不少呢。

  五、总结

  谈话:其实生活就是科学,只要你经常关心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你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希望每名同学认真观察都能成为生活中的科学家。

  六、课后延伸

  让学生预测掉光叶子的植物的生死情况。你认为生活中哪些情况下需要我们作出预测?

  板书设计:

  预 测

  推理

  预测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会书写完整的食物链。过程与方法:能应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能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并会写简单的食物链。

  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动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下面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一些动物,他们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呢?(学生自由发言)(修改说明: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是的,动物们在他们喜欢的环境中可以获得很好的生存,而动物的生存也离不开食物,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动物们都会吃一些怎样的食物。(板书食物)

  3、同学们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吗?这个故事里有哪几种动物?你们能不能把这几种动物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它们的关系?

  预设:蝉螳螂

  黄雀

  4、让学生将这种食物关系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读一读,得出正确写法。为了方便记忆,编了顺口溜“食物进了谁的嘴就把箭头指向谁”。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谁被谁吃

  (1)出示蔷薇花丛中的生物图片。

  (2)生说生物的名称,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它们的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

  (3)师:它们的食物关系像一个个什么连在一起?(链环),那我们叫它?(食物链)

  (4)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食物链。

  (5)小结: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板书:食物链)生物学家给食物链上的生物起了不同的名字:生产者/消费者。

  (6)阅读书本12页,说说什么是生产者?(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什么是消费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列举有哪些生产者和消费者,并说明理由。

  (7)生观察上面几条食物链并上台指出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思考:从上面这几条食物链中,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暗示:起点、结束)

  (8)生汇报交流,小结:大多数的食物链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结束,有的食物链不是从植物开始的。

  课件播放图像:一片金色的稻田,蝗虫正在吞噬着绿油油的稻苗,一只青蛙眼看将把它作为一顿美餐,不远处却有一条黑蛇吐着红信,在稻田里窜来窜去,很快将向青蛙发出攻击。突然,一只巨鹰从天空俯冲下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蛇扑去。

  稻苗蝗虫青蛙蛇鹰生产者:稻苗消费者:蝗虫、青蛙、蛇、鹰

  2、田野里的食物网

  (1)师:水稻田里除了这些动植物之外还有很多。

  课件出示:水稻田里的动植物(水稻、稻螟虫、蝗虫、小鸟、蛇、老鹰、青蛙、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小组讨论,拿出实验记录单并用不同颜色的比画出食物链,比比哪组画的全。

  提示:如果两种生物间已经有箭头连接了,画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画箭头了。

  (3)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4)生观察这些食物链,思考:有什么发现?(多条食物链组合在一起,像网)

  (5)这个食物网有什么特点?

  引导: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6)总结: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板书:食物网)

  3、拓展活动

  (1)刚才我们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知道,动植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食物联系,那到底它们的联系有多紧密呢?(课件出示:草原图)这幅图中主要有哪些生物?他们之间有食物关系吗?

  学生回答。

  师:这条食物链中,如果断了其中一环,会对大自然造成什么后果呢?每个小组进行讨论,先在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教师总结;你们的讨论很具体。通过讨论我们知道,食物链中的任意一环的消亡,都会对大自然造成很大的影响。这说明了食物链中的每一环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保护好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多种生物。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珍惜每一种生物。

  学生交流讨论。

  (三)总结巩固,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上网或在信息库中查找害虫的天敌,从而设计防治方案,为虫灾防治献计献策。

  1、蔬菜大棚内生了蚜虫,为了生产无公害优质蔬菜,你准备怎么办?

  2、松毛虫啃食松树,大量的松毛虫甚至会给松林带来灭顶之灾,你认为最好采用什么措施?

  (修改说明: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实为题材,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八、板书设计

  食物链和食物网:绿色植物(起点)凶猛肉食动物(结束)

  树汁、蝉、螳螂、黄雀、鹰、老鼠、蛇、生产者、消费者

  教学反思:

  本次教案经过多次反思和总结,决定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引出食物链,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对“阅读资料: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进行了修改,改成让学生用所学知识“为虫灾防治献计献策”,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实为题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来达到科学学习的目的。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生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保护好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多种生物。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珍惜每一种生物。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在第一节课的研究中,学生已经认识到材料有着丰富的特性。本课的研究是以学生们常见的布料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衣服制作材料的防水性、吸水性以及透气性方面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了解不同功能的衣服选用不同的布料,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对布料的研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可以用来制作不同的物品。

  2、科学探究:设计、完善简单的模拟实验,探究不同布料的防水性;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能科学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汇报。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布料不同特征的研究,能够对物品的细微差异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布料的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能根据布料的特征做出合适的选择。

  四、教学准备

  1、每组装有棉布、丝绸、毛料、雨伞布的信封一个

  2、小喷壶12个、透明的一次性杯子12个

  3、雨伞架一把。

  4、实验记录单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出示雨天打伞的图片

  2、出示一个伞的骨架,问:下雨天能用它打伞吗?如果你是修伞工,你会选择什么布料做伞面呢?是否所有的布料都适合做雨伞的面料?

  3、揭示课题

  看来,这里面还有许多奥秘值得我们研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雨天中的布料”

  为后面的研究做准备

  学生好奇地进行猜测

  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二、活动一:观察布料

  1、老师给每组带来了四块布料,供大家研究。(四块布料固定在黑板上。)你们打算怎样研究它们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他们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谁最适合做雨伞的布料?

  2、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提出汇报要求,并板书。

  学生分组观察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

  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三、活动二: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实验方案。在科学上单凭这些猜想可以吗?那么应该怎么办呢?你会怎样设计实验方案?

  2、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案。老师提出具体要求。

  (1)怎样模拟大自然中下雨的情景?如何模拟出毛毛雨、中雨或大雨?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2)如何让布料淋到相同的雨?

  (3)怎样观察比较四块不同布料的透水性和吸水性?

  3、小组汇报设计方案

  4、师生共同总结出实验的方法,师问:如何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思考问题

  小组共同探讨,得出方案

  再次明析实验的方法和目的

  让学生明白科学必须经得起实验检验。

  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目的。体现以生为本。

  四、活动三:模拟实验—毛毛雨下的布料和中雨下的布料

  1、提出实验的具体要求

  2、学生分组活动并进行观察记录(师安排学生一半做毛毛雨一半做中雨实验)

  3、小组汇报

  4、比较毛毛雨和中雨下布料的不同,及同种雨量时各种布料的特点,总结适合做雨伞的布料是哪种。

  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试验

  学生通过过实验观察和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

  提出实验要求,可以节省时间,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五、拓展研究

  说说其他的布料适合做什么?

  学生根据所学探讨其他布料的用处

  让研究延续,体现科学课的开放性。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1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听听声音》一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二、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虽然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声音,但这些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而这恰是科学课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实验活动,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实验操作。

  3.培养协作、合作进行研究活动的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点:

  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五、教学难点:

  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队鼓、钹、音叉、吉他、橡皮筋、钢锯、乒乓球、绿豆。

  学生准备:学生自带1——2样能发声的物体。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今天这节科学课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件物品,请你来猜一猜。在讲台下面敲击鼓、锣:你听到了敲击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你是通过什么来猜出一定就是鼓和锣这两种物体的?

  2。对于声音我们并不陌生,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板书课题。

  倾听

  通过演示敲击鼓、锣让学生来猜一猜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本环节要达到的目的:通过敲击鼓、锣引出探究问题,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将学生思维引向本课的教学目标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同学们,对于你的猜测能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来证明吗?

  出示钢尺、皮筋,你能想个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讨论

  (1)对比发声前和发声后的物体有什么变化?

  (2)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3。我们通过实验看见了发声的尺子在振动、橡皮筋发声在振动,那么其他物体发出声音是不是也在振动呢?鼓发声时是否也在振动吗?能感觉到吗?你能想出一个办法看见鼓发声时在振动吗?

  4。当我们用眼睛观察不到物体在振动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的物体也就是“媒介”来证明这个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

  5。下面我们继续做实验: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6。交流: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7。讨论:观察发声的鼓面、钢尺和橡皮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在发声而且发生的时候都在动)板书:振动声音

  8。你有什么办法让发出声音的`物体马上不发声?(演示锣、皮筋、钢尺)

  做实验。

  阅读实验要求。

  学生分组活动,记录并交流想法。

  小组汇报交流

  鼓发声时,观察上面的米粒。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引导学生经历声音由钢尺、皮筋发声时的可见现象到鼓发声时候的不可见,意在引导学生能够发现利用媒介来证明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解释为: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来造成学生们的认识冲突。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先推测,再验证。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检验自己提出的预测,能用语言描述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进行分析,归类得出声音发声时是在振动。在交流中分享各组的观察、互补经验的不足,达到重复观察的效果,突出科学的本质特征。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对观察实验所获得的事实进行概括整理,突显本环节的教学目的。

  三、观察发声物体

  1.演示: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你听到声音了吗?你能看到音叉在振动吗?你能想一个办法证明音叉在振动吗?

  2。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让每位同学都来摸一摸,谁能想出一个办法让我们大家都能看得到?

  3。小结:同学们,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演示钢尺发音时在振动、皮筋发声时在振动)

  4.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物体都是有形状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固体,(师板书:固体)你瞧,老师这里的水槽里面有一些水,你能想办法使水发出声音来吗?为什么会有声音了呢?(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师板书:液体)

  其实发声的物体有很多很多的,比如说刮大风的天气我们都能听得到呼呼的响声,下面你能把矿泉水瓶吹响吗?(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师板书:气体)

  观察:把音叉放入水中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小球有什么变化?(敲击音叉放到学生分组准备水槽内)。

  击打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变化的活动。使学生们认识到正是由于音叉的振动才引起了水面的波动。这组材料的选择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从而加深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来的”概念的理解。并延伸到液体、气体振动,意在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物体概念。

  四、归纳总结

  1.在实验当中你还有什么发现吗?关于声音你还有什么问题?

  2。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一节科学课的实验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其实关于声音还有好多秘密呢,比如在我们人的身体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呢?(耳朵)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们将进一步去了解,只要我们肯动脑、动手,就会揭晓更多的秘密!就会有更多的小小科学家诞生!

  交流。

  在结尾处让学生谈谈在实验当中还有哪些发现,并进一步想要了解哪些知识,意在延伸,为后面的几课打好基础。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本课学生常见的房子和桥梁的共同结构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宽度、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也会提高。第二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并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再通过演示实验来证明学生的想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大胆假设并能在实验中求证。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准备

  实验小组: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桥墩,记录表。

  演示准备:课件,8倍宽、8倍厚的纸条,塑料尺子,重物,提篮、统计表,记号笔等。

  学生活动

  一、桥梁引入

  1、课件出示“杭州弯跨海大桥”图片。

  2、出示“纸桥”演示载重。

  3、出示“限重标志”。

  4、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纸桥的抗弯曲能力?

  1、看图片,说桥名。

  2、观看纸桥载重。

  3、猜测“限重标志”。

  4、回答提问:宽度、厚度、间距、改变形状等。

  二、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一)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

  1、出示课件: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猜想:增加纸桥的宽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需要改变的条件?需要控制不变的条件?

  2、出示实验材料:桥墩、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桥梁;铁垫圈;记录表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4、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5、记录、讨论、总结汇报

  1、回答提问:(略)

  2、领取实验材料

  3、观看“温馨提示”

  4、学生开展分组实验。

  5、(略)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

  1、出示课件: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猜想:增加纸桥的厚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需要改变的条件?需要控制不变的条件?

  2、出示实验材料: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桥梁;铁垫圈;记录表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4、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5、记录、讨论、总结汇报

  6、比较宽度和厚度对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回答提问:(略)

  2、取出预留的实验材料

  3、观看“温馨提示”

  4、学生开展分组实验。

  5、(略)

  6、回答提问(略)

  (三)8倍宽的纸桥梁与8倍厚的纸桥梁的比较实验

  1、出示8倍宽的纸桥梁,请学生猜测它的抗弯曲能力。

  2、8倍宽的纸桥梁抗弯曲能力的演示实验

  3、出示8倍厚的纸桥梁,请学生猜测它的抗弯曲能力。

  4、8倍厚的纸桥梁抗弯曲能力的演示实验

  1、推测

  2、观看演示实验

  3、推测

  4、观看演示实验

  三、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1、出示塑料长尺:演示横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2、解释房子、凳子等生活用品的立着放的道理。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应用呢?

  1、回答提问:(略)

  2、观看实物或视频,解释“立”

  放的原因

  四、课后延声伸

  1、谈谈这堂课的收获?

  2、这些方法(手指板书的其它几种方法)是不是也可以显著增强抗弯曲能力?六年级的时候我们会继续探究!

  1、学生汇报:(略)

  实验记录单

  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

  纸的宽度

  一倍宽

  二倍宽

  四倍宽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实验后我们的发现

  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测试记录

  纸的厚度

  一倍厚

  二倍厚

  四倍厚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实验后我们的发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学习,我发现了背面人物头部所具有的美感,并进一步研究了描绘写生和线条造型的技巧。这个过程中,我培养了自己的观察能力、线条塑造能力以及画面组织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探究,相互交流,培养合作和探究意识。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并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重点:掌握捕捉背面人物头部特征,并通过线条勾勒出来的技巧。难点在于如何运用线条准确地表现人物头部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中性笔,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老师请来了一位大明星,大家一步一步猜猜这是谁,才出来先不要讲出来,举手示意。

  大部分同学都猜出来了,一起说这是谁呀?

  生:孙悟空!

  师:你是从第几步,看到了什么猜出来的?

  生1:从第三步,看到了他的眼睛和脸猜出来的。

  生2:从第二部,看到他的猴毛还有头上的帽子猜出来的。

  师:大家看到他那狡黠的眼神,黑色的毛发和华丽的头饰,能否猜出他是谁呢?没错,就是孙悟空!这次我们来提高一下难度,从背面猜猜看我是谁吧!(板书课题:猜猜我是谁)。

  二、主题探索

  活动一:研究不同发型的特点。

  师:同学们先来猜猜这是谁呀?

  生:是老师。

  师:你为什么能猜出来,从那看出来的?

  生:头发是(卷)的……

  师:我们通过五官特征、发型、穿着和风格来辨识这个人的身份。我们班里的同学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发型,他们展示出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生:男生是平头,女生有长发,也有短发……

  师:发型是人们在头发的造型和设计上展现自己个性和风格的一种方式。不同的.发型可以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和线条。短发通常简洁利落,线条明确,适合展现干练、俏皮的形象。短发的线条短而精细,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长发则能展现柔美、优雅的特点。长发线条流畅、柔和,给人一种温婉的感觉。长发的线条可以搭配不同的发型,如盘发、披肩发等,进一步凸显个人魅力。卷发则给人一种动感、活泼的感觉。卷发线条曲线多变,有时呈现出充满动力的弧线,有时又呈现出柔和的波浪线,让人感到生气勃勃。而丸子头的发型线条则简约而圆润,给人一种可爱、甜美的感觉。丸子头的线条圆润、饱满,能够让人看起来更加年轻活泼。对于选定的同学,可以通过观察他/她的发型线条来了解其特点。例如,如果同学选择了短发,那么可以看到他/她的线条会显得利落、清爽;如果同学选择了长发,那么可以看到他/她的线条会呈现出柔和、流畅的特点。这样的线条能够向我们展示同学们的个性和风格。

  生:(每组选一位同学,分析他的发型,观察线条的组织和线条的变化。)

  师生:交流,总结几种发型的特点,演示演示线的组织。

  活动二:欣赏画家的作品。

  师:同学们除了有不同的发型,还有各种个性化的发饰,请大家欣赏明朝著名画家唐寅的《孟蜀宫伎图》,看看画中人物所佩戴的发饰是怎样的。

  生:发饰很漂亮,画得很精美。

  师:他在画中精心绘制了人物头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妇女头部的装饰。不同的发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观察画家如何通过人物背影来表达他们的内心情感。

  请来看王晓明的《未来世界》,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看画。

  师:马马虎虎的看,粗略的看吗?

  生:认真地看,聚精会神的看。

  师:线描作品可以透露一个人的态度、性格等信息,其中背影和发型尤为重要。通过观察背影,我们可以窥探一个人的姿态和动作,从而判断其态度和性格。而如何用线描来描绘一个人的背影和发型呢?以下是几个不同发型的线描作品,让我们一起感受线条的变化。(作品欣赏)

  活动三:学生作品欣赏

  师:大家看一下这些同学们的作品,你们喜欢哪一张?为什么?它有什么优点?生:这一幅作品的线条非常流畅,它展现了线条的长短、粗细和疏密的变化。

  这幅一幅画的很精细

  师:对大家有什么启示吗?

  三、创作实践

  作业要求:请通过仔细观察一位同学的头部外形,注意他们的发型特征和头发的走向,并用精细的线条画出来。接下来,我们来猜猜你所描绘的是哪位同学。教师辅导要点:1、头部与肩部的比例应保持适当。

  2、各种发型特征描绘及线条的组织。

  四、作品展评

  1、猜猜这是谁。

  2、互评:作品有什么优点、缺点,改进意见。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拓展

  课后,我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了一个情景,并将自己的作品贴在墙上。同时,我们还尝试着画了一张人物背影的线描图,让大家猜猜这是谁。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用水杯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教学具准备:

  米尺,装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绳),画重力方向记录图。

  教学过程:

  一、生活现象揭示物体都要落地

  1、谈话:到地上、树叶飘落、杯子里的水打翻留向地面、书从桌子上掉下来、水龙头打开水流下来、球扔出去后掉下来)

  2、雨点、树叶、杯子里的水、书、自来水、球,它们最终都会怎么样?(板书:落地)

  二、感受物体重力的存在

  1、(出示米尺并提起)谈话:如果老师松手,米尺会怎样?(演示)怎样让米尺不掉到地上呢?(用手抓)

  2、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抓尺子的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边讲解边请学生上台演示。

  (1)游戏由甲乙两个同学相互配合来完成;

  (2)甲同学将右手抬起与腰齐平,张开右手虎口;

  (3)乙同学提起米尺,将米尺的一半放于甲同学右手虎口中(注意米尺不能碰到甲同学的手);

  (4)当乙同学放下米尺时,甲同学迅速捏紧右手虎口去抓米尺。

  (5)完成两次游戏后,甲乙同学相互交换再做两次游戏。

  (6)甲乙同学完成游戏后,将米尺交给另外两个同学玩。

  注:(1)没有轮到游戏的同学请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甲同学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学生游戏,观察手的运动方向,体会手里的感觉。

  4、游戏后交流。

  (1)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5、师生演示,加深感受重力存在。

  (1)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抓老师手里的尺子,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这股力来自哪里呢?

  6、揭示:我们把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板书:地球吸引→重力)

  7、老师这里的一桶水受到重力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水桶受到的重力。

  8、小组轮流提桶,并思考: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9、指名说说: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如果你放手,水桶会怎样?

  10、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在地面上的物体,它们都会被地球吸引产生重力。

  三、认识重力的方向

  1、谈话:重力使物体向哪个方向落的呢?我们可以用箭头来表示重力的方向。(板画↓)

  2、出示尺子下落和提起水桶的图。

  (1)谈话:下落的尺子和地面上的水桶,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箭头画出它们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板书:向下)

  (4)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地面上的物体,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都是向下的。

  3、出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图。

  (1)谈话:生长在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箭头画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如有学生在斜坡上重力方向画错,教师用直尺和橡皮做演示。方法:将橡皮放在直尺上,迅速抽掉直尺,让学生观察橡皮下落的方向。

  (4)小结:不管是平面上的物体,还是斜面上的物体,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也都是向下的。

  4、出示地球图。

  (1)谈话:地球表面的这些物体(房子、人、飞机、月球),它们都受到重力了吗?(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提示:这些物体会往外掉吗?)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指向地心)

  (4)小结: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方向都是指向地心的。我们把这个都指向地心的重力方向叫做竖直向下。(板书:竖直 ↓)

  5、出示下雨、树叶飘落、水打翻、书掉下来、水龙头滴水、扔球图,让学生画画这些运动的物体受到重力的图。

  (1)谈话:掉落的雨点、飘落的树叶、掉落的书本、流下来的自来水、扔出去的小球,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画一画。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落向地面?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

  四、解释牛顿的第一个问题

  1、谈话:苹果熟了落向地面,跟雨点从天上落到地上、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样,非常平常。大科学家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会想些什么呢?你知道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2、边介绍边出示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出示到第一个问题)。

  3、牛顿在300多年前提出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板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4、牛顿是怎么解释的呢?(出示牛顿的第一个解释:是某种看不见的力把苹果拉向地面,这种力使其他东西掉下来时,也都落向地面,这个力来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5、小结:牛顿说的“垂直向下”和我们说的“竖直向下”是一样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和大科学家牛顿的解释基本是相同的,真了不起。生活中我们只要对一些现象加以注意并思考,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五、课堂总结

  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实践是充满乐趣的,愿你们能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相信你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历制作书的材料有龟壳、石头、陶土、竹片、木片、丝绸等。

  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3、用纸这种材料制作书,具有书写方便、装订便捷、容易携带等优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观察不同的材料,并用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对比描述。

  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受不同材料制作书的优缺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围绕材料的发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制作书材料的变迁。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纸张、泥板、竹简、竹片、毛笔、墨水、木棒、课件、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的历史

  1、提问:观察自己的书本,我们的书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古时候的书也用纸做的吗?你知道古代的书是怎样的?

  3、了解书的历史。播放书的历史微视频,解说词如下:

  在很早很早以前,根本没有纸,人们会用树枝在陶泥上刻一些简单的文字符号。后来,人们会在乌龟壳上,动物的骨头上刻划文字,这相当于最早的“书”了。技术发展了,人们会在青铜器上铸字,但这还不算真正的书。真正的书出现在战国时期,有人用毛笔将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保存,并用绳子编册成书,我们称它为简册。因为竹片和木片比较容易获得,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用这种材料。简册,虽然使用较为普遍,当然也有一些缺点,比如简册有些重。丝绸出现后,人们便在轻巧的丝绸上写字,称之为缣帛,可是丝绸太贵了,一般人用不起。这个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出现了——蔡伦。他是一位很会动脑筋的人,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想到了更好的办法造出了一种书写材料——纸。他用树皮、麻头和破渔网作为原料,经过多次加工,制出了最早的纸——蔡侯纸,这也是是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

  4、聚焦话题:做书的材料发生了哪些变化?

  5、穿插竹简观察体验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自己的书,图书馆里的书,认识到纸是现在做书最为广泛的材料。通过反问古时候做书的`材料,引入书的历史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做出材料变化的思考。)

  二、探索:尝试制作一本简易的书

  活动一:

  穿越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用毛笔在竹简上写字的体验过程。

  任务要求:用毛笔在竹片上写自己的姓名,和同学说一说在竹片上写字的感受。音乐声响起,将毛笔放回笔筒,体验结束。

  活动二:

  穿越到陶泥时期,经历用木棒在泥板上写字的体验过程。

  任务要求:除了在泥板上写姓名,比一比在泥板、竹片,纸三种材料上写字的感受。完成活动记录表。音乐声响起,整理实验材料,体验结束。

  活动三:

  1、想办法将它们装订成册,成为一本书。

  2、让学生演示,体验不同材料装订成书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的穿越体验活动,让学生经历在不同材料上写字的过程,感受不同材料书写的优缺点。通过班级装订成三本书的过程,体验不同材料装订的难易程度,再次感受不同材料做书的优缺点。)

  三、研讨:三种材料做成书的优缺点

  1、比较三种材料的书,说说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2、从做书材料的变化,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3、做书的材料还会有什么发展?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书写、装订的体验活动后,对三种材料进行客观的评价,体会到纸这种材料的优越性。提出问题:做书的材料还会有什么发展?启发学生去思考没有任何一种材料是最完美的,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不断会出现更好的材料来做书,意识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6-05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7-07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最新05-08

《身边的科学》教学设计04-14

小学语文《科学家的问题》优秀教学设计01-16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精选18篇)05-24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 教学设计06-06

小学教学设计05-26

小学语文《科学家的问题》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03-05

从小就要爱科学教学设计05-29